一、2002年中国成品油市场形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马双斌[1](2021)在《中石化SX分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
刘冬[2](2020)在《中国石油DBQ销售分公司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物资。随着新冠疫情的传播以及原油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全球经济加速下滑,国内经济也大幅下降,成品油需求严重萎缩;清洁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成品油需求下降,供过于求的局面日趋严峻,成品油销售企业面临巨大压力。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推行优化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等一系列扩大开放的措施,促使成品油销售市场的主体更加多元化,竞争更加剧烈,部分成品油销售企业销量和利润连续快速降低,给企业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因此,开展当前成品油市场环境下成品油销售业务发展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石油DBQ销售分公司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定性定量分析以及调查研究等方法,分析了企业内外部环境状况,提出了适合中国石油DBQ销售分公司业务发展战略,为明确当前成品油市场环境下成品油销售业务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国内外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状况,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运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等战略分析工具对分公司的宏观及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建立外部因素评价矩阵;运用VRIO框架进行核心竞争力分析,然后对公司进行内部环境分析,建立内部因素评价矩阵,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企业发展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为分公司业务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实践依据。再次,基于SWOT矩阵分析,分公司要通过发挥自身品牌、一体化、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抓住经济发展、政策开放、新能源技术不够成熟的机会,弥补物流意识淡薄、物流优化滞后等劣势,降低威胁因素的不利影响,做出发展战略的选择,进而制定适合中国石油DBQ销售分公司的业务发展战略。最后,提出以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资金保障、运营管理等为手段的措施,保障分公司业务发展战略的实现,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王静文[3](2020)在《S公司加油站业务的经营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国汽车保有量持续平稳增长。截至2019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48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2.6亿辆,较上年增长8.83%。从各省份的数据来看,广东省机动车保有量居全国首位,而机动车保有量数据的增长使广东省成品油市场保持较高的需求。加油站作为两者之间的重要桥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具有无可替代性。2019年,全国加油站数量已经达10.39万座,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国有集团依然占据一半以上市场份额。随着成品油零售市场向外资全面放开,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将继续深化。本论文着手研究的是S公司加油站业务的经营战略。S公司于2012年在广州成立,是一家国有上市集团公司的控股子公司,S公司的成立主旨是致力于广东省的能源行业发展。创立初期投身于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后来发现加油站行业的发展机会,于2015年进入了成品油零售行业,目前在广东省拥有四座加油站。近几年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加油站行业竞争愈加激烈,对S公司的扩张和经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威胁时,S公司未能迅速地做出战略调整,不但没有实现市场份额的扩张,甚至加重了经营成本,未能达到预期收益,公司陷入了发展困境。S公司若想继续在竞争剧烈的加油站行业发展,需要重新理性评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分析动态化市场环境下的机会与威胁,及时调整或改变经营战略、商业模式等关键性企业活动,才能保持公司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本论文以S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多种战略工具模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首先对S公司的内部环境进行分析,了解加油站业务的经营现状,发现其拥有的资源与能力;其次运用PEST模型分析经济因素、政治和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自然因素,分析成品油市场、汽车市场和加油站市场的供需情况,同时利用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模型更加深入剖析加油站行业的竞争程度,探析目前广东省加油站行业是否值得继续发展。经过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后,利用SWOT矩阵分析模型确定S公司的战略选择,调整S公司的经营战略,最后为经营战略提出针对性措施,并进行有效实施。
张智玮[4](2020)在《S炼化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内成品油产能过剩矛盾不断凸显,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石油天然气行业改革持续深入,炼化企业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国有炼化企业发展底蕴深厚,但在工艺技术、人力资源、运营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短板,而内陆型中小规模炼厂更是在区位条件、加工规模等方面处于劣势,发展前景堪忧。为探寻内陆型中等规模炼厂的生存发展路径,本文以河北省S炼化公司为研究对象,以竞争战略研究为切入,运用企业战略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力争为其持续健康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同时也为面临同样问题的其他炼化企业提供参考。河北省S炼化公司隶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以国际原油为主要原料,从事炼油、化工生产的中型炼化企业,炼油综合加工能力为800万吨/年,化工己内酰胺生产能力为20万吨/年。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方法,并运用PEST、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等工具,分析了S炼化公司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以及内部资源和能力,进而使用EFE、IFE分析矩阵找出了S炼化公司的机会和威胁、优势和劣势;而后利用SWOT—QSPM模型选定了S炼化公司的发展战略,并结合集团公司的战略部署、基础性竞争战略的可行性分析,确定了其差异化竞争战略选择;最后,根据其战略定位和选择,研究得出了产品结构、生产组织、人员队伍三个差异化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七项战略实施的保障性措施。本文在研究S炼化公司竞争战略过程中,根据新的发展动态,综合运用蓝海战略、柔性战略等新兴理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寻求中小型炼化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道路,努力做到以点促面,为中小型炼化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李一凡[5](2019)在《中海油销售天津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成品油是由原油炼化加工而成的,主要产品有汽油、柴油和煤油。成品油是车辆、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主要的燃料来源。近年来,随着国内能源结构的调整和新能源的不断涌入,成品油消费量增速有所放缓。随着原油进口权、进口原油使用权对地方炼厂逐渐放开以及国内成品油新增产能逐渐增多,成品油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国内成品油市场逐渐由供不应求转向供过于求。在此市场背景下,成品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油企必须及时制定切实有效的竞争对策,才能避免被市场淘汰。作为央企的中海油销售天津有限公司,虽然具备诸多优势,但由于国家经济情况和方针政策的逐步转变和发展以及成品油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因素。中海油天津公司需要从企业自身角度深入分析,制定出适合当今国内成品油行业形势的竞争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和发展。本论文以中海油销售天津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公司的营销策略进行研究。首先以公司外部环境和竞争环境为切入点对公司的整体营销环境进行分析;其次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天津公司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展开研究。研究表明天津公司在资源供应、资金能力、品牌信誉度等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自身优势。同时在成品油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天津公司也暴露出了诸如销售产品单一、油库配送半径小、加油站零售网点少、定价体系不够灵活等一系列营销问题。最后,针对天津公司各类营销问题并结合国内成品油市场形势,深入探讨中海油销售天津公司发展的营销策略,如增加汽油产品营销、优化零售网络布局、建立灵活定价机制、完善营销考核激励机制、开展外采外销油品批发业务等策略,并根据营销策略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随着中国成品油行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行业内各企业之间竞争也日渐激烈,中海油天津公司只有不断进行市场分析与自我分析,制定出适合自身企业的竞争策略才能真正有效的提升市场竞争力,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贾珍,方红,胡东欧,孙仁金[6](2019)在《中国成品油消费需求波动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把握中国成品油消费需求波动规律,对于中国成品油市场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周期波动理论,以中国成品油消费市场为例,分析了中国成品油消费需求整体变化趋势。通过计量经济方法对近10年的中国成品油消费量波动曲线的变化特征做了进一步分析,得出一个波动周期,而后与美国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波动变化规律曲线,对引起中国成品油消费量波动的关键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并得出其影响因素。
王璐[7](2019)在《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石油财务绩效影响》文中认为在国家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石油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石油价格的波动会对多个领域产生较大的影响。如今,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这意味着油价波动会对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不难发现,国际原油价格近年来一直处于低价震荡徘徊的状态,在此背景下中国石油的投资收窄、成本挤压、利润大幅度下降、业绩持续下跌。对此,在国际油价波动的环境下,中国石油如何应对价格波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石油财务绩效影响研究时,首先,通过油价波动对石油公司盈利能力、财务绩效产生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与归纳,经过研究与分析后确定将经济增加值EVA作为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来评价中国石油的财务绩效;其次,对近十年原油价格的波动情况和中国石油的经营业绩以及财务绩效进行现状描述,利用2008-2018年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数据和中国石油的年报数据,经过具体的会计项目的调整计算经济增加值;再次,通过EVA指标数据来对中国石油开展纵向分析以及与中国石化进行横向对比分析,进而剖析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石油的财务绩效所产生的影响,其中包含:石油定价机制不完善、成本费用居高不下、产业布局不够合理、炼化板块盈利能力差、研发投入不足等;最后,根据这些影响分别从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了在国际油价波动的背景下中国石油财务绩效的提升策略,例如:改革和完善石油定价机制、降低国际原油的对外依存度、严格控制生产经营成本、集约发展炼化板块战略布局、整合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
王健夫[8](2019)在《武汉市CO2排放峰值目标下工业部门减排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一大CO2排放国和能源消费国,面临着国际和国内双重节能减排压力。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坚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2016年,中国政府公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着力点,充分反映了中国政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坚定决心。城市是能源资源消耗与碳排放的集聚区域。在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推动城市低碳发展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迅速的国家,面临的形势尤为严峻。目前中国地级以上287座城市CO2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量的72%。如何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虽然关于碳排放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大多研究均在国家或省级层面展开,城市层面的研究较少且多在宏观层面开展,城市碳达峰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方法学。本研究聚焦城市达峰路径研究,围绕两个方面内容进行:一是探索适用于城市层面碳排放达峰研究的模型方法学;二是利用此方法学开展武汉市城市碳排放达峰背景下的工业达峰路径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系统构建了城市层面的碳排放峰值研究模型CCPA-WH,模型在城市层面将二产细分至各子行业,提升了城市碳排放峰值研究在不同结构层面的深度和精准度。该模型丰富完善了我国城市碳排放峰值模型体系,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同时本研究还构建了城市发展阶段、碳排放驱动力分析、城市碳排放峰值研究、城市碳排放峰值背景下的工业碳排放研究这一完整的研究体系,增强了研究的逻辑性和方法的系统性。二是在综合考量国际国内评判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主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人均GDP、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四个指标的综合指标评判方法,对武汉市工业化发展阶段进行分析与评价。三是基于CCPA-WH模型开展了武汉市城市碳排放达峰背景下的工业达峰路径研究,系统回答了武汉市CO2排放何时达峰、峰值、达峰背景下工业部门的峰值目标、工业部门达峰时间、工业部门达峰路径、各路径措施的贡献率等问题,同时针对减碳路径给出了相应政策建议,可为武汉市相关部门编制“十四五”至“十六五”能源发展规划和节能低碳规划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人均GDP、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和城镇化率四个方面综合判定,武汉市已初步迈入后工业化阶段。未来武汉市产业发展将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强化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2)2010~2017年的历史碳排放中,经济规模扩张、化石能源消费量增加以及人口增加分别正向贡献了37%、55.6%和7.4%;能源强度下降和产业结构优化对抑制碳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82.5%和17.5%,未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重点。(3)基准、低碳和达峰三个发展情景下,武汉市能源消费总量均不能实现达峰。基准情景下,二氧化碳排放也不能达峰,低碳情景和达峰情景下,武汉市CO2排放分别于2030和2025年达到峰值,峰值分别为13148万吨和12154万吨。(4)低碳情景和达峰情景下,武汉市CO2排放分别于2030和2025年达到峰值的前提条件是工业部门CO2排放需要提前五年达峰。低碳情景下,工业部门CO2排放应在2025年实现达峰,排放峰值为7060万吨左右;达峰情景下,工业部门CO2排放应在2020年达峰,峰值为6980万吨左右。(5)不同发展情景之间形成的减碳潜力巨大,并且呈逐年增长态势。与基准情景相比,低碳情景下,工业部门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的减碳潜力分别达到362万吨、714万吨、1090万吨、1118万吨;达峰情景下,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的减碳潜力分别达到427万吨、1365万吨、2003万吨、2185万吨。(6)从潜力实现途径来看,2025年以前,通过提高能效、强化管理促进能源强度下降是工业部门节能低碳工作的重中之重,2025年以后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工业规模效应成为最大潜力来源。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对减碳的贡献率自2025年以后开始下降。能源结构优化方面,2025年之前重点在化石能源结构优化,2025年以后的重点是非石化能源的应用。
贾珍[9](2019)在《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中国成品油市场需求波动规律及成因分析》文中提出石油是保障国家经济和政治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自上世纪60年代起,石油在西方社会就已被广泛应用,成为推动现代工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成品油是用量最大的石油产品之一,也是能源消费的主力军。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成品油消费需求的持续攀升,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加深的背景下,成品油销售企业非常注重的环节就是成品油的营销工作。因此,通过分析成品油市场的需求波动规律,对观察成品油市场的稳定程度和把握市场的变化规律有重要的意义,进而为制定成品油营销对策供可靠的依据。本文以中国成品油消费市场为例,首先分析中国成品油消费需求整体变化趋势,再通过时间序列模型方法对1980-2018年的中国成品油年度消费量波动曲线的变化特征做了进一步分析并得出波动周期。随后再对2010年3月至2018年12月的短期成品油消费需求数据进行月度尺度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波动变化规律曲线,对引起中国成品油消费量波动的关键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基于成品油市场的年度波动规律与季节性波动规律制定出切实可靠的营销策略。
沈雨晴[10](2019)在《中国成品油消费结构变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成品油消费涉及我国社会经济各行业生产生活的需要,是我国重要的二次能源。随着我国的经济结构逐步从工业化向服务型转型,工业制造对柴油消费的拉动作用被削弱,同时天然气等新能源对汽车市场汽柴油消费的替代效应开始显现,加上我国高铁的迅速发展对航空运输产生分流作用,也对航空煤油消费产生了冲击,因此对我国成品油消费结构变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本文对中国成品油消费现状进行梳理,从影响成品油消费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三方面阐述成品油整体消费情况,再分别针对汽油、柴油、煤油的消费变动趋势,从分行业、分区域、进出口多个角度剖析成品油消费结构变动的特征;然后,结合汽柴煤油各自的消费特点及趋势,提取私人汽车拥有量、交通运输业产值、天然气消费、水运货运量、铁路客运量、航空旅客周转量、居民可支配收入等因素的数据序列,分别对汽柴煤油建立不同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找出影响汽柴煤油消费的主要因素及其关联程度;接着,利用MATLAB建立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我国成品油以及汽油、柴油、煤油未来三年需求量进行预测计算,并根据预测结果对未来成品油消费结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我国成品油消费先快速增长,后增速放缓;(2)交通运输是成品油消费的主力;(3)受经济转型和环保压力,柴油消费已进入下降通道;(4)得益于市场优化和消费升级,汽油消费长期保持稳步上涨趋势;(5)高铁竞争对航空运输的分流效应,煤油消费增势放缓。本文针对我国成品油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及未来消费的预测,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优化成品油税制结构,促进成品油消费结构低碳化调整;从企业端对汽油车实行合理补贴,减缓新能源对汽油的冲击;科学配置炼油能力,从供给端调整成品油产销矛盾;降低航空燃油附加费,减小铁路运输分流对航空煤油的影响。
二、2002年中国成品油市场形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中国成品油市场形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石油DBQ销售分公司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标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标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石油相关概念 |
2.1.1 石油 |
2.1.2 原油 |
2.1.3 成品油 |
2.2 业务发展战略的分类 |
2.2.1 市场战略 |
2.2.2 产品战略 |
2.2.3 顾客战略 |
2.2.4 竞争战略 |
2.3 战略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方法 |
2.3.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方法 |
2.3.3 SWOT分析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石油DBQ销售分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3.2.2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2.3 购买者议价能力 |
3.2.4 替代品的威胁 |
3.2.5 潜在进入者威胁 |
3.3 机会和威胁分析 |
3.3.1 机会分析 |
3.3.2 威胁分析 |
3.4 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 |
3.4.1 EFE的简介 |
3.4.2 EFE矩阵建立与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石油DBQ销售分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中国石油DBQ销售分公司基本概况 |
4.2 企业资源分析 |
4.2.1 资产情况分析 |
4.2.2 人力资源分析 |
4.3 企业能力分析 |
4.3.1 业务运行能力 |
4.3.2 运营管理能力 |
4.3.3 安全防控能力 |
4.4 基于VRIO框架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
4.4.1 价值性分析(V) |
4.4.2 稀有性分析(R) |
4.4.3 不可模仿性分析(I) |
4.4.4 组织实现能力分析(O) |
4.5 优势和劣势分析 |
4.5.1 优势 |
4.5.2 劣势 |
4.6 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 |
4.6.1 IFE的简介 |
4.6.2 IFE矩阵建立与评价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石油DBQ销售分公司业务发展战略的制定 |
5.1 战略制定的评价与选择 |
5.2 战略制定的原则 |
5.3 中国石油DBQ销售分公司战略定位及目标 |
5.3.1 战略定位 |
5.3.2 战略目标 |
5.4 中国石油DBQ销售分公司业务发展战略的制定 |
5.4.1 市场战略 |
5.4.2 产品战略 |
5.4.3 顾客战略 |
5.4.4 竞争战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石油DBQ销售分公司业务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
6.1 发展战略的实施 |
6.1.1 领导小组的组建与领导者的有力领导 |
6.1.2 培育与战略相匹配的企业文化 |
6.1.3 职能战略的制定 |
6.2 战略的保障措施 |
6.2.1 建立良好沟通渠道 |
6.2.2 弘扬企业文化 |
6.2.3 完善风险管控能力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S公司加油站业务的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 |
1.2.2 加油站行业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内部环境分析 |
2.1 公司背景与发展历程 |
2.1.1 公司背景 |
2.1.2 发展历程 |
2.2 资源分析 |
2.2.1 实物资源 |
2.2.2 财务资源 |
2.2.3 人力资源 |
2.2.4 组织资源 |
2.2.5 品牌资源 |
2.3 能力分析 |
2.2.1 采购管理能力 |
2.2.2 融资能力分析 |
2.2.3 整合能力分析 |
2.2.4 对加油站的专业评估能力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经济因素 |
3.1.2 政治与法律因素 |
3.1.3 技术因素 |
3.1.4 社会文化因素 |
3.1.5 自然环境因素 |
3.2 市场环境分析 |
3.2.1 广东省成品油市场的供需情况 |
3.2.2 广东省汽车市场分析 |
3.2.3 广东省加油站发展现状分析 |
3.3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3.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3.2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权力 |
3.3.3 顾客讨价还价的权力 |
3.3.4 替代产品的威胁 |
3.3.5 行业内部竞争的特点 |
3.4 竞争与合作环境分析 |
3.4.1 战略群分析 |
3.4.2 合作环境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战略定位及经营战略制定 |
4.1 SWOT分析 |
4.1.1 优势分析 |
4.1.2 劣势分析 |
4.1.3 机会分析 |
4.1.4 威胁分析 |
4.1.5 SWOT矩阵分析 |
4.2 战略愿景与使命 |
4.3 目标市场选择与定位 |
4.3.1 目标市场选择 |
4.3.2 目标市场定位 |
4.3.3 战略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公司经营战略实施 |
5.1 经营目标 |
5.2 调整商业模式 |
5.2.1 轻资产经营 |
5.2.2 组织结构调整 |
5.2.3 风险控制 |
5.3 服务营销策略 |
5.3.1 营销组织策略 |
5.3.2 建立CRM系统 |
5.4 建立智慧化和综合性一体化的加油站 |
5.4.1 便利店的外包经营策略 |
5.4.2 强化终端油站的互联网思维 |
5.4.3 增加非油产品业务 |
5.5 企业文化建设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4)S炼化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积极应对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变数和挑战 |
1.1.2 破解老牌炼化企业生存发展难题 |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比较研究法 |
1.3.3 问卷调查法 |
1.3.4 访谈调查法 |
1.4 分析工具 |
1.4.1 PEST分析 |
1.4.2 五力模型 |
1.4.3 SWOT分析 |
1.4.4 战略分析矩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战略理论学派 |
2.2.1 行业结构学派 |
2.2.2 战略资源学派 |
2.2.3 核心能力学派 |
2.3 其他战略学派 |
2.3.1 蓝海战略 |
2.3.2 柔性战略 |
2.4 炼油化工行业研究文献回顾 |
2.4.1 关于石油石化产业整体发展战略相关研究情况 |
2.4.2 关于炼油企业战略相关研究情况 |
2.4.3 文献评价 |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和法律力量 |
3.1.2 经济力量 |
3.1.3 社会 |
3.1.4 技术 |
3.2 公司微观环境分析 |
3.2.1 行业总体状况分析 |
3.2.2 行业五力分析 |
3.3 外部机遇与挑战分析 |
3.3.1 机遇 |
3.3.2 挑战 |
3.4 S炼化公司EFE矩阵分析 |
3.4.1 关键因素权重的确定 |
3.4.2 EFE矩阵关键因素量化评分 |
3.4.3 EFE矩阵关键因素加权分数 |
第四章 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
4.1 公司资源分析 |
4.1.1 有形资源分析 |
4.1.2 无形资源分析 |
4.1.3 人力资源分析 |
4.2 公司能力分析 |
4.2.1 基本能力分析 |
4.2.2 核心能力分析 |
4.3 S炼化公司优势与劣势 |
4.3.1 主要优势 |
4.3.2 主要劣势 |
4.4 S炼化公司IFE矩阵分析 |
4.4.1 关键因素及其权重的确定 |
4.4.2 IFE矩阵关键因素量化评分 |
4.4.3 IFE矩阵关键因素加权分数 |
第五章 战略分析与选择 |
5.1 S炼化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
5.1.1 发展战略类型 |
5.1.2 QSPM矩阵分析 |
5.2 S炼化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5.2.1 集团公司战略分析 |
5.2.2 备选竞争战略可行性分析 |
5.3 竞争战略的确定 |
第六章 战略实施与保障 |
6.1 战略实施 |
6.1.1 产品结构差异化 |
6.1.2 生产组织差异化 |
6.1.3 人员队伍差异化 |
6.2 战略保障措施 |
6.2.1 夯实HSSE基础,落实依法合规生产 |
6.2.2 坚持苦练内功,深挖现有资产创效潜能 |
6.2.3 促进效率提升,持续推动管理系统高效、顺畅运转 |
6.2.4 增强业务本领,着力提升业务可靠性 |
6.2.5 抓好规划设计,有序实现转型升级 |
6.2.6 发挥政治优势,强化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
6.2.7 用好内外两种资源,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5)中海油销售天津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框架和思路 |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章 中海油销售天津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2.1 中海油天津公司成品油营销外部环境分析 |
2.1.1 政治环境分析 |
2.1.2 经济环境分析 |
2.1.3 社会环境分析 |
2.1.4 技术环境分析 |
2.2 中海油天津公司成品油营销竞争环境分析 |
2.2.1 天津市场主要竞争者分析 |
2.2.2 主要替代品分析 |
2.2.3 潜在进入者分析 |
2.2.4 营销的顾客分析 |
2.2.5 油品供应商分析 |
2.3 中海油天津公司成品油营销SWOT分析 |
2.3.1 天津公司营销优势 |
2.3.2 天津公司营销劣势 |
2.3.3 天津公司营销机会 |
2.3.4 天津公司营销威胁 |
第3章 中海油销售天津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中海油天津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组织结构 |
3.1.2 公司人力资源情况 |
3.1.3 公司零售网点和油库布局 |
3.2 中海油天津公司成品油营销现状 |
3.2.1 经营的产品 |
3.2.2 销售的规模 |
3.2.3 营销的渠道 |
3.2.4 客户结构分析 |
3.3 中海油天津公司成品油营销存在的问题 |
3.3.1 加油站汽油产品单一 |
3.3.2 现有定价体系无法满足市场变化 |
3.3.3 油库配送半径受限 |
3.3.4 加油站零售网点少 |
3.3.5 非油品销售仅处于起步阶段 |
3.3.6 营销人员专业素质及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
第4章 中海油销售天津有限公司成品油市场营销应对策略 |
4.1 产品策略 |
4.1.1 批直业务中汽柴油产品策略 |
4.1.2 零售业务中新产品策略 |
4.2 价格策略 |
4.2.1 制定市场化的成品油价格体系 |
4.2.2 制定差异化的成品油零售价格体系 |
4.2.3 灵活运用多种价格策略 |
4.3 促销策略 |
4.3.1 人员促销 |
4.3.2 广告促销 |
4.3.3 公共关系促销 |
4.3.4 加油卡促销 |
4.4 渠道策略 |
4.4.1 油品资源渠道市场化 |
4.4.2 新设铁路油库布局 |
4.4.3 瞄准主营单位开展外采外销油品批发业务 |
4.4.4 优化零售网络布局 |
4.5 服务策略 |
4.5.1 构建客户信息系统 |
4.5.2 加油站专业化服务 |
第5章 中海油销售天津有限公司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 |
5.1 完善营销考核和用人机制 |
5.1.1 落实人才储备计划 |
5.1.2 完善公司绩效考核机制 |
5.1.3 完善员工培训机制 |
5.2 信息化渠道保障 |
5.2.1 公司内部信息化运营 |
5.2.2 信息化市场营销 |
5.3 QHSE(质量、健康、安全、环保)保障 |
5.3.1 继续完善公司QHSE管理体系 |
5.3.2 做好QHSE管理制度的宣贯和培训工作 |
5.3.3 严格落实监督与检查工作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中国成品油消费需求波动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成品油消费需求波动规律的研究方法 |
2.1 基于时间序列的波动规律研究方法 |
2.2 数据指标选取 |
3 成品油消费需求的波动规律分析 |
3.1 成品油消费年度总量变化规律分析 |
3.2 成品油需求波动周期分析 |
3.2.1 建立趋势回归方程 |
3.2.2 H-P滤波法结果分析 |
3.2.3 与美国成品油消费需求波动规律的对比 |
4 中国成品油消费需求波动规律成因分析 |
4.1 成品油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波动规律相协调 |
4.2 汽车行业与交通运输业成为影响成品油消费的主要行业 |
4.3 国家政策法规对成品油需求的影响 |
4.4 其他相关因素变化对我国成品油消费需求的影响 |
(7)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石油财务绩效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价 |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国际油价概念 |
2.1.2 企业财务绩效的概念 |
2.2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 |
2.2.1 单一评价指标 |
2.2.2 经济增加值 |
2.3 油价波动对油气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
第3章 油价波动与中国石油财务绩效的现状 |
3.1 国际油价波动情况 |
3.1.1 国际油价波动现状 |
3.1.2 国际油价发展趋势 |
3.2 中国石油总体概况及经营业绩现状 |
3.2.1 中国石油总体概况 |
3.2.3 中国石油的经营现状评价 |
3.3 中国石油财务绩效单一评价指标的现状 |
3.3.1 净利润现状描述 |
3.3.2 净资产收益率现状描述 |
3.4 中国石油财务绩效EVA的现状 |
3.4.1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
3.4.2 EVA的计算过程及描述 |
3.5 小结 |
第4章 油价波动对中国石油财务绩效的影响 |
4.1 油价波动对中国石油财务绩效的纵向影响 |
4.1.1 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石油EVA的关系 |
4.1.2 油价波动对中国石油财务绩效影响分析 |
4.2 油价波动对中国石油财务绩效的横向影响 |
4.2.1 标杆公司的选取标准 |
4.2.2 中国石化EVA的现状描述 |
4.2.3 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EVA的横向对比 |
4.2.4 油价波动对中国石油财务绩效影响的对比分析 |
4.3 油价波动对中国石油财务绩效的具体影响 |
4.3.1 石油定价机制不完善 |
4.3.2 成本费用居高不下 |
4.3.3 产业布局不够合理 |
4.3.4 炼化板块盈利能力差 |
4.3.5 研发投入不足 |
4.4 小结 |
第5章 油价波动背景下中国石油财务绩效提升策略 |
5.1 国家层面 |
5.1.1 改革与完善国内石油定价机制 |
5.1.2 降低国际原油的对外依存度 |
5.2 企业层面 |
5.2.1 严格控制生产经营成本 |
5.2.2 整合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 |
5.2.3 集约发展炼化板块战略布局 |
5.2.4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5.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武汉市CO2排放峰值目标下工业部门减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由来、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碳排放研究模型与方法综述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 |
2.1 经济 |
2.2 人口 |
2.3 城镇化水平 |
2.4 产业结构 |
2.5 能源消费 |
2.6 本章小结 |
3 武汉市城市发展阶段研究 |
3.1 研究进展 |
3.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武汉市产业发展形势基本判断 |
3.5 本章小结 |
4 武汉市碳排放驱动力分析 |
4.1 研究进展 |
4.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武汉市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武汉市城市碳排放达峰研究 |
5.1 研究思路 |
5.2 模型方法 |
5.3 数据来源 |
5.4 情景分析 |
5.5 结果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6 工业部门达峰路径分析 |
6.1 研究思路 |
6.2 模型方法 |
6.3 数据来源 |
6.4 武汉市工业部门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
6.5 情景分析 |
6.6 工业部门减排潜力与达峰路径分析模型结果分析 |
6.7 敏感性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3 本研究需要完善的地方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作者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参与着作 |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9)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中国成品油市场需求波动规律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 |
第2章 研究相关理论概述 |
2.1 经济周期波动理论 |
2.1.1 经济周期波动的含义 |
2.1.2 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形态 |
2.1.3 经济周期波动的测定方法和指标 |
2.2 周期波动研究方法理论 |
2.2.1 时间序列理论 |
2.2.2 季节调整法理论 |
2.2.3 滤波法理论 |
第3章 中国成品油需求波动规律分析 |
3.1 数据选取 |
3.2 成品油年度尺度需求波动规律测度与分析 |
3.2.1 消费总量变化规律分析 |
3.2.2 滤波法结果分析 |
3.2.3 分产品的成品油需求波动规律测度与分析 |
3.3 成品油月度尺度需求波动规律测度与分析 |
3.3.1 月度尺度总体变化规律分析 |
3.3.2 季节性调整的波动分析 |
第4章 中国成品油需求波动规律的成因分析 |
4.1 年度波动规律下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成品油市场需求受经济周期波动变化的影响 |
4.1.2 成品油市场需求受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 |
4.1.3 成品油市场需求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影响 |
4.1.4 成品油市场需求受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影响 |
4.1.5 成品油市场需求受能源价格、消费、贸易等因素影响 |
4.2 季节性波动规律下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年末为用油高峰阶段,春节起步入低谷 |
4.2.2 春夏用油季节性走弱,受雨季因素影响较大 |
4.2.3 秋冬用油季节性逐渐显现,受交通运输影响较大 |
第5章 基于需求波动规律的成品油销售企业营销对策分析 |
5.1 基于年度波动规律的成品油市场营销对策 |
5.1.1 创新企业销售模式,促进品牌效应升 |
5.1.2 依托大数据平台,推进营销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
5.1.3 建立绿色发展理念,树立绿色环保品牌形象 |
5.1.4 建立低成本销售流程,最大化控制运营成本 |
5.2 基于季节性波动规律的成品油市场营销对策 |
5.2.1 汽油的季节性营销对策 |
5.2.2 柴油的季节性营销对策 |
5.2.3 煤油的季节性营销对策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2.1 研究局限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国成品油与汽油、柴油、煤油表观消费量统计数据 |
致谢 |
(10)中国成品油消费结构变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成品油 |
2.1.2 汽油 |
2.1.3 柴油 |
2.1.4 煤油 |
2.1.5 成品油消费结构 |
2.2 相关理论介绍 |
2.2.1 平稳性检验 |
2.2.2 协整检验 |
2.2.3 误差修正模型 |
2.2.4 灰色预测模型 |
第3章 中国成品油消费环境分析 |
3.1 经济环境 |
3.1.1 国内生产总值 |
3.1.2 产业结构变动 |
3.2 政策环境 |
3.2.1 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 |
3.2.2 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督管理 |
3.2.3 成品油定价逐步市场化 |
3.3 市场环境 |
3.3.1 成品油供需情况 |
3.3.2 燃料车消费拉动 |
3.3.3 成品油价格 |
第4章 中国成品油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
4.1 中国成品油消费现状 |
4.2 中国成品油消费结构及其构成变化 |
4.2.1 中国成品油消费结构 |
4.2.2 汽油消费 |
4.2.3 柴油消费 |
4.2.4 煤油消费 |
4.3 中国成品油分行业消费结构 |
4.4 中国成品油分区域消费结构 |
4.5 中国成品油进口结构现状 |
第5章 影响中国成品油消费结构变化的因素 |
5.1 汽油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1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
5.1.2 模型的设定 |
5.1.3 平稳性检验 |
5.1.4 Johansen-Juselius协整检验 |
5.1.5 误差修正模型(ECM) |
5.1.6 检验结果分析 |
5.2 柴油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1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
5.2.2 模型的设定 |
5.2.3 平稳性检验 |
5.2.4 Johansen-Juselius协整检验 |
5.2.5 误差修正模型(ECM) |
5.2.6 检验结果分析 |
5.3 煤油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1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
5.3.2 模型的设定 |
5.3.3 平稳性检验 |
5.3.4 Johansen-Juselius协整检验 |
5.3.5 误差修正模型(ECM) |
5.3.6 检验结果分析 |
5.4 新能源对我国成品油的替代效应 |
5.4.1 电动汽车 |
5.4.2 CNG、LNG燃气汽车 |
第6章 中国成品油消费结构变化预测 |
6.1 成品油消费总量预测 |
6.2 各类成品油消费预测 |
6.3 未来中国成品油消费结构的变化 |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2002年中国成品油市场形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石化SX分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马双斌.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中国石油DBQ销售分公司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刘冬. 燕山大学, 2020(06)
- [3]S公司加油站业务的经营战略研究[D]. 王静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S炼化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张智玮.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5]中海油销售天津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李一凡.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6]中国成品油消费需求波动及影响因素分析[J]. 贾珍,方红,胡东欧,孙仁金. 现代化工, 2019(07)
- [7]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石油财务绩效影响[D]. 王璐.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8]武汉市CO2排放峰值目标下工业部门减排路径研究[D]. 王健夫.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9]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中国成品油市场需求波动规律及成因分析[D]. 贾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10]中国成品油消费结构变动分析[D]. 沈雨晴.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