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公体课健身跑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磊,刘洋,王靖[1](2021)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公体“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公体课是学生终身体育的最后阵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迫切需要高校公体课适应时代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应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运动App手段,能够解决当前体育教学课内教学学时不足,锻炼频率不足的现状。该文结合当前高校公体课内外教学现状,探讨了基于运动App应用的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移动教学的构建模式与手段。运动App能够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使用运动App监控,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健身习惯,为运动App更好地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中提供理论保障和实践参考。
黄雪纯[2](2021)在《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社会对于健康问题的关注点逐渐聚焦在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上。通过对各项调查数据深入分析后发现,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变得薄弱,已成为不争的既定事实。为解决这一现状,教育部实施了“体育、艺术2+1”项目,并深化“体育课程一体化”体系的推广,即通过学校的体育、艺术教学平台,促使每个学生从幼儿体育到大学体育的体育学习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进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随着排舞在我国的推广范围扩大,受众群体增多,排舞开始向学校体育引进。目前高校学生对体育运动及健身健美的需求不断扩大,排舞引入高校,符合学生增进健康、愉悦身心、塑造形体、改善心肺功能等锻炼身心的需要。研究目的:本研究为了解我国高校校园排舞开展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发现高校校园排舞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目的是通过本研究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排舞,并投入到排舞学习、锻炼中来,扩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在全国高校成功推广排舞的经验加以总结,更好地将排舞从社会体育向学校体育中引进,开辟出更加全面有效的排舞发展道路,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多元化,丰富学校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为继续推动全国校园排舞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和对策。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进行深入的分析调查,探究高校校园排舞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因此笔者选取了全国8所高校内共495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高校内排舞参与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了解途径、参与动机、满意程度、练习频率的统计,以及排舞课程的开展组织形式、场地设施情况、师资队伍情况,学生参与排舞运动的比赛情况和练习风格进行了调查分析,找出高校校园排舞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积极探索校园排舞的推广途径与方法,以便更好的为校园排舞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论:1、目前我国各高校校园排舞开展的基本情况主要是:参与校园排舞的男女生性别比例不均衡;高校学生主要是通过老师同学推荐的途径了解校园排舞;高校学生参与校园排舞以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对于校园排舞的满意程度较高,大多数学生每周会固定练习排舞;2、校园排舞的课程设置以选修课为主;场地选取大多为室内;参与排舞比赛的高校学生人数也在逐年递增,且涉猎各类排舞风格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3、我国校园排舞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师生对排舞项目的认知不足,没有很好的对排舞和广场舞进行区分;缺乏专业的排舞老师,学校对校园排舞支持力度不足;校园排舞理论发展滞后于实践;校园排舞的推广中忽略了其艺术性本质的问题;4、针对校园排舞开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校园排舞未来的发展需要校方的支持,提供一定的资金帮助;大力加强排舞师资力量建设,扩大排舞教练员、裁判员培训覆盖面,加大新媒体宣传力度;深入排舞科研,完善排舞教材编撰,校园排舞开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力推广校园排舞线上教学,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设校园排舞课程;校方多引进排舞公益讲座,学校之间加强沟通交流,组织举办校际排舞联赛,扩大校园排舞受众群体;校园排舞要更多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创新。通过优化我国校园排舞开展情况,以此促进社会排舞和校园排舞协同发展,共同推动我国排舞项目的深入推广。
雷永杰[3](2021)在《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等院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作为我国大学生身心将康发展、运动技能学习、终身体育意识提升和良好体育行为习惯建立的重要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不仅在于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更在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现有的大学生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已经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由此,不断提升我国高等院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水平,就成为我国大学体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为此,在新一轮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不仅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还制定了较为细致的发展规划。为适应我国高等院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的改革需求,本研究通过分析贵州省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开展现状,以此发现当前存在的不足和影响教学开展的相关因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为不断改善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开展现状提供参考。本文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从分析遵义市高校公体篮球课教学基本情况与开展现状入手,结合现在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总体改革趋向,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课场地、器材、设备设施存在一定差异,高校的篮球场地与器材不能满足正常的篮球教学需求,大部分的学生因为场地、器材、设施设备的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和学习动机下降,课后练习与课余活动也无法有效进行开展。(2)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教师呈现年轻化趋势,教师学历以硕士研究生居多,但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太少,比重不足,男女教师不平衡,教师的科研成果相对较少,不能持续支撑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而且入职后的公共体育篮球教师得到进修与深造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就会因此而被阻碍。(3)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课程大多还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没有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和满意。虽然有一些教师进行了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的创新,但对细节的改善仍然缺乏。(4)考核评价方式公平程度较低,考核偏向于只去注重结果却忽略过程,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成长历程,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5)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课外拓展欠缺,导致学生课后积极参与篮球活动的人数较少,大部分学生主要还是依赖篮球教学课程来学习篮球技术,校内的篮球教学与篮球比赛、篮球娱乐性活动较少,课内外教学衔接不畅。
李宏[4](2021)在《高校公体课教学中武术操的创编与实践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武术操是将武术基本功练习与节拍体操结合起来的一种体育运动形式,其特点是实用性、表演性、趣味性强,易于学习和推广。近年来,武术操在大众健身运动中备受青睐,其良好的健身效果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中也开始引入武术操,用以提高在校学生的体质与体能。高校在公体课教学中引入武术操的创编与应用,既能发挥其增强大学生体质与体能的功能,又能有效传承、发展中华武术文化,可谓一箭双雕。研究高校公体课教学中武术操的创编与实践应用,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傅亮,林致诚[5](2020)在《高校公共体育课践行体育素养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基于典型案例分析》文中认为体育素养是近年来体育界关注度较高的理念,并对国内外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力。为了探寻高校公共体育课对学生体育素养培育的实践情况,提升教学效果,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证研究法,以高尔夫公共体育课具体课程的改革实践为研究对象,剖析了高校公体课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重动作外形,轻运动内涵,忽育人功能。在体育素养理念的引导下进行的教学创新,实践得知教学改革所涉及的学生、教师及课程的三维关系要同步协调,提出高校公共体育课在学生体育素养培育上一些思考,具体包括: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出发点;把握运动项目规律,优化课程设计,凸显运动项目体育运动精神;加强教师和教材等软材料的建设;发挥体育社团的积极作用,推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郭晓利[6](2020)在《女大学生网络瑜伽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 ——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网络信息化不断发展,网络瑜伽学习是目前新潮且流行的学习方式,对于喜欢瑜伽而学校未开设瑜伽课程的学校女大学生来说,网络瑜伽是一种很好的体育锻炼方式,对此进行调查和研究,深入地了解这种形式进行网络瑜伽学习的优势与劣势,对今后女大学生进行网络瑜伽学习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为想要进行瑜伽教学的学校提供思路。推动女大学生终身学习,成为课堂教学不足之处的一种补充,也能避免或者减少女大学生在进行网络瑜伽学习的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丰富校园的文化与生活,且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瑜伽拓展课程的产生,加快大学教学改革进程。本文以四川师范大学女大学生网络瑜伽学习状况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进行本论文的撰写。根据回收数据最后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统计数据,并进一步探讨。根据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大二、大三文史类女生是网络瑜伽学习的主体受众,女大学生网络瑜伽学习存在差异。2.女大学生内部动机是促使学生网络瑜伽学习的主要动机,而外部动机影响内部动机的实现。女大学生在网络瑜伽学习中的内部动机主要集中在女大学生对身体姿态的改善、放松身心、身体健康和技能掌握的需求方面,而外部动机主要是学校未开展课程、网络环境下丰富的学习资源及网络瑜伽学习的学习内容的自主性、时间安排的自由性的影响。3.女大学生网络瑜伽学习过程与内容的特征主要集中在资源利用情况、练习水平、练习时间的持久性、练习部位四个方面。4.对网络瑜伽学习内容是否感兴趣、所需资料是否免费和文字图片或视频的视觉美感是影响女大学生网络瑜伽学习的主要因素。5.女大学生的网络瑜伽学习效果主要集中在增强女大学生的自信心和缓解生活学习压力方面,而对于网络自主学习所存在的困难主要是资源质量和教师的问题。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提升女大学生网络瑜伽学习的能力是关键。首先,强化专业软件资源的应用、改善资源质量和碎片化等问题,其次,强化女大学生网络瑜伽学习中的自我目标与计划、自我时间管理能力;2.落实专业的瑜伽教师岗位,引导女大学生网络瑜伽学习的正确方向;3.学校应综合网络瑜伽学习资源,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
符波[7](2020)在《昆明市悦跑圈APP跑团参与者的群体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悦跑圈APP作为新时代的新产物,悦跑圈APP的使用,将健身跑带入了健身行业的潮流中,为健身跑注入新的血液,二者互利共赢,相助相生,健身跑参与人数不断增多,并有许多各种各样的跑团形成,而智能科技(悦跑圈APP)和跑团为健身跑运动更加便利、科学、交流推广范围助力。本研究为了调查昆明市悦跑圈APP跑团参与者的在锻炼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跑团健身跑发展的影响因素和促进全民健身和悦跑圈APP的运动参与提供参考依据。根据对运动类APP的发展状况、我国跑团发展现状、国内外健身跑运动及群特特征四个方面进行文献整理,发现发达国家对健身跑的研究较多,我国关于健身跑这一群体的研究非常少。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参与者的基本信息、锻炼行为、心理行为的群体特征进行了研究,总结参与运动的影响因素,为悦跑圈APP跑团参与和体验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参与群体主要以企、事业单位,18-40岁本科及以上的高收入人群为主。2.参与群体比较喜欢在公路、公园以独自跑或与他们结伴跑方式锻炼;在运动时间上男性比女性长,且运动习惯好于女性;有73.4%对跑步姿势回答错误,13.2%节食;热身人数有77%,但放松只有28%;运动损伤和不适反应比例为62.3%、78.1%,为下肢肌肉拉伤、擦伤,肌肉酸痛等情况。3.参与者群体体育消费82.7%的以运动服装为主;54.4%参赛频率在1-3次/年的亲子跑、10公里跑和半马居多;参与者获取信息渠道广泛,活动通知以微信为主。4.参与者群体男性参与动机为缓解压力和兴趣爱好,女性为追逐时尚;与年龄的关系,年龄小偏向于减重和追逐时尚,大偏重于身体健康;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但自觉性差;在主观体验中,青、老年人(28岁以下和55岁以上)幸福感强,但易疲劳,少年、中年(28-55岁)易有心里烦恼。5.参与者群体跑团运动参与影响因素包括,宏观环境因素:马拉松赛事发展的影响,媒体与互联网传播的影响;微观环境因素:不正确健身知识观念影响,个人社会特征影响。通过得出的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政府应肩负起帮扶健身跑者修建和维护体育锻炼的责任。2.媒体应监管正确健身知识的传播,避免负面消息阻碍健身跑运动的发展。3.学校和相关健身运动的研究所应多关注健身行业的发展。4.跑团组织管理者加强跑团的科学组织、严格管理。
王莉珍[8](2020)在《尊巴对普通高校健美操公选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课是大中小学校中的重要课程,也是必修课程,具有提高身体素质、练习运动技能、培养体育兴趣的功能。健美操是一项融合了多种舞蹈动作、音乐节律的体育运动项目,不仅在国内外具有高规格的竞技健美操比赛,同时在我国高校、体校、健身俱乐部中也是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尊巴是一项融合了恰恰、桑巴、探戈等多种南美舞蹈,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多种舞蹈动作的运动项目。尊巴健身舞目前在我国高校公体课中尚未普及,将尊巴融入高校健美操公选课,可以丰富健美操公选课的教学内容,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健美操运动中,从而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形成和体育习惯的养成,提高其身体机能。因此,研究尊巴健身舞进人高校公体课程的可行性,对于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促进高校体育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尊巴对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效果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天津中医药大学学生为调查、实验对象,探讨和分析尊巴在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中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尊巴与健美操运动的开展形式相似,对于场地器材的要求比较一致。虽然较多的大学生对尊巴的了解并不深入,但是对南美舞蹈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将尊巴引入高校健美操教学受到大部分学生的欢迎;尊巴的引入使健美操教学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参与健美操运动的兴趣,达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尊巴引入健美操的教学并不能够有效地提高健美操的动作难度,但对于健身健美操而言,尊巴训练能够更有效地塑造学生的体型形象,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进而展现出更具活力、更具美感的运动状态。对此提出几点建议:健美操课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引入像尊巴这样具有时尚性、青春性、活力性特点的运动项目,吸引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健美操运动,同时丰富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内容;以兴趣为引导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可以以新颖的健美操运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引导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长期坚持运动,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健美操训练的艺术化。在健美操学生竞技水平、运动能力、身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也需要通过多种舞蹈动作提高健美操技术动作的美感,提高高校健美操的教学和开展的艺术价值。
黄崇伟[9](2020)在《上海师范大学公共体育篮球项目俱乐部制的效果实证研究 ——基于身体自尊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篮球是一项十分普及的全民运动,在绝大部分的学校、社区都会有篮球场的存在。公共体育篮球课作为高校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提高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构建学校体育文化,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大学公共体育篮球俱乐部制是一种新类型的体育课程,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制,重新组合上课,以俱乐部形式进行篮球课教学,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种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俱乐部制教学转变了以往体育教学中以以内容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兴趣为导向将学生作为体育活动开展的主体,以促进学生的身心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手段来推进教学进程,从而获得课堂实效。本研究基于身体自尊的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两组实验对象其进行为期16周的实验干预。对照组按照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大纲(见附录C)进行教学。实验组按照备战校际篮球比赛的训练模式进行学习与训练,其中穿插基本功练习与战术讲解。实验组进行公共体育篮球课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学习,对照组进行公共体育篮球课程常规的学习。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为期16周的两种教学模式的学习,测量实验前后两组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两项篮球技能水平和四项身体素质水平,比较练习前后的变化。探讨公共体育篮球课俱乐部制对高校学生的身体自尊和篮球技能水平、身体素质的影响,为改善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公共体育篮球俱乐部制的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本研究结果得出:经过为期16周的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两项篮球技能测试和四项身体素质测试的前后对比中,俱乐部制课程在六项测试项目的提升幅度上都高于公共体育课程的六项测试项目的提升幅度。(2)根据本研究结果得出:经过为期16周的实验后,在俱乐部制课程和公共体育课程两种教学模式下,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自尊量表里运动技能、自我价值感、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这四个维度的得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3)根据本研究结果得出:经过为期16周的实验后,俱乐部制课程可以提高身体自尊量表里身体素质这一维度的得分。公共体育课程对学生身体自尊量表里身体素质这一维度的得分没有影响。(4)根据本研究结果得出:经过为期16周的实验后,俱乐部制课程的教学效果要优于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身体自尊更显着。为了使学生积极参加运动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自尊,针对上述结果并提出以下建议:(1)创造条件开设俱乐部制课程(2)按照大纲上课的基础上,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变。(3)学校应加强在校学生的心理教育建设。
李庆兵[10](2019)在《塔里木大学跆拳道公体课选课动机的调查分析》文中提出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塔里木大学全体跆拳道选修本科生的选课动机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跆拳道选修动机主要集中在防身自卫、健身、兴趣爱好、磨练意志、被跆拳道精神所吸引、提高自信心、修身养性、减压、调节情绪、拿学分,在诸多影响方面,女生的选课动机更侧重防身自卫,而男生较女生在磨练意志和拿学分方面的动机更强。
二、高校公体课健身跑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公体课健身跑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公体“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运动App承载体育课程的优势与不足 |
1.1 运动App的优势 |
1.1.1“互联网+体育”的发展趋势 |
1.1.2 提升校园体育运动氛围 |
1.1.3 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
1.1.4 获得政策性支持 |
1.1.5 增强素质,为体测蓄积能力 |
1.1.6 大部分高校采取与运动App软件企业合作,自主研发空间大 |
1.2 运动App的弊端分析 |
2 高校公体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 |
2.1 高校公体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 |
2.2 高校公体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 |
2.2.1 技能体能融合的课内外一体化 |
2.2.2 运动App手段的课内外一体化 |
3 结论与建议 |
3.1 结论 |
3.2 建议 |
(2)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 |
1.1.2 “体育、艺术2+1 项目”的推广 |
1.1.3 排舞进校园的趋势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排舞 |
2.1.2 校园排舞 |
2.2 排舞的特点 |
(1)内容多样、曲目丰富 |
(2)舞步统一、不断创新 |
(3)形式灵活、观赏性强 |
2.3 有关校园排舞的价值研究 |
(1)校园排舞的教育价值研究 |
(2)校园排舞的健身价值研究 |
(3)校园排舞的文化价值研究 |
2.4 国内相关研究 |
2.4.1 排舞发展路径的研究 |
2.4.2 校园排舞开展现状的研究 |
2.4.3 有关校园排舞竞赛情况研究 |
2.5 国外相关研究 |
2.5.1 有关排舞发展的研究 |
2.5.2 有关排舞的其他研究 |
2.6 综述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3 研究思路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 |
4.1.1 高校学生参与校园排舞的基本情况分析 |
4.1.2 校园排舞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4.1.3 高校学生参与排舞比赛情况调查分析 |
4.1.4 高校学生练习排舞风格情况调查分析 |
4.2 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2.1 师生对排舞项目的认知不足 |
4.2.2 专业排舞师资力量短缺 |
4.2.3 校园排舞理论滞后于实践 |
4.2.4 学校对校园排舞支持力度不足 |
4.2.5 校园排舞的推广忽略该项目艺术性本质 |
4.3 校园排舞未来的发展对策 |
4.3.1 扩大对排舞项目的宣传 |
4.3.2 加强专业排舞师资力量建设 |
4.3.3 促进排舞理论知识研究 |
4.3.4 加大学校对校园排舞的支持力度 |
4.3.5 校园排舞推广注重艺术性本质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
附件二 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三 部分访谈内容 |
(3)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高校公共体育 |
1.4.2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 |
1.4.3 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 |
1.5 研究任务 |
1.5.1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开展现状的基本情况 |
1.5.2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开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
1.5.3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发展对策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文献综述 |
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调研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专家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开展现状的基本情况 |
4.1.1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指导思想 |
4.1.2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程地位 |
4.1.3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氛围 |
4.1.4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内容 |
4.1.5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采纳 |
4.2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开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
4.2.1 教学设施与教学环境存在的问题 |
4.2.2 教学师资力量与教学师资水平存在的问题 |
4.2.3 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
4.2.4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
4.2.5 教学拓展与篮球赛事活动存在的问题 |
4.3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发展对策 |
4.3.1 加大篮球环境设施的建设与投资 |
4.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全面综合素质 |
4.3.3 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目标科学化,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
4.3.4 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方法优良化 |
4.3.5 拓展篮球活动,营造篮球氛围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完善教学设施,优化教学环境 |
5.2.2 拓宽教师学习进修深造渠道,促进师资队伍发展建设 |
5.2.3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教学成效 |
5.2.4 注重综合整体性考核,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
5.2.5 丰富篮球教学内容,拓展篮球课内外活动形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高校公体课教学中武术操的创编与实践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公体课教学中引入武术操的价值 |
1.1 文化价值 |
1.2 教育价值 |
1.3 运动价值 |
2 高校公体课教学中武术操的创编原则 |
2.1 科学性原则 |
2.2 教育性原则 |
2.3 整体性原则 |
2.4 趣味性原则 |
3 高校公体课教学中武术操创编的实践应用思路 |
3.1 广泛搜集整理创编素材,根据需要确定整套操的编排形式与套路形式 |
3.2 整套操的结构布局要合理、科学 |
3.3 创编能力培养与套路演练相结合,为学生将来的创编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
3.4 音乐选配与动作表现风格一致,体现操节与音乐的融合,有效激发学生的精气神 |
3.5 健身性、表演性、趣味性兼容并蓄,提升武术操创编的整合性 |
3.6 不断提升教师武术教学素养,保证武术操进高校的持续发展 |
4 结语 |
(6)女大学生网络瑜伽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 ——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 |
1.1 选题依据 |
1.1.1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 |
1.1.2 网络学习的迅速发展 |
1.1.3 利用网络进行瑜伽学习成为女大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瑜伽 |
2.1.2 学习状况 |
2.1.3 网络学习 |
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 |
2.2.1 瑜伽运动开展现状 |
2.2.2 瑜伽项目练习对于人体身心健康方面的相关研究 |
2.2.3 大学生进行瑜伽运动的相关研究 |
2.2.4 瑜伽运动网络学习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调查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访谈法 |
3.3.4 数理统计法 |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女大学生网络瑜伽学习人员基本情况调查 |
4.1.1 女大学生年级组成情况调查分析 |
4.1.2 女大学生专业情况调查与分析 |
4.1.3 女大学生月生活费情况与消费情况调查分析 |
4.2 女大学生网络瑜伽学习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4.2.1 女大学生网络瑜伽学习的动机调查 |
4.2.2 女大学生网络瑜伽学习的形式及常用的软件工具调查 |
4.2.3 女大学生网络瑜伽学习的练习内容的选择调查 |
4.2.4 女大学生网络瑜伽学习项目的类型调查 |
4.2.5 女大学生网络瑜伽学习项目练习的身体部位的调查 |
4.2.6 女大学生网络瑜伽学习时间持久性调查 |
4.2.7 女大学生网络瑜伽学习消费的具体情况 |
4.3 女大学生网络瑜伽学习的外部影响因素 |
4.4 女大学生网络瑜伽学习的效果分析 |
4.4.1 资源方面 |
4.4.2 身体方面 |
4.4.3 心理、认知方面 |
4.5 女大学生网络瑜伽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所需帮助 |
5 女大学生网络瑜伽学习问题的深度访谈 |
5.1 女大学生网络瑜伽学习访谈提纲设计 |
5.2 女大学生在网络瑜伽学习状况上的深度访谈结果与分析 |
5.3 专业瑜伽教师深度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
6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7)昆明市悦跑圈APP跑团参与者的群体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2.1 调查昆明市悦跑圈AAP跑团参与者存在的不足 |
1.2.2 归纳昆明市悦跑圈APP跑团健康跑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 |
1.2.3 为促进全民健身和悦跑圈APP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1.3 选题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悦跑圈的定义 |
2.1.2 APP的定义 |
2.1.3 跑团的定义 |
2.1.4 群体特征的定义 |
2.1.5 悦跑圈APP跑团参与者 |
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2.3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基本信息特征分析 |
4.1.1 昆明市悦跑圈APP参与者的性别分析 |
4.1.2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年龄分析 |
4.1.3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文化水平分析 |
4.1.4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职业、收入分析 |
4.1.5 关于悦跑圈跑团健身跑者的基本特征总结 |
4.2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参与锻炼行为特征分析 |
4.2.1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参与形式特征分析 |
4.2.2 参与者的运动习惯特征分析 |
4.2.3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运动损伤与防护特征分析 |
4.2.4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消费特征分析 |
4.2.5 昆明市悦跑圈APP参与者参加比赛情况分析 |
4.2.6 信息获取渠道分析 |
4.2.7 关于健身跑参与者的锻炼行为特征总结 |
4.3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锻炼心理特征分析 |
4.3.1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运动动机特征分析 |
4.3.2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意志品质特征分析 |
4.3.3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主观锻炼体验特征 |
4.3.4 关于健身跑参与者的锻炼心理特征总结 |
4.4 影响昆明市悦跑圈APP跑团参与运动的因素 |
4.4.1 宏观影响因素 |
4.4.1.1 健身跑的发展趋势 |
4.4.1.2 马拉松赛事发展的影响 |
4.4.1.3 媒体与互联网传播的影响 |
4.4.2 微观影响因素 |
4.4.2.1 不正确健身知识观念的影响 |
4.4.2.2 个人社会特征因素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尊巴对普通高校健美操公选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尊巴研究现状 |
1.3.2 健美操在高校开展的研究 |
1.3.3 健美操对高校教学效果的研究 |
1.3.4 尊巴与健美操的融合研究 |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教学实验法 |
2.2.4 专家访谈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尊巴引入健美操课程的可行性调查分析 |
3.1.1 受访者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3.1.2 受访者参与健美操运动的情况调查分析 |
3.1.3 受访者对健美操课程态度情况调查分析 |
3.1.4 受访者对尊巴舞蹈的了解情况 |
3.2 尊巴应用于健美操公选课的教学计划 |
3.2.1 尊巴引入健美操课程的整体训练方案 |
3.2.2 尊巴引入健美操课程准备阶段的训练内容 |
3.2.3 尊巴引入健美操课程体能训练阶段的训练内容 |
3.2.4 尊巴引入健美操课程专项训练阶段的训练计划分析 |
3.3 尊巴引入健美操教学的实验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3.1 受试学生身体素质测试对比分析 |
3.3.1.1 BMI测试结果与统计分析 |
3.3.1.2 肺活量测试结果与统计分析 |
3.3.1.350 米跑测试结果与统计分析 |
3.3.1.4 坐位体前屈测试结果与统计分析 |
3.3.1.5 立定跳远测试结果与统计分析 |
3.3.1.6 仰卧起坐测试结果与统计分析 |
3.3.1.7800 米跑测试结果与统计分析 |
3.3.2 学生健美操评分情况对比分析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大学生愿意尝试尊巴与健美操结合训练 |
4.1.2 尊巴引入健美操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
4.1.3 尊巴能够让健美操训练更具艺术性 |
4.2 建议 |
4.2.1 健美操课程内容需要与时俱进 |
4.2.2 以兴趣为引导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 |
4.2.3 健美操训练的艺术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9)上海师范大学公共体育篮球项目俱乐部制的效果实证研究 ——基于身体自尊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上海师范大学公共体育篮球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实施情况 |
1.3 选题依据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现实意义 |
1.6 相关概论的界定 |
1.6.1 俱乐部制教学模式 |
1.6.2 身体自尊 |
1.7 身体自尊测量工具及信效度的检验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状况及水平 |
2.1.1 国内身体自尊的研究现状 |
2.1.2 国内高校篮球俱乐部制教学的研究现状 |
2.1.3 国外身体自尊的研究现状 |
2.2 小结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比较分析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 公体课与篮球俱乐部制课六项测试前后测试对比 |
4.1.1 公体课与篮球俱乐部制课六项测试前后测试平均值 |
4.1.2 篮球俱乐部制两项篮球技能测试、四项身体素质测试前后测试对比 |
4.1.3 公体课两项篮球技能测试、四项身体素质测试前后测试对比 |
4.1.4 公体课与篮球俱乐部制课六项测试实验前后差值横向对比 |
4.1.5 小结 |
4.2 身体自尊调查问卷数据在spss中的结果分析 |
4.2.1 公体课与篮球俱乐部制课身体自尊量表得分前后测试平均值 |
4.2.2 俱乐部制课程班级身体自尊前后对比 |
4.2.3 公共体育课程班级身体自尊前后对比 |
4.2.4 公共体育课程与俱乐部制课程身体自尊实验前后得分差值横向对比 |
4.2.5 公共体育课程与俱乐部制课程pspp题目均分图前后比较 |
4.3 实验组与对照组出勤率对比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创造条件开设俱乐部制课程 |
5.2.2 按照大纲上课的基础上,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变 |
5.2.3 学校应加强在校学生的心理教育建设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身体自尊水平量表》调查问卷(pspp) |
附录 B 体育与健身课时计划 |
附录 C 对照组教学进度表 |
致谢 |
(10)塔里木大学跆拳道公体课选课动机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据统计法 |
2.2.5 比较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 调查结果与比较分析 |
3.1 塔里木大学学生选修跆拳道课程的动机分析 |
3.2 不同性别学生选修跆拳道公体课的动机比较分析 |
3.3 不同民族学生选修跆拳道公体课的动机比较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选修动机较为集中,总体情况比较乐观 |
4.1.2 不同性别人数不均,男女选课动机各有偏重 |
4.1.3 民汉学生人数失衡,民族学生增强自信心动机强 |
4.2 建议 |
四、高校公体课健身跑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公体“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 李磊,刘洋,王靖. 科技资讯, 2021(28)
- [2]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黄雪纯.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3]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雷永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高校公体课教学中武术操的创编与实践应用[J]. 李宏.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01)
- [5]高校公共体育课践行体育素养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基于典型案例分析[A]. 傅亮,林致诚. 第三十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 2020
- [6]女大学生网络瑜伽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 ——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D]. 郭晓利.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昆明市悦跑圈APP跑团参与者的群体特征研究[D]. 符波.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8]尊巴对普通高校健美操公选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莉珍.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9]上海师范大学公共体育篮球项目俱乐部制的效果实证研究 ——基于身体自尊的视角[D]. 黄崇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塔里木大学跆拳道公体课选课动机的调查分析[J]. 李庆兵.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