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丁芳伟[1](2013)在《国有银行的战略目标、组织结构与绩效》文中认为国有银行在我国金融体制乃至整个宏观经济体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其组织结构调整和经营绩效的改善关系到金融行业能否健康发展。基于这样的经济现实,我们有必要研究我国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动态调整,从我国现阶段体制转轨对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系统性要求来考察,建立国有银行组织结构调整的分析框架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现有的关于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研究是对组织结构本身的关注有余,而对影响其组织结构因素的分析不足。本文拟将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与其外部发展环境和银行战略目标等因素结合起来,尝试性地构建一个更加系统的国有银行组织结构分析框架。本文以我国国有银行的组织结构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个“战略-组织-绩效(S-O-P)”的理论框架,并以此为依托研究了国有银行组织结构如何由外部发展环境和战略目标决定,以及组织结构影响组织绩效的逻辑。从“S-O-P”的运行框架来看,国有银行的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要求国有银行在不同时期必须选择不同的战略目标,也要求其组织结构不断调整。国有银行的组织结构调整是为了达到其战略目标,银行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要适应变化的环境。国有银行的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对其绩效的作用机理通过其信贷行为体现出来。国有银行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在不同时期得以提高和改善的历史验证了S-O-P分析框架的有效性。在世界范围内,花旗银行、标准渣打银行和汇丰银行组织结构的运行特征及其经验,对我国国有银行组织结构变革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股改上市后国有银行组织结构高效运行的基础,是现代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本文对国有银行的研究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在理论上清晰描述战略目标对组织结构的规定性,组织结构对绩效的制约问题,第二步是在既定的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分阶段的绩效实证考察,并以中国银行为例做案例研究。基于国有银行发展历程的历史间断性决定其绩效衡量适合采用分阶段和多指标的绩效衡量方法,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绩效衡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国有银行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选取不同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考量,并对国有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了历史考察。结果显示,国有专业银行时期的四大国有银行对宏观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资产质量在这一时期逐年恶化;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时期,四大国有银行的资产收益率逐年下降,不良贷款率也继续恶化并达到了历史最高的水平,但在此时期国有银行对宏观经济增长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时期,四大国有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革并成功上市,其市场绩效、资产质量和风险控制等国际通用的商业银行绩效衡量指标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基本上达到了国际商业银行的水平;不同历史时期国有银行的人均盈利能力和机构盈利能力,表明国有银行的市场绩效与其组织机构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国有银行发展环境的变化趋势与战略目标调整,本文对国有银行组织结构优化调整的原则和方向进行了论述,认为在未来一段时期,影响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外部环境主要有金融深化背景下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金融国际化、金融监管、信息技术等网络化发展构成,环境变化会使国有银行在经营中以利润最大化作为战略目标,国有银行组织结构优化应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追求精简和高效、分权和集权相结合、适度虚拟化等为原则,国有银行组织结构优化调整方向是必须继续完善现有的纵向和横向组织结构,构建完善的现代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根据环境变化创新组织结构模式。在笔者看来,要使国有银行运行达到以上的格局,就必须把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和绩效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研究。
孔伟艳[2](2010)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从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金融危机,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商业银行国有化的现象。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却反其道而行之,以2009年1月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为标志,完成了股份制改造。金融危机带来的银行国有化,是不是对过去非国有化改革的否定?股份制改革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对策是什么?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深化产权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在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国内背景与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国际背景下,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在理论上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在实践上有利于推动我国四大银行深化产权改革,提高我国银行的微观经济绩效,进而提高金融业整体效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本文遵循“问题→原因→对策”的研究思路,正文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问题部分(第1、2章)我国四大国有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包括大一统阶段、专业化阶段、商业化阶段和股份化阶段。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按照三大类七项指标进行评估的结果表明,股份制改革是卓有成效的。但同时也遗留和产生了一些问题,包括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带来的金融安全问题,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差距,以及股改上市、金融创新、混业经营等导致金融监管困难增加的问题。2.原因部分(第3章)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后股改时期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产权改革不够彻底,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中国有股份(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所占比例在70%以上(新建行为57.02%),政策制定主体和市场主体混淆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真正的公司治理制度就难以建立,高成本低效益的经营现状也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因此,深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接下来从理论综述与实践经验两个方面探索了深化产权改革的方向。首先,国内外大多数学者主张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和国有股减持。其次,世界主要国家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基本规律也表明:产权多元化是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趋势,也必然是中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最后,金融危机引起的银行国有化,只是产权多元化这一主旋律中的插曲。3.对策部分(第4、5章)我国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分析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产权制度。首先,在股份制改革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产权多元化具有必要性、必然性与可行性,建立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的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深化产权改革的必然方向。其次,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首要步骤是优化产权结构,其目标模式应当是有一定集中度又存在相对控股股东的产权结构,其实现途径就是国有股减持。在已经股改上市的三大银行中,随着国有股减持,全要素生产率(TFP)、股本净回报率(ROE)和总资产净回报率(ROA)呈现上升趋势,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最后,建议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优化产权结构实行“三步走”战略:中国农业银行加快引资上市,三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继续优化产权结构,构造股权适度集中、国家相对控股的产权结构。在坚持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改革取向的同时,还要进行与产权改革相关的制度创新。主要包括:完善公司治理制度,使之与产权改革互相促进;稳步推进混业经营,扩大银行利润来源,分散银行经营风险;积极探索政治民主化改革,切断政企不分的根源;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相关法律,保障产权交易自由。论文综合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国有股减持的贡献时,主要使用了定量分析方法。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研究方法与研究结论的创新。(1)论文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y = f ( K , L )= AKαLβ,以已经股改上市的三大银行为案例,实证分析了国有股减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国有股减持对股本净回报率和总资产净回报率的贡献,具有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结果表明:①无论是以净资产为投入,以税前利润为产出,还是以总资产为投入,以税前利润加利息支出为产出,无论改革前后劳动力弹性系数β的值是否改变,三大银行股份制改革后的全要素生产率都比改革前明显增加;②随着国有股权比例的下降,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股本净回报率和总资产净回报率都明显提高。(2)研究结论的创新包括:①分析了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与金融危机的关系,认为产权多元化配合风险管理和有效监管,才能有效防范金融危机。②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其基本内涵为主体明确、约束严格、产权多元、交易自由,核心是产权多元化,目标模式为有一定集中度又存在相对控股股东的产权结构,具体到我国就是股权适度集中、国家相对控股的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有效途径是国有股减持。
赵曙明,赵薇[3](2006)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劳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银行体系的演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给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劳资关系带来巨大的冲击。本文采用深度访谈等国际标准的研究方法,在对案例银行不同层级的员工访谈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劳资关系的变迁和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银监会以及银行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广东金融学院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银行改革组,陆磊[4](2006)在《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文中指出本文对当前的国有银行改革所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讨论,基本结论如下。第一,对国有银行改革的讨论应立足于其初始条件,国有独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不相容,国有银行具有特殊的职能边界——金融支持国家经济增长;第二,在我国特定的历史阶段,国有银行改革应遵循两种截然相异的路径:完全的股份制或国有独资,而国有控股将导致较高的道德风险;第三,机构利益的独立性并非国有银行的专有问题,通过激励机制设计应该保持国有独资银行的利益从属于中央政府的经济金融政策;第四,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和人力资源在不同的改革思路下会具有“历史包袱”和“历史财富”的或然双重性质,关键在于能否从时间序列上观察银行绩效;第五,银行改革成本只能是因支持经济增长和经济体制改革所付出的代价,这一代价的跨期承担优于即期摊销。
银行改革组课题组,陆磊[5](2006)在《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文中提出当前对国有银行改革的讨论应立足于其初始条件,国有独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不相容,国有银行具有特殊的职能边界———金融支持国家经济增长;在我国特定的历史阶段,国有银行改革应遵循两种截然相异的路径:完全的股份制或国有独资,而国有控股将导致较高的道德风险;机构利益的独立性并非国有银行的专有问题,通过激励机制设计应该保持国有独资银行的利益从属于中央政府的经济金融政策;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和人力资源在不同的改革思路下会具有“历史包袱”和“历史财富”的或然双重性质,关键在于能否从时间序列上观察银行绩效;银行改革成本只能是因支持经济增长和经济体制改革所付出的代价,这一代价的跨期承担优于即期摊销。
袁昌菊[6](2005)在《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深化,金融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金融的发展水平和深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和社会经济的调节机构。1991年,邓小平同志视察上海时说:“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始于1979年,经过20多年的实践,形成了以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深化金融业的改革,建立完善的市场化运行机制,降低金融风险,就成了当前我国金融业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我国,由于保险、证券、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历程短,因此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如银行业。而在银行业中,历史和体制的原因,造成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商业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实现宏观调节的基础,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我国整个银行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因此,金融业改革的成败建立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成败之上。要想保持我国在金融市场开放后金融体系的稳定,深化和加快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是当前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持国有商业银行稳步健康的发展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商业银行……等要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决定》指出:“建立健全现
陈英[7](2005)在《构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已成为银行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立足于中国经济转轨这一特殊时期,在国有商业银行大力推进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对公司治理结构构建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由四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主要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首先概述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然后具体论述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第一,产权主体的“人格化”虚置问题;第二,董事会的缺位从根本上导致治理结构缺乏相互制衡;第三,委托—代理机制形同虚设,导致对管理层约束机制弱化;第四,对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激励机制的欠缺;第五,外部治理环境不佳。 第二章论述了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选择。第一节对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构的两种模式(即英美市场导向模式和德日银行导向模式)的进行了详细分析,它们为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有利的借鉴。第二节论述了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选择。本章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成功经验表明所谓现代公司制度不是特指某一公司治理结构,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构建将是一个充分尊重国情,并汲取国际一般准则和国际先进经验,不断自我改善的长期艰巨过程。 第三章提出了构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五项具体建议。本章是全文重点,国有独资银行治理的个人观点主要体现在本部分。第一节主张实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多元化。第二节提出了建立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论述了董事会制度的完善和强化监事会的作用。第三节提出了建立完善、清晰、市场化的激励机制。第四节论述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第五节提出要对完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的外部环境进行完善。 4第四章论述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市对其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的影响,指出上市只是为构建有效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一个平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要成为公司治理结构良好、充满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本文的论述新意主要有:第一,从中国银行业的具体环境出发,多视角地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提出了富有实践性的对策和建议,具有较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特别在谈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激励制度完善时列举了一些符合实际的激励机制,如对高级管理人员推行年薪制、有限制的福利性激励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第二、针对目前广泛关注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市问题,本文结合了资本市场、法律基础、产品竞争市场等具体情况较深入分析了上市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的影响,强调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市补充资本金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一观点。第三、以新制度经济学有关的产权、委托代理理论以及激励理论作为研究银行治理的理论基础,同时融合了金融学、经济学、会计学和法学等多学科知识研究银行治理问题,阐述问题角度新颖。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构建
姚建文,胡其辉,陶小龙[8](2004)在《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实施CRM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施CRM的效果完全取决于银行所有员工的态度与行为 ,如何让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每一位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与实施CRM相适应 ,这实际上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从人力资源管理层面来探讨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施CRM的问题 ,提高顾客满意度 ,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韩平[9](2004)在《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文中提出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其核心在于企业通过权力制衡,监督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维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良好的治理结构是我国商业银行效益提升和金融市场良好运行的有力保障。我国商业银行的历史积弊和面临的现实挑战迫切要求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这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包括国有大中型银行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知识,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了研究,文章共分八章进行阐述。 第一章分析了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阐述了银行治理结构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介绍了银行、商业银行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概念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 第三章探讨了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基本理论,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阐述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应该坚持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框架; 第四章研究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问题,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现状及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与途径; 第五章研究了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与运行,运用博弈论方法剖析了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低效的原因,构建了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第六章探讨了国有商业银行有效公司治理的外部保障,揭示了国有商业银行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保障机制协同。 第七章以中国银行为例,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介绍了中国银行基本情况、中国银行的现行公司治理机制、中国银行的风险管理以及中国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途径; 第八章是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综观全文,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应该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是首要前提,良好的委托代理机制是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外部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公司治理结构有效运行的保障,公司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必须协同运行。
李欣[10](2003)在《浅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问题》文中研究说明 人力资源问题存在于各个领域,银行业也不例外。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并开发其最大潜能同样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目标。但是,人力资源配置不当、开发不利、管理不善等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以人为本”的说法同样适用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尽管今日的局面并非人力所为,但是今后的发展与转变、兴盛衰败与否完全取决于人。如果形容人力资源管理是一把“双刃剑”也绝非无稽之谈,如若驾驭不利则必受其害。那么,我们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是不是已经无懈可击了,是不是已经尽善尽美了呢?笔者要借本文
二、浅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银行的战略目标、组织结构与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1.3 选题的现实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框架 |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一般企业的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和绩效 |
2.1.1 企业组织的基本内涵 |
2.1.2 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
2.1.3 企业战略目标与组织结构的关系 |
2.1.4 企业的组织绩效衡量 |
2.2 国有银行的战略目标选择 |
2.2.1 国有银行战略目标选择的影响因素 |
2.2.2 国有银行战略目标的多重性 |
2.3 国有银行的组织结构与绩效 |
2.3.1 国有银行组织结构调整 |
2.3.2 商业银行的绩效衡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有银行组织结构演进的S-O-P框架分析 |
3.1 环境分析 |
3.1.1 转轨经济中的金融深化环境 |
3.1.2 信息化与网络化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 |
3.1.3 环境因素的作用路径 |
3.2 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战略—组织—绩效”分析框架 |
3.2.1 “S-O-P”分析框架 |
3.2.2 框架中的国有银行战略目标(S)和组织结构(0) |
3.2.3 框架中的银行绩效(P) |
3.3 国有银行S-O-P框架的运行机理 |
3.3.1 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衡量与动态运行机理 |
3.3.2 国有银行战略目标与组织结构影响绩效的行为机理 |
3.4 国有银行S-O-P框架的实践分析 |
3.4.1 国有银行组织结构之不足 |
3.4.2 基于S-O-P框架的理论解释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有银行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的历史演进与国际比较 |
4.1 商业银行的纵向与横向组织结构 |
4.1.1 商业银行的纵向组织结构 |
4.1.2 商业银行的横向组织结构 |
4.2 我国国有银行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的演进历程 |
4.2.1 改革开放前至1978年:充当政府“出纳机关”阶段 |
4.2.2 1979-1993:国有专业银行建设阶段 |
4.2.3 1994-2002: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建设阶段 |
4.2.4 2003至今:国有控股股份制商业银行建设阶段 |
4.2.5 我国国有银行组织结构演进的路径特征 |
4.3 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组织结构 |
4.3.1 花旗银行的组织结构 |
4.3.2 标准渣打银行的组织结构 |
4.3.3 汇丰银行的组织结构 |
4.3.4 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启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有银行现代组织结构的运行基础:公司治理机制 |
5.1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的一般属性 |
5.1.1 公司治理的内涵 |
5.1.2 一般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 |
5.2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
5.3 国有银行的利益相关者治理 |
5.3.1 国有银行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
5.3.2 国有银行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战略目标的国有银行绩效衡量 |
6.1 国内外商业银行的绩效衡量 |
6.1.1 西方的商业银行绩效衡量 |
6.1.2 我国的商业银行绩效衡量 |
6.1.3 国有银行绩效衡量方法的确定 |
6.2 国有银行分阶段的绩效衡量 |
6.2.1 国有银行不同发展阶段绩效衡量的指标选择 |
6.2.2 国有专业银行阶段的绩效衡量 |
6.2.3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阶段的绩效衡量 |
6.2.4 国有控股股份制商业银行阶段的绩效衡量 |
6.3 国有银行组织绩效的跨期比较 |
6.3.1 国有银行组织绩效的纵向比较 |
6.3.2 国有银行组织规模与数量的变化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案例分析:中国银行的战略目标、组织结构与绩效 |
7.1 中国银行概况 |
7.2 中国银行战略目标与组织结构的演进历程 |
7.2.1 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概要 |
7.2.2 中国银行的外汇专业银行阶段(1979-1993年) |
7.2.3 中国银行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阶段(1994-2002年) |
7.2.4 中国银行的股份制银行建设阶段(2003年-至今) |
7.3 中国银行的组织绩效(1980年-2011年) |
7.4 中国银行案例评析 |
第八章 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及对策建议 |
8.1 国有银行外部环境发展趋势 |
8.1.1 金融深化背景下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
8.1.2 金融国际化背景下的金融监管日益健全 |
8.1.3 信息技术背景下商业银行网络化迅速发展 |
8.2 国有银行未来的战略目标向量组合 |
8.3 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 |
8.3.1 国有银行组织结构优化调整的原则 |
8.3.2 国有银行组织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 |
8.4 政策建议 |
8.4.1 政府的宏观政策 |
8.4.2 国有银行的微观对策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2)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
2.1 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
2.1.1 大一统阶段(1949~1978 年) |
2.1.2 专业化阶段(1978~1993 年) |
2.1.3 商业化阶段(1993~2003 年) |
2.1.4 股份化阶段(2003~2009 年) |
2.2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成效评估 |
2.2.1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本 |
2.2.2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效 |
2.2.3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 |
2.2.4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 |
2.3 股份制改革遗留和产生的主要问题 |
2.3.1 战略投资者是双刃剑 |
2.3.2 公司治理有待改善 |
2.3.3 风险管理亟需重视 |
2.3.4 金融监管难度增加 |
2.3.5 人力资源管理尚待加强 |
第3章 深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 |
3.1 深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势在必行 |
3.1.1 问题的根源是产权改革不彻底 |
3.1.2 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迫切要求 |
3.1.3 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需要 |
3.1.4 改善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的根本要求 |
3.1.5 挑战外资银行的竞争的迫切需要 |
3.2 国内外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研究综述 |
3.2.1 产权结构是否影响银行效率? |
3.2.2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 |
3.2.3 国家要不要掌握控股权? |
3.2.4 是绝对控股还是相对控股? |
3.2.5 怎样减持银行国有股? |
3.2.6 调整产权结构的步骤 |
3.3 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趋势 |
3.3.1 世界主要国家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 |
3.3.2 世界各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变迁的基本规律 |
3.3.3 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
3.3.4 产权多元化是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4章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改革方向——产权多元化 |
4.1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是必然趋势 |
4.1.1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的必要性 |
4.1.2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的必然性 |
4.1.3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的可行性 |
4.2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的理论探索 |
4.2.1 产权多元化的基本内涵 |
4.2.2 产权多元化的目标模式 |
4.2.3 产权多元化的实证研究 |
4.3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的战略步骤 |
4.3.1 中国农业银行加快引资上市 |
4.3.2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继续优化产权结构 |
4.3.3 构造股权适度集中、国家相对控股的产权结构 |
第5章 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相关的制度创新 |
5.1 坚持宏观管理制度创新 |
5.1.1 转变政府职能 |
5.1.2 完善市场体系 |
5.1.3 加快利率和汇率体制改革 |
5.1.4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
5.1.5 完善金融监管制度 |
5.2 坚持微观治理制度创新 |
5.2.1 规范公司治理制度 |
5.2.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5.2.3 逐步调整组织结构 |
5.2.4 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
5.2.5 稳步推进混业经营 |
5.3 深化民主法制制度改革 |
5.3.1 政治民主化 |
5.3.2 国家法治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5)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文献述评 |
二、国有银行改革的初始条件及其宏观和结构性质 |
(一) 国有银行改革是一个宏观问题 |
(二) 国有银行改革同时是一个结构问题 |
二、国有银行改革的两个方向:股份制与国有独资 |
(一) 国有银行改革的试点与推广价值 |
(二) 国有银行的比较优势与分工 |
(三) 股份制还是国有独资 |
三、国有银行利益的独立性与从属性 |
(一) 道德风险是中国银行业一度普遍面临的情形 |
(二) 银行机构的内部人控制是所有银行的普遍问题 |
(三) 国有银行利益的从属性:中央还是地方 |
四、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和人力资源的地位 |
(一) 横截面方法论与结构性问题 |
(二) 时间序列方法论与改革的空间 |
(三) 银行的人力资源优势何在? |
五、银行改革成本及其分担方式 |
(一) 银行改革成本的界定 |
(二) 银行改革成本的分担 |
六、结论 |
(6)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导论 |
0.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2.1 关于市场化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
0.2.2 关于不良资产的处置与控制 |
0.2.3 关于资本与资本充足率的管理 |
0.2.4 关于组织结构的重构 |
0.2.5 关于股份制改造 |
0.2.6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的论述 |
0.2.7 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
0.2.8 关于外部监管体制的建立 |
0.3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0.3.1 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
0.3.2 可能创新之处 |
0.4 研究的方法和论文的结构安排 |
0.4.1 研究的方法 |
0.4.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 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背景分析 |
1.1 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分析 |
1.1.1 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的含义、特征分析 |
1.1.2 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进程的特点 |
1.2 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环境分析 |
1.2.1 金融一体化 |
1.2.2 加入WTO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 |
1.2.3 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 |
1.3 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
1.3.1 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势力分析 |
1.3.2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历程 |
1.3.3 国有商业银行现存制度的缺陷 |
2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存量的处置和增量的控制 |
2.1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分析 |
2.1.1 不良资产的含义 |
2.1.2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分析 |
2.2 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方案及经验借鉴 |
2.2.1 国外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介绍 |
2.2.2 国外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的经验总结 |
2.3 我国不良资产处置的方案分析 |
2.3.1 AMC及不良资产的剥离和处置 |
2.3.2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内存的不良资产的处置 |
2.3.3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探讨 |
2.4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增量控制 |
2.4.1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体制改革的深化 |
2.4.2 为国有商业银行抑制不良贷款的增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3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与资本充足率的管理 |
3.1 《巴塞尔资本协议》与我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 |
3.1.1 1988年《巴塞尔协议》和2004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
3.1.2 我国对商业银行资本认识的发展历程 |
3.1.3 资本的含义和职能 |
3.2 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现状分析 |
3.2.1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构成状况及资本规模分析 |
3.2.2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盈利能力分析 |
3.2.3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状况分析 |
3.3 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分析 |
3.3.1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供求机制分析 |
3.3.2 资本的分类 |
3.3.3 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
3.3.4 重新定位资本充足率 |
4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重建 |
4.1 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一般理论分析 |
4.1.1 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建立的理论分析 |
4.1.2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
4.1.3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改革的理想模式 |
4.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组织结构分析 |
4.2.1 组织结构的含义和内容 |
4.2.2 国有商业银行外部组织机构分析 |
4.2.3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分析 |
4.3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重建 |
4.3.1 国有商业银行外部组织结构的重构 |
4.3.2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重新整合 |
5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改革 |
5.1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理论支持 |
5.1.1 关于产权的一般理论分析 |
5.1.2 产权的分类及属性分析 |
5.1.3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理论分析 |
5.2 国有商业银行现存产权制度的分析 |
5.2.1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主体单一的历史原因 |
5.2.2 国有商业银行现有产权制度的弊端以及改革的必要性 |
5.3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形式 |
5.3.1 股份制及其特征 |
5.3.2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的实现形式 |
6 国有商业银行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 |
6.1 公司治理结构 |
6.1.1 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和内容 |
6.1.2 公司治理理论分析 |
6.1.3 建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原因 |
6.1.4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
6.1.5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目标 |
6.2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
6.2.1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的发展 |
6.2.2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的缺陷 |
6.2.3 国有商业银行治理机制不健全的原因分析 |
6.3 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分析 |
6.3.1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健全银行公司治理的相关要求 |
6.3.2 《OECD公司治理原则》 |
6.3.3 国外两种典型的公司治理模式 |
6.4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 |
6.4.1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法律依据 |
6.4.2 两家试点银行近期公司治理工作的重点 |
6.4.3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构建 |
6.4.4 国有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机制的完善 |
7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
7.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分析 |
7.1.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
7.1.2 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
7.1.3 我国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主要成果 |
7.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概述 |
7.2.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内涵 |
7.2.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 |
7.2.3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原则 |
7.2.4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要素 |
7.3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及评价 |
7.3.1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
7.3.2 对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 |
7.3.3 健全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
7.4 健全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路径分析 |
7.4.1 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
7.4.2 建立科学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 |
7.4.3 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内部控制措施 |
7.4.4 建立及时地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 |
7.4.5 建立科学的、公正的监督、评价与纠正机制 |
8 国有商业银行外部监管体制的健全和完善 |
8.1 银行监管的一般理论分析 |
8.1.1 金融监管理论 |
8.1.2 巴塞尔委员会“有关政府所有银行的特殊问题”监管的内容 |
8.1.3 金融监管的定义和内容 |
8.1.4 我国银行监管体制的主要缺陷 |
8.1.5 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外部监管的原因分析 |
8.1.6 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有效监管的原则和标准 |
8.2 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银行业的监管 |
8.2.1 巴塞尔委员会与《巴塞尔资本协议》 |
8.2.2 《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
8.2.3 国际银行监管的发展趋势 |
8.3 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外部监管的路径分析 |
8.3.1 中央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监管的路径分析 |
8.3.2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
8.3.3 加强银监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 |
8.3.4 银行业自律组织功能的强化 |
8.3.5 市场约束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声明 |
致谢 |
(7)构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 |
第二节 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
一、产权主体的“人格化”虚置问题 |
二、董事会的缺位从根本上导致治理结构缺乏相互制衡 |
三、委托—代理机制形同虚设,导致对管理层约束机制弱化 |
四、对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激励机制的欠缺 |
五、外部治理环境不佳的问题 |
第二章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选择 |
第一节 国外银行典型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比较 |
一、银行典型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主要差异 |
二、银行典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共同之处 |
第二节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模式选择 |
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模式选择的主要制约因素 |
二、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模式选择 |
第三章 构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
第一节、实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权多元化 |
第二节、建立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 |
一、建立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的制衡机制 |
二、建立和完善董事会制度 |
三、强化监事会职能、发挥监事会作用 |
第三节、建立完善、清晰、市场化的激励机制 |
一、建立公正有效的分配制度,设计和实施以岗位绩效为基础的薪酬和福利体系,为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奠定物质基础 |
二、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和评价体系 |
第四节、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第五节、营造良好的外部治理环境 |
一、加强法制建设,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 |
二、强化市场监督、完善外部监管环境 |
第四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市对构建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
第一节 国有独资银行上市方式的选择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
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市方式的选择 |
二、分拆上市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负面影响 |
第二节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市对构建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积极影响 |
第三节 国有独资银行上市对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局限性 |
一、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形同虚设 |
二、所有者缺位造成的问题 |
三、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无法触及基层 |
四、外部治理环境的欠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9)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概述 |
2.1 银行、商业银行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
2.2 国有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
2.3 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概念及模式 |
2.4 国内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基本理论 |
3.1 公司治理结构的两权分离理论 |
3.2 公司治理结构的委托-代理理论 |
3.3 公司治理结构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
3.4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
本章小结与创新点 |
第4章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 |
4.1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现状及经营效果分析 |
4.2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与途径 |
本章小结与创新点 |
第5章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设计与运行 |
5.1 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5.2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与运行-激励与约束 |
本章小结与创新点 |
第6章 国有商业银行有效公司治理的保障 |
6.1 国有商业银行有效公司治理的外部环境与外部治理机制 |
6.2 竞争环境 |
6.3 外部监管环境 |
本章小结与创新点 |
第7章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实证分析—以中国银行为例 |
7.1 中国银行简介 |
7.2 中国银行的现行公司治理机制 |
7.3 中国银行的风险管理 |
7.4 中国银行的上市 |
本章小结 |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攻博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与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浅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银行的战略目标、组织结构与绩效[D]. 丁芳伟. 浙江工商大学, 2013(09)
- [2]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问题研究[D]. 孔伟艳. 中共中央党校, 2010(10)
- [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劳资关系研究[J]. 赵曙明,赵薇. 预测, 2006(05)
- [4]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 广东金融学院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银行改革组,陆磊. 金融研究, 2006(09)
- [5]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 银行改革组课题组,陆磊.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6(05)
- [6]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研究[D]. 袁昌菊. 四川大学, 2005(06)
- [7]构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探讨[D]. 陈英. 西南财经大学, 2005(04)
- [8]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实施CRM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研究[J]. 姚建文,胡其辉,陶小龙. 商业研究, 2004(20)
- [9]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D]. 韩平. 武汉理工大学, 2004(01)
- [10]浅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问题[J]. 李欣. 黑龙江金融, 200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