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素替代治疗5年安全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璠[1](2021)在《柴芩通淋片治疗肝郁气滞、下焦湿热型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meta分析,第二部分为柴芩通淋片治疗肝郁气滞、下焦湿热型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研究一: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meta分析研究目的:通过循证医学的工具,科学的评价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检索CNKI、万方、维普、Pub 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共6个中英文数据库数据库,检索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为各库建库时间至2021年1月。本研究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纳入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为效应尺度指标,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R)为效应指标。二者的可信区间(CI)均为95%,P≤0.05表示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经过文献的筛选,共纳入17篇文献,总案例1121例,其中16项研究报告了复发率,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提示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显着降低复发率(RR=0.41,95%CI[0.32,0.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篇文献报告了有效率,结果提示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提高总有效率(RR=1.15,95%CI[1.06,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7篇文献报告了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显示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与对照组比较能改善中医证候积分(MD=-6.18,95%CI[-6.81,-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篇文献报告了尿Ig A,结果提示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提高尿Ig A水平(MD=0.31,95%CI[0.07,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篇文献中报告了血清雌二醇,结果提示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提高血清雌二醇水平(MD=1.10,95%CI[0.31,1.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能显着降低患者复发率,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尿Ig A和血清雌二醇的水平。研究二:柴芩通淋片治疗肝郁气滞、下焦湿热型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初步探讨柴芩通淋片治疗肝郁气滞、下焦湿热型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在3家中心开展该项研究,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对3家中心纳入病例数据进行分析。试验组给予柴芩通淋片(4片/次,3次/日,温开水送服),对照组为柴芩通淋片安慰剂(4片/次,3次/日,温开水送服),观察疗程为12周,治疗结束后至少随访12周,未复发患者尽量随访至患者再次尿路感染复发。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疾病疗效变化。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或Wilcoxon秩和检验,考虑中心效应时采用CMH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考虑中心和协变量时,采用协方差分析,若考虑混杂因素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复发的相关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将终点事件定义为复发,将出现终点事件的生存时间定义为自服药开始到再次复发所用的时间,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进行描述,采用Log-Rank、Breslow检验比较两组间生存率(相当于未复发率)。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25.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中医单项症状疗效: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尿频、尿急、尿痛、小腹拘急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尿色黄赤、尿道灼热、腰痛、大便秘结、胸闷或胸胁胀痛、精神抑郁症状时两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善太息症状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OX回归分析中显示年龄、病程、中医证候积分和抗生素使用强度(DDD)是影响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3.不同亚组进行COX分析:根据不同职业分为体力组和非体力组,结果显示非体力组β<0、HR值<1,说明服用柴芩通淋片的试验组相对于对照组而言,患者复发风险下降,服用药物为保护性因素,能相对延缓复发事件的发生,使复发事件发生的风险能够降低54.2%;根据不同的年龄组别进行COX分析,可见年龄组≤45岁、45岁<年龄≤55岁、55岁<年龄≤60岁、60岁<年龄≤65岁之间的β值均<0、HR值均<1,说明试验组相比对照组而言,服用柴芩通淋片为保护性因素,可适当的减少复发的风险,延缓复发的时间,其中60岁<年龄≤65岁的患者表现最为显着(β<0,HR<0.0001)。3.不同的亚组进行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病程≤5年,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20分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期间共发生不良事件8例,其中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5例,发生率为25%,试验组发生不良事件3例,发生率为16.67%,与本次药物无关,与患者基础疾病相关。在本试验中全部患者治疗前后均行相关安全性指标的检查,结果未发现明显异常。研究结论:柴芩通淋片治疗肝郁气滞、下焦湿热型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具有一定的疗效,对于中医症状相对来说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能够带来远期获益,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育龄、绝经期和绝经过渡期患者本病的复发风险,该药疗效确切,且在应用过程中,尚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代娟[2](2021)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EC)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遵义医科大学妇科接受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EC)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其中I期患者166例,其中,腹腔镜组96例,开腹组70例;II期患者24例,其中腹腔镜组13例,开腹组11例。分别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切除数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腹腔负压引流管留置时间、导尿留置时间及术后生存情况等指标,最后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腹腔镜组年龄分布为(52.08±8.35)岁,开腹组为(54.52±9.24)岁;腹腔镜组BMI为(24.92±4.02),开腹组为(24.20±3.36);腹腔镜组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41.28%(45/109例),开腹组为39.50%(32/81例),差异比较均无显着性(P>0.05)。2.I期腹腔镜与开腹组术中情况比较:1)手术时间:腹腔镜组为(245.73±48.77)min,开腹组为(222.51±40.81)min,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出血量:腹腔镜组为(119.58±57.87)ml,开腹组为(276.40±99.1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中并发症:腹腔镜组发生率为3.13%(肠管损伤1例,输尿管损伤2例),开腹组术中未发生并发症,两者差异比较无显着性(P>0.05)。4)淋巴结清扫数量:对I-II期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共同比较,腹腔镜组为(29.11±5.16)枚,开腹组为(27.97±6.34)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情况:1)术后并发症:腹腔镜组发生率为4.16%(淋巴囊肿2例,肠梗阻1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开腹组为14.28%(淋巴囊肿1例,肠梗阻2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3例,切口愈合不良4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恢复情况:腹腔镜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59±0.83)天,开腹组(3.00±0.79)天;腹腔镜组术后尿管留置时间(3.33±1.51)天,开腹组为(4.07±1.90)天;腹腔镜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96±4.21)天,开腹组为(12.95±7.28)天,腹腔镜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尿管留置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I期腹腔镜组与开腹比较术中情况:1)手术时间:腹腔镜组为(270.76±40.29)min,开腹组为(250.27±25.18)min,两者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出血量:腹腔镜组为(126.92±75.98)ml,开腹组为(294.54±37.51)ml,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3)术中并发症:两组术中均未发生肠管、血管及神经组织等损伤。术后情况:1)术后并发症:腹腔镜组发生率为7.6%(淋巴囊肿1例),开腹组为18.18%(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恢复情况:腹腔镜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69±0.75)天,开腹组为(3.27±0.46)天;腹腔镜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84±2.03)天,开腹组为(11.18±2.35)天,显示腹腔镜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P<0.05)。两组术后尿管留置、腹腔负压引流管留置时间差异比较均无显着性(P>0.05)。4.预后情况:1)I期腹腔镜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3.75%;开腹组为91.42%,差异比较无显着性(P>0.05)。2)II期:腹腔镜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9.23%,开腹组为63.63%,两者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不但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短等近期优势,而且与开腹手术治疗EC的远期疗效相当,可作为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优先的手术治疗方法之一。
王筱淇[3](2021)在《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CD1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伴随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也开始受到关注,且取得良好的效果,逐渐经成为癌症领域的主要疗法之一。癌症生物治疗有很多种,其中常用如过继性细胞治疗、免疫疫苗、免疫调节剂等,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CAR-T)疗法近年来开始应用于癌症治疗领域,且避免了传统细胞治疗的缺陷,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结合肿瘤表位的CAR受体基因通过转染等的方式导入正常T细胞后,体外扩增后把足够数量的CAR-T细胞回输,通过嵌合抗原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近年来,以免疫细胞为基础的精准靶向治疗取得重大突破,CAR-T相关的临床试验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开展,其中以靶向CD19 CAR-T细胞为代表的第二代CAR-T技术在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中应用最多,治疗难治/复发血液系统B细胞肿瘤有效率可达60-90%。CAR-T细胞根据T细胞来源分为自体、异体、干细胞诱导型,现在较常用的是自体T细胞。而对于移植后复发的患者,因为移植后强烈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采集患者自身T细胞进行CAR-T制备,其活性可能受到影响导致白血病杀伤效能降低;同时,对于复发的患者,在采集单个核细胞的时候容易混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可能影响制备效果。而采用HLA相合或者半相合的供者的T细胞则有许多优势,供者来源的T细胞是一种“健康”的T细胞,采集方便,质量可以保障,也是制备CAR-T细胞的重要来源。其优点在于:容易获得,避免肿瘤细胞污染,杀伤肿瘤能力强,尚需要观察的是其安全性,如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ing syndrome,CRS)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c leukemia,ALL)作为一种发病高的恶性血液病,占白血病中的15%,而在急性白血病当中以儿童最为常见,占据总体的80%,成人占30-40%。ALL诱导化疗之后的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CR)达70-90%,3-5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30-60%。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愈ALL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即便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有30-60%的患者预后不良,而这也是导致ALL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各方面因素制约,当前对于难治/复发(Refractory/relapsed,R/R)ALL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的方法包括化疗,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DLI)和二次移植。但DLI对于ALL的效果并不显着,反而有很大可能诱发GVHD;二次移植的安全性需要考虑,挽救性二次移植的预后也相对不良且花费不菲。研究报道,复发后DLI和二次移植后1年总生存率仅20.74%和23%,因而很有必要探索新的有效治疗方案。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复发ALL有望成为此领域的重点疗法。本研究针对移植后复发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开展供者来源CD19 CAR-T细胞治疗,以期提高缓解率,延长长期生存率。此项研究得到了陆军军医大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获批临床研究号:Chi CTR-OOC-16008447和Chi CTR-OIC-17012374。伦理委员会批件文号:Chi ECRCT-20160022和XYFY2017-KL033-01。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9年3月国内9个移植中心共43例(我中心入组18例)确诊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且出现复发的患者,给于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研究主要终点是有效性,次要终点是与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的协变量安全性,监测不良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ing syndrome,CRS)、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mmune effector cell-associated neurotoxicity syndrome,ICANS)、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累积复发发生率(cumulative incidence of relapse,CIR)、无事件生存期(event-free survival,EFS)和总生存期等。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范围为6-47个月)。结果:纳入本研究统计的43例CD19表达阳性的HSCT后复发B-ALL患者采用了供者来源CD19 CAR-T细胞治疗,其中29例男性,患者中位年龄24岁(4-60岁),按照供者类型不同分为接受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全相合供者来源CAR-T细胞治疗的17例,HLA半相合供者来源的26例。复发情况为:微小残留病检测(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MRD)0.01–5%13例,原始细胞5-50%20例,原始细胞>50%10例患者。从复发到CD19 CAR-T输注中位时间为42天(35-59天)。复发后患者的治疗包括停止免疫抑制(12例),DLI(7例),化疗(19例),DLI联合化疗(5例)。CAR-T细胞输注前预处理方案包括以下三种:方案一:氟达拉滨,30mg/m2/d,持续2-4天,环磷酰胺,200mg/m2/d,持续2天;方案二:氟达拉滨,30mg/m2/d,3天,环磷酰胺,350mg/m2/d,,2天,阿糖胞苷,100mg/m2/d,4天;方案三:环磷酰胺500mg/m2/d,共3天。43例患者中,34例患者接受方案一,5例肿瘤负荷重的年轻患者接受方案二,方案三用于4例老年患者。根据CAR-T细胞共刺激分子的不同,接受CD19–28z CAR-T细胞18例,CD19-BBz CAR-T细胞25例。输注CD19 CAR-T细胞的中位数为1.76×106/kg。34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79.07%)。1年EFS及生存率是43.33%,达到完全血液学缓解且没有接受第二次移植的患者中1年的EFS和生存率为59.01%,1年CIR为41.0%。不良反应发生率:38例患者发生CRS(88.37%),其中7例患者CRS≥3级;9例患者发生ICANS(20.93%),均≤2级;2例患者出现了≤2级急性GVHD(4.65%)。2例患者出现CAR-T细胞治疗相关的严重CRS和多器官衰竭而导致死亡。此外,临床治疗时还易出现发热、粒细胞减少、贫血相关的副反应,而神经系统毒性包括头痛、有患者出现畏光症状,但是没有发生严重的脑水肿。有患者则出现恶心、纳差,肝酶升高(包括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升高)、电解质紊乱、凝血常规异常(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延长)之类的毒副作用。CD19 CAR-T细胞输注后第9天数量达到高峰。输注后检测到的CAR-T细胞的中位间隔时间为89天,输注CAR-T细胞后,CAR-T细胞的峰值是4.85×105/L。结论: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是治疗移植后复发CD19+B-ALL的有效手段之一。
朱永建[4](2021)在《肺大动脉炎相关肺高血压队列及介入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肺大动脉炎相关肺高血压多中心队列研究[背景]肺大动脉炎相关肺高血压(Pulmonary Takayasu’s arteritis associated pulmonary hypertension,PTA-PH)为大动脉炎血管并发症之一,是一类较罕见的肺血管疾病。PTA-PH患者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而常导致延迟诊断或误诊,预后不良。目前关于PTA-PH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状况及远期预后的资料相对匮乏。[目的]描述PTA-PH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血流动力学和影像学特征,探讨PTA-PH患者的长期预后情况并分析与预后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队列研究,纳入全国13家转诊中心于2007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间诊断的PTA-PH患者。所有大动脉炎患者需符合改良Ishikawa分类标准或1990年American Collegeof Rheumatology(ACR)分类标准,且合并明确的肺动脉受累。肺动脉受累由经导管肺动脉造影或CT肺动脉成像确定,肺高血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的诊断标准为右心导管测定的肺动脉平均压(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mPAP)≥25 mmHg。所有患者均随访至 2019年10月31日,主要结局指标为随访期间患者发生的全因死亡事件。采用Kaplan-Meier法估算患者生存率。采用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模型评估与全因死亡相关的临床因素。采用多重插补方法对缺失数据进行插补,并基于完整数据集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40例PTA-PH患者,其中女性113例(81%)。患者起始症状年龄为36.1±14.3岁,确诊年龄为41.4±14.3岁,中位诊断延迟时间为2年。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劳力性呼吸困难(127例,91%),其次为咯血(50例,36%)。患者六分钟步行距离中位数为400(308-456)米,73例(52%)患者就诊时处于WHO功能分级Ⅲ-Ⅳ级。患者mPAP中位数为48(38-59)mmHg,肺血管阻力中位数为9.4(5.7-14.0)WoodU。在药物治疗方面,86例(61%)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29例(21%)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127例(91%)患者接受PH靶向药物治疗。PTA-PH患者多为双侧肺动脉受累(118例,84%),肺叶动脉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135例,96%)。管腔狭窄(134例,96%)或闭塞(104例,75%)是肺动脉受累的主要影像学类型。118例患者(84%)为毛细血管前PH,14例患者(10%)为混合性PH(定义为mPAP≥25 mmHg,肺小动脉楔压>15 mmmHg且肺血管阻力>3Wood U)。无孤立性毛细血管后PH患者。与毛细血管前PH患者相比,混合性PH患者的诊断延迟时间更长(8.0年vs.2.0年,p=0.045),mPAP(61 mmHg vs.48 mmHg,p=0.030)及右心房平均压(20 mmHg vs.7 mmHg,p<0.001)更高。81例(58%)患者在明确诊断时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水平正常。相较于炎症标记物升高患者,炎症标记物正常患者的mPAP(50mmHgvs.45 mmHg,p=0.008)更高。首次临床随访的中位时间为6(3-15)个月。在92例完成首次临床评估的患者中,PH靶向治疗可以显着改善PTA-PH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心指数及肺血管阻力。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24(9-56)个月,期间20例患者死亡,主要死亡原因为右心衰竭(n=17)。PTA-PH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0%、83.2%和77.2%。采用向后逐步回归多因素Cox风险模型发现,晕厥症状[风险比(Hazard ratio,HR):5.3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77-16.34;p=0.003]、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升高(每增加100 pg/mL HR:1.04,95%CI:1.03-1.06;p<0.001)和右心房平均压升高(每增加 1 mmHg HR:1.07,95%CI:1.01-1.13;p=0.015)是PTA-PH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的重要因素。[结论](1)PTA-PH好发于年轻女性患者,临床症状以劳力性呼吸困难和咯血多见,确诊时血流动力学受损严重。(2)肺动脉受累是PTA-PH患者发生PH的重要原因,部分患者为混合性PH。肺叶动脉是最常见的受累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是肺动脉受累的主要影像学类型。(3)PTA-PH患者5年生存率为77.2%,晕厥症状、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右心房平均压对预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二、经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治疗肺大动脉炎相关肺高血压[背景]经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pulmonary angioplasty,PTPA)是一种经皮球囊扩张狭窄肺血管的介入技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患者(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的治疗。PTPA可有效改善CTEPH患者肺动脉狭窄,降低肺动脉压力及肺血管阻力。但该技术治疗肺大动脉炎相关肺高血压(Pulmonary Takayasu’s arteritis associated pulmonary hypertension,PTA-PH)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待研究。[目的]评价PTPA治疗PTA-PH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影响PTPA治疗反应的临床因素。并评估PTPA治疗病变再狭窄发生率及患者远期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本中心就诊的PTA-PH患者90例,其中50例接受PTPA治疗,40例接受单纯药物治疗。PTPA治疗有效性终点为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安全性终点为围术期并发症及死亡。所有患者在PTPA治疗至少3个月后进行右心导管及肺动脉造影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随后每3个月进行1次规律临床随访。PTPA治疗反应定义为治疗后肺血管阻力较基线下降超过30%。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与PTPA治疗反应相关的临床因素,变量选择基于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模型(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regression,LASSO)。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率,两组间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模型评估PTPA治疗对PTA-PH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在50例完成PTPA治疗患者中,共进行了 150次PTPA手术处理360处肺动脉病变,在10例患者的近端血管病变中共植入14枚支架。血流动力学随访的中位时间为7(5-9)个月。患者经PTPA治疗后肺动脉平均压(中位数,48mmHgto 37mmHg,p<0.001)、肺血管阻力(中位数,9.6Wood U to 4.8Wood U,p<0.001)、心输出量(中位数,4.2 L/minto 6.1 L/min,p=0.016)较治疗前明显改善。WHO功能分级(Ⅰ-Ⅱ/Ⅲ-Ⅳ:26/24vs.43/7,p<0.001)、六分钟步行距离(412米vs.492米,p<0.001)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704 pg/mL vs.148pg/mL,p<0.001)同步显着改善。随访期间4例(8%)患者有5处(1.4%)病变发生再狭窄,包括3处支架内再狭窄。最常见的围术期并发症是肺动脉损伤(27/150,18%),6例(4%)患者发生术后再灌注肺水肿,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35例(70%)患者经治疗后达到PTPA治疗反应标准。基于LASSO回归的多因素Logistic模型发现,心输出量是唯一可以预测PTPA治疗反应的基线变量(比值比:0.26,95%置信区间:0.07-0.98;p=0.046)。心输出量较低的患者容易获得PTPA治疗获益。PTPA治疗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9(26-54)个月,随访期间3例患者死亡。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PTPA治疗患者预后较非PTPA治疗患者显着改善(Log-rank p=0.008)。校正人口统计学、临床指标及治疗药物等因素后,PTPA仍是患者预后改善的重要预测因素。[结论](1)PTPA可显着改善PTA-PH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指标,同时安全性良好。术后肺血管再狭窄发生率较低,但支架内再狭窄风险较高。(2)心输出量是PTPA治疗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3)与同期单纯药物治疗患者对比,PTPA治疗可显着改善PTA-PH患者远期生存。
吴志伟[5](2021)在《地诺孕素对比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期女性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地诺孕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用药物。本文旨在汇总国内外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对比地诺孕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系统评价地诺孕素对比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提供更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指激动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导临床实践。方法本研究通过全面检索电子信息数据库(包括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CNK1、Wangfang、Weipu及相关研究的引用文献),以查找地诺孕素对比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由2名系统评价员经过各自独立的严格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通过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此进行Meta分析。结果检索时限为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1月,通过充分检索、严格筛选后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其研究质量均为高等,低风险偏倚。共包含982名患者,符合修订后的1985年版美国生育学会分期法I-IV期诊断标准。患者年龄、体重一般临床资料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疼痛缓解方面,地诺孕素相比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VAS评分降低1.62分(95%CI:0.59~2.65,p=0.002),该差异无明显临床意义,提示两者对于缓解疼痛疗效相当。地诺孕素对比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在减少子宫内膜异位患者复发率、减小巧克力囊肿体积及内膜异位病灶大小方面疗效相当。地诺孕素较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具有更高的雌二醇水平(MD值:-17.82,95%CI:-30.85~-4.78,p=0.007)、更多的阴道出血副反应(OR=4.47,95%CI:3.24~6.17,p<0.001)、体重增加更多(OR:2.54,95%CI:1.14-5.66,p=0.02)。相比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地诺孕素具有更低的潮热副反应(OR=0.10,95%CI:0.03~0.34,p<0.001)、更少的头痛副反应(OR:0.66,95%CI:0.46-0.93,p=0.02)、更低的骨质丢失副反应表现,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论地诺孕素对比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两者缓解疼痛、减少复发疗效相当。但地诺孕素具有更高的雌二醇水平,更多的阴道出血、体重增加副反应,更少潮热、头痛、骨质丢失副反应表现,适合临床推广。
章莉[6](2021)在《“党参平肺活血汤”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党参平肺活血汤”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该病的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符合肺间质纤维化诊断标准的患者,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将“党参平肺活血汤”和常规西医治疗联合使用,疗程为3个月。对两组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及总有效率、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试验、经皮血氧饱和度、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一氧化碳弥散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分析,以评价“党参平肺活血汤”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中医症候积分(18.52±4.94 vs 17.75±5.95)、圣乔治呼吸问卷总评分(28.01±12.03 vs 33.95±12.65)、圣乔治呼吸问卷症状评分(48.96±16.62 vs 54.71±15.39)、圣乔治呼吸问卷活动评分(28.51±17.40 vs 34.19±12.90)、圣乔治呼吸问卷心理评分(20.23±11.42 vs 24.06±13.22)、6分钟步行距离试验(459.87±65.19m vs 446.13±63.48m)、经皮血氧饱和度(94.22±2.34%vs 93.05±2.11%)、用力肺活量(2.31±0.76L vs 2.42±0.70L)、第1秒用力呼气量(1.91±0.58L vs 2.01±0.59L)、一氧化碳弥散(4.94±1.25mmol/min/kPa vs 4.64±1.33mmol/min/kPa)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2.中医症候积分及总有效率:经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为10.65±5.08分,对照组的中医症候积分为14.30±4.22分,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前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两组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进行比较,治疗组的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症候积分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对照组为3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经治疗后,治疗组总评分为19.45±9.37分,对照组总评分为25.07±6.27分,两组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将两组治疗后的总评分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症状评分方面,治疗组在治疗后的评分为40.25±14.96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评分为52.79±13.26分,较前无明显改善(P>0.05);在活动评分方面和心理评分方面,治疗组评分(18.64±11.36;11.24±6.82)较前改善(P<0.01),对照组评分(25.04±8.35;18.35±8.47)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症状、活动和心理3项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6分钟步行距离试验和经皮血氧饱和度:经治疗后,治疗组6分钟步行距离为507.84±75.58m,经皮血氧饱和度结果为95.13±1.69%,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而对照组的6分钟步行距离(465.21±56.22m)和经皮血氧饱和度(94.05±1.79%)均较前无明显改善(P>0.05),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后6分钟步行距离和经皮血氧饱和度分别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的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肺功能:治疗组的用力肺活量(2.29±0.78L)、第1秒用力呼气量(2.00±0.71L)、一氧化碳弥散(4.85±1.13mmol/min/kPa)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用力肺活量(2.31±0.68L)、第1秒用力呼气量(1.94±0.61L)、一氧化碳弥散(4.31±1.38 mmol/min/kPa)也较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一氧化碳弥散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价:治疗3个月内,治疗组和对照组发生的白细胞降低、谷丙转氨酶升高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党参平肺活血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肺间质纤维化气阴两虚夹瘀证具有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加运动耐量,改善心理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
王倩雯[7](2021)在《滋肾固本法针刺改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潮热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观察滋肾固本法针刺改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潮热的有效性;2.探索滋肾固本法针刺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的肾阴虚症候、生活质量及围绝经期症状的影响。研究方法: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潮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2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滋肾固本法针刺治疗。研究周期为10周,在入组时、治疗第5周、治疗第10周要求两组患者填写潮热日记;在入组时、治疗10周要求患者填写肾阴虚症候量表、乳腺癌功能评估量表(FACT-B)、癌症治疗-内分泌亚量表(FACT-ES)。研究结束后,对所有量表积分统计分析,进行疗效评价。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1.潮热次数及严重程度:治疗5周后,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发现,潮热次数以及潮热严重程度均有改善;组间比较发现,两组在降低潮热发作次数及程度上疗效相当(P>0.05)。治疗10周后,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发现,潮热次数及潮热严重程度上均有改善;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滋肾固本法针刺治疗有明显优势。2.肾阴虚症候:治疗10周后,组内比较发现,两组患者肾阴虚症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说明两组肾阴虚症候均有改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仅为40%,说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滋肾固本法针刺治疗具有一定优势。其中几个主要症状比较发现,治疗组在改善潮热汗出、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症状上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失眠多梦症状的改善尤为显着。3.生活质量:治疗10周后,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发现,各维度积分均有提高(P<0.05)。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在改善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以及附加关注上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滋肾固本法针刺治疗具有优势;而在改善功能状况上两组疗效相当。4.围绝经期症状:治疗10周后,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发现,阴道症状、体重增加、腹泻、关节痛症状未有改善;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发现,阴道症状、性生活质量、体重增加、眩晕、恶心、腹泻、头痛、关节痛症状未有改善。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在改善性生活质量、眩晕、恶心、头痛、浑身发胀、(健侧)乳房敏感或触痛、情绪起伏、心情烦躁项目上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滋肾固本法针刺治疗具有优势;两组在阴道症状、体重增加、腹泻及关节痛项目上未起到改善作用。结论:滋肾固本法针刺可以显着改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的潮热症状,除此之外,还可以整体改善肾阴虚症候和缓解部分围绝经期症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文欢[8](2020)在《基于临床实践指南探讨乳腺癌治疗理念的变迁》文中认为[目 的]探讨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的变迁及国内外指南的异同。[方 法]论文基于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采用文献复习法、指南研究法、归纳分析法对乳腺癌的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及放疗进行讨论,探究NCCN各指南的变化,从而追溯指南变化的原因及差异分析。[结 果]纵观乳腺癌诊疗指南的变迁,随着精准医学概念的提出,乳腺癌的治疗也渐趋精准细致。随着医学的进步,新药物的研发与上市极大程度地改变并完善着乳腺癌的治疗决策。在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及晚期解救治疗方面,各指南在适应症、治疗方案上均存在异同,但同大于异,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药物的可及性、国内外经济发展差别、医保政策等。[结论]1化疗化疗是全身治疗的主要手段,以蒽环和紫杉为基础。适应症从依据肿瘤大小(T)→危险度的分级→分子分型→多基因检测技术辅助决策,不断精准化。2靶向治疗HER家族是目前乳腺癌主要研究靶点,随着原有药物研究不断深入,新靶点的发现,新的靶向药相继上市,靶向治疗理念也不断在做“加减法”。单药曲妥珠单抗的治疗时长,不断有临床试验进行1年、6个月、9个月、2年的探索比较,最终确定了标准的1年治疗时间。从单靶升级到双靶、多靶的治疗。3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从最初的TAM→AI时代→后AI时代的来临,一是治疗之间的延长,二是内分泌药物不断研发上市。在治疗时长上,从最初的23年→5年→10年治疗。
王丽亮[9](2020)在《PD-1抑制剂治疗晚期肿瘤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PD-1抑制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和晚期黑色素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关键词在各个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按照要求筛选文献,纳入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标准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使用Rev Man5.3对纳入的研究整体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不良反应发生率、3-5级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一共纳入7篇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其中4篇是关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RCT,3篇是关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RCT。PD-1抑制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性分析结果显示,与多西他赛相比,PD-1抑制剂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整体生存期[HR=0.67,95%CI(0.61,0.74),P<0.00001]和无进展生存期[HR=0.80,95%CI(0.73,0.88),P<0.00001]。PD-1抑制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分析结果显示,(1)消化系统:PD-1抑制剂组恶心、食欲下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多西他赛组,3-5级恶心、食欲下降的发生率与多西他赛组相似;PD-1抑制剂组腹泻、3-5级腹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多西他赛组。(2)血液系统:PD-1抑制剂组贫血、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均明显低于多西他赛组;3-5级贫血、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多西他赛组。(3)呼吸系统:PD-1抑制剂组肺炎发生率高于多西他赛组,3-5级肺炎发生率与多西他赛组相似。(4)皮肤系统不良:PD-1抑制剂皮疹的发生率、3-5级皮疹的发生率均与多西他赛组相似;PD-1抑制剂脱发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多西他赛组,3-5级脱发的发生率与多西他赛组相似。(5)运动系统:PD-1抑制剂组疲劳、3-5级疲劳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多西他赛组;PD-1抑制剂组无力、3-5级无力发生率明显低于多西他赛组;PD-1抑制剂组肌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多西他赛组,3-5级肌痛的发生率与多西他赛组相似。PD-1抑制剂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有效性分析结果显示,与易普利姆玛相比,PD-1抑制剂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整体生存期[HR=0.66,95%CI(0.57,0.75),P<0.00001]和无进展生存期[HR=0.57,95%CI(0.50,0.64),P<0.00001]。PD-1抑制剂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安全性分析结果显示,(1)消化系统:PD-1抑制剂组恶心、3-5级恶心发生率均与易普利姆玛组相似;PD-1抑制剂组腹泻、3-5级腹泻发生率均低于易普利姆玛组;PD-1抑制剂腹痛的发生率低于易普利姆玛组,3-5级腹痛的发生率与易普利姆玛组相似;PD-1抑制剂大肠炎、3-5级大肠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PD-1抑制剂ALT、AST水平增高、3-5级ALT、AST水平增高的发生率均与易普利姆玛组相似。(2)内分泌系统:PD-1抑制剂甲退、甲亢的发生率高于易普利姆玛组,3-5级甲退、甲亢的发生率与易普利姆玛组相似;PD-1抑制剂垂体炎发生率与易普利姆玛组相似,3-5级垂体炎发生率低于易普利姆玛组。(3)呼吸系统:PD-1抑制剂肺炎发生率、3-5级肺炎发生率均与易普利姆玛组相似。(4)皮肤系统:PD-1抑制剂皮疹的发生率与易普利姆玛组相似,3-5级皮疹发生率低于易普利姆玛组;PD-1抑制剂斑丘疹、瘙痒的发生率低于易普利姆玛组,3-5级斑丘疹、瘙痒发生率与易普利姆玛组相似;PD-1抑制剂白癜风发生率高于易普利姆玛组,PD-1抑制剂组3-5级白癜风发生率与易普利姆玛组相似。(5)运动系统:PD-1抑制剂组疲劳、无力的发生率高于易普利姆玛组,3-5级疲劳、无力的发生率与易普利姆玛组相似;PD-1抑制剂组关节痛发生率高于易普利姆玛组,3-5级关节痛的发生率与易普利姆玛组相似。(6)其他不良反应:PD-1抑制剂头痛、3-5级头痛发生率均与易普利姆玛组相似;PD-1抑制剂发热、3-级发热的发生率均与易普利姆玛组相似。结论:以整体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考察有效性,PD-1抑制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与晚期黑色素瘤的有效性均优于对照组。以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衡量PD-1抑制剂的安全性,PD-1抑制剂组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3-5级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多西他赛组。PD-1抑制剂组治疗晚期黑色素瘤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易普利姆玛组相似,而3-5级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易普利姆玛组。总之,PD-1抑制剂治疗晚期肿瘤有效性好,安全性高。
何文君[10](2020)在《免疫抑制剂治疗IgA肾病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类型,也是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重要原因,其治疗一直是争议的焦点,近年来基于对IgAN循环及肾小球系膜区IgA增多所致一系列炎症及免疫机制所致肾小球损害更深刻的理解,免疫抑制剂被广泛的应用于IgAN的治疗,但其相关临床试验结论不一,本文总结现有关于糖皮质激素及非类固醇类免疫抑制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证据,通过meta分析评价免疫抑制剂治疗IgA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2月1日,收集不同免疫抑制剂治疗IgAN的RCT,采用Cochrane手册对纳入的RCT进行偏倚风险评估,由2位研究者独立提取并分析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图形绘制,二分类数据采用RR及其95%可信区间(CI)为效应分析统计量,连续性数据采用WMD及其95%可信区间(CI)为效应分析统计量。使用I2检验对研究异质性进行分析,若I2>50,表示异质性较大,则应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数据或进行亚组分析寻找异质性来源,若I2<50,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第一部分:免疫抑制剂对比支持疗法治疗IgA肾病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初检共获得5963篇相关文献(Pub Med 1597篇,Embase 2165篇,The Cochrane Library 2201篇),经逐层筛选,最终纳入29篇文献,25项RCT,共包括1968例患者。(1)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支持治疗相较,免疫抑制剂可显着降低尿蛋白(WMD=-0.29,95%CI:-0.34-0.23;随机效应模型,I2=83%,p<0.01),且可降低IgAN患者肌酐倍增或ESRD风险(RR=0.40,95%CI:0.270.60;固定效应模型,I2=35%,P=0.12);但两治疗方案组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临床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同时,分析结果表明免疫抑制剂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RR=2.23,95%CI:1.752.85;固定效应模型,I2=32%,P=0.08);对不良事件行进一步亚组分析结果示,与支持治疗相较,免疫抑制剂治疗组感染(RR=2.59,95%CI:1.295.20)、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RR=3.20,95%CI:1.317.83)、痤疮(RR=5.40,95%CI:1.4619.99)、胃肠道症状(RR=2.49,95%CI:1.075.80)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而骨代谢异常、心血管事件、肝功能异常、咳嗽、高钾血症、白细胞减少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2)依据单用糖皮质激素(steroids,S)、单用非糖皮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non-steroidal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NSI)、联用糖皮质激素及非糖皮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combined steroidal and non-steroidal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S&NSI)进行亚组分析。结果表明与支持治疗相较,单用S或NSI有显着降低IgAN患者尿蛋白作用(WMD=-0.43,95%CI:-0.64-0.23;WMD=-0.25,95%CI:-0.45-0.06),但联合用药组尿蛋白定量无统计学差异(WMD=-0.73,95%CI:-1.61-0.15);同时,分析发现单用S治疗组临床缓解率较高(RR=2.40,95%CI:1.394.14)、肌酐倍增及ESRD风险较小(RR=0.28,95%CI:0.120.36),NSI及S&NSI治疗组临床缓解率、肌酐倍增及ESRD人数与支持治疗组相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3)依据随访时间≥5年及<5年行亚组分析,以评价免疫抑制剂治疗的远期疗效。结果表明,无论随访时间是否超过5年,免疫抑制剂治疗组均可显着降低IgAN患者肌酐倍增或ESRD风险(RR=0.26,95%CI:0.130.51;RR=0.53,95%CI:0.320.89);但当分析降尿蛋白作用时,免疫抑制剂在给予治疗5年内有显着作用(WMD=-0.33,95%CI:-0.49-0.18),当随访时间超过5年时,免疫抑制剂治疗组与支持治疗组间尿蛋白水平无显着差异;同时,两组患者临床缓解率与随访时间无相关性,均与支持治疗组无明显差异。(4)依据纳入研究患者种族分组为亚洲人群、美国或欧洲国家人群。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免疫抑制剂可显着降低亚洲IgAN患者尿蛋白(WMD=-0.37,95%CI:-0.49-0.26)、并延缓其肌酐倍增或ESRD发生风险(RR=0.35,95%CI:0.170.7),但对于白种人群上述治疗效果并不显着;但是,与支持治疗组相比,美国或欧洲IgAN患者免疫抑制剂治疗组临床缓解率较高(RR=2.8,95%CI:1.1.36.9)。2.第二部分: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对比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IgA肾病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初检共获得7298篇相关文献(Pub Med 1597篇,Embase 2165篇,The Cochrane Library 2201篇,万方769篇,CNKI 277篇,CBM 289篇),经逐层筛选,最终纳入13篇文献,共包括1054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与单用糖皮质激素组尿蛋白水平(WMD=0,95%CI:-0.21-0.21;随机效应模型,I2=91%,p<0.01)、血肌酐(WMD=-0.97,95%CI:-4.462.52;固定效应模型,I2=0%,p=0.43)、e GFR(WMD=2.15,95%CI:-1.495.79;固定效应模型,I2=0%,p=0.47)、临床缓解率(RR=1.10,95%CI:0.931.30;随机效应模型,I2=19%,P=0.23)、肌酐倍增或ESRD风险(RR=1.36,95%CI:0.722.56;固定效应模型,I2=27%,P=0.24)均无统计学差异。而且,无论联合用药或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RR=0.97,95%CI:0.761.23;随机效应模型,I2=5%,P=0.3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单药治疗组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发生率较高(RR=0.49,95%CI:0.310.76),但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组白细胞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RR=4.62,95%CI:1.2317.35)。结论1.与支持治疗相较,单用糖皮质激素或单用非类固醇类免疫抑制剂对亚洲IgAN患者蛋白尿及延缓ESRD发生有显着益处,但由于感染、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痤疮、胃肠道症状等副作用的发生,使用时应平衡利弊并密切随访不良事件的发生。2.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与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对IgAN患者尿蛋白、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临床缓解率、肌酐倍增或ESRD等影响效应无显着差异,临床应用时可依据不同临床及病理类型给予治疗。
二、激素替代治疗5年安全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素替代治疗5年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柴芩通淋片治疗肝郁气滞、下焦湿热型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meta分析 |
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研究二:柴芩通淋片治疗肝郁气滞、下焦湿热型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及诊断标准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3 临床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RUTI的西医研究进展 |
2 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 讨论 |
4 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CD1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1.2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
1.3 CD19 靶点 |
1.4 自体CAR-T细胞治疗B-ALL |
1.5 供者来源CAR-T细胞治疗B-ALL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者入组情况 |
3.2 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情况 |
3.3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及复发后治疗 |
3.4 CAR-T细胞输注情况 |
3.5 CAR-T细胞治疗安全性分析 |
3.6 CAR-T细胞治疗有效性分析 |
3.7 亚组分析 |
3.8 CAR-T细胞动力学 |
3.9 炎症因子变化 |
第四章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CAR-T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探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肺大动脉炎相关肺高血压队列及介入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肺大动脉炎相关肺高血压多中心队列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基线数据收集 |
2.4 随访及结局指标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临床特征 |
3.2 肺动脉影像学特征 |
3.3 不同PH类型患者差异 |
3.4 不同炎症状态患者差异 |
3.5 PH靶向药物疗效分析 |
3.6 PTA-PH患者长期预后 |
3.7 PTA-PH患者预后危险因素 |
4. 讨论 |
4.1 临床特征分析 |
4.2 肺动脉受累与肺高血压 |
4.3 炎症状态 |
4.4 药物治疗 |
4.5 患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 |
4.6 研究局限性 |
4.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经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治疗肺大动脉炎相关肺高血压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人群 |
2.3 数据收集 |
2.4 PTPA操作流程 |
2.5 PTPA治疗观察指标 |
2.6 随访及结局指标 |
2.7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基线数据分析 |
3.2 治疗效果 |
3.3 治疗肺动脉病变类型 |
3.4 围术期并发症 |
3.5 PTPA治疗反应 |
3.6 病变再狭窄 |
3.7 PTPA治疗患者远期预后 |
4. 讨论 |
4.1 PTPA治疗有效性分析 |
4.2 PTPA治疗安全性分析 |
4.3 PTPA治疗反应及其预测因素 |
4.4 治疗病变再狭窄 |
4.5 PTPA治疗改善PTA-PH患者远期预后 |
4.6 研究局限性 |
4.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大动脉炎相关肺高血压诊疗进展 |
1. 前言 |
2. 流行病学 |
3. 临床表现 |
4. 影像学表现 |
4.1 经导管血管造影 |
4.2 CT肺血管成像和MR肺血管成像 |
4.3 PET-CT |
4.4 经胸超声 |
4.5 肺通气灌注扫描 |
5. 诊断 |
5.1 大动脉炎分类标准 |
5.2 PTA-PH患者诊断 |
5.3 单纯肺动脉受累 |
6. 患者病情评估 |
6.1 炎症生物标记物 |
6.2 疾病活动性评估 |
6.3 肺动脉受累程度评估 |
6.4 PH危险分层 |
7. 治疗 |
7.1 大动脉炎基础治疗 |
7.2 PH靶向治疗 |
7.3 外科手术治疗 |
7.4 经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 |
8. 预后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附录 |
(5)地诺孕素对比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检索策略 |
2.4 纳入试验的筛选及资料提取 |
2.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文献筛选结果及纳入研究的特征 |
3.2 质量评价 |
3.3 Meta分析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地诺孕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党参平肺活血汤”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肺间质纤维化的认识 |
1.1 病名及沿革 |
1.2 病因病机分析 |
1.3 辨证论治经验 |
1.4 临床用药规律 |
2 西医学对肺间质纤维化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发病机制 |
2.3 诊断标准 |
2.4 治疗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西医诊断标准 |
1.4 中医诊断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及脱落病例的处理 |
1.8 终止试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性资料 |
4.2 疗效性评价 |
4.3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题背景 |
2 “党参平肺活血汤”选方依据 |
2.1 方药来源 |
2.2 方药组成 |
2.3 组方分析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党参平肺活血汤对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 |
3.2 党参平肺活血汤对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的影响 |
3.3 党参平肺活血汤对肺间质纤维化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与SPO_2%的影响 |
3.4 党参平肺活血汤对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
3.5 党参平肺活血汤的安全性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中医症候积分量表 |
2 圣乔治呼吸问卷 |
3 缩略词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滋肾固本法针刺改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潮热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中医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相关症状的认识及干预 |
1.中医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相关症状的认识 |
2.中医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相关症状的干预 |
二、中医对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患者潮热症状的认识 |
1.潮热的定义与发病机理 |
1.1 潮热的定义 |
1.2 潮热的发病机理 |
2.内分泌治疗后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定义 |
3.内分泌治疗后类围绝经期潮热的病因病机 |
3.1 肾虚为根本 |
3.2 心肝脾功能失调 |
三、中医对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患者潮热症状的治疗 |
1.中药辨证治疗 |
2.针刺治疗 |
2.1 针刺治疗方式 |
2.2 针刺选穴规律 |
3.其他中医治法 |
四、现代医学对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患者潮热症状的认识 |
1.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及不良反应 |
2.内分泌治疗后潮热的发生机制 |
3.潮热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五、现代医学对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患者潮热症状的治疗 |
1.激素替代治疗 |
2.非激素治疗 |
3.认知行为疗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1.6 剔除与脱落病例处理 |
1.7 终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设计 |
2.2 研究周期 |
2.3 治疗方案 |
2.4 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方法 |
3.观察内容及指标 |
3.1 一般临床资料 |
3.2 主要观察指标 |
3.3 次要观察指标 |
4.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
5.信息分析方法 |
5.1 描述性分析 |
5.2 对比分析 |
6.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治疗前两组一般情况比较结果 |
1.1 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手术部位、肿瘤分期及内分泌治疗药物的对比 |
1.2 治疗前两组患者潮热次数、潮热程度、中医症候、生活质量、围绝经期症状的对比 |
2.治疗期间实验结果比较 |
2.1 两组潮热次数治疗前后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潮热程度比较 |
2.3 两组平均潮热分数治疗前后比较 |
2.4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
2.5 两组生活质量治疗前后比较 |
2.6 两组围绝经期症状治疗前后比较 |
3.不良反应观察 |
第四部分 讨论 |
1.结果分析 |
2.本研究治疗方案的设计 |
2.1 针刺治疗潮热的理论依据 |
2.2 滋肾固本法选穴依据 |
3.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
3.1 每日潮热笔记(DHFD) |
3.2 肾阴虚症候积分表 |
3.3 乳腺癌功能评估量表(FACT-B) |
3.4 癌症治疗-内分泌亚量表(FACT-ES) |
4.结论 |
5.优势总结 |
6.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2 潮热笔记(DHFD) |
附录3 肾阴虚中医症状积分表 |
附录4 乳腺癌生活质量量表FACT-B |
附录5 癌症治疗-内分泌亚量表(FACT-ES)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基于临床实践指南探讨乳腺癌治疗理念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帕妥珠单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PD-1抑制剂治疗晚期肿瘤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PD-1 抑制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ANSCL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1.1 PD-1 抑制剂治疗 ANSCLC 的资料与方法 |
1.1.1 PD-1 抑制剂治疗 ANSCLC 的文献检索 |
1.1.2 PD-1 抑制剂治疗 ANSCLC 的纳排标准 |
1.1.3 PD-1 抑制剂治疗ANSCLC的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 |
1.1.4 PD-1 抑制剂治疗ANSCLC的统计学分析 |
1.2 PD-1 抑制剂治疗ANSCLC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1.2.1 PD-1 抑制剂治疗ANSCLC纳入文献的筛选结果 |
1.2.2 PD-1 抑制剂治疗ANSCLC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方法学评价 |
1.3 PD-1 抑制剂治疗ANSCLC的有效性 |
1.3.1 PD-1 抑制剂治疗ANSCLC的整体生存期(OS) |
1.3.2 PD-1 抑制剂治疗ANSCLC的无进展生存期(PFS) |
1.4 PD-1 抑制剂治疗ANSCLC的安全性 |
1.4.1 PD-1 抑制剂治疗ANSCLC消化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
1.4.2 PD-1 抑制剂治疗ANSCLC血液系统安全性分析 |
1.4.3 PD-1 抑制剂治疗ANSCLC肺炎的发生率 |
1.4.4 PD-1 抑制剂治疗ANSCLC皮肤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
1.4.5 PD-1 抑制剂治疗ANSCLC运动系统安全性分析 |
1.4.6 PD-1 抑制剂治疗ANSCLC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 |
1.4.7 PD-1 抑制剂治疗ANSCLC3-5 级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 |
二、PD-1 抑制剂治疗晚期黑色素瘤(advanced melanoma,A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
2.1 PD-1抑制剂治疗AM的资料与方法 |
2.1.1 PD-1抑制剂治疗AM的文献检索 |
2.1.2 PD-1 抑制剂治疗 AM 纳排标准 |
2.1.3 PD-1 抑制剂治疗 AM 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 |
2.1.4 PD-1 抑制剂治疗 AM 统计学分析 |
2.2 PD-1抑制剂治疗AM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1 PD-1 抑制剂治疗 AM 纳入文献筛选结果 |
2.2.2 PD-1抑制剂治疗AM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方法学评价 |
2.3 PD-1 抑制剂治疗 AM 的有效性的Meta分析 |
2.3.1 PD-1 抑制剂治疗AM的整体生存期(OS) |
2.3.2 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无进展生存期(PFS) |
2.4 PD-1 抑制剂治疗AM安全性 |
2.4.1 PD-1抑制剂治疗AM消化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
2.4.2 PD-1 抑制剂治疗 AM 内分泌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
2.4.3 PD-1抑制剂治疗AM肺炎的发生率 |
2.4.4 PD-1抑制剂治疗AM皮肤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
2.4.5 PD-1 抑制剂治疗 AM 运动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
2.4.6 PD-1抑制剂治疗AM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 |
2.4.7 PD-1抑制剂治疗AM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 |
2.4.8 PD-1抑制剂治疗AM3-5级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 |
三、讨论 |
3.1 免疫疗法与 PD-1 抑制剂 |
3.2 PD-1 抑制剂与肺癌的治疗 |
3.3 PD-1 抑制剂与黑色素瘤的治疗 |
3.4 安全性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PD-1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免疫抑制剂治疗IgA肾病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免疫抑制剂对比支持疗法治疗Ig A肾病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方法 |
2.1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
2.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2.3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及文献基本信息 |
3.2 方法学评价 |
3.3 免疫抑制剂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3.3.1 对尿蛋白、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 |
3.3.2 对临床缓解、发生肌酐倍增或ESRD风险的影响 |
3.3.3 安全性分析 |
3.4 亚组分析 |
3.4.1 不同用药方案 |
3.4.2 随访时间 |
3.4.3 患者种族分类 |
3.5 发表偏倚评估 |
第四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对比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Ig A肾病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方法 |
2.1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
2.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2.3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 |
2.4 数据分析和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及文献基本信息 |
3.2 方法学评价 |
3.3 免疫抑制剂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3.3.1 对尿蛋白、SCr、eGFR的影响 |
3.3.2 对临床缓解、发生肌酐倍增或ESRD风险的影响 |
3.3.3 安全性分析 |
3.4 发表偏倚评估 |
第四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注释表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激素替代治疗5年安全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柴芩通淋片治疗肝郁气滞、下焦湿热型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D]. 王璠.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疗效分析[D]. 代娟.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CD1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临床研究[D]. 王筱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肺大动脉炎相关肺高血压队列及介入治疗研究[D]. 朱永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地诺孕素对比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D]. 吴志伟.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6]“党参平肺活血汤”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章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滋肾固本法针刺改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潮热的临床对照研究[D]. 王倩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临床实践指南探讨乳腺癌治疗理念的变迁[D]. 王文欢.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9]PD-1抑制剂治疗晚期肿瘤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D]. 王丽亮.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免疫抑制剂治疗IgA肾病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D]. 何文君. 兰州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