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潮土区夏玉米施磷效果研究

北方潮土区夏玉米施磷效果研究

一、北方潮土区夏玉米施磷效果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单旭东[1](2021)在《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小麦玉米养分吸收累积与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农作物秸秆富含作物必需的碳、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还田后具有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等作用。小麦-玉米轮作是黄淮海地区主要的种植方式,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是该地区秸秆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化肥合理配施对于提升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收集国内文献,整合分析黄淮海地区综合产量、经济、环境效益最高时的玉米氮磷钾施肥量。在皖北砂姜黑土区通过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秸秆粉碎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土壤磷素含量、植株磷素吸收累积量、小麦-玉米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解析大气氮磷沉降对土壤养分的贡献,旨在探究麦玉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后秸秆磷素替代化学磷肥的适宜比例,为秸秆还田后磷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收集国内文献,整合分析黄淮海地区综合产量、经济、环境效益最高的氮磷钾玉米施肥量,玉米产量最高的平均施肥配方为19.2-4.9-9.4;经济效益最高的平均施肥配方为17.9-4.6-8.7,环境效益最高的玉米施氮肥量为186.34kg·hm-2。2、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减少而减少,小麦季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玉米季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减少的趋势。2019年和2020年,大气氮沉降通量分别为21.43 kg·hm-2、17.86 kg·hm-2;磷沉降通量2019年和2020年分别为0.55 kg·hm-2、0.44 kg·hm-2。麦玉轮作模式下,土壤中磷素净增加量随着磷肥投入量的递减而递减。3、2019年和2020年,磷肥减量20%比配方磷肥处理的小麦成熟期磷素总累积量分别提高了43.11%和22.42%,小麦产量分别增加7.61%和3.22%;玉米成熟期磷素的总累积量分别提高了22.22%和8.40%,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23%、4.56%。与配方施肥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20%处理的小麦农学效率提高了6.65%39.87%、偏生产力提高了20.01%20.85%,磷素吸收利用率提高了32.78%42.11%;而玉米的农学效率提高了30.43%49.61%、偏生产力提高了26.53%29.24%、磷素吸收利用率提高了40.85%75.03%(P>0.05)。4、2019年和2020年,磷肥减量10%处理比配方施肥处理的小麦磷素总累积量分别提高5.55%和6.75%,小麦产量分别增加1.59%和1.38%;玉米磷素的总累积量2019年比配方施肥提高8.89%,而在2020年则比配方施肥处理降低1.26%;玉米产量分别降低8.55%、7.01%(P>0.05)。5、2019年和2020年,与配方施肥相比,磷肥减量30%处理的小麦磷素总累积量分别降低了8.11%和9.07%,小麦产量分别降低了1.19%和2.69%;玉米磷素总累积量分别降低了28.57%和53.46%,玉米产量降低了18.83%和15.87%。综上所述,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后磷肥减量20%以内对小麦玉米产量不会产生显着影响,并且提高了磷肥的利用效率,能够实现减肥增效。

杨梦棣[2](2021)在《石灰性褐土区麦玉轮作体系施磷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磷肥的合理施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维持土壤肥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西省南部石灰性褐土上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2016~2019期间采用田间不同磷肥用量(每个轮作周期0、120、180、240、300、360kg P2O5/hm2)定位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两个产量水平下磷肥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产量、经济效益、磷素吸收量、磷肥利用效率、土壤全磷、有效磷及各种无机磷形态含量等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1)土壤不施磷均会影响两个产量水平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期的土壤供磷能力,影响作物对磷素养分的吸收,造成产量和收益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而持续降低。2017、2018、2019三个轮作周期土壤连续不施磷的供磷能力以相对产量和相对吸磷量来表征,其中低、高产量水平不施磷处理3个轮作周期的相对产量分别为84.8%、79.6%、75.3%和85.5%、84.4%、78.2%。高产量水平下土壤的连续供磷能力高于低产量水平。(2)施磷提高土壤的供磷能力,两个产量水平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产量、经济效益均随施磷量(每个轮作0~360kg P2O5/hm2范围内)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略微降低的趋势。产量和经济效益与施肥量的关系均可用直线加平台模型拟合,综合考虑冬小麦/夏玉米三个轮作周期,求得低产水平下最高产量施磷量为290kg/hm2,经济施磷量为278kg/hm2;高产水平下最高产量施磷量为210kg/hm2,经济施磷量为193kg/hm2。(3)在每个轮作施用0~360kg P2O5/hm2范围内,磷肥利用效率随施磷量的增加基本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在保障两个产量水平下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高产的前提下,低产量水平在经济施磷量时的磷肥农学效率、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利用率分别为:15.4kg/kg、74.8kg/kg和17.8%;高产量水平在经济施磷量时的磷肥农学效率、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利用率分别为:20.4kg/kg、123.3kg/kg和24.0%。(4)随着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年限的延长,两个产量水平下不施磷处理的土壤(0~20cm)全磷、有效磷及无机磷各种形态的含量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下降的程度存在差异。高产量水平的全磷、有效磷的含量下降速度快于低产量水平。(5)在一定的施磷范围(每个轮作0~360kg P2O5/hm2)内,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的供磷能力逐渐升高,但不同施磷处理的土壤磷素形态含量存在差异。从维持试验前土壤磷素肥力的角度看,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低产量水平的经济施磷量和高产量水平的经济施磷量均可以维持土壤有效磷、Ca2-P和Ca8-P的含量。两个产量水平下,低于经济施磷量,土壤磷素肥力持续下降;高于经济施肥量,容易因土壤磷素累积而造成环境风险。研究结果以期为石灰性褐土上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可持续的目标。

牛一楠[3](2021)在《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麦季一次性施磷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关中平原一直以来就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区之一,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轮作种植是当地常见的一种耕作方式。磷作为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对作物整个发育进程有重要作用,因此生产上经常大量使用磷肥来提高作物产量。但是近些年的调查发现,化肥用量在不断增加,但作物产量并没有明显提高,反而出现了肥料利用率和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以关中地区为例,过量施用磷肥的情况相当普遍,使得土壤中有大量的磷盈余,不仅浪费磷肥资源,导致实际收入效益下降,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本研究在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新庄试验农场进行麦季施磷玉米季不施磷的冬小麦-夏玉米(麦-玉)轮作大田试验,通过分析不同磷肥用量对冬小麦和夏玉米各器官干物质和氮、磷养分累积、分配、转运规律以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明确麦季施磷对维持麦-玉轮作体系作物生长和养分利用的可行性,明确合理的磷肥施用量,为磷肥高效施用提供技术指导。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麦季施用磷肥显着增加麦-玉轮作体系干物质累积。与不施磷肥相比,冬小麦季施用磷肥增加当季冬小麦和下季夏玉米干物质的累积量,且冬小麦干物质累积量比夏玉米高;与150 kg/ha施磷量相比,225和300 kg/ha施磷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的干物质累积量增加不显着或有一定的下降趋势。拟合结果表明,试验两年麦-玉轮作体系周年总干物质累积量随着磷肥增加呈抛物线变化,施磷量187 kg/ha时干物质达最大值。2、麦季施用磷肥显着增加冬小麦、夏玉米的干物质转移量和转移率。试验两年冬小麦开花期各器官的干物质分配均表现为:茎(茎+鞘)﹥穗(穗轴+颖壳)﹥叶,收获期为:籽粒﹥茎﹥颖壳﹥叶。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施用磷肥后冬小麦各器官干物质的累积量均明显增加;冬小麦植株总的干物质转移量(率)显着增加。夏玉米吐丝期各器官干物质累积分配为茎﹥叶﹥苞叶,收获期则为籽粒﹥茎﹥叶﹥穗轴﹥苞叶。与不施磷肥比,磷肥能提高各器官的干物质累积量,冬小麦季施用磷肥表现出一定的后效作用;对夏玉米茎和叶干物质的转移量(率)有一定促进作用。整体冬小麦总干物质转移量及转移率在施磷量150 kg/ha时最优,夏玉米茎和叶的干物质转移量及转移率在磷肥75、150 kg/ha较好。3、麦季施磷显着增加冬小麦、夏玉米花期和收获期的磷素累积量,且与不施磷相比,花期和收获期磷素在各器官的分配量显着增加。两年冬小麦在扬花期不同器官的磷素累积量均表现为茎﹥穗﹥叶,收获期籽粒的磷素分配量最高,茎次之,叶和穗轴无明显规律,不同施磷处理下的分配量表现不一。与不施磷相比,施磷显着提高各器官的磷素累积量,整体上在施磷量225 kg/ha时各器官的分配量最高。两年夏玉米在吐丝各器官的磷素累积量均表现为茎﹥叶﹥苞叶,收获期,2019年各器官的磷素累积量表现为籽粒﹥叶﹥茎﹥轴﹥苞叶,2020年则是籽粒的磷素分配比例最高,叶次之,其余部位无明显规律。麦季施用磷肥后对夏玉米吐丝期和收获期各器官的磷素累积有显着影响,提高了各器官的磷素分配量。4、施磷能够提高冬小麦夏玉米各器官的磷素转移率和贡献率,但高磷条件(225kg/ha、300 kg/ha)对夏玉米茎、叶的转移贡献率有抑制作用。冬小麦植株总的磷素转移率随施磷增加而增加,在300 kg/ha时最大,贡献率则是在225 kg/ha时最大,之后显着降低。夏玉米总的磷素转移率和贡献率在磷肥0~150 kg/ha间无显着差异,超过P150后显着降低。5、随施磷量增加麦-玉轮作体系磷肥的麦季肥料利用率、农学效率利用率降低,施磷量在75 kg/ha时冬小麦磷肥利用率最大为15.07%,麦-玉周年累积利用率为21.8%,随施磷量增加磷肥利用率下降。冬小麦季和麦-玉周年的生理效率均表现为150kg/ha时最大。

张泽兴[4](2021)在《北方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典型土壤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有效性》文中认为探明我国北方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典型土壤无机磷库特征,并揭示各形态无机磷组分的有效性。为北方地区土壤磷素变化规律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实现北方农区减磷增效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本研究以我国北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春玉米单作、马铃薯和棉花,4种体系下9种不同类型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改进的土壤无机磷分级法,探究了这9类土壤无机磷库分布特征。并采用Olsen法测定土壤有效磷含量,结合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的有效性进行了全面地分析探讨,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做进一步验证。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塿土、褐土、潮土、暗棕壤、白浆土、黑土、黑钙土、栗钙土和灰漠土有效磷含量的范围分别为 1.2~62.8、5.6~55.5、7.1~53.1、10.2~69.4、11.6~95.2、8.2~131.6、5.5~77.0、1.8~89.9 和 0.2~71.9mg/kg,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 27.4、15.9、22.1、35.4、41.2、53.9、27.8、12.3 和 12.1 mg/kg。(2)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区的塿土、褐土与潮土,无机磷总量的范围分别为585.4~1513.8、360.3~919.7 和 432.6~830.5 mg/kg,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 983.4、513.8和577.9 mg/kg。塿土的各形态无机磷组分以Ca10-P为主,占无机磷总量的38.8%~82.9%,其余形态相对含量的大小次序为Ca8-P(5.0%~30.7%)>O-P(6.4%~17.5%)>A1-P(1.0%~16.6%)>Fe-P(1.8%~17.2%)>Ca2-P(0.1%~4.8%)。褐土各形态无机磷相对含量的大小次序为Ca10-P(22.2%~48.1%)>Ca8-P(5.3%~42.9%)>O-P(13.8%~23.1%)>Al-P(9.3%~16.5%)>Fe-P(5.1%~23.3%)>Ca2-P(1.1%~9.4%)。潮土为Ca10-P(18.9%~66.4%)>Ca8-P(11.5%~34.7%)>O-P(10.2%~24.4%)>Al-P(4.3%~18.3%)>Fe-P(2.6%~14.3%)>Ca2-P(1.2%~5.1%)。其次,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证实了 Ca2-P、Ca8-P和Fe-P是塿土有效磷的主要磷源,Al-P和O-P是缓效磷源。Ca2-P是褐土和潮土有效磷的主要磷源,Ca8-P、Al-P、Fe-P和O-P是缓效磷源。Ca10-P的有效性低,是潜在性磷源。(3)春玉米单作种植区的暗棕壤、白浆土、黑土与黑钙土,无机磷总量的范围分别为 292.9~999.5、217.4~746.3、263.4~693.7 和 221.85~610.5 mg/kg,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82.4、475.0、452.2和341.3 mg/kg。暗棕壤的各形态无机磷组分以Ca10-P为主,占无机磷总量的7.0%~59.8%,其它形态相对含量的大小次序为O-P(17.1%~56.9%)>Fe-P(8.3%~30.2%)>Al-P(7.4%~27.9%)>Ca2-P(1.5%~9.9%)>Ca8-P(0.8%~5.9%)。白浆土各形态无机磷相对含量的大小次序为Fe-P(26.4%~55.2%)>O-P(11.7%~36.0%)>Cai0-P(8.9%~25.3%)>Al-P(4.6%~19.7%)>Ca2-P(2.1%~9.2%)>Ca8-P(0.3%~4.6%)。黑土为 Fe-P(15.3%~40.3%)>Ca10-P(12.0%~42.5%)>Al-P(5.0%~27.7%)>O-P(7.7%~28.8%)>Ca2-P(1.7%~25.3%)>Ca8-P(0.9%~26.4%)。黑钙土为 Ca10-P(18.4%~39.8%)>Fe-P(10.1%~36.0%)>Ca8-P(3.7%~47.0%)>Al-P(7.7%~18.8%)>O-P(3.0%~21.0%)>Ca2-P(0.4%~11.7%)。Ca2-P和Al-P是暗棕壤有效磷的主要来源,Ca8-P和Fe-P是缓效磷源,O-P是潜在性磷源。Ca2-P、A1-P和Fe-P是白浆土与黑土有效磷的主要磷源,Ca8-P和O-P是缓效磷源。Ca2-P是黑钙土有效磷的主要磷源,Ca8-P、Al-P、Fe-P和O-P是缓效磷源。Ca10-P的有效性低,是潜在性磷源。(4)马铃薯种植区栗钙土无机磷总量的范围为163.4~1004.9mg/kg,含量的平均值为456.7mg/kg。各形态无机磷组分以Ca10-P为主,占无机磷总量的17.5%~84.4%,其它形态相对含量的大小次序为O-P(1.7%~33.7%)>Ca8-P(0.4%~39.9%)>A1-P(3.7%~19.6%)>Fe-P(0.8%~15.8%)>Ca2-P(0.6%~10.7%)。Ca2-P、Ca8-P、Fe-P是栗钙土有效磷的主要磷源,Al-P和O-P是缓效磷源,Ca10-P是潜在性磷源。(5)棉花种植区灰漠土无机磷总量的范围为617.7~1044.8mg/kg,含量的平均值为826.6mg/kg。各形态无机磷组分以Ca10-P为主,占无机磷总量的42.6%~84.9%,其它形态相对含量的大小次序为Ca8-P(2.2%~30.5%)>O-P(7.8%~29.3%)>Fe-P(2.0%~9.6%)>Al-P(1.0%~6.7%)>Ca2-P(0.2%~7.4%)。Ca2-P 是灰漠土有效磷的主要磷源,Ca8-P、Al-P、Fe-P和O-P是缓效性磷源,Ca10-P是潜在性磷源。

吴璐璐[5](2021)在《基于Hedley法对我国北方典型土壤磷素形态的研究》文中认为近20多年我国北方磷肥的大量施用,导致土壤磷素大量累积,土壤有效磷含量极大提高,但由于作物对磷肥的利用率很低,要实现“减施增效”目标的前提在于摸清北方土壤磷库形态特征且探明土壤有效磷含量与磷形态的关系。因此,本文采用Tiessen改进后的Hedley分级体系,系统地研究了北方代表性作物体系下不同土壤类型的无机磷与有机磷在耕层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其变化规律。运用简单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了土壤无机磷、有机磷各组分与速效磷之间的关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探究了土壤各磷素形态与有机质、p H以及碳酸钙的关系,以期获得不同土壤无机磷、有机磷形态的变化特征及有效性。本工作取得了如下结果:1、探明了北方作物体系下典型土壤中磷素的主要形态及其丰度。(1)黑土、白浆土、黑钙土、暗棕壤、褐土、潮土、塿土、栗钙土的总磷含量分别达到350.22-1162.41mg kg-1、374.73-1233.44 mg kg-1、374.20-1021.63 mg kg-1、437.06-1978.51 mg kg-1、467.48-919.61 mg kg-1、603.72-1383.66 mg kg-1、649.50-1628.65 mg kg-1、639.91-1262.14mg kg-1;(2)八种土壤的磷素均以无机磷为主,其中,春玉米单作体系下黑土、白浆土、黑钙土和暗棕壤的无机磷总量分别为204.28-703.39 mg kg-1、205.71-721.39 mg kg-1、219.35-597.68 mg kg-1、294.42-896.80 mg kg-1,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褐土、潮土和塿土的无机磷含量分别为335.62-694.47 mg kg-1、540.33-1149.79 mg kg-1、515.63-1317.54 mg kg-1,马铃薯单作体系下的栗钙土含量为596.91-949.68 mg kg-1;黑土、白浆土、黑钙土、暗棕壤、褐土、潮土、塿土和栗钙土的有机磷总含量分别达到145.94-459.02 mg kg-1、169.02-512.05 mg kg-1、154.85-423.95 mg kg-1、142.64-1081.71mg kg-1、131.86-225.14 mg kg-1、63.39-233.87 mg kg-1、133.87-311.11 mg kg-1、43.00-312.46 mg kg-1;春玉米单作体系下的有机磷含量相对于其余耕作体系土壤的有机磷占有了较大的比例。(3)八种典型土壤无机磷形态中,均以D.HCl-P(稀盐酸提取态磷)为主,尤其是塿土含量最高,黑土、白浆土、黑钙土和暗棕壤中D.HCl-P的含量占无机磷的比例平均在60%左右,而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其余土壤中D.HCl-P含量达到80%以上;春玉米单作体系下的Residual-P含量较高,而其余地区土壤Residual-P平均含量仅占有几十。2、明确了土壤中各磷形态与Olsen-P的内在关联。八种土壤各磷形态与Olsen-P的相关分析表明:活性磷(Resin-P、Na HCO3-Pi、Na HCO3-Po)、中活性无机磷(Na OH-Pi)与Olsen-P均呈极显着正相关,而稳定性磷(D.HCl-P、C.HCl-Pi、C.HCl-Po、Residual-P)与Olsen-P之间相关性较差。说明,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各形态磷的组成是相对稳定的,且其它形态磷在连续浸提过程中相互有一定的影响,除D.HCl-P、C.HCl-Pi、C.HCl-Po、Residual-P外,其余几种形态磷均具有大小不等的活性,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由相关分析结果推断,黑土、白浆土、褐土、潮土、栗钙土的Na HCO3-Pi与速效磷相关性最好,而黑钙土、暗棕壤、塿土的速效磷与Resin-P相关性强。3、区分了典型土壤中有效磷的不同来源。八种土壤各磷形态与Olsen-P的通径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春玉米单作体系下除白浆土速效磷的有效磷源是Na HCO3-Pi外,黑土、黑钙土、暗棕壤速效磷的有效磷源均为Resin-P和Na OH-Pi;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的潮土与褐土速效磷的有效磷源均是Na HCO3-Pi;塿土中的Resin-P有效性最高;而栗钙土的有效磷源为Resin-P和Na HCO3-Pi。4、明确了不同作物体系下土壤各形态磷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对土壤各磷形态与有机质、p H、碳酸钙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作物体系不同土壤类型中,褐土、塿土、栗钙土的p H与磷形态呈负相关,黑土、白浆土、暗棕壤、潮土的p H与难溶性磷呈正相关,与活性磷呈负相关,黑钙土的所有磷形态与p H均呈正相关;白浆土、暗棕壤、潮土、塿土的碳酸钙含量与活性磷呈正相关,与稳定性磷呈负相关,而黑土与黑钙土的碳酸钙含量与活性磷呈负相关,与稳定性磷呈正相关,褐土和栗钙土的碳酸钙含量与所有磷形态呈负相关;黑土、白浆土、黑钙土、褐土、塿土的有机质与活性磷呈正相关,与稳定性磷呈负相关,暗棕壤、潮土、栗钙土的所有磷形态与有机质呈正相关。综上,本研究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全磷含量相比,各作物体系下的土壤总磷均显着提高且土壤磷均以稳定态磷为主;(2)各作物体系下不同土壤活性磷均与Olsen-P相关性较强;(3)不同土壤有效磷源均为活性无机磷(Resin-P、Na HCO3-Pi)或潜在活性无机磷(Na OH-Pi);(4)不同理化性质对不同土壤各磷形态影响有差异。故低磷土壤可通过调节土壤p H及有机质可以使难利用态磷向活性磷进行转化,从而保持较高的有效磷库,可提升土壤的潜在供磷能力、满足作物高产的需求。

吉冰洁[6](2021)在《不同品种磷肥在塿土中磷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文中指出研究不同品种磷肥在塿土中磷形态转化及有效性差异,有助于选择合适的磷肥品种从而减少土壤磷素累积和提高磷素有效性,为该区磷肥-作物-土壤匹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用盆栽试验及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研究:1)不同品种磷肥在塿土中磷形态转化及有效性差异;2)长期施用两种不同品种磷肥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及其累积。盆栽试验设置8个处理:不施磷肥(Control)、过磷酸钙(SSP)、钙镁磷肥(Ca Mg P)、磷酸一铵(MAP)、磷酸二铵(DAP)、聚磷酸铵(Poly P)、磷酸脲(Urea P)、过磷酸钙加硫酸铵(SSP+ASA)。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包括长期施过磷酸钙和磷酸二铵两个试验,本研究分别选用其中2个处理:不施肥(CK)和氮磷化肥配施(NP)。用蒋柏藩-顾益初无机磷分级法测定土壤无机磷组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品种磷肥均可显着影响土壤有效磷含量,但随时间变化其动态特点有所不同。在玉米种植期间,不同品种磷肥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大小为:DAP>Urea P≥Poly P>MAP>SSP+ASA>SSP>Ca Mg P>Control。(2)不同品种磷肥均可显着提高玉米植株干物质量、吸磷量及肥料利用率,较Control处理分别提高了64.8%—221.3%、114.1%—593.0%、2.1%—11.0%,其中DAP和Poly P处理相似且增幅最大。土壤有效磷含量与玉米植株吸磷量和干物质量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3)不同施磷处理均可显着增加土壤Ca2-P、Ca8-P、Al-P和Fe-P含量,增幅分别为36.9%—610.0%、21.7%—85.5%、57.2%—83.0%、28.5%—77.8%,O-P和Ca10-P增加不明显。其中,MAP、DAP、Poly P和Urea P可显着提高石灰性土壤中Ca2-P和Ca8-P的含量;Al-P和Fe-P增加较大的是SSP+ASA和SSP处理;Ca Mg P显着提高了O-P和Ca10-P含量。Poly P处理土壤Ca2-P含量显着高于MAP和Urea P,仅次于DAP处理,但土壤Ca8-P含量显着低于DAP、MAP和Urea P。与SSP相比,SSP+ASA显着增加了Ca2-P和Al-P含量,分别增加了24.9%和11.9%,有效磷含量提高了11.4%。土壤无机磷组分中Ca2-P、Ca8-P和Al-P与土壤有效磷和植株吸磷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4)长期施过磷酸钙磷肥土壤有效磷、全磷含量和磷活化系数均较试验开始时(Initial)显着提高,分别增加了22.25 mg·kg-1、490.30 mg·kg-1和1.65%;长期施磷酸二铵磷肥土壤全磷含量较Initial显着提高了272.70 mg·kg-1,但有效磷和磷活化系数分别降低了3.16 mg·kg-1和0.87%。(5)长期施过磷酸钙磷肥土壤总无机磷含量较Initial显着增加了84.95%,其中Ca2-P、Ca8-P、Al-P、Fe-P、O-P和Ca10-P的增幅分别为228.76%、467.45%、253.35%、249.30%、45.01%和17.02%;长期施磷酸二铵磷肥土壤总无机磷含量较Initial显着增加了22.01%,其中Ca8-P、Al-P、Fe-P和O-P含量较Initial分别增加了181.50%、60.66%、72.55%和31.14%,而Ca2-P和Ca10-P含量处于耗竭状态,较Initial显着降低了34.33%和15.71%。(6)两种不同品种磷肥长期施用相比,单位过磷酸钙磷肥平均每年在土壤中转化为各无机磷组分的量高于施磷酸二铵磷肥,但长期施磷酸二铵磷肥向固定态磷Ca10-P的转化较少。综上所述,在关中平原塿土区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下,推荐施用磷酸二铵磷肥。既可以保证作物对磷的需求,又提高了土壤中有效态和缓效态磷,减弱固定态磷的累积,从而提高磷肥利用率。

唐玉劼[7](2020)在《磷钾肥施用量对滴灌玉米产量以及磷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为明确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种植滴灌玉米的合理磷钾肥施用量,以恒单188为试验材料,将磷肥和钾肥施用量分别设定5个处理,磷肥(P2O5)处理包括:0、30、60、90、120 kg/hm2(分别记为P0、P30、P60、P90、P120),钾肥(K2O)处理包括:0、30、60、90、120 kg/hm2(分别记为K0、K30、K60、K90、K120)。探究不同磷钾肥施用量对玉米产量、磷钾肥利用效率、干物质和磷钾素积累量等方面的影响,进而研究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施用磷肥和钾肥可以显着提高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玉米产量随磷钾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以P90和K90处理的产量最高。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与产量一致,通过拟合玉米产量和磷钾肥施用量的关系,得出磷肥最佳施用量为93.78 kg/hm2;钾肥最佳施用量为106.21 kg/hm2。2、在磷肥和钾肥利用效率方面,磷钾肥当季回收率和偏生产力随着磷钾肥的施用量的增加出现显着降低的变化,磷钾肥农学利用率也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下降,但下降趋势不显着。磷钾肥贡献率则随着磷钾肥的施用量的增加呈现抛物线性变化,以施用量为90 kg/hm2处理的磷钾肥贡献率最大。3、施用磷肥和钾肥可显着提高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速率,随着磷钾肥施用量的增加,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以P90和K90处理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速率最大,施用磷钾肥还有利于提高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4、随着磷肥和钾肥施用量的增加,玉米的磷素和钾素积累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以处理P90和K90最大,过量施用则会抑制磷素和钾素积累。5、植株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单株叶面积指数(LAI)以及SPAD值均随着磷肥和钾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各指标均以P90和K90处理最高,而施用过量则会出现各指标降低的趋势。

别婧雅[8](2020)在《北方两种作物体系下土壤磷库特征及磷素淋失风险评价》文中指出磷作为肥料三要素之一,能够参与植物的核酸、磷脂和腺苷三磷酸等物质的合成,是生命体不可缺少的元素。目前,磷肥资源的供需与利用仍存在失衡状况。一方面,按照现今的开采规模,全球有限的磷资源储备量最多仅能支撑农业生产50~100年,磷肥自然资源短缺将是制约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为满足人口增加对粮食需求量日益增长的需求,从1961年开始,土壤中磷肥的施用量逐年增大。磷素在土壤中不易发生移动,极易与土壤中其他物质相互作用并发生固定,导致其当季利用率较低。这不仅造成磷资源浪费,而且对生态环境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为了提升土壤磷肥利用率,同步解决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磷肥资源供需与利用的再平衡,开展土壤磷库特征分析及土壤磷素淋失风险评估相关研究十分必要。据此,本研究以马铃薯和冬小麦-夏玉米两种作物体系下的4种土壤类型(内蒙古栗钙土、河北潮土、河南褐土及陕西塿土)为研究对象,利用Meta-analysis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较全面地探究了北方代表区域典型土壤的磷库(全磷、Olsen-P、Ca Cl2-P)特征,并对其磷素淋失风险进行了合理评估。全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定量获取了内蒙古栗钙土、河北潮土、河南褐土及陕西塿土的全磷、Olsen-P和Ca Cl2-P的含量,明确了北方典型土壤磷库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两种作物体系下四类典型土壤全磷含量平均值为0.82 g?kg-1,Olsen-P含量平均值为26.13mg?kg-1,磷活化系数平均值为3.2%,Ca Cl2-P含量平均值为0.46 mg?kg-1。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全磷含量平均值增加了17%,Olsen-P含量平均值提高了2.9倍。例如,马铃薯种植区的栗钙土全磷含量平均值为0.56 g?kg-1,Olsen-P含量平均值为19.87mg?kg-1,磷活化系数平均值为3.4%,Ca Cl2-P含量平均值为0.37 mg?kg-1。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全磷含量平均值增加了47%,Olsen-P含量平均值提高了5.17倍。冬小麦-夏玉米作物体系下的潮土全磷含量平均值为0.78 g?kg-1,Olsen-P含量平均值为29.86mg?kg-1,磷活化系数平均值为3.7%,Ca Cl2-P含量平均值为0.63 mg?kg-1。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全磷和Olsen-P含量平均值分别增加了28%和444%。类似的,褐土、塿土全磷及Olsen-P含量平均值分别增加了14%和140%,46%和342%。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全磷和Olsen-P含量不断增加,其中Olsen-P含量的增幅更大。磷活化系数是反映土壤磷有效性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土壤p H与磷活化系数存在显着负相关,与Ca Cl2-P呈极显着负相关。相反地,有机质与土壤全磷、Olsen-P和Ca Cl2-P含量均达到极显着正相关。(2)利用Meta-analysis验证了土壤磷库变化特征,探明了不同施肥模式对磷库特征的影响。运用Meta-analysis对施肥措施及肥料类型影响下的土壤磷库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与不施肥相比,施肥显着提高了土壤全磷和Olsen-P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50%和308%。该结果与(1)得到的结果一致,证实施肥对土壤磷库容量存在积极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施化肥和有机肥(单施或有机无机配施)对土壤全磷含量的提升幅度分别为32.5%和63.5%。施有机肥可使土壤Olsen-P含量提高298%,是施用化肥提高幅度的2.4倍。说明施有机肥对磷库容量的提升幅度高于单施化肥,其中对Olsen-P含量的提高更为显着。(3)运用双直线模型定量表征了北方典型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评估了各类型土壤磷素淋失风险。根据Olsen-P与Ca Cl2-P含量间的关系曲线得到各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结果表明,栗钙土、潮土、褐土和塿土的磷素淋失临界值分别为25.35,54.25,26.79和65.28 mg?kg-1。当土壤Olsen-P含量大于磷素淋失临界值时,18.3%的栗钙土,11.4%的潮土,14.7%的褐土,7.8%的塿土都存在磷素淋失风险。

徐霞[9](2019)在《基于ArcGIS的河南省小麦、玉米区域配方设计及其综合效应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玉米种植大省,分布范围广、环境差异大,但以往小麦、玉米配方施肥的研究多为单点试验,针对河南省整个范围内的肥料配方设计及配方施肥下节肥、增产、减排潜力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在原有生态区划分的基础上跟据近五年的气象数据将河南省分别划分为五个小麦生态区及五个玉米生态区,利用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05至2013年布置在河南省的2132个3414田间试验数据(小麦试验1247个,玉米试验885个)、2826个三区示范试验(小麦试验1582个,玉米试验1244个)、及在河南省152县(市)采集的83.70万个土壤样品测试数据,并结合2017年《河南省统计年鉴》等资料,建立了河南省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整理了河南省小麦、玉米的需肥特性,基于ArcGIS软件设计了河南省范围内的肥料配方并对应用配方肥的增产、节肥、减排等综合效应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以相对产量80%、85%、90%、95%为划分标准将河南省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划分为极低、低、中、高、极高五个水平,对应小麦有效磷、速效钾的划分标准分别为>10 mg/kg、10-15 mg/kg、15-24 mg/kg、24-37 mg/kg、>37 mg/kg,>80 mg/kg、80-105 mg/kg、105-140 mg/kg、140-180 mg/kg、>180 mg/kg;玉米有效磷、速效钾的划分标准分别为>11 mg/kg、11-16 mg/kg、16-25 mg/kg、25-38 mg/kg、>38 mg/kg,<70 mg/kg、70-100 mg/kg、100-130 mg/kg、130-180 mg/kg、>180mg/kg。2.河南省小麦、玉米百公斤经济产量的氮、磷、钾素需求量平均分别为2.63 kg、0.43 kg、2.13 kg(小麦),2.29kg、0.36 kg、1.98 kg(玉米)。比较小麦、玉米不同产量水平下的百公斤经济产量需肥量发现,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小麦、玉米的百公斤经济产量需氮、磷、钾量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3.根据“氮肥总量控制”、“磷肥恒量监控”、“钾肥分区肥效反应”的方法来确定各生态区的小麦、玉米推荐施肥量,小麦氮肥推荐用量有180 kg/hm2、170kg/hm2、160kg/hm2、150 kg/hm2四个水平;推荐施磷量有 63 kg/hm2、75 kg/hm2、81 kg/hm2、92kg/hm2、107 kg/hm2五个水平,其中以推荐施磷量为81 kg/hm2的区域面积最大;推荐施钾量有48 kg/hm2、58 kg/hm2、64 kg/hm2、73 kg/hm2,在施钾量的大小上整体呈现中间高、东西低的变化趋势。根据氮、磷、钾推荐用量,河南省小麦共设计了8个分次施肥配方、9个一次性施肥配方。在分次施肥配方中河南省中部、东部、西部的大部分区域的小麦施肥配方以15-19-11、16-17-12及17-16-12为主,在南部的信阳市以配方18-15-12为主。4.用同样的方法为河南省玉米进行氮磷钾肥推荐,玉米平原少温区、水温协调区氮肥推荐用量为180 kg/hm2,多雨高温区为190 kg/hm2。推荐施磷量共有68 kg/hm2、73 kg/hm2、88 kg/hm2、95 kg/hm2、105 kg/hm2五个水平,其中最小推荐施磷量(65 kg/hm2)主要分布在南阳市的南部。在钾肥施用上共有63kg/hm2、71 kg/hm2、78 kg/hm2、83 kg/hm2四个推荐用量。根据氮磷钾推荐用量最终确定9个玉米施肥配方,其中配方24-12-9、25-10-10、26-10-9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东部的平原少温区及水温协调区。5.河南省小麦生产中氮、磷、钾肥习惯施用量平均分别为198、121、50kg/hm2。与本研究设计的小麦施肥配方相比,河南省小麦生产平均可节约氮肥42 kg/hm2,共总可以节氮23.10万吨、节磷8.88万吨,而钾肥需增施5.31万吨。配方施肥下小麦各区域的增产总量为960.5万吨,在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方面,配方施肥下河南省小麦生产中共节本增收253.22亿元,减少温室气体减排总量348.65×104t CO2 eq。6.玉米习惯施肥中氮、磷、钾肥施用量平均分别为232kg/hm2、62kg/hm2、47kg/hm2,应该配方施肥后,玉米节氮潜力平均为54 kg/hm2,节氮总量为18.84万吨,而磷肥与钾肥均需提高施肥量,其中磷肥、钾肥的增施总量分别为3.81万吨、8.36万吨。玉米在配方施肥下的增产总量为456.6万吨,获得的经济收益总额为75.61亿元,其中由玉米增产而增加的收入为73.06亿元。在环境效益方面配方施肥下玉米种植中的温室气体减排总量为258.91×104t C02 eq。

贾可[10](2021)在《复合肥区域配方优化及其肥料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采用大量宏观农户调查与多年、多点不同区域主栽作物田间肥料效应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基于2004-2006年和2014-2016年两个时间段共计3602个农户施肥状况的调查,研究我国农户复合肥施用现状与变化,并结合宏观统计数据分析研究复合肥行业的发展方向。通过2001-2006年和2008-2014年两个时间段的293个田间肥料试验,对不同工艺复合肥进行农业效果评价;通过2002-2006年和2012-2016年两个时间段,共计761个田间肥料试验,分析研究肥料在主栽作物上的产量效应与变化、农学效率年际变化规律;基于肥料在作物上的产量效应,进而优化企业复合肥配方和配套科学施肥技术、提出减量施肥建议,分析研究中、微量营养元素在主栽作物上的产量效应,指导复合肥生产中的中微量元素添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大量的农户施肥调查,明确我国主要作物施肥氮、磷、钾复合化率平均为69.5%、92.1%、84.3%。农户习惯施肥现状为:粮食作物玉米、小麦、水稻施肥N:P2O5:K2O平均为1:0.36:0.30,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氮、磷、钾施肥养分投入比例平均为 1:0.75:1.07。通过宏观统计数据分析发现,1997-2016年我国复合肥施用量由798.1万吨增长至2207.1万吨,年均增长70.4万吨,但近年来复合肥施用量年增长率呈下降趋势,2008年以后,增长率由2008年的7.0%下降到2016年的1.4%。2、由于不同工艺国产复合肥理化性质差异,其产量效应也不同。2008-2014年:不同复合肥处理和混配肥在东北春玉米上差异不显着;冬小麦上硝氨、氢钾、高塔复合肥及混配肥处理显着高于团粒复合肥处理;在夏玉米上硝氨、高塔和氢钾复合肥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三者显着高于混配、团粒、缓释复合肥处理;在东北水稻上缓释肥处理显着低于其他复合肥处理,其他复合肥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在华南水稻上混配、高塔、团粒工艺处理的水稻产量显着高于其他复合肥处理;在叶菜类蔬菜上,高塔复合肥处理较习惯施肥增产率高于30%的频度为88.4%;在果菜类蔬菜上,硝氨复合肥处理增产率高于30%的试验频度为86.1%,高于其他肥料。3、随着复合肥的广泛施用以及施肥养分投入量的提高,土壤供肥能力和施肥的农学效率也发生改变。在东北春玉米上,14年土壤地力产量年均增加6.1%,施肥的农学效率由2003年的15.5 kg·kg-1下降至2016年的8.1 kg·kg-1;在华北冬小麦上,14年土壤地力产量年均增加1.6%,施肥农学效率由2002年的9.0kg·kg-1下降至2016年的6.5kg·kg-1,冬小麦高产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为氮>磷>钾;在华北夏玉米上,14年土壤地力产量年均增加2.9%,施肥农学效率总体上呈先增后减趋势,2002年9.4 kg·kg-1,2010最高为13.1 kg·kg-1,之后逐年下降至2016年的11.1 kg·kg-1;在华南水稻上,2002-2016年土壤供肥能力相对稳定,土壤地力产量无明显变化,2004-2016年农学效率呈下降趋势,但幅度较小,2007年后施肥农学效率稳定在10kg·kg-1左右。4、随着土壤供肥能力和施肥农学效率的改变,作物施肥的产量效应也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到复合肥配方的优化与调整。基于肥料效应函数计算出2002-2006年和2012-2016年两个时间段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和华南早稻最高产量时氮(N)、磷(P2O5)、钾(K2O)平均用量;在此基础上,应用施肥产量效应田间校验法,根据16组田间试验结果优化的2006年春玉米复合肥配方N-P205-K20为18-14-14,2016年为28-8-10;根据24组田间试验结果,提出2006年冬小麦区域优化配方N-P2O5-K20为18-18-6,2016年优化配方为18-20-4;根据18组田间试验结果将夏玉米2005复合肥配方N-P2O5-K2O优化为22-8-12,2016年为24-6-10;将华南早稻复合肥配方N-P2O5-K2O 优化为 20-10-14。中微量元素的产量效应影响到复合肥配方中的这些元素的合理添加。东北春玉米基肥加150kg·hm-2七水硫酸锌镁和30kg·hm-2七水硫酸锌均无显着增产作用;华北夏玉米基肥加30kg·hm-2七水硫酸锌明显增产作用而加30kg·hm-2硼砂无显着增产作用;华北冬小麦基肥加30kg·hm-2七水硫酸锌有明显增产作用;在华南水稻上基肥增施75kg·hm-2氧化钙无明显的增产作用。5、以作物施肥产量效应研究结果和复合肥配方优化为基础,通过大量田间试验制定出主栽作物的减量施肥方案。在春玉米上;减量施肥处理基肥施用复合肥525kg·hm-2,追施尿素150kg·hm-2,较3种习惯施肥方式减少肥料投入量4.0%-17.2%、增加产量0.1%-10.0%,实现了节肥增效的目的。在冬小麦上,两种减量施肥方案:将小麦基肥由习惯施肥750kg·hm-2减量为600kg·hm-2,或习惯施肥基础上减少追肥用量25%,小麦产量与习惯施肥相比差异均不显着,节肥效果明显。在夏玉米上,复合肥作追肥的施肥方式中,由习惯施肥量的750kg·hm-2减量20%的施肥量,玉米产量无显着变化,节肥增效效果显着;在复合肥基施450kg·hm-2,追施尿素300kg·hm-2基础上,将基肥减量20%同时追肥减量50%的方式,较习惯施肥节肥40.5%,没有造成减产;种肥同播复合肥750kg·hm-2基础上,施肥量减量20%和减量30%,玉米产量分别增加3.8%和15.1%。在华南水稻上,在基施复合肥375kg.hm-2或450kg·hm-2基础上,将基肥复合肥减少用量20%或46.0%,未造成水稻减产;在追施尿素225kg·hm-2基础上,追肥减量25%,也能够增加水稻收益。在当前蔬菜习惯施肥量的基础上,蔬菜基施复合肥用量从375kg·hm-2(番茄)或600kg·hm-2(生菜)和750kg·hm-2(辣椒)基础上,减量20%未造成蔬菜减产,增加净收入4.7%-12.3%;在习惯施肥600kg·hm-2基础上,减量20%结合有机肥375kg·hm-2,能够保证小白菜产量。6、最后,土壤供肥能力还影响着作物施肥方式的调整。春玉米一次性施肥和夏玉米种肥同播与分次施肥的产量差异不显着;春玉米一次性施肥时配合适量种肥显着增加玉米产量;冬小麦上一次性施肥显着减产。水稻直播田建议施肥方式是:复合肥375kg·hm-2(基肥),两叶一心期追施尿素150kg·hm-2,后期追施尿素共150kg·hm-2。

二、北方潮土区夏玉米施磷效果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方潮土区夏玉米施磷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小麦玉米养分吸收累积与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小麦-玉米养分吸收利用规律
        1.1 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轮作模式限制因素
        1.2 麦-玉轮作模式下作物氮磷钾的吸收利用规律
        1.2.1 麦-玉轮作模式下作物氮素吸收利用规律
        1.2.2 麦-玉轮作模式下作物磷素的吸收利用规律
        1.2.3 麦玉轮作模式钾素的吸收利用规律
        1.3 秸秆资源利用潜力
        1.3.1 黄淮海地区麦玉轮作模式下秸秆资源利用潜力
        1.4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4.1 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1.4.2 秸秆还田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1.4.3 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的影响
        1.4.4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1.4.5 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5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6 秸秆还田对作物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7 大气氮磷沉降对土壤养分的贡献
        1.8 麦-玉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磷肥减量技术的应用
        1.9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0 研究内容
        1.11 技术路线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文献收集整合方法
        3.1.2 基于产量最高的施氮/磷/钾肥量的计算
        3.1.3 基于经济效益最高的施氮/磷/钾肥量的计算
        3.1.4 基于环境效益最高的施氮肥量的计算
    3.2 田间试验地点
    3.3 田间试验设计
        3.3.1 田间试验种植与管理
        3.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4 大气氮磷沉降实验设计
    3.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4 结果分析
    4.1 黄淮海地区不同生产目标的最优施肥量
    4.2 磷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4.2.1 磷肥减量对小麦磷素含量的影响
        4.2.2 磷肥减量对小麦氮素含量的影响
        4.2.3 磷肥减量对小麦钾素含量的影响
        4.2.4 磷肥减量对小麦磷素累积量的影响
        4.2.5 磷肥减量对小麦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4.2.6 磷肥减量对小麦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4.2.7 磷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4.3 磷肥减量对玉米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4.3.1 磷肥减量对玉米磷素含量的影响
        4.3.2 磷肥减量对玉米磷素累积量的影响
        4.3.3 磷肥减量对玉米氮素含量的影响
        4.3.4 磷肥减量对玉米钾素含量的影响
        4.3.5 磷肥减量对玉米季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4.3.6 磷肥减量对玉米季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4.3.7 磷肥减量对玉米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4.4 大气氮磷沉降对农田养分平衡的贡献
    4.5 秸秆还田磷肥减量对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
        4.5.1 秸秆还田磷肥减量对土壤磷素净增加量的影响
        4.5.2 秸秆还田磷肥减量对土壤氮素净增加量的影响
        4.5.3 秸秆还田磷肥减量对土壤钾素净增加量的影响
5 讨论
    5.1 小麦-玉米轮作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5.2 小麦-玉米轮作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植株磷素累积量的影响
    5.3 小麦-玉米轮作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5.4 小麦-玉米轮作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土壤氮磷钾养分平衡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录

(2)石灰性褐土区麦玉轮作体系施磷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磷肥施用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1.1.1 磷肥施用对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
        1.1.2 磷肥施用对提高农作物品质的作用
        1.1.3 磷肥施用对提高农作物抗逆性的作用
    1.2 过量施磷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1.3 土壤供磷能力的研究和评价
        1.3.1 土壤磷的含量和形态
        1.3.2 土壤磷的动态转化过程
        1.3.3 影响土壤磷素形态转化的因素
    1.4 磷肥施用适宜用量的研究
        1.4.1 根据土壤有效磷含量分级推荐磷肥用量
        1.4.2 根据作物施磷的函数效应法确定磷肥的适宜用量
    1.5 磷肥利用率的研究及其提高途径
        1.5.1 磷肥料利用率的研究
        1.5.2 提高磷肥利用率的途径
    1.6 问题的提出及本研究目的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点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植株、土壤样品采集
        2.3.2 实验室测定项目
    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2.4.1 计算公式
        2.4.2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效益及磷素吸收量的影响
        3.1.1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的影响
        3.1.2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经济效益的影响
        3.1.3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素吸收量的影响
        3.1.4 轮作体系产量、效益和磷素吸收量两因素方差分析
    3.2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肥效率的影响
        3.2.1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肥农学效率的影响
        3.2.2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3.2.3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3.2.4 磷肥效率的年份、施磷量两因素方差检验
    3.3 土壤磷素形态含量及周年变化特征
        3.3.1 基础土壤0~100cm剖面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
        3.3.2 不施磷处理土壤表层全磷、有效磷及无机磷形态的周年变化特征
        3.3.2.1 不施磷处理土壤表层全磷周年变化特征
        3.3.2.2 不施磷处理土壤表层有效磷周年变化特征
        3.3.2.3 不施磷处理土壤表层无机磷形态的周年变化特征
        3.3.3 施磷对土壤表层全磷、有效磷周年变化的影响
        3.3.3.1 施磷对土壤表层全磷周年变化的影响
        3.3.3.2 施磷对土壤表层有效磷周年变化的影响
        3.3.4 施磷对土壤表层无机磷形态周年变化的影响
        3.3.4.1 施磷对土壤表层Ca_2-P、Ca_8-P、Ca_(10)-P及Ca-P含量周年变化的影响
        3.3.4.2 施磷对土壤表层Al-P含量周年变化的影响
        3.3.4.3 施磷对土壤表层Fe-P含量周年变化的影响
        3.3.4.4 施磷对土壤表层O-P含量周年变化的影响
        3.3.4.5 施磷对土壤表层Pi含量周年变化的影响
        3.3.5 土壤表层磷素形态与土壤全磷、有效磷以及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吸磷量的相关性分析
        3.3.6 施磷对土壤无机磷各形态含量占无机磷总量百分比的影响
        3.3.7 土壤磷素形态的年份、施磷量两因素方差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适宜施磷量的评价
    4.2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肥效率的评价
    4.3 不同产量水平的土壤供磷能力评价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麦季一次性施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磷肥施用现状
        1.2.2 施磷对小麦、玉米养分吸收和转移的影响
        1.2.3 施磷对小麦、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1.2.4 磷肥利用率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处理及计算公式
        2.4.1 干物质指标计算方法
        2.4.2 磷(氮)素指标的计算方法
        2.4.3 磷肥效率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麦季不同施磷水平对冬小麦、夏玉米干物质累积转移的影响
        3.1.1 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累积动态
        3.1.2 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累积动态
        3.1.3 不同施磷水平对冬小麦各器官干物质累积、分配的影响
        3.1.4 不同施磷水平对夏玉米各器官干物质累积、分配的影响
        3.1.5 不同施磷水平对冬小麦干物质转移的影响
        3.1.6 不同施磷水平对夏玉米茎、叶干物质转移的影响
        3.1.7 施磷水平与麦-玉总干物质、籽粒干重和收获指数(HI)的关系
    3.2 麦季不同施磷水平对冬小麦、夏玉米氮素分配、转移、贡献的影响
        3.2.1 不同施磷水平对冬小麦各器官氮素分配的影响
        3.2.2 不同施磷水平对夏玉米各器官氮素分配的影响
        3.2.3 不同施磷水平对冬小麦氮素转移、贡献和氮收获指数(NHI)的影响
        3.2.4 不同施磷水平对夏玉米氮素转移、贡献和NHI的影响
    3.3 麦季不同施磷水平对冬小麦、夏玉米各器官磷素累积转移的影响
        3.3.1 不同施磷水平对冬小麦各器官磷素分配的影响
        3.3.2 不同磷水平对夏玉米各器官磷素分配的影响
        3.3.3 不同施磷水平对冬小麦磷素转移、贡献和磷收获指数(PHI)的影响
        3.3.4 不同磷水平对夏玉米磷素转移、贡献和PHI的影响
        3.3.5 麦季不同施磷水平对冬小麦、夏玉米磷肥效率的影响
        3.3.6 麦季不同施磷水平对麦-玉轮作体系表观磷平衡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施磷水平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干物质累积、分配与转移的影响
        4.1.2 不同施磷水平对冬小麦、夏玉米养分分配与转移的影响
        4.1.3 不同磷水平对冬小麦、夏玉米磷肥效率的影响
    4.2 主要结论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北方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典型土壤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和意义
    1.2 北方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品产量
    1.3 土壤磷素形态
    1.4 施肥对土壤无机磷的影响
    1.5 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土壤样品采集
    2.3 样品分析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北方主要农作物种植区9 种典型土壤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有效性
    3.1 土壤有效磷特征
    3.2 土壤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
        3.2.1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区
        3.2.2 春玉米单作种植区
        3.2.3 内蒙古马铃薯种植区
        3.2.4 新疆棉花种植区
    3.3 土壤无机磷的有效性
        3.3.1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区
        3.3.2 春玉米单作种植区
        3.3.3 内蒙古马铃薯种植区
        3.3.4 新疆棉花种植区
    3.4 讨论
        3.4.1 土壤无机磷形态分布
        3.4.2 土壤无机磷形态的有效性
第四章 结论和创新点
    4.1 结论
    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Hedley法对我国北方典型土壤磷素形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磷素形态的分级方法
        1.2.2 土壤磷素不同形态含量及转化
        1.2.3 土壤磷素形态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
    1.3 研究内容
        1.3.1 不同土壤磷素形态含量分布
        1.3.2 不同土壤磷素形态的有效性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1 样品采集
        2.2.2 土壤基础理化性质测定
        2.2.3 土壤Hedley磷素分级方法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计算
        2.3.1 计算公式
        2.3.2 数据处理
第三章 北方土壤磷形态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土壤有机磷-无机磷含量分布特征
        3.2.2 北方三种作物体系下土壤各无机磷形态分布
        3.2.3 北方三种作物体系下土壤各有机磷形态分布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北方典型土壤磷素形态的有效性及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土壤各形态磷与速效磷的关系
        4.2.2 土壤理化性质对北方土壤各形态磷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不同土壤各形态磷对速效磷的影响
        4.3.2 土壤pH、碳酸钙、有机质对不同土壤各形态磷的转化及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不同品种磷肥在塿土中磷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不同磷肥品种特性及其施用效果
        1.2.2 蒋-顾无机磷分级体系下的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
        1.2.3 不同磷肥施用对无机磷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不同品种磷肥对塿土磷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盆栽试验)
        2.2.2 两种品种磷肥长期施用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差异(大田试验)
    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2.3.1 盆栽试验
        2.3.2 大田试验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5 数据计算与分析方法
        2.5.1 数据计算
        2.5.2 分析方法
第三章 不同品种磷肥在塿土中磷形态差异及其有效性
    3.1 结果与分析
        3.1.1 不同磷肥品种土壤有效磷动态
        3.1.2 不同磷肥品种玉米植株干物质量及吸磷量
        3.1.3 不同磷肥品种土壤无机磷形态
        3.1.4 不同磷肥品种土壤磷组分与土壤有效磷及植株吸磷量的相关关系
    3.2 讨论
        3.2.1 不同品种磷肥对土壤有效磷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3.2.2 不同品种磷肥对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3.2.3 土壤无机磷组分的供磷能力及其生物有效性
    3.3 小结
第四章 两种品种磷肥长期施用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差异
    4.1 结果与分析
        4.1.1 土壤有效磷、全磷和磷活化系数的变化
        4.1.2 土壤无机磷组分含量及总量
        4.1.3 土壤无机磷组分的相对含量
        4.1.4 土壤无机磷组分的累积及转化
    4.2 讨论
        4.2.1 不同品种磷肥对土壤有效磷及其磷活化系数的影响
        4.2.2 不同品种磷肥对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4.2.3 不同品种磷肥对土壤磷组分转化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磷钾肥施用量对滴灌玉米产量以及磷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1 滴灌的研究进展
    1.2 滴灌施肥的研究进展
    1.3 磷肥的研究进展
    1.4 钾肥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试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分析与统计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2.1 磷肥施用量对滴灌玉米的影响
        2.2 钾肥施用量对滴灌玉米的影响
    第三章 讨论
        3.1 磷肥施用量对滴灌玉米的产量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3.2 磷肥施用量对滴灌玉米的干物质及其磷素积累的影响
        3.3 钾肥施用量对滴灌玉米的产量及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3.4 钾肥施用量对滴灌玉米干物质和钾素积累的影响
        3.5 磷肥和钾肥施用量对滴灌玉米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3.6 磷肥和钾肥施用量对滴灌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北方两种作物体系下土壤磷库特征及磷素淋失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土壤磷库特征
        1.2.1 土壤磷库中磷素的形态
        1.2.2 土壤磷库中磷素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指标
        1.2.3 施肥对土壤磷库的影响状况
    1.3 土壤磷素淋失风险评价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数据来源
        2.1.2 供试土样来源
    2.2 试验方法
        2.2.1 分析方法
        2.2.2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结果分析
        3.1.1 4 种土壤类型全磷特征
        3.1.2 4 种土壤类型Olsen-P特征
        3.1.3 Meta-analysis结果
        3.1.4 4 种土壤类型CaCl2-P特征
        3.1.5 土壤磷素淋失风险评价
    3.2 讨论
        3.2.1 土壤全磷和Olsen-P含量的变化
        3.2.2 土壤磷活化系数的变化
        3.2.3 土壤全磷和Olsen-P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
        3.2.4 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
第四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Meta-analysis中全磷含量数据
    附录 B Meta-analysis中 Olsen-P含量数据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ArcGIS的河南省小麦、玉米区域配方设计及其综合效应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1.2.2 作物养分需求规律
        1.2.3 养分资源管理策略
        1.2.4 区域配方设计
        1.2.5 配方肥环境效应
2 引言及技术路线
    2.1 引言
    2.2 技术路线
3 河南省小麦、玉米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小麦、玉米生态区划分
        3.1.2 数据来源
        3.1.3 样品采集及测定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小麦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的确定
        3.2.2 小麦百公斤产量需肥量的确定
        3.2.3 小麦产量状况及目标产量
        3.2.4 玉米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的制定
        3.2.5 玉米百公斤需肥量的确定
        3.2.6 玉米产量状况及目标产量
    3.3 讨论
        3.3.1 小麦、玉米土壤丰缺指标
        3.3.2 小麦、玉米百公斤需肥量
        3.3.3 小麦、玉米目标产量
    3.4 小结
4 河南省小麦、玉米区域配方的制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氮肥总量控制
        4.1.2 磷肥恒量监控
        4.1.3 钾肥分区肥效反应
        4.1.4 数据来源
        4.1.5 ArcGIS图层操作
    4.2 不同区域肥料配方的制定
        4.2.1 小麦区域氮肥用量的确定
        4.2.2 小麦区域磷肥用量的确定
        4.2.3 小麦区域钾肥用量的确定
        4.2.4 小麦区域肥料配方图的制定
        4.2.5 玉米区域氮肥用量的确定
        4.2.6 玉米区域磷肥用量的确定
        4.2.7 玉米区域钾肥用量的确定
        4.2.8 玉米区域配方图的制定
    4.3 讨论
        4.3.1 小麦、玉米氮肥推荐用量
        4.3.2 小麦、玉米磷钾肥推荐用量
    4.4 小结
5 配方施肥综合效应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数据库来源
        5.1.2 数据分析
        5.1.3 ArcGIS图层操作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配方施肥下小麦节肥、增产效应
        5.2.2 配方施肥下小麦温室气体减排效应
        5.2.3 配方施肥下玉米节肥、增产效应
        5.2.4 配方施肥下玉米温室气体减排效应
    5.3 讨论
        5.3.1 节肥潜力研究
        5.3.2 减排潜力研究
        5.3.3 增产潜力研究
    5.4 小结
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硕士期间工作成绩

(10)复合肥区域配方优化及其肥料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国内外复合肥发展历史与现状
        1.1.1 复合肥定义与分类
        1.1.2 世界复合肥发展历史与现状
        1.1.3 中国复合肥发展历史与现状
        1.1.4 中国复合肥企业和流通发展历史与现状
    1.2 我国复合肥工艺与产品
        1.2.1 团粒法工艺与产品
        1.2.2 高塔法工艺与产品
        1.2.3 硫酸氢钾法工艺与产品
        1.2.4 硝酸氨化法工艺与产品
    1.3 复合肥在作物上的产量效应与农业评价
        1.3.1 复合肥在作物上的产量效应
        1.3.2 不同工艺复合肥产品的农业评价
    1.4 施肥的产量效应研究与复合肥合理施用
        1.4.1 施肥的产量效应
        1.4.2 复合肥的合理施用
        1.4.3 复合肥与减量施肥
    1.5 复合肥配方研究
        1.5.1 复合肥农艺配方的确定
        1.5.2 复合肥生产配方的确定
        1.5.3 应用施肥产量效应田间校验法制定复合肥配方
    1.6 中微量元素在作物上的产量效应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主要研究内容
        1.8.1 施肥复合化率及复合肥消费现状与变化分析
        1.8.2 不同工艺复合肥的农学评价
        1.8.3 肥料在东北春玉米上产量效应与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1.8.4 肥料在华北冬小麦上产量效应与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1.8.5 肥料在华北夏玉米上产量效应及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1.8.6 肥料在华南水稻上产量效应及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1.8.7 复合肥配施中微量元素在主要粮食作物上的产量效应
        1.8.8 复合肥在蔬菜上科学施用与减量施肥技术
    1.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施肥复合化率及复合肥消费现状与变化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农户复合肥消费现状与变化分析
        2.2.2 宏观复合肥消费现状与变化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农户复合肥消费现状与变化分析
        2.3.2 农户施肥复合化率现状
        2.3.3 农户施肥养分投入量现状与变化分析
        2.3.4 宏观复合肥消费现状与变化分析
    2.4 小结
    2.5 讨论
第三章 不同工艺复合肥的农学评价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进口复合肥与国产复合肥比较
        3.2.2 不同工艺国产复合肥理化性质比较
        3.2.3 不同工艺国产复合肥在作物上的产量效应和经济效益比较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进口复合肥与国产复合肥产品理化性质比较
        3.3.2 进口复合肥与国产复合肥在叶菜上产量效应比较
        3.3.3 不同国产工艺复合肥理化性质比较
        3.3.4 不同工艺国产复合肥在作物上的产量效应和经济效益比较
    3.4 小结
    3.5 讨论
第四章 肥料在东北春玉米上产量效应与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和农学效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4.2.2 不同时段氮磷钾在春玉米上的产量效应试验
        4.2.3 应用肥料效应田间校验法制定春玉米复合肥配方及优化施肥技术
        4.2.4 减量施肥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与减肥增效技术
        4.2.5 东北春玉米一次性施肥的肥效试验
        4.2.6 春玉米一次性施肥科学方法试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和农学效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4.3.2 不同时段氮磷钾在春玉米上的产量效应与变化
        4.3.3 应用施肥产量效应田间校验法制定春玉米复合肥配方并优化施肥
        4.3.4 减量施肥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与减肥增效技术
        4.3.5 东北春玉米一次性施肥产量效应
        4.3.6 东北春玉米一次性施肥的科学方法
    4.4 小结
    4.5 讨论
第五章 肥料在华北冬小麦上的产量效应与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和农学效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5.2.2 不同时段氮磷钾在冬小麦上的产量效应试验
        5.2.3 应用肥料效应田间校验法制定冬小麦复合肥配方及优化施肥技术
        5.2.4 减量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与减肥增效技术
        5.2.5 冬小麦土壤供氮磷钾能力研究
        5.2.6 冬小麦氮肥前移一次性施肥试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和农学效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5.3.2 不同时段氮磷钾在冬小麦上的产量效应与变化
        5.3.3 应用施肥产量效应田间校验法制定冬小麦复合肥配方并优化施肥
        5.3.4 减量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与减肥增效技术
        5.3.5 冬小麦土壤供肥能力研究
        5.3.6 氮肥前移一次性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5.4 小结
    5.5 讨论
第六章 肥料在华北夏玉米上产量效应及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施肥对夏玉米产量和农学效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6.2.2 不同时段氮磷钾在夏玉米上的产量效应试验
        6.2.3 应用施肥产量效应田间校验法制定夏玉米复合肥配方并优化施肥
        6.2.4 减量施肥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与减肥增效技术
        6.2.5 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影响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施肥对夏玉米产量和农学效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6.3.2 不同时段氮磷钾在夏玉米上的产量效应
        6.3.3 应用施肥产量效应田间校验法制定夏玉米复合肥配方并优化施肥
        6.3.4 减量施肥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与减肥增效技术
        6.3.5 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6.4 小结
    6.5 讨论
第七章 肥料在华南水稻上的产量效应与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施肥对华南水稻产量和农学效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7.2.2 氮磷钾在早稻上的产量效应试验
        7.2.3 应用肥料效应田间校验法制定早稻复合肥配方及优化施肥技术
        7.2.4 减量施肥对华南水稻产量的影响与减肥增效技术
        7.2.5 直播水稻复合肥科学施用技术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施肥对水稻产量和农学效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7.3.2 不同时段氮磷钾在华南早稻上的产量效应与变化
        7.3.3 应用施肥产量效应田间校验法制定华南早稻复合肥配方并优化施肥
        7.3.4 减量施肥对华南水稻产量的影响与减肥增效技术
        7.3.5 直播水稻复合肥施用技术
    7.4 小结
    7.5 讨论
第八章 复合肥配施中微量元素在主要粮食作物上的产量效应
    8.1 前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镁、锌在东北春玉米上的产量效应
        8.2.2 锌、硼在华北夏玉米上的产量效应
        8.2.3 锌在华北冬小麦上的产量效应
        8.2.4 钙在华南水稻上的产量效应
    8.3 结果与分析
        8.3.1 镁、锌在东北春玉米上的产量效应
        8.3.2 锌、硼在华北夏玉米上的产量效应
        8.3.3 锌在华北冬小麦上的产量效应
        8.3.4 钙在华南水稻上的产量效应
    8.4 小结
    8.5 讨论
第九章 复合肥在蔬菜上科学施用与减量施肥技术
    9.1 前言
    9.2 材料与方法
        9.2.1 复合肥作水冲追肥时减量施肥技术研究
        9.2.2 复合肥作基肥时减量施肥技术研究
        9.2.3 复合肥与有机肥配施减量施肥技术研究
    9.3 结果与分析
        9.3.1 复合肥作水冲追肥时减量施肥技术研究
        9.3.2 复合肥作基肥时减量施肥技术研究
        9.3.3 复合肥与有机肥配施时减量施肥技术研究
    9.4 结论
    9.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四、北方潮土区夏玉米施磷效果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小麦玉米养分吸收累积与产量的影响[D]. 单旭东.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2]石灰性褐土区麦玉轮作体系施磷效应研究[D]. 杨梦棣. 山西大学, 2021(12)
  • [3]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麦季一次性施磷技术研究[D]. 牛一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北方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典型土壤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有效性[D]. 张泽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Hedley法对我国北方典型土壤磷素形态的研究[D]. 吴璐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不同品种磷肥在塿土中磷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D]. 吉冰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7]磷钾肥施用量对滴灌玉米产量以及磷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D]. 唐玉劼.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8]北方两种作物体系下土壤磷库特征及磷素淋失风险评价[D]. 别婧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9]基于ArcGIS的河南省小麦、玉米区域配方设计及其综合效应评价[D]. 徐霞.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10]复合肥区域配方优化及其肥料效应研究[D]. 贾可. 河北农业大学, 2021

标签:;  ;  ;  ;  ;  

北方潮土区夏玉米施磷效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