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英语精读课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试探(论文文献综述)
阮氏兰(NGUYEN THI LAN)[1](2021)在《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教学在我们越南国家已有着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语教学需求和教学形态也不同。但不管是方法手段上,或是策略上存在差异,最终的目标仍是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越南的汉语教学事业,实现汉语教学过程效果的优化。然而,一位教师如何能实现汉语教学优化之目标?应从哪方面入手?据现代教学思想,从教学优化的角度来看,想达成教学优化之目标,必须要从教学优化设计做起,要清楚教学准备实施之前的依据,和所遵循相关过程等,来解决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优化”该词在教学中一般都指的是创设相关条件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来提高当前教学效率。提到“优化”这一说法,学术界研究者都以苏联着名的教育学家——尤·克·巴班斯基所提“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作为优化方案的根据。这一理论体系对世界学术界来讲,它并不陌生,该理论在很久以前,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苏联学者巴班斯基教授所提出来的一种全新教学学术理论体系。该理论主要运用在教学的理论研究之中,以现代教学系统理论的相关原则和方法,对教学理论体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求索。同时,该理论也获得学术界的共同观点,可以解决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学生的负担,解决教学效率偏低问题,使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最好的效果。目前,通过文献检索方法和实际调查,笔者发现越南汉语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缺陷,面临着瓶颈问题,处于“无顶层设计缺支撑”状态,并与这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也不完善,急需现有一套标准、统一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流程方案,帮助每一位越南汉语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条件和教学任务下,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协调修改,完成即定的教学任务,让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由此,笔者也是怀着笃行致远的目标,为改善越南高校汉语课堂教学的质量,而进行撰写本研究。在本研究中,笔者使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网络、专业数据库、图书文献检索、调查问卷、非参与性课堂观察、综合数据的整理等工作手段。理论方面上,以二语习得理论、交际学理论、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汉语教学理论作为本研究的指导理论,其中,借鉴巴班斯基教授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体系、汉语教学的理论(包括汉语教学设计理论)作为核心理论依据。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具体如下:第一章是从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去了解在过去中至今的越南汉语教学形态和状况,确认其中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第二章是对越南高校汉语教学情况进行实际调查,共调查了越南河内商业技术大学和越南河内首都大学两所学校的汉语教学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含学校现行汉语教师使用的教材来源、教学的目标、教学所用内容、教学的方法、教学课件、课堂活动组织等方面,以及汉语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对汉语课堂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等,来了解越南高校汉语教学实施情况。第三章是根据目前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条件,经过分析原因,针对学校现存的问题试图为越南高校归纳制定,提供一套标准的、规范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方案。第四章是通过优化设计的应用实施研究,来验证笔者的观点,为确认笔者在探索解决方法过程中,更有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思路。第五章是笔者为促进实施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的方案提供的保障性建议。笔者是一位来自越南的汉语学习者,《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是笔者关注已久的课题,这一课题来源于笔者的汉语学习实践、教学实践和自身经历。在进行本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以教学优化设计方案作为目标设计,明显有助提高越南教师对于汉语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习得效果,并且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笔者的观点,证明这一套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教学优化设计方案可以帮助教师们有效地展开教学工作,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并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笔者衷心希望本研究能为越南的高校之中的汉语言教学优化研究方面的实施提出启示。在实践意义上,可应对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低效的问题。在理论意义上,可弥补越南高校教学优化设计研究方面的不足,为越南汉语教师给予理论性的帮助。同时,能够为当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提供有一定价值性的参考依据。为推动和深化中国、越南两国之间的关系稳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起到积极的贡献。
曾颖[2](2019)在《高校文科有效教学评价研究 ——基于教学竞赛中不同主体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在外延式发展趋于平稳之际,内涵式发展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追根究底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保证高校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途径。文科教学是高校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高校文科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少,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交流不足,评价标准笼统等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高校文科人才培养的水平。因此,从高校文科教学实践的视角出发来探讨文科有效教学“应该是什么样的”,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角度。第四代教育评价理念倡导多元化、多主体参与的科学教学评价。因此,要想较为完整地展现何为有效的高校文科教学,研究需要引入了不同主体对文科有效教学的评价意见。在此基础上,研究以X大学教学比赛为例,主要采用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在建构主义教学论、交往教学论、人本主义教学论以及最优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X大学不同主体对高校文科有效教学的评价。通过课堂观察以及与不同主体的访谈,分析表明:一方面,不同主体普遍认同有效的高校文科教学一定要注重师生之间深入思想层面的互动、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以及明白清楚的教学讲授。另一方面,专家还提出了充分的教学准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多样化的媒体辅助以及教师的人格魅力这四个要素。但是,学生并未重视前两个要素的作用,而教师并未意识到后两个要素的重要性,这是学生与教师主体之间关于文科有效教学存在的分歧。因此,对于高校文科有效教学的评价,不同主体之间既有共识,又有分歧,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正是这些分歧表明了有效教学的评价只由单一主体视角评价存在不合理性,促进高校文科有效教学可以以专家评价为主,统筹不同主体的观点。最后,研究结合理论与实践调查,形成文科有效教学的评价框架。
王晓燕,李泽铭[3](2017)在《后方法教学理念对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英语教育的繁荣发展,英语教学已经进入了后方法时代。所谓的"后方法"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积极的、开放的、灵活的教学理念。鉴于此,本文首先概述了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继而介绍了后方法教学理念给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带来的启示:精心设计引人入胜和思考的问题;精选合适学生讲解和发挥的课文;适当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本文进一步重申,在后方法时代,教无定法,教师们还应不断摸索适合本土特定环境的教学方法。
郭俊杰[4](2017)在《高中英语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以天水一中为例》文中提出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达到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促进自身主体性发展的教学模式(程俊,2003)。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并在参与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能力的发展。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当教师为主体,课堂教学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结果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本研究构建了高中英语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到高中英语教学中,旨在改变教学现状,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和探究,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英语水平。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以高中英语新课程理念为依据,以天水市一中高一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16周的教学实验。主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高中英语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否改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行为、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参与状况?(2)高中英语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否提升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3)高中英语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能否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英语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高中英语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应用能明显改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行为上、认知上和情感上的参与状况,能提升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本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交代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整体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主要描述了本研究相关的概念,并回顾了中外学者关于主体参与教学的相关研究。第三部分从理论基础、目标定位、实现条件、操作程序和效果评价五个方面构建了高中英语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并描述了具体的应用过程。第四部分讲述了研究问题,研究对象,研究工具,研究过程以及实验数据的收集。第五部分对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并通过研究数据回答本文的研究问题。第六部分给出了研究结论和启示,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李姣[5](2017)在《基于探究式教学的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 ——以《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汉语教学的主干课程,综合课不仅关系着汉语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影响着其他专项技能的训练效果,更对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汉语综合课的教学设计是综合课教学顺利进行的预先规划和具体设施纲要,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汉语综合课如何实行,教学过程如何设计,都是汉语教学要考虑的重中之重,不能简简单单的停留在盲目实施的基础上。设计良好的综合课教学方案将对汉语教学产生巨大促进作用,因此,汉语综合课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综合课选用何种教学措施对教学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探究式教学在汉语综合课中的运用,将会给汉语教学提供有益借鉴。探究式教学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综合当前多种教学模式优点、注重学生参与、重视学习过程的教学模式,符合汉语学习交际性原则。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语言技能的提升,并获得自己关于语言学习的独特体验,形成自己关于汉语学习的认知规律。本文尝试以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C班为例,对来校的留学生汉语综合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分析,设计出一个适合留学生汉语综合课的教学模式,以期本设计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有益的思考。本文尝试从五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相关情况,包括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价值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介绍探究式教学的含义,基本模式,教学的优势和显着特征。第三章主要基于探究式教学,对汉语综合课教学进行设计。包括汉语综合课课型分析、语言要素教学任务分析、汉语综合课教学对象分析、汉语综合课教材分析。第四章主要是汉语综合课《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的教学设计。据汉语综合课的性质,教材特点、教学对象特征以及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结合《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等进行分析,试着提供可以让大家在实践中借鉴的教学设计。第五章主要是针对探究式教学在汉语综合课中的运用进行反思。反思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否达到,研究意义是否实现,以及在今后的研究中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段晓静[6](2017)在《试论护理专业英语精读综合教学方法的应用》文中认为综合教学法是将传统的教学法以及新兴的教学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法能够取长补短,根据教学目标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本文分析了综合教学法的内涵和当前护理专业英语精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了综合教学法在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杨艳秋[7](2013)在《就业导向下语言类专业人才实践运用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类专业设置在普通高校中较为普遍,但由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因素的影响,存在语言类专业人才实践运用能力欠缺的问题,制约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通过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量化指标、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发挥教学实践环节的作用、推进教研学结合、开展语言类专业课外实践活动等路径,改革语言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可提升语言类专业人才的实践运用能力。
李四清[8](2013)在《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自主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主”体现人本性中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在外语教学中,它直接影响教师的价值取向与教学方式,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与“自主”相关的研究虽然时间不长,但已然形成一种趋势(Holec,2008)。“自主”概念肇始于欧洲。本世纪初,我国学者开始关注“自主”话题的研究,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从理论引介到教学实践的转变,尤其是在自主学习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主学习进入外语教学领域后,催生了多样化的学习模式与方法,但并未有效地解决我国外语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不少学者在对外语教学的反思中,重新关注教师在外语教学的作用(吴一安,2005、周燕,2010、文秋芳,2010)。Little(1995)认为外语学习是一种师生对话,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自主依赖于教师自主,教师的角色至为关键。本论文以我国外语教学深化改革与发展背景为切入点,以高校外语教师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来探讨教学自主问题。理论研究涵盖三个层面,分别为概念溯源、理论梳理与概念界定。本研究首先追溯了“自主”和“教师自主”两个概念在人文哲学、中国外语教育传统中的渊源,分析其广泛的人文哲学内涵,以及它与中国外语教育传统的密切联系。第二,本研究针对教师自主的构念、定义和维度,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笔者详尽地分析了现有教师自主的相关构念,认为教师自主包含内在的能力层面,能力层面是教师自主的关键,也是本项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也总结了现有研究的贡献、问题、及对本项研究的启示。第三,本研究提出了外语教师教学自主能力的概念,并对教学自主能力的定义和维度进行了详细的界定,教学自主能力区分为三个维度,分别为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还对三个维度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实证部分采用了个案研究,旨在论证前述的教学自主能力概念,同时探讨高校外语教师在教学中的自主能力。个案研究的设计如下。首先,笔者按照教师的学校类型、授课类型、教龄因素的代表性原则,选取了6位外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第二,笔者主要从访谈和课堂观察两种途径展开研究。时间跨度约为两个学期,从2012年的春季学期开始相关的准备和实施访谈,同年的秋季学期进行课堂观察。第三,本研究的实证数据和素材主要包括访谈、课堂观察、教师叙事和教学文档四种,笔者按照个案研究的要求把访谈、课堂观察等录音数据转写为文本素材。最后,本研究使用质性和量性两种方法对数据和素材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基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探讨,本研究得到如下一些发现与结论。首先,自主概念具有丰富的人文哲学内涵,对教学自主的界定要包含相关的构念和内容。第二,教师自主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能力,本研究将其定义为教学自主能力,这种自主能力包括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维度。第三,个案教师在教学自主能力维度上的内省描述与外在教学表现存在相关性,三个维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教师的自主性教学,可以作为教师自主性教学中的归因。实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本文提出的教学自主能力概念、及维度界定。第四,个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显着的自主性,对我国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自主的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后,作为本研究的建议和启示,笔者认为外语教师应该关注自身的知识、思维和创新能力建构。三个方面的能力建构,既提升了自主性教学的能力,也实现了自主性的教师发展。
左晓甜[9](2012)在《大学英语参与式教学研究 ——基于兰州地区三所高校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平等参与”是参与式教学的基本理念。目前,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之中,成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重要补充和突破。然而,参与式教学法的研究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调查发现,虽然很多师生都意识到使学生参与到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结合学科教学实际的有效的参与式教学的模式和策略,参与式教学法并未在兰州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推广应用。目前,将参与式教学引入大学英语教学是我国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从国内外关于参与式教学的研究成果入手,分析了参与式教学的历史源流和理论依据,对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的部分师生进行调查,分析了影响参与式教学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一章是绪论。指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对研究文献进行了简要综述。第二章:参与式教学的历史源流与理论依据。分析中西方大学参与式教学思想的历史源流,比较古今大学参与式教学思想的区别与联系。运用人本主义理论、动机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行为主义理论,剖析大学参与式教学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分析了学生、教师与大学英语参与式教学调查结果,通过对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的部分师生进行调查,了解参与式教学形式使用现状,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第五章:研究结论与教育对策。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师生对参与式教学在认识与实践上依然存在差距,并不能有效开展参与式教学。从而提出相应对策:创设平等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及时反馈学习结果、帮助学生确立英语学习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介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黄英[10](2011)在《多媒体网络支持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文中指出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探讨多媒体网络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期望对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二、大学英语精读课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试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英语精读课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试探(论文提纲范文)
(1)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越南高校汉语教学发展呈现新需求 |
(二)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亟需解决低效问题 |
(三)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是低效问题解决的关键 |
(四)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设计研究不足 |
(五)本研究者具有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研究的条件 |
二、概念界定 |
(一)外语教学 |
(二)高校汉语教学 |
(三)汉语教学的优化 |
三、文献综述 |
(一)外语教学优化研究 |
(二)汉语教学优化研究 |
(三)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四、理论基础 |
(一)二语习得理论 |
(二)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三)汉语教学理论 |
(四)交际学理论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步骤 |
第一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萌芽阶段(公元前1 世纪至黎朝时期) |
(一)社会背景:封建社会政治、宗教上的影响和需求 |
(二)高校汉语教育状况:建立最早的封建社会汉语教学大学 |
(三)汉语教学的形态:个别式教学 |
(四)汉语教学的结果:教育资源受限,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
二、形成阶段(阮朝时期至1975 年) |
(一)社会背景:受政治的影响,汉语成为越南人学习的一种外语 |
(二)高校汉语教育状况:汉语主要由国家公办外语系大学进行教授 |
(三)汉语教学的形态:以传递—接受为标准教学形式 |
(四)汉语教学的结果:教学效果处于低效状态 |
三、发展阶段(1975 年至今) |
(一)社会背景:政治、经济、教育的需求,汉语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
(二)高校汉语教育状况:公办大学及民办大学大量开设汉语系 |
(三)汉语教学的形态:以传达—交换信息为标准教学形式 |
(四)汉语教学的结果:面临瓶颈问题 |
第二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现状分析 |
一、现状描述 |
(一)调查对象 |
(二)数据收集方法 |
(三)调查结果 |
二、现状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设计问题 |
(二)课堂教学实施问题 |
三、原因分析 |
(一)内部因素 |
(二)外部因素 |
第三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设计的优化 |
一、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目标 |
(一)能够引导教学活动方向,提高教学质量 |
(二)要考虑到课程时间标准、精力的消耗和教学环境条件 |
(三)要明确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学生能否达到汉语能力培养目标的可能性 |
二、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内容 |
(一)内容要以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目标为基础 |
(二)内容要有完整性 |
(三)内容要有科学性和实践性 |
(四)内容要符合学生当前水平可接受的可能性 |
(五)内容要符合教程规定的课时标准 |
(六)内容要符合当前的教学条件和物质条件 |
三、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理据 |
(一)二语习得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
(二)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
(三)汉语教学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
(四)交际学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
四、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形态 |
(一)教学设计优化的理念 |
(二)教学设计优化的形式 |
(三)教学设计优化的原则 |
(四)教学设计优化的方法 |
五、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条件 |
(一)汉语教师能力要满足工作的专业性要求 |
(二)教学方案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 |
(三)发挥现有教学条件的可能性 |
(四)创造适合本土学习的教学条件 |
六、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过程 |
(一)课堂教学的前期信息调查分析阶段 |
(二)课堂教学的中期的课程策划阶段 |
(三)后期教学实施阶段 |
第四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实施优化 |
一、准备的优化 |
(一)教学对象分析的优化 |
(二)教学环境分析的优化 |
二、运行的优化 |
(一)教学目标定制的优化 |
(二)课堂管理组织的优化 |
三、评估的优化 |
(一)评估的标准 |
(二)评估的内容 |
四、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分析 |
(一)初级汉语水平学生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 |
(二)中级汉语水平学生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 |
(三)高级汉语水平学生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 |
第五章 促进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的建议 |
一、教材编写的建议 |
(一)推动针对越南本土学生的教材编写 |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
二、教师教学的建议 |
(一)教师的自身素养 |
(二)教师的教学设计方面 |
三、教学管理的建议 |
(一)创设必要的教学基础条件 |
(二)提升教师们的教学管理主体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研究对象综合信息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研究对象特征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学校教学环境调查问卷 |
附录四 教学对象特征的访谈提纲设计 |
附录五 教师的汉语教学现状及教学观念调查问卷 |
附录六 越南高校教师的访谈提纲设计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2)高校文科有效教学评价研究 ——基于教学竞赛中不同主体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研究者个人体验 |
二、促进微观教学研究的现实需求 |
三、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呼吁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 |
一、有效教学的渊源与发展 |
二、有效教学的概念与内涵 |
三、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 |
四、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
五、有效教学的现实状况 |
第二节 关于大学教学评价研究 |
一、大学课堂教学评价内涵研究 |
二、大学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发展研究 |
三、大学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相关研究 |
四、大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体系(标准)研究 |
第三节 关于教学竞赛的研究 |
一、教学竞赛的作用 |
二、教学竞赛的标准 |
第四节 已有研究取得的进展述评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一、研究问题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 |
二、交往教学论 |
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四、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一、研究思路 |
二、分析框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主要研究方法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可靠性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一、研究视角之创新 |
二、研究对象之创新 |
三、研究方式之创新 |
第四章 专家:打开心灵窗户的教学 |
第一节 老师是课堂的主角? |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
二、深入思想层面的有效互动 |
第二节 教学是一种表演艺术? |
一、专业知识的深厚积淀 |
二、精研覃思的教学准备 |
三、清晰明了的教学思路 |
四、教学声音的和谐节奏 |
第三节 表演与表演者的关系? |
一、饱满的教学激情 |
二、真诚地爱学生 |
第四节 反思小结 |
第五章 教师: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 |
第一节 我要给学生什么? |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
二、运用学科教学知识 |
第二节 我要怎么给学生? |
一、曲高而和众的讲授 |
二、充分缜密的教学准备 |
三、调动思想的隐性教学技巧 |
第三节反思小结 |
第六章 学生:于无声处有声的教与学 |
第一节 “亲其师”而能“信其道” |
一、亲和自然的人格魅力 |
二、共享共融的师生互动 |
第二节 子非鱼,安知鱼所需 |
一、多模态的媒体辅助 |
二、能动多样的知识讲授 |
三、着眼整体的方法引导 |
第三节 反思小结 |
第七章 高校文科教学中不同主体的评价差异 |
第一节 不同主体对有效教学评价有共识吗? |
一、师生互动是生成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 |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 |
三、明白清晰的讲授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手段 |
第二节 不同主体对有效教学评价的分歧 |
一、学生:见画一色的旁观者之“缺” |
二、教师:身在此山的当局者之“迷” |
第八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有效果的教学 |
二、有效益的教学 |
三、有效率的教学 |
四、小结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一、研究样本的局限性 |
二、研究资料的挖掘有待进一步深化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后方法教学理念对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后方法教学理念简介 |
2 专业英语精读课教学现状概述 |
3 后方法理念对精读课教学的启示 |
3.1 精心设计引人入胜和思考的问题 |
3.2 精选合适学生讲解和发挥的课文 |
3.3 适当使用多媒体和网络 |
4 结语 |
(4)高中英语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以天水一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1.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Purposes |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
1.4 Research Thought |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Related definitions |
2.1.1 Teaching Model |
2.1.2 Student Participation |
2.1.3 Student-centered Participation Teaching Model |
2.1.4 Student-centered Participation Teaching Model of High School English |
2.2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centered Participation Teaching |
2.3 Principles of Student-centered Participation Teaching |
2.4 Research on Student-centered Participation Teaching Abroad and at Home |
2.4.1 Research Abroad |
2.4.2 Research at Home |
3. Construction of Student-centered Participation Teaching Model of High School English |
3.1 Theoretical Basis of SPTM of High School English |
3.1.1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
3.1.2 Subject Education Theory |
3.2 Goal Orientation of SPTM of High School English |
3.3 Realization of SPTM of High School English |
3.3.1 Realization Methods |
3.3.2 Realization Strategies |
3.4 Procedures of SPTM of High School English |
3.4.1 Basic Structure |
3.4.2 Application Process |
3.5 Evaluation of SPTM of High School English |
4. Research Design |
4.1 Research Questions |
4.2 Research Subjects |
4.3 Research Instruments |
4.3.1 Questionnaires |
4.3.2 Test Papers |
4.4 Research Procedures |
4.4.1 Pre-questionnaire and Pre-test |
4.4.3 Implementing the SPTM of High School English |
4.4.4 Post-questionnaire and Post-test |
4.5 Data Collection |
5.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
5.1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of Student Participation |
5.1.1 Data Analysis from Pre-questionnaire |
5.1.2 Data Analysis from Post-questionnaire |
5.2 Analysis of Students’ English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
5.2.1 Data Analysis from Pre-questionnaire |
5.2.2 Data Analysis from Post-questionnaire |
5.3 Analysis of Students’ English Proficiency |
5.3.1 Data Analysis from Pre-test |
5.3.2 Data Analysis from Post-test |
5.3.3 Data analysis of EC and CC from Pre-test and Post-test |
5.4 Analysis of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lish Learning |
5.4.1 Data Analysis from Pre-questionnaire |
5.4.2 Data Analysis from Post-questionnaire |
5.5 Discussion |
5.5.1 Answers to the Research Questions |
5.5.2 Reflections on SPTM of High School English |
6. Conclusion |
6.1 Major Findings |
6.2 Implications |
6.3 Limitations |
6.4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
Bibliography |
AppendixⅠ Pre-questionnaire |
AppendixⅡ Post-questionnaire |
Appendix Ⅲ Pre-test Paper |
Appendix Ⅳ Post-test Paper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Acknowledgements |
(5)基于探究式教学的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 ——以《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现状 |
1.2.1 探究式教学研究 |
1.2.2 探究式教学在汉语综合课中的运用研究 |
1.3 选题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探究式教学概述 |
2.1 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
2.2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
2.3 探究式教学的显着特征 |
2.4 探究式教学的优势 |
第三章 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依据 |
3.1 汉语综合课课型分析 |
3.2 汉语综合课教学任务分析 |
3.2.1 汉语语言要素 |
3.2.2 文化知识教学 |
3.2.3 语言技能训练 |
3.2.4 汉语交际能力训练 |
3.3 教学对象分析 |
3.4 教材分析 |
第四章 《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教学设计方案 |
4.1 教学目标 |
4.2 教学内容 |
4.3 教学方法 |
4.4 课时安排 |
4.5 教学环节 |
第五章 教学设计评价与反思 |
5.1 教学设计可取之处 |
5.2 教学设计不足之处 |
5.3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试论护理专业英语精读综合教学方法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综合教学方法的内涵 |
2 当前护理专业英语精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2.1 从教师授课方式来说, 漫灌式占据主导 |
2.2 教与学的作用混淆 |
2.3 过分重视知识的积累, 忽视技能的培养 |
2.4 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
3 综合教学法在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3.1 转变英语教师角色 |
3.2 课堂授课形式需要多元化 |
3.3 英语的听、说、读、写训练必须贯穿课堂全过程 |
3.4 需要重视文化渗透 |
4 结语 |
(7)就业导向下语言类专业人才实践运用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欠缺的原因 |
(一) 外语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素质, 却忽视了母语能力的培养 |
(二) 语言类专业设置大幅增加, 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 但在高校却沦为边缘专业 |
(三)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缺乏实践性, 教学管理体系科学性不强 |
(四)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僵化, 实践基地建设匮乏, 实践教学薄弱 |
二、加强语言类专业人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途径 |
(一) 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量化指标 |
(二)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
(三) 注重发挥教学实践、实习环节的作用 |
(四) 推进教、研、学相结合 |
(五) 开展语言类专业课外实践活动 |
(8)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自主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缘起 |
1.1.2 外语教学中的“自主”趋势 |
1.1.3 外语教学中的范式转变 |
1.2 研究的目的、内容、意义及方法 |
1.2.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方法 |
1.3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教师自主的人文哲学基础 |
2.1 导言 |
2.2 “自主”概念的哲学渊源 |
2.2.1 西方哲学中的渊源 |
2.2.2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渊源 |
2.3 “自主”概念的人文思想渊源 |
2.3.1 自然教育与自由教育 |
2.3.2 主体性教育 |
2.3.3 教育自觉与教师自觉 |
2.3.4 生活教育与创造教育 |
2.4 “教师自主”概念的起源与演变 |
2.5 教师自主与中国外语教育传统 |
2.5.1 民国时期英语教育中的教师自主 |
2.5.2 现代外语教育中的教师自主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语教师教学自主的理论基础 |
3.1 导言 |
3.2 教师自主的概念 |
3.2.1 教师自主 |
3.2.2 教学自主 |
3.3 教师自主的研究现状 |
3.3.1 国外相关研究 |
3.3.2 国内相关研究 |
3.3.3 研究评析及启示 |
3.4 外语教师教学自主能力的概念界定 |
3.4.1 概念界定的方法和基础 |
3.4.2 外语教师教学自主能力的构念 |
3.4.3 外语教师教学自主能力的定义和维度 |
3.5 外语教师教学自主能力维度的内涵分析 |
3.5.1 知识结构 |
3.5.2 思维能力 |
3.5.3 创新能力 |
3.6 本项研究的理论框架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外语教师教学自主能力中的知识结构分析 |
4.1 导言 |
4.2 研究设计 |
4.2.1 个案教师的背景 |
4.2.2 数据收集方法 |
4.2.3 对个案教师访谈和调查的结果概述:知识结构 |
4.2.4 本章的分析方法 |
4.3 教师的知识结构描述 |
4.3.1 语言知识 |
4.3.2 学科教学知识 |
4.3.3 人文知识 |
4.4 教师教学中的知识结构表现 |
4.4.1 知识结构的量性分析 |
4.4.2 知识结构的类型分析 |
4.5. 知识结构对教学自主的影响 |
4.5.1 知识结构对教学自主影响的分析 |
4.5.2 知识结构对教学自主影响的阐释 |
4.6 教学自主形成对知识结构的建构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外语教师教学自主能力中的思维能力分析 |
5.1 导言 |
5.2 研究设计 |
5.2.1 对个案教师访谈和调查的结果概述 |
5.2.2 分析方法 |
5.3 教师的思维能力描述 |
5.3.1 分析技能 |
5.3.2 评价技能 |
5.3.3 推理技能 |
5.3.4 反思性技能 |
5.4 教师教学中的思维能力表现 |
5.4.1 教师提问中的思维能力 |
5.4.2 师生互动中的思维能力 |
5.4.3 对思维能力表现的讨论 |
5.5 思维能力对教学自主的影响 |
5.5.1 思维能力对教学自主的影响分析 |
5.5.2 思维能力对教学自主影响的阐释 |
5.6 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外语教师教学自主能力中的创新能力分析 |
6.1 导言 |
6.2 研究设计 |
6.2.1 对个案教师访谈和调查的结果概述 |
6.2.2 分析方法 |
6.3 教师的创新能力描述 |
6.3.1 教学设计 |
6.3.2 方法设计 |
6.3.3 资源设计 |
6.4 教师教学中的创新能力表现 |
6.4.1 教学案例 |
6.4.2 教学案例中的创新分析 |
6.5 创新能力对教学自主的影响 |
6.5.1 创新能力对教学自主的影响分析 |
6.5.2 创新能力对教学自主影响的阐释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导言 |
7.2 本研究的总结 |
7.3 本研究的创新 |
7.4 本研究的启示 |
7.5 本研究的不足 |
7.6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外语教师教学自主能力访谈提纲 |
附录二:高校英语教师与教学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三:对个案教师的课堂观察列表 |
附录四:对个案教师的课堂观察记录表 |
(9)大学英语参与式教学研究 ——基于兰州地区三所高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出发点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外关于参与式教学的研究 |
(二) 国内参与参与式教学的研究 |
(三) 研究的不足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历史研究法 |
(三) 问卷调查法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
(一) 研究难点 |
(二) 创新点 |
第二章 参与式教学的历史源流与理论依据 |
一、参与式教学的源流 |
(一) 西方参与式教学的历史源流 |
(二) 我国参与式教学的历史源流 |
二、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 人本主义理论 |
(二) 动机理论 |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四) 行为理论 |
第三章 大学生对大学英语参与式教学的认识与行为 |
一、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 |
二、英语学习兴趣在不同学校、性别、年级方面的差异 |
三、近一半大学生对英语课堂教学不满意,期待改进 |
四、大学生课外学习英语时间较少 |
五、对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调查 |
六、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 |
七、大部分学生对课堂活动持积极态度,但具体行为比较被动,整体参与度不高 |
八、学生对参与式教学的作用持肯定态度 |
九、教师行为影响学生课堂参与 |
十、排除不利因素,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
第四章 教师对大学英语参与式教学的认识与行为 |
一、教师对教学本质的看法 |
二、参与式教学被逐渐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中 |
三、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识仍需加强 |
四、教师对参与式教学的实践较欠缺 |
五、大部分教师认为多数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活动,但与学生调查结果不符 |
六、教师及时、积极的反馈能促进学生的参与行为 |
七、教师在设计参与式教学中的困惑及实施中的困难 |
八、参与式教学所应包括的形式 |
九、一半教师认为参与式教学对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效果有限 |
十、教师认为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因素 |
十一、学校对教师教学方法很少培训且没有明确要求 |
十二、教师在教学中的努力方向 |
十三、大多数教师对参与式教学的推广持积极态度 |
十四、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其它方法来提高学生参与度的调查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教育对策 |
一、研究结论 |
(一) 教师方面 |
(二) 学生方面 |
(三) 教学管理方面 |
二、教育对策 |
(一) 创设平等良好的课堂氛围 |
(二)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
(三) 及时反馈学习结果 |
(四) 帮助学生确立英语学习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
(五) 介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
三、本课题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多媒体网络支持下的高职英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 多媒体网络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
1.1 多媒体网络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
1.2 多媒体网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维能力 |
1.2.1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
1.2.2 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
2 高职英语教学使用多媒体网络应注意的问题 |
2.1 运用多媒体要控制好时间长度 |
2.2 紧扣教材内容进行多媒体设计 |
2.3 教师在高职英语多媒体教学中的角色 |
3 结语 |
四、大学英语精读课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试探(论文参考文献)
- [1]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D]. 阮氏兰(NGUYEN THI LAN). 西南大学, 2021(01)
- [2]高校文科有效教学评价研究 ——基于教学竞赛中不同主体视角[D]. 曾颖. 厦门大学, 2019(08)
- [3]后方法教学理念对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的启示[J]. 王晓燕,李泽铭. 长春大学学报, 2017(08)
- [4]高中英语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以天水一中为例[D]. 郭俊杰. 天水师范学院, 2017(03)
- [5]基于探究式教学的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 ——以《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为例[D]. 李姣. 安阳师范学院, 2017(07)
- [6]试论护理专业英语精读综合教学方法的应用[J]. 段晓静. 英语广场, 2017(04)
- [7]就业导向下语言类专业人才实践运用能力培养研究[J]. 杨艳秋.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 [8]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自主能力研究[D]. 李四清.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9]大学英语参与式教学研究 ——基于兰州地区三所高校的调查[D]. 左晓甜. 兰州大学, 2012(09)
- [10]多媒体网络支持下的高职英语教学[J]. 黄英.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