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团体的情感智力(论文文献综述)
李欣蓓[1](2021)在《对外汉语教师情感智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誉榕[2](2021)在《中小学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及与职业倦怠感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朱神海[3](2020)在《高中英语实习教师的情感劳动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明确指出,教师应“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该标准将教师情绪或情感问题纳入教师个人修养与行为标准,足见教师情感在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引起了教育政策层面的关注。相比普通在职教师而言,职前教师由于其教学与管理经验欠缺,且由于其身份具有双重性,他们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的情感劳动更为复杂,但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内外相关研究很少涉及这一类教师的情感劳动。本研究以高中英语实习教师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其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的情感劳动策略,具体研究问题包括:(1)高中英语实习教师情感劳动策略的内涵是什么?(2)我国高中英语实习教师情感劳动策略的使用现状如何?(3)影响高中英语实习教师情感劳动策略的因素有哪些?针对上述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质性为主,量化为辅的混合研究路径,分析和回答三个研究问题。具体而言,针对研究问题1,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并确立了基本的分析框架基础之上,研究者重点基于30名高中英语实习教师在教育实习期间所撰写的情感日志进行了资料分析,并与已有相关文献进行反复互动,最后确立了高中英语实习教师的情感劳动策略维度。针对研究问题2,研究者根据研究问题1所确立的情感劳动策略维度编制了问卷,在对初始问卷进行施测和修正后,将正式问卷发放至来自全国八省市的413名高中英语实习教师,最后确立了379份有效样本,并将其数据输入SPSS软件进行结果分析,一方面了解我国英语实习教师情感劳动策略使用现状,另一方面对情感劳动策略维度进行量化验证。针对研究问题3,基于研究问题1和研究问题2的结果,抽取参加问卷调查的7名高中英语实习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并结合相关实物资料进行分析,探索影响高中英语实习教师情感劳动策略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发现,高中英语实习教师情感劳动策略的内涵要素包括:表层行为、深层行为、自然行为以及蓄意不同步行为。其中表层行为包含隐藏、抑制、伪装三种子策略,深层行为包括注意力转移、认知改变、分离三种子策略,自然行为包括释放和宣泄两种子策略。该研究发现与Yin(2015)关于中国教师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情感劳动策略高度相似。相比Yin(2015)的研究,本研究提出了与表层行为、深层行为以及自然行为相并列的蓄意不同步行为策略(如“内心不生气,但外在却表现出生气”),该策略在我国尊崇“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具有一定的解释力。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了区分于抑制和伪装的“隐藏”这一表层行为策略,它更趋向于外在情感表达的中性状态。我国高中英语实习教师情感劳动策略使用现状如下:(1)总体来说,高中英语实习教师情感劳动策略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深层行为、表层行为、自然行为和蓄意不同步行为;(2)具体而言,高中英语实习教师情感劳动策略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注意力转移、分离、伪装、认知改变、隐藏、释放、抑制、蓄意不同步、宣泄;(3)就性别、实习学校类别以及实习学校所在地而言,情感劳动策略的使用不具有显着性差异;就学历而言,本科生和硕士生在表层行为中的抑制和伪装、深层行为中的认知改变、自然行为中的宣泄策略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就实习时间而言,在表层行为中的抑制、伪装以及蓄意不同步行为策略上存在显着性差异。高中英语实习教师情感劳动策略的影响因素涉及个体、组织以及社会文化等三个层面。首先,个体层面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人格特质、作为学习者的经历、身份认同、教师信念四个方面。就人格特质而言,外倾性较强的高中英语实习教师更倾向于使用自然行为中的释放策略;宜人性、开放性较强的高中英语实习教师更倾向于使用深层行为策略。就实习教师作为学习者的经历而言,他们的深层行为策略较多地受到学生时代的老师以及自身经历的影响。就身份认同而言,其尴尬的身份认同困境对其表层行为策略具有重要影响,个别涉及到深层行为以及蓄意不同步行为策略。就教师信念而言,它对英语实习教师使用深层行为和蓄意不同步行为策略具有一定的影响。其次,组织层面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学生、实习同伴以及指导教师等三个方面。受学生因素影响的情感劳动策略主要有自然行为、深层行为以及蓄意不同步行为,受实习同伴因素影响的情感劳动策略主要是深层行为策略,受指导教师因素影响的情感劳动策略主要是表层行为策略。此外,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权威、关系、面子以及情感展现规则四个方面。其中,权威因素对表层行为(隐藏)、自然行为(宣泄)以及深层行为(认知改变)策略都有一定的影响;关系因素对情感劳动策略的影响较为复杂,师生关系对教师使用表层行为(抑制、隐藏)和蓄意不同步行为策略具有一定的影响,实习教师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关系影响表层行为(伪装)以及深层行为(认知改变)策略,场域外的关系也对深层行为(认知改变)策略具有一定的影响;面子因素对情感劳动策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面子维护和面子补偿两个方面。面子维护影响表层行为(隐藏)、深层行为(认知改变)策略,面子补偿影响表层行为(伪装)策略;情感展现规则因素对表层行为(抑制)、深层行为(注意力转移)、自然行为(释放)策略具有一定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本研究针对实习教师、实习学校、高校以及国家教育部门提出了一些启示。首先,对于英语实习教师自身而言,应重视自身的情感能力发展,并基于教育实习情境了解教师的情感劳动策略。其次,对于实习学校而言,可创建由实习教师、心理教师、班主任指导教师、学科指导教师以及学校分管领导构成的实习共同体,在线上线下为实习教师提供情感支持。此外,对于高校实习指导教师而言,可在实习前以情景模拟的形式对实习教师开展情感能力培训,并制定教育实习情感操作手册。再有,对于高校教师教育管理者而言,可聚焦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等不同阶段,聘请大学教师与中学名师以工作坊的形式,开设教师情感与交际相关的课程,提升实习教师的沟通技巧与情感能力。最后,对于国家教育部门而言,应确保教育实习政策的落实,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育实习保障机制。
余双双[4](2019)在《伊娃·依鲁兹“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研究》文中认为伊娃·依鲁兹(Eva Illouz)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继承者,她的书《冷漠的亲密关系——情感资本主义的形成》(Cold Intimacies:The Making of Emotional Capitalism)主要讲述了资本主义文化已经在工作场所、家庭及我们与自我的关系中孕育了一种强烈的情感文化。她认为,经济关系已经变得深刻情感化,而亲密关系也越来越被涉及谈判、交换及公平的经济与政治模式所限制。依鲁兹将这种情感与经济关系相互定义且彼此塑造的双重过程称为“情感资本主义”。为了能尽可能清晰完整地呈现伊娃·依鲁兹的“情感资本主义”理论,本文的写作将由四个部分来完成:第一部分主要梳理“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产生背景。“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缘由。首先,从理论层面上追溯了心理学对于情感维度的发现和运用,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法使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心理学与女权主义的相互作用使得情感的表现形式——亲密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理性化特征,且叙事疗法对情感的把握与运用使伊娃·依鲁兹深化了对情感在现实社会中的认识。其次,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蕴含了情感维度,包含了人在对象化活动中表现出的审美维度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中展现的亲密维度,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依鲁兹提出“情感资本主义”理论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支撑。最后,从现实层面上看,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了情感动力的现实需求,私人领域的情感出现理性化倾向,工厂基于生产效率的考虑也开始关注工人的情感需求,企业更是将情感纳为一种管理工具。第二部分致力于呈现“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问题意识。首先,在讨论“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时,指出“情感”这一范畴在依鲁兹看来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实体,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实体,这是依鲁兹的基本立场。在这种立场下,依鲁兹在探究心理学如何塑造当代世界大部分中产阶级男女的文化框架这个主要问题时,就从二十世纪时美国的文化景观入手,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大众心理学以及丹尼尔·戈尔曼的“情感智力”概念作为分析的重点。其次,讨论依鲁兹“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问题意识,就情感在如何改变个体生命体验、革新社会管理形式及推进公私领域融合这三个方面出发,详细探讨依鲁兹“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具体表现。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和展示依鲁兹“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内容,也就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角度更为具体地分析依鲁兹的“情感资本主义”理论。首先,无论是从情感开始作为治疗性叙事的基础来看,还是追寻治疗性叙事的大众化及原因,亦或是梳理治疗性叙事中的情感文本化现象,这些都明晰地展现出情感的“理性化”特征。其次,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中,情感蕴涵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充分挖掘和利用,以及消费主义时代下的情感已经成为资本的一种新形式,都体现了情感的“资本化”特点。最后,现代的互联网技术对人身体和情感的隔离、形成的反思性情感现象,以及互联网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情感上的失望,这些都是情感“数字化”造成的结果。第四部分对“情感资本主义”理论进行系统反思,论述“情感资本主义”理论对现代资本主义文化框架的重塑、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发展及对马克思主义深化研究具有的推动性意义,同时也将明确指出该理论目前仍存在情感对于维护资本主义的作用有夸大现象、未能找到超越“情感资本主义”的可能道路等局限,最后引以为鉴,吸收利用“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有益成分来服务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视对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
周文锦[5](2012)在《中职校长领导力提升研究 ——基于复杂性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将职业教育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培养具有熟练操作技能、职业发展能力、良好职业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工人的重任。如何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改革创新,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办成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学生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对中职校长提出了严峻挑战。中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相互制约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发展必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因此对中职校长而言,考量社会与经济环境等因素较之普通学校要复杂得多。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中职校长领导力的内涵与其他行业领域或部门的领导既有共性之处又具有其特别的内容,这对中职校长提出了更加多元的要求。同时,面对繁复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环境因素,面对人的复杂,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对中职校长领导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不断提升中职校长的领导力,建设具有高素质、具有较强领导力的中职校长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中职校长的领导力不仅关系到学生与学校的发展,也关系到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败。因此,提高中职校长的道德、业务理论素养和管理领导能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中职校长队伍,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在分析中职校长现状与历史使命的基础上,结合中职校长所处复杂环境分析,从复杂性视角对中职校长领导力自我发展和培训策略,以及相关机制构建进行了研究。中职校长领导力提升是基于生命个体发展与组织有效发展的有机结合,首先源自中职校长自身的发展动机与需求,体现在中职校长自身内在道德素养与人格魅力的提高;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的提高与发展。通过中职校长的培训可促进校长自我反思、自我发展;使校长更加关注专业精神、专业伦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实践智慧、个性品质,全面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中职校长培训的有效程度和校长任职、考评制度等相关机制是促进中职校长领导力提升的外部保障。中职校长领导力的提升不是线性的,而是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各因素相互作用,最终还是要通过中职校长个人的自组织意识与行为来达到其领导力提升的效果。中职校长领导力的提升最终表现出具有系统性、高度的非线性以及自组织现象,正是事物复杂性特征的综合体现。从复杂性视角研究可以为中职校长领导力提升的研究打开一扇新的视窗。
王俊山[6](2011)在《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研究》文中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的一个重要教育角色,其工作与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全面发展、办学特色彰显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教育部文件指出,班主任工作应该视为主业。因此,如何保障和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质就成为学界研究和教育实践共同关注的问题。但以往的研究与实践主要侧重于班主任的认知技能培养,忽视或缺乏班主任的情感素质提升。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是指其在任职前后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经班主任工作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的,与班主任工作特点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心理特征。它在班主任专业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具有基础性与核心性地位。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以往十分匮乏,特别是缺少相关的实证研究。所以,对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开展系统的包括实证在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这一现实问题为基点,以学术创新为目标,以扎实的研究过程和有效的研究方法为根本,对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开展了理论指导下的系列实证研究。研究中注重两个“结合”和体现三个“统一”:研究方法上的逻辑推演与实践归纳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研究过程中的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统一,知识掌握与素养提升相统一。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旨在理论建构的思辨研究。在搜集、学习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的内涵、结构、特点进行了理论阐述。2.旨在工具开发的问卷编制研究。按照测量学的要求,通过严格的程序和规范的操作,编制了国内首份《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问卷》。3.旨在现状了解的调查研究。以《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问卷》为工具,对上海地区54所中小学的1576名班主任的情感素质进行了调查。4.旨在成因探索的多水平研究。以自编、改编的问卷为研究工具,运用多层线性模型(HLM)方法,对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水平分析。5.旨在作用探究的电生理研究。运用生物反馈仪,以自编的情景故事为刺激材料,对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从电生理学方面进行了实验室研究。6.旨在实践改善的干预性研究。以四个学校的班主任为对象,进行了一个学期的现场实验研究,考察了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干预提升的可行性。从心理学视角对班主任情感素质所进行的上述系列研究,不但拓展了已有研究领域,而且取得了开创性问卷编制及其它实证研究成果,对于认识、把握、提升班主任情感素质,进而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具体而言,本文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的结论:1.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具有立体、层次结构,呈现出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稳定性与可塑性相统一等多方面的特点。2.编制的《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可以作为测查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的有效工具。3.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的现状总体尚可,但仍需提高。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在性别、任教学段、所任学科、教龄、职称、学历、担任班主任时间长短上存在着显着差异。中小学班主任的总情感素质、道德情感、理智情感、人际情感、生活情感、情感能力在性别与教龄上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4.多水平模型分析表明,班主任自身人格特点、家庭态度、读书状况、教师生活满意度对班主任情感素质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教师关系、领导风格对不同学校班主任的情感素质差异具有预测作用,学校声誉对于教师变量与班主任情感素质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同影响。5.实验室研究表明,情感素质与情景故事在血容量振动幅度这一生理指标上的交互作用达到显着水平,进而说明,班主任情感素质对其在情景故事上的反应具有一定影响,。6.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可以通过干预得到有效提升,以团体研修及个别指导的方式实施的情感陶冶、情绪辅导等措施是有效的干预手段。
冯铁臣[7](2009)在《谈成人素质教育中的情商培养》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主要开展"专长教育",对于受教育者的情感智力培养相对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整体上制约了成人学员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应把情商培养作为成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成人学员的整体素质。
魏青[8](2008)在《论高校领导干部的心理能力》文中提出由于高校领导干部的多重角色而带来的多重压力,使得他们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笔者以为就高校干部的工作效率而言,工作能力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能力是无法实现的。因此,高校领导干部具备良好的社会认知能力、高情感智力、心理减压能力,这是他们积极面对工作,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余四华[9](2007)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初探》文中研究说明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学生,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是其决定性因素之一。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来看,已经成为严重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本文将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高职院校优化师资队伍的经验,对如何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水平提出建议。
田广[10](2005)在《陇南小学体育教学中贯彻情感教育理念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情感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既是体育新课程主要目标之一,也是现代体育教学研究的新课题。因为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等一系列问题。所以,体育教学研究这一问题极为重要。小学教育学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基础阶段,这时期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形成良好的情感意识和态度,对将来发展极为重要。在小学体育中进行情感教育,对于促进儿童和谐全面的发展,开发儿童的潜能,塑造完美的人格,完善人的道德品行,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帮助儿童快乐学习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访问调查对陇南市武都区、成县等八所普通小学在体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情感教育的理念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所运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小学体育情感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更缺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如教学中从未进行过情感教育;缺乏结合体育情境的创设能力、开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能力;缺乏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感染能力;教学中缺乏教师亲切和蔼的态度;缺乏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缺乏与学生的交往、交流。为此,根据现代体育课程教学思想和目标要求,提出了在小学体育中如何贯彻情感教育的理念,以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儿童对情感的需要,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于协作,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意识,建构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小学体育教师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要搞好这一范畴研究,要求小学体育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情感素养;利用人的情绪状态,掌握好情感教育原则、规律;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在小学体育中情感教育提高学生自我激励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愉快、乐学,人格健全,积极健康的情感。
二、建立团体的情感智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团体的情感智力(论文提纲范文)
(3)高中英语实习教师的情感劳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作为情感劳动者的外语教师 |
1.1.2 实习教师的情感困境 |
1.1.3 研究者的实习经历 |
1.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导言 |
2.2 核心概念界定 |
2.2.1 情感劳动 |
2.2.2 教师情感劳动 |
2.2.3 教师情感劳动策略 |
2.3 相关研究 |
2.3.1 教师情感研究 |
2.3.2 实习教师的情感研究 |
2.3.3 教师的情感劳动策略研究 |
2.4 理论框架 |
2.4.1 控制论 |
2.4.2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
2.4.3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
2.5 分析框架 |
2.6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导言 |
3.2 研究问题 |
3.3 研究方法 |
3.3.1 混合研究法的选择理据 |
3.3.2 质性研究的选择理据 |
3.3.3 量化研究的选择理据 |
3.4 研究对象的抽样 |
3.5 质性研究过程 |
3.5.1 第一阶段质性研究 |
3.5.2 第二阶段质性研究 |
3.6 量化研究过程 |
3.6.1 初始问卷的编制与试测 |
3.6.2 正式问卷的构成与信效度检验 |
3.7 研究质量及研究伦理 |
3.7.1 研究质量 |
3.7.2 研究伦理 |
3.8 小结 |
第四章 高中英语实习教师情感劳动策略的内涵 |
4.1 导言 |
4.2 表层行为 |
4.2.1 隐藏 |
4.2.2 抑制 |
4.2.3 伪装 |
4.3 深层行为 |
4.3.1 注意力转移 |
4.3.2 认知改变 |
4.3.3 分离 |
4.4 自然行为 |
4.4.1 释放 |
4.4.2 宣泄 |
4.5 蓄意不同步行为 |
4.6 小结 |
第五章 高中英语实习教师情感劳动策略使用现状 |
5.1 导言 |
5.2 量化研究结果 |
5.2.1 实习教师情感劳动策略描述性统计 |
5.2.2 实习教师情感劳动策略的差异分析 |
5.3 分析与讨论 |
5.3.1 实习教师情感劳动策略的总体现状 |
5.3.2 实习教师情感劳动策略的性别特征 |
5.3.3 实习教师情感劳动策略的学历特征 |
5.3.4 实习教师情感劳动策略的城乡特征 |
5.3.5 实习教师情感劳动策略的学校类别特征 |
5.3.6 实习教师情感劳动策略的实习时长特征 |
5.4 小结 |
第六章 高中英语实习教师情感劳动策略的影响因素 |
6.1 导言 |
6.2 个体因素 |
6.2.1 人格特质 |
6.2.2 作为学习者的经历 |
6.2.3 身份认同 |
6.2.4 教师信念 |
6.3 组织因素 |
6.3.1 学生 |
6.3.2 实习同伴 |
6.3.3 指导教师 |
6.4 社会文化因素 |
6.4.1 权威 |
6.4.2 关系 |
6.4.3 面子 |
6.4.4 情感展现规则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发现 |
7.2 研究启示 |
7.3 研究创新 |
7.4 研究贡献 |
7.5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英语实习教师情感劳动策略问卷(初始版) |
附录二 高中英语实习教师情感劳动策略问卷(正式版) |
附录三 焦点团体访谈提纲 |
附录四 个人访谈提纲 |
附录五 编码表(正式分析框架) |
附录六 Amy的情感劳动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编码示例 |
附录七 隐私保密承诺书 |
附录八 教育实习工作手册记录节选 |
附录九 实习教师情感日志节选 |
附录十 研究者的实习情感经历(详)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4)伊娃·依鲁兹“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伊娃·依鲁兹生平介绍及其主要研究领域 |
(一)伊娃·依鲁兹生平概述 |
(二)伊娃·依鲁兹的主要研究领域 |
二、本论文的研究缘由 |
三、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四、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五、本论文的篇章布局 |
第一章 “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产生背景 |
第一节 二十世纪心理学将情感维度引入社会各领域 |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放大情感吸引力 |
二、心理治疗与女权主义相互交织对情感的再塑 |
三、叙事疗法对情感的把握与运用 |
第二节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蕴含着情感维度 |
一、人的对象化活动中蕴含的审美维度 |
二、人和人的关系中蕴含的亲密维度 |
第三节 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催生了情感新动力 |
一、私人领域出现理性化倾向 |
二、工厂制度提出对工人情感关注的需求 |
三、企业引用情感管理作为管理工具 |
第二章 “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及问题意识 |
第一节 “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 |
一、情感 |
二、情感智力 |
三、情感能力 |
第二节 “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问题意识 |
一、情感何以改变个体生命体验 |
二、情感何以革新社会管理形式 |
三、情感何以推进公私领域融合 |
第三章 “情感资本主义”论现代生活中的情感 |
第一节 “情感资本主义”论现代生活中情感的理性化 |
一、情感作为治疗性叙事的基础 |
二、治疗性叙事的大众化及原因 |
三、治疗性叙事中的情感文本化 |
第二节 “情感资本主义”论现代生活中情感的资本化 |
一、情感蕴涵的经济效益 |
二、情感成为资本的新形式 |
第三节 “情感资本主义”论现代生活中情感的数字化 |
一、互联网技术隔离了身体和情感 |
二、互联网技术形成了反思性情感 |
三、互联网技术带来情感上的失望 |
第四章 对“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系统反思 |
第一节 “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意义 |
一、重塑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文化框架 |
二、促进了批判理论与情感文化的有机融合 |
三、深化了马克思异化理论中蕴含的情感维度 |
第二节 对“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批判 |
一、夸大了情感在维护资本主义中的作用 |
二、未能找到超越“情感资本主义”的可能道路 |
第三节 “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启示 |
一、注重对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 |
二、积极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 |
三、充分发挥情感能力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作用 |
结语 |
一、情感与情感商品的相互建构 |
二、情感向情感资本的转化 |
三、对情感资本主义理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
(5)中职校长领导力提升研究 ——基于复杂性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复杂性研究视角的引入 |
四、研究内容、路线与创新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现状 |
七、研究基础 |
第二章 中职校长的使命与现状 |
一、中等职业学校环境分析 |
二、中职校长的使命 |
三、中职校长现状分析 |
四、中职校长环境的复杂性分析 |
第三章 复杂性视阈的中职校长领导力及整合 |
一、中职校长领导力解析 |
二、中职校长多元角色的复杂性分析 |
三、中职校长岗位能力结构 |
四、复杂性视阈的中职校长领导力整合 |
第四章 复杂性视阈的中职校长自我发展 |
一、个人成长与专业发展 |
二、复杂性视阈的中职校长自我发展 |
三、复杂性视阈的中职校长情感智力的成长 |
四、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
五、发展中职校长的创新能力 |
六、中职校长自我发展案例 |
第五章 复杂性视阈的中职校长培训 |
一、中职校长领导力培训 |
二、复杂性视阈的中职校长培训策略 |
三、中职校长关键能力培训 |
四、行为培训:促进校长领导力的自我发展 |
第六章复杂性视_的中职校长领导力提升机制构建 |
一、中职校长领导力提升的复杂性分析 |
二、中职校长领导力提升机制 |
三、中职校长领导力提升机制的构建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文献综述 |
1 情感素质 |
1.1 素质 |
1.2 心理素质 |
1.3 情感素质 |
2 教师情感素质 |
2.1 教师素质 |
2.2 教师心理素质 |
2.3 教师的情绪与情感 |
3 班主任情感素质 |
3.1 关于研究对象——班主任 |
3.2 班主任的专业素质 |
3.3 班主任的心理素质 |
3.4 班主任的情感素质 |
二、本研究的基本框架 |
1 问题的提出与假设 |
2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3 研究的路线与方法 |
4 研究的意义与创新 |
三、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的理论研究 |
1 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的内涵 |
2 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的结构 |
3 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的特点 |
3.1 班主任情感素质是先天性与后天性的统一 |
3.2 班主任情感素质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
3.3 班主任情感素质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 |
3.4 班主任情感素质是内隐性与外显性的统一 |
3.5 班主任情感素质是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
四、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问卷的编制研究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开放式调查 |
3.2 词语评定调查 |
3.3 初始问卷编制与试测 |
3.4 探索性分析 |
3.5 验证性分析 |
3.6 |
4 讨论 |
4.1 问卷的结构分析 |
4.2 问卷信效度分析 |
5 结论 |
五、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的总体状况 |
3.2 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的性别差异 |
3.3 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的学段差异 |
3.4 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的学科差异 |
3.5 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的教龄差异 |
3.6 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的岗龄差异 |
3.7 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的学历差异 |
3.8 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的职称差异 |
3.9 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在各变量上的交互影响 |
4 讨论 |
4.1 总体状况 |
4.2 差异比较 |
4.3 交互影响 |
5 结论 |
六、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影响因素的多水平研究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描述统计量 |
3.2 零模型估计 |
3.3 水平1 变量的影响结果 |
3.4 水平2 变量的影响结果 |
4 讨论 |
4.1 个体变量的影响 |
4.2 学校变量的影响 |
5 结论 |
七、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的实验研究(一)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故事与基线之间的差异 |
3.2 三类故事之间的差异 |
3.3 情感素质与三类故事之间的交互作用 |
4 讨论 |
4.1 实验材料的有效性及实验程序的合理性 |
4.2 情景故事引起的生理反应差异 |
4.3 不同情感素质班主任对情景故事的反应 |
5 结论 |
八、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的实验研究(二)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独立样本的干预效果 |
3.2 配对样本的干预效果 |
4 讨论 |
4.1 实验干预的独立样本分析 |
4.2 实验干预的配对样本分析 |
5 结论 |
九、总结与展望 |
1 总讨论 |
2 总结论 |
3 研究反思 |
4 教育启示 |
5 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班主任情感特征调查问卷 |
附录2:情感素质评定问卷 |
附录3:情感素质样例征集问卷 |
附录4:问卷题目初稿 |
附录5:情感素质初始问卷 |
附录6:情感素质正式问卷 |
附录7: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
附录8:情感素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9:学校氛围问卷 |
附录10:现场实验干预具体方案 |
附录11:情景故事 |
附录12:故事评定问卷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谈成人素质教育中的情商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情商理论的内容及研究现状 |
二、成人素质教育与情感智力的关系 |
(一) 成人素质教育中内省情感智力的作用 |
(二) 成人素质教育中的人际情商培养 |
(三) 成人素质教育与环境情感智能 |
(9)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有关概念的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教育生态学所研究的基本内容 |
2.1 教育的生态环境 |
2.2 教育的生态结构 |
2.3 教育的生态功能 |
2.4 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
2.5 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 |
第三章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与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要求及其作用 |
3.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 |
3.2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特殊性 |
3.3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要求 |
3.4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重要作用 |
第四章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4.1 数量相对不足 |
4.2 结构不合理 |
4.3 “双师型”教师难以满足需求 |
4.4 教师科研能力较弱 |
4.5 兼职教师队伍缺乏相对稳定性 |
4.6 师德水平有待提高 |
4.7 培训大多流于形式 |
第五章 教育生态学对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审视 |
5.1 教育生态学对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审视 |
5.1.1 限制因子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的影响 |
5.1.2 耐度定律和最适度法则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队伍的限制 |
5.1.3 教育生态链法则对强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整体效应的作用. |
5.1.4 花盆效应对提高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的影响.. |
5.2 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六章 构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和谐生态环境 |
6.1 摆脱限制因子的束缚,调整师资队伍 |
6.2 遵循耐度定律和最适度法则,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积极性,使其达到最优化 |
6.3 根据教育生态链法则,强化整体效应,创设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
6.4 避免花盆效应,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从而促进整个队伍的发展 |
6.5 改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 |
6.6 充分发挥团体生态情感智力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
6.7 优化结构,塑造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
6.8 加强师资培训 |
6.9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 |
6.10 加强师德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1 |
附录 2 |
(10)陇南小学体育教学中贯彻情感教育理念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摘要 |
Abstract |
一、选题依据 |
(一) 情感教育研究的概况 |
(二) 情感教育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
(三) 情感教育研究的意义 |
二、关于情感教育与之相关的文献综述 |
(一) 关于情感教育 |
(二) 情感教育的内涵 |
(三) 关于情感智力的论述 |
三、小学体育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关系及其研究的重要意义 |
(一) 情感教育的价值 |
(二) 情感教育的作用 |
(三) 小学体育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关系 |
(四) 小学体育开展情感教育的优越性及意义 |
四、研究对象和方法 |
五、陇南市小学体育情感教育的现状分析 |
六、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认识情感教育的理念 |
(一) 从“需要论”的角度认识小学体育情感教育 |
(二) 对小学体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目标要求认识 |
七、小学体育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践探索 |
(一) 从新课程改革角度探索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
(二) 从教学论的角度探索小学体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
八、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致谢 |
四、建立团体的情感智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外汉语教师情感智力研究[D]. 李欣蓓. 山东大学, 2021
- [2]中小学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及与职业倦怠感关系研究[D]. 王誉榕.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高中英语实习教师的情感劳动策略研究[D]. 朱神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4]伊娃·依鲁兹“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研究[D]. 余双双. 西南大学, 2019(12)
- [5]中职校长领导力提升研究 ——基于复杂性视角[D]. 周文锦.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6]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研究[D]. 王俊山. 上海师范大学, 2011(10)
- [7]谈成人素质教育中的情商培养[J]. 冯铁臣. 中国成人教育, 2009(01)
- [8]论高校领导干部的心理能力[J]. 魏青.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11)
- [9]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初探[D]. 余四华. 江西师范大学, 2007(04)
- [10]陇南小学体育教学中贯彻情感教育理念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D]. 田广. 西北师范大学,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