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G网呼叫接通率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崔予红[1](2011)在《A公司网优人员培训体系研究》文中认为网络优化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消除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盲区,扩大覆盖范围,提高电话接通率、降低掉话率,改善用户感知。目前在3G市场大力建设入网的大环境下,全球网优人才告急,各大热门通信企业多次表示网优人员奇缺,特别是中高级网优人才万金难求!企业对此万般无奈。能力和技能永远是企业用人的标准,人才的培养成长速度决定企业的未来竞争力,尤其对于通信企业而言,如何解决网络优化人才奇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发展。网络优化人才不仅必须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而且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应对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发展要求,同时更快更系统的提升工程师的技能。但企业却往往由于工作中诸多现实问题,高级专业工程师多在紧张地忙于正实施的项目中,一方面自身的继续培训难以保障,同时更无法抽身为新人做专业培训。因此,加强对企业网络优化人员的培训对于保障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企业培训体系进行了相对全面的理论与文献概述,本文在理论方面参考了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培训理论、管理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源理论,也参考了马洛斯需求层次伦理以及法国教育专家保罗的终生教育理念,同时也参考了谌新民、徐汪奇、杨丽等国内专家的教育和培训理论,在对国内外培训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小企业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在对培训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A公司培训体系的发展现状,包括培训需求来源、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考核等方面,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然后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内容确定、培训考核体系和培训评估等等方面对A公司的培训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设计,发现A公司的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如培训制度不够健全、培训需求分析不准确、培训内容不切实际、培训方法不合理等问题。本文在对A公司培训体系分析的基础上,对A公司的培训体系进行了重新整理和改进,对A公司的培训需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培训书籍、重新规划了培训课程、建立健全了培训制度,并针对A公司被培训的员工往往身处异地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远程培训体系。同时在培训内容上根据A公司员工的实际工作需求,增加了沟通技巧培训。并在培训中增添了企业文化培训的相关内容,把企业文化培训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本文在对A公司培训体系的建设中,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但是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是培训的个性化不足,没有对员工的个性化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浪费了一部分的培训资源,导致培训效果不是很理想,另一方面是对网络技术、视频技术、在线交互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不够理想,造成了一定的资金浪费,另外对知识的系统化、文化培训的深入化也有待加强。本文的研究是通过网优培训体系,科学客观地反映公司在网优培训环节的具体情况。实现网优培训体系的优化设计,解决公司对网优人才的需求问题。目前研究网络优化培训的文章并不是很多,本文以A公司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在传统培训体系设计的基础上,从培训需求角度进行阐述,确定适合的培训评价体系。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对快速进步的技术环境中生存的科技型公司的员工培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程希明[2](2011)在《A市联通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 ——以联通JS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联通A市分公司是中国联通有限公司在A市的分支机构,是一家从事全业务运营的通信公司,公司成立于1997年,随着国家电信体制的改革,公司按照国家和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先后经过2000年原A市邮电的寻呼资产、业务和人员整建制并入,2008年A联通CDMA资产出售给A市电信,2009年网通A市分公司整建制并入A联通这样三次大的重组,通过重组公司的通信资源和通信能力得到迅速扩张,从事的电信业务也由原来仅从事GSM 2G移动业务拓展到目前具有2G移动业务、3G移动业务、固话、宽带以及其它通信业务的全业务运营公司。重组后的A市联通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增用户都迅速增长,2010年增长率达到21%和15%,增长率超过A市同时经过重组后的新的A市电信和新的A市移动公司。但由于A市电信和A市移动借助它们原有的固网和移动网庞大的用户规模优势,通过固网用户资源与移动网用户捆绑发展移动用户,移动网用户资源与固定网用户捆绑发展固定网业务,A市电信公司移动用户增长率、收入增长率、净增用户数,A市移动公司固网用户增长率、用户增长率、净增用户数都远超过A联通,同时随着我国信息化不断普及,通信业务结构正不断发生变化,原通信以语音主营业务正逐步成为信息、数据业务的增值业务,在未来A市通信市场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如何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用户和收入“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将面临相当大的挑战。本文利用波特的竞争理论和SWOT分析方法,对A市联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以及未来通信技术进步对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找出企业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并以此提出:通过对产品、价格、营销渠道、品牌策略进行优化,突出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比较优势,积极引进信息化开发、系统集成的战略合作伙伴,实现以信息内容为核心的战略联盟,优化营销组织架构,以适应全业务、信息化产品的营销。为实现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内部还要不断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加强产品管理,研究三网融合对发展的影响,不断储备新产品,加快新产品上市周期。通过优化调整,使A市联通公司在将来以3G和信息化应用为主题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柳云平[3](2009)在《我国下一代网络的市场准入管制》文中指出下一代网络的发展是世界网络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电信业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政府的管制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的行为,影响着中国未来市场的走向。随着电信行业技术、经济方面近二十年来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正处于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实施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后发优势,进行跨越式发展战略,电信和信息行业对我国的发展影响越来越深远、重要。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语音业务已经相当普及,语音作为基本需求已经得到较好的满足,而近年来兴起的互联网业务极大地促进了网络资源和数据业务的发展,数据、多媒体成为了下一个发展阶段电信重点发展的对象。长远来说,升级到数据消费为主的电信网络成为必然趋势。当初的网络设计思想,基本上是一种网络服务于一种服务模式。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渐由以IP为基础的下一代网络来提供多种业务,并且业务的开发与网络层相分离,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方便地开发多种业务。现存的各个网络进行技术改造以后逐渐会融入到统一的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中。下一代网络分为基础层和业务层进行管理。由于随时随地的服务,接入网逐渐引入多种形式,有Wi-Fi mesh, WiMAX,飞蜂窝,VDSL2, HSPA,LTE等多种形式,本地接入网的长期垄断特性将被打破,多种业务的开发将导致市场呈现越来越多的竞争性。随着我国电信2008年重组完成,三家全业务运营商使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强,3G牌照的发放和网络建设正在大规模进行。下一代网络的骨干核心网仍然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性。为了解决下一代网络中,新的管制难题,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进行了市场参与家数与市场效率的理论研究,将其应用于下一代网络的准入管制指导中,并提出了辅助下一代网络市场准入管制的措施。我们主张我国下一代网络中,核心网和部分基础设施接入网进行一致产权办法进行,解决由于网络外部性导致的市场竞争无效行为;在业务网新兴服务商的接入问题上采用分阶段抽租补偿管制办法,设立创业保险基金,以鼓励市场创新、保护运营商的合理收益。最后,文章就现阶段,我国通信市场面临的决策与体制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文中的不足和继续研究的方向建议。
戴晓艳[4](2009)在《电信网间互联互通问题案例研究》文中认为互联互通是电信行业公平竞争的前提,是有效竞争的基础,是打破垄断的必然。一直以来我国电信行业互联互通问题主要表现为“久拖不联、联而不通、通而不畅、畅而不久”,造成社会反映强烈,用户意见大、政府主管部门压力大。电信网间互联互通涉及复杂的技术、经济、监管及认识等方面问题,存在诸多矛盾。电信业第三次重组后,形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这三大全国性的全业务运营商,竞争更加激烈,全业务时代的合作性竞争不是老生常谈,因此电信网间互联互通不仅存在遗留问题,而且还将面临新的挑战。只有解决好互联互通问题、构建良好的电信网间互联互通环境,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网络价值,才能促使电信运营商实现“双赢”目标并惠及广大消费者,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信息事业的发展。本文从十多年来,我国很多地方发生的互联互通大事记中撷取部分案例,并按市场竞争状况、监管措施、运营商对策、政策的有效性及代表意义五个维度、分四个阶段阐述了我国互联互通发展历程,结合锦州联通(原锦州网通)与其他运营商互联互通问题案例,系统分析了互联互通问题产生的根源。通过对运营商互联互通策略的博弈分析,得出运用经济杠杆加强监管、完善网间结算机制,以合作性竞争方式彻底解决个别运营商多年以来“想当然”地拖欠网间结算费问题的途径。最后,从平衡利益、加强监管和提高认识三个方面给出重组后使运营商摒弃博弈心态,解决我国电信网间互联互通问题的政策建议。
姜德全[5](2009)在《XX地区网通公司运用营销过程管控实现企业精确营销分析》文中认为XX网通公司作为XX地区固话主导运营商,其经营的电信业务在近几年遇到了严重挑战,固定电话、小灵通有效用户数量逐年减少,收入下滑趋势明显,新推出的创新转型业务受原有经营管理模式制约,发展乏力。如何抑制传统业务下滑趋势,适应企业创新转型发展需要,提升综合营销能力,有效应对市场竞争,实现精确营销已成为XX网通公司面临的首要难题。本文从介绍XX地区通信市场竞争情况入手,详细描述了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引入精确营销的企业经营发展模式,综合精确营销、eTOM理论、支撑销售管理模式、电信客户生命周期理论、市场营销策略等相关理论知识,提出了面向精确营销的过程管控管理模型设计及实现方法,通过常规管控、项目管控、系统管控等管控方式实现企业精确营销。重点分析了营销过程管控在支撑销售管理模式、实现精确营销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例举的大量案例、数据进行分析说明,详细阐述了通过营销过程管控的实施,企业精确营销工作得到了有效的落实,提高了企业员工的营销能力,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验证了精确营销的重要性,营销过程管控工作有助于企业实现精确营销。
李阳[6](2008)在《我国电信业竞争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与经济的进步加速了电信业由垄断到相对垄断的自然过渡。然而,电信业相关立法滞后与电信市场迅速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具体体现在电信市场各种垄断及不正当竞争现象的日益增多和电信行业法律规制无力上。价格战、阻碍互联互通、过度重复建设在内的恶性竞争此起彼伏。我国电信行业的改革已进行多年,但电信竞争方面的专门法却迟迟不肯出台,虽然在2000年9月颁布了《电信条例》,但对于电信行业的具体监管该条例未有涉及,主要还依据前邮电部颁布的若干暂行规定、办法,这些规章制度已跟不上电信业的变化,所以仅靠现有的法律规定,已很难维护电信市场的公平竞争。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下文简称反垄断法),该法于2008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有着“经济宪法”之称的反垄断法的出台对于我国未来电信业的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要完善电信业的竞争法律体系,仅靠一部反垄断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并完善现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建立健全电信业的相关法律制度。因此,在吸取英、美两国的经验教训后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电信法宜早不宜迟。同时,建立有效的现代监管体制以协助未来电信法的实施,也为即将到来的新一轮电信重组埋下伏笔。本文本着探索的原则和精神,采用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型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电信业的理论分析,揭示了电信业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的行为,深刻剖析了当前中国电信行业法律规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说明中国电信业立法的必要性,提出了完善中国电信业竞争法律体系的具体思路。
高蕾蕾[7](2008)在《中国网通集团客户服务的顾客忠诚度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电信业己呈现由垄断性经营到多家运营商并举的竞争格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复杂。各电信企业提供的服务相差不大,顾客的争夺和顾客忠诚的建立与培养是我国电信企业市场竞争的焦点和关键,顾客忠诚度的提高也是我国电信企业开展有效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课题。中国网通作为国内四大运营商之一,如何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更加完善的客户服务来提高其企业的顾客忠诚度,对于中国网通现有的市场竞争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从企业管理这一学科的角度分析并解决问题,以中国网通客户服务的顾客忠诚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网通客户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顾客忠诚度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优秀电信企业的成功实例,以求提出提高中国网通的客户服务顾客忠诚度的具体策略。本论文首先对国内外顾客忠诚度相关理论进行综述,旨在为中国网通顾客忠诚度的提高策略提供理论方面的相关依据,然后指出了中国网通提高客户服务顾客忠诚度的现实意义。在对中国网通战略环境进行分析时,主要分析了中国网通的宏观环境,竞争环境以及中国网通企业自身的优势及劣势。通过对其所在的环境进行分析,旨在为提高中国网通客户服务顾客忠诚度的具体策略提供合理的现实依据。接下来通过对电信企业的顾客忠诚度的概述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中国网通客户服务顾客忠诚度较低的原因。通过对比中国电信客户服务及顾客忠诚度现状,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得出中国网通客户服务及顾客忠诚度管理的不足之处。本论文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提高中国网通客户服务顾客忠诚度的具体策略,主要包括提高中国网通的顾客价值,实施与完善客户关系管理,实施有效的服务补救,顾客转换成本的管理,加强品牌营销战略,提高顾客信任度。最后指出本论文的研究局限性以及应用于中国网通可能存在的现实问题及问题的相应对策。
王庆[8](2006)在《中国电信小灵通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小灵通的出现对移动中、低端市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渗透率迅速逐年上升。但随着移动资费的下降,小灵通中、低端用户市场的优势不再突出,特别是中端市场用户的离网率逐年增大。小灵通用户低端化趋势更加明显,收入市场开始萎缩。尽管如此,小灵通业务依然是中国电信最重要的业务增长点和收入来源。是中国电信未来3G业务的重要基础,提供了重要的潜在客户资源和无线市场实践机会。面对9300万用户,如何借鉴移动运营商的经验,把握小灵通的市场定位,持续发展成为摆在中国电信眼前的重要课题。笔者乘此撰写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之际,就此课题作一研究。在论文中,笔者的研究和分析结果主要由第三、四、五、六部分表述。第三部分详细阐述了我国小灵通业务市场的外部环境变化情况;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市场需求的演进环境、行业管制环境、小灵通业务竞争态势,以及中国电信小灵通业务的业绩概述。第四、五部分重点分析了小灵通未来发展的困境和因素。并通过翔实的数据和资料对中国电信小灵通市场的优势与发展困境(SWOT)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笔者指出,部分地区还应继续发展小灵通业务,并提出了对中国电信发展小灵通业务的建议。调整目标市场和战略定位第六和七部分对中国电信未来小灵通业务的发展进行了目标调整和战略定位的确定。并针对目标市场和目标用户群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和建议。
王鸥[9](2001)在《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体制变迁(1949—2000)》文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中国电信业经历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之路。这一艰辛历程,既有长期国家垄断通信的历史成因,又有我国经济、技术落后等方面的发展因素,更有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探索的体制渊源。当前电信发展和体制变革都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历史时刻,产业结构的重组和管制框架的建立必须既正视历史、又面对现实。为此,本人选定《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体制变迁(1949~2000)》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 建国以来,政府始终是业内发展和体制变迁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电信业的高速发展主要是由中央政府的产业政策所驱动的;通信体制的变迁主要是由相关工业主管部门间关系的演化所引发的。然而无论是产业政策驱动的电信业历史性飞跃,还是电信超常规发展对通信体制形成的巨大冲击,都渊源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对电信业研究必须以这一时期为基本出发点。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在第一章《导论》中考察了传统电信的产业构成与基本特性,简略地回顾了中国古老而悠久的通信发展史后,就进入了论文研究的起点---计划经济时期的通信发展与体制形成。 第2章首先回顾了邮电管理体制的初创与“条块”关系的形成,考察和分析了计划经济时期邮电通信的发展政策与邮电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本文接着论述了中央政府对邮电部门的严格财务控制和计划管理,这些使得邮电部门不但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基础,而且难以发挥其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本章最后分析了通信管理体制的组织构成、工业主管部门的基本性质及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本章的结论:由于计划体制下的“条块”分割,通信自身发展又极其落后,邮电部仅仅实施其内部管理,根本无须行使其行业管理权限;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使管理权限越来越集中在中央一层,中央政府在通信发展决策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由此构成的中国通信发展中基本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这一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对中国通信发展将产生十分深远和重大的影响。 第3章在回顾了改革开放初期通信产业定位的基础上,考察了贯穿整个80年代,中央政府为促进通信发展所确立的产业政策的详细内容。产业政策的陆续出台在为邮电通信发展注入巨大投入的同时,也必然对邮电投资体制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推动了邮电通信的超常规发展,另一方面形成了邮电通信发展中高投入、低效率的基本特点。同时通信发展大大超出了邮电系统,遍布全国“条条”与“块块”的各类专用网迅速扩张。通信的高速发展不能不对变革滞后的管理体制产生巨大的冲击与震荡。 第4章以改革开放后区域性通信发展与体制变迁为背景,以地区专用网发展为基础,分析在“块块”通信发展中管理体制的基本矛盾。通信发展、特别是市话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参与,在恢复了邮电部与地方双重管理体制后,中央政府逐步确立了地方政府参与通信发展的基本方针与政策。随着对投入的增加,电信发展越来越涉及到了地方政府的切身利益;邮电部门在实施以省为单位的经济核算制的过程中,也凸现了其强烈的部门利益取向,并强化了其政企合一的基本性质。这些变化在促进区域性通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构成了在地区通信发展中体制矛盾的基础。本章最后通过黑龙江省地区专用网和大庆市的典型案例,分析了在区域性通信发展中体制矛盾形成的基本原因。在地方通信发展中,矛盾表面反映在邮电公网与地区专网互连互通的问题上,问题的实质却是双方尖锐的利益矛盾冲突。 第5章分析在“条条”发展中通信管理体制的基本矛盾。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交叉重复的生产领域,体制转轨过程中逐渐演化为部门间的相互竞争关系,构成了日趋强烈的部门利益。伴随着巨大的需求与投入,一方面电信发展成为了一个遍及全国“条条块块”的行业,行业管理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电信业成为盈利颇佳、前景无限的领域,产业进入成为必然,当集行业垄断与行业管理于一乌的通信主管邮电部,在开始履行其行业管理职贡的同时,也利用其权力阻止拥有部门专网的相关政府部门的产业进入,这不能不但部门间的关系更加复杂:邮电部与相关工业主管部]],已不仅仅是行业垄断者与潜在竞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成为了行业的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的关系。部门关系的变化使部门冲突与矛盾进一步升级;尽管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最终得以成立,但无可避兔地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地激化通信管理体制的矛盾。笔者通过对不同层面上政府部门的基本行为及其变化的分析,特别是联通成立前后邮电部门行为方式的变化,进一步剖析了中国通信管理体制的基本矛盾。 第6章主要内容是市场国家电信发展与体制变革的经验与启示。本章首先考察了市场国家政府进行市场干预的基本理论与历史实践。针对市场失灵,市场国家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经济性干预;主要集中在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针对自然垄断产业所采取的基本手段是国家垄断与政府管制,由此在电信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两种政府管理模式:国家垄断、政府经营的欧洲模式与私人企业?
赵轶[10](2000)在《对G网呼叫接通率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提高移动电话交换机的系统呼叫接通率是运营商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文中简要分析了影响接通率的各种因素,介绍了如何去提高G网系统呼叫接通率。
二、对G网呼叫接通率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G网呼叫接通率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A公司网优人员培训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分析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2. 培训体系设计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 培训体系设计相关理论 |
2.1.1 传统培训理论 |
2.1.2 系统培训理论 |
2.1.3 中小企业培训理论 |
2.2 培训体系设计内容 |
2.2.1 培训对象规范 |
2.2.2 培训内容设计 |
2.2.3 培训程序规定 |
2.3 中小企业培训需求影响因素 |
2.3.1 中小企业培训需求 |
2.3.2 中小企业培训影响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3. A公司网优人员培训现状分析 |
3.1 A公司及网优人员基本情况 |
3.1.1 A公司概况 |
3.1.2 A公司网优人员概况 |
3.2 A公司网优人员培训现状 |
3.2.1 培训制度现状 |
3.2.2 培训需求来源 |
3.2.3 培训内容 |
3.2.4 培训方法 |
3.2.5 培训考核 |
3.3 A公司网优人员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
3.3.1 培训制度不健全 |
3.3.2 培训需求分析不准确 |
3.3.3 培训内容不切实际 |
3.3.4 培训方法不合理 |
3.3.5 培训考核体系缺乏公平 |
3.4 本章小结 |
4. A公司网优人员培训体系设计 |
4.1 A公司网优人员培训需求分析 |
4.1.1 培训需求分析的作用 |
4.1.2 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 |
4.1.3 培训需求分析的调查及结果 |
4.2 A公司网优人员培训内容 |
4.2.1 编制培训书籍 |
4.2.2 设定培训课程 |
4.2.3 改善培训方法 |
4.3 A公司网优人员培训考核体系 |
4.3.1 确定考核的目的 |
4.3.2 建立培训考核数据库 |
4.3.3 内部认证体系构建 |
4.3.4 培训考核结果反馈 |
4.4 本章小结 |
5. A公司网优人员培训体系落实措施 |
5.1 建立有效的培训制度 |
5.1.1 培训纪律制度 |
5.1.2 培训预算制度 |
5.1.3 培训激励制度 |
5.2 人员管理体系构建 |
5.2.1 成立专门的培训部 |
5.2.2 建立专兼职并存的管理体系 |
5.3 加强培训的宣传 |
5.3.1 构建学习型组织 |
5.3.2 增加培训必要性讲座 |
5.3.3 专项宣传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取得的成果 |
存在的问题 |
今后的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A市联通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 ——以联通JS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中国联通概要 |
1.2 选题的背景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范围与方法 |
1.4.1 研究范围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相关理论综述 |
1.5.1 战略选择理论 |
1.5.2 营销战略理论 |
1.5.3 营销组合战略 |
1.5.4 本文中的几个模型 |
第2章 A市联通公司概述 |
2.1 A市联通简介 |
2.2 A市联通业务介绍 |
2.3 A市联通经营状况 |
2.3.1 目前经济指标以及十二五指标 |
2.3.2 营销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A市联通经营环境分析 |
3.1 基于PEST模型的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科技环境分析 |
3.2 基于五力模型的行业环境分析 |
3.2.1 现有竞争对手分析 |
3.2.2 潜在竞争对手分析 |
3.2.3 替代品分析 |
3.2.4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3.2.5 消费者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3.3 基于SWOT矩阵的归纳总结 |
第4章 A市联通营销策略优化对策 |
4.1 倡导科学先进的营销理念 |
4.2 产品策略优化 |
4.2.1 移动业务优化策略 |
4.2.2 固网业务优化策略 |
4.3 定价策略优化 |
4.3.1 移动业务定价优化策略 |
4.3.2 固网业务定价优化策略 |
4.4 渠道策略优化 |
4.4.1 优化自有、社会渠道体系 |
4.4.2 优化手机销售资源,发力开拓3G渠道 |
4.5 促销策略优化 |
4.5.1 品牌宣传策略优化 |
4.5.2 营业推广策略优化 |
4.6 人力资源策略完善 |
4.6.1 理念转变 |
4.6.2 素质提高 |
4.6.3 能力提升 |
4.7 客户关系管理策略优化 |
第5章 优化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应对三网融合措施 |
5.2 优化营销组织结构 |
5.3 完善产品管理和产品开发机制 |
5.4 完善信息化支撑平台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3)我国下一代网络的市场准入管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下一代网络的背景 |
1.3 我国下一代网络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
1.4 论文的结构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论文的结构内容 |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下一代网络参考文献综述 |
2.1.1 下一代网络及原因 |
2.1.2 下一代网络的演进方式 |
2.2 相关理论研究、政策建议研究 |
2.2.1 相关理论研究 |
2.2.2 政策建议研究 |
第三章 下一代网络分析 |
3.1 下一代网络的定义 |
3.2 下一代网络的特点 |
3.3 下一代网络业务 |
3.3.1 NGN提供的业务类型 |
3.3.2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模型 |
3.3.3 NGN业务技术 |
3.4 运营商下一代网络的经济驱动原因分析 |
3.4.1 成本的考虑 |
3.4.2 业务的考虑 |
3.4.3 网络融合、演进的考虑 |
3.4.4 运营商自身的考虑 |
3.5 下一代网络不同维度的特征 |
3.6 小结 |
第四章 下一代网络准入管制分析 |
4.1 电信管制理论 |
4.1.1 电信管制的发展背景 |
4.1.2 电信管制原因 |
4.1.3 竞争条件下电信行业管制原因 |
4.1.4 管制的内容 |
4.2 中国电信行业管制发展回顾 |
4.2.1 中国电信行业管制发展概述 |
4.2.2 中国电信行业管制的主要发展阶段 |
4.3 中国电信行业管制改革评价 |
4.3.1 改革的初始目标基本实现 |
4.3.2 电信行业获得巨大发展 |
4.4 中国电信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4.1 资源浪费现象 |
4.4.2 网间互为壁垒现象 |
4.4.3 通过管制成本、收益比较提高管制效果 |
4.5 中国电信行业现有市场准入管制的主要内容 |
4.5.1 电信业务经营准入管制 |
4.5.2 电信码号资源管制 |
4.6 下一代网络的市场准入管制分析 |
4.6.1 把握适度的市场准入管制 |
4.6.2 自然垄断理论 |
4.6.3 几家寡头垄断最优 |
4.7 小结 |
第五章 下一代网准入对策分析 |
5.1 管制理论的新发展 |
5.2 下一代网络准入管制措施 |
5.2.1 一致产权原则 |
5.2.2 分阶段抽租补偿 |
5.2.3 保险合作基金鼓励进入的措施 |
5.2.4 可竞争原理对自然垄断的应用 |
5.3 小结 |
第六章 下一代网络准入管制相关管制分析 |
6.1 现有互联互通、价格管制、普遍服务 |
6.1.1 现有互联互通 |
6.1.2 现有价格管制 |
6.1.3 现有普遍服务管制 |
6.2 下一代网络价格管制、互联互通、普遍服务的主要不同点 |
6.2.1 价格上限管制 |
6.2.2 互联互通管制 |
6.2.3 普遍服务 |
6.3 下一代网络管制下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利益的均衡 |
6.3.1 管制过程的博弈性与政府角色 |
6.3.2 管制的成本 |
6.3.3 下一代网络管制者、企业、消费者的关系 |
6.4 当前决策分析 |
6.5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及获得资助 |
后记 |
(4)电信网间互联互通问题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我国电信网间互联互通的发展状况 |
2.1 互联互通的定义及法律规定 |
2.2 我国互联互通的发展历程 |
2.2.1 不对称竞争阶段(1994-1998年) |
2.2.2 全面竞争阶段(1999-2003年) |
2.2.3 相对理性阶段(2004-2007年) |
2.2.4 新的挑战阶段(2008年至今) |
第三章 XX联通与其他运营商互联互通问题案例分析 |
3.1 案例1—XX网通与XX铁通之间的结算费争端 |
3.2 案例2—XX网通与 XX移动之间的互联中继租费争端 |
3.3 案例3—XX新联通与XX电信之间的关口局割接争端 |
3.4 案例4—XX新联通 G网手机拨打XX移动手机不通的处理 |
3.5 小结 |
第四章 互联互通问题产生的根源 |
4.1 技术原因 |
4.1.1 网关局规划建设相对落后 |
4.1.2 运营商故意制造各种障碍 |
4.2 利益失衡 |
4.2.1 以前过低的结算费扭曲了互联双方的经济关系 |
4.2.2 重组后网间结算体系不尽合理 |
4.3 监管失效 |
4.3.1 监管执法不公 |
4.3.2 监管技术不强 |
4.3.3 监管权利有限 |
4.3.4 政策取向有偏差 |
4.3.5 政策法规不完善 |
4.4 认识不清 |
4.4.1 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
4.4.2 缺乏守法经营的理念 |
第五章 运用经济杠杆解决互联互通问题 |
5.1 运营商互联互通策略的博弈分析 |
5.2 运用经济杠杆解决互联互通问题 |
第六章 对电信网间互联互通的政策建议 |
6.1 平衡运营商利益分配关系 |
6.1.1 利用经济杠杆营造良性循环竞争环境 |
6.1.2 进一步完善电信运营商网间结算办法 |
6.2 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
6.2.1 加强监管人员队伍建设 |
6.2.2 确保监管技术建立健全 |
6.2.3 实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
6.2.4 采取必要的非对称管制措施 |
6.2.5 完善互联互通政策法规 |
6.3 解决运营商思想认识问题 |
6.3.1 加强运营商自身法制建设 |
6.3.2 大力提倡运营商诚实守信 |
6.3.3 合理设置运营商内部互联互通职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XX地区网通公司运用营销过程管控实现企业精确营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单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企业背景 |
1.1.2 市场现状分析 |
1.1.3 运营商优劣势分析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结构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理论依据 |
2.2 工作实践依据 |
2.3 精确营销理论 |
2.3.1 精确营销的实施框架 |
2.3.2 精确营销具备的两个基本特点 |
2.3.3 精确营销的策略核心 |
2.3.4 精确营销的行动保障 |
2.4 ETOM理论 |
2.4.1 支撑销售管理模式优化整合思路 |
2.4.2 支撑销售管理模式在eTOM中的定位 |
2.4.3 支撑销售管理模式总体框架 |
2.4.4 支撑销售管理模式总的流程图 |
2.5 电信客户生命周期理论 |
2.6 市场营销策略 |
2.6.1 价格策略 |
2.6.2 渠道策略 |
2.6.3 促销策略 |
2.7 基本概念界定 |
第三章 面向精确营销的过程管控模型设计及实施方法 |
3.1 营销过程管控定义 |
3.2 营销过程管控管控点分析 |
3.3 支撑销售模式下精确营销模型 |
3.4 精确营销组织体系的建立 |
3.5 过程管控模型及实施方法 |
3.6 常规管控分析 |
3.7 项目管控分析 |
3.8 系统管控分析 |
3.9 几种过程管控方式对比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常规管控实现企业精确营销案例分析 |
4.1.1 “全省年中管控工作检查案例” |
4.1.1.1 背景及总体情况 |
4.1.1.2 下一步工作建议 |
4.1.1.3 常规管控效果评价 |
4.2 项目管控实现企业精确营销案例分析 |
4.2.1 “超级子母机”项目 |
4.2.1.1 “超级子母机”推出背景 |
4.2.1.2 “超级子母机”概念 |
4.2.1.3 “超级子母机”案例内容 |
4.2.1.4 “超级子母机”销售方案设计 |
4.2.1.5 “超级子母机”项目管控 |
4.2.1.6 营销方案的评估 |
4.2.2 “暑期宽带”项目 |
4.2.2.1 暑期宽带项目推出背景 |
4.2.2.2 暑期宽带优惠活动销售脚本 |
4.2.2.3 暑期宽带项目实施后取得的效果 |
4.3 系统管控实现企业精确营销案例分析 |
4.3.1 “987”管控分析系统推出的背景及意义 |
4.3.2 “987”管控分析系统实现的功能 |
4.3.3 “987”管控分析系统在支撑销售管理模式中的作用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本文论点 |
5.2 本文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
5.3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电信业竞争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写作背景及意义 |
1.1.1 写作背景 |
1.1.2 写作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电信业的变化 |
2.1 电信业从垄断到相对垄断的演变 |
2.2 现有电信业务属性的分析 |
2.2.1 具有自然垄断性的基础电信业务 |
2.2.2 具有市场竞争性的增值电信业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电信业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电信业的垄断行为分析 |
3.1.1 我国电信业垄断行为的表现形式 |
3.1.2 垄断对中国电信市场的危害 |
3.2 我国电信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分析 |
3.2.1 电信业不正当竞争行为表现 |
3.2.2 不正当竞争行为对我国电信市场的危害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英电信业法律规制模式分析及启示 |
4.1 美国电信业法律规制模式 |
4.1.1 美国电信业法律规制的发展及变迁 |
4.1.2 美国电信业法律规制的主要内容 |
4.2 英国电信业法律规制模式 |
4.2.1 英国电信法律规制的发展及变迁 |
4.2.2 英国电信业法律规制的主要内容 |
4.3 美英电信业法律规制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
4.3.1 美英电信业法律规制比较 |
4.3.2 美英电信业法律规制对我国的启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完善我国电信业竞争法律制度的思考 |
5.1 构建电信业竞争法律体系 |
5.1.1 对电信业垄断行为的法律规制 |
5.1.2 对电信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 |
5.1.3 健全电信业法律法规 |
5.2 电信市场的改革与重组 |
5.2.1 电信重组势在必行 |
5.2.2 重组方案的选择 |
5.2.3 重组的预期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网通集团客户服务的顾客忠诚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文献综述 |
1.1.1 国外顾客忠诚度理论研究综述 |
1.1.2 国内顾客忠诚度理论研究综述 |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1 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概况 |
1.2.2 我国电信行业竞争概况 |
1.2.3 中国网通客户服务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中国网通战略环境分析 |
2.1 中国网通宏观环境分析 |
2.1.1 经济环境分析 |
2.1.2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2.1.3 技术环境分析 |
2.2 中国网通竞争环境分析 |
2.2.1 波特的产业结构分析模型 |
2.2.2 中国网通的竞争环境分析 |
2.3 中国网通的SWOT 分析 |
2.3.1 S (Strength:优势) |
2.3.2 W (Weakness:弱势) |
2.3.3 O (Opportunity:机遇) |
2.3.4 T (Threat:威胁) |
第三章 中国网通顾客忠诚度分析 |
3.1 中国网通顾客忠诚度理论分析 |
3.1.1 电信企业顾客忠诚度概述 |
3.1.2 中国网通顾客忠诚度现状 |
3.1.3 中国网通顾客忠诚度较低原因的理论分析 |
3.2 中国网通顾客忠诚度实证分析 |
3.2.1 中国电信客户服务及顾客忠诚现状 |
3.2.2 中国网通顾客忠诚度较低原因的实证分析 |
第四章 提高中国网通顾客忠诚度的策略 |
4.1 提高中国网通顾客忠诚度策略的选择依据 |
4.1.1 中国网通顾客忠诚度较低的原因 |
4.1.2 中国网通的战略环境 |
4.2 提高中国网通顾客忠诚度的策略 |
4.2.1 提高中国网通的顾客价值 |
4.2.2 实施与完善客户关系管理 |
4.2.3 实施有效的服务补救 |
4.2.4 顾客转换成本的管理 |
4.2.5 加强品牌营销战略,提高顾客信任度 |
第五章 研究总结及实施建议 |
5.1 研究总结 |
5.1.1 研究结论 |
5.1.2 研究创新和研究局限 |
5.2 实施建议 |
5.2.1 策略实施可能存在的问题 |
5.2.2 实施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中国电信小灵通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 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意向和实现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一) 资料来源 |
(二) 分析方法 |
三、中国小灵通业务发展概述 |
(一) 宏观经济环境 |
(二) 移动通信市场需求演进环境 |
(三) 行业管制环境 |
(四) 小灵通业务竞争态势 |
(五) 中国电信小灵通业务的业绩概述 |
四、小灵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因素分析 |
(一) 面临的困境 |
(二) 陷入困境的原因 |
五、中国电信发展小灵通业务的 SWOT 分析 |
(一) 中国电信发展小灵通业务的优势 |
(二) 中国电信发展小灵通业务的劣势 |
(三) 中国电信发展小灵通业务的机遇 |
(四) 中国电信发展小灵通业务的威胁 |
六、适合中国电信小灵通业务的发展策略 |
(一) 调整目标市场与定位战略 |
(二) 调整竞争策略 |
七、结论和建议 |
(一) 结论 |
(二) 建议 |
本文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9)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体制变迁(1949—2000)(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开篇 |
一、 选题的意义、目的与创新 |
二、 研究范围与主要概念的界定 |
三、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二节 传统电信的基本构成与特性 |
一、 传统电信的发展与基本手段 |
二、 传统电信网络的基本构成 |
三、 传统电信的基本经济特性 |
四、 中国通信网络的基本构成与特点 |
第三节 中国通信史的简要回顾 |
一、 古老的通信在维护国家政权方面的重要作用 |
二、 中国通信主权的丧失和近代电信的艰辛起步 |
三、 电信在革命战争与夺取政权中的重要作用 |
四、 新中国电信发展的起点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计划经济体制下通信发展与体制形成 |
第一节 邮电管理体制的初创与建立 |
一、 军委电信总局的建立 |
二、 中国人民共和国邮电部的创立 |
三、 邮电管理体制的确立 |
第二节 邮电发展政策与邮电管理体制 |
一、 邮电发展与基本政策 |
二、 邮电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 |
三、 邮电管理体制的重大变动 |
第三节 中央政府对邮电发展的严格控制 |
一、 中央政府对邮电部门的控制与管理 |
二、 中央政府的邮电投资政策与投资管理 |
三、 中央政府的邮电价格政策与价格管理 |
四、 计划体制时期电信的发展概况 |
第四节 通信管理体制的基本构成分析 |
一、 政府组织的构成、性质与相互关系 |
二、 邮电部的基本性质分析 |
三、 通信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与组织结构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通信产业政策的确立与体制变迁 |
第一节 对通信发展的重新认识与产业定位 |
一、 电信发展落后与通信需求骤增的矛盾 |
二、 通信基本性质与地位的重新认识 |
三、 中央政府对通信发展的产业定位 |
第二节 通信产业政策确立的过程与内容 |
一、 80年代初通信产业政策的初步创立 |
二、 80年代中期通信产业政策进一步的完善 |
三、 80年代末通信产业政策的最终确立 |
第三节 产业政策的实施与邮电投资体制的变化 |
一、 邮电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变化 |
二、 邮电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变化 |
三、 “自筹资金”在邮电投资中的比例与作用 |
四、 市话初装费在邮电投资中的比例与作用 |
第四节 超常规发展对通信管理体制的冲击 |
一、 通信产业政策与邮电通信的高速发展 |
二、 邮电通信发展中高投入与低效率的矛盾 |
三、 专用通信网的发展与管理体制的矛盾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块块”通信发展与体制变迁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在通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一、 邮电管理体制的调整 |
二、 “四个一起上”政策的出台 |
三、 江苏省通信发展的案例 |
四、 “十六字方针”的确立与实施 |
第二节 经济核算制的确立与省邮电管理局性质的演变 |
一、 邮电部门财务管理制度的演变与改革 |
二、 邮电经济核算制的特点与内部利益关系的演变 |
三、 省邮电管理局利益关系和基本性质的变化 |
第三节 地区专用网的发展与通信管理体制的矛盾 |
一、 用户交换机发展与启示 |
二、 地区专用网的发展与管理体制的矛盾 |
三、 社会交易成本和政府管制成本的理论思考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条条”通信发展与体制变迁 |
第一节 部门专用网的发展与管理体制的演变 |
一、 部门专用网初期发展的简要回顾 |
二、 部门专用网的扩张与重复建设的形成 |
三、 重复建设的原因分析与行业管理的迫切性 |
第二节 部门通信工业的发展与管理体制的演变 |
一、 部门通信工业初期发展的简要回顾 |
二、 80年代中期部门通信工业的发展 |
三、 通信工业快速发展和行业管理的迫切性 |
第三节 行业管理的实施与通信管理体制矛盾的激化 |
一、 邮电部行业管理的初建与实施 |
二、 部门专用网管理的实施与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 |
三、 通信管理体制矛盾的进一步加剧 |
第四节 部门关系的变迁与管理体制矛盾的分析 |
一、 政府部门行为的演变与中国联通成立的原因 |
二、 中国通信管理体制的演化与矛盾分析 |
三、 管制经济学与中国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市场体制国家电信发展与体制变革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政府干预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
一、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
二、 自然垄断与政府管制 |
三、 政府干预自然垄断产业的基本手段 |
第二节 世界电信发展与体制演变 |
一、 传统电信体制与政府管理模式 |
二、 电信体制改革基本背景综述 |
三、 电信体制改革的主要趋势---产业竞争 |
第三节 政府放松管制与产业竞争 |
一、 法律在竞争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
二、 网络互连管制的重要作用 |
三、 不对称管制的重要作用 |
第四节 市场体制国家电信体制改革的启示 |
一、 中国通信体制改革的起始点---政企分开 |
二、 中国电信业垄断的特殊性质---行政垄断 |
三、 中国通信体制改革的真正阻力---部门利益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七章 世纪之交的体制变革与本文的政策性建议 |
第一节 信息化过程中的通信管理体制的整合 |
一、 产业融合的发展背景 |
二、 通信体制的重大调整---信息产业部成立 |
三、 体制改革与体制矛盾的延续 |
第二节 产业未来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政策性建议 |
一、 建立政府管制机构,重构政府管制的框架 |
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市场竞争的主体 |
三、 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尽快形成有效竞争 |
四、 以法律形式规范政府管制与市场竞争 |
第三节 结束语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四、对G网呼叫接通率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A公司网优人员培训体系研究[D]. 崔予红.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3)
- [2]A市联通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 ——以联通JS公司为例[D]. 程希明.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5)
- [3]我国下一代网络的市场准入管制[D]. 柳云平.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5)
- [4]电信网间互联互通问题案例研究[D]. 戴晓艳.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5]XX地区网通公司运用营销过程管控实现企业精确营销分析[D]. 姜德全.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6]我国电信业竞争法律制度研究[D]. 李阳.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06)
- [7]中国网通集团客户服务的顾客忠诚度研究[D]. 高蕾蕾. 天津理工大学, 2008(03)
- [8]中国电信小灵通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王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02)
- [9]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体制变迁(1949—2000)[D]. 王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01)
- [10]对G网呼叫接通率的几点思考[J]. 赵轶. 江苏通信技术,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