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西部春小麦不同密度、氮磷组合的产量效应

内蒙古西部春小麦不同密度、氮磷组合的产量效应

一、内蒙古西部春小麦不同密度、氮、磷配比组合的产量效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虎[1](2021)在《北疆荒漠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文中认为北疆干旱荒漠地区地处我国西北牧区,该区域干旱少雨、水资源紧缺、草畜失衡、灌溉水管理粗放、饲草水肥响应等基础研究相当薄弱,本研究针对该区域灌溉饲草地建设中所面临的灌溉用水规律不明晰、饲草作物系数缺失、灌溉水管理策略缺乏、水肥利用效率低、施肥量与灌水量时空不协调等问题,以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为主要试验对象,并结合苏丹草、披碱草等当地优势且常见的饲草作物,通过在北疆阿勒泰地区开展单作和混间播条件下非充分灌溉试验、水肥耦合试验,从水量平衡原理、饲草作物水模型、灌溉水优化配置、作物混间播高产栽培和水肥耦合理论等角度,提出单作灌溉饲草作物灌溉关键指标和灌溉制度;通过分析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产出效应及灌溉水效益,提出紫花苜蓿和青贮玉米最优间播组合模式;优选了缺资料地区ET0简化计算方法,并对FAO推荐的饲草作物系数Kc进行了修正;基于最小二乘法确定了苏丹草、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的饲草作物水模型,并采用动态规划法对灌溉水进行了优化配置,提出了不同可供水量条件下饲草地灌溉水管理决策方案;构建了单作条件和混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料的水肥耦合产量数学模型并提出最佳水肥管理制度。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北疆干旱荒漠地区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北疆干旱荒漠地区规模化高效开发利用饲草地提供技术支撑。具体得到以下研究成果:(1)饲草作物不同种植模式下需水规律与滴灌灌溉制度紫花苜蓿在全年中收获两茬,每茬生长期约为60 d,充分灌溉条件下需水量为690 mm。全生育期连续受旱时,需水量为607 mm,仅为充分灌溉时的88%;苏丹草的需水量随着作物受旱情况的加剧而逐渐减少,其充分灌溉的需水量为431 mm,重旱条件下需水量仅为充分灌溉的48.0%;青贮玉米抽穗—开花期不灌水条件下需水量最小,仅为341.0 mm,为充分灌溉时的60%。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产量最大时的灌溉定额分别为407 m3/亩、264 m3/亩和367 m3/亩,水分利用效率最大时的灌溉定额为367 m3/亩、172 m3/亩和286 m3/亩。间播条件下,采用2行青贮玉米与12行紫花苜蓿组合可以得到较多的粗蛋白质、钙以及磷,而紫花苜蓿单作是营养产出最高的种植模式。4行青贮玉米与8行紫花苜蓿间播的光能利用率最高,并且对地表会起到较好的覆盖作用,能在保证较低需水水平下(需水量为660.5mm),得到最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2)基于FAO推荐方法的ET0计算方法优选与Kc值修正以FAO56 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的ET0为标准,通过比较与其他4种不同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异性与相关性,在全生育期的大部分时段FA056 PM法与FAO Penman法和IA法的计算结果较为接近,PT法和HS法计算的ET0较FAO56 PM计算值总体偏大,且偏差较大。IA法所需要的气象资料仅为气温和日照时间,并且计算结果有较高精度,IA法可以代替FA056 PM法在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完成ET0计算。经过修正后,青贮玉米在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的Kc分别为0.8、0.96、1.03和0.79,全生育阶段平均Kc为0.92。苏丹草在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的Kc分别为0.66、0.77、0.91、和0.84,全生育阶段平均Kc为0.80。紫花苜蓿第一/二茬的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快速生育期的Kc分别为0.94/0.51、1.03/1.18、0.86/1.09,全生育阶段平均Kc为0.93。苏丹草、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的全生育期修正后的全生育期作物系数Kc较FAO56推荐值,分别提高了10.00%、13.04%、5.38%。(3)非充分灌溉条件下饲草产量响应与作物水模型确认紫花苜蓿、青贮玉米和苏丹草均为充分灌溉条件下产量最高,苏丹草产量与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呈显着的线性相关。紫花苜蓿在返青-分枝期受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高;苏丹草全生育期受轻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低,受重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高;青贮玉米在抽穗-开花期受轻旱时水分生产效率达到最高,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连续受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低。北疆干旱荒漠地区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需(耗)水量与饲草料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可用Jensen模型、Stewart模型和Jensen模型来进行模拟预测,三种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51%、9.24%和9.25%,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作物各自生长最为敏感阶段分别是紫花苜蓿的分枝-孕蕾期(第一茬)、苏丹草的灌浆-乳熟期和青贮玉米的苗期。(4)基于饲草作物-水模型与DP法的有限灌溉水量优化配置当灌溉供水量M出现轻度紧缺时(紫花苜蓿420 mm≤M≤500 mm、苏丹草250mm≤M≤360 mm、青贮玉米200 mm≤M≤450 mm),应分别优先保证紫花苜蓿蔓枝延长期、苏丹草孕穗开花期和青贮玉米孕穗开花期的供水量;当灌溉供水量十分紧张时(紫花苜蓿M≤420 mm、苏丹草M≤250 mm、青贮玉米M≤200 mm),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应分别优先保证第二茬开花成熟期、苗期、孕穗开花期的供水量。(5)水肥耦合条件下饲草料地水肥响应北疆干旱荒漠地区膜下滴灌青贮玉米,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拔节期青贮玉米的株高和茎粗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青贮玉米株高增长最快的处理为高肥轻旱,在不受旱和轻度受旱条件下,青贮玉米叶面积指数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中旱和受重旱条件下,中肥和低肥的叶面积指数相当。灌溉量在250m3/亩,追肥施肥量在10 kg/亩,青贮玉米产量可达3000 kg/亩。当灌溉量、追肥施肥量大于上述量时,产量增加幅度不大。水利用效益最大的是高肥重旱处理,化肥利用效益和水肥耦合效益均为低肥不受旱处理;产值较高的为高肥不受旱、中肥不受旱和中肥轻旱处理。紫花苜蓿和不同饲草进行混间播时,混播最优组合为:紫花苜蓿和老芒麦组合,施农家肥量1231 kg/亩,灌溉定额为240 m3/亩;间播的最优组合为:紫花苜蓿和老芒麦、施农家肥量2248.9 kg/亩、灌溉定额180 m3/亩。混播条件下饲草生育期内最大需水强度为5.73 m3/(亩·天),混播饲草料作物干旱年灌水8次,灌溉定额为240m3/亩。混间播饲草地饲草料作物在需水强度、产量、肥料利用等方面都由于单作饲草地。

王浩[2](2017)在《渭北旱地春玉米不同栽培模式的蓄水保墒与增产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旱作农田作物生产对自然降雨依赖性较强,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是作物生产的主要研究课题。春玉米是渭北旱地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栽培采用一年一熟制,生产存在着长达7个月的休闲期。该时期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降雨量的30%,是旱区重要的农业水资源。该区春玉米生产土壤耕作以翻耕处理为主,使土壤水分蒸散加剧,不利于降雨的高效利用。不合理施肥也是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影响土壤的可持续生产,降低农田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为了探索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与水分效应,于2013-2016年在渭北旱地玉米田进行栽培模式比较试验,试验共设置了6个处理,分别为:翻耕(CT)、免耕(NT)、深松(ST)3种耕作栽培模式,和3种耕作与施肥组合栽培模式:翻耕+低肥(LCT)、免耕+高肥(HNT)、深松+平衡施肥(BST),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休闲期蓄水效应以及生育期耗水特性,试验取得了如下研究进展:(1)春玉米田休闲初期土壤水分均处于不同程度的亏缺状态,且休闲期降雨偏低,对土壤水分亏缺补偿并不明显。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明显,NT、ST较CT增加休闲末期土壤蓄水11.91mm和13.66mm,蓄墒率分别提升38.5%和56.9%。同时秸秆覆盖深松有利于降雨的入渗,并且ST蒸发抑制率高于NT。因此,休闲期保护性耕作能有效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同时认为秸秆覆盖深松为本区玉米休闲期较为适合的休闲期保护性耕作方式。(2)对土壤水分进行分析发现深松、免耕均能显着提高玉米全生育期平均土壤蓄水量(p<0.05),与翻耕比较全生育期土壤蓄水量平均提高27.4mm、15.1mm,并且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降雨利用效率。翻耕+低肥、免耕+高肥,施肥均降低了生育期土壤水分储量,与翻耕、免耕比较,全生育期土壤蓄水量平均降低7.8mm、10.9mm,深松与平衡施肥组合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储量无明显降低作用。(3)通过对不同栽培模式下养分比较分析发现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施用化学肥料能有效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对土壤培肥具有一定的作用。对土壤速效养分进行分析发现,氮肥和钾肥对土壤速效氮、钾的补充比较明显,磷肥却无明显补充作用,土壤中速效磷含量主要受耕作影响较大,且本研究中以深松磷素释放能力更强。同时也发现本研究中三种耕作施肥模式下氮、磷肥偏生产力与农学效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有明显降低趋势,并且氮肥施用量高于150kg/hm2,磷肥施用量高于120kg/hm2时肥料偏生产力与农学效率下降最为明显,减少肥料的施用有利于作物对化学肥料的充分利用,但肥料施用量过低不利于农田养分平衡,并且无肥区深松提高了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本研究中深淞与平衡施肥组合是6种栽培模式中肥料与土壤养分充分利用,并且基本满足农田养分平衡的栽培模式。(4)深松能有效提高春玉米产量(p<0.05),与翻耕耕作方式进行比较,两年产量分别提高492kg/hm2、489kg/hm2,增产率分别为6.0%和5.4%。深松+平衡施肥组合栽培模式与免耕+高肥组合栽培模式产量无明显差异,较翻耕+低肥组合栽培模式产量分别提高973 kg/hm2、1260kg/hm2,增产10.7%和13.9%。单位面积穗数是影响作物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在春玉米种植密度相同的条件下,提高双穗率,减少空杆率能有效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因此HNT与BST均能有效提升玉米籽粒产量,是由于单位面积穗数与穗粒数的提高。对净收益进行分析,HNT净收益最高,BST次之,LCT最低,即与传统栽培模式比较HNT2年较LCT平均增收2064元/公顷,BST由于种植成本的增加并未表现出净收益的增加。综上所述,深松与平衡施肥组合栽培模式可改善旱地玉米田土壤水分状况,减少氮、磷肥投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和肥料利用,有利于农田养分平衡,同时保持较高的产量水平,是旱地玉米生产的优势栽培模式,但其净收益无明显提高,有待进一步优化栽培模式达到减肥增收的目的。

谭政[3](2016)在《小麦复种加工番茄品种组合筛选及效益分析》文中指出本文系统分系了国内外小麦复种加工番茄发展现况,针对新疆昌吉地区有目的、有规划的通过文献检索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综合试验研究法对小麦复种加工番茄生产进行了研究,尤其对小麦复种加工番茄的栽培关键中品种组合筛选进行了实验,对小麦复种加工番茄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最佳的品种组合,为农民的增产增收提供新的栽培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近几年新疆小麦生产成本增加,主要是由于原料费和人工费增加造成。(2)新疆加工番茄种植面积有逐年增加趋势,尤其是番茄的主产区的昌吉地区,加工番茄的种植面积占到了农作物总面积的60%,但成本费用也略有增加。(3)复种模式明显优于单播,其中以新冬33号小麦与屯河8号加工番茄组合的复种模式产量最佳。(4)改进加工番茄复种小麦的种植模式,可实现原料均衡供应和节本增效的目的,延长番茄加工企业原料的供应期与加工期、降低加工番茄的种植成本,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新疆昌吉地区小麦复种加工番茄的可行性对策。首先,要对小麦与加工番茄品种组合进行筛选,本研究得出新冬33号屯河8号组合产量最好,经济效益最明显。其次,对小麦复播加工番茄的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得出了新冬33号与屯河8号的农艺性状也明显优于其他品种。本研究还总结了小麦复种加工番茄的栽培关键技术,得出复种模式中水肥管理比单播模式要求更加精细化。

胡戎朔[4](2016)在《播种期及氮磷配比对双低油菜产质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以双低油菜青杂6号为试验材料,以播期、施氮量、施磷量为试验因素,研究了不同播期及不同氮、磷配施对双低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形成及植株饲用品质的影响,旨在阐明不同播期、不同氮、磷配比对油菜植株生长、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品质形成、植株养分含量及饲用品质形成的影响机理,为阴山北麓地区双低油菜籽粒油用、茎叶饲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播期对油菜的生长发育、单株干重有着不同的影响。随着播期的推后,油菜的总生育天数缩短,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磷钾含量、粗脂肪、中性纤维、酸性纤维、粗灰分含量均随播期的推迟而呈现逐渐降低趋势,而植株蛋白质含量呈升高趋势。适宜早播更有利于壮苗和延长生育期,对提高春油菜产量与品质有利。本试验中,阴山北麓地区春油菜适宜播种期以5月20日前为宜。(2)试验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油菜的单株干重、植株产量、株高、分枝起点高度及主花序长度、一次有效分枝数、二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单株角果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均呈上升趋势;植株及茎叶氮磷钾含量、植株及籽粒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提高,而植株粗脂肪、粗灰分、籽粒含油率、芥酸及硫甙葡萄糖苷含量均降低。适量施用氮肥不仅有利于促进植株生长,而且有利于提高双低油菜的产量及饲用品质。本试验中,施氮量应以纯N8.2kg/667m2~12.3kg/667m2为宜。(3)试验表明,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油菜的株高、单株干重、饲用产量及分枝起点高度、主花序长度、一次有效分枝数、二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单株角果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均呈上升的趋势;植株及茎叶氮磷钾含量、植株及籽粒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均有所提高;籽粒含油率和硫甙葡萄糖苷呈先升后降趋势;而植株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均有所降低。适量施用磷肥对于提高双低油菜茎叶及籽粒产质量和饲用营养品质有利。本试验条件下,施磷量以P2O5施用量为7.0-10.5kg/667m2为宜。(4)本试验条件下,不同的氮磷配比对双低春油菜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形成均有不同影响。综合比较,氮磷配比组合以中、高施肥组合(N3P3、N2P3)其植株产量、籽粒产量、植株氮磷钾含量和籽粒蛋白质、含油率较高,而芥酸和硫甙葡糖糖苷含量、粗灰分含量较低,油脂脂肪酸组成及品质较好。本试验中氮、磷施用量以N 8.2-12.33kg/667m2,P2O5 7.0-10.5kg/667m2为宜。

周紫阳[5](2011)在《高梁子粒淀粉遗传特性及积累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80%的粒用高粱用于酿酒业,出酒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淀粉含量。淀粉是高粱子粒的主要成分,其含量高低是决定高粱酿造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目前,在粒用高粱的研究和应用上主要以高淀粉酿造型高粱为主。对高粱子粒淀粉含量遗传特性、积累规律及调控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无疑对高粱育种、栽培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有关高粱子粒淀粉遗传特性、淀粉积累规律及其与叶片生理关系,以及钾肥调控对高粱子粒淀粉积累特性的影响研究很少或尚未见系统报道。本研究以高淀粉和低淀粉高粱不育系和恢复系,利用NCⅡ设计的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杂交组合,通过对杂交种的淀粉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淀粉在亲本和杂交种间的遗传表现。以高淀粉和低淀粉高粱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高淀粉和低淀粉高粱淀粉积累特性及其与叶片生理关系,以及钾肥调控对淀粉积累特性的影响。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高粱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对3个性状的表型值均有重要作用。在高淀粉高粱杂交种的选育中,首先要重视对双亲一般配合力的选择。在一般配合力高的基础上更多的选择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的组合,才能使杂交种获得较高的淀粉含量。淀粉含量占高粱籽粒产量的70~80%,对高粱的品质性状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亲本会对杂交后代总淀粉中的直(支)链淀粉比例产生显着影响。高淀粉含量主要与高支链淀粉含量有关。由于支链淀粉的合成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因此对这个性状的改良难度更大。本研究结果表明,恢复系群体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多为正值,通过加强对这个群体的性状改进,选育出支链淀粉含量更高的恢复系是可行的。2、高淀粉和低淀粉高粱子粒淀粉积累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高粱子粒总淀粉、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随子粒灌浆过程推进均呈不断上升趋势,至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在子粒灌浆过程中,高淀粉高粱和低淀粉高粱子粒淀粉含量变化趋势均呈“S”型曲线变化;高淀粉高粱和低淀粉高粱在灌浆初期子粒直链淀粉含量并无显着差异,而在灌浆中后期才逐渐表现差异;与直链淀粉积累不同,高淀粉高粱子粒支链淀粉含量在灌浆初期就显着高于低淀粉高粱子粒支链淀粉含量;子粒总淀粉积累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整个灌浆期支链淀粉积累和灌浆中后期直链淀粉积累的不同造成的。3、高淀粉和低淀粉高粱开花后叶片光合指标及其与子粒淀粉含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淀粉高粱叶片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高于低淀粉高粱叶片。在灌浆中后期,子粒淀粉含量与叶片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其中子粒淀粉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之间的相关性要比淀粉含量与比叶重、叶绿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密切。由于现代技术手段的改进,可方便地进行叶片净光合速率的瞬时、准确测定,因此可以把净光合速率作为选择高淀粉高粱的一个有效指标。4、高淀粉和低淀粉高粱开花后叶片保护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及其与子粒淀粉含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粱开花后,叶片SOD、POD和CAT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SOD和CAT活性峰值出现在花后28天,POD活性峰值出现在花后21天。高淀粉与低淀粉高粱叶片SOD和CAT活性在花后14天内差异不显着;在开花21天后,高淀粉高粱叶片SOD和CAT活性显着高于低淀粉高粱叶片SOD和CAT活性。在开花后35天内,高淀粉高粱叶片POD活性显着高于低淀粉高粱叶片POD活性,42天后,高淀粉与低淀粉高粱叶片POD活性差异不大。在开花21天后,子粒淀粉含量与叶片SOD、CAT活性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在开花35天内,子粒淀粉含量与叶片POD活性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高淀粉与低淀粉高粱叶片MDA含量在花后14天内差异不显着;在开花21天后,高淀粉高粱叶片MDA含量显着低于低淀粉高粱叶片MDA含量,子粒淀粉含量与叶片MDA含量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高淀粉高粱开花后,叶片保持较高的保护酶活性和较低的丙二醛含量,使叶片衰老减缓,为保持较高光合作用强度奠定基础。5、钾肥调控对高粱植株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增加高粱植株有效绿叶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使干物质向经济器官积累增多,提高经济系数,增加子粒产量。其中以每公顷基施钾肥90kg,追施钾肥30kg产量最高。6、钾肥调控对高粱子粒淀粉积累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用钾肥明显提高子粒总淀粉、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施钾肥提高灌浆期高粱总淀粉积累速率和支链淀粉积累速率,以及灌浆中后期直链淀粉积累速率。其中以每公顷基施钾肥90kg,追施钾肥30kg子粒淀粉含量最高。7、钾肥调控对高粱叶片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可以增加高粱花后叶片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这是施钾增产量的原因之一。其中以每公顷基施钾肥90kg,再追施钾肥30kg效果最好。8、钾肥调控对高粱叶片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钾肥调控能显着提高高粱叶片SOD、POD和CAT活性,降低叶片MDA含量,有利于活性氧的清除,延缓叶片衰老进程,这是施用钾肥提高子粒产量的原因之一。

杜桂娟[6](2009)在《青贮玉米复种及其加工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在分析了两熟不足区优质粗饲料短缺和鲜食玉米、马铃薯、小麦等短季作物缺少合适下茬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短季作物下茬复种青贮玉米的多熟种植模式。以筛选适宜的复种青贮玉米品种为切入点,采用田间试验与室验室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提出了复种青贮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复种青贮玉米加工利用方法,并对以青贮玉米为后作的三种复种模式的资源利用、综合效益等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经过连续两年试验,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与一季春玉米相比,马铃薯复种青贮玉米、覆膜鲜食玉米复种青贮玉米、小麦复种青贮玉米三种复种模式的光能生产效率、积温生产效率、降水生产率、净增能、产量、产值和纯效益等指标均明显提高。三种复种模式的纯效益分别为25462元/hm2、22993元/hm2和14216元/hm2,较一季春玉米分别提高136.5%、113.5%和32.0%。2.根据不同玉米品种对夏播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和优质青贮玉米饲料要求,筛选出三个适宜复种的青贮玉米品种:郑单958、高油4515和先玉335。3.明确了不同播期青贮玉米的生长发育特点、干物质积累规律、产量效应以及气候条件对青贮玉米的影响等,确定了复种青贮玉米的播期极限。选用郑单958和高油4515两个品种,播期最好不要超过7月19日。建立了青贮玉米产量与活动积温之间的回归方程,郑单958青体产量与活动积温的回归方程为y=-8×10-5x2+0.3349x-278.1(r=0.998);郑单958干物质产量与活动积温的回归方程为y=0.0233x-25.921(r=0.9968),高油4515青体产量与活动积温的回归方程为y=-8×10-5x2+0.3153x-251.24(r=0.9968);高油4515干物质产量与活动积温的回归方程为y=0.0185x-17.188(r=0.9968)。4.弄清了一穴双株的增产机理、潜力以及最适群体密度。在相同密度条件下,一穴双株较正常播群体结构得到改善,主要农艺性状、光合指标有所提高,但增产未达到显着水平。增加一穴双株群体密度,加剧了植株个体之间竞争,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等农艺指标以及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光合指标降低,同时由于群体优势作用,单位面积产量先增后减,呈二次曲线变化趋势。一穴双株群体密度为10.0万株/hm2最为适宜,青体产量和干物质产量最高,分别为69.61 t/hm2和20.26 t/hm2。一穴双株群体密度超过12.0万株/hm2,群体优势不能抵消个体发育所受的影响,产量开始下降。5.弄清了氮、磷肥对复种青贮玉米的影响,提出了合理的化肥施用量。在有机质中等偏上、氮含量中等、磷缺乏的土壤条件下,中氮高磷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均有利。高氮高磷导致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过于旺盛,群体郁蔽,造成后期早衰,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减少,单位面积产量降低。当施氮量(N)为250 kg/hm2,施磷量(P2O5)为100 kg/hm2时,青体产量最高,为61.08 t/hm2;施氮量(N)为200 kg/hm2,施磷量(P2O5)为100kg/hm2时,青体产量次之,为60.99 t/hm2。如果兼顾产量和经济效益的话,选择第2种施肥方案更合理。6.明确了不同成熟度复种青贮玉米单贮、去穗青贮、复种青贮玉米与紫花苜蓿混贮、复种青贮玉米与干秸秆混贮等不同青贮利用方法的青贮效果和营养价值。7月5日至7月12日播种的青贮玉米全株青贮后,青贮等级为1级,青贮效果较佳。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等指标基本上达到或接近优质青贮饲料的标准。7月19日播种的青贮玉米全株青贮后,青贮等级和营养价值降低;去穗后青贮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等营养成份均有所降低,粗纤维含量增加,青贮等级为1-2级,青贮也较成功。复种青贮玉米与紫花苜蓿混贮,青贮等级可以达到1-2级,较紫花苜蓿单贮有明显改善。从营养价值上看,当紫花苜蓿占青贮料比例达到二分之一时,混贮的粗蛋白含量达到14.92%,是复种青贮玉米单贮的2.3倍。二者混贮将禾本科饲草与豆科饲草的优点集成,有效地解决了紫花苜蓿单贮不易成功和复种青贮玉米单贮蛋白含量低的问题。复种青贮玉米与干秸秆混贮,青贮等级可以达到1-2级,较干秸秆单贮有明显改善。从营养价值上看,当复种青贮玉米占青贮料比例达到二分之一时,粗蛋白含量为7.49%,粗脂肪含量为1.40%,与干秸秆单贮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采取复种青贮玉米与干秸秆混贮,改善干秸秆的营养品质,是不发达地区解决青绿饲料短缺,提高粗饲料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刘丽平[7](2008)在《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明确不同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2006—2007年在河北省藁城市宜安村高产大田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以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为材料,应用裂区设计研究了15cm等行距(S1)、16.7+16.7+26.7cm(即当地的“三密一稀”种植模式)(S2)和20cm等行距(S3)共3种行距配置和基本苗180万/hm2(D1)、300万/hm2(D2)、420万/hm2(D3)和540万/hm2(D4)共4种密度的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相同密度下,S1的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基本上都最高,S3次之,S2最低。4种种植密度下群体总茎数以D4最大,并随密度降低群体总茎数减少。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以D2、D3的较高,D4或D1较低。即密度为D2或D3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密度为D1或D4的。籽粒产量为D2>D3>D1>D4。2、相同密度下,生育中后期的群体透光率以S3>S2>S1。不论叶位高低,冠层叶片叶绿素SPAD值基本上以S3>S1>S2。冠层顶三叶的光合速率均以S1>S3>S2。4种密度下D1和D4生育中后期的群体透光率较高,开花后叶绿素SPAD值降低较为缓慢。冠层叶片的光合速率在密度间变化各不相同,但差别不大。总起来说,相同密度下,S1的群体光能利用率最高,S3次之,S2最低。同一行距配置条件下,群体光能利用率以D2和D3较高,D4或D1较低。即D2或D3的光能利用率高于D1或D4的。3、随着密度增加,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期显着变慢或缩短。D1的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期最快最长,D4的最慢最短。S1和S3的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期基本上都快于或长于S2的,并且灌浆速率以S3最快,灌浆持续期则以S1最长。4、不同行距配置的粒叶比大小以S2>S3>S1。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粒叶比逐渐降低。密度增加至D3以后,粒叶比反而有所上升。5、单株茎鞘干重、每厘米茎秆长度干重和茎秆第二节间粗度基本上以S1>S2>S3,茎秆第二节间机械强度则以S3>S2>S1。随着密度增大,单株茎鞘干重、每厘米茎秆长度干重、茎秆第二节间粗度和茎秆机械强度逐渐降低。6、单株茎数以S1>S3>S2,次生根数则以S1>S2>S3。单株茎数和次生根数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少。综上所述,S1D2的群体质量和产量最高,其次为S3D2。所以河农822最佳的行距配置和密度为15cm等行距×300万/hm2基本苗或20cm等行距×300万/hm2基本苗。

王和洲[8](2008)在《黄淮平原小麦玉米一体化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黄淮平原是我国小麦玉米的主要产区,该区粮食产量高低对保障国家粮食具有重要地位。本研究以黄淮平原有代表性的商丘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市1953年以来的光、温、水气候条件统计分析,和2004-2007年对该市土壤肥力状况、品种表现、生产条件调查试验,以及所设置的水肥藕合、播期密度等试验,对商丘地区小麦玉米一体化节水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淮平原自然生态条件适宜发展小麦玉米一体化生产黄淮海平原属于亚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商丘地区年平均气温14.1℃,气温年变差28℃,>10℃的积温为4633℃,年均日照时数为2535.8 h,多年平均降水量708.3 mm,无霜期206天。该区光温资源丰富,土壤为潮土类型,土层深厚,适宜发展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生产,是国家粮棉油重要生产基地。2.限制农业生产稳步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将商丘2003—2007逐年逐月平均气温、降雨和日照时数与1973—2007年多年逐月平均值相比较,发现该市小麦生长季节降水偏少,需补充灌溉,玉米生长季节的光、热资源利用不充分,有待进一步优化提高;土壤氮磷钾肥均衡性失调,重氮、缺磷、欠钾的现象普遍存在,需要持续培肥地力改善生产条件;栽培技术上小麦播量和群体偏大、倒伏、早衰和病虫发生严重;玉米种植密度偏小,整齐度偏差、收获提前籽粒灌浆不充分、水肥运筹不科学、品种类型搭配不当、接茬错位等一体化技术集成度不够、配套性差,严重影响了小麦玉米产量的稳步提高。3.针对限制小麦玉米产量稳步提高的关键因素,通过设置专门试验,开展节水高产小麦玉米品种组配筛选、适宜播期播量和水肥耦合方案研究、农田病虫草害防治等试验研究,初步确定周麦18、新麦18、偃展4110和郑单958、浚单20、豫玉22是生育期适中、抗逆性强、成产结构协调,适合该区域自然与生产条件的节水高产品种。小麦每667 m2的适宜播种量范围周麦18为6.0~9.0kg、新麦18为7.5kg左右、偃展4110为6.0~8.0kg;玉米每667 m2的适宜密度郑单958为4000~5000株、浚单20为4000株左右、豫玉22为2700~3000株。年粮食产量y与小麦播种量(x1)、玉米密度(x2)、大田施氮量(x3)之间的数学模型为:y=970-40x1+5x2-35x3。培肥地力和提高N、P肥料的投入水平以及注意适宜的限量供水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小麦施磷量(X1)、施氮量(X2)和灌水量(X3)的产量(Y)数学模型为:Y=432.4806+16.1757X1+20.7049X2+26.7287X3+1.3012X1X2-0.9313X1X3+ 15.7438X2X3-0.7955X12-1.3537X22-2.2406X32。4.在此基础上优化集成了小麦玉米一体化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选用冬小麦抗旱节水高产品种(包衣种子或药剂拌种)、整地造墒(小麦播种水)、一播全苗(专用肥或复合肥随播种机播种施肥)、返青期喷施除草剂(免中耕除草)、返青-拔节期灌溉、开花-灌浆期喷施农药和抗旱增产剂、收获小麦(联合收割机秸秆粉碎还田)→玉米播前防草除草、选用抗旱节水高产玉米优良品种(防病虫抗旱增产的包衣种子)、抢墒播种(专用肥播种施肥一体化播种机直播或点播)、灌溉(喇叭口期)、开花-灌浆期防病虫(喷施农药和抗旱、增产剂)、玉米收获(联合收割机秸秆粉碎还田)、旋耕(免深耕)→播种小麦。

杨恒山[9](2004)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农田种草关键技术及种养结合模式的研究》文中指出在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生产的现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荒漠化加剧及草地禁牧地区饲草短缺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农田种草养畜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以牧草、饲料作物适宜品种的选择为切入点,以田间试验和实验室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健宝( S.bicolor×S.sudanense cv.Jumbo)、牧特利(Pennisetum hybrid Nutrifeed)、阿尔冈金(Medicago sativa L. Algonquin)、科多4号(Zea mays L. Keduo No.4)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以试验牧草、饲料作物为青粗饲料,以奶牛、肉羊为饲养对象,以饲养标准为依据,配置与奶牛、肉羊饲养相适应的牧草、饲料作物种植模式,并对模式的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价。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草地禁牧引发的青绿饲草短缺是制约草食畜牧业发展的瓶颈,禾本科牧草健宝、牧特利和豆科牧草紫花苜蓿阿尔冈金具有高产、优质、多抗、可多次刈割利用的优势,是研究地区农田种草解决青绿饲草不足的理想草种。2.健宝的营养品质随株高的增长而下降,适时刈割是兼顾高产优质的有效手段。1次刈割干物质产量虽高但营养品质较差,3次刈割虽然营养品质好但干物质产量较低,2次刈割能较好地兼顾产量与品质。在13.5×10422.5×104株/hm2的密度下,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增产效应第1茬较第2茬明显。N、P、K肥对健宝牧草产量影响的效应为N>P>K,N、P间,P、K间正交互效应导致在较高的施N水平下,产量随P、K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健宝连作会导致草产量的降低,但较高的施肥水平下连作产量的降幅不大。3.牧特利分蘖期长,分蘖能力强。拔节前株型丛生,此期刈割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由于分蘖大量死亡造成营养物质的浪费,而且再生能力强、营养品质好。刈割留茬以15cm为宜,高留茬不仅可以保证安全再生,而且较多地保留了小蘖,再生生长速度较快。牧特利鲜、干草产量均以1次刈割最高,3次刈割最低;但营养品质以3次刈割最好,1次刈割最差。4.阿尔冈金基施磷、钾肥对当年草产量与品质均有影响,追施钾肥有利于草产量和根系的生长。刈割次数对草产量、品质、根干重及根中含碳、含氮化合物的含量均有明显的影响。兼顾高产、优质、持续利用,研究地区水浇地种植阿尔冈金以1年刈割4次为宜。留茬5cm刈割鲜草产量均较留茬10cm刈割鲜草产量高,但二者间的差异随着刈割茬次而逐渐减小。种植当年的紫花苜蓿阿尔冈金根系远较玉米发达,具有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苜蓿地茎茬密集,残茬干重是玉米地的3.43倍,春季土壤风蚀量仅为玉米地的41.8%。5.科多4号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及粗蛋白质产量均高于当地主栽的玉米品种,且收获时茎青叶绿、营养品质好、含水量适宜,是较为理想的青贮玉米品种。科多4号在研究验地区以9月15日以后收获为宜,早收营养品质好于晚收,但干物质产量不高。密度、施氮水平对科多4号鲜体产量均有显着影响,适宜栽培密度为51911株/hm2,施N量为231.72kg/hm2。大垄种植、与其它高秆抗倒作物宽带间作和慎浇秋水是科多4号抗倒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6.麦后复种饲料作物是解决青贮饲草不足和麦后复种问题的有效途径。麦后复种玉米生物产量及粗蛋白质产量均高于复种健宝和籽粒苋。在5个玉米品种中,金山3优势显着,鲜体产量91.53t/hm2、干物质产量19.07 t/hm2、粗蛋白质产量1.07 t/hm2、产值7322元/hm2(较复种白菜产值增加43%),是试验地区麦后复种较为理想的品种。7.饲养1头年产奶量为6100kg的奶牛,其饲草种植模式为:种植健宝、阿尔冈金各0.081hm2,解决青绿鲜草及青干草的供应;种植普通玉米0.157hm2,籽粒作精料、秸秆作青贮;种植青贮玉米科多4号0.013hm2,与普通玉米秸秆混合青贮,解决青贮饲料并改善青贮品质;种植0.014hm2饲用甜菜,块根作冬春季调剂饲料,颈叶作10月份的补充饲料。各种牧草、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合计为0.346 hm2。该模式饲养1头奶牛的年效益为5973.78元,较传统饲养每头奶牛的效益增加1.39倍;平均1hm2土地的效益为17265.26元,较种植玉米1hm2土地增加效益2.84倍。8.肥育100只羔羊(肥育期90d),其牧草、饲料作物的种植模式为:种植牧特利0.350 hm2、阿尔冈金0.250hm2,解决青绿鲜草的持续供应;种植普通玉米0.154hm2,籽粒作精料、秸秆作冬季作基础母羊的粗饲料或作肥育羊的调剂饲草,各种牧草、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合计为0.754 hm2。该模式1个生产周期的经济效益为8139.9元,平均1hm2土地的效益10795.6元;较传统肉羊肥育增加效益0.63倍,较种植玉米1hm2土地增加效益1.40倍。

吴素琴[10](2003)在《紫花苜蓿种子丰产关键因子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文中提出宁夏灌区是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种植的主要地区之一,尤其是苜蓿种子生产的理想区域,在国家提倡建立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耕地土壤多年单一种植禾本科作物需要改良,农作物种植增产不增收,草产业及畜牧业发展蒸蒸日上,国内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迅速增大而其种子生产技术落后的情况下,研究紫花苜蓿种子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意义。本文在综述、筛选苜蓿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着重就种植密度和磷肥与苜蓿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试验研究,获得了在国内外居于先进水平的种子产量(1680.1kg/hm2),为国内已见报道的最高产量,并用生态学的观点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整套苜蓿种子生产理论,进而提出了宁夏灌区苜蓿种子丰产栽培模式,在理论与实践上为苜蓿种子丰产提供了依据。经查阅文献和参与式调查表明,影响苜蓿种子丰产的重要因子有生态条件、密度、磷肥、微肥、水分、授粉、生长调节剂、病虫、杂草和收获时间,而其中最关键的因子是种植密度,其次是土壤水分、辅助授粉和磷肥的施用等。1紫花苜蓿种子丰产与密度因子关系的研究在灌区耕地上设计的种植方案为90cm行距,株距分别为10cm、15cm、20cm、25cm、30cm、35cm、42cm、56cm。结果表明,实际种子产量,表现种子产量,结荚花序数/m和荚果数/结荚花序、荚内种子数和千粒重在低密度时,随密度缩小而升高,而密度大于42cm后则呈降低趋势。35cm密度处理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表现出最大值,分别为实际种子产量1560.1kg/hm、表现种子产量11445.1 kg/hm、结荚花序数/m6753个。实际种子产量、表现种子产量,结荚花序数/m和荚果数/结荚花序、荚内种子数和千粒重在密度处理间差异显着。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作用大小排序为结荚花序数/m和荚果数/结荚花序、荚内种子数和千粒重。花序数/m,花朵数/花序表现出非密度依赖性,植株高度、分枝数/m与密度成正相关,随密度缩小而降基金项目:国家西部大开发科技专项“甘肃黄土高原退耕还草恢复生态与草畜产业化技术开发与示范”(2000-K01-04-01);中国农大主持的948重大科研项目(202099)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优质高产牧草种子生产技术转化与推广(02EFN2169 0076)<WP=4>低。收获的种子,贮存2个月后,发芽势、发芽率表现良好。2紫花苜蓿种子丰产与肥料关系的研究试验研究了在不同五氧化二磷施用量0、60、120、180、240、300、360kg/hm对苜蓿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量最大时,苜蓿实际种子产量最高,为1680.1kg/hm,比对照1153.4 kg/hm增产526.7 kg/hm。施用量60kg/hm与对照之间无显着差异,其余处理的磷肥效应均为极显着。密度与磷肥交互试验结果显示,密度为90cm行距,30cm株距,五氧化二磷用量为180 kg/hm时,苜蓿实际种子产量最高,达1475.6 kg/hm;密度为10cm,五氧化二磷用量为120kg/hm时产量最低,为1028.9 kg/hm。在NP交互试验中,实际种子产量最高为1606.7kg/hm,组合是N=45kg/hm,P=90kg/hm。最低产量为984.5 kg/hm,组合是N=135kg/hm,P=360kg/hm。在NPK试验中,实际种子平均产量分别为1351.2kg/hm、1295.6kg/hm、1200.1kg/hm,按实际种子产量大小组合排序为NPK1> NPK2 >NPK3,这说明NPK三种肥料按45:120:30配比可以获得高产,是最经济的一种配比方案。四个肥料试验收获的种子在发芽势、发芽率方面均表现良好。3紫花苜蓿群体产量构成因素的数量特征研究2002数据分析结果,年紫花苜蓿(Baralfa 32 IQ)植株群体每花序的花朵数及其频数构成一个数字连续的近似正态分布的图形,每花序的花朵平均数为18.5,标准差为7.2,最小数是2,最大数是61,众数是17,中位数约为17.9,拟合的正态分布曲线函数为Y=。植株群体荚内种子数及其频数构成一个数字连续的近似正态分布的图形,荚内种子平均数为7.3,标准差约为2.1,最小数是1,最大数是19,众数是7,中位数约为7.2 ,拟合的正态分布曲线函数为Y=。 2003年数据分析结果,紫花苜蓿(Baralfa 32 IQ)植株群体每枝条花序数及其频数构成一个数字连续的近似正态分布的图形,每枝条花序数的平均数为44.7,标准差约为19.2,最小数是1,最大数是90,众数是45,中位数约为44,拟合的正态分布曲 <WP=5>线函数为Y=。植株群体花朵数/花序及其频数构成一个数字连续的近似正态分布的图形,花朵数/花序平均数为18.9,标准差约为6.9,最小数是5,最大数是56,众数是18,中位数约为18 ,拟合的正态分布曲线函数为Y=。植株群体每枝条结荚花序数及其频数构成一个数字连续的近似正态分布的图形,每枝条结荚花序数的平均数为33.9,标准差约为16.6,最小数是2,最大数是88,众数是34,中位数约为33,拟合的正态分布曲线函数为Y=。植株群体每结荚花序的结荚数及其频数构成一个数字连续的近似正态分布的图形,每结荚花序的结荚数的平均数为12.3,标准差约为4.6,最小数是1,最大数是48,众数是12,中位数约为12,拟合的正态分布曲线函数为Y=。植株群体荚内种子数及其频数构成一个数字连续的近似

二、内蒙古西部春小麦不同密度、氮、磷配比组合的产量效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西部春小麦不同密度、氮、磷配比组合的产量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北疆荒漠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参考作物潜在腾发量ET_0与作物系数K_c研究
        1.2.2 作物水分模型及水资源配置研究
        1.2.3 饲草高产种植模式研究进展
        1.2.4 饲草作物对水肥耦合响应机制研究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田间试验基础数据
    2.1 研究区代表性分析
    2.2 试验区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条件
        2.2.3 农业气象灾害
        2.2.4 植被土壤
    2.3 试验饲草料作物选择
        2.3.1 供试作物
        2.3.2 供试材料
    2.4 主要试验观测仪器设备
    2.5 基本土壤物理化学指标测定
        2.5.1 田间持水量与容重
        2.5.2 土壤物理化学组成
        2.5.3 土壤粒径分析
    2.6 基于定位通量法的地下水补给量测定
3 饲草作物单作条件下需水规律与滴灌灌溉制度
    3.1 引言
    3.2 试验方法
        3.2.1 田间试验设计
        3.2.2 观测技术指标
    3.3 灌溉饲草作物单作需水规律与需水量
        3.3.1 适宜水分条件下饲草作物单作需水量
        3.3.2 适宜水分条件下饲草作物单作需水强度
        3.3.3 不同水分处理下饲草作物单作需水量与需水模数
    3.4 基于作物灌水特征的不同目标灌溉制度
        3.4.1 灌溉饲草作物单作条件下不同水分处理的灌水特征
        3.4.2 不同目标条件下单作饲草作物灌溉制度
    3.5 小结
4 间播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与产出效应及种植模式
    4.1 前言
    4.2 试验方法
        4.2.1 田间试验设计
        4.2.2 观测技术指标
    4.3 间播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与产出效应
        4.3.1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
        4.3.2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生长指标
        4.3.3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产量及其品质
        4.3.4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和水分经济效益
    4.4 基于SPSS主因子方法的间播模式综合评价
        4.4.1 饲草作物综合评价指标的优选
        4.4.2 饲草料作物综合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4.4.3 饲草作物综合评价结果
    4.5 小结
5 基于FAO推荐方法的ET_0计算方法优选与K_C值修正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计算方法
    5.3 干旱地区气象资料缺失条件下ET_0算法优选
        5.3.1 不同水平年下ET_0计算结果比较
        5.3.2 不同计算方法结果偏差与原因分析
        5.3.3 潜在腾发量ET_0与对应气象要素间的灵敏性分析
    5.4 灌溉饲草料作物不同生育阶段作物系数K_C值修正
        5.4.1 基于FAO推荐的单作物系数法推求饲草作物K_c
        5.4.2 基于田间试验实测数据计算饲草作物Kc
        5.4.3 饲草作物实测K_c与FAO推荐K_c值比较分析
    5.5 小结
6 非充分灌溉条件下饲草产量响应与作物水模型确认分析
    6.1 引言
    6.2 不同水分处理对单作饲草作物产量影响
        6.2.1 对单作饲草料作物产量影响
        6.2.2 对单作饲草料作物减产率的影响
    6.3 国内外常用作物水—模型
        6.3.1 作物水模型定义
        6.3.2 模型基本假定
    6.4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作物水模型确认分析
        6.4.1 模型选取
        6.4.2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作物敏感指标推求
        6.4.3 饲草作物敏感指标分析与作物水模型优选
    6.5 饲草作物-水模型表达式及验证
        6.5.1 饲草作物-水模型表达式
        6.5.2 饲草作物-水模型验证
    6.6 小结
7 基于饲草作物-水模型与DP法的有限灌溉水量优化配置
    7.1 引言
    7.2 DP法基本原理
    7.3 优化配置的数学模型构建
        7.3.1 目标函数
        7.3.2 阶段变量、决策变量与状态变量
        7.3.3 系统方程及约束条件
        7.3.4 初始条件与递推方程
    7.4 作物水模型的有限水量优化配置求解
        7.4.1 DP法所需计算参数
        7.4.2 作物水模型优化配置求解
    7.5 基于DP法的优化配置结果与灌溉管理策略
        7.5.1 优化配置结果
        7.5.2 饲草作物灌溉管理策略
    7.6 小结
8 水肥耦合条件下饲草料地水肥响应分析
    8.1 引言
    8.2 试验方法
        8.2.1 单作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
        8.2.2 混间播条件下多年生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
    8.3 单作条件下灌溉饲草料作物水肥响应分析
        8.3.1 水肥耦合对青贮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8.3.2 水肥耦合对青贮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8.3.3 青贮玉米水肥耦合产量数学模型构建
        8.3.4 水肥耦合利用效率与综合经济效益评价
    8.4 混、间播条件下多年生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研究
        8.4.1 水肥因子对多年生灌溉饲草料作物产量的影响
        8.4.2 基于回归分析的试验结果分析
        8.4.3 混间播饲草作物水肥耦合产量数学模型
        8.4.4 混间播饲草料作物生育期需水量与灌溉制度优选
    8.5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渭北旱地春玉米不同栽培模式的蓄水保墒与增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保护性耕作的概念与发展
    1.3 保护性耕作技术国外发展概况
    1.4 保护性耕作技术国内发展概况
    1.5 保护性耕作蓄水保墒效应研究进展
    1.6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7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1.8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肥力水平的影响
    1.9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10 黄土旱塬特色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处理
        2.2.1 休闲期耕作处理
        2.2.2 施肥处理
        2.2.3 施肥和耕作处理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2.5 测定项目及方法
        2.5.1 水分、和产量养分的测定
        2.5.2 计算公式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不同栽培模式对旱地春玉米田休闲期土壤水分的影响
    3.1 试验期间降雨量及降雨分布
    3.2 不同处理下休闲期土壤蓄水量
        3.2.1 土壤水分影响因子分析
        3.2.2 降雨与耕作对土壤蓄水量的影响
        3.2.3 降雨与耕作对土壤水分蒸发量的影响
        3.2.4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入渗深度分析
        3.2.5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亏缺度与水分亏缺补偿度
        3.2.6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蒸发抑制率与蓄墒率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栽培模式对旱地春玉米田生育期土壤水分的影响
    4.1 不同栽培模式下生育期土壤蓄水量
    4.2 不同处理下生育期不同生育阶段土壤耗水量
    4.3 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水分利用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田土壤养分及肥料利用的影响
    5.1 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速效养分含量
    5.2 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5.3 不同栽培模式下籽粒氮、磷、钾养分含量分析
    5.4 不同栽培模式下地上部生物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分析
    5.5 不同栽培模式下施肥区作物肥料的利用
    5.6 小结
第六章 不同栽培模式对旱地春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6.1 玉米产量影响因子分析
    6.2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6.2.1 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籽粒产量
        6.2.2 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籽粒产量构成因素
    6.3 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经济效益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休闲期土壤水分
    7.2 深松与平衡施肥组合与农田土壤水分
    7.3 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肥力与作物养分利用
    7.4 不同栽培模式产量差异形成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小麦复种加工番茄品种组合筛选及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在本领域的研究状况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小麦复种加工番茄的品种筛选及种植条件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不同品种小麦番茄复种的效益分析
    3.1 小麦的成本效益分析
    3.2 加工番茄的成本效益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结论
    4.1 小麦复种加工番茄效益分析
    4.2 存在问题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播种期及氮磷配比对双低油菜产质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播期对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2.1 播期对油菜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
        1.2.2 播期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1.3 施氮、施磷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1.3.1 施氮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3.2 施氮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1.3.3 施磷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3.4 施磷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1.3.5 适宜氮磷配比对油菜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及实验材料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供试品种
    2.2 试验设计
        2.2.1 不同播期试验设计
        2.2.2 不同氮、磷配比试验设计
    2.3 测定内容及方法
        2.3.1 植株干物质测定
        2.3.2 饲用产量测定
        2.3.3 籽粒测产
        2.3.4 收获期考种
        2.3.5 品质分析测定
    2.4 样品测定方法
    2.5 数据处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氮、磷施用量对油菜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不同施氮对油菜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3.1.2 不同施磷对油菜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3.1.3 氮、磷配施对油菜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3.2 不同播期及施肥对油菜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1 不同播期对油菜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2.2 不同施氮量对油菜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2.3 不同施磷量对油菜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2.4 氮磷配施对油菜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3 不同施肥对油菜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3.3.1 不同施氮量对油菜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3.3.2 不同施磷量对汕菜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3.3.3 氮、磷配施对油菜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3.4 不同播期及施肥对油菜植株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3.4.1 不同播期对油菜植株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3.4.2 不同施氮量对油菜植株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3.4.3 不同施磷量对油菜植株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3.4.4 氮磷配施对油菜植株叶、茎含氮量的影响
        3.4.5 氮磷配施对油菜植株叶、茎含磷量的影响
        3.4.6 氮磷配施对油菜植株叶、茎含钾量的影响
    3.5 不同播期及施肥对油菜植株饲用品质的影响
        3.5.1 不同播期对油菜纤维含量的影响
        3.5.2 氮磷配施对油菜植株纤维含量的影响
        3.5.3 氮磷配合施用对油菜植株纤维含量的影响
        3.5.4 不同播期对油菜植株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5.5 氮磷配施对油菜植株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5.6 不同播期对油菜植株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3.5.7 氮磷配施对油菜植株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3.5.8 不同播期对油菜植株粗灰分含量的影响
        3.5.9 氮磷配施对油菜植株粗灰分含量的影响
    3.6 氮磷配施对油菜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3.6.1 氮磷配施对籽粒含油率的影响
        3.6.2 氮磷配施对油脂中各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3.6.3 氮磷配施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6.4 氮磷配施对油菜籽粒硫试葡萄糖苷含量的影晌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高梁子粒淀粉遗传特性及积累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高粱生产概况
    1.2 我国高粱研究现状
    1.3 作物子粒淀粉遗传研究
    1.4 作物淀粉积累规律研究
    1.5. 作物籽粒淀粉的影响因素
        1.5.1 光照
        1.5.2 肥效
        1.5.3 水分
        1.5.4 温度
    1.6 钾肥与淀粉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高粱子粒淀粉遗传规律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2.2.4 统计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配合力方差分析
        2.3.2 总淀粉含量的配合力分析
        2.3.3 杂交一代总淀粉含量的表现
        2.3.4 支链淀粉含量的配合力分析
        2.3.5 杂交一代支链淀粉含量的表现
        2.3.6 直链淀粉含量的配合力分析
        2.3.7 杂交一代直链淀粉含量的表现
        2.3.8 不同性状配合力关系分析
    2.4 讨论
        2.4.1、遗传变异与改良潜力
        2.4.2、亲本和杂交一代总淀粉分析
        2.4.3、亲本和杂交一代支链淀粉分析
        2.4.4、亲本和杂交一代直链淀粉分析
        2.4.5、杂种优势利用及高粱品质改良的对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粱子粒淀粉积累特性及其与叶片生理关系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高粱子粒淀粉含量积累动态变化
        3.3.2 高粱子粒淀粉积累速率动态变化
        3.3.3 不同淀粉含量水平高粱叶片光合指标的变化
        3.3.4 不同淀粉含量水平高粱叶片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钾肥调控对高粱子粒淀粉积累特性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计
        4.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钾肥调控对不同类型高粱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3.2 钾肥调控对不同类型高粱子粒淀粉积累特性的影响
        4.3.3 钾肥调控对不同类型高粱叶片光合指标的影响
        4.3.4 钾肥调控对不同类型高粱叶片保护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高粱子粒淀粉遗传特性研究
        5.1.2 高粱淀粉积累特性及其与叶片生理关系的研究
        5.1.3 钾肥调控对高粱淀粉积累特性及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5.2 展望
        5.2.1. 深入开展高粱子粒淀粉遗传特性研究
        5.2.2. 深入开展高粱叶片衰老机制与调控研究
        5.2.3. 开展高粱根系特性研究
        5.2.4. 开展土壤养分利用规律研究
        5.2.5. 开展水、肥、密综合运筹下高淀粉高产潜力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学术论文

(6)青贮玉米复种及其加工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与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复种青贮玉米品种的筛选
    2.1 试验区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复种青贮玉米播期效应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复种青贮玉米播种方法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测定项目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复种青贮玉米施肥技术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测定项目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复种青贮玉米青贮利用技术的研究
    试验一 不同青贮玉米材料单贮试验
        6.1 材料与方法
        6.2 测定项目与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4 小结
    试验二 复种青贮玉米与苜蓿、干秸秆混贮试验
        6.5 材料与方法
        6.6 测定项目与方法
        6.7 结果与分析
        6.8 小结
第七章 复种青贮玉米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及其经济效益评价
    7.1 材料与方法
    7.2 测定项目与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关于以青贮玉米为后作的复种模式
    8.2 复种青贮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8.3 复种青贮玉米的青贮加工利用技术
    8.4 本论文的创新点
    8.5 本论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论文图表统计

(7)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不同行距和密度对群体茎蘖生长动态的影响
    1.2 不同行距和密度对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1.3 不同行距和密度对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1.4 不同行距和密度对源库关系的影响
    1.5 不同行距和密度对茎秆质量的影响
    1.6 不同行距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总茎(穗)数
        2.2.2 植株性状和干物质积累量
        2.2.3 叶面积指数(LAI)
        2.2.4 茎秆性状
        2.2.5 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2.2.6 叶片光合速率的测定
        2.2.7 群体透光率测定
        2.2.8 灌浆特性
        2.2.9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
        2.2.10 粒叶比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
    3.2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叶面积的影响
    3.3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4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光合特性的的影响
        3.4.1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冠层光分布的影响
        3.4.2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的影响
        3.4.3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冠层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3.5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灌浆特性的影响
    3.6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粒叶比的影响
    3.7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茎秆质量的影响
        3.7.1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植株高度的影响
        3.7.2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单株叶鞘重的影响
        3.7.3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单位长度茎秆干重的影响
        3.7.4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茎秆基部第二节间粗度的影响
        3.7.5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茎秆基部第二节间机械强度的影响
    3.8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的影响
    3.9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个体性状的影响
        3.9.1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单株次生根数的影响
        3.9.2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单株茎数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关于行距配置和密度对群体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4.2 关于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4.3 关于行距配置和密度对灌浆特性的影响
    4.4 关于行距配置和密度对源库关系—粒叶比的影响
    4.5 关于行距配置和密度对茎秆质量的影响
    4.6 实现超高产的行距配置和密度组合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8)黄淮平原小麦玉米一体化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世界小麦玉米生产现状及研究进展
    1.2 中国小麦玉米生产现状及研究进展
    1.3 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一体化生产发展概况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基地概况
    3.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3.2.1 研究基地自然生态条件调查与分析
        3.2.2 小麦玉米一体化节水高产品种的筛选试验研究
        3.2.3 小麦玉米节水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3.2.4 小麦玉米高效用肥技术研究
        3.2.5 小麦玉米密度试验研究
        3.2.6 小麦玉米连作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3.2.7 小麦玉米连作主要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3.2.8 小麦玉米连作水分管理技术研究
    3.3 统计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研究基地自然生态条件分析
        4.1.1 气象资料分析
        4.1.2 作物用水供需平衡分析
        4.1.3 土壤肥力监测结果
    4.2 小麦玉米一体化节水高产品种的筛选与利用
        4.2.1 不同品种的产量表现
        4.2.2 不同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
        4.2.3 不同品种的生育期及其它生物学性状
    4.3 小麦玉米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
        4.3.1 水肥运筹的增产效果
        4.3.2 适宜播种期
        4.3.3 药剂拌种的防病虫效果
    4.4 小麦玉米一体化配方施肥技术
        4.4.1 测土分析结果与配方施肥量计算
        4.4.2 微肥的增产效果
    4.5 适宜的大田密度
    4.6 小麦玉米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4.6.1 案例1:适宜的小麦播种量、玉米密度和施氮量
        4.6.2 案例2:适宜的玉米密度、施氮量和施钾量
    4.7 农田主要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4.7.1 商丘农田主要病虫草害及其发生与危害规律
        4.7.2 农田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4.8 农田水分管理技术
    4.9 小麦玉米一体化节水高产综合技术体系的示范与应用
        4.9.1 经济效益分析
        4.9.2 社会效益分析
        4.9.3 生态效益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制定了小麦玉米一体化节水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5.2 小麦玉米一体化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应用范围
    5.3 问题与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Abstract

(9)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农田种草关键技术及种养结合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前言
一、农田种草养畜与研究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 研究区域的农牧业生产现状分析
    (二) 农田种草养畜与研究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 饲草持续均衡供应对策
    (四) 农田种草适宜草种选择
二、健宝(Jumbo)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
    (一) 健宝生长及营养品质动态研究
    (二) 刈割次数对健宝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三) 氮、磷、钾肥配施对健宝草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四) 栽培密度对健宝草产量的影响
    (五) 连作对健宝草产量的影响
    (六) 健宝利用方式探讨
    (七) 小结
三、牧特利(Nutrifeed)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
    (一) 牧特利生长及营养品质动态研究
    (二) 刈割时间及留茬高度对牧特利再生性的影响
    (三) 刈割次数对牧特利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四) 小结
四、阿尔冈金(Algonquin)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
    (一) 阿尔冈金生长及营养品质动态研究
    (二) 磷、钾肥对播种当年阿尔冈金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三) 追施钾肥对阿尔冈金草产量及根的影响
    (四) 刈割次数对阿尔冈金草产量、品质及根的影响
    (五) 留茬高度和刈割方式对阿尔冈金草产量的影响
    (六) 阿尔冈金的生态效应研究
    (七) 小结
五、科多4号(Keduo No.4 )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
    (一) 3个玉米品种饲用价值的比较
    (二) 科多4号的适宜收获时期
    (三) 密度与氮肥对科多4号玉米营养体产量的影响
    (四) 科多4号的抗倒栽培技术探讨
    (五) 小结
六、麦后复种青贮饲料作物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与分析
    (三) 小结
七、种养结合模式研究
    (一) 与奶牛饲养相适应的种植模式研究
    (二) 与肉羊饲养相适应的种植模式研究
    (三) 种草养畜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四) 小结
八、结论与讨论
    (一) 结论
    (二) 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图
致谢

(10)紫花苜蓿种子丰产关键因子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紫花苜蓿种子丰产的关键因子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
    1 紫花苜蓿种子丰产与密度因子关系的研究
    2 紫花苜蓿种子丰产与肥料因子关系的研究
    3 紫花苜蓿群体产量构成因素的数量特征研究
第二章 紫花苜蓿种子丰产的生态生理学研究
    1 紫花苜蓿繁殖分配与表型可塑性的研究
    2 紫花苜蓿种子稀植丰产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3 紫花苜蓿种子丰产种群生态结构研究
    4 紫花苜蓿种子生产过程中的生长冗余及对策
第三章 宁夏灌区紫花苜蓿种子丰产模式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内蒙古西部春小麦不同密度、氮、磷配比组合的产量效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北疆荒漠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D]. 刘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渭北旱地春玉米不同栽培模式的蓄水保墒与增产效应研究[D]. 王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3]小麦复种加工番茄品种组合筛选及效益分析[D]. 谭政.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7)
  • [4]播种期及氮磷配比对双低油菜产质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D]. 胡戎朔.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2)
  • [5]高梁子粒淀粉遗传特性及积累规律的研究[D]. 周紫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11(06)
  • [6]青贮玉米复种及其加工技术的研究[D]. 杜桂娟. 沈阳农业大学, 2009(01)
  • [7]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D]. 刘丽平.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8]黄淮平原小麦玉米一体化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 王和洲.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4)
  • [9]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农田种草关键技术及种养结合模式的研究[D]. 杨恒山. 沈阳农业大学, 2004(04)
  • [10]紫花苜蓿种子丰产关键因子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D]. 吴素琴. 甘肃农业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内蒙古西部春小麦不同密度、氮磷组合的产量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