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观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系统研究

基于知识观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系统研究

一、基于知识观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系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嘉欣[1](2020)在《异质型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 ——基于技术资本的调节效应》文中研究说明

夏远[2](2020)在《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加强研究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大学生人力资本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是一个复杂的能力结构体,涉及到人力资本结构的多个维度,具体用哪些指标来衡量?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是如何形成的?当前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整体水平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本文基于这些问题展开了相关研究。首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量化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构建了一套符合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特点及创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包括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3个一级指标,创业动机、创业信心、创新激情等13个二级指标以及35个三级指标。其次,基于评价指标设计问卷量表并展开实际调研,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水平进行实证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整体水平分值较高,其中创新创业能力得分最高,创新精神的分值次之,创业意识的得分最低。再次,通过理论探讨大学生专业能力和创业人力资本生成的内在机理,提出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与创业人力资本之间存在正相关作用的研究假设,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模型结果显示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对创业人力资本产生了显着的正相关作用。最后,在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结果及结构方程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基于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个体层面和高校层面两个维度提出相应的研究启示。

周雪峰,谢孟晨[3](2019)在《企业家资本对民企创新投资的影响研究:综述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国内外关于企业家资本对民企创新投资的影响研究成果颇丰,但结论尚存分歧。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归纳总结企业家通过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两大维度对民企创新投资产生的影响,具体从企业家精神、能力和个性等人力资本特征与制度、市场和技术等社会资本特征分析企业家资本对创新投资的影响及机理。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指出未来研究方向,以期能够丰富和完善企业家资本对民企创新投资影响的理论体系,并为指导民企正确培育和运用企业家资本、优化自身创新投资行为,进而提升民企创新投资效率提供有益借鉴。

崔志国[4](2019)在《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其组合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创业板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的背景下,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追求更高的创新绩效。已有对于技术创新模式影响创新绩效的研究各有侧重,大多数是从企业内外部创新的角度或者将研究的视角聚焦于渐进性创新以及突变性创新来探讨技术创新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而从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视角出发展开对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未发现全面研究基于企业创新能力角度分类的三种技术创新模式以及创新模式之间互补性的文献。从我国现阶段企业技术创新基本情况出发,三种技术创新模式是否都还能促进创新绩效?知识基础理论指出企业的发展以及成功与企业内部如何运用知识息息相关,那么在涉及到知识的特定情境因素的影响下,不同技术创新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又会有什么变化?除了选择单一技术创新模式之外,不同技术创新模式之间是否有互补性?具有互补性的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否可以同时采用来促进创新绩效?这些都是在下一步研究当中值得挖掘的重要问题。在技术创新理论当中,如何划分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是凭借企业创新的层次不同以及创新的范围不同,来对技术创新模式进行分类定义。现有的研究对于技术创新模式多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并基于企业主体内外的视角将研究领域拓宽到了企业自身内部的技术创新和企业自身外部的技术创新。这一类研究最关注的点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否跨越了企业边界,注重企业技术创新由内部向外部扩展的过程。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发展中阶段,整体技术创新水平距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尽管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热情日益高涨,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以期获得高额的创新绩效,但受限于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能单纯效仿内部技术创新或者外部技术创新,因而基于企业创新能力的视角对技术创新模式进行分类并研究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更适合当下我国企业创新能力良莠不齐的时代背景,更能为我国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管理建议。基于此,本研究将视角聚焦于依据企业创新能力分类的技术创新模式,将三种技术创新模式和和创新绩效纳入统一的研究体系,探究不同技术创新模式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企业自身的特定情境因素会对不同技术创新模式影响创新绩效的过程发挥作用,讨论在特定情境因素影响下的不同技术创新模式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将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实践参考。最后,探讨不同技术创新模式之间的互补性也能够为企业采取多元技术创新模式组合,寻找技术创新新的发展形势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结合技术创新理论、知识基础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以中国创业板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技术创新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选取了2016年—2018年间创业板507家企业为研究对象,以Stata为分析工具,采用回归分析研究不同技术创新模式对创新绩效的主效应以及企业吸收能力和人力资本的调节效应,最后研究了企业不同技术创新模式对于创新绩效的交互效应,探讨了不同技术创新模式之间的互补性问题。本研究的实证结果表明:(1)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均会对创新绩效产生正向作用;(2)企业吸收能力在自主创新和创新绩效之间以及合作创新和创新绩效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人力资本在模仿创新和创新绩效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3)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对创新绩效具有交互效应,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之间具有互补性;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对创新绩效具有交互效应,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之间具有互补性;(4)在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会对创新绩效产生正向作用,企业年龄会对创新绩效产生负向作用,区域市场化程度会对创新绩效产生正向作用。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提升企业吸收能力以及人力资本的角度提出管理启示。首先企业要充分利用好专利制度,在企业内部也要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企业要善于因地制宜善于从市场寻找自主创新灵感,要加强对自主创新后续环节的投入;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模仿创新;采取合作创新时,企业要做好合作各方之间的协调沟通组织工作,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来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合作创新组织形式;企业要将发展的重点同样聚焦于提升自身的吸收能力和人力资本储备;其次,政府要制定更完备的技术创新激励政策,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最后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技术创新模式之间的互补性灵活选择技术创新组合,从而最大化创新绩效。

马荣[5](2019)在《高铁建设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过程十分紧迫的目标之一。根据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通常认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视作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有关研究也认为,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时也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基本保持在同一时期。发达的轨道交通可以加速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拓宽生产要素的活动范围。可见,“要想富,先修路”这一黄金法则是有一定道理的。高速铁路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是成为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且是一种社会先行资本。高速铁路作为一种高速、环保的交通工具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青睐。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已进入铁路全面提速发展时代。新技术的应用是否会加快我国产业发展演变的速度或带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而我国高铁技术应用广泛,研究以高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技术运用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机理非常典型且具有现实意义。当前,新技术革命不仅对各次产业、资源配置、生产流通、生活消费、工作学习、文化思维等带来重大影响,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的巨大改变,必然影响着以市场经济为主流经济体制中的技术和资本关系,也会深深影响着我国各产业体系的技术、企业、行业和区域的各个层面的资源配置和要素使用,从而改变着我国各地产业发展的格局。因此,高铁建设所引发的新技术应用是否会加快产业结构演变的速度或带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将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正是从高铁建设对城市产业结构发展的作用机理出发,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系统地研究高铁开通和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深入揭示产业发展的本质属性和运行规律,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为增强国家和产业界对高铁建设的长远发展及应用提供决策依据。论文首先对研究高铁建设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过程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及其演进理论;第二是技术和资本的内涵及关系理论,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展开分析。通过上述理论的探讨,为下一章构建基于技术-资本双螺旋机制的产业发展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接下来,我们用双螺旋模型揭示了产业结构体系运行的内在机理,并获得了高铁建设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命题:技术和资本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并分别从产业体系的技术层面、组织层面、行业层面和区域层面分别解释其中内涵的劳动资本双螺旋驱动机理。然后分别从我国高铁建设情况和产业发展情况两个方面描述了当前的经济现状进行分析。其中从高铁的技术发展、资本投入、产业发展和城市布局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高铁建设发展情况,分别从产值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就业结构变化和国际比较等四个方面描述了我国当前产业发展所处的形势和问题。为了比较深入地理解现实经济体系中高铁的产业结构影响中双螺旋机理,在实证方面论文从两方面展开了分析。首先,实证研究城市高铁开通对其产业结构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建设在整体上提高了站点开通城市的产业结构高度,但是高铁建设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影响则分别存在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上的差异。其次,论文对以技术-资本双螺旋模型为基础探究高铁开通对产业结构水平的影响机理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双螺旋机制确实影响了高铁建设对产业结构水平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效应。上述实证所需数据均来自于全国市级以上城市1998年到201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所用方法主要采纳双重差分的计量分析方法对命题进行验证。论文运用技术与资本的辩证关系揭示了高铁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相关性,并运用计量工具验证了技术与资本的互动机制推动了高铁开通对产业结构升级过程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分别存在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上的差异。阐释了产业发展如何借助高铁建设推动技术-资本的适度螺旋机制,技术和资本矛盾双方相互制衡、螺旋上升的运动规律,是实现提升产业结构高度和合理化的根基和前提。以上观点的提出不同于盲目增加技术或资本投入的线性思维模式,也为政策制定者能够更加辩证的解决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魏桂娟[6](2019)在《异质型人力资本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中国创业板上市企业的经验数据》文中提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生产要素已不能满足企业的持续发展,以知识为代表的无形资本的重要性逐渐被企业所认识和关注。凭借丰富、完善的知识体系,以及快速流动的人才机制,企业可以高效利用内部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等知识资本在企业创新中的促进作用。但我国目前的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企业作为创新主体,需要在现有的环境制度下,调动各方面的资源优势,获取创新的核心要素,从而获得核心竞争优势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而人力资本作为企业生产的第一要素,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拥有高知识和高技能的员工更是如此。因此,研究异质型人力资本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分类讨论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程度,对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的路径选择,促进企业创新的成果产出,帮助企业获得核心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与企业创新理论,对国内外学者们关于研究人力资本与企业创新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并根据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角色和作用,将企业中的人力资本划分为员工人力资本、技术人力资本与高管人力资本三种类型,其中重点讨论了高管人力资本的不同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依次提出研究假设,然后以创业板上市公司2013-2017五年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针对提出的假设逐步进行多元回归并且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员工人力资本、技术人力资本与高管人力资本均能够显着影响企业的创新水平,其中员工受教育程度越高,企业中的技术人员数量越多,越能促进企业的创新成果产出。在对高管人力资本的研究中,发现男性高管更倾向于采取创新行为,年轻高管比年长高管更愿意承担创新风险,有技术背景的高管和受教育程度高的高管进行创新活动更频繁,高管的薪资水平也会影响其进行创新的动力。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四条建议:一是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二是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打造核心技术骨干;三是优化高管团队结构,加强高管梯队建设;四是提高创新产出效率,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在竞争空前激烈的知识时代,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借助自身优势,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速创新成果产出,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周婉秋[7](2019)在《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研究 ——以江苏徐州、宿迁、连云港三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举措之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构建经营体系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农民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组织载体之一,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苏北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基地,农民合作社发展势头迅猛,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运行机制不规范、分配方式不合理、资金技术支持匮乏、社员认同度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差等。解决上述问题的路径有很多,其中提升合作社带头人的能力至关重要。论文以胜任力素质模型、人力资本理论为依据,在梳理相关企业家能力、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构成要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访谈、实地调研,利用专家评分法、主成分分析法及多元回归模型来探讨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提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论文依据胜任力素质模型、人力资本理论,通过专家访谈法,将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分为外显能力和内隐能力,其中外显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学习能力、乡土资本;内隐能力包括创业能力、战略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运用李克特量表法,在苏北区域内样本市随机抽样选取部分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作为调查对象,获取204份问卷调查数据,以问卷中明确选项作为可观测变量来研究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采用层次分析法科学确定带头人能力各级指标权重,利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带头人能力指数。其次,论文通过分析归纳相关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研,对影响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的诸多因素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其能力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因子,以带头人能力指数作为因变量,各主成分影响因子作为自变量,多元回归分析各主成分因子与带头人能力的相关关系,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精神因子、当地环境因子、政府政策因子、家庭因子均对其能力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带头人个人资本因子与其能力无显着相关关系。最后,基于对苏北合作社带头人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论文提出相应的能力提升路径及政策建议:建立合作社奖惩机制,激励带头人创业冒精神;创建良好当地环境,提升带头人战略管理能力;完善农业政策体系,提供带头人外部保障机制;建立带头人选拔机制,增强带头人乡土资本作用;创新带头人培训机制,提高带头人技术学习能力。论文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合作社带头人能力,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作用。

郭殿东[8](2019)在《企业隐性人力资本:知识转化与核心竞争力提升》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成长所需要的人力资本越来越匮乏,甚至就像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和水一样越来越稀少,必须寻求新的资源途径。这就为管理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解决掌握核心能力的隐性人力资本培育和积累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知识转化有利于促进形成企业隐性人力资本。企业隐性人力资本充分发挥其作用,成为决定企业赢得可持续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为此,本文基于知识转化理论、人力资本理论、隐性人力资本理论以及转化能力理论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基础的企业能力理论,从知识转化角度分析出发,对隐性人力资本概念作了定义及维度划分,并综合应用文献研究、调研访谈、多案例研究、专家评审、问卷调查、以及包含因子分析与结构方程的统计技术等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开展了知识转化形成隐性人力资本机理分析和实证检验。目的在于揭示隐性人力资本形成机理及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而深化相关研究,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理论指导。本文研究共分五章,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知识转化理论视角,明确界定了企业隐性人力资本的概念及构成维度本文认为隐性人力资本是指负载于企业个人身上的心理、特质、经验并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潜在能力。经过知识转化个人隐性人力资本形成组织隐性人力资本进而形成企业隐性人力资本,能够为企业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基于知识理论的显隐性划分及企业研究层面,企业隐性人力资本维度划分为:个人隐性人力资本和组织隐性人力资本。系统分析了以知识转化形成的隐性人力资本内部复杂关系。目前国外学者对隐性人力资本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国内,从上世纪末开始,也就仅仅不足30年,我国学者对隐性人力资本的研究还处于概念和理论探讨阶段,缺乏对企业隐性人力资本的全面分析和重要性的全面理解。本人认为:隐性人力资本是一个目前比较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外学者关注度较低,没有引起广泛注意,同时目前此领域在国内外研究尚未成熟,而且通过智网搜寻研究有减弱的趋势。为此,本文基于此作了推进性研究。(2)开发了企业隐性人力资本的构成维度测量量表并作了检验,得到了统计技术的验证支持。此研究结果对于国内外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者会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通过研究文献可知,大多数学者主要是应用国外人力资本理论对隐性人力资本概念进行表述性研究。部分学者也采用了统计技术,作了统计性描述,没有继续深入探讨对概念及维度进行模型验证。本文在这些学者研究基础上设计了以个人隐性人力资本构成要素:个人智力水准、个人价值观以及个人社会关系三个一级指标,以及组织隐性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情感管理、技术研发协同意愿和组织社会关系三个一级指标的初级量表。共收集了 76个题项,采用深度访谈方法,案例研究,专家评价的方法形成了包含31个题项的隐性人力资本概念初级测量量表。为了更加精益求精地表述概念,通过问卷再次发放收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利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作了测定,形成了包含24个精炼题项的隐性人力资本概念测定量表。通过量表题项数据分析发现,指标具有高阶性,经过统计分析因子提取,发现具有二阶验证性因子,经过拟合度检验得到了验证。此研究结果对于国内外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会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3)构建了企业隐性人力资本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机理研究模型,通过检验得到了统计技术的验证支持。通过研究发现,企业隐性人力资本通过知识转化形成后,会形成专有团队隐性人力资本形成能力,隐性知识创新共享能力,隐性人力资本积累能力,这三种能力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生成作用。同时企业的战略导向会对隐性人力资本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起到调节作用。基于这种机理研究,构建了企业隐性人力资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机理研究模型。同样采用量表开发并运用统计方法对模型进行了实证验证。通过模型的构建及实证研究检验得到支持说明:企业隐性人力资本的长期培育有利于企业实现人力资本的再造。特别是通过知识转化能力的不断提升,在战略导向下,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并为此对企业如何避免人才外流,如何构建核心团队,如何长期着眼于培育隐性人力资本给出了管理建议。

柏豪[9](2019)在《高校层次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与创业效果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自主创业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之后,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学界的诸多学者对毕业生创新创业与高校创业教育展开了大量研究。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导者和实施者,需要对毕业生自主创业规律充分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创业教育水平。本研究从高校聚类的角度出发,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高校层次下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与大学生创业的关系,通过建构决策树模型,合理筛选输入和输出指标,利用决策树中的CART算法,针对高校层次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发掘学生创业数据背后所隐含的内在关系。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大学生创业研究领域的成果,也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进行梳理,进而确定本文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角度与研究的方法,奠定理论和方法论上的基础。(2)深入研究我国高校聚类、分层的方法,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大学生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与创业能力之间的特征;另一方面,对于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与技能型大学的学生创业能力特点进行解析。(3)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分类预测模型。本研究运用决策树CART算法,运用德尔菲法确定了10个输入指标和9个创业效果指标,对不同层次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数据进行挖掘。针对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技能型大学分别挖掘出不同创业效果的决策树可视图形,并用卡方检验对应分析等方法,发现研究型大学的大学生创业效果,在多个创业效果指标中有明显优势。(4)基于政府和高校层面,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建议要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发展方面,全面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同时,要结合高校层次,分别制定不同的政策和评价标准。

黄晓玲[10](2019)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开发是技术技能积累和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职业教育担负技能强国历史使命、校企合作亟须根本性突破、职业教育课程范式转型的背景下,针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缺位和浅层参与的问题,探讨企业的角色及其职责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围绕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运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责任的合理性、责任的现状、责任的内涵、责任的内容和责任的履行等进行研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及其课程开发是由二者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企业技术性和制度性的两重属性以及职业教育职业性和技术性的本质,内在地规定着企业技术技能与职业教育产品的同一性、企业技术技能生成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契合性,以及企业技术技能生产载体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同质性,集中体现在面向工作世界的技术经验及其获得过程上。当前企业虽无法律规定的参与职业教育的强制性义务,但其对职业教育产品的需求决定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利益主体,具体表现在企业作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主体、职业教育混合供给主体以及校企跨界合作育人主体。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一个利益相关者协作的建构过程,企业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重要的合作主体,其对职业教育专用技术技能的诉求从根本上决定参与开发的课程集中在专用技术技能课程。理论上企业具有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但事实上企业普遍参与不足,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也处于起步状态,应然与实然的差距显现明确企业责任的迫切性。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是基于其合作主体角色主观认识和客观能力的,在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开发过程或课程产品形成中的回应和实际付出,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正义的统一性,是企业作为社会公民道德和利益的内在依从。责任的生成源于政府的权利赋予、企业的经济动力和能力基础,以及职业院校的迫切需求和社会协同治理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作用对象的特定性、责任边界的明晰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又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有限性。根据责任内容划分的基本原则和功能导向的划分依据,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主要有导向责任、供给责任和协作责任,三种责任自成一体并形成责任内容的基本框架。导向责任集中体现为培养质量确认及反馈,通过需求导向、标准导向和评价导向实现;供给责任体现为技术技能积累和提供,通过提供智能形态、实体形态和工艺形态技术技能实现;协作责任体现为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通过专业理论课程中的辅助性协作、专业实践课程中的主导性协作和理实融合课程中的对等性协作实现。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履行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程度较浅且覆盖面较窄,同时企业内在动力不足、认识及行动存在较大落差。这除了经济区位、产业结构、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影响外,也受制于企业行业分类、技术类型、所有制形式、所处发展阶段和实际规模等自身因素影响。为推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有效、有序发展,从企业履责意愿角度,需进一步激发企业内在动力、协同多种外部力量、增强企业自身基础能力;就责任实现机制而言,需进一步构建基于法定性契约的校企合作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连接作用,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走向课程治理,建立有效的企业履责评价与激励制度;对履责环境的优化,需推动劳动力市场环境的良性发展,引领文化环境的认同与接纳。

二、基于知识观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系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知识观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研究型高校
        1.2.2 大学生创业
        1.2.3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
    1.3 研究路径
        1.3.1 研究问题及内容构成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相关研究综述
        2.1.1 研究型大学
        2.1.2 创业教育
        2.1.3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
    2.2 现有研究成果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人力资本理论
        2.3.2 Timmons创业过程理论
        2.3.3 素质冰山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的建构
    3.1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要素的筛选
        3.1.1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解读的关键要素筛选
        3.1.2 通过文献筛选的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要素
        3.1.3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的关键要素筛选
        3.1.4 基于德尔菲法筛选的评价指标要素
        3.1.5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指标的构建
    3.2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量表
        3.2.1 量表的设计思路
        3.2.2 评价指标要素分析
        3.2.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4 问卷预测试的基本情况
    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3.3.1 量表的效度检验与因子提取
        3.3.2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量表的信度检验
    3.4 验证性因子分析及指标重构
    3.5 本章小结
4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水平的评价
    4.1 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的权重赋值
        4.1.1 层次分析法的运用原理
        4.1.2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4.2 模糊综合评价
        4.2.1 数据来源及抽样方案
        4.2.2 评价过程
        4.2.3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结果分析
    4.3 样本数据的差异性分析
    4.4 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4.4.1 主要问题
        4.4.2 原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和创业人力资本形成机理
    5.1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形成的机理
        5.1.1 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逻辑
        5.1.2 专业能力形成的内在逻辑
        5.1.3 大学生创业能力形成的机理
    5.2 专业能力与创业人力资本关系的检验
        5.2.1 结构方程模型
        5.2.2 专业能力与创业人力资本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
        5.2.3 模型结果的理论分析
        5.2.4 模型反映的问题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启示
        6.3.1 个体层面
        6.3.2 高校层面
    6.4 研究不足及展望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附录B 行为事件访谈提纲和专家访谈提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企业家资本对民企创新投资的影响研究:综述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企业家人力资本对民企创新投资的影响
    (一)企业家精神对民企创新投资的影响
    (二)企业家能力对民企创新投资的影响
        1. 企业家领导风格对民企创新投资的影响。
        2. 企业家管理能力对民企创新投资的影响。
    (三)企业家个性特征对民企创新投资的影响
        1. 企业家人口统计学特征对民企创新投资的影响。
        2. 企业家心理特征对民企创新投资的影响。
三、企业家社会资本对民企创新投资的影响
    (一)企业家制度社会资本对民企创新投资的影响
    (二)企业家商业社会资本对民企创新投资的影响
    (三)企业家技术社会资本对民企创新投资的影响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4)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其组合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创业板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模式
    第二节 创新绩效
    第三节 技术创新模式对创新绩效影响
    第四节 企业吸收能力影响技术创新模式与创新绩效关系
    第五节 人力资本影响技术创新模式与创新绩效关系
    第六节 技术创新模式组合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第七节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简要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第二节 企业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模式—企业创新绩效过程的影响
    第三节 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模式—企业创新绩效过程的影响
    第四节 技术创新模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交互影响
    第五节 理论模型
第四章 样本选择、数据获取与实证研究设计
    第一节 样本与数据
    第二节 变量测量
    第三节 计量模型设定
第五章 实证检验
    第一节 样本分布情况分析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 回归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理论贡献
    第三节 政策建议与管理启示
    第四节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高铁建设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1.3 论文重点和难点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技术的概念
        2.1.2 资本的概念
        2.1.3 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概念
        2.1.4 高速铁路的概念
    2.2 产业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2.1 产业结构演化的主要理论学说
        2.2.2 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分析
    2.3 高铁建设对经济影响的相关研究
        2.3.1 国外研究
        2.3.2 国内研究
    2.4 现有文献的总体评价与本文研究视角
第三章 理论分析
    3.1 技术和资本的互动关系分析
        3.1.1 技术对资本的作用
        3.1.2 资本对技术的作用
        3.1.3 技术与资本的双螺旋互动机制
    3.2 技术-资本双螺旋机制推动下的产业结构演进
        3.2.1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过程
        3.2.2 技术层的双螺旋路径
        3.2.3 组织层的双螺旋路径
        3.2.4 行业层的双螺旋路径
        3.2.5 区域层的双螺旋路径
    3.3 高铁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理
        3.3.1 高铁建设的技术-资本双螺旋过程
        3.3.2 高铁建设对产业体系技术层的影响
        3.3.3 高铁建设对产业体系组织层的影响
        3.3.4 高铁建设对产业体系行业层的影响
        3.3.5 高铁建设对产业体系区域层的影响
        3.3.6 高铁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总体框架
第四章 我国高铁建设及产业结构发展情况
    4.1 我国高铁建设发展情况
        4.1.1 高铁的技术发展过程
        4.1.2 高铁的资本投入情况
        4.1.3 高铁的产业发展概况
        4.1.4 高铁的城市分布概况
    4.2 我国产业结构发展情况
        4.2.1 产值结构变化
        4.2.2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2.3 就业结构变化
        4.2.4 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
    4.3 高铁开通下的城市产业结构水平变化
第五章 高铁建设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检验
    5.1 研究设计
        5.1.1 实证模型设定
        5.1.2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5.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2.1 城市高铁站设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平均效应
        5.2.2 动态边际影响效应
        5.2.3 高速铁路对不同区位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异质性检验
        5.2.4 稳健性检验
    5.3 结论与启示
第六章 高铁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实证检验
    6.1 技术-资本投入对产业结构水平的影响实证分析
        6.1.1 实证模型设计
        6.1.2 结果分析
    6.2 高铁开通影响产业结构发展的双螺旋机制检验
        6.2.1 实证模型设计
        6.2.2 结果与分析
    6.3 结论与启示
第七章 高铁建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7.1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几点建议
        7.1.1 树立产业结构政策理念的正确认识
        7.1.2 坚持以体现劳动价值为原则推动产业结构演化
        7.1.3 发挥技术与资本的良性互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7.1.4 政策应注重城市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的适宜性
    7.2 高铁建设支撑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7.2.1 高铁建设相关的技术发展对策
        7.2.2 高铁建设相关的资本发展对策
        7.2.3 高铁建设相关的产业发展对策
        7.2.4 高铁建设相关的区域发展对策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6)异质型人力资本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中国创业板上市企业的经验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图
    1.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资源基础理论
        2.1.2 人力资本理论
        2.1.3 企业创新理论
    2.2 文献回顾与述评
        2.2.1 影响企业创新的内外部因素
        2.2.2 异质型人力资本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2.2.3 评价企业创新的指标和方法
        2.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实证设计
    3.1 研究假设
        3.1.1 员工人力资本与企业创新
        3.1.2 技术人力资本与企业创新
        3.1.3 高管人力资本与企业创新
    3.2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3.2.1 样本选取
        3.2.2 数据来源
    3.3 变量定义
        3.3.1 被解释变量
        3.3.2 解释变量
        3.3.3 控制变量
    3.4 模型构建
第四章 异质型人力资本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相关性分析
    4.3 回归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优化人力资本结构
        5.2.2 注重技术人才培养,打造核心技术骨干
        5.2.3 优化高管团队结构,加强高管梯队建设
        5.2.4 提高创新产出效率,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5.3.1 研究不足
        5.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研究 ——以江苏徐州、宿迁、连云港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对企业家能力的相关研究
        1.3.2 对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的相关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框架
        1.4.1 研究目标
        1.4.2 关键问题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民合作社带头人
        2.1.2 企业家能力
        2.1.3 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胜任力素质模型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3 农民合作社的组织特点及其带头人能力
        2.3.1 农民合作社的组织特点
        2.3.2 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要求
3 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构成要素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1 理论模型构建
        3.1.1 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构成要素理论构建
        3.1.2 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影响因素理论构建
        3.1.3 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3.1.4 研究变量界定
        3.1.5 研究假设
    3.2 调查问卷设计和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3.2.1 问卷设计和量表确定
        3.2.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3.3 信度分析
    3.4 效度检验
    3.5 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指数的计算
        3.5.1 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维度权重的确定
        3.5.2 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指数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6 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研究
        3.6.1 主成分分析
        3.6.2 多元回归分析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对策建议
        4.2.1 建立合作社激励机制,激励带头人创业精神
        4.2.2 创建良好当地环境,提升带头人战略管理能力
        4.2.3 完善农业政策体系,提供带头人外部保障机制
        4.2.4 建立带头人选拔机制,增强带头人乡土资本作用
        4.2.5 创新带头人培训机制,提高带头人技术学习能力
5 研究局限及展望
    5.1 研究局限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企业隐性人力资本:知识转化与核心竞争力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和结构安排
        1.4.1 技术路线
        1.4.2 结构安排
    1.5 小结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评价
    2.1 基础理论
        2.1.1 人力资本理论
        2.1.2 知识转化能力理论
        2.1.3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2.2 隐性人力资本相关理论
        2.2.1 隐性人力资本的特性及概念界定
        2.2.2 隐性人力资本构成结构要素分析
        2.2.3 隐性人力资本维度内在条件分析
        2.2.4 个人隐性人力资本的定义及构成
        2.2.5 组织隐性人力资本的定义及构成
    2.3 知识转化视角下隐性人力资本形成机制理论
        2.3.1 知识和知识转化内涵
        2.3.2 知识转化条件下隐性人力资本形成及作用机制
    2.4 隐性人力资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关系理论
        2.4.1 隐性人力资本作用机理分析
        2.4.2 隐性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力具有促进作用
        2.4.3 隐性人力资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要素分析
        2.4.4 战略导向下隐性人力资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
        2.4.5 隐性人力资本对核心竞争力影响的研究路径
    2.5 小结
3 企业隐性人力资本构念界定与测量
    3.1 企业隐性人力资本构成要素假设提出与模型构建
        3.1.1 企业隐性人力资本构成要素研究假设
        3.1.2 企业隐性人力资本测量模型
    3.2 隐性人力资本测量问卷设计
        3.2.1 结构概念测定方法
        3.2.2 企业隐性人力资本题项初步设计
        3.2.3 预调研与提炼测量题项
    3.3 隐性人力资本正式测量与检验
        3.3.1 数据获取和样本情况描述
        3.3.2 量表信度检验与因子分析
        3.3.3 量表收敛效度分析
        3.3.4 量表区别效度分析
        3.3.5 量表交叉效度分析
        3.3.6 量表的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3.4 小结
4 隐性人力资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实证研究
    4.1 隐性人力资本作用模型及假设提出
        4.1.1 隐性人力资本二维度作用关系
        4.1.2 隐性人力资本与专有团队隐性人力资本形成能力关系
        4.1.3 隐性人力资本与隐性知识创新共享能力关系
        4.1.4 隐性人力资本与隐性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关系
        4.1.5 隐性人力资本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4.1.6 企业战略导向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4.1.7 研究假设汇总与假设模型
    4.2 问卷设计与分析
        4.2.1 核心竞争力测量量表开发
        4.2.2 测量量表检验与修正
    4.3 测量量表数据分析
        4.3.1 测量量表数据描述
        4.3.2 测量量表信度和效度检验
        4.3.3 验证假设和检验模型
        4.3.4 隐性人力资本实践应用探析
    4.4 小结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及建议
    5.2 研究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隐性人力资本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B 企业隐性人力资本调查问卷(正式)
附录C 企业隐性人力资本测量问卷设计研究案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高校层次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与创业效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路径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方法
    1.3 概念界定
        1.3.1 高校层次
        1.3.2 大学生创业
        1.3.3 大学生创业教育
        1.3.4 大学生创业能力
        1.3.5 大学生创业效果
        1.3.6 知识结构与专业能力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人力资本理论
        2.1.2 Timmons创业过程理论
        2.1.3 创业资源禀赋理论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2.2.1 大学生创业行为研究
        2.2.2 大学生创业活动影响因素研究
        2.2.3 高校创业教育研究
        2.2.4 创业胜任力的研究
        2.2.5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研究
        2.2.6 大学生创业政策问题研究
        2.2.7 对现有成果评价
    2.3 本章小结
3 高校层次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生成特征
    3.1 高校分类与高校层次划分
        3.1.1 卡耐基分类方法
        3.1.2 国内分类方法
        3.1.3 本文高校划分办法
    3.2 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生成特征
        3.2.1 知识结构与专业能力的关系
        3.2.2 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转化
        3.2.3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形成—创业能力的转化发展
        3.2.4 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效果的关系
    3.3 高校层次与大学生创业特征
        3.3.1 “创新—创业驱动”模式: 研究型大学学生创业特征
        3.3.2 “创业—就业并举”模式: 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生创业特征
        3.3.3 “创业—就业拉动”模式: 技能型大学学生创业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高校层次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的模型建构
    4.1 数据挖掘的决策树理论
        4.1.1 决策树分类方法
        4.1.2 决策树模型的基本特点
        4.1.3 CART决策树的优势与原理分析
    4.2 本文模型建构
        4.2.1 高校知识结构与创业能力指标
        4.2.2 高校大学生创业指标要素分析
    4.3 建模准备
        4.3.1 分析目标
        4.3.2 数据设置
        4.3.3 信度与效度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高校层次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实证分析
    5.1 高校层次与大学生创业效果的卡方检验
        5.1.1 调查问卷样本说明
        5.1.2 高校层次与大学生创业效果的卡方检验
    5.2 CART决策树算法树图分析
        5.2.1 CART决策树图形分析
    5.3 影响研究型大学创业效果因素的决策树特征
        5.3.1 输入指标影响输出效果的决策树特征
        5.3.2 选项指标影响输出效果的决策树特征
        5.3.3 研究型大学学生创业效果的预测评估分值及分析
    5.4 影响教学研究型创业效果因素的决策树特征
        5.4.1 输入指标影响输出效果的决策树特征
        5.4.2 选项指标影响输出效果的决策树特征
        5.4.3 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生创业效果的预测评估分值及分析
    5.5 影响技能型大学创业效果因素的决策树特征
        5.5.1 输入指标影响输出效果的决策树特征
        5.5.2 选项指标影响输出效果的决策树特征
        5.5.3 技能型大学创业效果的预测评估分值及分析
    5.6 高校层次与大学生创业效果总决策树特征比较
        5.6.1 研究型大学总决策树特征
        5.6.2 教学研究型大学总决策树特征
        5.6.3 技能型大学总决策树特征
        5.6.4 不同层次高校大学生创业效果总决策树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1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表现
        6.1.1 基于政府视角分析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问题
        6.1.2 基于高校角度分析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问题
    6.2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改革的对策建议
        6.2.1 基于政府的创业教育政策改革
        6.2.2 基于高校的创业教育政策改革
    6.3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不足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本文研究创新点
    7.3 本文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CART决策树算法操作过程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创业大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D 决策树图示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题目解读与研究背景
        1.1.1 题目解读
        1.1.2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现状
    1.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3.1 问题提出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视角
        1.5.2 研究思路
        1.5.3 技术路线
        1.5.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理性
    2.1 企业与职业教育基本属性及内在相关性
        2.1.1 企业技术性与制度性的两重属性
        2.1.2 职业教育职业性与技术性的双重属性
        2.1.3 企业与职业教育及其课程的内在契合
    2.2 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利益主体
        2.2.1 企业作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主体
        2.2.2 企业作为职业教育混合供给主体
        2.2.3 企业作为校企跨界合作育人主体
    2.3 企业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角色
        2.3.1 职业教育课程本质及开发特点
        2.3.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多元主体
        2.3.3 企业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作主体
    2.4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任务
        2.4.1 促进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功能实现
        2.4.2 选择呈现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内容
        2.4.3 规约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实施过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然表征
    3.1 调查设计与数据来源
        3.1.1 问卷调查及样本信息
        3.1.2 文本分析与企业特征
        3.1.3 质性访谈与信息印证
    3.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参与不足
        3.2.1 企业缺位
        3.2.2 浅层参与
        3.2.3 差异显着
    3.3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处于起步状态
        3.3.1 教师参与少
        3.3.2 协作程度浅
        3.3.3 合作周期短
    3.4 校企双方主观认识存在较大差异
        3.4.1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重要性认识不同
        3.4.2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身份的认识不同
        3.4.3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作用的认识不同
    3.5 校企双方合作的需求和意愿不同
        3.5.1 校企合作培养还未成为企业人才配置主要途径
        3.5.2 在导向作用发挥上企业意愿不如院校需求迫切
        3.5.3 在人财物等条件上企业意愿与院校需求不对等
        3.5.4 在协作作用发挥上企业意愿与院校需求有差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基本蕴涵
    4.1 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演化及主要性质
        4.1.1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单一到多元
        4.1.2 企业社会责任性质:异质且综合
        4.1.3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多重分析视角
    4.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内涵
        4.2.1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基本要素
        4.2.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效益和正义的统一
        4.2.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道德和利益的要求
    4.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生成
        4.3.1 权利赋予:政府法律政策推动
        4.3.2 动力激发:企业经济利益契合
        4.3.3 能力保证:独特育人资源支持
        4.3.4 空间拓展:院校育人需求拉动
        4.3.5 路径保障:校企合作机制建立
    4.4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内容
        4.4.1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划分的基本原则
        4.4.2 功能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划分
        4.4.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内容的三维结构
        4.4.4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内容的有限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培养质量确认与反馈的导向责任
    5.1 需求导向:规约培养目标确定
        5.1.1 企业需求对课程目标的规定性
        5.1.2 课程目标确定与企业需求传导
    5.2 标准导向:影响课程标准制订
        5.2.1 企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契合性
        5.2.2 课程标准制订与企业标准转换
    5.3 评价导向:促进课程完善创新
        5.3.1 企业反馈与课程评价的精准性
        5.3.2 企业评价促进课程的持续改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技术技能积累与提供的供给责任
    6.1 智能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内容
        6.1.1 智能形态技术技能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
        6.1.2 课程内容选择与智能形态技术技能转化
    6.2 实体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资源
        6.2.1 实体形态技术技能与课程资源的多样性
        6.2.2 课程资源建设与实体形态技术技能支持
    6.3 工艺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实施
        6.3.1 工艺形态技术技能与教学过程的互补性
        6.3.2 课程实施过程与工艺形态技术技能嵌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协作责任
    7.1 辅助性协作:专业理论课程
        7.1.1 参与需求调研及分析
        7.1.2 协助目标确立及细化
        7.1.3 论证实施方案及条件
    7.2 主导性协作:专业实践课程
        7.2.1 工作任务选择与提供
        7.2.2 实习实训实施与管理
        7.2.3 技术咨询与产品提供
    7.3 对等性协作:理实融合课程
        7.3.1 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
        7.3.2 工学交替实施与管理
        7.3.3 教材研发与资源建设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履责的主要条件
    8.1 履责意愿: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
        8.1.1 激发企业履责的内在动力
        8.1.2 协同企业履责的外部力量
        8.1.3 增强企业履责的基础能力
    8.2 履责管理: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8.2.1 构建基于法定性契约的校企合作机制
        8.2.2 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连接作用
        8.2.3 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走向课程治理
        8.2.4 建立有效的责任履行评价与激励制度
    8.3 履责环境:优化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
        8.3.1 推动劳动力市场环境的优化
        8.3.2 引导文化环境的认同与接纳
    8.4 本章小结
结语
    研究的主要结论
    研究的创新之处
    研究存在的不足
    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基于知识观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系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异质型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 ——基于技术资本的调节效应[D]. 刘嘉欣. 上海财经大学, 2020
  • [2]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研究[D]. 夏远.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3]企业家资本对民企创新投资的影响研究:综述及展望[J]. 周雪峰,谢孟晨. 财会月刊, 2019(23)
  • [4]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其组合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创业板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D]. 崔志国.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6)
  • [5]高铁建设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 马荣. 西北大学, 2019(04)
  • [6]异质型人力资本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中国创业板上市企业的经验数据[D]. 魏桂娟. 济南大学, 2019(01)
  • [7]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研究 ——以江苏徐州、宿迁、连云港三市为例[D]. 周婉秋. 扬州大学, 2019(01)
  • [8]企业隐性人力资本:知识转化与核心竞争力提升[D]. 郭殿东.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9]高校层次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与创业效果的分析[D]. 柏豪.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7)
  • [10]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D]. 黄晓玲. 天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基于知识观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系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