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填补国内空白(论文文献综述)
郭金明[1](2019)在《基于光电比浊法的Cys-C测定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肾脏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临床评价肾脏疾病严重程度一般以肾小球滤过率作为依据,胱抑素C是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理想内源性标志物。目前,对于肾功能的检测需前往医院的检验科室使用大型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对于肾脏疾病患者来说,时刻监测肾功能的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市场上适合肾脏疾病患者进行自我检测的家用胱抑素C测定仪仍是一大空白。基于以上需求,本文研制了一款基于光电比浊法的胱抑素C测定仪。首先对光电比浊法这一常用的生物化学分析方法进行原理分析,选用散射比浊法作为光线通过悬浊液后的检测方法并建立散射模型。接着选用520nm半导体激光器和硅光电池作为光电检测系统的光源和接收器。为得到稳定的激光输出,设计制作一款半导体激光器驱动电源。接着基于散射模型使用LightTools软件进行光路的设计,在其中的正透镜中心添加遮拦解决测定仪空载运行时硅光电池依然能接收到光信号的问题,后对外界光源可能对系统产生影响进行杂散光分析以提高光电检测系统的准确度。最后对胱抑素C测定仪实验数据进行数据拟合得到相应的数学关系并验证,同时对测定仪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研制的胱抑素C测定仪在检测胱抑素C浓度方面有着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检测浓度范围为0mg/L9.65mg/L,基本包括了正常和患病人群的血清胱抑素C的浓度大小。相对偏差≤8%,批内差CV≤5%,各项参数符合项目技术指标要求,可用于实际的检测之中。本测定仪的研制填补了市场上家用胱抑素C测定仪的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韩如雪[2](2019)在《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参考国际上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方法与程序,运用德尔菲法及专家共识会议方法建立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核心结局指标集,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结局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资料,为该类中医药临床评价选择适宜的结局指标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系统、全面的文献回顾,收集国内外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相关的结局指标,进一步整理出备选结局指标条目池,再根据国际公认的德尔菲法,经过连续三轮进阶式调查对每一个候选结局指标的重要程度达成初步共识。通过由核心利益相关成员组成的专家组(咨询小组)进行面对面会议,讨论并最终确定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核心结局指标集,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结局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填补此方面研究的空白,以促进更多高质量中医药干预研究的开展。因研究生阶段的课题研究时间有限,本文的研究仅完成第一轮德尔菲调查。结果:通过系统评价国内外相有关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结局指标,最终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3547篇,其中包括中文文献3461篇、英文文献86篇。整理归纳得到437个结局指标,通过删选、合并,最终纳入专家咨询小组(SAG)问卷的结局指标总共分为8大类,包含355个指标。根据SAG小组对每个结局指标的打分情况,再经SAG小组讨论,最后补充SAG认为重要且应当纳入的结局指标,以及ClinicalTrails注册数据库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数据库近三年的关于高脂血症临床研究的结局指标。最终,纳入德尔菲调查的结局指标共71个,分为8大类。第一轮德尔菲调查结果显示,共有70位利益相关者参与此轮调查中,71个结局指标评分均多4分,将全部纳入至第二轮德尔菲调查中。经过SAG咨询补充2个结局指标,最终形成第二轮德尔菲调查问卷的初稿。结论:对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结局指标进行系统评价,发现其结局指标种类繁多,且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结局指标的名称无规范统一的标准,构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核心结局指标集成为促进中医药临床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德尔菲调查结果提示本研究存在不足:(1)不同的利益相关群体,可能会因为其教育背景、利益侧重点等不同而产生一定的选择偏倚;(2)每个利益相关群体的纳入人数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可能会影响每个结局指标的评分结果。
黄湘庭[3](2019)在《基于ARM的便携式POCT分析仪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我健康的管控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以传统医院为核心的诊疗模式已逐渐向着家庭日常保健和个体化医疗的模式转变。即时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是这一变化的体现。本文基于即时检测技术和分光光度法原理设计并完成了一台便携易用、性能可靠的基于ARM微处理器的POCT分析仪。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首先分析了POCT技术和ARM嵌入式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之后根据生化分析仪的测量原理和工作原理,结合POCT技术和ARM嵌入式系统,提出了POCT分析仪的总体设计方案。POCT分析仪主要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其中,POCT分析仪的硬件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完成了各模块的硬件选型及关键电路的设计工作。整个硬件系统以STM32F407ZGT6微处理器为核心,根据功能划分为光学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微处理器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外围通讯接口模块和电源模块六个部分。在光学模块中,采用波长为532nm的LED作为系统光源,完成了光学模块的优化设计,并通过ZAMAX光学追迹软件对优化后光路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了平行光入射夹角变化对检测结果的影响。POCT分析仪的软件系统主要采用μC/OS-II操作系统实现各任务子程序间的调度及协同工作,并根据各硬件模块的目标功能完成了各模块任务子程序设计。同时,采用LCD液晶触摸显示屏实现了用户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本文最后通过透射比重复性、T-A换挡偏差、标准曲线的绘制和样品的测定实验来对POCT分析仪的关键性能指标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POCT分析仪已达到设计要求。目前,在国内尚没有采用分光光度法的便携式POCT分析仪的商业应用,开发基于ARM和分光光度法的便携式POCT分析仪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空白,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虎[4](2017)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是医学临床检验的重要设备,它可以准确、快速地测定人体体液、血液等液体中的某种特定化学成分,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信息依据。高端生化分析仪主要依靠进口,国内产品在检测精度、检测效率、智能化程度和可靠性等方面与国外产品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本文针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包括:比色系统设计,试剂仓温度场分析和加样系统面板布局的研究。1.传统生化分析仪比色系统分光结构复杂、单色光纯度不足、造成系统检测速度慢、检测准确度低。本文分析原生化分析仪比色系统的优缺点,优化系统光学结构,完成比色系统设计,并通过比色系统调试,证明本系统提高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检测速度和精度。2.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仓诊断试剂在线存储失效,造成检测结果错误。本文建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仓三维温度场的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 CFX14.0进行建模仿真,分析试剂存储失效原因。通过改进机械结构,研究不同风速下试剂仓内温度场分布情况,表明在试剂仓盖加风扇能够解决试剂存储失效问题,同时风速为1m/s时,试剂仓温度精确控制在3.65.2℃。3.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加样系统布局依靠人工经验性设计,耗费时间长且难以得到最优化布局,并且缺乏相关的数学理论支持,设计具有不确定性。本文建立加样系统数学模型,分析各结构之间的约束关系,利用ISIGHT中的多目标优化算法求出加样系统面板布局的最优解集。基于以上研究基础,通过研究和解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全自动生化研制提供理论支撑。
姜洋[5](2014)在《生化分析仪进样轨道模块的研究与仿真》文中提出生化检验是医生确定病人病情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人体体液的生化检验可以测定其中的各项生化指标,生化分析仪就是用于测定人体体液的各种生化指标的分析仪器,它可以准确、快速地为医生和化学检验人员提供检验数据,在临床诊断和化学检验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国内生产的大多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都采用圆盘式的,不能够随意增减样品,因此样品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并且由于是单机型的自动生化分析仪,如果在医院患者很多的情况下,待测者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拿到检测结果。所以增大样品量,提高检测速度是国内自动生化分析仪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首先对生化分析仪的概述、发展历程及其分类分别进行阐述,并根据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国内外发展的情况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进行阐述,然后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原理、组成及其工作过程分别进行阐述,最后对生化分析仪进样轨道模块的设计与仿真进行重点的阐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样轨道模块的研究与仿真包括轨道模块模型的建立、轨道模块的控制和轨道模块的仿真。首先把外部轨道分成进样轨道、中间轨道和回样轨道三个模块,分别对每个模块进行设计,并且最终建立起模型,最后把各个模块建立起来的模型装配在一起就形成了生化分析仪整个外部轨道的模块的模型。然后是对外部轨道模块的控制系统进行设计,把外部轨道模块的控制系统分成三个子系统分别来设计,并且使用CANopen通信协议来实现各个子系统之间和每个子系统的通讯,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化分析仪外部轨道模块的控制系统。最后把建立起来的外部轨道模型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仿真,也是先对各个模块进行仿真,然后再对整个轨道模块进行仿真。
刘爽[6](2014)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精密取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医疗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发展,用户对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高精度抽放样和高重复性加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本文针对国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微量液体自动加样装置的需求,设计并制备出一种基于应用于高精度微量液体的自动取样装置,用来精确定量汲取及释放样品和试剂。本文通过调研和分析,根据国内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精密取样系统的要求,建立了微量液体自动加样装置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包括:1.调研国内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精密取样系统的机械传动机构,分析几种传动机构的优缺点,确定适合本课题研究的机械传动机构设计,并对该套机构进行验算校核。2.注射器模块设计。注射器的模块包括注射器活塞杆、密封结构、注射器主体。根据设计要求,制定出三套活塞杆直径的方案,通过实验确定最能满足加样精度同时加工方便的直径值。在密封结构上采用双侧自夹紧的密封方式,达到设计的密封要求。注射器主体采用进液口偏心设置,用来减少气泡的产生,并设置除气泡孔,提高取样精度。3.清洗系统的液路设计,增加了泄压电磁阀,有效的防止取样针倒吸现象。4.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选取本课题设计的精密取样系统的几个主要部件的材料。5.根据精密取样系统的定位控制要求,设计硬件系统,控制步进电动机的步数和方向及清洗系统中电磁阀的开关。将上述设计方案制成成品,并应用东软安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现有的实验装置对其进行了实验验证,包括对精密取样系统的实验验证及整机临床项目的批内精密度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满足设计提出的功能和精度、重复性的要求。
张蕊,刘丽丽[7](2013)在《简述生化分析仪标准物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要说明生化分析仪标准物质的发展过程、现状和存在问题及今后应探索的发展趋势
刘晶晶[8](2013)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气系统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是医疗机构临床诊断必需的仪器之一,是一个集光、机、电于一体的生化检验设备,主要用来测定人体体液中的各项生化指标,为医生确定患者的病情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阐述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国内外发展状况,描述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分类、工作原理、常用的生化分析方法、自动生化分析电气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工作流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电气系统不仅输入输出量多、对时序操作要求严格,还需要对当前反应杯的多路模拟信号进行实时采集。因此设计中采用CycloneⅡ系列EP2C8Q208C8N FPGA作为核心控制元件完成系统控制,既简化了系统结构又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文中首先对自动进样系统进行了设计研究,选用TC1002和L6203驱动步进电机,通过方向控制信号和细分位的设定控制电机的运转。光路及其检测系统中采用后分光技术,光电二极管阵列接收光信号并转换为电信号;使用log114对数放大电路对电信号进行对数放大运算计算吸光度,既简化了电路的设计也提高了信号的检测精度;采用ADS8344对各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完成各模块的数据转换。为保证反应结果的精确性需要反应温度稳定在恒定值(37℃0.1℃),设计了生化反应支持系统;通过温度传感器AD590采集温度信号,结合模糊PID温度控制器调整PWM波占空比,从而启动半导体帕尔帖制冷器件控温驱动电路,确保生化反应过程处于恒温状态。软件部分采用模块化设计,内容相互独立便于程序的编写和调试。对生化分析测试项目的测试方法的选择进行了介绍,并给出了测试人体不同器官功能时不同测试项目的分析方法。最后对该论文设计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有助于生化分析仪的进一步研究。
龚燕妮[9](2012)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多任务优化调度与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化分析仪作为一种主要医疗仪器通过采集的血液或体液样本完成人体中各种生化指标(如血糖、血脂、胆红素及各种催化酶)的定量分析,检测肝功、肾功、心肌酶谱、电解质等健康状况。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医院主要采用国外进口生化分析仪,具有检测精度高、稳定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功能强大等诸多优点。随着技术的进步,国外一些生化分析仪制造厂家研发出了大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能够完成多指标及复杂任务的快速检测,无需人工参与。相比国外发展状况,国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发展较为缓慢,虽然已实现生化分析基本功能,但却有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所需光源、高精密吸液机构等核心元器件主要依靠进口,尚无自主研发能力;(2)生化分析检测方法简单,生化分析结果精度低、重复性和稳定性差,常需人工参与,进行重复或稀释测试;(3)生化分析调度自动化程度低,常采用人工设定的固定周期进行项目调度,导致单次生化分析时间长、多任务并行检测技术瓶颈难以突破。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大中型生化分析仪研发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取得的工作和创新具体如下:针对用动力学法测定酶活力过程中遇到的底物耗尽问题,建立新的数据处理模型,运用所提出的新算法自动判别数据的线性区间与非线性区间,自动选择合适的线性数据用于酶活力的计算,从而提高仪器的工作效率,降低重复测试的次数,扩大仪器对样品测试的浓度范围,进一步加快了使用的工作效率。针对目前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对调度问题采用的最大固定周期流水作业方法中存在检测时间长、效率低、存在间歇性和不连续性等诸多问题,和已有的基于Job-Shop生化调度方法中易搜索至局部最优和搜索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寻优的非固定周期多任务调度方法。该方法打破了按机械位置次序依次检测的执行方式,以批次处理时间最短为原则,设计基于grefenstette编码的遗传算法ATSP模型,优化交叉和变异算子,解决在交叉和变异过程中产生非法路径的难题,建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ATSP模型,优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调度。本文在Delphi环境下实现了所提算法和新的数据处理模型的建立,采用SQLSever完成了数据库模块的设计,对生化分析仪的软、硬件系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基于该平台完成对本文所提方法的验证,较好的完成预期目标。
李季[10](2011)在《迪瑞公司生化分析仪印度市场营销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春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专门从事高品质医疗检验产品(医疗仪器、诊断试剂、免疫试剂)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生化分析仪是其最重要的产品线之一。自2007年公司推出第一款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S-400开始,截止2011年7月,其生化分析仪产品线已扩充到6个型号,覆盖从低端到高端的全系列产品。印度一直都是迪瑞公司重点开发并关注的市场之一,但自从2008年生化分析仪产品进入该市场3年来,销售增长缓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并没有凸显出质优价廉的竞争优势,基本没有建立品牌效应,销售渠道没有打开。公司十分重视印度市场生化分析仪产品的开拓,所以,制定一个有效的市场开发策略是印度市场营销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前的首要任务。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迪瑞公司生化分析仪产品印度市场的销售策略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印度市场生化分析仪产品的营销环境和购买力。通过对人口、政治、经济和印度医疗体制四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后得出该市场存在着潜在需求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市场竞争较激烈,通过对迪瑞生化分析仪产品进入印度市场的可行性分析后对当前迪瑞公司生化分析仪产品在印度市场面临的状况进行了总结,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占有率低,销售额增长缓慢2.产品知名度低,没有品牌效应3.销售渠道基本没有建立4.现有代理商市场销售能力不足5.缺少科学的营销体系和营销方案其次,确定迪瑞生化分析仪产品在印度的目标市场和产品定位。根据对人口、地理和客户规模对印度生化分析仪市场进行市场细分后,确定了市场定位为大、中型政府医院,中、小型私立医院和实验室。再次,根据4PS营销组合理论,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对印度市场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第一、实施多样化的产品策略。利用迪瑞生化产品线型号齐全的优势,可满足从低端到高端不同阶层客户的需求,扩大客户群。向低端客户推荐半自动生化分析仪DR-7000D和桌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S-T240,向中端客户推荐CS-300,CS-400,CS-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向高端用户推荐CS-800和CS-1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坚持走单一品牌的策略,逐步在市场上树立迪瑞品牌效应。第二、采取质优价廉的价格策略。首先,应用菲利普·科特勒价格/质量模型对迪瑞生化分析仪印度市场的情况进行分析后确定采取超值定价战略。之后,基于市场定位,对市场上竞争者的价格分析后选择定价方法,最后,核定各种产品的具体价格。第三、区域代理与直销相结合的渠道策略。由于印度海外办事处的建立,可将迪瑞公司原有的单一的区域代理模式,转化成区域代理与直销相结合的渠道模式,针对不同的客户群,采取不同的渠道策略。高端医院和大型连锁实验室,由于医院数量少,单日样本量大,试剂用量多,可以采取直销的模式,投放仪器,与其签订3~5年的试剂使用合同。中、小型医院,由于数量多,区域分布广,考虑到直销覆盖的范围有限,可继续采取区域代理制。第四、灵活多样的促销策略。通过封闭仪器试剂通道,打折和季节性促销,参加专业性展会和与现有区域代理商合作召开产品发布会等多样的促销策略,对产品进行推广,以提高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份额。另外,针对不同的客户,也可以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促销模式促进销售额的提升,例如:完成年度销售目标赠送仪器、根据订单产品购买数量制定区间销售价格。最后,为了迪瑞公司生化分析仪印度市场的营销策略能有效的实施,本文还分析了公司需给予的支持和保证措施:一是建立科学的海外办事处管理模式,选择合适的企业管理人才和制定科学的人员培训机制,为营销策略的实施打好坚实的基础。二是与总公司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根据印度市场的特殊性,制定“一司两制”的特殊政策,提高业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以确保市场份额的稳步上升。本文研究为迪瑞公司生化仪产品在印度市场的开拓提供了建议性的营销策略和保证措施,对迪瑞公司生化分析仪产品迅速的进入印度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与此同时,对同行业中面对相似问题的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填补国内空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填补国内空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光电比浊法的Cys-C测定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胱抑素C测定仪 |
1.2.2 胱抑素C检测方法 |
1.3 胱抑素C测定仪的优势及发展前景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检测理论分析 |
2.1 光电比浊法 |
2.2 透射比浊法理论 |
2.3 散射比浊法理论 |
2.3.1 瑞利散射理论 |
2.3.2 米氏散射理论 |
2.4 检测方法的选择 |
2.5 散射模型的建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光电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
3.1 光电检测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
3.2 光源与光电探测器的选择 |
3.2.1 光源的选择 |
3.2.2 光电探测器的选择 |
3.3 半导体激光器驱动电源设计 |
3.4 反应杯的设计 |
3.5 光路系统设计 |
3.5.1 初始结构输入 |
3.5.2 光路系统的优化设计 |
3.5.3 杂散光分析 |
3.6 恒温控制的实现 |
3.6.1 测温模块 |
3.6.2 加热模块 |
3.6.3 恒温控制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处理与实验验证 |
4.1 实验准备及实验过程 |
4.2 实验影响因素 |
4.3 数据拟合 |
4.4 技术指标验证 |
4.4.1 准确度验证 |
4.4.2 精确度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胱抑素C测定仪实物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1.1.1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名的认识 |
1.1.2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因的认识 |
1.1.3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病机 |
1.1.4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 |
1.1.5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治疗 |
1.2 核心结局指标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概念 |
1.2.2 核心结局指标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核心结局指标的发展趋势 |
1.3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核心结局指标集的现状 |
1.3.1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意义 |
1.3.2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核心结局指标集的难点及对策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2 文献系统评价 |
2.2.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2 文献来源与检索 |
2.2.3 文献筛选 |
2.2.4 数据提取 |
2.2.5 数据整理 |
2.2.6 成立SAG小组 |
2.2.7 建立备选核心结局指标条目池 |
2.3 德尔菲调查 |
2.3.1 第一轮调查的目的 |
2.3.2 建立核心结局指标集遴选组 |
2.3.3 第一轮德尔菲调查问卷的形成 |
2.3.4 第一轮德尔菲调查 |
2.4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2.4.1 文献系统评价 |
2.4.2 第一轮德尔菲调查 |
2.5 研究注册 |
2.6 伦理审查 |
2.7 工作安排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的系统评价 |
3.1.1 文献检索结果 |
3.1.2 纳入文献来源的基本特征 |
3.1.3 文献报告的结局指标 |
3.1.4 结局指标的特点 |
3.2 SAG问卷调查 |
3.2.1 整理合并结局指标 |
3.2.2 SAG评分结果 |
3.3 第一轮德尔菲调查 |
3.3.1 纳入第一轮德尔菲的结局指标 |
3.3.2 第一轮德尔菲应答情况 |
3.4 形成第二轮德尔菲调查问卷初稿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主要发现及其意义 |
4.2 COS研究的方法学体系有待完善 |
4.3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结局指标的问题 |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4.1 结局指标整理不充分 |
4.4.2 调查方式不完善 |
4.4.3 利益相关者分布不均匀 |
4.5 结论 |
4.6 后续研究设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3)基于ARM的便携式POCT分析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POCT技术概述及发展趋势 |
1.2.1 POCT技术的定义 |
1.2.2 POCT技术的意义 |
1.2.3 POCT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
1.2.4 POCT设备的发展趋势 |
1.3 嵌入式系统及ARM技术概述 |
1.3.1 嵌入式系统概述 |
1.3.2 ARM技术概述 |
1.3.3 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 |
1.4 国内外POCT分析仪研究现状 |
1.4.1 国外POCT分析仪研究现状 |
1.4.2 国内POCT分析仪研究现状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POCT分析仪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POCT分析仪的测量原理分析 |
2.2.1 光学原理 |
2.2.2 工作原理 |
2.2.3 测定原理 |
2.2.4 分析方法 |
2.2.5 分析原理 |
2.3 POCT分析仪工作过程 |
2.3.1 生化分析仪的基本结构及工作过程 |
2.3.2 POCT分析仪的工作过程 |
2.4 基于ARM的 POCT分析仪整体方案设计 |
2.4.1 ARM嵌入式系统设计流程 |
2.4.2 功能需求分析 |
2.4.3 系统框架设计 |
2.4.4 嵌入式微处理器芯片选取 |
2.4.5 操作系统选取 |
2.4.6 开发环境选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POCT分析仪硬件系统研究与设计 |
3.1 引言 |
3.2 POCT分析仪硬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3 光学模块设计及优化 |
3.3.1 生化分析仪光学模块结构 |
3.3.2 POCT分析仪光学模块方案设计 |
3.3.3 POCT分析仪光学模块光路追迹 |
3.4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3.4.1 传感器的选择 |
3.4.2 I/V放大电路 |
3.4.3 A/D转换电路 |
3.5 微处理器模块设计 |
3.6 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
3.6.1 LCD液晶触摸显示屏通讯接口设计 |
3.6.2 SD卡 |
3.6.3 微型打印机接口设计 |
3.7 外围通讯接口模块设计 |
3.7.1 蓝牙通讯接口设计 |
3.7.2 USB通讯接口设计 |
3.8 电源模块设计 |
3.9 POCT分析仪箱体结构设计及制作 |
3.9.1 POCT分析仪箱体结构设计 |
3.9.2 POCT分析仪箱体3D打印制作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POCT分析仪软件系统研究与设计 |
4.1 引言 |
4.2 POCT分析仪软件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4.3 μC/OS-II操作系统在ARM处理器上的实现 |
4.3.1 μC/OS-II操作系统移植 |
4.3.2 μC/OS-II操作系统启动流程 |
4.4 应用层程序实现 |
4.4.1 人机交互模块 |
4.4.2 数据采集模块 |
4.4.3 外围通讯模块 |
4.5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POCT分析仪系统性能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POCT 分析仪硬件模块测试实验 |
5.2.1 微处理器模块测试实验 |
5.2.2 数据采集模块测试实验 |
5.2.3 人机交互模块测试实验 |
5.2.4 通讯接口模块测试实验 |
5.3 POCT 分析仪系统整机测试实验 |
5.3.1 透射比重复实验 |
5.3.2 T-A 换挡偏差实验 |
5.3.3 标准曲线绘制实验 |
5.3.4 样品浓度检测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0 课题研究背景 |
1.1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2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发展前景及研究意义 |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和总体结构 |
2.1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基本原理 |
2.1.1 朗格比尔定律 |
2.1.2 后分光技术 |
2.2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总体结构 |
2.3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关键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比色系统设计 |
3.1 比色系统整体设计 |
3.2 比色系统光路部分 |
3.2.1 分光装置 |
3.2.2 光电检测器 |
3.3 比色系统电路设计 |
3.3.1 微控制器核心电路 |
3.3.2 A/D转换电路 |
3.3.3 外围电路设计 |
3.4 比色系统软件设计 |
3.4.1 上位机控制指令 |
3.4.2 下位机应答指令 |
3.4.3 数据采集程序 |
3.5 实验结果分析 |
3.5.1 比色系统暗噪声分析实验 |
3.5.2 比色系统定标参数分析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仓温度场分析 |
4.1 试剂仓模型建立 |
4.1.1 几何模型建立 |
4.1.2 网格划分 |
4.1.3 边界条件施加 |
4.2 模型有限元分析 |
4.2.1 试剂仓仿真分析 |
4.2.2 实验与仿真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加样系统优化 |
5.1 数学模型建立 |
5.1.1 四盘系统优化模型建立 |
5.1.2 目标函数和优化变量的建立 |
5.1.3 约束条件的建立 |
5.2 关键参数DOE分析 |
5.3 ISIGHT优化求解 |
5.3.1 实例描述 |
5.3.2 优化算法 |
5.3.3 优化计算与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程序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生化分析仪进样轨道模块的研究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生化分析仪概述 |
1.2 生化分析仪的发展历程 |
1.3 生化分析仪的分类 |
1.4 选题来源、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简介 |
2.1 生化分析过程简介 |
2.2 生化分析仪原理 |
2.3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整体结构 |
2.3.1 样品系统 |
2.3.2 试剂系统 |
2.3.3 反应系统 |
2.3.4 比色系统 |
2.3.5 清洗系统 |
2.3.6 程序控制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轨道模块设计 |
3.1 分析仪轨道模块的总体设计 |
3.2 分析仪轨道各部分模块的设计 |
3.2.1 SolidWorks三维软件的简介 |
3.2.2 分析仪进样轨道模块的设计 |
3.2.3 分析仪中间轨道模块的设计 |
3.2.4 分析仪回样轨道模块的设计 |
3.3 分析仪轨道模块的控制设计 |
3.3.1 CANopen通信协议、处理芯片和驱动芯片的介绍 |
3.3.2 外部轨道模块的控制设计 |
3.3.3 进样轨道模块的控制设计 |
3.3.4 中间轨道模块的控制设计 |
3.3.5 回样轨道模块的控制设计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轨道模块的仿真 |
4.1 COSMOSMotion软件简介 |
4.2 分析仪进样轨道模块的仿真 |
4.3 分析仪中间轨道模块的仿真 |
4.4 分析仪回样轨道模块的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精密取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概述 |
1.2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国外发展状况 |
1.3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国内发展状况 |
1.4 精密取样系统研究背景及意义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精密取样系统的机械设计方案 |
2.1 精密取样系统参数要求 |
2.2 精密取样系统机械传动方案分析 |
2.3 精密取样系统机械传动方案设计及计算 |
2.3.1 步进电动机的初步选择 |
2.3.2 齿轮机构设计 |
2.3.3 滚珠丝杠选择及计算 |
2.3.4 选择直线轴承 |
2.3.5 计算系统转动惯量 |
2.3.6 结论 |
2.4 注射器模块设计 |
2.4.1 注射器活塞杆行程和活塞杆直径计算 |
2.4.2 注射器密封结构 |
2.4.3 注射器进液口偏心设置 |
2.4.4 注射器除气泡孔设计 |
2.5 清洗系统的液路设计 |
2.6 精密取样系统设计总图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精密取样系统的材料选取 |
3.1 选择工程材料应该考虑的各种因素 |
3.2 精密取样系统材料选取 |
3.2.1 注射器主体材料选取 |
3.2.2 注射器活塞杆材料选取 |
3.2.3 注射器密封材料选取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精密取样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 |
4.1 控制系统设计的总体描述 |
4.2 G9103A芯片的组成原理 |
4.3 电路设计 |
4.3.1 硬件系统电路的设计准则 |
4.3.2 驱动步进电动机电路设计 |
4.3.3 电源电路设计 |
4.3.4 时钟电路设计 |
4.3.5 驱动电磁阀电路设计 |
4.3.6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4.3.7 控制系统总电路图 |
4.4 测试检验 |
4.4.1 测试平台软件介绍 |
4.4.2 电路板测试 |
4.4.3 吸量器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样准确性和重复性测试 |
5.1 测试方法 |
5.1.1 样品加样准确性和重复性测试方法 |
5.1.2 试剂加样准确性和重复性测试方法 |
5.2 样品加样准确性和重复性实验数据分析 |
5.3 试剂加样准确性和重复性实验数据分析 |
5.4 临床项目的批内精密度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简述生化分析仪标准物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发展过程及存在问题 |
3、发展趋势 |
(8)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气系统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1.3 课题简介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分类、工作原理与结构 |
2.1 生化分析仪的分类 |
2.1.1 管道式生化分析仪 |
2.1.2 分立式生化分析仪 |
2.1.3 离心式生化分析仪 |
2.1.4 干片式生化分析仪 |
2.2 生化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
2.2.1 朗伯-比尔定律 |
2.2.2 分光光度法 |
2.3 生化分析常用方法 |
2.3.1 比色法 |
2.3.2 比浊法 |
2.3.3 均相酶免疫分析法 |
2.4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气系统的结构 |
2.4.1 自动进样系统 |
2.4.2 生化反应支持系统 |
2.4.3 光路及其检测系统 |
2.5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工作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气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整体设计方案 |
3.2 主控芯片选择 |
3.3 自动进样系统的设计 |
3.3.1 蠕动泵简介 |
3.3.2 步进电机简介 |
3.3.3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 |
3.4 生化反应支持系统的设计 |
3.4.1 温度信号采集 |
3.4.2 温度信号处理 |
3.4.3 温度控制驱动电路 |
3.5 光路及其检测系统的设计 |
3.5.1 光电转换 |
3.5.2 对数运算放大电路 |
3.5.3 多路选择器 |
3.5.4 A/D 转换电路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气系统的程序设计 |
4.1 模糊 PID 温度控制在生化反应支持系统的应用 |
4.1.1 模糊 PID 温度控制理论 |
4.1.2 模糊 PID 温度控制器在 Simulink 中的设计 |
4.2 电机控制驱动程序设计 |
4.3 模数转换驱动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生化分析项目测试 |
5.1 生化分析项目测试原理 |
5.2 波长的选择 |
5.3 测试方法的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致谢 |
(9)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多任务优化调度与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自动生化分析仪发展及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小结 |
第2章 生化分析原理和典型分析方法 |
2.1 生化分析原理 |
2.1.1 物质对光的吸收特性 |
2.1.2 朗伯- 比尔定律 |
2.1.3 测定原理 |
2.2 典型生化分析方法 |
2.2.1 终点法 |
2.2.2 连续监测法 |
2.2.3 速率 A 法 |
2.3 小结 |
第3章 基于同极性非线性估计的生化分析酶浓度检测 |
3.1 生化分析仪中酶类成分检测原理 |
3.2 非线性监测中常用数据分析原理及方法 |
3.2.1 J 值法 |
3.2.2 线性判别法 |
3.2.3 动态线性监测法 |
3.3 基于同极性非线性估计的酶浓度检测 |
3.3.1 生化分析酶浓度同极性非线性数据分析 |
3.3.2 基于同极性估计方法的酶浓度检测步骤 |
3.4 算法实验与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生化分析仪多任务最优调度 |
4.1 调度问题研究与分析 |
4.1.1 标准 Job- shop 问题 |
4.1.2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Job-shop 问题 |
4.1.3 多任务总执行时间计算 |
4.2 生化分析仪实时多任务优化调度算法设计 |
4.2.1 遗传算法原理 |
4.2.2 遗传算法求解 TSP 问题 |
4.2.3 调度算法模型创建 |
4.3 算法实验与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总体设计 |
5.1 生化分析仪硬件系统设计 |
5.2 生化分析仪控制系统设计 |
5.2.1 ARM+CPLD 控制架构 |
5.2.2 执行机构系统 |
5.2.3 生化分析仪的时序控制 |
5.3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软件设计 |
5.3.1 软件需求分析 |
5.3.2 软件系统功能 |
5.3.3 软件功能模块化设计 |
5.3.4 软件操作界面 |
5.3.5 数据库的设计 |
5.4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迪瑞公司生化分析仪印度市场营销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迪瑞生化分析仪印度市场营销环境与购买行为分析 |
1.1 印度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
1.2 迪瑞生化分析仪产品印度市场竞争者分析 |
1.3 迪瑞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1.4 迪瑞生化分析仪印度市场SWOT 分析 |
第2章 迪瑞生化分析仪印度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选择 |
2.1 迪瑞公司生化分析仪印度市场细分 |
2.2 迪瑞公司生化分析仪目标市场选择 |
2.3 迪瑞公司生化分析仪印度市场定位 |
第3章 迪瑞生化分析仪印度市场营销策略 |
3.1 多样化的产品策略 |
3.2 质优价廉的价格策略 |
3.3 区域代理与直销相结合的渠道策略 |
3.4 灵活多样的促销策略 |
第4章 印度市场生化分析仪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
4.1 海外办事处建立管理和人力资源保障 |
4.2 与总公司有效沟通渠道的建立 |
4.3 “一司两制”策略的实施 |
4.4 建立科学的服务流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填补国内空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光电比浊法的Cys-C测定系统的研究[D]. 郭金明.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2]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D]. 韩如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基于ARM的便携式POCT分析仪研究[D]. 黄湘庭.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4]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关键技术研究[D]. 王虎. 河南科技大学, 2017(01)
- [5]生化分析仪进样轨道模块的研究与仿真[D]. 姜洋. 东北大学, 2014(03)
- [6]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精密取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刘爽. 东北大学, 2014(03)
- [7]简述生化分析仪标准物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张蕊,刘丽丽. 科技与企业, 2013(11)
- [8]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气系统的设计研究[D]. 刘晶晶. 江苏科技大学, 2013(08)
- [9]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多任务优化调度与检测方法研究[D]. 龚燕妮. 湖南大学, 2012(02)
- [10]迪瑞公司生化分析仪印度市场营销策略[D]. 李季. 吉林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