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归因方法 促进差生转化(论文文献综述)
马丽萍[1](2021)在《高一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以西吉县某中学为例》文中指出
李子婧[2](2020)在《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展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研究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高中生在物理考试之后是如何对考试结果进行归因,并利用归因训练对归因不合理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通过探讨高中生物理考试成绩成败归因特点,为一线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归因提供依据,帮助学生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认识,促进学生成长以及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修订了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研究的正式调查问卷。以Y市Y、S、W三所中学的921名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高中生一般倾向于做内部可控性归因,其主要原因归为平时努力、学习方法、基础、学习兴趣、能力等因素。(2)自我评价成功者与自我评价失败者之间也存在着部分差异。自我评价成功的学生更注重影响考试结果的原因,多数原因等级的得分均值高于自我评价失败者。(3)高中生不存在明显的自我防御归因倾向和“自利性归因偏差”。(4)无论男、女生对考试结果均做内部稳定可控归因。但是女生比男生更看重学习方法、能力和考题难度对考试失败结果的影响。(5)无论是高一、高二还是高三年级,都会先将考试结果归因为内部原因。对于自我评价失败的高中生就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不同年级在答题策略和精神状态上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在教师教学和基础上存在着显着差异。为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积极地归因,在S中学选取了两个情况相同的班级,采用等组对照实验法进行归因训练,分析训练前后的测试结果表明:(1)实验班在归因训练前后归因方式有显着差异,而对照班则无显着差异。(2)经过归因训练后,学生更重视学习兴趣、平时努力、学习方法、考前努力、答题策略对考试结果的影响。(3)自我评价成功的学生在归因训练后,明显认识到考试结果与自己本身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方法是密不可分的。(4)自我评价失败的学生在归因训练后积极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学习兴趣上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本文创新点:(1)得出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的特点以及部分差异;(2)与高中学校的心理健康课建立联系开展归因训练;(3)结合调查结果为一线教师提供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归因的策略。
郑傲[3](2020)在《初中物理电学部分学习困难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学物理电学部分是中考的重要考查内容,但是在物理电学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学习困难。遇到困难时学生经常会否定自己,并伴有消极情绪,对物理也丧失了兴趣甚至生成畏惧心理,因此,十分有必要对造成学生电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展开探索、分析,并找到相应的改进策略,以对症下药,提高教学效率。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调查法、课堂观察法。本文提到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意志努力的这些策略,不仅适用于电学,也适用于其他内容的学习。不光适用于物理学科的学习,同样适用于其它科目的学习。不仅适用于当前教学内容的学习,更为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取得全面、协调的发展。而对于电学学习困难的研究,将有利于教师提高反思意识,通过对学习困难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的了解,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方法,使其能适应更多学生的学习情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有的放矢。本文以人教版初三教材为研究内容,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并对各理论在解决学生初中电学学习困难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于2019年下学期末对福建省Q市某中学的400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这400位学生的电学学习情况、学习态度以及师生关系的情况。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处理。总结归纳了造成学生物理电学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一、物理学科特点的原因。1.电学实验教学不足。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是不可小觑与马虎的。2.物理概念、定理中存在一定的近似性与相通性,会加大学生对于概念、定理的识记难度。3.缺乏学习物理必备的数学技能。物理是数学化程度最高的科学,物理学习中难免要进行大规模的演算和推导,而数学能力的缺失必然会导致物理学习存在障碍。二、学习者方面的原因1.学习者认知结构的联结存在缺陷,即头脑中的知识时常是水平的、聚积的、罗列的,知识间没有搭建上完备的联结。2.思维定式造成学习的负迁移,也就是不能根据变化的情景进行随机应变。3.对学习结果的错误归因体系。经常将学习上的失败归结为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因素,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取得进步。三、教师方面的原因1.教师对学困生的忽视,教师并未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或未及时提供相应的帮助。2.教学要求过高。为了考试成绩,将教学内容增加的过于难深,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变得繁重。3.教学方式不当。例如对于“测量小灯泡功率”这一节采用讲授法,则不利于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并根据第五章总结出的导致物理学习困难的原因,从电学内容特点、学生、教师的角度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针对电学内容的学习需要(1)增加电路图连接实验.(2)做好六个电学物理量的概念教学。(3)物理思维与数学运算相结合。(4)深入、灵活的掌握物理方法。学生方面:(1)增强记忆,丰富知识结构。(2)有效组织复习,建立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3)通过提高思维品质,减少思维定式。(4)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教师方面(1)转变教师教学观,正确选择教育方式。(2)转变师生观,多关注学生。(3)改变教师的评价方式。(4)将微课应用于电学的学习。以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电学学习情况有所改善。
张璐[4](2019)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扬州某小学为例》文中认为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数学素养是现代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变社会生活所具备的基本素养。为了使每个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人们越来越重视数学学困生的数学学习,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数学学困生展开了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与结果。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数学学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小学高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和心理问题入手,分析数学学困生在特定阶段的心理问题,探求数学学困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试图通过心理问题的转化来转化数学学困生。首先是关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的介绍,对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使得学者们开始寻找更多新的视角研究数学学困生,同时也为教师如何正确看待数学学困生、如何转化数学学困生提供了可借鉴的措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是对相关文献的综述,主要整理了学习困难、数学学习困难以及学困生心理问题等概念和理论。包括国内外关于学习困难和数学学习困难的概念界定、分类、形成原因等研究理论的综述与整合,以及回顾和整合了关于学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和学习困难干预策略的相关研究理论,在此基础上找出研究的重点与突破点,为下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再次,介绍了研究的方法、被试的选取及测量工具。然后,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比较数学学困生与数学学优生的心理状况,结果显示数学学困生的心理状况明显差于数学学优生;(2)具体分析数学学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反映在孤独倾向、自卑心理、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动力、数学学习意志力、数学学习自觉性、恐惧心理七个方面。接着,对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学校、学生和家庭三个方面探讨了导致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包括:(1)加强对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关注;(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3)为数学学困生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4)引导数学学困生对成败进行正确归因;(5)引导数学学困生发现数学学科的价值;(6)注重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7)重视对数学学困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8)建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吕朝露[5](2019)在《农村高中化学潜力生转化策略研究 ——以邵阳县二中为例》文中提出素质教育的理念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尽力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学生自身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导致潜力生越来越多。潜力生的普遍存在不仅影响学校的发展,更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时这也是导致青年犯罪事件增多的原因之一,所以潜力生的问题急需引起广大教师和家长的重视。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高一新生,高一知识点是整个高中化学的切入点,学好必修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笔者以在邵阳县二中实践三年的基础上,针对邵阳县二中的高一潜力生进行了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并结合对该校的了解,得出邵阳县二中潜力生的成因,再根据成因分析提出对应的转化策略,对四名化学潜力生进行了干预研究并对其化学学习的转化效果进行了追踪。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影响化学潜力生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外因: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化学学科的特征、教师、家庭、社会;内因: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原有化学基础、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心理素质和成败归因方法。(2)针对潜力生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转化策略,包括家庭、教师、自身和社会等几个方面。(3)对四名具有代表性的化学潜力生进行干预后转化效果明显,验证了本研究的转化策略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杜应银[6](2018)在《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践研究表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能力存在很大关联,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新方向。为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改善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本文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探寻中学生在物理学科中元认知的构成层次与思维过程,在重庆市第11中学高2019级的学生中选定适当的班级,对相关学生进行物理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设计相关的教学策略,以期通过本次的教学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元认知能力,引导学生真正的了解自己物理学习的能力与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学会学习。本文对高2019级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主要分五个步骤进行,即学习并研究元认知理论知识,理解“物理元认知”的确切含义;根据物理元认知的具体内容编制测量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调查问卷,对学生的物理元认知能力进行调查和分析,为实践研究的进行提供依据;根据对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教学生活,制定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教学策略与措施;在选定的实验班学生的日常物理教学中施行所制定的物理元认知能力培养的相关教学策略与措施,并进行相应的观察和相关反馈信息的收集;根据实验班的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元认知能力培养情况调查等分析对于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培养的实践结果与不足。第一步(第一、二两章):学习国内外学者对元认知理论及研究内容,理解元认知理论的相关内容,对元认知的概念和思维过程做出界定;通过元认知理论与中学生物理学习生活的结合对物理元认知做出界定;根据元认知理论的静态知识体系细化物理元认知构建物理元认知静态构成层次;结合学生的物理学习活动分析并构建学生进行元认知活动的心理活动过程。第二步(第三章):编制物理元认知能力调查问卷,进行教学实践前的“元”能力调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物理元认知的静态构成和动态行为表现、学生学习各个环节、学生在各学习环节的情感体验、理想做法等,编制相应的调查问卷,并对相关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当前实际物理学习情况、元认知能力以及学生需要帮助的意愿。第三步(第四章):根据对相关班级内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调查情况,结合学生实际的物理学习生活与内容,分析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方向,并制定相关教学策略与具体教学措施。第四步(第五章):根据制定的相关教学策略与实施方法,在实验班学生中实施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相关教学策略与措施,培养相关学生的物理元认知能力。第五步(第六章):观察学生物理学习情况,调查学生在相关培养后的物理元认知能力,总结本次教学实践研究的结论。在一段时间的培养后,及时的观察和记录学生的物理学习生活,对学生的物理学习表现情况做出相应的分析。并设计相关的“物理元认知能力培养情况反馈表”调查学生总体的物理元认知能力与学习情况,对实践研究的结果做出总结与思考,为研究的后续进行提供依据。
岳影[7](2017)在《化学教学中促进差生转化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差生转化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追求考试成绩,教师往往会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差生便由此产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实现差生转化,是确保教育公平和学生个人充分发展权利的重要体现。本研究以某地区初中三年级化学教师与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出现阶段中学化学课教学过程中差生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基础知识和技能因素等几个方面。在化学课程教学差生转化策略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方面主要存在着对差生的概念理解不充分、差生转化策略应用能力不足、与家长主动沟通不够。家长方面主要存在着对差生概念认识不清、对子女学习情况了解不够、没有实施转化策略等。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等。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探讨了差异化评价策略、家庭化学实验策略、团队合作式学习策略等,并对转化策略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差生转化策略,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转化策略的实施效果也会因人而异,对于差生转化的影响也有一定差别。
冯求荣[8](2016)在《元认知监控视角下高中化学学困生转化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元认知的概念最初来自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在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论文。而元认知监控作为元认知的核心,是指认知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把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自觉的监控、调节的过程。学习是一种典型的认知活动,元认知监控在此过程中,对学习者拥有高水平的学习能力,获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成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代学习型社会中,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对学习困难学生来说,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元认知监控的缺失。尤其是化学学困生,他们智力处于正常范围,正处于化学学习困难状态下,由于元认知监控的缺失,导致了这些学生化学学习成绩低下,难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因此化学学困生元认知监控能力的提升,成为了许多研究者与一线教师的关注热点。正是因为,元认知监控的缺失导致了学困生化学成绩低下,所以化学学困生元认知监控缺陷的调查、元认知监控提升的实践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文献整理发现,在国内化学教育领域,针对元认知监控缺失造成的化学学习困难的理论研究还比较丰富,改善化学学困生元认知监控缺陷的实践研究案例不多。因此本文从元认知监控视角出发,进一步丰富其理论,并使用实证方法,调查高中化学学困生元认知监控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转化策略,在实践中验证高中化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本文一共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研究。梳理了相关理论,经过理论研究后,提出了元认知监控的结构与要素。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可以分为前端监控、过程监控与完结监控,其下又分为总共八个要素。第二部分现状调查。设计并使用高中化学元认知监控水平调查问卷,调查了解了学困生元认知监控的现状以及学困生元认知监控的缺陷。其中最突出的是:元认知方法监控有限;计划监控匮乏;反馈监控不足;意识监控较差;总结监控薄弱。第三部分对策提出。针对学困生存在的元认知监控缺陷,立足于元认知理论,提出了基于元认知监控的化学学困生转化策略:(1)渗透策略知识,提升方法监控;(2)建立学习计划,提升计划监控;(3)锻炼自我提问,提升反馈监控;(4)指导出声思维,提升意识监控;(5)培养考后反思,提升总结监控。第四部分实践验证。在实践研究部分,学生经过了4个月的元认知监控训练。之后,通过元认知监控水平后测以及期末考试化学成绩来检验转化策略的实施效果,同时通过元认知监控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训练作品解释与理解了学困生元认知监控的成长。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实验组前后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分析发现,学困生的元认知监控水平有显着性的差异。说明学困生通过元认知监控训练,元认知监控水平会得到显着提高。(2)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化学学习成绩的对比发现,化学学习成绩有显着性的差异。说明学困生通过元认知监控训练,化学学习成绩会得到提高。(3)对测试问卷中,元认知监控下各个维度得分情况的分析显示,有针对性地使用了元认知监控转化策略的维度有显着性的提高。分析学生的训练作品,也解释了这些维度的提高。而个别没有针对性训练的维度则没有显着性的提高。这都说明了,针对元认知监控缺陷提出转化策略能重点提升元认知监控中的特定方面。同时也说明,要实现学困生元认知监控缺陷的提升,需要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实施针对性的训练。本文探索并验证了元认知监控视角下高中化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丰富和充实了,化学教育领域,元认知监控方面的理论。为化学教学实践者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今后从事元认知监控实践的研究者增加了研究实例。丰富了学困生转化的方法路径,拓展了学困生转化教学的研究思路,对未来化学学困生转化研究具有实际借鉴价值。
盛希东[9](2015)在《团体辅导对中学生学业不良问题的干预研究 ——基于武汉市某中学社工实务》文中研究指明中学时代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性格的塑造、身心的发展等方面,学习成绩也不可忽视。但近年来,学生的学业不良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社会工作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所以本研究希望借助本次专业实习的契机,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服务活动为学生解决学业不良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基于此,笔者希望借助团体辅导的形式对学生学业不良问题展开实务性探索。在前期需求评估的基础上,在认知行为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共分为8次具体的活动,主要从恢复正确认知和干预不良学习行为两个角度对参与活动的组员进行介入。在团体氛围中,通过团体内的互动,借助活动的形式,发现自己的优点,唤起曾经的成就感,正确看待自己的学习,发挥各自的优势,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逐渐缓解学业不良带来的困扰。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拥有独特价值观和专业理念的学科,在学校工作中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团体辅导对学业不良问题的解决具有良好的效果。学业不良问题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干预得以解决的,需要重视学生本身,及时纠正不恰当的认知,不要单纯的以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表现,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潜力的个体。
李静[10](2013)在《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文中提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我国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众所周知,初中英语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自从新课程标准实行之后,新一轮教改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新课程极力主张学生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被渐渐引入到日常教学中来,在教改实践中涌现出了像杜郎口、洋思这样的名校。我国的专家学者对合作学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尝试着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实施教学,已经取得一些成效。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已经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怎样?在把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时出现了哪些问题?对这些问题应如何反思?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和对教师与学生的调查及访谈,重点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继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教学建议,从而更好的发挥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中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减少两级分化,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水平。本研究论文共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为文献综述,主要介绍合作学习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状况和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第二章介绍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和学习金字塔理论;第三章通过教学实验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验班均采用我校的“三步七段”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前后测成绩的对比及分析,显示出,采用这种模式后,英语合格率大幅提升,这证明了学生的成绩,特别是学困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第四章揭示了合作学习对初中英语教学实践的启示。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善于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在合作中给与学生方法的指导,对合作的过程进行监督和调控。运用合理的编组策略和评价策略形成小组合力,促使小组成员共同进步。通过研究,笔者能够更好的关注合作学习对于教学的影响,更好的了解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互动与交流情况,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为初中英语教学研究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运用归因方法 促进差生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归因方法 促进差生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归因发展史 |
2.2 中学生考试归因的一般特点 |
2.2.1 性别特点 |
2.2.2 年级差异 |
2.2.3 优生与非优生差异归因差异 |
2.2.4 自利性归因偏差 |
2.2.5 成败归因的后果 |
2.3 关于归因训练的研究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概念界定 |
3.1.1 归因 |
3.1.2 考试成败归因 |
3.1.3 归因训练 |
3.2 韦纳的归因理论 |
3.3 习得无助性理论 |
3.4 利己主义偏向 |
第4章 关于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的问卷调查 |
4.1 开放式问卷调查 |
4.1.1 问卷调查目的 |
4.1.2 问卷调查对象与方法 |
4.1.3 调查数据及分析 |
4.2 半开放式问卷调查 |
4.2.1 调查目的 |
4.2.2 调查对象与方法 |
4.2.3 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内容设计 |
4.2.4 调查数据及分析 |
4.2.5 结论 |
4.3 正式调查问卷 |
4.3.1 正式调查问卷的内容 |
4.3.2 调查问卷的创新 |
4.3.3 调查对象及方法 |
4.3.4 数据处理方法 |
4.4 问卷效度和信度 |
4.4.1 问卷信度检测 |
4.4.2 问卷效度检测 |
4.5 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特点调查的数据结果及分析 |
4.5.1 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的一般特点 |
4.5.2 不同性别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 |
4.5.3 不同年级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 |
第5章 归因训练及数据分析 |
5.1 归因训练方案 |
5.1.1 归因训练目的 |
5.1.2 归因训练对象 |
5.1.3 归因训练内容及安排 |
5.2 归因训练前后测数据分析 |
5.2.1 实验班前后测整体数据比较 |
5.2.2 实验班前后测自我评价成功者数据比较 |
5.2.3 实验班前后测自我评价失败者数据比较 |
5.2.4 对照班前后测整体数据比较 |
第6章 调查结论及应用对策 |
6.1 调查结论 |
6.1.1 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的一般特点 |
6.1.2 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的性别差异 |
6.1.3 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的年级差异 |
6.1.4 归因训练对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的影响 |
6.2 归因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
6.2.1 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
6.2.2 重视科学评价学生 |
6.2.3 归因训练应因材施教 |
第7章 不足与展望 |
7.1 本论文研究不足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1 第一次问卷调查 |
附录2 半开放式问卷调查 |
附录3 正式问卷 |
附录4 归因训练内容 |
致谢 |
(3)初中物理电学部分学习困难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文献综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
3.2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
3.3 韦纳的成败归因学说 |
3.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四章 初三电学学习困难的原因调查 |
4.1 调查目的 |
4.2 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
4.3 针对教师的问卷调查 |
第五章 初中电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初探 |
5.1 物理学科特点的因素 |
5.2 学习者方面的原因 |
5.3 教师方面的因素 |
第六章 转化物理学习困难的策略 |
6.1 根据电学内容的特点提出转化物理学习困难的策略 |
6.2 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方面改变电学学习困难 |
6.3 教师教学方式的优化 |
第7 章 总结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附录一 初三电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初三电学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扬州某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学习困难研究现状分析 |
(二) 数学学习困难研究现状分析 |
(三) 学困生心理问题研究现状分析 |
(四) 研究评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数学学困生 |
(二) 心理问题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 归因理论 |
(二) 自我效能感理论 |
第二章 扬州某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心理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一) 问卷调查对象及样本容量 |
(二) 问卷设计 |
(三) 问卷实施 |
(四) 访谈对象的选择与设计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一) 数困组与数优组学生心理状况比较 |
(二) 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结果分析 |
第三章 扬州某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对小学高年级数困生心理问题的忽视 |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方式比较单调 |
三、缺少对数困生的关怀 |
四、数困生缺乏良好的学习品质 |
五、数困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成功的体验 |
六、数困生归因方法不当 |
七、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
第四章 解决扬州某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
一、加强对数困生心理问题的关注 |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
三、为数困生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 |
四、引导数困生对成败进行正确归因 |
五、引导数困生发现数学学科的价值 |
六、注重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
七、重视对数困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
八、建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
第五章 总结与思考 |
一、总结 |
二、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扬州某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扬州某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量表 |
附录三: 扬州某小学高年级数困生的访谈提纲与记录 |
附录四: 扬州某小学高年级数困生家长的访谈提纲与记录 |
附录五: 扬州某小学高年级数困生教师的访谈提纲与记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农村高中化学潜力生转化策略研究 ——以邵阳县二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邵阳县二中基本概况 |
1.1.2 新化学课程标准的需要 |
1.1.3 学生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综述 |
2.1 潜力生的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化学潜力生研究现状 |
2.2 核心概念 |
2.2.1 潜力生 |
2.2.2 化学潜力生 |
2.3 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理论 |
2.3.2 多元认知理论 |
2.3.3 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理论 |
2.4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3 邵阳县二中高一化学潜力生的调查 |
3.1 问卷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工具 |
3.2 问卷实施 |
3.2.1 问卷发放 |
3.2.2 问卷筛选 |
3.2.3 师生访谈 |
3.3 化学潜力生调查结果分析 |
3.3.1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2 师生访谈结果与分析 |
4 邵阳县二中化学潜力生的成因分析 |
4.1 外部因素 |
4.1.1 初、高中化学教材的衔接问题 |
4.1.2 化学学科的特征 |
4.1.3 教师方面的问题 |
4.1.4 家庭方面的问题 |
4.1.5 社会环境的问题 |
4.2 内部因素 |
4.2.1 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
4.2.2 原有基础知识薄弱 |
4.2.3 学习动机不足,缺乏学习兴趣 |
4.2.4 心理素质和不正确的成败归因方法 |
5 邵阳县二中化学潜力生的转化策略研究 |
5.1 教师方面的转化策略 |
5.1.1 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正确对待“学习困难学生” |
5.1.2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相信每位学生都能成才 |
5.1.3 树立和谐的师生观,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发展 |
5.1.4 转变教育方式,改进教学方法 |
5.2 家庭方面的转化策略 |
5.3 自身和社会方面的转化策略 |
5.3.1 自身因素的转化策略 |
5.3.2 社会因素的转化策略 |
6 邵阳县二中化学潜力生的个案研究 |
6.1 化学潜力生个案转化研究 |
6.1.1 案例一:因网络因素导致化学学习困难 |
6.1.2 案例二:因家庭文化导致化学学习困难 |
6.1.3 案例三:因学习方法导致化学学习困难 |
6.1.4 案例四:因教师因素导致化学学习困难 |
6.2 化学潜力生个案转化效果 |
7 结语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7.2.1 研究局限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本课题研究的独特之处 |
第2章 元认知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
2.1 元认知 |
2.2 物理元认知 |
2.2.1 物理元认知知识 |
2.2.2 物理元认知体验 |
2.2.3 物理元认知监控 |
2.2.4 认知活动中的物理元认知 |
2.3 物理元认知对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影响和作用 |
2.3.1 元认知知识对学生物理学习的影响 |
2.3.2 元认知体验对学生物理学习的影响 |
2.3.3 元认知监控对学生物理学习的影响 |
第3章 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
3.1 现状调查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方法 |
3.1.4 调查问卷内容的设计 |
3.2 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1 学生学习成绩与元认知水平相关 |
3.2.2 学生元认知水平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 |
3.3 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
3.4 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第4章 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
4.1 实验与对照班的物理学习生活现状 |
4.2 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方向 |
4.3 培养高一学生元认知知识的教学策略 |
4.3.1 研究教材内容,简化教学难点 |
4.3.2 及时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
4.3.3 适时地分析和总结题型 |
4.4 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体验的教学策略 |
4.4.1 设计“元导学单” |
4.4.2 重组“难题启发单” |
4.5 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监控的教学策略 |
4.5.1 设计物理学习自查单 |
4.5.2 设计物理测试自查单 |
4.5.3 设计知识点复习清单 |
4.6 培养高一学生的物理元认知能力的思考与注意 |
第5章 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实验研究 |
5.1 研究方案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对象 |
5.1.3 实验设计 |
5.2 实验研究过程 |
5.2.1 新课教学中的“元”教学设计与实施 |
5.2.2 习题讲解中的“元”教学设计与实施 |
5.2.3 “周”、“月”自查的设定与实施 |
5.2.4 “板块性知识”课前预习中的“元”导学设计 |
5.2.5 “物理测试自查表”的设计与实施 |
5.2.6 “疑难问题启发单”的设计与实施 |
5.2.7 “知识点清单”的设计与实施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情况 |
5.3.2 物理元认知能力持续培养情况追踪 |
5.3.3 实验班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后续培养情况 |
第6章 实验结论与不足 |
6.1 学生的物理元认知水平调查数据的研究结论 |
6.2 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实践结论 |
6.3 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教学策略的实施结论 |
6.4 本次实践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建议 |
6.4.1 本次实践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
6.4.2 关于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实践研究的几点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中学生物理学习之元认知能力调查 |
附录 2 《动量守恒定律》的“元”教学设计 |
附录 3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元”教学设计 |
附录 4 近期物理学习情况自查参照表(周次) |
附录 5 近期物理学习情况自查参照表(每月) |
附录 6 2016-2017 学年第 次物理测试情况自查参照表 |
附件 7 第十四周月考解疑难问题启发单 |
附件 8 中学生物理学习之元认知训练反馈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化学教学中促进差生转化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访谈法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2. 主要概念界定 |
2.1 差生 |
2.2 差生转化策略 |
3. 中学化学教学中差生产生的原因与转化策略 |
3.1 差生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
3.1.1 生理原因 |
3.1.2 心理原因 |
3.1.3 基础知识和技能原因 |
3.2 化学教学中差生转化的几种主要策略 |
3.2.1 激发学习热情 |
3.2.2 掌握学习方法 |
3.2.3 查找原因,对症下药 |
3.2.4 因材施教,多层次教学 |
3.2.5 以优带差 |
4. 中学化学教学差生转化策略的实施情况调查 |
4.1 调查对象 |
4.2 调查方法 |
4.3 调查基本情况 |
4.3.1 中学化学教师调查情况 |
4.3.2 差生家长调查情况 |
4.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1 教师方面 |
4.4.2 家长方面 |
5. 转化策略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学生自身原因 |
5.1.1 缺乏自信心 |
5.1.2 与家长、教师主动沟通不够 |
5.1.3 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
5.2 教师原因 |
5.2.1 应试教育思维模式影响 |
5.2.2 对转化主体的认识不充分 |
5.2.3 对化学课自身教学规律掌握不深入 |
5.2.4 专业培训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
5.3 学校原因 |
5.3.1 对实施差生转化策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5.3.2 组织相关培训数量过少 |
5.3.3 没有建立家教合一的转化模式 |
5.4 家庭原因 |
5.4.1 家长对素质教育理念缺乏系统认识 |
5.4.2 家庭转化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
5.4.3 没有与学校形成转化合力 |
5.4.4 没有接受系统的培训和指导 |
5.5 社会层面 |
6. 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差生转化策略的实施方案 |
6.1 差异化评价策略 |
6.1.1 案例基本情况 |
6.1.2 转化策略实施过程 |
6.1.3 转化效果评价 |
6.2 家庭化学实验策略 |
6.2.1 案例基本情况 |
6.2.2 转化策略实施过程 |
6.2.3 转化策略实施效果评价 |
6.3 团队合作式学习策略 |
6.3.1 案例基本情况 |
6.3.2 转化策略实施过程 |
6.3.3 转化策略实施效果评价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化学教师) |
附录B 调查问卷(家长) |
附录C 访谈提纲 |
致谢 |
(8)元认知监控视角下高中化学学困生转化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学困生研究概况 |
1.2.1 国外学困生研究概况 |
1.2.2 国内学困生研究概况 |
1.3 国内外元认知与元认知监控研究概况 |
1.3.1 国外元认知研究概况 |
1.3.2 国外元认知监控研究概况 |
1.3.3 国内元认知研究概况 |
1.3.4 国内元认知监控研究概况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研究 |
2.1 学困生与化学学习困难 |
2.1.1 学困生的界定 |
2.1.2 化学学习困难 |
2.2 元认知与元认知监控 |
2.2.1 元认知的结构与内涵 |
2.2.2 元认知监控的结构与内涵 |
2.3 元认知监控与化学学习 |
3 高中化学学困生元认知监控调查 |
3.1 调查目的与对象 |
3.2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3.2.1 问卷的结构 |
3.2.2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4 高中化学学困生元认知监控缺陷分析 |
4.1 元认知监控水平现状的比较分析 |
4.2 元认知方法监控有限 |
4.3 元认知计划监控匮乏 |
4.4 元认知反馈监控不足 |
4.5 元认知意识监控较差 |
4.6 元认知总结监控薄弱 |
5 学困生元认知监控提升策略 |
5.1 渗透策略知识,提升方法监控 |
5.2 建立学习计划,提升计划监控 |
5.3 锻炼自我提问,提升反馈监控 |
5.4 指导出声思维,提升意识监控 |
5.5 培养考后反思,提升总结监控 |
6 高中化学学困生转化实践 |
6.1 元认知监控水平前测及结果分析 |
6.2 实践措施与过程 |
6.3 元认知监控水平后测及结果分析 |
6.3.1 实验组实验前后测元认知监控水平的差异性比较 |
6.3.2 实验组与对照组元认知监控水平的差异性比较 |
6.4 化学学习成绩分析 |
6.5 元认知监控培养下学困生成长情况分析 |
6.5.1 元认知计划监控分析 |
6.5.2 元认知反馈监控分析 |
6.5.3 元认知意识监控分析 |
6.5.4 元认知总结监控分析 |
6.5.5 其他元认知监控因素分析 |
7 结果与反思 |
7.1 研究结论 |
7.1.1 高中化学学困生元认知监控缺陷 |
7.1.2 元认知监控培养的有效性 |
7.1.3 元认知监控培养的必要性 |
7.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化学元认知监控水平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化学学习成绩情况表 |
附录三 出声思维训练用题(部分) |
附录四 学生训练作业展示(节选) |
致谢 |
(9)团体辅导对中学生学业不良问题的干预研究 ——基于武汉市某中学社工实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理论基础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武汉市某中学八年级一班学生学业不良问题表现 |
2.1 服务对象简介 |
2.2 学生学业不良问题的表现 |
2.3 学生学业不良问题的原因分析 |
3 团体辅导对中学生学业不良问题的介入研究 |
3.1 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 |
3.2 中学生学业不良问题的团体辅导介入的可行性 |
3.3 具体的实务干预过程 |
3.4 团体辅导活动的评估 |
4 总结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反思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八年级一班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2自我评价量表 |
附录3团体辅导活动效果评估访谈提纲 |
(10)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概念界定 |
1.2 合作学习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1.2.1 合作学习在国外的研究概况 |
1.2.2 合作学习在国内的研究概况 |
1.3 合作学习在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认知发展理论 |
2.2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
2.3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
2.4 学习金字塔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工具 |
3.4 研究过程 |
3.4.1 准备实验 |
3.4.2 实验班教学模式 |
3.4.3 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 |
3.5 研究结果分析 |
3.5.1 实验前后测学业成绩分析 |
3.5.2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3.5.3 性格因素分析 |
3.5.4 个人学习特点分析 |
3.5.5 学校环境调研结果及分析 |
3.5.6 师生访谈结果及分析 |
第四章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
4.1 对初中英语教师的启示 |
4.1.1 激发学生合作的学习欲望 |
4.1.2 参与和调控意识 |
4.1.3 与时俱进的意识 |
4.2 对初中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启示 |
4.2.1 积极的互赖策略 |
4.2.2 编组策略 |
4.2.3 活动评价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四、运用归因方法 促进差生转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一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以西吉县某中学为例[D]. 马丽萍. 宁夏大学, 2021
- [2]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研究[D]. 李子婧.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3]初中物理电学部分学习困难探究[D]. 郑傲.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4]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扬州某小学为例[D]. 张璐. 扬州大学, 2019(02)
- [5]农村高中化学潜力生转化策略研究 ——以邵阳县二中为例[D]. 吕朝露.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6]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实践研究[D]. 杜应银.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7]化学教学中促进差生转化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D]. 岳影.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7)
- [8]元认知监控视角下高中化学学困生转化的实践研究[D]. 冯求荣.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9]团体辅导对中学生学业不良问题的干预研究 ——基于武汉市某中学社工实务[D]. 盛希东.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 [10]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D]. 李静.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