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吞咽困难七项筛查试验的评价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七项筛查试验的评价

一、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7种筛选试验的评价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石孟云[1](2020)在《醒脑开窍针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醒脑开窍针法结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提供一种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选取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均来自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且符合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及中医中风病的诊断及纳入标准,按就诊先后顺序编号,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每组30例。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藤岛一郎吞咽困难分级评分量表及标准化床边吞咽功能检查(SSA)在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整理。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洼田饮水试验和SSA总分均降低,藤岛一郎吞咽困难分级评分显着提高,结果显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总分低于对照组,藤岛一郎吞咽困难分级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研究的疗效评价通过洼田饮水试验作为参考标准,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优于对照组86.67%。经秩和检验,本研究两试验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醒脑开窍针法结合穴位注射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有较好的治疗效果。2.醒脑开窍针法结合穴位注射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两法合用临床上操作简单易行,价格低廉,患者依从性好,值得推广及进一步探索。

高佳秀[2](2020)在《项丛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对比项丛刺疗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与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对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观察项丛刺疗法的临床疗效。2.以针刺时效性中的即刻效应为切入点,通过观察项丛刺疗法及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表面肌电图(s EMG)、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影响,探讨项丛刺疗法的针刺时效性及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1.论文一:将96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各48例,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对照组予吞咽功能训练,每日一次,每周5次,每次30分钟。试验组在对照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行项丛刺疗法,具体取穴如下:主穴:风池(双);配穴:天柱(双)、完骨(双)、廉泉、旁廉泉(双)、金津、玉液。针刺方法:0.35mm×40mm毫针,首先针刺双侧风池穴,向喉结方向捻转进针约35mm。其次针刺双侧天柱及完骨穴,向喉结方向捻转进针约35mm;廉泉、旁廉泉向舌根方向直刺约35mm,以100转/分速度各穴捻转15秒,留针30分钟,每日1次,5次/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金津、玉液点刺放血:选用一次性采血针,医者戴一次性医用胶皮手套,以左手拇指、示指将舌体上卷,右手持采血针点刺金津、玉液,深度约12mm,出血量约23ml,每周2次。治疗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表面肌电图(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吞咽时间及平均振幅)评定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利用SPSS20.0统计分析,得出结果。2.论文二:对试验组42例(脱落6例)患者针刺风池穴及项丛刺即刻,行自身前后对照,分别探讨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者VFSS(口腔期、咽期时间及舌骨移动度)的影响、项丛刺疗法及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s EMG(空吞咽及吞咽5ml水模式下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及平均振幅)的影响、项丛刺疗法及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TCD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利用SPSS20.0统计分析,得出结果。结果:1.论文一: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洼田饮水试验吞咽等级、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s EMG空吞咽及吞咽5ml水的模式下,时间及平均振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1.1治疗后,两组洼田吞咽能力等级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1.2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均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及下降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1.3 s EMG示,两组治疗后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少(均P<0.05);两组治疗后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及下降值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吞咽时间低于对照组,下降值高于对照组(P<0.05)。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及升高值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平均振幅及升高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论文二:2.1.VFSS示,与针刺前较,针刺风池穴即刻可减少口腔期吞咽时间、咽期吞咽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针刺风池穴可增加舌骨上移、舌骨前移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2s EMG示,2.2.1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前比较:在空吞咽、吞咽5ml水模式下,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平均振幅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2.2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即刻比较:在空吞咽、吞咽5ml水模式下,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平均振幅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3 TCD示:2.3.1对血流速度增快者来说,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前TCD比较,RMCA血管的Vs、Vd、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CA血管的Vs、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的Vs、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即刻TCD比较,LMCA血管的Vs、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的Vs、Vd、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2对血管速度正常者来说,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前TCD比较,各血管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均P>0.05)。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即刻TCD比较,各血管血流速度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3.3针刺对供血不足者来说,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TCD比较,RMCA血管Vd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CA血管Vs、Vd、Vm较针刺前减低(P<0.05),PI指数较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I指数较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血管Vs、Vd、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I指数较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比较,RACA血管PI指数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CA血管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Vs、Vd、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义(P<0.05),RI指数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I指数较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项丛刺疗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风痰阻络型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降低肺炎发生率,适合临床推广应用。2.项丛刺疗法可有效改善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增加吞咽肌群的收缩能力及协调性。3.项丛刺疗法在改善吞咽肌群肌力及协调性、减少吞咽时间、促进舌骨及舌骨喉复合体运动等方面临床效果优于风池穴。4.项丛刺疗法对异常血液动力学的“双向调节”作用优于风池穴,而对正常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加快或减慢作用。5.项丛刺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即刻效应明显,表现为吞咽肌群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具有穴位特异性。6.项丛刺疗法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即刻效应优于风池穴,具有更好地针刺时效性。

杨阳[3](2019)在《舌三针埋线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舌三针埋线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对吞咽功能的改善程度,探讨治疗脑卒中后引起的吞咽障碍的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纳入在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推康复一区、针推康复二区及针灸科门诊,符合脑卒中后假性麻痹吞咽障碍诊断标准、入选标准的患者60例,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舌三针埋线组)和对照组(舌三针针刺组)各30人,两组均给予同等中西医基础治疗以稳定病情,并根据其中风后肢体瘫痪的问题予以常规体针针刺,对于入组的患者进行统一的吞咽功能训练(口腔感觉运动训练、手法锻练、经皮电刺激,摄食训练)。治疗组采用舌三针埋线治疗,选穴方案为:主穴舌三针。痰热腑实证配穴:中脘、双侧支沟、天枢。肝阳上亢证配穴:双侧风池、太溪、太冲。风痰阻络证配穴:双侧风池、丰隆、太冲。气虚血瘀证配穴:双侧血海、足三里、三阴交。阴虚风动证配穴:双侧太溪、风池、三阴交。对照组采用舌三针针刺方法进行治疗,取穴同前。治疗组每7天治疗1次,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每天针刺治疗,每6天休息一次,4周为一个疗程。两组均共治疗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两周后及治疗4周以后,记录下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临床研究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成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辨证分型、卒中类型、洼田饮水试验分级、SSA评分,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埋线治疗组和针刺对照组病例资料具有可比性。2.洼田饮水试验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4周后和治疗前比较,疗效均呈显着性下降(P<0.05);对照组在治疗2周后、4周后和治疗前比较,在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对比稍有下降,但疗效不显着(P>0.05),在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对比,疗效显着性下降(P<0.05)。组间比较:饮水试验分级组间整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整体疗效上无明显差异性。时间及交互作用的整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组的饮水试验分级和对照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的饮水试验分级和对照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疗效有明显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SSA评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2周后、4周后和治疗前比较,均呈显着性下降(P<0.05)。组间比较:SSA评分的组间整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整体疗效上无明显差异性。时间及交互作用的整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组的SSA评分和对照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的SSA评分和对照组有差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亦有明显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疗效总评价:舌三针埋线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67%,其中治愈2例,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1例;针刺对照组的总有效率93.33%,其中治愈0例,显效3例,有效25例,无效2例。从治疗疗效的分布情况可以得出舌三针埋线对于吞咽障碍的有效程度高于舌三针针刺。且经秩和检验,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因此可以认为,舌三针埋线的疗效更佳。结论:舌三针穴位埋线及舌三针针刺对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症状改善均有疗效,整体分析二者治疗手段在为期一个月治疗时间内疗效相当,但在第4周开始舌三针埋线疗效明显优于针刺,说埋线优势在治疗远期开始明显体现。且在临床疗效分布来看,埋线组有效率明显高于针刺组。因此舌三针埋线治疗吞咽障碍不仅疗效确切,且舌三针埋线具有治疗次数少,成本低廉,治疗持续作用时间长等优点,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研究。

董小方[4](2018)在《基于循证构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及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掌握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真实感受和需求,了解某省神经内科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现状及医务人员对吞咽障碍管理相关知识和行为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系统检索国内外关于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和系统评价,通过专家会议法构建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最佳实践手册和方案,并进行初步实证研究,以期提供科学、规范、持续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方案,促进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诊疗效果。研究方法:1采用质性研究中的半结构式访谈法,选取15名神经内科医务人员为访谈对象,了解某省神经内科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管理现状;选取10名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访谈对象,掌握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对吞咽障碍的心理感受及需求;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596名神经内科医务人员对吞咽障碍管理知识和行为的掌握情况;2系统检索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和系统评价,并对文献内容进行整合分析;通过meta分析探讨间歇经口—食管/胃管进食法以及冰酸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3依据“JBI2010年版证据推荐级别和证据分级方法”对上述进行综合、提炼,拟定最佳实践手册和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初稿;组织神经内科、康复科、营养科、护理专业的相关专家举行专家会议,对构建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以及相关流程和工具;4采用类实验性研究方法,将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至6月入院的脑卒中患者列为对照组,采用科室常规吞咽障碍管理方法;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入院的脑卒中患者为干预组,采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进行管理。评价指标有吞咽障碍筛查率、吞咽障碍评估率、营养风险筛查率、吞咽障碍评分、卒中后肺炎发生率、留置胃管例数和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采用Exce12003和SPSS17.0对数据进行双人输入、校对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将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进行比较,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通过对15名神经内科医务人员的知情人访谈,共提炼出知识缺乏、重视不足、执行率低、障碍因素4个方面的主题;通过对10名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访谈,共提炼出吞咽知识和吞咽技能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支持4个方面的主题;通过自设问卷对596名神经内科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发现,84.22%的调查对象吞咽障碍管理的认知得分较差或很差,认知得分很好和较好的仅5.38%,34.22%的调查对象行为得分较差或很差,47.66%调查对象行为得分良好和很好;2通过证据检索,共纳入9篇临床实践指南和31篇系统评价,对其进行汇总提取,初步形成6个方面共30项证据;对8篇涉及间歇经口—食管/胃管进食法的RCT研究进行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间歇经口—食管/胃管进食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17篇涉及冰酸刺激的RCT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显示,冰酸刺激对改善有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有一定的疗效,但有必要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方法科学和规范的高质量RCT研究;3在前期现状调查以及证据检索基础上,初步形成最佳实践手册和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初稿;通过由神经内科、康复科、营养科、护理专业的相关专家举行的专家会议对方案进行结构及内容的修订,形成最终版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包括筛查、评估、治疗、并发症预防、健康教育和培训6个方面,并包括相关的流程和工具;4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干预组较对照组相比,在吞咽障碍筛查率、营养风险评估率、吞咽障碍评分、留置胃管例数、留置胃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具有更为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通过证据检索,对9篇临床实践指南、31篇系统评价和2篇meta分析进行证据汇总,整合质性访谈和横断面调查的结果,经过专家会议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了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方案;该方案由筛查、评估、治疗、并发症预防、健康教育和培训6个方面组成,并包含相应的工具和实施流程;2通过类实验研究法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进行验证,干预组较对照组相比,在医务人员认知和行为得分、吞咽障碍筛查率、卒中后肺炎发生率、出院时间和费用等各项指标方面明显改善。说明本研究方案的构建改善了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诊疗质量,切实为临床医务人员开展相关干预提供了依据。

王涯,张一,吴野环,张瑜[5](2017)在《床边吞咽障碍筛查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吞咽障碍是脑损伤患者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脑损伤的不同部位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吞咽障碍[1],从而影响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脑损伤患者安全地摄取足量的食物和液体可以降低营养不良、水肿、坠积性肺炎等发生[2]。因此,临床医师及时、科学地评估脑损伤患者是否存在吞咽障碍及其类型、程度至关重要,有利于指导后续治疗及评估治疗效果,促使患者康复。

黄伟新[6](2016)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文献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用穴规律分析以及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文献系统评价,选取任督脉廉泉穴、风府穴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以吞咽造影检查、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等评价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针刺任督脉经穴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机制做前期临床观察。方法:1.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文献的用穴规律分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Ovid Lww数据库及PubMed等数据库1999年1月至2015年12月与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所有相关的文献,根据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后,提取纳入文献的数据,包括篇名、作者、书刊名、年代、经穴、刺灸方法、疗程等内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5.0软件建立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文献分析数据库,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2.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系统评价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以针灸疗法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高质量(文献Jadad评分大于4分)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采用针灸疗法的针具材料、电针型号、治疗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不限,试验组及对照组的康复训练手法不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脱落退出情况、随访等。采用Cochrance网站(http://www.cochrance.org)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3.电针任督脉经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前期临床调研结果表明大脑皮层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病例数较少,最终本研究共纳入1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例患者,治疗组采用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及基础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康复训练及基础治疗。治疗组针灸方案为电针督脉风府穴、任脉廉泉穴2穴,频率为2Hz连续波,时间为30min,疗程为10天。针刺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进行吞咽造影检查、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评价患者吞咽功能情况。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的管理与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组内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上各检验水平均为α=0.05。结果:1.用穴规律分析结果检索并纳入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文献共402条针灸处方,共运用十四经穴62个,经外奇穴33个,总应用频次1981次,其中应用频次最多的廉泉穴归属任脉,督脉风府穴也是应用频次较多的腧穴之一,频次分别为221次和71次。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针灸治疗重视选用局部腧穴,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廉泉、风池、翳风、金津及玉液均位于舌咽部和颈项部,头面颈项部腧穴选用比例高达79.3%,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的腧穴。针灸处方中所用穴位的经络涉及经脉14条,包括手足三阴三阳经以及任、督二脉,其中应用腧穴频次前3位经脉分别是足少阳胆经、任脉及督脉;并且针灸处方中广泛应用特定穴,共选用了58个特定穴,累计使用频次为1407次,占总应用频次的71.02%,远高于非特定穴的使用频次,是针灸处方的主要部分。2.文献的系统评价结果各数据库初步检索文献2857篇。排除综述、不同干预手段、随机设计质量低等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2篇随机对照研究,共1172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均来自医院病房或门诊。Meta结果显示: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洼田饮水试验得分、藤岛一郎试验得分、VFSS评分均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结合康复训练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来说两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单纯康复训练相比,针灸可增加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包括疼痛、出血等情况。基于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Meta分析结果,采用GRADE系统推荐的评级方法对Meta分析的证据质量进行评价,根据各文献数据的总结和各数据分组情况对洼田吞咽能力量表、洼田饮水试验、藤岛一郎试验、VFSS评分、WAL-QOL评分进行GRADE评价,结果表示洼田吞咽能力量表、洼田饮水试验结局因异质性而降为中等质量,其余4组结局均为高级质量,说明本文meta分析的结果较为可靠,准确性较高。3.临床研究结果两组患者稀流质、半流质两种食物VFSS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咽期延迟时间、咽期通过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少,对照组治疗后咽期通过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少,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稀流质VFSS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咽期延迟时间、咽期通过时间均较对照组减少,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固体VFSS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咽期通过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少,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固体VFSS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咽期延迟时间、咽期通过时间较对照组减少,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SA评分比较,治疗组评分较治疗前下降,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SSA评分差值比较,治疗组治疗后SS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经洼田饮水试验评估,结果治疗组4人为治疗有效,1人治疗无效,而对照组为2人治疗有效,3人治疗无效。研究过程中,除1例患者出现疼痛,电针刺激强度下调后疼痛消失,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任督二脉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常用经脉,其中任脉廉泉穴、督脉风府穴是常用的两个腧穴。2.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够显着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针灸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3.电针任督脉廉泉穴、风府穴能够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其机制尚需进一步进行研究。

钟丽瑜[7](2016)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利用表面肌电图联合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以评估针刺穴位结合现代康复手段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试图初步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可能作用机理,及探索更科学更客观的评估方法,为日后进的科学研究及临床研究作基础性探讨。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按入院时间的前后进行分组计算得出每组35例患者,合计7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包括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治疗,以及中风常规辩证治疗等临床基础治疗。其中治疗组给予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单纯的康复训练。毫针针刺疗法选取的穴位包括廉泉,以及廉泉左右旁开各1寸,风池(双)、完骨(双)、翳风(双)、外金津、外玉液,大脑皮层运动区下2/5(即顶颞前斜线下2/5,双)。康复训练的内容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吞咽功能障碍相关的康复治疗,内容包括间接训练和直接训练。两组患者均治疗两周,每周一到五,每天一次,周六日停治疗。治疗前后均对两组患者进行SSA法和表明肌电图评估,及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使用软件包SPSS23.0进行数据管理、分析疗效。成果:本课题共纳入70例病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35例。无死亡及脱落病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SSA法和表面肌电图评估结果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均有一定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SSA法总分和表面肌电图评估结果的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总分差值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对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证明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该病的疗效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结论:本研究中,治疗组对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很好的临床意义,表面肌电图评估法与SSA法结果表明两种评价方法对该病症的评估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针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机理可能是局部针刺加强了咽喉部相关神经和深层肌肉的刺激,头皮区的针刺可激活吞咽运动区和周边组织,增强皮层对口腔、舌、咽部的支配,进而促进相关功能的康复。

孙纪伟[8](2014)在《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比较针刺配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2形成标准化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诊疗方案,提高其应用率、规范率与达标率。3建立有效易行的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技术的推广应用模式。4为评价、推广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研究10个中心共选取339例脑卒中后发生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68例,对照组171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脱落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方法及康复训练),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配合针刺治疗(包括点刺放血、体针、电针治疗)。穴取风池、风府、百劳、廉泉、夹廉泉、金津、玉液、合谷、太冲、通里。分别在入组当天、第14天、第28天、第42天及第60天进行评估,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价标准进行吞咽功能疗效评估,根据患者血常规及胸片评估肺部感染情况,根据不良事件发生率评估安全性,治疗结束后根据医疗费用评估卫生经济学。结果:1疗效评价治疗结束试验组的痊愈率为FAS52.4%.PPS54.7%,有效率为FAS92.3%、PPS94.4%,对照组的痊愈率为FAS42.1%、PPS43.9%,有效率为FAS87.1%, PPS89.6%.两组进行CMH卡方检验:两组间痊愈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FAS P=0.008, PPS P=0.017),而两组间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FAS P=0.1014, PPS P=0.0710)。随访3个月试两组进行CMH卡方检验:FAS及PPS试验组和对照组间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治疗误吸和肺部感染控制情况比较在FAS和PPS数据集中两组间研究过程中发生误吸或肺部感染的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误吸或肺部感染的痊愈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愈时间比较FAS和PPS:试验组的中位治愈时间为28天,对照组为29天,两组间经Log-rank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4卫生经济学指标两组间10个中心治疗费用(按照每人每天收费计算)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安全性分析两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试验组有2例发生复发,1例发生死亡,对照组有1例复发,1例死亡。结论:1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较单纯康复治疗痊愈率高。2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较单纯康复治疗达到痊愈的时间短。3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长期随访后疗效评价无变化。4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没有增加患者误吸或肺部感染风险。5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是安全的,没有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张仁义,尹玉锑[9](2012)在《补肾针刺法为主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补肾针刺法为主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基础治疗及吞咽康复策略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基础治疗及吞咽康复策略治疗。连续治疗28 d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为80.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床旁吞咽评估量表评分、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及吞咽困难分级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床旁吞咽评估量表评分、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及吞咽困难分级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肾针刺法是一种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有效方法。

李重庆[10](2012)在《“舌三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不同期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舌三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患者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差别,从而为针刺治疗吞咽困难以及针刺介入治疗时机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收集病例90例,根据患者病程并结合简单随机化法将患者分入急性期组,恢复期组,后遗症期组。三组患者在接受基础西医治疗、针灸治疗及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靳三针的“舌三针”。基础西医治疗包括脱水、降压、抗血小板凝集、脑保护、改善循环、控制血糖及对症治疗。针对患侧偏瘫肢体进行常规针灸治疗,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肩三针、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双)、足三里、梁丘、悬钟、太冲(双)。痰热腑实者加天枢、上巨虚;风痰瘀阻者加丰隆、血海;气阴两虚者加照海、气海。康复训练项目则主要包括摄食训练项目、吞咽训练项目、进食训练项目以及对食物的选择指导项目等。针刺“舌三针”后常规电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记录三组患者洼田吞咽能力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吞咽功能障碍中医评价量表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SWAL-QOL)用于统计分析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舌三针”结合康复训练对于处于脑卒中不同期吞咽困难(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患者,相比较治疗前,均可改善洼田吞咽能力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吞咽功能障碍中医评价量表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SWAL-QOL),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组间比较,洼田吞咽能力评分,急性期组及恢复期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恢复期组与后遗症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恢复期组对洼田吞咽能力的改善均优于后遗症期组。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吞咽功能障碍中医评价量表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SWAL-QOL),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临床有效率分析,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疗效相似,均优于后遗症期组。通过对不良事件的记录,证实“舌三针”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舌三针”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无副作用。在急性期、恢复期早期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后遗症期。

二、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7种筛选试验的评价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7种筛选试验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醒脑开窍针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2 研究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与脱落标准
    2.5 试验设计
    2.6 治疗方法
    2.7 观察指标
    2.8 临床疗效标准
    2.9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两组治疗前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藤岛一郎吞咽困难分级评分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SSA评分比较
    3.5 临床疗效分析
    3.6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4.2 评估量表的选取依据
    4.3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
    4.4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4.5 中医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治疗
    4.6 醒脑开窍针法结合穴位注射疗法取穴及理论依据
    4.7 患者纳入时间的选择
    4.8 研究结果分析
    4.9 不足与展望
5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项丛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项丛刺疗法治疗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项丛刺疗法对吞咽障碍患者VFSS、sEMG、TCD的影响研究
    材料与方法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吞咽障碍的认识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于吞咽障碍的认识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舌三针埋线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吞咽障碍的研究现状
        1.1.1 吞咽生理
        1.1.2 吞咽神经机制
        1.1.3 吞咽障碍的病理机制
        1.1.4 吞咽障碍分型
        1.1.5 现代医学对吞咽障碍的治疗
    1.2 祖国医学对吞咽障碍的认识
        1.2.1 吞咽障碍的病因病机
        1.2.2 吞咽障碍的中医治疗
    1.3 舌三针埋线治疗吞咽障碍
    1.4 吞咽障碍的评估
        1.4.1 初步评估
        1.4.2 量表评估
        1.4.3 实验室评估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来源
        2.2.2 病例总数
        2.2.3 西医诊断标准
        2.2.4 中医诊断标准
        2.2.5 症候诊断标准
        2.2.6 纳入标准
        2.2.7 排除标准
        2.2.8 剔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随机化分组
        2.3.2 治疗方法
        2.3.3 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及处理办法
        2.3.4 观察内容及观察方法
        2.3.5 疗效评定
        2.3.6 统计学方法
    2.4 研究结果
        2.4.1 基本资料比较(表2-4)
        2.4.2 观察指标比较
        2.4.3 临床疗效比较(表7,图三)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3.1 选穴依据
        3.1.1 舌三针选穴依据
        3.1.2 配穴选穴依据
    3.2 穴位埋线作用机理
        3.2.1 穴位埋线的中医作用机理
        3.2.2 穴位埋线的西医作用机制研究
    3.3 创新点
    3.4 疗效分析
        3.4.1 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比较
        3.4.2 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比较
        3.4.3 临床疗效总评价
    3.5 安全性
    3.6 存在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基于循证构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中英文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
        2 国内外关于吞咽障碍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3 国内吞咽障碍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临床实践与循证指南存在差距
        3.2 临床实践缺乏循证基础
        3.3 管理方案不完善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定义
    第三节 理论基础
        1 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
        2 “5S”证据模型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现状调查
    第一节 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实践现状的质性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知识缺乏
        2.2 重视不足
        2.3 执行率低
        2.4 障碍因素
        3 讨论
        3.1 知识是行动的基础,应加强医务人员吞咽障碍相关知识的培训
        3.2 依据指南建立吞咽障碍管理方案,提高执行率
    第二节 吞咽障碍患者对吞咽障碍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吞咽知识和吞咽技能的需求
        2.2 生理需求
        2.3 安全需求
        2.4 社会支持
        3 讨论
        3.1 关注吞咽障碍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是完善工作不可或缺的要求
        3.2 健康教育是满足患者及家属需求的有效途径
    第三节 医务人员吞咽障碍相关知识和行为的调查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类型
        1.2 调查的对象
        1.3 样本量估计
        2 研究内容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
        2.2 调查的内容
        3 结果
        3.1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3.2 问卷的信度
        3.3 问卷的效度
        3.4 医务人员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相关知识和行为调查
        4 讨论
        4.1 效度
        4.2 信度分析
        4.3 应加强医务人员吞咽障碍相关知识的培训
笫三章 证据综合
    第一节 相关临床实践指南和系统评价的文献内容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证据检索策略
        1.2 证据的纳入、排除标准
        1.3 证据的评价标准
        1.4 证据质量的评价过程
        2 结果
        2.1 纳入证据的一般情况
        2.2 质量评价
        3 讨论
        3.1 纳入研究的现状
        3.2 纳入研究对构建本管理方案的参考意义
    第二节 间歇经口—食管/胃管进食法对吞咽障碍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质量评价
        1.4 资料提取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情况
        2.2 文献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冰酸刺激对吞咽障碍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质量评价
        1.4 资料提取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情况
        2.2 文献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证据传播
    第一节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最佳实践信息册和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初稿)的制定
        1 研究方法
        1.1 成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构建小组
        1.2 证据级别和推荐等级
        1.3 证据来源
        2 结果
        2.1 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最佳实践信息册
        2.2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初稿)
        3 讨论
    第二节 专家会议
        1 研究方法
        1.1 专家的遴选
        1.2 专家会议的主题
        1.3 实施过程
        1.4 资料分析
        2 结果
        2.1 会议专家的基本情况
        2.2 专家的权威程度
        2.3 专家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的建议和意见
        3 讨论
        3.1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构建的必要性
        3.2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3.3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构建的可行性
第五章 证据应用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
        2.3 抽样及分组方法
        2.4 干预内容
        2.5 评价指标
        2.6 统计学处理
        2.7 质量控制
        2.8 遵循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医务人员层面:脑卒中吞咽障碍知识和行为得分
        3.3 患者层面
        3.4 医院层面
    4 讨论
        4.1 管理方案实施后吞咽障碍筛查率得以提高
        4.2 提高营养风险筛查率
        4.3 降低留置胃管率和留置胃管时间
        4.4 降低卒中后肺炎发生率
        4.5 改善吞咽功能
        4.6 吞咽障碍管理方案对患者医疗利用度的影响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相关并发症的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知识和行为问卷
    附录2 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病例收集表
    附录3 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表
    附录4 口腔卫生评估登记表
    附录5 口腔卫生状况评估表
    附录6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健康教育路径
    附录7 吞咽障碍管理流程
    附录8 营养风险筛查流程
    附录9 口腔护理流程
个人简历
致谢

(5)床边吞咽障碍筛查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洼田饮水试验[5]
2 标准化床边吞咽功能检查法(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
3 反复唾液吞咽测试
4 Mann吞咽能力评价法(Mann Assessment of Swal-lowing Ability,MASA)
5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gging Swallowing Screen,GUSS)
6 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10(eating assessment tool-10,EAT-10)
7 多伦多床边吞咽筛选试验(The Toronto Bedside Swallowing Screening Test,TOR-BSST)
8“Any Two”试验
9 简单床边吞咽筛选试验
1 0 音量-粘度吞下测试(The volume-viscosity swallow test,V-VST)

(6)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文献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1.1.1 吞咽过程的分期
        1.1.2 吞咽活动的神经生理机制
        1.1.3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1.1.4 现代医学对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
    1.2 祖国医学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1.2.1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病因病机
        1.2.2 任督脉穴位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关系
        1.2.3 祖国医学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第二章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用穴规律的文献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文献纳入标准
        2.1.2 文献排除标准
        2.1.3 文献来源及检索方法
        2.1.4 数据处理方法
    2.2 结果
        2.2.1 腧穴运用分析结果
        2.2.2 经络选取规律分析
        2.2.3 特定穴运用分析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系统评价
    3.1 资料和方法
        3.1.1 检索策略
        3.1.2 入选标准
        3.1.3 资料提取
        3.1.4 研究质量评价
        3.1.5 主要结局指标
        3.1.6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检索结果及质量评价
        3.2.2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3.3 GRADE系统推荐分级
    3.4 讨论
        3.4.1 系统评价的结果分析
        3.4.2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四章 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研究
    4.1 研究对象
        4.1.1 病例来源
        4.1.2 诊断标准
        4.1.3 纳入标准
        4.1.4 排除标准
        4.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方案
        4.2.2 治疗方法
        4.2.3 评定方法
        4.2.4 观察内容和方法
        4.2.5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4.2.6 质量控制
    4.3 结果
        4.3.1 一般资料分析
        4.3.2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分析
        4.3.3 安全性评价
        4.3.4 小结
    4.4 讨论
        4.4.1 大脑皮层受损致吞咽障碍的特点及机制
        4.4.2 任脉廉泉、督脉风府穴的选取
        4.4.3 电针风府、廉泉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
        4.4.4 电针廉泉、风府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可能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7)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
        一、病名认识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分型
        四、中医治疗
    第二节 西医对吞咽障碍的研究
        一、吞咽的概念及分期
        二、吞咽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评估方法
        四、西医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对象来源
        二、入选病例标准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样本计算及随机方法
        二、试验方案
        三、观察项目
        四、观察方法
        五、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六、质量控制
    第四节 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二、疗效评估
        三、小结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果分析
        一、针刺疗效分析
        二、表面肌电评估结果分析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1 吞咽障碍神经解剖、生理及病理基础
        2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表现、诊断、并发症
        3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筛查评估
        4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
    综述二 祖国传统医学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1 古代学者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2 现代学者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3 吞咽障碍的古代疗法
        4 吞咽障碍现代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观察指标
        3 样本估计
        4 研究方案
        5 统计分析方法
    诊疗标准
        1 疾病诊断标准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终止标准
        5 评价标准
    结果
        1 人口统计学资料及一般资料分析
        2 疗效分析
        3 卫生经济学指标
        4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试验结果分析
        2 针灸诊疗吞咽障碍的中医理论基础
        3 评价方法的讨论
        4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脑血管病诊断标准(节选)
    附件2 洼田氏饮水试验
    附件3 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
致谢
个人简历

(9)补肾针刺法为主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1.1 基础治疗
        2.1.2 吞咽康复策略[9]
    2.2 治疗组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标准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比较
    3.5 不良反应
4 讨论

(10)“舌三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不同期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脑卒中与吞咽困难
        一、吞咽的生理过程
        二、不同卒中部位吞咽障碍的特点
        三、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神经机制
        四、吞咽障碍的临床评估
        五、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方法
    第二节 中医对中风后吞咽困难的认识及治疗
        一、中风病病因病机
        二、古代医家的有关论述
        三、现代中医家对中风后吞咽困难的认识
        四、中药治疗
    第三节 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
        一、古代针灸治疗文献
        二、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研究进展
    第四节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临床评价量表的研究
        一、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
        二、吞咽障碍的评价标准
        三、洼田饮水试验
        四、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
        五、医疗床旁吞咽评估量表
        六、吞咽障碍程度分级
        七、吞咽困难评价方法
        八、吞咽困难功能分级
        九、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吞咽困难亚表
        十、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
        十一、Mann吞咽能力评价法
        十二、苏格兰国家指南评定量表(ScottishIntercollegiateGuidelines,SIG)#21
        十三、Burke吞咽困难筛选测试(Burkedysphagiascreening test. BDST)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及排除标准
        四、治疗方法
        五、观察指标及评测方法
        六、并发症及不良事件
        七、统计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及可比性分析
        二、病情可比性分析
        三、研究结果
    第三节 讨论与分析
        一、研究结论
        二、“舌三针”取穴原理
        三、针灸与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治疗中的重要性
        四、存在的问题
        五、创新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
    附件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
    附件三: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
    附件四: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评价量表
致谢

四、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7种筛选试验的评价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醒脑开窍针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D]. 石孟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项丛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D]. 高佳秀.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舌三针埋线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D]. 杨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基于循证构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及效果评价[D]. 董小方. 郑州大学, 2018(12)
  • [5]床边吞咽障碍筛查的研究进展[J]. 王涯,张一,吴野环,张瑜. 中国康复, 2017(01)
  • [6]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文献及临床研究[D]. 黄伟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7]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 钟丽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8]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技术的研究[D]. 孙纪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9]补肾针刺法为主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疗效观察[J]. 张仁义,尹玉锑. 上海针灸杂志, 2012(09)
  • [10]“舌三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不同期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D]. 李重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七项筛查试验的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