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分子量肝素治疗颈内动脉系统TIA 30例(论文文献综述)
孙丽丽[1](2020)在《替罗非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中,血小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基本措施。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尽管术前给予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术中充分肝素化,急性血栓及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仍颇多。血小板GP Ⅱ b/Ⅲa抑制剂(GPI)是一类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它占据血小板GP Ⅱ b/Ⅲa受体结合位点,阻止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从而抑制多种途径诱导的血小板凝集,血栓形成及延伸。此外,作为GPI的另一重要机制,其通过竞争性抑制血小板GPⅡ b/Ⅲa受体并移除纤维蛋白原,进而导致超急性血栓的崩解。所以GPI还可以作为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AIST)的补救治疗。在心血管领域已有大量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表明,GPI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抗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近年来,有报道在破裂或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发生急性血栓栓塞并发症,动脉内超选择注射G PI取得满意效果。与GPI在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瘤介入中的广泛应用不同,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经验仍相对不足。目前GPI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的研究大多数为急性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中、术后应用相关的回顾性病例研究。其在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介入术中应用的研究很少。我们回顾我院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行介入手术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评估术中GPI替罗非班在此类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第一部分替罗非班补救治疗颅内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背景和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支架植入过程中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AIST)相关的研究很少,且目前对于AIST的治疗方案尚未达成共识。我们的试验目的是调查我院ICAS支架植入过程中AIST的发生率,评估替罗非班补救治疗这类患者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我们回顾2016年9月至2019年5月所有在我院接受颅内支架植入术的症状性ICAS患者的资料,挑选其中发生AIST的患者,对其基线特征、围手术期处理、介入操作细节、血管造影和临床结果进行分析,评估替罗非班补救治疗AIS 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替罗非班对AIS T的补救治疗的有效性通过血管再通状况及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发生率评估。安全性通过围手术期全因死亡率、围手术期出血事件发生率进行评估。结果194例行颅内支架植入的患者中12例(6.2%)发生AIST,所有AIST均发生在放置支架后30分钟内。发生AIST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3±8.3岁,75%(9/12))的患者为男性。平均狭窄程度为86.1±7.1%。支架的平均长度和直径分别为14.5±4.2mm和3.2±0.5mm。在12例AIST患者中,3例发生在基底动脉(BA)支架植入过程中,椎动脉(VA)V4段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4例AIST,大脑中动脉(MCA)M1段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4例AIST,颈内动脉颅内段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1例AIST。按不同支架来看,Wingspan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8例AIST,Apollo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2例AIST,Neuroform EZ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2例AIST。12例AIST均在应用替罗非班补救治疗后,实现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3级和动脉闭塞病变(AOL)分级3级。3例(25%)发生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无围手术期死亡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我们在ICAS支架植入术中观察到AIST的发生率不低。在ICAS支架植入期间,替罗非班对AIST的治疗似乎是有效且安全的,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和死亡率。然而,由于研究的局限性,这些发现应该被谨慎解释,并且需要更多患者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来确定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第二部分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的个体化治疗策略背景和目的颅内大动脉闭塞(ILAO)是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在中国由ILAO引起的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家。非急性ILAO患者大多因侧支循环不足而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是这类患者的治疗选择之一。然而,手术过程相关并发症,如血栓栓塞事件并不少见,并已被证明是神经介入医师术中需面对的巨大挑战。非急性IL A O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处理对降低围手术期新发卒中和死亡率非常重要。我们的试验目的是总结我们单中心经验,评估血栓栓塞事件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接受非急性ILAO开通术的69例连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挑选出手术过程中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及远端栓塞事件)的病例。回顾临床及血管造影资料,总结和分析血栓栓塞类型及治疗策略。根据改良脑梗死溶栓(mT ICI)量表和动脉闭塞病变(AOL)量表判定靶血管再通状况来评估疗效。安全性通过围手术期(术后7天)任何类型的颅内出血(ICH)、全身系统性出血和围手术期死亡来评估。结果69例接受非急性ILAO开通术的患者中,63例实现成功再通(mTICI2b~3),6例患者再通失败:其中5例因导丝不能穿过闭塞段而终止手术,1例全身麻醉后因室颤被迫停止手术转入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抢救治疗。63例成功再通患者中,4例治疗过程中发生血栓栓塞事件,3例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AIST)形成,1例闭塞段不稳定血栓导致远端栓塞(DT)。血栓栓塞事件总发生率为6.3%(63例中4例)。所有3例AIST均发生在支架植入后20分钟内(10~18分钟),平均时间为13.3±4.2分钟;血栓等级:1级1例,2级2例。经补救治疗,血栓在发现后10~34分钟后消失,平均时间为13.3±12.1分钟。1例远端栓塞经机械取栓成功再通。在不同的治疗策略下4例(100%)均实现成功再通mTICI 2b~3级和AOL 3级。4例患者围手术期(术后7天内)均未发生脑梗死、全身系统性出血或死亡。1例AIST患者术后出现颅内出血。结论没有一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治疗非急性ILAO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然而,手术的复杂性和血栓栓塞事件的高风险提醒我们应谨慎处理此类术中并发症。及时诊断,并针对特定的血栓栓塞类型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对这一具有挑战性的患者群体的最佳管理至关重要。第三部分替罗非班预防急性颅内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背景和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植入围手术期糖蛋白Ⅱ b/Ⅲa(Gp Ⅱ b/Ⅲa)抑制剂抗栓治疗仍存在争议。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AIST)、脑梗死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支架成形术的常见围手术期并发症。目前,Gp Ⅱ b/Ⅲa抑制剂(GPI)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已显示出预防和治疗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及栓塞事件的良好前景。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GPI替罗非班在ICAS支架成形术中预防性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所有症状性IC A S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介入手术中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和无替罗非班治疗的对照组。替罗非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两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基线资料及可能影响预后的介入参数后进行比较。结果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有360例患者因症状性ICAS而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23例被排除,包括7例合并夹层动脉瘤的患者,5例颅内串联狭窄接受多个支架治疗者,10例多支颅内动脉狭窄接受治疗者,1例支架再狭窄再次支架治疗者。最终纳入337例患者,其中替罗非班组160例,非替罗非班组177例。以基线资料、干预前后相关介入参数为配对条件进行PSM后,替罗非班组排除42例,非替罗非班组排除59例。最终,236例患者配对成功,每组1 18例。替罗非班治疗组有1例AIST,而对照组有8例AIST。AIST发生率替罗非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8%比6.8%,P=0.039)。两组围手术期缺血性事件发生率(8.5%比5.1%,P=0.424)和围手术期颅内出血发生率(4.2%比0.8%,P=0.2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0天全因死亡率为1.7%(4/236),替罗非班组与非替罗非班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3.4%比0%,p=0.125)。结论预防性应用替罗非班可有效降低症状性IC A S支架成形术中AIS T的发生率,而不增加颅内出血和死亡的风险。然而,在减少围手术期缺血事件方面并没有优势。
覃政芳[2](2020)在《阿加曲班与双抗治疗超溶栓时间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水岭脑梗死由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特殊,极易进展。溶栓治疗由于时间窗的限制,仅1%的患者能够接受溶栓治疗。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因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及存在高血小板反应性,不能迅速起效,无法有效阻止分水岭脑梗死的进展。阿加曲班在日本缺血性卒中治疗指南里被推荐用于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且新近研究表明超溶栓时间窗使用阿加曲班的疗效确切、不增加出血风险。本课题旨在评价阿加曲班对超溶栓时间窗分水岭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是否优于目前的双抗治疗。方法:本课题采取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收集2017年09月至2019年06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临床诊断脑梗死(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制定的标准),首次发病,发病时间6h-72h,年龄18周岁-80周岁,性别不限,并经磁共振序列(包括T1WI、T2WI、DWI、T2-FLAIR、3D-TOF-MRA)检查符合分水岭脑梗死标准的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我们前瞻性地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相关生化指标、采用NIHSS评分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入院后的治疗方案均由其主治医师决定(不参与本研究的任何过程),随后我们将符合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的患者根据其入院后所接受到的治疗方案分为阿加曲班治疗组和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简称双抗)治疗组,并继续收集患者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NIHSS评分以及相关生化、影像学指标。根据基线NIHSS评分将初始卒中严重程度分为三个亚组[1]:轻度神经功能损伤组(0-6分);中度神经功能损伤组(7-15分);重度神经功能损伤组(≥16分);最后比较两治疗组及各亚组在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差异及临床治疗效果(一个良好的结果定义为:NIHSS评分相较于入院时减少≥4分或者出院时NIHSS评分等于0或1;进展定义为:出院时NIHSS评分相较于入院时增加),并观察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以评价阿加曲班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017年09月至2019年06月共纳入65例患者,其中阿加曲班组30例,实入组30例;双抗组35例,实入组32例;共计入组62例患者。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卒中、饮酒、吸烟史,治疗前血脂、同型半胱氨酸、D-2聚体、纤维蛋白原、Hct、病灶同侧颅内动脉有无狭窄及各动脉狭窄比例、梗死类型及各亚组构成比等基线条件均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治疗组间总体比较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阿加曲班组NIHSS评分在治疗后第3天(P=0.032)、第7天(p<0.001)及第14天(p<0.001)较治疗前显着下降。而双抗组治疗后第3天(p=0.23)、第7天(p=0.96)、第14天(p=0.19)NIHSS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前,阿加曲班组NIHSS评分(9.97±4.94)显着高于双抗组(6.72±4.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治疗后,第3天(p=0.31)、第7天(p=0.68)、第14天(p=0.68),两者NIHS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效果比较:阿加曲班组治疗后达到良好结果者一共22例,双抗组一共10例,阿加曲班组良好率为73.3%,显着高于双抗组31.3%(p=0.001)。阿加曲班组治疗后进展者1例(1/30),双抗组进展者9例(9/32),阿加曲班组进展率为3.3%,显着低于双抗组28.1%(p=0.008)。3.根据基线NIHSS评分将患者按初始卒中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个亚组后组间组内比较轻度神经功能损伤组:治疗前阿加曲班组NIHSS评分(4.50±1.07),与双抗组(3.65±1.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加曲班组和双抗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虽然两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阿加曲班组治疗后第14天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01),而双抗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阿加曲班组无进展病例,而双抗组有3例进展。中度神经功能损伤组:治疗前阿加曲班组NIHSS评分(10.00±2.18),与双抗组(9.08±2.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双抗组,阿加曲班组在治疗后第7、14天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P<0.05),且有更高的良好率(70.6%VS 23.1%,P=0.011)和更低的进展率(5.9%VS 46.2%,P=0.011)。重度神经功能损伤组:治疗前阿加曲班组NIHSS评分(18.60±1.67),与双抗组(17.50±2.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加曲班组在治疗后第3、7、14天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P<0.05),达到良好结果者5例(5/5);而双抗组达到良好结果者0例(0/2)。4、安全性分析:双抗组用药期间出现1例消化道出血而未能完成实验的患者,阿加曲班组无出血病例,两组用药期间均无明显肝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对于超溶栓时间窗且合并颅内血管狭窄的皮质下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双抗治疗可能是安全的但无明显疗效,且早期进展率高。阿加曲班组可以明显改善早期中重度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降低早期进展率,且无明显出血、肝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出现。
张悦[3](2020)在《Gates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的校正与临床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放射性核素锝99m标记二乙三胺五醋酸(99mTc-DTPA)肾动态显像Gates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是常规的核医学显像检查。本研究旨在:一、建立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标准化检查流程,在质控基础上建立Gates法测定GFR的校正方程,提高准确性;二、探讨Gates法校正后测定GFR作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诊断分期依据的可行性,探讨Gates法校正后测定GFR作为肾功能衡量指标与临床参数、疾病状态及重要靶器官功能损害的关系;三、探讨Gates法分肾GFR测定作为泌尿系肿瘤术前常规检查和非对称性肾功能损害研究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1、回顾性研究2017年8月~2019年7月于核医学科进行的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检查,从整个检查过程,图像处理以及Gates法方程建立的参考标准分析Gates法测定GFR的影响因素。建立规范化的质控制度、标准化的检查流程和统一化的图像处理。在此基础上,以国际普遍采用的99mTc-DTPA双血浆清除率法测定GFR为参考标准,建立Gates法测定GFR的校正方程。2、以99mTc-DTPA单或双血浆法测定GFR为参考标准,记为rGFR,99mTc-DTPA肾动态显像Gates法校正后测定GFR记为gGFR,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组(CKD-EPI)血肌酐估算方程法测定GFR记为eGFR,比较gGFR、eGFR与rGFR之间的偏倚、精确度、准确度及相关性。根据提高肾脏病全球预后组织(KDIGO)中CKD诊断分期的规定,GFR<60ml/min/1.73m2且持续三个月以上诊断为CKD,并根据GFR分为5期,比较gGFR、eGFR对CKD诊断分期的差异。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按gGFR以60ml/min/1.73m2为分界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一般特征指标、一般生化指标、肾功能指标、慢性病史及心脏、颈动脉靶器官功能损害情况。3、分肾功能衡量指标:左、右肾GFR和左、右肾相对功能百分比。左、右肾GFR=总肾GFR×左、右肾相对功能百分比。非对称性肾功能损害诊断标准:分肾相对功能百分比之差大于10%且总肾和或分肾GFR低于同年龄段正常参考范围下限。回顾性分析2018年进行的99mTc-DTPA肾动态显像,研究各人群非对称性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类型、非对称性程度以及发生的影响因素和规律。结果:1、两年时间内核医学科共进行1806例次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检查,首次显像成功率97.7%,失败主要原因是“弹丸式”注射质量不合格。质控项目包括患者、检查设备及显像剂的准备,满针和空针的放射性计数采集,显像剂的注射,图像采集及体位要求七个方面,分别建立了严格统一的执行标准。117例患者99mTc-DTPA双血浆清除率法测定GFR与Gates法测定GFR之间的相关性具统计学意义(r=0.81,P=0.000,95%CI为0.76~0.88),建立的校正方程:校正GFR(血浆法测定GFR)=Gates法测定GFR×1.122-7.160。2、GFR测定方法的比较,gGFR与rGFR的偏倚,精准度,15%、30%准确度及相关系数分别为-3.83,13.5,77.4%,89.3%及0.88;eGFR与rGFR的偏倚,精准度,15%、30%准确度及相关系数分别为-6.59,26.5,70.2%,79.5%及0.46。CKD的诊断分期,按gGFR诊断CKD的比例为27.0%,CKD1~5期分别有147,137,69,28,8例,按eGFR诊断CKD的比例为19.5%,CKD1~5期分别有161,152,52,19,5例,两者CKD分期比较的Kappa值为0.49,分期结果中度一致。Gates法校正后测定GFR的临床应用,按gGFR以60ml/min/1.73m2为分界将研究对象分为肾功能正常和下降两组,两组患者的年龄,舒张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肌酐,尿酸及eGFR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及CKD病史比例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gGFR诊断肾功能下降患者左室收缩/舒张功能下降比例和颈动脉狭窄/供血不足比例明显高于gGFR诊断肾功能正常患者(P<0.05)。3、644例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检查中,非对称性肾功能损害346例,发生率为53.7%,在各年龄段患者中的发生率差异不大。在常见慢性病患者中的发生率为47.3%,在泌尿系外科疾病患者中的发生率为55.6%。182例因一侧肾脏/输尿管恶性肿瘤术前行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检查,非对称性肾功能损害105例,发生率为56.6%,健肾与患肾相对功能百分比之差为(24.1±10.2)%。结论:1、通过规范化质控建立标准化检查流程和统一化图像处理是保障Gates法测定GFR准确性的基础。在质控基础上,以国际通用的99mTc-DTPA双血浆清除率法测定GFR为参考标准建立校正方程,提高了Gates法测定GFR的准确性。2、Gates法校正后测定GFR是准确的肾功能衡量指标,可以作为CKD诊断分期的依据。Gates法校正后测定GFR与临床指标及疾病状态密切相关,能够早期发现重要靶器官的功能损害。3、Gates法校正后能够准确测定左、右分肾GFR,是一侧肾脏/输尿管肿瘤术前手术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是非对称性肾功能损害研究实用的检查方法。
于克英[4](2019)在《豁痰解毒通络饮干预兔颈总动脉PTCA术后AS内质网应激—自噬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兔颈总动脉内膜损伤术后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模拟临床中PTCA术后再狭窄的AS,观察研究豁痰解毒通络饮对此模型的干预作用,探讨豁痰解毒通络饮是否可能通过内质网应激(ERS)-自噬信号通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方法:10周龄雄性日本大耳兔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除了假手术组用普通饲料喂养外,其余各组均用2%L-蛋氨酸饲料喂养先行喂养2周后,再行球囊损伤兔左侧颈总动脉内膜术,建立兔颈总动脉AS模型。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正常饮用水灌胃,中药组给予豁痰解毒通络方灌胃,西药组给予阿托伐他汀灌胃,中药高剂量组给予高剂量豁痰解毒通络方灌胃,各组灌胃给药4周后取材。1.血管超声检测:分别选取假手术组左侧、模型组右侧、模型组左侧(损伤侧)各5个颈总动脉进行超声检测,拍照后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膜深度,每根血管选3个测量点,分别为颈总动脉远心端、颈总动脉近心端、以及两者中点位置进行测量。2.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1)检测模型组0周、2周、6周三个时间段的兔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含量;(2)第6周各组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含量。3.病理学检测:(1)HE染色检测各组取损伤侧颈总动脉内膜增生情况;(2)Masson染色观察颈总动脉血管各层胶原纤维表达情况;(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各组损伤侧颈总动脉eIF2a的表达情况;(4)电镜检测各组兔颈总动脉内膜超微结构。4.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1)各组兔颈总动脉组织中的内质网应激标志分子GRP78、PERK、eIF2a的mRNA水平;(2)各组动脉组织中自噬标志分子beclin1、Atg12、ULK1的mRNA水平。5.蛋白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ERS标志分子GRP78、PERK、p-eIF2a,以及自噬标志分子beclin1、Atg12、ULK1在颈总动脉组织中的蛋白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1.血管超声结果示:与假手术组左侧、模型组右侧相比,模型组左侧的内膜-中膜深度明显增宽,血管内-中膜增生极其明显,统计学差异极显着(P<0.01),模型组右侧与假手术组左侧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中远心端、中点、近心3个测量点的结果一致,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ELISA检测结果示:(1)模型组血清中Hcy的含量2周明显高于0周(P<0.01);6周与0周比较血清中Hcy的含量明显升高,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2周比较,血清中Hcy的含量亦有所升高(P<0.05);(2)6周时各组血清Hcy的含量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血清中Hcy的水平显着升高(P<0.01);中药组、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较,血清中的Hcy水平显着降低(P<0.01)。3.病理学检测:(1)HE染色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有明显的内膜增生、外膜炎性细胞浸润;三组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内膜增生与损伤程度明显减轻,外膜炎性浸润减轻,介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之间;(2)Masson染色检测结果示:假手术组颈总动脉Masson染色后呈现以红色的肌纤维为主,未见明显的胶原纤维;模型组兔颈总动脉有明显的内膜增生,内膜、中膜、外膜都呈现了不同程度的蓝染,胶原纤维明显增多;三组药物组与与模型组比较,胶原纤维显着减少,内膜增生减轻;(3)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假手术组eIF2a的表达呈阴性,胞核颜色基本为蓝色;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内膜明显增厚,新生内膜中eIF2a的表达呈阳性,可见大量棕黄色颗粒;而三组药物组中可见少量棕黄色颗粒,eIF2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减少;(4)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假手术组兔颈总动脉内膜中无自噬空泡聚集,可见少量脂滴;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颈总动脉内膜中自噬空泡明显增多,可见大量自噬溶酶体;三组药物组自噬体较模型组显着减少。4.RT-PCR检测结果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兔颈总动脉组织中ERS标志分子GRP78、PERK、eIF2a,自噬标志分子beclin1、Atg12、ULK1的mRNA水平显着升高(P<0.01);中药组、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GRP78、PERK、eIF2a、beclin1、Atg12、ULK1mRNA的水平显着降低(P<0.01)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中的ERS标志分子GRP78、PERK、p-eIF2a,以及自噬标志分子beclin1、Atg12、ULK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三组药物组颈动脉组织中GRP78、PERK、p-eIF2a、beclin1、Atg12、ULK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结论:1.成功建立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后AS模型,成模率高,病变恒定,可用于模仿人类PTCA术后再狭窄的机制研究。2.豁痰解毒通络饮可以明显改善兔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球囊损伤后的内膜增生有明显抑制作用。豁痰解毒通络饮能够降低兔血清中Hcy的含量。3.内质网应激(ERS)-自噬信号传导通路分子在球囊损伤术后AS模型中的过度表达,豁痰解毒通络饮能够抑制ERS-自噬通路的过度激活,为治疗PTCA术后AS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和理论依据。
吴卓毅[5](2019)在《椎动脉颅外段狭窄支架成形术临床和影像随访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支架成形术已被广泛用于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治疗,其安全性好,但预防后循环缺血的效果是否优于内科药物治疗尚无定论;同时,椎动脉颅外段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偏高,其危险因素尚不明确。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外段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后循环缺血和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以及再狭窄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从北京医院神经介入前瞻性病例登记库、电子病历系统和PACS影像系统中调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间北京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椎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特征、椎动脉成形术治疗情况,门诊和电话临床随访情况,超声、CTA和DSA影像随访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预测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患者再发后循环缺血的风险。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15例(124处病变)连续性椎动脉颅外段狭窄支架成形术病例,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发生。115例患者均行临床随访,平均35.7±12.3个月,12例(10.4%)再发后循环缺血,包括后循环卒中2例(1.7%),后循环TIA 10例(8.7%);后循环缺血相关死亡1例(0.9%)。术后3年无后循环卒中复发的生存率为89.6%。112个支架(103例患者)进行影像随访,平均33.8±13.1个月,22个支架(19.6%)发现再狭窄,其中4个(3.6%)再次行介入治疗。合并糖尿病及支架直径小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椎动脉颅外段狭窄支架成形术预防后循环缺血再发的效果较好;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稍高,合并糖尿病和支架直径小的患者发生更容易出现再狭窄。
钮佳丽[6](2018)在《替罗非班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新发脑微出血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会新发CMBs(Cerebral Microbleeds,脑微出血),合并CMBs的患者更易发生颅内出血。DWI-ASPECTS(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on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弥散加权成像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6分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新发CMBs的危险因素。静脉用抗血小板药物替罗非班不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的颅内出血,但是否会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新发CMBs未见报道。本研究拟观察替罗非班是否会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新发CMBs。方法前瞻性纳入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7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以下治疗中的一种或多种:静脉溶栓治疗、血管内治疗、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抗凝(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治疗、他汀类治疗、扩容补液治疗和对症治疗。在这些治疗的基础上部分患者根据病情静脉给予替罗非班,替罗非班使用方法:8 mL静脉注射,8 mL/h微泵静脉推注维持24小时。根据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分为观察组(使用替罗非班)与对照组(未使用替罗非班);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大脑中动脉梗死且DWI-ASPECTS≥6分的患者为观察亚组和对照亚组。发病48小时内及发病10~14天时完善头颅SWI(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以观察有无新发CMBs,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新发CMBs之间差异。结果共纳入患者118例,其中观察组36例,对照组82例;观察亚组26例,对照亚组38例。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观察亚组与对照亚组之间的人口统计学(年龄、性别),血管危险因素(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史),体格检查(收缩压、舒张压)和实验室检查(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房颤动(5.6%vs23.3%,P<0.05)、心源性栓塞(5.6%vs 25.6%P<0.05)、单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5.6%vs 63.4%,P<0.01)、抗凝(低分子肝素/华法林)(0%vs 18.3%,P<0.01)、NIHSS(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0.9±4.4 vs 13.7±5.0,P<0.05)及新发CMBs(11.2%vs30.5%,P<0.05)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小血管闭塞(22.2%vs7.3%,P<0.05)、双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94.4%vs19.5%,P<0.01)和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的DWI-ASPECTS(7.0±1.4vs5.9±2.5,P<0.05)高于对照组。两组大脑中动脉梗死,DWI-ASPECTS≥6分的患者DWI-ASPECTS以及新发CMBs均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的口服抗血小板强度大于对照组(P<0.01),而抗凝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会产生新发CMBs,替罗非班可能不会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新发CMBs风险。未来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来验证及进一步评价替罗非班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赵舰[7](2018)在《大骨瓣减压术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HIF-1、PLA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大骨瓣减压术临床应用能够使颅腔容积增高,从而具有减压的作用,并能使脑灌注增加、预防梗塞和水肿范围增加所导致的脑疝,能使大面积大脑梗死患者死亡率显着降低。大骨瓣减压术是保守治疗无效后的备用“救命”方案,由于这一手术方法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仅在个别医院进行,此外本手术的相关研究中多针对术后6个月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价,随访时间均较短,术后存活患者的远期预后评价较少。因此本研究将入选者分为外科治疗组及内科治疗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神经功能、HIF-1及PLA水平及预后等结果,对选择大面积脑梗死治疗的最佳方案、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等进行研究,以期下调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率。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择外科手术治疗大面积大脑梗死患者60例,根据每位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手术方式具体分为:超早期+单纯去大骨瓣减压(12例);超早期+去大骨瓣和切除部分缺血组织(6例);择期+单纯去大骨瓣减压(30例);择期+去大骨瓣和切除部分缺血组织(12例)。另选予以内科保守治疗大面积大脑梗死患者58例,采取规范化治疗方法。对2组患者治疗效果、神经功能、HIF-1、PLA水平及预后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1.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60例,其中死亡12例,死亡率20.00%;死亡原因肺部感染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放弃治疗4例,其中死亡年龄超过60岁8例;内科保守治疗58例,死亡32例(死亡率为55.1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手术18例,死亡0例(0%),择期手术42例,死亡12例(28.57%);超早期+单纯去大骨瓣减压术12例,死亡0例(0%),超早期+去大骨瓣和切除部分缺血脑组织手术6例,死亡0例(0%),择期+单纯去大骨瓣手术30例,死亡8例(26.67%),择期+去大骨瓣和切除部分缺血脑组织10例,死亡4例(40.00%),与择期手术相比,超早期手术死亡率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与内科保守治疗组相比,外科手术治疗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3.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CT图像上脑梗死的体积、中线移位情况、NIHSS评分均降低,GCS评分均升高(P<0.05);与内科保守治疗组相比,外科手术治疗组CT图像上脑梗死的体积、中线移位情况、NIHSS评分较低,GCS评分较高(P<0.05)。4.治疗后与内科保守治疗组相比,外科手术治疗组语言功能良好率较高(P<0.05)。5.治疗后与内科保守治疗组相比,外科手术治疗组住院时间、ICU时间较长,住院费用较高(P<0.05),外科手术治疗组消化道出血患者2例,肺感染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00(12/60),内科保守治疗组消化道出血患者4例,肺感染10例,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4.48(20/6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6.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外周血内HIF-1α水平值均于治疗后3日后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3日相比,治疗后10日时HIF-1α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0d时HIF-1α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IF-1α水平在治疗后3d和治疗后10d时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PLA、PMA、PNA以及PlyA表达均降低(P<0.05);与内科保守治疗组相比,外科手术治疗组PLA、PMA、PNA以及PlyA表达较低(P<0.05)。8.外科手术治疗组24例至随访1年后多有患者均仍存活,未出现一例处于持续性的植物状态;其中完全依赖他人者(mRS 5分)者6例(12.50%);无法独立行走,其日常生活需要他人辅助者(mRS 4分)者占10例(20.00%);恢复良好者(mRS 2-3分)16例(33.33%),能独立行走,其日常生活仅需他人部分帮助者(mRS 3分)8例(16.67%),占17%,不需帮助能自己照料日常事务者(mRS 2分)8例(16.67%);内科保守治疗组26例患者随访1年后存在4例死亡,1年后生活完全要依赖他人者(mRS 5分)者6例(27.27%);无法独立行走,其日常生活需要他人辅助者(mRS 4分)者占6例(27.27%);恢复良好者(mRS 2-3分)6例(27.27%),其中,能独立行走,其日常生活仅需他人部分帮助者(mRS 3分)2例(9.09%),不需帮助能自己照料日常事务者(mRS 2分)2例(9.09%)。治疗后6个月、1年,与内科保守治疗组相比,外科手术治疗组BI评分水平较高,mRS评分较低(P<0.05)。结论: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脑面积脑梗死有较好疗效,降低死亡率、神经功能修复、语言功能修复、意识状态、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预后等方面均较保守内科治疗优秀,可下调患者血中HIF-1α水平以改善患者缺氧状态,下调患者PLA、PMA、PNA以及PlyA表达水平,以改善脑缺血状态及再灌注损伤。
李明磊[8](2018)在《24例颈部动脉夹层的临床和影像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颈部动脉夹层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颈部动脉夹层疾病的认识,以期早诊断和早治疗。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确诊颈部动脉夹层24例患者的资料,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年龄、性别、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和治疗情况。结果24例颈动脉夹层病人的高危因素包括近期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结缔组织病、颈部按摩、长期吸烟等。影像学表现各具特点。主要给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等药物治疗。治疗后24例病人NIHSS评分下降,且未发生新的缺血性脑卒中。结论颈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是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应该高度警惕。药物治疗是目前颈动脉夹层治疗的首选方法,其再通率影响因素尚不十分清楚。需要更严格的研究计划进行探讨。
邓容[9](2016)在《电针任督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文中认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血管疾病乃人类三大死因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等“四高”特点,在未来几十年内这一形势将越加严峻,发展中国家尤甚,全球超过2/3的中风死亡人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中国每年中风患者人数约170万,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中风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死因疾病之一,每年因中风死亡约200万人,而以大脑中动脉或其分支梗塞为主的脑缺血病大约占所有脑血管疾病的80%左右。因此,如何积极有效地阻断缺血损伤级联反应,防止脑卒中后神经元损伤仍然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将从炎症反应角度深入探讨电针任督二脉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理。目的:本研究以炎症反应为切入点,通过观察电针任督二脉穴位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相关炎症因子在不同时间点的动态表达情况,并检测脑组织超微结构病理形态变化、缺血量大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从而揭示电针任督二脉干预脑缺血再灌注炎症反应应激-损伤-修复相关信号的潜在作用机制,为今后的脑缺血临床治疔方案以及更深入的机制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16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督脉组、任督脉组共4组,每组再进一步分为144h共6个亚组。利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右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分别于造模后各个时间点取材。假手术组大鼠分离暴露右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不插线栓,模型组大鼠建立右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这两组大鼠不予治疗,每日与治疗组同时给予1次抓取刺激。督脉组造模后给予针刺,穴位选督脉经穴水沟、百会和大椎,并选取大椎和百会两个穴位连接电针治疗仪。任督脉组造模给予针刺,穴位选用督脉经穴水沟、百会、大椎,以及任脉穴位气海、关元和承浆,并选取大椎与百会、关元与气海四个穴位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在缺血再灌注发生后各个时间点,对各组动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TTC染色观察大脑缺血量情况,HE染色、电镜观察缺血脑组织形态学变化,取外周血清,运用ELISA法检测炎症反应相关信号ACTH和Hsp70,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侧脑组织中炎症反应相关信号TNFα、IL-1β、IL-6、ICAM-1、MCP-1、MMP-9、TGFβ1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患侧脑组织TNF α和TGF β 1的蛋白含量。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在不同时间点均出现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症状,TTC染色可见右侧脑组织出现明显的缺血染色改变,电针任督脉可更好地改善神经缺损症状并减小缺血量大小。在病理形态学方面,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到模型组脑组织神经元结构损伤严重,电针任督脉能减轻神经元遭受破坏的程度。血清中炎症反应相关信号的表达变化情况,电针任督脉能更好地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中炎症反应相关信号ACTH水平,并上调HSP70表达。患侧脑组织中炎症反应相关信号的表达变化情况,电针任督脉能有效地抑制患侧脑组织中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ICAM-1、 MCP-1、MMP-9的表达,并能够上调抗炎修复因子TGFβ1表达。结论:电针任督脉能够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缺血量大小、改善光镜和电镜下神经元超微结构的病理形态改变、下调外周血清应激反应信号ACTH并上调修复信号HSP70的表达水平、抑制患侧脑组织中的促炎因子TNFα、IL-1 β、IL-6、ICAM-1、 MCP-1、MMP-9的表达并能够上调抗炎因子TGFβ1的表达水平,从而起到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
阿西木江·阿西尔[10](2016)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颅内后循环动脉瘤(Posterior circulation aneurysms)的发病特点,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及并发症,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71例后循环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民族,性别,年龄,既往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临床症状(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入院时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动脉瘤部位,动脉瘤数目,动脉瘤形态,入院和出院时mRS预后评分,术后及造影复查后动脉瘤栓塞程度Raymond分级,对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出院时预后良好的(mRS评分在02分)占总数的87.3%,入院和出院时mRS评分有显着差异(2?=12.06;P=0.001)。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治疗中单纯栓塞方式是有效的(2?=8.15;P=0.017)。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预后良好。颅内后循环首次能达到完全栓塞,可降低其复发率及术后再次出血。血管内操作时间,以及术中血压,脑组织缺血时间,术中药物的选择都与介入相关并发症有关。
二、低分子量肝素治疗颈内动脉系统TIA 3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分子量肝素治疗颈内动脉系统TIA 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替罗非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替罗非班补救治疗颅内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研究背景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
研究背景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替罗非班预防急性颅内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
研究背景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图表 |
综述 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English Paper |
Paper on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irofiban in rescue treatment for Acute Intracranial Intraprocedural Stent Thrombosis |
Paper two: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rophylactic Tirofiban Infusion for Acute Intracranial Intraprocedural Stent Thrombosis |
(2)阿加曲班与双抗治疗超溶栓时间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与缩略词一览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
2.2.1 入选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临床资料记录 |
2.3.2 MRI扫描方法 |
2.3.3 分组及治疗 |
2.3.4 疗效评估 |
2.3.5 安全性评估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3.2 阿加曲班组与双抗组疗效及比较 |
3.3 按初始卒中严重程度分组后疗效分析 |
3.4 安全性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3)Gates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的校正与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99m)Tc-DTPA肾动态显像的质控和Gates法测定GFR的校正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99m)Tc-DTPA肾动态显像质控研究人群 |
1.1.2 ~(99m)Tc-DTPA肾动态显像Gates法测定GFR影响因素研究人群 |
1.1.3 ~(99m)Tc-DTPA肾动态显像Gates法测定GFR校正与验证人群 |
1.1.4 ~(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检查方法 |
1.1.5 ~(99m)Tc-DTPA肾动态显像Gates法测定GFR图像处理方法 |
1.1.6 ~(99m)Tc-DTPA双/单血浆清除率法测定GFR |
1.1.7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检查回顾性分析与质控 |
1.2.2 肾脏ROI勾画的可重复性研究结果 |
1.2.3 肾脏ROI大小对Gates法测定GFR结果的影响 |
1.2.4 肾脏深度对Gates法测定GFR结果的影响 |
1.2.5 肾脏本底位置对Gates法测定结果影响 |
1.2.6 Gates法测定GFR校正方程的建立 |
1.2.7 Gates法测定GFR校正方程的验证 |
1.3 讨论 |
1.3.1 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查质控的必要性与价值 |
1.3.2 ~(99m)Tc-DTPA肾动态显像Gates法测定GFR的影响因素与校正 |
1.4 小结 |
二、GFR测定方法的比较与临床价值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GFR测定方法比较人群 |
2.1.2 CKD诊断及分期人群 |
2.1.3 Gates法测定GFR临床价值研究人群 |
2.1.4 GFR测定方法 |
2.1.5 CKD诊断及分期标准 |
2.1.6 临床健康、疾病评价指标及靶器官功能损害诊断标准 |
2.1.7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GFR测定方法比较人群特征 |
2.2.2 两种GFR测定方法表现的比较 |
2.2.3 gGFR、eGFR对CKD诊断及分期的比较 |
2.2.4 Gates法测定GFR临床价值研究人群特征 |
2.2.5 肾功能正常和下降人群临床指标、慢性病史及靶器官功能损害的比较 |
2.3 讨论 |
2.3.1 GFR是什么,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 |
2.3.2 Gates法测定GFR可以作为CKD诊断及分期的依据 |
2.3.3 Gates法测定GFR与临床指标及疾病状态密切相关 |
2.3.4 Gates法测定GFR下降是心、脑血管靶器官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
2.3.5 GFR与其他临床疾病 |
2.4 小结 |
三、分肾GFR测定与非对称性肾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分肾功能测定与非对称性肾功能损害研究人群 |
3.1.2 分肾GFR测定影响因素研究人群 |
3.1.3 分肾功能衡量指标与测定方法 |
3.1.4 分肾GFR测定影响因素研究方法 |
3.1.5 非对称性肾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指标 |
3.1.6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644例患者分肾功能测定结果 |
3.2.2 一侧肾脏深度对分肾GFR测定结果的影响 |
3.2.3 联合双血浆法与肾动态显像测定分肾GFR |
3.2.4 非对称性肾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 |
3.3 讨论 |
3.3.1 分肾功能测定与非对称性肾功能损害研究的临床价值 |
3.3.2 分肾功能的衡量指标、测定方法与影响因素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肾小球滤过率的测定方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豁痰解毒通络饮干预兔颈总动脉PTCA术后AS内质网应激—自噬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的机制研究进展 |
综述二:PTCA术后RS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PTCA术后AS模型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豁痰解毒通络饮对AS模型的干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豁痰解毒通络饮对内质网应激-自噬信号通络的调控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5)椎动脉颅外段狭窄支架成形术临床和影像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References |
综述 |
References |
致谢 |
(6)替罗非班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新发脑微出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治疗方案 |
1.2.1 替罗非班用于静脉溶栓方案 |
1.2.2 替罗非班用于血管内治疗方案 |
1.2.3 替罗非班交替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方案 |
1.2.4 替罗非班交替抗凝药物方案 |
1.2.5 其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用药 |
1.2.6 脑水肿与替罗非班 |
1.3 收集资料及相关指标检测 |
1.3.1 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的收集 |
1.3.2 头颅MRI检查 |
1.4 ASPECTS评分标准 |
1.5 CMBs评估及诊断标准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病例入组情况及分组 |
2.2 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 |
2.3 研究对象的卒中分型 |
2.4 治疗方案的比较 |
2.5 CMBs比较 |
2.6 出血性转化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替罗非班用于急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大骨瓣减压术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HIF-1、PLA水平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治疗研究进展及术后预后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24例颈部动脉夹层的临床和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索引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颈部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电针任督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中风的认识 |
一、缺血性脑中风的流行病学研究 |
二、缺血性脑中风病理损伤的机制 |
三、缺血性脑中风的诊断 |
四、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 |
五、缺血性脑中风的预防 |
第二节 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
一、中风病名的中医学认识 |
二、中风病因病机的中医学认识 |
三、中风治疗的中医学认识 |
第三节 针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研究进展 |
一、相关古籍的记载 |
二、针灸治疗中风机制 |
三、主要针灸治疗方法 |
第四节 任督脉与脑中风治疗相关性的研究 |
一、任督二脉与大脑的关系 |
二、任督二脉的功能特点 |
三、任督脉针灸治疗在缺血性脑中风中的应用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的建立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电针任督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节 电针任督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外周血清相关因子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节 电针任督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炎症因子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详细摘要 |
(10)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 界定标准 |
4.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分类 |
5. 治疗方法 |
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预后 |
3.治疗方式及造影复查 |
4.术中及术后情况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四、低分子量肝素治疗颈内动脉系统TIA 3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替罗非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D]. 孙丽丽. 山东大学, 2020(04)
- [2]阿加曲班与双抗治疗超溶栓时间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对照研究[D]. 覃政芳. 南昌大学, 2020(08)
- [3]Gates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的校正与临床价值研究[D]. 张悦.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豁痰解毒通络饮干预兔颈总动脉PTCA术后AS内质网应激—自噬机制研究[D]. 于克英.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椎动脉颅外段狭窄支架成形术临床和影像随访研究[D]. 吴卓毅.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6]替罗非班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新发脑微出血的影响[D]. 钮佳丽.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6)
- [7]大骨瓣减压术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HIF-1、PLA水平及预后的影响[D]. 赵舰. 河北医科大学, 2018(02)
- [8]24例颈部动脉夹层的临床和影像学分析[D]. 李明磊. 郑州大学, 2018(11)
- [9]电针任督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D]. 邓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10]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评价[D]. 阿西木江·阿西尔.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