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转市场,干部转农民

农民转市场,干部转农民

一、农民围着市场转干部围着农民转(论文文献综述)

肖静[1](2021)在《金色的家国情怀(纪实文学)》文中研究说明院士档案:傅廷栋,1938年9月出生,广东郁南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现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现任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油菜武汉改良分中心主任,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主任,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农业部油料作物专家顾问,湖北省油菜产业协会理事长,

周金华[2](2021)在《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三变”改革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研究 ——以盘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农村“三变”改革让乡村巨变。2014年,盘州市(贵州省六盘水市下辖的县级市)积极探索并创造性提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经过实践总结,从2015年至2020年的几年间,起源于盘州市农村的“三变”改革被多次写入中央文件。农村“三变”改革是广大农村推进精准扶贫、促进产业革命、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主要抓手和“助推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改革发展的生动样本,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其生动实践和宝贵经验值得从理论上深入研究。本文从乡村振兴的视角,较为全面地对农村“三变”改革进行研究。首先在查阅各类书籍、资料、报刊、网络资料后,选取六盘水市盘州市作为研究区域,进而对辖区内的部分乡镇进行调研。通过田野调查、走访农户,应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及学科专业知识,以“三变”改革的内涵和意义为切入点,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研究法和统计资料分析法,对“三变”改革的实践、成效及困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不断丰富相关理论与实践,让人们深入了解“三变”改革的现状及政策,多角度分析改革所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最后提出优化路径,以期能对其他地区实施“三变”改革提供借鉴参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文章最后提出:推进“三变”改革,要进一步梳理好国家、市场和社会在改革中的关系。国家完善健全农村“三变”改革的法律法规,全面加强政府整体性治理;市场遵循规律,在政府强化监管的同时被鼓励与激活;职业农民也在国家转变方式增加路径的培养中应运而生;社会广泛参与,多方统筹协调,形成强大合力;积极推进“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对多条路径进行系统优化,从根本上突破“三变”改革的发展阻力,协同共治,稳步实现乡村振兴。

刘璇[3](2021)在《基于万寿宫遗址赣江下游流域清朝时期的水环境记录》文中提出洪涝灾害是当今世界严重的灾害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都会出现很多不同程度的洪水的灾害,尤其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是最为严重。清朝时期的水环境记录大多都是通过史料记载的方式,进行清朝气候记录。如何模拟清朝时期的水旱灾害空间结构并分析赣江下游流域的水患灾害的洪水高度是当前环境规划与设计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主要难题。赣江下游流域是我国典型的汇水盆地区,是鄱阳湖入长江流域的重要水陆交通命脉。其研究赣江下游流域清朝时期的水环境,复原清朝时期赣江下游流域的水系、湖泊、洪水高程对当今水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显着意义。然而,在当今清朝时期的水环境研究中,大多都处于明清时期历史文献记载,分析明清时期的气候环境。本文以万寿宫为研究点,通过分析万寿宫的文化功能和环境功能,以文化功能分析了以治水英雄“许真君”的典型案例,以及万寿宫分布的发展历程。按照3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解析了万寿宫遗址的高程、坡度、河网密度等环境功能。依据现存万寿宫遗址识别了万寿宫空间分布规律,得出万寿宫临水特征。基于历史气候资料,运用综合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法,系统地解析了依据万寿宫遗址清朝时期水环境记录的时空演化特征。识别了以万寿宫作为洪水高程到达点的空间洪涝灾害模拟,探讨了基于水神庙为古代水文站在清朝时期水环境记录中的应用。并提出了清朝时期水环境记录研究方法建议,为研究清朝气候和清朝水环境记录提供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支持。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其万寿宫文化功能的梳理,得出万寿宫作为水神庙的结论。从万寿宫文化角度,分析了许真君作为“为民除水患,镇蛟斩蛇”治理水患的人物事迹。分析了许真君其人生平治水的事迹,以及万寿宫建成的起源、历史、功能、文化。以许真君为“为民除水患水神”慢慢转变成“江西福主”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以许真君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万物有道,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通过田野的调查获得万寿宫遗址的基础数据,万寿宫作为水神庙大多都建立在治理水患的区域和水患频发的地区,其空间分布规律具有“临水”之特征,万寿宫遗址主要分布在临水的赣江下游流域。通过万寿宫遗址的环境功能分析得出三个结论:其一,万寿宫水神庙是古代水陆交通的航标。其二,出于文化景观的作用,万寿宫作为水神庙的代表性寺庙建筑。其三,万寿宫作为水文站具有古代水患灾害标记之作用。(2)通过实地考察,获取了万寿宫水神庙建成的地形、地貌、高程、坡度、河网密度等基础数据。经过27座万寿宫遗址的环境功能解析,得出万寿宫遗址大多处于低海拔冲积平原地区。万寿宫遗址高程大多都分布在20-30m。万寿宫遗址坡度范围大多都是适合人类生产生活的15°以内。基于河网密度值计算,万寿宫遗址分布大多在4-30 km/km2区间。(3)运用柯本气候分类法,从空间上分析得出赣江下游流域处于Cfa温暖带常湿温暖气候。基于历史气候资料,综合运用统计分析,运用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赣江下游流域各地区气候特征相关性R2为0.7182,表示赣江下游流域的各地区被解释变量的水旱灾害具有较高的可信程度。同时说明赣江下游流域各地区的气候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赣江下游流域都处于Cfa温暖带常湿温暖气候,清朝时期各地区的水旱灾害对临近地区影响较高。(4)通过历史资料统计法收集赣江下游流域水旱灾害数据,运用滑动平均法、水患灾害等级法。结果表明:从1644年-1704年,大致是清朝初年至康熙前期,这一时期水旱灾害较为频繁,以旱灾为主,是清朝旱灾最为密集的时期。第二时间段是从1704年-1824年,康熙四十三年至道光四年,约120年时间,这一时间段赣江下游流域的城市又是水旱灾害多发期,水灾的频率高于旱灾。第三时间段为1824年-1911年,道光四年至宣统三年,约有84多年时间。这一时期赣江下游流域水旱灾害频发期,水灾频率明显大于旱灾频率。(5)基于史料量化数据运用小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赣江下游流域水旱灾害小波分析的结果表明:0-50年水旱灾害周期为2.82a、4.75a。50-100年水旱灾害周期为:2.82a、4.75a。100-150年水旱灾害周期为:4a、4.475a。150-200年水旱灾害周期为:4.75a、8a。200-250年水旱灾害周期为:4.75a、8a。由此得出,在250年的时间段内赣江下游流域洪涝灾害的周期为2a-8a。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周期是2-7a。说明清朝洪涝灾害周期性和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周期性大体一致。(6)基于清朝时期史料量化数据通过功率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清朝时期新干县水旱灾害的周期性为8.40a、2.50a、4.13a、3.58a、3.03a。清朝时期南昌市水旱灾害的周期性为8.33a、5.09a、4.14a。清朝时期南昌县水旱灾害周期性为8.13a、2.49a、5.06a、4.02a、3.95a、3.68a。清朝时期湾里区水旱灾害周期性为2.50a、5.03a、4.17a。清朝时期新建县水旱灾害周期性为8.13a、3.09a、4.14a。清朝时期安义县水旱灾害周期性为2.50a、4.17a、2.82a。清朝时期进贤县水旱灾害周期性为8.33a、5.03a、2.50a、3.64a。清朝时期樟树市水旱灾害周期性为8.33a、5.03a、4.26a、4.15a、3.68a、2.70a、2.54a、2.27a。清朝时期丰城市水旱灾害周期性为5.08a、4.55a、4.41a、4.26a、2.68a。清朝时期永修县水旱灾害周期性为8.55a、7.14a、5.10a、4.41a、4.20a、3.97a、3.45a、2.25a。也就是说赣江下游流域洪涝周期性灾害和厄尔尼诺现象2a-7a出现的周期性大体相近。(7)清朝时期气候变化对万寿宫遗址研究实证分析,得出清朝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对万寿宫遗址影响显着。因古代并没有水文站进行水文历史记录,故以万寿宫水神庙的高度作为水文站标高,运算Arc GIS空间智能计算,在不同的降雨条件下,进行了无源分析,计算了18次洪水灾害模拟,得出18种情景模拟下研究区洪水影响情况。在不同情景条件下,得出万寿宫遗址淹没区范围及受到影响的遗址的数量、受灾面积及空间分布。以最低水位吴城万寿宫黄海高程1米情景下进行空间模拟,得出淹没区面积184197hm2,占研究区总面积6.45%。以钱塘万寿宫黄海高程78米情景下进行空间模拟,得出淹没区面积2231949hm2占研究区总面积78.17%。并通过运用Arc Scene软件,进行水淹没演进模拟分析。(8)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的清朝赣江下游水系复原。通过对古地图进行整理,通过其空间定位运用投影转换、赋予同名点以现代坐标的方法,对空间地图进行地图校正。基于WGS84地理坐标系,叠加1820年清朝江西省地图,矢量化提出赣江流域湖泊水系系统。通过的Arc GIS空间分析法,得出当今鄱阳湖面积缩小的结论,以及赣江下游流域弯曲处河流演变的研究结果。综上分析,本文基于原有洪涝灾害与现代降雨量拟合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提出基于空间上,以万寿宫水神庙为古代水文站标志站点进行水环境记录的研究方法,该研究方法是新型研究理论机制创新。

吴莹[4](2020)在《少数民族搬迁移民的时空重构与文化变迁——基于YQ社区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正在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民族文化的变迁成为历史必然。在市场经济"推拉效应"的作用下,民族地区开启了城镇化历程。少数民族的城镇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动生成的民族城镇化,是不同民族成员适应社会、自我选择的结果;另一种是人为建构的民族城镇化,主要通过政策制定和推行创设少数民族进入城市的条件和环境。相比而言,后者对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更具有彻底性,完全颠覆了他们世代延续的社会生产实践的时间节奏和空间秩序。从一个典型的城市少数民族搬迁移民社区——YQ社区"两次城镇化"的实践来看,体现出人为建构的城镇化时空特征,呈现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急速性、剧烈性和复杂性,文化认同迷失感越来越强烈。为促进城市民族关系和谐,增强各民族文化自信,应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提供政策上的有效引导和有力扶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精神动力。

严立群[5](2020)在《梦萦千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子张建军从光怪陆离的气味中挣脱出来,冲向广袤而又深邃的旷野。房间里那种古里古怪的充满着来苏水的味道,充满着84消毒水的味道,充满着人肉发酵甚至腐朽的味道,这些刺鼻的味道把张建军脑门钻出一个一个大的风洞,风呼啦啦地从左脑门进,又呼啦啦从右脑门出,很痛很难受。门关着,

马德勤[6](2019)在《让金融阳光照亮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文中指出日照辖内农商银行坚守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发展的经营宗旨,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近年来,日照辖内农商银行按照省联社党委"123456"总体工作思路,坚守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发展的经营宗旨,坚持"面向’三农’、面向小微企业、面向社区家庭"的市场定位,围绕产业兴旺、生态

张晴[7](2019)在《“煤老板”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报道的考察(1983-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老板”是上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下的一批特殊的民营企业主。由于煤矿产业的暴利、粗犷发展以及单一模式,“煤老板”经常被扣上“暴发户”的帽子,但“煤老板”作为煤炭资源的开采者和提供者,为国家能源产业的发展以及电力、冶金、钢铁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将大众媒介作为获取信息的来源和渠道,大众媒介将外在世界转化为受众所接触到的“拟态世界”,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塑造着受众的认知图景和价值体系,对“煤老板”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塑造立体、全面的媒介形象,不仅有利于消解大众对“煤老板”的歪曲认知,也有利于国家煤炭转型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本文以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话为主要研究方法,探究“煤老板”媒介形象变迁轨迹及其动因。通过对《人民日报》(1983-2018)“煤老板”相关报道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报道主题、报道对象以及报道倾向等五个方面探析《人民日报》中“煤老板”形象的宏观构建过程,并从具体文本中的主题结构、语句特点以及修辞手法等角度入手,分析《人民日报》构建“煤老板”媒介形象的话语使用策略。从总体上说,“煤老板”媒介形象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嬗变:改革开放初期宣传色彩浓郁的典型模范;煤炭“黄金十年”时期负面形象集中爆发;煤炭转型期正面为主的多元化形象,同时,笔者还分别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对不同时期“煤老板”的形象进行全面考察。形象的生成受到形象主体、认知主体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分别从“煤老板”自身变化(形象主体)、媒介版面改革以及受众信息需求变化(认知主体)、外部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环境因素)等三个维度分析“煤老板”媒介形象变迁动因。研究发现,《人民日报》作为党报,是党的“喉舌耳目”,因此,政治权力和政党意志成为“煤老板”形象变迁的根本动因。“煤老板”的经济属性又使得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成为其媒介形象构建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人民日报》自身的版面改革、受众信息需求以及“煤老板”自身的变化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煤老板”的形象构建。从1983年到2018年,“煤老板”媒介形象的变迁既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成为时代变迁的重要镜像。

袁雅[8](2019)在《园区开发安置型社区的文化之变 ——在棋牌室的参与式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园区开发项目在我国呈现爆发式增长,且伴随着大规模的拆迁工程,迫使大量原住民脱离原来的社区,被集中安置在城市社区中。然而,原住民在心理上却尚未完成市民化的转变,城乡观念的冲突导致安置社区的文化陷入混乱,这与以人为本的城市化理念背道而驰。作为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冲突的焦点地区,安置型社区的文化建设亟需做出改变,而国内外学者对园区开发的社会影响研究尚有不足,因此,对园区开发安置型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园区开发安置型社区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初步了解社区在受工程冲击后的变化特征;随后,在历时一年多的参与式观察过程中,以社区棋牌室作为观察和深入社区生活的主要场所,在与棋牌室里的原住民接触、互动、交往的过程中,将观察范围延伸到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内部视角展现原住民的真实生活,揭示文化现象背后的行为逻辑、社会心理和思想观念;最后,针对社区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文化建设建议。通过研究发现,园区开发项目的兴建对安置型社区的社会互动、城乡文化融合、价值观念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总结为三个方面。1)社会互动中的文化特征:在社区活动方面,原住民对健身娱乐的文化需求增加,活动的群体性明显;在社区组织方面,原住民的社交圈较封闭,其自发形成的团体依赖熟人关系和兴趣爱好;在社区冲突方面,用地矛盾频发暴露了原住民公共意识的薄弱,赌博纠纷减少反映人们理性意识增强;在社区归属感方面,原住民之间的熟人社会是归属感的重要来源,外来人口被孤立、社区管理缺位则导致归属感降低。2)城乡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传统文化上,安置社区延续了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但也受城市文化影响而面临民俗文化的传承困境。在生活方式上,以墙角老人为代表的守旧派面临被城市边缘化的精神困境,以开荒老人为代表的适应派以农村方式实践着城市观念,而融入派则在奖励机制的引导下自然形成了文明习惯和理念。在家庭关系上,老人独居增加,其失范行为背后是生活空虚、价值丧失的精神困境;原住民家庭衍生出了“分居不分家”的新型家庭模式,形成了一种有边界的亲密关系;利益冲突则对家庭亲情和伦理构成了严峻挑战。3)价值观念的转变:在生活态度上,原住民开始追求享乐,轻视工作的价值;财富观念趋向理性,消费观念出现代际差异;并产生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在自我认同上,农村老人在城市文明的压力下丧失自我认同,年轻人则因自我认同与群体背离而渴望逃离社区,原住民的阶层认同并未随着经济改善而提高。在信仰与道德方面,老年人将宗教作为精神寄托的情况增多;一些年轻人因拆迁丧失对公平、奋斗的信仰;道德约束在原住民和外来人口之间分化,原住民受到舆论的强约束,但也会因不恰当的舆论而出现集体道德失控。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对园区开发安置型社区的文化建设提出了四点建议:1)文化宣传前置,提前预防和引导,从思想源头上减少和避免无序现象的产生;2)丰富文化载体,通过增加活动场所、提高活动质量、扶持活动组织,增强安置社区的文化活力;3)分层分众,因人施策,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和特征,给予针对性的文化关怀;4)妥善处理社区文化中“新”与“旧”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科学激励,合理疏导,真正实现城乡文化的融合与新生。本文的研究有别于传统工程社会学研究的技术范式,采用社会学的质性研究方法,以棋牌室作为深入社区的切入点,从日常生活中发掘文化观念,以“小地方”反映“大社会”,具有独到的研究价值。不过,由于客观条件和时间的限制以及抽样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可能遗漏一些重要的问题和现象,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王甜甜[9](2016)在《国家地理大数据战略平台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深化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自2014年3月“大数据”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一年内6次提及大数据运用。2015年8月31日,国务院〔2015〕50号文件《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出台,提出了大数据发展行动的三大任务和十大工程,并指出要在2017年底前形成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在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2015年11月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概念,表明大数据战略已上升到国家层面。本文从当代战略哲学理论出发,从战略思维的视野对当前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研究,拟对国家大数据战略的落实提出建议。当代战略哲学理论的精要是大战略理论,其核心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完美统一。简单来说,价值理性指向大战略的目的,工具理性指向大战略的实施路径。大战略理论指出,当前人类战略实践活动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都超越以往战略观和战略实践而发生了根本转变。大战略的价值点已从传统的军事胜利转向持久和平和民生改善,大战略的价值点更加鲜明地指向“人”,人的需求与发展成为大战略的价值归属的核心。相应的,大战略的工具理性也发生转变,更多地从冲突、战争、取胜的直接路线,转化为合作、发展、共赢的间接路线,以军事战略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发展战略为主,是大战略视野的实践路径。目前,关于大战略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已经出现了不同层面的不同论述,从而形成大战略视野的建制化趋势。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指向“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用人类发展指数作为全面综合发展的度量,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梦”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些重要表述都表明,“人”与“发展”已经成为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的价值归属和衡量标杆。围绕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这一核心,大战略理论进一步展开,形成战略哲学的方法论概括。如,战略思维可以理解为竞争环境下对重大问题进行全局性、长远性筹划和指导的一种思维,其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理性,表现为以下基本特征:价值目标与效用手段的统一性结构,全局与局部的整体性结构,现在与未来的预见性和发展性结构,简称三维结构。战略实践的方法可具体表述为战略目标定位、目标与手段的平衡、全局与局部的协调、战略预见和战略发展。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向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堪称指导我国下一个十年发展的国家大战略,其中亦包含着深厚的大战略思维。国家大数据战略在此背景下提出,必然也应符合当代大战略的理论及实践规律。大战略理论的方法论指出,战略目标的制定要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现实性。战略手段的选择也要符合全局与局部、当前与未来、手段与效用的三维结构。本文从大战略理论的方法论角度,尤其是关于战略目标与战略手段的相关论述,对当前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研究,发现目前关于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宏观分析较多,具体分析较少。多数表述指向国家大数据战略想要达到的宏观效果,及大数据战略的重要性,缺乏对于国家大数据战略的目标的精确定位。同样的,纲要中提出的实施大数据战略的办法及其十大工程,缺乏准确而具体的实践抓手。目标不明、抓手缺失,将严重损害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效果。本文分析大数据时代的哲学层面和现实层面的发展趋势,提出本文的核心观点:国家大数据战略的目标定位的具体表述应为“国家主导构建大数据生态系统”,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关键手段在于“国家主导构建大数据生态系统基础平台”,而这个基础平台应为“地理大数据平台”。以地理大数据平台作为国家大数据生态系统基础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整合经济社会多种系统资源,形成为大多数网民提供网络服务的能力,应是构建国家大数据生态系统的核心原则,也是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必由之路。如果不能以战略思维统观国家大数据战略实施全局,不能从构建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去实施大数据战略,不能掌握大数据生态系统的基础平台,仅仅建立孤立的网站或者政府平台,仅仅成为大数据仓库而非大数据生态系统,则无法形成对现有大数据格局的影响力,无法掌控大数据世界的主动权,无法得到国家大数据战略想要达到的效果。围绕此核心观点,本文对于建设地理大数据平台的原则和路径做出探索,并对于地理大数据平台的战略价值做出说明。

谭林[10](2015)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存现状研究 ——以天津市G村11位失地农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对土地的需求日益旺盛,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主要是通过征用农业用地来进行城市建设,这个过程就会导致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生计来源——土地,伴随而来的是他们的生存、就业、发展等各种民生问题,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群体——失地农民。天津从2005年开始实施作为“二十项民心工程”之一的“宅基地换房政策”,在该政策引导下,农民用手中的宅基地和耕地去换置一套城镇楼房,并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从而进入到城市小区中生活,从乡村平房搬入城市楼房,失去土地的农民命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土地可以说是农民的命根子,当农民没有了土地,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还有关于农民的一套保障就没有了,他们的衣、食、住、行应该怎样解决。他们现在真实的生活现状是怎样的?他们是否适应城市生活?很多问题都牵扯着农民的切身利益,我们需要听到他们的心声!本文立足于失地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采用质性研究的基本范式,运用参与观察、无结构访谈等具体方法对天津市西青区G村的11位失地农民进行调查和资料收集,从结构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失地农民生存现状进行呈现,了解影响这一群体生存现状的因素,并结合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和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进行讨论和分析,并试图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研究发现,外在结构与内在文化两大要素相互形塑,并共同建构了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这个过程不断生产和强化着失地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区隔和分化,从而造成了都市中乡民的存在,他们的存在并不是物理空间形态上村落的存在,也不是户籍意义上的存在,而是文化意义上的存在。随着失地农民群体中存在着结构与文化内化程度的个体差异,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也存在个体差异化状态,从本研究来看,仍然是作为都市中乡民的失地农民占有绝对数量。最后,按照研究结论并结合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从政府、社区、个人提出改善和保障失地农民生活水平的对策建议:一是将保障失地农民生存纳入城镇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规划;二是发挥社区力量,为失地农民生存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三是提高失地农民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扩大就业。

二、农民围着市场转干部围着农民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民围着市场转干部围着农民转(论文提纲范文)

(1)金色的家国情怀(纪实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刻苦攻读,登上国际学术高峰
心系黎民,科研围着农民转
老骥伏枥,百计千谋精准扶贫

(2)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三变”改革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研究 ——以盘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改革
        二、农村“三变”改革
        三、乡村振兴战略
        四、乡村社会治理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贫困成因理论
        二、协同治理理论
        三、整体性治理理论
第二章 农村“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全面认识农村“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农村“三变”改革与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
        二、深刻认识农村“三变”改革与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意义
        三、系统认识农村“三变”改革与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意义
    第二节 准确把握“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
        一、农村“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的方向目标一致
        二、农村“三变”改革契合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要求
        三、农村“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的主体依赖相同
    第三节 农村“三变”改革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创新
        一、农村“三变”改革是产业兴旺发展的实践创新
        二、农村“三变”改革是乡风文明进步的实践创新
        三、农村“三变”改革是生态宜居建设的实践创新
        四、农村“三变”改革是乡村治理有效的实践创新
第三章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实践
    第一节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试点
        一、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开路先锋
        二、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先行试点
        三、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政策保障
    第二节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几个阶段
        一、探索试点阶段(2014 年初——2015年2 月)
        二、整市推进阶段(2015 年 3 月——2015 年 11 月)
        三、全省推进阶段(2015 年 12 月——2017 年 8 月)
        四、国家试验阶段(2017年9 月至今)
    第三节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基本做法
        一、强领导优格局
        二、抓顶层重设计
        三、广宣传强培训
        四、推改革夯基础
        五、推示范促带动
    第四节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成效
        一、变了方式优了结构
        二、激活动力丰富业态
        三、促进增收助推脱贫
        四、党建引领拉动增长
        五、提升素质优化治理
        六、促进发展振兴乡村
    第五节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模式创新
        一、伙伴合作共赢发展模式
        二、国有平台公司兜底发展模式
        三、区位优势促进发展模式
        四、资源催生带动发展模式
        五、金融扶持发展模式
    第六节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主要经验
        一、“一村一社”搭建改革平台
        二、“5+8”模式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三、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
        四、创新实施“三变+”
第四章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新困境
    第一节 “资源变资产”面临的新困境
        一、农村分散的集体土地资源确权困难
        二、交织的土地资源政策给确权带来困难
        三、“资源变资产”的评估及法律界定模糊
        四、“资源变资产”后的资产管理主体不明
    第二节 “资金变股金”面临的新困境
        一、财政资金使用效果不佳影响资金折股
        二、农民贷款入股效果不佳影响资金折股
        三、资金的股权和收益量化困难影响权益分配
        四、“资金变股金”无盈利的苦恼
        五、“资金变股金”盈利后的烦恼
    第三节 “农民变股东”面临的新困境
        一、“农民变股东”后股东履职及管理的忧愁
        二、“农民变股东”股东稳定性的无奈
    第四节 农村“三变”改革面临的其他新困境
        一、“三变”改革进入阵痛期,产业分割取舍难
        二、“三变”改革进入缓冲期,市场主体意识弱
        三、“三变”改革进入风险期,市场占有率低
        四、“三变”改革促进城乡进一步融合发展有困难
        五、“三变”改革助推发展山地高效农业不容易
        六、“三变”改革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不简单
第五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三变”改革的路径优化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健全农村“三变”改革的法律法规
        一、完善法定流转方式
        二、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市场
        三、严格依法明确农村土地权归属
        四、依据法律法规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五、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节 全面加强政府整体性治理
    第三节 遵循规律激活市场强化企业监管
        一、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健全风险防范
        二、提高企业经营能力以强化管理
        三、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稳定市场
    第四节 转变方式增加路径培养职业农民
        一、组织培训提高当下农民整体素质
        二、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
    第五节 统筹协调鼓励社会广泛参与
        一、提供多元渠道提高社会群众的参与度
        二、积极动员社会资本参与“三变”改革
        三、整合政府与社会资源推进“三变”改革
    第六节 推进“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一、坚定不移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三变”改革
        二、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深化和完善农村“三变”改革
        三、以“三变”改革为出突破口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四、重点规范提升乡村振兴示范点“三变”改革,为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实践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3)基于万寿宫遗址赣江下游流域清朝时期的水环境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万寿宫遗址研究现状
        1.2.2 清朝时期气候研究现状
        1.2.3 气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1.3 基于万寿宫遗址清朝时期赣江下游流域水环境记录的研究方法
        1.3.1 清朝时期水环境记录的研究现状
        1.3.2 清朝时期赣江下游流域水环境记录的模式和方法概念
        1.3.3 基于万寿宫遗址清朝时期赣江下游流域水环境记录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结构框架
        1.4.4 研究创新点
        1.4.5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区概况及相关概念
        1.5.1 研究区概况
        1.5.2 万寿宫的概念
第二章 万寿宫的起源、历史及建设形成的环境要素
    2.1 万寿宫起源及发展史
        2.1.1 万寿宫的起源
        2.1.2 万寿宫的发展史
    2.2 万寿宫祭拜主要的人物——许真君
        2.2.1 许真君生平
        2.2.2 许真君传说
        2.2.3 许真君信仰由来
        2.2.4 许真君的民间崇拜
    2.3 万寿宫内的宗教仪式及主要活动
        2.3.1 许真君崇拜活动——庙会
        2.3.2 纪念许真君的朝圣活动
    2.4 许真君为代表道家思想观点
        2.4.1 “万物有道”观点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4.2 道家思想对当今的社会意义
    2.5 万寿宫建设形成的环境要素
        2.5.1 地形地貌特征
        2.5.2 水文特征
        2.5.3 气候特征
    2.6 万寿宫建设形成的人文要素
        2.6.1 交通活动
        2.6.2 人类活动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赣江下游流域万寿宫遗址分布特征及环境功能分析
    3.1 万寿宫的主要分布及特征
        3.1.1 信仰万寿宫的族群发展过程
        3.1.2 江西省内万寿宫分布
        3.1.3 江西省外万寿宫分布
        3.1.4 国外万寿宫分布、联系和特征
    3.2 赣江下游流域万寿宫遗址分布
        3.2.1 新干县万寿宫遗址
        3.2.2 永修县万寿宫遗址
        3.2.3 丰城市万寿宫遗址
        3.2.4 樟树市万寿宫遗址
        3.2.5 进贤县万寿宫遗址
        3.2.6 南昌市万寿宫遗址
    3.3 赣江下游流域万寿宫时间序列分布
    3.4 赣江下游流域万寿宫空间序列分布
    3.5 赣江下游流域万寿宫遗址与安义古道的关系
    3.6 赣江下游万寿宫遗址高程分析
    3.7 赣江下游万寿宫遗址坡度分析
    3.8 万寿宫遗址赣江下游河网密度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朝小冰期水旱灾害时空演化规律
    4.1 清朝时期的气候特征
        4.1.1 中国历史上气候变化
        4.1.2 清朝的历史
        4.1.3 清朝温度和降水基本特征
        4.1.4 清朝时期极端气候事件
        4.1.5 清朝后期社会动荡
    4.2 柯本气候空间类型区划
        4.2.1 全球柯本气候空间类型区划
        4.2.2 赣江下游流域柯本气候空间类型区划
    4.3 清朝时期1644-1911 赣江下游旱涝灾害分布规律
        4.3.1 清朝时期赣江下游流域旱涝指数数据来源
        4.3.2 水旱灾害等级序列
        4.3.3 清朝时期赣江下游流域各地区旱涝指数分析
        4.3.4 清朝时期赣江下游流域总体旱涝指数分析
        4.3.5 清朝时期赣江下游流域地区旱涝指数相关性分析
    4.4 清朝时期1644-1911 赣江下游旱涝灾害小波分析
        4.4.1 小波分析应用于气候的原理
        4.4.2 1644-1911 赣江下游流域小波分析结果
    4.5 清朝时期1644-1911 赣江下游旱涝灾害周期分析
        4.5.1 功率谱分析的原理
        4.5.2 基于史料数据1644-1911 赣江下游旱涝灾害分析的结果
    4.6 清朝时期1644-1911 赣江下游旱涝灾害空间分布规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朝小冰期水旱灾害对万寿宫遗址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数据来源
    5.2 基于万寿宫遗址高程赣江下游流域淹没区分析
    5.3 基于万寿宫遗址高程赣江下游流域淹没区空间分析
    5.4 清朝时期赣江下游流域万寿宫毁灭的原因
        5.4.1 清朝时期赣江下游流域水位
        5.4.2 清朝时期赣江下游流域冷与热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万寿宫遗址赣江下游流域的水环境复原
    6.1 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的清朝赣江下游水系复原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6.1.3 研究结果:基于GIS地理配准的清朝水系复原
        6.1.4 万寿宫遗址在赣江下游流域的3D空间分布
    6.2 鄱阳湖古代近代对比
        6.2.1 数据来源
        6.2.2 清朝1820 年鄱阳湖水系面积
        6.2.3 2002 年鄱阳湖水系面积
        6.2.4 古今鄱阳湖水系对比
    6.3 基于万寿宫遗址赣江下游流域水系复原
        6.3.1 赣江下游流域的河道提取
        6.3.2 基于万寿宫遗址赣江下游流域的水系复原
        6.3.3 基于万寿宫遗址赣江下游流域古今水系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基于万寿宫遗址赣江下游流域水环境记录的研究结论
        7.1.1 基于田野考察提出万寿宫遗址数据
        7.1.2 提出基于万寿宫遗址分布的空间形式
        7.1.3 基于万寿宫遗址进行清朝时期赣江下游流域水环境记录模式的可行性
    7.2 清朝时期赣江下游流域水环境记录对当今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致谢
参考文献

(4)少数民族搬迁移民的时空重构与文化变迁——基于YQ社区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镇化过程中的时空与文化
    (一)西方语境中的“时空”
    (二)中国语境中的“时空”
        1. 传统思维
        2.“文化时空”维度
    (三)城镇化与民族文化变迁
二、城镇化与民族文化的时空重构
    (一) YQ社区的三个特征
        1. 少数民族聚居区
        2. 少数民族移民社区
        3.“农转城”的少数民族移民社区
    (二)时空重构中的生计方式变迁
        1. 生计方式
        2. 从农耕为主到亦工亦农
    (三)生产时间的演变
        1. 搬迁前的农业生产时间
        2. 从农业生产时间转入工业生产时间
    (四)生产空间的改变
三、时空重构中的文化冲突与调适
    (一)文化冲突的主要类型
        1. 文化时间对撞
        2. 文化空间排斥
        3. 文化时空消解
        4. 从农村生产空间转入城市生产空间
    (二)文化冲突的诱发因素
        1. 经济利益
        2. 社会交往
        3. 民族心理
    (三)文化冲突的调适方式
        1. 自我调适
        2. 他者调适
        3. 政府调适
    (四)时空重构中文化变迁的治理反思
        1. 时空重构中的国家权力烙印
        2. 行政区划调整的偏离与调适
        3. 库区移民的政策缺失与错位
        4. 农转城政策带来的时空固化

(5)梦萦千里(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吃面条是不是梦
巴黎行和自媒体发展也像梦
书和舞台的梦幻
大年和大鲵
天上人间
冬天的梦幻
房地产也是梦
多少天后他还在捂着自己的胸口
他的“中国梦”
老兵不死
唐诗能解梦
面条已经从梦中的长河里流过去了

(7)“煤老板”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报道的考察(1983-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缘起
    2. 研究意义
        2.1 学术价值
        2.2 现实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媒介形象的研究
        3.2 “煤老板”相关研究
    4. 研究方法
        4.1 内容分析法
        4.2 文献研究法
        4.3 话语分析法
    5. 创新之处
第1章 《人民日报》中“煤老板”相关报道的内容分析
    1.1 样本选择
    1.2 类目构建
    1.3 报道数量
    1.4 报道体裁
    1.5 报道倾向
    1.6 报道主题
        1.6.1 1983-2001 年:鼓励开办集体煤矿和个人煤矿
        1.6.2 2002-2011年:批判安全事故与煤炭整顿
        1.6.3 2012-2018年:推动”煤老板“转型
    1.7 报道对象
    本章小结
第2章 《人民日报》“煤老板”相关报道的新闻话语分析
    2.1 样本选择
    2.2 宏观结构
        2.2.1 宏观语义分析
        2.2.2 新闻图示分析
    2.3 微观结构分析
        2.3.1 句式
        2.3.2 词语
    2.4 话语修辞分析
        2.4.1 新闻引语——谁在说话
        2.4.2 隐喻修辞——如何说话
        2.4.3 直接叙述和目击报道
        2.4.4 数字的大量使用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民日报》中的“煤老板”形象分析
    3.1 改革开放初期(1983-2001):宣传色彩浓郁的典型模范
        3.1.1 政治形象:国家政策的拥护者和国家能源的提供者
        3.1.2 经济形象:煤炭工业的开拓者和掘金者
        3.1.3 社会形象:正负面交替的立体形象
    3.2 煤炭行业“黄金十年”(2002-2011):负面形象的集中爆发
        3.2.1 政治形象:钱权勾结得利者
        3.2.2 经济形象:煤炭工业整顿转型的“拦路虎”与“带路人”
        3.2.3 社会形象:社会公共财产安全的威胁者
    3.3 煤炭行业寒冬期与转型期(2012-2018):正面为主的多元化形象
        3.3.1 政治形象:国家政策扶持的受益者
        3.3.2 经济形象:转型产业的投资者与收获者
        3.3.3 社会形象:生活铺张者与违法犯罪者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民日报》中“煤老板”形象变迁的原因探寻
    4.1 形象主体——“煤老板”自身的变化
    4.2 认知主体——媒体版面改革与受众信息需求变化
        4.2.1 媒体版面改革
        4.2.2 受众信息需求变化
    4.3 环境因素——“煤老板”形象构建的外部机制
        4.3.1 政治力量和政党意志
        4.3.2 能源结构转型——煤炭资源的兴起与衰落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园区开发安置型社区的文化之变 ——在棋牌室的参与式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社区与社区文化
    2.2 社会与文化变迁
    2.3 文化社会学
    2.4 本文操作性概念的界定
3 基于问卷调查的社区文化特征发现
    3.1 调查方案
    3.2 数据处理
    3.3 社区文化特征
    本章小结
4 棋牌室:观察社区文化的主要场所和起点
    4.1 为什么选择棋牌室
    4.2 局内人:我在棋牌室
    4.3 从棋牌室走向其他场所
    4.4 观察记录和分析方法
5 社区社会互动中的文化考察
    5.1 社区活动的特点
    5.2 社区组织的类型
    5.3 社区冲突的文化根源
    5.4 社区归属感的群体差异
    本章小结
6 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碰撞
    6.1 传统节日受到冲击
    6.2 生活方式出现分化
    6.3 家庭关系产生变化
    本章小结
7 价值观的转变
    7.1 生活态度的改变
    7.2 自我认同的困境
    7.3 信仰与道德的分化
    本章小结
8 园区开发安置型社区的文化建设建议
    8.1 文化宣传前置
    8.2 丰富文化载体
    8.3 分层分众,因人施策
    8.4 妥善处理“新”与“旧”的关系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观察日志

(9)国家地理大数据战略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聚焦地理大数据的缘由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以地理大数据平台作为国家大数据战略基础平台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大数据战略及大数据平台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二)以地理大数据平台作为国家大数据战略基础平台是必然趋势
二、地理大数据平台的实现形式初探
    (一)以深度开发、高度兼容、广泛应用的地图平台作为地理大数据平台的基础
    (二)重构数据时代博弈关系:国家搭台、企业唱戏,把握数据世界主动权
    (三)构建活跃大数据生态系统的关键——个体代入便利化
    (四)行政系统上平台——基于地理大数据平台整合行政系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五)产业资源上平台——以地理大数据平台为基础构建包含各产业资源的生态圈
三、地理大数据平台的战略价值
    (一)促进产业大发展
    (二)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促进农业“三位一体”格局实现
    (四)保障党引领数据时代发展主动权
    (五)使国家掌握虚拟时代国际竞争主动权
结论
参考文献

(10)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存现状研究 ——以天津市G村11位失地农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述评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述评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理论准备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三节 研究分析框架
第四章 定性资料的呈现与分析
    第一节 被访者基本情况
    第二节 结构层面:外部客观结构性因素
    第三节 文化层面:主观能动性因素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关于失地农民生存现状的结论
    第二节 研究讨论
    第三节 研究建议
    第四节 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农民围着市场转干部围着农民转(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色的家国情怀(纪实文学)[J]. 肖静. 民族文汇, 2021(03)
  • [2]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三变”改革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研究 ——以盘州市为例[D]. 周金华.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基于万寿宫遗址赣江下游流域清朝时期的水环境记录[D]. 刘璇.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4]少数民族搬迁移民的时空重构与文化变迁——基于YQ社区的实证研究[J]. 吴莹. 政治人类学评论, 2020(02)
  • [5]梦萦千里[J]. 严立群. 神剑, 2020(03)
  • [6]让金融阳光照亮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J]. 马德勤. 中国农村金融, 2019(19)
  • [7]“煤老板”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报道的考察(1983-2018)[D]. 张晴. 广西大学, 2019(01)
  • [8]园区开发安置型社区的文化之变 ——在棋牌室的参与式观察[D]. 袁雅. 东南大学, 2019(01)
  • [9]国家地理大数据战略平台研究[D]. 王甜甜.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2)
  • [10]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存现状研究 ——以天津市G村11位失地农民为例[D]. 谭林.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5(05)

标签:;  ;  ;  ;  ;  

农民转市场,干部转农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