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宋书艺术略论

汉代宋书艺术略论

一、汉代奏疏艺术论略(论文文献综述)

郑威[1](2021)在《反思与远望——21世纪以来汉代奏议文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依据研究侧重点不同,21世纪以来的汉代奏议文的研究成果,可从内容研究、艺术风格研究、价值与影响研究等三个方面加以综述和反思。此外,汉代奏议文的文体、汉赋对奏议文的影响,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国外学者对汉代奏议文的研究成果同样十分丰硕。但是,目前的研究在横向拓展与纵深开掘两个层面仍存在不足,在今后的研究进程中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汉代奏议文作为汉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者们应当在坚实的文本文献基础、创新的研究方法、灵活的研究视角下,作深入挖掘和综合研究。

郑威[2](2021)在《回望与反思——二十世纪汉代奏议文研究述评》文中指出汉代奏议文是两汉臣子进呈给皇帝的议政性文本。二十世纪汉代奏议文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是将汉代奏议文作为汉代散文的一个分支加以研究的成果;另一方面是将汉代奏议文视为一种公文或公牍文加以研究的成果;第三个方面是看重汉代奏议文的史料价值,以它为例证材料,阐释汉代的历史变革、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等问题的成果。此外,还有对于汉代奏议文的选编与整理成果。二十世纪汉代奏议文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亦有缺憾和不足。造成这一现状有多种原因,新世纪的汉代奏议文研究,应当解决二十世纪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调整至正确的方向上来。

陆秀云[3](2021)在《两晋礼制类奏议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奏议类文体具指臣官向君主呈递一切有关国政事务的文书篇章,其中囊括丰富,在体现臣子治政能力与水平、治政思想与理念的同时,也能反映相应时间段内的政治状况、社会世情等。两晋是一个倡导以孝治国,崇尚礼教的时代,其现存的奏议文中,礼制类奏议占有重大比例。以两晋时期的礼制类奏议作为研究对象,就其所涉及谥法制度、丧服制度、辞让礼仪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探讨,揭橥臣官面对礼制问题时所表达的观点、提出具体处理方案以及背后体现的礼义思想;并以一朝之臣对诸多礼制问题的争论,折射出两晋时期,在对汉魏礼仪制度进行继承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变化与发展。而礼制实施于社会的方方面面,礼制问题同时也关乎两晋礼治的成效、政治状况的演变、社会习气的引导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是对当前奏议类文体与两晋奏议文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从时间上分段,就与朝议制度并行时期的奏议文汇编与研究、近三十年中国古代奏议文的研究两大部分进行研究综述。其中,在与奏议制度并行时期的奏议文研究,主要是历朝历代史书、文集等对于奏议类文体篇章的收录、汇编,以及诸如刘勰《文心雕龙》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在相应学术着作中对奏议类文体进行的文体溯源、文风评点等;近三十年来,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研究领域之一的奏议文的研究,主要从文献学、文体学,以及将特定的奏议文作为历史、思想史上具体问题的佐证资料等角度进行探讨,总体而言,当前学界关于奏议文的研究,存在力度不足、重视不够的情况,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第一章主要是对奏议类文体的溯源与绍介,以及两晋礼制类奏议文存文情况的概述。奏议类文体是在秦朝确立朝议制度后,真正作为一种朝廷公文而产生,并伴随着后世历代朝议制度的沿用而不断发展。奏议类文体的这一大类之下,出现了“章”“表”“奏”“议”“启”诸多不同称谓,且应用上存在差异与侧重的文体,对它们进行辨析,在共性的讨论之下,进一步明确奏议文体的准确范畴,即臣官向君臣的陈政进言。将两晋时期奏议文中,一切有关礼制层面内容的归纳为两晋礼制类奏议文,从存文情况来看,两晋礼制类奏议文主要是臣官对吉、凶、军、宾、嘉五礼所涉及的礼仪制度相关实际问题的探究与处理,并加以举例说明。第二章是对两晋有关谥法制度的奏议文研究。西晋承继汉魏谥法制度而来,在给谥原则上有接续也有变革,借助两晋臣子谥议文中,对获谥对象与定谥原则中关于爵、行、谥三者关系的讨论,可知两晋臣子实现了对前代按爵给谥原则的变革,并由此探讨其中与君主才能、门阀政治的缘由关系。而在谥字选定与避讳中,臣子们则对君臣同谥是否合宜进行了辩论;通过对官员谥号的议定,又可总结出两晋时代对臣官政治德行与品质的要求,及讨论这种具体要求与当时朝政、社会风气的关系问题。第三章则立足于与丧服制度相关问题的两晋奏议文进行研究。“五服”是指中国古代丧制之中,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类丧服规格。两晋奏议文中,臣官关于五服的议论,其基本内容为依照服丧者与所服丧对象关系确定服制,谈论服丧期间相关之除服、任职、改葬等旁及问题。其中,以存有疑难者的王昌前母服议等为个例,对众议之下的多篇奏议文进行分析,在不同臣官对五服服制问题发表不同看法与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反映出两晋臣子在丧服制度上的不同态度及其礼义思想,并由此体现五服议对奠定家庭伦理的促进作用。第四章是关于两晋奏议文中辞让表的研究。两晋礼制类奏议文中,将以辞让为归旨的篇章,因其侧重陈情述志而称为“辞让表”。对两晋辞让表中辞让的内容进行归类,主要是辞以官职、爵位,请求致仕归隐这三种事类。而辞让的缘由,一是才下位高,忧心于职事的废顿;二是因为过度的荣勋而担忧招致颠覆;三或由于姻亲关系而畏惧天下人言不公;四则以年时耄耋而请求致仕归隐,或祈求君主能允许其返终孝道等。辞让表的产生,源于后人向往上古时期士人的谦让品质,两晋奏议文中以虚让为真实写作目的的辞让表虽不少,但即使出于虚让,它们与那些真诚求辞的其他奏议文,共同展现的是儒家礼治思想中,对于古代士阶层在治政过程中,知廉耻而善于礼让的品格素质养成。第五章是对两晋礼制类奏议文的文学艺术论。奏议类文体伴随着朝议制度而产生,作为臣子向君主有关政务的进言,其应用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又奏议文从内容上既是援引儒家之道来解决问题,也是对儒家之道的宣扬与加固;臣官呈递奏议文以劝谏君主采纳自己的治政方案,在表达方式上以通过熔铸经典、持正论辩的论说为主。对奏议文以上文体特征的准确认知,由此展开对奏议文文学风格与艺术性的分析,即以君主身份差别形成的诚敬恭肃、援扬儒家之道而形成的儒雅纯正、应用性特征,与治政追求的时效性的要求下,所形成的文简精约为主要风格特色。与中国古代朝议制度并行的奏议类文体,可谓是中国古代士阶层作为一朝臣官提出治政方案、表达治政理想的所必须撰写的文类。两晋秉承前代以礼治国,朝堂议礼成为国政中的重要事务,将两晋时期有关给谥、服丧以及辞让等礼制相关的奏议文作为研究对象,由此可以探讨两晋臣官的德行品质、礼义思想、两晋政治状况与社会风气等问题,争取对两晋时期主要礼制问题进行一个全面观照的同时,对该时期的礼制类奏议文乃至奏议类文体的文学特征与风格特点,进行归纳与总结。

孙玉涛[4](2020)在《西汉初政论散文研究》文中指出西汉初政论散文是我国古代政论散文的第一个高峰,它继承先秦诸子散文的优良写作传统,又融合西汉文学的时代特征,在治国理论和散文创作方面为后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通过对西汉初政论散文的渊源背景、文本内容、文学性以及意义地位四个部分进行综合梳理探究,以期对西汉初政论散文的政论性和散文特征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本文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概述本课题研究现状,提出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一章通过梳理“散文”、“政论散文”的概念和源头以及先秦诸子政论散文的发展概况,论证诸子散文在政治理论和写作手法上对西汉初政论散文产生的影响。以政治需要、思想环境的变化和文学自身的演变这三个方面作为研究对象,论证西汉初政论散文产生的背景。第二章从不同角度对西汉初政论散文的文本内容进行分类归纳,阐述“论秦过”是西汉初政论散文的发端这一时代特征,总结其具体治国策略的主要内容,并明确劝谏君主行“王道”、上书诸侯王诉衷情是从统治者个人角度提出的政治理论。第三章在界定西汉初期“政论散文”四种具体文体样式的基础上,从兴衰之理、章法结构、言辞句式、情感与气势四个角度论证西汉初政论散文具备明确的文学性,并点明其骈散兼备的时代特征、突出其情感与气势上的艺术魅力。最后,总结西汉初政论散文所论述的治国策略对西汉产生的重要意义,分析“汉末三子”以及唐宋时期陆贽、韩愈、苏轼等政论家在散文理论和创作上对西汉初政论散文的借鉴和吸收,明确西汉初政论散文的历史地位。

齐放[5](2020)在《庾信骈文研究》文中指出庾信是六朝最后一位文学大家,也是六朝骈文的集大成者。他先后置身南北两朝,受到不同文化环境的熏陶,表现出南北文学的不同特色:庾信前期依附于南朝萧梁皇族,流连于宫廷池苑,醉情声色俳偶,宫体骈文呈现出鲜明的齐梁文学风貌;后期羁身于北地敌国,濡染于北朝风物制度,文风变绮靡流丽为刚健质朴,开南北文风融合之先声。庾信骈文虽源出齐梁宫体,却在多艰的人生中结出文学的硕果,在骈文抒情深度、叙事广度、句式尝试、文体新变上成就巨大,不仅在六朝受到时人的热烈追捧,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如初唐四杰、李商隐、陈维崧等大批文人学者,是名副其实的“四六宗匠”。但自唐宋古文运动以来,人们的文体观念发生了变化,古文逐渐取代了骈文的主导地位,庾信骈文一度受到了抨击或漠视。因此,本文旨在通过考察庾信骈文与历史背景、文学发展之关系,探究其文学风貌与文体创新,通过当时影响与后世接受两个方面,探讨他在骈文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以倪璠注释、许逸民点校本《庾子山集注》中庾信的167篇骈文作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梳理、文史结合、文本细读、接受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从齐梁到清代一千多年的社会发展中探究庾信作品的生成与传播,勾画庾信骈文的特殊地位与动态面貌。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从“文”“笔”两个向度对庾信骈文进行了体裁上的分类,从创作环境、作者心态、骈文作品的角度详细探讨了进行艺术分期的必要性,并从文献层面对庾信骈文的版本与流传情况进行了梳理归纳;第二章采用文史结合的方式分析了时代背景对庾信骈文风貌的影响,揭示了南朝士族衰微与骈文宫体化、北朝文化环境与文风质实化、句式四六化与骈俪进程、羁旅离乱与咏怀倾向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章着重分析了庾信骈文的文体创新现象,阐述了庾信在骈赋诗化、以赋述史、应用性骈文赋化三个方面的独特成就与文体贡献;第四章重点选取了北朝、初唐、晚唐、清代四个骈文流行的典型时段,采取接受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交聘与交游两个角度探究了庾信对北周骈文演进的重要影响,从初唐君臣、李商隐与陈维崧的骈文创作中进一步明确了庾信举足轻重的文学史地位。

张月[6](2020)在《方宗诚《论文章本原》研究》文中提出方宗诚是晚清桐城后期名家,其《论文章本原》以评点的形式对《尚书》《论语》和《孟子》进行了文体学的探讨。在考据之风盛行的时代背景下,方宗诚没有受其影响,而是直接从文本理解的角度出发,对三部经典的文体归属、文章主旨、文章技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多有创见。由此可见方宗诚的《论文章本原》是值得关注的。目前学术界关于方宗诚的研究,大部分聚焦在经学、交游、理学等范围之内,对方宗诚的文学成就以及在文体学方面的贡献进行深度解析的论文寥寥无几。值得指出的是,对方宗诚的《论文章本原》进行研究的科研成果目前较为欠缺。所以本文试以方宗诚《论文章本原》研究作以探讨。全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是方宗诚生平与思想。首先介绍桐城鲁谼方氏谱系及家族着述,对方宗诚的家学渊源进行追溯;其次梳理方宗诚的生平与交游,可了解方宗诚其人的生活经历;最后介绍方宗诚的着述与主要思想,可对方宗诚的文化积淀有大致了解。第二章是《论文章本原》的版本及解题。首先介绍《论文章本原》的成书与版本,增进对该着的体例、版本、装帧等基本情况的了解;其次阐述方宗诚的文章观念,结合其他相关着作,指明方宗诚的“文章”观念;最后分析《论文章本原》中的“本原”。第三章是《论文章本原》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为《尚书》评论、《论语》评论和《孟子》评论三个部分。本章首先从《尚书》的文体解读、行文脉络梳理、方宗诚研究《尚书》对其他着作的取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其次对《论语》结构剖析、文义解释和与其他《论语》研究着作对比上进行切入;最后对《孟子》结构、内容和与其他着作对比,来挖掘方宗诚对这三部经典的新见。第四章讨论《论文章本原》的文体学成就。首先探讨《论文章本原》中的文体分类,对方宗诚在书中提到的文体分类进行归纳;其次为文体渊源论,对方宗诚所提及的文体继承与发展进行辨析;再次为文体章句论,主要从结构和技法方面探讨方宗诚的文体章句观;最后为文体风格论,对方宗诚指出的不同文体风格进行梳理阐述。第五章是方宗诚与晚清文体学。首先为方宗诚文章学和桐城主流文章学,主要分析《古文辞类纂》文体观对方宗诚的影响;其次为方宗诚文章学与清代理学及经世之学,主要考察贺长龄、魏源等人的经世思想对方宗诚文体观的影响;最后为方宗诚文章学与曾国藩古文理论,从二人的通信及论文材料中分析曾国藩的文体观对方宗诚的影响。方宗诚的文体观及其文学成就应该受到重视,其《论文章本原》是体现方宗诚文体观的重要着作,对该着作展开研究十分有必要。本文通过文献考察和文学批评相结合的方式,力图从总体上对《论文章本原》的作者、内容、价值等进行考察,使读者对此有比较具体而深刻的了解。以期丰富方宗诚《论文章本原》研究内容。

韩团结[7](2020)在《汉代奏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奏议主要是指臣子上呈君主的官方文书,属于应用型的上行公文。狭义的奏议主要指书面奏议。广义的奏议还包括口头性的奏言,以及被整理后的书面性奏言。本文以两汉奏议为研究对象,分析奏议产生的重要制度——论政制度,对奏议的生成、运作、存储、类别、格式、论政话语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奏议引用“五经”的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奏议的文学特色,以及奏议与几种文体之关系,阐述奏议在汉魏六朝时期的收录、流传和经典化问题。除去绪论和结语,本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汉代的论政制度与奏议的产生机制。论政制度是我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奏议产生的重要机制。本章主要以两汉史料中出现的众多论政案例为基础,首先对“论政”进行释义,列举了论政活动的主要参与形式,然后通过分析论政活动的参与形式归纳出论政活动的三个类型,即奏议论政、召对论政、集议论政,并分别进行了系统阐述。通过对论政活动的五个构成要素的考察,发现三个论政类型中的联系和区别。然后,分别对三个论政类型的程序进行了总结,发现它们存在一定的交叉。若议题事关重大,可能需要多轮的论政过程,其程序就会变得异常复杂,使三类论政程序都出现一些变体程序。最后,在三种论政程序及变体程序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汉代论政活动的系统程序。第二章,汉代奏议与汉代论政话语。本章主要以两汉奏议为基础,从奏议的作者、文本形态、制作来考察奏议的撰写;从奏议的上奏方式、传递程序、处理程序、下发程序来考察奏议的运作;从奏议的存储地点来考察奏议的存储。汉代奏议主要有章、奏、表、议四类,通过分析其内容,考察它们在功能上的异同。根据奏议丰富的内容,归纳出奏议论政的范围,并将其划分为十大类。然后,通过现存文献、出土文物、遗留碑刻等来考察奏议的书写材料以及文字排列形式,并对章、奏、表、议的格式以及文本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最后,通过奏议的文本内容,总结出奏议中常见的四种论政话语,并详细考察它们在奏议中发挥的作用。第三章,汉代奏议引“五经”考辨。两汉的经学非常发达,汉赋、散文、诏令、奏议等对“五经”的征引也非常普遍。本章主要以奏议的文本内容为基础,系统统计了两汉奏议引用《诗》《书》《礼》《易》《春秋》及“三传”的情况,从不同时期的引“经”数量总结出引“经”的特点。根据奏议引“经”的情况,探讨经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然后,将奏议所引“五经”的内容与今本“五经”逐条比对,将出现的“异文”进行统合并考察其原因。最后,根据奏议引用“五经”的具体情况,总结出奏议引用“五经”的三种方式。另外,对奏议引用“五经”的目的也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第四章,汉代奏议的文学特色。两汉奏议文附属于现实政治,“政事”公文的文体属性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但是,数量庞大的奏议依旧表现出了鲜明的文学特色。本章主要从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和文体风格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两汉奏议普遍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奏议在说理的同时又强化了感染力和说服力。奏议语言总体上呈现出“典雅”的风格,奏议引“经”过程中多次“取义”和“取辞”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由于今古文经学在经文以及阐述经义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以及两者在两汉的发展情况不同,使西汉奏议之“雅”具有繁琐、拘谨、古朴的特点,东汉奏议之“雅”具有简明、通脱、华丽的特点。另外,政治形势的变化也会影响文人的心态,文人心态的变化又反映在奏议文中,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风。第五章,汉代奏议与几种文体之关系。奏议的作者不仅写作奏议,大多兼擅众体。因此,奏议文学特色的形成并非孤立,与文体之间的相互渗透也存在一定关联。本章通过将汉代奏议分别与汉代政论散文、汉赋、汉颂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诸多共性。汉代奏议与政论散文在讨论问题、文体风格、语言风格方面均表现出了相似性的特点;汉代奏议与汉赋在讽谏功能、关注问题的广泛性方面比较相似,写作手法方面具有互渗性;汉代奏议与汉颂在政治功能、语言风格方面具有相似性,写作手法方面具有互渗性。奏议与政论散文、汉赋、汉颂之间的诸多相似性,对奏议文学特色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六章,唐前汉代奏议的收录与流传。奏议文书经过君主处理完毕之后,原件由官府存储形成档案资料。两汉的奏议数量庞大,且能够流传至今,离不开汉魏六朝的志士仁人持续对其进行的收录和传播工作,这一过程也是奏议文本经典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分别从两汉时期、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以列表的形式展示了两汉奏议在经部文献、史部文献、子部文献、集部文献中的保存情况,并分别总结了各个时期的特点。最后,对奏议在唐前的经典化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其与政治家的欣赏与排斥、史学家的选录与传承、文学家的收录与征引、文选家的筛选与淘汰、文论家的总结与评点密切相关。

程韵蕾[8](2019)在《西汉奏议引《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奏议是中国古代文学散文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奏议更是屡屡为人称道。而引《诗》入文也是我国古代散文创作的常见现象,肇始先秦,在西汉几近最盛。西汉帝王诏令、臣子奏议皆频频出现《诗》中章句,奏议尤甚。因此,本文在第一章概述奏议存录和《诗》学发展的基础上,将西汉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立足于西汉奏议对《诗经》的引用,逐一分析具体的奏议语境之中对于《诗经》的引用情况,并且根据奏议议论主题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整理,能够看出三个阶段引《诗》奏议的主题演变情况,亦分析三个阶段的引《诗》特征。第二章主要研究西汉前期奏议引用《诗经》的情况。从高祖到景帝历时六十六年,是西汉社会政治的上升时期,治理策略上的“饥饿”刺激了奏议文的创作。总结秦朝的亡国经验与为新王朝施政建言献策成为了此期臣子上疏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西汉初年的“布衣将相之局”和黄老思想的流行,奏议引《诗》用《诗》的现象并不广泛,不论是作者身份还是议论内容上,都呈现出“少而集中”的特点。第三章主要研究西汉中期奏议引用《诗经》的情况。“内改制度,朝廷多事”,这样的大环境下,大臣、文士或发表政见,或上书自荐,奏议纷纷涌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前期被冷落的状态里挣脱出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因此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相应地,以《诗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在奏议中发挥其实用性,因为武帝虽将儒学立为官方学说,但“非真知儒术之人”,晚年更是轻信谗言,所以此期引用《诗经》的奏议多从如何当一个明君和知人避谗两个方面讨论。昭宣之交,如何面对昌邑王的荒唐无道成为重要的议题,汉宣帝在位期间引用《诗经》的奏议则多是针对具体的行政事务。相对于西汉前期,西汉中期奏议引用《诗经》的数量有所增加,引《诗》奏议作者的政治身份更加多样化,奏议引用《诗经》时也出现了套语化的趋势。第四章主要研究西汉后期奏议引用《诗经》的情况。由于政治、经济、社会几个方面的原因,西汉后期进入了政治衰退期。元帝爱儒,在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儒学在西汉后期一家独尊。由于官员结构之中的儒生比例大幅度上涨和帝王的喜好影响,这个时期出现了几位大量引用《诗经》的代表性奏议作者:匡衡、刘向和谷永。匡衡引《诗》奏议纡徐舒缓,极少当面直谏讽刺,更多地是层层引导;刘向以引用《诗经》演说阴阳作为攻讦政敌的武器;谷永内容上对政治问题有选择性反映,体现了他的政治立场,形式上则延续了中期套语化的趋势。与此同时,谶纬之风兴起,臣子的奏疏多援引经义,演说灾异,谈论民生,以谏国君。这个时期奏议引用《诗经》的数量剧增,呈现出重灾异而轻祥瑞、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这几个特征。另外,在言说政治的引《诗》奏议里,引《诗》目的不再只是单纯地陈说政治观点,翼奉为代表的《齐诗》门人奏议开始在演说灾异的同时向帝王表述自己学派的学说。第五章研究西汉时期奏议与《诗经》之间的双向互动。一方面奏议文体对于《诗经》的引用是一种政治化的接受,代表《诗经》在西汉时期政治地位和政治作用的变化,政治风向的变化势必潜移默化影响到《诗》学阐释的趋向,奏议引用《诗经》在《诗》学阐释政治化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实践上的推动作用,表现出政治化先验之下的意义多向性特征,也直接影响了《诗经》的谶纬化阐释。另外一方面,随着儒学思想在士人群体占据主流,《诗经》引用数量的增多,以《诗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反过来影响奏议风格的变化,在西汉奏议文风格从疏直激切到厚重醇雅,从直谏到讽谏的变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吴咏絮[9](2018)在《东汉奏议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的选题是东汉奏议研究。我们讨论的对象,是最广义上的“奏议”,即大一统一人专制政体下,臣民以语言文字形式,通过特定程序、遵照特定格式,向皇帝或当时称制的最高统治者陈情报请、表达意见而形成的话语的统称。在中国古代社会,奏议被视为“经国之枢机”,在当时发挥着下情上达、决策规谏的重要作用。历代对奏议的研究,也主要从历史学、文献学角度切入,奏议的文学研究相对受到冷落。但作为文学文章之一体的奏议,既有提供文学作者政治、学术观点,保存当时俗语歌谣等文学文献价值,与同时代文章和异代奏议在共时与历时层面互为参证的文体学价值,又其本身便属于文学范畴,历代奏议的文笔、“文心”都颇有可观之处。尤其在两汉时期,奏议是极重要的文学文本,据笔者统计,严可均辑《全汉文》《全后汉文》共收文3629篇,其中奏议有1180篇,占比近三分之一。历代学者从文体分类、源流衍变、内容范围、精神内核、风格特征等方面出发,对汉代奏议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和不同的启发。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奏议文体的界划、奏议文本的检别、东汉奏议人文价值的挖掘和思想文化含蕴的阐释等工作,尝试建立起有效的解释体系,以还原或重建东汉奏议的立体的面貌。本文以文学史观和文体学观念为核心观念,广泛搜集古今相关资料,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社会历史批评、统计学、心理学等科学方法,并涉及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文献学、文体形态学、语言学、哲学、史学等各学科,力求从历时与共时层面全面而深入地对东汉奏议的表现和质性进行探讨。本文由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结语共六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探讨了选题的意义与价值、文献评论、思路、资料和方法、章节安排。第一章,奏议的文类形成与文体辨析,研究奏议的形成、命名、界划、“别称”及二级文体等问题。奏议一体在秦朝正式形成。奏议上达的对象,是大一统一人专制政体下的皇帝或当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汉代奏议的署名作者,是此种政治权利未被剥夺的一切臣僚吏民。上书、奏书、上疏、奏疏、疏文在两汉皆非奏议的“别称”。作为汉奏议二级文体的“上书四品”先后形成于西汉,主要以上达程序的不同为界划标准。第二章,东汉奏议的事由。现存文本中绝大多数讨论的是当时被视作国之大事而特受关注,或具有深远社会影响的问题,可分为外戚、宦幸、帝行、边事、食货、刑律、吏治、选举、职官、儒学、礼乐、历法等十余类。第三章,东汉奏议的知识与思想。东汉奏议的知识世界丰富庞杂,其核心则是经与史。“汉家故事”和儒家经典是东汉奏议的主要组成成分。东汉奏议虽然引用了道、墨、法、兵等诸子之学,但在思想成分上占据的比重远少于儒家。谶纬作为一种知识材料出现在东汉奏议中有其深厚的思想基础。东汉奏议的一般重要思想,来自经典文本中那些由商周贵族、先秦及汉代士人群体总结出来的通识性的政治原则。这些“一般重要思想”在东汉奏议中的表达,总是围绕着“君”这个中心范畴。两汉有关“决疑平法”的奏议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强势渗入。第四章,东汉奏议的文学特性。曹丕“奏议宜雅”是两汉奏议体貌风格的精辟总结。两汉奏议的主流风格皆为中正典雅,但重实用、尚名节观念的兴起使东汉奏议面貌发生变化。东汉士人群体树立的“清白忠直”的人格范型,使其奏议呈现出“骨鲠”之风。东汉奏议的体制渐趋规整。汉人已有奏议“雅”而辞赋“丽”的文体批评概念。东汉奏议的修辞技巧有用事、用典、对比、比喻等,其具体运用则受到非文学因素的影响。东汉奏议与“道德”的关系使其具有极特殊的人文价值。东汉奏议中不乏直抒其情、真挚动人的篇章。东汉表文可能情感成分特盛而开魏晋表启文之风气。结语讨论了东汉奏议的文学价值、论文成果和不足之处,并就相关选题提出了其他研究空间与研究方向。

江静涵[10](2018)在《范成大政论文研究》文中认为范成大是南宋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其作品流传至今,在文学上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在对范成大文学成就的研究上,诸多学者都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诗词方面,对其散文尤其是政论文的关注不够,研究也不够全面。范成大的政论文是对北宋政论文的继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论文将范成大政论文作为研究主体,以文本分析为主,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进行梳理和解读,力求对范成大政论文的创作成就和社会影响有新的认识。范成大政论文是南宋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产物,他所创作的政论文内容丰富,饱含爱国情怀。范成大政论文涉及经济、边防、人才、国家礼仪等方面。在国家治理上,大力提倡“以人为本”,并谏言皇帝能勤政仁民,重礼慎刑;在国家财政上,范成大力图缓解南宋“钱荒”与马政之弊,并将减轻民负作为自己经济观的核心;在国防军事上,范成大重视边防建设,包括边防设施、军队的驻扎等,并通过整顿军纪,规范任将过程借此来提高南宋军队的作战能力,而其提倡民兵义士的做法,对缓解了南宋兵源压力有所助力;在地方行政上,努力践行“兴利除弊”,通过加强弓手训练维护地方治安,而其“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用人观更为南宋朝廷输送了许多人才。范成大的政论文紧跟时代,针砭时弊,使其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性,真实反映了南宋经济、政治、社会方面的问题,让人皆有“精诚由中,其文感人”之触动;其结构紧凑,条理清晰的谋篇布局,使其论“政”方式简明扼要却又别具一格;范成大政论文的语言更是流畅华美,善于用典,更显清新典雅之风。而范成大政论文秉承了前人所言“文章合为时而着”的写作传统,使其政论文有着独特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并对当代的政治文化有所启迪。

二、汉代奏疏艺术论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代奏疏艺术论略(论文提纲范文)

(1)反思与远望——21世纪以来汉代奏议文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代奏议文的内容研究
二、汉代奏议文的艺术风格研究
三、汉代奏议文的价值及影响研究
四、汉代奏议文的研究展望
    (一)横向拓展
    (二)纵深开掘
结语

(2)回望与反思——二十世纪汉代奏议文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代奏议文研究成果的回望综述
    (一)作为汉代散文的一个分支之研究成果
    (二)作为一种公牍文之研究成果
    (三)作为一种汉代史料之研究成果
二、汉代奏议文研究不足的反思审视
    (一)汉代奏议文论题的遮蔽与概念的粗化
    (二)公文与文学分开,背离了汉代奏议文实际
    (三)汉代奏议文本价值的忽视与失落
三、汉代奏议文研究现状的原因与新世纪的转向

(3)两晋礼制类奏议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朝议制度、两晋礼制与礼制类奏议文
    第一节 中国古代朝议制度与奏议类文体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朝议制度与奏议文
        二、奏议类文体的辨析与归纳
    第二节 两晋奏议文与礼制类奏议文概述
        一、两晋的朝议制度与奏议文
        二、两晋的礼制与礼制类奏议文
第二章 谥议:政治德性与才能的评价
    第一节 两晋谥议文涉及对象——以臣官为主要议谥对象
    第二节 两晋谥议文中论爵、行、谥三者关系——定谥原则的变革
        一、刘毅生平行迹与晋武帝之优遇
        二、王宫《为刘毅请谥疏》的奏寝不报
        三、王导《上疏言谥法》之变革
    第三节 两晋谥议文中谥字选定的依据与议谥思想的体现
        一、两晋谥议文之谥字选定与规训意义
        二、两晋谥议文之君臣同谥议——以议郭奕谥号为例
        三、两晋谥议文中臣官的主要议谥思想之体现
第三章 五服议:奠定家族伦理的基石
    第一节 两晋奏议文之五服议主要内容概述
        一、两晋五服议中论及服丧者与所服丧对象的关系
        二、两晋五服议所旁及问题
    第二节 两晋奏议文之五服疑议——以王昌前母服、陈诜后妻子为前妻服为例
        一、王昌前母服议与陈诜后妻子为前妻服议之前事
        二、王昌前母服与陈诜后妻子为前妻服争议所在
    第三节 两晋五服议中两晋臣子礼义思想的体现
        一、宗法结构的建立与加固
        二、慎终追远,对生命的尊重与亲情的表达
        三、国政为要,权时之宜
        四、宜成定制,示以社会规范
第四章 辞让表:仕宦之养廉耻
    第一节 两晋辞让表中辞让的事类
        一、拒以官位,让职辞进
        二、敬戒名爵,乞回谬恩
        三、休致告老,退以人情
    第二节 两晋辞让表中所陈述缘由
        一、才下位高,职事废顿
        二、重荣特勋,超伦逾等
        三、姻娅之嫌,偏私见疑
        四、仁君之义,孝子之道
    第三节 两晋辞让表、虚让传统与士之廉耻心
        一、虚让传统与两晋辞让表
        二、两晋辞让表与士之廉耻的养成
第五章 两晋礼制类奏议文的文学艺术论
    第一节 奏议类文体辨析
        一、应用之文
        二、援“道”之文
    第二节 两晋礼制类奏议文的论说特征
        一、熔铸史典,殷鉴兴废
        二、事信不诞,辩析持正
    第三节 两晋礼制类奏议文的文学风格
        一、诚敬恭肃
        二、儒雅纯正
        三、文简精约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4)西汉初政论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西汉初政论散文的渊源和背景
    第一节 西汉初政论散文溯源
        一、“政论”与“散文”
        二、“政论散文”起源
        三、先秦诸子政论散文
    第二节 西汉初政论散文兴起的背景
        一、统治者稳定政权的需要
        二、“黄老思想”的运用
        三、楚骚文学和战国“纵横”说辞
第二章 西汉初政论散文的文本内容
    第一节 论述秦朝灭亡原因
        一、严刑酷法不施仁义
        二、骄奢淫逸赋役繁重
        三、迫害贤良亲信奸邪
    第二节 陈述具体施政策略
        一、完善制度加强皇权
        二、众建诸侯削地治罪
        三、重农抑商禁止私铸
        四、三表五饵屯垦戍边
        五、约法省刑慎刑轻罚
    第三节 劝谏君主行王道
        一、谨言慎行
        二、诚信仁爱
        三、厉行节俭
        四、选贤任能
        五、推行教化
        六、培养太子
    第四节 上书诸侯诉衷情
        一、劝谏吴王止反
        二、狱中上书梁孝王陈诉冤情
第三章 西汉初政论散文的文学性
    第一节 文体样式
        一、论说
        二、对策
        三、书(上书)
        四、奏议(奏疏)
    第二节 盛衰之理
        一、鉴照历史
        二、建策现实
    第三节 章法结构
        一、循序渐进
        二、纲举目张
    第四节 文辞句式
        一、对偶
        二、用典
        三、夸饰
        四、骈散结合
    第五节 谏臣意识与文风
        一、从容降谏平直疏阔
        二、犯颜直谏气盛言宜
        三、舍身陷谏沉实深刻
        四、隐语讽谏含蓄委婉
第四章 西汉初政论散文的现实意义及历史地位
    第一节 对西汉当世的意义
        一、为巩固西汉统治建言献策
        二、推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第二节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汉末三子”政论散文的形成与发展
        二、对陆贽骈体奏议的影响
        三、唐宋古文运动对贾谊、晁错的接受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庾信骈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庾信骈文范围的界定
    二、庾信骈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庾信骈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各章旨要
第一章 庾信骈文概观
    第一节 庾信骈文的体裁与题材
        一、“文”类骈文
        二、“笔”类骈文
    第二节 庾信骈文的艺术分期及其依据
        一、创作环境与心态变化导致文风变迁
        二、艺术手法与文学风貌的变化
    第三节 庾信骈文的流传情况及相关考辨
        一、庾集版本考辨
        二、骈文流传考略
第二章 庾信骈文的艺术风貌
    第一节 士族衰微与庾信骈文的宫体化
        一、士族衰微与身份转变
        二、皇权加强与文学宫体化
    第二节 北朝文化环境与庾信骈文的质实化
        一、北朝“尚质”“尚实”的文化环境
        二、庾信骈文质实化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 庾信骈文句式的四六化与骈俪深化
        一、四六隔对应用的广泛性
        二、四六隔对的艺术性
        三、四六隔对结构的多样化
    第四节 羁旅离乱与咏怀主旨的深化
        一、托物抒情
        二、借人咏怀
        三、借地理意象抒怀
第三章 庾信骈文创作的文体突破
    第一节 庾信骈赋的诗化
        一、庾信骈赋形式上的诗化表现
        二、“吟咏情性”观念下的诗化表现
    第二节 庾信骈赋的述史倾向——以《哀江南赋》为例
        一、骈赋叙事功能的拓展
        二、史传笔法的运用
        三、史家精神的彰显
    第三节 庾信应用性骈文的赋化
        一、作为“核心文类”的辞赋
        二、应用文的骈俪化
        三、应用文的才学化
        四、铺排之法的运用
第四章 庾信骈文的影响与接受
    第一节 从交游看庾信骈文对北朝之影响
        一、南北交聘中的庾信骈文
        二、庾信交游与西魏北周骈文写作
    第二节 庾信骈文在初唐的接受
        一、儒家文学观下的庾信骈文批评
        二、“南朝化”文学氛围下的庾信骈文接受
    第三节 庾信骈文在晚唐的接受
        一、政治文化环境与六朝骈风复归
        二、李商隐对庾信骈文的接受
    第四节 庾信骈文在清代的接受
        一、明末清初文化环境与对庾信骈文的崇尚
        二、陈维崧对庾信骈文的接受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6)方宗诚《论文章本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 方宗诚生平与思想
    第一节 桐城鲁谼方氏的家族渊源
    第二节 方宗诚的生平与交游
    第三节 方宗诚学术思想与地位
第二章 《论文章本原》的版本及解题
    第一节 《论文章本原》的成书与版本流传
    第二节 《论文章本原》“文章”解
    第三节 《论文章本原》“本原”解
第三章 《论文章本原》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尚书》评论
        (一)文体解读
        (二)行文脉络
        (三)方宗诚研究《尚书》对其他着作的取法
    第二节 《论语》评论
        (一)章法批评
        (二)文学评点
        (三)与其他《论语》研究着作的对比
    第三节 《孟子》评论
        (一)结构方面
        (二)内容方面
        (三)与其他《孟子》研究着作的对比
第四章 《论文章本原》的文体学成就
    第一节 《论文章本原》中的文体分类
        一、文学类文体
        二、史学类文体
    第二节 文体渊源论
    第三节 文体章句论
        一、篇章结构
        二、行文技法
    第四节 文体风格论
        一、句段章节篇章风格
        二、修辞风格
        三、方宗诚文体风格论溯源
第五章 方宗诚与晚清文体学
    第一节 方宗诚文章学与桐城主流文学
    第二节 方宗诚文章学与清代理学及经世之学
    第三节 方宗诚文章学与曾国藩古文理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汉代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历史和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关于本论题的几点说明
第一章 汉代的论政制度与奏议的产生机制
    第一节 论政活动的参与形式
        一、论政的本义
        二、私议与公论
    第二节 论政活动的类型
        一、奏议论政
        二、召对论政
        三、集议论政
    第三节 论政活动的要素
        一、时间
        二、地点
        三、参与人
        四、议题
        五、责任人
    第四节 论政活动的程序
        一、奏议论政的程序
        二、召对论政的程序
        三、集议论政的程序
第二章 汉代奏议与汉代论政话语
    第一节 汉代奏议的生成要素
        一、奏议的作者
        二、奏议的文本形态
        三、奏议的制作
    第二节 汉代奏议的运作和存储
        一、奏议的上奏方式
        二、奏议的宫内传递程序
        三、奏议的处理程序
        四、批复性奏议的下发程序
        五、奏议的存储
    第三节 汉代奏议的分类、功能和论政范围
        一、汉代奏议的文体分类及功能
        二、汉代奏议的论政范围
    第四节 汉代奏议的格式
        一、奏议的载体及文字排列形式
        二、章、表、奏、议的文本格式
        三、奏议的文本结构
    第五节 汉代奏议的论政话语系统
        一、历史话语
        二、经学话语
        三、灾异话语
        四、谶纬话语
第三章 汉代奏议引“五经”考辨
    第一节 汉代奏议引《诗》考辨
        一、奏议引《诗》篇目分布
        二、奏议引《诗》与《诗经》学及政治之关系
        三、奏议引《诗》的方式
        四、奏议引《诗》的目的
    第二节 汉代奏议引《书》考辨
        一、奏议引《书》篇目分布
        二、奏议引《书》与《尚书》学及政治之关系
        三、奏议引《书》的方式
        四、《尚书》“异文”与《尚书》的版本
    第三节 汉代奏议引《礼》考辨
        一、汉代的“礼经”之名
        二、奏议引“三礼”的篇目分布
        三、奏议引《仪礼》与《仪礼》特点之关系
        四、奏议引《周礼》及《周礼》与政治之关系
        五、奏议引《礼记》及《礼记》与政治之关系
    第四节 汉代奏议引《易》考辨
        一、奏议引《易》篇目分布
        二、奏议引《易》的方式
        三、奏议引《易》及《易》学与政治之关系
        四、奏议引《易》中的“异文”问题
    第五节 汉代奏议引《春秋》考辨
        一、奏议引《春秋》及“三传”篇目分布
        二、奏议引《春秋》及“三传”的方式
        三、奏议引《公羊传》与“公羊学”的兴衰
        四、奏议引《谷梁传》与“谷梁学”的兴起
        五、奏议引《左传》与《左传》的发展
        六、奏议引《春秋》及“三传”与今本“异文”之考察
第四章 汉代奏议的文学特色
    第一节 汉代奏议的修辞艺术
    第二节 汉代奏议的语言风格
        一、“雅”的造字原理及含义
        二、奏议引“经”与奏议典雅风格之关系
        三、两汉奏议之“雅”的差异性
    第三节 汉代奏议的文风与文人心态
        一、疏直激切、纵横恣肆:忧国患民
        二、典雅醇厚、舒缓有致:端悫畏慎
        三、骨鲠峻直、锋芒毕露:砥砺名节
第五章 汉代奏议与几种文体之关系
    第一节 汉代奏议与汉代政论散文
        一、讨论问题的趋同性
        二、文体风格的相似性
        三、语言风格的同步性
    第二节 汉代奏议与汉赋
        一、讽谏功能的相似性
        二、关注问题的广泛性
        三、写作手法的互渗性
    第三节 汉代奏议与汉颂
        一、政治功能的近似性
        二、语言风格的一致性
        三、写作手法的互渗性
第六章 唐前汉代奏议的收录与流传
    第一节 汉代奏议在两汉时期的收录与流传
        一、经部文献中的汉代奏议
        二、史部文献中的汉代奏议
        三、子部文献中的汉代奏议
        四、集部文献中的汉代奏议
        五、表现特征
    第二节 汉代奏议在魏晋时期的收录与流传
        一、经部文献中的汉代奏议
        二、史部文献中的汉代奏议
        三、子部文献中的汉代奏议
        四、集部文献中的汉代奏议
        五、表现特征
    第三节 汉代奏议在南北朝时期的收录与流传
        一、史部文献中的汉代奏议
        二、集部文献中的汉代奏议
        三、表现特征
    第四节 汉代奏议的经典化
        一、政治家的欣赏与排斥
        二、史学家的选录与传承
        三、文学家的收录与征引
        四、文选家的筛选与淘汰
        五、文论家的总结与评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西汉奏议引《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西汉奏议研究现状
第一章 西汉奏议存录及《诗经》发展概况
    第一节 西汉奏议的史料保存与后世辑录概况
    第二节 西汉《诗》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 西汉前期奏议引《诗》研究
    第一节 西汉前期奏议引《诗》背景
        一、布衣将相之局
        二、黄老思想的盛行
    第二节 陆贾《新语》引《诗》分析
        一、宣扬仁义礼
        二、阐述明君之道
        三、提倡用贤远谗
        四、小结
    第三节 贾山奏议引《诗》分析
        一、提倡察纳雅言
        二、提倡尊贤用士
        三、劝谏沉迷射猎
        四、小结
    第四节 西汉前期奏议引《诗》特征
第三章 西汉中期奏议引《诗》研究
    第一节 西汉中期奏议引《诗》背景
        一、儒学地位的提高
        二、官员结构的变化
    第二节 董仲舒等人奏议引《诗》分析
        一、劝谏君主避谗
        二、阐述明君之道
    第三节 王吉等人奏议引《诗》分析
        一、劝谏昌邑王
        二、商讨朝廷政务
    第四节 西汉中期奏议引《诗》特征
        一、作者政治身份的多样化
        二、缘饰政治
        三、引《诗》的套语化
第四章 西汉后期奏议引《诗》研究
    第一节 西汉后期奏议引《诗》背景
        一、政局混乱:外戚佞幸擅权
        二、经济衰退:天灾和人祸
        三、儒学独尊
        四、谶纬之风
    第二节 匡衡奏议引《诗》分析
        一、提倡修德正身
        二、讨论祭祀礼制
        三、小结
    第三节 刘向奏议引《诗》分析
        一、推演阴阳灾异
        二、提倡躬亲节俭
        三、商讨战争军务
        四、小结
    第四节 谷永奏议引《诗》分析
        一、推演阴阳灾异
        二、提倡善待贤能
        三、提倡修德正身
        四、小结
    第五节 西汉后期其他奏议引《诗》分析
        一、讨论祭祀礼制
        二、提倡修德安民
        三、推演阴阳灾异
        四、劝君用贤避佞
        五、朝政治理
        六、歌颂王莽
    第六节 西汉后期奏议引《诗》特征
        一、引《诗》数量骤增
        二、重灾异而轻祥瑞
        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四、引《诗》目的复杂化
第五章 西汉奏议与《诗经》学的双向互动
    第一节 奏议引《诗》与《诗》学阐释演变
    第二节 引《诗》与西汉奏议风格的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东汉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奏议的文类形成与文体辨析
    第一节 “奏”的文类形成与立名
    第二节 秦奏议名实考
    第三节 汉奏议界划与“别称”
    第四节 汉“上书四品”之奏与驳议
    第五节 汉“上书四品”之章与表(附封事、对策)
第二章 东汉奏议的事由
    第一节 外戚、宦幸与帝行
    第二节 边事、食货与刑律
    第三节 吏治、选举与职官
    第四节 儒学、礼乐与历法
第三章 东汉奏议的知识与思想
    第一节 丰富庞杂的知识世界
    第二节 “汉家故事”:知识与权力的互渗
    第三节 东汉奏议思想成分检别
    第四节 谶纬、“道术”与东汉通儒
    第五节 东汉奏议知识与思想片论之一
    第六节 东汉奏议知识与思想片论之二
第四章 东汉奏议的文学特性
    第一节 “奏议宜雅”:两汉奏议体貌风格的总结
    第二节 平实与“骨鲠”:东汉奏议的风格特质
    第三节 渐趋规整的体制
    第四节 东汉奏议的修辞技巧
    第五节 东汉奏议的情志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范成大政论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视角
第一章 范成大政论文及其生平
    第一节 范成大政论文的渊源
    第二节 范成大政论文研究范围
第二章 范成大政论文及其思想
    第一节 国家治理观
    第二节 国家财政观
    第三节 国防军事观
    第四节 地方行政观
    小结
第三章 范成大政论文的艺术特点
    第一节 反映时代、针砭时弊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结构紧凑、条理清晰的谋篇布局
    第三节 引经据典、句式灵活的修辞特色
    小结
第四章 范成大政论文的价值与当代启示
    第一节 史料价值
    第二节 文学价值
    第三节 范成大政论文对当代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汉代奏疏艺术论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反思与远望——21世纪以来汉代奏议文研究述评[J]. 郑威.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1(05)
  • [2]回望与反思——二十世纪汉代奏议文研究述评[J]. 郑威.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9)
  • [3]两晋礼制类奏议文研究[D]. 陆秀云. 兰州大学, 2021(02)
  • [4]西汉初政论散文研究[D]. 孙玉涛. 青岛大学, 2020(02)
  • [5]庾信骈文研究[D]. 齐放. 青岛大学, 2020(02)
  • [6]方宗诚《论文章本原》研究[D]. 张月.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7)
  • [7]汉代奏议研究[D]. 韩团结.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8]西汉奏议引《诗》研究[D]. 程韵蕾. 广西大学, 2019(01)
  • [9]东汉奏议研究[D]. 吴咏絮.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10]范成大政论文研究[D]. 江静涵.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汉代宋书艺术略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