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黄芪抗病毒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虹[1](2021)在《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生长性能及小肠组织形态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甘草多糖(Glycyrrhiza polysaccharide,GP)是从甘草当中提取的一种α-D-吡喃多糖,是甘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提高生长性能、调节免疫、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将无机硒与多糖结合成为有机硒化合物,具有硒和多糖的双重作用,既保持了多糖较高的生物利用率又具有硒的生物功能,其活性明显高于硒和多糖,更利于机体吸收利用。因此,本试验旨在研究硒化新疆乌拉尔甘草多糖(selenzing Glycyrrhiza polysaccharide,Se GUP)对雏鸡生长性能及小肠组织形态的影响,为硒化甘草多糖应用于畜禽生产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1日龄的京红一号健康雏鸡2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70只。分别为甘草多糖组、硒化甘草多糖组、黄芪多糖组、对照组。从第8日龄开始,试验组雏鸡分别肌肉注射浓度为(2mg/m L)甘草多糖溶液、硒化甘草多糖溶液、黄芪多糖溶液1m L。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m L,连续注射7天,1次/天。试验期为43天。试验的第15、22、29、36、43日龄时,称量试验组雏鸡体重,计算试验期间雏鸡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以及料重比(F/G)。试验的第15、22、29、36、43日龄时,每组随机选取试验鸡10只,对雏鸡的体斜长、龙骨长、胸围、胸深、胸宽、胫骨长、胫围、骨盆宽进行测量,研究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生长性能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雏鸡血清中生长激素(GH)、三碘甲腺原氨酸(T3)、四碘甲腺原氨酸(T4)、促甲状腺激素(TSH)、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激素水平;采集雏鸡的内脏器官及免疫器官,称重后计算脏器指数;采集雏鸡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测量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长度及重量,制作石蜡切片观察雏鸡肠道组织形态的变化。结果:1.Se GUP显着提高了15、22、29日龄的雏鸡平均日采食量及平均日增重(P<0.05);29日龄时,显着促进了雏鸡的体斜长、胸宽(P<0.05),43日龄时,显着促进了雏鸡的体斜长、胫骨长、胫围(P<0.05)。2.Se GUP能显着促进15日龄的雏鸡血清中三碘甲腺原氨酸(T3)的激素水平(P<0.05),降低了四碘甲腺原氨酸(T4)的激素水平(P<0.05),22日龄时,Se GUP显着提高了雏鸡血清中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激素水平(P<0.05),29日龄时,显着促进了三碘甲腺原氨酸(T3)的激素水平(P<0.05)。3.Se GUP显着提高了29日龄的雏鸡的腺胃器官指数(P<0.05)。促进了36日龄的雏鸡肌胃器官指数与腺胃器官指数(P<0.05)。15日龄时,Se GUP显着提高脾脏器官指数(P<0.05),22日龄时,显着提高了胸腺器官指数、法氏囊器官指数(P<0.05),29日龄时,显着提高了法氏囊器官指数(P<0.05)。4.Se GUP能显着促进29日龄的雏鸡小肠长度、十二指肠长度及回肠长度(P<0.05),能显着提高雏鸡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肠绒毛高度、V/C比值,降低隐窝深度(P<0.05)。结论:1.Se GUP能够显着提高雏鸡日采食量及日增重以及雏鸡的体尺指标,能促进雏鸡的生长发育,提高雏鸡的生长性能。2.Se GUP能够提高雏鸡血清中T3、GH、IGF-1的激素水平,促进雏鸡的生长发育。3.Se GUP能够提高雏鸡肌胃、腺胃以及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法氏囊的器官指数,促进雏鸡消化器官及免疫器官的发育。4.Se GUP能够提高雏鸡的肠道发育指标,增强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对雏鸡的肠道组织形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张璐[2](2019)在《两种香薷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黄药(Elsholtzia penduliflora W.W.Smith)为唇形科(Lamiaceae)香薷属(Elsholtzia)植物,广泛分布于云南地区,为苗族常用药材,常用于流行性感冒,咳嗽,咽喉肿痛等症状。野拔子(Elsholtzia rugulosa Hemsl)为香薷属植物,彝族常用药材,常用于伤风感冒,清热解毒等功效。本论文应用现代分离技术,从上述两种香薷属植物中分离并鉴定了40个化合物,其中2个为新化合物,并对两种民族药用植物进行抗H1N1流感病毒、抗肿瘤及逆转肿瘤、抗炎活性初步研究。本论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节对中草药抗流感病毒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综述;第二章节主要对唇形科香薷属大黄药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行描述;第三章节是对香薷属植物野拔子(Elsholtzia rugulosa Hemsl)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概括;第四部分是对本论文进行总结与后期展望。论文综述了中草药抗流感病毒活性研究进展。中草药是中国中医疗法预防或治疗疾病独特的药物。经多年临床试验证实,中草药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并且防止宿主细胞的病变、改善自身免疫功能等疗效,从而使流感得到根治。香薷属植物具有良好的抗流感活性作用,为药食同源药材,低毒性,高效性是其主要特点。香薷属植物也是我们课题组主要研究的对象。因此,该研究拟从中草药香薷属植物中寻找具有抗流感病毒活性有效成分。我们对香薷属植物大黄药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从75%丙酮/水提取物的乙酸乙酯段及正丁醇段分离并鉴定了24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化合物。化合物类型涉及有机酚酸及其苷、黄酮等成分,有机酚酸类是其大黄药主要成分。新化合物命名为Elsholtzioxin。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此外,我们对大黄药的粗提物及单体化合物进行抗H1N1活性筛选,以奥司他韦为阳性对照药,建立了抗H1N1流感病毒活性实验,发现乙酸乙酯、正丁醇部分具有显着抗H1N1流感活性;同时,对大黄药15个单体化合物进行了初筛,发现化合物1,2,7,8,9,11,16在100μM浓度时候具有一定抗流感活性。与此同时,我们还对大黄药6个主成分化合物进行抗肿瘤及逆转肿瘤、抗炎活性初筛,发现化合物7,8具有较显着的抗炎活性,IC50分别为26.64μmol/L,28.14μmol/L。我们从香薷属野拔子植物75%丙酮/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单体化合物,包括1个新化合物。化合物结构类型涉及单萜、倍半萜、黄酮等成分。新化合物命名为Methyl 2-O-(3,4-dihydroxybenzoyl)-4-O-β-D-glucopyranosyl-6-hydroxyphenylacetate。对所分得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H1N1、抗肿瘤及逆转肿瘤、抗炎活性初筛,发现新化合物1,7具有一定的抗H1N1活性。
魏叶叶[3](2018)在《太芪培元颗粒对HIV感染者差异蛋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太芪培元颗粒作用HIV感染者的病例观察,以及太芪培元颗粒对HIV感染者差异蛋白的影响,初步探索太芪培元颗粒作用HIV感染者的可能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队列研究半年疗程结束后,根据CD4+T细胞计数水平上升>50个及CD4+T细胞计数上升<50个分为两组,根据年龄和性别匹配原则各选取5例样本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通过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医证候总积分、等指标对上述样本进行病例观察研究,并留取治疗前后2次血清样本。再次根据匹配原则选取未经治疗的HIV感染者以及健康对照组各5例,留取1次血清样本,对所有血清样本进行差异蛋白分析以及系统生物学分析。结果:1、治疗有效组与治疗无效组相比,治疗前和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总积分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有效组疗程前后比较,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上升和中医症候总积分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无效组疗程前后比较,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候总积分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样本疗程前后比较,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候总积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有效组、治疗无效组以及总样本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和中医症候总积分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四组样品的总蛋白质鉴定数412个。治疗有效组(A组)、治疗无效组(B组)、未接受治疗HIV感染者组(C组)、健康对照组(D组)四个组之间共有53个差异蛋白,其中A、C、D间的差异蛋白数为49个,而B、C、D的差异蛋白数为37个;5、病人组与健康人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细胞免疫应答方面,细胞吞噬作用,补体激活系统,以及Fc受体信号通路。治疗有效和治疗无效病人之间的脂蛋白代谢之间存在了明显的差异;结论:1、中药复方太芪培元颗粒可以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调节患者免疫功能;2、太芪培元颗粒有可能是通过对HIV感染者磷脂转运过程进行回调产生治疗作用。
德力拜尔[4](2017)在《新疆阿魏多糖和药桑多糖及其硫酸化产物的抗病毒和增强免疫活性的研究》文中指出传统植物药已经使用了几个世纪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用药治疗方式有所下降,但与此同时对植物药科学的探索、检测不断增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从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进行研究已越来越热门,研究者们不仅要从植物中获得有用的化合物,并将它应用于未来。多糖是一类然活性物质,其最大优点是毒副作用小且来源广泛,具有抗病毒、抗氧化、增强免疫等多种作用。多糖经硫酸化修饰后大部分修饰物的各种功效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本研究选择新疆阿魏和药桑为研究材料,提取多糖,比较它们体外抗新城疫病毒和免疫增殖作用,筛选出效果较好的多糖进一步纯化并硫酸化修饰,比较了修饰后多糖的抗病毒作用。试验分为以下5个部分:1.分别用水提醇沉法从新疆阿魏中提取阿魏总多糖cFSPt和3种分级多糖cFSP30、cFSP50、cFSP70;从药桑中提取药桑总多糖cMPt,以及3种分级多糖cMP30、cMP50、cMP70;多糖含量以cFSP50最高,为55.04%,提取的各多糖在红外下均具有多糖特征峰。2.为研究新疆阿魏粗多糖cFSP及分级多糖cFSP30、cFSP50、cFSP70的体外抗新城疫病毒(NDV)和增强免疫作用,用细胞培养法培养细胞通过MTT法测定活性,结果表明cFSPt及分级多糖均具有一定的抗NDV作用和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其中cFSP50的抗NDV活性最强,cFSPt对脾脏淋巴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综合效果最强。3.为研究药桑粗多糖cMP及分级多糖cMP30、cMP50、cMP70的体外抗新城疫病毒(NDV)和增强免疫作用,用细胞培养法培养细胞通过MTT法测定活性,结果表明cMPt及分级多糖cMP30、cMP50、cMP70均具有一定的抗NDV作用,其中cMP70的抗NDV活性最强,MP30在协同PHA刺激外周淋巴细胞时具有一定促进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其他药桑多糖组分对淋巴细胞无明显增殖作用。4.为得到新疆阿魏多糖和药桑多糖的修饰产物,首先通过D900、S-8大孔树脂及Sephadex G-100对cFSP50、cMP70进行脱色及纯化。再采用正交实验法,分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氯磺酸—吡啶比例对多糖取代度、多糖含量的影响。FSP50、MP70分别设定4种较优修饰条件,进行硫酸化修饰,共得到4种硫酸化多糖(sFSP0.7、sFSP1.9、sMP2.5、sMP1.3)。5.为研究修饰是否能提高药桑多糖MP70和新疆阿魏多糖FSP50活性,用细胞培养法培养细胞通过MTT法测定活性,FSP50,MP70及4种硫酸化多糖体外抗新城疫病毒和增强免疫作用研究表明,先加病毒后加多糖组抗病毒效果最好,各多糖中sMP2.5抗NDV作用最强,病毒抑制率达到87.69%,FSP50,MP70及4种硫酸化多糖无明显促进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作用。
郝宝成[5](2017)在《家畜疯草中毒解毒药物的研制及疯草中活性成分苦马豆素的抗病毒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疯草”(Locoweed)是棘豆属、黄芪属和苦马豆素属中有毒植物的统称,动物长期误食能引起中毒。现已查明,吲哚里西啶生物碱苦马豆素是其主要致毒物质。另有研究表明苦马豆素具有抗病毒感染、增强免疫、抗肿瘤、抑制肿瘤细胞转移及潜在的抗艾滋病病毒等多种药用活性。针对上述现状,目前研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具有良好作用的家畜疯草中毒解毒药物仍处于空白。2.疯草中有效活性成分苦马豆素抗病毒作用机制不明确。本研究从疯草中毒机理出发,通过调节苦马豆素与α-甘露糖苷酶的量化关系,研制出1种疯草中毒治疗药物—速康解毒口服溶液,并对其分别进行了药效和临床治疗试验。为了阐明苦马豆素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抗病毒作用机制,及其对免疫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研究,并得出一定的结论。(1)通过建立茎直黄芪饲喂试验家兔中毒模型,利用临床观察、体重称量、α-甘露糖苷酶活性测定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等方法研究了速康解毒口服溶液对茎直黄芪中毒的药效作用,得出以下结论:攻毒组、攻毒解毒治疗组实验家兔均在18天左右出现中毒症状,表明人工中毒实验家兔模型建立成功。试验中速康解毒口服溶液能显着性升高因中毒造成的体重下降和α-甘露糖苷酶活性降低(P<0.05),解毒治疗组较攻毒组的病理学变化轻微,且在试验期内未出现家兔死亡,表明速康解毒口服溶液具有较好的解毒作用。(2)对一起突发疑似疯草中毒的小尾寒羊共计131只,通过临床给予速康解毒口服溶液进行解毒治疗得出以下结论:经过诊断、询问,确定此次突发疑似疯草中毒为黄花棘豆中毒,速康解毒口服溶液有效率达到77.86%,表明速康解毒口服溶液具有良好的解毒效果,可以应用于疯草中毒的临床治疗。(3)利用细胞培养技术,采用CPE观察法和MTT比色法相结合的方法,检测不同作用方式下,不同浓度苦马豆素对BVDV增殖的抑制作用和综合杀灭作用,得出以下结论:在体外随苦马豆素质量浓度的增加,其对BVDV的增殖抑制和综合杀灭作用都具有很好的量效关系,比较两种作用方式下的治疗指数2.5和3.2,说明苦马豆素对BVDV具有良好的综合杀灭作用,且对抑制BVDV病毒增殖具有一定的作用,表明苦马豆素可能对侵入细胞的BVDV的复制增殖产生抑制以及直接杀灭游离BVDV粒子而发挥作用。(4)通过建立BVDV感染BALB/c小鼠模型,利用不同剂量苦马豆素对其进行抗病毒治疗,得出以下结论:高、低剂量苦马豆素药物组(1/5LD50)给药2448h后对小鼠腹泻症状较病毒组有显着减轻或减慢作用,对各实验组BALB/c小鼠的肝、肾、心、肺、脾组织的病理切片观察结果综合比较发现,各实验组受病毒感染侵害严重程度依次分别为:病毒感染组(B2)>苦马豆素低剂量药物组(1/5LD50)(B4)>苦马豆素高剂量组(1/5LD50)(B3)≥病毒唑药物组(B5),说明苦马豆素在体内也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5)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中IFN-α、IFN-β表达水平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苦马豆素对病毒感染引起的小鼠IFN-α、IFN-β表达量下降具有显着的上调作用,表明苦马豆素可能通过促进IFN-α、IFN-β表达水平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发挥间接抗病毒的作用,也可能通过调控活化BVDV易感细胞,如T细胞、B细胞等,提高MHC分子的表达,促使CD8+T细胞反应形成,进而杀伤感染病毒的靶细胞来影响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应答反应。(6)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BVDV感染BALB/c小鼠中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表达水平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苦马豆素对病毒感染引起的小鼠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表达量下降均具有显着的上调作用,表明苦马豆素可能通过上调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表达水平,刺激T细胞的活化,产生淋巴因子,导致靶细胞发生溶解、破坏,增强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应答。(7)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BVDV感染BALB/c小鼠中IL-1、IL-4、IL-15、IL-12、IL-6和IL-10表达水平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苦马豆素对病毒感染引起的小鼠IL-1、IL-4、IL-15、IL-12、IL-6表达量下降均具有显着的上调作用,表明苦马豆素能够通过上调小鼠IL-1、IL-4、IL-15、IL-12、IL-6的表达水平,刺激、促进B细胞和T细胞活化增殖,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应答,并通过对感染靶细胞杀伤功能来影响机体的抗病毒免疫调节作用。另苦马豆素对病毒感染引起的小鼠IL-10表达量上升具有显着的下调作用,表明苦马豆素可能通过降低IL-10的表达水平,产生对Th2体液免疫应答的抑制调节,影响机体的抗病毒免疫作用。并推测苦马豆素诱导的机体抗病毒免疫应答以细胞免疫应答的方式为主。综上所述,针对疯草中毒引起的家畜中毒研制的治疗药物速康解毒口服溶液具有良好的解毒效果;从疯草中提取分离获得的生物活性成分苦马豆素在体内、体外均对BVDV具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作用机制可能是苦马豆素能进入动物机体细胞内抑制BVDV的复制增殖或直接灭活游离BVDV粒子,并能通过促进、刺激相关细胞因子表达量的上调或下调,诱导机体自身免疫应答,协同发挥抗病毒作用。
阿得力江·吾斯曼[6](2017)在《葫芦多糖及硫酸化修饰物的抗新城疫病毒和增强免疫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糖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多糖具有调节免疫,抗病毒等多种功效。研究表明多糖经硫酸化修饰后大部分修饰物的各种功效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为研制多糖类抗新城疫病毒(NDV)及免疫增强类药物。本研究以幼嫩的葫芦为试验对象,采用响应面法对葫芦粗多糖(cLSP)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通过体外实验筛选出cLSP中抗NDV及淋巴细胞增殖作用最强的多糖,对筛选出的多糖进行纯化及硫酸化修饰,最后通过体内外试验筛选及验证纯化的葫芦多糖(LSP)或硫酸化葫芦多糖(sLSP)中抗NDV及增强免疫活性最强的活性成分。主要结果如下:1.葫芦粗多糖(cLSP)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2℃、水料比24:1 mL/g、提取时间2.3 h、提取次数2次。此条件下,多糖提取率可达5.810±0.240%。2.cLSP体外抗新城疫病毒作用的研究表明,cLSPt及4种分级多糖均具有抗NDV活性,对NDV的抑制作用及直接杀灭作用强于对NDV的阻断作用。其中cLPSt的抗NDV活性最强。3.cLSP体外对鸡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表明,除cLSP30外的所有多糖在一定浓度下能单独和协同LPS刺激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所有多糖在一定浓度下能单独和协同ConA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4种多糖中cLSP50的增殖作用最强,对脾脏淋巴细胞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单独作用时的增殖率分别为6.71%、6.63%。4.cLSP的纯化及硫酸化修饰结果表明,纯化后的多糖LSPt及LSP50的糖含量分别为76.80%、91.60%。sLSP的红外光谱结果显示,sLSPt在829 cm-1、1219 cm-1,sLSP50在1262 cm-1均有吸收峰,为硫酸酯的特征吸收峰,说明硫酸化修饰物制备成功。5.LSPt及其4种硫酸化修饰物抗新城疫病毒作用的研究表明,cLSPt、LSPt及4种硫酸化修饰物均具有抗NDV作用,其中LSPt及sLSPt1.8的体外抗NDV活性较好。LSPt及sLSPt1.8均能提高新城疫模型雏鸡抗体水平,保护率及痊愈率。2组药物中sLSPt1.8组体内对鸡新城疫的痊愈率及保护率最高,分别为16.7%、33.3%。6.LSP50及其4种硫酸化修饰物对雏鸡增强免疫活性的研究表明,各组多糖及其硫酸化修饰物中,LSP50和sLSP501.2对鸡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增殖作用最强,增殖率分别为13.57%、15.54%。LSP50及sLSP501.2均可显着提高新城疫疫苗接种的雏鸡一段时间内的抗体水平、增强IL-2、IL-6及IFN-γ等淋巴因子的分泌,提高淋巴细胞的增殖,增殖率分别为30.62%、28.07%,两组药物中LSP50的作用强于sLSP501.2。
玄子男[7](2016)在《流感病毒感染脐静脉内皮细胞中microRNA的筛选、验证及毛蕊异黄酮的干预》文中指出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RNA分子,主要通过与Ago蛋白家族和其它分子组成RISC复合体,结合到靶mRNA的3’ UTR区域,抑制靶基因翻译或导致mRNA降解。现有研究表明,miRNA在流感病毒复制、感染和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调控了流感病毒强致病性及病毒性肺炎的病理过程。miRNA也参与了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调节,在病毒感染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升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对于流感病毒感染的血管内皮细胞中miRNA的变化没有详细的报道。前期实验证明,流感病毒感染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通过激活PKC通路,Rho/ROCK通路和p38MAPK通路引起ERM蛋白磷酸化,从而使细胞骨架变构,应力纤维增加,最终造成细胞通透性增加。但目前对miRNA分子在流感病毒所致微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破坏中的作用尚未明确。中医认为,流感病因主要为外感风邪异毒,或内里正气虚弱,导致肺卫功能失常,其病位在肺卫,而主要在卫表。黄芪作为补中益气的要药,入肺补益肺气,临床上可治疗肺部相关疾病,常用于治疗气虚引起的感冒。研究表明,黄芪及其主要成分黄芪多糖和黄芪总黄酮可保护内皮细胞、调节机体免疫机能,具有抗炎和抗病毒的作用。毛蕊异黄酮作为黄芪总黄酮主要成分之一,生物学活性广泛,能抑制LPS引起的HUVEC内细胞骨架重构,对低渗造成的内皮细胞通透性升高具有保护作用。然而,毛蕊异黄酮对流感病毒感染的HUVEC细胞内通透性升高的影响尚未可知。目的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常用来研究内皮细胞功能,我们拟通过miRNA芯片和RT-PCR实验检测并鉴定流感病毒感染HUVEC中miRNA的变化,以筛选出参与流感病毒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变化中的差异表达miRNA分子,预测并鉴定miRNA调控的靶基因,以探讨miRNA分子在流感病毒感染血管内皮细胞中的骨架变构及通透性升高过程中的作用。同时,检测毛蕊异黄酮对流感病毒感染HUVEC通透性及细胞内F-actin的变化,以及对miRNA的影响,探究毛蕊异黄酮是否具有改善流感病毒所致内皮细胞通透性升高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为靶向治疗病毒性肺炎及指导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 流感病毒所致脐静脉内皮细胞通透性升高的研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流感病毒对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感染率,确定感染HUVEC细胞的流感病毒株及病毒稀释度。利用内皮细胞跨膜电阻法检测PR8和CA07感染HUVEC细胞后Oh、2h、6 h、12 h、24 h和36 htranswell小室的电阻值,激光共聚焦检测PR8和CA07感染12 h和24 h后HUVEC细胞内F-actin的分布,TUNEL法检测PR8和CA07感染后12 h HUVEC细胞的凋亡。2流感病毒感染HUVEC中microRNA的筛选与验证实验中设正常组、PR8组和CA07组,PR8和CA07分别感染HUVEC细胞12h和24h后Trizol法提取总RNA,利用miRNA芯片分析HUVEC细胞内miRNA的表达谱,对病毒感染后HUVEC细胞内表达差异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挑选出8个关键miRNA分子,利用实时定量PCR验证这些miRNA分子表达是否与芯片结果一致。3 毛蕊异黄酮对流感病毒感染HUVEC细胞通透性升高及关键microRNA的影响利用MTT法检测毛蕊异黄酮对HUVEC和MDCK细胞的毒性和抗病毒活性。30 MOI PR8感染HUVEC细胞后,给予20 mg/ml毛蕊异黄酮,内皮细胞跨膜电阻法检测不同时间点HUVEC细胞跨膜电阻值,激光共聚焦检测细胞内F-actin的分布,qRT-PCR检测细胞中 has-miR-92a-1-5p 和has-miR-29b-1-5p 的表达。结果1 流感病毒所致脐静脉内皮细胞通透性升高的研究1.1 1 MOI的流感病毒感染HUVEC,感染后24 h,对四种不同病毒株(A/PR/8/1934(HIN1)、A/Ca/07/2009(HIN1)、A/BJ/501/2009(HIN1)、A/BJ/HZ01/2011)感染率的检测结果分别约为10%,15%,8%,3%。1.2分别以0.1 MOI、1 MOI、10MOI的流感病毒(PR8)感染HUVEC,感染后24h对不同MOI的PR8感染率的检测结果分别约为5%,13%,41%。1.3分别以20 MOI、30 MOI、40 MOI的PR8感染HUVEC,分别于12 h和24 h检测感染率,12 h感染率分别为32%、46%、51%,24 h感染率分别为50%、62%、68%。1.4 30MOI流感病毒(PR8和CA07)感染HUVEC细胞后12h及24h,HUVEC通透性升高,细胞内F-actin变构。1.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30 MOI流感病毒(PR8和CA07)感染HUVEC细胞后24 h,正常组细胞和病毒组细胞凋亡率没有显着性差别。2流感病毒感染HUVEC中microRNA的筛选与验证2.1感染后12h,PR8和正常组相比,有30个miRNA表达具有明显差异,其中17个miRNA表达降低,13个表达升高。感染后24h,与正常组相比,有198个miRNA表达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中126个表达降低,72个表达升高。12 h和24 h有4个miRNA的表达均出现显着差异。2.2感染后12h,CA07和正常组相比,有305个miRNA表达具有明显差异,其中146个miRNA表达降低,159个表达升高。感染后24h,与正常组相比,有262个miRNA表达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中198个表达降低,64个表达升高。其中,12h和24h有129个miRNA的表达均出现显着差异。2.3经过对比,12 h时间点PR8和CA07感染HUVEC细胞,引起细胞中miRNA发生变化,其中具有显着性差异的miRNA重合了 3个。24 h时间点,两株病毒引起HUVEC细胞中miRNA变化,具有显着性差异的重合了 66个。2.4 KO和KEGG富集结果显示,参与调控的miRNA分子涉及多条通路,对应多个靶基因。预测参与内皮细胞通透性调控的靶基因有PKC,ROCK1,CAMKⅡ,actin等,参与的调控通路有PKC通路,Rho/ROCK通路,Ca2+通路等。因此,我们根据芯片检测和靶基因预测结果,选取了靶基因为参与调控内皮细胞通透性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的8个miRNA。2.5采用RT-PCR对miRNA表达进行验证,验证结果显示,12h时间点,病毒组HUVEC细胞内表达差异显着的 miRNA 有 has-miR-138-5p(P<0.05),has-miR-21-5p(P<0.01),has-miR-29a-3p(P<0.01),has-miR-200a-3p(P<0.01)和 has-miR-181a-5p(P<0.001),与正常组相比,显着降低。感染后24 h,病毒组与正常组相比,表达显着性降低的miRNA 为 has-miR-181a-5p(P<0.01),has-miR-29b-1-5p(P<0.001)和 has-miR-147b(P<0.001);而has-miR-138-5p,has-miR-99a-5p虽表达下调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3 毛蕊异黄酮对流感病毒感染HUVEC细胞通透性升高及关键microRNA的影响3.1毛蕊异黄酮对HUVEC和MDCK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分别为40 μg/ml、80μg/ml,细胞存活率约为90%以上。3.2毛蕊异黄酮浓度为20 μg/ml时,能抑制流感病毒所致HUVEC细胞通透性升高。3.3毛蕊异黄酮浓度为20 μg/ml时,能调节流感病毒感染的HUVEC细胞中F-actin重构。3.4毛蕊异黄酮浓度为10 μg/ml、20μg/ml、40 μg/ml时,不具有抗病毒活性。3.5毛蕊异黄酮能增加流感病毒感染的HUVEC细胞中has-miR-92a-1-5p和has-miR-29b-1-5p的表达。结论1 流感病毒感染HUVEC细胞,引起细胞内F-actin重构,导致内皮细胞通透性升高。模型条件:用30 MOI的PR8或CA07感染HUVEC细胞,选取两个时间点分别为12 h 和 24 h。2 根据靶基因预测结果挑选8个miRNA分子进行实时定量PCR验证,miRNA变化趋势与芯片结果一致。推测这8个miRNA的靶基因可能参与调控了流感病毒感染的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升高。3 毛蕊异黄酮浓度为20 μg/ml,能抑制流感病毒感染的HUVEC细胞内F-actin的重构和通透性升高,且不具有抗病毒活性,同时上调细胞内has-miR-29b-1-5(P<0.05)和has-miR-92a-1-5p的表达。因此,毛蕊异黄酮具有改善流感病毒所致内皮细胞通透性升高的作用,保护内皮细胞功能,且该过程与毛蕊异黄酮的抗病毒作用无关。该过程可能通过has-miR-29b-1-5p参与调控,需要进行功能验证试验进一步确认。
李娜,李峰[8](2015)在《黄芪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黄芪作为临床常用中药,近年来在病毒性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对黄芪抗科萨奇病毒、疱疹病毒、乙肝病毒、流感病毒四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对黄芪在抗病毒领域的研究提出建议。参考文献42篇。
刘翠[9](2015)在《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的抗病毒和增强免疫活性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动物疫病防控急需新型抗病毒制剂和免疫增强剂。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多糖具有抗病毒、增强免疫、抗凝血等生物活性,硫酸化修饰可以进一步提高多糖的生物活性并产生许多新的药用价值。临床上,应用中药防治疾病主要以复方为主。因此,本研究首先提取制备了七种中药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以三种配比配制126个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通过体外抗病毒试验初步筛选出五个作用较强的组方,进一步通过体外、体内试验比较五种组方的抗病毒和增强免疫活性,筛选出抗病毒和增强免疫活性最强的复方SP9-sCP1,并研究了该方的作用机理。本研究的目的,旨在筛选抗病毒和增强免疫活性最强的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为研制多糖类抗病毒制剂和免疫增强剂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分为以下七个部分:试验Ⅰ、七种中药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的制备首先用水煎醇沉法分别从淫羊藿、黄芪、党参、当归、黄精、大蒜及板蓝根中提取七种中药多糖,淫羊藿多糖(EP)、黄芪多糖(AP)、党参多糖(CP)、当归多糖(CA)、黄精多糖(SP)、大蒜多糖(GP)及板蓝根多糖(IP),用硫酸-苯酚法测定其糖含量;采用本研究室以前优化的修饰条件分别用氯磺酸-吡啶法进行硫酸化修饰,得到七种硫酸化多糖,sEP、sAP、sCP、sCA、sSP、sGP及sIP,分别用硫酸-苯酚法测定其糖含量,用超声-酸性铬酸钡法测定其硫酸根含量,用红外光谱鉴定其结构。结果显示,七种中药多糖的糖含量在47.31~93.39%;七种硫酸化多糖的含量在29.63~77.30%、硫酸根含量在31.23~43.63%、红外光谱显示有S=O和C-O-SO3基团的特征吸收峰,表明各硫酸化多糖修饰成功。试验Ⅱ、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抗病毒活性的比较为了筛选抗病毒的活性最好的复方,首先用MTT法测定淫羊藿多糖(EP)、黄芪多糖(AP)、党参多糖(CP)、当归多糖(CA)、黄精多糖(SP)、大蒜多糖(GP)及板蓝根多糖(IP)七种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对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安全浓度;然后将多糖(PS)与硫酸化多糖(sPS)两两组合,分别按其糖含量比为 9:1(PS9-sPS1)、7:3(PS7-sPS3)、6:4(PS6-sPS4)三种比例共组成126个复方,取安全浓度范围内5种浓度的各多糖复方,与鸡新城疫病毒(NDV)以先加病毒后加多糖的方式加入到培养成单层的CEF中,用MTT法测定NDV感染CEF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最高病毒抑制率位于前五位的复方组依次为 CP7-sCA3(86.90%)、EP7-sAP3(82.00%)、SP9-sCP1(78.30%)、EP7-sCA3(77.10%)、CA9-sEP1(65.80%),可以初步作为抗病毒复方的候选方。试验Ⅲ、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抗病毒活性的验证为了验证前一试验筛选出的5个组方的抗病毒活性,将5个组方再分别按多糖(PS)与硫酸化多糖(sPS)的糖含量比9:1、7:3、6:4三种配比组成15个复方,用MTT法比较它们的体外抗病毒活性。结果显示,SP9-sCP1、CP7-sCA3、EP7-sAP3、CA9-sEP1和EP7-sCA3 分别在同方的 3 个配比中的抗病毒活性最强;SP9-sCP1在15个复方中的病毒抑制率最高,可以作为抗病毒方剂。然后分别用透射电镜、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法和流式细胞技术观察三种浓度的SP9-sCP1对NDV的结构、NDV感染CEF后的抗原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SP9-sCP1能直接破坏NDV的结构,且有明显的时-效和量-效关系;显着降低NDV的抗原表达;显着减轻NDV引起的CEF病变程度,调控细胞周期分布,抑制细胞凋亡,高剂量的作用最为显着。结果表明,SP9-sCP1具有杀灭病毒、抑制病毒感染和细胞保护作用。试验IV、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增强免疫活性的比较为了筛选体外增强免疫活性最好的复方,将五个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SP9-sCP1、CP7-sCA3、EP7-sAP3、CA9-sEP1及EP7-sCA3)自安全浓度倍比稀释至共5个浓度,分别单独或与PHA 一起加入到鸡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体系中,培养48h后,用MTT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显示,多糖复方单独刺激时,SP9-sCP1、CP7-sCA3、EP7-sAP3及CA9-sEP1组在7.813~0.488 μg·mL-1、EP7-sCA3 组在 3.906~0.488 μg·mL-1 能显着促进淋巴细胞增殖(P<0.05);SP9-sCP1组的增殖率最高(37.13%),显着高于其余四个复方组(P<0.05)。多糖复方与PHA同时刺激时,五个复方组在一定浓度下能协同PHA显着促进淋巴细胞增殖。SP9-sCP1组的增殖率最高(24.31%),显着高于其余四个复方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SP9-sCP1组的增强免疫活性最好,显着优于其余四个复方。试验V、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增强免疫活性的验证为了筛选体内增强免疫活性最好的复方,取16日龄非免疫健康雏鸡210只随机均分为7组,除空白对照组外用新城疫疫苗免疫,30日龄二免。在首次免疫的同时,5个多糖复方组分别肌肉注射5 mg·ml-1 的 SP9-sCP1、CP7-sCA3、EP7-sAP3、CA9-sEP1、EP7-sCA3 药液 0.5ml,免疫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首免后7、14、21、28 d采血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血清ND抗体效价、血清IL-2、IL-6及IFN-γ的含量。淋巴细胞增殖结果显示,在 D7、D28,SP9-sCP1、CP7-sCA3、EP7-sAP3 及 CA9-sEP1 组的淋巴细胞A570值显着高于免疫对照组(P<0.05);在D14,SP9-sCP1、CP7-sCA3及EP7-sAP3组的淋巴细胞A570值均显着高于免疫对照组(P<0.05);在D21,SP9-sCP1及EP7-sAP3组的淋巴细胞A570值均显着高于免疫对照组(P<0.05);其中SP9-sCP1组的平均淋巴细胞增殖率最高(49.85%)且显着高于其余组(P<0.05)。在D7~D28,五种复方均能提高血清抗体效价,SP9-sCP1组均为最高,显着高于免疫对照组(P<0.05);五种复方均能提高血清IL-2、IL-6和IFN-γ的含量,SP9-sCP1组均为最高,显着高于免疫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5个复方在合适的浓度均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血清抗体效价、提高血清IL-2、IL-6及IFN-γ的含量,SP9-sCP1的作用最为显着。试验Ⅵ、SP9-sCP1对NDV NP mRNA表达的影响为了探讨SP9-sCP1抗病毒的作用机理,培养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用NDV感染,分别加入三种浓度的SP9-sCP1(7.813、3.906、1.953μg·mL-1),并设细胞对照组及病毒对照组,培养48 h后,提取Total RNA,反转录成cDNA,以2.5%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PCR扩增产物特异性,运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测定NDV NP的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PCR扩增产物具特异性,无非特异性扩增产物。SP9-sCP1能明显抑制NPmRNA的相对表达量,三个剂量组NP mRNA的相对表达倍数均显着低于病毒对照组(P<0.05),SP9-sCP1H组最低。结果表明,SP9-sCP1能显着下调NPmRNA的表达,且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试验Ⅶ、SP9-sCP1对鸡淋巴细胞中IL-2、IL-6和IFN-γ的mRNA表达的影响为了探讨SP9-sCP1增强免疫作用的机理,将三种浓度的SP9-sCP1(7.813、3.906、1.953μg.mL-1)加入到鸡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体系中,培养12 h后,提取淋巴细胞Total RNA,反转录成cDNA,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测定IL-2、IL-6和IFN-y的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与细胞对照组相比,SP9-sCP1在7.813、3.906μg.mL-1显着上调 IL-2 mRNA 的表达,在 7.813 μg.ml-1 显着上调 IL-6 mRNA 的表达,在 7.813、3.906、1.953 μg·mL-1显着上调IFN-γ mRNA的表达(P<0.05)。结果表明,SP9-sCP1能显着上调IL-2、IL-6和IFN-γ的mRNA的表达,从而增强免疫。
王雪,杨巧丽,史玉柱,刘燕,王林林,姚华,黄华[10](2012)在《中药抗流感病毒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文献查阅法综述了近几年抗流感病毒中药的研究进展,主要针对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的单味药及临床常用复方制剂,对其体内、外抗流感病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目前,抗流感病毒中药在我国临床已有广泛应用,中药在抗流感病毒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新疆黄芪抗病毒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黄芪抗病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生长性能及小肠组织形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多糖的概况 |
2.2 多糖的药理活性 |
2.3 硒化多糖的概况 |
2.4 硒化多糖的药理活性 |
2.5 甘草多糖的概况 |
2.6 甘草多糖的药理作用 |
3.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3.1 研究内容 |
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药品 |
1.3 试验仪器 |
1.4 试验方法 |
1.5 饲养管理 |
1.6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7 数据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体尺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体尺指标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二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血清激素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和药品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3.1 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三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脏器指数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和药品 |
1.2 主要试验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内脏器官指数的影响 |
2.2 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内脏器官指数的影响 |
3.2 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四 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小肠组织形态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和药品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小肠长度及重量的影响 |
2.2 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小肠组织形态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小肠长度及重量的影响 |
3.2 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小肠组织形态的影响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2)两种香薷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录 |
常用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第一章 中草药抗流感病毒活性研究进展 |
1.1 流感病毒介绍 |
1.2 抗流感病毒药物 |
1.3 中草药抗流感病毒作用研究现状 |
1.3.1 直接作用抗流感病毒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 |
1.3.2 直接作用抗流感病毒复方中药及其有效成分 |
1.3.3 已上市抗流感病毒作用中药制剂 |
1.3.4 中药中具有抗流感活性的单体化合物 |
1.3.4.1 酚酸类化合物 |
1.3.4.2 萜类及香豆素类化合物 |
1.3.4.3 黄酮类化合物 |
1.3.4.4 生物碱类化合物 |
1.3.4.5 其他类型化合物 |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点 |
第二章 大黄药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初步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植物来源 |
2.2.2 化学部分实验仪器与材料 |
2.2.3 生物活性检测实验仪器与材料 |
2.2.4 提取与分离 |
2.2.5 生物活性初步检测实验方法 |
2.2.5.1 体外抗 H1N1 流感病毒活性初步检测实验方法 |
2.2.5.2 体外抗肿瘤及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活性初步检测实验方法 |
2.2.5.3 体外抑制NO活性筛选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化合物分离与鉴定 |
2.3.2 生物活性初步检测结果 |
2.3.2.1 体外抗 H1N1 流感病毒活性初步研究 |
2.3.2.2 体外抗肿瘤及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活性 |
2.3.2.3 体外抑制NO生成 |
2.4 实验小结 |
2.5 实验讨论 |
第三章 野拔子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初步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植物来源 |
3.2.2 化学部分实验仪器与材料 |
3.2.3 生物活性检测实验仪器与材料 |
3.2.4 提取与分离 |
3.2.5 生物活性初步检测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化合物分离与鉴定 |
3.3.2 生物活性初步检测结果 |
3.3.2.1 体外抗H1N1 流感病毒活性 |
3.3.2.2 体外抗肿瘤及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活性 |
3.3.2.3 体外抑制NO生成 |
3.4 实验小结 |
3.5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大黄药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初步研究 |
4.1.1 大黄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
4.1.2 大黄药生物活性研究 |
4.2 野拔子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初步研究 |
4.2.1 野拔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
4.2.2 野拔子生物活性研究 |
4.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硕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3)太芪培元颗粒对HIV感染者差异蛋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太芪培元颗粒作用HIV感染者病例观察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内容与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2 太芪培元颗粒对HIV感染者差异蛋白的影响 |
2.1 .研究对象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血清样品差异蛋白的定量质谱分析 |
2.4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4)新疆阿魏多糖和药桑多糖及其硫酸化产物的抗病毒和增强免疫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桑葚的研究进展 |
1.2 桑葚多糖的研究进展 |
1.3 阿魏研究进展 |
1.4 阿魏多糖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2章 阿魏多糖和药桑多糖的提取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3章 维药新疆阿魏多糖体外抗新城疫病毒和增强免疫作用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第4章 药桑粗多糖的体外抗新城疫病毒和增强免疫作用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第5章 两种多糖的纯化及硫酸化修饰条件的筛选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第6章 新疆阿魏多糖和药桑多糖及其硫酸化产物的体外抗新城疫病毒和增强免疫作用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家畜疯草中毒解毒药物的研制及疯草中活性成分苦马豆素的抗病毒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
摘要 |
SUMMARY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疯草的种类分布、危害及防控 |
1.疯草的定义及种类、分布 |
2.疯草的危害 |
2.1 经济危害 |
2.2 生态危害 |
3.疯草的防控 |
3.1 传统防控 |
3.2 现代防控 |
4.总结 |
第二章 疯草导致家畜中毒的机理和防治现状 |
1.中毒机理的认识进程 |
1.1 疯草类有毒植物的发现与认识 |
1.2 疯草导致家畜中毒机理的研究 |
2. 防治现状 |
2.1 药物防治 |
2.2 疫苗预防 |
3.总结 |
第三章 苦马豆素的来源、检测方法和药理活性 |
1. 苦马豆素的来源 |
1.1 化学合成 |
1.2 植物中提取 |
1.3 内生真菌发酵 |
2. 苦马豆素检测方法 |
2.1 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 |
2.2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
2.3 气相色谱方法(Gas Chromatography,GC)及气质联用方法(Gas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GC-MS) |
2.4 α-甘露糖苷酶活性抑制分析法(α-MIA) |
3. 苦马豆素药理活性作用 |
3.1 对病毒的活性作用 |
3.2 机体免疫力调节 |
3.3 对肿瘤的活性作用 |
4. 研究思路、目的和意义 |
实验研究 |
第四章 家畜疯草中毒治疗药物速康解毒口服溶液的药效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观察 |
2.2 各组实验家兔体重变化 |
2.3 实验家兔血清 α-甘露糖苷酶活性测定 |
2.4 实验家兔各脏器病理组织学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第五章 速康解毒口服溶液临床治疗小尾寒羊黄花棘豆中毒试验 |
1.诊断 |
1.1 问诊 |
1.2 临床症状诊断 |
1.3 采食疯草鉴别 |
2.临床治疗 |
3.分析与讨论 |
第六章 苦马豆素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体外实验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2.1 苦马豆素对培养细胞MDBK毒性检测结果 |
2.2 BVDV感染性 (TCID50)的测定 |
2.3 苦马豆素对BVDV增殖的抑制作用 |
2.4 苦马豆素对BVDV综合杀灭作用 |
3.分析与讨论 |
第七章 苦马豆素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体内实验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2.1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腹泻的治疗作用 |
2.2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的血液常规指标影响 |
2.3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
3.分析与讨论 |
第八章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 α 干扰素和β 干扰素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IFN-α 含量的影响 |
2.2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小鼠IFN-β 的影响 |
3.分析与讨论 |
第九章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CD80含量的影响 |
2.2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CD86含量的影响 |
3. 分析与讨论 |
第十章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白细胞介素表达量的影响 |
第一节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IL-1 表达量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2.1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小鼠白介素-1(IL-1)的影响 |
3.分析与讨论 |
第二节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IL-4 和IL-15表达量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2.1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白介素-4(IL-4)的影响 |
2.2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白介素-15(IL-15)的影响 |
3.分析与讨论 |
3.1 苦马豆素对白细胞介素-4(IL-4)表达的上调作用 |
3.2 苦马豆素对白细胞介素-15(IL-15)表达的上调作用 |
第三节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IL-12 和IL-6表达量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2.1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白介素-12(IL-12)的影响 |
2.2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白介素-6(IL-6)的影响 |
3.分析与讨论 |
3.1 苦马豆素对白细胞介素-12(IL-12)表达量的上调作用 |
3.2 苦马豆素对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量的上调作用 |
第四节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IL-10 表达量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2.1 苦马豆素对BVDV感染BALB/c小鼠白介素-10(IL-10)的影响 |
3.分析与讨论 |
第十一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6)葫芦多糖及硫酸化修饰物的抗新城疫病毒和增强免疫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多糖的研究进展 |
1.2 硫酸化修饰物研究进展 |
1.3 葫芦的研究进展 |
1.4 葫芦多糖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2章 响应面法优化葫芦多糖提取条件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第3章 葫芦粗多糖体外抗新城疫病毒作用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第4章 葫芦粗多糖对鸡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第5章 葫芦多糖的纯化及硫酸化修饰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第6章 葫芦多糖及硫酸化修饰物抗新城疫病毒作用的研究 |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3 讨论 |
第7章 葫芦多糖及硫酸化修饰物对雏鸡增强免疫活性的研究 |
7.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流感病毒感染脐静脉内皮细胞中microRNA的筛选、验证及毛蕊异黄酮的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综述 microRNA对流感病毒感染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
1 microRNA简介 |
2 microRNA与流感病毒 |
3 microRNA与血管内皮细胞 |
4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流感病毒所致脐静脉内皮细胞通透性升高的研究 |
1 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流感病毒扩增 |
2.3 间接免疫荧光 |
2.4 流式细胞术检测 |
2.5 内皮细胞跨膜电阻测量 |
2.6 激光共聚焦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流感病毒滴度检测 |
3.2 HUVEC细胞鉴定 |
3.3 流感病毒对HUVEC细胞的感染率检测 |
3.4 流感病毒对HUVEC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
3.5 流感病毒对HUVEC细胞中F-actin形态结构的影响 |
3.6 流感病毒对HUVEC细胞凋亡的影响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二部分流感病毒感染HUVEC中microRNA的筛选与验证 |
1 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细胞株和病毒 |
2 方法 |
2.1 样品制备 |
2.2 总RNA提取、纯化和质检 |
2.3 样本标记,芯片杂交、洗脱、染色及扫描 |
2.4 数据分析 |
2.5 靶基因预测 |
2.6 荧光定量PCR验证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流感病毒对HUVEC细胞中microRNA表达的影响 |
3.2 靶基因和通路预测 |
3.3 PR8和CA07感染HUVEC细胞后12h和24h表达差异的microRNA的验证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三部分 毛蕊异黄酮对流感病毒感染HUVEC细胞通透性升高及关键microRNA的影响 |
1 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细胞株和病毒 |
2 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MTT实验 |
2.3 内皮细胞跨膜电阻测量 |
2.4 激光共聚焦实验 |
2.5 实时定量PCR实验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毛蕊异黄酮对细胞的毒性检测 |
3.2 毛蕊异黄酮对流感病毒感染的HUVEC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
3.3 毛蕊异黄酮对流感病毒感染的HUVEC细胞中F-actin的影响 |
3.4 毛蕊异黄酮抗流感病毒活性的检测 |
3.5 毛蕊异黄酮对流感病毒感染的HUVEC细胞中表达差异的microRNA的影响 |
4 小结 |
5 讨论 |
结语 |
存在问题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8)黄芪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抗柯萨奇病毒 |
2抗疱疹病毒 |
3抗乙型肝炎病毒 |
4抗流感病毒 |
5小结 |
(9)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的抗病毒和增强免疫活性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多糖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
1 多糖类药物的来源及制备 |
1.1 多糖类药物的来源 |
1.2 多糖类药物的制备 |
2 多糖类药物的结构鉴定 |
2.1 化学分析 |
2.2 波谱鉴别分析 |
3 多糖类药物的主要生物活性研究 |
3.1 多糖类药物的抗病毒活性研究 |
3.2 多糖类药物的免疫调节活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中药多糖及其硫酸化修饰研究进展 |
1 淫羊藿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 |
2 黄芪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 |
3 党参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 |
4 当归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 |
5 黄精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 |
6 大蒜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 |
7 板蓝根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本研究的选题及目的意义 |
1 选题依据 |
2 目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试验研究 |
第四章 七种中药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的制备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4 七种中药多糖的提取 |
1.5 多糖的硫酸化修饰 |
1.6 多糖的鉴定 |
2 结果 |
2.1 七种多糖的得率 |
2.2 七种硫酸化多糖的得率、硫酸根含量和糖含量 |
2.3 七种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的红外光谱 |
3 讨论 |
3.1 中药多糖的提取 |
3.2 中药多糖的硫酸化修饰 |
3.3 硫酸化多糖的鉴别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抗病毒活性的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病毒准备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1.5 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细胞毒性测定 |
1.6 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的组成 |
1.7 多糖复方抗病毒作用的测定 |
1.8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多糖对CEF的最大安全浓度 |
2.2 硫酸化多糖对CEF的最大安全浓度 |
2.3 PS_9-sPS_1复方的抗病毒作用 |
2.4 PS_7-sPS_3复方的抗病毒作用 |
2.5 PS_6-sPS_4复方的抗病毒作用 |
3 讨论 |
3.1 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的组成和安全浓度的确定 |
3.2 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的抗病毒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抗病毒活性的验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PS-sPS复方的准备 |
1.2 主要试剂 |
1.3 病毒准备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1.5 PS-sPS复方体外抗病毒活性的比较 |
1.6 SP_9-sCP_1对NDV直接作用的观察 |
1.7 NDV感染CEF后抗原表达的观察 |
1.8 NDV感染CEF后细胞凋亡的测定 |
1.9 NDV感染CEF后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1.10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PS_9-sPS_1复方的体外抗病毒活性 |
2.2 PS_7-sPS_3复方的体外抗病毒活性 |
2.3 PS_6-sPS_4复方的体外抗病毒活性 |
2.4 PS-sPS复方的最高病毒抑制率 |
2.5 SP_9-sCP_1直接作用后NDV形态结构的变化 |
2.6 NDV感染CEF后抗原表达的变化 |
2.7 NDV感染CEF后细胞凋亡的变化 |
2.8 NDV感染CEF后细胞周期的变化 |
3 讨论 |
3.1 PS-sPS复方的抗NDV效果 |
3.2 SP_9-sCP_1对NDV形态结构的影响 |
3.3 SP_9-sCP_1对NDV感染CEF后抗原表达的影响 |
3.4 SP_9-sCP_1对NDV感染CEF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
3.5 SP_9-sCP_1对NDV感染CEF后细胞周期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增强免疫活性的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淋巴细胞增殖测定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增强免疫活性的验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试剂与疫苗 |
1.3 主要仪器 |
1.4 动物分组及处理 |
1.5 淋巴细胞增殖的测定 |
1.6 血清抗体效价测定 |
1.7 血清免疫因子的测定 |
1.8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2.2 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
2.3 血清IL-2含量的变化 |
2.4 血清IL-6含量的变化 |
2.5 血清IFN-γ含量的变化 |
3 讨论 |
3.1 多糖复方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
3.2 多糖复方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3.3 多糖复方对血清免疫因子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SP_9-sCP_1对NDV NP的mRNA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CEF细胞培养及处理 |
1.5 Total RNA的提取[9] |
1.6 反转录(RT) |
1.7 PCR引物的设计 |
1.8 PCR测定 |
1.9 Real-time PCR测定 |
1.10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特异性分析 |
2.2 反应条件的优化 |
2.3 各组NP mRNA表达量的变化 |
3 讨论 |
3.1 SP_9-sCP_1对NDV感染CEF细胞后NP mRNA表达的影响 |
3.2 SP_9-sCP_1抗NDV的机制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SP_9-sCP_1对鸡淋巴细胞中IL-2、IL-6和IFN-γ的mRNA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鸡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离培养[10] |
1.5 鸡外周血淋巴细胞Total RNA的提取[11-13] |
1.6 反转录(RT) |
1.7 PCR引物的设计 |
1.8 Real-time PCR测定 |
1.9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2.2 IL-2 mRNA表达量的变化 |
2.3 IL-6 mRNA表达量的变化 |
2.4 IFN-γ mRNA表达量的变化 |
3 讨论 |
3.1 SP_9-sCP_1对IL-2、IL-6和IFN-γ mRNA表达的影响 |
3.2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兽医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
(10)中药抗流感病毒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单味药及其有效成分 |
1.1 板蓝根 |
1.2 金银花 |
1.3 黄芩 |
1.4 黄芪 |
1.5 鱼腥草 |
1.6 贯叶连翘 (贯叶金丝桃) |
2 复方或中成药 |
2.1 麻杏石甘汤 |
2.2 银翘散 |
2.3 痰热清注射液 |
2.4 毒热平注射液 |
2.5 连花清瘟胶囊 |
2.6 双黄连制剂 |
3 展望 |
四、新疆黄芪抗病毒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硒化甘草多糖对雏鸡生长性能及小肠组织形态的影响[D]. 王虹.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两种香薷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张璐.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3]太芪培元颗粒对HIV感染者差异蛋白的影响[D]. 魏叶叶.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4)
- [4]新疆阿魏多糖和药桑多糖及其硫酸化产物的抗病毒和增强免疫活性的研究[D]. 德力拜尔.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5]家畜疯草中毒解毒药物的研制及疯草中活性成分苦马豆素的抗病毒作用机制研究[D]. 郝宝成. 甘肃农业大学, 2017(12)
- [6]葫芦多糖及硫酸化修饰物的抗新城疫病毒和增强免疫活性的研究[D]. 阿得力江·吾斯曼.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7]流感病毒感染脐静脉内皮细胞中microRNA的筛选、验证及毛蕊异黄酮的干预[D]. 玄子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 [8]黄芪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J]. 李娜,李峰. 山东中医杂志, 2015(07)
- [9]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的抗病毒和增强免疫活性及机理研究[D]. 刘翠.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4)
- [10]中药抗流感病毒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概况[J]. 王雪,杨巧丽,史玉柱,刘燕,王林林,姚华,黄华. 中国医药导报, 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