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年人食管裂孔疝误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马坚文[1](2020)在《疏肝清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疏肝清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型)的疗效,为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将导师在门诊诊疗过程中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施以导师自拟方疏肝清胃汤口服,对照组施以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雨田青)(10mg*7粒,珠海润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0mg qd),在治疗过程中真实完整的记录数据,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包括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内镜积分和内镜疗效)及复发率情况的差别。结果:1.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反酸、烧心和胸骨后灼痛、脘腹胀满、嗳气或反食等症状组间差异性检验均无统计显着性差异,两组疗效相当;胃脘灼痛、烦躁易怒、嘈杂易饥等有统计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症状积分减少情况无显着性差异,两组在减少症状积分方面效果相当。2.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反酸、烧心的主要症状积分,两组均P值<0.05,有统计显着性差异,表明治疗组反酸和烧心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3.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次要症状积分,治疗组在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痛、嗳气或反食、烦躁易怒、嘈杂易饥症状改善上优于对照组,而在改善脘腹胀满方面无统计学差异。4.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疗效,治疗组90.63%,对照组81.25%,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5.两组内镜评分较治疗前比均有改善,P<0.05,有统计显着性差异;对比治疗后两组内镜评分情况,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对比两组内镜疗效,治疗组87.5%,对照组78.1%,P>0.05,无统计学意义。6.停药4周后,复发率治疗组(3.5%)明显低于对照组(23.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疏肝清胃汤对肝胃郁热型的反流性食管炎有明显治疗效果,能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促进食管黏膜愈合,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黄龙记[2](2019)在《加味小陷胸汤治疗痰热互结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观察加味小陷胸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加味小陷胸汤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精神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揭示加味小陷胸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机理,为加味小陷胸汤治疗痰热互结型胃食管反流病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GER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予加味小陷胸汤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疗程各为4周。观察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胃食管反流病生活质量自评量表(GERD-HRQL),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脱落病例6例,最终完成观察的病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1)临床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主要症状咽部痰梗感和次要症状痰多色黄、口臭、口干苦、嗳气五个症状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主要症状反酸、烧心、胃脘灼痛三个症状方面两组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痊愈4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3%;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7例,有效11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2.5%。(3)SAS、SDS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AS、SDS量表平均积分无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SAS、SDS量表平均积分均较前下降,但治疗组的SAS、SDS量表平均积分下降幅度最大,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GERD-HRQL量表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GERD-HRQL量表评分相当,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的GERD-HRQL量表评分均有所降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安全性及复发率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治疗结束后8周对两组临床疗效指数≥30%的患者进行随访。治疗组共随访27例,复发3例,复发率为11.1%;对照组随访20例,复发7例,复发率为35.0%;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小陷胸汤治疗痰热互结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疗效确切,能显着缓解临床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加味小陷胸汤治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立据于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治病求本的中医思维,加味小陷胸汤治疗痰热互结型胃食管反流病获得标本同治的效果,具有安全性、疗效确切、复发率低等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孔祥晔[3](2018)在《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证素特点及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进行四诊信息的收集,运用统计学方法,总结GERD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探讨其与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关系。通过因子分析,总结GERD证候及证素特点,探讨GERD的中医病因病机,为临床诊断、治疗本病提供依据。方法:制定GERD临床信息调查表,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四诊信息,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对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探究GERD的中医病性、病位等证候要素,探讨中医病因病机。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137例病例,男女比例1.45:1,最小22岁,最大85岁,平均年龄为54.25±13.288岁,年龄组中年组所占比例最大(42.34%),年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3<0.05)。2.GERD的中医证型频率:肝胃郁热证(32.12%)>胆热犯胃证(18.98%)>中虚气逆证(16.79%)>气郁痰阻证(15.33%)>脾虚湿热证(12.41%)>瘀血阻络证(4.38%),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5)。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512、P=0.454);各证型病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5),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病程一般在1年以内,中虚气逆证、瘀血阻络证病程一般>1年。3.GERD临床主要症状为:反酸84.67%、烧心78.83%、胃脘胀满62.04%、嗳气59.85%、纳呆51.82%、胃脘隐痛45.99%、胃脘灼痛39.42%、口干欲饮38.69%、咽部异物感37.23%、小便色黄37.23%。4.本病的病位在脾、胃,与肝、胆、肺、心、心神有关。病性实证以气滞、痰、湿、热、食积为主,虚证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结论:1.GERD发病男性多于女性,中年人是主要发病人群。2.GERD中医证型以肝胃郁热证最为多见。3.GERD临床主要症状为反酸、烧心、胃脘胀满、嗳气、纳呆、胃脘隐痛、胃脘灼痛、口干欲饮、咽部异物感、小便色黄。4.本病的病位在脾、胃,与肝、胆、肺、心、心神有关。病性实证以气滞、痰、湿、热、食积为主,虚证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
李妍然[4](2018)在《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构成的特点及变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近6年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病因特点,提高对本院周边地区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特点的认识,为规范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UGIH)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了从2012年1月到2017年12月,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诊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明确病因的UGIH患者的病例信息,共919例。根据患者性别分为男性组、女性组;根据患者入院年龄分为青年组(≤35岁)、中年组(36岁59岁)、老年组(≥60岁);并将6年的时间区间划分为前3年(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和后3年(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建立完善的病例资料登记表,将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入院时间、出血方式、血压、心率、贫血程度、出血原因、合并疾病、再出血及死亡原因等信息逐一记录、整理,归纳各信息的特点。统计构成UGIH各个病因的比例,分析前6位主要病因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对比前后3年间UGIH前6位主要病因的构成变化,以及UGIH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中发病情况的变化。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均使用χ2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前6位主要病因依次为: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209例(22.74%)、急性胃黏膜病变(acute gastric mucosal lesions,AGML)198例(20.57%)、胃溃疡(gastric ulcer,GU)178例(19.37%)、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sophageal and gastric varices,EGV)103例(11.21%)、胃癌(gastric cancer,GC)71例(7.73%)、复合溃疡(compound ulcer,CU)39例(4.24%),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中以DU最多(占PU的49.1%)。2.前6位主要病因在各年龄组间比较示:DU在青年组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AGML在青年组、老年组的发病率均高于中年组(P<0.05);GU在中、老年组的发病率高于青年组(P<0.05);EGVB在中年组的发病率高于青年组(P<0.05);GC在老年组的发病率高于青年组(P<0.05);CU在中、老年组的发病率虽高于青年组(P>0.05),但无统计学意义。3.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男女比例为3.2:1。男性主要病因依次为DU(28.03%)、GU(23.05%)、AGML(23.05%)、EGV(12.44%)、GC(8.96%)、CU(4.48%),女性主要病因依次为AGML(26.88%)、DU(21.51%)、GU(20.97%)、EGV(15.05%)、GC(9.14%)、CU(6.45%)。4.男性患者中DU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U的构成比略高于女性(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中AGML、EGV、GC、CU构成比略高于男性(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对比前3年(2012.01-2014.12)和后3年(2015.01-2017.12)引起UGIH主要病因的构成情况,发现PU比例从56.5%下降至42%(P<0.05),DU比例从29.5%下降至22%(P<0.05),AGML比例从19.7%上升至27.7%(P<0.05),EGV比例从9.1%上升至15.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U、GC、CU的比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6.对比前后3年UGIH患者的年龄组构成情况,青年人比例从19.62%降低至10.18%(P<0.05),老年人比例从38.52%增加至50.90%(P<0.05),中年人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7.对比前后3年UGIH患者的性别构成情况,男性患者比例稍上升(P>0.05),女性患者比例稍下降(P>0.05),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上消化道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中、青年患者最常见病因是DU,老年患者最常见病因是AGML。2.发生UGIH的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其中,DU患者以男性为主。3.与前3年相比,近3年发生UGIH的青年患者比例降低,老年患者比例增加;PU特别是DU引起UGIH的比例下降,而AGML、EGV的比例上升。4.与前3年相比,近3年发生UGIH的男性患者比例稍上升,女性患者比例稍下降,但UGIH病人的性别构成变化不大。
刘婷婷,曹和涛,李宁,于芹,侯冬梅[5](2015)在《裂孔型膈疝疝囊积液多层螺旋CT表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裂孔型膈疝疝囊积液的多层螺旋CT及临床表现,以提高其诊断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裂孔型膈疝疝囊积液的CT资料,分析裂孔型膈疝疝囊积液的形态特征及临床表现。结果 32例患者中,男21例,女11例(χ2=0.64,P>0.05)。>60岁25例,≤60岁7例(χ2=13.58,P<0.01)。非脏器型裂孔疝27例,其中脂水混合型23例,单纯积液型4例;脏器型裂孔疝5例(χ2=5.47,P<0.05)。伴腹腔积液28例,其中非脏器型裂孔疝23例,脏器型裂孔疝1例(χ2=9.56,P<0.01)。非脏器型裂孔疝疝囊积液横断位依层面高低呈类圆形、弯月、环状和水滴状,多平面重组主要呈弯月和倒水滴状;脏器型裂孔疝疝囊积液形态不规则。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吞咽困难、胸闷和上腹部不适。结论胸腹腔压力梯度差增大驱使腹水进入膈上疝囊或裂孔卡压可能是裂孔型膈疝疝囊积液的主要形成机制。类圆形、弯月、环状和水滴状是裂孔疝疝囊积液的特殊形态,且与腹腔相通。
苏剑东,江堤,杨巧玲,廖秀敏,刘玉杰[6](2015)在《食管裂孔疝的单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食管裂孔疝(HH)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调查2009年-2014年东莞地区某三甲医院单个内镜中心胃镜诊断食管裂孔疝患者,分析其检出率、性别、年龄分布、症状特点、分型、疝囊直径和伴发上消化道疾病等。结果 6年内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患者共71 413例。其中,发现HH 121例,总检出率为0.17%,男性检出率为0.23%(88/37 623),女性检出率为0.10%,男女检出率比为2.3∶1;老中青检出率分别为41.33%、19.83%和38.84%,约为2∶1∶2(50∶24∶47);92.56%(112/121)为I型;83.47%(101/121)为中疝囊(25 cm);38.02%(46/121)合并反流性食管炎、3.31%(4/121)合并Barrett食管,28.93%(35/121)伴发胃十二指肠疾病。HH的主要症状是上腹不适、腹痛腹胀及反酸烧心。结论 HH是临床常见疾病,常有上消化道症状,且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比例高,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汪建超,许建明[7](2008)在《食管裂孔疝的内镜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内镜对食管裂孔疝(hiatus hernia,HH)的诊断价值及鉴别方法。方法:分析112例HH患者的内镜特点、X线造影检查结果与内镜诊断的符合率及HH并发食管炎的百分率。结果:HH的主要内镜特征是齿状线上移,下方可见疝囊,食管裂孔压迹松弛、宽大。食管炎并发率高。结论:内镜对HH的诊断具有直观、清晰、方便的特点,是HH的有效检查方法。
赵运梅,刘鸿涛,李勇胜[8](2007)在《食管裂孔疝误诊为冠心病3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李海龙,秦晓屹,王继光,孙庆洲,李培勤[9](2004)在《青年人原发性支气管癌误诊34例分析》文中提出
陶宏平,潘国武,刘剑[10](2002)在《青年人食管裂孔疝误诊分析》文中提出
二、青年人食管裂孔疝误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年人食管裂孔疝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疏肝清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1.8 终止标准 |
2.治疗方案 |
3.观察指标 |
3.1 安全性观察 |
3.2 疗效性观察 |
3.3 疗效判定标准 |
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4.统计方法 |
5.结果分析 |
5.1 基本资料可比性分析 |
5.2 治疗后结果分析 |
5.3 安全性评价 |
5.4 结论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1.西医对RE的的研究概况 |
1.1 病因 |
1.2 发病机制 |
1.3 主要治疗方法 |
2.中医对RE的认识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辨证分型 |
2.4 中医治疗进展 |
第三部分 讨论 |
1.导师治疗RE基本思想 |
1.1 注重肝脾通调 |
1.2 兼祛除湿热 |
1.3 重视饮食及精神调摄 |
2.方药分析 |
3.单位药物及药理作用 |
3.1 柴胡 |
3.2 枳壳 |
3.3 赤芍 |
3.4 甘草 |
3.5 郁金 |
3.6 陈皮 |
3.7 黄芩 |
3.8 半枝莲 |
3.9 薤白 |
3.10 瓜蒌皮 |
3.11 生姜 |
3.12 莱菔子 |
3.13 白术 |
3.14 茯苓 |
3.15 海螵蛸 |
3.16 瓦楞子 |
4.研究结果分析 |
4.1 疗效分析 |
4.2 疏肝清胃汤治疗RE的作用机制探讨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附录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2)加味小陷胸汤治疗痰热互结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GERD的认识 |
1.1 GERD的定义 |
1.2 GERD流行病学研究 |
1.3 GERD类型 |
1.4 GERD的病因病机 |
1.5 GERD的诊断 |
1.6 GERD的误诊情况 |
1.7 GERD的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GERD的认识 |
2.1 中医病名探究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西医诊断标准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4 随访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4.2 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4.3 临床疗效比较 |
4.4 SAS、SDS评分比较 |
4.5 GERD-HRQL评分比较 |
4.6 复发率比较 |
4.7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导师对加味小陷胸汤治疗痰热互结型GERD的学术思想 |
2 小陷胸汤在临床上的运用 |
3 加味小陷胸汤的组方研究 |
4 加味小陷胸汤现代药理研究 |
5 疗效评价分析 |
5.1 临床总有效率分析 |
5.2 临床症状分析 |
5.3 焦虑、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分析 |
5.4 安全性及预后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证素特点及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病例选择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三、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一般资料研究 |
(一)GERD发病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
(二)GERD发病与病程的关系 |
(三)GERD发病与诱发因素的关系 |
(四)GERD发病与饮食偏嗜的关系 |
(五)GERD发病与吸烟、饮酒的关系 |
(六)GERD发病与季节的关系 |
(七)GERD发病与伴发疾病的关系 |
二、中医资料分析 |
(一)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二)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
(三)因子分析探讨GERD的证候、证素特点 |
讨论 |
一、一般情况分析 |
二、中医临床资料分析 |
(一)病名认识 |
(二)病因病机 |
(三)中医证候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4)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构成的特点及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裂孔型膈疝疝囊积液多层螺旋CT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研究对象 |
1.2仪器与方法 |
1.3图像后处理 |
1.4图像分析 |
1.5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临床表现 |
2.2 CT表现 |
2.2.1食管裂孔 |
2.2.2腔静脉裂孔 |
2.2.3胸腹膜裂孔 |
3 讨论 |
3.1裂孔型膈疝伴疝囊积液相关临床及形成机制 |
3.2裂孔型膈疝疝囊积液形态特征及意义 |
3.3鉴别诊断 |
(6)食管裂孔疝的单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调查内容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HH检出率及性别分布 |
2.2 HH年龄分布特点 |
2.3 症状特征 |
2.4 HH分型 |
2.5 E-G线距门齿距离 |
2.6 疝囊大小 |
2.7 伴食管贲门疾病情况 |
2.8 伴发胃十二指肠疾病情况 |
3 讨论 |
3.1 HH的检出率、年龄、性别分布及症状特点 |
3.2 HH内镜下特点 |
3.3 HH与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的关系 |
3.4 HH合并其他上消化道疾病情况 |
(7)食管裂孔疝的内镜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2 结果 |
2.1 HH内镜表现 |
2.2 HH X线表现 |
3 讨论 |
3.1 HH检出率和病因 |
3.2 HH内镜特点 |
3.3 HH X线特点 |
3.4 鉴别诊断 |
3.5 临床特点 |
(8)食管裂孔疝误诊为冠心病3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摘要 |
2 讨论 |
(10)青年人食管裂孔疝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讨论 |
四、青年人食管裂孔疝误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疏肝清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型)的临床研究[D]. 马坚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加味小陷胸汤治疗痰热互结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D]. 黄龙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证素特点及规律研究[D]. 孔祥晔.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构成的特点及变化分析[D]. 李妍然. 泰山医学院, 2018(06)
- [5]裂孔型膈疝疝囊积液多层螺旋CT表现[J]. 刘婷婷,曹和涛,李宁,于芹,侯冬梅.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12)
- [6]食管裂孔疝的单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J]. 苏剑东,江堤,杨巧玲,廖秀敏,刘玉杰. 中国内镜杂志, 2015(11)
- [7]食管裂孔疝的内镜诊断价值[J]. 汪建超,许建明.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05)
- [8]食管裂孔疝误诊为冠心病3例分析[J]. 赵运梅,刘鸿涛,李勇胜.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22)
- [9]青年人原发性支气管癌误诊34例分析[J]. 李海龙,秦晓屹,王继光,孙庆洲,李培勤. 临床误诊误治, 2004(11)
- [10]青年人食管裂孔疝误诊分析[J]. 陶宏平,潘国武,刘剑. 浙江创伤外科, 2002(06)
标签:食管裂孔疝论文; 反流性食管炎症状论文; 中医论文; 小陷胸汤论文; gerd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