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市海冬末斑头雁行为的初步研究

拉市海冬末斑头雁行为的初步研究

一、拉市海越冬末期斑头雁行为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万丽霞,贾阳阳,杨巨才,色拥军,罗宏德[1](2021)在《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斑头雁孵化期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4—6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斑头雁的孵化期行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孵化期,雌性的主要行为是坐巢,在巢率为88.13±1.28%,每天离巢1.51±0.08次,每次离巢时长为55.82±4.00min,每天翻卵4.73±0.43次;在孵化期的不同阶段,雌性的在巢率、离巢频率、离巢时长、翻卵频率存在显着差异.雄性的主要行为是静息(66.41%±1.03),其警戒、理羽、觅食、游走、驱逐行为显着多于雌性.斑头雁的坐巢、觅食、理羽、理巢、翻卵、静息、警戒行为表现出一定的日节律.此外,温度、天气变化会对斑头雁的行为活动产生影响,温度与离巢频率、离巢时长显着正相关.在相同天气条件下,不同性别的斑头雁行为时间分配也有差异,雌性在风雪天减少觅食,而雄性在风雪天增加觅食.

罗宏德,万丽霞,马映荣,贾阳阳,樊花荣[2](2020)在《甘肃盐池湾斑头雁繁殖期觅食地选择研究》文中指出2019年4—6月,在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观察法和样方法对斑头雁繁殖期觅食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定了64个觅食利用样方和60个对照样方的8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斑头雁繁殖期倾向于在草甸、河岸和浅水沼泽泥滩中觅食,对盐碱地和滩地有回避性。通过Mann-Whitney检验发现距明水面距离、距放牧区距离、植被物种丰富度3个因子在斑头雁觅食样方与对照样方间的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植被高度和植被盖度2个因子也达到显着水平(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食物和安全因子是斑头雁繁殖期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素,此外干扰因子和水体因子对其觅食地选择也有一定影响。

马映荣,万丽霞,罗宏德,贾阳阳[3](2020)在《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斑头雁繁殖期食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4月至6月在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德尔基和小德尔基湿地斑头雁繁殖点进行食性调查,分别在觅食地采集参照植物和繁殖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粪便进行显微分析。结果表明:斑头雁在繁殖期内主要取食11科19种植物,莎草科植物为主要取食对象,在繁殖期内平均占比43.14%。除莎草科植物以外,在繁殖期不同阶段对其他植物取食偏好有所不同。前中期取食三脉梅花草较多,后、末期取食小眼子菜、海韭菜等水生植物较多。在整个繁殖期内,取食花果的比例呈线性增长。

罗宏德,万丽霞,马映荣,杨巨才,色拥军,贾阳阳[4](2020)在《甘肃盐池湾斑头雁巢址选择》文中提出2019年4至6月,采用定点观察法和样方法研究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斑头雁(Anser indicus)巢址选择。研究期间共发现斑头雁巢332个,斑头雁在繁殖期有3种营巢生境,即浅水沼泽、湖心小岛以及山崖,其巢址类型有草垛巢、地面巢和山崖裸岩巢3种。浅水沼泽、湖心小岛以及山崖3种营巢生境中窝卵数分别为(4.7±2.7)枚(n=204)、(4.2±1.9)枚(n=108)及(3.1±0.6)枚(n=20),孵化成功率分别为48.65%(n=199)、45.27%(n=148)及24.00%(n=25),繁殖成功率分别为66.67%(n=42)、74.28%(n=35)及36.36%(n=11)。主成分分析显示,影响浅水沼泽生境中斑头雁巢址选择的主要环境因素依次为水源因素、隐蔽因素、干扰因素和食物因素;影响湖心小岛生境中斑头雁巢址选择的主要环境因素依次为隐蔽因素、食物因素、干扰因素;影响山崖生境中斑头雁巢址选择的主要环境因素依次为地形因素、食物及水源因素、干扰因素。本研究表明,斑头雁在不同营巢生境中,巢址选择的最主要环境因素并不相同,主要依赖生境特征及周围环境因素特征。

孙静[5](2020)在《青藏高原斑头雁与禽流感病毒的时空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引起的家禽和野禽的一种传染病,表现为从呼吸系统到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综合征。AIV已在全球范围内多种禽类物种中传播,给家禽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能够感染人类的AIV亚型越来越多,主要以H5和H7为主。候鸟被认为是AIV的天然贮存库和遗传多样性的基因库,候鸟感染后通常不发病,通过迁徙的方式将AIV传播扩散至其他地区,在传播过程中,经过持续不断的基因突变或重组,可能产生新的高致病性毒株,因此候鸟对AIV的持续存在、进化和不断传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候鸟AIV的主动监测研究,了解掌握候鸟携带AIV的情况、AIV的遗传变异规律,继而阐明候鸟与AIV的时空分布关系,可对禽流感疫情的跨境扩散进行预警指示,为禽流感预警、防控提供科学的依据,意义重大。本研究于2015年5月至2019年8月,在青藏高原斑头雁的繁殖期和越冬期持续对斑头雁等候鸟样品进行采集,进而1、对青藏高原斑头雁等候鸟AIV感染状况进行监测,2、对代表性分离株进行全基因克隆和全基因组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3、进行斑头雁与青藏高原AIV的时空分布相关性分析。一、青藏高原斑头雁等候鸟AIV的监测研究及代表性分离株的遗传进化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8月,我们在青藏高原共采集野鸟样品28692份,分离到87株AIV,平均病毒分离率为0.3%。亚型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到多种亚型的AIV,其中HA优势亚型为H5(90.8%),NA优势亚型为N1(45.9%)和N8(50.6%)。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同一种亚型AIV存在不同的基因型,青藏高原候鸟中流行的AIV间存在广泛的基因重组,部分基因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之间、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存在基因交流,青藏高原H5N1和H5N8亚型AIV与斑头雁迁徙路线上其他栖息地AIV高度同源。二、斑头雁与青藏高原AIV的时空分布相关性分析在遗传进化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进行谱系地理发生学分析。结果显示,2015年青藏高原候鸟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可能来源于印度家禽源H5N1亚型HPAIV:2016年青藏高原候鸟H5N8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可能经斑头雁等候鸟迁徙由西藏传播扩散至俄罗斯,再由俄罗斯可能扩散至印度等南亚国家。由于中国周边国家缺少流感早期监测数据,因此青藏高原病毒来源尚不清楚;H5N1和H5N8禽流感疫情扩散或病毒传播的时空节点与斑头雁等已知的候鸟迁徙时空节律均一致,揭示斑头雁可能携带H5N1和H5N8亚型HPAIV进行长距离的迁徙,在迁徙过程中可与其他候鸟相互传播病毒,并发生基因重组;病毒的传播不仅发生于候鸟的某一迁徙通道上,而且不同迁徙通道的重叠、不同候鸟的混群交汇加速了 AIV的传播和扩散。

郭宏[6](2016)在《鄱阳湖东方白鹳及两种雁类越冬生态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1.2013年11月-2015年3月,对鄱阳湖4个保护区(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和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越冬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的数量分布、共存涉禽的行为比较、取食对策和共存水鸟做了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越冬时间推移,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在1月达到峰值,为2351只。分布上看,南矶湿地和鄱阳湖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方白鹳的重要越冬区域。(2)东方白鹳与其3种共存涉禽——白鹤(Grus leucogeranus)、苍鹭(Ardea cinerea)和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的行为比较研究显示。白鹤的取食行为比例远高于东方白鹳、苍鹭和白琵鹭,原因是:1)边走边取食的白鹤、东方白鹳和白琵鹭在取食时较苍鹭消耗更多的能量,它们通过花费更多的取食时间弥补能量的消耗;2)植食性的白鹤需投入大量时间摄取食物,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收入。东方白鹳、白琵鹭和苍鹭对能量的获取和消耗存在一定的权衡,分别采取不同的行为对策。行为节律的研究显示,东方白鹳(08:00-08:59和16:00-16:59)、白琵鹭(07:00-07:59和17:00-)和苍鹭(16:00-16:59)的取食高峰并不同步,取食的“错峰”将减轻三种动物性食性为主的涉禽对食物资源利用出现的激烈竞争,以达到共存。(3)越冬东方白鹳取食地选择存在时间差异,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由浅水转向草地。浅水中东方白鹳以取食鱼类和软体动物为主,处理>15cm的鱼用时201.07±35.31s(n=23),处理<15cm的鱼用时85.22±20.86s(n=14)。(4)2014年11月-2015年3月,记录东方白鹳的共存水鸟6目13科46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3种,即黑鹳(C.nigra)、白鹤和白头鹤(G.monacha),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即白琵鹭、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白额雁(A.calbifron)、灰鹤(G.grus)和白枕鹤(G.vipis)。46种共存水鸟中,小??(Tachybaptus ruficollis)、苍鹭、白琵鹭、等种类与东方白鹳共存的月频次较多,关系较为密切。2.2014年12月-2015年3月,对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的鸿雁和白额雁进行了调查,从行为和生境利用两方面阐述两种大雁的生态位分化。研究结果如下:(1)鸿雁和白额雁均以静栖和觅食行为为主,鸿雁的静栖比例最大,白额雁的取食比例最大。行为节律上,鸿雁的觅食高峰出现在14:00-14:59;白额雁的觅食行为在8:00-8:59、11:00-11:59和16:00-16:59时段较高。取食时间上的“错峰”分化将减轻两者对食物资源利用出现的激烈竞争以达到共存。(2)鸿雁主要利用浅水和泥滩,白额雁主要利用草地,两种大雁对生境的离岸距离均集中选择在>400 m区间。两种大雁生境类型选择的分化避免了离岸距离的生态位重叠较大带来的种间竞争,利于两者获得最大化的适合度,以降低种间竞争达到共存。

万文静[7](2016)在《升金湖越冬白头鹤(Grus monacha)种群环境容纳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湿地越冬水鸟的环境容纳量研究对于科学管理水鸟的越冬食物资源以及水鸟种群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白头鹤(Grus monacha)是对湿地依赖性较高的大型迁徙涉禽,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IUCN红色物种名录中的易危物种,升金湖是其在中国的主要越冬地之一。随着升金湖的开发利用、渔业养殖、放牧活动、道路建设等人为干扰,白头鹤的栖息地质量下降,进而对白头鹤的取食活动造成一定的干扰,传统食物资源苦草等沉水植物大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越冬白头鹤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对升金湖三个越冬时期白头鹤的环境容纳量进行研究,分析不同越冬阶段制约白头鹤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为白头鹤的物种保护和湿地资源管理提供重要建议。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观察升金湖越冬白头鹤的取食活动,统计越冬白头鹤觅食效率、摄食率及觅食成功率等,并观察白头鹤的排便行为,了解白头鹤的日能量摄入与消耗。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白头鹤觅食行为的影响因素,并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食物密度与其觅食努力的关系,以期了解白头鹤在不同越冬阶段的觅食行为策略。获取白头鹤越冬期间升金湖的遥感影像,通过监督分类完成升金湖湿地生境类型的解译及越冬白头鹤觅食生境面积变化分析,并对食物密度开展调查,进而获取白头鹤的越冬食物资源储量。对三个越冬时期白头鹤在升金湖的觅食生境进行遥感影像解译并矢量化,综合考虑食物资源,到水域的距离,隐蔽场所以及离居民点、道路的距离等因素,对升金湖越冬白头鹤适宜觅食生境斑块的面积进行分析,确定适宜生境面积。在营养容纳量公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白头鹤的适宜生境,生境利用率,其种群数量在同食性集团中所占比例,白头鹤的越冬天数以及每日野外可代谢率等因素,计算白头鹤三个越冬阶段不同生境类型的环境容纳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升金湖湖区越冬前期白头鹤的适宜觅食生境面积为1Okm2,其中:草滩为9.63km2、泥滩为0.37 km2;越冬中期白头鹤的适宜觅食生境面积为14.18km2,其中:泥滩为9.94 km2,草滩为4.24 km2;越冬后期白头鹤的适宜觅食生境面积为为16.21km2,其中:草滩为10.56 km2,泥滩的面积则为5.65 km2。湖区外白头鹤的适宜觅食生境为稻田,越冬前期适宜生境面积为9.50 km2,越冬中期为9.30 km2,越冬后期为9.40 km2。白头鹤越冬食物资源的调查结果显示,越冬前期,食物密度在草滩最高(212.200±141.144 g/m2,n=43),稻田次之(123.395±25.699g/m2,n=25),泥滩最低(14.023±5.897 g/m2,n=47)。越冬中期,稻田食物密度明显下降(93.206±28.547 g/m2,n=29);草滩和泥滩几乎没有变化。越冬后期,食物密度在三种生境中都显着下降。越冬前期升金湖上湖可提供的食物总量为3.215×106kg,越冬中期为2.079×106kg,越冬后期为2.738×106kg。越冬前期白头鹤在升金湖的适宜觅食生境所能提供的能量为4.306×108kJ,越冬中期为2.420×108kJ,越冬后期为0.843×108kJ。对升金湖越冬白头鹤的日能量摄入与消耗进行分析,越冬白头鹤个体每天总的能量摄取为2484.74kJ,排泄物的总能量为268.35kJ。整个越冬期白头鹤停留145天累积数量为26156只。对白头鹤不同越冬阶段的环境容纳量进行分析可得,升金湖上湖湿地越冬前期白头鹤的环境容纳量为1195只,越冬中期白头鹤的环境容纳量是672只,越冬后期白头鹤的环境容纳量是234只。越冬前期白头鹤的取食活动主要受湖泊水位和人为干扰的影响,水位较高时白头鹤可利用的适宜生境面积减小,只能在补充生境稻田获取较多的食物。越冬中期白头鹤主要觅食生境草滩受到放牧等人为干扰的影响较大,觅食效率降低,能量摄入水平较低。越冬后期白头鹤种群数量主要受食物资源数量的限制,经过冬季越冬候鸟的消耗,食物资源相对匮乏,越冬候鸟开始迁徙,可能会加大取食力度以积累能量,给生境带来更大的取食压力。当食物稀缺的时候,食物的可获得性,觅食代价对觅食地点的选择有较大的影响。白头鹤频繁的调整觅食行为适应湿地的退化和适宜生境面积的减少,保持一定的能量摄入,使其能量收益最大化。

廖峻涛[8](2017)在《拉市海水鸟多样性时空特征及保护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拉市海重要国际湿地是我国西部迁徙水鸟重要的越冬地和中途停歇地,对于珍稀濒危水鸟及鸟类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生态区位重要性。本研究开展于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对拉市海水鸟种类组成、个体数量等进行了持续105周次的不间断观测和记录,并对水域状况、湿地植被、水生生物等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取样调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调查记录水鸟6目12科59种,共336115只,其中,小天鹅、普通燕鸻、反嘴鹬、中杓鹬等为拉市海湿地新纪录,中杓鹬为云南省新纪录,记录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黑鹳、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大天鹅、小天鹅、灰鹤和棕背田鸡等。基于历史记录综合分析发现,拉市海水鸟多样性较本世纪初已明显降低,部分珍稀濒危水鸟种类已经从拉市海湿地消失。研究表明,拉市海水鸟多样性丰富,对于珍稀水鸟保护具有重要生态区位价值。2、研究揭示拉市海水鸟多样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年度差异,具有显着的季节性变动特征。拉市海水鸟越冬期从每年9月至次年4月,繁殖期从5月至8月,该湿地水鸟多样性随越冬期和繁殖期更替循环过程呈现增加和减少的交替往复的动态模式。研究认为,迁徙水鸟的多样性决定了拉市海水鸟多样性,迁徙水鸟在拉市海湿地的迁徙、越冬过程解释了拉市海水鸟多样性季节性变动的根本原因。3、研究揭示拉市海冬候鸟的时间动态随迁徙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发现,越冬期拉市海冬候鸟的迁入、停留、迁出持续时间及其年际变化,与不同冬候鸟种类及其种群规模存在明显关联。拉市海冬候鸟种类及个体数量在年际间保持相对稳定,在季节上呈现出随迁徙、越冬进程而变动的基本规律。分析认为,拉市海冬候鸟种类数目的季节变动是不同种类冬候鸟迁入、迁出时序的反映,而冬候鸟总个体数量的动态图式是各种冬候鸟个体数量在时间分布上的叠加结果。4、本研究筛选了周平均温度、周平均风速、周平均相对湿度等8类气候因子,运用逐步回归的数学统计方法,就这8类气候因子对越冬期迁入、迁出阶段冬候鸟种类数和个体数变动进行了关联性分析。研究表明,周平均温度、周平均风速是迁入、迁出阶段冬候鸟个体数量的主要气候影响因子,而周最低气温、周平均气温和周平均相对湿度是影响种类数量的主要因子。5、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越冬期3个阶段3类生境中的水鸟群落特征,发现在越冬期迁入、停留和迁出3个阶段中,拉市海水鸟群落种类数和个体数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变动格局,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随时间顺序表现为“两头低、中间高”的现象。研究还表明,拉市海3类生境的水鸟群落特征差异显着。越冬期间拉市海水鸟种类数和个体数主要出现在明水面和浅水沼泽区域,水鸟群落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在浅水沼泽生境中最高。就不同生态类型水鸟而言,游禽和涉禽在拉市海3类生境中的群落特征也存在显着差异。明水面生境的游禽种类数、个体数最多,而在浅水沼泽生境中游禽多样性指数最高;涉禽只出现在浅水沼泽和农田撂荒地2类生境。研究认为,保护明水面和浅水沼泽的生境质量,对于拉市海水鸟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6、基于越冬期不同阶段和拉市海3类生境条件,就6类生境因子对水鸟群落特征的影响进行了关联分析。研究表明,不同生境因子对水鸟群落特征的影响各异,且在越冬期不同阶段对同一群落特征的影响也不相同。具体来说,在秋季迁入阶段,食物资源是决定水鸟种类多寡的关键因素,平均水位是影响水鸟个体数量增减的重要环境条件,而植被面积比例对多样性指数的影响相比其他生境因子更为重要。底栖动物是冬季停留阶段制约水鸟种类和多样性的关键原因,而在此阶段水域面积扩大更有利于水鸟种群规模的增加。底栖动物同样是春季迁出阶段水鸟种类数的限制性因素,而个体数与这一时期水位因子的关系更为密切。7、基于拉市海水鸟多样性现状和时空动态特征,针对目前拉市海湿地生态条件及生境影响因子特点,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拉市海湿地水鸟保护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拉市海湿地水鸟保护策略。本研究全面揭示了拉市海水鸟多样性特征、种类组成、数量规模等现状,深入探讨了该湿地水鸟多样性的季节及年变动规律,系统分析了气候、生境因子对水鸟多样性时空动态的影响及内在关联。研究结果为正确认识拉市海湿地的地域重要性和该湿地水鸟多样性的国际地位,有效开展拉市海湿地水鸟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关键科学数据。

阎良辰,胡明宇,孟凡荣,刘宁[9](2014)在《云南拉市海越冬斑头雁觅食地生境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月12月至2014年2月,对拉市海越冬斑头雁觅食生境选择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护区7种典型生境类型中,斑头雁偏好选择草地、沼泽泥滩地以及浅水区3种生境。通过对不同生境特征选择的分析,发现斑头雁偏好选择干扰频率低、距离干扰远、远离道路及人类建筑物的生境。

李丁男[10](2014)在《中国受胁雁鸭类的地理分布及保护状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雁鸭类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也是湿地保护的主要内容。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建立了多处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为雁鸭类提供了很好的繁殖地、迁徙停息地与越冬地,对雁鸭类的生存、繁衍与保护起到了重大的意义。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农业开垦、乱捕滥猎等人类活动的干扰,导致我国湿地面积减少,这也导致了我国雁鸭类的分布与数量急剧减少。为了更好地了解雁鸭类物种在现今的分布状况及保护现状,本文通过建立雁鸭类分布数据库,从中选取6个受胁代表物种即鸿雁(Anser cygnoides)、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罗纹鸭(Anas falcata)、花脸鸭(Anas formosa)、青头潜鸭(Aythya baeri)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为重点研究对象,基于数据库中各物种的分布点记录,确定出各受胁物种包括繁殖地、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的地理分布以及基于此筛选出雁鸭类受胁物种分布的重要的湿地及自然保护区,所得结果如下:鸿雁的重要越冬地位于江西鄱阳湖,安徽升金湖以及安庆沿江湿地的湖泊;鸿雁重要的迁徙停歇地位于黑龙江的三环泡自然保护区、齐齐哈尔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密山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白额雁的重要越冬位于湖南的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徽升金湖以及江西鄱阳湖;黑龙江齐齐哈尔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小白额雁的重要迁徙停歇地;罗纹鸭的重要越冬位于湖南的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徽升金湖以及江西鄱阳湖等;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是罗纹鸭的重要迁徙停歇地;花脸鸭的重要越冬地位于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和上海崇明东滩湿地;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花脸鸭的重要中途停歇地;青头潜鸭的重要越冬地在江西鄱阳湖;黑龙江三江平原是青头潜鸭的重要繁殖地;重要的迁徙停歇地位于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秋沙鸭的重要越冬地集中在江西省弋阳县的信江河段和婺源县的安乐河段;黑龙江带岭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是中华秋沙鸭的重要繁殖地。受胁雁鸭类的繁殖地、迁徙停歇地与越冬地的集中分布区分别如下:繁殖地主要位于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三江平原、吉林长白山地区以及内蒙古东部等地区;越冬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安徽升金湖以及安庆沿江湖群,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以及湖北、上海、等地的湿地及自然保护区;其次是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湿地。在受胁雁鸭类集中分布的自然保护区中,记录到全部有6个物种分布的有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南四湖自然保护区,武汉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及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湖自然保护区;记录到5个物种分布的自然保护区分布在11个省市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北京、河北、河南、江西、湖南,上海、江苏及云南。在受胁雁鸭类分布的重要湿地及自然保护区中,有5个物种分布在黑龙江兴凯湖,4个物种分布在江西鄱阳湖,3个物种分布在安徽升金湖,2个物种分别分布在黑龙江三江平原、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上海崇明东滩湿地。

二、拉市海越冬末期斑头雁行为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拉市海越冬末期斑头雁行为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斑头雁孵化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1.2 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时间分配
    2.2 日节律
    2.3 孵卵节律
        2.3.1 温度对孵化参数的影响
        2.3.2 不同孵化阶段孵化参数的差异性
    2.4 天气状况对孵化期斑头雁行为的影响
3 讨论

(2)甘肃盐池湾斑头雁繁殖期觅食地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利用样方的设定
    2.2 对照样方的设定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繁殖期觅食栖息地类型
    3.2 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比较
    3.3 觅食地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4 讨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3)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斑头雁繁殖期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粪便和参照植物采集
    2.2 溶液配制
    2.3 粪便及参照植物处理
    2.4 装片制作
    2.5 装片判读和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4)甘肃盐池湾斑头雁巢址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营巢生境
    2.2 营巢生境选择
    2.3 3种营巢生境下繁殖产出及差异性分析
    2.4 巢址样方与对照样方比较
    2.5 3种营巢生境下斑头雁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
3 讨论
    3.1 斑头雁3种营巢生境选择
    3.2 不同营巢生境下巢址选择最主要环境因素
4 保护建议

(5)青藏高原斑头雁与禽流感病毒的时空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AIV的研究进展
        1.2.1 AIV基因组及编码蛋白的功能
    1.3 候鸟对AIV的持续存在和不断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1.3.1 候鸟对H5N1亚型HPAIV传播的作用
        1.3.2 候鸟对H5N6亚型HPAIV传播的作用
        1.3.3 候鸟对H5N8亚型HPAIV传播的作用
        1.3.4 野鸟与H7N9亚型AIV
    1.4 青藏高原候鸟及禽流感疫情发生情况
    1.5 斑头雁在AIV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
        1.5.1 斑头雁可携带HPAIV进行迁徙
        1.5.2 “中亚候鸟迁徙通道”上斑头雁的完整迁徙路线
        1.5.3 斑头雁是AIV的易感物种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本研究的创新点
2 青藏高原斑头雁等候鸟禽流感病毒的监测研究
    2.1 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
        2.1.1 样品来源
        2.1.2 实验试剂及配方
        2.1.3 实验仪器
        2.1.4 鸡胚及鸡红细胞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采集、运输、保存与实验室处理
        2.2.2 病毒的分离与增殖
        2.2.3 红细胞凝集试验(HA试验)
        2.2.4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试验
        2.2.5 血凝素(HA)亚型鉴定
        2.2.6 神经氨酸酶(NA)亚型鉴定
    2.3 本章结果
        2.3.1 病毒分离结果
        2.3.2 病毒亚型鉴定结果
    2.4 本章讨论
        2.4.1 青藏高原AIV时间分布特点
        2.4.2 青藏高原AIV空间分布特点
        2.4.3 青藏高原AIV的种类分布特点
        2.4.4 斑头雁对AIV易感,可作为青藏高原AIV的指示物种
    2.5 本章小结
3 青藏高原代表性分离株的遗传进化分析
    3.1 实验材料及实验仪器
        3.1.1 实验毒株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所用引物序列
        3.2.2 RT-PCR扩增目的条带
        3.2.3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3.2.4 PCR回收产物鉴定
        3.2.5 连接
        3.2.6 转化
        3.2.7 重组质粒提取
        3.2.8 重组质粒鉴定
        3.2.9 测序与分析
        3.2.10 序列拼接
        3.2.11 同源性比较
        3.2.12 遗传进化分析
    3.3 本章结果
        3.3.1 同源性比较结果
        3.3.2 遗传进化树
        3.3.3 HA蛋白裂解位点
        3.3.4 潜在糖基化位点分析
        3.3.5 HA蛋白受体结合位点
    3.4 本章讨论
        3.4.1 PB2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3.4.2 PB1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3.4.3 PA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3.4.4 H1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3.4.5 H3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3.4.6 H4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3.4.7 H5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3.4.8 H6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3.4.9 H13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3.4.10 NP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3.4.11 N1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3.4.12 N6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3.4.13 N8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3.4.14 M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3.4.15 NS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斑头雁与青藏高原禽流感病毒的时空分布相关性分析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病毒基因MCC树构建
        4.2.2 tMRCA时间计算
        4.2.3 谱系地理发生学分析
    4.3 本章结果
        4.3.1 MCC树构建
        4.3.2 H5N1亚型HPAIV的tMRCA
        4.3.3 H5N8亚型HPAIV的tMRCA
        4.3.4 谱系地理发生学分析
    4.4 本章讨论
        4.4.1 斑头雁与H5N1亚型HPAIV的时空分布相关性
        4.4.2 斑头雁与H5N8亚型HPAIV的时空分布相关性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同源性比较结果
附录B 遗传进化树
附录C 基因MCC树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鄱阳湖东方白鹳及两种雁类越冬生态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水鸟越冬生态学研究综述
        1.1.1 种群的数量与分布
        1.1.2 集群
        1.1.3 行为
        1.1.4 栖息地
        1.1.5 种间关系及生态位分化
    1.2 东方白鹳研究综述
        1.2.1 种群分布
        1.2.2 繁殖生态
        1.2.3 越冬行为
        1.2.4 栖息地
        1.2.5 生理生化
    1.3 鸿雁和白额雁研究概述
        1.3.1 种群分布
        1.3.2 食性
        1.3.3 行为
        1.3.4 栖息地
        1.3.5 分子生态
第2章 研究内容及目的
    2.1 东方白鹳的越冬生态
    2.2 鸿雁和白额雁的越冬生态
第3章 研究地区概况
    3.1 自然环境概况
        3.1.1 地理概况
        3.1.2 气候状况
        3.1.3 生物资源
        3.1.4 面临问题
    3.2 调查区域
第4章 东方白鹳越冬生态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数量与分布
        4.1.1.1 调查方法
        4.1.1.2 数据处理
        4.1.2 行为
        4.1.2.1 行为观察方法
        4.1.2.2 行为定义
        4.1.2.3 数据处理
        4.1.3 取食对策
        4.1.3.1 取食观察方法
        4.1.3.2 取食参数、取食地、食物的种类和大小
        4.1.3.3 数据处理
        4.1.4 共存水鸟
        4.1.4.1 调查方法
        4.1.4.2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数量分布
        4.2.2 东方白鹳与三种共存涉禽的行为比较
        4.2.2.1 时间分配
        4.2.2.2 日行为节律
        4.2.3 取食对策
        4.2.3.1 取食地利用
        4.2.3.2 取食参数间的关系
        4.2.3.3 食物的选择与处理
        4.2.4 共存水鸟
    4.3 讨论
        4.3.1 数量与分布
        4.3.2 东方白鹳与三种共存涉禽的行为比较
        4.3.2.1 时间分配
        4.3.2.2 行为节律
        4.3.3 取食对策
        4.3.4 共存水鸟
第5章 鸿雁和白额雁的生态位分化
    5.1 研究方法
        5.1.1 行为研究
        5.1.1.1 观察方法
        5.1.1.2 行为定义
        5.1.1.3 数据处理
        5.1.2 生境利用研究
        5.1.2.1 觅食生境和离岸距离的划分
        5.1.2.2 数据处理
    5.2 结果
        5.2.1 鸿雁和白额雁行为特征
        5.2.1.1 鸿雁和白额雁行为的时间分配
        5.2.1.2 鸿雁和白额雁的日行为节律
        5.2.2 鸿雁和白额雁越冬生境利用
    5.3 讨论
        5.3.1 行为分化
        5.3.2 生境的利用与分化
第6章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升金湖越冬白头鹤(Grus monacha)种群环境容纳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种群环境容纳量研究进展
        1.1 环境容纳量的研究意义
        1.2 数学模型在容纳量研究中的应用
        1.3 水鸟环境容纳量的影响因素
    2 越冬水鸟的觅食生境研究
        2.1 退化湿地的食物资源概况
        2.2 “3S”技术在湿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2.3 水鸟的生境适宜性评价
    3 越冬水鸟的行为生态研究进展
        3.1 越冬行为研究
        3.2 食性和觅食策略研究
        3.3 生境利用研究
    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4.1 研究意义
        4.2 研究内容
        4.3 研究目标
第二章 研究区域
    1 地理位置
    2 自然环境概况
    3 白头鹤的种群概况
    4 开发利用情况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 调查时期和生境划分
    2 越冬行为的定义
    3 数据收集
        3.1 遥感影像获取和预处理
        3.2 生境调查
        3.3 越冬行为观察
    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1 食物资源数据处理
        4.2 遥感影像分类
        4.3 行为数据的统计分析
        4.4 环境容纳量的计算
第四章 研究结果
    1 越冬白头鹤的觅食生境变化
        1.1 冬季升金湖湿地各生境面积变化
        1.2 升金湖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湿地面积变化
        1.3 越冬白头鹤的觅食生境分析
    2 觅食生境的食物资源储量
        2.1 食物资源时空分布
        2.2 食物资源储量评估
    3 白头鹤的觅食行为
        3.1 越冬白头鹤能量损耗
        3.2 越冬白头鹤行为与食物密度的关系
    4 环境容纳量估算
第五章 讨论
    1 环境容纳量估算模型的评价
    2 白头鹤环境容纳量的影响因素
    3 退化湿地中白头鹤的觅食策略选择
    4 越冬白头鹤的保护对策及建议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拉市海水鸟多样性时空特征及保护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湿地与湿地水鸟
    1.2 湿地水鸟群落研究
    1.3 拉市海湿地及其水鸟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2 拉市海水鸟种类组成与种群数量
    2.1 研究区域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种类组成
        2.3.2 水鸟种类的季节变化
        2.3.3 个体数量的季节变动
    2.4 讨论与结论
3 拉市海冬候鸟的时间动态研究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结果
        3.2.1 冬候鸟群落组成
        3.2.2 冬候鸟种类及个体数量动态
        3.2.2.1 种类数量动态
        3.2.2.2 个体数量动态
        3.2.3 不同迁徙阶段冬候鸟种类及个体数量动态
        3.2.3.1 秋季迁入阶段
        3.2.3.2 冬季停留阶段
        3.2.3.3 春季迁出阶段
    3.3 讨论与结论
4 冬候鸟迁徙活动气候影响因子分析
    4.1 研究方法
    4.2 研究结果
        4.2.1 气候因子对个体数量的影响分析
        4.2.2 气候因子对种类数量的影响分析
    4.3 讨论与结论
5 拉市海越冬期不同阶段3类生境的水鸟群落特征
    5.1 研究区域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时间
        5.2.2 水鸟调查
        5.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3 研究结果
        5.3.1 秋季迁入阶段3类生境的水鸟群落特征
        5.3.2 冬季停留阶段3类生境的水鸟群落特征
        5.3.3 春季迁出阶段3类生境的水鸟群落特征
    5.4 讨论与结论
6 拉市海越冬期水鸟群落特征的生境因子分析
    6.1 研究方法
        6.1.1 生境因子调查
        6.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研究结果
        6.2.1 越冬期不同阶段生境因子状况
        6.2.2 生境因子对水鸟群落特征的影响
    6.3 讨论
7 拉市海水鸟多样性保护策略
    7.1 拉市海湿地水鸟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
    7.2 拉市海湿地水鸟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
    7.3 拉市海湿地水鸟多样性有效保护的依据
    7.4 拉市海湿地水鸟多样性保护的基本思路
    7.5 拉市海湿地水鸟多样性的保护策略
8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云南拉市海越冬斑头雁觅食地生境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生境选择的研究方法。
        1.2.2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斑头雁对不同生境类型的选择
    2.2 斑头雁对不同生境特征的选择
3 讨论

(10)中国受胁雁鸭类的地理分布及保护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中国雁形目鸟类研究的主要内容
        1.1.1 区系及分布调查
        1.1.2 种群的分布、数量与群落结构
        1.1.3 种群生态
        1.1.4 形态与分类
        1.1.5 栖息地选择
        1.1.6 迁徙动态及监测
        1.1.7 细胞及分子生物学
        1.1.8 驯养繁殖
        1.1.9 禽流感及疫病防治
    1.2 中国雁鸭类地理分布的研究进展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文献的检索与整理,建立中国雁形目鸟类分布数据库
        3.1.1 数据收集与整理
        3.1.2 数据库组成
    3.2 受胁代表物种的确定
    3.3 重要湿地的确定
    3.4 运用DAVI-GIS绘制物种地理分布图
4. 研究结果
    4.1 鸿雁地理分布与保护状况
        4.1.1 生物学特性
        4.1.2 分布与种群数量
        4.1.3 鸿雁在中国的地理分布记录
        4.1.4 鸿雁的保护现状
        4.1.5 鸿雁分布的重要湿地及自然保护区
    4.2 小白额雁地理分布与保护状况
        4.2.1 生物学特性
        4.2.2 分布与种群数量
        4.2.3 小白额雁在中国的地理分布记录
        4.2.4 小白额雁的保护现状
        4.2.5 小白额雁分布的重要湿地与自然保护区
    4.3 罗纹鸭地理分布与保护状况
        4.3.1 生物学特性
        4.3.2 分布与种群数量
        4.3.3 罗纹鸭在中国的地理分布记录
        4.3.4 罗纹鸭的保护现状
        4.3.5 罗纹鸭分布的重要湿地及自然保护区
    4.4 花脸鸭地理分布与保护状况
        4.4.1 生物学特性
        4.4.2 分布与种群数量
        4.4.3 花脸鸭在中国的地理分布记录
        4.4.4 花脸鸭的保护现状
        4.4.5 花脸鸭分布的重要湿地及自然保护区
    4.5 青头潜鸭地理分布与保护状况
        4.5.1 生物学特性
        4.5.2 分布与种群数量
        4.5.3 青头潜鸭在中国的地理分布记录
        4.5.4 青头潜鸭的保护现状
        4.5.5 青头潜鸭分布的重要湿地及自然保护区
    4.6 中华秋沙鸭地理分布与保护状况
        4.6.1 生物学特性
        4.6.2 分布与种群数量
        4.6.3 中华秋沙鸭在中国的分布记录
        4.6.4 中华秋沙鸭的保护现状
        4.6.5 中华秋沙鸭分布的重要湿地及自然保护区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受胁雁鸭类分布的自然保护区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拉市海越冬末期斑头雁行为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斑头雁孵化期行为研究[J]. 万丽霞,贾阳阳,杨巨才,色拥军,罗宏德.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1)
  • [2]甘肃盐池湾斑头雁繁殖期觅食地选择研究[J]. 罗宏德,万丽霞,马映荣,贾阳阳,樊花荣. 安徽农业科学, 2020(16)
  • [3]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斑头雁繁殖期食性分析[J]. 马映荣,万丽霞,罗宏德,贾阳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06)
  • [4]甘肃盐池湾斑头雁巢址选择[J]. 罗宏德,万丽霞,马映荣,杨巨才,色拥军,贾阳阳. 动物学杂志, 2020(03)
  • [5]青藏高原斑头雁与禽流感病毒的时空关系研究[D]. 孙静.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6]鄱阳湖东方白鹳及两种雁类越冬生态的初步研究[D]. 郭宏.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 [7]升金湖越冬白头鹤(Grus monacha)种群环境容纳量研究[D]. 万文静. 安徽大学, 2016(09)
  • [8]拉市海水鸟多样性时空特征及保护策略[D]. 廖峻涛. 云南大学, 2017(05)
  • [9]云南拉市海越冬斑头雁觅食地生境选择研究[J]. 阎良辰,胡明宇,孟凡荣,刘宁. 现代农业科技, 2014(10)
  • [10]中国受胁雁鸭类的地理分布及保护状况研究[D]. 李丁男.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拉市海冬末斑头雁行为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