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情何为杀人者?——麦克白性格剖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宇瑄[1](2019)在《《奥瑟罗》与《麦克白》:从“性格悲剧”透视蛊惑对人心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莎剧《奥瑟罗》与《麦克白》同属性格悲剧,主人公的形象都因为受到某种程度的"蛊惑"而出现惊人的反转,由曾经的英雄变为谋杀犯。可见,蛊惑使其性格的阴暗面凸显。本文基于对二剧的比较,运用性格分析法,探究蛊惑带来的心理影响,从"性格悲剧"角度来阐释悲剧的根源。
张宇[2](2018)在《昆剧新编戏与改编戏研究(1949~2015)》文中提出戏曲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反映作家戏剧观和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1949年以来,昆剧新编戏与改编戏频繁上演,展现出与传统剧目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与艺术气质。本文以1949~2015年间的昆剧新编戏与改编戏为研究对象,运用宏观概括与微观剖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个案为切入点,由文化政策、戏曲观念、审美观念、传播方式等多个维度考察昆剧新编戏与改编戏的发展变化。作为“推陈出新”的代表,《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在改编方面的不足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第一章即围绕着《十五》的改编背景与策略,还原它的创演过程,客观剖析他在不同时期受到不同评价的原因,及它对传统剧目改编的影响。青春版《牡丹亭》是“申遗”成功后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昆剧作品,它代表了一种截然不同于《十五贯》的昆剧改编方式。第二章立足“非遗”语境以及“昆剧新美学”对它的影响,以“昆剧新美学”理念下的青春版《牡丹亭》为案例,理性评价它对现代昆剧改编与传播的影响,深度剖析“青春版”现象难以复制的原因。全球化语境下昆剧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改写既是跨文化改写的实践探索,同时也是国家文化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文化自信的动态记录。第三章通过分析、比较几部外国作品改写而来的昆剧剧目,探讨跨文化改写中的价值重塑与美学重构。第四章到第六章以目前新编昆剧领域三位重量级作家及其代表作为研究对象。郭启宏、张烈、曾永义都是新编昆剧的主力作家,他们不仅作品颇丰,且各有对昆剧编剧的理性思考。郭启宏先生的《南唐遗事》是其“传神史剧”观的代表;张烈先生的《张协状元》获赞“一出戏救活一个流派”,更被誉为“古剧新生”的典范之作,不仅让古老的南戏以昆剧的形态复活于现代舞台,更让观众看到了昆剧在娴雅之外的另一种面貌:曾永义先生于严谨治学之外更尝试编写昆剧,在创作中谨守昆剧的文本体制与音乐规范,为新编昆剧开辟了另一条实践之路。综上,本文选取1949年至2015年之间昆剧代表性剧目及主力剧作家,结合时代背景,发掘其改编或创作动机。从创作手法、美学价值、艺术价值、理论价值等多个维度客观评价昆剧新编戏与改编戏的得失,尽可能为昆剧日后的抢救、传承、传播等一系列工作提供经验性参考。
何叶[3](2018)在《重读世界名剧——莎士比亚戏剧作品《麦克白》人物形象浅析》文中认为世界名剧是探索戏剧之路上的明灯,本文试图以重读《麦克白》为起点,重新遨游世界名剧之海。麦克白及麦克白夫人是非常富有吸引力的两个悲剧人物形象,剧作家莎士比亚成功地刻画出了这对夫妻性格的复杂性。本文将逐一对麦克白及麦克白夫人的人物性格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把握这悲剧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特点。
侯青叶[4](2014)在《悲剧的性格造就悲剧的命运——麦克白之主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创作于1606年的小说《麦克白》所描写的,是麦克白人性与良知的崩溃的故事。莎士比亚通过讲述曾经的英雄麦克白如何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批判了野心、欲望的侵蚀作用。主人公麦克白在他悲剧的性格的驱使下所做出的残忍行径不仅使身边的人感到恐怖,更加造就了他悲剧的命运。而他性格之中最令人生畏的是他强烈的权力欲、野心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残害他人之后难以控制的罪恶感。而这一贯穿全文始终的主线,构成了麦克白采取行动的心理基础,也就决定了他最终悲剧的结局。
马小朝[5](2009)在《论中西悲剧精神的内心冲突》文中研究说明内心冲突是中西悲剧精神最有代表性的审美要素,它是中西文化内在矛盾的结果,也是中西悲剧精神英雄主义的变异。西方悲剧精神的内心冲突是理性主义文化框架深刻裂痕的审美表现,中国悲剧精神的内心冲突是"礼"与"理"深刻悖论的审美表现。
胡涛,王俊巍[6](2008)在《麦克白多重性格解密》文中指出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是四大悲剧中篇幅最小也最为深刻的一部。他永恒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研究者去探秘。其中麦克白的性格尤为复杂。他不同于天生的恶徒、恶魔般的暴君——查理三世,又不同于励精图治、与民同乐的理想君主——亨利五世。他是一个忠勇的将军,又是一个疯狂的野心家、无恶不作的暴君;他迷信神怪的荒诞预言同时有极端的个人中心主义;他在战场上极度勇敢然而在妻子面前却脆弱得像个小孩;他心灵深处笃信宗教却在行为上为了一己私利亵渎神灵……他被认为是"人性中的司芬克斯之迷"。
杨福[7](2005)在《论麦克白的性格特征》文中研究说明《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也是“一出最令人恐惧的悲剧”。正是在这种令人恐惧的氛围中,莎士比亚着重描绘了麦克白从一个气势非凡的英雄沉沦为一个祸国殃民的暴君的过程,深刻揭示了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对人性的吞噬,表现了极端个人主义生活道路的反人道的实质。在探讨麦克白性格特征过程中,我们将批判地借鉴以往莎士比亚评论中的一切有益见解,也将有意识地把人物性格分析方法与意象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期更好地把握这一悲剧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特征。
杨福[8](2004)在《一出最令人恐惧的悲剧——论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文中指出
吕敏宏[9](2003)在《论语言形式在小说翻译中的重要性 ——来自文学文体学的启示》文中提出翻译研究在其历史上一直存在着许多议题,形式与内容之争便是其中之一。文学文体学的产生为“重形式”的论点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传统的文学批评站在社会历史的立场上对文学文本的故事内容进行评论,文学文体学则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文学文本的语言本身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文学文体学家认为,作者为了体现其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学效果、审美价值,遣词造句时会有意识地进行文字筛选。文学文体学的研究对象正是这种特意选择的语言及其在体现主题思想、文学效果、审美价值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本文以小说文体价值为中心,阐述了语言形式与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学效果、审美价值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从词汇、句法、视角及人物话语表达方式等四个层面,通过对美国女作家凯特 肖班的长篇小说《觉醒》四种中文译本的对比分析指出,虽然文体价值分析首先是从诗歌开始的,因为诗歌的语言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文体特征比小说更为突出,但是,文本的语言形式蕴含一定的文学价值这一事实也同样存在于小说当中。然而,人们在阅读小说时,往往由于其故事和情节而忽视其语言形式所蕴含的文体价值。这正是导致译者在翻译时往往停留在再现小说事实这一层面上的原因所在,因而产生“虚假对等”,也因而与“足译”相去甚远。同时,本文作者还指出,虽然由于两种语言存在质的区别,一种语言的语言形式未必能再现于另一种语言,然而,有时译本在文学价值上的遗失并非产生于两种语言质上的区别,而是产生于译者对语言形式的忽视。这一点在小说翻译中尤为明显。 文体分析应用于文学批评在西方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在中国仅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文体学作为文体学的一个分支与文学翻译相联系也只有一、二十年的历史。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领域巨大的潜力。本文作者相信文学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吕敏宏[10](2002)在《同情何为杀人者?——麦克白性格剖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中的主要人物 ,弑君篡位 ,成为一个暴君。他最终以死谢幕 ,但对他的死 ,观众给予更多同情。主要是 :第一 ,麦克白人性中的善 ;第二 ,麦克白随剧情发展而发展的失望乃至绝望 ;第三 ,麦克白作为一员勇将的闪光品质。
二、同情何为杀人者?——麦克白性格剖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同情何为杀人者?——麦克白性格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奥瑟罗》与《麦克白》:从“性格悲剧”透视蛊惑对人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受蛊的性格前提 |
2蛊惑的展开与心理变化的过程 |
2.1疑惑 |
2.2失去自我 |
2.3走火入魔阶段 |
3蛊惑:不同形式,共同根源 |
4悲剧的构成:蛊惑与性格缺陷 |
(2)昆剧新编戏与改编戏研究(1949~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概念厘定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推陈出新”的典型——《十五贯》与昆剧改编 |
第一节 《十五贯》的改编背景 |
一、“戏改”的政治背景 |
二、剧团的生存困境 |
三、昆剧的接受情况 |
第二节 《十五贯》的改编策略 |
一、情节简单化 |
二、语言白话化 |
三、唱腔乱弹化 |
第三节 《十五贯》的昆剧史意义 |
一、建国初期戏曲组织化创作的代表 |
二、建国初期戏曲政治化宣传的代表 |
三、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
四、为昆剧改编提供了参考 |
小结 |
第二章 “非遗”语境下的新经典——青春版《牡丹亭》与“昆剧新美学” |
第一节 “非遗”前的昆剧基本生态 |
一、八十年代:昆剧抢救的兴起与停滞 |
二、九十年代:抢救、保护昆剧刻不容缓 |
第二节 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编策略与营销策略 |
一、独具一格的“昆剧新美学” |
二、“昆剧新美学”影响下的青春版改编策略 |
三、“昆剧新美学”影响下的青春版营销策略 |
第三节 青春版《牡丹亭》新经典地位的奠定 |
一、为昆剧传统剧目改编提供美学参考 |
二、为昆剧市场化运营提供经验参考 |
三、为昆剧年轻观众养成提供模式参考 |
小结 |
第三章 全球化语境下的昆剧跨文化改写——外国文学作品的昆剧搬演 |
第一节 主题挪移:异域文化本土化的价值重塑 |
一、情节的更易 |
二、角色的重塑 |
三、人物功用的变化 |
第二节 审美挪移:异域文化昆剧演绎的美学重构 |
一、从关注人性到摹写人情 |
二、女性角色的处理 |
三、模糊行当的表演 |
第三节 外国文学作品的昆剧改写意义 |
一、探讨异国形象的误读问题 |
二、探索传统与现代并置问题 |
小结 |
第四章 “传神史剧”观下的昆剧实践——郭启宏的新编昆剧 |
第一节 独树一帜的“传神史剧”观 |
一、“传神史剧”观提出的背景 |
二、“传神史剧”观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传神史剧”观下的昆剧创作实践 |
一、题材上的“从前”情结 |
二、文本上的“重铸伟词” |
三、审美上回归昆剧传统 |
第三节 “三位一体”的创作特色 |
一、优雅的历史感 |
二、鲜活的现实感 |
三、别一种自我意识 |
小结 |
第五章 “古剧新生”与新编昆剧——张烈的新编昆剧 |
第一节 “古剧新生”:一出戏救活一个流派 |
一、《张协状元》的创作缘起 |
二、《张协状元》与永昆风貌的复归 |
三、《张协状元》对永嘉昆剧的影响 |
第二节 “古剧新生”影响下《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昆剧搬演 |
一、《宦门子弟错立身》 |
二、《小孙屠》 |
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昆剧搬演的再评价 |
第三节 张烈昆剧编创理念的实践与影响 |
一、张烈的昆剧编创理念:通俗化 |
二、张烈新编昆剧的舞台实践 |
三、张烈新编昆剧的影响与意义 |
小结 |
第六章 “拨乱反正”观念下的新编昆剧实践——曾永义的新编昆剧 |
第一节 曾永义的昆剧创作观 |
一、取材历史故事与“民族故事” |
二、“至情”主题寄托遥深 |
三、关目排场当行本色 |
第二节 曾永义新编昆剧的艺术特色 |
一、以研究态度为戏,以研究成果入戏 |
二、深谙戏曲主体在于歌乐 |
三、宾白醒豁,科诨自然 |
第三节 曾永义新编昆剧的意义与影响 |
一、昆剧文本传统的复归 |
二、以场上实践夯实编剧理论 |
三、丰富昆剧新编剧目 |
小结 |
余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致谢 |
(4)悲剧的性格造就悲剧的命运——麦克白之主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矛盾的性格初露弊端 |
2 昔日的英雄沦为弑君篡权的凶手 |
3 性格的悲剧因素导致悲剧的结局 |
(6)麦克白多重性格解密(论文提纲范文)
一迷信神怪和相信个人 |
二忠君爱国和弑君窃国 |
三极度勇敢和极度脆弱 |
四笃信宗教和亵渎神灵 |
五英雄行为和庸众心理 |
(9)论语言形式在小说翻译中的重要性 ——来自文学文体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Chapter 2 Literary Stylistics |
2.1 Literary Language |
2.2 Linguistic Form vs. Literary Effects And Thematic Significance |
2.3 More Words on Fictional Stylistics |
2.3.1 Transition of Focalization |
2.3.2 Mode of Speech Presentation |
Chapter 3 Application of Literary stylistics In the Translation of Fiction |
3.1 Aspect of Lexical Level |
3.2 Aspect of Syntactic Level |
3.2.1 Unusual Clause Theme |
3.2.2 Ungrammatical Syntactic Structure |
3.3 Aspect of Transition of Focalization |
3.4 Aspect of Mode of Speech Rep4esentation |
Chapter 4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
四、同情何为杀人者?——麦克白性格剖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奥瑟罗》与《麦克白》:从“性格悲剧”透视蛊惑对人心的影响[J]. 黄宇瑄. 英语广场, 2019(07)
- [2]昆剧新编戏与改编戏研究(1949~2015)[D]. 张宇. 苏州大学, 2018(01)
- [3]重读世界名剧——莎士比亚戏剧作品《麦克白》人物形象浅析[J]. 何叶. 名作欣赏, 2018(05)
- [4]悲剧的性格造就悲剧的命运——麦克白之主题分析[J]. 侯青叶.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4(03)
- [5]论中西悲剧精神的内心冲突[J]. 马小朝.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 [6]麦克白多重性格解密[J]. 胡涛,王俊巍. 作家, 2008(06)
- [7]论麦克白的性格特征[J]. 杨福.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2)
- [8]一出最令人恐惧的悲剧——论莎士比亚的《麦克白》[D]. 杨福. 吉林大学, 2004(04)
- [9]论语言形式在小说翻译中的重要性 ——来自文学文体学的启示[D]. 吕敏宏. 陕西师范大学, 2003(01)
- [10]同情何为杀人者?——麦克白性格剖析[J]. 吕敏宏. 唐都学刊,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