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场所空气中多种有机成分的气相色谱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陈璐[1](2021)在《工作场所空气中乙胺、异丙胺、正丁胺和二乙烯三胺的离子色谱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胺、异丙胺、正丁胺是生产农药、染料、医药、杀虫剂、乳化剂、表面活性剂等的重要化工原料。劳动者在工作场所可能经呼吸道和皮肤接触到乙胺、异丙胺和正丁胺,其对眼睛、上呼吸道、肺、皮肤等具有强刺激性,可引起咳嗽、呼吸困难、胸痛、支气管炎、化学性肺炎、肺水肿、甚至昏迷,对角膜造成损伤,引起灼伤以至导致失明。我国《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中规定了正丁胺的最高容许浓度(MAC)为15mg/m3,乙胺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为9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为18 mg/m3,异丙胺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为12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为24mg/m3。乙胺和正丁胺现有标准检测方法均为聚乙二醇:KOH:Chromosorb103和Chromosorb103填充柱气相色谱法,技术相对落后,方法的最低定量浓度不能满足GBZ 2.1-2019对检测方法的要求;异丙胺暂无标准检测方法。目的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乙胺、异丙胺、正丁胺和二乙烯三胺的离子色谱法方法依据GBZ-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和GBZ/T210.4-2008《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四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测定方法》的要求,采用动态配气法对样品采集方式、采样效率和吸附容量进行研究;采用离子色谱法对工作场所空气中乙胺、异丙胺、正丁胺进行测定;对仪器测定条件和淋洗液浓度等进行优化实验,对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解吸效率等方法性能指标进行规范性研究和评估。(1)乙胺:采用中性硅胶管以500mL/min的流量采集15min,以50mL/min的流量采集240min空气样品;样品用10mmol/L的硫酸溶液解吸;IonPac CS12A色谱柱分离,柱温为25℃,流速为1ml/min,甲基磺酸(MSA)淋洗液浓度为5mmol/L,以乙胺阳离子的保留时间定性,用外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2)异丙胺:采用中性硅胶管以500mL/min流量采集15min,以40 mL/min流量采集240min空气样品;样品用1 0mmol/L的硫酸溶液解吸;IonPac CS12A色谱柱分离,柱温为25℃,流速为0.5ml/min,MSA淋洗液浓度为10mmol/L,以异丙胺阳离子的保留时间定性,用外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3)正丁胺:采用中性硅胶管以500mL/min采样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样品用10mmol/L的硫酸溶液解吸;IonPac CS19色谱柱分离,柱温为30℃,流速为1ml/min,MSA淋洗液浓度为15mmol/L,以正丁胺阳离子的保留时间定性,用外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结果(1)乙胺:方法检出限为4.29μg/L,方法定量下限为14.29μg/L;在0~5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标准曲线线性方程为y=0.1243x+0.0429,相关系数为r=0.9997;最低检出浓度为0.004 mg/m3,最低定量浓度为0.012 mg/m3(以采样6.0L空气样品计);解吸效率为94.60%~99.23%;加标回收率为96.53%~99.99%;方法批内精密度为1.00%~1.37%,批间精密度为1.04%~1.68%;采样流量适宜范围为50mL/min~100mL/min;采样效率为98.5%~99.6%;吸附容量为730μg。(2)异丙胺:方法检出限为15.65μg/L,方法定量下限为52.17μg/L;在0~10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标准曲线线性方程为y=0.0962x-0.0557,相关系数为r=0.9998;最低检出浓度为0.013 mg/m3,最低定量浓度为0.043 mg/m3(以采样6.0L计);解吸效率为87.8%~99.2%;加标回收率为78.53%~93.27%;批内精密度为1.14%~2.14%,批间精密度为1.24%~2.30%;采样流量适宜范围为20mL/min~40mL/min;采样效率为99.91%~100%;吸附容量为1642μg。(3)正丁胺:方法检出限为11.25μg/L,方法定量下限为37.50μg/L;在0~10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标准曲线线性方程为y=0.0713x-0.0327,相关系数为r=0.9992。最低检出浓度为0.008mg/m3,最低定量浓度为0.025mg/m3(以采样7.5L计);解吸效率为91.50%~95.38%;加标回收率为83.83%~100.02%;批内精密度为1.35%~2.30%,批间精密度为1.10%~2.20%;采样效率均为100%;吸附容量为2017μg。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工作场所空气中乙胺、异丙胺和正丁胺的离子色谱法测定方法,方法各个性能指标满足GBZ/T210.4-2008《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四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测定方法》的要求,该方法灵敏度较高,操作简单,适用于测定空气中乙胺、异丙胺和正丁胺的浓度,满足GBZ 2.1-2019对检测方法的要求。
陈海川[2](2021)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尿中正丁醇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正丁醇是多种涂料的溶剂和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原料,也用于制造丙烯酸丁酯、醋酸丁酯、乙二醇丁醚以及作为有机合成中间体和生物化学药的萃取剂,还用于制造表面活性剂。正丁醇作为重要有机溶剂,在化工生产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正丁醇有毒有害、挥发性强,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造成对人体的损害及对环境的污染。正丁醇具有刺激性和麻醉作用,会引起从中度抑郁到麻醉的典型酒精中毒症状,主要症状为眼、鼻、喉部刺激,导致角膜特征性炎症,还会引起头痛、眩晕、嗜睡等。进入人体内的正丁醇在24小时后经代谢可以在尿中保留约0.3%的原形,尿中少量的正丁醇可作为职业接触正丁醇的生物标志物。德国科学研究联合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DFG)制定的正丁醇职业接触限值——班末尿中正丁醇的生物学耐受值(Biological Tolerance Value,BAT)为10mg/g肌酐,目前我国尚未制定正丁醇职业接触生物限值指标和检测方法。本研究旨在建立并规范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HS-SPME-GC)测定尿中正丁醇的方法,并将建立的方法运用到工作中,为今后我国制定尿中正丁醇的标准检验方法提供方法基础,为制定我国尿中正丁醇职业接触生物限值提供技术支撑。方法(1)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方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用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苯(Polydimethylsiloxane/Divinylbenzene,PDMS/DVB)固相微萃取头于恒温水浴锅中萃取尿中的正丁醇,然后将萃取头注入气相色谱仪进样。用HP-5毛细管柱(30m×0.32mm×0.25μm)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2)用单因素轮换法探索盐析量、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解吸时间等实验条件。在单因素轮换实验基础上选取对实验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盐析量、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通过正交表设计进行正交试验,综合选择HS-SPME-GC测定尿中正丁醇的最佳实验条件。(3)探究方法学性能指标如:线性范围、检出限、定量下限、准确度、精密度、稳定性等。应用该方法对大学生志愿者尿样进行检测,并选择SD大鼠喂养含正丁醇的饮用水,检测经大鼠代谢后尿中保留的正丁醇原形含量水平,验证方法的实用性。(4)对实验过程中引入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以判断影响检验结果的关键环节。结果(1)优化的前处理条件:称取5.0g无水硫酸钠于20ml顶空瓶中,加入5.0ml尿样,盖上配有聚四氟乙烯垫的顶空瓶盖密封,充分振荡。将密封好的顶空瓶放入35℃的恒温水浴锅中,插入PDMS/DVB固相微萃取头,30min后迅速将萃取头抽出,于气相色谱仪进样,解吸4min。(2)气相色谱仪条件:采用HP-5毛细管柱(30m×0.32mm×0.25μm),载气(高纯氮气)流速0.3ml/min,分流比20:1,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260℃,程序升温条件:初始温度80℃,以2℃/min的速率升到100℃。(3)方法学性能指标:线性范围为0.04~3.0mg/L,线性方程为y=51.32x+1.99,相关系数r=0.9995,检出限为0.04mg/L,定量下限为0.13mg/L;方法的回收率为77.4%~102.8%,日内相对标准偏差为3.67%~8.11%,日间相对标准偏差为4.94%~6.90%,样品在4℃的冰箱里至少能保存5天;配制1000mg/L的正丁醇水溶液喂养SD大鼠,同时做空白对照,分别收集10天的20份大鼠尿样,当天进行测定,对照组中没有检测出正丁醇,喂食正丁醇的大鼠尿中正丁醇原形浓度范围为0.55~1.38mg/L。(4)用建立的方法测定正丁醇浓度为1.2mg/L示例尿样,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0.034mg/L,拓展不确定度为0.068 mg/L。结论(1)建立了HS-SPME-GC测定尿中微量正丁醇的新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富集过程中不使用有机溶剂,绿色环保,可减少样品基质效应。(2)新方法检出限远低于德国DFG制定的正丁醇职业接触生物限值,灵敏度高,富集效率好,精密度和准确度均满足我国《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5部分: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测定方法》(GBZ/T 210.5-2008)的要求。(3)将该方法应用于人群以及动物尿样测定,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适用于职业接触正丁醇人群尿样中正丁醇的测定,可为我国制定尿中正丁醇测定方法标准提供技术经验。
吴晨[3](2021)在《气相色谱法测定制鞋车间空气中多种挥发性有机物》文中研究指明制鞋车间使用原料众多,存在多种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本课题以气相色谱仪为主要分析仪器,研究搭配不同前处理技术及检测器,分析制鞋车间不同类别挥发性有机物。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衍生气相色谱法测定制鞋车间空气中的甲醛应用衍生气相色谱法测定制鞋车间空气中的甲醛。本文以纯水采集空气中的甲醛,加入2,4-二硝基苯肼衍生后进行萃取并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pH=6和60℃水浴条件下衍生30 min效果最好。本方法考察了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检出限和最低检出浓度、样品中甲醛加标回收率等指标。实验表明:该方法选择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取代目前广为应用的分光光度法。2.制鞋车间空气中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二甲基乙酰胺(DMA)的二次热解吸-气相色谱法建立了制鞋车间空气中DMF和DMA的二次热解吸-气相色谱法,考察了色谱柱种类、检测器类型、热解吸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最终采用FFAP为色谱柱、NPD为检测器、280℃为热解吸温度。计算了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解吸效率、最低检出质量和最低检出浓度。与国标法对比,应用该方法可有效提高实验灵敏度。同时,实验还对污染来源进行了初步研究。3.制鞋车间空气中的17种常见挥发性有机物的二次热解吸-气相色谱法建立了可以同时检测制鞋车间空气中常见17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着重考察了热解吸温度和色谱柱温度对检测的影响,与国标法中的溶剂解吸法相比,该方法测定检出限显着降低,检出多种微量物质,适用于制鞋车间空气中上述十七种物质的测定。
袁小雪,李杰,雍莉,胡彬,刘滔[4](2021)在《我国工作场所空气挥发性有机物采样及前处理方法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污染物的种类日益繁多,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其中最常见的一个类别,其主要由生产工艺中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造成。VOCs具有化学毒性,有致癌、致畸及致突变作用,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巨大危害。由于VOCs饱和蒸气压大,在作业场所中易大量释放,会引发工人接触有机物而中毒,因此,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VOCs对维护相应人群健康显得十分重要。而采用有效的采样方法及合适的前处理方法
金倩[5](2020)在《环境空气中硝基苯类化合物快速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硝基苯类化合物是一类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染料、化工等领域的高毒性半挥发有机物。环境空气中的硝基苯类化合物一般存在于特定工作场所或突发事件中,对工作场所中人体健康的危害和环境的污染不可忽视。因此,发展快速、高效、准确的检测环境空气中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方法对于环境监测及保护人体健康都非常重要。针铺集阱装置(NTD)是一种针型的固相微萃取采样技术,其具有快速、操作简单、无需溶剂萃取等特点,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检测环境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检测结果准确,已应用于环境中多种VOCs的检测。本文选择空气中七种硝基苯类化合物(硝基苯NB、邻硝基甲苯ONT、间硝基甲苯MNT、对硝基甲苯PNT、邻硝基氯苯ONCB、对硝基氯苯MNCB、对硝基氯苯PNCB)为检测目标物,建立同时快速测定七种硝基苯类化合物方法(GC-MS)和快速采样与测定环境中的硝基苯类化合物的采样-检测分析方法(NTD-GC-MS),应用新建方法对汽修厂空气中硝基苯类化合物进行快速检测分析。论文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建立了GC-MS同时快速测定七种硝基苯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比实验,选择Equity-5毛细柱,并对仪器参数进行了优化,确定了GC-MS同时测定七种硝基苯类化合物的仪器参数,最终优化的参数为:进样口温度为250℃,不分流进样,分流比为15,柱流量为1.3 ml·min-1;升温程序为:起始温度50℃,以9℃·min-1升温至210℃保持1 min,再以15℃·min-1升至250℃保持1 min。可得到分离较好的色谱峰,13 min可实现物质全部分离。不同浓度(0.01~2.0μg·m L-1)的硝基苯类化合物标准曲线线性系数为0.9990~0.9995,仪器检测限为0.0001~0.0014μg·m L-1,定量限为0.001~0.007μg·m L-1,相对偏差为5.3~9.8%。2.建立了NTD-GC-MS新型快速采样-检测环境中的硝基苯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通过优化实验,确定解吸时间为4 min、解吸温度270℃,NTD的采样速率为4 m L·min-1,七种硝基苯类化合物浓度在1~200 ng·L-1时都有较好的线性,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3~0.9997。对空气样品不同浓度回收加标实验表明,七种硝基苯类化合物的回收率为87.4%~104.5%,相对标准偏差为4.3%~12.1%,表明NTD-GC-MS测定空气中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及准确性,使用该方法能够可得到快速、高效、准确的检测效果。3.应用NTD-GC-MS方法快速检测汽修厂空气中硝基苯类化合物。利用NTD-GC-MS对广州市三个不同汽修厂空气中的硝基类化合物进行检测分析,均可检测到NB和PNCB两种物质。三家汽修厂NB的浓度在10.01±1.23 ng·L-1~113.99±28.09 ng·L-1之间,PNCB的浓度在10.57±0.54~34.56±8.26 ng·L-1之间,其中采样点1为有组织排放废气,采样点2和采样点3为无组织排放废气。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有组织排放废气中硝基苯类化合物最高浓度限值20 mg·m-3,无组织排放废气中最高浓度限值为0.050 mg·m-3,采样点3无组织排放废气NB的浓度(113.99±28.09 ng·L-1)超过国家标准最高浓度限值,其余采样点的NB和PNCB均没有超过国家标准最高浓度限值。NTD-GC-MS对汽修厂中的硝基苯类化合物的采样检测,采样时间为25 min,GC-MS解吸10 min即可出检测结果,实现了快速、高效的样品分析。
彭辉[6](2019)在《固体吸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9种乙酸酯类化合物》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9种乙酸酯类化合物的收集、样品前处理方法的气相色谱检测条件,选用活性炭管富集乙酸酯类化合物,用二硫化碳进行解吸,毛细管柱进行分离,使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进行定量检测。乙酸甲酯、乙酸乙烯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异丙酯、乙酸丁酯、乙酸异丁酯、乙酸戊酯、乙酸异戊酯9种物质均为乙酸酯类化合物,为无色透明液体,微溶于水;其不仅广泛应用于溶剂、增塑剂、表面活性剂及聚合物单体等方面,而且在有机化学合成工艺溶剂主要作为油墨、粘合剂、涂料(油漆及瓷漆)配方中的活性溶剂、制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乙酸酯类化合物的危险特性是易燃,空气与其蒸气混合形成的混合物具有易燃易爆性,遇到强氧化剂、明火时会引发燃烧或爆炸;此外,其蒸气在低浓度时会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性,较高浓度时,吸入人体后会对神经产生麻醉作用,严重时会引发头痛、头晕、呕吐等症状,若长期接触会导致肺及呼吸道疾病。因此,对于乙酸酯类化合物的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固体吸附-溶剂解吸结合气相色谱测定了空气中9种乙酸酯类化合物,为环境空气中乙酸酯类的污染检(监)测与控制提供技术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色谱条件优化。通过优化色谱条件,最终确定使用DB-624(60 m×0.25 mm×1.4μm)型色谱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升温程序:初始温度为40℃(保留3 min),以15℃·min-1升温至70℃(保留1min),以4℃·min-1升温至100℃(共31min);分流比:25∶1;进样量:1μL。9种乙酸酯类化合物在110 mg·L-1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0。(2)样品采集条件及样品前处理条件优化。主要对采样流量、采样时间、吸附剂类型、解吸剂类型和解吸时间五个方面进行优化。最终确定活性炭采样管作为最佳吸附剂,设定大气采样器采样流量0.6 L·min-1,采样时间30 min进行采样,采样完毕后经二硫化碳进行解吸,解吸时间为30 min,解吸完毕后进行样品分析。(3)方法回收率及精密度试验。利用上述方法在1 mg·L-1、5 mg·L-1、10 mg·L-1 3个水平上进行了加标回收率试验,每个水平重复5次,结果显示,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2.65%99.97%,相对标准偏差为1.81%6.14%,乙酸甲酯、乙酸乙烯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异丙酯、乙酸丁酯、乙酸异丁酯、乙酸戊酯、乙酸异戊酯的仪器检出限分别为0.5 mg·L-1、0.3 mg·L-1、0.1 mg·L-1、0.2 mg·L-1、0.05 mg·L-1、0.3 mg·L-1、0.5 mg·L-1、0.2 mg·L-1、0.5 mg·L-1;稀释乙酸酯类化合物气体浓度至0.55 mg·m-3,以活性炭为吸附剂,以0.6 L·min-1流量模拟气体采样采集模拟气体30 min,经二硫化碳解吸30 min,再进行气相色谱测定分析,对样品进行7次平行测定,结果显示,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024 mg·m-3、0.0049 mg·m-3、0.0065 mg·m-3、0.0043 mg·m-3、0.0087 mg·m-3、0.0063mg·m-3、0.0058 mg·m-3、0.0073 mg·m-3、0.0087 mg·m-3,符合检测要求。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度好,符合乙酸酯类化合物检测的技术要求,为环境空气或工作场所空气中乙酸酯类化合物的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袁小雪,刘滔,谢碧俊,雍莉,胡彬[7](2018)在《工作场所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2002-2016年工作场所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光谱法、电化学法和直读法等,并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分析方法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引用文献94篇)。
李利荣,王艳丽,崔连喜,张肇元,杨虹,吴宇峰,魏恩棋[8](2015)在《恶臭成分的仪器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对恶臭污染物质的测定内容包括恶臭物质的总体浓度、具体成分及相应的浓度水平。随着痕量气体分析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加受控恶臭污染物的种类成为可能。恶臭物质因种类繁多、性质差异大,分析方法多种多样。该文根据不同恶臭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结合国内外最先进的分析技术和标准,从恶臭物质样品采集、前处理以及不同分析仪器的选择方面,综述了目前恶臭成分的仪器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庄小舟[9](2015)在《东莞市某五金制品厂车间空气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金制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车间环境空气污染物主要有生产性粉尘和化学毒物。这些污染物会通过呼吸、皮肤接触对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危害。基于五金制品厂的工程分析,结合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分析,探讨各工段车间环境空气中各种污染物污染的特征,找出污染物危害的关键控制点;采用Excel2003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探讨车间各空气污染物的来源,综合评价车间空气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以及对作业人员身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五金制品厂的生产性粉尘包括裁剪车间的铝尘和研磨车间研磨和喷砂作业时产生的混合粉尘。生产性化学毒物主要为丝印溶剂及其他有机溶剂的挥发物、氧化车间的酸、碱。主要为:苯、甲苯、二甲苯、氮氧化物、硫酸、磷酸、氢氧化钠等。车间环境空气中的有机物污染主要集中在丝印车间,其中甲苯的浓度范围是5.4485.9mg/m3,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无机酸碱等污染主要集中在氧化车间,其中硫酸雾浓度范围是0.472.36 mg/m3,氢氧化钠的最高接触浓度为3.2 mg/m3,均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裁剪车间及研磨车间的粉尘浓度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根据监测结果把握主要的污染控制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环境与健康防治措施的研究应用。五金制品厂进行了较为先进的整改措施,投入使用的卫生防护工程等措施在职业卫生防护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傅若农[10](2011)在《近两年国内气相色谱的进展》文中指出对近两年国内学者对气相色谱(GC)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综述。GC已经是一门十分成熟和广泛应用的分析技术,近两年国内学者的研究发展近似于国外的GC研究和发展,基础性GC研究不多,大多为GC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应用研究包括在食品、中药、水、气、石油、石化、工业品、农残和烟草分析中的应用。
二、工作场所空气中多种有机成分的气相色谱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作场所空气中多种有机成分的气相色谱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工作场所空气中乙胺、异丙胺、正丁胺和二乙烯三胺的离子色谱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 乙胺 |
(二) 异丙胺 |
(三) 正丁胺 |
(四) 二乙烯三胺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现状 |
四、方法选择 |
第二部分 方法研究 |
一、乙胺 |
(一) 仪器与设备 |
(二) 研究内容 |
(三)结果与讨论 |
(四) 小结 |
二、异丙胺 |
(一) 仪器与设备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结果与讨论 |
(四) 小结 |
三、正丁胺 |
(一) 仪器与设备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结果与讨论 |
(四) 小结 |
四、二乙烯三胺 |
(一) 仪器与设备 |
(二) 实验内容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四部分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一 空气中胺类化合物检测方法研宄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工作场所空气中乙胺测定的离子色谱法 |
参考文献 |
(2)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尿中正丁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剂 |
1.1.2 仪器 |
1.2 方法 |
1.2.1 原理 |
1.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1.2.3 样品采集与保存 |
1.2.4 样品前处理 |
1.2.5 气相色谱条件 |
1.2.6 样品浓度的计算 |
1.2.7 实验条件优化 |
1.2.8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实验条件的优化 |
2.1.1 单因素轮换实验法 |
2.1.2 正交试验设计 |
2.2 标准曲线 |
2.3 检出限与定量下限 |
2.4 精密度实验 |
2.5 准确度实验 |
2.6 稳定性实验 |
2.7 实际应用 |
2.7.1 志愿者尿样测定 |
2.7.2 大鼠尿样测定 |
2.8 不确定度评定 |
2.8.1 不确定度的来源 |
2.8.2 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
2.8.3 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 |
3 讨论 |
3.1 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的选择 |
3.1.1 单因素轮换实验法 |
3.1.2 正交试验设计 |
3.2 气相色谱仪条件的选择 |
3.3 方法学指标 |
3.3.1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 |
3.3.2 精密度和准确度 |
3.3.3 样品稳定性 |
3.4 不确定度分析 |
3.5 实际应用 |
4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尿中暴露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3)气相色谱法测定制鞋车间空气中多种挥发性有机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概述 |
1.2 制鞋车间常见有毒有害物质 |
1.2.1 空气有毒有害物质 |
1.2.2 非空气有毒有害物质 |
1.3 制鞋车间有毒有害物质分析技术 |
1.3.1 制鞋车间空气有毒有害物质分析技术 |
1.3.2 制鞋车间非空气有毒有害物质分析技术 |
1.4 色谱分析技术 |
1.4.1 衍生色谱法 |
1.4.2 二次热解吸-气相色谱法 |
1.5 本文的立题思想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衍生气相色谱法测定制鞋车间空气中的甲醛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耗材 |
2.2.2 试剂 |
2.2.3 样品前处理 |
2.2.4 标准溶液配制与处理 |
2.2.5 气相色谱仪检测条件 |
2.3 结果讨论 |
2.3.1 实验条件选择 |
2.3.2 衍生产物谱图 |
2.3.3 标准曲线线性拟合与方法检出限 |
2.3.4 实际样品甲醛检测与回收率实验 |
2.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二次热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制鞋车间空气中DM和DMA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耗材 |
3.2.2 试剂 |
3.2.3 样品前处理 |
3.2.4 标准溶液配制 |
3.2.5 气相色谱仪测试条件 |
3.2.6 热解吸仪测试条件 |
3.3 结果讨论 |
3.3.1 实验条件选择 |
3.3.2 DMF和DMA气相色谱图 |
3.3.3 标准曲线线性拟合与方法检出限 |
3.3.4 实际样品检测与解吸效率实验 |
3.3.5 污染来源的分析 |
3.3.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二次热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制鞋车间空气中17种挥发性有机物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耗材 |
4.2.2 试剂 |
4.2.3 样品前处理 |
4.2.4 标准溶液配制 |
4.2.5 气相色谱仪测试条件 |
4.2.6 热解吸仪测试条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实验条件选择 |
4.3.2 有机物谱图及分离度 |
4.3.3 标准曲线线性拟合与方法检出限 |
4.3.4 实际样品检测与解吸效率实验 |
4.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我国工作场所空气挥发性有机物采样及前处理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采样和前处理方法 |
1.1 浓缩采样法 |
1.1.1 活性炭管采样 |
1.1.2 硅胶管采样 |
1.1.3 Tenax不锈钢吸附管采样 |
1.2 直接采样法 |
1.3 被动式采样法 |
1.4 前处理顶空新技术 |
2 总结与展望 |
(5)环境空气中硝基苯类化合物快速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概述 |
1.2 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1 样品分析检测方法 |
1.2.2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技术 |
1.3 针捕集阱技术概述 |
1.3.1 针捕集阱技术的发展与原理 |
1.3.2 针捕集阱技术在环境中的实际应用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GC-MS同时测定七种硝基苯类化合物的仪器方法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标准溶液配制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色谱参数优化 |
2.3.2 质谱参数优化 |
2.3.3 GC-MS参数最终优化结果 |
2.3.4 仪器的方法性能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针捕集阱用于空气中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3 GC-MS分析条件 |
3.2 样品采集与分析 |
3.2.1 配制标准溶液 |
3.2.2 样品分析 |
3.3 质量控制与保证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液体转化为气体条件优化 |
3.4.2 解吸参数优化 |
3.4.3 NTD采样参数优化 |
3.4.3.1 采样速率优化 |
3.4.3.2 突破体积优化 |
3.4.3.3 储存时间优化 |
3.4.3.4 方法线性、检测限与定量限 |
3.5 方法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修厂空气中硝基苯类化合物快速检测分析 |
4.1 实验部分 |
4.1.1 采样点与样品采集 |
4.1.2 材料与方法 |
4.1.3 质量控制与保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汽修厂 1(采样点 1)检测结果分析 |
4.2.2 汽修厂 2(采样点 2)的检测结果分析 |
4.2.3 汽修厂 3(采样点 3)的检测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固体吸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9种乙酸酯类化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乙酸酯类化合物的性质及危害 |
1.1.1 乙酸酯类化合物性质 |
1.1.2 乙酸酯类化合物危害 |
1.2 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2.1 气相色谱法 |
1.2.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1.2.3 液相色谱法 |
1.3 采样技术研究 |
1.3.1 直接采样法 |
1.3.2 有泵型采样法 |
1.3.3 无泵型采样法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化学试剂 |
2.1.2 试验仪器 |
2.1.3 色谱柱 |
2.2 乙酸酯类化合物标准气体稀释及采集 |
2.2.1 标准气体稀释系统 |
2.2.2 气体采集系统 |
2.2.3 气体采集系统泄漏检查 |
2.2.4 气体采集步骤 |
2.3 试验方法 |
2.3.1 色谱条件优化试验 |
2.3.2 吸附试验 |
2.3.3 解吸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乙酸酯类化合物仪器条件优化 |
3.1.1 检测器选择 |
3.1.2 色谱柱的选择 |
3.1.3 升温程序优化 |
3.2 采样条件优化 |
3.2.1 采样流量优化 |
3.2.2 采样时间优化 |
3.3 吸附剂类型优化 |
3.4 解吸试验条件优化 |
3.4.1 解吸剂类型的优化 |
3.4.2 解吸时间的优化 |
3.5 方法学验证 |
3.5.1 标准曲线 |
3.5.2 检出限 |
3.5.3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 |
4 讨论 |
4.1 试验条件优化 |
4.1.1 样品前处理条件优化 |
4.1.2 色谱柱选择 |
4.2 研究创新与不足 |
4.2.1 研究创新 |
4.2.2 研究不足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工作场所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色谱法 |
1.1 气相色谱法 |
1.1.1 样品前处理方法 |
1.1.2 色谱柱 |
1.2 气相色谱-质谱法 |
1.3 便携式气相色谱法和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法 |
1.4 液相色谱法 |
1.4.1 胺类挥发性有机物 |
1.4.2 醛类挥发性有机物 |
1.4.3 羧酸类挥发性有机物 |
1.4.4 酯类挥发性有机物 |
1.4.5 硝基烷烃类挥发性有机物 |
1.4.6 酸酐类挥发性有机物 |
1.4.7 有机氯、酚类及多环芳烃挥发性有机物 |
1.4.8 多组分挥发性有机物 |
1.5 液相色谱-质谱法 |
1.6 离子色谱法 |
2 光谱法 |
2.1 红外光谱法 |
2.2 光离子检测器法 |
2.3 光学传感器法 |
3 电化学法 |
3.1 压电传感器法 |
3.2 电化学传感器法 |
4 直读法 |
5 总结和展望 |
(8)恶臭成分的仪器分析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恶臭成分测定的前处理方法 |
1.1 含恶臭物质水样与固体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
1.1.1 直接进样法 |
1.1.2 顶空法 |
1.1.3 吹扫捕集法 |
1.1.4 液液萃取法 |
1.1.5 固相萃取法 |
1.1.6 固相微萃取法 |
1.1.7 真空蒸馏法 |
1.1.8 溶剂萃取法 |
1.2 含恶臭物质气体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
1.2.1 直接采集气体样品 |
1.2.2 吸收液吸收样品 |
1.2.3 固体吸附法采集样品 |
1.2.4 低温冷凝浓缩法采集样品 |
1.2.5 衍生化法采集样品 |
1.2.6 固相微萃取法采集样品 |
1.2.7 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法现场采集样品 |
2 恶臭成分的仪器分析方法 |
3 结论 |
(9)东莞市某五金制品厂车间空气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选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括 |
1.2.1 五金制品加工工艺发展情况 |
1.2.2 主要污染物的危害研究情况 |
1.2.3 车间环境空气样品分析方法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现场调查与工程分析 |
2.1.1 裁剪及研磨车间 |
2.1.2 氧化车间 |
2.1.3 丝印车间 |
2.2 样品采集 |
2.2.1 现场监测采样点设置原则和方法 |
2.2.2 采样布点 |
2.2.3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
2.3 仪器与试剂 |
2.3.1 仪器设备 |
2.3.2 化学试剂 |
2.3.3 标准试剂与溶液 |
2.3.4 质量控制样品 |
2.4 样品分析 |
2.4.1 车间粉尘样品分析 |
2.4.2 车间化学毒物样品分析 |
2.4.3 车间有机溶剂挥发成分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结果及资料分析 |
3.1 车间空气检测结果的分析方法 |
3.2 车间空气污染物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 |
3.2.1 裁剪车间空气污染物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 |
3.2.2 研磨车间空气污染物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 |
3.2.3 氧化车间空气污染物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 |
3.2.4 丝印车间空气污染物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 |
3.3 五金制品厂车间空气污染物的分布规律及关键控制点 |
3.4 五金制品厂各车间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结果及分析 |
3.4.1 五金制品厂各车间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结果汇总 |
3.4.2 五金制品厂各车间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结果的分析和建议 |
3.4.3 五金制品厂各车间人员的职业医学观察及职业禁忌症处理意见 |
3.4.4 五金制品厂的职业体检结果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对策与措施 |
4.1 卫生防护工程技术措施 |
4.1.1 工业通风作用及分类 |
4.1.2 局部排风系统的原理和设计要求 |
4.1.3 五金制品厂的粉尘防护工程 |
4.1.4 五金制品厂的有毒物质防护工程 |
4.2 个人防护用品措施 |
4.3 环境与健康管理制度措施 |
4.3.1 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 |
4.3.2 生产环境所致的职业病防治规划、实施方案及执行情况 |
4.3.3 环境与健康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及执行情况 |
4.3.4 工作场所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制度 |
4.3.5 职业病危害的告知情况 |
4.3.6 环境与健康培训情况 |
4.3.7 职业健康监护制度 |
4.3.8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设施及检查情况 |
4.3.9 工作场所的危害警示标识及中文警示说明的设置状况 |
4.3.10 环境与健康档案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一 |
附图二 |
致谢 |
附件 |
四、工作场所空气中多种有机成分的气相色谱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作场所空气中乙胺、异丙胺、正丁胺和二乙烯三胺的离子色谱法研究[D]. 陈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尿中正丁醇方法研究[D]. 陈海川.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3]气相色谱法测定制鞋车间空气中多种挥发性有机物[D]. 吴晨. 扬州大学, 2021(08)
- [4]我国工作场所空气挥发性有机物采样及前处理方法研究进展[J]. 袁小雪,李杰,雍莉,胡彬,刘滔.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21(02)
- [5]环境空气中硝基苯类化合物快速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D]. 金倩.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2)
- [6]固体吸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9种乙酸酯类化合物[D]. 彭辉.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7]工作场所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袁小雪,刘滔,谢碧俊,雍莉,胡彬.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8(07)
- [8]恶臭成分的仪器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李利荣,王艳丽,崔连喜,张肇元,杨虹,吴宇峰,魏恩棋. 分析测试学报, 2015(06)
- [9]东莞市某五金制品厂车间空气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D]. 庄小舟.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 [10]近两年国内气相色谱的进展[J]. 傅若农. 分析试验室,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