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中中介组织的培育

社区建设中中介组织的培育

一、社区建设中的中介组织培育(论文文献综述)

姜郸[1](2020)在《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城市社区既是观察社会治理水平的微观窗口,也是实现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家园;既是社会矛盾冲突交织与化解的缓冲带,也是一切治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落脚点。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关键性和基础性工作。在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党中央高度重视城市社区治理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独特地位。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城乡社区治理”写进党的纲领性文件。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区治理置入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全局中进行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加强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指出“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良性互动”、“合作互赢”、“民主协商”成为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目标的关键词。那么,面对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十字路口,究竟哪条道路可以帮助我们拉近与理想目标之距离?治理理论中的新范式——“互动式治理”理论,似乎为我们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本土化的互动式治理理论在城市社区中的发育显得应时应需,其价值内核与社会治理创新需求显得尤为契合。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构建不仅是一种理念构建,更是作为一种工具的机制构建,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完美融合,也是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现实需求的有力推手。本文考察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进程,分析十八大以来城市社区治理实践的现状、困境。为破解当前治理困境,本文提出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本土化机制构建及其实现路径。通过以中国特色的互动式治理机制构建与实现路径为研究主题,以“行动者-制度-行动”作为研究的分析框架;以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行动者即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市场参与的互动性为线索;以梳理互动式治理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以观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历史发展进程为脉络;以田野调查方式对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进行案例分析;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转型创新的困境为问题意识。在以上分析的前提下,有利于能够深入理解互动式治理理论嵌入我国城市系统末梢——社区治理的契合性与可行性;同时提出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机制架构及构建路径,力图较为全面、系统、准确地回答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模式构建的问题。我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理论来源,既有西方治理理论和中国本土化后的“善治”理论的继承,又蕴含着“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思想内涵,能够为新时期我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构建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是在中国城镇社区区域范围内,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以“民主法治”、“责任理性”、“合作共治”为理念宗旨,以协调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为行动路线,促进国家-社会-市场行动者在公共事务中良性互动的治理过程。在宏观把握“国家-社会”互动分析范式、互动式治理分析范式的基础上,试图构建我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分析框架——“行动者-制度-行动”分析框架。一切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进程都是理论与实践交相辉映的过程,是学术研究与实践活动相互推动、相互融合、相互协调、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历史变革、治理形态架构与转型,是在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不断地渐进、改进、调适、演化的结果。虽然社区治理真正推进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但中国城市社区的早期实际存在却也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本文依照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结构特征、社区制度和政策变迁、社区主体行动的互动逻辑为划分标准,发现我国城市社区是沿着“行政管理-全面建设-多元治理”的发展脉络前进。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社区治理置入到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的战略高度,也为互动式治理在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提供现实可能性。源于复杂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因素,我国城市社区治理长期处于政府主导的一元化治理状态,行政色彩浓郁。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社区治理机制和模式的创新为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间的良性互动,及建设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助推。新时代下中国城市社区处于急剧变革的状态,虽在治理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重重治理困境。故此,选取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并研究该社区对不同问题的治理实践与创新。具体来看,当前我国社区治理实践面临着行动者角色迷失、社区资源整合困境、陌生人社区治理困境和互动渠道不畅通等众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探索更为科学化、现代化的治理手段和治理机制,破除社区治理困境。互动式治理机制则不失为一个符合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情境的合适选择。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机制架构包括行动者、制度、行动三要素。行动者层面,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具有不同价值取向、利益偏好、资源权力的行动者——国家行动者、社会行动者、市场行动者,三方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为互补与互嵌。制度层面则指对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制度化框架,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行动者的法律政策体系。行动层面则关注行动者的行动空间、行动的共同目标、精神内核、互动逻辑等。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机制构建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互动网络架构、互动规则建设、互动精神塑造、互动平台打造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相互统一、协调互动的,网络是基础、规则是关键、精神是动力、平台是保障,共同组成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建构之路。互动网络架构是我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总出发点和构建之基。互动规则建设则是从法治化、制度化和监督角度助力社区互动式治理建设,为其提供合法性与规范性保障。互动精神塑造是我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机制构建的文化内推力,其对城市社区公共精神重塑和社区公共体回归具有重要意义。互动平台打造是我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的落实载体。综上所述,构建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机制是对“治理重心下移”改革方向的积极回应;是处理好城市社区中多元矛盾冲突的优良方案;是冲破当前治理重重桎梏的探索力量,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创新之路。

王瑞芳[2](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研究 ——以都江堰市B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大提出了新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求社会治理重心逐渐向基层转移。农村社区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独特的社区形态,呈现出“非城非乡、亦城亦乡”的特征。对这种既有农村属性又有城市属性的新型社区进行治理,是我国基层治理的难点,它的治理成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此,有必要高度重视农村社区治理相关问题。此论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对国内外有关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以及社会工作介入居民参与相关方面的研究进行一定的文献梳理;接着以居民参与及社区治理的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访谈法与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剖析该社区居民参与现状,发现居民社区治理参与意识、参与内容、认同感、参与渠道等方面存在问题;第三部分从外部环境、行动个体以及文化方面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和社区工作方法介入B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在最后一部分,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技巧及实务经验,提出促进居民参与的建议。具体内容如下:首先需要完善居民参与奖励机制,促进居民参与;其次,社区需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发挥社区活力,以一定的组织带动个人参与,扩大居民参与的影响力;再次,社会工作需要持续介入,使居民参与的质量与效率提升,避免居民参与进程“停滞”,进一步推动服务精细化运作;最后,应建立社区发展专项基金,促进社区建设。社会工作介入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研究,既能丰富农村社区居民参与理论视角,又能够提高居民社区意识,对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魏玲玲[3](2020)在《社区建设第三方评估的实践和路径优化 ——基于S市“发展型”幸福社区建设等级评估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幸福是社会发展的评价指标,社区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只有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得到提升,才能实现“幸福中国”的终极目标。因而,全国各地很多城市纷纷提出“幸福社区建设”的口号,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居民获得幸福感,从而使社区成为社会稳定的“减震器”,最终实现对人类生活的终极关怀。但由于当前社区建设各主体之间责任模糊,角色错位,导致居委会和政府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关系尚不明确,出现居委会工作无所不包的超负荷现象、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的超权限现象和工作被行政化的超职能现象。第三方评估机构作为独立于政府和居委会的“旁观者”,以第三方视角评估社区建设的成效和问题,对推动幸福社区建设良性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因此,S市为增强村、社区自治功能,更好的实现幸福社区建设目标,打造“能动善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于2019年初次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幸福社区建设成果委托给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笔者试图通过以S市“发展型”幸福社区建设等级评估为案例,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第三方评估介入社区建设过程中不同主体间的权责互动;以系统理论对社区建设第三方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多个角度的分析。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综合萨拉蒙新治理理论探讨社区建设第三方评估的优化路径。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S市引入第三方评估社区建设成效的背景,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选题缘由。并通过文献研究法简要回顾国内外有关社区建设和第三方评估的理论资料,弄清“社区建设”和“第三方评估”在本文中的界定。同时,结合笔者实习期间通过参与式观察和实地研究获得的实践资料,以单个案例研究方法尝试将文章结论一般化。第二部分通过对S市“发展型”幸福社区建设第三方评估工作的背景、阶段和各利益相关者所占权重进行细致分析后,尝试弄清在此次评估中各主体在不同阶段的行为对评估结果的影响,为分析第三方评估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和问题奠定基础。第三部分主要从政府、社会和第三方机构三个角度分析了S市社区建设第三方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笔者认为受全能政府意识的影响,导致第三方评估的持续性未受重视、独立性无法保障;由于社会层面对第三方评估认识度不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影响,导致社区建设第三方评估的社会参与程度不足,社会交代不充分;因第三方评估行业自身的不成熟导致在评估活动中的不专业,进而影响评估的专业效度。第四部分根据分析出的问题和原因,从政府、社会和第三方机构三个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社区建设第三方评估的优化路径。要使社区建设第三方评估之路走得更好更远,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加快转变职能理念,提高对第三方评估的认识,还需要居民提高社区意识和社会公众提高自身监督意识,学术界也需加强关于第三方评估和社区建设的理论研究。同时,第三方评估机构也应该加强同行监督和自我约束,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评估人员素质和加强机构内部规范管理以提升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专业性和公信力。第五部分通过整理研究脉络,对文章进行小结并指出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后续研究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申可君[4](2019)在《“需求—条件—信任”:社区居民参与模式研究——以F市NH区L街道为例》文中认为自2000年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以来,通过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不断发展,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程度在日益提升。十多年间,学者们对居民参与现状、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社会组织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正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这对于基层政府推进社区居民参与的探索与实践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使居民参与呈现新的特点。本文结合四个城市社区的实地调查情况,分析了居民参与的要素及其现状,并构建了推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机制,剖析了参与机制的形成、分类及其影响因素,提出推动居民参与机制运行的条件,及针对居民参与行为的发生动机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框架:"需求—条件—信任"。

钱熙雯[5](2020)在《赋权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居民自治的研究 ——以黄浦区C社区自组织培育为例》文中指出社区居民自治是基层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自组织作为社区居民自治中的关键要素,如何培育并发展社区自组织极为重要。当前社区自组织功能发挥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居民社区意识和自治水平亟待改善。因此,社区中迫切需要引入专业外部力量,通过以社区自治金项目为载体,培育社区自组织力量,从而不断提高居民的自治力量和服务水平,以满足多元文化背景下居民逐渐多样化的需求,这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笔者从社会工作的视角,依据赋权理论,对C社区进行为期一年的深入调研并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通过与居民共同设计并运行社区自治项目,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及方法孵化出具有自我服务能力的社区自组织团队,提升居民自治能力。首先通过对C社区实地调研,掌握社区基本情况;其次,针对居委会工作者、社区骨干、社区居民等进行访谈,分析该社区居民自治面临的困境;然后,笔者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和理论,以社区自治项目为载体,从个人、人际、社区三个维度进行介入,提升居民自治能力,培养社区意识,推动城市居民自治的实现。通过黄浦区C社区自组织培育的实践,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需求为主利益相关是居民自治的主要内在动力,在准确把握社区居民需求的基础上,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挖掘并赋权社区精英,能够比较有效地组建自主运行的自组织团队,这类群体相对其他居民拥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基本的自治能力、影响力,能够号召更多的居民参与;专业的社会工作力量能够为居民自治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技巧,促进居委会转变工作思路,注重居民在自治过程中主体性地位的培养,为居民自治提供空间,同时社会工作的方法能够增强社区精英自治能力、提高团队管理规范性等。本研究以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自组织培育为突破口,为从基层推动城市居民自治的实现提供新的思路,尤其是在综合性的社区中参与群体较为单一、社区意识普遍不强的情况下,需要运用专业的理论和方法调动居民的参与性,提高居民自治能力,营造和谐有序的居民自治环境。

谢蕴枰[6](2019)在《回归政治社会的社区治理——以贵阳市“乌当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以来,贵阳市的街道办事处逐步被撤销并分化,建立起若干社区服务中心,即由社区大党委、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居民议事会("一委一会一中心")组成的"新型社区",制度上初步构建了"小政府、大社会、多中介、强自治"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然而"新型社区"的治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乌当社区的个案研究考察了社区治理的现状,并从国家与社会互动视角进行分析,发现社区内的"国家"(小政府)只能算是国家的代表者,而真正的国家并没有进入社区场域中来,难以起到培育、动员社会力量的作用。社区社会的发展需要国家的回归,国家应对基层社会进行必要的渗透,支持相关社区的工作,使社区内国家的代表者有资源和能力去培育社会。葛兰西领导权理论的方法论指出社区治理现代化应该是统筹国家与社会的领导权建设,其表现为把社区建设中的基层政权建设(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渗透)和社区共同体发展(基层社会发育)看成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同时国家与社会在微观社区层面的互动也应该使二者成为辩证统一的整体。

李有为[7](2019)在《大连市城子坦街道社区建设研究》文中指出社区是由一群聚集在某一领域的社会团体或社会组织形成的相互联系的大集合。它是人们生活和交流的基础,也是社会管理和城市建设的基础平台。因此,建设和管理好社区,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社区建设作为政府的主要任务,要求社区居民、社区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在政府的领导下为社区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近年来,大连市城子坦街道的社区工作虽然面临了诸多难题,但也一直在井井有序地推进,社区市容市貌得到很大改善,治理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2017年,城子坦街道春满社区被评为大连市级和谐社区,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社区的构建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选取大连市城子坦街道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实地调研法进行研究。接着,在厘清社区有关概念及运用相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深入地指导社区建设研究。然后,结合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采用公共管理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从如何进行社区建设、建立社区建设管理体系机制以及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三个方面出发,对大连市城子坦街道社区建设的状况进行分析,查摆出现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并在发现问题后,进一步确定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影响社区建设的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我国的社区建设起步晚经验不足,且社区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不高,居民自治意识差,街道对社区居民自治重视程度不够,加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原因导致了城子坦地区的社区建设尚不到位,与国内外发达地区仍有差距。其次,本文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以供借鉴:一是开展有特色的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特色,创造符合自身发展的社区建设特色,使居民获得最直接的切身利益;二是加强社区智慧平台建设,通过线上服务项目,满足居民各项利益需求;三是科学规划服务体系,通过统一、科学地规划社区建设,建立更为有效的公共资源配置体系,营造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更标准地实现科学规划的目标。最后,本文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对大连市城子坦街道社区的发展现状及建设过程中的不足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对大连市城子坦街道社区的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及建议,即明确社区发展思路、发挥社区主导作用、拓宽社区建设渠道、切实加强队伍建设。结合社区指标体系,不断演进和改善,从而推动整个大连市的社区建设,创造符合当下生活环境的社区运行机制。

汪玮[8](2019)在《常德市农村社区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社会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战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农村社区是我国整体架构中的最基本单元,抓好农村社区建设是创新社会治理、打破城乡二元构架、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外和国内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基本问题,然后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常德市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深刻分析了常德市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紧接着阐述了国际国内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最后结合常德市农村社区建设实际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常德市农村社区建设有所帮助。常德市农村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农村社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社区自治程度平均不高,村部硬件设施利用率不高、各部门间协同作用不强、社区网格化治理功能不突出和群众参与度低等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政府和农村社区权限划分不清、农村社区建设缺乏多元参与、缺乏合理的规划、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短缺、农村社区工作队伍的专业水平低、农村社区群众思想观念滞后。通过分析国际国内农村社区建设实践,最后提出解决常德市农村社区问题的对策建议:一是发挥先进的示范作用;二是创新建设模式;三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四是健全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五是建立多元的资金来源渠道;六是加强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严妍[9](2019)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党建与社区建设互动历程研究 ——基于上海市K街的实证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一直在开展城市社区建设。学者们寄希望于通过社区建设让社区成为真正的共同体,实现社区自治。然而,此种意义上的社区何以形成仍然是一个难解的问题。对我国社区建设进行研究,不仅仅要依据西方理论,更要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发展道路。党建就是我国社区建设中的本土元素。因而,本文关注于基层社会治理中党建与社区建设互动历程,以期对以往研究有所推进。上海市K街的社区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其在社区建设的实践中一直较为重视发挥党建的作用。基于此,笔者对上海市K街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以社会组织化为视角,分析不同阶段党组织分别采取了何种方式与社区建设发生互动,而这又带来了社区的何种反馈。研究发现,K街社区党建方式几经转变。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其分别采取行政拉动发展、服务引领及嵌入发展这三种方式,不断使得社区“组织化”,促进社区建设的发展。而其最后的嵌入发展这一党建方式逐渐显露出党建引领社区建设的理想化状态。它更为注重在尊重社区自主性的前提下重塑社区治理体系,促使社区多元主体形成合力。最后,笔者从社会力量的发育及党组织的社会性突显等方面对党建与社区建设互动方式转变的深层动力机制进行了探析,以此对党建与社区建设互动历程进行回应。

高乐[10](2019)在《居民委员会“两难困境”研究 ——基于权力的分析视角》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居委会的行政化,实务界(在理论界的建议下)推行了以民主选举、政社关系厘清及社区组织体系优化等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居委会去行政化改革。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能让居委会充分履行其自治职能,反而是让居委会陷入了“要么继续行政化,要么被边缘化”的“两难困境”。这对于基层群众自治的实现以及社区治理乃至城市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言,都是非常不利的制约因素。因此,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居委会摆脱去行政化改革中所遭遇的“两难困境”?为能对这个问题予以有效的剖析,本文选择了“权力”作为分析视角。第一章首先基于对权力动态运作过程的考察赋予了“权力”一个操作性定义,并由此析出权力的三个核心要素:权力资源、权力意图与权力指向,进而用它们构建出本文的分析框架。基于这一分析工具,本文第二章对居委会当前的权力运作格局进行了剖析。本章指出,现有去行政化改革试图通过事务分割及组织分设的方式来恢复居委会的自主管理权力,并让之在独立的领域得到充分的运作。然而,由于居委会的权力运作在资源基础、运作指向与主体意图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自主管理权力无法得到有效的运作,进而陷入“两难困境”。第三章试图跳出现有改革所带来的自主管理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二元对立格局,从居委会的参与权力以及协调监督权力的运作维度寻求突破“两难困境”的新思路。这一章主要围绕着居委会这两种权力与行政权力所形成的非二元对立式的双向制衡关系,以及在这种新权力格局之下居委会的这两种权力为何能得到有效运作展开论证。第四章则通过对其资源基础、主体意图以及运作指向在现实中的可行性之考察,对居委会的参与权力以及协调监督权力在当下我国的可实现性予以了证实。第五章具体分析了两个典型案例:北京朝阳区麦子店的“问政”实践以及深圳南山区所推行的居委会“枢纽化”相关实践,由此设计出了一套推动和保障居委会权力有效运作的制度体系。结语和展望部分对本文的基本结论从两个维度进行了概括,并就本文所研究问题在宏观层面所涉及的两个问题作了简单的引申。

二、社区建设中的中介组织培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建设中的中介组织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概况与总体评价
        (一)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二)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三)总体评价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一)可能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研究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
        (一)社区、城市社区与社区治理
        (二)中国城市社区与社区治理
        (三)互动式治理
    二、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二)“国家-社会”关系理论
    三、分析框架
        (一)对“国家-社会”互动分析范式的继承
        (二)对互动式治理分析范式的继承发展
        (三)“行动者-制度-行动”分析框架构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历史沿革与演进特征: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前世今生
    一、传统到现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1949~1990:城市社区行政管理阶段
        (二)1991~2011:城市社区全面建设阶段
        (三)2012~2019:城市社区多元治理阶段
    二、管控到互动: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的演进特征
        (一)一元化向多元化演进的治理主体
        (二)单位制向社区制演进的制度转型
        (三)纵向型向网络型演进的行动策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践案例与困境分析:互动式治理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探索
    一、中国差异化城市社区治理类型中的实践探索
        (一)行政导向:大都市边缘社区治理实践
        (二)社会导向:智慧社区建设的治理实践
        (三)市场导向:新型商品房社区治理实践
    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特征
        (一)治理行动者:党政为核心的多元主体治理转型
        (二)治理制度:顶层设计与具体运作的制度化体系
        (三)治理行动:多样化治理方式交叠的调适性互动
    三、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互动困境
        (一)行动者角色迷失困境
        (二)社区资源整合的困境
        (三)陌生人社区治理困境
        (四)互动渠道不畅通困境
    四、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归因
        (一)公共性不足问题
        (二)治理模糊性问题
        (三)路径依赖的问题
        (四)法治化建设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行动者-制度-行动”框架下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机制构建
    一、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生成发育逻辑
        (一)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传统意蕴
        (二)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时代要求
    二、行动者: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中的多元动态主体
        (一)国家行动者——党组织、政府、居委会的治理参与
        (二)社会行动者——业委会、非政府组织的治理参与
        (三)市场行动者——社区企业等市场力量的治理参与
        (四)行动者间关系:国家-社会-市场行动者在互动式治理中的互补互嵌
    三、制度: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者与行动的制度空间
        (一)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制度的内在逻辑
        (二)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制度的外在互动
    四、行动: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中行动空间与互动逻辑
        (一)社区互动式治理的行动空间内涵
        (二)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的共同目标
        (三)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的精神内核
        (四)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的互动逻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特色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实现之路
    一、互动网络: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者的关系架构
        (一)互动式动态网络构建的关键要素
        (二)互动式动态网络架构的具体策略
    二、互动规则:社区互动式治理的制度化体系完善
        (一)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法治之路
        (二)社区互动式治理的软法之治
        (三)第三方评估机制的监督之力
    三、互动精神: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的文化内推力
        (一)重塑社区公共精神
        (二)整合社区公共文化
        (三)培育社区文化组织
    四、互动平台: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中的落实载体
        (一)信息化中的技术型平台建设
        (二)利益诉求的表达型平台建设
        (三)民主互动的协商型平台建设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区治理重要讲话
附录二 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重要文献中社区治理相关论述
附录三 十八大以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社区治理相关论述
附录四 十八大以来国家级重要规划中社区治理的相关论述
附录五 城市社区治理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
附录六 中央及部委城市社区治理相关政策文件
附录七 某市社区治理任务与工作内容汇总
后记

(2)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研究 ——以都江堰市B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创新点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实地研究
    1.4 主要概念界定
        1.4.1 农村社区
        1.4.2 社区治理
        1.4.3 居民参与
    1.5 理论基础
        1.5.1 治理理论
        1.5.2 社会资本理论
二、都江堰市B社区居民参与现状
    2.1 都江堰市B社区基本情况
    2.2 都江堰市B社区居民社区参与调查情况
        2.2.1 调查方式
        2.2.2 调查结果
三、都江堰市B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都江堰市B社区居民社区参与存在的问题
        3.1.1 居民参与内容单一,参与层次较低
        3.1.2 居民总体参与率不高,参与意识较低
        3.1.3 居民的参与是利益驱动下的参与
        3.1.4 参与人群类型分布不平衡
    3.2 都江堰市B社区居民社区参与不足的原因分析
        3.2.1 外部环境的分析
        3.2.2 行动个体的分析
        3.2.3 文化的分析
四、社会工作介入都江堰市B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实务过程与分析
    4.1 社会工作介入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可行性分析
        4.1.1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独特性
        4.1.2 社会工作者角色扮演的优势
        4.1.3 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优势
    4.2 小组工作介入都江堰市B社区居民参与实务过程
        4.2.1 小组工作背景
        4.2.2 小组工作介入过程
        4.2.3 小组工作的过程分析
        4.2.4 小组工作评估
    4.3 社区工作介入都江堰市B社区居民参与实务过程
        4.3.1 社区工作背景与内容
        4.3.2 社区工作介入过程
        4.3.3 社区工作评估
五、社会工作介入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反思与对策研究
    5.1 对调查研究的反思
        5.1.1 对调查研究的反思
        5.1.2 小组工作过程的反思
    5.2 对策建议
        5.2.1 完善居民参与奖励机制,引导居民主动参与
        5.2.2 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发挥社区活力
        5.2.3 推动社会工作持续介入,推动服务精细化运作
        5.2.4 建立社区发展专项基金,促进社区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3)社区建设第三方评估的实践和路径优化 ——基于S市“发展型”幸福社区建设等级评估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社区建设研究回顾
        (二)第三方评估研究回顾
        (三)文献述评
    四、相关概念
        (一)社区建设
        (二)第三方评估
    五、理论框架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系统理论
        (三)新治理理论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参与式观察法
        (三)实地研究法
        (四)案例分析法
第二章 S市社区建设第三方评估实践检视
    一、S市“发展型”幸福社区建设等级评估项目介绍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简介
    二、各利益相关者在评估中的权责分配
        (一)S市民政局
        (二)居委会
        (三)居民
        (四)镇(区)民政部门
        (五)“邻里家园”社工
        (六)第三方评估人员
    三、第三方评估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一)运用专业方法,收集居民真实需求
        (二)获得客观评价,保证评估结果权威性
        (三)总结丰富经验,协助社区建设标准化落地
        (四)分担政府工作,缓解政府行政压力
第三章 S市社区建设第三方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S市社区建设第三方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第三方评估持续性未受重视
        (二)第三方评估独立性未得到保障
        (三)第三方评估的专业效度有待提高
        (四)第三方评估的社会交代有限
    二、S市社区建设第三方评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层面
        (二)社会层面
        (三)第三方评估层面
第四章 S市社区建设第三方评估优化路径
    一、政府层面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二)提高对第三方评估的重视度
        (三)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二、社会层面
        (一)提升居民社区意识
        (二)评估双方正确认识第三方评估工作
        (三)高校完善相关理论建设
        (四)社会公众需提升参与监督意识
    三、第三方机构层面
        (一)加强同行监督和自我约束
        (二)提高评估人员专业性
        (三)加强机构内部规范管理
第五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需求—条件—信任”:社区居民参与模式研究——以F市NH区L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区建设与社区居民参与
    (一)社区范畴与社区建设的复兴
    (二)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与理论反思
        1. 对居民参与的要素研究
        2. 制约居民参与的因素分析
        3. 激励居民参与的对策研究
        4. 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功能与意义
        5. 居民参与的动力、模式及机制研究
    (三)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的现实困境
二、NH区L街道的居民参与
    (一)居民参与的主体、路径、特点等概况
        1. 主体
        2. 路径
        3. 特点
    (二)居民参与机制运行基本因素
        1. 社区自主权力的强弱
        2. 社区资源的利用效率
        3. 社区社会资本状况
    (三)居民参与机制运行的主要成效
        1. 创新社区管理体制
        2. 发展社区民间组织
        3. 提升居民参与能力
        4. 培养居民参与意识
三、新社会背景下的居民参与行为与机制
    (一)城市社区居民参与行为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二)居民参与行为的解释框架:“需求—条件—信任”

(5)赋权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居民自治的研究 ——以黄浦区C社区自组织培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居民自治
        1.3.2 社区自组织
        1.3.3 赋权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回顾及理论基础
    2.1 文献回顾
        2.1.1 社区治理研究
        2.1.2 社区自组织研究
        2.1.3 研究不足及趋势评述
    2.2 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2.2.1 理论视角:赋权理论
        2.2.2 分析框架
第3章 黄浦区C社区居民自治现状
    3.1 社区基本概况
    3.2 社区居民自治的现状分析
        3.2.1 社区居民参与的现状
        3.2.2 社区自组织的团队分析
    3.3 社区居民自治面临的困境
        3.3.1 个人层面:权利意识的缺乏与参与能力的差异
        3.3.2 人际层面:彼此关系的淡漠与沟通平台的低效
        3.3.3 社区层面:行政逻辑之下自组织的困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居民自治的过程分析
    4.1 “黄浦计划”下的社区自治金项目
        4.1.1 社区自治金项目的服务对象
        4.1.2 社区自治金项目的目标与内容
    4.2 社区自治金项目的实践:建立信任关系
        4.2.1 不同体系的碰撞:社会工作与居委会
        4.2.2 两种治理逻辑的张力:居委会的顾虑
        4.2.3 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建立信任关系的关键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居民自治的赋权逻辑
    5.1 个人层面的赋权:参与能力的提升
        5.1.1 唤醒个体权利与参与意识
        5.1.2 提升个体自治能力与水平
    5.2 人际层面的赋权:自组织团队的规范
        5.2.1 组建规范化自组织团队
        5.2.2 增强团队自治能力与水平
        5.2.3 构建伙伴互助支持网络
    5.3 社区层面的赋权:居委会权责理念的改变
        5.3.1 促进居委反思,重构居委权责
        5.3.2 厘清政策法律,营造自治氛围
        5.3.3 提高社区意识,推进居民自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居民自治的成效与反思
    6.1 介入成效
        6.1.1 参与度提高:从漠不关心到积极投入
        6.1.2 自治能力增强:从个体无序参与到团体有效互助
        6.1.3 自组织地位提升:从社区去权到社会支持
    6.2 介入反思
        6.2.1 社会工作与居委会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6.2.2 赋权理论在社会工作中运用
        6.2.3 社会工作介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7.2.1 研究创新
        7.2.2 研究不足
    7.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6)回归政治社会的社区治理——以贵阳市“乌当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区治理中的国家有限性悖论
    (一)社区治理中的公共社会
    (二)社区治理中的国家-社会关系
    (三)社区治理中的制度关系
二、“小政府、大社会、多中介、强自治”的乌当模式
    (一)“小政府”主导下的多元治理
        1. 社区服务中心:缩小的“街道办”
        2. WL社工服务社:社区治理的合作者
        3. 社区治理的“场域”:工具性的“差序格局”
    (二)“社会的扩大”:社会组织的发展
        1.“乌当社区”的两类社会组织
        2.“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的故事
    (三)“国家对社会的赋权”:新居民议事会的组建
        1. 居民议事会成立的准备与动员阶段
        2. 居民议事会成员的产生与选举
三、社区治理中的国家回归
    (一)国家赋权下的公民参与
        1. 四种居民参与模式中的国家形象
        2. 从社区自治到社区治理中的国家功能
    (二)对阻碍实现社区治理目标的因素的反思
        1. 社区内“有限的国家”
        2. 社区“维稳”的压力
    (三)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权重建
        1. 社区治理中的国家定位
        2. 国家-社会关系中的政治领导权

(7)大连市城子坦街道社区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社区
        2.1.2 社区建设
    2.2 理论基础
        2.2.1 社区治理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3 大连市城子坦街道社区建设现状分析
    3.1 大连市城子坦街道社区建设初见成效
        3.1.1 社区建设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3.1.2 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3.1.3 社区建设的内容逐步丰富
    3.2 大连市城子坦街道和谐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2.1 社区建设组织协调不到位
        3.2.2 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发挥不够
        3.2.3 社区干部管理机制不完善
        3.2.4 辖区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3.2.5 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资金不足
        3.2.6 社区资源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3.3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3.3.1 社区建设起步晚、经验少
        3.3.2 社区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不高
        3.3.3 居民自治意识差,社会氛围不够浓郁
        3.3.4 街道对社区居民自治重视程度较低
        3.3.5 社区建设的基础设施不足
4 国内外其他地区社区建设发展经验借鉴
    4.1 国外社区建设概况
        4.1.1 美国:监督与引导双管齐下
        4.1.2 英国:“多维深度伙伴”式建设
        4.1.3 日本:以人本理念为主导
    4.2 国内其它地区社区建设概况
        4.2.1 上海:创造“服务型”社区典型
        4.2.2 南通:社区建设迈向智能化
        4.2.3 沈阳:建立定向跟踪指导机制
    4.3 经验借鉴
        4.3.1 结合自身特色开展社区建设
        4.3.2 加强社区智慧平台建设
        4.3.3 科学规划服务体系
5 大连市城子坦街道社区建设的对策
    5.1 明确社区发展思路
        5.1.1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5.1.2 加大支持保障力度
        5.1.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2 发挥社区主导作用
        5.2.1 加强社区规范管理
        5.2.2 积极推进社区居民自治
        5.2.3 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5.3 拓宽社区建设渠道
        5.3.1 提高社区居民共建意识
        5.3.2 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中介组织
    5.4 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5.4.1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使用制度
        5.4.2 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常德市农村社区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农村社区建设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社区
        2.1.2 农村社区
        2.1.3 农村社区建设
        2.1.4 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
    2.2 农村社区建设理论基础
        2.2.1 治理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3 农村社区建设的运作方式、模式、基本原则
        2.3.1 农村社区建设的运作方式
        2.3.2 农村社区建设的模式
        2.3.3 农村社区建设的标准
        2.3.4 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3章 常德市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常德市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3.2 常德市典型农村社区发展现状
        3.2.1 汉寿县聂家桥乡武峰村
        3.2.2 桃源县茶庵铺镇松阳坪村
        3.2.3 临澧县修梅镇高桥村
    3.3 常德市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3.3.1 完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
        3.3.2 搭建农村社区服务平台
        3.3.3 健全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3.3.4 开展文明创建
        3.3.5 加强办点示范
    3.4 常德市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农村社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3.4.2 农村社区自治程度平均不高
        3.4.3 村部硬件设施利用率不高
        3.4.4 各部门间协同作用不强
        3.4.5 社区网格化治理功能不突出
        3.4.6 群众参与度低
    3.5 常德市农村社区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5.1 政府与农村社区权限划分不清
        3.5.2 农村社区建设缺乏多元参与
        3.5.3 缺乏合理规划
        3.5.4 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短缺
        3.5.5 农村社区工作队伍的专业水平低
        3.5.6 农村社区群众思想观念滞后
第4章 国际及国内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
    4.1 国外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模式
        4.1.1 欧洲国家农业新价值模式
        4.1.2 日本农村社区双向模式
        4.1.3 加拿大新乡村治理模式
        4.1.4 美国居民自治性社区管理模式
        4.1.5 经验启示
    4.2 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
        4.2.1 重新规划与建设的农村社区
        4.2.2 志愿组织牵头的村落社区建设
        4.2.3 胶南市村委会建邻里中心
        4.2.4 以社区服务为中心的农村社区建设
        4.2.5 经验启示
第5章 解决常德市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的对策建议
    5.1 发挥先进的示范作用
        5.1.1 配强组织机构
        5.1.2 打造服务平台
        5.1.3 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
        5.1.4 强化农村社区自治
    5.2 创新建设模式
        5.2.1 一村一社区型
        5.2.2 多村一社区型
        5.2.3 一村多社区型
        5.2.4 整体搬迁重建型
    5.3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5.3.1 理顺政府与农村社区之间的关系
        5.3.2 缩减政府管理权限
    5.4 健全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5.4.1 增强农村社区供给规划的合理性
        5.4.2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5.4.3 健全市场化便民服务体系
        5.4.4 健全互助志愿服务体系
        5.4.5 加强服务体系管理
    5.5 建立多元的资金来源渠道
        5.5.1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
        5.5.2 引入社会资金投入
        5.5.3 大力发展农村社区经济
    5.6 加强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5.6.1 优化农村社区干部队伍结构
        5.6.2 加强农村社区工作者培训力度
        5.6.3 落实待遇保障、民主评议、监督考核等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层社会治理中党建与社区建设互动历程研究 ——基于上海市K街的实证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政党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研究
        1.2.2 社区党建相关研究
        1.2.3 社区建设相关研究
        1.2.4 以往研究述评
    1.3 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1.3.1 理论视角
        1.3.2 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1.4.1 研究方法
        1.4.2 案例选择
第2章 党建先行: 1999-2005年K街社区建设的有序发展
    2.1 基于上级统一标准的社区“塑造”
        2.1.1 行政社区: 对于街道及居委会管理职能的要求
        2.1.2 文明社区: 对于环境及文化的要求
    2.2 行政拉动发展的党建方式
        2.2.1 选择性活动: 关注社区文化与街道工作难题
        2.2.2 行政动员: 组织内外的“人力”聚集
        2.2.3 任务下派: “配合”完成工作的党员与群众
    2.3 党建带动下K街社区建设的兴起
        2.3.1 行政社区之上的块区共同体
        2.3.2 文体活动与居民参与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服务与自治: 2006-2012年K街社区建设的活力探寻
    3.1 实践瓶颈带来的街道社区认识转变
        3.1.1 强依赖与表面性参与: K街社区建设的实践瓶颈
        3.1.2 和谐社区建设: K街官方话语背后的自治意涵
    3.2 服务引领的党建方式
        3.2.1 思想教育与情感的双重注入
        3.2.2 柔性的服务动员
    3.3 “形式化建设”的非预期后果
        3.3.1 规定动作优先: 社区服务悬浮化
        3.3.2 折中性选择: 社区活动娱乐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嵌入与塑造: 2013-2018年K街社区建设的秩序与活力并举
    4.1 基于国家引导与地区创新的社区治理意识升级
    4.2 嵌入发展的党建方式
        4.2.1 抓咽喉与压担子: 社区原有主体的强化
        4.2.2 绿色通道: 社区中新生力量的培育
        4.2.3 探口风与搭平台: 社区各主体间合力的塑造
    4.3 边界探析: 引领而非管控的关键要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不同时期党建与社区建设互动方式的转变
        5.1.2 互动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分析
    5.2 研究未尽之讨论
    5.3 研究创新性与研究的不足之处
        5.3.1 研究的创新性
        5.3.2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10)居民委员会“两难困境”研究 ——基于权力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设计
第一章 权力的界定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权力的操作性定义
    第二节 权力的三个关键要素
        一、权力资源
        二、权力意图
        三、权力指向
    第三节 权力运作状况的分析框架
        一、对权力资源的考察
        二、对权力意图的考察
        三、对权力指向的考察
        四、三个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本章结语
第二章 当前居委会面临的“两难困境”与权力困局
    第一节 “两难困境”的出现与表现
        一、居委会去行政化改革的发展历程与主要实践
        二、“两难困境”的表现及其辩证关系
    第二节 居委会权力资源方面问题及其负面影响
        一、当前居委会在权力资源方面所遭遇的主要问题
        二、居委会权力资源方面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节 当前居委会两种权力指向状况之殊异
        一、居委会自主管理权力之客体的模糊与错位
        二、缺失的城市社区自主公共空间
        三、依旧倾向于行政管理逻辑的权力运作方式
    第四节 居委会两种权力运作意图之错位
        一、居委会两种权力运作意图错位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二、居委会权力意图错位问题的持续存在及强化
    本章结语
第三章 突破“两难困境”的新思路
    第一节 居委会的三种法定权力
        一、居委会三种法定权力共同的资源基础与权力意图
        二、居委会三种法定权力各自的法定权力指向
    第二节 对居委会权力指向的扩展与优化
        一、居委会自主管理权力运作指向划定中的逻辑缺陷
        二、居委会参与权力及协调监督权力的运作指向之有效性
    第三节 以居民共同意志为基础的集体理性之达成
        一、居民的共同意志的充分聚集
        二、多方权力的合作共赢
    第四节 更全面且更健康的居委会权力资源基础
        一、重获正当性资源的关键要素:居民参与的效能感
        二、参与权力及协调监督权力之于居民参与效能感的积极意义
    本章结语
第四章 居委会参与权力及协调监督权力的可行性
    第一节 权力资源基础维度的可行性
        一、来自政府与历史的丰富资源
        二、社会内部公益力量的存在与被挖掘的可能性
    第二节 权力主体意图维度的可行性
        一、“政府代理人”与“居民带头人”之间的关系
        二、政府促成居委会“居民的带头人”得以恢复的意图和努力
    第三节 权力运作指向维度的可行性
        一、当前城市基层的居民非制度化参与及其成因
        二、扩展与升级居委会制度化参与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三、“制度化参与”的另一种解读:可行的“利益的组织化”方式
    本章结语
第五章 居委会权力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与居委会参与权力相关的已有实践及典型案例
        一、城市社区中基层社会协商与基层政府协商之发展概况
        二、典型个案:麦子店街道的“问政”实践之概况
        三、麦子店“问政”实践之于居委会参与权力运作的效果评析
    第二节 与居委会协调监督权力相关的已有实践及典型案例
        一、已有的社区协调议事机构机制及其效果评析
        二、典型案例:深圳市南山区的居委会“枢纽化”改革实践之概况
        三、南山区的改革实践之于居委会协调监督权力运作的效果评析
    第三节 居委会权力的整体实现路径设计
        一、居委会权力运作的资源获取与保障机制
        二、居委会权力运作的意图实现与保障机制
        三、居委会权力运作的指向构建与保障机制
    本章结语
结语与展望
附录一 已有社区治理相关地方改革资料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四、社区建设中的中介组织培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研究[D]. 姜郸. 吉林大学, 2020(08)
  • [2]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研究 ——以都江堰市B社区为例[D]. 王瑞芳.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社区建设第三方评估的实践和路径优化 ——基于S市“发展型”幸福社区建设等级评估案例研究[D]. 魏玲玲. 安徽大学, 2020(07)
  • [4]“需求—条件—信任”:社区居民参与模式研究——以F市NH区L街道为例[J]. 申可君. 政治人类学评论, 2019(02)
  • [5]赋权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居民自治的研究 ——以黄浦区C社区自组织培育为例[D]. 钱熙雯.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6]回归政治社会的社区治理——以贵阳市“乌当社区”为例[J]. 谢蕴枰. 政治人类学评论, 2019(01)
  • [7]大连市城子坦街道社区建设研究[D]. 李有为.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8]常德市农村社区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汪玮. 湖南大学, 2019(07)
  • [9]基层社会治理中党建与社区建设互动历程研究 ——基于上海市K街的实证考察[D]. 严妍.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10]居民委员会“两难困境”研究 ——基于权力的分析视角[D]. 高乐. 中国政法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社区建设中中介组织的培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