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空山森林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效益价值评价

灵空山森林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效益价值评价

一、灵空山森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效益价值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刘舒文[1](2021)在《威海市环翠区沿海防护林生态服务价值估算及影响因子分析》文中认为威海市环翠区为山东省低山丘陵区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典型区域,为服务山东省低山丘陵区沿海防护林项目建设,评估海防林建设效果,本研究选取七种典型林分,估算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以及林木养分固持四种生态服务功能单位面积物质量和价值量,运用敏感性分析探究总生态服务价值对单位面积不同生态服务价值变动的敏感程度,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筛选出对于生态服务价值重要的林分结构因子和土壤理化性质因子,为研究区海防林建设提出合理的营林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态服务价值量估算:不同林分生态服务总价值量按照林龄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20a刺槐纯林(143203.1元/t/(hm2·a))>20a赤松纯林(93202.0元/t/(hm2·a)),5a麻栎黄栌混交林(55848.9元/t/(hm2·a))>5a黑松麻栎黄栌混交林(50375.9元/t/(hm2·a))>5a黑松麻栎混交林(50374.5元/t/(hm2·a))>5a黑松麻栎刺槐混交林(48526.4元/t/(hm2·a))>5a黑松纯林(23291.9元/t/(hm2·a))。不同生态服务功能单位面积价值量由大到小排序为林木养分固持(144973.9元/t/(hm2·a))>涵养水源(137065.6元/t/(hm2·a))>固土保肥(111104.2元/t/(hm2·a))>固碳释氧(71679.01元/t/(hm2·a))。不同林龄中,20a林分生态服务价值优于5a林分;同一林龄中,20a刺槐纯林优于20a赤松纯林,混交林的生态服务价值高于纯林。(2)敏感性分析:当各功能生态服务价值因子分别上下变动10%和20%时,对生态服务价值敏感性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林木养分固持(±6.24%,±3.12%)>涵养水源(±5.9%,±2.95%)>释氧功能(±4.17%,±2.09%)>保肥功能(±2.25%,±1.13%)>固土功能(±0.83%,±0.42%)>固碳功能(±0.61%,±0.30%)。影响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最敏感因子为林木养分固持功能,敏感性最弱的因子为固碳功能。(3)林分结构因子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关系研究:林分结构因子中,植被盖度和土层厚度是影响涵养水源功能的主要因子;土层厚度和胸径是影响固碳释氧功能的主要因子;胸径是影响保育土壤和林木养分固持的主要因子。(4)土壤理化性质因子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关系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因子中,总孔隙度、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是影响涵养水源功能的主要因子;土壤养分全氮、全钾含量是影响保育土壤的主要因子;土壤容重是影响固碳释氧和林木养分固持的主要因子。

蒋九华[2](2019)在《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为研究对象,为核算和评价该工程实施五年来的生态效益,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和北京市地方标准规范,构建了适合评价该工程生态效益的指标体系。基于连续的121个标准样地调查数据、工程作业设计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选取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积累营养物质和植被多样性保护等6项功能类别14个评价指标,运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工程类型、林分类型最为全面的2015年典型工程每年度的生态效益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全面核算和评价了 2013—2017年工程的生态效益。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工程在2015—2017年共调节水量4442.69万m3,固土 22.52万t、保肥1.26万t,固碳12.41万t、释氧28.77万t、植被滞尘85.78万t、吸收污染物4221.93t、产生负离子7998.85×1019个,积累营养物质1732.54t;三年间累计生态效益总价值为12.95亿元,其中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和植被多样性保护总价值为11.03亿元,占生态效益总价值的85%,是该工程三年间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各工程类型中三年间累计生态效益价值为:低效林改造工程3.79亿元、人工造林工程2.80亿元、封山育林工程6.36亿元;各区、林场中,门头沟区、密云区和延庆区是该工程的主要受益区域,三年间生态效益总价值占比44.6%;各林分类型中单位面积年均生态效益价值最高的是油松-侧柏-阔叶混交林,达3.84万元/hm2·a,最低的是灌木林,仅为2.83万元/hm2·a,所有林分类型单位面积年均生态效益平均价值为3.27万元/hm2·a。2013—2017年期间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共调节水量12996.62万m3、固土 67.81万t、保肥3.92万t、固碳35.42万t、释氧81.90万t、滞尘270.49万t、吸收污染物1.51万t、产生负离子量22354.70×1019个、积累营养物质4392.11t;截止到2017年,该工程总生态效益价值为37.68亿元,各年工程的生态效益价值分别为2.60亿元、4.67亿元、12.95亿元、11.22亿元、6.23亿元;五年间各功能类别累计生态效益价值分别为:涵养水源13.14亿元、固碳释氧12.44亿元、保育土壤1.03亿元、净化大气4.25亿元、积累营养物质0.62亿元、植被多样性保护6.20亿元。该工程五年间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为了确保后期工程生态效益,建议适当提高工程建设的投资标准、完善管护责任制巩固现有建设成果,在后期造林改造过程中注重针阔混交林建设以优化林分结构。

张雪岩[3](2019)在《云南省低丘缓坡开发项目区林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文中认为林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元的复杂系统,拥有其复杂的结构和功能。它能够为人类的发展与生存提供强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我们国家,农林产业是尤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改善民生、改善生态、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近年来的相关科研成果显示,生态服务价值的定量评估结果能够作为生态文明进步重要的参考依据。当前,对于林地资源所带来的价值评估还只停留在经济效益方面,对其生态和社会效益方面的认知还不够全面,所以构建对低丘缓坡项目区开发过程中所占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核算体系,正确合理地对所占林地生态服务价值做出评估分析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占用林地导致了林地生态服务价值的损失,同时也加剧了开发建设项目对于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明确云南省低丘缓坡开发项目区的可持续发展性。将项目开发过程中的生态损益用货币的形式更加直观的推算出来,对项目开发前后的生态效益进行直观的对比,从而能够合理有效地制定更加科学准确的低丘缓坡生态环境生态资源开发保护的实质性政策,促进低丘缓坡项目科学稳定的可持续性发展。经筛选本文共选取了十二个在开发建设项目区用于做案例研究,分别为寻甸县倘甸区块项目区、宜良柳树湾项目区、丘北县九龙谷项目区、砚山县白龙山项目区、水富县西部大峡谷区块项目区、富源县城北片区项目区、镇康县白岩项目区、景洪市景大项目区、香格里拉县建塘项目区、大理满江南山项目区、楚雄市富民项目区、大姚县南山坝工业园区项目区。为山地开发过程中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都取得明显成效,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服务价值计量模型,通过具体的测算与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本文构建的占用林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模型中主要包含对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及净化大气五个方面功能的分析。其中,涵养水源功能包含林地调节水量价值和改善水质价值;保育土壤功能包含林地固土价值和保肥价值;固碳释氧功能包含林地固碳价值和释放氧气价值;积累营养物质功能包含林地储存氮、磷、钾营养物质的价值;净化大气功能包含林地吸收污染物价值和滞尘效果带来的价值。(2)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服务价值计量模型,通过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测试,而后对模型中的关键参数做出了基于2018年最新情况的数据更新,以达到对各个部分生态功能价值进行精确计量的目的。(3)文中所选取的十二个开发项目区所占林地生态服务价值约为6453.50万元,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总计约为55438.13元,除极少数特殊情况外,开发建设方式不同的项目区在所占林地的单位生态服务价值基本相同,所占林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于所占面积大小成正比关系。项目区的开发建设导致林地覆被的变化,从而影响区域内环境产生诸如植被变化、水土流失等损失。(4)为避免项目区开发所占林地生态服务价值的损失,在日后的建设过程务必要对林地覆被加大保护力度,结合云南省目前的低丘缓坡项目区开发状况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张衍嵩[4](2019)在《世界银行贷款山东生态造林项目动态效益评价》文中提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存在着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山东省作为少林省份,一直重视森林资源的营造。为了加快造林进程,山东省于2010至2016年参与了世界银行贷款山东生态造林项目。通过6年的生态造林,全省共营造林66915.3公顷。为了评价该项目的效益,清晰地得出其投入产出情况,本文对该项目营造的森林资源采用相关效益评价方法进行评价,以便对项目的综合效益和价值给予界定。对于森林资源效益评价问题,国内外诸多学者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计量。但是结合投入对森林资源效益动态评价方面的文章较为少见,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投入资金计量不准,只能对研究区的森林资源现状进行效益评价,并不能反应出某个时间段上投入产出效益的变化。作为世行贷款项目,该项目投入资金清晰,数据准确,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利用年均净现值法、投入产出比法及内部收益率法,在对造林项目森林资源生长预测的基础上,对该项目未来60年森林资源的效益变化进行了动态的评价分析。研究区域涉及到鲁中南及胶东半岛区的东营、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滨州等9市28县(市、区),项目区造林总面积达36871.1hm2。研究的结果表明:(1)该项目区的经济价值随着林木年龄的增加处于递增的状态,增幅较小;生态效益及综合效益随着林木年龄的增加处于递增的状态,增幅较大,但在研究期内均未出现最大值。在期末经济价值为40.6亿元,生态价值为187.9亿元,综合价值为228.5亿元,生态价值约是经济价值的4.6倍。(2)计算了三种利率水平时的年均净现值。当利率为0时,3种效益的年均净现值在研究期内均处于递增的状态,且并未出现收益最大值的时间节点。当利率为3%时,在只考虑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在50年可获得最大收益,此时的年均净现值为1.9亿元/年;在考虑生态效益及综合效益的情况下,研究期内并未出现收益最大值的时间节点。当利率为7%时,在只考虑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在35年可获得最大收益,此时的年均净现值为0.7亿元/年;在只考虑生态效益的情况下,在40年可获得最大收益,此时的年均净现值为2.0亿元/年;在考虑综合效益的情况下,在35年可获得最大收益,此时的年均净现值为3.1亿元/年。(3)由投入产出比法可得出,当利率为0时,3种效益的投入产出比在研究期内均处于递增的状态,且并未出现收益最大值的时间节点。当利率为3%时,在只考虑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在35年可获得最大收益,此时的投入产出比为1:2.2;在只考虑生态效益的情况下,在55年可获得最大收益,此时的投入产出比为1:7.0;在考虑综合效益的情况下,研究期内并未出现收益最大值的时间节点。当利率为7%时,在只考虑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在20年可获得最大收益,此时的投入产出比为1:0.9;在只考虑生态效益的情况下,在25年可获得最大收益,此时的投入产出比为1:2.2;在考虑综合效益的情况下,在25年可获得最大收益,此时的投入产出比为1:3.1。(4)以内部收益率法作为计量指标,三种效益的内部收益率在研究期内并未出现最大值。在只考虑经济效益的情况下,该项目经济效益的内部收益率在期末达到13.2%;在只考虑生态效益的情况下,该项目生态效益的内部收益率在期末达到16.9%;在考虑综合效益的情况下,该项目综合效益的内部收益率在期末达到19.6%。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森林资源效益评价与世界银行贷款山东省生态造林项目相结合,利用经济学方法对该项目未来60年时间节点上的效益进行动态评价。结合项目投资值,能够直观地计算出该项目的相对收益。研究结果有助于对该类项目社会实践价值和意义的评定。

李昂[5](2017)在《广西石漠化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漠化地区具有土层稀薄、土壤贫瘠的特点,水土资源的损失和破坏已经成为限制广西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有效的保护石漠化地区土壤资源,分析并评价研究区域的土壤养分情况及其对该区域生态效益的贡献,是广西地区生态治理与评价工作中的重点。本文先对研究区土壤养分进行分析评价,又通过建立石漠化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模型评价结果与实际效益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土壤养分指标是整个生态效益评价中的重要指标。该研究计算简单、方法科学,对于评价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效益,开展广西地区生态效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石漠化地区典型小流域土壤养分情况分析。本研究对广西喀斯特地区的三条典型小流域开展定点采样,经过室内实验分析,选择了 4项反映土壤养分特征的指标,计算各项养分指标在不同治理措施下的总体水平以及流域、坡面尺度的特征,并对其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已有数据对流域的土壤保肥效益进行估算,得出小流域土壤保肥效果的排序为龙窝坝>常么>者滕,治理措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排序为水保林>封育林>坡改梯>经济林。(2)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价值量估算。本研究基于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理论,基于研究区当地粮食产量、土地利用面积等数据,对研究区的生态效益价值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单项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为土壤形成与保护价值。各小流域生态效益价值量分别为龙窝坝(3130万元)>常么(2414万元)>者滕(2055万元),与土壤保肥效益估算结果的排序相一致。治理期间,研究区域的石漠化土地得到了较好的治理,草地与林地的面积有较大的增加,土地利用程度均有一定提升。(3)建立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基于实测数据与历史数据,以PCA方法为主对评价指标进行降维,最终得到信息重叠较少、代表性较强的广西石漠化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5个减少石漠化与侵蚀类指标、2个涵养水源类指标、5个土壤改良类指标、3个维持生态稳定类指标及1个防洪减灾类指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石漠化地区的特点。该部分的研究结果为深入讨论生态效应补偿机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为优化广西今后的生态效益评价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构建研究区生态效益评价模型。在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主客观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模型权重。其中,土壤改良层占0.4959,减少侵蚀层占0.1569,生态稳定层占0.1569,涵养水源层,占0.1306,减灾效益层,占0.0597。各流域的生态效益评价结果显示,总体生态效益评价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龙窝坝、常么、者滕。评价结果基本与之前小流域生态效益价值量估算结果以及实际治理情况相一致。其中,保土效益评价值在众多效益评价值类别间是最高的,体现了土壤在广西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中的重要性。

王甜[6](2017)在《基于不同尺度的山西太岳山森林主导生态功能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空间尺度效应、关键驱动因子以及各功能在不同尺度上的权衡/协同关系,本文选取山西太岳山好地方林场为研究区,从不同尺度分别对该地区的主要生态功能进行计量与评价。在生态系统尺度上选择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华北落叶松林(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五种典型的森林类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物元法,基于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的评价方法对各生态功能进行研究,并用冗余分析(RDA)法筛选关键因子;景观尺度上利用InVEST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模型对研究区的主要生态功能物质量的空间分布进行模拟,采用广义可加模型(GAMs)解释主要驱动因子对其空间变异的贡献率。最后,通过辨别不同尺度上功能间的权衡/协同关系,构建假设情景对景观格局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尺度上,华北落叶松林和油松林两种针叶林表现出随着年龄增加,各固碳层碳储量明显增多的趋势,且二者的总碳储量平均值(221.9 Mg·ha-1)大于针阔混交林(198.5 Mg.ha-1),其次为次生阔叶林(143.9 Mg·ha-1),灌木林最低(100.4 Mg·ha-1),说明森林的碳固定量随着植被恢复的时间推移逐渐积累,且人工林的种植和天然林的保护对森林碳储量有显着的增加效应。针阔混交林在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用方面表现较优,随着林分结构的多样化,由次生阔叶林向针阔混交林的转变,其主导功能越突出。表现在针阔混交林的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对降水的拦截和涵蓄能力方面,其现存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分别比华北落叶松林、油松林和次生白桦林高出0.48,2.21和0.05倍,相应地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分别高出0.14,0.42和0.36倍;模糊物元模型的水源涵养能力排序结果以针阔混交林为最优(pHi为0.71)。针阔混交林灌木和草本层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1.91和3.06,比针叶纯林的平均值高出24.8%和23.3%,比灌木林高出51.6%和18.1%。说明各森林类型下碳固定和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之间存在一定权衡关系。(2)生态系统尺度上的水源涵养功能主要受到森林类型、枯落物蓄积量、土壤稳渗速率等因素影响,其中林分密度、坡向和林分年龄对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土壤饱和含水量的方差解释率为90.8%;不同森林类型的林分年龄、林下光照总辐射量对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具有显着影响,方差解释率为90.4%;而叶面积指数、林下光照总辐射和坡向对于生物多样性的方差解释率为87.5%。(3)景观尺度上,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具有明显的粒度效应,各景观类型在5~10 m附近出现第一尺度域。InVEST模拟结果表明,好地方林场的实际蒸散量、产水量、水源涵养量、碳储量和生物多样性明显受到地形因子的影响,尤其是受到海拔和坡度的影响。由于地形和植被因子引起的水热条件变化,整体区域的实际蒸散量在200.8到604.8 mm之间变化;水源涵养量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其中,华北落叶松林水源涵养总量最高,为3.2×107 m3,灌木林的水源涵养总量偏低,仅为3.5×106 m3;而针阔混交林的水源涵养深度最大(150.7 mm),平均土壤流失量较小(0.32 t·ha-1·a-1)。研究区的碳密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综合指数分别在华北落叶松成熟林和针阔混交林区域出现最大值(286.6 Mg·ha-1和0.96)。土壤有机碳在全局上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关系,且呈聚集的空间分布特征,自相关距离约为1.2 km。(4)景观尺度的降水量、蒸散量、植被类型、饱和导水率和海拔等因子对水源涵养量的空间异质性产生关键作用;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明显受到植被类型、海拔梯度和坡度制约;而海拔、坡度和与威胁源的距离则对该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产生显着影响。地形因子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能分别解释水源涵养、碳固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物质量空间变异的30.3%,39.2%和42.5%。(5)权衡分析结果显示,景观尺度上水源涵养、碳固定和生物多样性功能间呈显着的协同关系,与生态系统尺度上的权衡关系存在差异,具有尺度依赖性。针对生态功能发挥较弱的区域对景观的植被覆盖进行优化,情景假设结果表明,大多数生态功能的平均物质量均有提高,但提高的幅度有明显差别,水源涵养量潜值比现值提高45.8%,而碳储量仅提高1.36%。研究结果可为华北山地景观格局优化和林分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对指导山区植被恢复策略的制定,实现区域生态功能的优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赵海凤[7](2014)在《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量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生态和环境危机的日益加剧,基于市场的传统经济学方法在生态资源管理中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已经影响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甚至到了经济发展向生态环境保护让路的地步。如何利用经济和政策手段加快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是当务之急。但是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公平合理的财政支付转移政策都需要科学依据来支撑。如何体现生态系统的综合服务功能与价值,对生态系统诸多功能与效益进行定量核算,并计算其价值是构建上述政策体系最直接的依据。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除了为人们提供直接的经济产品外,还提供其它很多服务内容,具有很高价值。四川省是全国林地资源大省,林地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7.6%,森林面积居全国第4位,是我国三大林区之一和长江上游最大的水源涵养区。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濒危物种类繁多。计量四川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对提高人们对森林生态系统价值的认识;为四川省及各市州森林生态建设;为制定合理有效的林业发展政策和森林管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依据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体系,采用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遥感数据和野外调查数据,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输出的各类指标基础上,利用当前国内外常用的价值转换方法,对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及价值进行了核算。其中包括固碳释氧、涵养水源、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森林游憩和森林实物产品等价值。在此基础上,对四川省及个市州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分析与评估,为进一步提升四川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2012年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5383亿元,其中,直接价值量为967亿元,间接价值量为4416亿元。在间接价值中固碳价值649亿元,占14.7%;释放氧气价值1442亿元,占32.7%;养分固持价值66.6亿元,占1.5%;保持水土价值1790亿元,占40.5%;涵养水源价值450亿元,占10.2%,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17.8亿元,占0.4%。2.2003-2012年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年增价值量为261.34亿元/年,年增长率为6.59%,年增直接价值量89.7亿元/年,直接价值年增长率为22.16%,年增间接价值量171.64亿元/年,间接价值年增长率4.90%。3.2012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最大的三个市州是甘孜州,阿坝州与凉山州,各占全省的23.7%,17.5%与12.4%。单位森林生态系统面积服务价值最大的三个市州分别是内江市、成都市与甘孜州,而单位森林生态系统面积服务价值最小的三个市州分别是攀枝花市、南充市与眉山市。4.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大,价值较高,达到其GDP的21.68%。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是其直接价值的4.55倍,说明传统的基于市场经济的计量方法严重低估了森林的综合效益。5.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升空间仍然较大,通过加强管理和提升森林质量,提高单位面积森林的服务价值是未来四川林业的发展方向。6.在定量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区位系数和价格系数对其进行调整,在制定森林发展相关政策和生态补偿政策时更能体现区域差异,使其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朱翠霞[8](2014)在《基于GIS的三峡库区(重庆段)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估算与时空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森林生态功能效益是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是对生态系统的定量估算,可以对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定量估算,而且也能够引起人们对森林生态效益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加强人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文章选取三峡库区(重庆段)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综合运用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气象数据、DEM数据以及统计数据等数据,选取了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制氧和净化大气四个生态效益类型作为评价研究区森林生态效益的指标。通过对四个指标的计算,得出了研究区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并对研究区的森林生态效益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对估算的四种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构成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不同的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和贡献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森林的固碳制氧效益最大,其次为涵养水源效益、净化大气效益和水土保持效益。单位面积的森林生态效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生态效益价值最大的是针叶林,然后依次为灌木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其他林地。森林生态效益的贡献率大小则表现为:制造O2>吸收CO2>阻滞粉尘>调节水量>保持土壤肥力>净化水质>减少土壤侵蚀>吸收SO2>减少泥沙淤积。对森林生态效益的时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研究区森林生态效益总价值由2000年到2005年呈下降趋势,五年间降低了0.49108元;由2005年到2010年略有回升,五年间增加了0.01108元,但是总体来说,森林生态效益的总价值有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是下降的。估算的四种森林生态效益,除了森林涵养水源效益呈逐年下降趋势以外,其余的森林生态效益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对森林生态效益的空间特征分析研究发现:森林生态效益总价值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价值的大小与区域内林地面积的大小趋势是大体相同的但并不完全一致。表现为森林生态效益的高值区主要出现在北碚区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江津四面山自然保护区和巫山梨子坪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低值区则主要集中在重庆主城区、长寿区以及丰都区、涪陵区、江津的大部分地区等区域;而介于高值区与低值区的森林生态效益区域则主要集中在三峡库区(重庆段)的头部和中部等地区。文章通过对三峡库区(重庆段)森林生态效益的估算及时空特征分析研究得出,森林生态效益价值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在时间上是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不同森林类型的生态效益的贡献率是不同的,这主要是因为森林生态效益价值受森林面积、植被类型、降雨量以及气候等综合条件的影响。通过此项研究一方面可以实现在限制条件下森林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以,为实现区域森林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则可以为完善森林生态补偿提供一定的依据,调动人类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张彦雷[9](2014)在《山西太岳山油松人工林多功能快速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功能林业的发展,是新时代的需求,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林业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本文选取太岳山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样地指标实测为主体,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油松人工林多功能常规评价体系;并结合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在油松人工林多功能常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油松人工林多功能快速评价指标体系,对山西太岳山森林经营局各油松人工林进行了快速评价,研究结果可为太岳林区油松人工林科学经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结论主要如下:以水源涵养功能为主导,本文选取林业产品产出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固碳释氧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共4项功能作为油松人工林多功能的表征。在多功能常规评价指标体系中,选取了包含单位面积蓄积量、林分郁闭度、成层结构、林下植被盖度、枯落物厚度、土壤厚度、土壤孔隙度、坡度、林龄、乔木层地上生物量、林下植被生物量、丰富度、均匀度和香农威纳指数,共14指标;在多功能快速评价指标体系中,主要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类型选取单位面积蓄积量、林分郁闭度、林分胸径、土壤厚度、坡度、林龄、叶面积指数、林下植被种类和林下植被盖度,共9项指标。油松人工林多功能得分可表达为:F(多功能)=0.0466·F(林业产品产出功能)+0.6295·F(水源涵养功能)+0.1744·F(固碳释氧功能)+0.1495·F(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以样地作为实例,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验证,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且两套多功能指标评价体系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太岳山油松人工林多功能发挥水平以中效为主,偏良好。油松人工林整体小班多功能发挥水平高效、较高效、中效、较低效和低效的比例依次为2.8%、16.2%、68.9%、9.5%和2.5%。太岳林局油松人工林小班单项功能发挥水平为,水源涵养功能>固碳释氧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林业产品产出功能。在太岳林局各单位油松人工林小班多功能评价结果中,多功能发挥相对良好的单位为七里峪林场、灵空山林场等。多功能发挥相对较差的单位为赤石桥林场、北平林场等。

杨海青[10](2013)在《南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主要灌木林生态服务功能及可持续经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灌木林作为南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主要次生植被类型,对于维护该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尤其近年来太行山绿化工程的实施,导致很多低效林产生,而作为该区主要植被的灌木林在生态建设常常被忽视,严重影响了当地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效果。因此,开展该区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尤其是对灌木树种划分不同类型进行研究,对于正确认识灌木林在该区的生态地位非常必要,可为灌木林分类经营和生态效益补偿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生产指导意义。文章在对南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主要灌木林黄荆、酸枣、野皂荚进行了类型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观测和定位监测,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分别从水源涵养、固土保费、固碳释氧、营养物质积累、生物多样性保育等指标对其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价值评估研究,同时探讨了该区灌木林的可持续经营与利用研究,为该区灌木林可持续分类经营和生态效益补偿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本研究实际,以灌木树种为主导,采用灌木树种个体、种群和群落特征值,以灌木平均高度、灌木平均密度和重要值以及灌木林群落生物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等5个指标为灌木林类型划分体系,类型划分,把黄荆灌木林可分为4种类型,酸枣和野皂荚灌木林分别分为3种类型。真实反映了以灌木树种空间异质性,既大大减少了灌木林划分类型的数量,也满足了灌木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空间异质性的需要;2)对该区主要灌木林土壤物理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黄荆、酸枣、野皂荚灌木不同类型间土壤厚度平均值分别在28.38-54.11cm、21.35-53.57㎝、15.49-40.92cm之间;3种灌木林土壤中的粉粒、粘粒含量0-20cm层分别在17.42-31.47%、6.27-20.78%之间,20-40层分别为14.44-23.93%、5.37-16.46%之间;土壤容重在1.09-1.31之间;3种灌木林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在48.49%-60.81%之间,非毛管孔隙度在11.87-21.26%之间。灌木林可明显促进土壤结构改善,有利于生态效益发挥;3)对该区主要灌木林土壤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黄荆、酸枣、野皂荚灌木林土壤有机质含量0-20cm层在0.86-3.43%之间,差异显着。变异系数在10.40-71.70之间,类型间比较差异也显着;土壤养分N、P、K含量0-20cm土层分别在0.063-0.23%、0.021-0.080%、1.3-1.64%之间。20-40cm土层含量低于表层土。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含量20-40cm都低于0-20cm层,表明土壤上下层物质交流较少,水土流失会极大改变土壤养分状况,不利于生态恢复和重建;4)对灌木林持水特征研究表明:黄荆、酸枣、野皂荚林冠降雨截持率分别平均为33.12%、24.91%、25.81%,3种灌木林林冠对降雨截持在0.25mm~0.66mm之间;林下枯落物对降雨的截持量变化范围0.65㎜~2.16㎜,变化规律如下:群落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立地条件由差倒好,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林地枯落物对降雨的截持量由小变大;3种灌木林土壤有效持水量分别是513.6㎜、554.7㎜、343.4㎜,种间变化随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呈增加的趋势;酸枣是野皂荚的1.62倍;3种灌木林地的土壤厚度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54.11cm和15.49cm,相差近4倍;5)灌木林地水文特征研究表明:黄荆、酸枣、野皂荚林地土壤含水率0-20cm土层在5.14%和10.16之间,土壤含水率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少,随群落趋于稳定而增加;土层20~40cm层也有类似规律。但部分类型土层较薄,没有20-40cm土层;土壤渗透性能不同类型间土壤初渗和稳渗速度受土壤质地和土壤含水率影响明显。土壤初渗速度和稳渗速度0~20cm土层分别在7.43-9.77mm/min之间和5.72-6.17mm/min之间。初渗速度受土壤质地影响较大,稳渗速度受土壤含水量影响大;3种灌木林土壤含水率随着植被类型逐渐复杂和土厚度增加,灌木林地土壤含水率分布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在0-20cm土层排序为黄荆﹥酸枣﹥野皂荚,平均含水率分别为8.57%、8.18%、7.08%;6)降雨特征及地表径流特征研究表明:3种灌木林实验区2008-2010年年降雨量和年有效降雨量极不平衡。3种灌木林地3年年降雨平均分别为380.87mm、520.70mm、547.23mm。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份,尤其是7、8月居多。大雨以上降雨比较集中,3灌木实验区均占全年有效降雨约60%;不同灌木林地地表径流差异显着:黄荆3年平均径流量在2.93-11.90㎜之间;酸枣3年平均地表径流量分别为14.97㎜、8.07㎜、4.20㎜;野皂荚3年平均地表径流量13.53㎜、10.23㎜、3.50㎜。因此对灌木林通过类型划分来进行该区灌木林水土保持效益计量和价值评估是必要的;7)对灌木林生物量及固C和养分循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3种灌木不同类型间总生物量在1661.79-4622.61㎏/hm2之间,各类型间差异显着。生物量分配有一定规律,根占百分比在20-30%之间,枝和叶分别在30-40%之间。年生物量叶占65%以上,灌木林每年大部分生产物都进入了系统物质循环;黄荆、酸枣、野皂荚生物C量和养分循环结果表明,每年灌木可为林地土壤提供有机C量在283.7-735.87㎏/hm2之间,是固碳总量的31.75-43%。是该区生态系统C循环的重要环节;灌木林养分年留存量较小,最高为酸枣平均的36.98㎏/hm2,不同类型间差异明显。养分循环速率N和P2O53种灌木均为90%以上。生态系统内碳和养分循环规律是灌木林生态服务功能发挥的重要内涵,同时该研究结果也为灌木林分类经营提供了基础数据;8)南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主要灌木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建立:运用采取频度分析法,同时结合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生态背景特征、主要问题以及生态条件等,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筛选及其调整,并最终得到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主要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固碳制氧、积累营养物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指标为本次研究的指标体系;9)对该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生态服务功能各指标进行精确的计量结果表明,灌木林各类型间各指标生态服务量存在差异性显着,在该区进行灌木林类型划分来对生态服务功能计量是科学合理的。其中水土保持量3种灌木林不同类型间减少水土流失量差异性显着,最大为黄荆Ⅵ303.53t/hm2,是最小酸枣Ⅰ7.13t/hm2的40多倍;水源涵养量各灌木林之间相差较大,最大和最小值相差1392.7t/hm2,因此过去把森林作为无差异性进行的生态服务能评价可能因为植被群落的生态异质性而产生很大误差;太行山低山丘陵区3种主要灌木固C释氧量年度变化分别在352.16-1054.79㎏/hm2之间和1042.74-2880.36㎏/hm2之间。不同灌木群落内各类型间差异显着;由于受不同树种叶片中养分含量不同,不同树种营养物质积累量各养分元素也不一样,其中P各灌木树种差异较小;N元素以酸枣灌木积累量最大;K元素以野皂荚最大。这一结果也为不同灌木林地的分类经营和灌木林定向培育奠定了理论基础;黄荆、酸枣、野皂荚不同类型Shannon-Wiener指数在0.5659-2.5652之间,可见3种灌木林在该区的生物多样性相对简单;10)对南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主要灌木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计算结构表明:不同生态服务功能指标价值比较结果为,固土保肥和水源涵养效益价值占总价值的约80%左右,固碳释氧和养分积累约占6-8%,生物多样性价值所占百分比在13-16%之间。可见该区的灌木植被主要的生态服务功能表现为固土保肥和水源涵养,这符合该区生态建设实际;尽管固碳释氧和养分积累价值不大,但由于该区土壤瘠薄,生态脆弱,因此该效益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对不同灌木树种的价值计算加过表明:黄荆、酸枣、野皂荚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黄荆4个类型生态服务功能依次为31803.05元/a.hm2、35793.58元/a.hm2、37739.81元/a.hm2、50954.46元/a.hm2;酸枣各类型生态服务功能依次为36960.35元/a.hm2、50489.86元/a.hm2、62809.13元/a.hm2;野皂荚各类型生态服务功能依次为42071.48元/a.hm2、45404.28元/a.hm2、62847.53元/a.hm2。黄荆平均为39072.72元/a.hm2、酸枣为51753.11元/a.hm2、野皂荚为50107.76元/a.hm2。3种灌木林分类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真实反映了各类型间的差异,而平均值不能很好反映灌木群落的空间异质性,因此本结果真实可靠,可为灌木林的分类经营和生态效益补偿提供参考依据;11)对灌木林经营措施和利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措施对灌木林生物量影响不一致,不同季节刈割黄荆、酸枣、野皂荚生物量均以秋季最大,分别为2.51㎏/株,1.89㎏/株、2.84㎏/株,与春季相比分别增长26.13%、15.24%、51.87%;刈割高度为5cm最好,生物量分别比刈割高度为15cm的处理增加16.08%、9.83%、20.93%;施肥处理随施肥量增加生物量呈递增趋势,其中8g/m2处理比对照生物量分别增加36.23%、6.98%、19.25%;覆草处理分别比对照增加20.29%、9.3%、4.97%。由此可知,不同处理措施对灌木生物量影响不一样,除个别处理单个树种表现差异性显着外,其他均不显着。利用研究结果表明,野皂荚、酸枣、黄荆热值分别相当于0.56g,0.49g、0.56g标准煤,是很好的薪炭材。生物油制取结果表明在裂解温度为500℃,气化气流速为4m3/h,进料速度为3kg·h-1工艺下,液体产率高达60%。但产物含氧高达40%,须进一步精制才能扩大其使用范围。

二、灵空山森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效益价值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灵空山森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效益价值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威海市环翠区沿海防护林生态服务价值估算及影响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样地设置与林分概况调查
        2.2.2 效益评价指标测定方法
        2.2.3 生态服务价值估算方法
        2.2.4 敏感性分析
    2.3 研究内容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1 Person相关性分析
        2.4.2 逐步回归分析
        2.4.3 通径分析
    2.5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威海市环翠区沿海防护林生态服务价值估算
        3.1.1 涵养水源功能价值估算
        3.1.2 保育土壤功能价值估算
        3.1.3 固碳释氧功能价值估算
        3.1.4 林木养分固持功能价值估算
    3.2 威海市环翠区沿海防护林生态服务价值影响因子的敏感性分析
        3.2.1 敏感性分析
        3.2.2 敏感性分析的主要影响因子
    3.3 生态服务价值与林分结构因子和土壤理化性质关系分析
        3.3.1 涵养水源功能影响因子分析
        3.3.2 保育土壤功能影响因子分析
        3.3.3 固碳释氧功能影响因子分析
        3.3.4 林木养分固持功能影响因子分析
4 讨论
    4.1 生态服务价值与影响生态服务价值的敏感因子探讨
    4.2 林分结构因子与生态服务价值关系探讨
    4.3 土壤理化性质因子与生态服务价值关系探讨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1.3.1 森林生态效益的内涵
        1.3.2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理论
        1.3.3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1.3.4 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类别
        1.3.5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1.4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相关研究进展
        1.4.1 相关研究进展
        1.4.2 现有研究特点
        1.4.3 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2 气候特征
    2.3 水文水资源条件
    2.4 土壤特性
    2.5 植被情况
    2.6 社会经济情况
    2.7 工程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指标数据采集
    4.1 指标选取原则
    4.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4.3 采集评价指标数据
    4.4 具体指标计算公式及参数确定
        4.4.1 指标计算公式
        4.4.2 指标参数的依据和确定
5 典型工程各项生态效益评价—2015年工程
    5.1 涵养水源效益
        5.1.1 调节水量
        5.1.2 净化水质
    5.2 保育土壤效益
        5.2.1 固土量
        5.2.2 保肥量
    5.3 固碳释氧效益
        5.3.1 植被固碳
        5.3.2 植被释氧
        5.3.3 土壤固碳
    5.4 净化大气效益
        5.4.1 植被滞尘
        5.4.2 植被吸收污染物
        5.4.3 产生负离子
    5.5 积累营养物质效益
    5.6 植被多样性保护效益
    5.7 生态效益总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价
        5.7.1 总物质量评价
        5.7.2 总价值量评价
6 各年工程生态效益总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价
    6.1 各年工程生态效益
        6.1.1 工程生态效益一2013年工程
        6.1.2 工程生态效益一2014年工程
        6.1.3 工程生态效益一2016年工程
        6.1.4 工程生态效益一2017年工程
    6.2 二期工程生态效益总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价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与建议
        7.2.1 讨论
        7.2.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云南省低丘缓坡开发项目区林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生态服务价值相关研究
        二、国内外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方法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研究分析
    第一节 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研究
    第二节 确定生态服务价值指标体系的过程
    第三节 完善生态服务价值指标体系需遵守的原则
第三章 低丘缓坡项目区所占用林地生态服务价值的计量模型
    第一节 项目区所占林地涵养水源服务价值分析
        一、林地涵养水源功能的服务价值
        二、林地涵养水源功能服务价值评价模型
    第二节 项目区所占林地保育土壤服务价值分析
        一、林地保育土壤功能的服务价值
        二、林地保育土壤服务价值评价模型
    第三节 项目区所占林地固碳释氧服务价值分析
        一、林地固碳释氧功能
        二、林地固碳释氧服务价值评价模型
    第四节 项目区所占林地积累营养物质服务价值分析
        一、林地积累营养物质功能
        二、林地积累营养物质服务价值评价模型
    第五节 项目区所占林地净化大气服务价值分析
        一、林地净化大气功能
        二、林地净化大气服务价值评价模型
第四章 典型案例研究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及林地占用情况
        一、项目区概况
        二、林地占用基本情况
    第二节 低丘缓坡项目区所占林地可能引发的问题
    第三节 低丘缓坡开发建设占用林地生态价值损失计量
        一、涵养水源效益价值
        二、保育土壤效益价值
        三、固碳释氧效益价值
        四、积累营养物质效益价值
        五、净化大气效益价值
        六、占用林地生态服务价值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第一节 分析结果
    第二节 林地生态服务价值保护建议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4)世界银行贷款山东生态造林项目动态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概括
        2.1.2 自然环境概括
        2.1.3 自然植被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2.2.2 涵养水源效益评价方法
        2.2.3 保育土壤效益评价方法
        2.2.4 碳汇效益评价方法
        2.2.5 净现值的计算方法
        2.2.6 投入产出比的计算方法
        2.2.7 内部收益率的计算方法
        2.2.8 公共数据取值
3 结果与分析
    3.1 经济效益
        3.1.1 不同树种未来60 年蓄积生长量变化预测
        3.1.2 不同树种未来60 年单位面积经济价值变化预测
        3.1.3 年均净现值法计算经济效益
        3.1.4 投入产出比法计算经济效益
        3.1.5 内部收益率法计算经济效益
    3.2 生态效益
        3.2.1 涵养水源效益
        3.2.2 保育土壤效益
        3.2.3 碳汇效益
        3.2.4 年均净现值法计算生态效益
        3.2.5 投入产出比法计算生态效益
        3.2.6 内部收益率法计算生态效益
    3.3 综合效益
        3.3.1 年均净现值法计算综合效益
        3.3.2 投入产出比法计算综合效益
        3.3.3 内部收益率法计算综合效益
4 讨论
    4.1 关于社会效益计量方法问题
    4.2 关于生态效益计量方法问题
    4.3 关于收益指标值计算方法问题
    4.4 对于森林资源效益评价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广西石漠化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石漠化及其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1.3.2. 石漠化地区的土壤肥力特征研究进展
        1.3.3. 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1.4. 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气候与水文特征
        2.1.4. 土壤植被特征
        2.1.5. 地质地貌特征
        2.1.6. 研究区小流域基本特征
    2.2. 研究内容
        2.2.1. 石漠化地区土壤养分研究
        2.2.2. 石漠化地区典型流域生态效益价值估算
        2.2.3. 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4. 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评价与模型验证
    2.3. 研究方法
        2.3.1. 数据来源
        2.3.2. 数据分析方法
    2.4. 技术路线
3. 石漠化地区不同生态治理措施下的土壤养分研究
    3.1. 流域尺度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3.1.1. 典型小流域养分特征分析
        3.1.2. 流域尺度土壤养分特征对比
    3.2. 生态治理措施对土壤有机质、N、P、K的影响
        3.2.1. 水保林措施下的土壤养分特征
        3.2.2. 经济林措施下的土壤养分特征
        3.2.3. 封育林措施下的土壤养分特征
        3.2.4. 坡改梯措施下的土壤养分特征
    3.3. 农作物与树种的选择对土壤有机质、N、P、K的影响
    3.4. 不同治理措施下土壤养分差异性原因分析
    3.5. 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保土保肥效益的影响
        3.5.1. 土壤保土保肥效益计算方法
        3.5.2. 不同治理措施下的土壤保肥效益
    3.6. 本章小结
4. 石漠化地区典型流域生态效益价值估算
    4.1. 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分类及估算方法
        4.1.1. 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价值估算方法
        4.1.2. 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土地利用程度
    4.2. 生态效益价值估算结果与土地利用情况分析
        4.2.1.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
        4.2.2. 各单项生态效益价值估算结果分析
        4.2.3. 生态服务价值敏感度分析
    4.3. 治理措施类型对效益结果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筛选
    5.1. 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主成分分析结果
        5.2.2. 相关分析结果
        5.2.3. 初选指标的敏感性分析结果
        5.2.4. 基于综合分析法的指标降维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评价与模型验证
    6.1. 模型指标的标准化过程
        6.1.1. 指标值标准化方法
        6.1.2. 指标的归一化
    6.2. 模型搭建过程
        6.2.1. 判断矩阵
        6.2.2. 判断矩阵特征向量和一致性检验
    6.3. 模型权重确定
    6.4. 生态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6.4.1. 生态效益评价结果
        6.4.2. 石漠化地区典型小流域生态效益评价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基于不同尺度的山西太岳山森林主导生态功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水源涵养能力的计量与评价研究
        1.2.2. 森林碳固定功能计量与评估研究
        1.2.3. 森林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的评价研究
        1.2.4. 生态系统功能的权衡与优化研究
        1.2.5.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1.3.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3.1.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采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好地方林场概况
        2.1.2. 气候与水文
        2.1.3. 地形与土壤
        2.1.4. 植被覆盖情况
        2.1.5. 社会经济条件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野外调查及实验分析
        2.2.2. GIS属性数据库的构建
3. 生态系统尺度上森林生态功能及其关键影响因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生态系统尺度的生态功能评价方法
        3.2.2. 影响因子的筛选方法
        3.2.3. 数据处理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生态系统尺度上的水源涵养能力评价
        3.3.2. 生态系统尺度上的碳固定能力评价
        3.3.3. 生态系统尺度上的生物多样性评价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景观尺度上森林生态功能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主导因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4.2.2. InVEST模型
        4.2.3. 地计学分析
        4.2.4. 土壤有机碳采样方法
        4.2.5. 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好地方林场景观格局的粒度效应
        4.3.2. 景观尺度上水源涵养功能评估
        4.3.3. 景观尺度上土壤保持功能评估
        4.3.4. 景观尺度上碳固定功能评估
        4.3.5. 景观尺度上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评估
        4.3.6. 地形和植被指数对主要生态功能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森林生态功能的权衡及景观格局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空间叠加分析法
        5.1.2. 生态功能权重确定方法
    5.2. 主要生态功能的权衡分析
        5.2.1. 不同森林类型之间生态功能的权衡
        5.2.2. 不同生态功能之间的总体权衡关系
    5.3. 森林景观格局的优化
        5.3.1. 景观格局优化的原则
        5.3.2. 针对生态功能发挥不适宜区域的优化
        5.3.3. 景观格局优化措施及森林结构的合理配置
    5.4. 小结与讨论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量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研究概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概述
        1.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评估方法概述
        1.2.3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篇章结构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区域与问题界定
    2.1 研究对象:森林生态系统
        2.1.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概念
        2.1.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容
    2.2 研究区域:四川省及其21个市州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
        2.2.3 森林资源状况
        2.2.4 生物资源状况
        2.2.5 四川省内所有市州行政区划图
    2.3 研究问题:四川省及其市州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计量与分析
        2.3.1 计量体系的构建的思路
        2.3.2 指标体系建立方法
        2.3.3 计量指标筛选的基本原则
        2.3.4 四川省及其市州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量指标体系的建立
        2.3.5 计量指标说明
3 研究基础
    3.1 理论基础
        3.1.1 系统理论
        3.1.2 生态系统理论
        3.1.3 生态经济理论
        3.1.4 森林生态经济学理论
        3.1.5 区域经济理论
        3.1.6 区域经济差异解释理论
        3.1.7 不平衡增长理论
        3.1.8 梯度推移理论
    3.2 方法架构
    3.3 数据引用与处理
        3.3.1 数据引用
        3.3.2 数据处理
4 四川省及其市州森林生态系统直接效益价值计量与评价
    4.1 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供给服务价值计量与评价
        4.1.1 研究阶段方法概述
        4.1.2 森林生态系统供给服务价值计量方法比较
        4.1.3 数据来源与数据整理
        4.1.4 计量内容与方法
        4.1.5 木材价值计量
        4.1.6 薪材价值计量
        4.1.7 竹材价值计量
        4.1.8 经济林产品价值计量
        4.1.9 花卉价值计量
        4.1.10 狩猎价值计量
        4.1.11 实物产品价值评价
    4.2 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游憩价值计量与评价
        4.2.1 森林游憩概念
        4.2.2 森林游憩现状
        4.2.3 森林游憩价值计量
        4.2.4 结果分析
    4.3 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直接效益价值评价
        4.3.1 四川省及其市州森林生态系统直接效益价值动态分析
        4.3.2 四川省及其市州森林生态系统直接效益价值各部分比例结构
5 四川省及其市州森林生态系统间接效益价值计量与评价
    5.1 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固碳价值计量与评价
        5.1.1 研究方法概述
        5.1.2. 国际碳计量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5.1.3 世界主要国家碳计量方法发展与现状
        5.1.4 国内现状
        5.1.5 主要问题
        5.1.6 发展趋势
        5.1.7 研究方法
        5.1.8 固碳价值计量
        5.1.9 释氧价值计量
        5.1.10 固碳释氧价值计量
        5.1.11 结果分析
    5.2 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固持价值计量与评价
        5.2.1 养分固持量
        5.2.2 养分固持价值计量
        5.2.3 结果分析
    5.3 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保持价值计量与评价
        5.3.1 研究方法概述
        5.3.2 土壤保持量
        5.3.3 土壤保持功能价值计量方法
        5.3.4 土壤固持价值计量结果
        5.3.5 结果分析
    5.4 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价值计量与评价
        5.4.1 研究方法概述
        5.4.2 水源涵养价值评估方法比较
        5.4.3 结果与分析
    5.5 四川省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计量与评价
        5.5.1 研究方法概述
        5.5.2 四川省生物多样性资源及现状
        5.5.3 研究方法
        5.5.4 动物保护成本计算
        5.5.5 植物保护成本计算
        5.5.6 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总成本
        5.5.7 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不同计量方法下的结果比较
        5.5.8 讨论
    5.6 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间接效益价值评价
6 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分析
    6.1 综合分析
    6.2 动态变化分析
        6.2.1 动态分析模型
        6.2.2 分析结果
    6.3 空间结构分析
    6.4 区位分析
        6.4.1 生态区位模型
        6.4.2 价值量调整结果
        6.4.3 结论
    6.5 价格调整分析
        6.5.1 价格调整系数
        6.5.2 价值量调整结果
        6.5.3 价值量调整前后汇总与比较
    6.6 提升四川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策及四川省森林发展战略政策与建议
        6.6.1 提升四川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对策与建议
        6.6.2 四川省森林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
7 结果与结论
    7.1 研究结果与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之处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附表
附录二:区位系数模型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一
导师简介二
致谢

(8)基于GIS的三峡库区(重庆段)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估算与时空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文特征
        2.1.5 土壤情况
        2.1.6 森林资源现状
        2.1.7 生物资源
    2.2 生态环境问题
        2.2.1 水土流失严重
        2.2.2 森林植被覆盖率降低
        2.2.3 环境污染严重
3 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3.1 基本概念
        3.1.1 森林资源
        3.1.2 森林生态效益
        3.1.3 森林净初级生产力
    3.2 森林生态效益种类的界定
    3.3 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核算理论
        3.3.1 劳动价值理论
        3.3.2 最佳效能理论
        3.3.3 能值分析理论
        3.3.4 双重价值理论
        3.3.5 边际效用理论
    3.4 森林生态效益计算方法
        3.4.1 影子工程法
        3.4.2 市场价值法与替代花费法
        3.4.3 碳税法与造林成本法
    3.5 基础数据
4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模型及价值估算
    4.1 涵养水源价值模型
        4.1.1 森林调节水量功能
        4.1.2 森林净化水质功能
    4.2 森林涵养水源的价值
    4.3 水土保持价值模型
        4.3.1 减少土壤侵蚀功能
        4.3.2 减少泥沙淤积功能
        4.3.3 保持土壤肥力功能
    4.4 森林水土保持价值
    4.5 固碳制氧价值模型
        4.5.1 森林对 CO2的固定功能
        4.5.2 森林制氧功能
    4.6 森林固碳制氧的价值
    4.7 净化大气环境模型
        4.7.1 森林对 SO2的吸收功能
        4.7.2 森林滞尘功能
    4.8 森林净化大气的价值
    4.9 本章小结
5 三峡库区(重庆段)森林生态效益的数量及时空变化分析
    5.1 三峡库区(重庆段)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构成
        5.1.1 全年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构成
        5.1.2 不同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构成
        5.1.3 不同类型森林的生态效益
    5.2 三峡库区(重庆段)森林生态效益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5.2.1 森林生态效益总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5.2.2 不同森林生态效益的时间变化特征
    5.3 三峡库区(重庆段)森林生态效益的空间变化特征
        5.3.1 各地区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统计分析
        5.3.2 三峡库区(重庆段)森林生态效益总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与展望
        6.2.1 创新点
        6.2.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6.2.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山西太岳山油松人工林多功能快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外森林多功能研究进展
        1.1.1 森林多功能内涵
        1.1.2 森林多功能评价
        1.1.3 森林多功能经营
    1.2 国内森林多功能研究进展
        1.2.1 森林多功能内涵
        1.2.2 森林多功能评价
        1.2.3 森林多功能经营
2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环境特征
        2.1.3 植被资源
        2.1.4 经济情况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问题
        2.2.2 技术路线
        2.2.3 研究方法
        2.2.4 评价指标数值获取
3 结果与分析
    3.1 油松人工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1.2 评价指标筛选标准
        3.1.3 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3.2 评价指标权重及等级划分
        3.2.1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3.2.2 评价指标等级划分
    3.3 实例分析
        3.3.1 常规指标体系评价结果
        3.3.2 快速指标体系评价结果
        3.3.3 评价结果对比
    3.4 太岳山油松人工林多功能评价
        3.4.1 油松人工林小班分布
        3.4.2 面向林场多功能评价
        3.4.3 面向整体多功能评价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南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主要灌木林生态服务功能及可持续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综述
    1.1 灌木林研究概述
        1.1.1 灌木林概念
        1.1.2 灌木林形态特征研究概述
        1.1.3 灌木树种选择的研究
        1.1.4 灌木林生物量的研究
        1.1.5 灌木林生态效益研究
    1.2 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1.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和发展
        1.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
        1.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
        1.2.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方法
        1.2.5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1.2.5.1 国外研究进展
        1.2.5.2 国内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1.2.6 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1.3 灌木林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1.4 灌木林生态服务功能研究展望
        1.4.1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4.2 研究展望
2.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目标
    2.5 技术路线
3 实验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地概况
        3.1.1 地形地貌
        3.1.2 气候和土壤
        3.1.3 现有植被概况
        3.1.4 生态环境状况
    3.2 研究方法
        3.2.1 主要灌木类型划分
        3.2.1.1 样地设置
        3.2.1.2 调查内容
        3.2.1.3 灌木林类型划分体系各相关指标计算方法
        3.2.1.4 数据标准化及聚类分析
        3.2.2 灌木林生态服务功能计算参数研究
        3.2.2.1 样地选择
        3.2.2.2 灌木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3.2.2.3 灌木林生态系统水文特征研究
        3.2.2.4 灌木林生物量及碳贮量和养分循环研究
        3.2.2.5 数据处理
        3.2.3 生态服务功能评价计算方法
        3.2.3.1 评价方法
        3.2.3.2 计算方法
        3.2.4 灌木林经营研究方法
        3.2.5 灌木林利用研究
4 灌木林类型划分及生态服务功能计量参数定量研究
    4.1 灌木林类型划分
        4.1.1 灌木林类型划分思路
        4.1.2 灌木林类型划分指标体系
        4.1.3 不同灌木林聚类分析
        4.1.3.1 黄荆灌木林聚类分析
        4.1.3.2 酸枣灌木林聚类分析
        4.1.3.3 野皂荚灌木林聚类分析
        4.1.4 灌木林类型划分结果分析
    4.2 灌木林生态服务功能参数定量研究
        4.2.1 灌木林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4.2.1.1 土壤厚度变化特征
        4.2.1.2 不同灌木林地土壤机械组成特征
        4.2.1.3 不同灌木林地土壤容重特征分析
        4.2.1.4 不同灌木林地土壤孔隙度研究
        4.2.1.5 小结
        4.2.2. 土壤化学性质研究
        4.2.2.1 土壤有机质含量特征
        4.2.2.2 土壤 N、P、K 含量特征
        4.2.2.3 小结
        4.2.3 灌木林持水特征研究
        4.2.3.1 灌木林林冠持水特征
        4.2.3.2 枯落物持水量研究
        4.2.3.3 林地持水量研究
        4.2.3.4 小结
        4.2.4 灌木林水文特征研究
        4.2.4.1 不同灌木林地土壤渗透性能研究
        4.2.4.2 灌木林地土壤含水量特征
        4.2.4.3 小结
        4.2.5 灌木实验区降雨及林地地表径流特征
        4.2.5.1 不同灌木林地降雨特征
        4.2.5.2 林地地表径流特征
        4.2.5.3 小结
        4.2.6 灌木林生物量与 C 贮量及养分循环研究
        4.2.6.1 灌木林生物量研究
        4.2.6.2 灌木林 C 贮量研究
        4.2.6.3 灌木林养分循环研究
        4.2.6.4 小结
5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主要灌木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研究
    5.1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主要灌木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体系
        5.1.1 研究背景
        5.1.2 生态功能评价原则
        5.1.3 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
        5.1.3.1 水土保持效益
        5.1.3.2 涵养水源效益
        5.1.3.3 灌木林固碳释氧效益
        5.1.3.4 营养物质积累效益
        5.1.3.5 生物多样性保育效益
    5.2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主要灌木林生态服务功能计量
        5.2.1 水土保持效益计量
        5.2.1.1 固土效益计量
        5.2.1.2 保肥效益计量
        5.2.2 不同灌木林水源涵养效益计量
        5.2.3 固碳释氧效益计算
        5.2.4 营养物质积累量计量
        5.2.5 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
    5.3 小结
6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主要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6.1 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指标计算参数
        6.1.1 水源涵养效益价值计算参数
        6.1.2 固土保费效益价值计算参数
        6.1.3 固碳释氧效益价值计算参数
        6.1.4 营养物质积累
        6.1.5 生物多样性保育
    6.2 不同灌木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6.2.1 灌木林不同生态服务功能指标价值评价
        6.2.1.1 水源涵养效益价值评价
        6.2.1.2 固土保费效益价值评估
        6.2.1.3 固碳释氧效益价值评估
        6.2.1.4 营养物质积累效益评价
        6.2.1.5 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价值评估
    6.3 不同灌木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6.3.1 黄荆灌木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6.3.2 酸枣生灌木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6.3.3 野皂荚灌木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6.3.4 3 种灌木林生态服务价值评价
7.灌木林经营措施与利用研究
    7.1 灌木林经营措施研究
        7.1.1 刈割对灌木林生长影响研究
        7.1.1.1 不同季节刈割对灌木生长的影响研究
        7.1.1.2 不同刈割高度对灌木林生长影响
        7.1.2. 施肥对灌木林生长影响
        7.1.3 覆草对灌木林生长影响
    7.2 灌木林利用研究
        7.2.1 种灌木热值分析
        7.2.2 灌木收获物热解生物油初探
        7.2.2.1 温度对产液率迎影响
        7.2.2.2 流化气流速影响
        7.2.2.3 进料速度影响
        7.2.2.4 生物质油特性
    7.3 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与讨论
    8.2 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ABSTRACT

四、灵空山森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效益价值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威海市环翠区沿海防护林生态服务价值估算及影响因子分析[D]. 刘舒文.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研究[D]. 蒋九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3]云南省低丘缓坡开发项目区林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D]. 张雪岩.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4]世界银行贷款山东生态造林项目动态效益评价[D]. 张衍嵩.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5]广西石漠化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价研究[D]. 李昂.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6]基于不同尺度的山西太岳山森林主导生态功能评价研究[D]. 王甜.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量与分析[D]. 赵海凤. 北京林业大学, 2014(03)
  • [8]基于GIS的三峡库区(重庆段)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估算与时空特征分析[D]. 朱翠霞. 重庆师范大学, 2014(01)
  • [9]山西太岳山油松人工林多功能快速评价研究[D]. 张彦雷.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1)
  • [10]南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主要灌木林生态服务功能及可持续经营研究[D]. 杨海青. 河南农业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灵空山森林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效益价值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