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是否爱钻牛角尖?(论文文献综述)
赵亚芳[1](2021)在《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文中指出研究背景2020年全球艾滋病防控的3个90%目标亟待推进实现,我国在发现HIV感染者、衔接感染者进入后续医疗环节的前两个90%目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艾滋病流行趋势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均呈日趋严重势态。MSM人群进行HIV规律检测从而最大限度发现其中的HIV感染者,并在确诊后及时衔接入医疗系统获得抗病毒治疗,是实现感染者达到病毒学抑制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更是实现全球以及中国艾滋病“90-90-90”防控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通过构建理论化、综合性的行为模型,深入理解和分析MSM人群HIV规律检测和确诊后衔接医疗行为,可为进一步完善现有艾滋病相关医疗服务措施和政策方针提供实用性的参考和建议。研究目的一、基于三元影响理论,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并在人群中验证该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HIV检测行为的可行性;二、基于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并验证该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一、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构建并验证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一)经文献回顾筛选10个男男性行为人群HIV规律检测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检测意图、检测态度、社会规范信念、检测自我效能、HIV危险感知、HIV检测相关知识、社会凝聚力、获取医疗服务舒适度、性病检测史、向家人出柜。三元影响理论为模型构建框架,形成行为模型假设。(二)便利抽取351名MSM人群,对HIV规律检测行为及各相关因素水平进行测量,以研究对象HIV规律检测行为水平为结局变量,使用MPlus软件以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得出最终的HIV检测行为模型。(三)重新便利抽取212名MSM人群对HIV检测行为模型进行验证,以研究前期构建的HIV检测行为模型为基础,使用SEM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通过拟合评价指标,判断并验证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规律HIV检测的可行性。二、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一)文献回顾纳入9个HIV感染者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HIV相关歧视、家庭歧视、社会支持、精神健康、衔接医疗态度、消极应对、首次CD4+T细胞计数、向性伴暴露HIV感染状况、获取医疗便利性,结合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为模型构建参考,形成行为模型假设。(二)描述经便利抽取的257名近1年内确诊的MSM人群HIV感染者的及时衔接医疗行为及各相关因素水平。以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为结局变量,经SEM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得出最终的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三)目的抽取12名近半年内确诊的MSM人群HIV感染者开展个人深度访谈,通过Colaizzi分析法结合Nvivo11.0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并将所得主题和主题间的关系,与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中的变量及变量间的作用路径对比。研究结果一、HIV检测行为模型中包含11条直接作用路径、1条间接作用路径、3条相关作用路径。其中检测意图、性病检测史、向家人出柜直接作用于规律检测行为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177、0.420、-0.137,检测自我效能、社会规范信念、检测态度直接作用于检测意图,且个人、社交、环境因素存在跨领域的作用关系,模型中各作用路径均具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拟合指标:χ2/df=1.403,CFI=0.926,TLI=0.918,RMSEA=0.034,SRMR=0.057。351 名 MSM 人群中 63.82%具有 HIV 规律检测行为。二、对HIV检测行为模型的验证发现3条在原构建模型路径作用系数上未达显着性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模型拟合指标:χ2/df=1.136,CFI=0.955,TLI=0.950,RMSEA=0.025,SRMR=0.064。三、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中包含9条直接作用路径、1条间接作用路径、4条相关作用路径,其中社会支持、向性伴暴露HIV感染状况、获取医疗便利性、首次CD4+T细胞计数直接作用于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06、0.222、0.148、-0.172,HIV相关歧视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057,模型中各作用路径均具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拟合指标:χ2/df=1.160,CFI=0.967,TLI=0.959,RMSEA=0.025,SRMR=0.044。257 名新近确诊的 MSM 人群HIV感染者中63.42%具有及时衔接医疗行为。四、衔接医疗行为模型验证中,根据12名MSM人群HIV感染者的访谈资料分析结果,最终形成10个主题、17个亚主题、9条主题间的作用关系,在原模型基础上发现2个新主题。研究结论一、HIV检测行为模型以个体、社交、环境以及意图多重因素的角度,解释了 MSM人群的HIV规律检测行为,但还需进一步结合我国社会文化、医疗系统的特征以及MSM人群就医经历等因素进一步调试。社会凝聚力在模型中的作用路径,提示未来在促进MSM人群进行HIV规律检测行为中,应重点关注社交圈和社交团体的影响在男男性行为人群在树立检测信念过程中广泛而积极的效应,以社交因素作为切入点,发展并推动干预策略的实践。二、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以HIV相关歧视为源头,社会支持、精神健康等因素为中间机制,深入解读新近确诊HIV感染的MSM人群的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但就MSM人群对疾病预期、性格特征和既往就医经历等个体性因素在其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分析。未来针对我国MSM人群在确诊HIV感染后的就医行为研究,应关注HIV相关歧视和中国家庭文化对MSM人群的广泛、深远影响,早期并针对性开展HIV检测后转介相关问题的咨询服务,树立疾病正确认知;强调同伴和社交圈的力量,并促进医疗机构与社会组织的紧密连接。三、综合分析HIV检测行为模型与衔接医疗行为模型结果,社交领域因素在MSM人群规律进行检测以及在确诊后感染者及时就医行为的决策和实践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影响作用和实践意义;社会支持对HIV相关歧视的降低作用暗示了社会网络的积极效应能够降低HIV感染者延迟就医的源头阻碍。提示未来应进一步理解和早期关注MSM人群同志圈、社交圈文化,与社会组织早期建立合作联系,通过社会支持、同伴影响的干预手段,提高MSM人群对HIV感染风险的正确认知、促进检测、并缩短感染后就医治疗的衔接时间。
祥虎[2](2019)在《蚂蚁与牛角》文中研究表明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呢?当我们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学会转换思路,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战胜困难。一天,一只勤奋的蚂蚁误入了牛角。蚂蚁很小,弯弯的牛角在它眼中就像是一条极宽阔的隧道。它想:牛角的尽头定会是一个水草丰美的洞天福地。谁料,脚下的路越走越窄,到后来竟难以容身了。为此,蚂蚁不得不停下来认真思考。最终,它决心掉过头来,换个方向重新开始。
鹿孟颖[3](2019)在《高中生感知的学校气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文中指出高中阶段是学习任务最繁重的时期,同时也是自我同一性确立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高中生面临着以学习压力为首的诸多健康威胁,因而,维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就是一项异常严峻的任务。学校是影响高中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学生对学校气氛的感知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而其中一些重要的心理素质,如心理弹性,则会助长或抑制这种影响过程。本研究具体探讨了高中生在感知的学校气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心理弹性所起到的调节作用。研究选取了济南市某高中1103名被试为研究对象,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诊断量表》、《中学生感知的学校气氛问卷》、《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三个量表进行调查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高中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高中生心理健康分别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班干部上存在显着差异。2.高中生感知的学校气氛相对来说比较积极;感知的学校气氛的五个维度分别在年级、是否班干部上均存在显着差异;感知的学校气氛的师生关系维度、同学关系维度和发展多样性维度分别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上上均存在显着差异;感知的学校气氛的秩序与纪律维度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3.高中生心理弹性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心理弹性分别在年级、是否班干部上差异显着。4.高中生感知的学校气氛、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具有显着相关关系。5.高中生的心理弹性对感知的学校气氛的师生关系维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有显着调节效应。当心理弹性较低时,感知师生关系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不显着;当心理弹性较高时,感知师生关系对心理健康具有极其显着负向预测作用。6.高中生的心理弹性对感知的学校气氛的同学关系维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有边缘显着调节效应。在高中生感知的学校气氛的同学关系维度上,当心理弹性较低时,感知同学关系对心理健康不具有预测作用;当心理弹性较高时,感知同学关系对心理健康具有显着负向预测作用。7.高中生的心理弹性对感知的学校气氛的同学关系维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有边缘显着调节效应。当心理弹性较低时,感知发展多样性对心理健康不具有显着预测作用;当心理弹性较高时,感知发展多样性对心理健康具有显着负向预测作用。
支孟云[4](2019)在《团体音乐治疗对缓解理工类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造成压力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在不良情绪的刺激下,个体的躯体和心理受到严重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压力源主要包括学习、就业、社交、家庭等多方面,在生活中缓解压力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运动疗法、绘画疗法、舞蹈疗法、参加心理减压课程等。音乐治疗是美国在20世纪中期建立起来的一门边缘性、交叉性的学科,其介于音乐和治疗之间,还包括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精神病学等多种学科。它是以音乐为媒介,用多种多样的音乐形式为治疗手段,进行防治疾病和心理治疗,现已深受人们的关注和欢迎。音乐治疗在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应用得到极大的关注,其作用在临床应用上也得到了认可,并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教育界,音乐治疗也常扮演着舒缓压力、调节情绪、转变心理状态的角色,帮助学生们舒缓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本论文主要是研究团体音乐治疗对缓解理工类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质性分析,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自愿报名的形式参加团体音乐治疗活动,对参加音乐活动的来访者们进行问卷调查、量表测试,运用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本论文是以质性研究分析团体音乐治疗对缓解哈工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干预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和量表结果的分析、十次团体音乐治疗活动过程的分析,得出团体音乐治疗对舒缓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促进大学生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有一定的效果,团体音乐治疗能够使大学生的压抑情绪得到舒缓,帮助大学生改变自身的心理状态,以乐观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人情世故,提升大学生的抗压、抗挫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们的生活幸福指数。本论文的研究是笔者初次探索团体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研究过程虽然历经艰辛,但是研究结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学生心理压力、心理健康方面是个非常复杂、庞大的领域,通过对哈工大学生的十次团体音乐治疗的干预,我们应该将团体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进行应用与推广,不仅仅是在工科类的学校实施。最后,笔者希望音乐治疗能够在大学生心理压力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希望大学生能够保持身心健康,在和谐、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中完成学业,迎接新的挑战,为祖国创造价值。
何永宏[5](2019)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教育价值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文人困厄”主题的古诗文所占比例较大,笔者认为这类文章有几方面的价值:一是审美教育价值。这些文章是古诗文中的经典篇目,有鲜明的文体特色,文章的艺术手法独特,作者的情感深厚,给学生带来审美体验;二是德育价值。这些文章的思想和精神值得中学生学习,笔者总结了有四类:爱国主义、奋勇拼搏、逆境成才、敬业济世,这些精神既与儒家优秀文化有关,又有利于学生的德育;三是挫折教育价值。这些文章的创作主体面对挫折的态度及做法值得中学生学习,是挫折教育极佳的案例,作者把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国家的思考融入在文章中,透过文章的内容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到他们在人生面临挫折时内心的思考与最后的抉择。笔者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为例,探究这类文章的教育价值,并进行了初步尝试,以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有利于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增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孙朱洪[6](2017)在《不同抑郁水平大学生反刍思维、内疚对自我宽容的影响及自我宽容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关注。学业不顺、爱情折磨、事业挫折等导致自杀的校园极端事件时有发生,因内心矛盾而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数量也是逐年增加。国外研究表明,不能自我宽恕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而反刍思维对个体的自我宽容具有阻碍作用。因此,本研究将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出发,探讨不同抑郁水平大学生在反刍思维、内疚与自我宽容间的差异,尝试通过干预提高轻度抑郁大学生的自我宽容。研究一,特质性反刍思维、内疚对自我宽容的影响。研究采用延迟任务让被试在自然状态下发生反刍思维,调查轻度抑郁大学生与无抑郁大学生自我宽容主要受认知还是情绪影响。共安排轻度抑郁大学生60名,男女各半;无抑郁大学生60名,男女各半。共计120名。结果表明:(1)轻度抑郁大学生反刍思维高于无抑郁大学生。反刍思维各维度中,轻度抑郁大学生的症状反刍及强迫思考高于无抑郁大学生,而反省深思低于无抑郁大学生。(2)轻度抑郁大学生的内疚感高于无抑郁大学生。(3)轻度抑郁大学生的自我宽容低于无抑郁大学生,女生的自我宽容低于男生。(4)反刍思维、内疚均能预测轻度抑郁大学生自我宽容。反刍思维作为非适应性的认知方式,会降低自我宽容。内疚感越强烈,自我宽容水平越低。而无抑郁大学生自我宽容主要受内疚影响。研究二,状态性反刍思维、内疚对自我宽容的影响。本研究借助人际互动范式诱发被试的内疚情绪,接着引导被试进行分心、反刍思维,检验轻度抑郁大学生与无抑郁大学生自我宽容主要受认知还是情绪影响。共有轻度抑郁大学生56名,无抑郁大学生56名,总计112名参加实验,结果表明:(1)轻度抑郁大学生反刍思维总体高于无抑郁大学生,女生的反刍思维高于男生。研究发现,当负性事件引发的消极情绪较低时,转移注意力能够降低个体的反刍思维;当消极情绪达到一定强度后,转移注意力不能降低个体的反刍思维。(2)轻度抑郁大学生的内疚感高于无抑郁大学生,女生的内疚感高于男生。(3)轻度抑郁大学生的自我宽容低于无抑郁大学生,女生的自我宽容低于男生。(4)对于无抑郁大学生,当侵犯事件引发的内疚感较低时,自我宽容受反刍思维的影响;当内疚感较强时,反刍思维的预测作用不显着。对于轻度抑郁大学生,无论内疚感是高还是低,反刍思维均能预测自我宽容。研究三,自我宽容干预实验。研究以Enright干预和REACH干预为理论基础编写自我宽容干预方案,意在提高自我宽容。结果表明,团体干预实验能够有效提高轻度抑郁大学生的自我宽容,团体干预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持续性、稳定性,在两个月后的追踪测量中轻度抑郁大学生的反刍思维、内疚和自我宽容得分没有显着差异。而没有参与团体干预的轻度抑郁大学生反刍思维、内疚和自我宽容在整个实验周期中没有显着变化。
锡晓彤[7](2016)在《高一新生化学学习障碍的产生原因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以城镇重点高中高一新生、城镇普通学校高一新生和农村高一新生为研究对象,以现在课程标准为切入点,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了个案考察法和调查问卷法来分析高一入学新生化学学习出现阻滞的原因,得出主要有课改、学科特点、学生没有充分发挥能力、学生自身心理问题、新课标化学高中化学学习困难的认知因素等几种原因导致,由于初高中的教学衔接存在问题,不能将初中的教学和高中的教学顺利的过渡。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后,依据这些学生在学习上不同的阻碍采取了相应解决问题的方法,包含做好初高中教材知识内容衔接、搞好教学方法衔接、帮助学生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对学生不断激励、实施成功教育、教师进行兴趣教学、训练学生学习方法并且要勤与家长沟通。在调查中对个别学生和班级采取本篇文章中所研究出的方法进行针对性扶持,经过一段时间后效果显着,根据调查研究出的会导致高一新生产生化学学习障碍的原因被有效减弱甚至解决。高一化学在中学化学衔接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意义十分重大,对于以后学好化学是一个基础。本篇文章针对使得高一新生更好的习惯高中化学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增强新生们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进行探究,从而解决高一新生化学学习障碍。
程浩[8](2014)在《试析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中指出当前正处在变革的年代,变革是有成本的,成本之一就是观念的碰撞,旧的观念体系被冲击,新的观念体系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形成了一定时期内的混乱。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党员干部,如何正确地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一个既重要又紧迫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陈康[9](2014)在《初中生数学学习困难心理诱因调查及个案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策略是现代素质教育中研究的热点问题,己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研究表明,传统定义下学习困难发生率在10%—17%之间,而数学学习困难的发生率在6%—7%之间,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比例惊人。而随年级的增高,学生落下的数学知识越多,数学学习困难的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这是由于一方面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落下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有可能造成数学学习困难,另一方面,学生升入初中后,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没有及时改变也会使数学学习困难问题加剧。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在提出本文数学研究问题的同时,研究学习困难、数学学习困难的研究历史及数困生心理特点的相关概念。第二部分,总结数学学习困难干预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阐述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根据本文数困生的定义,结合实际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困生学习心理及教育矫正研究”(批准号:DBA120179)在邢台某学校的实验项目。选取该学校初一全年级的学生,针对本文数困生的定义,筛选数困生,并且分析数据结果。第四部分,根据对AAT测验中各内容量表和分量表的比较分析,再结合与数困生的实际访谈和观察,大体可以从学习动机、学习技术、身心健康、归因方式、认知方式、学习环境等方面进行探讨,试图找出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心理诱因。第五部分,本研究在“温情教育”模式的支持下,采用“易学灵”人机对话系统,从认知、心理辅导、课业辅导、组织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数困生进行实际的训练和帮助,最后总结训练成果。第六部分,针对目前数困生心理诱因的分析,选取了三名典型的数困生进行个案研究。通过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对数困生进行干预,试图科学地、具体地揭示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和特征,减轻学习数学的负担,改善学习数学的窘况。第七部分,总结本文研究内容,并对本研究作出启示。
吴家栋[10](2010)在《团体训练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验证团体训练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探索高校中如何有效开展团体干预活动,消除或减轻抑郁情绪,促进并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方法:通过现场宣传活动,招募主动向我们求助的大学生(然后进行SDS抑郁自评问卷测查,在自愿情况下对自评有抑郁的学生进一步筛选,方法是:①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测量;②归因方式量表(ASQ)的测量;③简单应对方式量表(SCSQ)的测量;④诊断性个别面谈。入选标准:有参与愿望,SDS分≥50分,排除有明显的敌对情绪和精神症状的学生。分组:按照入选标准筛选32名学生,以抑郁程度匹配成伍,再按随机原则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参照团体训练的原则(8-12人为宜)分为实验组1、2,对照组1。对实验组进行多次的团体干预训练,每周进行1次,每次2课时,时间为7周。训练的过程按照找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强化认知来进行。训练结束后进行SDS、ASQ、SCSQ的后测。对照组不采取干预措施,但需同时进行相同内容的后测。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进行配对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用个体深入访谈方法分析抑郁产生的原因。结果:①.对实验组干预前后数据进行前后测量的比较分析,同时,对对照组的前后测量数据也进行相同比较,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抑郁自评量表(SDS),实验组前测得分60.54±8.34,后测得分49.64±8.66,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442,P=0.003),对照组前测得分58.30±7.32,后测得分51.13±11.60,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358,P=0.204),说明对照组采用平行对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对照组无自然缓解的现象;实验组团体训练有效,②.简单应对方式问卷(SCSQ),可分成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分析,在积极应对方面,实验组前测得分1.63±0.48,后测得分2.08±0.37,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901,P=0.001),对照组前测得分1.68±0.39,后测得分1.80±0.45,前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1.183,P=0.251),在消极应对方面,实验组前测得分1.32±0.47,后测得分1.42±0.43,前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0.622,P=0.541),对照组前测得分1.43±0.38,后测得分1.28±0.37,前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1.489,P=0.153),说明实验组干预后在积极应对的态度上更容易改善自己,取得较好的改变。③.形容词的词频分析方面,分为消极、中间状态、积极三种状态的形容词,消极又分为抑郁、焦虑以及其他消极状态,实验组方面,干预前各个状态的比例为(39.2%、22.8%、16.5%、9.5%、12.0%)和干预后各个状态的比例为(9.8%、5.9%、15.7%、17.6%、51.0%),前后相比有统计学差异(χ2=68.072,P=0.000),说明实验组干预后在主观感觉上有较好的转变。④.对实验组前后自信心评分的比较,前测得分60.39±20.28,后测得分73.72±13.11,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251,P=-0.038)。说明实验组在干预后自信心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说明了干预效果比较明显。结论:①.团体训练对大学生抑郁情绪干预效果比较理想。该训练可以继续探讨以行成有效模式进行推广。②.大学生抑郁大多来源于自身特有的矛盾和冲突。应根据其特定进行特定的干预。③.访谈和团体训练的过程中能够深入的了解心理认知、情感的体验、行为的形成过程,能够探究人的心灵深处,从而更有效的进行干预。
二、你是否爱钻牛角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你是否爱钻牛角尖?(论文提纲范文)
(1)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操作性定义 |
四、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一、艾滋病流行现状 |
(一) 国外艾滋病流行现状 |
(二) 中国艾滋病流行现状 |
二、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流行现状 |
三、HIV检测与衔接医疗行为 |
(一) HIV检测行为概述 |
(二) HIV检测行为现状 |
(三) 衔接医疗行为概述及现状 |
四、HIV检测行为和衔接医疗行为的相关因素及作用途径 |
(一) 影响HIV检测行为的相关因素及作用途径 |
(二) 影响衔接医疗的相关因素及其作用途径 |
五、理论框架 |
(一) 健康行为相关理论概述 |
(二) 三元影响理论概述及应用现状 |
(三) HIV检测行为模型假设框架 |
(四) 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概述及应用现状 |
(五) 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假设框架 |
第三章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类型 |
(二) 研究对象 |
(三) 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
(四) 资料收集 |
(五) 资料整理与分析 |
(六) 质量控制 |
(七) 伦理原则 |
三、研究结果 |
(一) HIV检测行为现状描述 |
(二) HIV检测行为模型构建 |
(三) HIV检测行为模型验证 |
四、讨论 |
(一)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及性行为特征分析 |
(二) HIV检测相关行为特征分析 |
(三)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分析 |
第四章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类型 |
(二) 研究对象 |
(三) 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
(四) 资料收集 |
(五) 资料整理与分析 |
(六) 质量控制 |
(七) 伦理原则 |
三、研究结果 |
(一) 衔接医疗行为现状描述 |
(二) 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 |
(三) 衔接医疗行为模型验证 |
四、讨论 |
(一)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及疾病资料分析 |
(二) 研究对象衔接医疗行为现状分析 |
(三)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创新性 |
四、研究的局限性 |
五、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
(3)高中生感知的学校气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缘起 |
2 文献综述 |
2.1 心理健康 |
2.1.1 心理健康的概念 |
2.1.2 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2.2 感知的学校气氛 |
2.2.1 感知的学校气氛的概念 |
2.2.2 国内外感知的学校气氛的相关研究 |
2.3 心理弹性 |
2.3.1 心理弹性的概念 |
2.3.2 心理弹性的理论模型 |
2.3.3 高中生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 |
2.4 感知的学校气氛、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意义 |
4.1 理论意义 |
4.2 实践意义 |
5 研究方法 |
5.1 研究对象 |
5.2 研究工具 |
5.2.1 青少年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 |
5.2.2 中学生感知的学校气氛问卷(PSCI-M) |
5.2.3 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HKRA) |
5.3 研究方法及程序 |
6 研究结果 |
6.1 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 |
6.1.1 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 |
6.1.2 高中生心理健康情况的差异分析 |
6.2 高中生感知的学校气氛的基本情况 |
6.2.1 高中生感知的学校气氛的总体水平 |
6.2.2 高中生感知的学校气氛差异分析 |
6.3 高中生心理弹性的基本情况 |
6.3.1 高中生心理弹性的总体水平 |
6.3.2 高中生心理弹性的差异分析 |
6.4 高中生感知的学校气氛、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6.5 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分析 |
6.5.1 高中生心理弹性对感知的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 |
6.5.2 高中生心理弹性对感知的同学关系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 |
6.5.3 高中生心理弹性对感知的发展多样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 |
7 总结与讨论 |
7.1 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特点 |
7.2 高中生感知的学校气氛的特点 |
7.3 高中生心理弹性的特点 |
7.4 高中生感知的学校气氛、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8 结论 |
9 教育建议 |
10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0.1 论文的创新性及意义 |
10.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团体音乐治疗对缓解理工类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音乐治疗的定义及方法技术 |
(一) 音乐治疗的定义 |
(二) 音乐治疗的方法技术 |
二、团体音乐治疗的定义及应用情况 |
(一) 团体音乐治疗的定义 |
(二) 团体音乐治疗在大学生领域中的应用 |
三、压力定义 |
(一) 压力的定义 |
(二) 大学生的压力 |
四、理工类大学生与文体艺类大学生压力的差异性 |
五、研究方法 |
(一) 质性研究的定义 |
(二) 质性研究的特点及优缺点 |
(三) 质性研究在音乐治疗中的应用情况 |
(四) 量性研究定义及优缺点 |
(五) 量性研究在音乐治疗中的应用情况 |
注释 |
第二章 团体音乐治疗活动的设计与评估 |
一、团体音乐活动的整体设计 |
(一) 团体音乐活动设计 |
(二) 场地的布置设计 |
(三) 研究对象、工具、实验场地、设备及乐器 |
(四) 研究方法及假设 |
二、团体音乐治疗前的访谈与评估 |
(一) 对来访者前测结果的分析 |
(二) 对来访者初次访谈结果的分析 |
(三) 对来访者初次评估结果的分析 |
三、团体音乐治疗的研究目标 |
四、团体音乐治疗的研究过程 |
注释 |
第三章 团体音乐治疗活动的质性分析 |
一、团体音乐治疗活动中来访者的角色分析 |
(一) 初次来访者的角色分析 |
(二) 来访者与治疗师关系的分析 |
(三) “一动一静”模式下来访者的分析 |
(四) 来访者的内在分析 |
二、团体音乐治疗活动中音乐治疗师的角色分析 |
(一) 辅助音乐治疗师的观察分析 |
(二) 主音乐治疗师的观察分析 |
(三) 督导下音乐治疗师的观察分析 |
(四) 音乐治疗师的内在分析 |
(五) 音乐治疗师的不足之处 |
三、团体音乐活动后对来访者访谈结果的分析 |
第四章 结论 |
一、结果 |
二、总结 |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
一、不足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中学语文教材中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教育价值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新课标强调立德树人 |
二、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情况不容乐观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有利于更好的落实新课标立德树人的要求 |
二、有利于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提高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文人困厄”主题研究综述 |
二、中学语文教学德育研究 |
三、古诗文与德育教育研究 |
四、中学生挫折教育研究 |
第一章 中学语文教材与“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的关系辩证 |
第一节 “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的概念 |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篇目 |
第三节 中学语文教材中“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的发展演变 |
一、士阶层困厄的原因 |
二、士大夫阶层困厄的原因 |
第二章 “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中的儒家文化解读 |
第一节 “文人困厄”主题中彰显的理想人格——君子 |
一、君子的仁义观 |
二、君子的爱国热情 |
三、君子的理想信念 |
第二节 儒家文化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下的当代中学生价值观 |
一、立志成才、德才兼备的理想信念 |
二、真诚善良、乐于助人的社会关爱 |
三、乐天知命、不忧不惧的处事态度 |
第三章 语文课堂与当代中学生的“困厄挫折”教育 |
第一节 中学生挫折教育问卷调查分析 |
一、中学生面对的挫折类型 |
二、挫折类型的形成原因 |
三、中学生面对挫折的态度 |
第二节 语文课堂中重视中学生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
一、让学生与家人相亲 |
二、让学生与学校相融 |
三、让学生与社会和解 |
第三节 “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对当代中学生“困厄挫折”的激励意义 |
一、“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的创作主体对中学生挫折的激励意义 |
二、“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在“阅读教学”中的正面意义 |
三、“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在写作教学中的现代意义 |
第四章 “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教学研究 |
第一节 “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阅读教学研究 |
一、“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阅读教学角度 |
二、“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阅读教学简案 |
第二节 中学生挫折教育写作教学研究 |
一、命题作文写作:我看挫折 |
二、学生作文中对挫折看法的精彩语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中学生挫折教育问卷调查 |
附录 B:中学生焦虑量表 |
附录 C:中学生抑郁量表 |
附录 D:中学生心理健康自测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不同抑郁水平大学生反刍思维、内疚对自我宽容的影响及自我宽容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1 关于自我宽容的研究综述 |
1.1 宽容的分类 |
1.2 自我宽容的概念界定 |
1.3 自我宽容模型 |
1.4 自我宽容的影响因素 |
1.5 自我宽容与心理健康 |
1.6 研究方法 |
1.7 自我宽容国内研究进展 |
2 反刍思维 |
2.1 概念界定 |
2.2 反刍思维的分类 |
2.3 反刍思维与自我宽容 |
2.4 反刍思维与抑郁 |
2.5 研究方法 |
3 内疚 |
3.1 概念界定 |
3.2 特质性与状态性内疚研究 |
3.3 内疚与自我宽容 |
3.4 内疚与心理健康 |
3.5 研究方法 |
4 宽容干预 |
4.1 Enright宽容干预模型 |
4.2 REACH干预模型 |
4.3 模型对比 |
5 总技术路线 |
6 问题提出 |
7 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
1 研究一:不同抑郁水平大学生特质性反刍思维、内疚对自我宽容的影响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假设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结果 |
1.5 讨论 |
1.6 结论 |
2 研究二:不同抑郁水平大学生状态性反刍思维、内疚对自我宽容的影响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假设 |
2.3 研究方法 |
2.4 研究结果 |
2.5 讨论 |
2.6 结论 |
3 研究三自我宽容干预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程序与方法 |
3.5 干预结果 |
3.6 结果 |
3.7 讨论 |
第三部分 总体结论与反思 |
1 总体结论 |
2 创新之处 |
3 不足与展望 |
3.1 不足 |
3.2 未来展望 |
4 教育建议 |
4.1 学生建议 |
4.2 学校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致谢 |
(7)高一新生化学学习障碍的产生原因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现状 |
二、研究方法、目标及意义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产生学习障碍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
一、对学习障碍原因的调查 |
(一) 确定调查内容 |
(二) 设计调查问卷 |
(三) 收集研究资料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章 高一新生出现化学学习障碍的原因分析 |
一、新课程标准改革引起的化学学习障碍 |
二、学科特点引起的化学学习障碍 |
三、自主学习能力的欠缺引起的化学学习障碍 |
(一) 焦虑 |
(二) 动机 |
(三) 归因 |
(四) 学习态度 |
(五) 自我效能感 |
四、学生自身心理问题 |
(一) 由佼佼者的优越感变为平庸者所带来的低落感 |
(二) 走读转为住校所带来的不适感 |
(三) 由一般期望值进入高期望带来的强压力 |
(四) 由强盛的独立意识与弱势群体的自理能力问题产生的矛盾 |
五、新课程高中化学学习困难的认知因素分析 |
(一) 高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
(二) 学生学习的思维方式没有改变 |
第四章 高一新生出现化学学习障碍的解决策略 |
一、做好初高中教材知识内容衔接 |
(一) 认真分析新课标,理解初、高中化学教学要求的差异性 |
(二) 认真调查摸清情况,掌握对初中和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认识不协调程度 |
二、搞好教学方法衔接 |
(一) 情感态度的连接 |
(二) 知识内容的衔接 |
(三) 教学方法的衔接 |
(四) 学习方法的衔接 |
(五) 能力培养的街接 |
三、帮助学生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
(一)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
(二)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
(三) 设计实验教学环节 |
(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五)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做到衔接教学有的放矢 |
四、从学生自身解决 |
(一) 克服心理障碍(教育对策) |
(二) 不断激励(教学对策) |
(三) 实施成功教育 |
(四) 兴趣教学 |
(五) 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
(六) 增加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
总结及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初中生数学学习困难心理诱因调查及个案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问题的意义 |
1.2 学困生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学困生的研究现状 |
1.2.2 我国学困生的研究现状 |
1.3 数学学习困难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数学学习困难的界定 |
1.3.2 国内数学学习困难的界定 |
1.3.3 本研究对数学学习困难的界定 |
1.4 数学学困生的心理特点研究 |
1.4.1 认知能力研究 |
1.4.2 学习适应性方面的研究 |
1.4.3 自我意识方面的研究 |
1.4.4 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 |
第二章 初中数困生转化的理论依据 |
2.1 “掌握学习”理论 |
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3 多元智力理论 |
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5 ARCS 动机理论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被试选择 |
3.2 研究材料和工具 |
3.3 研究程序 |
3.3.1 被试筛选 |
3.3.2 施测过程 |
3.4 数据处理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数困生学习适应性等级分布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
3.5.2 数困生在各分量表和内容量表的不良率检出情况比较 |
3.5.3 数困生归因方式的比较 |
3.5.4 数困生认知方式、记忆方式、自我要求的比较 |
第四章 数困生心理诱因分析及讨论 |
4.1 学习动机因素 |
4.1.1 学习热情不高 |
4.1.2 自我要求低 |
4.2 学习技术不当 |
4.2.1 应试方法缺乏 |
4.2.2 缺乏对预习的重视 |
4.2.3 听课方法不当 |
4.2.4 缺乏课后复习和作业完成独立性 |
4.2.5 缺乏学习计划 |
4.3 身心健康状况不佳 |
4.4 不良的学习归因倾向 |
4.5 认知方式冲动 |
4.6 学校环境因素 |
4.6.1 学校管理因素 |
4.6.2 教师因素 |
第五章 初中数困生的干预实践 |
5.1 确定干预对象 |
5.2 干预理论——多元干预突破学困的“温情教育”模式 |
5.3 干预过程 |
5.3.1 认知干预——“易学灵”多元干预突破学困人机对话系统 |
5.3.2 心理干预 |
5.3.3 课业辅导 |
5.3.4 组织管理干预 |
5.4 干预结果 |
5.4.1 最大变化是考试成绩取得明显进步 |
5.4.2 在学习规范和做题效率上的进步 |
5.4.3 在听课效率和作业完成方面的进步 |
5.4.4 在自信心和意志品质方面的提升 |
第六章 初中数困生转化个案 |
6.1 案例一 |
6.1.1 基本情况介绍 |
6.1.2 数困生 G 的测验结果 |
6.1.3 初步观察 |
6.1.4 成因分析 |
6.1.5 干预策略 |
6.1.6 转化结果 |
6.2 案例二 |
6.2.1 基本情况介绍 |
6.2.2 数困生 C 的测验结果 |
6.2.3 初步观察 |
6.2.4 成因分析 |
6.2.5 干预策略 |
6.2.6 转化结果 |
6.3 案例三 |
6.3.1 基本情况介绍 |
6.3.2 数困生 W 的测验结果 |
6.3.3 初步观察 |
6.3.4 成因分析 |
6.3.5 干预策略 |
6.3.6 转化结果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10)团体训练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1 前言 |
1.1 抑郁的内涵 |
1.2 国内外自杀及抑郁现状分析 |
1.3 抑郁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1 抑郁的定义 |
1.3.2 抑郁的理论研究 |
1.3.3 抑郁的疗法 |
1.4 抑郁干预的研究与开展 |
1.5 大学生抑郁的主要症状 |
1.6 大学生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8 研究方法的不同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团体训练成员的甄选 |
2.3 问卷调查 |
2.4 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6 分析变量的数量化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问卷回收情况 |
3.2 一般情况 |
3.3 抑郁自评量表(SDS)前后测的比较 |
3.4 简单应对方式(SCSQ)前后测的比较 |
3.5 归因方式问卷(ASQ)的前后测 |
3.6 词频分析 |
3.7 对自己自信心的评分 |
3.8 对干预前后访谈的比较 |
3.9 干预前后主观评价 |
3.10 半年后回访测量与干预前测量、干预后测量的比较 |
4. 讨论 |
4.1 对抑郁状态的改善 |
4.2 对自信心的提高 |
4.3 应对方式的改变 |
4.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你是否爱钻牛角尖?(论文参考文献)
- [1]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D]. 赵亚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2]蚂蚁与牛角[J]. 祥虎. 读与写(小学生之友), 2019(04)
- [3]高中生感知的学校气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D]. 鹿孟颖. 济南大学, 2019(01)
- [4]团体音乐治疗对缓解理工类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质性研究[D]. 支孟云.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5]中学语文教材中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教育价值初探[D]. 何永宏.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不同抑郁水平大学生反刍思维、内疚对自我宽容的影响及自我宽容干预研究[D]. 孙朱洪. 苏州大学, 2017(04)
- [7]高一新生化学学习障碍的产生原因及分析[D]. 锡晓彤.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3)
- [8]试析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J]. 程浩. 山东工会论坛, 2014(03)
- [9]初中生数学学习困难心理诱因调查及个案干预研究[D]. 陈康. 鲁东大学, 2014(09)
- [10]团体训练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评价[D]. 吴家栋. 暨南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