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绝对值转换器BG331在小信号应用中的误差

视频绝对值转换器BG331在小信号应用中的误差

一、视频绝对值变换器BG331小信号应用时的误差(论文文献综述)

杨晨[1](2021)在《LNB电源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继成[2](2021)在《双有源全桥DC-DC变换器与三相逆变器级联系统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必然途径,借助交直流微电网将可再生能源汇集利用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交直流微电网实现电能变换及电压等级的灵活转换通常需要不同的电力电子变换器级联,但级联变换器之间相互作用会给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降低电能质量及安全性。双有源全桥DC-DC(Dual active bridge,DAB)变换器电压变换灵活、硬件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安全,其与三相逆变器级联适用于中大功率场合,在交直流变换环节中应用广泛,提高此级联系统的稳定性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目的,本文开展了涵盖如下内容的研究。首先,对级联系统稳定性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总结,包括鉴别方法和改善方法,阐述了逆变器控制策略与建模方法的应用场景。剖析了DAB变换器与三相逆变器的拓扑、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为变换器阻抗建模作基础。其次,逆变器采用应用广泛的PQ控制,根据拓扑及控制环路,利用小信号模型方法对DAB变换器、逆变器进行建模,推导出端口输入、输出阻抗表达式。以此分析了DAB变换器与逆变器阻抗交互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采用一种改进协调优化控制。该改进策略不仅可以抑制逆变器并网冲击,还可改变逆变器在低频表现出的负阻抗特性,对阻抗进行重塑,有效提升功率突变及方向翻转时此级联系统的稳定性。再者,虚拟同步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控制对PQ控制进行诸多改进,可以弥补大量电力电子装置投入带来电网惯性、阻尼下降的问题,针对VSG控制,本文综合考虑拓扑、控制环路、坐标变换对阻抗建模的影响,推导出VSG输入阻抗模型。同时建立了VSG并网小信号模型,分析影响并网稳定性的因素,然后利用伯德图和奈奎斯特曲线图分析了阻抗的影响因素,采用了有源阻尼补偿策略对逆变器阻抗进行调整,有效提升级联系统稳定裕度,仿真验证了策略的有效性。最后,研制并搭建了DAB变换器及三相逆变器实验平台,进一步对有源阻尼补偿策略进行验证,结果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任玉良[3](2021)在《地质灾害监测RTU的硬件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地质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具有易发性和突发性等特点,不容易被人们提前预测。我国陆地面积广阔,灾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严重威胁着山区甚至城镇的基础设施、交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于山体滑坡、泥石流的研究、监测和预警就尤为重要,而地质灾害的研究、监测和预警都需要准确地、稳定地、长期地采集地质灾害现场的数据。为了有效地提高地质灾害监测系统与设备的准确度、可靠性、可持续性和环境适应性,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和远程终端单元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RTU设备。本论文旨在设计并实现一种能够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中的气象、水文、位移和声音等数据进行精确地数据采集、远程控制、远程通信传输的地质灾害监测RTU设备。地质灾害易发地区一般人迹罕至或交通不便,因此,本论文所设计的地质灾害监测RTU设备需要具备定时自检、定时上报功能以实现设备的可靠性,并且该设备还需具备休眠与唤醒功能和低功耗的优良特性,以保障设备能长期、可持续地工作于野外。除此之外,地质灾害监测RTU设备还兼具小体积、高温宽、防雷防水等特性,可以在各种复杂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本论文首先将通过研究以泥石流为代表的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发生过程,探究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及在监测中的传感器需求,随后通过对上述传感器原理和误差来源的详细研究,提出RTU设备在传感器数据采集中的误差消除要求和精度需求。随后,针对各类传感器在泥石流监测时的采集需求,结合地质灾害监测RTU设备的工作环境,分析RTU设备需要具备的功能,给出地质灾害监测RTU设备的总体设计方案和功能模块划分。最后,依据总体设计方案完成RTU设备的数据采集模块、设备供电模块、最小控制单元模块、本地控制和存储模块、远程通信和传输模块等方面的系统功能设计,并开展设备环境适应性研究与设计,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可持续性和环境适应性,实现对复杂、恶劣的地形、气候等环境条件下的地质灾害地区的有效监测。

田康迪[4](2020)在《平均电流模控制恒压恒流Buck DC-DC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在电力电子产业飞速发展的前提下,许多应用如LED模组对于稳定的电流或者恒定的电压需求强烈。基于LED驱动电源和充电器IC发展现状以及适用于这些场景的电源设备面临的挑战,结合电源管理的要求,迫切需要能够满足恒流驱动或者恒压输出的电源芯片或模块。而电源管理芯片中的Buck DC-DC变换器具有低功耗、高效率、宽输入电压范围等优势,可以作为LED驱动电路或是充电控制电路的理想选择。此文首先概述了LED驱动电源和充电器IC两种电路的分类、工作原理等基础知识。以恒压/恒流作为共同切入点,讨论了两种电路的实现方式,确立了设计目标为PWM降压型DC-DC变换器。阐述了其电路架构、元器件特性、导通模式和控制方式,确定了以平均电流模控制为核心的设计原则。然后根据平均电流模控制的电路架构提出了新的实现方式,通过放大由控制电流在内部电阻的电压差和电感电流平均值在采样电阻的压差实现对电感电流平均值的控制。加入了输出电流调整部分,在满足电流最大输出限制的条件下进行输出电流调整,适应不同电流大小的应用需求。当芯片驱动高功率负载或大电流应用时根据工作温度及时减小最大电流可以保护负载,在具有温度限制的应用中,如果负载温度升高可以减小输出电流。其次基于平均电流模式电流环路稳定的前提条件,确定了误差放大器的增益极值,明确了加入补偿后的环路的零极点位置。最后给出了芯片系统框架、引脚功能和工作原理等,对一些典型应用如恒流LED驱动和锂离子电池恒流、恒压充电给出了外围电路和应用建议。主要设计分析了带隙基准、预调节电路、误差放大器、振荡器和部分保护电路。综合以上内容设计出的应用于恒流驱动或恒压输出的集成降压型DC-DC变换器芯片—XD2001B。在平均电流模式控制的基础上满足对输出电流的调控,保证了一定量的调控精度。内部控制的精确性设计保证了较高的输出电压调节精度。宽输入输出电压范围可以满足多种负载使用。运用外置电阻调整开关频率或者使用外同步频率均可以适应需求。多个芯片的并联使用可以增大输出电流且不受不同输入电压的限制。加入软启动、过压保护、过温保护和限流保护等多种辅助电路增加了芯片的安全性能。芯片基于0.35μm的BCD工艺,采用Cadence软件平台的spectre仿真工具对一些模块进行了参数和性能仿真,也对芯片整体电路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可以满足预定的1.2V~24V输出电压范围和0A~12A电流控制范围,多种应用场景的效率都能达到90%以上,实现了高效恒压恒流的设计要求。

侯宗祥[5](2019)在《高电压增益型超级电容储能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快速消耗和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可再生能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传统电力系统涵盖了大量的交直流负载以及电力变换装置,而大量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对其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满足供电形式的多样化和能量多向流动的要求,能量路由器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一种融合了信息与电力电子变换技术,实现分布式能量高效利用和传输的电力装备,能量路由器能够与配电网协调配合,实现电力网络能量流的主动管理。而储能系统作为能量路由器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不仅能够实现电力网络的能量供应与回收,并可平抑因可再生能源接入带来的功率波动,进而提高电力网络运行的稳定性。超级电容储能具有功率密度高,充放电速度快,循环寿命长,可靠性高的特点。为此,本文基于能量路由器中的超级电容储能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超级电容储能及其系统中高电压增益型双向变换器的设计和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超级电容的特性、等效电路模型以及充电方式进行了分析,并对比研究了超级电容储能系统中的双向DC-DC变换器拓扑。由于能量路由器中包含多种电压等级,为实现储能的灵活接入,本文研究了“三相交错并联+四电平谐振”的级联型高电压增益双向DC-DC变换器拓扑。该拓扑能够实现超级电容储能的高电压变比,满足不同电压等级下的要求。为对拓扑功能进行验证,本文对所研究的级联型变换器进行了理论和实验分析。对前级三相交错并联变换器,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并建立了状态空间模型;针对超级电容的充放电控制设计了恒流-恒压充电策略和恒压放电策略。对后级四电平谐振变换器,设计了移相闭环控制策略,解决了开环控制下的支撑电容电压不均衡问题。在完成级联变换器参数设计基础上,搭建了相应的硬件实验平台,实验结果证明了控制策略的正确性。为进一步提升超级电容储能系统的输出电压水平,可以对多个前级三相交错并联变换器的输入侧(高压侧)串联,得到输入串联输出(储能侧)独立(input-series output-independent,ISOI)拓扑。但由于储能模块电路寄生参数、超级电容初始电压或一致性等原因,会导致各储能模块中的超级电容出现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为此本文对ISOI拓扑的SOC均衡控制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一种SOC快速均衡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证明了控制策略的正确性。

吴凡[6](2019)在《可重构多波段射频功率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微波通信业务的日益增长和对大容量通信需求的增加,通信终端的广泛应用使得频谱资源日益紧张,限制了通信行业的发展。未来将是多种通信系统与通信标准相互相容的时代,传统固定工作频段的通信设备无法适应通信发展的趋势,对能够适应多标准、多模式的射频功率放大器的研究已成为重点,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应用价值。为解决双频阻抗变换器设计过程中计算繁琐和求解空间狭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结构的双频阻抗变换器。该双频阻抗变换器采用T型与(47)型结构相结合的方式,经理论推导和仿真优化,设计的双频阻抗变换器可实现任意两个频率上的任意两个不同复数阻抗到实数阻抗的变换。并采用双频偏置电路,实现了在两个工作频率下的扼流,最终设计了一款可同时应用于TD-LTE和GSM网络的双波段射频功率放大器。测试结果表明:在945MHz和2600MHz两个频段上,饱和输出功率为39.5dBm和40.05dBm,最大输出附加效率PAE为48.81%和54.09%,输入输出驻波系数均小于2。双频阻抗变换器具有求解过程简单、求解空间大的特点。面对各种技术要求,进一步使功率放大器向智能化,多功能的方向发展。提出了一种新型结构的可重构功放,该可重构功放采用可重构输入匹配与并发双波段输出匹配网络相结合的方式,降低了可重构功放设计的复杂度和可重构器件的使用数量。并采用基于微带结构的PIN开关设计可重构匹配电路,实现了功放高效率的特性,并设计了一款可重构射频功率放大器。测试结果表明:在945MHz和2600MHz工作频段上,饱和输出功率在40dBm左右,PAE分别为48.72%和55.32%,增益平坦度良好,功放可实现“可重构”特性,具有可重构匹配网络设计自由度大的特点和工作模式切换灵活的优势。该论文有图66幅,表9个,参考文献75篇。

孙晓化[7](2019)在《高压高效率电源的控制芯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开关电源因其高效率、高可靠性的优点在电子设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软开关技术、同步整流技术以及数字控制开关电源技术竞相发展,电源拥有更加广阔的前景。为应对工业领域中的高压应用环境,半导体技术以及制造工艺不断更新,从而使得高压功率器件的可靠性得以提高。开关电源主要由控制器和功率开关组成,功率器件的发展势必会促使控制芯片的进步,开关电源控制芯片的研究在开关电源的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本文设计了一款可应用于高压同步整流Buck型DC/DC变换器的PWM控制芯片,采用异相双通路输出结构,能够为同一电子设备提供不同的电源电压。其内部集成了一个低压差线性稳压器,在输入高压的情况下可以为芯片提供稳定的低压电源。为提高DC/DC变换器的转换效率,芯片中首先采用一种新型谷值电流采样的电流控制模式,既可以增强电流采样的抗噪声干扰能力,又可以减少电流采样过程中的损耗。另外,将PWM调制模式与PSM调制模式相结合以弥补单个调制模式的不足,在轻载和重载时都可以保证效率。同时芯片上集成了驱动器,应用同步整流技术减少导通损耗。本文首先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开关电源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架构和工作内容;其次讨论了降压型DC/DC的工作原理,调制模式及控制方式,并对开关电源的建模思想及稳定性分析进行探讨和研究;然后基于理论基础对控制芯片的重要模块进行电路设计和仿真;同时研究了实际应用中芯片外围器件的选取原则,搭建测试电路对系统功能参数进行仿真分析;最后探讨版图设计的注意事项,将芯片进行版图设计,并通过后仿真进一步验证芯片的功能。本文基于Dongbu 0.18μm BCD工艺,使用Cadence Spectre工具完成了控制芯片的电路设计与仿真,并对芯片中的主要电路模块进行分析,包括电源电路,振荡器电路,误差放大器电路,PWM比较器电路,电流采样电路,斜坡补偿电路,驱动器电路以及过温、软启动等保护电路。本文所设计的控制芯片是固定频率的工作模式,典型工作频率为600kHz,输入电压范围为6.5V20V,最高工作温度可达150℃。将该控制芯片应用于降压型DC/DC变换器中,得到输出电压纹波在30mV以内,负载调整率小于0.01V/A,环路稳定性良好,DC/DC的转换效率为92%,整体的版图面积为2650*2150μm2。从各项仿真结果来看,本文设计的高压高效率电源的控制芯片,可以良好地控制降压型DC/DC产生稳定的电压输出,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

刘天宁[8](2019)在《基于GaN器件的CRM Boost PFC变换器研究》文中认为在消费电子领域,功率因数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PFC)变换器亟需在保持高功率因数的同时提高效能、减小设备尺寸。增大开关频率是提升PFC变换器功率密度的最主要方式。在小功率场合,常采用的形式是CRM Boost PFC变换器,当变换器开关频率接近MHz级时,传统的Si MOSFET开关损耗激增,导致变换器总效率降低。作为宽禁带半导体器件,氮化镓(GaN)器件的商用产品日趋成熟,使高频CRM Boost PFC变换器的实现成为可能。目前国内对使用GaN器件作为开关管的CRM Boost PFC变换器研究较少,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并没有全面考虑高频工作带来的输入电流过零畸变率过高、优化驱动电路和控制电路反馈环补偿等问题。首先,分析了基于GaN器件的CRM Boost PFC变换器功率因数校正原理,深入分析与对比Cascode GaN晶体管与超结Si器件的静态特性。接着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基于GaN器件的CRM Boost PFC变换器进行稳态分析。其次,研究了基于GaN器件的CRM Boost PFC变换器主电路。根据实际生产需求确定变换器目标参数,通过推导数学约束条件进行元器件选型。分析Cascode GaN晶体管考虑寄生参数时的开关过程后,采用增大驱动电阻的方法改善开通过程中的误关断现象,通过仿真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对比了Cascode GaN晶体管和超结Si器件的开关时间和开关损耗。分析高频CRM Boost PFC变换器改善输入电流过零畸变的必要性,采用改善零电流检测电路延迟的策略抑制输入电流过零畸变,通过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再次,研究了基于GaN器件的CRM Boost PFC变换器的控制电路,建立了更精确的变换器损耗计算模型。推导闭环传递函数,通过波特图分析反馈环的稳定性,针对高频情况设计反馈环路补偿。为减少损耗计算误差,采用双脉冲测试仿真的方式计算开关管的开关损耗,同时推导变换器各部分的损耗计算模型。分析变换器总效率和各部分损耗占比,对比变换器使用GaN器件和Si器件时的开关损耗与通态损耗占比。运用PSpice仿真工具搭建主电路和控制电路,仿真分析变换器达到稳态的时间、功率因数校正效果和输出电压纹波等。最后,搭建基于Cascode GaN晶体管的双脉冲测试平台和CRM Boost PFC变换器实验平台,对GaN器件的动态特性及损耗、基于GaN器件的CRM Boost PFC变换器的控制电路性能、效率提升和输入电流过零畸变抑制效果进行验证。

周佳源[9](2019)在《一种基于CMOS工艺的超外差多普勒雷达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飞速发展的电子科学技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便利,多普勒雷达作为其中之一,在农业监测、结构健康检测、生命体征检测、汽车雷达、灾后救援、手势识别等多个应用中崭露头角。一个完整的多普勒雷达系统通常需要频率源、低噪声放大器、功率放大器、中频放大器等多个电路模块,采用分立器件搭建此系统往往会面临成本高,体积大的困扰。虽然基于CMOS工艺的集成电路可以很好地解决之,但伴随而来的闪烁噪声降低了零中频接收机的信噪比。此外,对于一定的运动速度,多普勒频移量与雷达频率呈正相关关系,如何在低频的多普勒雷达系统中分辨细微的频移,也是当今的一个研究热点。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本文研究并设计了一种基于CMOS工艺的超外差多普勒雷达系统。首次提出一种类FM(频率调制)解调器架构的多普勒雷达,使用中频锁相环和片外的压控晶体振荡器以直流的方式提取多普勒频移。借助正交调制和两个工作于相同分频比的分频器,系统能够获得不同的中频频率,同时确保了对频移的测量精度与测量动态范围。此外,非零中频的架构也避免了闪烁噪声的干扰。本文首先介绍多普勒效应的产生原理及目前三种主流的多普勒雷达架构。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本文的系统架构,并结合框图阐述该雷达结构的工作原理及解调多普勒频移的方式。随后,考虑有限的镜频抑制比、非线性因素或其他可能出现的噪声,本文借助Matlab在数学模型层面上进行分析和模拟,以分析此架构可能存在的误差并提出解决方法。接着,针对本系统的部分关键电路模块,包括正交混频器、正交中频信号产生电路、低噪声放大器和功率放大器的设计过程展开详细介绍并给出电路模块的仿真结果。本雷达系统采用UMC 110nm CMOS工艺进行设计与流片,在后面的章节中先展示了芯片实物图和模块分布,然后介绍测试使用的外部电路配置。芯片的测试包括片内频率源的性能、中频鉴频环路的性能、多普勒频移解调精度,以及接入天线后简单的动态应用测试。测试表明,该结构对单一运动目标的多普勒频移具备很高的解调精度,标准误差最低可达0.22Hz,不同挡位的增益误差小于0.3%。

赵丽[10](2018)在《新一代宽带无线互联网射频收发机及关键芯片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用户需求从网页浏览和电子邮件扩展到高清视频流和高速下载,这要求网络提供的数据速率必须越来越快。802.11ac(5GHz)通过要求射频收发机使用更宽的信道带宽、更高阶的调制、更多的空间流和天线、多用户MIMO技术,将数据速率提高至1Gbps。这些新技术使射频收发机在带宽、噪声、线性度等性能指标上面临很大挑战,本文将在系统集成和小型化方面展开研究。另一方面,毫米波频段可以提供丰富的带宽资源且尚未被大规模开发,成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的热点频段。自适应波束成型技术是毫米波通信的关键技术,高性能的开关和衰减器是实现这一技术所大量使用的器件,但是目前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也将在这一方面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IEEE 802.11ac(5GHz)标准,理论分析了实际射频电路的非理想特性对MIMO宽带射频收发机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有效的优化方案,设计了8×8 MIMO宽带射频收发机。该射频收发机采用TDD(time-division-duplex)模式,中心频率位于5.8 GHz,射频信道带宽80MHz,支持最大8×8的MIMO传输配置。测试结果表明,该射频子系统最大线性发射功率为23dBm,接收机噪声系数为6dB,灵敏度为-70dBm,动态范围达到50dB,全向天线增益为8 dBi,在高达80 m的覆盖范围内传输速率高于1 Gbps。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刊物Microwave Journal上。2)针对放大器稳定性的问题,通过等效电路图,理论推导了功放绝对稳定的条件。采用负载线匹配方法设计了一个AB类功放,与传统的负载牵引法相比,更加简单直观。基于0.25μm GaAs PHEMT工艺,进行了实验验证,给出了仿真与实测对比。测试结果表明,该功放全频段稳定,在5.8 GHz处增益为26 dB,输出1 dB压缩点为+22 dBm。3)针对双平衡混频器中平面螺旋变压器式平衡-不平衡变换器尺寸过大的问题,在开路端和短路端均使用电容补偿,显着改善了其尺寸和平衡度。采用集总元件进行内部匹配和滤波,保证混频器正常变频增益的同时,提高了本振隔离度。基于0.25μm GaAs PHEMT工艺,进行了实验验证,给出了仿真与实测对比。测试结果显示,该混频器下变频增益为-7dB,上变频增益为-5.4dB,射频3dB带宽为4-7.5GHz,中频3dB带宽为0.3-3GHz,系统工作频段内的本振隔离高于35 dB,优于典型商业芯片。4)针对开关的隔离度和插入损耗在毫米波高频段迅速恶化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紧凑型分布式结构。通过将场效应管作为传输线的一部分,消除了有害的寄生电感,提高了开关的工作带宽。采用了堆叠场效应管,使得开关承受功率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基于0.1μm GaAs PHEMT工艺,给出了理论分析、仿真对比,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测试结果显示,该开关在30-75 GHz频段,插入损耗低于3 dB,隔离度高于40 dB。在31GHz处,测得输入1 dB压缩点为+20.2 dBm。该开关在10-95 GHz隔离度大于30 dB,据作者所知,这是文献记载中宽带隔离性能最好的毫米波单刀双掷开关。该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核心刊物IEEE 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s上发表。5)针对衰减器插入损耗过大而增加系统功耗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降低衰减器损耗的方法。通过去除传统开关T型衰减器中的串联场效应管和电阻,同时将并联到地支路上的电阻用电容取代,改善了低衰减比特位的插入损耗。基于0.15μm GaAs PHEMT工艺,给出了理论分析、仿真对比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六比特衰减器工作于40-50 GHz,在40 GHz处插入损耗为6.5 dB,幅度均方误差低于0.8dB。据作者所知,这是第一款工作在Q波段且衰减范围达到31.5dB的数字衰减器。针对衰减器相移过大而引起的系统跟踪误差和额外校准工作的问题,提出一种降低衰减器相位误差的方法。在8dB和16dB衰减单元采用反射型衰减器结构,理论推导出满足低相移条件的反射负载。仿真结果显示,采用此结构的衰减器相移和插入损耗性能远优于普通结构衰减器。基于0.15μm GaAs PHEMT工艺,给出了理论分析、仿真对比和实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该六比特衰减器工作于30-35 GHz频段,插入损耗仅为3.7 dB,幅度均方误差低于0.85dB,相位均方误差低于11o,在30-33 GHz仅为8o,其输入1dB压缩点高达+24.65 dBm。本章部分研究成果已在IEEE Asia Pacific Microwave Conference国际会议上发表。

二、视频绝对值变换器BG331小信号应用时的误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视频绝对值变换器BG331小信号应用时的误差(论文提纲范文)

(2)双有源全桥DC-DC变换器与三相逆变器级联系统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级联系统稳定性研究现状
        1.1.1 稳定性鉴别方法
        1.1.2 稳定性改善方法
    1.2 双向DC-DC变换器研究现状
        1.2.1 非隔离型双向DC-DC变换器
        1.2.2 隔离型双向DC-DC变换器
    1.3 三相逆变器控制与建模现状
        1.3.1 三相逆变器控制策略
        1.3.2 三相逆变器阻抗建模方法
    1.4 本文研究意义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级联系统模型及控制原理
    2.1 DAB变换器拓扑及工作原理
        2.1.1 基本拓扑
        2.1.2 工作原理
        2.1.3 工作特性
    2.2 PQ控制逆变器模型及工作原理
        2.2.1 逆变器拓扑
        2.2.2 同步旋转坐标系模型
        2.2.3 工作原理
    2.3 VSG控制逆变器系统模型及控制原理
        2.3.1 传统同步发电机
        2.3.2 虚拟同步发电机数学模型
        2.3.3 逆变器拓扑及控制
    2.4 本章小结
3 PQ控制下级联系统改进协调优化控制
    3.1 DAB变换器阻抗建模
        3.1.1 DAB变换器小信号模型
        3.1.2 DAB变换器阻抗模型
    3.2 PQ控制下逆变器阻抗建模
        3.2.1 逆变器小信号模型
        3.2.2 逆变器输入阻抗
    3.3 传统控制下阻抗相互作用与影响因素
    3.4 基于有源阻尼的改进协调优化控制策略
        3.4.1 改进协调优化控制策略
        3.4.2 虚拟电阻法平抑并网冲击电流
        3.4.3 级联系统稳定性分析
    3.5 仿真验证
        3.5.1 平抑并网冲击电流仿真验证
        3.5.2 传统控制下级联系统仿真结果
        3.5.3 改进协调优化控制仿真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VSG控制下级联系统改进优化控制
    4.1 VSG控制下逆变器阻抗建模
    4.2 VSG单机小信号稳定性分析
    4.3 级联系统改进优化控制
        4.3.1 级联系统阻抗相互作用与影响因素
        4.3.2 级联系统改进优化控制策略
        4.3.3 有源阻尼补偿理论推导分析
    4.4 仿真验证
        4.4.1 预同步并网
        4.4.2 有功波动对级联系统稳定性影响
        4.4.3 无功波动对级联系统稳定性影响
        4.4.4 有源阻尼补偿策略仿真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验证
    5.1 实验平台介绍
    5.2 实验
        5.2.1 基础功能验证
        5.2.2 有源阻尼补偿策略实验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地质灾害监测RTU的硬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灾害监测研究现状
        1.2.2 RTU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工作及贡献
    1.4 论文结构与安排
第二章 泥石流地质灾害监测与传感器研究
    2.1 泥石流地质灾害机理与监测方法研究
    2.2 泥石流地质灾害监测所需传感器研究
        2.2.1 监测泥石流降雨量的传感器
        2.2.2 监测泥石流水位的传感器
        2.2.3 监测泥石流土壤压力的传感器
        2.2.4 监测泥石流含水量的传感器
        2.2.5 监测泥石流位移的传感器
        2.2.6 监测泥石流地面振动的传感器
    2.3 传感器需求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单片机的RTU功能设计与实现
    3.1 RTU功能分析
    3.2 总体方案设计
    3.3 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3.3.1 0~5V与4~20m A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3.3.2 模拟小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3.3.3 开关量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3.3.4 RS485 信号接收模块设计
    3.4 电源模块设计
        3.4.1 外部传感器、设备的供电电源设计
        3.4.2 4G模块电源设计
        3.4.3 内部电路供电电源设计
        3.4.4 MCU备用电源设计
        3.4.5 ADC基准电压源设计
        3.4.6 电源自检模块设计
    3.5 微控制单元模块设计
    3.6 4G通信模块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备环境适应性设计
    4.1 常用防浪涌保护研究
        4.1.1 压敏电阻
        4.1.2 气体放电管
        4.1.3 瞬态抑制二极管
    4.2 本设计使用的浪涌保护设计
    4.3 防水保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质灾害监测RTU设备测试
    5.1 PCB设计实现与实物展示
    5.2 各模块测试结果
    5.3 系统功耗分析与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平均电流模控制恒压恒流Buck DC-DC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LED驱动电源技术和充电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1.2.1 LED驱动电源技术的基本要求和现状
        1.2.2 充电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1.3 开关电源的发展现状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原理分析
    2.1 LED驱动电源的原理和分类
        2.1.1 LED驱动电源的原理和设计要求
        2.1.2 LED驱动电源的分类
    2.2 充电器IC的工作原理和恒压/恒流的实现
        2.2.1 电池充电方式和充电器IC
        2.2.2 恒压/恒流的实现
    2.3 降压型DC-DC变换器
        2.3.1 降压型DC-DC变换器的拓扑
        2.3.2 PWM降压型DC-DC变换器导通模式
        2.3.3 PWM降压型DC-DC变换器控制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均电流模式控制设计和系统整体框架
    3.1 平均电流模式控制设计分析
        3.1.1 输出电流调整功能设计
        3.1.2 平均电流模式稳定性分析
    3.2 恒压恒流设计
        3.2.1 恒压恒流原理
        3.2.2 恒流模块电路和仿真
    3.3 XD2001B系统框架
        3.3.1 XD2001B封装和引脚
        3.3.2 XD2001B内部框图和工作原理
    3.4 XD2001B的典型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XD2001B部分模块电路设计和仿真
    4.1 带隙基准和内部调整模块
        4.1.1 带隙基准电压的产生
        4.1.2 基准电路的性能参数与仿真结果
        4.1.3 内部调整模块的部分电路和仿真
    4.2 振荡器模块
        4.2.1 I_(SOC)电流产生
        4.2.2 时钟产生与外同步
    4.3 电流误差放大器
        4.3.1 误差放大器的设计和增益
        4.3.2 误差放大器的仿真结果
    4.4 保护电路
        4.4.1 过温保护电路实现
        4.4.2 输出电压保护电路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XD2001B整体仿真和版图实现
    5.1 芯片整体仿真
        5.1.1 启动过程
        5.1.2 芯片应用仿真
        5.1.3 芯片工作频率特性
    5.2 芯片版图实现
        5.2.1 工艺和设计规则
        5.2.2 XD2001B的版图布局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高电压增益型超级电容储能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超级电容简介
    1.3 双向直流变换器研究现状
        1.3.1 隔离型双向直流变换器
        1.3.2 非隔离型双向直流变换器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电路拓扑原理分析
    2.1 三相交错并联变换器
        2.1.1 多相交错并联电流纹波分析
        2.1.2 三相交错并联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分析
        2.1.3 半桥拓扑建模分析
        2.1.4 三相交错并联变换器的控制策略设计
        2.1.5 三相交错并联变换器的仿真验证
    2.2 四电平谐振变换器
        2.2.1 四电平谐振变换器的开环工作原理
        2.2.2 四电平谐振变换器的闭环工作原理
        2.2.3 四电平谐振变换器的控制策略设计
        2.2.4 四电平谐振变换器的仿真验证
    2.3 级联拓扑仿真
    2.4 本章小结
3 拓扑参数设计及损耗分析
    3.1 参数设计
        3.1.1 三相交错并联拓扑的参数设计
        3.1.2 四电平谐振拓扑的参数设计
    3.2 损耗分析
        3.2.1 三相交错并联拓扑的损耗分析
        3.2.2 四电平谐振拓扑的损耗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实验验证
    4.1 三相交错并联拓扑的实验验证
        4.1.1 降压(充电)实验
        4.1.2 升压(放电)实验
    4.2 四电平谐振拓扑的实验验证
        4.2.1 降压均压实验
        4.2.2 升压均压实验
    4.3 系统级联实验验证
        4.3.1 级联实验软启动设计
        4.3.2 级联降压实验
        4.3.3 级联升压实验
        4.3.4 充电电流切换实验
        4.3.5 放电负载切换实验
        4.3.6 变换器损耗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多储能模块的SOC均衡控制研究
    5.1 多储能模块的SOC均衡控制原理
    5.2 多模块储能SOC均衡控制策略设计
        5.2.1 放电模式的SOC均衡控制策略设计
        5.2.2 充电模式的SOC均衡控制策略设计
    5.3 三储能模块的SOC均衡控制仿真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本文主要工作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可重构多波段射频功率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可重构多波段功率放大器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2 射频功率放大器理论基础
    2.1 射频功率放大器分类
    2.2 射频功率放大器基本指标
    2.3 射频功率放大器非线性指标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双波段射频功率放大器设计
    3.1 双频阻抗变换器
    3.2 基于T型和Π型混合结构的双频阻抗变换器设计
    3.3 基于T型结构的双波段偏置电路设计
    3.4 双波段功放仿真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可重构多波段射频功率放大器设计
    4.1 可重构器件的研究与实现
    4.2 可重构匹配电路的设计
    4.3 可重构功放结构设计
    4.4 可重构多波段功放的仿真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功放版图设计与测试
    5.1 功放版图设计
    5.2 可重构多波段功率放大器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高压高效率电源的控制芯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未来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Buck型DC/DC变换器的理论基础概述
    2.1 Buck型DC/DC的基本工作原理
        2.1.1 连续导通时间工作模式
        2.1.2 非连续导通时间工作模式
    2.2 DC/DC的调制模式
        2.2.1 脉冲宽度调制模式
        2.2.2 脉冲频率调制模式
        2.2.3 脉冲跨周期调制模式
    2.3 DC/DC的控制模式
        2.3.1 电压模式控制
        2.3.2 电流模式控制
    2.4 同步整流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uck型DC/DC控制器的设计方案及稳定性分析
    3.1 双输出谷值电流采样的PWM控制器
        3.1.1 整体架构及设计方案
        3.1.2 混合调制工作模式
        3.1.3 谷值电流采样的斜坡补偿
    3.2 开关电源的建模方法
        3.2.1 周期平均算子
        3.2.2 状态空间平均法
        3.2.3 开关网络平均法
    3.3 电流模式的Buck型DC/DC变换器建模
        3.3.1 调制器模块的建模
        3.3.2 电流采样传递函数的推导
        3.3.3 控制到输出环路传递函数的推导
    3.4 电流模式Buck型DC/DC变换器的补偿
        3.4.1 调制及滤波模块
        3.4.2 补偿模块
        3.4.3 反馈模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芯片内部子模块电路设计与仿真
    4.1 电源及振荡器设计与仿真
        4.1.1 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电路
        4.1.2 带隙基准电路
        4.1.3 振荡器电路
    4.2 误差放大器设计与仿真
    4.3 电流采样电路设计与仿真
    4.4 电流控制模式设计与仿真
    4.5 PWM比较器设计与仿真
    4.6 驱动器设计与仿真
        4.6.1 自举电路
        4.6.2 电平移位电路
        4.6.3 死区时间控制电路
    4.7 保护电路设计与仿真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芯片系统分析及版图设计
    5.1 芯片的仿真应用环境
        5.1.1 控制器的典型应用
        5.1.2 外围器件的选择
    5.2 系统的损耗分析
    5.3 系统功能仿真分析
        5.3.1 上电启动分析
        5.3.2 输出电压/电流大小及纹波分析
        5.3.3 系统的不同工作模式分析
        5.3.4 负载瞬态响应分析
        5.3.5 环路稳定性分析
        5.3.6 效率分析
    5.4 版图设计
        5.4.1 版图设计的注意事项
        5.4.2 控制芯片的版图
    5.5 后仿真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GaN器件的CRM Boost PFC变换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GaN器件研究概述
    1.3 CRM Boost PFC变换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GaN器件的CRM Boost PFC变换器原理分析
    2.1 Cascode GaN晶体管的静态特性分析与对比
    2.2 CRM Boost PFC变换器的基本原理分析
    2.3 CRM Boost PFC变换器的稳态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GaN器件的CRM Boost PFC主电路研究
    3.1 主电路元器件选型
    3.2 GaN器件在CRM Boost PFC中的应用研究
    3.3 零电流检测电路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CRM Boost PFC变换器控制电路研究和损耗分析
    4.1 控制电路研究
    4.2 变换器仿真
    4.3 变换器损耗计算
    4.4 变换器损耗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研究
    5.1 Cascode GaN晶体管双脉冲测试实验
    5.2 CRM Boost PFC 变换器实验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一种基于CMOS工艺的超外差多普勒雷达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文章结构
第二章 多普勒雷达工作原理
    2.1 多普勒效应
    2.2 零中频接收架构
    2.3 自注入锁定架构
    2.4 超外差架构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超外差多普勒雷达系统总体设计与分析
    3.1 系统结构设计与分析
        3.1.1 射频部分
        3.1.2 中频部分
        3.1.3 鉴频部分
    3.2 系统误差分析
        3.2.1 相位噪声的影响
        3.2.2 杂散边带的影响
        3.2.3 降低误差的方法
    3.3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基于CMOS工艺的多普勒雷达电路设计
    4.1 系统电路总体设计
        4.1.1 射频与中频频率选取
        4.1.2 正交射频信号的产生
        4.1.3 系统电路结构
    4.2 正交混频器
        4.2.1 无源双平衡混频器
        4.2.2 电压加法器
        4.2.3 缓冲放大器
        4.2.4 整体版图与仿真
    4.3 正交中频信号产生
        4.3.1 分频器与正交方波产生
        4.3.2 RC低通滤波器与后置缓冲器
        4.3.3 整体版图与仿真
    4.4 射频放大器
        4.4.1 低噪声放大器
        4.4.2 功率放大器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总体版图
    5.2 外部电路配置
        5.2.1 供电与偏置电路
        5.2.2 参考晶振与鉴频压控振荡器
        5.2.3 双工器设计
    5.3 测试与分析
        5.3.1 频率源测试
        5.3.2 解调环路性能测试
        5.3.3 解调精度测试
        5.3.4 动态应用测试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新一代宽带无线互联网射频收发机及关键芯片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无线局域网标准的演进及对射频系统的要求
    §1.2 毫米波短距无线通信及其难点
    §1.3 微波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应用于802.11ac标准的8×8MIMO宽带射频子系统
    §2.1 研究背景
    §2.2 802.11ac无线局域网试验系统概述
        §2.2.1 802.11ac无线局域试验网拓扑结构
        §2.2.2 射频子系统的结构与接口
    §2.3 8×8 MIMO宽带射频子系统的技术难点
        §2.3.1 相位噪声
        §2.3.2 I/Q平衡度
        §2.3.3 射频干扰
    §2.4 8×8 MIMO宽带射频收发机与天线的设计
        §2.4.1 射频收发机基本结构
        §2.4.2 射频收发机中频的选取
        §2.4.3 射频收发机链路预算
        §2.4.4 天线设计
    §2.5 8×8 MIMO宽带射频子系统测试结果
        §2.5.1 发射机测试
        §2.5.2 接收机测试
        §2.5.3 天线测试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微波单片集成功率放大器
    §3.1 研究背景
    §3.2 功率放大器的稳定性
    §3.3 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3.3.1 负载线匹配原理
        §3.3.2 晶体管尺寸的选择
        §3.3.3 设计过程及原理图
    §3.4 功率放大器测试结果
        §3.4.1 S参数测试
        §3.4.2 增益压缩测试
        §3.4.3 调制信号测试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微波单片集成混频器
    §4.1 研究背景
    §4.2 双平衡混频器的原理
    §4.3 混频器的指标及设计考虑
    §4.4 二极管等效模型
    §4.5 混频器的设计
        §4.5.1 平面螺旋变压器式平衡-不平衡变换器
        §4.5.2 二极管的选取及仿真
        §4.5.3 混频器的仿真
    §4.6 混频器测试结果
        §4.6.1 变频损耗测试
        §4.6.2 工作带宽测试
        §4.6.3 隔离度测试
        §4.6.4 增益压缩测试
        §4.6.5 端口匹配测试
        §4.6.6 输出杂散测试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毫米波宽带大功率高隔离度集成单刀双掷开关
    §5.1 研究背景
    §5.2 开关工作原理
        §5.2.1 场效应管开关等效模型研究
        §5.2.2 开关指标参数的意义
        §5.2.3 开关组成结构
    §5.3 毫米波宽带开关设计
        §5.3.1 提高开关工作频率的方法
        §5.3.2 传统分布式开关原理及其问题
        §5.3.3 一种提高开关工作带宽的方法及设计过程
    §5.4 毫米波宽带开关测试结果
        §5.4.1 插入损耗和隔离度测试
        §5.4.2 输入1dB压缩点测试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毫米波六比特低损耗低相移集成数控衰减器
    §6.1 研究背景
    §6.2 数字衰减器工作原理
        §6.2.1 场效应管等效开关模型
        §6.2.2 数字衰减器常用结构
    §6.3 一种降低损耗的方法
    §6.4 Q波段六比特低损耗集成数控衰减器的设计
        §6.4.1 Q波段六比特衰减器的设计
        §6.4.2 Q波段六比特衰减器的测试结果
    §6.5 低相位误差衰减器综述
    §6.6 一种降低相位移动的方法
        §6.6.1 反射型衰减器散射矩阵的推导
        §6.6.2 反射型衰减器的幅度相位特性
        §6.6.3 16dB低损耗低相移衰减单元的设计
    §6.7 Ka波段六比特低损耗低相移集成数控衰减器的设计
        §6.7.1 Ka波段六比特衰减器的设计
        §6.7.2 Ka波段六比特衰减器的测试结果
    §6.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作者简介
致谢

四、视频绝对值变换器BG331小信号应用时的误差(论文参考文献)

  • [1]LNB电源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 杨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双有源全桥DC-DC变换器与三相逆变器级联系统稳定性研究[D]. 李继成.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地质灾害监测RTU的硬件设计与实现[D]. 任玉良.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平均电流模控制恒压恒流Buck DC-DC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D]. 田康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5]高电压增益型超级电容储能系统研究[D]. 侯宗祥. 北京交通大学, 2019
  • [6]可重构多波段射频功率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D]. 吴凡.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8)
  • [7]高压高效率电源的控制芯片研究[D]. 孙晓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8]基于GaN器件的CRM Boost PFC变换器研究[D]. 刘天宁.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9]一种基于CMOS工艺的超外差多普勒雷达研究与设计[D]. 周佳源.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10]新一代宽带无线互联网射频收发机及关键芯片的研究与设计[D]. 赵丽. 东南大学, 2018(05)

标签:;  ;  ;  ;  

视频绝对值转换器BG331在小信号应用中的误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