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欧洲公司加入朗讯渠道计划(论文文献综述)
陈彦蓉[1](2020)在《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2年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国。对于开放的小型经济体而言,荷兰总是在国际排名中获得高分。荷兰被誉为卓越的贸易国和投资国。多年来,荷兰在内向和外向对外直接投资的价值方面,一直处于世界前茅。荷兰普遍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荷兰的物理和数字基础设施,高技能劳动力,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对创新和技术的投资,荷兰的政治和经济稳定也起着重要作用。在荷兰成立的一个公司,公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持有海外资产,主要原因有两个:(1)发展实际经济活动,如生产或销售,(2)或通过税收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集团的纳税。第一个原因,常常由荷兰的常规公司所执行;第二个原因,常常由荷兰的特殊金融机构,在定向投资其他国家。荷兰有时被称为过境国。荷兰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有29%来自荷兰常规公司,有71%来自特殊金融机构。特殊金融机构即信箱公司,又称特殊目的实体。特殊金融机构是仅仅出于税务原因而在荷兰成立且没有或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活动的公司。2015年,荷兰拥有超过14,000家特殊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在荷兰设立特殊金融机构的主要动机是尽可能的少缴税,意即避税。荷兰低预扣税,参与免税,税收裁定,荷兰税务机关的可获得性以及荷兰信托部门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是特殊金融机构通过荷兰重新定向投资的主要原因。本论文从二方面着手研究荷兰对外直接投资(OFDI),荷兰常规公司和特殊金融机构。从荷兰实体经济出发:深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从微观、宏观二个层面对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探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趋势与前景、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况、深入研究荷兰对外直接投资历经300年的发展概述。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主要包括美国、英国、卢森堡、瑞士和德国等。荷兰根据经济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生产,而对发达国家流向高科技生产。2015年,整个荷兰商业界大约有160万个公司,其中只有1.2%是大型公司,其余都是独立经营的中小企业。2015年,大约有1%的荷兰公司会进行对外直接外投资。其中大型公司占20%,中小企业占80%。这14,000家荷兰公司总共在国外投资了45,059家公司。就价值和参股比率而言,中小企业的投资规模通常都比大型公司小。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平均持股两家公司,大型公司平均持股八家公司。大型公司有51%进入欧盟27国的某个国家投资,个体经营的中小企业有67%。大型公司有18%进入亚洲和大洋洲内的某个国家投资,中小企业有11%。对大型公司来说有8%进入欧洲其他地区内的某个国家投资,中小企业有6%。大型公司有10%进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内的某个国家投资,中小企业有5%。荷兰对外直接投资有70%以上是由特殊金融机构完成的。2015年荷兰常规公司对外投资了35,144家公司,特殊金融机构对外投资了24,237家公司。比较特殊金融机构和荷兰常规公司的投资地理分布时,他们主要都投资于欧盟地区,但欧盟地区对特殊金融机构的重要性远低于荷兰常规公司。特殊金融机构更重视在欧盟以外的地区投资,例如,特殊金融机构相对更重视在亚洲和大洋洲投资。特殊金融机构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也相对经常投资。荷兰以其庞大的国际条约网络而闻名。尤其着重于三种双边条约;双边税收协定(142个),双边投资条约(91个)和双边贸易条约(581个)。外国公司利用特殊金融机构,转移投资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利用荷兰与这些目的地国家缔结双边条约。其中税收协定的效果最大。当公司尝试逐步征服国外市场时,国际化是伴随而来的过程。首先,出口比投资渠道使用的频率高17倍。其次,公司已经向该国出口后,开始投资的机会就会增加。独立的中小企业首先在特定国家的投资之前,先有出口经验。贸易政策中的各种工具可以影响投资和出口。例如,当法规差异更大时,荷兰出口商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而非出口。出口壁垒大,荷兰公司通过投资比出口更具吸引力。与荷兰缔结条约的国家,若是没贸易壁垒,出口比投资多。投资条约也是如此。对于荷兰的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而言,目的地国的特征对于选择特定目标市场至关重要。通常市场离荷兰越远,荷兰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文化差异越大,荷兰投资者或出口商在该国活跃的可能性就越小。欧盟27国,北美和亚洲其他地区(中东以外)是投资项目的相对重要目的地。市场规模与决定在有关国家开展业务的荷兰公司的数量成正比,而与荷兰之间的距离则成反比。荷兰公司的数量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得更快,而随着目标市场的规模的增加而增长得更快。除了距离和规模外,文化上的亲近也是企业家的重要因素。与荷兰之间的文化差异越小,企业家越容易投资。以人均平均收入表示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水平,与出口商和投资者的数量成正比。岛国对荷兰出口商和投资者来说,是相对不受欢迎的目的地。平均进口关税对荷兰进入者数量产生负面影响。目标国家适用的进口关税越高,该国家对荷兰出口商的兴趣就越小,进口关税高的国家的新投资者,数量大大低于关税低的国家。目前发生的新冠病毒危机,比2008年2009年的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程度还要更严重。在锁国之后,家庭的工作和收入损失,以及较低的企业投资和国际投资,可能会延长复苏的道路。2021年以后,全球增长也有可能受到影响。上一次金融危机,荷兰大约花了13年的时间,才复苏经济,这一次受创较深,可能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恢复。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过程盘根错节非常复杂,通常是综合考虑所有的投资因素才能做出最佳的决定。
张暄[2](2017)在《诺基亚并购阿尔卡特朗讯的财务绩效及整合问题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为了扩大自身规模,实现更加快速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一种方式是通过自身的业务发展累积内部资本,通常通过并购的方式来实现跳跃式增长。在通信设备领域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为华为、爱立信、诺基亚、阿尔卡特朗讯和中兴。2015年,诺基亚宣布收购阿尔卡特朗讯,并于2016年完成收购,这打破了原本“阿诺爱中华”的市场格局,并购后的诺基亚市场份额超越原本位于第二的爱立信位于华为之后,华为、诺基亚和爱立信的市场份额远超中兴,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新局面。本文根据对诺基亚并购阿尔卡特朗讯之后的经营绩效、财务报表数据以及市场表现,分析并购前后诺基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发现并购后诺基亚对原阿尔卡特朗讯无线产品采取一刀切的策略影响了诺基亚的运营能力和现金流,影响诺基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同时,结合诺基亚并购阿尔卡特朗讯以来,在运营过程、发展策略的选择中暴露出的问题,探讨问题出现的根源,并对即将进行的诺基亚中国区的合并整合策略提出相应建议。
卿国民[3](2012)在《H公司营销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家企业的成功可以归结为很多因素,有的企业的成功可能蕴藏着某些运气的成分,但是,一家成功后的企业想要持续地保持活力,那就可能不会再像以前那么幸运。据调查,30年前的财富500强公司,能够存活到现在的仅有300家左右,消失的200家公司存活时间如此之短,深入思考便会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归根到底,影响企业保持活力,永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放眼全球,那些长盛不衰、声名显赫的公司和企业,或多或少都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专长:强大的研发能力、高质量的品质保障、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卓有成效的管理模式、成熟的市场网络以及家喻户晓的品牌形象。仔细研究这些公司和企业的发展历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也是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发展的过程。当今社会,企业所面临的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市场的差异化竞争和营销的手段多样化等,都推动着企业提升自身的营销能力,企业的营销竞争力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一部分,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意识,综合各方面的要素,对自身的营销竞争力做出充分、准确和客观的评价。本文就是通过对H公司所面临的市场营销环境、自身的营销状况等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基于营销角度的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知识,进一步进行研究,提出适合H公司的市场营销战略,提升营销竞争力。
冯国军[4](2011)在《A公司国际化战略的调整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三十年来国内电信业的迅猛发展,以A公司为代表的中国通信设备厂商快速成长,并开始走向国际市场。A公司经过25年发展和十几年国际化开拓,目前已经是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和服务综合提供商之一,2009年销售收入已经超过600亿人民币,其中国际收入超过了一半,国际化战略已经成为A公司的主要发展战略之一。然而由于传统欧美厂家实力依然很强,同时还有来自国内竞争对手的压力,全球化竞争异常激烈。面临当前新的国际化环境,A公司应该如何适时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国际化战略,向世界卓越企业的目标迈进,是公司上下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A公司的国际化发展历程及当前A公司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提出A公司国际化战略的调整与优化建议,以及相应的落实举措,这对A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实际意义,对同行企业乃至其它行业中正在走向全球化的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A公司的国际化发展历程,对其国际化战略调整与优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然后采用PEST模型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A公司的国际化宏观环境;其次从通信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行业竞争结构、市场细分与客户分类、竞争对手等方面分析了A公司面临的国际通信行业与市场环境;接下来再从企业经营现状、核心能力、企业文化等方面分析了A公司的内部环境。在上述分析过程中,运用了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等竞争战略理论与分析方法。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利用EFE矩阵、IFE矩阵和SWOT矩阵等工具进行组合分析,提出A公司国际化战略的调整与优化的建议,并提出了在组织架构与运作机制、市场战略布局、资源配置、知识产权、产品与服务差异化等方面与国际化战略匹配的重点举措。最后对A公司国际化战略的成功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张静[5](2010)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 ——以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历为例》文中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际关系主体在经济、文化等主要领域面临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矛盾,在伦理领域亦是如此。从伦理角度探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变化是“伦理与国际事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程。跨国公司作为新兴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不仅是全球化的主力和动力,同时也成为全球化时代新矛盾和新进展的集中代表。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中也面临着伦理的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外部整合、预先设计的既有的国际规范并不能完全指导跨国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层出不穷的具体冲突。“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本文分析的主要框架。跨国公司伦理冲突不仅仅局限在企业内部,还涉及其利益相关者。本文以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历为例,从跨国公司与四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雇员、合作者/竞争者、消费者、政府)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揭示跨国公司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伦理冲突、伦理沟通与伦理融合。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活动中,会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发生不同的伦理冲突,典型伦理问题有劳工标准差距、管理伦理冲突、垄断等限制性商业行为、产品诚信、文化敏感度差异、信息透明度差异、税收与转移定价、产权与技术转让以及贿赂等。按照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伦理是可以建构的。冲突的程度越少,融合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跨国公司的经营。跨国公司出于开展国际商务的需要,必须建构起一种兼具全球性与地方性特征的跨国公司伦理体系,也即实现全球伦理与地方伦理的融合。在建构和融合的过程中,沟通的作用至关重要。跨国公司的沟通是一种战略沟通、国际沟通和跨文化沟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跨国公司进行的有效沟通必须是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它应该包括经过细分的沟通对象、灵活多样的沟通手段以及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沟通内容。跨国公司的沟通机制不仅对西方跨国公司进入其他新兴市场具有借鉴意义,而且对成长中的中国跨国公司“走出去”也有启示作用。
叶阿次[6](2010)在《在华跨国公司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战略的决定因素及其对绩效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跨国公司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研究跨国公司在中国运营的特点,从而找出其成功与失败的规律对于众多在中国运营的跨国公司而言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于希望搭乘中国这趟经济快车走向更大成功的外企来说也是如此。尤为重要的是,这对于已经或即将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而言更是有积极意义的。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在华跨国公司的国际管理战略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外在环境及其公司的定位将是决定战略和绩效的关键因素。而根据资源基础理论的观点,企业的能力将是决定企业战略及绩效的决定性因素。本研究试图建立一个综合的模型以概括这两大决定性因素并探讨以上理论在何种条件下能够得以成立。本研究根据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战略管理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相关理论,界定了企业能力的变量,环境的变量,确定了能力结构,建立了适合解释跨国公司国际管理战略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实证的方式对理论模型进行了检验,为跨国公司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构造出跨国公司在华战略的决定因素及对绩效的影响模型,解释变量包括环境因素和能力因素,在环境因素方面构建了三个潜变量,在能力因素方面,创造性地提出来了隐性能力显性能力两大类,共包括四个潜变量。模型将全球一体化战略和本土化战略作为中介变量,企业的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作为反应变量。整个模型包括七个解释变量,两个中介变量,两个反应变量和四个调节变量。在考察了一般的影响因素后,本研究对战略的决定因素方面增加了调节变量,共考虑了企业规模、国际化阶段、行业类别以及股权结构在能力与绩效、能力与战略以及环境与战略等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在对模型设定假设的基础上,设计问卷并经数据处理后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发现。尤其是发现技术能力对于跨国公司在华的绩效没有显着性的影响,而企业的组织能力在对战略制定上几乎没有显着性影响。只有环境的变化性会直接影响到本土化战略的制定。此外,企业的战略在能力与绩效间没有起到中介作用,这些结论对于在华跨国公司的经营有着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本文的主要创新点:首先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以往的研究往往只是研究环境与战略的关系,如同SCP范式一样,或者是资源基础论的视角研究企业能力与战略及绩效的关系,本研究将企业自身能力与外在环境因素同时整合在一个模型当中,分析这些因素对企业战略及绩效的影响,并获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其次是结论的创新,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企业技术能力对在华跨国公司的绩效不产生直接作用的这一结论对于那些迷信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的公司是有借鉴意义的,对于我国的企业走出国门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关于技术能力与全球一体化战略的正相关性结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合资企业的失败率会偏高,从这种角度来解释IJV的失败是一个创新之举。再次是充分考虑了各种调节变量的影响,更加深化了在能力与绩效,环境与战略、能力与战略等关系中的调节变量及其调节方向和程度,这对于现实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外,本研究用实证的方式对提出的模型进行了验证,将跨国公司的相关理论应用到中国,并用实证的数据进行验证,这对于已经和即将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也是有相当的借鉴意义的。
庞然[7](2008)在《通讯技术转型期产品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通讯技术发展和新兴业务的引入,电信业务类型出现明显变化。传统语音通信增长变得缓慢,而采用数据技术进行传输的业务,如宽带接入、IPTV和VOIP等成长迅速,在不远的将来将取代语音成为最主要的通讯业务。作为电信运营商,必须面对这些新变化,通过业务和网络技术转型以适应消费者的新需求。与此同时,提供电信基础设备的光通讯行业经历了2000年的市场泡沫,目前正缓步走向复苏。近年来,几起全球性的整合改变了市场竞争格局。为了应对目前通信需求和技术的转型,电信设备供应商迫切需要及时推出新产品,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诺基亚西门子(NSN)的光通讯产品是全球通信设备市场的重要成员,目前市场占有率仅次于阿尔卡特-朗讯和华为。面对未来市场技术和需求的演变,NSN光通讯部门面对开发新一代产品的急迫任务,从设计传统服务单一语音业务的设备转变为提供覆盖语音和数据的多功能产品。为了进行新产品的规划,要求对光通讯设备市场进行细分与需求分析,进而制定科学的、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产品战略,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文章遵循STP战略分析方法,就新产品产品规划和定位的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全球光通讯设备行业现状和运营商的需求转型,以及光通讯设备市场竞争势态。进而讨论了NSN公司光纤通信设备部门发展战略,在目标客户需求分析和技术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产品的市场定位。文章指出,为了应对新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新产品需要满足传统业务,保证近期客户需求和企业盈利,但必须支持将来向数据业务的平滑过渡。产品在方案选择上应该首先采用公司内部成熟技术,保持产品线技术协同。新产品的市场营销要充分发挥公司渠道和服务优势,同其他产品线一起向用户提供全套解决方案。
杨峰[8](2008)在《风险投资嵌入式产学合作战略联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产学合作作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日益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我国产学合作的发展虽然取得较大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产学合作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是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随着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迅速发展,风险投资参与产学合作可能是解决当前产学合作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传统的产学合作更关注于产学合作各方主体的组织形式或组织机制研究,而忽视了其他主体在产学合作中的关键作用。结合我国当前产学合作的面临的问题以及风险投资的特点和优势,本文将风险投资作为一个重要主体引入产学合作体系,研究其对于产学合作的重要意义,强调风险投资在产学合作的主体地位,并试图用战略联盟的形式来构建风险投资、企业、高校三大主体为核心的产学合作联盟。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美国硅谷以及浙江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的产学合作案例,通过借鉴国内外风险投资参与产学合作案例的成功经验,构建风险投资嵌入式产学合作战略联盟的概念模型,界定其概念和目标定位,给出了联盟组织形式与组织结构,对联盟的运行机制从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决策机制、协调分工机制以及利益分配机制五个方面进行设计。最后,本文从政府的角度对风险投资嵌入式产学合作战略联盟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些对策与建议。我国的产学合作目前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阶段。本文希望通过对风险投资嵌入式产学合作战略联盟的研究,为推动我国产学合作创新出谋划策,进而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做出贡献。
高志宏[9](2008)在《国际主要通信设备商并购与剥离活动分析》文中指出近十年来,由于技术变化、管制松绑、对新业务的需求等因素,通信产业的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在应对种种变化的过程中,国际通信设备商的并购活动是企业实现与维持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战略手段。兼并、收购与剥离活动是并购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从理论的角度看,其目的在于使资源从对各企业具有较低战略价值的业务领域转向具有较高战略价值的业务领域。因此,分析国际主要通信设备商的并购与剥离活动具有如下意义:有助于认识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有助于了解通信设备产业以及整个信息通信产业的变化与发展演变,对于中国通信设备商的健康发展也具有借鉴作用。本文主要研究8家国际主要通信设备商的并购与剥离活动,这8家企业是爱立信、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高通、摩托罗拉、北电和思科。本研究对8厂商并购与剥离活动原始资料进行了系统搜集与整理,追溯到具有连续历史记载的最早时期——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本研究提出了包括通信设备、IT设备、ICT设备、视讯设备子行业在内的信息设备产业分类,并以这个分类为基础对8厂商的具体并购与剥离活动进行归类与分析。本研究给出了10多年来各企业并购与剥离活动的频次曲线及同期的经营业绩曲线,并结合通信产业及各企业的发展情况给以阐述,研究中注意挖掘并阐述了各厂商并购与剥离活动的历史、产业背景及其战略。本研究对8厂商不同行业领域的并购与剥离活动进行了多角度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并购与剥离活动是国际主要通信设备商从相对多元化的企业形态向专业化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它们应对危机与挑战的重要方法,也是它们抓住机遇、向新领域拓展的重要手段。
尤佳娜[10](2007)在《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组织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市场竞争的R趋激烈,影响和促进了物流产业的进步;企业经营战略的演进和物流需求的扩大,社会分工的日趋细化,使第三方物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近十几年来,国内出现众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入WTO后,特别是2004年12月以后,随着我国物流行业逐步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外物流企业进入我国,使我国物流业竞争国际化。但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相对滞后,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物流市场有效供给不足,具体表现为物流企业间低层次价格竞争,物流供应质量不高;企业缺乏物流外包的动力,物流市场的需求不旺。如何增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使之最大化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在我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大部分是港口、铁路部门中的货运代理部门,功能局限性很大。而从我国大多数工商企业发展供应链管理的意义上所需要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则应有适应我国目前市场环境的企业组织和比较完备的相关功能。本文将组织边界理论运用于物流企业,通过分析各种物流功能的组织边界,提出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模式发展方向。并结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以上海某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例,从该企业的SWOT、分析出发,讨论适合其发展的组织模式,进而研究出各种与生产企业相合作的业务运作模式。
二、三欧洲公司加入朗讯渠道计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欧洲公司加入朗讯渠道计划(论文提纲范文)
(1)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评价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现状的评价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结构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一、论文的创新 |
二、论文的不足 |
第二章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微观理论 |
一、垄断优势理论 |
二、内部化理论 |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理论 |
一、比较优势理论 |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三、竞争优势理论 |
第三章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
第一节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
一、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
二、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景 |
三、投资政策发展 |
第二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
一、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
二、投资流量的宏观概述 |
三、荷兰的就业情况 |
第三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与特征 |
一、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 |
二、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 |
第四章 特殊金融机构 |
第一节 特殊金融机构的作用 |
一、特殊金融机构的定义 |
二、荷兰常规公司和特殊金融机构投资的比例 |
三、荷兰常规公司和特殊金融机构投资的地理分布 |
第二节 双边条约的重要性 |
一、荷兰是国际条约体系的核心 |
二、不同类型双边条约的吸引力 |
三、特殊金融机构对荷兰经济重要性有限 |
第五章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 |
第一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 |
一、独立的中小企业主要进行小规模投资 |
二、大型公司和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 |
第二节 荷兰重要的大型跨国公司 |
一、金融业跨国公司 |
二、金融业跨国公司 |
三、非金融服务业跨国公司 |
第六章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的关系 |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的关系 |
一、出口和投资的介绍 |
二、出口和投资齐头并进 |
三、出口和投资的方式 |
第二节 条约与投资和出口的关系 |
一、条约和非关税措施与投资和出口的关系 |
二、贸易协议的深度 |
第三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或出口的选择因素 |
第七章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国家 |
第一节 美国 |
一、美国经济概况 |
二、荷兰对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
第二节 德国 |
一、德国的经济概况 |
二、荷兰对德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
第八章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危机和挑战 |
第一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危机 |
一、85年的货物贸易和投资趋势 |
二、金融危机 |
三、新冠病毒危机 |
第二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 |
一、优势(Strength) |
二、劣势(Weakness) |
三、威胁(Threat) |
四、机会(Opportunity) |
第九章 结论和建议 |
第一节 本文的结论 |
第二节 本文的建议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诺基亚并购阿尔卡特朗讯的财务绩效及整合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并购动因 |
1.2.2 并购绩效 |
1.2.3 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框架 |
第2章 企业并购动因及财务绩效理论概述 |
2.1 企业并购的含义及动因 |
2.1.1 企业并购的概念 |
2.1.2 企业并购的发展历史 |
2.1.3 企业并购的类型 |
2.1.4 企业并购的动因 |
2.1.5 企业并购的风险 |
2.2 企业并购财务绩效评价方法 |
2.2.1 财务绩效的含义 |
2.2.2 财务绩效的评价指标 |
2.3 本文使用的财务绩效评价方法 |
第3章 诺基亚收购阿尔卡特朗讯案例介绍 |
3.1 并购双方基本情况介绍 |
3.1.1 诺基亚的基本情况 |
3.1.2 阿尔卡特朗讯的基本情况 |
3.2 诺基亚收购阿尔卡特朗讯的动因分析 |
3.2.1 诺基亚完成战略转型 |
3.2.2 强强联合获得规模效应 |
3.2.3 强化优势市场,打开弱势市场 |
3.2.4 产品优势互补,提供全方位服务 |
3.3 诺基亚收购阿尔卡特朗讯的过程 |
3.3.1 并购的过程 |
3.3.2 中国区合并进程及现状 |
第4章 诺基亚并购阿尔卡特朗讯的财务绩效评价 |
4.1 诺基亚目前全球市场表现 |
4.2 盈利能力分析 |
4.3 营运能力分析 |
4.4 偿债能力分析 |
4.4.1 短期偿债能力 |
4.4.2 长期偿债能力 |
4.4.3 偿债能力分析 |
4.5 财务绩效总结 |
第5章 诺基亚并购阿尔卡特朗讯后引发的问题分析及中国区整合策略建议 |
5.1 诺基亚并购后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1 诺基亚并购后出现的问题 |
5.1.2 问题根源分析 |
5.2 诺基亚中国区的整合问题分析 |
5.2.1 诺基亚中国区现状及整合策略 |
5.2.2 诺基亚中国区整合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
5.3 诺基亚中国区整合策略建议 |
5.3.1 平稳进行无线产品的整合 |
5.3.2 发展无线接入市场 |
5.3.3 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5.3.4 总结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6.1 案例研究总结 |
6.2 案例研究限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3)H公司营销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H公司的发展趋势和现状 |
1.1.2 提升营销竞争力对H公司的意义 |
1.2 主要研究工作 |
1.2.1 研究的思路 |
1.2.2 研究的框架 |
1.2.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相关的营销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2 主要理论 |
2.2.1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 |
2.2.2 目标市场定位(STP)理论 |
2.2.3 顾客价值理论 |
2.2.4 整合营销理论 |
第3章 H公司的营销现状分析 |
3.1 H公司市场营销的误区 |
3.1.1 品牌建设相对落后 |
3.1.2 品牌定位不明确 |
3.1.3 营销资源配置问题 |
3.1.4 整合营销能力不足 |
3.1.5 营销网络不健全 |
3.2 H公司营销能力的SWOT分析 |
3.2.1 优势(Strength) |
3.2.2 劣势(Weakness) |
3.2.3 机会(Opportunity) |
3.2.4 威胁(Threat) |
3.2.5 SWOT总结 |
第4章 H公司的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策法律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文化环境 |
4.1.4 通信行业技术环境 |
4.2 微观环境分析 |
4.2.1 公司的内部环境 |
4.2.2 营销渠道分析 |
4.2.3 竞争对手分析 |
4.2.4 客户分析 |
第5章 H公司的营销策略的建议 |
5.1 目标市场的重新定位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确定目标市场 |
5.1.3 市场定位 |
5.2 营销策略的快速转变 |
5.2.1 产品策略 |
5.2.2 价格策略 |
5.2.3 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第6章 H公司营销策略的执行和控制 |
6.1 营销队伍的建设 |
6.2 营销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 |
6.3 营销过程的风险管理 |
第7章 总结 |
7.1 整体总结 |
7.2 借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A公司国际化战略的调整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理论综述 |
1.2.1 竞争战略理论 |
1.2.2 EFE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
1.2.3 IFE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
1.2.4 SWOT分析矩阵 |
1.2.5 PEST模型 |
1.2.6 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Model)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4 A公司国际化发展历程概述 |
1.4.1 背景介绍 |
1.4.2 A公司国际化发展历程 |
1.4.3 A公司国际化战略调整必要性分析 |
第二章 A公司国际化宏观环境分析 |
2.1 政治环境分析 |
2.2 经济环境分析 |
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2.4 技术环境分析 |
第三章 国际通信行业与市场环境分析 |
3.1 行业分析 |
3.1.1 通信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
3.1.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2 市场与客户分析 |
3.2.1 欧洲市场 |
3.2.2 美洲市场 |
3.2.3 亚太市场 |
3.2.4 中东及非洲市场 |
3.2.5 各细分市场投资分析 |
3.3 竞争对手分析 |
3.3.1 爱立信Ericsson |
3.3.2 阿尔卡特-朗讯Alcatel-Lucent |
3.3.3 诺基亚-西门子NSN |
3.3.4 H公司 |
3.3.5 C公司 |
3.3.6 主要竞争对手财务指标分析 |
第四章 A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A公司经营现状分析 |
4.1.1 财务数据分析 |
4.1.2 市场布局分析 |
4.2 A公司核心能力分析 |
4.2.1 产品竞争力 |
4.2.2 技术能力 |
4.2.3 成本竞争力 |
4.2.4 品牌竞争力 |
4.2.5 交付能力 |
4.2.6 人力资源 |
4.3 A公司企业文化分析 |
第五章 A公司国际化战略的调整与优化 |
5.1 A公司战略目标体系 |
5.1.1 A公司企业使命 |
5.1.2 A公司企业愿景 |
5.1.3 A公司企业目标 |
5.2 A公司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5.2.1 A公司EFE矩阵分析 |
5.2.2 A公司IFE矩阵分析 |
5.3 A公司SWOT战略分析 |
5.4 A公司未来3-5年国际化战略 |
5.4.1 A公司总体战略 |
5.4.2 A公司职能战略与国际化战略匹配 |
5.5 A公司国际化战略调整与优化的重点措施 |
5.5.1 组织架构调整与国际化战略匹配 |
5.5.2 提升运作管理水平,优化运作机制 |
5.5.3 提升客户关系管理能力 |
5.5.4 优化市场战略布局 |
5.5.5 深化产品与服务差异化能力 |
5.5.6 优化资源调配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 ——以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由来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基本观点、理论假设及研究方法 |
四、学理、现实意义与不足 |
五、结构安排 |
第一章 跨国公司伦理问题概述 |
第一节 跨国公司伦理的概念界定 |
一、全球化、跨国公司、伦理与沟通等基本概念 |
二、跨国公司伦理的定义、类型与特征 |
第二节 研究跨国公司伦理的理论基础 |
一、全球化的相关理论 |
二、国际关系的相关理论 |
三、企业伦理的相关理论 |
四、跨国公司伦理的相关理论 |
五、沟通的相关理论 |
第二章 跨国公司国际规范 |
第一节 跨国公司国际规范概述 |
一、伦理研究与规范研究的关系 |
二、跨国公司与国际规范的关系 |
三、跨国公司国际伦理规范的类型 |
第二节 跨国公司国际规范的主要内容 |
一、国际政府组织关于跨国公司的主要规范 |
二、国际非政府组织关于跨国公司的主要规范 |
第三节 跨国公司国际伦理规范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一、跨国公司与雇员的关系 |
二、跨国公司与合作者/竞争者的关系 |
三、跨国公司与消费者的关系 |
四、跨国公司与政府的关系 |
第三章 中国国内伦理及其背景分析 |
第一节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社会环境分析 |
一、中国的政治环境 |
二、中国的经济环境 |
三、中国的法律环境 |
四、中国的舆论环境 |
五、中国的文化环境 |
第二节 中国的传统伦理与现代演变—伦理环境分析 |
一、中国社会伦理的演变 |
二、中国经济伦理的演变 |
三、中国企业伦理的演变 |
第三节 西方传统伦理与中国传统伦理的比较 |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
二、制度中轴与伦理中轴(法与礼;理性主义与情义主义;合理主 义与权威主义) |
三、利益至上与伦理至上(利与义) |
四、贵和与竞争(中和与零和) |
第四章 跨国公司伦理冲突:以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历为例 |
第一节 跨国公司伦理冲突概述 |
一、跨国公司伦理冲突的定义与研究意义 |
二、跨国公司伦理冲突的类型 |
三、跨国公司产生伦理冲突的原因 |
第二节 跨国公司内部伦理冲突的表现 |
一、劳工标准冲突 |
二、管理伦理冲突 |
第三节 跨国公司外部伦理冲突的表现 |
一、跨国公司与合作者/竞争者之间的伦理冲突 |
二、跨国公司与消费者之间的伦理冲突 |
三、跨国公司与政府之间的伦理冲突 |
第五章 跨国公司伦理融合与建构 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沟通 |
第一节 跨国公司如何应对伦理冲突 |
一、跨国公司应对伦理冲突的模式选择 |
二、跨国公司应对伦理冲突的具体原则 |
第二节 跨国公司伦理融合与建构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沟通 |
一、沟通概述 |
二、跨国公司沟通的特点 |
第三节 沟通对跨国公司伦理融合与建构的影响 |
一、沟通的信度 |
二、沟通的效度 |
三、沟通的限度 |
第六章 跨国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 |
第一节 跨国公司的内部沟通—与雇员之间的沟通 |
一、跨国公司内部沟通的准则 |
二、跨国公司内部沟通的方式 |
第二节 跨国公司的外部沟通—与东道国合作者/竞争者、 消费者、政府之间的沟通 |
一、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合作者/竞争者之间的沟通 |
二、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消费者之间的沟通 |
三、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之间的沟通 |
第七章 跨国公司伦理冲突、沟通与融合研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
第一节 跨国公司与中国 |
一、“引进来”—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 |
二、“走出去”—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
三、跨国公司伦理问题的重要性 |
第二节 中国跨国公司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伦理冲突 |
一、企业诚信冲突 |
二、信息透明度冲突 |
三、社会责任冲突 |
四、管理模式冲突 |
第三节 跨国公司伦理沟通与融合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
一、理论启示 |
二、认识启示 |
三、机制与方法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6)在华跨国公司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战略的决定因素及其对绩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跨国公司的本质与定义 |
1.3.1 跨国公司的本质 |
1.3.2 跨国公司的定义 |
1.4 研究问题与路径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路径 |
1.5 研究范围与限制 |
1.5.1 研究范围 |
1.5.2 研究限制 |
1.6 研究流程与论文结构 |
注释与参考文献 |
2 文献综述 |
2.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综述 |
2.1.1 对外直接投资分类 |
2.1.2 不同角度的分析路径 |
2.1.3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比较 |
2.2 跨国公司国际管理战略理论的研究综述 |
2.2.1 产业组织理论视角 |
2.2.2 资源基础理论视角 |
2.2.3 制度经济学理论视角 |
2.2.4 国际管理战略文献述评 |
2.3 跨国公司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研究综述 |
2.3.1 全球一体化战略 |
2.3.2 本土化战略 |
2.3.3 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 |
2.3.4 全球本土化: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 |
2.3.5 国际管理战略与核心竞争优势 |
2.3.6 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战略和绩效的关系 |
2.3.7 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文献述评 |
注释与参考资料 |
3 在华跨国公司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战略的变迁 |
3.1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过程 |
3.1.1 第一阶段:进入期(1979-1991) |
3.1.2 第二阶段:调整期(1992-2000) |
3.1.3 第三阶段:发展期(2001-2009) |
3.2 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
3.2.1 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
3.2.2 中国市场对跨国公司的推动作用 |
3.3 外资企业在华的独资化倾向 |
3.3.1 投资方式的演化 |
3.3.2 在华跨国公司独资化倾向的原因分析 |
3.4 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战略的产生 |
3.5 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在中国的挑战 |
3.5.1 全球一体化的挑战 |
3.5.2 本土化的挑战 |
3.6 本章小结 |
注释与参考文献 |
4 模型与假设 |
4.1 研究理论模型的建构与理论逻辑 |
4.2 研究模型的细化 |
4.2.1 环境因素 |
4.2.2 企业能力因素 |
4.2.3 国际战略 |
4.2.4 企业绩效 |
4.2.5 企业属性 |
4.3 相关假设 |
4.3.1 环境与国际战略的关联假设 |
4.3.2 企业能力与国际管理战略的关联假设 |
4.3.3 企业能力与绩效的关联假设 |
4.3.4 国际管理战略的中介作用 |
4.3.5 调节作用 |
4.4 实证模型 |
注释与参考文献 |
5 研究方法 |
5.1 研究设计说明 |
5.2 问卷的设计 |
5.3 变量的度量 |
5.3.1 解释变量的度量 |
5.3.2 中介变量的度量 |
5.3.3 反应变量的度量 |
5.3.4 调节变量的度量 |
5.4 资料回收与样本数量 |
5.5 资料分析方法 |
5.6 本章小结 |
注释与参考文献 |
6 研究结果 |
6.1 样本数据收集及其描述统计 |
6.2 效度检验 |
6.2.1 总体效度检验 |
6.2.2 各分量表的效度检验 |
6.3 信度检验 |
6.3.1 分量表的Alpha测试 |
6.3.2 问卷的总体Alpha值 |
6.4 Pearson相关分析 |
6.5 多重共线性检验(Multi-collinearity) |
6.6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6.1 环境变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6.6.2 企业能力因素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6.6.3 企业国际管理战略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6.6.4 企业绩效因素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6.7 假设检验 |
6.7.1 环境因素对国际管理战略的影响分析 |
6.7.2 企业能力对国际管理战略的影响分析 |
6.7.3 企业能力对绩效的影响分析 |
6.7.4 中介效应的检验分析 |
6.7.5 调节效应的检验分析 |
6.8 实证检验结果汇总 |
6.9 本章附录 |
参考文献与注释 |
7 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过程 |
7.2 研究结论与讨论 |
7.2.1 环境因素与国际管理战略 |
7.2.2 企业能力与国际管理战略 |
7.2.3 企业能力与绩效 |
7.2.4 国际管理战略的中介作用 |
7.2.5 跨国公司属性的调节作用 |
7.2.6 本研究的其它发现 |
7.3 对中国公司的启示 |
7.3.1 关注外在环境的变化 |
7.3.2 战略制定时的显性能力 |
7.3.3 技术能力不是决定企业绩效的最主要因素 |
7.3.4 国际化阶段与股权结构的重要影响 |
7.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5 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7.5.1 本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
7.5.2 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附录二:部分接受调查的跨国公司名录 |
附录三: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通讯技术转型期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
1.2 论文研究基本理论 |
1.2.1 STP 战略理论 |
1.2.2 波特的五力模型与竞争战略理论 |
1.2.3 SWOT 分析法 |
第二章 光通信设备行业分析 |
2.1 光通信设备简介 |
2.2 光通信设备行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
2.3 电信运营商面临转型需求 |
2.4 业务需求发展新趋势 |
第三章 通信设备行业的竞争态势分析 |
3.1 光通信行业竞争的五力分析 |
3.2 NSN 光通信设备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3 技术转型期的竞争趋势分析 |
第四章 NSN 光通信部门内部环境分析 |
4.1 NSN 的历史和市场地位 |
4.1.1 NSN 成立的基本情况 |
4.1.2 并购的原因和影响 |
4.2 NSN 组织结构 |
4.3 NSN 在IP 传输设备领域的发展战略 |
4.3.1 诺基亚合并西门子对IP 传输设备供应商竞争态势的影响 |
4.3.2 NSN IP 传输发展战略和光通信设备部门战略 |
第五章 NSN 公司新产品规划和开发研究 |
5.1 产品规划和开发流程 |
5.1.1 产品开发流程综述 |
5.1.2 产品规划和需求研究 |
5.2 NSN 光通信新产品SWOT 分析 |
5.3 新产品的目标市场选择 |
5.4 产品定位和功能要求研究 |
5.4.1 产品的技术选择 |
5.4.2 产品线组合定位 |
5.5 发挥研发协同 |
5.6 NSN 光通信产品竞争战略选择研究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风险投资嵌入式产学合作战略联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目次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目的 |
1.4 研究框架和方法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小结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产学合作的概念 |
2.2.2 风险投资的概念 |
2.3 理论基础介绍 |
2.3.1 跨组织合作理论 |
2.3.2 战略联盟理论 |
3 我国产学合作与风险投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产学合作的发展历程和模式分析 |
3.1.1 国际产学合作发展历程 |
3.1.2 国外产学合作发展模式 |
3.2 我国产学合作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
3.2.1 我国产学合作发展历程及现状 |
3.2.2 我国产学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3 解决问题的设想 |
3.3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
3.3.1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历程 |
3.3.2 我国风险投资现状分析 |
3.4 风险投资与产学合作 |
4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与经验借鉴 |
4.1 国外案例研究—美国“硅谷” |
4.1.1 硅谷的发展背景 |
4.1.2 硅谷产学合作的特点 |
4.1.3 硅谷产学合作的体制创新 |
4.1.4 硅谷与“128”公路地区比较分析 |
4.1.5 风险投资在硅谷产学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
4.2 国内案例研究—浙江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 |
4.2.1 成立背景 |
4.2.2 概况 |
4.2.3 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 |
4.2.4 特点与优势 |
4.2.5 机器人项目案例 |
4.3 借鉴与启示 |
5 风险投资嵌入式产学合作战略联盟的构建 |
5.1 风险投资嵌入式产学合作战略联盟的提出 |
5.1.1 风险投资嵌入式产学合作战略联盟的提出 |
5.1.2 风险投资嵌入式产学合作战略联盟的概念 |
5.2 风险投资嵌入式产学合作战略联盟的构建 |
5.2.1 基本构想 |
5.2.2 联盟组织形式 |
5.3.3 联盟组织结构 |
5.3 风险投资嵌入式产学合作战略联盟的运行机制 |
5.3.1 动力机制 |
5.3.2 选择机制 |
5.3.3 决策机制 |
5.3.4 协调分工机制 |
5.3.5 利益分配机制 |
5.4 对策与建议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9)国际主要通信设备商并购与剥离活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并购与剥离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说明 |
第二章 爱立信的并购、剥离与手机联营活动分析 |
2.1 爱立信简要自述 |
2.2 爱立信的并购活动分析 |
2.3 爱立信的剥离活动分析 |
2.4 索尼、爱立信手机业务的联营活动分析 |
2.5 爱立信销售额、净利润与并购分析 |
第三章 阿尔卡特、朗讯的并购、剥离与联营活动分析 |
3.1 阿尔卡特的并购、剥离及手机联营活动分析 |
3.2 朗讯的并购与剥离活动分析 |
3.3 阿尔卡特和朗讯的合并 |
第四章 诺基亚的并购、剥离及西门子的相关活动分析 |
4.1 诺基亚简要自述 |
4.2 诺基亚的剥离活动分析 |
4.3 诺基亚的并购活动分析 |
4.4 诺基亚销售额、净利润与并购分析 |
4.5 西门子手机部门的剥离 |
4.6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网络业务的联营 |
第五章 高通的并购与剥离活动分析 |
5.1 高通简要自述 |
5.2 高通的并购活动分析 |
5.3 高通的剥离活动分析 |
5.4 高通销售额、净利润与并购分析 |
第六章 摩托罗拉的并购与剥离活动分析 |
6.1 摩托罗拉简要自述 |
6.2 摩托罗拉的并购活动分析 |
6.3 摩托罗拉的剥离活动分析 |
6.4 摩托罗拉销售额、净利润与并购分析 |
第七章 北电的并购与剥离活动分析 |
7.1 北电简要自述 |
7.2 北电的并购活动分析 |
7.3 北电的剥离活动分析 |
7.4 北电销售额、净利润与并购分析 |
第八章 思科的并购活动分析 |
8.1 思科简要自述 |
8.2 思科在上个世纪的收购 |
8.3 思科在新世纪的收购 |
8.4 思科销售额、净利润与并购分析 |
第九章 国际主要通信设备商并购与剥离活动综合分析 |
9.1 国际主要通信设备商并购与剥离活动频次的综合分析 |
9.2 国际主要通信设备商并购与剥离活动领域的综合分析 |
9.3 国际主要通信设备商之间的并购与剥离活动 |
9.4 国际主要通信设备商并购与剥离活动分析后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组织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界定 |
第一节 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
第二节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定义 |
第三节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类型 |
第二章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 |
第一节 国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 |
第二节 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 |
第三章 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边界 |
第一节 企业组织边界理论概述 |
第二节 组织边界对管理的启示 |
第三节 企业组织边界的确定原理 |
第四节 组织边界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 |
第四章 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模式 |
第一节 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规模现状 |
第二节 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模式发展方向 |
第五章 上海某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组织模式研究 |
第一节 企业自身组织结构 |
第二节 与某生产型企业合作运营进出口物流外包活动的模式 |
第三节 与某生产型企业合作执行仓库管理及配送的模式 |
第四节 与某生产型企业合作操作保税物流的模式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三欧洲公司加入朗讯渠道计划(论文参考文献)
- [1]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 陈彦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2]诺基亚并购阿尔卡特朗讯的财务绩效及整合问题分析[D]. 张暄.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3]H公司营销竞争力提升研究[D]. 卿国民. 山东大学, 2012(02)
- [4]A公司国际化战略的调整与优化[D]. 冯国军. 兰州大学, 2011(10)
- [5]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 ——以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历为例[D]. 张静.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06)
- [6]在华跨国公司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战略的决定因素及其对绩效的影响[D]. 叶阿次. 复旦大学, 2010(01)
- [7]通讯技术转型期产品开发研究[D]. 庞然.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8)
- [8]风险投资嵌入式产学合作战略联盟研究[D]. 杨峰. 浙江大学, 2008(01)
- [9]国际主要通信设备商并购与剥离活动分析[D]. 高志宏.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1)
- [10]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组织模式研究[D]. 尤佳娜. 上海海事大学, 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