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联合循环发电的涡轮发电机的最新趋势

用于联合循环发电的涡轮发电机的最新趋势

一、联合循环发电用透平型发电机最新动向(论文文献综述)

傅昊[1](2019)在《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原理及运行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气候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进行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逐渐缩小燃煤电厂比重,大幅提高以风、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成为未来电力发展的主要方向。由于可再生能源具有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等特点,使得寻求一种可实现低成本调峰的方法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在此需求下,电力储能技术以其具有分时储/释能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是未来可实现商业化运营的大规模电力储能技术之一,具有系统容量大、运行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建设选址受限制较小等特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在介绍了现有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控制液体流动压缩气体,建立了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概念,系统包括等温压缩、虚拟抽蓄、自适应液压势能传递和恒压储气四个子系统,具有气体近似等温过程运行、水轮机定水头发电、液压活塞多面积匹配及气体高效传输存储的特点。对各子系统进行了原理分析、系统设计与运行策略研究,并搭建了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实验模型,最后采用PLC控制对系统设计方案与运行策略进行物理实验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运行的热力学过程展开研究,通过理论推导比较了不同气液做功过程及对应损耗计算方法,提出基于温升控制的液控压缩储能技术,使气液做功实现近似等温过程运行;通过对多变过程做功路径的选择,提出了多热源条件下基于卡诺循环的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高效运行方案,令系统按照卡诺循环运行,气体在低温热源下等温压缩,高温热源下等温膨胀,以提高系统整体发电效率。(2)对气液做功过程中的高效控温技术展开研究,通过对比热传导、热辐射与热对流三种基本换热方式的适用工况,选择在两相流体直接接触条件下具有更高换热效率的对流换热为本系统方案,并结合化工领域填料塔传质原理提出基于强制气液循环的液控压缩技术,利用填料提高两相接触换热面积,加装强制气液外循环增强两相对流,实现气体近似等温变化过程;针对压力容器设计中存在的高耐压等级容器性能冗余情况,提出分级接力压缩方案,令气体随着压强变化依次进入耐压等级不同的压力容器中,通过限制每级压缩比,减小了高耐压等级容器体积,从而降低其建造成本。每个压力容器运行时均交替与两侧连通,气体做功与迁移过程同时进行,实现了压缩/膨胀过程的不间断运行,提高了液压设备利用效率。最后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上述所提方案的可行性。(3)对虚拟抽蓄技术展开研究,通过控制压力容器气体压强与液体循环流量,引入虚拟水头与虚拟水量概念,提出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虚拟抽蓄方法,使得水力设备可摆脱地形限制与压力容器配合实现高效运行;在系统功率发生变化时,以水力设备运行效率优先为前提,提出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发电模式和储能模式下的负荷调节策略,通过同时调节转速与水头,提高了水力机组运行效率。最后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上述所提方案的可行性。(4)对利用液压变压器实现高效势能传递和构建恒压网络提高水力设备运行效率问题展开研究,利用一组等比序列面积的多级液压缸组合替代多组间定活塞面积单级液压缸,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基于恒压网络和液压变压器的高效液体势能转换系统设计方案与运行策略,实现恒压势能与变压势能高效传递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液压缸数量,降低其建造与维护成本。将液压设备与水力设备均接入恒压网络运行,两者共同调节恒压网络流量,可减少两者直接相连时因液压设备换向导致的水力设备空转损失,有效提高水力设备运行效率。最后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上述所提方案的可行性。(5)根据实验需求,设计搭建了传输功率10kW,压力等级1.6MPa的物理实验平台,研究采用PLC控制的系统程序设计,为液控压缩空气储能实验装置各子系统及整体运行提供控制方案,最后通过控制物理系统运行验证本文提出系统设计方案与运行策略的正确性。

于磊[2](2019)在《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也是工业遗产重要的核心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绕不开对不同行业工业遗产的分类研究,不同工业行业的历史发展、工业科技与工业流程、与之对应的有价值的物证实物都不同。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一项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对其的分析和探讨不足,缺乏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关的技术史,尤其是系统的技术史与工业考古学研究匮乏,丧失了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重要基础,导致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次与依据不明晰,保护往往本末倒置,拆除了最具有价值的物证载体,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也同样不明晰。本文基于科技价值的视角,以近代十个行业为例,研究与探讨工业遗产的分行业评价与保护。文章首先系统深入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体系,尤其是英国,其制定了目前世界上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最详细的文件,研究发现英国对工业遗产价值评定导则会细分深入到不同行业工业遗址与建筑物的探讨中,并十分重视各行业工业技术史与工业流程的研究。本文以国外为对比参照,重点研究国内自身的问题,以科技价值为切入点,基于科技价值与完整性的视角,以近代的采煤业、钢铁冶炼业、船舶修造业、棉纺织业、棉印染业、丝绸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水泥业与硫酸工业十个行业为例,分门别类的研究了各工业行业的近代发展历程、有价值的遗存现状、近代工业技术与设备、近代工业流程与对应的物证实物、各门类工业遗产关键技术物证、各门类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等,基于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分行业具体阐释不同行业科技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关注点,分行业分析不同行业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关键物证实物,包括了各行业在评价与保护中的核心实物物证、辅助生产的相关配套物证、以及与完整性相关的工业产业链等。这些结论与成果可为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遗存的再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董黄伟[3](2018)在《HQ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工业汽轮机作为能量转化的主要装备,在我国国民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随着国家能源工业和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工业汽轮机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高。这将给国内众多工业汽轮机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有利于本土工业汽轮机行业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市场需求吸引了国内外的大量企业前来抢占中国市场,这使得工业汽轮机行业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产品利润不断地降低、企业的经营环境每况愈下。HQ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汽轮机设计、制造、生产、服务企业,该如何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从而更好地推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了企业决策者所面临并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将以市场营销理论为指导详细地介绍所做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对我国工业汽轮机行业的市场现状加以比较详尽的描述,从而指出制定HQ公司营销策略的科学性和必需性。然后对HQ公司的内部环境、宏观环境和竞争对手情况进行分析,详细地描述影响市场策略制定的各种关键性因素,并运用SWOT理论找出HQ公司目前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所在。随后对所在的市场领域进行行业细分、确定自身的目标市场选择和对所在的目标市场进行切实的定位。最后从理论出发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4P营销策略理论来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营销策略。相信我们通过对HQ公司营销策略的建立和实施,一定能帮助企业走出现有的营销困境并在该领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不可磨灭的力量。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有针对性地解决HQ公司目前存在的营销问题,为HQ公司营销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以达到改善企业营销现状的目的。工业汽轮机营销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将很好地促进国内该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并使企业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得到巩固,在相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笔者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对汽轮机领域相关行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提高我国汽轮机行业的整体营销水平。

黄锋[4](2017)在《云计算产业园CCHP系统的低品位余热利用和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现代工业园区通常采用分布式能源系统作为配套的能源基础设施以满足工业生产和维持园区日常运转的需求。分布式能源项目规划和设计遵循能源梯级利用的原则,随着余热回收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低品位余热能够被回收利用以提高系统的综合能效。本文针对以云计算产业为核心的工业园区(简称:云计算产业园)的负荷特性和余热特征,依托科技部中荷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智慧节能工业园关键平台技术与协同驱动”(2015DFG62270),开展工业园区分布式能源系统低品位工业余热利用和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首先,基于低品位工业余热用于区域供热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冷热电联供与区域供热系统耦合的CCHP-DH(Combined Cooling,Heating and Power coupled with District Heating)系统典型配置,并阐述了CCHP-DH系统如何在园区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在低品位工业余热资源循环化利用模式研究中,建立了从多热源取热的优化模式:多热源并联、串联和混联布置模式,并进行热力学分析;分析了低品位工业余热用于区域供热系统的低品位热源侧远距离输配问题,主要包括输配能耗和输送热损失分析;提出了利用低压蒸汽对低品位工业余热用于区域供热的系统调峰模式。其次,基于利用多个换热器才能实现从多热源取热的现状,研发了一种可实现多热源余热回收的换热装置,该换热装置的特点是余热回收系统的热媒水可以同时从多个热源取热,灵活调节热源的个数及每个热源与热媒水的换热面积,以降低换热过程的热损失。再者,通过调研重庆市分布式能源项目发展现状可知,工业园区分布式能源项目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伴随产生的大量低品位工业余热并未得到有效利用。此外,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从居民的冬季采暖现状、区域供热的意愿及预期的费用等方面,了解生活在典型夏热冬冷地区的重庆居民的区域供热需求和意愿,从而分析在重庆市发展区域供热的机遇和挑战。建议工业余热供热优先为分布式能源项目所在的工业园区内建筑提供服务,并辐射至周边居民社区,这样既降低工业余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又能满足居民区域供热的意愿。再者,基于案例分析,在解决多热源低品位工业余热用于区域供热关键问题过程中,归纳了低品位工业余热热源信息,并对七种不同制热工况进行热泵选型,结果表明案例中的低品位余热热源最多可对外供热135MW。在制热工况四,用10台9000kW的热泵回收3台吸收式制冷机组冷却水和热电厂部分循环冷却水的余热,可满足园区及其附近区域的用户供热需求,水泵能耗为3090kW,输配过程供水管热损失为56.366kW,并分析了低压蒸汽调峰量。再者,对比分析了两种不同的低品位余热回收方式在CCHP-DH系统和CHP-DH系统中的应用,一种是利用压缩式热泵提升余热的品位用于区域供热;另一种是抽取一部分蒸汽经汽-水换热器提升余热的品位用于区域供热。就能源性能而言,在CCHP-DH模型中,在供电、蒸汽供热、区域供冷、区域供热方面,前者的性能都优于后者;在CHP-DH模型中,两种余热回收方式下的系统综合能源效率相近,尽管后者消耗一部分低压蒸汽用于提升余热的温度,导致其工业供热量和供电量比前者少,但前者在运行过程中,压缩式热泵消耗了较多的电能。再者,利用THERMOPTIM软件对案例园区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按照规划的CCHP-DH模式进行模拟分析。但在实际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园区可能出现不同的冷、热、电和区域供热需求组合,因此利用情景分析法,建立了CCHP-DH系统在不同情景下的模型:CCHP-DH,CCHP,CHP-DH和CHP,进行3E性能对比分析。本对比分析既可用于追踪系统从CHP发展到CCHP-DH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性能,又能为系统在分阶段建设或运营中,根据园区动态更新的能源需求调整系统的能源输出和能源价格时,提供量化的参考。最后,建立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实例验证其合理性和有效性。该体系包括基于外边界分析和内边界分析的系统综合性能评价和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项目发展障碍评价。1)在综合性能评价方面:首先,在外边界分析中,建立了表示经济价值比、能源价值比和余热排放比的三维坐标用于对分布式能源系统进行整体的评价。在案例评价中,V01模型的综合性能最优。其次,在内边界分析中,利用转化因子将系统的能源和环境价值转化为等价的经济价值,提出了综合考虑系统3E性能的量化评价指标。内边界分析有利于识别节能潜力较大的过程从而准确地通过改进系统的过程性能以达到优化整个系统综合性能的目的,采用余热回收系统对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综合性能评价有积极的影响。2)在发展障碍评价方面:利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法定义和识别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不同利益相关者: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利益相关者和一般利益相关者。案例评价过程中,基于专家评价法,利用利益-影响力矩阵来识别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结果表明:电厂的所有者/运营商、一次能源供应商及电网运营者是案例项目在全生命周期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此外,基于案例的发展障碍评价结果,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用于解决核心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冲突和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关系。

董西宝[5](2017)在《地热能ORC膨胀机流场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化石能源的减少和需求的增加,开发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地热能储量巨大,以中低温热源为主,这些低品位的热能很难推动水蒸汽朗肯循环发电。有机朗肯循环系统(ORC)可以利用低温地热能进行发电,在中低温热源场合被看作有效的发电方式。涡轮膨胀机具有转速高,单级膨胀比高、运行范围宽的特点,常被用作小功率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热功转换设备。本文针对90℃的低温地热能,选择R245fa作为有机工质,对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然后对其循环参数展开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冷凝温度的增加使得系统的?效率和膨胀机输出功率减小,增大了冷凝器内的?损失,同时使系统的经济性能变弱,因此低的冷温度会提高系统的效率和经济性能。过冷温度的增加不会影响膨胀机的输出功率,但会降低系统的?效率,增加蒸发器的?损失。较高的热源温度可以减小蒸发器的换热面积,提高系统的经济性。对200kW涡轮膨胀机进行一维热力设计,以及蜗壳、导叶和动叶的三维造型,然后通过Turbogrid进行网格划分,利用CFX进行数值模拟,最后对涡轮膨胀机进行了流场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工质在蜗壳内分布均匀,没有出现明显的漩祸流动或者二次流,压力和温度在蜗壳内靠外侧较高,靠内侧出口处较低,呈层状分布。由于导叶结构在叶高方向不变,流场特性随着叶高方向的变化不大。在导叶内,前30%相对弦长处工质压力变化不大,在导叶尾缘出口处,由于气体在斜切部分膨胀,使得工质压力下降明显。动叶内的压力等值线在前缘附近比较稀疏,在尾缘附近比较密集,表明有机工质在动叶中的膨胀主要发生在后半段,动叶前缘处由于冲角的原因存在激波,在动叶尾缘处由于叶轮的弯曲,气体膨胀速度加快。叶顶间隙使流体在压力面和吸力面之间形成泄漏流动,对主流形成干扰,使得膨胀机的效率降低。由叶顶间隙引起的涡流随着叶顶间隙的增加而增大,并且涡流贯穿整个叶轮流场通道。对变工况的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转速的增加膨胀机的效率先增大后减小,存在一个峰值,说明膨胀机在运转时如果转速超出额定转速,膨胀机的效率会下降,因此在实际运行时,应当防止膨胀机过度超速。

李磊[6](2017)在《汽轮发电机定子端部模态分析》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用电量急速增长,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人民生活提高,对生活品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发电设备装机容量逐年增加,电网的建设日新月异。大型火力发电机组仍占据国内发电市场很大比例,随着居民环境意识的提高,清洁高效能源的发展迎来大的机遇期。目前国内已经制造1200MW级火力发电机组,随着发电机容量的增加,其电流和电压也同步增长。对于大型发电机组,其定子端部绕组受到电磁力、机械力的作用,在绕组切向方向、轴向方向以及径向方向都存在巨大的激振力。定子绕组端部固定方式主要有绑扎结构、灌胶结构、压板结构等,定子绕组的固定强度决定了在运行中绕组安全运行的抗破坏能力。定子绕组作为输出电流的部件,为了便于批量制造以及解决绕组输出至电网的问题,其端部形状为渐伸线展开至锥面的三维结构。渐开线结构形状复杂,在发电机历史上的很长时间,都需要依靠人工对其制造模具进行整形,以便于其形状尽可能的接近于理论设计。随着电机容量增加,发电机制造质量也必须逐步提高。近年来,随着多轴加工设备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五轴加工机床和多轴成形设备已逐步应用在定子绕组制备中。定子绕组的端部模具已经和三维模型相差无几,其形状更好,在发电机端部的排布也更准确。大型汽轮发电机定子绕组端部的模态分析和试验已经越来越得到了发电机制造厂以及电厂的重视。在21世纪前,发电机定子绕组的端部模态计算主要依靠程序开发。在20世纪80年代,以上海发电机厂为主、哈尔滨电机厂也参于引进开发300MW级水氢氢发电机,同时也引进了端部模态计算的一些理论、程序等,在此阶段国内的研究主要还集中在单一机型的模态试验以及验证,无法对新设计和结构进行系列的理论研究。进入21世纪,随着发电机容量的提升,端部振动的破坏对发电机造成的危害巨大。各大制造厂都进行各类模态的测试以及理论分析功能,借助于计算机技术以及数值计算方法的进步,有限元分析、三维模型等技术应用于模态分析。目前主要的模态测试方法为激振法,通过力锤在定子绕组端部施加激振力,布置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反馈信号,通过对输入、输出信号进行频响估计、拟合曲线以得到端部绕组模态参数。大型发电机定子绕组在运行时除受到倍频振动外还受到铁心、转子等传递的电磁力,端部绕组的振动与阻尼有关。对于绑扎型端部绕组,其固定结构为刚-柔型,端部整体呈刚性,与定子铁心连接为柔性,在轴向可以微量位移,其模态多受到温度、制造质量的影响。对于灌胶结构的发电机定子端部,其整体刚性更好,其固有频率较为接近于共振频谱。在上海发电机厂制造的1000MW级发电机中,其固有频率接近于100Hz,但由于端部固定结构良好,在运行中并未发生振动偏大的现象。本课题主要根据发电机定子绕组的固定结构进行区分,分别对绑扎型结构和灌胶型结构进行建模,根据试验数据以及文献资料采用不同的建模方法,按照定子嵌线步序进行模态计算,根据不同温度情况下材料弹性模量的变化来进行模态计算,进而确认温度等对发电机定子绕组端部模态的影响。目前国内对发电机定子绕组模态的研究主要基于GB/T20140-2006和JB/T8990-1999。根据发电机长期运行维护经验,本文梳理了不同状态下振动防护的措施,同梳理了各大制造厂对振动和模态的要求。

赵波[7](2014)在《复合制冷循环间接空冷系统状态分析与运行优化》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发电用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三北”地区,而这些地区水资源都紧缺,为解决以燃煤为主的蒸汽动力循环电站一次能源和水资源分布地理结构上的矛盾,空冷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但传统空冷技术因冷却风温度和风量的变化幅值、频率都难以准确预报,进而导致空冷系统很难长时间维持在设计工况下工作,从而降低了其运行经济性。针对传统空冷技术的缺陷,复合制冷循环间接空气冷却系统(复间冷系统)被提出用作蒸汽动力循环电站的排汽冷却。针对复间冷系统的应用问题,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工作:基于蒸汽动力循环和复合制冷循环的耦合关联及其制冷循环和朗肯循环的工作过程分析,本文通过环保性能、参数匹配、做功能力3轮严格比较筛选,作为自然物质的氨,从十多种单质制冷介质中脱颖而出,成为现阶段蒸汽动力循环电站复间冷系统制冷、做功和环保性能俱佳的首选介质。为对环境气温大幅度、高频率、随机性变化给复间冷系统运行经济性影响作出定量评估,本文采用虚拟复间冷与直冷的对比分析法,构建了复间冷机组运行于环境高温时段的热经济性转捩温度与环境气温的定量关联,继而以年累计输出电量最大为目标拟定了复间冷机组最佳设计背压的优选算法,同时提出厂址敏感性系数的定义及确定方法,揭示了厂址所在地环境气温分布对复间冷机组经济性的影响。基于复间冷系统的能量转化和传递过程机理,构建了整个复间冷系统的变工况模型。它们包括:仅工作于环境高温时段的制冷循环与汽轮机排汽压力互动的变工况计算模型,可实时定量给出压缩机功耗、环境气温、翅片通道入口迎面风速、排汽热负荷等主要影响因素对汽轮机排汽压力的影响;仅工作于环境低温时段的朗肯循环的变工况计算模型的主导变量选用膨胀机的输出功率,其主要影响因素有汽轮机排汽压力、工质过热度、环境气温、迎面风速、排汽热负荷等。基于复间冷系统运行于高温时段和低温时段的最佳真空特性,拟定了相应的复间冷机组最佳排汽真空和年累计发电量的实时算法,进而采用全生命周期法对比评估了虚拟复间冷机组和同地同型直冷机组的全生命周期环境排放和成本,可望为未来全面评估复间冷机组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奠定基础。为检验复间冷系统应用于汽轮机排汽冷却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可实施性,本文为此设计了复间冷制冷循环模拟试验系统。该系统通过冷凝/蒸发器串接耦合模拟排汽装置与制冷机,初步验证了复间冷制冷循环降低排汽冷凝温度的有效性;基于多因素的正交试验结果,获得环境气温、排汽热负荷与迎面风速对排汽冷凝温度的影响规律。为改善复间冷系统空冷散热器(空冷器)运行过程中因灰垢积聚而降低的传热性能,本文设计了一种以压缩空气代替高压除盐水的干式吹扫装置,提出了吹扫效果评价方法以定量评价灰垢热阻对排汽冷凝温度的影响。在某600MW直冷机组空冷器现场实验表明干式吹扫装置节能节水效果明显;并以空冷器运行期内因灰垢积聚和干式吹扫产生的经济损失之和最小为原则,提出一种空冷器清洁度优化管理模型,确定干式吹扫最佳清洗周期。

康宁[8](2014)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成本分析及电价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能源的强劲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瓶颈制约与矛盾日益突出。作为能源消耗大户,传统的火力发电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环保压力,以优质、高效、清洁的天然气为原料的燃气轮机逐渐成为现代火力发电企业缓解压力的有效手段。但随着天然气价格的不断上涨,燃机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现已成为影响燃机电厂生存的决定性因素。2014年初,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疏导京津沪燃气电价矛盾的通知》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以调整本地燃气发电上网电价。由于选取城市的区域性和特殊性,该政策并没能有效地平衡发电企业生存压力和政府的环保压力。本文结合庇古税收理论、科斯产权理论等,将燃机的环保效益以及调峰效益量化,从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和外部效益的角度出发,采用动态成本法测算发电成本,以北京地区统调燃机电厂为数据来源,得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发电成本的合理量化区间。并以四大热电中心燃机电厂为实例,验证测算方法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得出合理的燃气发电上网电价定价区间。在深入分析香港电力管制计划的基础上,提出有效制定燃机上网电价政策的建议,为完善燃机上网电价政策提供参考。

周鹏[9](2014)在《太阳能与生物质能互补的能源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石能源短缺以及化石能源利用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能源结构的变革势在必行,可再生能源以其清洁环保和取之不尽等优势将逐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近年来,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作为两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得到了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关注。本学位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等科研任务,开展了太阳能与生物质能互补利用的能源系统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为克服单独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效率低和单独生物质直燃发电规模小的难题,提出了新型太阳能与生物质能互补发电系统,模拟计算了系统的热力性能,对系统进行了(?)平衡分析,讨论了新系统中利用太阳能取代汽轮机不同级抽汽加热给水对系统热力性能的影响。(2)针对新型太阳能与生物质能互补发电系统在太阳辐照偏离设计点的运行工况,提出了变燃料进料量调节和变工质流量调节两种变辐照调节方法,研究并比较了太阳辐照强度从从500W/m2变化到900W/m2时两种变工况调节方法下的系统热力性能。变燃料进料量调节可以维持稳定出功和较高的太阳能净发电效率,变工质流量调节可以维持较高的太阳能份额。(3)模拟研究了乙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反应过程,探讨了反应的操作条件(包括温度、压力和水醇比)对重整反应产物的影响。将太阳能热驱动乙醇水蒸气重整的热化学反应过程与冷热电联产有机结合,提出了太阳能与生物乙醇热化学互补的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系统利用太阳能供热驱动乙醇水蒸气重整产生富氢气体,并以之作为燃料带动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运行,对系统进行了能量平衡分析和(?)平衡分析,模拟了系统在变辐照条件下的热力性能,讨论了微燃机透平入口初温、压比、回热器最小传热温差等关键参数对系统热力性能的影响。

傅国轩[10](2007)在《格尔木燃气电站DCS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根据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自动化设计的特点,结合格尔木300MW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的实际情况,本着安全经济、功能完备、性能优良的原则和要求,研究和设计一套经济性能优良的计算机监控系统。本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工作原理、优点,国内、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发展前景等进行了简单介绍,阐明DCS系统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对国内外DCS系统相关技术发展情况及趋势做了一定的分析研究。其次,通过对格尔木300MW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的规模、系统地位、功能要求及特殊要求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格尔木300MW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开发的目标和原则,对系统的方案、结构、功能、硬件、网络设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设计,并提出了格尔木300MW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方案。总后,针对格尔木300MW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的特点,进行了监控系统软件设计,介绍了监控系统基本软件的开发方法和方式,并给出了主要软件功能界面。

二、联合循环发电用透平型发电机最新动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合循环发电用透平型发电机最新动向(论文提纲范文)

(1)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原理及运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发展历程
    1.3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究现状
        1.3.1 燃气补热的传统压缩空气储能技术
        1.3.2 非燃气补热的绝热压缩空气储能技术
        1.3.3 液化空气储能技术
        1.3.4 液气压缩空气储能技术
    1.4 液气压缩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4.1 传热控温技术
        1.4.2 液压传动技术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原理与热力学分析
    2.1 引言
    2.2 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原理
    2.3 功损分析
    2.4 带级间换热的分级压缩
        2.4.1 压缩原理
        2.4.2 单级做功模型搭建
        2.4.3 多级做功模型
    2.5 多变过程路径选择
        2.5.1 多变过程原理
        2.5.2 外界热源温度与多变过程的关系
        2.5.3 基于外界热源的做功路径选择
    2.6 基于卡诺循环原理的系统运行方案
        2.6.1 方案原理
        2.6.2 方案内容
        2.6.3 方案改进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等温压缩子系统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强制气液循环的控温压缩单元技术原理
    3.3 填料塔相关参数
        3.3.1 塔径
        3.3.2 传质系数
        3.3.3 分布器设计
        3.3.4 仿真计算
    3.4 等温压缩子系统运行方案
        3.4.1 分级压缩原理
        3.4.2 气体溶解度对运行策略的影响分析
        3.4.3 分级接力压缩方案
        3.4.4 分级接力压缩的液压复用方案
        3.4.5 分级接力压缩方案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虚拟抽蓄子系统研究
    4.1 引言
    4.2 虚拟抽蓄子系统原理
        4.2.1 虚拟抽蓄原理
        4.2.2 虚拟水头控制原理
    4.3 虚拟抽蓄子系统特性分析
        4.3.1 储能运行工况
        4.3.2 发电运行工况
    4.4 虚拟抽蓄子效率优先策略仿真
        4.4.1 储能运行工况
        4.4.2 发电运行工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适应液压势能传递子系统研究
    5.1 引言
    5.2 自适应液压势能传递原理
    5.3 液压缸设计及其面积优化
        5.3.1 液压缸面积匹配
        5.3.2 系统优势分析
    5.4 在压缩空气储能装置中的应用
        5.4.1 基于自适应的储能系统结构
        5.4.2 自适应系统运行策略
        5.4.3 液压系统自保护分析
        5.4.4 数学模型
    5.5 液压系统损失分析
        5.5.1 沿程损失
        5.5.2 局部压力损失
        5.5.3 摩擦阻力损失
    5.6 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装置及控制子系统方案与物理实验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装置设计原理
    6.3 控制子系统硬件与编程软件简述
    6.4 PLC控制程序设计方案
        6.4.1 PLC程序设计
        6.4.2 HMI程序设计
    6.5 物理实验分析
        6.5.1 内控温实验分析
        6.5.2 摩擦阻力实验分析
        6.5.3 虚拟定水头实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1 时间范畴的界定
        1.2.1.1.1 时间的界定
        1.2.1.1.2 范畴的界定
        1.2.1.2 十个行业的选取
        1.2.1.2.1 工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1.2.1.2.2 现存遗留所占比例的较高性
        1.2.2 研究视角
        1.2.2.1 科技价值的视角
        1.2.2.2 完整性的视角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1.1 从文化遗产到工业遗产的保护
        1.5.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起源及发展
        1.5.1.3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1 英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2 美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3 加拿大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4 日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2.1 近代中国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
        1.5.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源及发展
        1.5.2.3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3.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与构成研究
        1.5.2.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1.5.2.4《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的建立
        1.5.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关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与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
        1.6.1 对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
        1.6.2 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历程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8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说明
    1.9 未尽事宜
第2章 近代重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 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1 近代采煤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1.1.1 近代采煤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
        2.1.1.3 小结
        2.1.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1.2.1 近代采煤的完整工艺流程
        2.1.2.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1.2.2.1 开拓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2 采煤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3 矿井提升与运输及其关键物证
        2.1.2.2.4 矿井通风与排水及其关键物证
        2.1.2.2.5 煤的洗选与炼焦及其关键物证
        2.1.2.2.6 煤矿的动力系统及其关键物证
        2.1.2.2.7 露天采矿与矿井照明
        2.1.2.3 小结
        2.1.3 采煤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1.3.2 采煤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1.3.2.1 萍乡安源煤矿工业建筑群
        2.1.3.2.2 本溪湖煤矿工业建筑群
    2.2 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2.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2.1.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
        2.2.1.3 小结
        2.2.2 近代钢铁冶炼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2.2.1 近代钢铁冶炼的完整工艺流程
        2.2.2.2 近代炼铁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3 近代炼钢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4 近代钢铁加工工艺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5 小结
        2.2.3 钢铁冶炼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2.3.2 钢铁冶炼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2.3.2.1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业建筑群
        2.2.3.2.2 本溪湖钢铁工业建筑群
    2.3 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3.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3.1.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3.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
        2.3.1.3 小结
        2.3.2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3.2.1 近代船舶修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2.3.2.2 近代船舶修造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3.2.2.1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
        2.3.2.2.2 船舶修造关键技术物证
        2.3.2.3 小结
        2.3.3 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3.3.2 船舶修造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3.3.2.1 福建马尾船政工业建筑群
        2.3.3.2.2 天津市船厂(原大沽造船厂)工业建筑群
第3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一)
    3.1 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1.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3.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
        3.1.1.3 小结
        3.1.2 近代棉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1.2.1 近代棉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3.1.2.1.1 棉纺工艺
        3.1.2.1.2 棉织工艺
        3.1.2.2 近代棉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1.2.2.1 近代棉纺机具
        3.1.2.2.2 近代棉织机具
        3.1.2.2.3 近代纺织动力设备
        3.1.2.2.4 近代棉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3.1.2.3 小结
        3.1.3 棉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1.3.2 棉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1.3.2.1 中纺公司天津第一纺织分厂
        3.1.3.2.2 石家庄大兴纺织染厂工业建筑群
        3.1.3.2.3 西安大华纱厂工业建筑群
    3.2 近代棉印染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2.1 近代棉印染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2.2 近代棉印染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2.2.1 近代棉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3.2.2.2 近代棉印染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2.2.3 小结
        3.2.3 棉印染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2.3.2 棉印染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印染厂
        3.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四印染厂
第4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二)
    4.1 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1.1 近代丝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1.1.1 近代动力机器缫丝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2 近代动力机器丝织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3 近代动力机器丝绸印染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4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
        4.1.1.5 小结
        4.1.2 近代丝绸业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1.2.1 近代缫丝、丝织与丝绸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4.1.2.1.1 近代缫丝工艺
        4.1.2.1.2 近代丝织工艺
        4.1.2.1.3 丝绸印染工艺
        4.1.2.2 近代丝绸业的关键技术物证
        4.1.2.2.1 近代缫丝机具
        4.1.2.2.2 近代丝织机具
        4.1.2.2.3 近代丝织物染整机具与动力设备
        4.1.2.2.4 近代丝绸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1.2.3 小结
        4.1.3 丝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1.3.2 丝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1.3.2.1 上海第一丝厂
    4.2 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2.1 近代毛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2.1.1 近代毛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
        4.2.1.3 小结
        4.2.2 近代毛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2.2.1 近代毛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2.2.1.1 毛纺工艺
        4.2.2.1.2 毛织工艺
        4.2.2.1.3 毛织物整理工艺
        4.2.2.2 近代毛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2.2.2.1 近代毛纺、毛织机具
        4.2.2.2.2 近代毛整理机具与动力设备
        4.2.2.2.3 近代毛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2.2.3 小结
        4.2.3 毛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2.3.2 毛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毛纺织厂
        4.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毛纺织厂
    4.3 近代麻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3.1 近代麻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3.2 近代麻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3.2.1 近代麻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3.2.2 近代麻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3.2.3 小结
        4.3.3 麻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3.3.2 麻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3.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制麻厂
第5章 近代化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 近代水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1 近代水泥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1.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1.2.1 近代水泥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1.2.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1.2.3 小结
        5.1.3 水泥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1.3.2 水泥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1.3.2.1 川沙水泥厂
    5.2 近代硫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2.1 近代硫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2.2.1 近代硫酸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2.2.1.1 二氧化硫的制取
        5.2.2.1.2 近代铅室法制酸工艺
        5.2.2.1.3 近代接触法制酸工艺
        5.2.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2.2.3 小结
        5.2.3 硫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2.3.2 硫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2.3.2.1 梧州硫酸厂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HQ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市场营销理论概述
    2.2 PEST分析法
    2.3 SWOT分析理论
    2.4 市场定位(STP)理论
    2.5 4P营销策略组合理论
第三章 HQ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HQ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3.2 内部环境分析
        3.2.1 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3.2.2 产品分析
        3.2.3 技术能力
    3.3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3.3.1 政治环境分析
        3.3.2 经济环境分析
        3.3.3 社会环境分析
        3.3.4 技术环境分析
    3.4 竞争分析
        3.4.1 国内制造商
        3.4.2 国外制造商
        3.4.3 国内外工业透平产品适用性比较
        3.4.4 企业综合竞争力比较
        3.4.5 公司竞争地位的确定
        3.4.6 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
    3.5 SWOT分析
        3.5.1 优势
        3.5.2 劣势
        3.5.3 机遇
        3.5.4 威胁
        3.5.5 小结
第四章 HQ公司市场目标定位STP分析
    4.1 根据市场性质的不同细分(S)
    4.2 目标市场选择(T)
    4.3 目标市场定位(P)
第五章 HQ公司营销策略的制定
    5.1 产品策略
    5.2 价格策略
    5.3 渠道策略
    5.4 促销策略
    5.5 营销团队建设
第六章 结论与研究局限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及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4)云计算产业园CCHP系统的低品位余热利用和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写词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工业能耗
        1.1.2 工业园区分布式能源系统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业余热回收技术研究现状
        1.2.2 分布式能源系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云计算产业园CCHP系统的余热资源循环化利用模式研究
    2.1 工业余热资源循环化利用模式构想
        2.1.1 低品位工业余热用于区域供热
        2.1.2 云计算产业园的负荷特性和余热特征
        2.1.3 基于低品位工业余热回收的CCHP-DH系统的典型配置
    2.2 低品位工业余热用于区域供热关键问题研究
        2.2.1 多热源取热模式优化
        2.2.2 余热热源远距离输配问题
        2.2.3 低压蒸汽作为区域供热调峰和备用热源
    2.3 多热源余热用于区域供热系统关键设备研发
        2.3.1 多热源余热回收系统的取热设备
        2.3.2 多热源余热回收的换热装置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工业余热循环化利用的CCHP-DH系统关键模块开发
    3.1 THERMOPTIM软件及其局限性
        3.1.1 软件介绍
        3.1.2 应用特点及局限性
    3.2 CCHP-DH系统关键设备模块的开发
        3.2.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模块
        3.2.2 吸收式制冷机模块
        3.2.3 低品位工业余热回收模块
    3.3 CCHP系统的工业余热回收计算软件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情景下分布式能源系统的 3E性能对比分析
    4.1 研究背景
        4.1.1 重庆市分布式能源项目发展现状
        4.1.2 重庆市区域供热需求和期望调查
    4.2 案例项目
        4.2.1 项目简介
        4.2.2 主要设备
        4.2.3 工业园区的能源需求
        4.2.4 低品位工业余热用于区域供热
    4.3 不同余热热源配置的CCHP-DH系统能源性能对比
        4.3.1 模型简介
        4.3.2 模拟结果
    4.4 不同情景下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对比分析
        4.4.1 模型简介
        4.4.2 不同情景下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能源分析
        4.4.3 不同情景下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经济分析
        4.4.4 不同情景下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环境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分布式能源项目综合评价体系建立
    5.1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综合性能评价
        5.1.1 能源、经济、环境性能主要评价指标
        5.1.2 分布式能源系统中 3E性能间的相互作用
        5.1.3 基于 3E性能的系统综合性能评价体系
    5.2 分布式能源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评价
        5.2.1 发展分布式能源项目的障碍和难题
        5.2.2 利益相关者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分布式能源项目综合评价体系实例验证
    6.1 基于3E性能协调性的系统综合性能评价结果
        6.1.1 外边界分析结果
        6.1.2 内边界分析结果
    6.2 分布式能源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评价结果
        6.2.1 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障碍评价过程
        6.2.2 工业园区分布式能源项目发展障碍的应对策略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目录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编写的标准
    D.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重点、重大项目目录
    E. FLUENT模拟热电厂烟囱的大气污染物分布

(5)地热能ORC膨胀机流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地热能发电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有机朗肯循环发电技术研究进展
    1.4 有机朗肯循环涡轮膨胀机研究进展
        1.4.1 涡轮膨胀机内部流动的研究
        1.4.2 涡轮膨胀机结构优化的研究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地热能ORC系统热力学分析
    2.1 地热能资源特点分析
    2.2 地热能ORC系统原理分析
        2.2.1 地热能ORC系统的简介
        2.2.2 地热能ORC系统热力过程的分析
    2.3 ORC系统有机工质的选取
        2.3.1 有机工质选取的基本原则
        2.3.2 最优工质的确定
    2.4 ORC系统参数的确定
    2.5 ORC系统的?分析
        2.5.1 ?的分析原理
        2.5.2 蒸发温度的影响
        2.5.3 冷凝温度的影响
        2.5.4 过冷温度的影响
        2.5.5 过热温度的影响
    2.6 ORC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2.6.1 经济性指标
        2.6.2 技术性指标
        2.6.3 蒸发温度的影响
        2.6.4 冷凝温度的影响
        2.6.5 热源入口温度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3 地热能ORC系统涡轮膨胀机热力学分析与设计
    3.1 涡轮膨胀机的原理与特点
    3.2 涡轮膨胀机可变参数的确定
    3.3 涡轮膨胀机热力设计
    3.4 导叶和叶轮的三维造型
        3.4.1 建模软件BladeGen介绍
        3.4.2 导叶的造型设计
        3.4.3 动叶的造型设计
    3.5 蜗壳的设计与造型
    3.6 本章小结
4 涡轮膨胀机流场模拟研究
    4.1 CFX和Turbogrid介绍
    4.2 控制方程和湍流模型
    4.3 网格划分
    4.4 涡轮膨胀机设计工况流场特性分析
        4.4.1 膨胀机整级流场分析
        4.4.2 蜗壳流场分析
        4.4.3 导叶和动叶流场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涡轮膨胀机变工况研究及参数分析
    5.1 涡轮膨胀机变工况研究
        5.1.1 不同转速对效率和功率的影响
        5.1.2 不同入口压力对效率和功率的影响
        5.1.3 不同入口温度对效率和功率的影响
    5.2 涡轮膨胀机参数分析
        5.2.1 动叶叶片出口外径对膨胀机的影响
        5.2.2 动叶叶片角对膨胀机的影响
        5.2.3 动叶子午面宽度对膨胀机的影响
        5.2.4 叶顶间隙对透平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6)汽轮发电机定子端部模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背景
    1.2. 国内外基本研究情况
    1.3. 本文选题的理论根据以及分析方法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2章 汽轮发电机定子端部固定结构及电动力分析
    2.1. 引言
    2.2. 国内外定子端部结构
        2.2.1. 端部绕组绑扎式结构
        2.2.2. 端部绕组压板式结构
        2.2.3. 端部绕组固定灌胶式结构
    2.3. 发电机定子模态分析
    2.4. 端部电动力分析
    2.5. 主要的模态测试系统
第3章 水氢氢300MW级模态分析
    3.1. 引言
    3.2. 模态计算及试验对比分析
    3.3. 300MW级水氢氢发电机端部三维建模
        3.3.1. 三维模型建立
        3.3.2. 简化有限元模型的结构设计
        3.3.3. 各铺层材料性能预测方法
        3.3.4. 端部模态计算及对比
    3.4. 垫块位置对端部模态的影响
    3.5. 温度变化对端部模态的影响
    3.6. 总结
第4章 水氢氢1000MW模态试验
    4.1. 引言
    4.2. 端部建模思路
    4.3. 建模及分布模态计算
        4.3.1. 下层嵌线完成后的模态计算
        4.3.2. 上层嵌线完成的模态计算
        4.3.3. 定子嵌线结束后的模态计算
        4.3.4. 锥环结构优化
    4.4. 试验
    4.5. 结构改进建议
    4.6. 总结
第5章 在线监测系统
    5.1. 前言
    5.2. 国内模态标准
        5.2.1. GB/T 20140-2006关于定子绕组端部模态要求
        5.2.2. JB/T 8990-1999关于定子模态要求
        5.2.3. DL/T 735-2000
        5.2.4. 国内大型发电机厂端部模态要求及现状
    5.3. 在线监测系统安装
    5.4. 厂内机组与运行机组振动防护
第6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复合制冷循环间接空冷系统状态分析与运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蒸汽动力循环电站空冷系统研究现状
        1.2.1 直接空冷系统
        1.2.2 间接空冷系统
        1.2.3 新型空冷系统
    1.3 制冷技术与中低温能源转换利用技术研究现状
        1.3.1 制冷技术
        1.3.2 中低温能源转换利用技术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复间冷系统工作原理及工质选择
    2.1 复间冷系统工作原理
    2.2 复间冷工质选择目标
    2.3 复间冷工质选择评价指标
    2.4 复间冷工质的筛选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间冷系统环境气温敏感性分析
    3.1 环境气温的影响
    3.2 复间冷热经济性计算方法
    3.3 复间冷机组转捩温度分析
    3.4 复间冷机组设计背压优化
        3.4.1 优化方法
        3.4.2 优化结果
    3.5 厂址敏感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间冷系统变工况特性
    4.1 变工况特性研究目标
    4.2 复间冷系统变工况数学模型
        4.2.1 空冷散热器传热模型
        4.2.2 冷凝/蒸发器传热模型
        4.2.3 压缩机模型
        4.2.4 膨胀机模型
    4.3 制冷循环变工况特性
        4.3.1 制冷循环传热模型
        4.3.2 复间冷机组主要设计参数
        4.3.3 制冷循环变工况特性
    4.4 朗肯循环变工况特性
        4.4.1 朗肯循环过程模型
        4.4.2 朗肯循环变工况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间冷真空优化管理与生命周期评价
    5.1 真空优化管理建模
    5.2 真空优化管理
    5.3 复间冷系统生命周期评价
        5.3.1 生命周期排放分析
        5.3.1.1 定义目标与确定范围
        5.3.1.2 清单分析
        5.3.1.3 影响评估
        5.3.2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复间冷制冷循环模拟试验研究
    6.1 复间冷制冷循环模拟试验系统设计
        6.1.1 试验系统组成
        6.1.2 系统参数监测
    6.2 复间冷制冷循环正交试验设计与初步结果分析
        6.2.1 正交试验方法
        6.2.2 正交试验因素选择和水平确定
        6.2.3 初步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空冷散热器灰垢干式吹扫及效果评价
    7.1 灰垢干式吹扫装置对复间冷系统的意义
    7.2 干式吹扫装置基本组成
    7.3 灰垢对排汽状态的影响
        7.3.1 实验监测系统简介
        7.3.2 传热效果分析方法
        7.3.3 实验结果分析
        7.3.3.1 灰垢热阻分析
        7.3.3.2 灰垢对排汽压力影响
    7.4 干式吹扫装置性能评价与实验分析
        7.4.1 干式吹扫性能评价
        7.4.2 干式吹扫与水洗效果比较
        7.4.3 干式吹扫经济性分析
    7.5 基于干式吹扫的空冷散热器清洁度优化管理
        7.5.1 空冷散热器清洁度优化管理模型
        7.5.2 优化管理结果及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创新点
    8.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一、基本信息
    二、教育经历
    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授权专利情况
    五、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8)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成本分析及电价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燃机发电成本理论综述
    2.1 燃机发电成本理论
    2.2 环保效益量化理论
        2.2.1 庇古税收理论
        2.2.2 科斯产权理论
    2.3 调峰效益量化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地区燃气轮机发展现状
    3.1 北京地区燃机装机概况
        3.1.1 四大热电中心装机概况
        3.1.2 北京地区其他燃机装机概况
    3.2 北京地区燃机运行现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燃机发电成本分析与测算
    4.1 燃机发电成本数据整理
        4.1.1 可变成本测算
        4.1.2 固定成本测算
    4.2 外部效益测算
        4.2.1 环保效益测算
        4.2.2 调峰效益测算
    4.3 发电成本测算
    4.4 上网电价测算
        4.4.1 税金及税后利润测算
        4.4.2 上网电价测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燃机发电上网电价政策建议
    5.1 香港“电力管制计划”研究
        5.1.1 电力管制计划出台背景
        5.1.2 电力管制计划修订过程
        5.1.3 电力管制计划条款研究
    5.2 燃机上网电价建议
        5.2.1 设立燃料基金
        5.2.2 建立电力价格联动机制
        5.2.3 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5.2.4 建立定期核查机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太阳能与生物质能互补的能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太阳能热发电研究进展
        1.2.1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
        1.2.2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
        1.2.3 碟式太阳能热发电
        1.2.4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
    1.3 生物质发电研究进展
        1.3.1 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
        1.3.2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发电
        1.3.3 生物质气化发电
        1.3.4 生物质发电技术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太阳能与生物质能互补发电系统
    2.1 系统方案介绍
    2.2 系统性能模拟
        2.2.1 系统模拟条件
        2.2.2 系统关键过程模拟
        2.2.3 系统性能评价准则
        2.2.4 系统模拟结果及分析
    2.3 系统方案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太阳能与生物质能互补发电系统的变辐照调节及热力特性
    3.1 槽式太阳能集热器变辐照集热特性规律
    3.2 新系统变辐照调节及热力特性规律
        3.2.1 变燃料进料量调节
        3.2.2 变工质流量调节
        3.2.3 两种调节方法比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阳能与生物乙醇互补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
    4.1 乙醇水蒸气重整制氢模拟
    4.2 太阳能与生物乙醇互补的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集成
        4.2.1 系统集成思路
        4.2.2 系统方案介绍及关键设备的技术要求
    4.3 系统性能模拟
        4.3.1 系统评价准则
        4.3.2 系统设计工况下热力性能
        4.3.3 系统变辐照工况下热力性能
    4.4 参数变化对系统热力性能的影响
        4.4.1 微燃机透平入口初温、压比对系统热力性能的影响
        4.4.2 回热器最小传热温差对系统热力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硕士学位论文科研项目背景
致谢

(10)格尔木燃气电站DCS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简介
        1.1.1 什么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
        1.1.2 燃气轮机和联合循环发电的主要优点
        1.1.3 国外燃气轮机和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发展
        1.1.4 我国燃气轮机和联合循环的制造业和发电业
        1.1.5 我国燃气轮机及联合循环发电业的发展前景
    1.2 DCS系统在燃气电站的作用和意义
    1.3 国内外DCS系统相关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1.3.1 DCS发展历程
        1.3.2 DCS系统的结构
        1.3.3 典型DCS系统结构简介
        1.3.4 DCS系统的特点
        1.3.5 火电厂自动化与DCS系统
        1.3.6 燃气轮机的控制系统MARKⅥ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
2 分布式控制系统(DCS)总体方案设计
    2.1 格尔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基本情况
        2.1.1 电站基本概况
        2.1.2 电站与电力系统的联接
        2.1.3 电站的电气主接线
    2.2 格尔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DCS系统设计
        2.2.1 设计目标
        2.2.2 技术要求
        2.2.3 硬件需求
        2.2.4 软件需求
        2.2.5 人机接口
        2.2.6 数据通讯系统
        2.2.7 数据采集系统(DAS)
        2.2.8 显示
        2.2.9 记录
        2.2.10 历史数据的存储和检索(HSR)
        2.2.11 性能计算
3 格尔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DCS系统硬件设计
    3.1 SYMPHONY系统配置方案及其说明
        3.1.1 Symphony系统的公用环路配置
        3.1.2 现场控制单元HCU(Process Control Unit)
        3.1.3 控制机柜分配
        3.1.4 Symphony控制器IMMFP12的应用特点
        3.1.5 控制器分配
        3.1.6 I/O模件配置
        3.1.7 SOE系统
        3.1.8 电源系统及接地
    3.2 中控室设备
        3.2.1 操作员站
        3.2.2 操作员站拓扑结构
        3.2.3 工程师站
        3.2.4 打印机
    3.3 网络通讯系统
    3.4 与第三方系统的接口
        3.4.1 与燃气轮机控制系统的接口
        3.4.2 与电气设备接口
        3.4.3 与汽机控制系统(DEH)的接口
        3.4.4 与GPS通讯
        3.4.5 与燃气增压机控制系统接口
        3.4.6 与水网控制系统接口
4 余热锅炉和汽轮机的控制和保护系统
    4.1 余热锅炉的控制和保护系统
        4.1.1 水位调节和保护
        4.1.2 温度调节
        4.1.3 压力调节
        4.1.4 循环水流量的控制
    4.2 汽轮机的控制系统
        4.2.1 操作员自动
        4.2.2 自动汽轮机控制
        4.2.3 自动同步(AUTOSYNC)
        4.2.4 限制功能
        4.2.5 遥控方式
        4.2.6 阀门管理和阀门实验
    4.3 汽轮机的保护系统
        4.3.1 汽轮机的保护系统
        4.3.2 紧急跳闸控制单元
    4.4 联合循环的蒸汽旁路控制
        4.4.1 蒸汽旁路系统的作用
        4.4.2 蒸汽旁路系统的型式
    4.5 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的协调控制
        4.5.1 基本的装置功率分配控制系统
        4.5.2 单向补偿式功率分配控制系统
        4.5.3 双向补偿式负载分配控制系统
5 机组的自动控制原理及实现
    5.1 燃气轮机的启动和停运
        5.1.1 燃气轮机的正常启动过程
        5.1.2 燃气轮机的正常停机过程
    5.2 余热锅炉-汽轮机的启动和停运
        5.2.3 余热锅炉—汽轮机的启动方式
        5.2.4 余热锅炉—汽轮机的冷态滑参数启动
        5.2.5 余热锅炉—汽轮机的热态滑参数启动
        5.2.6 余热锅炉—汽轮机的停运
6 监控系统软件的设计
    6.1 监控系统界面
        6.1.1 主菜单
        6.1.2 余热锅炉
        6.1.3 辅机系统
        6.1.4 电气系统
        6.1.5 DEH
        6.1.6 其它
    6.2 控制程序及梯形图
        6.2.1 Composer主界面
        6.2.2 各系统接线图
        6.2.3 控制程序模块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联合循环发电用透平型发电机最新动向(论文参考文献)

  • [1]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原理及运行策略研究[D]. 傅昊.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2]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D]. 于磊. 天津大学, 2019(06)
  • [3]HQ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董黄伟. 吉林大学, 2018(01)
  • [4]云计算产业园CCHP系统的低品位余热利用和综合评价研究[D]. 黄锋. 重庆大学, 2017(12)
  • [5]地热能ORC膨胀机流场特性研究[D]. 董西宝.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
  • [6]汽轮发电机定子端部模态分析[D]. 李磊. 上海交通大学, 2017(11)
  • [7]复合制冷循环间接空冷系统状态分析与运行优化[D]. 赵波. 浙江大学, 2014(05)
  • [8]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成本分析及电价策略研究[D]. 康宁.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2)
  • [9]太阳能与生物质能互补的能源系统研究[D]. 周鹏.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14(10)
  • [10]格尔木燃气电站DCS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 傅国轩.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5)

标签:;  ;  ;  ;  

用于联合循环发电的涡轮发电机的最新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