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硝防治切口积液感染81例观察

芒硝防治切口积液感染81例观察

一、芒硝防治手术切口积液及感染81例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蒋璐剑[1](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田梦真[2](2020)在《清湿化瘀方促进乳腺癌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探寻一种更好的促进乳腺癌术后创面愈合的办法,通过临床对比研究,观察清湿化瘀方对乳腺癌术后创面多种并发症及创面愈合情况的效果,并对其疗效作出分析。方法:选取67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以随机分为治疗组34人,对照组33人。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对照组术后予以常规基础治疗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之上,于术后第1-12天连续口服中药汤剂清湿化瘀方加减,进行为期12天的临床用药观察。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引流、皮瓣、切口炎症、感染等方面的相关指标。结果:(1)治疗组术后每24h引流量、引流总量、引流相关症状积分、总积分、引流量下降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术后第2-12天引流量、第4-12天引流症状积分及总分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量下降率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组拔管后皮下积液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引流管带管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术后第2、4、6、8天皮瓣外观积分、评价总分及第8天皮瓣坏死情况积分及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患者术后第2、4、6、8天切口炎症感染症状积分及评价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的切口愈合状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在治疗观察期间,均无明显毒副作用体现,各项检查结果大致与治疗前相同。结论:清湿化瘀方加减在促进创面愈合的各方面有着显着疗效,且安全副作用小,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张雅[3](2020)在《肠粘连缓解汤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肠粘连缓解汤灌肠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作用效果,根据组方药物的药理作用分析及其作用机制,比较、分析、评价中药灌肠结合西医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优势及可行性,为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实验共收入患者30人,根据随机分组结果,对照组共15人,脱落2人。实验组共15人,脱落1人。共脱落3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予禁食禁水、胃肠减压、抑酸止吐、生长抑素、抗生素、肠外营养支持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肠粘连缓解汤保留灌肠治疗。每日1剂,分早晚2次灌肠,本次治疗以14天为观察时长,分别于D1、D7、D14测量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等指标,并予行疼痛评分、胃肠症状等级评估量表(GSRS)、体力状况评分(KPS评分),并进行对比。结果: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受试者治疗前情况具有可比性(P>0.05)。1、疼痛: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疼痛指标均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血清炎症因子CRP、IL-6: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炎症因子情况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CRP、IL-6水平均较前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实验组CRP、IL-6水平下降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GSRS评分:两组受试者治疗前胃肠道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时间和治疗存在交互作用,两组患者胃肠道症状评分均下降(P<0.05),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血清凝血因子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凝血因子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因子水平均较前无明显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实验组凝血因子水平下降情况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KP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KPS评分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水平均较前上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实验组创面KPS评分上升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粘连缓解汤灌肠联合西医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临床有明显优势,可以明显缓解患者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指标,使病程呈缩短趋势。

周茜[4](2019)在《卯时神阙穴敷贴防治混合痔术后便秘的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卯时神阙穴敷贴防治混合痔术后便秘的护理效果。2.为临床有效防治混合痔术后便秘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4月-2019年3月在哈尔滨市某三甲医院肛肠科住院部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后第1日卯时(5:00-7:00)给予神阙穴穴位敷贴,保留2小时,每日1次,干预14天。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便秘、灌肠发生情况,采用便秘症状评估表和VAS评分法评价两组患者术后3天、7天、14天的排便症状和排便疼痛情况,采用安全性评价标准评价两组患者干预期间每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PAC-QOL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术后14天的生活质量。结果1.观察组术后便秘率、灌肠率低于对照组(47.83%vs80%,16.36%vs36.36%)。2.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19,P=0.000)。3.两组患者术后3天排便困难、粪便性状、排便时间、排便频率、腹胀评分及便秘症状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7,P=0.028;Z=-1.983,P=0.047;Z=-3.625,P=0.000;Z=-2.208,P=0.027;Z=-5.062,P=0.000;Z=-2.907,P=0.004),而排便下坠、不尽、胀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40,P=0.459)。两组患者术后7天便秘症状各项目评分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18,P=0.027;Z=-1.991,P=0.046;Z=-2.183,P=0.029;Z=-2.015,P=0.044;Z=-2.015,P=0.028;Z=-3.541,P=0.000;Z=-2.663,P=0.008)。两组患者术后14天便秘症状各项目评分及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811,P=0.417;Z=-0.347,P=0.729;Z=-0.460,P=0.645;Z=-0.971,P=0.332;Z=-0.824,P=0.410;Z=-0.958,P=0.338;Z=-0.017,P=0.986)。4.两组患者术后3天、7天排便疼痛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4,P=0.036;t=3.296,P=0.001),两组患者术后14天排便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3,P=0.816)。5.两组患者术后14天躯体不适、心理社会不适、担心和焦虑、满意度评分及生活质量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6,P=0.018;t=2.835,P=0.006;t=2.009,P=0.048;t=2.683,P=0.009;t=2.032,P=0.046)。结论1.卯时神阙穴敷贴能明显降低混合痔术后便秘率、灌肠率,缩短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改善便秘症状、排便疼痛和生活质量。2.卯时神阙穴敷贴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李明[5](2019)在《苦劳汤对混合痔TST术加外剥内扎术术后并发症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混合痔是肛肠科常见疾病,对于由外痔引起或内痔III度以上的混合痔最佳治疗方式首选手术治疗,随着医学发展,科技的进步,混合痔手术以混合痔TST术加外剥内扎术逐渐代替传统手术方式。此手术方式较传统手术痔核切除更彻底,并能上提下移的肛垫,保留了完整的肛垫及正常的黏膜桥,术后对肛门的舒缩功能和精细感觉无太大损伤,术后复发概率更低;但此手术术后创面较单一的混合痔TST术大,产生这些术后并发症的概率更高。本课题通过观察苦劳汤坐浴治疗对混合痔TST术加外剥内扎术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通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术口疼痛评分、渗出症状评分、肛缘水肿评分等,验证苦劳汤坐浴治疗对术后创面促愈作用。方法:本课题的病例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肛门外科,时间为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将在此期间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其中治疗组术后第一天开始给予苦劳汤(药物组成:苦参、十大功劳各60g、芒硝、荆芥穗、五倍子各30g、七叶莲、两面针各50g,冰片2g)熏洗坐浴,随后给予肛泰栓、肛安软膏换药。对照组则给予1:5000高锰酸钾液熏洗坐浴,随后给予肛泰栓、肛安软膏换药。分别于术后第2、7、14天观察患者的诸多症状,如疼痛,水肿,渗出液,肉芽形态等,收集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临床观察,收集数据,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疼痛症状评分比较:术后第2天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7、14天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水肿症状评分:术后第2天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7、14天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创面渗液评分:术后第2、7、14天均具有显着性差异,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肉芽形态评分:在术后2、7、14天均具有显着性差异,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通过应用苦劳汤坐浴治疗混合痔TST术加外剥内扎术术后创面,能明显改善术后创面疼痛,减轻水肿,减少渗出液,促进创面肉芽正常生长,且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可在混合痔TST术加外剥内扎术术后应用。

袁森[6](2018)在《多功能熏洗椅中药雾化熏洗时间与温度对肛门病术后水肿恢复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多功能熏洗椅中药雾化熏洗时间与温度的不同,对肛门病术后水肿恢复的影响,通过分析比较,寻求适合肛门病术后肛周水肿恢复的中药雾化熏洗时间与温度。方法:选择2014-2017年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中医院肛肠科治疗的80例肛门病手术后病人。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A组雾化熏洗10分钟,熏洗温度为30℃,B组雾化熏洗10分钟,熏洗温度为40℃,C组雾化熏洗20分钟,熏洗温度为30℃,D组雾化熏洗20分钟,熏洗温度为40℃,术后第一天,应用多功能熏洗椅给予中药雾化熏洗,观察记录术后第24小时,第9天的水肿情况,并且给予评分,对记录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肛门病术后应用多功能熏洗椅中药雾化熏洗治疗,各组水肿均有不同程度逐渐下降。2、B组患者在肛门病术后水肿下降率,高于其他三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肛门病术后水肿的患者,应用多功能熏洗椅中药雾化熏洗10分钟,温度选择40℃,能快速促进水肿消退吸收,减轻疼痛,缩短患者康复时间。

闭街城,颜俭,王彩珊[7](2018)在《大黄配伍芒硝封包外敷用于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大黄配伍芒硝封包局部外敷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产妇122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2例,对照组60例。实验组将大黄、芒硝研磨成粉后以1:2比例配伍混匀制备成封包,敷于腹壁切口,对照组则将切口重新打开,冲洗切口并充分引流,消毒换药。观察两组病例切口感染率、二期缝合例数及愈合率、愈合时间等。结果实验组病例切口感染、二期缝合等切口愈合不良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切口愈合率和愈合所需时间等反应切口愈合的指标则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配伍芒硝封包局部外敷用于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能够降低切口感染率,缩短切口愈合时间,促进切口愈合。

宋尚晋,阮亦,苏维铎,杨延龙[8](2015)在《大黄、芒硝外用在妇产科中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就近年来大黄、芒硝外敷在妇产科疾病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梳理、归纳与分析,主要从妇产科术后并发症、妇科炎症性疾病和其他杂病的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以求归纳总结大黄、芒硝外用在妇产科的适应范围与规律,为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左亮,罗浩[9](2003)在《芒硝防治手术切口积液及感染81例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朱雁,路志红,王晓庭[10](2012)在《妇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应用中药封包的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中药封包应用在妇科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64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按手术日期的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观察组予中药封包外敷切口,对照组予5%碘伏湿敷切口及红外线照射。两组每天更换敷料1次,观察比较切口愈合时间和效果。结果观察组愈合时间(5.76±0.97)d,对照组为(10.86±0.91)d,两组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切口愈合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封包外敷切口,对治疗妇科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具有安全、有效、简便、廉价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芒硝防治手术切口积液及感染81例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芒硝防治手术切口积液及感染81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综述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一、古代中医认识
        二、当代医家认识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一、概述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诊断及分级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检索策略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质量评价
        5. 资料提取
        6. 统计方法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分析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第三节 讨论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前言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模型验证
        2. 模型简化
        第三节 讨论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2. 研究对象
        3. 治疗方案
        4. 数据收集
        5.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评价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4. 安全性分析
        5. 随访
        第三节 讨论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个人简介

(2)清湿化瘀方促进乳腺癌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安全性评估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3.1 一般指标
        3.2 引流液各项指标
        3.3 皮瓣愈合各项指标
        3.4 创面炎症、感染情况
        3.5 伤口愈合等级
        3.6 “劳尔国际标准比色卡”
        3.7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本研究病例完成情况
        4.2 一般资料的可比性分析
        4.3 结果分析
讨论
    1 方法学讨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药
        1.3 研究方法
    2 中医对乳腺癌术后创面愈合不良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皮下积液
        2.2 皮瓣坏死
        2.3 创面炎症及感染
    3 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治则的确立
        3.1 清热
        3.2 利湿
        3.3 活血
    4 清湿化瘀方的药物组成及方药分析
        4.1 方药组成
        4.2 组方分析
        4.3 中药功效及现代药理学分析
    5 研究结果讨论
        5.1 对术后引流液的作用及分析
        5.2 对术后皮瓣愈合的作用及分析
        5.3 对术后切口炎症及感染的作用及分析
        5.4 药物剂量及安全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癌术后创面愈合相关并发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3)肠粘连缓解汤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粘连性肠梗阻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粘连性肠梗阻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粘连性肠梗阻的治法
    2. 现代医学对粘连性肠梗阻的认识
        2.1 粘连性肠梗阻的流行病学
        2.2 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病理
        2.3 现代医学对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
        2.4 预防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疗效判定标准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比较
        2.2 临床症状指标比较
        2.3 实验室指标比较
    3. 讨论
        3.1 肠粘连缓解汤药物组成分析
        3.2 疗效分析
        3.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写对照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卯时神阙穴敷贴防治混合痔术后便秘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混合痔术后便秘的认识
        1.1 中医学归属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法
    2 西医对混合痔术后便秘的认识
        2.1 西医学归属
        2.2 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
    3 择时穴位敷贴防治便秘的应用研究
        3.1 穴位敷贴源流
        3.2 穴位选择
        3.2.1 选取单穴
        3.2.2 联合用穴
        3.3 药物选择
        3.3.1 常用中药
        3.3.2 常用复方
        3.4 赋形剂选择
        3.5 干预时机选择
技术路线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对象来源
        1.2 混合痔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试验分组
        2.3 盲法设计
        2.4 干预方案
        2.5 评价工具
        2.5.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2.5.2 便秘症状评估表
        2.5.3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2.5.4 中文版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
        2.5.5 便秘的诊断标准
        2.5.6 安全性评价标准
        2.6 资料收集
        2.7 质量控制
        2.7.1 研究设计阶段
        2.7.2 研究实施阶段
        2.7.3 资料分析阶段
        2.8 科研伦理
        2.9 统计分析方法
        2.10 预试验
    3 结果
        3.1 病例收集情况
        3.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3.3 干预后的疗效性指标比较
        3.3.1 两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比较
        3.3.2 两组患者便秘发生情况比较
        3.3.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便秘症状评分比较
        3.3.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
        3.3.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PAC-QOL)比较
讨论
    1 理论依据探讨
        1.1 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护
        1.2 “治未病”思想
        1.3 穴位敷贴疗法作用
        1.4 选穴分析
        1.5 中药配伍意义
        1.6 “子午流注”择时干预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病例收集情况
        2.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3 干预后的疗效性指标比较
        2.3.1 两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比较
        2.3.2 两组患者便秘发生情况比较
        2.3.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便秘症状评分比较
        2.3.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
        2.3.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PAC-QOL)比较
结论
研究创新、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5)苦劳汤对混合痔TST术加外剥内扎术术后并发症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1 痔的认识
        1.1 中医对痔的认识
        1.2 西医对痔的认识
    2 痔的治疗
        2.1 中医对痔治疗方法的认识
        2.2 西医对痔治疗方法的认识
    3 中西医对混合痔术后的认识
        3.1 中医对混合痔术后的认识
        3.2 西医对混合痔术后的认识
    4 现代医学对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方法
        4.1 熏洗坐浴
        4.2 药物内服
        4.3 药物外涂
        4.4 其他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治疗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分组方式
        2.3 手术方式
        2.4 手术操作
        2.5 术后处理
        2.6 药物来源
    3 观察指标
        3.1 疼痛评分
        3.2 水肿症状评分
        3.3 肉芽形态评分
        3.4 创面渗液评分(均以 12h 纱布渗湿层数计分)
        3.5 创面愈合时间
        3.6 安全性观察
    4 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与分析
        6.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对比
        6.2 临床疗效对比
    7 安全性分析
    8 治疗前后创面图片对比
第三部分 讨论
    1 苦劳汤的组成及方义分析
    2 苦劳汤组方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3 苦劳汤对预防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疗效分析
        3.1 苦劳汤对预防术后水肿疗效分析
        3.2 苦劳汤对预防术后疼痛疗效分析
        3.3 苦劳汤对预防术后渗出液及肉芽组织增生疗效分析
    4 高锰酸钾的药理分析及其临床应用
    5.结果总结
    6.存在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多功能熏洗椅中药雾化熏洗时间与温度对肛门病术后水肿恢复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筛选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及熏洗方案
        2.2 手术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四组患者治疗前水肿评分比较
        3.3 四组患者熏洗治疗前后水肿的比较
        3.4 四组患者水肿下降率的比较
讨论
    1 肛门病术后水肿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
        1.1 祖国医学对肛门病术后水肿机制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肛门病术后水肿机制的认识
    2 中药雾化熏洗的作用认识
        2.1 中药雾化熏洗疗法的历史
        2.2 熏洗疗法的发展
        2.3 中药雾化熏洗疗法的作用分析
    3 药效分析
        3.1 配伍原则
        3.2 药性分析
    4 熏洗温度与时间的选择
        4.1 中药熏洗温度对肛门病术后水肿的影响
        4.2 中药熏洗时间对肛门病术后水肿的影响
    5 结果分析
        5.1 临床疗效分析
        5.2 不良反应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大黄配伍芒硝封包外敷用于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切口选择及缝合方式
        1.2.2 切口液化诊断
        1.2.3 切口处理方法
        1.2.4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式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3 讨论

(8)大黄、芒硝外用在妇产科中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妇产科术后疾病
    1.1促进切口愈合
        1.1.1促进切口愈合
        1.1.2防治切口感染
        1.1.3防治切口脂肪液化
    1.2防治术后并发症
        1.2.1淋巴囊肿
        1.2.2盆腔血肿
2妇产科炎症性疾病
    2.1前庭大腺炎
    2.2急性乳腺炎
    2.3慢性盆腔炎
3其他妇产科疾病
    3.1外阴水肿
    3.2脐带渗血
    3.3异位妊娠
4讨论

(9)芒硝防治手术切口积液及感染81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疗效标准
4 治疗结果
5 讨 论

(10)妇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应用中药封包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评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3.1 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原因与预后
    3.2 中药封包治疗切口脂肪液化的作用机理
    3.3 中药封包治疗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分析

四、芒硝防治手术切口积液及感染81例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清湿化瘀方促进乳腺癌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D]. 田梦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肠粘连缓解汤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D]. 张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卯时神阙穴敷贴防治混合痔术后便秘的效果观察[D]. 周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苦劳汤对混合痔TST术加外剥内扎术术后并发症影响的临床研究[D]. 李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多功能熏洗椅中药雾化熏洗时间与温度对肛门病术后水肿恢复影响的临床研究[D]. 袁森.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大黄配伍芒硝封包外敷用于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观察[J]. 闭街城,颜俭,王彩珊.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43)
  • [8]大黄、芒硝外用在妇产科中应用进展[J]. 宋尚晋,阮亦,苏维铎,杨延龙.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09)
  • [9]芒硝防治手术切口积液及感染81例观察[J]. 左亮,罗浩.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3(01)
  • [10]妇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应用中药封包的效果观察[J]. 朱雁,路志红,王晓庭. 护理学报, 2012(20)

标签:;  ;  ;  ;  

芒硝防治切口积液感染81例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