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胶质瘤中CD105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昇霖[1](2021)在《能谱CT定量评估C6脑胶质瘤放疗联合地塞米松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能谱CT定量参数评估C6脑胶质瘤放疗联合地塞米松对于肿瘤实体增殖抑制、及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动态监测研究。方法及材料100只雄性Wister大鼠,右侧基底节种植C6胶质瘤细胞,接种后第14(T0时间点)、20(T6时间点)、26(T12时间点)天能谱CT增强扫描,T0时间点确定98只大鼠成瘤,预实验24只荷瘤鼠随机分为四组用于生存观察,74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即对照组(A组),地塞米松治疗组(B组),放射治疗组(C组),放射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D组)。于T0、T6、T12时间点每组处死6只荷瘤鼠分别作为脑组织含水量测定(3只)和脑组织病理学分析(3只)。A组于检测成瘤后的第一天(即:T1时间点)单次假辐照并每天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g/kg/12天),C、D组于T1时间点单次8Gy立体定向放射治疗,B、D组于T1时间点每天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kg/12天)。获取并处理能谱CT图像,计算不同时间点肿瘤实体区(L1)、瘤周区(L2)及肿瘤实体镜像脑组织区(L3)感兴趣区内的能谱定量参数,包括40Kev~70Kev单能量CT值、碘浓度值(IC)、水浓度值(WC)、能谱曲线斜率((?))。统计脑组织含水量和VEGF、Ki-67、CD11b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计数,然后,统计学分析不同区域能谱CT定量参数与脑组织含水量、VEGF、Ki-67、CD11b阳性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1、四组荷瘤鼠肿瘤实体区(L1)碘浓度值(IC)[T6时间点IC值A:B:C:D组=(7.63±1.05):(6.35±1.53):(3.47±0.34):(3.06±0.47)100ug/cm3,T12时间点IC值A:B:C:D组=(7.48±1.12):(6.15±1.91):(1.55±0.19):(2.19±0.90)100ug/cm3]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荷瘤鼠L1区IC值与VEGF、Ki-67增殖指数具有较强的正相关相性(r>0.69,p<0.05),其中D组IC值与VEGF、Ki-67增殖指数相关性最强(r>0.89,p≤0.001)。2、四组荷瘤鼠肿瘤实体区(L1)能谱曲线斜率((?))[T6时间点(?)值A:B:C:D组=(-1.43±0.24):(-1.21±0.23):(-0.63±0.08):(-0.55±0.08),T12时间点(?)值A:B:C:D组=(-1.36±0.13):(-1.15±0.34):(-0.31±0.11):(-0.4±0.22)]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C、D组荷瘤鼠L1区(?)值与VEGF、Ki-67增殖指数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r>-0.67,p<0.05)。3、B组、C组、D组与A组瘤周区(L2)水浓度值(WC)相比[T6时间点WC值B:C:D:A组=(1047.82±5.67):(1069.74±6.79):(1057.78±4.61):(1057.74±5.23)mg/cm3,T12时间点WC值B:C:D:A组=(1048.74±8.68):(1078.41±3.31):(1055.74±8.27):(1065.92±3.22)mg/cm3]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B、C组荷瘤鼠瘤周WC值与CD11b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0.71,p<0.05),其中C组L2区WC值与CD11b具有最强的正相关性(r=0.93,p<0.001)。A组(r=0.81,p<0.01)、C组(r=0.90,p<0.01)L2区WC值与脑组织含水量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结论1、肿瘤实体区碘浓度值、能谱曲线斜率与肿瘤VEGF、Ki-67增值指数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变化,推断能谱CT一定程度能够无创性反应C6胶质瘤肿瘤血管及细胞增殖状态。2、C6胶质瘤瘤周区能谱CT水浓度值与CD11b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变化,推断能谱CT定量参数水浓度值一定程度上能够宏观反应C6胶质瘤放疗联合地塞米松干预措施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改变。3、能谱CT定量参数碘浓度值、水浓度值、能谱曲线斜率有望实现动态反应C6胶质瘤不同干预措施下肿瘤微观层面的信息,为胶质瘤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探索方法。
邓娟[2](2021)在《能谱CT定量参数评价大鼠C6胶质瘤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能谱CT定量参数(碘浓度、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能否评价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放疗联合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的疗效。方法:健康雄性wister大鼠50只在其脑内进行C6胶质瘤细胞接种后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接种第14天对大鼠进行能谱CT增强检查观察成瘤情况,将48只成瘤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TMZ组、放疗组、放疗联合TMZ组。各组干预均完成后的第1天、第7天分别进行能谱CT增强扫描,观察各组治疗后能谱CT定量参数(碘浓度、70 ke V CT值及能谱曲线斜率)的变化。各时间点完成能谱CT增强扫描后随机处死3只大鼠进行心脏灌流取脑,对大鼠脑组织进行HE染色并对Ki67、CD105-MVD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进行计数。各组组间能谱CT定量参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干预前后能谱CT定量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组别能谱CT定量参数与免疫组化计数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1、成瘤检测时四组肿瘤碘浓度、70 ke V CT值及能谱曲线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TMZ组、放疗组、联合组较对照组碘浓度分别为[第1天(8.75±1.05)、(8.41±0.76)、(6.84±0.76)、(11.12±2.48)100ug/cm3,p均<0.001;第7天(7.61±0.70)、(7.11±0.56)、(5.70±0.76)、(13.65±2.51)100ug/cm3,p均<0.001];干预后TMZ组、放疗组、联合组较对照组70 ke V CT值分别为[第1天(61.54±4.46)、(59.57±6.07)、(56.25±4.92)、(77.64±9.27)HU,p均<0.001;第7天(57.87±5.00)、(54.47±3.71)、(48.19±6.44)、(90.28±16.07)HU,p均<0.001];斜率分别为[第1天(1.61±2.42)、(1.55±0.13)、(1.43±0.35)、(2.01±0.53),p均<0.001);第7天(1.34±0.24)、(1.30±0.14)、(1.06±0.70)、(2.55±0.07),p均<0.001]。TMZ组干预后第1天与干预前70 ke V 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7天碘浓度、70 ke V CT值及斜率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放疗组、联合组干预完成第1天、第7天与干预前各能谱CT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对照组、TMZ组、放疗组、联合组碘浓度与Ki67相关系数r分别为0.7619、0.6997、0.8235、0.8783,p<0.05;四组70 ke V CT值与Ki67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892、0.7382、0.8511、0.7629,p<0.05;四组能谱曲线斜率与Ki67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888、0.6399、0.8524、0.8833,p<0.05。四组碘浓度与CD105-MVD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393、0.8011、0.7974、0.8743;p<0.05;四组70 ke V CT值与CD105-MVD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558、0.8072、0.6816、0.8776,除对照组p=0.0551外,其余p<0.05;四组能谱曲线斜率与CD105-MDV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487、0.7283、0.8374、0.8651,p<0.05。结论:1、能谱CT定量参数(碘浓度、70 ke V CT值、能谱曲线斜率)与肿瘤增殖指数和微血管密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谱CT定量参数可以用来反映大鼠脑胶质瘤肿瘤侵袭性及肿瘤微血管的生成。2、能谱参数(碘浓度、70 ke V CT值、能谱曲线斜率)能够实现大鼠C6胶质瘤放疗联合TMZ的早期疗效评价,为临床胶质瘤的疗效评估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刘婕婷[3](2021)在《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筛选及其验证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而WHO IV级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又是胶质瘤中最高发的类型。70%-80%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病程介于3-6个月,其5年生存率不到10%。尽管近年来显微外科手术+局部精准放疗+术后靶基因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由于肿瘤高度的增殖能力、浸润性生长、化疗药物“替莫唑胺”的早期耐受、微血管增生以及相关致病基因突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研究发现,肿瘤组织基因型的差异,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同的影响。2016年WHO已将IDH突变、1p/19q缺失、MGMT启动子甲基化等肿瘤的分子病理学特征更精确地用于胶质瘤的分级分类中,因此,胶质瘤基因标记物的研究为细化其分子诊断并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新的药物靶点选择。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可视化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的现状及热点,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东、西方人均适用的胶质母细胞瘤诊断及预后标记物,最后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验证筛选标记物的表达情况,探索影响胶质瘤细胞生存的生物学机制以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文献计量学分析:检索主要数据库,获取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利用书目共现系统分析软件(Bibliographic Item Co-Occurrence Mining System,BICOMS)对纳入研究的关键词、作者、国家和地区、研究机构、发表时间和期刊等信息进行提取和整理,对作者、研究机构、国家和地区及关键词生成合作网络图和聚类网络图,整理差异表达基因的HR值及95%CI。(2)生物信息学分析:从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库得到GBM患者样本的表型信息、基因表达、生存数据,从GTEx(The 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数据库筛选正常样本的表型信息和基因表达数据,并进行标准化。从CGGA(Chinese glioma genome atlas)数据库下载693和325数据集中患者信息。利用差异表达分析、单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和LASSO(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方法筛选GBM患者预后相关基因,计算预后指数(prognosis index,PI),创建K-M(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ROC(the time-dependent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分析PI模型的预测效果。通过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比较预后指数与其他临床因素的预后价值。利用GO(Gene ontology)基因功能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预后基因的生物学功能。通过单变量、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K-M曲线和ROC曲线分析,将在TCGA中筛选的预后相关基因在CGGA_325和CGGA_693数据集中验证。(3)实验室检测:q 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级别胶质瘤患者肿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筛选的预后相关基因表达量;沉默A172胶质瘤细胞株的FN1、HSPA5基因;MTT、流式细胞术和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分别检测沉默FN1、HSPA5基因对A172胶质瘤细胞株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q 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沉默FN1、HSPA5基因对A172胶质瘤细胞株Bax、Bcl-2、MMP9和Ecadherin表达的影响。随访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PFS(Progression-Free Survival)和OS(Overall Survival),通过单变量、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K-M曲线分析基因表达差异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基因差异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1)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现状和热点:最终纳入1771篇文献,中文123篇,中文研究数量不到外文的1/10。26个省市的116个机构参与了中文文献研究,18个国家的611个机构参与了外文文献研究,省份、国家和机构之间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中文文献239个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5个类别,外文文献2963个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4个类别。中文文献关注的基因标记物中,基于细胞和组织共同关注的有2-HG、CD133、CXCR4、Vimentin、Nestin等。外文文献关注的基因标记物中,组织关注的有271个,细胞关注的有87个,基于数据库的生信关注有900个。细胞、组织和生信共同关注的有VEGF、TGFBI、CD44、COL1A2、COL3A1等。同时,外文文献关注的微小RNA有310个。中文文献关注的信号通路有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和Fas/Fas L信号通路。外文文献关注的信号通路有Wnt/β-catenin信号通路、Akt/ERK信号通路、Akt/Fox M1信号通路、ATM/Chk2/p53信号通路、CDK4/6-RB信号通路等。(2)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筛选:按阈值模型,差异表达的基因保留了581个。其中138个高表达,443个低表达,最终筛选出20个m RNAs。其中16个m RNAs(RNF10、MTPN、RTN4、HSPA5、PLD3、GRN、FLII、NDUFB2、DKK3、MAP1LC3A、SERPINE2、TTYH3、SCG5、FN1、TAGLN2、LY6E)为原癌基因,HRs为1.230~2.039,4个m RNAs为抑癌基因(RPS19、EIF3L、EIF4A2、FDPS),HRs为0.789~0.552。PI的HR为2.653(95%CI 1.976-4.122)(P<0.05)。PI的K-M曲线结果显示,3年和5年的AUC分别为0.824和0.820。差异表达的基因参与8个生物学过程,分别是细胞粘附分子锚定、分子伴侣结合、泛素蛋白连接酶结合、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钙粘蛋白结合、翻译起始因子活性、翻译因子活性RNA结合和未折叠蛋白结合。TCGA筛选的20个m RNAs在CGGA的单变量Cox结果表明,4个基因(MTPN、RTN4、MAP1LC3A和DKK3)与OS的相关性不显着,7个基因(LY6E、FLII、PLD3、EIF4A2、RNF10、RPS19和NDUFB2)仅在CGGA_325中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9个基因(TTYH3、TAGLN2、FN1、HSPA5、EI3L、SCG5、SERPINE2、FDPS和GRN)在CGGA_693和CGGA_325中对预后均具有预测效应。SCG5和SERPINE2在CGGA和TCGA中表现出相反的作用,7个基因(TTYH3、TAGLN2、FN1、HSPA5、EI3L、FDPS和GRN)在TCGA和CGGA之间表现出相同的效应(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20个m RNAs在CGGA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考虑到其他临床混杂因素,PI仍然是关键预后预测因子。(3)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的实验验证:q RT-PCR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脑组织相比,胶质瘤组织中FN1、GRN、HSPA5、TTYH3、TAGLN2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并且随着WHO分级的升高,m RNA和蛋白表达量逐渐升高;免疫组化的结果也显示,与正常脑组织相比,胶质瘤组织中FN1、GRN、HSPA5、TTYH3、TAGLN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着升高(P<0.05),随着WHO分级的升高,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在A172细胞株中,与sh FN1-NC(negative control)组和sh HSPA5-NC组相比,sh FN1组、sh HSPA5组细胞24h、48h和72h的增殖率显着降低(P<0.05)、48h的凋亡率显着升高(P<0.05)、48h的迁移细胞数显着降低(P<0.05),Bax、Ecadherin m RNA、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Bcl-2和MMP9的m RNA、蛋白表达量显着减少(P<0.05)。与空白组相比,sh FN1-NC组和sh HSPA5-NC组细胞各指标均无显着变化。影响GBM患者PFS的单变量回归分析显示,FN1、HSPA5、TAGLN2、GRN阳性表达组患者PFS中位生存时间和平均生存时间显着降低(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N1、HSPA5和TAGLN2的表达对GBM患者PFS具有独立影响。影响GBM患者OS的单变量回归分析显示,FN1、HSPA5、TAGLN2、GRN阳性表达患者的OS中位生存时间和平均生存时间显着降低(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N1、HSPA5、GRN、TAGLN2表达对GBM患者OS具有独立影响(P<0.05)。结论(1)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的中文文献数量较少,外文文献数量相对较多,但是中外文研究的作者、研究机构和国家的合作还有很大的空间。中文研究主题相对分散,外文研究主题比较集中,但均有拓展的空间,在开展基因标记物组织和细胞研究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基因标记物对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影响。(2)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20个基因与患者预后相关,分别为RNF10、MTPN、RTN4、HSPA5、PLD3、GRN、FLII、NDUFB2、DKK3、MAP1LC3A、SERPINE2、TTYH3、SCG5、FN1、TAGLN2、LY6E、RPS19、EIF3L、EIF4A2、FDPS。主要参与细胞粘附分子结合、伴侣结合、泛素蛋白连接酶结合等生物学功能,涉及肿瘤的增殖、侵袭、迁移等机制,由其建立的PI预测模型既可有效地预测TCGA中GBM的发病风险,也可预测中国GBM患者的发病风险。(3)20个基因中,在TCGA和CGGA数据库中具有相同表达趋势,且对GBM表现出相同效应的基因有7个,分别为TTYH3、TAGLN2、FN1、HSPA5、EI3L、FDPS和GRN,其中TTYH3、TAGLN2、FN1、HSPA5、GRN为原癌基因,EI3L、FDPS为抑癌基因。这7个基因是东、西方人均适用的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4)FN1、GRN、HSPA5、TTYH3、TAGLN2在胶质瘤组织的高表达可能对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FN1、HSPA5的高表达,通过增强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凋亡、促进转移,影响其生物学行为,从而促进胶质瘤的进展。(5)FN1、HSPA5、TAGLN2、GRN的高表达,影响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且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可作为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双重标记物,为临床诊疗探索新的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张晓宁[4](2020)在《血管周细胞通过旁分泌诱导胶质瘤细胞替莫唑胺耐药的机制及其个体化诊疗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弥漫性胶质瘤是最常见的成人原发恶性脑肿瘤,占所有成人原发性恶性脑肿瘤的比例的75%左右,其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为胶质母细胞瘤(WHO IV级)。一旦诊断,即使经过完全切除的手术治疗联合标准方案的放化疗,中位生存期仅为14.6个月。替莫唑胺是新发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首选化疗药(指南唯一推荐),自用于临床后疗效确切,显着延长了患者生存期(2.5个月),但是部分病例会出现替莫唑胺耐药。现研究发现MGMT启动子低甲基化导致其蛋白高表达是替莫唑胺耐药最主要的原因,但是抑制MGMT并不能完全逆转替莫唑胺的耐药,故仍有其它导致胶质母细胞瘤替莫唑胺耐药的机制亟待发现。深入研究胶质瘤替莫唑胺耐药的原因及分子机制,并研发提高替莫唑胺敏感性的药物可为胶质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胶质母细胞瘤的血管生成极为活跃,血管数量丰富,形态十分复杂,个体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在血管周微环境中,胶质瘤细胞可与微环境中的组分相互作用,维持其恶性生物学行为。肿瘤微血管结构中除含有内皮细胞外,还含有血管周细胞,周细胞位于血管外侧,与肿瘤细胞直接接触,此类细胞对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调控作用已日益受到关注。在胶质瘤中,合作课题组研究发现免疫缺陷小鼠中人来源的胶质瘤移植瘤内约70%-80%的血管周细胞由胶质瘤干细胞转分化而来,同时用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证实表达α-SMA的胶质瘤血管周细胞和表达Sox2的胶质瘤肿瘤干细胞具有相同的肿瘤基因突变。随后,研究利用标记RGS5-promoter-GFP小鼠的体内示踪实验证实,原位移植的GL261小鼠胶质瘤中超过一半的血管周细胞来自正常大脑,而余下比例来自胶质瘤肿瘤细胞。上述研究虽然有比例上的差异,但都证明了胶质瘤内的血管周细胞有较大比例来自肿瘤细胞。胶质瘤干细胞或肿瘤细胞转分化而来的血管周细胞被推测认为也可参与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我们前期研究发现相较于血管周细胞覆盖率低的患者,覆盖率高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对化学治疗更不敏感,生存期更短,但血管周细胞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拟探讨胶质瘤血管周细胞导致替莫唑胺耐药的作用机制,并初步评估利用该机制靶向胶质瘤周细胞以提高胶质瘤细胞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的临床应用前景。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和意义如下:1.胶质瘤血管周细胞分布与胶质瘤替莫唑胺治疗敏感性存在相关性,富含血管周细胞的胶质瘤样本,患者对替莫唑胺治疗更不敏感,可将血管周细胞含量作为临床诊断中判断替莫唑胺疗效的指标之一;2.首次、成功完成了胶质瘤血管周细胞的分离、鉴定及体外培养;3.胶质瘤血管周细胞保护胶质瘤肿瘤细胞减少替莫唑胺诱导的凋亡;4.血管周细胞高分泌CCL5,作用于肿瘤细胞的CCR5,激活DNA损伤修复通路,故而使肿瘤细胞对替莫唑胺耐药;5.成功筛查并鉴定了促进胶质瘤细胞化疗耐药的CCL5/CCR5下游信号通路,阐明了CCL5/CCR5通路的作用机制;6.小分子抑制剂马拉维诺阻断CCL5/CCR5通路,可提高胶质瘤细胞替莫唑胺敏感性,作为化疗增敏剂与替莫唑胺联用,提高化疗效果,具有潜在的临床治疗意义。综上所述,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胶质瘤血管周细胞分布呈现异质性。周细胞含量越高、CCL5表达量越高,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对替莫唑胺的治疗效果越差,其无进展生存期越短;去除周细胞或阻断其下游的CCL5/CCR5信号通路后,可提高胶质瘤替莫唑胺的敏感性,抑制胶质瘤肿瘤生长;CCL5/CCR5通过下游AKT信号通路和DNAPK信号通路促进DNA的损伤修复,从而促进胶质瘤细胞的替莫唑胺耐药。上述结果将为阐明血管周细胞在胶质瘤替莫唑胺耐药的分子调控机制,并依据该机制提出了胶质瘤联合靶向治疗的临床新策略。
解添[5](2019)在《脑胶质瘤灌注特征及免疫治疗响应的MRI定量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及目的:胶质瘤(Glioma)是成年人颅内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4%。其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在积极的治疗策略下,中位生存时间仅为14.6个月,5年生存率小于10%。胶质瘤是典型的富血供肿瘤,瘤内存在大量新生未成熟的血管,伴随低效的血流灌注。随着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升高,瘤内血管结构形态、血流灌注呈现复杂且差异大的特征。这些灌注特征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胶质瘤存在多种血管生成方式,并且在肿瘤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由多种理化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另一方面,由于肿瘤异质性的存在,不同肿瘤细胞克隆的分子特征以及多种促进或抑制血管生成的因子均呈现差异性表达,导致瘤内灌注特征在不同区域存在显着差异。研究提示,血管结构与血流灌注与胶质瘤分级分型、治疗抵抗和预后等密切相关。因此,术前精确、无创地定量胶质瘤的灌注特征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能显示肿瘤内部的复杂信号,包括实质、囊肿、水肿、坏死以及大血管等成分。动态对比增强(Dynamic contrast-enhanced,DCE)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成像以及动态磁敏感对比(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DSC)成像等灌注成像技术可进一步反映肿瘤内部血管通透性及血流灌注等信息。相较于常规MRI,这些灌注成像技术的参数可直观反映并定量胶质瘤内部的灌注特征,并且可在临床应用于术前诊断及治疗反应监测。就定量评估方法而言,MRI的图像分析以往多局限于测量病灶内信号、参数的热点值,以此定量肿瘤整体的某项生物学特征,而忽略了丰富的空间信息。随着图像分析技术的融合,研究者通过获取全肿瘤的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内所有体素的信号或参数值,结合直方图分析、纹理分析以及分形分析等数学算法进行归纳计算及图像特征提取。这些算法及相应特征可有效进行肿瘤的分级分期、患者预后评估及治疗反应监测等。相较于传统定性或是主观定量的方法,基于逐个体素(voxel-wise)的MRI图像分析策略定量肿瘤生物学特征具有更强的诊断效力及观察者间的可信度。因此,采用这类方法分析MRI图像以定量评估胶质瘤的灌注特征可为胶质瘤的个体、精准化诊疗提供可参考的影像学依据。目前,胶质瘤术前精确诊断以及治疗效果监测面临诸多问题。首先,不同级别及亚型的胶质瘤在临床管理、治疗策略及预后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目前常规的影像技术及其定量特征在胶质瘤的术前精确分级分型中能力有限;其次,鉴于2016年新版WHO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肿瘤分类将分子特征纳入胶质瘤分级分型,临床迫切需要精确、无创的影像学手段及评估方法来预测胶质瘤内特征分子的表达;再者,以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疗法为代表的免疫细胞治疗策略发展血盟,然而其在靶向GBM的临床试验中的疗效较为局限。目前,临床主要通过神经肿瘤反应评价(Response assessment in neuro-oncology,RANO)标准来进行疗效的评估。其中的影像学标准主要还依赖于测量肿瘤体积大小及病灶信号的改变来评估疗效,CAR-T细胞治疗GBM的响应评估仍缺乏有效的MRI监测手段。基于此,研究并获取合适的MRI定量监测指标对于免疫细胞治疗的个体响应评估及了解其治疗抵抗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MRI图像定量评估胶质瘤灌注特征的研究进展以及胶质瘤个体化、精确化诊疗中面临的问题,本研究首先回顾性对临床胶质瘤患者的DCE-MRI图像进行直方图及纹理特征提取,并检验其定量特征在评估胶质瘤灌注信息、相关特征分子表达以及胶质瘤分级中的效能。随后,我们通过分析连续的IVIM-MRI及DCE-MRI参数图像,定量评估CAR-T细胞治疗GBM后灌注特征的动态变化,为免疫细胞治疗GBM的早期响应提供可参考的影像标志。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DCE-MRI纹理分析定量灌注特征在胶质瘤术前分级分型中评估价值的研究。(1)回顾性纳入42例经病理确诊为胶质瘤患者的常规MRI、DCE-MRI图像及其病理组织标本。(2)基于Tofts、Extended Tofts及Patlak模型拟合处理后,获取Ktrans、Kep、Ve及Vp等共计九种定量参数,同时由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获得三种半定量参数,即最大信号强度(Maxium signal intensity,Max SI)、起始部曲线下面积(Initial area undercurve,IAUC)以及曲线上升段最大斜率(Max Slope)。(3)由四位神经影像医师分别在横断面图像上勾勒肿瘤最大病灶区域作ROI,采用灰度共生矩阵法(Grey-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GLCM)分析上述参数图像,并获取五种纹理特征,包括能量(Energy)、熵(Entropy)、惯性矩(Inertia)、相关性(Correlation)和逆矩差(Inverse difference moment,IDM)。(4)对患者病理组织标本进行连续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 34的表达,并定量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微血管面积(Microvascular area,MVA)。(5)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及多重比较评估不同级别胶质瘤间纹理特征的差异;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评估各亚型胶质瘤之间纹理特征差异,获得具有显着鉴别效力的纹理特征。(6)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检测四位测试者间的可信度;对有显着鉴别能力的纹理特征进行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并对比纹理特征的诊断效力、灵敏度及特异性。(7)使用Spearman秩合相关系数评价纹理特征与病理学血管灌注指数的相关性。第二部分DCE-MRI直方图分析定量灌注特征评估胶质瘤特征分子表达的研究(1)回顾性纳入32例经病理确诊为胶质瘤患者的常规MRI及DCE-MRI图像及其病理组织标本。(2)基于Extended Tofts Linear模型拟合,获取Ktrans、Kep、Ve及Vp四种定量灌注参数。(3)在常规MRI横断面图像上勾勒肿瘤整体ROI,对四种参数进行对直方图分析,获取包括90th百分位数、标准差、偏度及最大相对频率(maximum relative frequency,m RF)等特征。(4)对胶质瘤病理组织标本进行连续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内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uc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D 34、CD 105和α-SMA表达,并定量TF与VEGF的表达水平及血管灌注相关的病理指数。(5)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DCE-MRI直方图参数与反映血管灌注特征的病理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使用one-way ANOVA评估偏度与m RF在评估TF表达水平的能力。第三部分CAR-T细胞靶向治疗GBM肿瘤的灌注特征变化及疗效监测(1)通过慢病毒感染,构建过表达肿瘤特异性抗原EGFRv III的U87-MG人源GBM细胞系以及表达靶向EGFRv III的CAR的人外周血T细胞。(2)使用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Ultra-small superparamagnetic particles of iron oxide,USPIO)体外标记CAR-T细胞,通过普鲁士蓝染色、透射电镜及MRI等体外实验检测USPIO标记效果;通过流式细胞术等实验检测标记的CAR-T细胞体外杀伤GBM细胞的能力。(3)将标记的CAR-T细胞经静脉输注体内后,通过连续的T2WI及顺磁性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检测GBM内部CAR-T细胞动态浸润过程,再通过组织病理学染色进行验证。通过弥撒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监测治疗后肿瘤区域内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eficeint,ADC)的改变。(4)对正常生长及CAR-T细胞治疗后1、3及7天的小鼠GBM模型进行连续IVIM-MRI、DCE-MRI以及常规MRI扫描。经图像后处理获取评估肿瘤血流灌注(快弥散系数,ADCfast和快血流分数,Ffast)及血管通透性(Ktrans)的参数。将肿瘤分割为核心低氧区及外周实质区,分析对比GBM血管灌注特征在CAR-T细胞治疗后的动态改变。(5)组织学染色包括: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以及普鲁士蓝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包括:CD 3及Ki-67。(6)使用单因素及双因素ANONA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评估组间差异。结果:第一部分:(1)通过one-way ANOVA统计发现,在所有四位测试者的数据中,半定量参数及基于Patlak模型的Ktrans的所有纹理特征可显着性区分各级别胶质瘤(p<0.05);基于Patlak模型和Extended Tofts的Vp、基于Tofts模型的Ktrans和Ve的能量、熵和IDM可显着性区分各级别胶质瘤(p<0.05);此外,基于Extended Tofts的Ktrans的能量和熵、基于Extended Tofts模型Kep的相关性以及基于Tofts模型的Kep能量均可显着性区分各级别胶质瘤(p<0.05)。(2)通过ANOVA分析的多重比较检验发现,半定量参数IAUC和Max SI、Tofts的Ve和基于Patlak模型的Ktrans和Vp的熵值可显着性区分II于III级别胶质瘤(p<0.01)。此外,IAUC、基于Patlak模型的Ktrans和Vp的IDM也可显着性区分II于III级别胶质瘤(p<0.01)。(3)通过ANOVA分析的多重比较检验发现,WHO III级胶质瘤的半定量参数Max SI和IAUC的熵,以及基于Tofts模型的Ve和基于Patlak模型的Ktrans和Vp的熵均显着高于II级胶质瘤(p<0.01);而III级胶质瘤的IAUC和Patlak模型的Ktrans和Vp图像的IDM显着低于II级胶质瘤(p<0.01)。在高级别胶质瘤中(High-grade gliomas,HGGs),IV级胶质瘤的半定量参数Max SI和Max Slope以及定量参数Extended Tofts和Patlak模型的Vp的熵值显着高于III级胶质瘤(p<0.01);而IDM则呈相反的显着性差异。(4)在胶质瘤组织学亚型鉴别中,仅在测试者A的数据中发现,其IAUC的能量和熵可以鉴别III级胶质瘤中间变星型细胞胶质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AA)和间变少突/少突-星型胶质细胞瘤(Anaplastic oligodendroglioma AOD/Anaplastic oligodendroastrocytoma,AOA)(p<0.05)。在其他测试者的数据中未发现可有效区分组织学亚型的纹理特征(p>0.05)。(5)ROC分析发现,有能力鉴别III和IV级胶质瘤的四种DCE-MRI定量及半定量参数的熵和IDM存在较强的诊断效力(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0.8)、敏感性和特异性。ROC曲线的比较则提示从不同参数中获取的纹理特征的诊断效力无显着性差异(p>0.05)。然而,定量参数(Extended Tofts和Patlak模型的Vp)的纹理特征在四次测量中的ICC值(0.7~0.82)却低于半定量参数(均大于0.9)。这些结果提示DCE-MRI半定量参数(Max SI和Max Slope)的熵和IDM在III与IV级胶质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可信度。(6)通过Spearman秩合相关检验发现,有能力鉴别III与IV级胶质瘤的纹理特征(熵与IDM)仅与CD 34-MVA呈中度相关(0.4~0.6,p<0.05)。第二部分:(1)通过对比连续病理染色切片发现,TF的高表达区域与血管增殖密集区域存在相同定位。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TF的表达水平与病理学血管灌注指数呈强(0.6~0.8)或极强(0.8~1.0)正相关(p<0.05)。(2)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DCE-MRI定量参数参数(除Kep)的直方图特征与TF表达水平呈强正相关(r>0.6,p<0.05),其中Ktrans的90th百分位数与TF表达的相关性最高(r=0.801,p<0.05)。从直方图形态来看,高表达TF的胶质瘤其Ktrans直方图呈正态分布;而低表达TF的胶质瘤其Ktrans直方图呈正偏态分布。(3)One-way ANOVA检验则提示低表达TF的胶质瘤中Ktrans图像的偏度和m RF显着低于中、高表达TF的胶质瘤(p<0.05)。第三部分:(1)成功构建稳定表达靶向EGFRv III的CAR-T细胞,表达效率达64.35%。(2)使用37.5μg/m L铁元素浓度的USPIO呈现良好的标记效率和生物相容性,并且对CAR-T细胞的杀伤作用无显着影响(p<0.05)。静脉输注USPIO标记的CAR-T细胞后,连续SWI-MRI监测提示肿瘤内部逐渐出现多发点状低信号,并呈累积趋势(3~14天)。对应每个时间点的病理组织染色提示肿瘤实质出现T细胞阳性染色及普鲁士蓝染色(铁颗粒着色)的共定位。(3)在CAR-T细胞治疗GBM模型的第14天,治疗组肿瘤体积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荷瘤小鼠的生存期显着延长(p<0.05)。DW-MRI监测提示治疗组肿瘤内的ADC值在第3天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病理学染色则提示治疗组在第3天肿瘤细胞内Ki-67表达显着降低(p<0.05);H&E染色则提示肿瘤内出现坏死区域,伴随大量嗜碱性胞核染色。这些结果提示本研究构建的CAR-T细胞在GBM肿瘤中较好的治疗效果。(4)连续IVIM-MRI监测提示,在对照组,每个时间点,外周区域的ADCfast值均显着高于核心区域(p<0.05)。在CAR-T细胞治疗组,外周区域的ADCfast和Ffast随时间进展的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核心区域的ADCfast和Ffast呈持续且连续的显着性减低(p<0.05)。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的灌注参数,GBM外周区域的ADCfast值和Ffast值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在核心区域,治疗组的ADCfast值和Ffast值在治疗后第1天便显着低于对照组,并持续到第7天(p<0.05)。这些结果提示CAR-T细胞在治疗GBM后早期可持续显着性减低肿瘤核心区域的血流灌注。(5)连续DCE-MRI的监测提示在对照组的肿瘤外周区和核心区,Ktrans值在0至3天内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在第7天Ktrans值均呈显着高于0至3天(p<0.05);在治疗组中,肿瘤外周区的Ktrans值在治疗后1~3天并无显着性变化(p>0.05),在治疗后第7天呈显着性升高(p<0.05);核心区Ktrans值在治疗后1天呈显着性降低,并持续至第7天(p<0.05)。与IVIM-MRI不同的是,GBM核心区域Ktrans值在治疗后3~7天无显着性下降趋势(p>0.05)。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的Ktrans值时发现,在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外周区的Ktrans值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0~3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外周区的Ktrans值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比核心区在每个时间点的Ktrans值发现,治疗组核心区的Ktrans值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这些结果表明CAR-T细胞治疗GBM后,肿瘤核心区域的血管通透性迅速减低并持续保持在低通透性状态。结论:本研究通过纹理特征分析及直方图分析DCE-MRI的多参数图像定量胶质瘤内灌注特征,可有效、精确地对胶质瘤进行术前分级及评估瘤内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并展示出良好的效力。而定量灌注特征可有效评估CAR-T细胞治疗GBM模型后早期血管血流灌注特征的差异性改变,并且早于肿瘤生长的抑制。这些研究将为MRI定量灌注特征在胶质瘤个体化、精确化诊疗中提供科学的影像学依据。
黄晓宇[6](2019)在《能谱CT多参数定量评估大鼠C6胶质瘤放疗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能谱CT多参数定量评估大鼠C6胶质瘤放疗反应的可行性。方法:4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于右侧基底节区接种大鼠C6胶质瘤细胞,接种后第10天进行能谱CT扫描确定是否成瘤,在38只荷瘤鼠中随机处死2只做病理标本。剩余36只荷瘤鼠依据肿瘤大小范围平均分为4组:假照射荷瘤组和3个荷瘤照射组(照射剂量分别为4Gy、8Gy与12Gy)。每组9只分别进行模拟放疗与单次局部放疗。放疗后增强CT扫描时间点分别为第7天、14天和21天,扫描后各组随机处死2只大鼠进行CD105、Ki67、VEGF、α-SMA免疫组化染色。C6胶质瘤细胞接种后,每天对荷瘤鼠的精神活动状态及进食水情况进行观察。收集扫描图像,测量不同时间点和各组荷瘤鼠脑组织中的瘤体区、瘤周区及对侧镜像区的能谱参数:碘(水)值、能谱曲线斜率和60KeV单能量下CT值。测量ROI直径为0.5mm,每个区域测量3次,瘤周区放置范围为:瘤体边缘2.5mm以内。将CD105、Ki67、VEGF、α-SM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阳性细胞计数(计数方法:每个区域取3个视野,计数并求平均值)。统计学分析不同区域、不同剂量下能谱参数与免疫组化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瘤细胞接种后大鼠生存状态观察结果:瘤细胞接种后10天内所有大鼠精神状态良好,进食水量变化不明显;放疗后7-14天,4组大鼠进食水逐渐减少,毛皮失去光泽,个别大鼠出现死亡;放疗后第14-21天所有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偏瘫、跛行、眼球结膜及鼻出血、拒食水等现象,对外界刺激反应极差甚至无反应,濒死状态或快速死亡;放疗后第14-21天各组动物死亡数目快速增加,以假照射组与4Gy放疗组死亡率最高。8Gy、12Gy组大鼠精神状态有所恢复,大鼠活动增加、进食水略增多,仍出现突然死亡现象。2.放疗前后能谱参数与免疫蛋白表达相关性分析结果:(1)瘤细胞接种后10天相关性分析结果:能谱CT参数60KeV单能量CT值与VEGF、CD105、α-SMA、Ki67相关系数r分别为:0.78,0.68,0.68.0.89,p<0.05;I(W)值CD105和α-SMA相关系数r分别为:0.71,0.84,p<0.05;能谱曲线斜率K值与CD105和α-SMA相关系数分别为:0.72,0.84,p<0.05;(2)放疗后各组相关性分析结果:假照射组和4Gy组相关系数较低,其中假照射组60KeV单能量CT值与CD105、Ki67、VEGF、α-SMA相关系数分别为:r=0.72,0.77,0.71,0.68;4Gy组60KeV单能量CT值与CD105 Ki67、VEGF、α-SMA相关系数分别为:r=0.75,0.64,0.76,0.14;8Gy组与12Gy组相关系数较高r>0.7。3.不同剂量组放疗前后能谱参数与蛋白表达变化:0Gy照射组在不同时间点Ki67、CD105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值分别为7.80±1.03,11.00±2.80,13.70±3.61,15.82±2.79;11.81±1.56,10.83±0.66,14.24±4.02,15.03±2.54;4Gy组不同时间点能谱参数及免疫组化结果均无明显规律变化;8Gy组60KeV、CD105、VEGF、α-SMA值随时间变化均呈轻度下降趋势,I(W)、K及Ki67无明显规律变化;12Gy组能谱CT参数(60KeV、I(W)、K)及免疫组化值(CD105、VEGF、α-SMA)均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1.能谱参数(碘(水)值、能谱曲线斜率和60KeV单能量CT值)可以反映大鼠C6胶质瘤的血管生成;60KeV单能量CT值与α-SMA相关性最高,可以早期反映大鼠C6胶质瘤新生血管的成熟度。2.不同照射剂量下,能谱参数(碘(水)值、能谱曲线斜率和60KeV单能量CT值)与VEGF、CD105、α-SMA、Ki67的相关性均较高,其中与CD105和VEGF的相关性最高,能谱参数可以定量评估大鼠C6胶质瘤的放疗反应。
易东晔[7](2018)在《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瘤微环境中向血管周细胞分化及其血管生成能力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及差异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能与胶质瘤细胞相互作用,促进肿瘤血管生成。胶质瘤组织中也能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然而,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gb-MSCs)的特点、功能以及与胶质瘤细胞的相互作用仍有待阐明。这一部分通过分离培养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两种细胞进行鉴定,同时,探讨两者形态、表型以及分化潜能的异同。方法:收集人脑胶质瘤(WHO III-IV级)标本并分离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收集骨折病人骨髓标本并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10%胎牛血清的达尔伯克氏改良伊格尔氏培养液(10%DMEM)培养基中,并培养于37℃、CO2含量5%的温箱中。观察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及生长情况。CCK-8实验检测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学检测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105、CD44、CD73、CD90、CD34、CD14、CD31及PDGFR-β的表达;脂肪细胞诱导培养基、成骨细胞诱导培养基及软骨细胞诱导培养基分别处理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油红O染色观察两种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情况,西素红染色观察两种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情况,阿尔新蓝染色观察两种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情况。结果: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呈梭型,且贴壁生长。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明显较强。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阳性表达CD105、CD44、CD90及CD73,阴性表达CD34、CD14及CD31;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CD90、CD73阳性细胞数明显较低,且阴性表达PDGFR-β。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及软骨组织细胞分化。结论:胶质瘤组织中存在相关间充质干细胞,且其表面标记物CD90、CD73及PDGFR-β表达与骨髓干细胞存在明显差异。提示胶质瘤中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并非完全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胶质瘤的迁徙,可能在胶质瘤生长和发展过程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第二部分胶质瘤细胞条件培养液对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周细胞分化及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目的:通过建立肿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周细胞分化模型,探究胶质瘤细胞条件培养液对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迁移,向血管周细胞分化及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培养原代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系;收集不含血清的达尔伯克氏改良伊格尔氏培养液(0%DMEM)、含10%胎牛血清的达尔伯克氏改良伊格尔氏培养液(10%DMEM)、不含血清的胶质瘤细胞条件培养液(0%gb-CM)、标准胶质瘤细胞条件培养液(S-gb-CM)并分别与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用CCK-8实验检测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条件培养基中的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条件培养基中的迁移能力;细胞免疫荧光检测0%DMEM和0%gb-CM中细胞α-SMA、Desmin、Nestin、NG2、CD105、VE-cadherin、CD31、SMM的表达;westen-blot检测不同条件培养液中细胞α-SMA和Desmin蛋白的表达水平。Di O荧光探针标记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用血管生成实验观察不同条件培养液中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的情况,并检测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条件培养液中的血管形成能力。结果:与0%DMEM和10%DMEM相比,S-gb-CM和0%gb-CM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刺激作用明显增强。胶质瘤细胞条件培养液能诱导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周细胞分化。与普通培养基相比(0%DMEM和10%DMEM)胶质瘤细胞条件培养液(0%gb-CM和S-gb-CM)对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血管生成的刺激作用明显增强,且能促进血管结构的维持及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结论:上述结果表明,胶质瘤细胞条件培养液能诱导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周细胞分化,且对对其增殖、迁移、血管形成起到明显促进作用。第三部分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周细胞分化的部分机制目的:探究胶质瘤细胞条件培养液中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在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以及胶质瘤细胞条件培养液对肿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mi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不含血清的达尔伯克氏改良伊格尔氏培养液(0%DMEM)、含10%胎牛血清的达尔伯克氏改良伊格尔氏培养液(10%DMEM)、不含血清的胶质瘤细胞条件培养液(0%gb-CM)、标准胶质瘤细胞条件培养液(S-gb-CM),用ELISA试剂盒分别检测不同条件培养液上清中细胞因子VEGF、PDGF-β、FGF2、TGF-β的含量。将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含重组VEGF或不含重组VEGF的0%DMEM培养液共培养,细胞免疫荧光检测不同培养基中细胞α-SMA的表达。将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含抗VEGF抗体或不含抗VEGF抗体的0%gb-CM培养液共培养,westen-blot检测不同培养液中细胞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血管生成实验检测细胞在含抗VEGF抗体或不含抗VEGF抗体的0%gb-CM培养液中细胞的血管形成能力。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不含血清的达尔伯克氏改良伊格尔氏培养液(0%DMEM)与不含血清的胶质瘤细胞条件培养液(0%gb-CM)中细胞miRNA的表达差异,并进行靶基因预测和通路分析。结果:胶质瘤细胞条件培养液中VEGF、PDGF-β、FGF2、TGF-β的含量与非胶质瘤细胞条件培养液中上述因子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且VEGF的差异最为明显。我们还发现VEGF能诱导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周细胞分化。此外,基因芯片结果显示0%gb-CM中的细胞miRNA表达谱与0%DMEM中细胞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其中37个miRNA存在差异表达,且其目的基因所在的通路部分与新生血管形成有关。结论:上述实验表明,胶质瘤细胞能分泌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细胞因子VEGF在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胶质瘤细胞条件培养液能诱导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miRNA表达的改变。
徐然[8](2017)在《缺氧诱导GIT2调控EMT网络促进胶质瘤侵袭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人脑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multiforme,GBM)是成人颅内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其亚型中间叶型(Mesenchymal)最具恶性并且肿瘤生长环境缺氧严重,坏死组织多。缺氧是造成上皮间叶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及肿瘤侵袭性增加的重要因素,但对于缺氧环境如何促进胶质瘤EMT及肿瘤侵袭性的相关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缺氧诱导因子α(HIFα)是缺氧环境下至关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能够调控一系列靶基因的表达过程,影响胶质瘤EMT。缺氧下细胞反应主要受缺氧诱导因子(HIF)家族调节。HIFs家族是由氧气敏感型HIFα亚单元和组成型表达的HIFβ亚单元构成的异二聚体。常氧下,vHL会促进HIFα发生泛素化而使HIFα被蛋白酶体降解,所以常氧下HIFα几乎不表达。缺氧下,HIFα因与vHL的交互作用被阻断而表达稳定,并与HIFβ形成二聚体,以及HIFα结合下游靶基因的启动子序列,激活转录。众多缺氧调节基因的转录激活能够调控细胞各种生理状态,包括生存、运动、转移及新生血管形成等,以维持缺氧下氧气动态平衡。HIFα又主要分为HIF-1α和HIF-2α,两种DNA结构域相似的HIFα亚单元HIF-lα和HIF-2α,靶向调控下游不同靶基因而发挥不同功能。因此,寻找HIFα下游靶基因对阐明GBM的强侵袭性及EMT过程意义重大。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相互作用蛋白2[G-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kinase interacting protein 2 GIT2]是GIT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N端带有GTP酶-激活蛋白结构域。GIT2具有GTP酶活性,能够靶向调节Arf1和Arf6,影响细胞膜交联与肌动蛋白重塑。研究发现GIT2能与多种分子相互作用,例如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相互交换作用因子PIX和桩蛋白paxillin,并且在细胞间粘附聚集与分散、细胞极性及粘附细胞定向迁移运动中意义深远。近期研究报道GIT2参与了多种肿瘤的转移,并发挥一定作用。例如,GIT2抑制Rac-依赖性片状伪足延伸,抑制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传播转移;膀胱癌细胞中GIT2缺失能通过调控miR146a-ZEBl表达诱导EMT;稳定表达的GIT2还能参与肺癌细胞迁徙运动。然而GIT2在胶质瘤中尚无研究进展,本文主要针对GIT2在胶质瘤中表达水平和功能及其与缺氧EMT促进胶质瘤侵袭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GIT家族分子GIT2蛋白质在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及胶质瘤患者样本组织样本中高表达,数据分析显示间叶型胶质瘤中GIT2表达明显高于其它亚型,敲低GIT2后胶质瘤细胞侵袭性与细胞增值能力明显降低。更为重要的是,缺氧诱导下升高的HIF-1α能够结合GIT2启动子上的缺氧反应元件(hypoxia-responsive elements,HREs),激活 GIT2 启动子区域,促进缺氧下GIT2表达上调及侵袭能力增强。为进一步阐明缺氧下GIT2影响胶质瘤侵袭能力的作用机制,我们发现GIT2能够抑制重要EMT转录因子TWIST1,SNAIL1和ZEB1的泛素化水平,减少其降解,稳定其蛋白表达水平。GIT2还能在转录水平直接调节许多EMT标记物。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 GIT2是介导HIF-lα与EMT的中间桥梁,对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分子靶向治疗胶质瘤的一个重要的新方向。研究方法:1.qRT-PCR、Western blot 检测 5 种 GBM 细胞系 GIT2 的 mRNA、蛋白表达;并在胶质瘤样本组织及肿瘤周边组织中检测GIT2的表达。2.在U87和A172细胞系中敲低GIT2;体外实验通过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GIT2对胶质瘤侵袭和增殖能力的影响。3.qRT-PCR检测U87细胞系缺氧时间梯度和CoC12浓度梯度下的GIT2表达;Western blot检测4种GBM细胞系和原代细胞HIF-1α和GIT2的蛋白表达,缺氧时间梯度HIF-I α、GIT2、EMT转录因子的蛋白表达,缺氧下敲低HIF-1α或HIF-2 α后GIT2蛋白表达,缺氧或CoC12处理后过表达显性负突变体HIF-1 α及缺氧下使用HIF-1 α抑制剂KC7F2下GIT2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缺氧下GIT2表达情况。4.qRT-PCR,Westem blot验证HIF-lα与GIT2靶向关系,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克隆形成实验验证缺氧下GIT2对胶质瘤细胞侵袭、增殖的调控作用。5.通过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研究HIF-lα调控GIT2机制,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寻找HIF-1 α与GIT2启动子区域结合靶点6.qRT-PCR、Westemblot、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检测GIT2与EMT基因调控关系;7.Western blot检测胶质瘤细胞与293T细胞GIT2稳定EMT转录因子情况,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TWIST1、ZEB1、SNAILI泛素化水平。8.数据库中验证GIT2与HIF-lα、SNAIL1、TWIST1、ZEB1蛋白表达相关,并检验GIT2高表达或低表达与胶质瘤患者整体生存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GIT2在胶质瘤细胞系中表达上调。2.下调GIT2能够降低胶质瘤细胞U87和A172的侵袭、迁移和增殖能力。3.缺氧下GIT2表达上调,并受到HIF-I α调控,缺氧下敲低GIT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了 U87和A172细胞的侵袭、迁移和增殖能力。4.缺氧下HIF-lα结合GIT2启动子,转录水平调控GIT2。5.下调GIT2,SNAILI、TWISTI和ZEB1转录水平表达不变,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其他EMT标记物的RNA和蛋白水平均降低。6.在GBM细胞中下调GIT2后,SNAILI,TWISTI和ZEB1发生泛素化,在293T细胞中导入外源性GIT2后,SNAIL1,TWIST1和ZEB1表达稳定,泛素化减少。7.数据库分析GIT2表达与HIF-1 α、SNAILI、TWISTI、ZEB1蛋白表达正相关,高表达GIT2的GBM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GIT2的GBM患者。研究结论:1.缺氧下HIF-1 α结合GIT2启动子,转录激活GIT2胶质瘤中高表达2.GIT2通过抑制SNAILI,ZEB1,TWISTI泛素化,稳定EMT转录因子蛋白表达,并且直接调控相关EMT标记物,促进缺氧下胶质瘤细胞侵袭性增强,GIT2作为介导缺氧与EMT的中间桥梁在胶质瘤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张玲艳[9](2017)在《能谱CT定量参数与大鼠C6脑胶质瘤血管生成关系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能谱CT定量参数检测大鼠C6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的可行性。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脑立体定位仪在右侧鼠脑尾状核区种植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在瘤细胞种植后第7天、14天及21天行能谱CT增强扫描,测量成瘤组织的瘤体区、瘤周区及对侧镜像区的碘(水)值、水(碘)值,同时行灌注扫描,测量相应区域的灌注参数CBV、CBF、MTT、TTP,每次扫描结束24内,随机抽取5只利用心脏灌流取脑方法取材鼠脑组织,进行CD34、VEGF及CD105的免疫组化染色,统计学分析不同时间点及不同部位的能谱CT参数、灌注参数与MVD、VEGF及CD105的相关性。结果:1.相同肿瘤区域CBF、CBV、MTT及TTP在瘤细胞种植后14天内呈上升趋势,14天后逐渐降低。瘤体、瘤周区CBF、CBV与MVD、CD105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镜像区与CD105无明显相关性(P>0.05)。2.相同时间下不同部位的碘(水)、(水)碘值依次为瘤体区>瘤周区>对侧镜像区,相同区域的碘(水)、(水)碘值在瘤细胞种植14天内呈上升趋势,14天后逐渐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体、瘤周区在肿瘤种植7天、14天及21天时的碘基值与MVD及CD105有相关性,对侧镜像区与CD105无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鼠C6脑胶质瘤不同区域能谱CT灌注参数在瘤细胞种植7天、14天及21天后存在差异,14天以前呈上升趋势,14天后逐渐下降;瘤体区、瘤周区能谱CT灌注参数CBF、CBV、MTT及TTP的动态变化趋势与血管相关免疫因子VEGF、MVD及CD105的变化有显着相关性,能谱CT灌注参数可反映大鼠C6脑胶质瘤的血管生成。2.大鼠C6脑胶质瘤能谱CT碘基值变化有一定规律,在瘤细胞种植14天内呈上升趋势,14天后呈下降趋势;瘤体及瘤周区在肿瘤种植7天、14天及21天时的碘基值与MVD及CD105有相关性,能谱CT的碘基值可反映大鼠C6脑胶质瘤的血管生成。3.大鼠C6脑胶质瘤不同时间点的能谱CT灌注参数CBF、CBV、MTT及TTP与能谱CT碘基值的动态变化趋势与血管相关免疫因子表达及分布一致,能谱CT为影像检测大鼠C6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的研究提供新方法。
贾中正[10](2012)在《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成像的两室模型分析在脑胶质瘤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DCE-MRI两室模型分析对脑胶质瘤分级的定性研究目的:应用DCE-MRI两室模型对脑胶质瘤患者进行研究,探讨DCE-MRI的参数(Ktrans值、Ve值、Kep值)在脑胶质瘤分级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应用3. OT-MR扫描仪对71例脑胶质瘤患者(男42例,女29例;年龄范围13-74岁;平均年龄:44.6岁)在术前进行DCE-MRI检查。其中,低级别胶质瘤(LGG:Ⅱ级)31例,高级别胶质瘤(HGG:Ⅲ级8例、Ⅳ级32例)40例。原始图像数据经两室模型处理计算后获得Ktrans图、Ve图、Kep图,分别测量相应参数图中胶质瘤的最高信号强度区域的Ktrans值、Ve值、Kep值。当数据满足正态性且方差齐性时,统计方法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各级别胶质瘤之间的Ktrans值、Ve值、Kep值差异性;否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与Mann-Whitney U检验;应用Spearmann相关系数分析Ktrans值、Ve值、Kep值、胶质瘤分级之间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分析Ktrans值、Ve值、Kep值在鉴别不同级别胶质瘤的最佳切峰值及敏感性与特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Ktrans值、Ve值、Kep值在Ⅱ级与Ⅲ级胶质瘤、Ⅱ级与Ⅳ级胶质瘤、LGG与HG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trans值、Ve值与胶质瘤分级呈正相关(P<0.01),Kep值与胶质瘤分级负相关(P<0.01);Ktrans值与Ve值正相关(P<0.01),Ve值与Kep值负相关(P<0.01)。ROC曲线分析,当Ktrans值=0.037min-1时,鉴别LGG与HGG的敏感性为92.5%,特异性为83.9%;当Ve值=0.079时,鉴别LGG与HGG的敏感性为92.5%,特异性为87.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Kep值在鉴别LGG与HGG时不能提供有效的切峰值。结论:DCE-MRI两室模型所获取的参数对脑胶质瘤分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二部分DCE-MRI两室模型分析在评估脑胶质瘤微血管密度、细胞增殖指数中的定量研究目的:应用DCE-MRI两室模型对脑胶质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胶质瘤的Ktrans值、Ve值、Kep值与胶质瘤的Ⅷ因子-MVD、 CD105-MVD、不成熟血管分数(VIF)及MIB-1标记指数的相关性,定量分析Ktrans值、Ve值、Kep值在评估胶质瘤微血管密度与细胞增殖程度方面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应用3.0T-MR扫描仪对57例脑胶质瘤患者(男35例,女22例;年龄14—70岁,平均45.7岁)进行DCE-MRI检查。其中低级别胶质瘤24例(LGG:Ⅱ级),高级别胶质瘤33例(HGG:III级7例、Ⅳ级26例)。应用两室模型处理计算原始图像数据后获得Ktrans图、Ve图、Kep图,分别在相应的参数图最高信号强度区域测量胶质瘤的Ktrans值、Ve值、Kep值;采取手术后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测定Ⅷ因子-MVD. CD105-MVD与MIB-1标记指数。当数据满足正态性且方差齐性时,统计方法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各级别胶质瘤之间的Ⅷ因子MVD、 CD105-MVD、 VIF、 MIB-1标记指数的差异性;否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与Mann-Whitney U检验;应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Ktrans值、Ve值、Kep值与Ⅷ因子-MVD、CD105-MVD、VIF、 MIB-1标记指数相互之间的相关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Ⅷ因子-MVD、 CD105-MVD、 MIB-1标记指数在Ⅱ级与Ⅳ级胶质瘤、LGG与HG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Ktrans值与Ⅷ因子-MVD、CD105-MVD、MIB-1标记指数正相关(P<0.05);Ve值与CD105-MVD、 MIB-1标记指数正相关(P<0.01);Kep值与CD105-MVD负相关(P<0.05)。3.VIF在LGG与HGG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IF与Ktrans值、Ve值、Kep值均不相关(P>0.05)。结论:Ktrans值、Ve值、Kep值可以定量评估胶质瘤微血管密度,尤其是不成熟微血管密度,也可以定量评估胶质瘤细胞增殖程度;DCE-MRI两室模型在定量评估胶质瘤微血管与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三部分脑胶质瘤微血管通透性的MR与CT对比研究:DCE-MRI两室模型Ktrans参数与CT动态灌注PS参数目的:应用DCE-MRI两室模型与CT动态灌注分别对脑胶质瘤患者进行研究,比较Ktrans值与PS值分析胶质瘤微血管通透程度的差异性,探讨DCE-MRI两室模型是否可以替代CT动态灌注评估胶质瘤微血管通透性。材料和方法:应用3.0T-MR扫描仪与256排CT分别对19例脑胶质瘤(男性10例,女性9例;年龄27—70岁,平均51.1岁)患者术前进行DCE-MRI两室模型与256排C动态灌注研究,应用相同的后处理软件,分别在DCE-MRI两室模型的Ktrans图与CT动态灌注的PS图的最高信号区域测量胶质瘤的Ktrans值与PS值。采取手术后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胶质瘤的Ⅷ因子MVD、 CD105-MVD。统计方法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Ktrans值、PS值在低级别胶质瘤(LGG)与高级别胶质瘤(HGG)中的差异性。应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Ktrans值、PS值、Ⅷ因子-MVD、 CD105-MVD的相关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9例胶质瘤患者中,LGG患者6例,HGG患者13例,Ktrans值与PS值在鉴别LGG与HGG中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P<0.01);胶质瘤的Ktrans值、PS值与Ⅷ因子-MVD、CD105-MVD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1);胶质瘤的Ktrans值与PS值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1)。结论:DCE-MRI两室模型分析与CT动态灌注两种影像方法在评估胶质瘤微血管通透性方面无明显差异性,DCE-MRI两室模型检查可以替代CT动杰灌注,避免患者接收大剂量的电离辐射。
二、胶质瘤中CD105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胶质瘤中CD105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能谱CT定量评估C6脑胶质瘤放疗联合地塞米松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1.1.3 C6胶质瘤细胞培养 |
1.2 实验方法 |
1.2.1 构建大鼠C6 胶质瘤模型 |
1.2.2 时间节点设计 |
1.2.3 C6胶质瘤模型成瘤检测 |
1.2.4 实验干预措施及脑组织含水量测定 |
1.2.5 图像后处理及肿瘤体积测量 |
1.2.6 荷瘤鼠标本取材 |
1.2.7 病理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 |
1.2.8 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计数 |
1.3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2.1 大鼠生存分析及成瘤检测结果 |
2.2 荷瘤鼠脑组织含水量、含水率测定结果 |
2.3 大鼠能谱CT增强扫描结果 |
2.4 能谱CT各定量参数分析结果 |
2.5 荷瘤鼠脑组织病理学结果 |
2.5.1 组织HE染色结果 |
2.5.2 VEGF、Ki-67、CD11b阳性细胞比例 |
2.6 能谱CT定量参数与脑组织含水量、VEGF、Ki-67、CD11b阳性细胞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2.6.1 能谱CT定量参数水浓度值与脑组织含水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2.6.2 能谱CT定量参数与VEGF、Ki-67、CD11b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3.1 荷瘤鼠生存状态分析和放射性脑水肿的验证 |
3.2 荷瘤鼠VEGF、Ki-67增殖指数与能谱CT定量参数相关性分析 |
3.3 荷瘤鼠CD11b阳性细胞与能谱CT定量参数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医学影像技术在胶质瘤动物实验中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能谱CT定量参数评价大鼠C6胶质瘤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主要设备 |
1.1.3 实验主要试剂 |
1.1.4 实验主要药物配制 |
1.2 实验方法 |
1.2.1 C6 胶质瘤细胞培养 |
1.2.2 C6 脑胶质瘤模型的建立 |
1.2.3 大鼠胶质瘤模型的分组及干预措施 |
1.2.4 X线放疗方法 |
1.2.5 能谱 CT 扫描及图像后处理 |
1.2.6 大体标本制备 |
1.2.7 HE染色 |
1.2.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2.9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计数 |
1.3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2.1 实验动物生存状况观察结果 |
2.2 四组大鼠C6 脑胶质瘤能谱CT结果 |
2.3 四组大鼠C6 脑胶质瘤能谱CT定量参数分析结果 |
2.4 病理结果 |
2.4.1 四组大鼠C6 胶质瘤HE染色结果 |
2.4.2 四组大鼠C6 胶质瘤免疫组化Ki67 阳性表达结果 |
2.4.3 四组大鼠C6 胶质瘤免疫组化CD105-MVD阳性表达结果 |
2.5 能谱 CT 定量参数与免疫组化 Ki67、CD105-MVD 阳性表达量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3.1 能谱 CT 定量参数与 Ki67 的相关性分析 |
3.2 能谱 CT 定量参数与 CD105-MDV 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结论 |
4.1 主要结论 |
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影像学评价大鼠胶质瘤及其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筛选及其验证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流行病学现状 |
1.1.2 胶质母细胞瘤的流行病学、诊断及治疗现状 |
1.1.3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现状 |
1.1.4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2.1 了解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现状及标记物表达 |
1.2.2 筛选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 |
1.2.3 验证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 |
1.3 研究内容 |
1.3.1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现状分析 |
1.3.2 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的筛选 |
1.3.3 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的实验验证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计量学 |
1.4.2 生物信息学 |
1.4.3 分子生物学技术及主要统计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文献可视化分析 |
2.1 研究背景 |
2.1.1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文献可视化分析的必要性 |
2.1.2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文献可视化分析技术路线图 |
2.2 数据和方法 |
2.2.1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
2.2.2 纳入排除标准及文献筛选 |
2.2.3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2.3 结果 |
2.3.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2.3.2 时间分布 |
2.3.3 国家和地区分布 |
2.3.4 机构分布 |
2.3.5 期刊分布 |
2.3.6 作者分析 |
2.3.7 关键词分析 |
2.3.8 基因标记物表达分析 |
2.3.9 基因标记物生物学功能及通路分析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筛选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 研究背景 |
3.1.1 生物信息学简介 |
3.1.2 生物信息学在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的进展 |
3.1.3 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技术路线图 |
3.2 数据和方法 |
3.2.1 数据来源 |
3.2.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2.3 预后基因筛选 |
3.2.4 预后指数模型的构建 |
3.2.5 PI及临床混杂因素分析 |
3.2.6 生存分析和模型检验 |
3.2.7 GO基因富集分析 |
3.2.8 筛选基因在CGGA数据集中的验证 |
3.2.9 统计分析方法 |
3.3 结果 |
3.3.1 TCGA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肿瘤组织与GTEx数据集中正常脑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3.2 预后相关基因分析 |
3.3.3 PI构建 |
3.3.4 临床因素及其与PI的协同作用 |
3.3.5 生存分析和模型检验 |
3.3.6 GO富集分析结果 |
3.3.7 筛选基因在CGGA数据集的验证 |
3.3.8 CGGA数据集对模型预后预测能力的验证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的实验验证 |
4.1 研究背景 |
4.1.1 前言 |
4.1.2 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验证实验技术路线图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试剂耗材和实验仪器 |
4.2.2 研究对象 |
4.2.3 实时荧光定量PCR组织检测 |
4.2.4 Western Blot组织检测 |
4.2.5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4.2.6 细胞培养及传代 |
4.2.7 FN1、HSPA5 沉默载体的构建 |
4.2.8 qRT PCR与 Western blot实验对沉默效果的验证 |
4.2.9 MTT检测 |
4.2.10 流式细胞术凋亡检测 |
4.2.11 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 |
4.2.12 实时荧光定量PCR细胞检测 |
4.2.13 Western blot细胞检测 |
4.2.14 临床随访 |
4.2.15 统计分析与处理 |
4.3 结果 |
4.3.1 组织实验结果 |
4.3.1.1 患者基线数据 |
4.3.1.2 FN1、GRN、HSPA5、TTYH3、TAGLN2 基因mRNA在各级别胶质瘤中表达 |
4.3.1.3 FN1、GRN、HSPA5、TTYH3、TAGLN2 蛋白在各级别胶质瘤表达的western blot结果 |
4.3.1.4 FN1、GRN、HSPA5、TTYH3、TAGLN2 蛋白在各级别胶质瘤表达的免疫组化结果 |
4.3.2 细胞实验结果 |
4.3.2.1 FN1、HSPA5基因在细胞中沉默效果的验证 |
4.3.2.2 FN1、HSPA5 基因沉默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4.3.2.3 FN1、HSPA5 基因沉默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4.3.2.4 FN1、HSPA5 基因沉默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
4.3.2.5 FN1、HSPA5 基因沉默对细胞Bax、Bcl-2、E-cadhrin、MMP9 mRNA表达的影响 |
4.3.2.6 FN1、HSPA5基因沉默对细胞Bax、Bcl-2、E-cadhrin、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3 临床随访结果 |
4.3.3.1 随访对象基本信息及基因表达情况分析 |
4.3.3.2 影响患者PFS的单变量、多变量Cox回归分析与生存曲线 |
4.3.3.3 影响患者OS的单变量、多变量Cox回归分析与生存曲线 |
4.3.3.4 基因差异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
4.4 讨论 |
4.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附录 |
缩略语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一、发表论文 |
二、参与项目 |
致谢 |
(4)血管周细胞通过旁分泌诱导胶质瘤细胞替莫唑胺耐药的机制及其个体化诊疗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胶质瘤血管周细胞的分布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胶质瘤血管周细胞促进肿瘤细胞逃避替莫唑胺杀伤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胶质瘤血管周细胞通过激活CCL5 旁分泌轴促进肿瘤细胞DNA损伤修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胶质瘤中血管周细胞标志物和CCL5 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替莫唑胺治疗效果呈负相关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血管周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脑胶质瘤灌注特征及免疫治疗响应的MRI定量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DCE-MRI纹理分析定量灌注特征在胶质瘤术前分级分型中评估价值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DCE-MRI直方图分析定量灌注特征评估胶质瘤内特征分子表达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CAR-T细胞靶向治疗GBM肿瘤的灌注特征变化及疗效监测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MRI定量评估血管血流灌注特征在胶质瘤诊疗中应用研究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6)能谱CT多参数定量评估大鼠C6胶质瘤放疗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仪器、设备材料 |
1.2 动物与细胞培养方法 |
1.2.1 动物选择 |
1.2.2 C6 脑胶质瘤细胞培养 |
1.3 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建立方法 |
1.3.1 实验前准备 |
1.3.2 瘤细胞接种前定位 |
1.3.3 接种瘤细胞 |
1.4 能谱CT扫描及图像处理方法 |
1.4.1 能谱CT扫描方法 |
1.4.2 能谱CT扫描图像处理及测量 |
1.5 X线照射方法 |
1.6 大体标本制备方法 |
1.7 病理学检查 |
1.7.1 HE染色 |
1.7.2 免疫组化染色 |
1.7.3 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计数 |
1.8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2.1 荷瘤鼠生存状态及肿瘤的CT与病理表现 |
2.1.1 荷瘤鼠生存状态观察 |
2.1.2 荷瘤鼠CT表现 |
2.1.3 病理表现 |
2.2 不同剂量X线照射下荷瘤鼠能谱参数与VEGF、CD105、α-SMA、Ki67 的相关性分析 |
2.2.1 瘤细胞接种后10 天能谱参数与免疫组化结果相关系分析 |
2.2.2 不同剂量X线照射下荷瘤鼠能谱参数与免疫组化相关系分析 |
2.3 不同剂量X线照射下荷瘤鼠免疫组化及能谱参数变化趋势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7)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瘤微环境中向血管周细胞分化及其血管生成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第一部分 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及差异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胶质瘤细胞条件培养液对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周细胞分化及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部分 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周细胞分化的部分机制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及中文对照 |
附录一 |
致谢 |
(8)缺氧诱导GIT2调控EMT网络促进胶质瘤侵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GIT2在GBM细胞系及组织样本中高表达,并且影响GBM细胞增殖、侵袭能力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GIT2在缺氧环境下表达上调,并且受HIF-1α调控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HIF-1α结合GIT2启动子,转录激活GIT2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GIT2影响SNAIL1、TWIST1和ZEB1泛素化过程,调控EMT基因网络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9)能谱CT定量参数与大鼠C6脑胶质瘤血管生成关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动物选择及细胞培养 |
2.1.1 动物选择 |
2.1.2 C6脑胶质瘤细胞培养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建立 |
2.3.1 实验前准备 |
2.3.2 瘤细胞接种定位 |
2.3.3 接种瘤细胞 |
2.4 能谱CT扫描 |
2.4.1 CT灌注扫描 |
2.4.2 能谱CT增强扫描 |
2.5 图像处理及测量 |
2.5.1 灌注参数处理 |
2.5.2 能谱数据处理 |
2.6 大体标本制备 |
2.7 病理学检查 |
2.7.1 HE染色 |
2.7.2 免疫组化 |
2.7.3 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计数 |
2.8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大鼠C6脑胶质瘤生长的CT及病理表现 |
3.1.1 CT表现及临床观察 |
3.1.2 病理表现 |
3.2 不同时间点能谱CT灌注参数与VEGF、MVD及CD105的相关性分析 |
3.2.1 不同时间点能谱CT灌注参数比较 |
3.2.2 不同时间点能谱CT灌注参数与VEGF、MVD及CD105的相关性分析 |
3.3 不同时间点能谱CT参数与VEGF、MVD及CD105相关性分析 |
3.3.1 不同时间点碘(水)、水(碘)基物质比较 |
3.3.2 不同时间点碘(水)、水(碘)值与VEGF、MVD及CD105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不同时间点能谱CT灌注参数与VEGF、MVD及CD105的相关性分析 |
4.2 不同时间点能谱参数与VEGF、MVD及CD105的相关性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图 |
(10)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成像的两室模型分析在脑胶质瘤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单词缩写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DCE-MRI两室模型分析对脑胶质瘤分级的定性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图片与说明 |
第二部分 DCE-MRI两室模型分析在评估脑胶质瘤微血管密度、细胞增殖指数中的定量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图片与说明 |
第三部分 脑胶质瘤微血管通透性的MR与CT对比研究:DCE-MRI两室模型Ktrans参数与CT动态灌注PS参数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图片与说明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胶质瘤中CD105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论文参考文献)
- [1]能谱CT定量评估C6脑胶质瘤放疗联合地塞米松的实验研究[D]. 李昇霖. 兰州大学, 2021(12)
- [2]能谱CT定量参数评价大鼠C6胶质瘤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效果的研究[D]. 邓娟. 兰州大学, 2021(12)
- [3]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筛选及其验证的实验研究[D]. 刘婕婷. 兰州大学, 2021(09)
- [4]血管周细胞通过旁分泌诱导胶质瘤细胞替莫唑胺耐药的机制及其个体化诊疗意义[D]. 张晓宁.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5]脑胶质瘤灌注特征及免疫治疗响应的MRI定量评估研究[D]. 解添.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7)
- [6]能谱CT多参数定量评估大鼠C6胶质瘤放疗反应[D]. 黄晓宇. 兰州大学, 2019(09)
- [7]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瘤微环境中向血管周细胞分化及其血管生成能力的研究[D]. 易东晔.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8]缺氧诱导GIT2调控EMT网络促进胶质瘤侵袭的机制研究[D]. 徐然.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5)
- [9]能谱CT定量参数与大鼠C6脑胶质瘤血管生成关系的实验研究[D]. 张玲艳. 兰州大学, 2017(04)
- [10]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成像的两室模型分析在脑胶质瘤的应用研究[D]. 贾中正. 复旦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