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与进口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剂比较

国产与进口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剂比较

一、自制与进口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剂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杨鹤[1](2021)在《基于壳聚糖和硅藻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止血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过度失血是造成战争和事故中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所以通过简便的方法制备具有优异性能和低成本的止血材料是很有意义的。以壳聚糖(CS)、海藻酸钠(SA)和氨基化硅藻土(ADia)为原料,制备了具有优良生物相容性的高效止血海绵(CS/SA/ADia)。首先,以硅藻土(Dia)和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为原料,通过“一步法”制备了氨基化硅藻土(ADia)。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对所制备的改性硅藻土的化学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利用热重分析仪和动态光散射仪,对改性硅藻土的接枝量和表面Zeta电势变化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硅藻土表面的氨基没有影响硅藻土的表面形貌、结构和结晶度,硅藻土表面的氨基量约为1.5 wt%,改性前后硅藻土的表面Zeta电势从-30.4 m V增加至+3.3 m V。然后,将CS、SA和ADia的共混液通过冷冻干燥和Ca2+交联,制备了CS/SA/ADia。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酶标仪和拉力试验机对CS/SA/ADia的化学结构、表面形貌、力学性能和海绵中ADia的复合稳定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CS/SA/ADia具有典型的多孔网络结构;ADia能够稳定地复合在CS/SA/ADia之中,增强了CS/SA/ADia的力学性能。体外溶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和小鼠皮下植入实验结果表明,CS和SA的存在使CS/SA/ADia表现出良好的血液和活体组织相容性,几乎不表现出细胞毒性。体外全血凝固实验和小鼠肝脏止血实验结果表明,CS/SA/ADia具有快速止血的能力,随着ADia含量的增加,止血效果有所提升。通过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说明了CS/SA/ADia通过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发挥止血作用。为了解决传统粉末类止血材料可能会随着伤口进入人体,引发不可控血栓的问题。以CS、多巴胺(Dpa)和ADia为原料,通过碱沉淀法和叔丁醇(TBA)置换法,制备了止血微球(CS/ADia/Dpa/TBA)。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对所得的止血微球的化学结构、表面形貌和内部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S/ADia/Dpa/TBA具有多尺度的、分级多孔网络结构和较高的吸水率。通过改变TBA的浓度控制这种多孔网络结构。体外溶血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CS/ADia/Dpa/TB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外全血凝固实验和小鼠肝脏止血实验表明,30 wt%的TBA溶液置换得到的止血微球具有最好的止血效果。PT和APTT测定结果表明CS/ADia/Dpa/TBA通过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发挥止血作用。

陈珏莹[2](2021)在《水蛭酊湿热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水蛭酊湿热敷对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不足、狭窄、穿刺后疼痛等并发症的治疗及预防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室采用内瘘每周规律透析(3次)的60例患者(脱落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27例,治疗组29例,对照组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治疗组予水蛭酊湿热敷治疗,均于透析间隔期进行干预。8周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凝血功能:D-二聚体、APTT、PT,肾功能:Scr、BUN及炎症指标CRP,观察内瘘血流量、内径、穿刺后疼痛改善情况及随访对内瘘并发症的预防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原发病、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APTT、PT、Scr、BUN、CRP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治疗组组内D-二聚体、APTT、PT、Scr、BUN、CRP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穿刺后疼痛改善情况,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治疗后两组内瘘流量对比,治疗组血流量较对照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不同时间点血流量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治疗后两组内瘘内径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内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不同时间点内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随访4周,观察内瘘血流量不足、狭窄、穿刺后血肿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各自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观察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患者满意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水蛭酊湿热敷可以提高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增加穿刺段内径和减轻穿刺后疼痛,对预防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有一定的疗效。

余莹[3](2021)在《羧甲基纤维素钠的硫酸酯化及其对医用聚乳酸表面修饰的研究》文中指出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一类可以对生物体组织进行替换、修复、治疗的功能性材料。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植入材料为金属材料,主要用于血管支架、牙齿、骨、人工器官等。但将其植入生物体时可能会引发感染,造成组织损伤,诱发血栓形成,长期植入甚至会导致金属中毒。而近年来的生物医用材料研究热点-可生物降解材料,在植入生物体后,会在一定时间后被降解,一般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被排除体外,不会因为二次手术使生物体遭受二次伤害,且被吸收后有利于组织恢复正常的收缩性。聚乳酸(Poly(L-lactic acid),PLA)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可降解生物材料,它是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的乳酸为原料合成的,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生物医用材料。但将其直接作为生物医用材料加以利用,又存在不可忽视的缺点,如表面亲水性差、容易诱发血栓形成、无细胞识别的有效位点等。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对提高它与生物体的血液相容性和细胞相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methylcellulose sodium,CMC)进行硫酸化改性制备类肝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硫酸酯(SCMCs),随后利用静电层层自组装技术(LBL)在PLA膜表面构筑SCMCs/壳聚糖(Chitosin,CS)多层膜以改善其生物相容性。随后采用浸泡法在多层膜上负载抗菌药物硫酸庆大霉素(Gentamicin,GS),并对多层膜的载药释药性进行评价。为了进一步提高多层膜的稳定性,在SCMCs上接枝多巴胺(Dopamine,DA)制备DA-g-SCMCs,其后在PLA膜表面构筑基于共价键结合的DA-g-SCMCs/CS多层膜,并对该多层膜的生物相容性进行研究。具体如下:(1)首先采用三氧化硫-吡啶法对CMC进行硫酸化改性,制备了三种不同取代度(DS)的硫酸化羧甲基纤维素钠(SCMCs),分别记为SCMC1、SCMC2、SCMC3,对应DS分别为0.64、1.06、0.69。紫外光谱(UV)中显示SCMCs在263nm处有新吸收峰,红外光谱(FTIR)中出现S=O和C-O-S的特征吸收峰,核磁共振氢谱(1H-NMR)中,各组分在3.0~4.5ppm之间的氢质子信号减弱,以上结果均表明CMC上成功接枝了磺酸基团。体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与CMC相比,SCMCs获得了抗凝血活性、抗炎活性和抗菌活性,其中SCMC2的抗凝血活性最优。(2)采用LBL技术在PLA膜表面构筑SCMC2/CS多层膜以对其进行改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水接触角测定仪(WCA)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对多层膜的表面形貌、化学组成、润湿性及膜的增长方式等进行表征。SEM显示组装到15个双层时,膜表面被层状和颗粒状物质完全覆盖;XPS谱图中出现新的N和S的吸收峰,且随着层数的增加,峰强度也增加;WCA随着层数的增加逐渐下降,亲水性提高;UV-Vis结果则表明膜的增长是连续且均匀的。血液相容性测试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多层膜能有效降低牛血清白蛋白的吸附量、降低血小板的黏附和激活、有效延长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降低凝血激活和溶血率。细胞相容性测试结果表明,L929细胞可以在SCMC2/CS改性的PLA膜表面正常的增殖和分化。同时改性PLA膜也表现出良好的抗炎活性和抗菌活性。(3)利用浸泡法将GS作为模型药物负载到SCMC2/CS多层膜上,并进行释药行为研究。通过UV-Vis追踪多层膜药物的负载情况,其最大载药量为951.82μg/cm2。研究其在不同离子强度、p H值和温度下载药多层膜的药物释放行为。利用DDSolver软件进行释放动力学拟合,建立释放模型。抗菌活性测试表明,载药多层膜对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效果,且对S.aureus的抑制效果优于E.coli。(4)在硫酸化多糖分子上接枝多巴胺,记为DA-g-SCMCs。通过UV、FTIR、1H-NMR对其进行表征:UV结果显示,在280nm处有苯环的特征吸收峰;FTIR谱图中出现N-H的伸缩振动峰;1H-NMR中7.0ppm左右处出现苯环吸收峰;以上结果表明多巴胺接枝成功。对DA-g-SCMCs的抗凝血活性进行测定,发现DA-g-SCMC2具有最优的抗凝血效果。采用LBL技术结合贻贝仿生技术将DA-g-SCMC2与CS交替沉积到PLA膜表面,得到基于共价键结合的DA-g-SCMC2/CS改性多层膜。SEM观察结果表明,改性膜表面出现层状堆叠,且较为平整光滑;WCA随着层数增加呈锯齿状下降。血液相容性测定结果显示,改性PLA膜能有效的降低蛋白质吸附、血小板的黏附和激活、延长APTT和TT,一定程度抑制凝血酶生成、降低溶血率。细胞相容性测定结果表明,L929细胞能在改性PLA膜表面增殖和分化。改性PLA膜也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和抑菌活性。与SCMC2/CS多层膜相比,DA-g-SCMC2/CS多层膜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刘娟娟[4](2020)在《双面功能化PVDF多功能复合膜清除胆红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血浆灌流是临床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但血浆灌流吸附剂血液相容性较差,传统提高血液相容性方法会导致胆红素清除性下降,开发一种新型血液净化材料依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首次提出改变传统开发新型吸附剂研发思路,采用双面功能化改性聚偏氟乙烯(PVDF)血浆分离膜方法,制备出血液净化膜组件,在膜组件内膜上分别构建优异血液相容性内表面和高效清除胆红素外表面,血液流经膜内表面时,膜内表面血液相容性优异,可延长血液凝血时间,同时含胆红素的血浆通过膜孔滤过后与膜外表面胆红素吸附功能层接触,胆红素吸附于膜外表面,实现同一膜自抗凝一步“滤过-吸附”清除胆红素。首先,本文利用添加剂大分子间作用,形成复配添加剂,利用其致大孔性,通过非溶剂相转化法首次成功制备具有非对称结构的大孔径PVDF中空纤维血浆分离膜,突破了非溶剂相转化法无法制备大孔径PVDF中空纤维膜的技术瓶颈。研制的PVDF血浆分离膜血浆筛分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均达到进口血浆分离膜水平,并且该膜生物相容性通过国家指定单位委托检验。但是,该膜与临床应用血浆分离膜类似,既要联合抗凝治疗,又无法吸附清除胆红素毒素。然后,本文采用聚乙烯亚胺和肝素对PVDF血浆分离膜进行双面功能化改性,研究表明该双面功能化膜外表面对胆红素具有较高的吸附特异性,内表面具有自抗凝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3倍。且该膜可实现“滤过-吸附”方式有效清除胆红素。但是,该膜外表面对血浆总蛋白吸附率偏高,达(11.6±4.1)%。为降低蛋白吸附,同时构建新型自抗凝功能层,本文采用海藻酸钠和人血清白蛋白对PVDF血浆分离膜进行双面功能化改性,研究表明该双面功能化膜对胆红素吸附性提高,内表面“大孔腔”结构增加海藻酸钠接枝含量,强化了自抗凝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2.5倍,该膜“滤过-吸附”效果优异,可有效实现血浆蛋白筛分,且对高胆红素血症血浆总胆红素清除率达55.8%。本文研制的PVDF多功能复合膜组件有效解决常规血液灌流器吸附材料表面血液相容性提高与胆红素清除率间的“trade-off”效应,为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提供一种新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前景。

李家明,杨雯翔,杨淑君,余加聪[5](2019)在《两种试剂在CA-7000血凝仪上的应用评价》文中指出目的了解进口试剂和国产试剂在检测血凝四项结果之间的差异性,探讨非原装试剂在临床应用中的准确性以及成本效益,为选择合适的血凝试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高、中、低浓度患者的新鲜血浆标本各25份,在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仪上分别用SIEMENS试剂(A试剂)和上海太阳试剂(B试剂)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四项指标,计算两种试剂的检测结果、相关系数(R2)、回归方程和阳性符合率,并对B试剂进行临床可接受性评价以及成本效益分析。结果 A试剂检测的PT、TT检测结果明显高于B试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s):16.4±4.9比15.3±4.5,TT(s):18.6±3.6比13.8±3.8,均P<0.01],而APTT、FIB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试剂和B试剂检测FIB结果的相关性略差(R2=0.903 7),而检测PT、APTT和TT两者相关性较好(R12=0.973 7、R22=0.996 5、R32=0.973 9)。以A试剂(X)为标准,B试剂(Y)PT、APTT、FIB、TT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904 3X+0.283 4、Y=0.977 1X+1.563 2、Y=0.736 7X+1.010 6、Y=1.055 8X-5.830 7。A试剂与B试剂检测APTT、FIB、TT的阳性符合率较接近(APTT:48.0%比44.0%,FIB:44.0%比40.0%,TT:8.0%比12.0%),而两者PT阳性符合率比较却存在明显差异(72.0%比28.0%,P<0.05)。B试剂临床可接受性评价显示,PT、APTT项目全部可被临床接受,FIB项目在高值水平可被临床接受。成本效益评价显示,国产B试剂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结论使用非配套血凝试剂时应对试剂进行评估,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实验室可考虑使用成本低廉的国产试剂。

孙金霞,郭振中,孙雷,景元霞,黄耀江[6](2012)在《基于重组组织因子凝血活酶试剂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可纯化组织因子(TF)之前,凝血活酶试剂由人或动物组织粗提物制成。近年来,已经改用高度纯化的重组组织因子(rTF)或可溶性组织因子(sTF)来制备凝血活酶试剂。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基于重组组织因子的凝血酶原试剂研发技术的发展历程,归纳重组凝血活酶试剂优于组织提取物试剂的特点,分析凝血活酶的发展趋势,并指出高灵敏性和稳定性重组凝血活酶是未来凝血活酶的发展方向。

袁晴[7](2010)在《血液凝固分析仪新鲜定值血浆校正法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应用新鲜定值血浆校正法,探讨不同原理的血凝检测系统间凝血项目测定结果的可比性,为提高不同血凝检测系统检验结果的可比性提供依据。方法(1)以Beckmancoulter ACL TOP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IL公司提供的配套试剂、校准品、质控品和检验程序组成的检测系统为比对系统(X),以STAGO STA Compact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检测系统为实验系统(Y),测定患者新鲜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比较两个检测系统检测结果的差别,分析不同检测系统的可比性。(2)以患者新鲜血浆为校准品,在比对系统上定值后对实验系统进行校准,对校准后的实验系统进行患者新鲜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的测定,比较两个检测系统检测结果的可比性。结果(1)不同血凝仪检测系统的凝血活酶试剂国际敏感指数(ISI)分别为0.84、1.35时,使用新鲜定值血浆校准实验系统,两个检测系统测定PT(INR)的结果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使用新鲜定值血浆校准实验系统,两个检测系统测定FIB的检测结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使用新鲜定值血浆校准实验系统,两个检测系统测定D-D的检测结果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不同原理的血凝仪检测系统的凝血活酶试剂ISI值相差0.5时,应用新鲜定值血浆校正法校准实验系统,两个检测系统间PT (INR)的检测结果不具有可比性。(2)使用新鲜定值血浆校正法校准实验系统,两个检测系统问FIB的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3)使用新鲜定值血浆校正法校准实验系统,两个检测系统间D-D的检测结果不具有可比性。

寿爽[8](2010)在《两种检测系统对凝血三项测定的对比》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随着临床上出血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患者的增多,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测定,简称凝血三项,是诊断出、凝血性疾病的基本检测项目,是凝血系统检查的必做项目,需要实验室提供准确的数据。PT、APTT测定是外源性及内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特别对血液病、DIC、脑出血、肝病、急慢性感染、脑梗死、心肌梗死等病例的试验很有临床意义;又是外科手术全筛查的主要项目检查之一;另外还是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监测的首选指标。由于检验设备日异更新,血凝分析仪已普及各大、中、小型医院,一个实验室有两台或以上的大小型血凝仪,这就要求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能够达到统一。但凝血系统的实验室检查是种多因素分析,各项指标与凝血因子浓度间没有线性关系,不同的方法、试剂及检测仪器都可能导致测量结果的差异。因此,对其室内、室间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带来不少困难。目的:现有两台血凝仪,一台是STAGO公司生产的START-4通道半自动血凝仪,检测方法为凝固(磁珠)法;另一台是SYSMEX公司生产的CA7000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光学(散射光比浊法)检测。将这两台不同检测系统(不同的型号、不同的检测原理,不同的试剂)的仪器进行比对、评估,以了解两检测系统测定PT、INR、APTT、FIB测定是否有差异,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怎样有利于临床判读。两种仪器结果的评估对今后医院开展凝血常规检测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能为使用同类仪器的其他实验室提供参考数据。经过比对,有效提高了科内不同凝血分析仪器间的可比性,能够及时发现偶然误差和仪器的系统误差,促进工作人员及时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尽可能减少由于在不同型号仪器上所测定结果差异较大而诱发的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有效地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度,提高检验的质量。方法:1.仪器精密度检测。参考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文件,先作一个初步的批内精密度测定,选取一份40例正常人混合血浆各自在两台仪器上连续检测20次,计算PT、APTT和FIB的SD与CV评价批内精密度。再把一份正常人混合血浆分装20管,连续20天每天检测两次,计算PT、APTT和FIB的SD与CV评价批间精密度。从而反映两仪器的重复性如何。2.仪器准确度检测。用DADE中值的、高值的质控品在CA7000仪器上各连续测定20次,计算出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及偏差系数。同样,STAGO配套的中值和高值质控品在START-4仪器上各连续测定20次。验证两种检测系统的准确度。3.比对试验。每天选取临床不同范围(正常值和异常值)的凝血常规标本,同时在两台仪器上进行检测,共记录20份中值的PT、APTT和FIB的结果和20份高值的结果。以CA-7000作为参比仪器,其在比对过程中所测的值为靶值,START-4为测试仪器其所测的值作为测定值,作方法学相关性比较,计算相关系数r值和斜率a值。利用配对t检验,计算每组的t值和P值。4.抗干扰试验。根据NCCLS文件的要求,采取在体外添加干扰物于正常血浆中的方法制备待测标本。应用配对t检验。收集新鲜混合血浆,一份标本一分为二,一份加入疑似干扰物作为测定标本(T),另一份加同样体积的蒸馏水作为对照标本(C),同时在两台仪器上进行检测。干扰值在对照组±1.96 SD(95%可信限)范围内为无显着干扰,超出范围的表示此浓度开始对临床标本的检测有干扰。结果:1.通过批内精密度测定,两种检测系统测定PT(INR)、APTT结果的CV值均<5%,FIB的CV<6.6%,变异系数均在允许的范围内,重复性好。CA7000测定PT、INR、APTT、FIB的批内CV分别为2.2%,1.9%,2.9%,4.4%;START-4测定的批内CV分别为3.1%,4.1%,3.5%,6.3%。CA7000测定PT、INR、APTT、FIB的批间CV分别为3.8%,2.5%,4.3%,5.9%;START-4测定的批间CV分别为4.0%,3.4%,4.6%,6.8%。全自动血凝仪CA7000比半自动血凝仪START-4测定的CV小。批内的比批间的CV值小。2.用CA7000仪器及配套试剂检测DAEA中值和高值质控品的准确度,CV值<5%和6.6%,偏差系数均<5%,符合率达95%。START-4仪器及配套试剂检测STAGO中值和高值质控品的准确度,除FIB以外的测定值的CV值均<5%,偏差系数也<5%。3.通过CA7000与START-4系统正常值范围和异常值的病人标本测定结果的比对,两种检测系统的测定值p<0.05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以CA 7000系统为参考方法与START-4系统进行方法学相关性比较,发现这两种方法学比较的r值>0.9,说明相关性好。4.对两种仪器进行干扰试验,结果是START-4抗干扰能力强,对高血脂、溶血和高胆红素的标本进行测定,结果均在±1.96SD的范围内,表示无干扰。CA7000抗干扰能力一般,其测定结果表明当溶血标本游离血红蛋白浓度达到20g/L时,CA7000测定的PT、APTT明显延长,FIB减低,三个项目的干扰值都超出了±1.96SD的范围,说明此三项检测同时受干扰。在CA7000上测定时,当甘油三酯浓度为21.6mmol/L、36mmol/L、43.2mmol/L时,FIB、PT、APTT测定结果依次开始受干扰,检测结果大于120秒,干扰值也超出±1.96SD的范围。FIB测定抗干扰能力最差,APTT最好。当总胆红素在353μmol/L以内,仪器都不受干扰,表明仪器抗胆红素干扰能力强。结论:目前,血凝仪随血栓和止血试验检测的大力推广,性能日趋稳定。START-4通道半自动血凝仪和CA70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系统的重复性和准确性都好,测定的精密度、准确度都达到了临床的要求。全自动血凝仪的精密度比半自动血凝仪的要更好。在操作时,半自动仪器较为繁琐,容易受操作者熟练程度的影响,可能有检测不出结果或明显的错误结果,需要再重新测定,受人为因素影响,而全自动血凝仪基本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且可同时检测几个项目,速度快。通过比对实验,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的系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对结果产生影响。统计学分析说明两个系统对PT (INR)、FIB、APTT的检测结果有显着性差异。可能与两公司生产配套试剂不同,灵敏度有一定的差异有关。方法学不同,检测结果也会有差异。我们认为对于凝血常规同一项目不同检测系统的对测定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同一实验室最好用同一检测系统。如实验室内有不同的检测系统存在,应定期用正常人混合血浆作比对试验,并每天和病人标本一样做室内质控。由于两个系统对PT (INR)、FIB、APTT的检测结果有显着性差异,我们要给不同的检测系统建立不同的参考范围,在自己的参考范围内进行临床判读。针对本科室的两台血凝仪,Sysmex CA7000是全自动的血凝仪,操作方便,重复性好,速度快,日常工作可以以此为主;但对脂血、溶血、黄疸的抗干扰性不如STAGO-START-4通道半自动血凝仪,遇到此类本底过高的标本可用START-4通道半自动血凝仪检测,使两台仪器的检测系统取长补短,在自己的参考范围内出结果。

杨学艺,刘家秀[9](2009)在《APTT测定中国产与进口试剂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中国产与进口试剂检测结果的差异性。方法用国产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与进口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分别对标本进行检验,继而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国产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与进口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检测结果基本一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且稳定性较好。结论国产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可代替进口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用于德国BE公司全自动血凝仪Compact-X。

丛玉隆[10](2006)在《血栓与血栓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自制与进口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剂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制与进口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剂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壳聚糖和硅藻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止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止血材料简介
    1.2 止血材料的止血机理
    1.3 止血材料的制备方法
        1.3.1 止血粉末的制备方法
        1.3.2 止血海绵的制备方法
        1.3.3 止血凝胶的制备方法
    1.4 止血材料的类型
        1.4.1 有机止血材料
        1.4.2 无机止血材料
    1.5 本工作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壳聚糖/海藻酸钠/氨基化硅藻土海绵的制备及止血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仪器及设备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部分
        2.3.1 ADia的制备
        2.3.2 CS/SA/ADia的制备
    2.4 表征方法
        2.4.1 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2.4.2 热重量分析表征
        2.4.3 X射线衍射图谱表征
        2.4.4 硅藻土Zeta电势表征
        2.4.5 硅藻土在止血海绵中复合稳定性表征
        2.4.6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表征
        2.4.7 X光电子能谱表征
        2.4.8 止血海绵表观密度和孔隙率的表征
        2.4.9 止血海绵压缩强度的表征
        2.4.10 止血海绵溶胀性能的表征
        2.4.11 止血海绵生物相容性的表征
        2.4.12 止血海绵体外止血性能的表征
        2.4.13 止血海绵体内止血性能的表征
        2.4.14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表征
    2.5 结果与讨论
        2.5.1 氨基化硅藻土的表征
        2.5.2 止血海绵的化学组成与形貌结构表征
        2.5.3 止血海绵的物理性能表征
        2.5.4 止血海绵生物相容性分析
        2.5.5 止血海绵止血性能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壳聚糖/氨基化硅藻土/多巴胺微球的制备及止血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仪器及设备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设备
    3.3 实验部分
        3.3.1 CS/Dpa/ADia/TBA的制备路线
        3.3.2 CS/Dpa/ADia/TBA的制备
    3.4 表征方法
        3.4.1 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3.4.2 扫描电子显微镜
        3.4.3 止血微球溶胀性能的表征
        3.4.4 止血微球生物相容性的表征
        3.4.5 止血微球体外止血性能的表征
        3.4.6 止血微球体内止血性能的表征
        3.4.7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表征
    3.5 结果与讨论
        3.5.1 止血微球基本表征
        3.5.2 止血微球生物相容性分析
        3.5.3 止血微球止血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2)水蛭酊湿热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实验方案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结果
    2.1 患者基本信息比较
    2.2 治疗前后两组安全性指标及炎症指标比较
    2.3 治疗前后两组穿刺疼痛评分
    2.4 治疗第0周、第4周、第8周血流量对比
    2.5 治疗第0周、第4周、第8周内瘘内径对比
    2.6 治疗后随访4周并发症发生率
    2.7 治疗后患者满意度情况
    2.8 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3.讨论
    3.1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3.2 中医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认识
    3.3 西医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认识
    3.4 西医对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3.5 活血化瘀药物在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中的研究进展
    3.6 水蛭的作用
    3.7 水蛭酊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理论依据及疗效分析
    3.8 超声在诊断及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中的应用
    3.9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患者满意度调查
缩略词表
综述 活血化瘀中药外治法对维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羧甲基纤维素钠的硫酸酯化及其对医用聚乳酸表面修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医用材料概述
        1.1.1 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趋势及现状
        1.1.2 生物医用材料的性质及分类
        1.1.3 聚乳酸
    1.2 生物医用材料的表面修饰
        1.2.1 生物医用材料表面修饰的必要性
        1.2.2 生物医用材料表面修饰方法简介
        1.2.2.1 物理吸附或涂层
        1.2.2.2 化学接枝
        1.2.2.3 表面等离子体处理
        1.2.2.4 层层自组装技术
    1.3 多糖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概述
        1.3.1 多糖概述
        1.3.2 羧甲基纤维素钠
        1.3.3 壳聚糖
        1.3.4 多糖的化学修饰
        1.3.5 多糖衍生物层层自组装对生物材料的表面修饰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4.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硫酸酯化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的测定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硫酸酯化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制备
        2.2.2 羧甲基纤维素钠及其衍生物的表征
        2.2.3 体外抗凝血活性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硫酸基含量测定
        2.3.2 羧甲基纤维素钠及其衍生物的表征
        2.3.3 体外抗凝血活性分析
        2.3.4 体外抗炎活性分析
        2.3.5 体外抗菌活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CMC/CS多层膜对医用聚乳酸膜表面的修饰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CMC/CS多层膜的载药释药性
    4.1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A-g-SCMC/CS多层膜对医用聚乳酸膜表面的修饰
    5.1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5.2 试验方法
    5.3 试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附录: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双面功能化PVDF多功能复合膜清除胆红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血液净化技术
        1.1.1 单一血液净化技术
        1.1.2 多种血液净化技术联用
    1.2 高胆红素血症
        1.2.1 胆红素
        1.2.2 胆红素分类
        1.2.3 血液/血浆灌流清除胆红素研究进展
    1.3 血浆分离膜血液相容性
        1.3.1 血浆分离膜改善血液相容性方法
        1.3.2 血浆分离膜与血液接触的凝血反应机理
        1.3.3 血液净化材料抗凝改性研究进展
    1.4 PVDF中空纤维血浆分离膜
        1.4.1 PVDF概述
        1.4.2 PVDF中空纤维膜制备技术
        1.4.2.1 NIPS成膜方法
        1.4.2.2 TIPS成膜方法
        1.4.3 PVDF膜改性方法
        1.4.3.1 PVDF膜表面改性方法
        1.4.3.2 PVDF膜本体改性
        1.4.4 PVDF中空纤维血浆分离膜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方案
        1.5.1 课题的提出
        1.5.2 研究方案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器材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2 性能测试
        2.2.1 ATR-FTIR测试
        2.2.2 1H-NMR测试
        2.2.3 XPS测试
        2.2.4 FESEM扫描电子显微镜
        2.2.5 分离孔径
        2.2.6 纯水通量
        2.2.7 BSA筛分率
        2.2.8 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
        2.2.9 接触角
        2.2.10 Zeta-电位测试
        2.2.11 胆红素吸附性
        2.2.11.1 吸附动力学
        2.2.11.2 吸附热力学
        2.2.11.3 吸附竞争性
        2.2.12 血液相容性
        2.2.12.1 BSA吸附性
        2.2.12.2 血细胞吸附性
        2.2.12.3 溶血性
        2.2.12.4 凝血性
        2.2.13 血浆筛分性
第三章 PVDF血浆分离膜的研制
    3.1 引言
    3.2 PVDF血浆分离膜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膜内添加剂分子间作用
        3.3.2 添加剂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对膜结构及最大孔径影响
        3.3.3 添加剂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对膜分离性能和机械性能影响
        3.3.4 添加剂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对添加剂流失性影响
        3.3.5 添加剂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对膜生物相容性影响
        3.3.6 动态模拟PVDF血浆分离膜血浆筛分实验研究
        3.3.7 PVDF血浆分离膜稳定性研究
        3.3.8 PVDF 血浆分离膜与进口血浆分离膜性能对比研究
        3.3.8.1 膜结构对比研究
        3.3.8.2 膜分离性能和机械性能对比研究
        3.3.8.3 动态血浆筛分性对比研究
        3.3.8.4 使用安全性对比研究
        3.3.8.5 第三方评价PVDF血浆分离器生物相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肝素/PEI双面功能化PVDF多功能复合膜清除胆红素研究
    4.1 引言
    4.2 肝素/PEI双面功能化修饰PVDF多功能复合膜制备
        4.2.1 PVDF血浆分离膜制备
        4.2.2 PEI修饰PVDF血浆分离膜制备
        4.2.3 肝素修饰PVDF/PEI膜制备
        4.2.4 肝素/PEI双面功能化PVDF多功能复合膜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复合膜制备
        4.3.1.1 复合膜结构
        4.3.1.2 复合膜表面化学组成
        4.3.2 膜外表面对胆红素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研究
        4.3.2.1 膜对胆红素吸附动力学研究
        4.3.2.2 膜对胆红素吸附热力学及对胆红素竞争吸附性研究
        4.3.3 膜模拟内表面血液相容性研究
        4.3.3.1 BSA吸附性实验
        4.3.3.2 溶血性实验
        4.3.3.3 血小板和红细胞吸附性
        4.3.3.4 凝血性
        4.3.4 PVDF自抗凝血浆分离膜分离性能及机械性能研究
        4.3.5 肝素/PEI双面功能化PVDF自抗凝血浆分离-吸附多功能复合膜对高胆红素血症血浆动态分离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藻酸钠/HSA双面功能化PVDF多功能复合膜清除胆红素研究
    5.1 引言
    5.2 自抗凝一步“滤过-吸附”PVDF多功能复合膜制备
        5.2.1 PVDF血浆分离膜制备
        5.2.2 海藻酸钠/HSA修饰PVDF多功能复合膜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复合膜制备
        5.3.1.1 复合膜结构
        5.3.1.2 复合膜内外表面化学组成
        5.3.2 膜外表面对胆红素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研究
        5.3.2.1 膜外表面对胆红素吸附动力学研究
        5.3.2.2 膜外表面对胆红素吸附热力学及对胆红素竞争吸附性研究
        5.3.3 膜内表面血液相容性研究
        5.3.4 膜分离性能及机械性能研究
        5.3.4.1 膜外侧改性膜分离性能及机械性能研究
        5.3.4.2 膜内侧改性后膜分离性能及机械性能研究
        5.3.5 血浆分离-吸附模拟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两种试剂在CA-7000血凝仪上的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采集
    1.2 仪器与试剂
    1.3 检测方法
    1.4 临床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种试剂检测结果比较
    2.2 两种试剂的回归方程和相关性分析
    2.3 两种试剂各参考区间的阳性符合率比较
    2.4 B试剂在医学决定水平处的SE与临床可接受性评价
    2.5 成本效益分析
3 讨论

(6)基于重组组织因子凝血活酶试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重组组织因子的凝血活酶试剂
2 其他成分说明
3 凝血活酶试剂的研制展望
4 利益冲突

(7)血液凝固分析仪新鲜定值血浆校正法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两种检测系统对凝血三项测定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次
1 引言
2 研究对象
    2.1 标本来源
    2.2 仪器和试剂
3 研究方法
    3.1 仪器标定标准曲线
    3.2 仪器精密度检测
    3.3 仪器准确度检测
    3.4 比对试验
    3.5 干扰试验
    3.6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CA7000标准曲线的制定
    4.2 START-4标准曲线的制定
    4.3 两检测系统正常人参考范围的设置
    4.4 精密度比较
    4.5 准确度比较
    4.6 病人结果比对
    4.7 干扰试验
5 分析与讨论
    5.1 检测两台仪器的精密度
    5.2 用质控血浆验证准确性
    5.3 病人标本比对分析和处理
    5.4 对溶血、脂血、黄疸标本的处理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APTT测定中国产与进口试剂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来源
        1.1.2 试剂
        1.1.3 仪器
    1.2 方法
        1.2.1 APTT测定试验
        1.2.2 统计学处理结果用±s表示, 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每份标本同时用两种试剂分别测定两次后取均数, 共得到两组结果, 报告方式为APTT (S) :±s。结果如表1。
    2.2 国产APTT试剂稳定性实验
3 讨论

四、自制与进口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剂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壳聚糖和硅藻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止血性能研究[D]. 杨鹤. 烟台大学, 2021(09)
  • [2]水蛭酊湿热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临床观察[D]. 陈珏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羧甲基纤维素钠的硫酸酯化及其对医用聚乳酸表面修饰的研究[D]. 余莹.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4]双面功能化PVDF多功能复合膜清除胆红素研究[D]. 刘娟娟.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5]两种试剂在CA-7000血凝仪上的应用评价[J]. 李家明,杨雯翔,杨淑君,余加聪.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19(03)
  • [6]基于重组组织因子凝血活酶试剂的研究进展[J]. 孙金霞,郭振中,孙雷,景元霞,黄耀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2(02)
  • [7]血液凝固分析仪新鲜定值血浆校正法的应用研究[D]. 袁晴.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9)
  • [8]两种检测系统对凝血三项测定的对比[D]. 寿爽. 浙江大学, 2010(09)
  • [9]APTT测定中国产与进口试剂的比较[J]. 杨学艺,刘家秀. 中国医疗前沿, 2009(21)
  • [10]血栓与血栓实验室的质量控制[J]. 丛玉隆. 继续医学教育, 2006(26)

标签:;  ;  ;  ;  ;  

国产与进口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剂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