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价值链到价值系统——银行价值链管理的新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周新姿[1](2021)在《GD银行XX分行零售业务转型研究》文中指出
任义忠[2](2020)在《基于价值网络视角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我国新闻出版业的重要分支,报业产业曾长期在传媒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崛起打破了传统的产业边界,引起了传播方式、媒介形态和市场格局的颠覆式变革,互联网新兴媒体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取代传统媒体的市场主导地位。作为传媒产业的重要市场主体,报业传媒企业这一传统平台型企业陷入了受众和广告双重流失的经营困境,互联网产业变革情景下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问题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前沿性课题。互联网经济极大地促进了商业模式理论的发展,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性的研究成果,但现有文献对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外部因素与商业模式创新动态演化过程等方面的框架性研究明显不足,作为管理学理论研究的新兴领域,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还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价值网络重构是现代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式,部分学者开始从价值网络视角研究商业模式创新问题,但由于过于侧重网络嵌入的关系视角,而缺乏对企业内部价值网络决定性变量的必要关注,从而陷入了“嵌入性悖论”,未能构建起两者关系的完整框架,并因关系视角的过度抽象而使理论缺乏必要的实践价值。鉴于上述现状,本研究以基于价值网络视角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为主题,将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外部因素纳入价值网络理论体系,从企业内部价值网络和外部网络关系的完整视角构建价值网络重构、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绩效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框架,并通过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内部价值网络和外部网络关系的完整视角系统整合了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外部因素,构建了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框架,探索性研究商业模式创新前因因素的体系化和理论化,并为“嵌入性悖论”和网络负向效应提供了新的理论诠释。目前,学者多从产品、技术、组织和企业家特质等一个或多个因素研究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问题,在商业模式创新前因因素的理论化和体系化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为此,本研究从价值网络和商业模式在价值创造方面的内在一致性出发,将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因素纳入价值网络重构的统一框架,从内部价值网络和外部网络关系的完整视角构建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框架。本研究认为,内部价值网络重构是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决定性变量,网络关系的强弱联结是否具有相对优势,与企业核心产品生命周期特征及企业价值网络的阶段性周期特征密不可分,网络嵌入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方向因企业核心产品及所在产业的生命周期特征而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之中,从而为“嵌入性悖论”和网络负向效应提供了新的理论诠释。第二,研究揭示了报业传媒企业价值网络重构、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绩效三者关系的作用机制和内在机理,价值网络重构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既可直接影响企业绩效,同时又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效应间接作用于企业绩效。价值网络重构是现代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式,而商业模式创新能够促进企业创新交易方式和交易结构,提升企业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在价值网络重构、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中,既存在着直接效应,也存在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效应,从而进一步揭开了三者之间关系的黑箱。第三,基于商业模式创新不同类型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显着性差异,以及报业产业的双边市场和平台经济模式特征,提出了报业传媒企业通过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实现由传统平台型企业向互联网新型平台型企业转变的模式路径。对于核心产品处于衰退期的报业传媒企业而言,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已存在明显的“效率边界”,而以新媒体产品为中心的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更有利于提升报业传媒企业长期绩效,报业传媒企业亟待实现从效率型创新主导模式向新颖型创新主导模式和从“二次销售”向“多次销售、多元变现”的战略性转变。
曾冰[3](2020)在《价值星系视角下的在线教育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初心教育为例》文中认为在线教育作为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应运而生的新型教育模式,自诞生之日起,便面临着较传统教育培训行业更为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在目前线上与线下更加交互的教育场景下,在线教育企业若欲取得更大突破,则须重构组织内外部环境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一种新的竞争联合体,创造顾客价值。本文基于价值链理论,依托价值链理论研究中的价值星系视角方向,在调研在线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并基于以价值链理论的价值星系视角进行对策探究。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指出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基于国内外对价值链的研究现状对价值链理论的含义和理论发展进行了总结与评价,并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是研究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本研究所依附的价值链理论的相关体系,文章主要从价值链理论发展的星系个体的协同方面与价值转移方面进行展开,上升到价值星系的视角,分析并得出企业发展中需要引入价值创新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基于价值链理论,阐述了在线教育发展的现状,将价值链发展理论图解模型化,从在线教育行业企业内部价值链,在线教育行业价值链和价值链关键环节,挖掘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第四章分析案例企业品牌——初心教育的行业背景与发展现状,阐述案例企业采用基于价值链理论下的经营对策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从价值星系的视角,利用价值链理论梳理和剖析初心教育案例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进行分析。第五章在第四章的基础上,针对基于价值链研究分析出以初心教育为例的在线教育行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探索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经营对策。最后是结论,基于价值星系的视角,通过价值链理论与初心品牌发展相结合,将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拓展为一般性的、可广泛应用的技术方法,归纳全文的主要结论,同时指出本论文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继续研究的方向。本文依据价值链理论,对价值转移、价值协同、价值创新等展开研究与实践,尤其是对企业的价值活动分析从链状转变到星状立体思维的过程,对于指导企业制定经营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常建伟[4](2019)在《价值链融资及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企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融通,合理的融资策略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前提,但目前大多数企业依旧面临融资难和融资贵的困境,而价值链融资以价值链整体的信用为基础,在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弥补抵押品缺失和实现价值增值中具有明显优势,因而研究价值链融资策略及创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在梳理价值链理论、融资理论和价值链融资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法、主成份回归模型、方差分析法、归纳演绎等方法,以2013-2017年连续五年上市的133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和124家销售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价值链融资现状入手,分别从价值链核心企业、商业银行及价值链层面等角度分析价值链融资策略,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价值链融资现状,主要分析内部价值链商业信用融资和外部价值链银行借款融资现况,以清晰掌握上市公司价值链融资的发展状况;(2)分析价值链核心企业综合竞争力及融资结构,以便从核心企业角度寻找上市公司价值链融资策略。利用熵权TOPSIS法对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并将平均综合得分高于样本均值的企业界定为核心企业;(3)分析价值链上下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及最优资本结构区间,以从价值链参与企业内部探讨价值链融资策略。构建资本结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对回归系数的影响,建立主成份回归模型确定资本结构的显着影响因素及作用方向,并在价值链上下游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确定最优资本结构区间;(4)分析价值链生命周期和依存度下的融资结构,以便从价值链视角制定融资策略。依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将价值链生命周期划分为构建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更新期等4个阶段,依据主营业务利润占比将上市公司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依存三类,并分析生命周期和依存度下的融资结构;(5)分别从核心企业、价值链和银行等层面提出上市公司价值链融资策略,并引入虚拟货币构建价值链融资生态循环系统,以创新价值链融资模式。研究得出:(1)价值链上商业信用融资是公司获得融资的最有利途径,银行借款有下降趋势,商业信用融资与银行借款间存在替代效应,且价值链高度依存企业的这种效应更明显;(2)价值链上游制造业上市公司中有427家被界定为核心企业,价值链下游销售业上市公司中有35家被界定为核心企业。资本密集度对制造业核心企业的影响最大,权重为0.3688,其次为流动比率,管理费用率的影响最小;速动比率对销售业核心企业的影响最大,权重为0.2674,其次为无形资产比率,存货周转率的影响最小;(3)核心企业外部资金来源充足,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占比均较高,内源融资率最低,债务融资中以商业信用为主,银行借款以短期为主,核心企业融资结构表现出明显的行业差异性;(4)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因素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更明显,企业规模和净利润增长率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有显着正向影响,资产结构、盈利能力、成长性和资产流动性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有显着负向影响;资产流动性因素对销售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更明显,企业规模对销售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有显着促进作用,成长性和资产流动性显着抑制销售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5)制造业最优理想负债率为43.65%,最优资本结构区间为[42.18%,46.38%];销售业最优理想负债率为60.46%,最优资本结构区间为[61.05%,62.98%];(6)价值链上游制造业核心企业与下游销售业非核心企业间融资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在上下游企业发展处于同一水平时,各阶段融资状况无明显差异;(7)价值链生命周期融资结构符合企业生命周期融资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8)价值链高度依存企业和低度依存企业更倾向于商业信用融资,中度依存企业更倾向于内源融资,企业价值链上融资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商业信用、内源融资、银行借款,最后是股权融资。本文的创新之处:(1)将融资的研究视角从单个企业扩展到价值链层面,拓宽了融资研究领域。将价值链管理的理念引入到企业融资中,突破了传统研究局限于单个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狭隘范围,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以大量统计数据为实证依托,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突破以往定性研究或单一研究方法的局限,为融资研究开辟了新视角。(2)利用熵权TOPSIS法确定价值链上游制造业和下游销售业核心企业,将综合得分高于平均得分的企业定义为价值链核心企业,为商业银行培育价值链核心企业提供借鉴。(3)构建价值链融资生态循环系统,引入虚拟货币“贝壳”,可实现无限分割和免手续费运作,降低了融资成本,提升了融资效率,为企业融资难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操作。
胡张帅[5](2015)在《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以兴业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在社交网络、网上购物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讯基础上的第三方支付、P2P、移动支付、余额宝及金融机构线上平台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逐渐形成规模并对传统金融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引发的技术脱媒、渠道脱媒、信息脱媒、客户关系脱媒正在逐步削弱银行传统金融的中介功能。特别是互联网巨头们依托技术平台衍生的网络生态链、海量交易数据和灵活商业模式所开发的新型支付工具和平台,对商业银行形成了巨大的挑战。随着未来的平台之争日趋激烈,互联网金融的未来业态必将形成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客户自助为主,银行远程服务为辅的经营模式。平台或“入口”,将成为所有有志于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及非金融企业的竞争焦点。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将成为其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的核心战略。本文研究商业银行如何基于互联网思维,整合现有优势资源,通过创新的模式来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在互联网金融本质特性分析以及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考察的基础上,本文以本人供职多年的兴业银行为例,从商业银行价值链重构的角度提出了构建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战略思路和策略模式。本文研究认为,面向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商业银行迫切需要通过价值链重构,探索线上线下一体化、全渠道统一管理“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依托“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战略所形成的“平台生态系统”将成为所有金融机构以及涉足金融领域的第三方机构共生共赢的主要场所。兴业银行可以通过整合升级现有平台、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拓移动金融新领域等方面来实现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综合服务平台的构建,成为互联网金融“先行者”。
张初础,金银助,毕京燕,陈浩,周华华,叶天平[6](2014)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值模式——基于价值链理论》文中认为由于价值链管理理论与内部审计内在的诸多契合性:内部审计是基础价值链上的一环,且可作为一条单独的价值链加以分析;从发展角度看,两者分别为企业战略管理方法和影响因素;从应用性角度,价值链管理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明确抓手、丰富了审计要义等,本文将价值链管理理论作为一种方法论和工具,结合商业银行价值链框架的特点,思考并总结出了三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值模式:基于业务优化的结构化审计模式、基于客户满意度的效果导向型审计模式、基于关联点的环节化审计模式,与传统审计模式相比,提供了一种目标导向性更强的新的审计视角。
余虹[7](2012)在《基于风险管理的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文中指出2011年,中国银行业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答卷,与实体经济的困境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而引发了有关银行暴利的大讨论。时隔半年,经济周期下行,存贷利差收窄,金融脱媒加剧,不良贷款上升,诸多因素使人们关注的焦点很快从暴利转向对资产质量的担忧。同样的故事已经在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得到充分演绎。这使人们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进行反思,为什么在获得超额利润之后很快就陷入危机?为什么专营风险的商业银行却因风险失控濒临破产?从基于会计利润的盈利模式和侧重于供给分析的“金融机构观”出发很难找出满意答案。本文按照“提出问题——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对策研究”的研究思路,对商业银行风险盈利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根据“金融功能观”理论和价值链理论,从客户风险服务需求出发,构建了三位一体的风险盈利模型,解析了其风险价值创造的过程,提出了最优风险盈利价值网构建的理论模型。其次,对国外特别是美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国外现有“发起—转移”风险盈利模式的不足。同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运用价值链方法和专项调查数据对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价值创造环节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盈利模式的基本特征。最后,从客户需求、经济增长、监管要求、技术进步等多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盈利模式和主要价值创造环节面临的挑战,根据风险盈利模式的内在要求,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盈利模式战略转型的对策建议。根据风险价值创造过程的内在要求,提出了风险价值链转型和风险价值网构建的转型路径。结合金融功能观理论和价值链理论,从客户需求出发,依据风险绩效标准,本文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本质上是基于风险管理的盈利模式。本文根据“金融功能观”理论,梳理了金融体系分工与专业化演化进程,比较了商业银行核心功能与各阶段风险经营的特征,指出商业银行表面上是资金融通中心,实质是风险经营的中介。此时,风险管理能力不再从属于业务拓展,不再是被动控制、转移、规避风险损失的工具,而是指导战略决策、决定发展目标,主动识别和承担风险,创造风险价值的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的风险价值创造源于客户的风险服务需求,在战略层面上通过风险经营战略、风险价值创造、风险绩效评估三个环节来实现,在操作层面上,经过风险识别、风险受让、价值创造和绩效评估四个核心环节来完成。在功能层面上,通过对风险通道、风险融资、风险融信、风险融智、风险投资五个核心功能模块的优化组合来实现。商业银行最优风险盈利价值网的构建,应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突破企业内部部门和企业边界的束缚,以风险功能模块为基本单元,在整个风险服务产业链的层面进行协同整合。2、商业银行现有盈利模式的缺陷在于风险管理从属于业务扩张,过度放大经营杠杆,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乃至爆发。国外商业银行借助金融创新,从“发起——持有”向“发起——转移”模式转型,不断放大其经营杠杆,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让客户承担了超过其风险承受能力的风险,对社会信用和流动性过度透支。国内银行一味追求货币超发下的规模扩张,忽视了经济下行的系统风险。盈利模式唯规模论,经营顺周期,利润主要源于批发业务利差收入,风险管理最终依赖政府隐性担保。在价值链构建上,忽视客户需求,价值链同质,链条冗长重复,资源配置分散、管理效率低下。3、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和价值链必须向风险盈利模式转型。从战略层面看,应根据客户风险偏好提升和风险承担需求增加的趋势,从单一的“资金融通中介”向全功能的“风险服务中介”转型,包括功能转型、方式转型和绩效评估转型等内容。具体措施包括制定风险经营战略和业务目标体系、风险管理能力升级、风险业务结构升级、构建预警指标体系等。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风险禀赋选择转型路径。从风险盈利价值创造过程看,应按照战略组合风险管理、风险业务结构优化、客户多元化、前瞻性管理研究的转型思路,对风险价值识别、风险受让、风险价值创造、风险绩效评估等进行改造,按照协同整合的原则对各辅助环节转型进行改进。商业银行价值网的构建必须打破企业组织边界的束缚。大银行应建设一体化、全功能的金融控股集团,并注意防范多元化、集团化经营的风险。中小银行应聚焦于最具风险管理优势的价值创造环节,通过战略联盟提供全功能服务,重点防范战略联盟的机会主义风险。
王晶[8](2011)在《基于价值链的银行商业模式创新 ——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今天的经济已是一个全球化的、开放的和一体化的经济,是一个既高度分工又高度综合集成的经济,诸如资金、人员、管理和品牌等资源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到空间的限制,而是更加方便和自由地流动。每个企业不过是庞大网络体系中的一个节点,彼此制约,相互依赖,这都使得银行商业模式具有更多的动态性、开放性和模糊性。随着竞争的加剧,许多产业相继颠覆了其传统的经营方式。同样,商业银行业也随着资本监管和资本约束的不断强化,社会经济结构和金融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及同业竞争加剧等多种因素的情况下对传统商业模式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思考。银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意味着发掘出新的市场需求,创造出新的消费群体,创造出新的赢利模式,用全新的方法来完成经营任务,开发出新的产品,提供客户新的服务,或者以新的方式完成商业银行运作的其他活动。银行商业模式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仅仅就某一环节进行改良的管理改革。在创新银行商业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基于系统的观点,对商业模式的关键环节做出成功创新后,还要对整体商业模式进行审视,并以系统功效最大的原则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需要满足有效性、整体性、差异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创新要求。目前如何科学分析中国银行商业模式的创新仍缺乏统一深入的理论框架支持和实证研究。本文以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在对我国商业银行充分审思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基于价值链和商业模式创新理论,通过对内外价值活动进行细分和识别,研究价值链上的不同变动方式及其自身基础价值活动的创新,并对价值活动进行重新创新整合,通过价值链重构来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探讨银行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和银行商业模式创新类型,较为直观地分析了银行在价值链重构下,银行商业模式创新,并加以实证研究,进而揭示了银行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对我国本土银行的商业模式创新有借鉴作用。通过本文的分析发现,银行商业模式在本质上是对银行全部价值活动的创新和有效整合,根据自身的资源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获得生存与发展。大量查阅有关商业模式及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的研究文献资料,把握国内外在该领域研究动向、关注热点及未来趋势,尝试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框架、路径和类型等问题所进行的深入分析和系统研究,探讨和挖掘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建立一个用于分析银行商业模式构成的价值链模型,并提出一个整合性的研究框架。通过对商业银行价值链类型重构以及价值增值环节的识别,为银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建立商业银行价值链整合模型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依此去分析银行商业模式创新机制,再通过问卷调查做商业银行价值链重构类型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最后以整个研究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而结束。本文从商业银行的管理实践出发,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银行价值类型和重构模型,准确寻找其价值增值环节,为银行商业模式创新和选择提供依据,对商业模式选择并建立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就本文的问题的提出、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研究框架与创新尝试等相关内容逐一进行概述与说明。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通过对商业模式内涵、创新类型、创新动力、创新路径以及价值链、产业链理论等方面的文献进行回顾,指出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以及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及问题研究的可行性。第三部分在阐述银行商业模式创新含义的基础上,通过对价值链重构路径及类型研究,并将商业银行价值链与商业模式创新有机结合,提出基本价值链、延伸价值链、混合价值链以及价值链价值创新对商业模式创新类型的关联性影响,设计银行商业模式创新模型,并从聚焦、延伸、混合和价值创新等几个角度探索了银行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构建银行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的分析框架,商业银行可以从价值链重构理论提出商业模式创新的四种类型:聚焦型商业模式创新、延伸型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新型商业模式创新和混合型商业模式创新。第四部分是根据前文理论分析,以中国本土商业银行样本,对中国银行价值链重构类型与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关理论假设,得出结论是商业银行基本价值链创新维度与聚焦型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商业银行延伸价值链创新维度与延伸型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商业银行价值链价值创新维度与价值创新型商业模式之间、商业银行混合价值链创新维度与混合型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用问卷调查数据对本文假设进行实证研究,验证并支持之前提出的假设,得出结论对本选择的理论工具和逻辑推理进行验证和支持。第五部分是根据价值链重构理论,对不同类型银行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和类型,总结商业模式创新的动态演化规律,并结合商业银行发展实际,提出实现银行商业模式创新的策略。第六部分对全文的研究总结,并提出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形成统一系统的理论。本文通过对关于商业模式的主要学术研究的梳理和总结,将商业银行作文研究对象,探讨和挖掘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建立一个用于分析银行商业模式构成的价值链模型,并提出一个整合性的研究框架。研究成果对商业银行具有普遍适用性。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商业模式设计时,大都是基于传统的管理理论。本文运用价值链重构理论对银行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实证研究。银行模式创新的实质是对银行价值链上个环节进行创新重构与整合,以及价值链创新引发商业模式创新的程度,全面理解银行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对商业银行研究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面对银行间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本文对商业银行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等相关问题做首次尝试,提出商业银行价值链的新分类,构建商业银行价值链整合模型,弥补了商业银行价值链研究微观层面的空白;引入商业模式的概念,将商业银行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相结合,在整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价值链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框架,并对银行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类型和实施策略等问题进行研究,目前中国银行业同质化和中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对中国商业银行管理经营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商业银行来说,研究其价值链的类型以及价值增值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帮助银行整合资源,联系自身情况,构建完善的银行价值链,寻找其价值链中的价值增值环节并确定自身在市场上的准确定位,研究银行的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及类型,能对商业银行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在方法论上提供有力的指导,从而使银行能更好的应对竞争日趋激烈和变化快速的市场环境。虽然本文对该研究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文研究主要目的是以商业银行价值链为基础,探寻银行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和类型,通过实证研究具体检验的是二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从而验证本文选取的理论工具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而商业银行创新必然会引起企业绩效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及结果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同时本文在研究银行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忽略了成本问题,但是银行在价值链重构实现商业模式创新与实现过程中一定会发生实施成本,一旦实施成本过高,而为银行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客观,不能实现价值增值,那么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不可行的。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结合成本问题对商业模式创新进行深入研究。
曹浩[9](2010)在《基于博弈论的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效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金融业商业化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正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下的不断考验,外资银行“国民化”平等地参与竞争,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所引致的一连串冲击,国内混业经营格局初现雏形等等,都使得商业银行的外部竞争环境日趋复杂。面对外部环境中的诸多不利因素,通过战略合作的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商业银行迎接挑战、冲破困境的科学发展思路。论文以商业银行为研究主体,以商业银行的外部价值链为研究主线,通过商业银行与其外部价值链上各个战略利益相关者的竞争与合作,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在于:①运用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析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明确我国商业银行所处的外部经营环境。②运用价值链理论,分析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的运行态势,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上主体间的关联问题以及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的发展动向。③将博弈论应用于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效应的研究当中,从分析外部价值链的协同效应入手,研究协同效应在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的应用,利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分别在纵向价值链和横向价值链上以“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商业银行竞合效益比较”两个博弈分析模型为例,研究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的链式效应和集群效应。④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优化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的合理化建议:在商业银行的纵向价值链上,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实施差异化战略,获取竞争优势,实施客户满意战略,吸引并建立稳定的基本客户群,加强风险管理,完善信用体系建立,保证纵向价值链上价值运动的顺畅、有序;在商业银行的横向价值链上,商业银行要转变竞争观念,树立合作意识,明确自身定位,通过技术进步等方式手段,确定合作领域,选择并细分战略合作伙伴。
陈曦[10](2010)在《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与价值链重构:兴业银行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短短的20余年间,兴业银行从一家地方性小银行逐步发展成全国上市银行,总资产突破1万亿元,跨入国内大银行之列,其发展路径与经验可为国内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本文以价值链理论为分析工具,通过考察兴业银行价值链中各项经营活动,阐释兴业银行创新重构银行传统的价值链,突出差异化的发展策略,且有效拓展企业价值链,与外部环境构成一体化的价值系统,进而实现成功转型。
二、从价值链到价值系统——银行价值链管理的新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价值链到价值系统——银行价值链管理的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价值网络视角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2.1 报业传媒企业 |
1.2.2 价值网络 |
1.2.3 商业模式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商业模式理论 |
2.1.2 价值网络理论 |
2.1.3 双边市场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
2.2.2 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
2.2.3 价值网络与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
2.2.4 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分析 |
2.2.4.1 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运行机理 |
2.2.4.2 报业传媒企业价值网络重构 |
2.2.4.3 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理论模型 |
2.2.5 简要评述 |
第3章 我国报业传媒企业价值网络重构、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
3.1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
3.1.1 价值网络重构对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促进作用 |
3.1.2 网络嵌入对价值网络重构与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关系的调节效应 |
3.1.3 商业模式创新对报业传媒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 |
3.1.4 环境不确定性对商业模式创新与报业传媒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 |
3.1.5 价值网络重构对报业传媒企业绩效的影响 |
3.1.6 商业模式创新在价值网络重构影响报业传媒企业绩效过程之中的中介效应 |
3.2 变量测量 |
3.2.1 价值网络重构 |
3.2.2 商业模式创新 |
3.2.3 企业绩效 |
3.2.4 网络嵌入 |
3.2.5 环境不确定性 |
3.2.6 控制变量 |
3.3 问卷设计与数据统计 |
3.3.1 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
3.3.2 防止偏差的控制 |
3.3.3 样本及变量描述性统计 |
3.4 信度及效度检验 |
3.4.1 价值网络重构 |
3.4.2 商业模式创新 |
3.4.3 企业绩效 |
3.4.4 网络嵌入 |
3.4.5 环境不确定性 |
3.5 相关性分析 |
3.6 假设检验 |
3.6.1 价值网络重构对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作用的检验 |
3.6.2 商业模式创新影响报业传媒企业绩效的检验 |
3.6.3 价值网络重构影响报业传媒企业绩效的检验 |
3.7 假设检验结果与讨论分析 |
3.7.1 假设检验结果 |
3.7.2 价值网络重构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促进作用 |
3.7.2.1 内部价值网络重构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促进作用 |
3.7.2.2 外部价值网络重构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促进作用 |
3.7.2.3 网络嵌入的调节效应 |
3.7.3 商业模式创新与报业传媒企业绩效及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 |
3.7.3.1 商业模式创新对报业传媒企业绩效的影响 |
3.7.3.2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 |
3.7.4 价值网络重构与报业传媒企业绩效及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效应 |
3.7.4.1 价值网络重构对报业传媒企业绩效的影响 |
3.7.4.2 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效应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内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案例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方法 |
4.1.2 案例选择 |
4.1.3 数据收集与分析 |
4.2 案例分析 |
4.2.1 浙报传媒与粤传媒商业模式创新前因因素分析 |
4.2.2 浙报传媒与粤传媒商业模式创新演进路径 |
4.3 案例讨论 |
4.3.1 价值网络重构与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
4.3.2 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与企业绩效的显着性差异 |
4.4 案例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贡献 |
5.3 管理启示 |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图目录 |
表目录 |
附录: 调研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价值星系视角下的在线教育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初心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价值链理论综述 |
1.3.2 价值星系视角下价值链理论 |
1.3.3 在线教育价值链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价值链与价值星系的理论分析 |
2.1 价值链理论分析 |
2.1.1 价值链理论 |
2.1.2 基于价值星系视角下的价值链理论创新 |
2.2 价值星系视角下的价值链理论分析 |
2.2.1 价值转移 |
2.2.2 价值协同 |
2.2.3 价值创新 |
2.3 小结 |
第三章 在线教育价值链研究 |
3.1 在线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现状分析 |
3.1.1 在线教育的定义和起源 |
3.1.2 在线教育的发展 |
3.1.3 在线教育的现状 |
3.2 在线教育价值链分析 |
3.2.1 在线教育内部价值链分析 |
3.2.2 在线教育关键价值链环节分析 |
3.2.3 在线教育行业价值链分析 |
3.3 在线教育价值链辅链分析 |
3.3.1 价值创造工具提供 |
3.3.2 价值平台提供 |
3.3.3 价值终端提供 |
3.4 .小结 |
第四章 初心教育经营发展问题 |
4.1 初心教育的案例介绍 |
4.1.1 初心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
4.1.2 初心教育在价值星系视角下研究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
4.2 初心品牌在线教育价值链模型探索 |
4.2.1 初心教育的价值链目的 |
4.2.2 初心教育下的价值链梳理 |
4.3 基于价值链理论分析初心品牌价值链存在的问题 |
4.3.1 价值转换不同阶段的问题 |
4.3.2 内部协同问题 |
4.3.3 外部协同问题 |
4.3.4 拓展业务新边界问题 |
4.3.5 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状况应对问题 |
4.4 小结 |
第五章 价值星系视角下初心教育经营对策 |
5.1 初心教育在价值转移不同阶段的经营对策 |
5.1.1 价值流入阶段:跟随策略 |
5.1.2 价值稳定阶段:重构价值角色策略 |
5.1.3 价值流出阶段:寻找“价值缝隙”,培育蓝海市场 |
5.2 初心教育价值星系内外部协同、构建联盟对策 |
5.2.1 基于价值链的内部协同策略 |
5.2.2 基于价值链的外部协同策略 |
5.2.3 提升价值星系核心企业的向心力 |
5.3 初心教育在价值星系视角下的创新性对策 |
5.3.1 持续性创新对策 |
5.3.2 破坏性创新对策 |
5.4 疫情等突发性问题的综合对策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策略与建议 |
6.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价值链融资及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价值链融资的相关理论及机理分析 |
2.1 相关理论 |
2.1.1 价值链理论 |
2.1.2 融资理论 |
2.1.3 价值链融资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价值链合作伙伴的内涵 |
2.2.2 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区别与联系 |
2.2.3 融资结构与资本结构的关系 |
2.3 上市公司价值链融资机理分析 |
2.3.1 核心企业对价值链融资的作用机理 |
2.3.2 价值链上下游参与者对价值链融资的作用机理 |
2.3.3 资本结构对价值链融资的作用机理 |
2.3.4 各章节关联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上市公司价值链融资现状分析 |
3.1 上市公司价值链上商业信用融资现况分析 |
3.1.1 价值链商业信用融资指标选取 |
3.1.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3.1.3 价值链商业信用融资现况分析 |
3.2 外部价值链银行借款融资现状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价值链核心企业融资结构分析 |
4.1 价值链核心企业评价体系 |
4.1.1 价值链核心企业评价指标的选取 |
4.1.2 价值链核心企业评价方法 |
4.1.3 价值链上游制造业核心企业评价结果 |
4.1.4 价值链下游销售业核心企业评价结果 |
4.2 价值链核心企业融资结构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价值链内部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及优化分析 |
5.1 价值链上下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5.1.1 资本结构影响因素指标分析 |
5.1.2 价值链上游制造商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5.1.3 价值链下游销售商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5.1.4 价值链内部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行业差异性分析 |
5.2 价值链内部最优资本结构分析 |
5.2.1 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 |
5.2.2 价值链上下游资本结构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价值链生命周期与依存度下融资分析 |
6.1 价值链生命周期融资分析 |
6.1.1 价值链生命周期的构建 |
6.1.2 价值链生命周期融资匹配分析 |
6.1.3 价值链生命周期融资结构分析 |
6.2 上市公司价值链依存度下融资分析 |
6.2.1 价值链依存度下融资结构分析 |
6.2.2 价值链依存度融资与银行借款间关系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不同层面下价值链融资策略 |
7.1 核心企业层面 |
7.1.1 增强技术研发水平和价值链产品的创新能力 |
7.1.2 增强流动营运资金的管理 |
7.1.3 加强与上下游的信用合作关系 |
7.1.4 注重规模化生产 |
7.2 价值链层面 |
7.2.1 制定与价值链发展相匹配的生命周期融资策略 |
7.2.2 提高价值链中度依存度企业占比 |
7.2.3 协调商业信用融资与银行借款间的关系 |
7.3 银行层面 |
7.3.1 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
7.3.2 与核心企业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
7.3.3 增加核心企业价值链融资的参与度 |
7.4 价值链融资生态循环系统 |
7.4.1 价值链融资生态循环系统的构建 |
7.4.2 价值链融资生态循环系统的运行模式 |
7.4.3 价值链融资生态循环系统的运作机制 |
7.4.4 价值链融资生态循环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A 制造业综合评价Python代码 |
附录B 制造业核心企业评价结果汇总 |
附录C 销售业综合评价Python代码 |
附录D 销售业企业评价结果汇总 |
附录E 制造业优化企业综合评价结果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参考文献 |
(5)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以兴业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研究 |
1.2.2 关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与价值链重构的研究 |
1.2.3 关于商业银行综合服务平台构建的研究 |
1.2.4 关于互联网金融综合平台发展预测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分析 |
2.1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 |
2.1.1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 |
2.2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挑战 |
2.2.1 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挑战 |
2.2.2 对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功能的挑战 |
2.2.3 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挑战 |
2.3 我国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实践 |
2.3.1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现状分析 |
2.3.2 我国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合分析 |
第三章 互联网思维下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与价值链重构 |
3.1 互联网对金融变革的本质 |
3.1.1 基于大数据的变革 |
3.1.2 商业模式生态化变革 |
3.1.3 客户行为的转变 |
3.2 面向互联网的商业银行战略转型 |
3.2.1 商业银行竞争优势 |
3.2.2 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方向 |
3.3 商业银行的价值链重构和商业模式创新 |
3.3.1 商业银行价值链重构分析 |
3.3.2 商业银行价值链重构及商业创新的设想 |
第四章 兴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构建 |
4.1 兴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实践分析 |
4.1.1 兴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
4.1.2 兴业银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转型与变革 |
4.2 互联网视角下的兴业银行价值链重构解析 |
4.3 互联网思维下商业银行综合服务平台的构建思路 |
4.3.1 综合服务平台架构 |
4.3.2 业务渠道 |
4.3.3 收益来源 |
4.3.4 内部管理 |
4.4 兴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构建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基于风险管理的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有关盈利模式的文献综述 |
2.1.1 有关商业模式本质的文献 |
2.1.2 有关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结构及功能的文献 |
2.1.3 有关商业模式创新的文献 |
2.2 价值链、价值网相关文献 |
2.2.1 价值链理论的演化 |
2.2.2 价值创造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文献 |
2.2.3 价值链视角的顾客价值相关文献 |
2.3 有关银行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和经营模式的文献 |
2.3.1 国外有关银行盈利模式的文献 |
2.3.2 国内有关银行盈利模式的文献 |
2.4 有关商业银行价值链的文献 |
2.5 有关银行风险经营的相关文献 |
2.5.1 国外相关文献 |
2.5.2 国内相关文献 |
2.6 现有文献评述 |
2.6.1 现有文献带来的启示 |
2.6.2 现有文献的不足 |
3 商业银行风险盈利模式的理论研究 |
3.1 基于风险视角的相关概念 |
3.1.1 风险、风险价值与会计利润 |
3.1.2 银行风险盈利模式的界定 |
3.1.3 商业银行的风险类型、风险收益率及其影响因素 |
3.2 商业银行现有盈利模式简析 |
3.2.1 基于经济资本的盈利模式 |
3.2.2 基于流程再造的盈利模式 |
3.2.3 基于动态风险的盈利模式 |
3.2.4 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价值链解析 |
3.3 商业银行的风险经营特质及其演化 |
3.3.1 商业银行的风险经营特质 |
3.3.2 商业银行风险经营演化的阶段特征 |
3.4 客户风险服务需求的产品分析与功能分析 |
3.4.1 客户风险服务需求的产品分析 |
3.4.2 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功能分析 |
3.5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要素构成解析 |
3.5.1 资源要素 |
3.5.2 能力要素 |
3.6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因素 |
3.6.1 系统性因素的影响 |
3.6.2 行业因素的影响 |
3.6.3 自身因素的影响 |
3.6.4 发展阶段的影响 |
3.7 商业银行风险盈利模式解析 |
3.7.1 基于风险价值创造的商业银行风险盈利模式解析 |
3.7.2 风险战略环节的价值活动 |
3.7.3 风险价值创造环节的价值活动 |
3.7.4 风险绩效评估环节的价值活动 |
3.7.5 商业银行风险盈利模式的主要特征 |
3.8 商业银行风险盈利价值网构建的理论分析 |
3.8.1 风险盈利价值网模型的基本假设 |
3.8.2 商业银行价值创造函数的构建 |
3.8.3 商业银行价值创造函数决定因子的引入 |
3.8.4 最优风险盈利模式的判定原则 |
4 国际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演化与启示 |
4.1 全球金融业的分工演进 |
4.1.1 金融分工演化的逻辑结构 |
4.1.2 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脉络与阶段特征 |
4.1.3 全球金融业的功能互补与互替 |
4.2 全球金融风险的演化与风险服务价值链的裂解 |
4.2.1 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演化带来的挑战 |
4.2.2 客户多元化风险服务需求变化带来的挑战 |
4.2.3 风险服务价值链的裂解 |
4.2.4 商业银行网络化分工协作的发展趋势 |
4.3 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变迁的价值链解析 |
4.3.1 美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变迁(1934-2010) |
4.3.2 盈利模式变迁的价值驱动因素 |
4.3.3 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演化的阶段特征 |
4.4 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盈利模式特征分析 |
4.4.1 商业银行风险经营的基本特征 |
4.4.2 传统“发起——持有”模式的特征 |
4.4.3 现代“发起——转移”模式的特征 |
4.4.4 对“发起—转移”模式的边际改进 |
4.5 国外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启示 |
5 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价值链分析 |
5.1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与资产质量变化 |
5.1.1 盈利变化情况 |
5.1.2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变化情况 |
5.2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实证分析 |
5.2.1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2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因子分析 |
5.2.3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聚类分析 |
5.3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价值链解析 |
5.3.1 负债业务发展现状 |
5.3.2 资本管理发展现状 |
5.3.3 资产业务发展现状 |
5.3.4 客户服务与渠道建设现状 |
5.3.5 风险管理现状 |
5.3.6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
5.3.7 信息化建设现状 |
5.3.8 流程化建设现状 |
5.4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特征及成因 |
5.4.1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主要特征 |
5.4.2 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盈利模式的成因 |
6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盈利模式转型战略研究 |
6.1 传统盈利模式面临的挑战 |
6.1.1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了新挑战 |
6.1.2 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压缩商业银行利差区间 |
6.1.3 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模式形成重大冲击 |
6.1.4 技术进步将动摇现有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基础 |
6.1.5 日趋严格的银行监管对银行盈利能力提出重大挑战 |
6.2 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盈利模式的风险集聚 |
6.2.1 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盈利模式的风险聚集与积累 |
6.2.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 |
6.3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直接驱动力 |
6.3.1 客户风险服务需求分化要求盈利模式转型 |
6.3.2 系统性金融风险化解倒逼盈利模式转型 |
6.4 基于金融功能观的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目标 |
6.4.1 金融功能观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启示 |
6.4.2 专业化风险服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核心目标 |
6.4.3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盈利模式转型的核心内容 |
6.4.4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风险盈利模式的战略选择 |
6.4.5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盈利模式转型的着力点 |
7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价值创造环节转型研究 |
7.1 我国商业银行现有价值链面临的挑战 |
7.1.1 负债业务面临的挑战 |
7.1.2 资本业务面临的主要挑战 |
7.1.3 资产业务面临的主要挑战 |
7.1.4 中间业务面临的主要挑战 |
7.1.5 市场营销面临的挑战 |
7.1.6 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
7.1.7 业务流程建设面临的挑战 |
7.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盈利模式核心价值创造环节转型对策 |
7.2.1 核心价值创造环节转型思路 |
7.2.2 风险价值识别转型 |
7.2.3 风险受让业务转型 |
7.2.4 风险价值创造转型 |
7.2.5 风险绩效评估转型 |
7.3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盈利运营中心转型对策 |
7.3.1 产品研发转型 |
7.3.2 市场营销转型 |
7.3.3 人力资源转型 |
7.3.4 信息系统转型 |
7.3.5 业务流程转型 |
8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盈利价值网构建路径研究 |
8.1 模块化风险盈利价值网构建的理论分析 |
8.1.1 商业银行随需而变的模块化发展趋势 |
8.1.2 构建模块化风险盈利价值网的行业特质 |
8.1.3 风险盈利价值网构建的博弈分析 |
8.2 模块化风险盈利价值网构建路径比较 |
8.2.1 模块化风险盈利价值网构建路径的理论分析 |
8.2.2 基于旧木桶理论的风险盈利价值网构建路径 |
8.2.3 基于新木桶理论的风险盈利价值网构建路径 |
8.3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盈利价值网构建的原则、策略与风险控制 |
8.3.1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盈利价值网构建的原则 |
8.3.2 大型商业银行风险盈利价值网的构建策略 |
8.3.3 中小型商业银行风险盈利价值网的构建策略 |
9 研究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9.1 基本研究结论 |
9.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9.2.1 不足之处 |
9.2.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价值链的银行商业模式创新 ——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1. 绪论 |
1.1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
1.1.1 研究内容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主要研究思路 |
1.3 研究框架与创新 |
1.3.1 研究框架 |
1.3.2 论文的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商业模式相关理论 |
2.1.1 商业模式内涵 |
2.1.2 商业模式创新类型研究综述 |
2.1.3 商业模式创新动力研究综述 |
2.1.4 商业模式创新途径研究 |
2.2 价值链理论 |
2.2.1 价值链的概念 |
2.2.2 价值链与商业模式的联系 |
2.3 产业链与价值链及产业链整合 |
2.3.1 产业链的涵义 |
2.3.2 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区别和联系 |
2.4 本章小结 |
3. 银行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链视角 |
3.1 商业银行内部价值链的体系分析 |
3.1.1 商业银行的基本价值活动 |
3.1.2 商业银行的辅助价值活动 |
3.2 商业银行外部产业价值链系统分析 |
3.2.1 商业银行的纵向价值链系统 |
3.2.2 商业银行的横向价值链系统 |
3.3 价值链重构与商业模式的关系 |
3.3.1 商业模式创新与价值链重构的内涵 |
3.3.2 基于价值链重构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性分析 |
3.3.3 银行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 |
3.4 银行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3.4.1 聚焦价值链的重构形式——价值链拆分 |
3.4.2 价值链的整合形式——延伸价值链活动 |
3.4.3 基本价值链的重构形式——价值活动创新 |
3.5 价值链视角下的银行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
3.5.1 价值链聚焦型模式创新 |
3.5.2 价值链延展型模式创新 |
3.5.3 价值创新型模式创新 |
3.5.4 混合型模式创新 |
3.5.5 银行商业模式创新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4. 商业银行价值链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 |
4.1 研究模型设计与假设提出 |
4.1.1 研究模型设计 |
4.1.2 理论假设 |
4.2 变量定义与问卷设计 |
4.2.1 商业银行价值链的变量定义与问卷设计 |
4.2.2 银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变量定义与问卷设计 |
4.3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
4.3.1 数据收集 |
4.3.2 样本概况 |
4.4 研究变量效度与信度检验 |
4.4.1 信度检验 |
4.4.2 效度检验 |
4.5 假设检验与相关分析 |
4.5.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我国银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对策 |
5.1 优化价值链,突出增值环节 |
5.2 大力开发金融产品类型 |
5.3 建立资源共享与交流机制 |
5.4 加强与其组织机构的合作 |
5.5 合理选择外包业务和外包方式 |
5.6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6.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9)基于博弈论的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对国内外研究动态的综合评述 |
1.3 论文的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的写作思路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的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商业银行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
2.1 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与形势分析 |
2.1.1 国民经济运行形势分析 |
2.1.2 金融运行形势分析 |
2.2 银行业的经济特性分析 |
2.2.1 银行业竞争性进一步加强 |
2.2.2 银行业的竞争环境急剧变化 |
2.2.3 中资银行的地位得到巩固 |
2.2.4 中间业务成为竞争焦点 |
2.3 金融监管与政策法规因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分析 |
3.1 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的运行态势分析 |
3.1.1 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的行业竞争结构 |
3.1.2 商业银行在其外部价值链上的主体特征 |
3.2 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的关联分析 |
3.2.1 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的纵向关联分析 |
3.2.2 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的横向关联分析 |
3.3 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的发展动向 |
3.3.1 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价值链 |
3.3.2 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是信息传递链 |
3.3.3 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是资金流动链 |
3.3.4 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是战略合作链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博弈论视角下的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效应分析 |
4.1 商业银行的外部价值链效应 |
4.1.1 外部价值链的协同效应 |
4.1.2 协同效应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应用 |
4.2 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效应的博弈分析 |
4.2.1 博弈论的基本理论概述 |
4.2.2 纵向价值链上链式效应的博弈分析 |
4.2.3 横向价值链上集群效应的博弈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优化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的合理化建议 |
5.1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战略以优化商业银行纵向价值链 |
5.1.1 实施差异化服务战略获取竞争优势 |
5.1.2 实施客户满意战略建立稳定的基本客户群 |
5.1.3 完善客户征信体系有效控制违约风险 |
5.2 实施一体化战略以优化商业银行横向价值链 |
5.2.1 转变竞争观念树立合作意识 |
5.2.2 确定合作领域并选择合作伙伴 |
5.2.3 明确自身与合作伙伴的合理定位 |
5.2.4 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来保障一体化顺利形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10)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与价值链重构:兴业银行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一、价值链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二、商业银行实施价值链重构与战略转型的意义 |
三、兴业银行的价值链重构解析 |
(一) 基本活动 |
1. 资金筹措环节。 |
2. 资金运用环节。 |
3. 市场营销环节。 |
4. 风险管理环节。 |
(二) 辅助活动 |
1. 组织架构环节 |
(1) 零售事业部制改革。 |
(2) 对分支行的充分授权。 |
(3) 地域资源优化策略。 |
2. 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环节。 |
(三) 价值链延伸。 |
四、从价值链到价值系统——银行价值链管理的新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GD银行XX分行零售业务转型研究[D]. 周新姿. 西北大学, 2021
- [2]基于价值网络视角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 任义忠. 山东大学, 2020(12)
- [3]价值星系视角下的在线教育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初心教育为例[D]. 曾冰. 闽江学院, 2020(08)
- [4]价值链融资及其策略研究[D]. 常建伟. 江苏大学, 2019(10)
- [5]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以兴业银行为例[D]. 胡张帅. 东南大学, 2015(02)
- [6]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值模式——基于价值链理论[A]. 张初础,金银助,毕京燕,陈浩,周华华,叶天平. 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4, 2014
- [7]基于风险管理的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D]. 余虹. 西北大学, 2012(04)
- [8]基于价值链的银行商业模式创新 ——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例[D]. 王晶.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2)
- [9]基于博弈论的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效应分析[D]. 曹浩.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03)
- [10]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与价值链重构:兴业银行个案[J]. 陈曦. 福建金融,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