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年第32卷1~12期主题词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刘鹏年[1](2016)在《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舰载航空医学是为适应舰载机飞行员的特殊医学保障需求而诞生的一门特色学科,涵盖舰载机飞行员选拔、训练、作战、驻训、试验、装备以及事故调查等职业生涯全过程,是利用生物医学技术开展相关生物学、医学、心理学、人机工效学、工程学、信息科学和人因素研究,保障舰载机飞行员生理心理健康和海上飞行安全,提高舰载机飞行员作业效能的医学专业分支。由于舰艇自身特有的条件属性,导致舰载机飞行员的医学保障需求与普通岸基飞行员医学保障有着较大区别。随着我军航母训练舰“辽宁号”正式入列,舰载航空医学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风险与挑战,加强舰载航空医学保障水平,对提升我军战斗力意义重大。及时且全面地获取国内外舰载航空医学相关研究领域信息,为相关科研工作提供专题知识服务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纵观世界舰载航空医学发展史,美军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舰载机飞行员医学保障方面业已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收获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在舰载航空医学研究方面,无论是指导思想、发展战略、技术水平均领先于世界,积累有大量极具价值的资料。为及时、全面获取美军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舰载航空医学相关科研成果,为专题信息的搜集、评价、组织提供合适的技术路径,为军事医学知识服务系统的研建提供有益的范式,为实现我军战略转型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故开展本研究。本研究运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层次分析、系统分析和文献计量相结合的方法,在系统调研舰载航空医学需求和美军相关信息来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专题知识服务模式,设计了专题知识服务平台系统架构,开发了专题知识服务平台原型。为相关科研人员学习借鉴美军经验,降低信息获取成本,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精准信息保障,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论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聚焦了主要研究内容,设计了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明确了研究目标。第二部分,探讨了知识服务的定义、相关定律、相关方法和意义,分析了传统信息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针对专题知识服务在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服务中的优势,设计了专题知识服务模式构建流程,构建了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第三部分,解析了舰载航空医学的定义。从时间范围、明确用户、需求规律、主要用途、问题本质和服务形式六个方面,确定了知识需求的规范化表示方法。从需求的认识和转化规律上,构建了需求的获取流程,运用“以目标为中心”的情报分析方法,完善了知识需求获取分析的逻辑过程,形成了“确定目标-问题分析-建立模型-评估数据-填充模型”的需求分析流程。从舰载航空医学保障阶段专题知识需求、保障功能专题知识需求、保障机构专题知识需求和保障内容知识需求四个方面,对舰载航空医学的知识需求进行了多维分类分析。其中,保障阶段涉及试验试飞、飞行员选拔、飞行训练、作战部署、休整驻训、装备研制、事故调查七个阶段。保障功能涉及健康维护、伤病救治、能力促进三个方面。保障机构涉及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和训练机构三类。保障内容涉及卫生学、生理学、心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医学工程、毒理学和药理学八个大类。第四部分,运用文献计量和文献调研等方法,统计分析了美海军航空医学研究实验室1975-2010年发文及其来源。分析、判读、梳理了美海军官网、美国政府科技报告以及部分公开出版物,为相关信息采集提供客观依据。本研究相关信息来源均为公开来源,主要来自互联网,其中美国商务部国家技术情报服务局和国防科技情报中心是最重要的科技报告来源;美军相关科研机构网站是获取新闻、命令、图片的最佳途径;部分商业数据库、搜索引擎资源、学协会报告、视频网站、期刊内部资料等是重要的补充来源。第五部分,运用文献调研、统计分析、专家咨询方法,确定了专指优先、科研传承、需求变化、类型多样的检索原则,确定了核心检索词和检索策略,提出了基于舰载机型号的关键词获取创新思路。对相关信息来源内容信息进行下载,并对获取的结果进行格式规范整理。探讨了从作者分析、主题发现和时间演进三个方面对获取的文献信息进行知识发掘的可行性。第六部分,分析了中国和美国舰载航空医学相关多个知识组织体系,提出了建立以专题分类主题一体化表为基础,基于领域本体的多层次专题知识组织方法。结合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需求,定义了信息元数据和数据间的逻辑结构,构建了包含主题词、保障功能、保障阶段、文献信息、研究机构和舰载航空医学分类的舰载航空医学领域本体,实现了专题知识组织标引功能。第七部分,完成了专题知识平台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设计了平台构建流程,明确了平台的目标定位。按照功能需求,设计了管理模块、检索模块、百科模块、知识模块、个性模块、新闻模块六个功能模块。提出了平台系统设计原则和系统架构,从数据的获取、存储、计量、展示四个方面讨论了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根据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服务平台的设计需求,选择了适用的开发工具,实现了专题知识服务平台初始功能。第八部分,对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对研究的创新点进行了梳理,对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
李杰[2](2016)在《安全科学结构及主题演进特征研究 ——基于Web of Science科技文本知识单元共现分析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安全科学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门类,已经有近三十年的历史。自安全科学诞生以来,关于其科学性的讨论持续不断。安全科学结构是安全科学基础性问题研究和讨论的核心主题之一。特别是在当前背景下,各个学科出现了空前的交叉、融合。要明晰安全科学的结构便更加困难,当然对安全科学结构的分析和讨论也显得更加有意义。基于此,本文将以安全科学长期积累的科技文本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文献知识单元在空间上形成的客观的共现现象进行挖掘分析,以获取安全科学结构的特征及演进情况。首先,本文从科技文本知识单元共现理论和方法入手,对科技文本知识单元的共现现象的数学原理、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基于领域的共现、期刊共现(期刊共被引、耦合)以及主题共现演化的科学结构分析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分析方法。在对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性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本文选取国际上用于科技文本挖掘的权威数据库Web of Science作为本文分析的核心数据集。按照分析的需求和分析能力,对得到的65918篇安全研究论文的数据和7853篇职业安全论文数据进行分析。将整体安全研究的文献分别从基于领域共现的安全科学的宏观科学结构、基于期刊共现的中观科学结构和基于主题共现的微观安全科学结构进行了分析。并选择职业安全领域作为安全科学研究的典型领域进行了重点的分析和讨论。其次,安全科学的宏观科学结构通过全科学领域叠加和本地数据的领域关系构建。全科学结构地图的分析得到:在整个科学领域的叠加结构上主要分布在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健康与社会问题以及心理学等领域的聚类中。安全科学结构分析得到安全子领域主要分布在药理学、外科、公众环境职业健康、普通内科以及肿瘤等方面。进一步依据全领域科学结构图,对安全科学的学科多样性进行测度,得到安全科学的跨学科性是非常显着的。本地安全科学领域共现的科学结构结果显示,安全科学的领域结构按照顺时针依次为“经济、商业、管理”、“信息科学”、“工程学”、“生物技术和化学”、“医学、药学、疾病”、“心理、教育”以及“社会学”,网络分析的结果揭示出领域之间共现频次排在首位的为“工程,工业——运筹研究&管理科学”。再次,安全科学的中观结构通过全科学期刊结构地图叠加和本地数据的期刊共现分析构建。从全科学地图上来看,安全科学涉及的期刊广泛地分布在整个期刊结构地图上,一方面证明了安全科学的交叉学科属性,另一方面,安全科学的重点领域主要分布在医药-医疗-临床;物理-化学-材料及其心理-健康-教育-经济领域。本地数据的安全科学期刊共现和耦合的科学结构结果显示,安全科学的结构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医学安全问题研究和技术与工程安全问题研究,它们之间通过“质量,健康,卫生”等领域连接。从时序演化上来看,虽然整体上基于期刊的安全科学结构整体结构稳定,但还是发现了早期的工程技术安全方面的期刊群落包含的安全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了核科学技术方面。最后,安全科学的微观结构及其演进通过主题的时序趋势和共词网络的演进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了基于主题的安全科学结构、不同时间分段中安全科学研究主题的特征,以及随着时间发展主题的转变情况。鉴于安全科学本身的复杂性,对安全科学结构整体的挖掘的基础上,笔者从子数据中专门从主题角度分析“职业安全”结构,并进一步对职业安全的研究前沿主题进行了探测。结果显示国际职业安全主题结构主要分为“职业伤害”和“职业暴露”两个方面,通过使用中文数据样本比较基于主题的科学结构一致。从整体上看,国际的职业安全研究主题更加丰富。本文通过安全科学结构和主题演进的研究,还对安全科学未来研究和发展进行了讨论。
马红梅[3](2013)在《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挖掘和整理滋水涵木法的中医理论基础及其历史渊源,运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方法对近年来采用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文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最佳证据,并初步确定治疗该病的优势方药,同时综合分析“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实践意义。方法:按照检索策略检索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检索出题录,在清华同方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全文,未检索到的文章从重庆维普咨询有限公司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全文,通过电子检索还未查到的文献再通过手工检索全文。文献入选标准为滋水涵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或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方法采用循证医学评价方法。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所有纳入研究的资料进行一般情况定量和定性分析,对符合4定量分析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滋水涵木方药及滋水涵木方药联合其他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题录1547条,最后纳入文献35篇,其中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文献2篇(1-2),(2-2);以就诊顺序随机分组的文献3篇(1-6)(,1-14),(1-15);随机双盲分组文献2篇(2-6),(4-2);按照多中心分层随机分组文献2篇(2-1),(4-3);按分层随机2篇文献(1-10),(4-1)。没有1篇研究报告了随机隐匿。有12篇文献报告随访,5篇文献报告了病例脱落,没有1篇研究报告了使用了意向性治疗分析。总体评价结果显示,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资料所采用的方法学的质量较低,少量文献采用盲法,不良反应观察较少提及,缺少长期临床效果的数据,设计方案有待完善和提高。结论:目前,在滋水涵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中,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研究方案数量逐年增长,研究质量逐渐提高,但总体质量较低,临床科研试验设计水平有待提高。在补益肝肾类方药中,采用一贯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抗病毒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组。左归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提高总有效率和ALT复常率方面优于其他组。滋肾清肝饮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药。在补肝肾清热利湿方药中,补肾冲剂加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总有效率方面和抗病毒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单方药报道中药组,研究文献缺乏,尚需临床深入研究。
魏民[4](2010)在《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中国医学文摘系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编译出版委员会批准出版的具有报道性质的医学科学技术文献检索系列期刊,共18个分册(包括内科学、外科学两个分册的英文版),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系列杂志,在国内的医学领域,为科技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各种数据库的广泛应用等,该系列刊物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存在的意义也受到了质疑。所以,该系列的大部分刊物已经转变为一次文献,但仍有少部分刊物继续坚持原有办刊宗旨与方向,继续出版文摘类期刊。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对本系列刊物做全面、深入地分析,获得对其发展现状的基本认识,研究适合中医检索类刊物的发展模式。方法:通过电话咨询、发放调查问卷、直接去杂志社访谈、网上调查、召开专家座谈会等方式,对《中国医学文摘》系列杂志的发展及生存现状进行调研。1出版情况调研分析调研国内医学文摘系列杂志创办、发展的状况,分析各种影响期刊发展的因素。2典型分析选择2-3种有代表性的刊物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其栏目设置、内容收录、广告安排等方面的特点。3不同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选择发展较好、转为一次文献的期刊和停刊杂志进行对比研究,并加以分析。4文摘刊物与全文数据库相关关系的探讨分析有代表意义的国内的全文数据库对文摘刊物的冲击;以及对文摘刊物自身优势及存在价值的分析。5医学文摘发展方向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专家咨询法等,对中医文摘发展方向进行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共18个分册的生存状况:①转为一次文献:从2006年开始,先后共计有10种杂志转为一次文献,同时变更了刊名。他们分别是:2006年5月,《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更名为《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6年8月,《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更名为《内科》。2009年更名的共有8种,《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更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国医学文摘:放射诊断》更名为《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国医学文摘:计划生育妇产科学》更名为《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更名为《中国临床护理》,《中国医学文摘:检验与临床》更名为《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更名为《中国临床新医学》,《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更名为《中国癌症防治》,《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更名为《中国肿瘤外科杂志》。②停刊及休刊:《中国医学文摘:眼科学》于2002年停刊;《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于2009年休刊1年。③保持原有办刊形式:2009年,《中国医学文摘》系列仍有6种期刊继续编辑、出版、发行,包括:《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英文版》、《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英文版》、《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中国医学文摘:中医》。(2)期刊转型原因分析:科技期刊的发展反映了相关领域的学术活跃度,文摘型18种期刊几乎涵盖了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提高,中医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现代化步伐加快,中医药研究文献海量增加,仅凭几十页或上百页的纸质期刊已无法收录承载。再有,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越来越全,医疗科研人员更习惯用网络搜寻信息。因此认为,医学文摘类期刊基本上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所以,本系列多数期刊已改为一次性文献,这样,不仅为医疗科研人员提供交流的平台,而且对广告的投放也将十分有益。(3)中医文摘特殊性分析:对于不同学科领域的文摘类期刊,应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1年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特点、新的机遇,有利因素和条件前所未有,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全国已有76%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已经覆盖中西部所有的县,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覆盖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份。在这些地区,文摘类杂志还起着图书馆的作用。自1792年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问世以来,传统医学期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对医学学术传播、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当年的发行量,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的信赖程度,也表明中医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结论:《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可以继续办下去,但要向全(收录信息文献全)、便(检索应用方便)、快(出版周期短)方向发展,向国内外传递我国最新的中医药研究信息,及时报道国内中医药领域研究的新理论、新成果、新经验和新技术,为临床、科研和教学等服务,为弘扬中医药事业服务。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对全国医学类检索期刊进行全面、系统、严谨的调研。2.对办刊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3.对我国中医领域中发展文摘刊物提出有意义的建设性意见。创新点:通过本次研究,探讨出《中国医学文摘;中医》作为检索类刊物可以与中医药类一次文献竞争的对策。
王倩[5](2005)在《农林业相关文献重要检索工具——美国《生物学文摘》简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殷新[6](2005)在《从15年相关文献的计量学分析探讨中医治疗黄褐斑的规律》文中认为【研究背景】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呈慢性经过,病程顽固,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美观。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虽然研究广泛,但对其发病原因和病变机制的研究至今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更缺乏理想的治疗手段和方法,这与临床实际需要极不适应。就目前治疗黄褐斑的现状来看,西医治疗多采用外治法,虽有一定效果,但也有一定毒副作用;口服常用维生素C和E,疗效尚欠理想。而中医药治疗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具有突出整体调节、疗效稳定、副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成为治疗黄褐斑的有效理想途径。长期以来,许多单位和个人对黄褐斑的中医药疗法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文献报道也越发频繁。 【目的及意义】 随着黄褐斑研究的发展,国内发表了大量的与黄褐斑中医疗法相关的文献,但文献和资料都是零碎的未经梳理的。纵观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中,尚缺乏该领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未能对该病的中医治疗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作总体把握。本研究就是采用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对15年间关于中医治疗黄褐斑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以求总体把握该病的国内中医治疗状况及发展动向,为今后对该病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依据。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采用定量手段,通过对1990年至2004年9月间国内公开发表的黄褐斑中医疗法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其年代文献量、文献地区分布、期刊载文量、文献研究类型、中医治疗方式、辨证分型、辨证处方、辨证用药、专方处方、专方用药等指标来回顾祖国医学治疗黄褐斑15年的发展,并对当前的研究现状、治疗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估测今后中医药研究的趋势。 【研究结果及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黄褐斑中医治疗方向的文献量持续增长,特别是2000年以来该领域的研究处于相当活跃的阶段。可以预测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国内有关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研究将不断深入,相应的文献量将持续增加。文献的地区分布呈明显的不均衡状态,文献主要产出地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及中部科研实力较强的地区,其中江苏省的研究机构对该方面的研究已处于国内领先,逐渐成为国内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研究的核心地区。文献的期刊分布主要以中医药类杂志为主,而皮肤病和美容类的杂志这些专业性较强的刊物比例较低,今后有必要加强。根据实验设计对照、齐同、随机、重复的原则,目前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研究仍以低质量水平研究为主,研究设计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嵬[7](2004)在《《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收集和梳理我国正式公开发行的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期刊目录和内容,探讨和建立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统一规范的等级评定标准,以解决长期以来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缺乏权威性等级鉴定标准给晋升职称、申报课题、申报各类奖项带来的不便。填补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图书馆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提供权威性的决策支撑。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我国现有公开发行的,具有正式刊号的96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包括建筑设计类52种;景观园林设计类8种;规划设计类14种;室内设计类22种)期刊杂志。 首先,我们采用打分入围的方法先将所有期刊进行初评。分别按设定的七个得分项打分,完成对期刊评定中“定量”的研究。确定出入围期刊,共59种。 第二步,对入围期刊进一步完成“定性”的研究,即对期刊所刊学术论文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并针对每本期刊,有选择地对刊出论文阅读、评论,并作出简评,进一步筛选出核心期刊和一级期刊,共30种。确定二级刊物29种。 第三步,再从筛选出的核心、一级刊物中挑选出一级期刊,共10种。 第四步,甄选出最为优秀的核心期刊共20种。 由此得出研究结果: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期刊,核心刊物(权威学术期刊)20种;一级刊物(重要学术期刊)10种;二级刊物(一般学术期刊)29种。 本研究课题建立了一套较科学、客观、严谨的鉴定方法,可以作为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的研究基础。同时,等级鉴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待进一步探讨此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进行动态的跟踪研究。
刘文强[8](2021)在《网络健康社区热点疾病话题识别与演化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互联网+医疗”产业的发展,众多网络健康社区以其便捷的线上问诊方式,破除传统医疗服务的时空壁垒,优化就诊流程,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的同时,也积累了海量的医疗文本数据,为进一步研究高发疾病的话题演化趋势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然而,网络健康社区文本大多为非结构化数据,且口语化特性明显,数据处理难度较大。因此,如何针对上述文本特性进行准确高效的挖掘处理,是提高热点疾病话题趋势演化分析可靠性和有效性所面临的关键性难题。本文基于疾病话题强度演化分析的角度,对医患问答文本中的热点疾病话题识别与演化方法开展深入研究:首先,基于置信学习对误标语料进行检测与纠正处理,以提高语料的质量。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语料多为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专业术语难以识别、实体边界难以确定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多特征融合的命名实体识别模型(MF-NERM)。该模型基于词汇增强的方法,融合多种文本语义特征,将文本的字符表示、句向量、形态、词性以及字符位置信息嵌入到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层中,同时,结合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编码和条件随机场评分机制,对语料数据中的疾病、症状、检查和治疗4类病症实体进行识别。其次,针对传统LDA算法在面向疾病主题挖掘方面存在的主题表达性差,语义稀疏等问题,提出了面向网络健康社区文本的实体增强主题模型(MEETM)。该模型将病症相关的实体标签以及相关参数引入主题模型的生成过程中,从而增强建模过程中的语义约束,充分挖掘文本中的热点疾病主题,并将相似疾病主题进行合并,进而形成疾病科属话题。此外,在建模过程中利用吉布斯采样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推断求解,提高了模型在多源数据融合下的泛化能力。最后,为探究疾病话题在时序关系下的强度演化趋势,本文设计了基于马尔科夫链疾病话题演化分析方法。该方法将文本按时间属性将其划分到不同的时间窗口,计算各疾病话题在当前时间窗口内的强度,并对相邻时间窗口内的疾病话题进行关联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话题趋势值,并将其变化范围细分为四个状态变化子空间,构建各话题的初始状态向量及马尔可夫链状态转移矩阵,从而对下一时间窗口内的话题强度趋势进行预测。本文所提出的研究方法,为网络健康社区热点疾病话题的识别与话题强度趋势演化提供了新的途径,一方面,能够识别并量化患者群体较为关注的热点疾病话题及其时序强度演化规律,从而有助于研究高发疾病演化机理;另一方面,能够预测患者群体对疾病话题关注度的变化情况,从而有助于社区管理者为用户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
何萍[9](2017)在《区域医疗专家预约云服务系统的建模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挂号难”一直是我国医疗制度中的痛点,作为上海市医疗体系中各个三级医院的专家门诊更是一号难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医疗专家资源紧缺;另一方面是患者在预约挂号选择医生时盲目性大、选择就医专家过于集中。上海市各大医院分别建设了各自的医疗专家预约系统,但这种条块分割的建设及运营模式,使得全上海(区域)的医疗专家预约资源各自为政,无法有效地将专家资源整合与共享。随着互联网+医疗的进程不断发展,急需以互联网思维来思考并提出一种新型的区域医疗预约服务模式,所以研究一个区域型、共享、便民的医疗预约云服务系统的需求也应运而生。本文研究目的是整合上海申康卫生医疗集团麾下38家市级医疗机构的医疗专家信息资源,建设一个统一、方便患者使用的区域医疗专家预约服务系统。本文着重研究了疾病知识、主诉文本、医生身份资源的表述、解析、检索和管理,将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与医疗预约服务业务进行了高度融合,提出了一种区域医疗专家预约云服务系统的新型模式(简称区域预约云服务或预约云)。本研究以期高效地整合与共享区域内医疗预约信息资源,并把全区域预约服务统一覆盖至各医院,以平衡和均等化区域内各医院预约服务资源,提高患者预约就医的便捷,真正形成“无边界、无围墙”的预约云。本文对区域预约云服务系统的建模和优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预约云服务中的疾病知识库。通过创新地构建一个区域云服务的疾病资源知识库,解决了预约服务过程中疾病知识表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体来说,主要是运用本体理论和知识图谱的知识表示方法,从百度指数最高的六个医疗专业网站和三大主流的中文百科网站中抽取出结构化、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疾病知识数据。在进行知识抽取和融合算法时,优化了规则及其算法,创新地运用了迭代式、半自动化的知识库构建方法,构建了初步的疾病知识库。同时,根据疾病分类体系,采用疾病同义词对齐、类型对齐和属性对齐等方法,解决了疾病知识多源异构数据中的属性互斥、数据冗余等难题,建成了科学合理的疾病知识库。它既是整个预约云服务的技术基础,也为患者实现精准预约打下坚实基础。2)提出了基于半监督学习的疾病预约主诉文本智能识别模型。主诉文本是记录患者病情和医生治病的重要文本和依据。通过创新设计基于半监督学习与症状构成语法规则的预约主诉文本智能识别解析算法,解决了国内许多医疗专家预约信息系统无法对患者病情主诉症状文本提供智能化识别的问题。在已建成的疾病知识库上,利用完善的疾病术语,将患者所输入的疾病主诉文本进一步解析为由多种构成元素所组成的构成词序列。针对该序列,抽取了医疗文本特有的语法规则,设计了基于中文症状语法规则及疾病知识库的远程标注算法。构建并训练了基于条件随机场的主诉文本识别模型,增加了疾病链接算法,将主诉文本中的非结构化文本,做了结构化、标准化处理,并映射到统一的疾病知识库中,使得该模型能够正确识别患者的具体症状,并为其选择预约医治该疾病的专家或科室,极大提升了预约的效率和针对性。3)建设了基于语言检索和主题模型的区域内医生(医疗专家)身份资源池。医生作为最重要的预约资源,是确保预约服务正常开展的关键要素。通过创新地提出医生身份资源池的层次结构,设计了预约云中医生身份资源池的总体框架。通过将患者身份交叉索引与认证技术拓展到医生身份的唯一认证与交叉检索,完成了跨医院间的医生基础信息资源池的构建;研究了医生身份延伸信息语言模型和检索算法,即从互联网上获取在内容或语义等方面与医生存在关联的信息,并在基本信息之上补充了医生的延伸信息,可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客观、更有效地医生参考信息;研究了基于隐性主题模型算法,构建了医生身份主题标签池,将医生与主题标签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映射,实现了医生资源的标签化管理和推荐服务。医生信息资源池对患者预约有较高的参考价值。4)组建了覆盖疾病知识资源池、医生信息资源池的区域预约云服务的PaaS层虚拟数据云节点架构。运用云计算PaaS层中虚拟资源池服务交互架构,重点研究了虚拟数据SQL引擎解析与映射、网格总线实时分布式计算两项关键技术,创新构建了预约云PaaS层的虚拟云数据节点模型。此模型能在区域内联网医院中快速部署,把复杂的虚拟数据层当作单一的数据源使用。以此对各医院的患者信息、医生信息及与预约服务相关的海量异构数据进行快速交换、处理、存取、计算和管理,真正地实现了跨医院的预约诊疗数据的协同与共享。通过上述四个层面的创新构建,重点研究了区域医疗专家预约云服务的建设和优化应用。紧扣区域医疗专家预约资源按需服务的本质,从全区域医疗专家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视角,运用云计算理念,创建了区域预约资源统一协调与共享的新模式。文中所提出的策略和采用的技术路线及方法,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对创建与优化预约云服务系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并为相关研究的扩展与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基于全上海38家医疗机构的区域医疗专家预约云服务模型和业务模式的已经成功实现并投入运营,满足了健康中国的需求。经第三方科学水平检索,目前在国内乃至国际医疗卫生领域当属领先水平。
姚沙[10](2016)在《头痛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制订方法初探与证据评估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国内已有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结合国外指南制订方法学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建立头痛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制定方法和报告要素。检索、筛查、评估国内外原发性头痛系统评价为头痛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提供证据基础。方法:1.检索国内四大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4年12月,由4名研究者独立使用指南评估与研制工具(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 Evaluation, AGREE)Ⅱ工具评估指南,并使用ICC系数评估研究者之间的评价一致性。综合分析苏格兰校际间指南网络(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 Network, SIGN)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等机构发布的指南制订手册,以国外指南制作方法结合国内指南现状,确立头痛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的制订方法和报告要素。2.检索国内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维普、万方,国外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 Embase、 Pubmed、 SCI获取2015年10月之前发表的原发性头痛中医药系统评价,采用R-AMSTAR量表对纳入的系统评价进行质量评估,双人独立评估,评估前选取5篇系统评价进行预实验,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系数评估双人评估一致性,得分>70作为头痛中西医结合指南的证据。成果:1.检索到国内中西医结合指南41部,指南AGREE Ⅱ6个领域得分为:范围和目的17%(CI:6%,32%)、参与人员11%(CI:0%,24%)、制定的严谨性10%(CI:3%,22%)、表达的明晰性39%(CI:25%,64%)、应用性11%(CI:4%,24%)、编辑的独立性1%(CI:0%,15%),亚类分析中多组织协同制订的指南AGREE Ⅱ得分高于优于单一组织制订的指南,采用证据质量分级体系指南高于未采用者,指南的利益冲突、资助、更新计划报告率极低。2.初步筛查后得到原发性头痛中医药系统评价共43篇,其英文13篇,中文30篇,AMSTAR评分经变化后,得分≦60有3篇,得分<60≦70有11篇,得分<70≦80有17篇,得分<80≦90有9篇,得分<90≦100有3篇,最终纳入得分<70系统评价29篇作为头痛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的推荐意见证据基础,其中国外刊载的系统评价质量优于国内刊载的系统评价,评价指标为单一指标的系统评价R-AMSTAR评分高于复合指标者,干预措施为针刺类系统评价质量优于中成药、方剂类系统评价。结论:1.国内中西医结合指南数量逐年上升,整体质量并未提升,指南质量的控制应关注多学科多组织协作制订、证据质量分级体系的采用、利益冲突与资助的有效管理和报告、更新计划的制订、规范化报告5个方面。2.原发性头痛中医药系统评价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患者,关注的治疗措施主要针刺、川芎茶调散、天舒胶囊、养血清脑颗粒。3.国内原发性头痛系统评价结局指标多为复合结局指标(有效率),而单一结局指标更有利于诊疗措施效果评估。4.国内系统评价的报道应规范化(参照Cochrane系统评价),有利于使用者充分判断其可靠性。5.干预措施为中成药、方剂类中医药系统评价质量仍有待提升。
二、《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年第32卷1~12期主题词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年第32卷1~12期主题词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预期目标 |
2 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的构建研究 |
2.1 现有知识服务研究 |
2.1.1 知识服务的内涵 |
2.1.2 知识组织的内容 |
2.1.3 知识组织的相关定律 |
2.1.4 知识组织的相关方法 |
2.1.5 知识服务的意义 |
2.2 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的构建 |
2.2.1 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的优势 |
2.2.2 知识组织系统的模式构建 |
2.2.3 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的构建 |
3 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需求获取 |
3.1 舰载航空医学的解析 |
3.2 需求获取流程的构建 |
3.2.1 知识需求的规范化表示 |
3.2.2 知识需求的获取流程 |
3.3 舰载航空医学保障阶段专题知识需求 |
3.3.1 试验试飞医学保障 |
3.3.2 飞行员选拔医学保障 |
3.3.3 飞行训练医学保障 |
3.3.4 作战部署医学保障 |
3.3.5 休整驻训医学保障 |
3.3.6 医学防护装备研制 |
3.3.7 飞行事故的医学调查 |
3.4 舰载航空医学保障功能专题知识需求 |
3.4.1 健康维护 |
3.4.2 伤病救治 |
3.4.3 能力促进 |
3.5 舰载航空医学保障机构专题知识需求 |
3.5.1 医疗保障机构 |
3.5.2 医学科研机构 |
3.5.3 教育训练机构 |
3.6 舰载航空医学保障分类专题知识需求 |
3.6.1 舰载航空卫生学 |
3.6.2 舰载航空生理学 |
3.6.3 舰载航空心理学 |
3.6.4 舰载航空病理学 |
3.6.5 舰载航空临床医学 |
3.6.6 舰载航空医学工程 |
3.6.7 舰载航空毒理学 |
3.6.8 舰载航空药理学 |
4 舰载航空医学专题信息来源研究 |
4.1 信息来源的方法研究 |
4.1.1 信息来源和研究方法 |
4.1.2 信息来源分类 |
4.2 相关网站信息来源 |
4.2.1 美国商务部国家技术情报服务局 |
4.2.2 国防科技情报中心 |
4.2.3 美海军相关机构 |
4.2.4 美军其它机构 |
4.3 其它公开信息来源 |
4.3.1 航空航天医学会年会论文集 |
4.3.2 航空航天与环境医学杂志 |
4.3.3 医学研究与发展快讯 |
4.3.4 资料汇编 |
4.3.5 生物电磁学杂志 |
5 舰载航空医学专题信息获取研究 |
5.1 核心检索词的确定 |
5.1.1 基于文献计量的关键词获取 |
5.1.2 基于舰载机型号的关键词获取 |
5.1.3 基于调研咨询的关键词获取 |
5.2 检索策略原则的确定 |
5.2.1 专指优先原则 |
5.2.2 科研传承原则 |
5.2.3 需求变化原则 |
5.2.4 类型多样原则 |
5.3 检索结果的下载清洗 |
5.3.1 结果下载 |
5.3.2 结果清洗 |
5.4 美军相关文献信息举例 |
5.4.1 飞行员选拔相关研究举例 |
5.4.2 医学保障相关研究举例 |
5.4.3 DTIC相关栏目下载文献举例 |
5.4.4 预防医学相关研究举例 |
5.4.5 舰载机型号相关研究举例 |
5.4.6 海军医学官网下载文献举例 |
5.4.7 NAMI网站下载文献举例 |
5.5 文献信息的知识发掘 |
5.5.1 作者分析 |
5.5.2 主题发现 |
5.5.3 时间演进 |
6 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组织研究 |
6.1 中美相关知识组织体系研究 |
6.1.1 美海军航空医学研究的知识组织体系 |
6.1.2 美政府科技报告的相关知识组织体系 |
6.1.3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相关知识组织 |
6.1.4 中国图书馆学分类法的相关知识组织 |
6.1.5 其它舰载航空医学研究的知识组织 |
6.2 相关知识组织的对比研究 |
6.3 专题知识组织工具选择 |
6.3.1 知识组织工具 |
6.3.2 关系构建工具 |
6.3.3 资源描述语言 |
6.4 专题知识组织体系构建 |
6.4.1 建立分类主题一体化表 |
6.4.2 建立词间映射关系 |
6.4.3 建立知识组织体系 |
6.4.4 领域本体的构建 |
6.5 专题知识的组织与展示 |
7 专题知识服务平台的开发和实现 |
7.1 平台的目标定位 |
7.2 平台的设计原则 |
7.3 平台的功能设计 |
7.3.1 平台系统结构 |
7.3.2 功能模块设计 |
7.3.3 元数据的定义 |
7.3.4 数据库表间逻辑结构 |
7.4 平台的关键技术 |
7.4.1 数据的获取技术 |
7.4.2 数据的存储技术 |
7.4.3 数据的计量技术 |
7.4.4 数据的展示技术 |
7.5 平台开发工具 |
7.6 平台结果展示 |
7.6.1 平台首页 |
7.6.2 浏览模块 |
7.6.3 管理模块 |
7.6.4 检索模块 |
7.6.5 统计模块 |
8 主要研究结论和讨论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1.1 构建了专题知识服务模式 |
8.1.2 分析了舰载航空医学需求 |
8.1.3 调研了美军相关信息来源 |
8.1.4 建设了专题知识组织体系 |
8.1.5 实现了平台服务初始功能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2)安全科学结构及主题演进特征研究 ——基于Web of Science科技文本知识单元共现分析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当前时代背景与安全研究 |
1.1.2 安全学科与科学发展背景 |
1.1.3 安全科学研究认识的演进 |
1.1.4 国内外安全问题依然突出 |
1.2 研究动机及意义 |
1.3 本文研究问题的阐述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综述 |
1.4.1 国内外科学结构的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外主题挖掘及演进研究 |
1.5 研究内容和思路 |
2 科学结构的共现分析理论与方法 |
2.1 科技文本共现现象分析 |
2.2 共现现象的数学表达 |
2.3 共现矩阵标准化及相似测度 |
2.3.1 对称矩阵标准化及相似测度 |
2.3.2 非对称矩阵元素的相似测度 |
2.4 共现矩阵可视化与聚类分析 |
2.4.1 共现矩阵可视化布局 |
2.4.2 共现矩阵网络化测度 |
2.4.3 共现矩阵的网络聚类 |
2.4.4 共现分析的莱顿算法 |
2.5 知识单元共现的叠加图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安全科技文本数据采集及样本分布 |
3.1 数据获取和分布分析方法 |
3.1.1 数据采集策略 |
3.1.2 数据分布理论 |
3.2 数据的时间维度分析 |
3.3 数据的空间维度分析 |
3.3.1 国家/地区的分布 |
3.3.2 研究机构的分布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领域共现的宏观安全科学结构 |
4.1 安全科学领域描述统计 |
4.2 学科领域的叠加分析 |
4.3 学科领域的共现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期刊共现的中观安全科学结构 |
5.1 安全科学研究期刊分布 |
5.2 期刊聚类图的叠加分析 |
5.3 安全科学期刊共现分析 |
5.3.1 期刊的耦合聚类 |
5.3.2 期刊共被引聚类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主题共现的微观安全科学结构及演进分析 |
6.1 科技文本主题识别及分析 |
6.2 安全科学关键词统计分布 |
6.3 安全科学高频关键词及时序演进 |
6.3.1 安全科学关键词词频分析 |
6.3.2 安全科学主题词网络聚类 |
6.4 安全科学主题网络时序演进 |
6.4.1 安全科学文献的时间切片 |
6.4.2 1900-1990年安全科学主题网络演进 |
6.4.3 1991-2014年安全科学主题网络演进 |
6.5 本章小结 |
7 专题研究—以职业安全主题研究为例 |
7.1 安全科学的子领域选取 |
7.1.1 职业安全专题研究选取依据 |
7.1.2 职业安全研究增长及研究分布 |
7.1.3 职业安全领域及期刊知识流动 |
7.2 职业安全主题结构的比较分析 |
7.2.1 英文职业安全研究的主题分布 |
7.2.2 中文职业安全研究的主题分布 |
7.3 职业安全主题分布的影响分析 |
7.4 职业安全研究的热点前沿领域 |
7.4.1 国际职业安全前沿领域及主题探测 |
7.4.2 中文职业安全前沿领域及主题探测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附录 |
附录A 安全科学领域共现矩阵 |
附录B 安全科学期刊耦合与共被引期刊 |
附录C 1990-2014年安全科学高频关键词列表 |
附录D 1900-1990年安全科学主题词词频表 |
附录E 1991-2010年安全科学关键词词频表 |
附录F 2011-2014年安全科学关键词词频表 |
附录G WEB OF SCIENCETM核心集数据完整格式 |
附录H 国内外与本博士论文相近的研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3)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滋水涵木治法的源流考究 |
1 滋水涵木法的内涵 |
1.1 诸家解释 |
2 肝肾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滋水涵木法的历史沿革 |
2.1 肝肾关系 |
2.2 滋水涵木治法与乙癸同源的关系 |
2.3 滋水涵木法的历史发展沿革 |
3 滋水涵木治法的外延 |
3.1 养血滋阴法 |
3.2 滋阴温肾法 |
3.3 养阴柔肝法 |
3.4 滋阴清热法 |
3.5 滋阴潜阳法 |
3.6 常用药物 |
4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
4.1 湿毒外侵,伏邪而发病 |
4.2 正气内乏,致邪气留恋 |
4.3 肝失疏泄,久病累及肾 |
5 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方法及其在中医治法学方面的应用 |
1 系统评价及相关概念 |
1.1 循证医学概念 |
1.2 系统评价的概念及作用 |
1.3 Meat 分析的概念及在系统评价中的应用 |
2 系统评价方法与中医治法学 |
2.1 循证医学与中医治法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
3 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滋水涵木法研究的可行性 |
3.1 理论上的可行性 |
3.2 实际上的可行性 |
4 循证医学运用于中医理论的现状 |
5 小结 |
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试验的纳入标准 |
1.2 检索来源 |
1.3 文献纳入标准 |
1.4 文献排除标准 |
2 评价方法与内容 |
2.1 评价方法 |
2.2 资料及数据的分析 |
结果 |
1 资料收集 |
2 研究类型 |
2.1 研究对象 |
2.2 干预措施见附录 |
2.3 试验报告的结局指标 |
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4 Meta-分析结果 |
4.1 滋补肝肾方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
4.2 补肝肾加清热利湿的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
4.3 补肝肾健脾方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
4.4 补肝肾加活血化瘀方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
5 临床终点指标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5.1 滋补肝肾方药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5.2 滋补肝肾加清热利湿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5.3 补肝肾健脾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5.4 补肝肾加活血化瘀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讨论 |
1 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
1.1 临床疗效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
2 对结论影响的多方因素 |
2.1 方法学质量因素 |
2.2 发表性偏倚 |
2.3 干预措施的多样性、重复验证的缺乏和临床异质性 |
2.4 反映结局的不同效应量的确定 |
3 深化发展,继续完善 |
3.1 对中医药临床研究进行方法学上的改进 |
3.2 中医治法学理论与系统评价方法紧密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4)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
1.1 研究的现实背景 |
1.1.1 与学科发展同步 |
1.1.2 维持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
1.1.3 适应中医药自主创新的发展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刊物调研 |
1.3.2 办刊情况 |
1.3.3 典型案例分析 |
1.3.4 文摘与文献数据库的关系的探讨 |
1.3.5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方向的研究 |
1.4 技术路线 |
1.4.1 电话咨询 |
1.4.2 问卷调查 |
1.4.3 去杂志社访谈 |
1.4.4 网上文献数据库调查 |
1.4.5 会议座谈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专家咨询法 |
1.6 创新点 2. 国内外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
2.1 国外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
2.1.1 美国《化学文摘》的发展概况 |
2.1.2 日本《医学中央杂志》的发展概况 |
2.2 国内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
2.2.1 国内对《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研究情况 |
2.2.2 《国外医学》系列杂志的发展概况 |
2.3 对国内外文摘类科技期刊发展的综合评述 3 调研方法实施情况 |
3.1 刊物基本信息收集及整理 |
3.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工作 |
3.2.1 调查问卷的发放工作 |
3.2.2 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 |
3.3 直接去杂志社访谈 |
3.4 对文献数据库进行调查 |
3.5 会议座谈 4 研究工作主要结果 |
4.1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历史 |
4.1.1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名称 |
4.1.2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创刊年,见表9 |
4.1.3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主管单位及主办单位 |
4.1.4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语种 |
4.2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现状 |
4.2.1 已经更名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共计10种 |
4.2.2 2002年停刊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有1种 |
4.2.3 2009年休刊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有1种 |
4.2.4 2009年继续保留《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名的杂志有6种 |
4.3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入选全文数据库情况 |
4.4 调查问卷回复情况 |
4.5 典型案例分析 |
4.5.1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
4.5.2 《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 |
4.5.3 《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 |
4.5.4 《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 |
4.5.5 《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 |
4.5.6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 |
4.5.7 《中国医学文摘:中医》 |
4.6. 对文献数据库的初步调查 |
4.7. 会议座谈 5 对策研究 |
5.1. 我国医学文摘类型期刊现存状况分析 |
5.2. 我国医学文摘类型期刊发展方向探讨 |
5.2.1 在内容上力求"全、便、快" |
5.2.2 加强人才管理与开发,提高期刊质量 |
5.2.3 加强网站建设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
附录1:《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2:《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读者意见调查表 |
附录3:《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情况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
(6)从15年相关文献的计量学分析探讨中医治疗黄褐斑的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 中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
1.1 古代医家对其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当代中医治疗现状 |
2 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对象 |
2.1 资料来源 |
2.2 选文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过程 |
3.1 确定分析类目 |
3.2 选用统计方法 |
3.3 年度文献量 |
3.4 发文地区 |
3.5 期刊载文量 |
3.6 文献研究类型 |
3.7 治疗状况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文献总量的年度变化及时段差异 |
4.2 文献的地区分布 |
4.3 期刊载文量比较 |
4.4 文献研究类型的分布 |
4.5 治疗状况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1 黄褐斑中医文献研究的整体状况分析 |
2 黄褐斑中医治疗状况分析 |
2.1 中医治疗方式 |
2.2 病因病机及辨证规律 |
2.3 辨证处方及用药规律 |
2.4 专方处方及用药规律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附录1:初筛的文献题录及编号 |
2 附录2:综述 |
致谢 |
(7)《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① 课题背景 |
② 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的发行及评定现状 |
③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 研究框架和方法 |
1.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概念的阐述 |
1.2 等级鉴定的方法探讨 |
1.2.1 打分入围法 |
① 得分项一: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情况 |
② 得分项二:被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 |
③ 得分项三: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对期刊质量的影响 |
④ 得分项四:期刊创刊年限 |
⑤ 得分项五:期刊获奖情况 |
⑥ 得分项六:期刊学术文章所占百分比 |
⑦ 得分项七:专家评审 |
1.3 主要技术路线 |
2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
2.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按首字母排序) |
2.1.1 建筑设计类 |
(01) 《安徽建筑》 |
(02)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03)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04)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05) 《东南大学学学报》 |
(06) 《福建建筑》 |
(07)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08) 《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
(09) 《高等建筑教育》 |
(10) 《广东建筑装饰》 |
(11) 《广东土木与建筑》 |
(12) 《广西土木建筑》 |
(13) 《广州建筑》 |
(14)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
(15) 《华南理工大学学学报》 |
(16)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
(17)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
(18) 《华中建筑》 |
(19) 《建材.建筑.装修》 |
(20)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21) 《江苏建筑》 |
(22) 《建筑》 |
(23) 《建筑创作》 |
(24) 《建筑技术及设计》 |
(25) 《建筑科学》 |
(26) 《建筑师》 |
(27) 《建筑学报》 |
(28) 《建筑知识》 |
(29) 《建筑装饰材料世界》 |
(30) 《南方建筑》 |
(31)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32)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33) 《清华大学学报》 |
(34) 《四川建筑》 |
(35)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
(36) 《时代建筑》 |
(37)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38) 《上海建设科技》 |
(39) 《世界建筑》 |
(40) 《世界建筑导报》 |
(41) 《设计新潮/建筑》 |
(42) 《山西建筑》 |
(43) 《天津大学学报》 |
(4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
(45)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46) 《新建筑》 |
(47)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48) 《云南建筑》 |
(49) 《中国建设信息》 |
(50) 《浙江建筑》 |
(51) 《中外建筑》 |
(52) 《住宅科技》 |
2.1.2 景观园林设计类 |
(01)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02) 《古建园林技术》 |
(03) 《广东园林》 |
(04) 《蓝天园林》 |
(05)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06) 《园林》 |
(07) 《园艺学报》 |
(08) 《中国园林》 |
2.1.3 规划设计类 |
(01) 《北京规划建设》 |
(02) 《城市》 |
(03) 《城市开发》 |
(04) 《城市发展研究》 |
(05) 《城市规划》 |
(06) 《城市规划汇刊》 |
(07) 《城市问题》 |
(08) 《规划师》 |
(09) 《国外城市规划》 |
(10) 《上海市城市管理学院学报(当代建设)》 |
(11)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
(12)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
(13) 《现代城市研究》 |
(14) 《小城镇建设》 |
2.1.4 室内设计类 |
(01) 《缤纷》 |
(02) 《城市住宅》 |
(03) 《国际家居》 |
(04) 《家具》 |
(05) 《家具与环境》 |
(06) 《家具与室内装饰》 |
(07) 《家居主张》 |
(08) 《家饰》 |
(09) 《美家》 |
(10) 《瑞丽-家居》 |
(11) 《现代装饰》 |
(12) 《上海家居》 |
(13) 《世界家苑》 |
(14) 《室内设计》 |
(15) 《室内设计与装修》 |
(16) 《时尚家居》 |
(17) 《新材料.新装饰》 |
(18) 《新居室》 |
(19) 《中国厨卫》 |
(20)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
(21) 《装饰》 |
(22) 《装饰装修天地》 |
3 研究分析与评论 |
3.1 入围期刊 |
3.2 核心、一级期刊的筛选 |
3.3 一级期刊的挑选 |
3.4 核心期刊的甄选 |
4 研究结论 |
4.1 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专业期刊等级鉴定结果: |
Ⅰ 核心刊物(权威学术期刊) |
Ⅱ 一级刊物(重要学术期刊) |
Ⅲ 二级刊物(一般学术期刊) |
5 参考文献 |
6 后记 |
7 附录 |
附录1: 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期刊等级研究成果调查表 |
附录2: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三版 |
附录3: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 |
附录4: 新闻出版署的《中国期刊方阵》社科期刊、《双效期刊》、《双百期刊》、《双高期刊》 |
(8)网络健康社区热点疾病话题识别与演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 |
2.1 命名实体识别技术 |
2.2 语义模型表示技术 |
2.3 话题检测与追踪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医疗命名实体识别模型 |
3.1 基于置信学习的标注纠正方法 |
3.1.1 置信学习方法 |
3.1.2 误标语料纠正方法 |
3.2 结合词汇增强的BERT嵌入层 |
3.3 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 |
3.4 条件随机场 |
3.5 MF-NERM命名实体识别模型构建 |
3.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6.1 模型评价标准 |
3.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MEETM的热点疾病话题挖掘算法 |
4.1 LDA模型简介 |
4.2 MEETM疾病话题挖掘模型设计 |
4.2.1 MEETM热点疾病话题挖掘流程 |
4.2.2 MEETM模型的建立 |
4.2.3 MEETM模型生成过程 |
4.2.4 基于Gibbs采样的模型推断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疾病话题演化预测 |
5.1 马尔可夫链简介 |
5.1.1 马尔可夫链基础 |
5.1.2 马尔可夫链建模过程 |
5.2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疾病话题演化研究 |
5.2.1 疾病话题演化分析与预测流程 |
5.2.2 相邻时间窗口下疾病话题关联 |
5.2.3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疾病话题强度演化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区域医疗专家预约云服务系统的建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挂号难”问题突出 |
1.1.2 政策推动 |
1.1.3 课题来源 |
1.2 应用及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预约服务模式的变迁及发展 |
1.2.2 患者的预约需求及主诉文本 |
1.2.3 智能辅助导诊 |
1.2.4 预约专家信息公开与发布 |
1.2.5 云计算+医疗资源 |
1.2.6 研究评述 |
1.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3.1 智能辅助导诊的迫切需求 |
1.3.2 专家信息发布不完整 |
1.3.3 碎片化的预约服务 |
1.3.4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基于知识抽取与融合算法的疾病知识库 |
1.4.2 基于半监督学习的预约主诉文本识别模型 |
1.4.3 基于语言检索和隐性主题模型的医生信息资源池 |
1.4.4 实现基于PaaS层的虚拟云数据交互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基于知识抽取与融合算法的疾病知识库 |
2.1 引言 |
2.2 构建疾病知识库的目的 |
2.2.1 疾病知识源的多样性 |
2.2.2 构建疾病知识库的难点 |
2.2.3 构建疾病知识库的方法 |
2.3 构建疾病知识库的理论基础 |
2.3.1 实体的涵义 |
2.3.2 实体间的联系 |
2.3.3 疾病知识库的结构 |
2.3.4 基于RDF的疾病知识表述 |
2.4 疾病知识的抽取算法 |
2.4.1 基于包装器的疾病属性抽取 |
2.4.2 基于模版的疾病同义词抽取 |
2.5 疾病知识库的去噪与融合算法 |
2.5.1 基于中文百科的知识去噪 |
2.5.2 基于融合算法的疾病同义词对齐 |
2.5.3 基于融合算法的疾病类型对齐 |
2.5.4 基于融合算法的疾病属性对齐 |
2.6 疾病知识库的实验与分析 |
2.6.1 疾病知识库的数据统计 |
2.6.2 疾病知识库的知识抽取算法 |
2.6.3 基于三大百科站点的知识去噪 |
2.6.4 知识融合后的疾病知识库质量 |
2.6.5 与现有疾病类知识库的对比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半监督学习的预约主诉文本识别模型 |
3.1 引言 |
3.2 主诉文本定义与难点分析 |
3.2.1 主诉文本的性质 |
3.2.2 主诉文本与预约云服务关系 |
3.2.3 文本结构化难点分析 |
3.3 总体框架设计 |
3.4 主诉文本的症状标注 |
3.4.1 症状构成元素的标记定义 |
3.4.2 症状生成的语法规则 |
3.4.3 基于半监督机器学习的症状标注 |
3.5 基于CRF的主诉文本识别模型构建 |
3.5.1 CRF模型的定义 |
3.5.2 基于症状标注的CRF模型构建 |
3.5.3 CRF特征函数的构建 |
3.5.4 CRF特征模板的构建 |
3.5.5 CRF模型的参数估计 |
3.6 识别模型的优化 |
3.6.1 基于中文症状语法规则的特征抽取算法 |
3.6.2 基于疾病知识库的实体链接算法实现 |
3.7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
3.7.1 实验数据集 |
3.7.2 评价指标 |
3.7.3 症状构成元素对症状识别效果的影响 |
3.7.4 基于半监督学习的症状标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3.7.5 本文方法与已有症状识别方法的对比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语言检索和隐性主题模型的医生信息资源池 |
4.1 引言 |
4.2 医生信息资源池定义与难点分析 |
4.2.1 医生信息资源池用例分析 |
4.2.2 医生信息资源池定义与架构 |
4.2.3 难点分析 |
4.2.4 关键技术研究 |
4.3 基于IHE-PIX跨院共享技术的医生基础信息池构建 |
4.3.1 IHE-PIX技术框架简介 |
4.3.2 医生基础信息跨院共享DID定义 |
4.3.3 医生基础信息池的模型构建 |
4.4 基于语言模型检索的医生延伸信息池构建 |
4.4.1 医生身份延伸信息的定义与检索算法 |
4.4.2 医生身份延伸信息的语言模型 |
4.4.3 医生身份延伸信息的相似性度量 |
4.5 基于隐性主题模型的医生主题标签池构建 |
4.5.1 医生身份信息的隐性主题语言模型 |
4.5.2 医生身份信息的隐性主题标签提取 |
4.5.3 基于症状识别结果的医生推荐算法 |
4.6 预约云医生身份资源数据池实证 |
4.6.1 预约云医生身份资源基础信息池实证 |
4.6.2 预约云医生身份资源池延伸信息实证 |
4.6.3 预约云医生身份资源池主题标签应用实证 |
4.6.4 医生推荐相关性实验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预约云系统的虚拟云数据交互实现 |
5.1 引言 |
5.2 区域医疗预约云数据的交互 |
5.2.1 预约云数据的交互难点 |
5.2.2 预约云数据的交互过程 |
5.2.3 共享资源池模型 |
5.3 PaaS层虚拟数据的交互 |
5.3.1 虚拟数据平台架构 |
5.3.2 虚拟数据处理流程 |
5.3.3 分布式计算模型实现 |
5.4 虚拟云数据节点CDV设计 |
5.4.1 CDV虚拟SQL引擎解析和映射 |
5.4.2 CDV虚拟化数据模型 |
5.4.3 CDV缓存设计 |
5.5 实时数据网格分布式计算总线设计 |
5.5.1 两级调度器架构 |
5.5.2 分布式总线支持的调度策略 |
5.6 虚拟数据交互的概念性验证 |
5.6.1 概念性验证(PoC)测试环境 |
5.6.2 概念性验证(PoC)测试结果和结论 |
5.6.3 CDV的资源异质性和数据局部性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与创新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着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10)头痛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制订方法初探与证据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头痛概况 |
1.1.1 定义 |
1.1.2 病因病机 |
1.1.3 临床流行病学 |
1.1.4 西医头痛分类及诊断标准 |
1.1.5 中医辨证分型 |
1.2 指南制订概况 |
1.2.1 指南制订组织 |
1.2.2 指南定义与分类 |
1.2.3 指南制作方法 |
1.2.4 证据分级体系 |
1.3 指南及系统评价质量评估工具 |
1.3.1 AGREE Ⅱ |
1.3.2 R-AMSTAR |
第二章 头痛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的制订方法及报告规范 |
2.1 中西医结合指南质量评价 |
2.1.1 材料和方法 |
2.1.2 中西医结合指南的基本信息 |
2.1.3 AGREE Ⅱ评分结果 |
2.1.4 中西医结合指南的现状与展望 |
2.2 头痛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的制订方法 |
2.2.1 构建指南制订小组 |
2.2.2 指南主题、草拟范围及临床问题的确立 |
2.2.3 证据的检索 |
2.2.4 证据的筛选与提取 |
2.2.5 新的系统评价的制作 |
2.2.6 证据质量评估 |
2.2.7 推荐意见的形成及分级 |
2.3 头痛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报告要素 |
第三章 基于R-AMSTAR的原发性头痛系统评价质量评估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1.2 文献检索 |
3.1.3 文献筛查 |
3.2 原发性中医药头痛系统评价的基本信息 |
3.3 R-AMSTAR评估 |
3.3.1 预实验 |
3.3.2 正式实验结果 |
3.3.3 分类分析 |
3.4 纳入的原发性头痛中医药系统评价的现状及分析 |
3.4.1 国内原发性头痛中医药系统评价报告质量低于国外,国内系统评价的报 |
3.4.2 结局指标为复合指标者R-AMSTAR得分低于单一指标者,单一指标更有利于临床医师做出临床决策 |
3.4.3 针刺类系统评价报告质量优于中成药、方剂类系统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年第32卷1~12期主题词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研究[D]. 刘鹏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08)
- [2]安全科学结构及主题演进特征研究 ——基于Web of Science科技文本知识单元共现分析的探索[D]. 李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08)
- [3]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D]. 马红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4]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D]. 魏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02)
- [5]农林业相关文献重要检索工具——美国《生物学文摘》简介[J]. 王倩. 山东林业科技, 2005(04)
- [6]从15年相关文献的计量学分析探讨中医治疗黄褐斑的规律[D]. 殷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5(06)
- [7]《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D]. 高嵬. 中国美术学院, 2004(01)
- [8]网络健康社区热点疾病话题识别与演化方法研究[D]. 刘文强.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9]区域医疗专家预约云服务系统的建模与优化研究[D]. 何萍. 东华大学, 2017(03)
- [10]头痛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制订方法初探与证据评估研究[D]. 姚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