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打造水乡生态园林城市

荆州打造水乡生态园林城市

一、荆州创建水乡生态园林城(论文文献综述)

湖北省人民政府[1](2021)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和湖北省“十四五”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鄂政发[2021]20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和《湖北省"十四五"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10月1日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目录第一章规划基础第一节发展基础第二节发展趋势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发展目标第三章高水平构建特色鲜明的城镇化格局

陈庆松[2](2021)在《东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文中指出各位代表: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东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及中美经贸摩擦?

朱俊华[3](2020)在《长江大保护下荆州城区段滨江空间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江大保护政策背景下,生态化发展将是滨江城市建设的主题和方向,而滨江空间重构优化则是转型发展的关键。长江沿线城市城区段滨江区域是长江大保护政策的直接管控区域,是城市对外展示的形象窗口,在流域生态化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长江中游区域中小城市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且多数城市局限于沿江大堤内部的城区建设,忽略了建设条件改善之后“江-城”关系的转向,从而导致城市产业布局、空间规划与生态化发展模式背道而驰,滨江区域经济低质量发展。如何利用长江大保护契机调整滨江三生空间结构、优化滨江三生空间布局、推动城市经济绿色发展,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是本文研究的重要目的。本文选择在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承担重要角色,具有综合性、联结性、地域性的滨江区域为研究范围;选择地理空间上属于长江中游城市,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的荆州市作为研究样本;选择荆州市城区段滨江空间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定性的方法,探讨长江大保护下荆州城区段滨江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主体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总结长江大保护在“国家-省级-市县”三个层面的政策落实重点,并从城市发展角度出发,基于“江-堤-城”空间关系,对长江中下游城市滨江区域空间特点进行研究,明晰大保护视角下的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的生态化发展趋势。其次,通过长江防洪工程建设对荆州市的影响分析,明确现时态荆州城区段滨江区域空间的发展现状与挑战,明晰荆州城市江城关系重构转向;同时,针对荆州城区段滨江区域,明确生态化发展思路,树立三生空间重构稳定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环境保护和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最后,针对荆州城区段江北滨江空间,以三生空间为切入点,从生态红线落地、分段空间生态化营造、整体空间管控三个层面提出荆州城区段滨江空间优化策略。

常伟才[4](2019)在《湖北省工业特色小镇发展特征、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黄石市铁山区工模具小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正处在发展转型的关键节点时期,为实现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匹配上行,结构性改革多措并举。而工业化发展不充分制约了我国产业经济与城镇空间结构改革、升级的质量与速度,释放工业产能、发展制造强国成为当前我国的重要战略方向。特色小镇的内涵是产业集聚的创新发展平台,工业特色小镇更是直指当前转型的重点传统工业,因地制宜地科学培养工业特色小镇可以实现转化落后产能、促进企业创新、提升工业化实力的时代任务,促进完成“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将我国宏观经济产业推向发达阶段的大繁荣。然而,在我国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若干误区与异化,未能将特色小镇的供给侧改革优势完全发挥。基于这个背景,本论文提出基于地域特征视角讨论湖北省工业特色小镇的发展特征、问题与策略。首先,本论文总结了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界定了特色小镇与工业特色小镇的概念。总结了国内、外特色小镇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研究国外在小城镇特色化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总结我国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特征。总结发现国外特色小镇发展符合逆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在交通区位选择、产业体系构建、社会网络培育等方面有一定经验。总结发现国内特色小镇研究在地域化、差异化发展规律方面有所欠缺,特色小镇实践有一定的现实误区和结构失衡,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和不规范性。最终总结、界定了特色小镇与工业特色的概念。进而,本论文研究了湖北省发展工业特色小镇的动因。从湖北省的产业发展阶段、城镇建设方向和人口流动需求三方面分析了工业特色小镇与湖北省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契合关系,证明了发展工业特色小镇符合湖北省目前新型城镇化的阶段性需求,湖北省具备发展工业特色小镇的条件,也需要汲取工业特色小镇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接着,本论文总结了湖北省现有工业特色小镇的发展特征与存在问题。首先研究湖北省特色小镇的总体特征,提出适用于湖北省的特色小镇分类方式,研究湖北省特色小镇分类的结构特征。进而分析湖北省25个工业特色小镇当前的产业发展、空间区位、发展规模特征,并从中总结湖北省工业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的缺失与问题。最后,本论文以黄石市铁山区工模具特色小镇作为实证案例,从产业策略、空间策略、运营策略和人口策略四个方面研究工模具小镇的发展经验,总结湖北省工业特色小镇的发展策略。该策略满足湖北省对工业特色小镇的需求,也符合地域发展特征与条件,有利于工业特色小镇在湖北省良性发展,并发挥其内涵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创新动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优越性。

林川[5](2018)在《农旅一体化视角下小城镇规划研究 ——以江陵县白马寺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马寺镇地处江汉平原湖区,荆州中部,江陵县城区东北部,水资源丰沛,是湖北粮棉基地百强乡镇、中国香稻生产基地。随着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稳步推进白马寺镇经济建设的发展,保护白马寺镇镇域的生态环境、科学传承与保护白马寺的乡土文化、建设有特色的小城镇成为横在白马寺镇建设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出行旅游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追求。而其中乡村农业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更愿意去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风光。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旅游业,对全国旅游行业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荆州市也提出全域旅游发展的目标,把旅游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重头戏,这些政策对小城镇的发展是一个契机。论文基于农旅一体化视角下研究小城镇规划发展,采用旅游区位理论和SWOT分析法分析白马寺镇的旅游区位要素以及农业旅游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在明确白马寺镇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引入生态旅游的策略,提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策略和总体规划布局,同时明确提出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乡土文化传承与保护方法,最终提出适宜白马寺镇农旅一体化发展的规划方案。本文基于对农旅一体化与生态旅游理论的解读,提出白马寺镇农旅一体化小城镇规划的策略及方法,以解决小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同时论文也为江陵县小城镇的规划给予了一定借鉴意义。

郭细根[6](2017)在《多维空间视角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与治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工业化、分权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城市区域化与区域城市化趋势更加明显,城市群在世界各地不断涌现。为顺应城市化发展规律中国新型城镇化规划将城市群确定为城市化主体形态,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和区域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自戈特曼大都市带学说建立以来都市圈、都市连绵区、超级城市区域、全球城市区域、巨型城市区域等城市群相近术语不断出现;当前从技术形态上识别与规划城市群成为研究重点,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尤其是空间的生产角度研究城市群近年逐渐增多。论文从空间的生产与空间关系出发,运用空间多维综合TPSNF(Territory 领域、Place 地方、Scale 尺度、Network 网络、Function 功能)分析框架抽象概括出城市群实体空间、网络空间、功能空间,揭示城市群多维空间内在关系,认为实体空间是极核,网络空间是通道,功能空间是结果,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城市群成为城镇体系主要形态,起到了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论文以区县(含市辖区)为基本单元,运用多维综合TPSNF分析框架对政府作用明显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实体空间、网络空间、功能空间展开实证研究,包括都市区视角的城市群实体空间识别、分支企业投资的城市群网络空间联系、劳动功能分工的功能空间分析;立足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差异与不平等,探讨了TPSNF框架下政府如何运用尺度重构实现城市群空间的统一。实证研究与发现:(1)在都市区视角的实体空间识别中,利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确定15个都市区,在此基础上识别城市群实体空间,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由核心区、扩展区、边缘区以及核心区内部的绿心组成,核心区包括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南昌九江都市区以及环线内所有地市,扩展区为除核心区外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规划地域,边缘区为除核心区和扩展区外的湘赣鄂全境。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跨省域、多中心、环状圈层特点,这与2013年湘赣鄂三省内工矿、餐饮、银行大量POI数据核密度拟合结果高度吻合。(2)在分支企业投资的网络空间联系中,运用2013年湘赣鄂经济普查数据分离出母子公司并匹配地址,构建268×268联系矩阵,从区域内、全国以及行业层面,其中行业又细分制造业(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基础性服务业),研究城市群网络空间联系并用Arcgis软件将其可视化。联系以省内为主独立组团,武汉、长沙、南昌核心作用显着;跨省联系稀疏且以服务业居多、制造业联系并不明显;地理邻近性、行政等级和区位交通等在投资联系中起决定作用,对区外省域在长江中游及湘赣鄂投资作用更加突出,湖南与珠三角、江西与长三角、武汉与京津冀联系最为紧密。(3)在劳动空间分工的功能空间分析中,通过城市(地市、省会)、开发区(国家级、省级以及新区新城)以及产业企业(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500强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等不同尺度、不同主体展开分析;空间成本作用下开发区、产业、企业显着集聚、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城市利用空间成本差异时功能定位存在竞争,关键在于形成合理化分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4)在城市群治理与协调发展中,立足城市群空间差异与不平等,认为差异产生的根源在于自然、历史、经济等因素的累积叠加以及政府差异化政策的推行。272区县1999-2015年人均GDP的Theil指数2010年后逐渐变小表明城市群战略促使区域差异缩小,空间Markov转移概率表明区域发展马太效应的存在。TPSNF框架下包括柔性区域规划以及刚性行政区划在内的尺度重构成为城市群空间治理有效的工具手段;网络化成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重要策略,通过政府间合作、非政府组织培育以及基础设施完善和优化,有效推动了城市群空间的统一。

王斯锐[7](2017)在《武汉园博会城市展园时空分析》文中提出园林博览会对风景园林来说是新技术、新风向表现的集会,对不同城市来说,园林博览会也是展示自身风采的舞台。好的城市展园能展现一个城市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文化,对城市形象的推广起到重要的“媒介”作用。因此对城市展园的地理文化时空分析,说明不同城市地理、经济、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对大众认知城市产生的影响。课题借助媒介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对武汉园博园82个城市展园进行时空分析:(1)参展城市地域分布特征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特征,华南、华东、华中占比64%,华北、西北、西南占比28%。主办方参与程度更高,占比20%。展园区位空间特征表现出高级别城市、经济发达城市以及主办方城市区位优势明显。(2)城市展园主题的文化内容按历史朝代分布:表现现代文化居多,占35%,唐、宋、明、清占37%,夏商周、三国、魏晋南北朝占28%,秦、元则未得到体现。通过分析得出武汉园博园的时空偏向特点如下:1、参展城市的空间偏向:(1)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自然条件好的城市参与度更高,更受重视,包括很多少数民族在内的欠发达地区受到忽视。而参展城市的产业结构、历史文化、自然地理条件都影响着城市参与的积极性;(2)直辖市、省会城市更受重视;(3)主办方城市得到更多的优势资源。2、文化主题的时间偏向:(1)表达历史时期的城市展园更加倾向以汉文化为代表的汉朝、唐朝、宋朝和明清时期的文化表现。这些朝代在历史上时间跨度大,政治平稳,文化繁荣,经济强盛,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不同展园个性的标志,城市地理印记的展现。(2)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表达相对较弱,这些时期社会战乱频发、民不聊生、政权更迭,人文发展难以有所突破。秦朝、元朝被忽略。其中秦朝在文化上的破坏,政权上专职,导致能够反映朝代自身特性的方面太少。另一个被忽视的元朝时期虽在领土疆域巨大,精神内核以以往的汉民族为主体,中原文化有所偏离,城市展园在时间上的展现也会减少。(3)一些新型发达城市,或是城市地域文化特色不鲜明,但城市环境优美,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城市,在展园设计中更多的是运用现代表现手法,弱化展园对时间概念上的表达,减少本地历史文化的设计,着重点在于宣传自然景观特色,如海洋主题,火山主题等。

高庆[8](2017)在《人水和谐城市建设的生态价值研究 ——以荆州为例》文中提出荆州市于2007年制定了构建“人水和谐”城市的规划,之后,围绕建设“人水和谐”城市的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2009年,荆州启动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工作。2016年,荆州又适时推进了以创建国家级的“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为内容的“五城同创”工作。同时由于地处长江经济带“龙腰”位置,2011年,荆州还作出了实施“壮腰工程”的战略部署。与此同时,我们党和国家开始实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战略。习总书记在“十三五”发展目标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并且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2014年,湖北省提出了促进改革发展的“三维纲要”:“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这些关于绿色、生态、环境的发展目标及决策,对于荆州不仅是一种挑战,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发展的机遇。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重新审视荆州市人、水、城市发展三者发展关系,致力于建设人水和谐城市。针对当前的水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污染状况等各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立足现在荆州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实情,利用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优势,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促进水资源、水环境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本文的基本逻辑思路是:从荆州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及矛盾出发,从荆州的人水和谐城市建设的各方面要求出发,来分析其生态价值。再力图从其生态价值的各个方面,来提出荆州市人水和谐城市建设的途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从分析全国水资源的情况和荆州的水资源现状出发,对人水和谐城市的“生态价值”概念进行思考和概括,再对建设人水和谐城市的生态价值的理论背景和现实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等进行评析,以阐明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第2章:以荆州人水和谐城市建设的历史、文化和现实规划为例,分别从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阐明人水和谐城市建设的生态价值内涵。第3章:从介绍、分析荆州人水和谐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机遇和现实问题出发,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讨论建设人水和谐城市的生态价值要求。第4章:立足于上文对于人水和谐城市建设的生态价值内涵与要求的分析,从荆州市人水和谐城市的建设实践出发,归纳总结人水和谐城市的生态价值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

张圣东[9](2016)在《荆州治水:一方水养一座城》文中提出伴水而生的荆州"绿莹莹的水流出云端,清灵灵的水来自天边,啊,荆州,荆州,你是水的乐园。"位于湖北省中部的荆州市,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水养育了荆州人,孕育了荆州城,见证了楚地变迁,演绎着荆楚文明。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洞庭湖北岸和千湖之省的古云梦泽冲积平原,依山临水,襟江带湖,江河众多,河网交错,湖泊密布,水系十分复杂。境内地表径流大,山洪宣泄而下,加之汛

王园园,朱桂才[10](2016)在《景观生态学在荆州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诸如雾霾、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将景观生态学应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为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创建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探讨了该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现状,并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对荆州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设计进行了具体分析。

二、荆州创建水乡生态园林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荆州创建水乡生态园林城(论文提纲范文)

(2)东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经济运行监测调度成效显着,经济基本盘有效稳定
    (二)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畅通,产业发展新动能加速培育
    (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
    (四)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城市功能品质明显提升
    (五)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六)对接“双区”建设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不断完善
    (七)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扩大,民生福祉全面提升
    (八)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意见
    (一)加快构建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加快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
    (三)加快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四)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五)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3)长江大保护下荆州城区段滨江空间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时代背景:共抓大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1.2.2 发展背景:长江大保护背景下,流域生态化发展趋势
        1.2.3 现实背景:长江大保护促进滨江区域空间重构
    1.3 相关概念梳理
        1.3.1 长江大保护
        1.3.2 城区段滨江区域
        1.3.3 三生空间
        1.3.4 空间优化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流域层面:关于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研究综述
        1.4.2 城市层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研究综述
        1.4.3 滨水空间层面:空间重构优化的研究综述
        1.4.4 小结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对象与资料收集
        1.6.1 研究对象的样本意义
        1.6.2 资料收集与整理
    1.7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内容
        1.7.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长江大保护政策与长江中下游城市滨江区域空间特点
    2.1 长江大保护的政策分析
        2.1.1 国家政策
        2.1.2 省级政策
        2.1.3 市县政策
        2.1.4 小结
    2.2 长江中下游城市滨江区域空间特点
        2.2.1 发展视角下长江中下游滨江城市分类
        2.2.2 “江-城”分离类城市滨江区域空间特点
        2.2.3 “江-城”一体类城市滨江区域空间特点
        2.2.4 小结
    2.3 大保护视角下长江中下游城市生态化发展趋势
        2.3.1 空间生态化重组
        2.3.2 产业生态化发展
        2.3.3 城区段滨江区域成为城市地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江荆州城区段滨江区域空间发展现状与挑战
    3.1 长江荆州城区段滨江区域空间发展现状
        3.1.1 长江防洪工程建设及其对荆州城区段影响
        3.1.2 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3.1.3 水系水质现状分析
        3.1.4 岸线利用现状分析
    3.2 长江荆州城区段滨江区域空间发展面临的挑战
        3.2.1 防洪安全存在隐患
        3.2.2 生态系统整体性面临挑战
        3.2.3 岸线利用有待提升
        3.2.4 滨江可达存在阻碍
    3.3 荆州城市江城关系重构转向
        3.3.1 由“城因水生”转向“水因城活”
        3.3.2 由“沿江伸展”转向“拥江发展”
        3.3.3 由“江城分离”转向“江城互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江荆州城区段滨江区域生态化发展思路
    4.1 遵循生态化整体发展基本理念
        4.1.1 滨江区域整体空间协调发展
        4.1.2 滨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4.2 生态产业成为滨江区域经济增长点
        4.2.1 生态农业
        4.2.2 生态旅游
        4.2.3 文创产业
    4.3 荆州城区段滨江区域三生空间组织
        4.3.1 三生空间组织方法——横断面规划
        4.3.2 城区段滨江区域生态化发展适应性分析
        4.3.3 滨江三生空间重构稳定生态安全格局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江荆州城区段滨江空间优化
    5.1 长江荆州城区段滨江空间优化思路
    5.2 长江大保护下的荆州城区段滨江区域生态红线落地
        5.2.1 上位规划对于荆州城区段滨江区域生态红线划定
        5.2.2 城区段滨江区域生态红线细化逻辑
        5.2.3 长江大保护政策推动荆州城区段滨江生态红线精准落地
    5.3 长江荆州城区段滨江分段空间生态化营造
        5.3.1 滨江空间的生态化营造愿景
        5.3.2 连续性生态空间营造
        5.3.3 生产空间生态化营造
        5.3.4 开放性生活空间营造
    5.4 通过横断面规划对城区段滨江区域进行整体空间管控
        5.4.1 荆州城区段滨江空间横断面选取
        5.4.2 荆州城区段滨江现状空间梯度分区特性分析
        5.4.3 荆州城区段滨江区域整体空间导则管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6.1.1 主要结论
        6.1.2 创新点
    6.2 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荆江河断面要素历年变化表(基本河槽)
附录3 2018 年荆州市城区主要河湖水质状况
附录4 荆州市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数量
附录5 荆州市境内主要水系自然保护区名录
附录6 荆州市城区段滨江区域用地规划图

(4)湖北省工业特色小镇发展特征、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黄石市铁山区工模具小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2 特色小镇相关研究综述
    2.3 国内外特色小镇实践
    2.4 相关概念界定
    2.5 本章小结
3 湖北省发展工业色小镇的动因分析
    3.1 工业特色小镇切合湖北省产业发展阶段
    3.2 工业特色小镇符合湖北省城镇建设方向
    3.3 工业特色小镇契合湖北省人口流动需求
    3.4 本章小结
4 湖北省工业特色小镇发展特征及问题分析
    4.1 湖北省特色小镇总体特征
    4.2 湖北省工业特色小镇发展特征总结
    4.3 湖北省工业特色小镇发展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湖北省工业特色小镇发展策略实证分析——以铁山区工模具特色小镇为例.
    5.1 案例选取
    5.2 铁山区工模具特色小镇发展策略分析
    5.3 湖北省工业特色小镇发展策略总结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农旅一体化视角下小城镇规划研究 ——以江陵县白马寺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业旅游小城镇的发展背景
        1.1.2 农业旅游小城镇对新型城镇化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推动作用
        1.1.3 农业旅游小城镇有利于乡土文化传承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辨析
        1.3.1 小城镇
        1.3.2 农旅一体化
        1.3.3 小城镇规划
        1.3.4 农旅一体化小城镇规划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小城镇规划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动态
        2.1.1 日本小城镇规划
        2.1.2 韩国小城镇规划
        2.1.3 美国小城镇规划
        2.1.4 英国小城镇规划
        2.1.5 德国小城镇规划
    2.2 国内研究动态
        2.2.1 苏南模式
        2.2.2 温州模式
        2.2.3 美丽乡村
        2.2.4 特色小镇
        2.2.5 田园综合体
        2.2.6 学科前沿
    2.3 案例研究
        2.3.1 国外农旅小镇——普罗旺斯
        2.3.2 国内农旅小镇——成都三圣花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旅一体化相关理论概述
    3.1 基于旅游区位理论的区位要素分析研究
        3.1.1 旅游区位概述
        3.1.2 旅游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3.1.3 旅游区位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3.2 基于生态旅游理论的规划研究
        3.2.1 生态旅游概述
        3.2.2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性
        3.2.3 生态旅游的参与性、适度性
        3.2.4 生态旅游的教育性、文化性
        3.2.5 生态旅游旅游资源分类
        3.2.6 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对策
    3.3 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3.3.1 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方法
        3.3.2 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内容
        3.3.3 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马寺镇农旅一体化规划背景分析
    4.1 白马寺镇旅游区位要素分析
        4.1.1 白马寺镇概况
        4.1.2 地理区位分析
        4.1.3 交通区位分析
        4.1.4 资源区位分析
        4.1.5 市场区位分析
    4.2 白马寺镇农旅一体化规划SWOT分析
        4.2.1 优势(strength)
        4.2.2 劣势(weakness)
        4.2.3 机遇(opportunity)
        4.2.4 挑战(threat)
    4.3 上位规划研究
        4.3.1 《江陵县总体规划(2010—2030)》
        4.3.2 《江陵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6—2030)》
        4.3.3 《江陵县白马寺镇总体规划(2013—2030)》
        4.3.4 《白马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白马寺镇农旅一体化规划研究
    5.1 基于生态旅游理论农旅一体化规划发展思路
        5.1.1 规划目标
        5.1.2 “场园经济模式”+“创意农业”
        5.1.3 产业发展
        5.1.4 生态保护
        5.1.5 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
        5.1.6 土地流转
        5.1.7 政府招商
        5.1.8 EPC模式
        5.1.9 人才战略
    5.2 基于生态旅游理论农旅一体化规划布局
        5.2.1 土地利用规划
        5.2.2 空间结构规划
        5.2.3 道路系统规划
        5.2.4 旅游配套设施规划
    5.3 农旅一体化园区概念规划
        5.3.1 农旅一体化十景缘生态休闲观光园概念规划
        5.3.2 农旅一体化四季果蔬采摘园概念规划
    5.4 农旅一体化游憩产业发展规划
        5.4.1 旅游农业发展对策
        5.4.2 农旅一体化产业发展规划
    5.5 农旅一体化生态保护规划
        5.5.1 分级保护措施
        5.5.2 分类保护措施
    5.6 基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农旅一体化发展规划
        5.6.1 田园景观文化的保护
        5.6.2 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5.6.3 民俗风情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5.6.4 渔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5.6.5 寺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结语
        6.1.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1.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6.1.3 本文的不足之处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多维空间视角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技术路线
        1.2.2 研究内容框架
        1.2.3 研究数据方法
    1.3 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城市群研究综述与进展
    2.1 城市群的涌现
        2.1.1 城市群的形成发展
        2.1.2 城市群涌现的原因
    2.2 城市群研究脉络与相近概念辨析
        2.2.1 城市群研究脉络
        2.2.2 相近概念的辨析
    2.3 当前城市群研究主要内容与热点
        2.3.1 当前研究主要内容和重点
        2.3.2 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进展
    2.4 存在的不足与新的方向
第三章 城市群多维空间的TPSNF分析框架
    3.1 城市群空间的本质
        3.1.1 空间与空间的生产
        3.1.2 城市群空间的本质
    3.2 城市群TPSNF分析框架与多维空间建构
        3.2.1 传统区域研究的多维线性分析
        3.2.2 区域空间关系TPSN多维综合
        3.2.3 TPSNF框架下城市群多维空间建构与抽象
    3.3 城市群多维空间的不平等与统一
        3.3.1 动力源自城市群增长极功能发挥
        3.3.2 尺度重构是空间统一的工具手段
        3.3.3 网络成为空间统一的路径通道
    3.4 小结
第四章 都市区视角下城市群实体空间识别
    4.1 研究区概况
        4.1.1 自然地理环境
        4.1.2 社会经济发展
        4.1.3 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战略
    4.2 都市区与城市群发展及内在关系
        4.2.1 城市实体地域人口的统计
        4.2.2 都市区与城市群发展分布
        4.2.3 都市区是城市群产生基础
    4.3 长江中游城市群实体空间范围与结构特征
        4.3.1 15个都市区界定及其空间集聚分布
        4.3.2 城市群跨省、多中心、圈层化特征
        4.3.3 实体空间高度吻合POI数据的拟合
    4.4 小结
第五章 分支企业投资的城市群网络空间联系
    5.1 城市群网络空间与企业投资
        5.1.1 网络社会崛起与城市群网络空间
        5.1.2 企业投资联系与企业网络构建
        5.1.3 分支企业投资联系数据处理与方法
    5.2 城市群多尺度分行业的分支企业投资联系
        5.2.1 城市群区域内省域组团化显着
        5.2.2 城市群与全国省域差异化联系
        5.2.3 行业总体与细分的多样化网络
    5.3 城市群网络空间结节性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5.3.1 网络空间结节性呈核心边缘格局
        5.3.2 影响企业投资结节性的原因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劳动空间分工下城市群功能空间分析
    6.1 劳动空间分工与城市功能定位
        6.1.1 劳动空间分工
        6.1.2 城市差异化功能定位
        6.1.3 省会核心增长极功能
    6.2 开发区劳动空间分工
        6.2.1 开发区的区内集聚分布
        6.2.2 空间成本主导产业发展
        6.2.3 开发区合作与转型发展
    6.3 地方化特色产业企业集聚发展
        6.3.1 产业集群要素类型的梯度发展
        6.3.2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发展新动能
        6.3.3 龙头企业与创新企业的空间集聚
    6.4 小结
第七章 TPSNF框架下城市群空间治理与协调发展
    7.1 长江中游城市群多维空间不平等及其原因
        7.1.1 长江中游城市群多维空间的不平等
        7.1.2 自然、历史、经济差异累积叠加是内在动力
        7.1.3 政府差异化政策制订实施成为强大外部推力
    7.2 TPSNF框架下尺度重构成为城市群空间治理有效工具
        7.2.1 尺度重构是空间治理有效工具
        7.2.2 柔性空间规划政策的引导塑造
        7.2.3 刚性行政区划调整成制度保障
    7.3 长江中游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网络化策略
        7.3.1 政府合作网络平台搭建
        7.3.2 非政府组织网络的培育
        7.3.3 基础设施网络完善优化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实体空间跨省、多中心、圈层化显着
        8.1.2 网络空间省域组团与差异化外部联系
        8.1.3 功能空间成本差异产生要素空间集聚
        8.1.4 尺度重构促进城市群多维空间的统一
    8.2 政策建议
        8.2.1 利用城市群的集聚扩散、缩小区域发展的差异
        8.2.2 加强跨省社会经济联系、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
        8.2.3 发挥各级政府积极作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武汉园博会城市展园时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园林展会相关概念
        1.3.2 园林展的发展及历史
        1.3.3 园博会相关研究
        1.3.4 媒介地理学及其发展
        1.3.5 媒介地理学相关研究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4.1 武汉园博会概况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武汉园博会展园城市地理空间特征
    2.1 地理空间特征东盛西衰
        2.1.1 华东地区
        2.1.2 西北地区
        2.1.3 西南地区
    2.2 地理空间分布南强北弱
        2.2.1 华北地区
        2.2.2 东北地区
        2.2.3 华南地区
        2.2.4 华中地区
    2.3 直辖市、省会城市多于地级市
3 武汉园博会展园区位空间分析
    3.1 直辖市、省会城市优于地级城市
    3.2 主办城市优于省内其他城市
    3.3 少数民族城市区位相对弱势
4 武汉城市展园时间分析
    4.1 现代文化主题得到重视
        4.1.1 现代
        4.1.2 自然
    4.2 唐宋明清朝代文化表达突出
        4.2.1 唐朝
        4.2.2 宋朝
        4.2.3 明朝
        4.2.4 清朝
        4.2.5 混合
    4.3 魏晋南北朝之前文化表达相对较弱
        4.3.1 传说时期
        4.3.2 夏商周
        4.3.3 汉朝
        4.3.4 三国时期
        4.3.5 魏晋南北朝
5 结论
    5.1 参展城市的空间偏向
    5.2 文化主题的时间偏向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人水和谐城市建设的生态价值研究 ——以荆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三)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二、人水和谐城市建设的生态价值内涵
    (一)生态价值概念
    (二)人水和谐城市的生态哲学价值内涵
    (三)人水和谐城市的生态政治价值内涵
    (四)人水和谐城市的生态经济价值内涵
    (五)人水和谐城市的生态文化价值内涵
三、人水和谐城市建设的生态价值要求
    (一)人水和谐城市建设的生态哲学价值要求
    (二)人水和谐城市建设的生态政治价值要求
    (三)人水和谐城市建设的生态经济价值要求
    (四)人水和谐城市建设的生态文化价值要求
四、人水和谐城市建设的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一)荆州市人水和谐城市建设的生态政治价值实现路径
    (二)荆州市人水和谐城市建设的生态经济价值实现路径
    (三)荆州市人水和谐城市建设的生态文化价值实现路径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10)景观生态学在荆州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荆州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现状
2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荆州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2.1 斑块—廊道—基质原理
    2.2 景观连接度与景观连通性原理
    2.3 景观异质性与景观多样性原理
3 景观生态学原则在荆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3.1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生态安全原则
    3.2 整体优化原则
    3.3 独特性原则
4 结语

四、荆州创建水乡生态园林城(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和湖北省“十四五”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J]. 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24)
  • [2]东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N]. 陈庆松. 东莞日报, 2021
  • [3]长江大保护下荆州城区段滨江空间优化策略研究[D]. 朱俊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4]湖北省工业特色小镇发展特征、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黄石市铁山区工模具小镇为例[D]. 常伟才.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5]农旅一体化视角下小城镇规划研究 ——以江陵县白马寺镇为例[D]. 林川. 长江大学, 2018(12)
  • [6]多维空间视角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与治理研究[D]. 郭细根.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
  • [7]武汉园博会城市展园时空分析[D]. 王斯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01)
  • [8]人水和谐城市建设的生态价值研究 ——以荆州为例[D]. 高庆. 长江大学, 2017(02)
  • [9]荆州治水:一方水养一座城[A]. 张圣东. 大江文艺(2016第3期 总第162期), 2016(总第162期)
  • [10]景观生态学在荆州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 王园园,朱桂才.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6(15)

标签:;  ;  ;  ;  ;  

荆州打造水乡生态园林城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