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目标成本管理为中心 开创企业内部管理新局面(论文文献综述)
田一灵[1](2020)在《QDHI集团基于价值链重构的战略成本管理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工业4.0的迅速展开,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对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单一的产品功能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的市场竞争不再局限于产品的质量、成本、价格和服务,而是转变成抢夺用户资源的竞争。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增加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这种形势下,企业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成本和个性化产品的竞争方法,即快速聚焦最具价值的环节-用户,然后以用户为中心对价值链重新排序,形成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相适的竞争优势。本文首先介绍了价值链,进行价值链分析,找到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相适配的价值链。QDHI集团作为案例公司,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商业时代,找准价值环节,通过价值链重构,找到了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对于案例公司,在介绍了其价值链重构的背景后,接着详细阐述了它价值链重构重构的应用分析。通过价值链重构,企业提高了核心竞争力,有效控制了成本,达到了成本与企业战略的动态结合。但是QDHI集团进行价值链重构后依旧存在研发投入比例偏低,研发产出不高,供应链成本过高,存在内部资源竞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拓展价值链应用空间等方法,同时期望于价值链重构有进一步发展。
杨芝懿[2](2020)在《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分析 ——以S公司为例》文中指出当代社会各大企业之间竞争异常激烈,同时伴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这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成本管理对企业在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具有重要影响,企业需要对成本管理进行不断完善。由于传统的成本管理片面注重企业短期成本的降低,已经不能更好的有助于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不少国外企业开始采用了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借助价值链分析工具,将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升至战略的高度,分别从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角度来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在优化和完善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同时,合理运用企业外部价值链的资源,能够更好的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越来越被现代企业所重视。目前我国家电行业的市场处于饱和状态,并且面临着国外品牌冲击、顾客消费升级和生产成本上升等多重压力。而S公司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家电行业的领先者。通过价值链分析工具,对S公司的战略成本管理策略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使用了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对S公司的战略成本管理策略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价值链和战略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同时对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叙述,引出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随后对S公司进行了案例介绍,再对S公司分别在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战略成本管理策略的具体应用展开深入分析,并对其所产生的成效进行评价。最后对S公司的战略成本管理进行总结,对相关家电企业提出了—些启示,这对于企业控制成本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参考意义。通过对S公司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策略进行具体分析,得出企业可以通过完善内部价值链降低企业成本、与上下游企业深入合作提升运营效率、对价值链整合提升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等方式不断完善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希望本文可以对当代企业通过战略成本管理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有所帮助。
郑文婷[3](2020)在《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制造业成本控制研究 ——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三五”以来,全球制造业面临洗牌、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制造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以及转型升级任务迫在眉睫,我国制造业环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以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推动质量提高和效率提高,大力促进效率变化”的政策指引下,为谋求在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中的核心竞争地位,实施降低成本费用的举措,势在必行。制造业与国家兴盛、国民富有息息相关,是一个应该从战略和现实角度来看待的行业,因此进一步降低制造业成本、加强对制造业的系统优化,就成为我国制造业必须关注的问题。而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摩擦升级,美国采取了全面制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一系列举措,意在遏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从价值链的视角,深入研究和分析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本控制的现状,从中找出能最大程度缩减其成本支出的方法。合理有效地控制产品成本,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其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得企业快速适应其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本文基于价值链相关理论,除了将价值链作为成本分析的工具,另外,还将价值链理论与成本控制相结合,力求使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来提升企业的经营战略,对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并运用更加先进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最终通过提高产品的服务质量以实现更高的成本利润率,实现整个行业的价值链优化。本文采用的是案例研究法,具体研究思路如下: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同时对价值链以及成本控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进行梳理归纳,提出本文将要研究的关键与研究思路,并绘制技术路线图;第二部分对价值链与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概括,为论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作为研究案例,简要介绍了公司的发展状况以及所处的行业背景,并结合通讯制造业企业的特点,对影响其产品成本控制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第四部分列举了华为公司在过去传统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基于以上的研究,得出了对于像华为这种以高科技为主的通讯制造业企业引入价值链理论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必要性。在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对华为公司的成本控制结构进行划分,并分别从其内部价值链以及外部价值链成本控制现状两个方面做出具体分析,并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同国内外同行业企业做出对比,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华为值得学习的借鉴建议。第五部分在基于上文核算分析的基础上,对华为公司进行内外部价值链作业成本管理以及目标成本管理应用的同时,提出了优化其价值链成本控制的相关对策和建议。第六部分根据华为公司不同环节的具体成本控制方法,得出结论,这些具体措施的成功是归于整体战略的保障以及具体战略的实施。最后,总结全文,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相关结论,以及本文研究结论的不完善之处,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万挥民[4](2020)在《发利达公司精益生产导向下价值流成本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需求周期缩短,企业的利润空间逐渐收窄。面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为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引入精益生产,推行精益变革。伴随精益变革的深入推进,公司期望实现“零库存”目标,向拉动式生产方式转变。同时,要解决现阶段成本核算信息不准确、不及时,库存高企,管理行为短期化等一系列问题,就必须进行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和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本文基于外部环境压力、客户个性化需求和公司内部管理需要,提出了价值流成本管理,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低成本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以公司精益生产为背景,从公司成本管理的现状出发,深入研究和分析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出企业当前基于产品的成本管理方式与精益生产不相匹配的总体认识。深究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标准成本本身的控制逻辑、绩效考核制度导致管理行为扭曲以及当前组织架构下各部门之间的不协调。当然,在管理理念上,更重要的是“客户至上”服务意识的缺失。在原因分析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价值流成本管理基本框架:在产品设计研发阶段,运用质量功能展开工具分解目标成本,并结合价值工程改进项目实现客户价值增值;在生产环节,借助价值流图识别和消除价值流中的浪费;在采购与销售环节,进行费用控制。并从价值流成本规划、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四个方面进行改善与优化,从而提升企业成本管理水平,更好地支持精益生产。最后,提出四个方面的具体保障措施,包括建设“顾客第一”企业核心价值观、组建价值流组织架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关键岗位设置以及企业价值流信息化建设,保证价值流成本管理在公司顺利得以实施。本文通过公司价值流成本管理实践案例研究,表明价值流成本管理能够更好的满足精益生产的需要,促进公司成本管理的水平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拱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希望能够给电子制造企业实施精益改进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赵兴银[5](201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由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的政治地位、中心任务和面对的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面对这一重大的历史转折,党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带来的新任务新要求,积极领导和推动了全国范围的社会变革。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引下,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发生的新变化,抓住历史发展的潮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中努力探索执政条件下党的群众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在七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在没有全面执政经验的前提下,短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建设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经济社会发展极为落后的条件下,党始终能把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依靠人民,作为战胜一切困难、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先决条件,并为此作出了持续的、不间断的努力。在初建政权的特殊时代背景中,中国共产党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不走样,明确了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后的历史方位,在此基础上成功实现了工作任务的转型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并在艰难的转型中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为推动新中国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本文立足1949年至1956年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从多个层面、多个视角探究和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实践,并结合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巩固政权、化解危险、领导建设和发展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为开辟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工作的新境界,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文共分七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绪论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内容,分别为:一、论文选题的背景与依据,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目前研究现状分析,包括国内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分析以及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和评价;三、相关概念界定,主要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间界定、“群众”内涵的界定、“群众工作”“群众运动”、“党群关系”等概念的界定;四、主要研究方法;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等。正文部分分六章进行了详细阐述,具体如下:第一章论述了党的群众工作的理论依据。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人民群众”的论述,确立了党的群众工作的理论基础;二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明确了执政党建设与群众工作之间的关系,为党的群众工作的开展明确了方向;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奠定了群众工作的社会理论基础。第二章对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进行了考察。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依靠各阶级、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政党,其群众工作的好与坏、成与败,直接影响并决定了这个政党的生命力的存续与发展。本章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具体实践的历史考察,对各个历史时期党在开展群众工作方面的经验和有效做法的系统总结,进一步明确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与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之间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进一步为当前如何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思路借鉴和方法指导。这一章共分五个部分,分别是: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积极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有力推进;解放战争时期的全面收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经验与启示。第三章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社会背景。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其内在的逻辑思维和工作方式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各个阶层社会心理发生的变化。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立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客观的条件,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进程实现了有机融合。党的群众工作的对象是一个复杂的群体,这个群体在几千年的传统封建社会中形成了较为稳定和牢固的社会心理。这种复杂的社会心理带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即使在社会发生重大转型后,群众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和认可度仍然会用传统的视角来看待新事物、新现象。因此,本章首先对不同社会群体,包括工农群众、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心理变化进行了具体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党围绕不同社会群体社会心理的变化,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对群众工作政策进行了调整,实现了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上的转变。第四章重点回顾并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实践进程。群众工作的开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群众工作是在相对比较特殊的时代条件下推进的。处理好执政党与各阶级阶层的关系,反映到群众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上来,就要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在党的政策层面进行调整。本章通过党的群众工作的内在运行机制、内在监督机制、内在长效机制三个方面对党的群众工作实践机制建设进行了具体阐述。在此基础上,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围绕机制的建设也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五章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价值意蕴。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一个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为党完成执政任务、实现执政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而言,本章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研究,认为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为执政条件下完成党的工作任务、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党的宗旨意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动力保障、建设思路、实践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积累了经验,明确了目标和要求。第六章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现实启示。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关键要为当前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本章前三部分分别从群众工作应探索其规律性,把握特点,研究方法,做到因时因势而异;群众工作的实践应在丰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中体现时代性;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应成为党的群众工作始终秉持的核心价值理念,三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第四部分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当代启示,通过对党的群众工作的时代背景、具体举措、历史价值和实践经验的分析,指出对当前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启示。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本文研究成果,并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提出思路及方向。
胡洋洋[6](2019)在《产量质量成本管理与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在过去很多年,我国一直处于买方市场阶段,再加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以获取价格优势,从而获得一定的经营利润来支撑企业继续生存发展。据有关统计数据表示,很多公司的质量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很大,另外近些年来,人们对产品的质量水平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企业为了生存发展需要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如能做到如何平衡成本与质量二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质量成本管理就是在这种背景环境下应运而生。传统的产品质量成本管理在一定程度下是可以缓解质量和成本二者之间的矛盾的,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盈利水平。然而随着产品质量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实践和市场竞争环境的进一步加剧,传统的产品质量成本管理暴露出一定的短期性和局限性,尤其是在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时已经暴露出众多不适应性。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长远地在社会中立足,不单单要考虑在短期内获取利润,还要未雨绸缪,制定与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相适应的战略规划,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质量成本管理是服务于企业管理需要的,为此,传统的产品质量成本管理也需要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长远发展,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推行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战略质量成本管理并不是要否定传统的产品质量成本管理,而是要在其基础上,针对新环境和企业经营战略改变的现实条件,站在“提质增效”的战略视角提出的。产品质量成本管理和战略质量成本管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目前尚无学者对其梳理,本文以此为选题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在第一章对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介绍,整理了国内和国外与质量成本管理相关的文献,同时也对本文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进行了大致介绍。然后,本文在第二章阐述了质量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接着在此基础上对战略质量成本管理进行了系统化的介绍,并从众多方面对产品质量成本管理和战略质量成本管理进行比较研究。随后,本文以C公司和H公司为例,分别介绍了产品质量成本管理和战略质量成本管理在实务工作中的具体实践,更直观地研究了产品质量成本管理和战略质量成本管理各自不同的特点。同时,通过两种质量成本管理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对比,可以看出产品质量成本在企业发展的一定阶段内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为了自己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企业需要推行战略质量成本管理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工具,做到“提质增效”,形成长期竞争优势。
赵光辉[7](2019)在《福田戴姆勒公司多元化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当前世界信息科技飞速发展,市场化的行为将高效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最新的科学技术引入传统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各个国家都在进行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各大工业强国目前已经公布了自己的国家战略,德国发布“工业4.0”,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以及日本“机器人革命”的理念,其核心思想就是要通过鼓励科技创新,以前沿性技术的发展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在这些发展战略中,汽车行业凭借广泛的影响力,从基础的原材料研究,零部件产业链的高度关联性,到广阔售后市场的吸引力,在其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成为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的重要推力和示范点。在国家战略指向带动全球汽车技术进入加速进步和融合的新时期,以汽车产业的“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为核心的协同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课题。我国重型卡车行业为应对当前市场成熟期的竞争环境,必须要重新思考企业在新环境下的运营战略。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当前国际化市场开放力度加大,各个企业都同时面临着国内外同行的竞争,通过研究分析可以看到中国的企业在进行选择时,采用多元化战略并寻求未来的持续发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本文选取商用车重型卡车生产企业——福田戴姆勒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成熟期的汽车制造型企业以多元化战略为核心构建竞争优势,具体讲就是通过研究多元化战略理论、分析企业实施案例、评判行业及自身业务特点来展开。本文以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视角,发现由于企业管理流程混乱、客户需求把握不准确、市场信息反馈周期长、产品平台错位、开发资源浪费造成了客户价值始终在低位徘徊,针对性提出以客户需求延伸背景下企业与客户之间从过去的“价值博弈”转化为“价值共享”。企业通过多元化战略来延续产品的生命力,不断的创造新的客户价值来满足用户的需要,本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第一,通过研究,重卡制造企业在处于行业成熟期,多元化战略是必然选择;第二,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企业的战略管理和客户价值管理联系在一起,从战略、经营、文化管理的不同维度解读,构建企业多元化战略目标;第三,本文研究了企业多元化战略的理论框架,针对福田戴姆勒公司变革进行了全面的战略分析与配套方案设计。
刘忠全[8](2019)在《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政策以大力推动创新活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强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设计能力,而“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则进一步明确了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随着我国国家创新战略的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从微观层面看,技术创新是众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面对竞争愈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是企业立足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成本管理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成本核算、改进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2016年进一步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其中的“降成本”即强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强成本管理工作。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受经济环境变化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近几年来技术创新及成本管理创新越来越为理论界所重视。已有文献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也有众多学者针对成本管理演进历程、影响因素及模式创新等进行了探讨。虽然偶有文献对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考查,如有学者通过对高科技企业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协同关系,也有学者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提出作业成本法的产生是基于二十世纪80年代技术的进步,亦即技术创新推动了成本管理创新,但几乎没有学者对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具体影响路径加以研究。就现实而言,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是重大且深远的,技术的进步必然导致企业内部生产力的变化,从而会对企业内生产关系提出新的要求。从这一点来讲,技术进步必然会通过某种或某几种路径影响或导致成本管理创新。本文主要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Robert K.Yin认为,当研究的问题与其所处内外环境难以区分时,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技术创新、成本管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都与企业环境密切相关,且难以区分,因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技术创新影响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机制进行研究。本文遵循的案例研究步骤如下:第一,以创新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及组织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影响机制的理论观点;第二,以理论观点为基础,设计案例研究方案,形成案例研究框架;第三,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案例,通过现场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收集案例证据分析资料,并采用“模式匹配”证据分析技巧对证据资料进行分析,形成案例研究观点;第四,通过理论构建与案例证据分析的不断循环,最终形成本文的理论观点与研究结论。通过案例研究,本文提出了技术创新通过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变化以及会计信息技术进步来影响成本管理创新的理论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生产技术的进步能对企业生产组织形式产生重大影响,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也推动着成本管理模式创新。本文着重考查了大庆油田因科技进步而导致的生产变化,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对成本管理模式的影响。首先,生产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变革,伴随着生产要素——劳动资料、管理要素与信息要素等的变化,成本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如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其次,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及生产流程的精细化分别促使企业采用成本预算控制及分批法等进行成本管理;最后,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品质量、种类等变化也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进而推动了成本管理创新。第二,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组织结构产生相应变化,进而带动了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本文通过梳理大庆油田责任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历程,分别考查了以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为主的两个阶段,发现在不同的创新阶段分别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与其相适应,同时成本管理模式也随着组织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而言,大庆油田为配合模仿创新阶段的生产实际采用了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并实际运用了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相契合的成本管理模式——责任成本管理;在研发模式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为提高生产效率,案例企业在原有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基础上引入了灵活性更强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并运用了相适应的作业成本管理方法。案例研究发现,整个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演进都是基于与新型技术和组织结构变化的匹配,基于产量的生产技术创新催生着组织结构的变革,组织结构的变革又孕育着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之融合。第三,技术创新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进而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产生影响。通过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下属两个单位的案例研究发现,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发展能够直接推动成本管理创新。具体而言,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能够通过精细预算成本管理、规范成本核算管理、强化运营和管控成本等对成本管理创新产生正向作用;此外,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也能通过减少财务运营成本及提升核算效率等促进成本管理创新。会计信息系统是成本管理的物质基础之一,会计信息系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发展,成本管理也伴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而得到革新。本文研究的创新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本文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技术创新是成本管理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初步构建了技术创新影响成本管理创新的分析框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的研究文献。理论界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及“成本管理模式”等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未有学者就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作用及作用路径进行探讨。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多角度地分析、论证了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作用。第二,本文系统揭示了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之间的经济联系,并厘清了二者之间完整的传导路径。已有文献大多将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两者孤立起来进行研究,很少有学者就两者之间具体的经济联系进行探讨。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为案例企业,具体验证了生产组织形式、组织结构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在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从而进一步厘清了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与具体路径。第三,本文重点关注了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技术创新效应的研究领域。大量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多从生产活动、企业价值以及宏观经济后果等角度入手,很少有学者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行为产生的影响。技术进步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研究不应局限于其直接的经济后果,还应关注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所带来的间接影响。本文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落脚于企业成本管理创新,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技术创新经济后果和成本管理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对企业管理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伊涵涵[9](2018)在《S集团成本控制体系改进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际油价波动下跌,对于行业内各类型的企业经营产生了巨大冲击。严峻的经营环境促使企业设定新的战略目标,由此牵动企业多个管理层面的战略联动。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心,必须把强化战略成本控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企业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领先战略的体现,是实现价值创造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对成本控制及成本控制体系构建相关先进理论与方法的学习,总结了企业特别是集团型企业成本控制体系建设的相关研究。对具有国有企业中石油行业内多元化经营企业背景的S集团成本控制体系进行了案例研究,描述了该公司的基本情况、组织结构、发展战略及成本控制体系现状,明确了公司战略及成本战略定位。运用现场考察、案例分析、数据对比等方法,揭示了S集团成本控制体系在组织结构、成本控制制度、成本控制流程、成本考核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S集团成本控制体系改进的目标、原则、思路及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对方案的应用提出了具体建议,将战略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以及目标成本法理论应用于对S集团成本控制体系进行改进研究的实践,在组织结构的优化、成本管理制定的修订、成本控制流程的完善、标准成本体系的构建以及成本考核体系的优化等方面运用不同的成本控制方法,突破了单纯运用一种控制方法的局限性,更加适用于集团公司成本控制的运行。本文通过对集团型多元化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的研究,优化成本控制模式,使S集团实现成本控制体系改进,提升成本管理能力。最终创造效益,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同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相关类型企业的成本控制体系构建提供一些借鉴。
孟溦蕾[10](2018)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特定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显着的新进展和新成就。但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就使得通过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而从整体上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综合素质成为当下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深入发展阶段追求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的宏观背景下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而上述矛盾和问题产生的根本症结就在于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所固有的弊端和缺陷仍在持续发挥影响和效力所导致。因此,实现对上述矛盾和问题的有效克服和有力消解,其根本途径就在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本文主要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五位一体生产方式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社会哲学表述,其内在地包含经济生产方式﹙简称为经济方式﹚、政治生产方式﹙简称为政治方式﹚、文化生产方式﹙简称为文化方式﹚、社会生产方式﹙简称为社会方式﹚和生态生产方式﹙简称为生态方式﹚五个方面的内容。从社会哲学角度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展开研究,从理论层面来讲,旨在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角度科学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本质,深刻挖掘基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总体性视域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所体现的客观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系统架构以五位一体生产方式为既有逻辑前提和内在展开线索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应具有的整体性逻辑体系,从而为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切实有效转变提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新基点。从实践层面来讲,目的在于对科学揭示和准确反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定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所具有的战略性地位和重大意义、所包含的核心内容和科学内涵、所呈现的新的特点、要求和趋势、所蕴涵的系统全面性深刻变革本质作出新的尝试和努力,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切实有效转变以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发展方式作出贡献和力量。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重新解读了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有关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理论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旨在提供本课题的理论研究背景并据此确定由理论推演到实践探索的具体现实路径。第二部分主要是从社会哲学角度出发,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和具体实践进程为基点,分别对作为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组成内容的经济方式之经济力与经济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治方式之政治力与政治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文化方式之文化力与文化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方式之社会力与社会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方式之生态力与生态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展开研究和探讨,旨在对呈现在五位一体生产方式总体性视域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作用机理和具体作用路径作出系统性架构。第三部分主要是从总体性角度对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简要概述和总结。旨在以本文第二部分的具体展开论述为基础,对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进行总体性概括和说明的基础上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二、坚持目标成本管理为中心 开创企业内部管理新局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持目标成本管理为中心 开创企业内部管理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1)QDHI集团基于价值链重构的战略成本管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创新之处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价值链及价值链重构 |
2.1.1 价值链 |
2.1.2 价值链分析 |
2.1.3 价值链重构含义 |
2.1.4 价值链重构的类型 |
2.2 战略成本管理的概述 |
2.2.1 战略成本管理内涵 |
2.2.2 战略成本管理特点 |
2.2.3 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区别 |
2.3 价值链重构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影响 |
3 基于价值链重构的战略成本管理在QDHI集团的应用分析 |
3.1 QDHI集团基本情况 |
3.1.1 QDHI集团简介 |
3.1.2 QDHI集团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 |
3.2 QDHI集团进行价值链重构的背景 |
3.2.1 传统组织结构的制约 |
3.2.2 价格战给QDHI集团带来的恶性竞争 |
3.2.3 适应顾客需求的变化 |
3.3 QDHI集团价值链重构应用分析 |
3.3.1 员工创客化 |
3.3.2 企业平台化 |
3.4 QDHI集团实施价值链重构的效果分析 |
3.4.1 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
3.4.2 实现了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
3.4.3 实现了成本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动态结合 |
3.5 QDHI集团价值连重构后战略成本管理的不足之处 |
3.5.1 产品研发投入不足 |
3.5.2 产品研发费用资本化不足 |
3.5.3 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
3.5.4 存在资源竞争关系 |
3.5.5 供应链成本过高 |
4 QDHI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改进建议 |
4.1 提高全员成本管理的风险防范意识 |
4.2 进一步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 |
4.3 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完善市场区分 |
4.4 有效控制供应链成本 |
4.5 进一步改善价值活动,拓展价值链的应用空间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分析 ——以S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价值链相关研究 |
1.2.2 关于战略成本管理相关研究 |
1.2.3 关于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相关研究 |
1.2.4 文献综评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2 理论概述 |
2.1 价值链相关概念 |
2.1.1 价值链的实质 |
2.1.2 价值链的分类 |
2.1.3 价值链分析的目标 |
2.2 战略成本管理相关概念 |
2.2.1 战略成本管理的实质 |
2.2.2 战略成本管理的相关工具 |
2.2.3 战略成本管理的特色 |
2.3 价值链分析和战略成本管理的联系 |
2.3.1 价值链分析能够为战略成本管理指明方向 |
2.3.2 价值链分析与战略成本管理具有相同目标 |
2.3.3 价值链分析和战略成本管理相互影响 |
3 S公司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案例介绍 |
3.1 S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1.1 S公司的简介 |
3.1.2 S公司的发展历程 |
3.1.3 S公司的成本费用概况 |
3.2 S公司的价值链分析 |
3.2.1 内部价值链构成 |
3.2.2 行业价值链构成 |
3.2.3 竞争对手价值链构成 |
3.3 S公司的战略定位分析 |
3.3.1 波特五力模型 |
3.3.2 SWOT分析 |
3.4 S公司的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
3.4.1 结构性成本动因 |
3.4.2 执行性成本动因 |
4 S公司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应用 |
4.1 S公司基于内部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应用 |
4.1.1 以销定产降低产销成本 |
4.1.2 智能化建设降本增效 |
4.1.3 优化物流降低运输成本 |
4.1.4 完善服务减少售后成本 |
4.2 S公司基于行业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应用 |
4.2.1 与供应商合作降低仓储成本 |
4.2.2 优化销售渠道完善企业运营 |
4.2.3 以顾客为中心降低营销成本 |
4.3 S公司基于竞争对手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应用 |
4.3.1 分析竞争对手清晰定位 |
4.3.2 价值链整合提升竞争力 |
5 S公司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评价 |
5.1 S公司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成效 |
5.1.1 企业市场认可度提升 |
5.1.2 存货管理水平得以完善 |
5.1.3 盈利水平不断提升 |
5.1.4 偿债能力持续进步 |
5.2 S公司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5.2.1 企业隐性成本影响成本管理 |
5.2.2 研发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 |
5.2.3 成本管理缺乏全员参与 |
5.3 S公司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优化措施 |
5.3.1 优化对企业隐性成本的管理 |
5.3.2 加大技术创新以提升竞争优势 |
5.3.3 推动全员参与成本管理 |
6 结论与启示 |
6.1 案例结论 |
6.1.1 完善企业内部价值链,降低了企业成本 |
6.1.2 与上下游企业深入合作,提升了运营效率 |
6.1.3 对价值链进行整合,提升了市场竞争优势 |
6.2 案例启示 |
6.2.1 及时完善企业发展战略 |
6.2.2 建立完善的价值链体系 |
6.2.3 注重产品技术创新 |
6.2.4 培养全体员工成本管理意识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3)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制造业成本控制研究 ——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价值链与成本控制的基本理论概述 |
2.1 价值链相关理论 |
2.1.1 价值链理论的内涵 |
2.1.2 价值链管理模式 |
2.1.3 价值链的特征 |
2.2 成本控制相关理论 |
2.2.1 成本控制理论 |
2.2.2 成本控制的目标 |
2.3 价值链视角下成本控制的概述 |
2.3.1 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基本内容 |
2.3.2 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基本程序 |
2.3.3 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案例分析——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 |
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
3.1.1 华为公司的发展概况 |
3.1.2 华为公司的组织结构 |
3.1.3 华为公司所处的行业背景 |
3.1.4 华为公司战略定位分析 |
3.2 华为公司成本控制因素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价值链的华为公司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
4.1 华为公司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4.1.1 研发成本难以控制、研发费用严重浪费 |
4.1.2 缺乏生产研发经验、成本预算意识不足 |
4.1.3 采购岗位不科学、供应商关系不稳定 |
4.1.4 资金周转能力不足、财务杠杆利用不充分 |
4.1.5 无形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4.2 华为公司内部价值链分析 |
4.2.1 华为研发成本控制的现状 |
4.2.2 华为生产成本控制的现状 |
4.2.3 华为物流成本控制的现状 |
4.2.4 华为营销成本控制的现状 |
4.2.5 华为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现状 |
4.3 华为公司外部价值链分析 |
4.3.1 上游价值链——与供应商企业实行战略联盟,降低材料成本 |
4.3.2 下游价值链——以市场为中心,精准营销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价值链的华为公司成本控制体系构建 |
5.1 华为公司成本控制方法体系设计 |
5.2 产品研发阶段成本控制方法 |
5.2.1 研究与开发阶段目标成本的确定 |
5.2.2 研究与开发阶段目标成本的分解 |
5.2.3 研究与开发阶段成本估算 |
5.3 产品采购阶段成本控制方法 |
5.3.1 采购阶段成本的控制方法 |
5.3.2 供应商的优化选择方法 |
5.4 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方法 |
5.4.1 华为公司作业链与价值链关系 |
5.4.2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和实施步骤 |
5.5 产品市场化阶段成本控制方法 |
5.6 华为公司的价值链优化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华为公司价值链成本控制实施保障措施 |
6.1 华为公司整体战略保障 |
6.1.1 长远战略 |
6.1.2 全球战略 |
6.2 华为公司成本控制整体实施 |
6.2.1 加强监督管理和责任量化 |
6.2.2 软件更新及加强员工培训 |
6.2.3 加强业务流程控制和预算控制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主要启示 |
7.2.1 坚持技术创新和深入研发 |
7.2.2 增强低成本认识,树立全局观念 |
7.2.3 构建完整的价值链体系 |
7.2.4 专注产品设计 |
7.2.5 采取与供应商战略合作模式 |
7.2.6 注重产品运输与储存 |
7.2.7 创新销售方式 |
7.3 不足与展望 |
7.3.1 不足 |
7.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发利达公司精益生产导向下价值流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概述 |
2.1 传统成本管理理论 |
2.1.1 传统成本管理理论发展历史 |
2.1.2 传统成本管理理论面临的挑战 |
2.2 精益生产理论 |
2.3 精益会计理论 |
2.3.1 精益会计发展 |
2.3.2 精益会计内容 |
2.4 价值流管理理论 |
2.4.1 价值流概念 |
2.4.2 价值流管理内容 |
第三章 公司成本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公司概述 |
3.2 公司成本管理现状 |
3.2.1 “降本增效”成本管理理念 |
3.2.2 基于预算的标准成本管理方法 |
3.2.3 成本管理绩效考核指标 |
3.2.4 公司成本管理工具 |
3.3 公司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2 成本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公司价值流成本管理框架构建 |
4.1 价值流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与框架设计 |
4.1.1 价值流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
4.1.2 价值流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
4.2 价值流成本规划 |
4.2.1 设计与研发环节价值增值 |
4.2.2 生产与销售环节浪费消除 |
4.3 价值流成本核算 |
4.4 价值流成本分析 |
4.4.1 价值流成本分析步骤 |
4.4.2 价值流分类统计表的应用 |
4.5 价值流成本考核 |
4.5.1 考核指标设定原则 |
4.5.2 考核指标层次结构 |
4.5.3 主要业绩考核指标 |
4.6 公司价值流成本管理改进效果 |
第五章 公司价值流成本管理的保障措施 |
5.1 “顾客第一”核心价值观构建 |
5.2 价值流组织架构组建 |
5.3 人才培养与关键岗位设置 |
5.4 信息化建设辅助价值创造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CO Alarm2540-XX76 新产品设计开发 |
致谢 |
(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二、目前研究现状分析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
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
第二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借鉴 |
一、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 |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积极发展 |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有力推进 |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全面发展 |
五、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三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社会背景 |
一、党的群众工作的社会历史条件 |
二、党的群众工作与群众复杂多变的社会心理 |
三、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 |
第四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推进 |
一、以任务为导向明确群众工作的新使命 |
二、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机制 |
三、党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 |
四、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创新 |
第五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价值意蕴 |
一、群众工作为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发挥了保障作用 |
二、群众工作为执政条件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思路 |
三、群众工作为践行党的宗旨意识拓宽了实践路径 |
四、群众工作为执政条件下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积累了经验 |
五、群众工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明确了新任务 |
第六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现实启示 |
一、群众工作应遵循其内在的规律性,做到因时因势而异 |
二、群众工作应在丰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中体现时代性 |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党的群众工作始终秉持的核心价值理念 |
四、做好群众工作需要厘清的几个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产量质量成本管理与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质量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质量管理理论 |
2.1.1 质量的定义 |
2.1.2 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 |
2.2 产品质量成本管理理论 |
2.2.1 产品质量成本管理的内涵 |
2.2.2 产品质量成本管理的工作流程 |
2.2.3 产品质量成本管理模型 |
2.3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 |
2.3.1 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 |
2.3.2 战略成本管理分析内容 |
第3章 产品质量成本管理与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比较 |
3.1 对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认识 |
3.1.1 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念 |
3.1.2 战略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 |
3.2 产品质量成本管理与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相同点 |
3.3 产品质量成本管理与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区别 |
第4章 产品质量成本管理的案例应用 |
4.1 C公司的基本概况 |
4.2 C公司的产品质量成本管理 |
4.2.1 C公司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责 |
4.2.2 C公司质量成本科目的设置 |
4.2.3 C公司的质量成本核算 |
4.2.4 C公司的质量成本综合分析 |
4.3 C公司产品质量成本管理的启示 |
第5章 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案例应用 |
5.1 H公司的基本概况 |
5.2 H公司的战略质量成本管理 |
5.2.1 H公司的质量观 |
5.2.2 H公司的质量成本管理理念 |
5.2.3 H公司的质量管理组织架构 |
5.2.4 H公司的战略质量成本管理分析 |
5.3 H公司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启示 |
第6章 总结 |
6.1 结论 |
6.2 本文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福田戴姆勒公司多元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相关理论 |
2.1.2 研究工具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3 文献评论 |
3 福田戴姆勒公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企业现状分析 |
3.1.1 福田戴姆勒公司简介 |
3.1.2 公司治理结构 |
3.1.3 战略体系架构 |
3.1.4 重卡全生命周期成本构成 |
3.2 存在问题及分析 |
3.2.1 战略体系缺乏支撑 |
3.2.2 股东方分歧大 |
3.2.3 运营能力差 |
3.2.4 企业文化缺失 |
3.3 战略调整的必要性 |
4 福田戴姆勒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重卡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4.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2.3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
4.2.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4.2.5 行业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4.3 福田戴姆勒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3.1 产品技术研发能力 |
4.3.2 生产经营能力 |
4.3.3 营销服务能力 |
4.3.4 人力资源能力 |
4.4 SWOT分析 |
4.5 多元化战略的选择 |
5 福田戴姆勒公司多元化战略的制定和目标 |
5.1 多元化战略的制定 |
5.1.1 前向一体化 |
5.1.2 向后一体化 |
5.2 多元化战略的目标 |
5.2.1 主营业务目标 |
5.2.2 新增业务目标 |
6 福田戴姆勒公司多元化战略实施和保障 |
6.1 多元化实施方案 |
6.1.1 打造全新重卡平台 |
6.1.2 扩大目标市场范围 |
6.1.3 建立全新品牌 |
6.1.4 加强核心竞争力 |
6.1.5 挖掘客户端增值业务 |
6.2 多元化战略保障措施 |
6.2.1 优化研发体系 |
6.2.2 强化研发能力 |
6.2.3 提升营运能力 |
6.2.4 重塑企业文化 |
6.3 多元化战略成果预估 |
7 结论和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框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与内容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 |
一、宏观经济后果 |
二、微观经济后果 |
第二节 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生产要素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影响因素 |
二、生产要素和生产工艺流程的经济后果 |
第三节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 |
二、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经济后果 |
第四节 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 |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后果 |
第五节 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 |
一、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
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二章 技术创新、生产组织形式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观点提出 |
一、技术创新、生产要素构成变化与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流程进步与成本管理创新 |
三、技术创新、产出产品升级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证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
第四节 生产组织形式案例分析 |
一、技术创新、生产要素及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流程及成本管理创新 |
三、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创新—基于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视角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完善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观点提出 |
一、技术创新结果、组织结构特征变化与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方式、组织结构形式选择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证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一、大庆油田技术创新历程回顾 |
二、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形式的影响 |
三、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特征的影响 |
四、技术创新通过组织结构影响成本管理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技术创新、会计信息系统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构建与观点提出 |
一、信息技术的创新历程 |
二、信息技术创新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
三、会计信息系统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 |
四、信息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路径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案例证据资料收集与分析 |
三、案例研究思路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一、采油二厂会计信息化案例分析 |
二、中国石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案例分析 |
三、案例分析总结 |
本章小结 |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 |
四、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9)S集团成本控制体系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分析 |
2.1 成本控制的目标、原则与方法 |
2.1.1 成本控制的目标与原则 |
2.1.2 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 |
2.2 成本控制体系的内涵 |
2.3 成本控制体系的构成要素 |
2.4 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步骤 |
第3章 S集团成本控制体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S集团的基本情况 |
3.1.1 S集团简介 |
3.1.2 S集团的组织结构 |
3.1.3 S集团的发展战略 |
3.2 S集团成本控制体系的现状 |
3.2.1 S集团成本构成 |
3.2.2 S集团成本控制的方法 |
3.3 S集团成本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
3.3.1 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
3.3.2 成本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
3.3.3 成本控制过程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S集团成本控制体系改进方案 |
4.1 S集团成本控制体系改进的思路 |
4.2 S集团成本控制体系改进的方案设计 |
第5章 S集团成本控制体系改进方案实施的相关建议 |
5.1 明确成本控制战略 |
5.2 设定成本控制目标 |
5.3 设计优化组织结构 |
5.4 修订完善成本控制制度 |
5.5 科学运用成本控制方法 |
5.6 完善成本控制流程 |
5.7 建立标准成本指标体系 |
5.8 完善分行业指标考核体系 |
5.9 成本控制改进的保障措施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绪论 |
(一)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
1.选题的理论依据 |
2.选题的实践依据 |
3.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3.研究现状述评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 |
1.论文的研究方法 |
2.论文的创新之处 |
(四)论文的重点难点问题 |
(五)论文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概述 |
第一节 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
1.马克思关于全面生产理论和人类四生活论断 |
2.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观点 |
第二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背景和概念内涵 |
2.马克思主义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方式 |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力 |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科技创新 |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 |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关系 |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产机制创新 |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分配制度完善 |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现代市场体系培育 |
4.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消费政策调整 第三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治方式 |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治力 |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坚持党的领导 |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府职能转变 |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治关系 |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四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方式 |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力 |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产业发展 |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创新建设 |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道德素质提升 |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关系 |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文化发展 |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和谐文化构建 第五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方式 |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力 |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民生建设 |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关系 |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公正建设 |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稳定创设 第六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方式 |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力 |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产业发展 |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文明建设 |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关系 |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消费转型 |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循环经济机制完善 |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环境保护制度调整 |
4.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资源节约政策进步 第七章 五位一体生产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互作用 |
第一节 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 |
1.经济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性作用 |
2.政治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证性作用 |
3.文化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导引性作用 |
4.社会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性作用 |
5.生态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性作用 |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促进作用 |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经济方式的创新性作用 |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政治方式的变革性作用 |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文化方式的推动性作用 |
4.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社会方式的牵引性作用 |
5.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生态方式的促进性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
四、坚持目标成本管理为中心 开创企业内部管理新局面(论文参考文献)
- [1]QDHI集团基于价值链重构的战略成本管理应用研究[D]. 田一灵. 贵州财经大学, 2020(12)
- [2]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分析 ——以S公司为例[D]. 杨芝懿.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3]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制造业成本控制研究 ——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D]. 郑文婷.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4]发利达公司精益生产导向下价值流成本管理研究[D]. 万挥民. 兰州大学, 2020(01)
- [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研究[D]. 赵兴银. 扬州大学, 2019(06)
- [6]产量质量成本管理与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比较研究[D]. 胡洋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7]福田戴姆勒公司多元化战略研究[D]. 赵光辉.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D]. 刘忠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9]S集团成本控制体系改进研究[D]. 伊涵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10]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研究[D]. 孟溦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