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最早的洒水车(论文文献综述)
潘春华[1](2020)在《古贤们的环保意识》文中提出遥想古代,自然环境比现在好得多,但古贤们却也知道如何保护环境、怜爱动物、珍惜树木及管理水源、生活垃圾,在对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理上虽然有时过于严苛,但古贤们的环保意识与现代人相比却差不到哪里去,在某些方面反而更原生态,值得我们借鉴。两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位杰出的"环保主义者"。孔子哲学思想最重要的是"仁",他大力提倡"仁者爱人",这一理念也体现在包括对待动物的态度上。《论语·述而》里有"子钓而不
潘春华[2](2020)在《古贤们的环保意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遥想古代,自然环境比现在好得多,古贤们却也知道如何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珍惜树木及管理水源、生活垃圾,在对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理上虽有时过于严苛,但环保意识与现代人不相上下,在某些方面反而更值得我们借鉴。两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位杰出的"环保主义者"。孔子哲学思想最重要的是"仁",他大力提倡"仁者爱人",这一理念也体现在包括对待动物的态度上。《论语·述而》里有"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的记载,说
赵洋[3](2019)在《新公共管理视域下政府购买环卫服务创新研究 ——以侯马市为例》文中认为环境卫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环卫服务是一项公益性较明显的基础性公共服务,传统上都是由政府包揽。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污染治理任务的加重,由政府单一提供环卫服务的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在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和“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各地进行了政府购买环卫服务实践,把环卫服务交给更加专业的社会力量来承担,提高了环卫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环卫市场化程度低、社会公众参与度低、第三方监管评价缺失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制约了我国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的进程。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地方政府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购买环卫服务的成效,推动环卫行业向市场化专业化发展是政府职能转变面临的现实课题。本研究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侯马市政府购买环卫服务的地方实践,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政府购买环卫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法治保障;完善市场机制,培育环卫市场;引导公众参与,加强人才建设;强化监管评估,引入第三方监管;加快信息化系统建设,推动“智慧环卫”发展等具体可操作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地方政府购买环卫服务提供借鉴经验,促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潘春华[4](2019)在《古贤们的环保意识》文中指出遥想古代,自然环境比现在好得多,古贤们却也知道如何保护环境、怜爱动物、珍惜树木及管理水源、厕所、生活垃圾,在对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理上虽然有时过于严苛,但他们的环保意识在某些方面更原生态,值得借鉴。孔子是一位杰出的环保主义者。孔子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是"仁",提倡"仁者爱人"。这一理念也体现在对待动物的态度上。《论语·述而》里有"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的记载,说孔子不拉大网
马康维[5](2019)在《寒冷地区办公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测算及减碳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引起的。目前,各国以“国家自主贡献”(INDC)的形式积极参与气候变化行动。中国通过国家的“十三五”规划将“国家自主贡献”作为政府的行政目标来实施,并确定了到2030年中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减碳目标。建筑领域中办公建筑的规模大,单位面积能耗高,数量增长快,带来巨大的碳排放,将成为中国建筑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由于气候差异对建筑能耗与碳排放影响较大,本文主要研究寒冷地区办公建筑的碳排放和减碳策略,对同地区办公建筑的碳排放量化和减碳策略研究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大量研究表明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产生的碳排放量很少,但设计师的设计策略却影响着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对典型办公建筑进行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可以帮助建筑师在规划设计阶段较为准确地把控建筑的碳排放量,从而进行低碳设计。本文以寒冷地区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基于建筑生命周期理论应用碳排放系数法对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计算,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本文将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物化阶段,使用维护阶段,拆除清理阶段;将碳排放系数法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相结合,构建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完整计算模型。2.结合寒冷地区办公建筑特点,选取寒冷地区典型办公建筑进行碳排放计算,得出该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以及碳排放当量,计算结果可用于估算同类型办公建筑碳排放量。3.通过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全面解析案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构成,结果表明:使用阶段的碳排放最大,远大于其余两阶段之和,其中,使用阶段中的暖通空调碳排放占比最大,具有较大的减碳潜力;其次是物化阶段碳排放,其中建材生产碳排放占比最大。最后,从建筑设计层面归纳总结了办公建筑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因素,并针对寒地钢筋混凝土办公建筑提出控制窗墙比、合理增强围护结构保温性能等减碳策略,进而通过对国外优秀低碳办公建筑进行研究,探讨可供寒冷地区办公建筑设计借鉴的低碳设计策略,提出设计初期应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是减少建筑碳排放最根本的途径,其次,建筑师可选择可再生建材、设置室内外过度空间、提高结构构件预制化标准化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采光等手段减少建筑的碳排放。
刘晶[6](2019)在《西北地区城市遗址公园声景观研究》文中指出城市遗址公园在为广大居民提供城市公园休闲娱乐功能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和满足遗址保护与展示的需求。我国西北地区遗址丰富,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独特,城市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更是特殊,对于声景观缺乏系统研究和应用。本论文以西北地区城市遗址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测试分析以及主客观评价,研究了声环境舒适度评价方法,提出城市遗址公园的声景观设计导则,为城市遗址公园声景观设计提供指导。作者首先开展了声景观和遗址公园相关的文献综述研究,系统地研究了现代声景观理论文献。针对西北地区城市遗址公园开展了现场调研和测试,选取的公园遍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调研获取了五个调研公园的声景观特征和设计手法,测试内容包括每一个景观节点的物理环境参数以及游览者的声景观主观感受评价,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研究通过测试景观节点的物理环境参数(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气流速度、光照比、声压级及其频率特征),问卷调查游览者的声景观主观感受评价。基于相关分析,本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物理环境参数计算声环境舒适度指标的方法,并利用GIS工具生成了园林的声环境舒适度分布图。基于声景观舒适度评价方法和西北地区城市遗址公园现场调研和测试数据,论文分析了西北地区城市遗址公园声景观舒适性与不舒适性,结合声景观类型和声景观设计手法,揭示和提炼出了西北地区城市遗址公园声景观设计特征和规律,编制了西北地区城市遗址公园声景观设计导则。研究以西北地区城市遗址公园的典型代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对象,开展了城市遗址公园声景观设计应用研究。通过现场调研和测试,利用本研究提出的声环境舒适度评价工具,分析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景观节点的声景观舒适性与不舒适性;结合声景观设计导则研究成果,针对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景观节点的声景观分析,提出了声景观优化设计手法,验证了相关研究成果。综上所述,本文以如何提升西北地区城市遗址公园的声景观主观舒适度为出发点,深入探索了西北地区城市遗址公园的声景观特征,研究提出适用于西北地区城市遗址公园声景观设计导则和评价方法,以此来创造和改善城市遗址公园生态听觉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为西北地区城市遗址公园整体景观的营建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王健城[7](2018)在《龙岩市环卫车自动化项目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城市保洁工作的要求逐步提升。龙岩市迫切需要通过实施环卫自动化项目来改善环卫工作的劳动条件,以满足广大劳动者安全和健康的现实需求。但由于受到财政资金和工业基础建设项目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龙岩市环卫车自动化项目的实施还面临安装调试环境不理想、垃圾处理的资金投入规模低、产业化发展滞后、制度体系不完善以及运输安全培训不到位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需要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本文采用文献分析、访谈、信息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结合国内外环卫车的发展研究动态,对龙岩市环卫车自动化项目的实施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从改善环卫车安装调试环境、优化环卫自动化项目、改善项目实施环境和对项目加以有效监控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这对于理清龙岩市环卫车自动化项目实施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促进项目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卫工作管理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潘春华[8](2018)在《古贤们的环保意识》文中研究指明遥想古代,自然环境比现在好得多,但古贤们却也知道如何保护环境、怜爱动物、珍惜树木及管理水源、厕所、生活垃圾,在对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理上有时甚至过于严苛,古人的环保意识与现代人相比在某些方面反而更原生态,值得我们借鉴。两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位杰出的"环保主义者"。孔子哲学思想最重要的是"仁",他大力提倡"仁者爱人",这一理念也体现在包括对待动物的态度上。《论语·述而》里
老张不狂[9](2017)在《古人的“环保观”:汉代出现最早洒水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人也和现代人一样,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们先从他们选择住宅建筑上来看,就知道他们对环境卫生的重视了。《释名》说:"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博物志》上也说:"居无近绝溪、群冢、狐蛊之所,近此则死气阴匿之处也。"古人在建造房屋以前,都要看看周围的环境有没有被污染,符不符合卫生条件。其次,古人对水源非常重视,自古中国就有句老话,叫"千里不
吴嘉祺[10](2017)在《民国时期上海艺术设计教育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为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这三十八年间,上海这座城市中所进行的早期艺术设计教育。通过对在近代工商业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上海专业的美术学校、工业学校、私人机构、工商企业内部等机构对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进行深入完整的研究。最后希望能找出民国时期上海的艺术设计教育是如何发生及形成的?在从初等至高等教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各阶段的艺术设计教育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和关系?以及讨论研究不同层次的设计教育模式之间各自的特点。第一章绪论部分一方面通过对民国时期一些教育形式名称的阐述,明确了它们与艺术设计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面的论述扫清了概念上的障碍。另一方面主要是对当前有关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个评述,归纳出三种不同的研究范式:第一是对于专业艺术院校中所开设的图案、工艺等与设计相关的教育的研究;第二是对一些社会团体、私人画室及工商企业机构内部等对设计人员培养的研究;第三则是对那些在上海设计教育中起过重要影响作用的教育家的研究。并且指出了当前的研究成果还存在着哪些不足,也是我在后面的论文中要着重解决的。第二章主要是概述了我国近代设计教育的一个发端。从清末鸦片战争以后,上海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渐开始发展,并且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资产阶级教育开始取代传统的封建教育体系。并且随着西洋美术的传入中国,与传统的中国美术教育之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从而导致了我国美术教育从教学功能到教学形式再到教学方法的全面蜕变。第三章主要详细分析了普通教育阶段图画手工课程中的设计教育内容。从清末的图画课中的“几何画”和“用器画”开始,到民国时期的图案教育,中小学阶段的设计教育内容比重一再增加。这种变革中的教学标准,体现了我国普通教育中的图画手工课程包括设计教育,正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教学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与完善。中小学中设计教学的不断演进,跟工商企业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以及跟社会整体设计教育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民国时期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章是关于高等艺术院校中所开展的艺术设计教育的论述。首先是对图案学科建立过程的详细分析,明确了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在我国的正式确立。其次从国家对于实用人才需求的导向,社会上对于艺术设计功能的认识,以及学校创办者整体办学思路三方面分析了高校中图案学科以实用为导向的教学宗旨和课程设置;最后是对于高校中教师队伍的结构的研究以及这些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第五章是通过对民国时期上海一些美术机构、工商企业以及大量的业余教育机构中艺术设计教育的分析,明确了这样的教学形式带来的好处是学习的自由度较大、细化的课程,可以按需选择、有利于社会平等的大众化教育。但也明显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的弊端。
二、我国最早的洒水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最早的洒水车(论文提纲范文)
(3)新公共管理视域下政府购买环卫服务创新研究 ——以侯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评析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1.4.1 研究对象的创新 |
1.4.2 对策建议的创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环境卫生 |
2.1.2 公共服务 |
2.1.3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
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1 新公共管理的概念 |
2.2.2 新公共管理的内涵 |
2.2.3 新公共管理与政府购买环卫服务的适用性分析 |
第三章 侯马市政府购买环卫服务的地方实践 |
3.1 我国环卫服务行业的发展历程 |
3.2 侯马市政府购买环卫服务的现状 |
3.2.1 购买的背景概况 |
3.2.2 购买的项目内容 |
3.2.3 购买的基本方式 |
3.2.4 购买的资金来源 |
3.2.5 考核与监督情况 |
3.3 侯马市政府购买环卫服务的成效 |
3.3.1 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
3.3.2 提高了环卫服务质量 |
3.3.3 促进了环卫行业市场化发展 |
3.3.4 构建了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模式 |
第四章 侯马市政府购买环卫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侯马市政府购买环卫服务存在的问题 |
4.1.1 政府服务意识不强 |
4.1.2 法规政策制定滞后 |
4.1.3 政府部门职能交叉 |
4.1.4 市场机制不健全 |
4.1.5 环卫市场化程度低 |
4.1.6 环卫经费来源单一 |
4.1.7 社会公众参与度低 |
4.1.8 监管评估待优化 |
4.2 侯马市政府购买环卫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政府自身能力不足 |
4.2.2 购买程序不规范 |
4.2.3 公众环保意识淡薄 |
4.2.4 监管考核不完善 |
第五章 优化政府购买环卫服务的对策建议 |
5.1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法治保障 |
5.1.1 提高服务意识,加强自身建设 |
5.1.2 制定政策法规,加强法治保障 |
5.1.3 打破条块分割,实现整体管理 |
5.2 完善市场机制,培育环卫市场 |
5.2.1 完善政府购买环卫服务的市场机制 |
5.2.2 培育环卫服务市场,加强企业管理 |
5.2.3 拓宽融资渠道,推广环卫PPP模式 |
5.3 引导公众参与,加强人才建设 |
5.3.1 加大宣传引导,丰富参与渠道 |
5.3.2 提高环卫工人福利待遇,加强环卫行业人才建设 |
5.4 强化监管评估,引入第三方监管 |
5.5 加快信息化系统建设,推动“智慧环卫”发展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寒冷地区办公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测算及减碳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阐述 |
1.2.1 寒冷地区的范围 |
1.2.2 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基本概念 |
1.2.3 建筑碳排放的基本概念 |
1.3 国内外建筑碳排放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当前研究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目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查阅法 |
1.5.2 数据分析与演算法 |
1.5.3 数学模型计算法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2 建筑碳排放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
2.1.1 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定义 |
2.1.2 全生命周期评价的框架 |
2.2 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在建筑碳排放研究中的应用 |
2.2.1 建筑碳排放全生命周期评价的必要性 |
2.2.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框架 |
2.3 碳排放测算的基本方法 |
2.3.1 IPCC清单法 |
2.3.2 实测法 |
2.3.3 物料衡算法 |
2.3.4 因素分解法 |
2.3.5 碳排放测算方法比较分析 |
2.4 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 |
2.4.1 国外建筑碳排放相关政策和标准 |
2.4.2 国内建筑碳排放相关政策和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3 寒冷地区办公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模型 |
3.1 寒冷地区办公建筑碳排放评价模型 |
3.1.1 核算边界的确定 |
3.1.2 碳排放计算方法的选取 |
3.2 寒冷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单元过程 |
3.2.1 物化阶段碳排放单元过程 |
3.2.2 使用维护碳排放单元过程 |
3.2.3 拆除清理阶段碳排放单元过程 |
3.3 清单数据的来源 |
3.3.1 建筑概况 |
3.3.2 消耗量清单 |
3.3.3 碳排放因子 |
3.4 碳排放计算模型 |
3.4.1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模型 |
3.4.2 物化阶段碳排放计算模型 |
3.4.3 建筑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计算模型 |
3.4.4 建筑拆解阶段碳排放计算模型 |
3.4.5 碳排放计量单位 |
3.5 本章小结 |
4 实例研究 |
4.1 寒冷地区办公建筑现状 |
4.1.1 寒冷地区办公建筑现状 |
4.1.2 寒冷地区办公建筑存在的问题 |
4.2 对标建筑的基本信息 |
4.2.1 项目概况 |
4.2.2 建筑布局 |
4.2.3 节能设计 |
4.3 案例建筑各阶段碳排放计算 |
4.3.1 物化阶段碳排放计算 |
4.3.2 使用维护碳排放计算 |
4.3.3 拆除阶段碳排放计算 |
4.3.4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5 寒冷地区办公建筑碳排放构成解析 |
5.1 案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构成 |
5.2 建筑各个生命周期阶段碳排放构成解析 |
5.2.1 物化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
5.2.2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
5.2.3 拆除清理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寒冷地区办公建筑全生命周期减碳策略 |
6.1 办公建筑碳排放影响因素归纳 |
6.1.1 物化阶段碳排放影响因素归纳 |
6.1.2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影响因素归纳 |
6.1.3 拆除清理阶段碳排放影响因素归纳 |
6.2 寒冷地区钢筋混凝土结构办公建筑减碳策略 |
6.2.1 物化阶段减碳策略 |
6.2.2 使用维护阶段减碳策略 |
6.2.3 拆除清理阶段减碳策略 |
6.3 寒冷地区办公建筑节能减排设计策略 |
6.3.1 Tamedia新办公楼基本信息 |
6.3.2 Tamedia新办公楼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估算 |
6.3.3 可供寒冷地区办公建筑借鉴的低碳设计策略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1.1 研究成果 |
7.1.2 研究创新点 |
7.1.3 研究不足 |
7.2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表目录 |
图目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6)西北地区城市遗址公园声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声景观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2 城市遗址公园声景观学相关基础理论 |
2.1 城市遗址公园概况 |
2.1.1 城市遗址公园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
2.1.2 西北地区城市遗址公园概况 |
2.1.3 遗址公园规划理论体系 |
2.2 声景观学相关理论 |
2.2.1 声学基础 |
2.2.2 心理声学 |
2.2.3 景观生态学 |
2.2.4 声景观生态学 |
2.2.5 环境心理学 |
2.3 遗址展示与遗址公园声景观 |
2.4 本章小结 |
3 西北地区城市遗址公园声景观调研 |
3.1 调研对象选取及测试分析方法 |
3.2 现场调研及测试 |
3.2.1 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 |
3.2.2 兰州小西湖公园 |
3.2.3 银川中山公园 |
3.2.4 西宁南凉虎台遗址公园 |
3.2.5 乌鲁木齐人民公园 |
3.3 基于GIS的声景观特征分析 |
3.3.1 GIS在景观规划和环境声学中的应用 |
3.3.2 GIS在声景观图中的空间分析及表达 |
3.3.3 声景观图的制作 |
3.4 遗址公园声景观总体特征分析 |
3.4.1 声音协调度评价 |
3.4.2 声景观满意度分析 |
3.5 遗址公园声景观设计特点 |
3.5.1 景观与空间设计 |
3.5.2 声音设计 |
3.5.3 声景观主客观感受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声环境舒适度评价方法研究 |
4.1 声景观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
4.1.1 国外声景观评价研究 |
4.1.2 国内声景观评价研究 |
4.2 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1 环境因子与声音的关系 |
4.2.2 景观设计改变环境因子 |
4.3 声环境舒适度评价公式的建立 |
4.4 实验测试与验证 |
4.5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西北地区城市遗址公园声景观综合评价研究 |
5.1 声源类型及评价分析 |
5.1.1 声环境舒适度评价结果 |
5.1.2 声源频率特征测试 |
5.1.3 主观好感度评价结果 |
5.2 声景观舒适与不舒适的景观节点 |
5.3 声景观感受舒适与不舒适的景观节点设计特征 |
5.3.1 舒适景观节点的设计特征 |
5.3.2 不舒适景观节点特征 |
5.4 本章小结 |
6 西北地区城市遗址公园声景观设计导则研究 |
6.1 方法制定的原则 |
6.1.1 充分考虑西北地区地域特征 |
6.1.2 基于预防性保护的原则 |
6.1.3 声景观舒适度的控制性原则 |
6.2 基于声景观舒适度的设计思路 |
6.2.1 基于温度差的设计方法 |
6.2.2 基于相对湿度的设计方法 |
6.2.3 基于光照比的设计方法 |
6.3 基于主观好感度评价的设计思路 |
6.3.1 声源主观好感度评价 |
6.3.2 声源满意度与各分项评价指标 |
6.3.3 主要声源评价 |
6.4 基于声源频率的设计方法 |
6.4.1 声源频率好感度 |
6.4.2 舒适频段声源的设计方向 |
6.5 基于场所精神营建的设计思路 |
6.6 西北地区城市遗址公园声景观设计导则建立 |
6.6.1 声景观综合要素的设计原则 |
6.6.2 声景观主观好感度评价的设计原则 |
6.6.3 声源频率的设计原则 |
6.6.4 场所精神营建的设计原则 |
6.7 声景观设计导则 |
6.8 本章小结 |
7 声景观设计方法应用研究—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例 |
7.1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基本概况 |
7.1.1 遗址环境调研分析 |
7.1.2 景观要素调研分析 |
7.1.3 大明宫历史声源分析 |
7.2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声景观调研 |
7.2.1 主观好感度评价 |
7.2.2 各区域频率声源特征及声景观评价 |
7.2.3 基于声环境舒适度公式综合评价 |
7.2.4 综合评价结论 |
7.3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声景观改进设计 |
7.3.1 殿前区各景观节点声景观设计分析 |
7.3.2 宫殿区各景观节点声景观设计分析 |
7.3.3 宫苑区各景观节点声景观设计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西北城市遗址公园声景观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B 西北地区城市主要植物 |
附录C 青城山环境舒适感主观调查问卷 |
附录D 西北城市遗址公园声环境舒适度 |
附录E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所参与项目 |
(7)龙岩市环卫车自动化项目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项目管理概述 |
2.2 项目集成管理理论 |
2.3 项目生命周期理论 |
2.4 多项目管理特点 |
第3章 龙岩市环卫车自动化项目管理现状 |
3.1 垃圾处理管理现状 |
3.2 项目实施要求 |
3.3 项目实施环境 |
3.3.1 政策环境 |
3.3.2 产业环境 |
3.3.3 应用环境 |
第4章 龙岩市环卫车自动化项目实施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项目管理流程的问题调查与原因分析 |
4.1.1 问题访谈 |
4.1.2 问卷调查 |
4.2 项目实施问题梳理 |
4.2.1 安装过程问题 |
4.2.2 调试过程问题 |
4.2.3 正式运行过程问题 |
4.2.4 政府资金投入问题 |
4.2.5 产业化发展问题 |
4.2.6 制度体系问题 |
4.2.7 环卫车运输过程的问题 |
4.3 项目实施问题分析 |
第5章 龙岩市环卫车自动化项目实施问题的对策 |
5.1 及时的进行系统硬件和软件环境调试 |
5.1.1 系统功能调试 |
5.1.2 现场测试 |
5.2 优化自动化项目 |
5.2.1 系统工作步骤 |
5.2.2 系统方案设计 |
5.2.3 系统的功能块完善 |
5.2.4 系统的硬件结构框架 |
5.3 保障自动化项目的顺利实施 |
5.3.1 强化政府在环卫车自动化中的主导作用 |
5.3.2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卫车自动化项目管理 |
5.3.3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
5.3.4 注重科技创新和培养人才 |
5.3.5 引导居民养成生态意识 |
5.4 对自动化项目进行合理的监督 |
5.4.1 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
5.4.2 优化管理结构,提高管理素质 |
5.4.3 健全环卫车自动化项目控制系统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龙岩市环卫车自动化项目管理流程问题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民国时期上海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与一些概念的说明 |
一、研究的意义 |
二、与艺术设计相关概念的说明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专业艺术院校中设计教育的研究 |
二、对于业余设计教育机构的研究 |
三、设计教育家的研究 |
四、相关的研究方法 |
五、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上海近代设计教育产生的背景 |
第一节 上海近代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
一、上海城市经济的近代化 |
二、上海城市文化的发展 |
三、资产阶级教育的兴起 |
第二节 中西美术教育之间的激烈碰撞 |
一、西式美术教育的传入及设计教育的滥觞 |
二、美术留(游)学生与上海近代设计教育 |
第三节 美术教育的全面蜕变 |
一、教学功能: 从单一技能传授到艺术素养的培养 |
二、教学形式: 从师徒制到学校教育 |
三、教学方法: 从程式化到“写生便化” |
小结 |
第三章 普通教育阶段的设计教育 |
第一节 中小学图画手工课程标准的演进 |
一、清末癸卯学制余绪下的早期课程标准 |
二、壬戌学制颁布后的图画手工课程标准 |
第二节 中小学图画手工课程中有关设计教学的探索 |
一、图案教育方法的探索 |
二、手工教学方法的探索 |
第三节 中小学美术设计教师的培养 |
一、师范教育标准的确立 |
二、上海艺术师范教育中的设计教育 |
小结 |
第四章 培养全面型设计人才的艺术院校 |
第一节 艺术院校中图案学科的建立与调整 |
一、图案教育的兴起 |
二、图案学科的初步建立 |
三、图案学科的调整与完善 |
第二节 图案学科的教学宗旨与课程设置 |
一、以实用为导向的教学宗旨 |
二、日趋完善的课程设置与不断优化的课程结构 |
第三节 教师队伍与有关图案教学的研究 |
一、上海艺术院校中设计教师的构成 |
二、图案教学的研究 |
小结 |
第五章 学校教育有益补充的业余设计培训 |
第一节 美术社团及企业中的设计教育 |
一、上海最早的职工业余补习学校——白鹅绘画补习学校 |
二、商务印书馆对设计人才的培养 |
第二节 遍地开花的业余设计教育 |
一、大众化的职业补习学校 |
二、形式多样的业余培训机构 |
小结 |
结语民国时期上海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反思 |
一、民国时期上海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贡献 |
二、民国时期上海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三、民国时期上海艺术设计教育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民国时期上海艺术设计教育年表(1912-1949)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我国最早的洒水车(论文参考文献)
- [1]古贤们的环保意识[J]. 潘春华. 新天地, 2020(09)
- [2]古贤们的环保意识[J]. 潘春华. 新天地, 2020(08)
- [3]新公共管理视域下政府购买环卫服务创新研究 ——以侯马市为例[D]. 赵洋. 广西大学, 2019(06)
- [4]古贤们的环保意识[J]. 潘春华. 人大建设, 2019(08)
- [5]寒冷地区办公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测算及减碳策略研究[D]. 马康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西北地区城市遗址公园声景观研究[D]. 刘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7]龙岩市环卫车自动化项目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健城. 华侨大学, 2018(01)
- [8]古贤们的环保意识[J]. 潘春华. 钟山风雨, 2018(04)
- [9]古人的“环保观”:汉代出现最早洒水车[J]. 老张不狂. 人生与伴侣, 2017(42)
- [10]民国时期上海艺术设计教育研究[D]. 吴嘉祺.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