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期产后出血4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鲁周南[1](2020)在《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后出血为产褥期发生的异常阴道出血性疾病,影响产后恢复,严重者甚至影响到产妇的生命。近年来剖宫产手术普及、二胎政策开放,产妇生活环境、个人生活观念、生活习性也发生了改变,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增高。产后出血在中医古籍中以“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崩”“产后下血不止”等病名呈现,内容丰富,有深厚的文献积累。如何从中医的角度认识产后出血,发掘中医临床治疗优势?首先离不开对其源流以及学术思想的梳理总结;此外,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高效获取产后出血专科知识,亦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之一。论文的第一部分首先确定产后出血病名的中医内涵与外延,以朝代为序,研究纳入文献的病名演变、病因病机、诊断以及理法方药的流变脉络。第二部分针对导师团队研究提出的古籍、医家、知识“三维一体”获取思路,笔者采取专家访谈方法对“三维一体”进行专家意见征集,进一步补充完善了“三维一体”数据模型,论证并确定了各知识要素层级,使其更符合中医古籍知识的特性并具有可操作性。论文最后以产后出血文献为例,对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知识基于不同获取方案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古籍阅读选择建议,对中医古籍知识的学习利用提出方法学借鉴。先秦至秦汉时期,产后病统称为“乳余疾”,出现产后疾病之萌芽。《黄帝内经》首次记载产后疾病“乳子病热”,创造性地提出了通过望诊、问诊、切诊综合进行妇人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开创了产孕奇经理论之先河。《金匮要略》根据产后亡血伤津的生理特点,将产后常见疾病归纳为痉病、郁冒、大便难。魏晋南北朝时期,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首次系统提出从产妇脉象的表里、寒热、大小、缓急进行预后预判,奠定了产科脉诊的基础。该时期文献至少记载了近20余种用于产后疾病治疗的药物。此期尚无“产后出血”的专篇记载,但在实践方法上却形成“产后出血”专病诊断及治疗的萌芽,该时期,产后出血疾病相关记载多以某方适应症形式提出。隋唐时期,《经效产宝》《诸病源候论》开始对产后出血相关病名有相对集中论述。《诸病源候论》记载恶露不尽、血崩病因病机为外感寒邪、虚损、瘀血。《备急千金要方》第一次提出恶露不尽与产后时间密切相关,且强调腹痛与恶寒两大伴随症状,明确了恶露不绝部分内涵,具有开创性意义。该时期产后出血相关治疗方剂数量较前丰富,共计30余首,有论有方,但未见专篇论述。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病名数量较前明显增加。此时期记载产后恶露不绝病因有虚损、瘀血、寒邪互结。产后血崩病因病机较前增加饮食不节、情志、药物因素。《妇科秘兰全书》能够较好的反映妇科产后出血诊疗思路。提出以产后7日为节点,结合腹痛情况辨虚实用药,记载成方当归建中汤、独圣散、泽兰汤、瑞莲散4首。并顺从产前、临产、产后生理状态加以调护,及时纠正产妇气血运行异常状态,预防产后出血。《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提出崩漏一定程度上是产后恶露不尽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的临床表现,认为两者之间存在转化关系。郑氏女科提倡产后应大补气血。推出产后出血四物汤通治方,形成以四物汤为主要治疗思路与手段的完整治疗方案。梳理金元大家张元素、李东垣、罗天益、刘河间等着作,整理出产后辨治思路三条。产后需扶持荣卫,调养血气;属邪气实者需攻之;产后宜大补气血为先。并整理产后处方用药30余条。该时期产后出血文献得到长足发展,疾病概念已内含“审因论治”理念;将产后出血引入急症观念,纳入到急症治疗体系中,能够清晰地根据缓急予以分化治疗;此时期着作开始出现明显学派特色,学术思想承前启后。明代,产后出血进一步发展到以出血量、势进行区分。命名呈多样化,命名称谓中明确其危重症的含义。此阶段发展了恶露不绝、血崩冲任、脏腑病因病机学说,并从病因病机层面认识到胎前、临产、产后调护的失当与产后疾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学术思想主要继承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体系与朱丹溪“产后大补气血”说。创新主要表现在张景岳的辨证思维与体质辨识相结合的理论创新、赵献可从阴阳真假辨治血证思路的创新、薛己的产后出血脏腑辨证理论创新。明代产后出血常用成方为四物汤与生化汤及加减体系。产后用药禁忌较前人增加活血破气药物,如三棱、莪术、红花、苏木、牛膝等14种;清热药物黄芩、黄连、栀子、黄柏4种;慎用方剂为大承气汤、五苓散,丰富了产后出血用药禁忌内涵。清代《妇科冰鉴》首次较为准确的概括产后恶露不绝定义,认为恶露超过七天,日久不断,为恶露不绝。较前增加了“产后一月恶露重来”“产后崩淋带下”病名。恶露不绝、血崩较前代增加了冲任瘀血以及虚实夹杂病因病机。脏腑理论方面,补充产后气血、营卫概念以及肝疏泄无度、肾闭藏无权病因病机。《胎产新书》完整地提出了饮食、情志、房事损伤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病因病机。清代古籍,针对出血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瘀血理论之创新;气、血、水、火的理论创新;奇经学说在产后的创新应用;中西医结合运用于临床的创新及大量原创新方出现。四物汤与生化汤辨治产后出血的体系进一步丰富发展,生化汤发展至清代,已经成为产科常用方,也是产后出血常选方剂之一。第二部分主要着重于对中医知识获取方法与思维的研究。基于本次产后出血文献研究,首先提炼出“医家个人经验”“官方医学教育”两种常见的知识获取方法;同时,对导师团队提出的“三维一体”获取方法进行了专家访谈论证研究。为有序快速获取古籍知识,寻求中医知识获取普适性的方法,导师团队参考人脑获取知识的思维模式,针对计算机对古籍知识的获取特点,提出“三维一体”数据模型。基于知识元、知识体概念,笔者设计出针对方法学专家、临床专家、文献专家深度访谈的问卷,对“三维一体”知识体在知识获取中的重要性、权重关系以及三个知识体所包含的23个知识元在知识体构成中的角色与重要性等进行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通过深入研究,系统地对“三维一体”数据模型进行了全面补充与完善;与此同时,整理元数据赋权及知识推送专家深度访谈意见,为数据模型建立提供专家意见基础。深度访谈意见包含模型中知识体、知识元的权重建议;关于不同历史时间与不同学科古籍在数据模型中的时间、空间建议;用户意见量化建议等。“以史为鉴,知往鉴来”是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重要目的。如何将古代医家丰富的治疗经验与当今临床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中医产科临床提供理论思维与治疗依据,寻求中医妇产科的进一步发展是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论文最后结合本次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研究,综合三种不同途径的知识获取方法,整理出4种产后出血知识获取临床思维路径与69种推荐书目,为产后出血古籍知识获取提供了方法学借鉴。
董南[2](2019)在《前置胎盘剖宫产孕妇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研究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前置胎盘剖宫产孕妇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根据高危因素积极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以期能为前置胎盘产后出血风险的产前综合评估提供参考,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支持。(2)探讨“一站式”双侧髂内动脉球囊预置术+选择性血管栓塞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193例前置胎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将入组的193例孕妇分为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组与前置胎盘非产后出血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病例资料及可疑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孕周、孕次、产次、既往剖宫产次数、胎盘附着部位、是否合并胎盘植入性疾病、术前血红蛋白(Hb)、术前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术中出血量、新生儿体重等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2010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软件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前置胎盘剖宫产孕妇产后出血高危因素。(2)回顾性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2013年0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5例凶险性前置胎盘(PPP)合并胎盘植入性疾病(PIA)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3例施行双侧髂内动脉球囊预置术+剖宫产为实验组,22例施行传统剖宫产为对照组。回顾临床资料,收集两组患者剖宫产术中出血量、术中同型浓缩红细胞输入量、术中冰冻血浆输入量、术中子宫切除率、手术时间等围术期指标及新生儿体重、新生儿阿普加评分等指标,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1)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孕次、产次、既往剖宫产次数、术前APTT、术前Hb、合并胎盘植入7个因素差异显着,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其中既往剖宫产次数、术前APTT指标、合并胎盘植入性疾病为前置胎盘孕妇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2)对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介入组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与对照组在新生儿体重、新生儿早产率、新生儿Apgar1分钟评分、新生儿Apgar5分钟评分、NICU转入率、新生儿脐动脉血PH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前置胎盘患者产后出血高危因素为:既往剖宫产次数、术前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合并胎盘植入性疾病。2.积极做好产前宣教,完善孕期检查和保健,增强孕妇阴道分娩的信心,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尽量避免社会因素剖宫产,降低剖宫产率,从而降低前置胎盘、胎盘植入性疾病的发生风险。临床医生应告知育龄期女性高龄妊娠的相关风险,提高育龄期女性对高龄这一危险因素的认识。3.“一站式”介入手术在复合手术室中实现了介入手术的精确性与外科手术有效性的结合,建立了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多学科合作治疗的新模式、新平台。“一站式”介入手术为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控制产后出血提供了新途径,其有效降低了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同时并不增加新生儿不良结局。
曾桢,孙笑[3](2017)在《晚期产后出血的诊疗现状》文中指出产后出血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约占19.7%[1]。临床上对于分娩24 h内出现的阴道出血警惕性较高,处理较积极,但对24 h后,即晚期产后出血的定义和处理原则尚不统一。随着剖宫产率上升,近年来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构成亦有所变化。晚期产后出血发病率不高,临床表现差异大,临床处理尚缺乏可遵循的规范。现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的
杨晓艳[4](2019)在《高龄产妇妊娠结局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背景近些年,生育年龄推迟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高龄妊娠人数正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随着高龄产妇(分娩时年龄≥35周岁的孕产妇)人数及比例的逐渐增加,高龄产妇的妊娠结局也越来越受到临床产科医师的重视。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如早产、巨大儿、死胎死产等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因此,了解高龄产妇孕产期高危因素,可为保障优生优育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指导高龄产妇孕期保健,提高产科医疗技术质量,改善高龄产妇围产儿结局。目的分析高龄产妇妊娠结局的现状,并探讨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相关影响因素,旨在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及妇幼保健院完善高龄产妇孕产期管理,降低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生率,保障优生优育,改善高龄产妇围产儿结局。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安阳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456例高龄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作为高龄组(年龄3546岁),另选取同期在此院进行分娩的非高龄产妇180例作为非高龄组(年龄2234岁),比较两组产妇一般临床资料、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分娩方式、分娩及产褥期并发症、精神状态及围产儿结局情况。根据围产儿是否产生不良结局将高龄产妇分为不良结局组(n=72)和结局良好组(n=384),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分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1.高龄组产妇妊娠合并贫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龄组(P<0.01)。2.高龄组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及羊水量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龄组(P<0.05或P<0.01)。3.高龄组产妇剖宫产率明显高于非高龄组(P<0.01)。4.孕晚期高龄组产妇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明显高于孕早期和非高龄组(P<0.01)。5.高龄组胎儿窘迫、早产儿、胎儿畸形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龄组(P<0.05)。6.二分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与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是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的危险性因素(OR>1)。结论1.高龄产妇不良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生率、剖宫产率、孕期不良心理状态的严重程度及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高龄产妇。2.产妇年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是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的危险性因素。
王利民,唐冬梅,黄璐,侯莉,邓耀,胡志敏,夏艳梅,黄娟,王思义[5](2017)在《血HCG检测在阴道分娩后宫内妊娠残留物清宫术中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检测在阴道分娩后宫内妊娠残留物(RPOCs)清宫术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阴道分娩后1cm<RPOCs<3cm的产妇100例根据是否发生晚期产后出血分为清宫组(观察组)与非清宫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中HCG,用B超检查两组产妇RPOCs大小,对比两组产妇血HCG水平及RPOCs大小差异。结果出院前观察组产时出血、产后出血、产后3天出血、出院前血红蛋白(HGB)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产褥期内血情况比较,观察组阴道出血量较对照组多、阴道出血时间较对照组长、最低HGB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血HCG为(3052.35±1358.56)mIU/ml对照组为(992.70±245.46)mIU/ml,观察组血HCG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92%(46/50)患者血HCG水平>2000.00mIU/ml。观察组RPOCs大小与对照组(2.00±0.48cm vs2.03±0.45cm)相比,观察组RPOCs较对照组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近期并发症比较,观察组血象与对照组血象发生分别为48.00%和26.00%、发热发生率34.00%和14.00%、败血症发生率16.00%和2.00%、贫血发生率60.00%和22.00%、重度贫血发生率22.00%和0.00%均较对照组高,产后42天子宫完全复旧发生率分别为84.00%和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阴道分娩后1cm<RPOCs<3cm产妇发生晚期产后出血主要与血HCG有关,与RPOCs大小关系不确切,对于血HCG<2000.00mIU/ml产妇出院前不需常规清宫,而血HCG>2000.00mIU/ml产妇出院前予以清宫,可减少阴道分娩后因RPOCs过度清宫或清宫不及时所带来并发症。
杨子惠[6](2016)在《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病原因及其临床干预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剖剖宫产手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选择重庆育恩联合妇产医院于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剖宫产手术后晚期产后出血患者40例,回顾性分析其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方法。结果:40例患者经过分析可知,其出血因素为子宫切口感染,子宫切口裂开,愈合状态不佳,无良好的子宫复旧状态、子宫内膜炎以及胎膜蜕膜出现残留。12.5%的患者出血时间1周以内,17.5%的患者出血时间为12周,52.5%的患者出血时间为36周,17.5%的患者的出血时间为6周以上,同时经保守治疗后,32例患者治疗成功,成功率为80%。结论:剖宫产术的严重并发症为晚期产后出血,医护人员应将手术能力水平予以提升,从而在手术过程中进行止血,此外还应避免产褥感染。
石梅新[7](2016)在《晚期产后大出血60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引起晚期产后大出血的因素及临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期间发生晚期产后大出血的60例产妇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其危险因素及临床处理措施。结果晚期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胎盘胎膜残留、产褥感染、子宫复旧不良以及切口开裂等;胎盘胎膜残留以及产褥感染所导致的产后出血时间较短,分别在产后614 d和312 d出现产后出血,出血量以切口裂开最多(2 669.9±284.5)m L;所有患者经有效治疗后出血均得到充分控制,治愈成功率为100%。结论晚期产后大出血对产妇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因此需要加强围手术期出血因素预防,从而降低产后大出血的发生率。
敖英其其格,李晓红[8](2016)在《浅谈晚期产后出血的病因和预防治疗》文中认为目的:对我院患者晚期产后出血的病因和预防治疗进行分析,为后期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分析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5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结果:75例产妇出血原因为胎盘、胎膜组织残留、子宫复旧不良、产褥感染、子宫切口感染裂开。75例出血产妇经治疗后70例治愈或好转,5例进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无死亡。结论:晚期产后出血主要原因为胎盘、胎膜组织残留、子宫复旧不良。要通过增强对晚期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时发现、准确处理,同时加强孕期保健和产褥期健康常识的宣传,从而减少晚期出血的发生。
祝博[9](2014)在《《医药论坛杂志》2014年第35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单丹[10](2014)在《晚期产后出血32例诊治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积累晚期产后出血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遂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晚期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为0.40%,其常见发病原因包括胎盘残留、子宫复旧不全、子宫切口裂开等。根据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治愈,未见子宫切除患者。结论多种病因可以导致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个体化方案治疗产后出血患者可以取得理想疗效。
二、晚期产后出血4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晚期产后出血4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辨证论治研究 |
2 方药研究 |
2.1 生化汤临床研究 |
2.2 专家经验方研究 |
3 针灸外治法研究 |
4 名老中医治验 |
前言 |
第一部分 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古籍选择原则 |
1.2 产后出血中医概念范围界定 |
1.3 古籍选择结果 |
2 先秦至秦汉时期对产后疾病的早期认识 |
2.1 早期病名之萌芽 |
2.2 产孕诊断思想之发端 |
2.3 创奇经为产孕生理病理之先河 |
2.4 产孕疾病早期治疗方法 |
2.5 小结 |
3 魏晋南北朝开创产后出血论述之先河 |
3.1 病名认识的积累 |
3.2 产后诊断的早期探索 |
3.3 产后出血治疗的开端 |
3.4 小结 |
4 隋唐时期产后出血论述积累期 |
4.1 病名积累与发展 |
4.2 病因病机的探索 |
4.3 产后出血治疗的积累 |
4.4 产后调护观念的萌芽 |
4.5 小结 |
5 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理论初步形成 |
5.1 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
5.2 病名逐步完善 |
5.3 病因病机理论逐渐丰富 |
5.4 产科调护的逐步积累 |
5.5 产后出血治疗的发展 |
5.6 小结 |
6 明时期产后出血理论发展时期 |
6.1 明代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
6.2 病名沿革 |
6.3 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 |
6.4 产科调护的理论进步 |
6.5 诊断理论的发展 |
6.6 治疗理论系统基本形成 |
6.7 小结 |
7 清时期产后出血理论成熟时期 |
7.1 清代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
7.2 清代产后出血病名 |
7.3 病因病机逐步丰富完善 |
7.4 产后出血诊断发展 |
7.5 产后出血治疗理论的完善 |
7.6 调护理论的发展 |
7.7 小结 |
第二部分 古籍文献知识获取方案研究 |
1 现有古籍文献知识获取 |
1.1 医家个人经验 |
1.2 以官方教育、考试制度为准的知识获取 |
2 研究方法 |
2.1 归纳法 |
2.2 元数据研究方法 |
2.2.1 元数据概念 |
2.2.2 元数据制定原则 |
2.2.3 元数据模板组成 |
2.3 专家访谈法 |
2.3.1 访谈对象 |
2.3.2 访谈方法 |
2.3.3 访谈资料的整理、存档 |
2.3.4 访谈提纲 |
2.4 名中医推荐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元数据研究结果 |
3.2 深度专家访谈结果 |
3.2.1 选择古籍经验 |
3.2.2 选择医家经验 |
3.2.3 中西医病名统一经验 |
3.3 妇科名中医阅读经验研究结果 |
3.4 产后出血相关知识示范性研究结果 |
3.5 产后出血相关书目推荐 |
4 结论 |
讨论 |
产后出血文献给予临床的启示 |
古籍文献知识获取对学习与教学的启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产后出血相关古籍内容提要 |
(2)前置胎盘剖宫产孕妇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前置胎盘剖宫产孕妇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
1.研究背景 |
2.研究资料及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本章结论 |
第二章 “一站式”介入技术在凶险型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剖宫产中的临床应用 |
1.研究背景 |
2.研究资料及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本章结论 |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高龄产妇妊娠结局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高龄产妇的妊娠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血HCG检测在阴道分娩后宫内妊娠残留物清宫术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方法 |
1.2.1 设备及试剂 |
1.2.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6)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病原因及其临床干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发病状况 |
1.3 方法 |
2 结果 |
2.1 出血因素 |
2.2 患者出血因素和产生时间 |
2.3 患者治疗手段以及疗效 |
3讨论 |
(7)晚期产后大出血6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分析方法。 |
1.2.2 治疗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晚期产后出血各诱因分析 |
2.2 产后大出血各诱因与出血时间和出血量分析 |
3 讨论 |
3.1 引起晚期产后大出血的原因分析 |
3.2 晚期产后出血预防措施 |
3.3 晚期产后出血的急救护理措施 |
(8)浅谈晚期产后出血的病因和预防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预防方法 |
2 结果 |
2.1 分娩方式对晚期产后出血的影响 |
2.2 治疗结果 |
3 讨论 |
四、晚期产后出血4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D]. 鲁周南.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2]前置胎盘剖宫产孕妇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D]. 董南. 暨南大学, 2019(02)
- [3]晚期产后出血的诊疗现状[J]. 曾桢,孙笑.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7(02)
- [4]高龄产妇妊娠结局回顾性分析[D]. 杨晓艳.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5]血HCG检测在阴道分娩后宫内妊娠残留物清宫术中的价值[J]. 王利民,唐冬梅,黄璐,侯莉,邓耀,胡志敏,夏艳梅,黄娟,王思义. 西部医学, 2017(05)
- [6]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病原因及其临床干预效果分析[J]. 杨子惠.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23)
- [7]晚期产后大出血60例临床分析[J]. 石梅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22)
- [8]浅谈晚期产后出血的病因和预防治疗[J]. 敖英其其格,李晓红.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12)
- [9]《医药论坛杂志》2014年第35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J]. 祝博. 医药论坛杂志, 2014(12)
- [10]晚期产后出血32例诊治分析[J]. 单丹. 中国实用医刊, 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