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理化指标分析

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理化指标分析

一、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理化指标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戴玉[1](2021)在《消渴除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治疗,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中医学领域的认识,通过临床试验,观察消渴除痹汤内服对患者的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CPT等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消渴除痹汤治疗本病机理及对DPN(气虚血瘀证)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研究。方法:在对有关文献的整理论述基础上,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疾病门诊和疗区的DPN(气虚血瘀证)的患者72人。进行电流感觉阈值检查,结果经数据统计处理。将符合标准的住院和门诊患者72例,签署知情同意后,把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6例)进行比较。两个组均以基础降糖计划为依据(糖尿病教育,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治疗等),对照组予甲钴胺片,治疗组予中药消渴除痹汤和甲钴胺片,药物干预12周,复查CPT及相关理化指标,对口服消渴除痹汤的临床疗效进行中医症状积分以及CPT检测的数据量化研究。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评定:经过12周的治疗,两组均有治疗作用,治疗组效果更显着(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后两组总积分均下降(P<0.05),治疗组降低更明显。3.电流感觉阈值:经治疗后的两组患者CPT值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且治疗组患者CPT值低于对照组。4.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医治后,治疗组的各项指标显着降低,得出治疗组对它的效果更好。中药具有控糖作用。5.血脂代谢: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均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程度更明显。说明中药具有降脂作用。结论:消渴除痹汤能够显着改善DPN(气虚血瘀证)患者肢体麻木、疼痛、四肢发凉等临床症状,在口服消渴除痹汤后患者电流感觉阈值水平较之前明显改善,说明该中药对CPT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经临床观察,消渴除痹汤能够明显降低DPN(气虚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消渴除痹汤可降低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并且有助于治疗DPN。说明了消渴除痹汤对DPN(气虚血瘀证)有显着治疗效果,证实了该中药在治疗过程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滑东[2](2021)在《导引法配合针刺郄穴对气阴两虚夹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导引法配合针刺郄穴对气阴两虚夹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挖掘祖国非药物疗法,以期更快改善肢体麻木疼痛症状,找到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本课题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2019年1月-2020年9月在秦皇岛市中医医院内分泌二科门诊或病房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气阴两虚夹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后针刺郄、原穴,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甲钴胺片口服,以4周为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情况。总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神经传导水平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7%,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6项(肢体麻木、肢体刺痛、乏力倦怠、失眠多梦、肌肤甲错、腰膝酸软)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项(头晕耳鸣、少气懒言、自汗或盗汗)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8项(肢体刺痛、肢体麻木、头晕耳鸣、少气懒言、自汗或盗汗、失眠多梦、肌肤甲错、乏力倦怠)中医证候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1项(腰膝酸软)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FBG、2h PG、TG、TC、LDL-C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Hb A1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组内FBG、2h PG、Hb A1C、TG、TC、LDL-C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FBG、2h PG、TG、TC、LDL-C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Hb A1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后各组内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治疗前后各组内Toronto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Toronto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6)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及不适反应。结论:本课题证实导引法配合针刺郄穴能够改善气阴两虚夹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同时能降低血糖、血脂水平,优于口服甲钴胺片。导引法配合针刺郄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竞平[3](2021)在《消渴病痹症中医证候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结合中医的基本原理,收集患者各种临床资料,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证候的分布规律,将DPN各证候与其相关因素及相关检验指标进行比较,探讨各证候与其相关因素及指标间的关系,总结与证候间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例患者,这些患者均为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疗区2019年1月-2019年12月的患者。根据糖尿病诊断标准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将选取的200例患者分为4个证候,这4个证候分别为气阴两虚挟痰瘀证、肝肾阴虚挟瘀毒证、脾肾阳虚挟湿瘀证和阴阳两虚证。分别记录这4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理化检查等指标。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这些患者的各种住院资料进行归纳、统计、整理,最后运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用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t检验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在本次筛选中,共筛选男性、女性患者200例,其中有104例患者为男性,有96例患者为女性。2.各组间的病程比较,阴阳两虚证组与脾肾阳虚挟湿瘀证组差异较大(P<0.01),气阴两虚挟痰瘀证组与脾肾阳虚挟湿瘀证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各组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各组证候间患者体重指数的比较,阴阳两虚证组与各证候组之间比较P>0.05,没有显着性差异,其余各组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4.将血压与四组证候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整体比较得出P<0.05,说明各组证候在血压中存在显着性差异。5.各组中医证候与血脂、C肽等相关指标相比较P<0.05,均有显着性差异。6.在血尿酸、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比较中P<0.05,说明各组证候之间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在糖尿病患者中,并发症为DPN的患者男性一般较女性多,气阴两虚挟痰瘀证患者在其病变过程中所占比例较大。2.在DPN患者中,阴阳两虚证病程最长,脾肾阳虚挟湿瘀证病程最短。3.在DPN患者中,气阴两虚挟痰瘀证组的患者体重指数最大,肝肾阴虚挟瘀毒证患者体重指数最小;阴阳两虚、肝肾阴虚挟瘀毒证患者血压最高,脾肾阳虚挟湿瘀证患者血压较低。4.DPN患者中,不同证候的患者之间,血糖、血脂、血尿酸、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有效的控制血糖、血脂、血尿酸、血肌酐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能够预防DPN的发生或者延缓疾病的进展。

马青青[4](2021)在《健脾益肾化瘀止痛方治疗脾肾虚瘀型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评价健脾益肾化瘀止痛方治疗脾肾虚瘀型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2例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患者。两组在一般基础治疗上:试验组给与口服健脾益肾化瘀止痛方,对照组给与口服硫辛酸胶囊,观察周期为90天,建立病例观察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电流感觉阈值(CPT)、多伦多临床评分(TCSS)、痛觉视觉模拟评分(VAS)、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及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最后采用SPSS23.0进行量化积分及疗效指标的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进行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疗效指标比较:(1)正中神经、腓肠神经传导反应速度: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传导反应速度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电流感觉阈值: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正中、腓浅的感觉神经较治疗前有所好转,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痛觉视觉模拟评分、多伦多临床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及周围神经系统症状均有所减轻(P<0.05)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疼痛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4)FBG、PBG、Hb A1C:治疗后,试验组FBG、PBG、Hb A1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同期对照组治疗前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在降低血糖方面优于对照组。(5)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后试验组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较同期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8.23%,同期对照组为55.56%,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改善证候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6)安全性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后,试验组无不良反应回报;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两组治疗前后一般生命体征、心电图、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均未出现有临床意义的异常结果。结论:健脾益肾化瘀止痛方治疗脾肾虚瘀型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不仅能够提高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感觉神经敏感性、缓解主观疼痛症状,而且还能降低血糖,有效地减轻了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说明健脾益肾化瘀止痛方治疗脾肾虚瘀型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安全有效,可用于临床推广。

卢绮韵[5](2020)在《T2DM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内外综合疗法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初步探讨中医内外综合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内外综合疗法治疗DPN的临床治疗规范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把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治疗组35例:给予西医基础治疗+中医内外综合疗法(糖痹外洗方沐足联合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中药内服),对照组35例:给予西医基础治疗。西医基础治疗包括降糖、降压、降脂、健康宣教、饮食运动、营养神经、抗氧化治疗。随访观察2周。观察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多伦多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神经传导速度、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记分的变化。结果:共纳入70例患者,脱落0例,完成70例,无1例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各指标比较如下: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年龄、病程、性别构成)及治疗前各观察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2.血糖指标: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治疗前后下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多伦多评分的影响:治疗后两组多伦多症状评分、感觉评分、反射评分、总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多伦多症状评分、感觉评分、总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多伦多反射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多伦多症状评分、感觉评分、总评分治疗前后下降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反射评分治疗前后下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内外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多伦多评分,在改善症状评分、感觉评分方面较改善反射评分更有优势。4.对临床症状的影响:在单个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治疗后治疗组的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均较对照组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内外综合疗法在改善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症状方面具有确切的效果,优于对照组,且改善麻木优于改善感觉异常,改善感觉异常优于改善疼痛。5.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治疗后两组PSQI记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PSQ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PSQI记分治疗前后下降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中医内外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6.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治疗后治疗组正中神经(MN)、腓肠神经(SN)、对照组左MN和右SN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较治疗前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对照组右MN和左SN的SNCV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MN、SN的SNC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MN、SN的SNCV治疗前后上升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MN、胫神经(TN)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MN、TN的MN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NCV治疗前后上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过中医内外综合治疗后,SNCV改善更为明显,MNCV改善难度更大,可能治疗所需的时间更长。7.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下降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中医内外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麻木、疼痛的血瘀症状,以及倦怠乏力、咽干口燥、胃纳异常、大便失调等气阴两虚的中医症状。8.对中医症状的影响:治疗组DPN中医症状按频次高低排列依次为:肢体麻木、睡眠障碍、肢体疼痛、感觉异常、疲倦乏力、咽干口燥、大便失调、胃纳异常,中医内外综合疗法可有效缓解上述症状,尤其对咽干口燥、疲倦乏力、胃纳异常、大便失调症状效果尤为突出。对照组中医症状按频次高低排列依次为:肢体麻木、疲倦乏力、咽干口燥、睡眠障碍、肢体疼痛、感觉异常、大便失调、胃纳异常;治疗后,咽干口燥、疲倦乏力的症状得到一定缓解,其他症状缓解率均较低。9.疗效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西医疗效(多伦多临床评分)有效率分别为82.86%和45.71%,两组西医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疗效有效率分别为94.28%和68.57%,两组中医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10.安全性观察: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安全性较好。结论:经过2周治疗,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中药内服联合糖痹外洗方中药沐足的中医内外综合疗法,能安全有效缓解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能改善患者多伦多临床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记分以及神经传导速度,为治疗DPN的有效措施,值得进一步研究以及推广。

胡维[6](2020)在《基于子午流注理论VB12穴位注射治疗消渴病痹症(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对运用子午流注理论,VB12穴位注射治疗消渴病痹症(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探讨临床上运用中医穴位注射与西药联合创新,定时、定穴治疗消渴病痹症(气虚血瘀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运用子午流注理论治疗消渴病痹症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思路。方法:选取2019.01~2020.01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符合消渴病痹症(气虚血瘀证)的门诊及住院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5例采用在巳时(9:00~11:00)、(阴陵泉)穴位注射VB12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在15:00~17:00、臀大肌肌肉注射VB12治疗;一周两次(每周一,周四),共四周。于治疗前、后使用密西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评分(MDNS)、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临床症状积分(CSIT)、中医证候评分及神经传导速度等进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评估。结果:1.在进行4周治疗后,子午流注穴位注射组(简称试验组)和肌肉注射组(简称对照组)在对两组患者的MDNS、TCSS、CSIT及中医证候评分上,进行比较,结果较治疗前均有降低,且试验组比对照组降低程度更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经过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后,SCV、MCV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且试验组的NCV比对照组升高程度更为明显,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在各疗效指标上进行组内比较,皆有显着性差异(P<0.05)。4.治疗结束后,两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13%,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无不良反应,提示穴位注射和肌肉注射安全性好。结论:本研究通过运用子午流注理论,证明了(巳时,阴陵泉穴)穴位注射治疗消渴病痹症(气虚血瘀证)的安全性,有效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DPN提供更广泛的思路,提示子午流注理论运用于穴位注射治疗消渴病痹症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魏晓彤[7](2019)在《四虫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立足于“络病”理论,运用四虫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选取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保健科)和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患者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纳入标准者7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35例)与治疗组(35例)。两组患者均保持糖尿病基础治疗,对照组予以甲钴胺片口服治疗,治疗组予以四虫片联合甲钴胺片口服治疗。观察周期为8周。观察指标为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临床症状积分、Toronto临床评分、神经传导速度以及安全性评估。对比并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2.4%,对照组总有效率64.7%,两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用药8周后,治疗组较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较前无明显差异(P>0.05);3.临床症状积分、Toronto临床评分:用药8周后,两组均较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过对照组(P<0.05);4.神经传导速度:用药8周后,两组均较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5.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用药8周后,两组均较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四虫片可有效减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降低血脂、临床症状积分、Toronto临床评分,提升神经传导速度,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

张凯丽[8](2019)在《阳和汤化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阳和汤化裁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脾肾阳虚、络脉痹阻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进一步观察该方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脾肾阳虚、络脉痹阻证)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硫辛酸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阳和汤化裁治疗。详细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10g尼龙丝触觉、音叉振动觉、感觉阈值测定等变化情况,对两组治疗前后结果进行比较分析。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1、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疗效进行分析,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显着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3、对两组患者感觉阈值测定进行比较分析,组内比较:治疗组中各项神经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中右侧腓浅、腓深神经差异不明显(P>0.05),其余各项神经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右侧腓浅、腓深神经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各项神经差异不明显(P>0.05);4、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音叉震动觉及10g尼龙丝触觉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5、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OD、MDA进行比较分析,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6、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及不适反应。结论:阳和汤化裁对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脾肾阳虚、络脉痹阻证)的临床疗效较为显着,可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体征及理化检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抗氧化应激水平,并且具有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陈瑞斌[9](2019)在《乌梅丸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厥阴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及评价乌梅丸联合中药熏洗对于以改善厥阴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及中医证候表现,相关临床症状体征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途径和机制,并以此进一步指导临床,增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宝安中医院糖尿病科病房及门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设计随机单盲对照实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合格受试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予以西医基础治疗+乌梅丸汤剂口服联合中药熏洗,对照组予以西医基础治疗+甲钴胺联合温开水熏洗),每组各纳入50例。两组观察周期皆为8周。研究观察相关疗效指标,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1、对于中医证候表现,两组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两组相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3.48%、71.11%%,分析统计学结果,提示治疗组即乌梅丸联合中药熏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比对照组更优。2、对于厥阴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周围神经功能,两组均有一定程度的疗效,MDNS疗效评定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9%,治疗组为93.5%,在改善MDNS评分疗效方面乌梅丸联合中药熏洗治疗组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两组均可有效改善周围神经病变,经统计学处理显示提高神经传导波幅、速度,及降低MDNS评分程度治疗组大于对照组(P<0.05),可以认为在改善神经传导功能及降低MDNS评分方面乌梅丸联合中药熏洗组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3、在治疗过程中乌梅丸联合中药熏洗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乌梅丸联合中药熏洗可改善厥阴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医症候、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及体征、神经传导功能。

张驰[10](2019)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热毒内盛络阻和阴阳两虚络阻证型的分布情况,辨证特点及相关心血管病危险因素。2.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热毒内盛络阻和阴阳两虚络阻各证型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因素。3.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和单纯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差异性。4.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热毒内盛络阻和阴阳两虚络阻四种证型的冠状动脉病变差异性。5.应用心灵丸联合通心络胶囊,观察清热解毒、祛风通络、益气活血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热毒内盛络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变化情况。研究方法研究一、研究二:开展回顾性研究,纳入自2015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1日期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科和内分泌科住院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四诊信息及一般临床资料,对中医证候信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基于心脉病证络风内动病机学说,总结归纳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热毒内盛络阻、阴阳两虚络阻四种证型的辨证特点。(2)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热毒内盛络阻、阴阳两虚络阻四种证型与常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常见血脂血糖指标的相关性。(3)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发生ACS的影响因素,分组探讨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热毒内盛络阻、阴阳两虚络阻各证型患者发生ACS的影响因素。研究三、四:开展横断面分析,纳入自2016年9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期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导管室接受冠脉造影检查后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两组。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形态表现角度比较分析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和单纯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差异性。(2)将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热毒内盛络阻、阴阳两虚络阻证四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各证型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冠脉病变支数的相关性。(3)各证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ACS分为两组,比较各证型患者冠脉病变特点与发生ACS的相关性。研究五:开展干预性研究,纳入自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期间于我院心血管科住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热毒内盛络阻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患者单盲。实验组给予心灵丸和通心络胶囊及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仅西医治疗,疗程2个月。观察指标包括心绞痛症状积分变化、热毒内盛络阻证积分变化,以及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脂水平。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热毒内盛络阻证患者接受清热解毒、祛风通络、益气活血治疗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和中医证候变化趋势。研究结果研究一:回顾性研究共分析统计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669例。所有患者的中医症状、舌象和脉象证候总计85种,共出现21375频次。中医症状以气短553例(82.66%)、胸闷527例(78.77%)最多见,舌象以舌质暗淡454例(67.86%)最多见,脉象以脉细弱366例(54.71%)最多见。中医基本证型以血瘀证416例(24.82%)、气虚证413例(24.64%)最多见。经过系统聚类分析,基于心脉病证络风内动病机学说,结合临床经验和相关标准,本研究针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四个证型进行探讨:气虚血瘀络阻证(149例,27.5%)、气阴两虚络阻证(138例,25.5%)、热毒内盛络阻证(118例,21.8%)和阴阳两虚络阻证(137例,25.3%),共计542例。气虚血瘀络阻证主要表现为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放射至肩背部,胸闷,自汗,舌质暗,舌体胖,有瘀斑,瘀点,舌下络脉青曲,苔白,脉弦或结代。气阴两虚络阻证主要表现为胸闷痛,气短,乏力,口干,舌质淡,暗,苔少,苔干,脉细弱或沉涩。热毒血瘀络阻证主要表现为胸绞痛,头痛,发热,尿黄赤,口臭,口苦,口干,便秘,舌暗红,苔黄厚,苔腻,脉滑,脉数。阴阳两虚络阻证主要表现为腰酸膝软,畏寒肢冷,耳鸣,心悸,多尿,双下肢水肿,舌淡苔白,脉沉细弱。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热毒内盛络阻证患者吸烟史比例高于气阴两虚络阻证,气虚血瘀络阻证的TC、LDL-C水平低于其他三组证型,气虚血瘀络阻证的TG水平低于阴阳两虚络阻证和热毒内盛络阻证;热毒内盛络阻证、阴阳两虚络阻证的Hb A1c水平高于气虚血瘀络阻证和气阴两虚络阻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患者TC、Hb A1c水平越高气虚血瘀络阻证发生率越小;有吸烟史患者气阴两虚络阻证可能性越小;吸烟史(P=0.008<0.05,OR=1.793)、TC水平(P=0.009<0.05,OR=1.744)是热毒内盛络阻证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二:回顾性分析研究一中四组证型患者共542例。根据患者本次是否发生ACS分为两组,ACS组245例,非ACS组297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CS组年龄大于非ACS组,ACS组的吸烟史、既往血运重建治疗史、高血压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比例高于非ACS组,ACS组TC、LDL-C、FBG水平高于非ACS组,非ACS组患者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率、糖尿病神经病变率高于A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中医证型是影响CAD合并T2DM发生ACS的相关因素,气虚血瘀络阻证(P=0.015<0.05,OR=1.934)、热毒内盛络阻证(P=0.000<0.05,OR=2.837)、阴阳两虚络阻证(P=0.010<0.05,OR=2.070)患者发生ACS的可能性较气阴两虚络阻证更大。此外,影响CAD合并T2DM患者发生ACS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还有年龄(P=0.000<0.05,OR=2.554)、吸烟史(P=0.011<0.05,OR=1.665)、血运重建病史(P=0.009<0.05,OR=1.903)、高血压病史(P=0.015<0.05,OR=1.741)和T2DM病程(P<0.05)。各证型患者发生ACS的危险因素不同。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气虚血瘀络阻证发生ACS的危险因素是患者年龄(P=0.021<0.05,OR=2.674),吸烟史(P=0.012<0.05,OR=2.927),血运重建病史(P=0.044<0.05,OR=2.583)和高血压病史(P=0.036<0.05,OR=2.555);气阴两虚络阻证发生ACS的独立因素是年龄(P=0.000<0.05,OR=7.909);热毒内盛络阻证发生ACS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史(P=0.030<0.05,OR=3.105)和FBG水平(P=0.026<0.05,OR=3.149);阴阳两虚络阻证发生ACS的危险因素是年龄(P=0.015<0.05,OR=2.847)和FBG水平(P=0.006<0.05,OR=3.381)。研究三:横断面研究共分析统计冠心病患者210例,其中CAD合并T2DM组患者100例,单纯CAD组患者110例。CAD合并T2DM冠脉病变更重。CAD合并T2DM组GS总分高于CAD组(Z=2.094,P=0.036<0.05),CAD合并T2DM组GShigh比例高于CAD组,CAD合并T2DM组GSlow比例低于CAD组(?2=5.824,P=0.016<0.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影响CAD患者合并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冠脉病变支数(P<0.05)、冠脉弥漫病变(P=0.001<0.01,OR=3.258)、高血压(P=0.003<0.05,OR=2.621)和高脂血症(P=0.003<0.05,OR=2.621)。研究四:研究三中CAD合并T2DM患者100例,根据证型分为四组:气虚血瘀络阻证30例(30.0%),气阴两虚络阻证24例(24.0%),热毒内盛络阻证23例(23.0%),阴阳两虚络阻证23例(23.0%)。各证型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不同。气虚血瘀络阻证GS总分低于热毒内盛络阻证(Z=-3.640,P=0.002<0.05);气阴两虚络阻证GS总分低于热毒内盛络阻证(Z=-3.053,P=0.014<0.05);热毒内盛络阻证GShigh比例大于气虚血瘀络阻证(?2=-3.308,P=0.006<0.008)、大于气阴两虚络阻证(?2=-2.738,P=0.007<0.008);气虚血瘀络阻证冠脉病变支数小于阴阳两虚络阻证(?2=-3.498,P=0.003<0.008);气阴两虚络阻证冠脉病变支数小于阴阳两虚络阻证(?2=-3.387,P=0.004<0.008);气虚血瘀络阻证冠脉弥漫病变少于阴阳两虚络阻证(?2=17.835,P=0.000<0.008);气阴两虚络阻证冠脉弥漫病变少于阴阳两虚络阻证(?2=9.591,P=0.002<0.008)。各证型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不同。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CAD合并T2DM患者存在冠脉弥漫病变,则辨证为气虚血瘀络阻证可能性小;冠脉病变GS分级是CAD合并T2DM热毒内盛络阻证的危险因素(P<0.05);冠脉病变支数(P=0.046<0.05,OR=1.594)、冠脉弥漫病变(P=0.011<0.05,OR=6.685)是CAD合并T2DM阴阳两虚络阻证的危险因素。100例CAD合并T2DM患者根据是否为ACS分为两组:ACS组55人(55.0%),非ACS组45人(45.0%)。ACS组冠脉病变程度更重。ACS组GS总分高于非ACS组(Z=2.720,P=0.007<0.05),ACS组GSmid与GSlow比例大于非ACS组(?2=6.031,P=0.014<0.017);ACS组三支病变与单支病变比例大于非ACS组(?2=7.573,P=0.006<0.0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气阴两虚络阻证ACS发生率高于阴阳两虚络阻证(?2=7.982,P=0.005<0.008)。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吸烟史(P=0.011<0.05,OR=3.060);冠脉病变支数(P=0.007<0.05,OR=4.806)是影响CAD合并T2DM患者发生ACS的危险因素。各证型发生ACS的危险因素不同。吸烟史(P=0.0012<0.05,OR=21.613)、脑卒中病史(P=0.041<0.05,OR=9.723)是影响CAD合并T2DM气虚血瘀络阻证患者发生ACS的危险因素;回旋支病变是影响CAD合并T2DM气阴两虚络阻证患者发生ACS的危险因素(P=0.009<0.05,OR=14.667);冠脉病变支数是影响CAD合并T2DM热毒内盛络阻证患者发生ACS的危险因素(P=0.029<0.05,OR=1.594);血运重建病史是影响CAD合并T2DM阴阳两虚络阻证患者发生ACS的危险因素(P=0.039<0.05,OR=2.962)。研究五:干预性研究纳入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热毒内盛络阻证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入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实验组给予心灵丸和通心络胶囊及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仅西医治疗。治疗后实验组的心绞痛症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5.192,P=0.023<0.05);实验组患者的热毒内盛络阻证候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21.696,P=0.000<0.05);治疗后实验组热毒内盛络阻证候总积分低于对照组(t=-2.117,P=0.039<0.05),治疗后实验组胸闷胸痛评分(t=-2.500,P=0.016<0.05)、便秘评分(t=-2.957,P=0.005<0.05)、舌苔黄厚腻评分(t=-6.015,P=0.000<0.05)下降率均大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TC水平(Z=-4.317,P=0.000<0.05)、LDL-C水平(Z=-2.913,P=0.004<0.05)、FBG水平(Z=-2.454,P=0.014<0.05)下降率均大于对照组。将实验组根据热毒内盛络阻证候疗效分为有效、无效两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支数在两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安全性指标未提示患者异常。研究结论基于心脉病证络风内动病机学说,CAD合并T2DM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热毒内盛络阻、阴阳两虚络阻四类证型,其中气虚血瘀、气阴两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心脉痹阻是本病的重要病理改变。各证型的辨证特点不同。各证型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不同: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证血脂水平较低,热毒内盛络阻证、阴阳两虚络阻证的Hb A1c水平高于气虚血瘀络阻证和气阴两虚络阻证。吸烟史、TC水平是热毒内盛络阻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医证型是影响CAD合并T2DM患者发生ACS的相关因素,气阴两虚络阻证发生ACS的可能性低于其他证型。此外,影响CAD合并T2DM患者发生ACS的危险因素还有年龄、吸烟史、血运重建病史、高血压病史和T2DM病程。各证型患者发生ACS的危险因素不同,年龄和高血压病史是较为常见的危险因素。CAD合并T2DM患者比CAD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更重,表现为GS评分更高,冠脉病变支数更多,冠脉弥漫病变发生率更高。CAD患者合并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冠脉病变支数、冠脉弥漫病变、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热毒内盛络阻、阴阳两虚络阻各证型的冠脉病变程度不同:热毒内盛络阻证冠脉病变更重,表现在GS总分、GS分级更高;阴阳两虚络阻证冠脉病变更重,表现在冠脉病变支数更多、冠脉弥漫病变更多;气阴两虚络阻和气虚血瘀络阻证GS总分较低,冠脉病变支数较少,冠脉弥漫病变较少。CAD合并T2DM发生ACS的患者冠脉病变程度更重,表现为GS总分高,冠脉病变支数多。应用心灵丸和通心络胶囊,以清热解毒、祛风通络、益气活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热毒内盛络阻证患者能够改善心绞痛症状,改善热毒内盛络阻证候,降低TC、FBG水平。胸闷胸痛、便秘、舌苔黄厚腻评分是热毒内盛络阻证的重要观测指标。

二、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理化指标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理化指标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消渴除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病名
    2 病因病机
    3 中医药研究进展
    4 西医研究进展
    5 西医治疗
    6 小结与展望
试验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2 试验病例标准
        2.1 纳入病例标准
        2.2 排除病例标准
        2.3 病例剔除标准
        2.4 病例脱落标准
    3 临床试验设计
    4 治疗方法
    5 试验期间注意
    6 观察指标
    7 CPT检测方法
    8 常规检查项目的操作与测定方法
    9 疗效评定标准
    10 统计学方法与数据的处理
    11 试验结果
    12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消渴除痹汤立法思想与治则
    3 方药分析
    4 消渴除痹汤治疗DPN的疗效分析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导引法配合针刺郄穴对气阴两虚夹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样本量估算
        1.2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和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病例分组方法
        4.2 治疗方法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资料
        5.2 安全性指标
        5.3 疗效性指标
    6 疗效评定标准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病例入组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比较
        2.1 性别比较
        2.2 年龄、病程、体重指数比较
    3 入组基线一致性比较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糖、血脂比较
    4 临床疗效比较
        4.1 两组疗效比较
        4.2 单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3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4.4 糖代谢指标比较
        4.5 脂代谢指标比较
        4.6 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4.7 多伦多积分比较
    5 安全性比较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DPN的认识
    2 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3 祖国医学对DPN的认识
    4 立题依据
        4.1 关于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探讨
        4.2 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的作用分析
        4.3 针刺郄穴、原穴理论探讨
        4.4 单个穴位分析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临床疗效的分析
        5.2 中医证候分析
        5.3 糖脂代谢指标分析
        5.4 神经传导速度分析
        5.5 多伦多积分分析
        5.6 安全性评价结果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消渴病痹症中医证候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DPN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DPN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DPN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辨证分型
        1.4 DPN的中医治疗
        1.4.1 按脏腑的论治
        1.4.2 按气血阴阳的论治
        1.4.3 专方专药与单味药物的治疗
        1.4.4 中医对于DPN的外治疗法
    2 西医学对DPN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1.1 多元醇途径兴奋
        2.1.2 己糖胺途径激活
        2.1.3 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形成
        2.1.4 其他危险因素
        2.2 DPN的西医治疗
        2.2.1 影响多元醇途径的代谢
        2.2.2 抗氧化应激
        2.2.3 改善微循环
        2.2.4 神经修复
    3 展望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2 病例纳入标准
        1.2.3 病例排除标准
        1.3 观察项目
        1.3.1 基本资料
        1.3.2 理化检查指标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DPN中医证候的分布频率
        2.2 DPN中医证候与一般情况的关系
        2.2.1 DPN中医证候与性别的关系
        2.2.2 DPN中医证候与年龄的关系
        2.2.3 DPN中医证候与病程的关系
        2.2.4 DPN中医证候与体重指数的关系
        2.2.5 DPN中医证候与血压的关系
        2.3 DPN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关系
        2.3.1 DPN中医证候与空腹血糖、空腹C肽、餐后2hC肽、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
        2.3.2 DPN中医证候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关系
        2.3.3 DPN中医证候与血尿酸的关系
        2.3.4 DPN中医证候与血肌酐的关系
        2.3.5 DPN中医证候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健脾益肾化瘀止痛方治疗脾肾虚瘀型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3.研究方法
结果
    1.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2.患者的临床疗效指标比较
    3.安全性评价
    4.病例脱落情况
讨论
    1.现代医学对PDPN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2.导师对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及治疗
    3.疗效评价
    4.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5)T2DM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内外综合疗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1.1 中医病因病机
        1.1.2 中医内治法
        1.1.3 中医外治法
    1.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2.1 发病机制
        1.2.2 评估检查与诊断方法
        1.2.3 治疗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案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研究结果
        2.2.1 一般临床特征
        2.2.2 血糖指标比较
        2.2.3 症状疗效分析
        2.2.4 多伦多评分分析
        2.2.5 多伦多临床评分疗效分析
        2.2.6 中医症状频次统计分析
        2.2.7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2.2.8 中医疗效分析
        2.2.9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记分分析
        2.2.10 神经传导速度分析
        2.2.11 神经传导特点
        2.2.12 不良反应
    2.3 讨论
        2.3.1 中医内外综合疗法方案的形成
        2.3.2 中医内外综合疗法方案的优化
        2.3.3 中医内外综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
        2.3.4 思考与体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基于子午流注理论VB12穴位注射治疗消渴病痹症(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
        (1)病史
        (2)临床表现
        (3)证型:气虚血瘀证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1.6 终止标准
    2.观察指标
        2.1 基本资料:
        2.2 安全指标
        2.3 疗效指标
    3.疗效评价
        3.1 安全性评价标准
        3.2 临床疗效评价
    4.研究方法
        4.1 受试者来源
        4.2 实验方法与步骤:
        4.2.1 基础治疗:
        4.2.2 试验组
        4.2.3 对照组
        4.3 统计学方法
        4.4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一般情况
        1.1 性别比较
        1.2 年龄比较
        1.3 病程比较
        1.4 治疗前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2.治疗前各评定指标对比
        2.1 密西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评分(MDNS)
        2.2 多伦多评分(TCSS)
        2.3 临床症状积分(CSIT)
        2.4 中医证候积分
        2.5 神经传导速度
        2.5.1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
        2.5.2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3.治疗后各疗效指标对比
        3.1 治疗前后MDNS对比
        3.2 治疗前后TCSS对比
        3.3 治疗前后CSIT对比
        3.4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3.5 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对比
        3.5.1 治疗前后SCV对比
        3.5.2 治疗前后MCV对比
    4.治疗后疗效比较
讨论
    1.中医对消渴病痹症的辨证及治疗
        1.1 辨证论治之内治法
        1.2 外治法
        1.2.1 针灸疗法
        1.2.2 穴位敷贴
        1.2.3 中药足浴、中药熏洗
        1.2.4 穴位注射
        1.2.4.1 穴位注射器具选择
        1.2.4.2 穴位注射具体操作
        1.2.4.3 穴位注射疗程选择
        1.2.4.4 穴位注射药物选择:维生素B12
        1.2.4.5 穴位及时间选择--遵循子午流注理论
    2.子午流注穴位注射法对消渴病痹症(气虚血瘀证)各疗效指标的影响
        2.1 .治疗前两组一般情况指标比较
        2.2 .治疗前两组疗效指标比较
        2.3 子午流注穴位注射对治疗后的各项疗效指标的影响
        2.3.1 对密西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评分(MDNS)的影响
        2.3.2 对多伦多评分(TCSS)的影响
        2.3.3 对临床症状积分(CSIT)的影响
        2.3.4 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2.3.5 对神经传导速度(NCV)的影响
        2.3.6 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2.4 安全性评价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运用子午流注理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1.现代医学对DPN的认识
    2.临床应用子午流注理论治疗DPN的研究
        2.1 .子午流注理论与针灸治疗DPN
        2.2 .子午流注理论与穴位注射治疗DPN
        2.3 .子午流注理论与穴位敷贴治疗DPN
        2.4 .子午流注理论与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浴足治疗DPN
    3.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学研究
附录2 :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

(7)四虫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病例样本来源
        (二) 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分组方法
        (二) 治疗药物及方法
        (三) 观察时间
        (四) 观察指标
        (五)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六) 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分析
        (一) 治疗前临床资料比较
        (二) 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讨论
    一、DPN的中医研究
        (一) DPN的中医病名
        (二) DPN的中医病因病机
        (三) DPN的中医治疗
    二、DPN的西医研究
        (一) DPN的西医发病机制
        (二) DPN的西医治疗
    三、从络论治DPN的理论依据
        (一) 络病理论的历史沿革
        (二) 络病的病机及治则
        (三) DPN归属于络病范畴
        (四) 立足于络病理论分析DPN的病机
    四、应用四虫片治疗DPN的依据
    五、四虫片的功效及药理分析
        (一) 地龙
        (二) 全蝎
        (三) 蜈蚣
        (四) 土鳖虫
        (五) “四虫”合用,活血通络功效倍增
    六、四虫片治疗DPN的疗效分析
        (一) 四虫片对DPN患者血脂的影响
        (二) 四虫片对DPN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影响
        (三) 四虫片对DPN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四) 四虫片治疗DPN的安全性
    七、四虫片治疗DPN的机理探讨
        (一) 调节血脂代谢
        (二) 抗氧化应激
        (三) 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四) 镇静止痛
    八、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虫类药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的应用浅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8)阳和汤化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一)中医学对 DPN 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二)现代医学对 DPN 的研究进展
    (三)问题与展望
试验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一般资料结果
    4 研究方法
    5 临床观测指标
    6 疗效判定标准
    7 统计学处理
    8 临床研究结果
    9 安全性观察
讨论
    1 中医学对 DPN 的认识
    2 导师思想
    3 方药述要
    4 体会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9)乌梅丸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厥阴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理论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概述
        1.1.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定义及分型
        1.1.2 我国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流行病学研究
        1.1.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1.4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特征
        1.1.5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1.2 中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与研究概述
        1.2.1 历代医学对消渴病痹症的认识概述
        1.2.2 消渴病痹症的病因
        1.2.3 消渴病痹症的病机学说
        1.2.4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药治疗
        1.2.5 六经辨证与消渴病痹症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选取对象方案
    2.2 研究方案
        2.2.1 方案设计
        2.2.2 观察方法
        2.2.3 治疗方法
        2.2.4 关键技术
        2.2.5 研究项目
        2.2.6 疗效评定标准
        2.2.7 统计方法
    2.3 分析结果
        2.3.1 病例分组及一般资料
        2.3.2 疗效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研究方案立论依据
        3.1.1 乌梅丸治疗厥阴型消渴病痹症
        3.1.2 中医外治法的选择
    3.2 治疗方案依据
        3.2.1 导师对于厥阴型消渴病痹症治疗的理论认识及经验
        3.2.2 乌梅丸方义及单味中药的分析
        3.2.3 对照组用药分析
    3.3 乌梅丸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厥阴型DPN患者的相关疗效分析
        3.3.1 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
        3.3.2 改善神经电生理方面
        3.3.3 改善MDNS评分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和治疗进展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分型
    三、临床治疗
    四、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学说认识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
    一、“络风内动”病机学说研究进展
    二、基于络病相关学说认识冠心病和糖尿病
    三、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CAD合并T_2DM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2 中医证候信息分布
        3 中医证候证型聚类分析
        4 一般临床资料与中医证型的单因素分析
        5 血脂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单因素分析
        6 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单因素分析
        7 各证型患者内科治疗情况比较
        8 各证型患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比较
        9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相关客观指标与中医证型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三、讨论
        1 CAD合并T_2DM中医证型聚类分析
        2 CAD合并T_2DM中医各证型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二 CAD合并T_2DM气虚血瘀络阻证、气阴两虚络阻证、热毒内盛络阻证和阴阳两虚络阻证与ACS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4 统计方法
    二、结果
        1 一般病例资料与ACS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2 血脂水平与ACS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3 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ACS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4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与ACS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5 中医证型与ACS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6 中医辨证分型与ACS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
        7 各证型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ACS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三、讨论
        1 CAD合并T_2DM患者发生ACS的相关危险因素
        2 CAD合并T_2DM各证型患者发生ACS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不完全相同
研究三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特点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入选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统计方法
    二、结果
        1 CAD合并T_2DM和CAD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2 CAD合并T_2DM和CAD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比较
        3 冠脉病变程度与CAD合并T_2DM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三、讨论
研究四 CAD合并T_2DM气虚血瘀络阻证、气阴两虚络阻证、热毒内盛络阻证和阴阳两虚络阻证与冠脉病变及发生ACS的相关性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入选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统计方法
    二、结果
        1 CAD合并T_2DM各证型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比较
        2 冠脉病变与中医证型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3 CAD合并T_2DM患者冠脉病变和中医证型与发生ACS的相关性分析
        4 气虚血瘀络阻证患者冠脉病变与ACS的相关性分析
        5 气阴两虚络阻证患者冠脉病变与ACS的相关性分析
        6 热毒内盛络阻证患者冠脉病变与ACS的相关性分析
        7 阴阳两虚络阻证患者冠脉病变与ACS的相关性分析
    三、讨论
        1 CAD合并T_2DM冠脉病变与中医证型相关性
        2 CAD合并T_2DM冠脉病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3 CAD合并T_2DM中医证型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研究五 心灵丸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热毒内盛络阻证患者的临床观察
    一、资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
        2.入组要求
        3.研究方法
        4.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评分比较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热毒内盛络阻证候评分比较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6 热毒内盛络阻证候临床治疗效果的单因素分析
        7 两组患者安全性
    三、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四、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理化指标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消渴除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临床研究[D]. 戴玉.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导引法配合针刺郄穴对气阴两虚夹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D]. 滑东.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3]消渴病痹症中医证候的相关因素研究[D]. 张竞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健脾益肾化瘀止痛方治疗脾肾虚瘀型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D]. 马青青.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5]T2DM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内外综合疗法的临床研究[D]. 卢绮韵.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基于子午流注理论VB12穴位注射治疗消渴病痹症(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观察[D]. 胡维.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四虫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D]. 魏晓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阳和汤化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D]. 张凯丽.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乌梅丸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厥阴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D]. 陈瑞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D]. 张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理化指标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