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信级Linux设备中驱动程序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葛男男[1](2021)在《面向输电线路巡检的无人机图传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针对现有的无人机图传系统难以在功能及性能上皆满足全自主的电力巡检方案需求,结合无人机巡检远距离飞行、负载不宜过重等特性,本文设计了一款面向输电线路巡检的无人机图传系统,具备自主巡检所需功能,满足高清、实时、传输距离远和轻量化的要求。该系统提高了巡检效率,对输电线路巡检的智能化、自动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为确保服务器在一键下发起飞指令后,图传系统能够配合无人机完成全自主的线路巡检工作,本文根据实际巡检任务来制定合理严格的巡检任务执行逻辑,并分析图传系统的功能和非功能要求,进而提出面向输电线路巡检的无人机图传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并根据系统总体设计方案选择相应的软硬件平台及通信链路方案。(2)在系统硬件设计方面,考虑到系统的轻量化要求,针对图传系统功能要求选用以太网模块、4G模块、CAN模块、存储模块以及电源模块作为ARM核心板的外围必要电路,对这些模块的关键器件参数进行分析与选型,并完成各模块电路的优化设计。针对关键模块电路干扰问题,设计CAN隔离电路、网络隔离变压器电路,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从叠层设计、器件布局、多层电路板布线三个方面进行PCB电路板的优化设计,从而减小系统的体积、质量,达到轻量化效果。(3)在系统软件设计方面,为了解决系统同一时间处理的任务量及数据量较大问题,在应用层程序设计上采用多线程开发技术,在数据结构上设计环形缓存区,实现了多任务并发执行,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针对视频流延时的问题,设计基于RTSP流媒体传输协议的视频流传输方案,提高了视频流传输的实时性。针对系统定点拍照时存在受外界干扰而出现图片模糊的问题,设计基于参考模型的滑模控制器,通过控制无人机飞行的稳定性来提高图片拍摄的清晰度。此外,本文进行了Linux操作系统裁剪与移植,Linux设备驱动设计以及应用软件开发,按照巡检任务执行逻辑实现巡检任务和控制指令下发、飞行数据传输、相机控制、定点拍照并上传以及实时视频传输的功能。最后与自主研发的巡检无人机进行现场实际巡检作业,从功能和性能方面验证了本系统的可行性与稳定性。
李凡[2](2020)在《面向流量优化的SDN协同控制器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软件定义网络SDN具有转控分离、集中控制、可编程接口等特点,近年来在产业界得到广泛应用。电信运营商基于SDN技术对传统网络进行改造,以解决网络链接动态调配、提升业务上线速度等问题。本文依托电信运营商项目,针对IDC网络出口流量智能调度的实际需求,设计研发SDN协同控制器方案改造传统网络,实现网络的智能管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运营商IDC网络出口流量无法灵活调度,各厂家控制器无法统一管理,大客户差异化保障无法提供等问题,提出了基于SDN协同控制器的网络智能化改造方案。SDN协同控制器包含设备与网络信息收集模块、分析与处理模块、控制器策略配置模块以及系统信息配置模块等关键核心模块,构筑网络流量智能调度以及多控制器统一管控能力。(2)SDN协同控制器前端应用angular js2.0框架为主题开发,后端底层采用开源框架Yii2组件式开发,采用Linux+NGINX+My SQL+PHP模式部署在电信运营商云资源池。SDN协同控制器具备网络流量与流向展示、全局网络拓扑自动发现、设备信息展示、流量调度、路由与客户信息配置、系统状态展示等功能。(3)SDN协同控制器在某省电信运营商现网进行实践应用,实现了对全省共计30余台IDC核心路由器的统一管控,可以根据目的IP地址实现网络流量一键调度,根据源IP地址实现大客户流量差异化保障,网络管控智能性与网络运维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顾生超[3](2021)在《基于PON的认证审计网关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清及超高清视频等高带宽应用的增加,传统宽带已不能满足用户接入需求,在光进铜退的历史潮流下,光纤到户越来越受到欢迎,同时公共场所(酒店、洗浴中心、大型商场等)的网络用户接入管理、公安审计、商家营销等需求也随之增加。鉴于以上需求,基于PON(无源光网络)的认证审计网关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不仅可以满足用户上网的高带宽需求,还可以配合云AC(Access Control)系统、公安审计系统、广告营销系统等满足多功能的需求。本文的主要贡献:(1)总结了PON技术和WLAN架构技术现状,阐述当前网络安全需求形势并结合实例分析了WLAN的应用热点,对PON技术、防火墙技术、认证技术等做了简要的分析。(2)通过调研现有市场需求,对认证审计网关系统进行总体分析设计。(3)结合总体分析,对认证审计网关系统进行详细设计:分析了SDK的模块架构,基本开发规则;通过对系统应用层到内核层的处理,完成了PON网关电/光口网络接入、网络服务、DHCP等功能的优化集成;集成认证、审计和升级等模块,实现了网关系统的认证、审计、升级等功能。(4)针对系统兼容性和适应性,采用实验分析等方法结合认证、网络部署等功能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安全认证设计了在HTTP/HTTPS/HSTS环境下相对完整的解决方案。(5)基于IPv6的接入功能验证,为未来的工作做技术铺垫。通过对网络等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基于SDK编程开发,通过预判、实验、分析保证系统设计运行的稳定行及适应性是本文的一难点。结合市场的分析,文中采用PON+AP+认证+审计的设计方案,创新的设计了一款应用于中小型公共场所且兼容传统以太网和光网络环境的网关设备,并对部分疑难点做了详细分析,可以作为当前市场同类产品的替代方案,也为新产品的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余湲[4](2020)在《Y公司嵌入式操作系统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全国各地正在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软硬件领域的应用创新产业,先后启动试点工作、扩大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操作系统领域已经初步具备自主创新能力。Y公司作为国内一家专注于以操作系统为基础的软件研发、生产、销售型公司,经过了十五年的发展,己形成了近百人的专家团队,先后开发了桌面、服务器、嵌入式、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其中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产品于2006年底正式对外发布并成功商用,获得“中国工业大奖”、“软件博览会金奖”等多个荣誉,但多年来嵌入式操作系统主要是销售给通信行业集成商运行在通信终端设备,其他的行业没有取得市场突破,Y公司需要进行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的分析和优化以求把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到更多的行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基于上述背景,作者借助最新的行业数据和Y公司当前的经营情况,以营销相关的理论基础与方法为指导,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研、访谈等方式,识别Y公司在目标市场营销战略(STP)和营销组合策略(4P)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给出优化建议。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嵌入式操作系统在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存在以下问题:市场细分标准过于单一、目标市场不明确、市场定位缺乏独特性。在营销组合策略方面存在以下问题:标准版本的创新力不足、软硬件一体化产品硬件不可控、价格策略缺乏灵活性、渠道体系不完善、促销力度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优化建议,在目标市场营销战略方面:新增以行业和企业性质两种细分标准,聚焦到更加明确的目标市场,重新定位为专业的工业级嵌入式操作系统产品。在营销组合策略方面:加强标准化产品的迭代和管理、加强对硬件厂商的管控及备份、制定更加灵活的模块化版本定价策略、建设完善的渠道体系、加大品牌促销力度。
刘付金[5](2020)在《基于QEMU的嵌入式通信加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伴随着高科技水平不断上升,嵌入式设备的特点之一程序化高度集中,使得嵌入式设备开发调试面临着困难的挑战,深刻影响着每个有嵌入式开发和调试需求的企业及个人。虚拟化技术为底层的嵌入式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可以让嵌入式设备开发效率提高和成本的下降,然而这些虚拟化平台通常对嵌入式的处理器虚拟化达不到相应的效果,存在虚拟化程度低或者操作复杂,甚至不安全的隐患。QEMU是一个代码开源且移植性高的虚拟化仿真平台,相比其他开源的虚拟化平台,可以提供更强的灵活性、更少的操作、更好的控制和更低的成本,更擅长虚拟化常见的嵌入式设备处理器。本文提出基于QEMU虚拟化平台,去虚拟化PowerPC嵌入式设备,设计研究出PowerPC的通信加密系统解决方案为用户和企业提供开发效率高、成本低和安全的嵌入式开发的一个系统。因此本文具体工作内容主要为以下:(1)搭建基于QEMU的PowerPC嵌入式平台,它是由多个宿主机和客户机组成的,客户机主要是QEMU仿真PowerPC405GPR开发板,现在很少有关于PowerPC开发板虚拟化的文献研究,而且QEMU里关于可提供虚拟化的处理器架构也很局限,因此本文借鉴QEMU运行模拟器的实现原理,自定义开发PowerPC405GPR开发板,并在QEMU中注册,将开发的PowerPC开发板加入到QEMU可提供的虚拟化处理器架构里,并为此设计对应的Bootloader。宿主机是要基于内核版本是2.4.18下运行的虚拟机,在此基础上本文搭建基于QEMU的PowerPC嵌入式平台。(2)在基于PowerPC嵌入式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设计并实现了基于QEMU的嵌入式通信加密系统模型。本方案设计了PCI通信数据接口和USB通信数据接口功能,完成了PCI设备和USB设备的仿真,为仿真设备创建了数据交互区,实现了宿主机和客户机之间通过内部总线设备来实现通信。相比硬件开发大大节约了开发的成本和快速解决通信接口测试问题。(3)基于通信数据接口添加了TLS加密算法设计,通过对TLS加密协议解析和实践研究,设计证书密钥管理分配和数据安全加密策略,在宿主机和客户机的通信数据接口上进行了加密设置,从而实现了数据安全,而且有效保证不被第三方攻击的可能。实验结果证明,基于QEMU的PowerPC嵌入式通信加密系统是一个稳定存在QEMU注册中,而且基于PowerPC的通信加密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快速地找到软件问题,定位出现故障地方,从而很大程度上提升虚拟化可靠性、操作性甚至安全性。
张晓波[6](2019)在《面向智慧环保的物联网边缘计算技术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国家对环境发展问题也越来越重视。随着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政策被确定为长期发展战略任务,如何提高环境综合管理能力,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环境保护问题错综复杂,如何充分利用物联网及嵌入式技术完成对各类环保信息的感知、处理与分析,需要不断深入探索与研究应用。借助新兴的物联网技术来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环保的概念孕育而生。智慧环保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将传统的环境保护工作转变为信息化的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对污染的全面感知,精准管理,有效预防。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智慧环保领域,大量的环保设备接入其中,由此将产生数亿级环保数据。传统云计算的数据处理模式难以满足智能分析的需求,一种新型的物联网技术——边缘计算逐渐被人们所关注。边缘计算的提出主要是缓解数以亿级的物联网设备所产生的数据处理压力,边缘计算技术已经在众多领域中得到应用,将边缘计算技术应用于环保领域中,能加速智慧环保行业应用的落地,更好的促进环保智能化。本文主要研究将边缘计算技术应用于智慧环保领域,通过全面研究边缘计算的参考架构模型以及在实践应用中的架构模型,设计出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智慧环保物联网架构,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北京市物联网软件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慧环保项目,针对项目中的具体需求,设计出一种面向智慧环保的物联网网关软件体系结构,并最终实现面向智慧环保的物联网边缘智能网关。在硬件选型上使用基于ARM+FPGA架构的Zynq-7000系列全可编程SoC作为主控芯片,并使用Xilinx Vivado 2017.4集成开发环境完成硬件系统设计。操作系统及BSP设计使用Xilinx PetaLinux 2017.4工具生成功能可扩展的Linux系统,实现网关应用层开发环境的快速搭建。软件系统设计中使用Xilinx SDK 2017.4工具进行应用软件的开发,重点研究智慧环保边缘智能网关在环保设备智能接入,环保数据安全传输,环保平台快速对接等方面的问题。最后在实际项目中进行测试,验证智慧环保边缘智能网关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系统评测结果表明,智慧环保边缘智能网关支持对多种类型环保设备的快速接入,支持对环保数据使用AES算法加密进行传输,支持使用4G和NB网络向多个云平台进行数据上报,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充分验证了基于边缘计算的智慧环保物联网架构的正确性。
马思超[7](2019)在《光网络综合测试仪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目前,我国的网络通信以及其应用几乎已经覆盖到了每家每户,随之而来的故障报修量也是非常巨大的。运营商的故障检测技术以前是一直依靠运维人员人工的进行排摸,检测维修,这个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同时也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在运营商的体系中还没有一个全面的小型化的故障检测仪表设备可以用于目前网络设备故障排摸的环境。我们这次的研发目的是为了迎合目前通信运营商及专网用户欠缺线路综合测试手段而自主开发的测试终端,终端具有通信功能,采集数据,协议分析,接入测试,物理层(光铜结合)测试,应用层网络测试等功能,兼顾目前背景下光铜并存的运行状态,并嵌入智能操作系统,美观界面,实用接口,强大的续航能力,自主选择测试功能等特点,有利于现场运维人员快速判断故障并及时处理。本课题的创新点在于:1.可以对光网络终端下行光功率进行精确测试(常用于在用户终端处进行光功率为1490nm测试)2.配置完成后自动将光线路中接入网相对复杂的MPCP进行同步,OAM进行同步,对LOID进行认证以及其他环节自动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测试结论3.可检测光线路中的协议信号是否接入网络,也可直连光网络进行拨号测试,得出相关故障结论4.通过上层网关分配的IP地址来进行访问网络,并提供测试相关的网络功能5.终端有自己的无线模块,可以检测无线局域网的链接6.后续开发还为多种联网方式提供联通测试以太网无源光网络应用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国三大通信运营商,包括点对多点拓扑特性和上行多分复用。这是其网络运营和维护的巨大挑战。本文结合以太网无源光网络测试的存在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协议分析方法的以太网无源光网络测试系统的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新型物理访问方法实现系统测试,并通过分析和比较以太网无源光数据中的协议帧。可以快速得出测试结论并在系统中定位故障点。还有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以太无源网络中存在一种故障叫异常发光光网络单元,他对网络的正常运行有着极大的影响。在研究异常照明网络单元故障检测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故障原因,提出了一种基于硬件采集信号的异常照明网络单元故障检测技术。从硬件底层开发,测试光网络链路层,并进行监控,是一种有效排除异常发光网络单位故障的解决方式。光网络综合测试仪表的研究目的就是减少运维人员平时检测故障需要携带多种测试设备的压力,同时快捷的查出故障节点,节省了运维的时间。这样还取代了目前大规模计算机工作的使用,改变了运维概念,实现了故障预防措施,提高了运营商的服务质量。
吴霖[8](2010)在《基于多核网络处理器的P2P高速流量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P2P流量已成为网络流量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权威统计,P2P业务已经占据互联网业务总量的60%80%,P2P业务流量的激增,造成互联网带宽的大量消耗,甚至引起网络堵塞。在电信高速骨干网络的核心设备上的通过流量已达10Gbps级别,因此,对P2P高速流量进行快速识别、处理和控制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Octeon CN5650多核网络处理器及相应板卡,研究、设计实现了一个P2P高速流量识别系统MPHTI,MPHTI系统充分利用Octeon多核处理能力在SE层进行并行、高速网络信包处理,成功地对电信级P2P高速流量进行了识别和分流。本文详细阐述和总结了MPHTI系统研发中所做的研究工作和系统设计、系统实现过程。论文首先分析了电信骨干网络核心设备的高速流量处理需求与多核处理器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系统选择Octeon多核网络处理器作为系统核心处理器的可行性,并对Octeon多核处理器的体系架构和编程方法进行了详细讨论。接着,论文研究分析了常用的P2P流量识别技术,并进行了大量的捕包分析试验,结合多个开源软件总结研究出常见P2P下载协议中使用的特征码,以便应用于MPHTI系统中。论文而后对MPHTI系统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系统总体设计,将MPHTI系统细分为数据业务层、通信传输层以及管理控制层,并对每一层进行了模块划分和详细设计。系统在实现中使用了Octeon多核网络处理器SE层程序设计技术、软件控制网络数据处理加速硬件技术、流处理及HASH表设计、网卡驱动的零拷贝等关键技术,完成了MPHTI系统的编码。论文最后详细设计了系统测试方案,对最终完成的MPHTI系统进行了深入和全面的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肖剑伟[9](2008)在《运营级Linux驱动程序加固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运营级Linux以其成本低、源代码开放、平台无关、升级快的特点深受广大电信运营商的亲睐。CLinux是华为公司正在开发中的一种运营级Linux。它对设备的可用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对设备驱动程序加固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重点研究了Linux下的传统驱动程序加固技术,根据CLinux的需要对其进行扩展和改进。完成的工作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分析了运营级Linux的基本体系结构,重点研究了传统驱动加固技术,并分析了它的缺陷。2.对传统驱动加固技术进行扩展和完善,设计并实现了Clinux的设备驱动加固。3.基于CLinux的驱动加固技术,本文对CLinux中的失效处理进行了研究。为了模拟设备的失效,课题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失效注入方法,并针对E100 Pro 100/+服务器网络适配器进行了几个失效注入实验。我们从实验中的获得失效数据,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了一些有利于提高网卡可用性的结论。另外,课题设计了一种驱动程序失效恢复算法来提高驱动程序失效恢复效率,并使用两个失效注入实验证明了它的意义。论文完成的工作成果是CLinux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运营级Linux驱动加固的研究和实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以及较高的研究参考价值。
费鹏[10](2007)在《Linux底层通信的分析及改进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新一代的通信构架中,电信设备不断升级更新,其上的电信板功能的强大已经达到了刀片式服务器的水平,板上运行的是Linux操作系统,板间通信可以理解成两台服务器之间通过网卡进行的消息传递。如何使Linux更好的满足电信设备板间的通信效率的需求为本文探讨和实践的重点。本文通过对最新内核的Linux底层通信方式的分析,使用现有的网卡物理地址通信技术和内存共享技术,分析并改进Linux现有的低层通信方式,在X公司实际电信板间通信环境中,测试时间延迟,吞吐量和丢包率这些通信效率测试标准,最终达到平滑RTT抖动,提高吞吐量,降低丢包率的预期试验结果。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私有协议的设计,来完成X公司点到点通信方式链路管理的需求。
二、电信级Linux设备中驱动程序的研究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信级Linux设备中驱动程序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输电线路巡检的无人机图传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创新之处 |
1.4 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功能及非功能要求 |
2.1.1 巡检任务执行逻辑 |
2.1.2 功能和非功能性要求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2.2.1 系统执行流程 |
2.2.2 系统整体框架 |
2.3 系统软硬件平台选择 |
2.3.1 系统硬件平台选择 |
2.3.2 系统软件平台选择 |
2.3.3 系统通讯链路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结构 |
3.2 功能模块电路设计 |
3.2.1 ARM核心板 |
3.2.2 以太网模块 |
3.2.3 CAN模块 |
3.2.4 4G模块 |
3.2.5 数据存储模块 |
3.2.6 电源模块 |
3.3 PCB设计 |
3.3.1 PCB叠层设计 |
3.3.2 器件布局 |
3.3.3 多层电路板布线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总体框架 |
4.2 控制器设计 |
4.2.1 无人机速度运动模型 |
4.2.2 参考模型设计 |
4.2.3 基于MRSMC的速度控制器设计 |
4.3 系统应用层软件开发 |
4.3.1 多线程开发设计 |
4.3.2 数据读取子线程设计 |
4.3.3 数据更新子线程设计 |
4.3.4 数据发送子线程设计 |
4.3.5 视频流传输子线程设计 |
4.3.6 图片上传子线程设计 |
4.4 Linux操作系统移植 |
4.4.1 交叉编译环境搭建 |
4.4.2 u-boot移植 |
4.4.3 Linux内核移植 |
4.4.4 根文件系统构建 |
4.5 Linux驱动设计 |
4.5.1 以太网驱动设计 |
4.5.2 CAN驱动设计 |
4.5.3 4G驱动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系统硬件电路测试 |
5.1.1 硬件电路测试平台 |
5.1.2 硬件基础电路测试 |
5.1.3 硬件模块接口测试 |
5.2 系统整体测试 |
5.2.1 系统测试平台及环境 |
5.2.2 系统功能测试 |
5.2.3 系统性能测试 |
5.2.4 测试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面向流量优化的SDN协同控制器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架构 |
第二章 SDN技术研究 |
2.1 SDN技术概述 |
2.1.1 SDN的概念与特征 |
2.1.2 SDN的架构 |
2.2 SDN接口协议 |
2.2.1 SDN南向接口 |
2.2.2 SDN北向接口 |
2.3 SDN控制器研究 |
2.3.1 SDN控制器架构分析 |
2.3.2 SDN控制器介绍 |
2.4 SDN协同控制技术 |
2.4.1 SDN协同控制器理念 |
2.4.2 SDN协同控制器项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DN协同控制器方案设计 |
3.1 现状与需求分析 |
3.1.1 网络建设现状 |
3.1.2 网络面临的问题 |
3.1.3 网络优化思路 |
3.2 SDN协同控制器的作用 |
3.2.1 设计理念 |
3.2.2 应用场景 |
3.3 总体方案设计 |
3.4 系统实现方案 |
3.5 系统建设方案 |
3.6 核心功能说明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DN协同控制器应用分析 |
4.1 系统软件开发说明 |
4.1.1 软件架构设定 |
4.1.2 部分API展示 |
4.2 测试部署方案 |
4.3 主要测试与用例 |
4.3.1 流量调度与撤销操作 |
4.3.2 VIP业务的流量调度操作 |
4.3.3 实际应用案例 |
4.4 系统性能总结 |
4.5 行业发展分析与展望 |
4.6 系统应用不足之处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3)基于PON的认证审计网关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文的组织架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研究技术综述 |
2.1 无源光网络技术原理及特点 |
2.2 防火墙技术分析 |
2.2.1 防火墙及过滤规则简析 |
2.2.2 基于Linux的防火墙实现分析 |
2.3 认证和审计技术的应用 |
2.4 安全工具Open SSL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网关系统总体分析设计 |
3.1 网关系统需求分析 |
3.2 网关平台总体分析设计 |
3.2.1 网关芯片选择和方案设计 |
3.2.2 基于SDK的总体设计 |
3.3 认证审计模块总体分析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PON的网关平台的设计实现 |
4.1 开发环境和SDK开发分析 |
4.2 WAN连接的设计实现 |
4.3 上行网络切换设计实现 |
4.4 DHCP的模块设计实现 |
4.5 网络服务模块设计实现 |
4.6 可读写分区设置 |
4.7 Netfilter模块设置应用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网关认证审计功能的设计实现 |
5.1 认证模块流程分析设计 |
5.2 交互接口规范设计实现 |
5.3 JSON数据模块解析实现 |
5.4 防火墙模块设计实现 |
5.5 HTTPS认证设计实现 |
5.6 流量监测模块设计实现 |
5.7 无感认证模块设计实现 |
5.8 升级模块设计实现 |
5.9 审计模块设计实现 |
5.10 认证问题兼容优化 |
5.11 本章小结 |
第6章 网关设备测试及验证 |
6.1 网关功能测试 |
6.1.1 网络接入功能测试 |
6.1.2 网络服务功能测试 |
6.2 认证与审计功能测试 |
6.2.1 认证功能测试 |
6.2.2 审计功能测试 |
6.2.3 升级测试 |
6.3 基于IPv6 接入功能验证 |
6.4 性能测试 |
6.5 网络异常问题总结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Y公司嵌入式操作系统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营销理论基础与方法 |
1.2.2 工业品营销 |
1.2.3 软件产品营销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公司概况及嵌入式操作系统营销现状 |
2.1 公司概况 |
2.1.1 发展历程 |
2.1.2 业务/产品组合 |
2.1.3 销售模式 |
2.1.4 组织架构 |
2.1.5 经营绩效 |
2.2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营销现状 |
2.2.1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STP)现状 |
2.2.2 营销组合策略(4P)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营销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 |
3.1.1 一般环境 |
3.1.2 产业环境分析 |
3.1.3 竞争者分析 |
3.1.4 市场需求 |
3.2 内部环境 |
3.2.1 资源条件 |
3.2.2 能力 |
3.3 SWOT分析和战略选择 |
3.3.1 优势(Strengths) |
3.3.2 劣势(Weaknesses) |
3.3.3 机会(Opportunities) |
3.3.4 威胁(Threats) |
3.3.5 战略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嵌入式操作系统存在的营销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STP)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1 市场细分标准过于单一 |
4.1.2 目标市场不明确 |
4.1.3 市场定位缺乏独特性 |
4.2 营销组合策略(4P)问题及成因分析 |
4.2.1 标准版本的创新力不足 |
4.2.2 软硬件一体化产品硬件不可控 |
4.2.3 价格策略缺乏灵活性 |
4.2.4 渠道体系不完善 |
4.2.5 促销力度不足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嵌入式操作系统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的优化建议 |
5.1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STP)优化建议 |
5.1.1 新增市场细分的标准 |
5.1.2 聚焦更加明确的目标市场 |
5.1.3 重新定位为专业的工业级操作系统产品 |
5.2 营销组合策略(4P)优化建议 |
5.2.1 加强标准化产品的迭代和管理 |
5.2.2 加强对硬件厂商的管控及备份 |
5.2.3 制定更加灵活的模块化版本定价策略 |
5.2.4 建设完善的渠道体系 |
5.2.5 加大品牌促销力度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嵌入式操作系统市场调研表 |
附录2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QEMU的嵌入式通信加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创新及主要工作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基础 |
2.1 虚拟化技术 |
2.2 QEMU基本介绍 |
2.2.1 QEMU模块区分 |
2.2.2 QEMU运行机制 |
2.3 QEMU的翻译解析 |
2.3.1 QEMU的二进制翻译解析流程 |
2.3.2 TCG的代码生成流程 |
2.3.3 翻译块链 |
2.4 QEMU硬件设备机制 |
2.4.1 QOM的特性与注册流程解析 |
2.4.2 QOM硬件关系与属性 |
2.4.3 QEMU的设备模型 |
2.5 QEMU的PCI模型 |
2.5.1 QEMU的PCI设备 |
2.5.2 QEMU的PCI桥 |
2.6 QEMU的USB模型 |
2.7 QEMU通信安全技术 |
2.7.1 通信加密技术 |
2.7.2 信息认证技术 |
2.7.3 数据一致性校验技术 |
2.8 文章小节 |
第三章 PowerPC嵌入式平台搭建 |
3.1 PowerPC嵌入式平台需求分析 |
3.2 PowerPC嵌入式平台架构 |
3.3 PowerPC嵌入式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
3.4 嵌入式平台基础功能模块配置 |
3.4.1 QEMU的编译安装 |
3.4.2 平台编译环境的配置 |
3.4.3 宿主机和客户机的搭建 |
3.5 QEMU仿真Power P405GPR处理器 |
3.5.1 目标PowerPC处理器硬件需求 |
3.5.2 目标仿真处理器注册QEMU流程 |
3.6 Power P405GPR的Bootloader设计 |
3.6.1 仿真处理器Bootloader工作流程 |
3.6.2 Bootloader的移植 |
3.7 GDB工具修补vmlinux2.4 补丁 |
3.8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PowerPC嵌入式通信加密系统设计 |
4.1 PowerPC嵌入式通信加密系统需求分析 |
4.2 PowerPC嵌入式通信加密系统构架 |
4.3 PowerPC嵌入式通信加密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4 QEMU的PCI通信数据接口 |
4.4.1 PCI仿真设备和PCI仿真桥底层设计 |
4.4.2 PCI设备的数据交换区设计 |
4.4.3 PCI报文读取发送模块 |
4.5 QEMU的USB通信数据接口 |
4.5.1 USB仿真主控制器和USB仿真设备设计 |
4.5.2 USB设备的数据交换区设计 |
4.5.3 USB文件模块设计 |
4.6 通信数据接口加密设计 |
4.6.1 CA加密证书与密钥管理策略 |
4.6.2 PCI数据传输加密设计 |
4.6.3 USB文件加密设计 |
4.7 Main ROM固件程序设计 |
4.8 文章小节 |
第五章 PowerPC嵌入式通信加密系统测试验证 |
5.1 测试环境简介 |
5.2 PowerPC嵌入式通信加密系统测试实验 |
5.2.1 PowerPC405GPR开发板仿真测试 |
5.2.2 客户机和宿主机仿真测试 |
5.2.3 客户机Bootloader功能测试 |
5.2.4 PCI通信数据接口功能测试 |
5.2.5 USB通信数据接口功能测试 |
5.2.6 嵌入式通信加密系统性能分析 |
5.2.7 嵌入式通信加密系统安全性分析 |
5.3 文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面向智慧环保的物联网边缘计算技术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慧环保物联网研究现状 |
1.2.2 边缘计算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智慧环保物联网总体架构及关键技术 |
2.1 物联网边缘计算架构研究 |
2.1.1 边缘计算参考架构 |
2.1.2 边缘计算实践应用架构 |
2.2 物联网边缘计算核心技术研究 |
2.2.1 雾计算 |
2.2.2 MEC |
2.2.3 Cloudlet |
2.2.4 边缘计算 |
2.2.5 边缘计算核心技术辨析 |
2.3 智慧环保物联网总体架构研究 |
2.3.1 感知层 |
2.3.2 传输层 |
2.3.3 管理层 |
2.3.4 服务层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边缘智能网关软件体系结构 |
3.1 边缘智能网关软件体系结构总体设计 |
3.2 边缘智能网关固件体系结构设计 |
3.2.1 硬件层设计 |
3.2.2 驱动层设计 |
3.2.3 操作系统层设计 |
3.3 边缘智能网关应用体系结构设计 |
3.3.1 应用支持层设计 |
3.3.2 应用层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边缘智能网关硬件系统设计 |
4.1 硬件系统概述 |
4.2 硬件系统总体架构 |
4.3 边缘智能网关硬件系统模块选型 |
4.3.1 处理器模块 |
4.3.2 存储模块 |
4.3.3 网络通信模块 |
4.3.4 接口模块 |
4.3.5 GPS模块 |
4.3.6 传感器模块 |
4.3.7 RTC时钟模块 |
4.4 基于FPGA的边缘智能网关硬件系统设计 |
4.4.1 FPGA系统构建 |
4.4.2 PS端资源配置 |
4.4.3 PL端接口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边缘智能网关软件系统设计 |
5.1 边缘智能网关软件系统概述 |
5.2 边缘智能网关软件系统总体架构 |
5.2.1 软件系统BSP总体架构 |
5.2.2 软件系统应用程序总体架构 |
5.3 边缘智能网关系统BSP设计 |
5.3.1 PetaLinux工程配置 |
5.3.2 BSP应用实现 |
5.4 边缘智能网关系统应用软件设计 |
5.4.1 应用系统功能设计 |
5.4.2 系统配置文件 |
5.4.3 主控模块设计 |
5.4.4 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5.4.5 环保设备管理模块设计 |
5.4.6 网络接入模块设计 |
5.4.7 平台通讯模块设计 |
5.4.8 日志及数据记录模块设计 |
5.4.9 远程更新模块设计 |
5.4.10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边缘智能网关系统评测 |
6.1 测试环境搭建 |
6.2 边缘智能网关硬件系统测试 |
6.2.1 电源模块测试 |
6.2.2 存储模块测试 |
6.2.3 传感器模块测试 |
6.2.4 串行通讯接口测试 |
6.2.5 网络通信模块测试 |
6.3 边缘智能网关软件系统测试 |
6.3.1 BSP测试 |
6.3.2 应用系统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光网络综合测试仪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系统内容及研究目标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研究的目标 |
1.2.3 关键技术 |
1.3 系统的整体设想 |
1.4 本文的工作 |
第二章 系统的整体设计 |
2.1 总体设计 |
2.2 路由接入模块设计 |
2.3 测试模块设计 |
2.4 系统的基本组成 |
2.4.1 主控芯片模块 |
2.4.2 以太网交换模块 |
2.4.3 光突发式收发模块 |
2.4.4 存储模块 |
2.4.5 电源模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INUX嵌入式系统的实现 |
3.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
3.2 嵌入式系统的特征 |
3.3 操作系统发展史 |
3.3.1 串行处理系统 |
3.3.2 简单批处理系统 |
3.3.3 多种通道的批处理系统 |
3.3.4 分时系统 |
3.3.5 现代操作系统 |
3.4 关键技术 |
3.4.1 模块化 |
3.4.2 消息驱动机制 |
3.4.3 GUI系统移植 |
3.4.4 GUI系统的微型化 |
3.5 嵌入式Linux系统的构成 |
3.5.1 最小的Linux系统 |
3.5.2 最基本的Linux系统 |
3.5.3 具体实用的Linux系统 |
3.6 系统移植的实现 |
3.6.1 Bootloader的移植 |
3.6.2 linux内核的移植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底层应用开发 |
4.1 3.5 寸LCD驱动移植 |
4.2 实现DM9000 网卡驱动的移植与实现 |
4.2.1 DM9000 网卡芯片简介 |
4.2.2 DM9000 驱动程序的设计原理 |
4.2.3 移植的具体步骤 |
4.3 键盘驱动移植 |
4.3.1 驱动程序的设计原理 |
4.3.2 移植的实现 |
4.4 显示电池电量 |
4.4.1 主控芯片ADC工作原理 |
4.4.2 驱动程序的实现 |
4.4.3 系统电量监测 |
4.5 实现充电芯片驱动 |
4.5.1 TP4056 简述 |
4.5.2 TP4056 引脚功能 |
4.5.3 TP4056 的工作原理 |
4.5.4 TP4056 使用注意事项 |
4.6 触摸屏驱动移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系统的实现 |
5.1 EPON技术原理及优势 |
5.1.1 EPON技术原理 |
5.1.2 EPON技术特点 |
5.1.3 EPON技术优势 |
5.2 使用协议分析法实现EPON网络测试 |
5.2.1 硬件采集板卡 |
5.2.2 协议分析软件 |
5.3 异常发光ONU故障新型检测技术 |
5.3.1 故障原因分析 |
5.3.2 路由接入 |
5.3.3 测试模块 |
5.3.4 硬件部分 |
5.3.5 软件部分 |
5.4 嵌入式ONU的搭建 |
5.4.1 硬件系统设计 |
5.4.2 ONU系统的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应用开发的实现 |
6.1 读取光功率软件 |
6.2 网络设置软件 |
6.2.1 电源管理 |
6.2.2 静态配置 |
6.2.3 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
6.2.4 PPPOE(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协议) |
6.3 EPPPOE软件 |
6.3.1 等待网卡初始化 |
6.3.2 MAC配置 |
6.3.3 LOID配置 |
6.3.4 光纤状态 |
6.4 PING软件 |
6.4.1 测连通 |
6.4.2 测稳定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DM9000 SHELL脚本 |
附录二 :测试报告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8)基于多核网络处理器的P2P高速流量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内容与相关工作 |
1.4 论文特色与创新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多核网络处理器技术 |
2.1 处理器的多核发展趋势及硬件方案选择 |
2.1.1 多核发展趋势 |
2.1.2 网络处理器硬件方案选择 |
2.2 Octeon 多核网络处理器 |
2.3 Octeon 多核网络处理器硬件结构分析 |
2.3.1 Octeon cnMIPS64 内核 |
2.3.2 Octeon PIP 单元 |
2.3.3 Octeon POP 单元 |
2.3.4 Octeon SSO 单元 |
2.3.5 Octeon Security 单元 |
2.3.6 Octeon REA 单元 |
2.3.7 Octeon TCP AE 单元 |
2.4 Octeon 多核网络处理器的包处理流程 |
2.5 Octeon 多核网络处理器软件开发工具 |
2.6 多核网络处理器上的应用程序开发 |
2.6.1 简单执行程序模式 |
2.6.2 SMP Linux 模式 |
2.6.3 混杂模式 |
2.6.4 MPHTI 系统的运行方式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2P 识别技术分析 |
3.1 P2P 技术 |
3.2 P2P 流量识别技术 |
3.2.1 基于端口的识别技术 |
3.2.2 深度数据包检测技术 |
3.2.3 IP Pair 法识别 |
3.2.4 基于流量特征的识别技术 |
3.2.5 跨层识别方法 |
3.3 MPHTI 系统采用的识别方法 |
3.4 常见P2P 协议分析和特征码提取 |
3.4.1 BT 协议及特征码提取 |
3.4.2 eMule 协议及特征码提取 |
3.4.3 迅雷协议及特征码提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PHTI 系统设计 |
4.1 MPHTI 系统设计目标与需求分析 |
4.2 MPHTI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MPHTI 系统电信级高速部署环境 |
4.2.2 MPHTI 系统硬件体系架构与处理流程 |
4.2.3 MPHTI 系统软件分层与模块组成 |
4.3 数据业务层详细设计 |
4.3.1 数据包预处理(PPU)模块 |
4.3.2 流处理(FPU)模块 |
4.3.3 简单规则过滤模块 |
4.3.4 P2P 流量统计识别模块 |
4.3.5 深度包检测模块 |
4.3.6 规则匹配及转发模块 |
4.4 通信传输层详细设计 |
4.5 管理控制层详细设计 |
4.5.1 驱动层设计 |
4.5.2 用户接口层设计 |
4.5.3 CLI 命令层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PHTI 系统实现 |
5.1 MPHTI 系统的编译和启动 |
5.1.1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
5.1.2 运行MPHTI 系统 |
5.2 MPHTI 系统数据业务层关键技术及实现 |
5.2.1 FPU 的流信息结构 |
5.2.2 HASH 表的实现 |
5.2.3 流表处理流程 |
5.2.4 流表超时处理 |
5.3 MPHTI 系统HOST 关键技术及实现 |
5.3.1 CLI 的实现 |
5.3.2 API 的实现 |
5.3.3 COMM 的实现 |
5.3.4 驱动的零拷贝分析及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MPHTI 系统测试 |
6.1 MPHTI 系统的测试环境 |
6.1.1 测试方案设计 |
6.1.2 测试工具和测试仪 |
6.2 MPHTI 系统测试结果及分析 |
6.2.1 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6.2.2 功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6.2.3 综合测试结果及分析 |
6.2.4 企业线路测试结果及分析 |
6.2.5 电信线路测试结果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后续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缩写词列表 |
致谢 |
(9)运营级Linux驱动程序加固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1 运营级概念的提出 |
1.2.2 CGL 组织制定的运营级 Linux 规范 |
1.2.3 电信产品开发商的相关研发 |
1.3 课题简介 |
1.3.1 工程环境 |
1.3.2 课题工作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1.5 论文的研究成果 |
第二章 传统 Linux 驱动加固技术研究 |
2.1 Linux 驱动加固 |
2.1.1 驱动加固概述 |
2.1.2 驱动加固的关键问题 |
2.2 传统的驱动加固方法 |
2.2.1 基本运行时和配置信息 |
2.2.2 软件编码方法 |
2.2.3 分离设备实例 |
2.2.4 硬件访问的公共点 |
2.2.5 数据验证 |
2.2.6 适当的中断共享 |
2.2.7 资源释放 |
2.2.8 时钟绑定设备等待事件 |
2.2.9 乱序事件处理 |
2.2.10 伪事件处理 |
2.2.11 panic 事件处理 |
2.2.12 枚举返回代码 |
2.2.13 设备失效处理 |
2.2.14 驱动程序失效处理 |
2.2.15 使用标准内核函数 |
2.3 传统驱动加固的不足 |
第三章 CLinux 驱动程序加固的研究与设计 |
3.1 Clinux 驱动加固技术的设计思想 |
3.1.1 Clinux 驱动加固技术的设计目标 |
3.1.2 Clinux 驱动加固技术的设计思路 |
3.2 Clinux 驱动加固中设备管理机制的研究与设计 |
3.2.1 子系统和资源标识的使用 |
3.2.2 基于“子系统和资源”的管理机制设计 |
3.3 Clinux 驱动加固中设备监控技术的研究与设计 |
3.3.1 设备统计数据监控的研究与设计 |
3.3.2 设备诊断测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
3.3.3 设备信息记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
第四章 基于CLinux 驱动加固技术的失效处理研究 |
4.1 失效注入测试 |
4.1.1 失效注入方法概述 |
4.1.2 基于 ioctl 系统调用的失效注入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
4.2 对失效数据进行分析 |
4.2.1 网络收发数据分析 |
4.2.2 设备失效数据分析 |
4.2.3 驱动程序失效数据分析 |
4.3 驱动程序失效恢复研究 |
4.3.1 失效恢复概述 |
4.3.2 基于程序访问局部性的失效恢复算法 |
4.3.3 基于局部性原理的失效恢复算法的意义 |
第五章 CLinux 驱动程序加固的实现 |
5.1 “子系统和资源”层次结构的实现 |
5.2 设备统计数据监控系统的实现 |
5.2.1 公共统计数据管理器的实现 |
5.2.2 驱动程序统计数据接口的实现 |
5.3 设备诊断测试系统的实现 |
5.3.1 诊断管理层的实现 |
5.3.2 驱动程序的诊断接口和测试程序的实现 |
5.3.3 设备诊断测试文件系统的实现 |
5.4 EVLOG 日志在 Clinux 驱动加固技术中的应用 |
5.4.1 EVLOG 的内核空间API |
5.4.2 Event Schema 日志格式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本文的工作总结 |
6.1.1 课题完成的工作 |
6.1.2 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
6.1.3 课题研究中的特殊收获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Linux底层通信的分析及改进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现有LINUX 通信分析 |
2.1 主要数据结构 |
2.2 主要API |
2.3 主要流程分析 |
第三章 LINUX 中用户空间与内核空间数据交换的方式 |
3.1 常用内核与用户空间进行数据交换的常用方式 |
3.2 提高内核空间与用户空间数据交换效率的分析 |
第四章 私有协议的设计 |
4.1 协议简述 |
4.2 协议中消息处理总流程 |
4.3 协议中链路层消息处理详细流程 |
第五章 高效通信方式设计 |
5.1 高效通信总体设计 |
5.2 概要设计 |
5.3 LINUX SOCKET 通信 |
第六章 测试方法叙述及测试环境介绍 |
第七章 测试数据整理及分析 |
7.1 RTT 波动曲线 |
7.2 吞吐量测试 |
7.3 丢包率测试 |
7.4 测试数据分析总结 |
第八章 工作总结和展望 |
8.1 本文的工作总结 |
8.2 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 谢 |
四、电信级Linux设备中驱动程序的研究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输电线路巡检的无人机图传系统设计[D]. 葛男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面向流量优化的SDN协同控制器研究与应用[D]. 李凡.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3]基于PON的认证审计网关的设计和实现[D]. 顾生超. 浙江大学, 2021(02)
- [4]Y公司嵌入式操作系统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余湲.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QEMU的嵌入式通信加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付金.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面向智慧环保的物联网边缘计算技术的研究与设计[D]. 张晓波.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3)
- [7]光网络综合测试仪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现[D]. 马思超.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基于多核网络处理器的P2P高速流量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吴霖. 苏州大学, 2010(01)
- [9]运营级Linux驱动程序加固的研究与设计[D]. 肖剑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4)
- [10]Linux底层通信的分析及改进设计[D]. 费鹏. 吉林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