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针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51例(论文文献综述)
苏温惠,张洁[1](2021)在《针灸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说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口腔颌面部的常见病,针灸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方法多样,疗效可靠,通过检索2010~2020年发表的中文期刊关于针灸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相关文献,对针灸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现状予以归纳总结,以推广临床应用。
吴敏[2](2021)在《针刺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功能障碍及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针刺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功能障碍及焦虑抑郁状态疗效的影响,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究。方法:本课题纳入符合研究条件的TMD病例共63例,按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健康教育+物理因子治疗+三步康复手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两组治疗均隔日1次,3次/周,3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以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功能障碍指数DI、肌肉压痛指数PI、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作为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TMD功能障碍和焦虑抑郁状态进行评估,并在治疗1个疗程后以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结果:(1)临床疗效:TMD功能障碍方面,两组治疗后均有疗效,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焦虑抑郁状态方面,两组治疗后均有疗效,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VAS评分: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3)Fricton指数:两组治疗后,DI、PI、CMI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DI评分中的下颌运动(MM)、关节杂音(JN)、关节压诊(JP),两组治疗后均较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MM、JP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而JN的降低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SAS、SDS评分:两组治疗后,SAS、SDS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在SAS、SDS评分中的情绪体验、运动性不安、功能下降、精神运动症状、躯体症状等方面,两组治疗后均较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方面,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相关性:两组治疗后,SAS、SDS评分降低程度与CMI降低程度有直线相关关系,呈正相关(r>0,P<0.05)。结论:(1)针刺及常规治疗均能改善TMD下颌运动、关节肌肉疼痛等功能障碍,针刺加常规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但在改善其关节弹响和杂音方面,针刺无明显优势。(2)针刺及常规治疗均能改善TMD患者伴发的情绪体验、运动性不安、躯体症状等焦虑抑郁状态,针刺加常规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但在改善其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方面,针刺无明显疗效。(3)TMD患者的功能障碍与焦虑抑郁状态存在相关性,焦虑抑郁等相关症状可随着TMD功能障碍的改善而减轻。
黄蓝[3](2021)在《浮刺阿是穴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笔者根据既往治疗经验,选取浮刺阿是穴手法用以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并对治疗全程的临床各项反馈进行了详细的跟踪记录,明确该法是否为一种具有确切疗效、针对性强、效果较为全面适用于大部分TMD患者且符合循证医学的治疗办法。为TM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使得TMD患者的痛苦减轻乃至消除,并对TMD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长足的增益作用。方法:本课题收集了2017年10月至2019年8月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就诊与口腔科转诊,符合课题纳入标准的TMD患者共计68名,将这68名患者随机分为浮刺阿是穴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4例。其中浮刺阿是穴组脱落2例,最终纳入32例;常规针刺组脱落3例,最终纳入31例。入组的患者在接受全面详细的健康教育后开始治疗。取阿是穴、合谷、下关、颊车、听宫、翳风等穴。浮刺阿是穴组治疗时先取阿是穴,即患侧疼痛最为明显压痛点2~3个,行浮刺手法针刺,余下根据患者不同证型选取主穴及配穴4~6个行常规针刺治疗手法,治施以平补平泻,以泻为主,留针25min;常规针刺组根据临床症状选取正经穴位主穴配穴中的4~6个,平补平泻,留针25min。治疗频率为间隔一天行一次治疗,3次/周,2周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过程中记录:(1)Friction指数用以评估TMJ(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相关功能;(2)简化Mc Gill疼痛问卷调查表(short-form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其中需记录不同时点VAS(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治疗前、治疗5次、10次、15次后);(3)最大主动开口度(Maximum active Mouth Opening,MMO);(4)治疗过后整体的疗效;(5)治疗结束后3个月对本次实验参与的患者进行随访或复诊,统计复发患者人数。结果:1.Fricton指数:在进行治疗前两组患者Fricton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取得的两组数据,分别对比相对应的治疗前数据,治疗后两组患者指数7项指标均降低,差异极显着(P<0.01);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患者在JN、JP、MM三项上P>0.05,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而在DI、MP、PI、CMI上P<0.05,差异显着具备统计学意义。2.SF-MPQ评分:治疗前两组评分组间比较没有体现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经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明显降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患者感觉项总分+情绪项总分之和PRI值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差异极显着(P=0.000),VAS及PP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VAS评分还分别记录了第5、10、15次治疗后的即刻VAS评分,结果显示出不同时点记录的VAS评分分值和治疗次数的增加有显着的负相关性,两组组内比较均在第5次治疗后就开始有了明显缓解(P<0.05),第5次治疗后到第15次治疗后的疼痛评分逐次降低,且治疗次数增多,疼痛评分降低越多(P<0.05);但在治疗了15次后与治疗结束后最终统计的疼痛评分则没有进一步体现出明显的变化(P>0.05);比较两组组间VAS评分经过5次治疗后的疼痛缓解无明显差异(P>0.05),该结果在统计学上不显着;但统计结果显示在第10次治疗结束后浮刺手法组对疼痛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3.MMO: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MMO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张口度最大范围组(3.5-3.9cm)的患者人数浮刺组较常规组要多。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组间比较显示M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整体疗效: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浮刺手法组的总有效率为96.8%;常规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80.6%,经x2检验p<0.0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3个月随访结果:浮刺手法组总有效率为88.4%,常规针刺组为68.1%,两组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刺阿是穴手法与常规针刺法对TMD都有明确的临床疗效,两者均能改善关节的疼痛、弹响及张口受限三大主症。通过对Fricton指数中各项指标分析可以了解到,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浮刺阿是穴手法在降低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功能障碍及改善关节区的肌肉压痛上效果更为突出,两组患者MM、JN、JP几项结果比较则说明浮刺阿是穴在改善下颌关节运动、减少关节产生杂音方面与常规针刺手法疗效基本接近;通过对SF-MPQ评分的统计学分析可以发现浮刺手法组与常规针刺组两者均可有效降低TMD患者的疼痛程度,但浮刺组的改善程度更佳,且本刺法对患者治疗时期的主观负面情绪缓解程度优于常规组;通过记录不同时点VAS评分结果统计分析可知,浮刺手法组显示在第10次治疗结束后对疼痛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说明了浮刺手法组在缓解TMD患者疼痛上起效相较常规针刺组更快。根据随访的结果也可体现出浮刺阿是穴手法的远期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复发率低。综上,浮刺阿是穴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一种还尚未可作为最佳治疗手段,但明确为有效、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普通针刺方法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深入分析。
李振[4](2020)在《“体耳针刺”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疾病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体耳针刺"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疾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本院门诊治疗的TMD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在对所有患者健康宣教的基础上,试验组给予"体耳针刺"法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结果:试验组治疗后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关节弹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最大张口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Fricton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有效率为85.71%,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耳针刺"能显着改善TMD患者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疼痛程度,增加最大张口度,减轻关节弹响程度,降低颞下颌关节紊乱评分,进而整体改善TMD患者的不适症状。
吴敏,张洁[5](2020)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针灸推拿治疗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颞下颌关节作为人体颌面部唯一的左右联动关节,与咀嚼、摄食、说话、表达情绪等一系列复杂、频繁的生理活动相关,一旦发病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s,TMD)发病率的增高,WHO已将其列为第4大影响人类健康的口腔流行病。临床上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治疗是以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为核心,故通常先给予保守治疗,而针灸推拿作为保守治疗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查阅了近几年的相关文献,从针刺、灸法、穴位注射、推拿等方面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主要针灸推拿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王甜甜,任红,赵春香[6](2020)在《毫火针治疗寒湿痹阻型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文中研究说明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ysfunction syndrome,TMJDS)又称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综合征,为口腔颌面部的常见疾病之一,表现为咀嚼和张口时关节区有酸胀疼痛感、张口活动弹响及张口运动障碍,临床可伴有轻重不等的局部压痛、颞部疼痛、头晕及耳鸣,病变关节及其周围筋膜韧带常有渗出、水肿等无菌性炎症病理改变。本病为多因素致病,常与寒冷刺激、咬合关系紊乱、精神因素、单侧咀嚼习惯、局部外伤、肌肉无力等因素有关。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常单侧发病,偶有双侧同病者。因颞下颌关节行使咀嚼、语言、表情活
李品能[7](2020)在《毫火针结合超短波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毫火针结合超短波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超短波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毫火针治疗。9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1、2个疗程后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30/32),高于对照组的81.25%(26/32);痊愈率为56.3%(18/32),高于对照组的37.5%(12/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毫火针结合超短波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疗效显着,能有效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及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马欣雨[8](2020)在《头皮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意在探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应用头皮针治疗的临床疗效,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口腔科门诊就诊的以及部分招募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7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头皮针针刺治疗组以及常规针刺治疗组,每组均为35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VAS症状评分、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评分等进行评估调查以及组间比较,并根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症状评分作比较,P>0.05,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对比头皮针针刺治疗组、常规针刺治疗组治疗前后的VAS症状评分差值,结果显示头皮针针刺组与常规针刺组P值小于0.01,说明在两组治疗后,对于疼痛等症状的改善方面头皮针针刺组相较常规针刺组更突出。相比于治疗前,头皮针针刺治疗组、常规针刺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在DI、PI、CMI多项指数上的评估分值均显着降低,而头皮针针刺治疗组以上DI、CMI指数差值的明显大于常规针刺治疗组,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针针刺治疗可使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得到更高的临床治疗效果,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头皮针针刺治疗本病无副作用,安全性、经济性佳,效果好,易于临床推广
薛钟骋[9](2020)在《针刺双侧下关穴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针刺双侧下关穴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dibular Joint Disorders,TMD)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纳入符合研究条件的TMD病例共64例,按简单随机法分为针刺下关组33例与手法组31例,分别予以针刺双侧下关穴+手法治疗、手法治疗。1次/隔日,3次/周,4周1个疗程,1个疗程后以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功能障碍指数DI、肌肉压痛指数PI、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为观察指标。结果:①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后均有疗效,针刺下关组总有效率高于手法组(P<0.05)。②VAS评分: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且针刺下关组VAS评分的降低程度优于手法组(P<0.05)。③Fricton指数:两组治疗后DI(下颌运动MM、关节杂音JN、关节压诊JP)、PI(肌肉压诊MP)、CMI(DI+PI)均较前降低(P<0.05),且针刺下关组DI、PI、CMI的降低程度均优于手法组(P<0.05)。两组治疗后DI中下颌运动MM、JN、JP均较前降低,其中针刺下关组MM、JP的降低程度均优于手法组(P<0.05),JN的降低程度与手法组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针刺双侧下关穴对TMD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针刺双侧下关穴能降低TMD患者VAS评分,改善疼痛;(3)针刺双侧下关穴能降低TMD患者的DI、PI、CMI水平,通过改善下颌运动(MM)、减少肌肉关节压痛(JP、MP)从而恢复颞颌关节的整体功能情况,但在改善关节杂音(JN)方面不具优势。
王振[10](2020)在《端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以研究端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为基础,观察推拿治疗后患者颞下颌关节紊乱的改善情况,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探寻一种疗效确切、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使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通过推拿治疗能够消除局部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随机选取云南省中医医院推拿科和口腔科中符合试验要求的60例研究对象,按照每组30人的数量随机划分成2组,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为端旋法治疗,对照组参考范炳华主编的《推拿治疗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常规推拿手法治疗。按照15分钟1次的时间进行治疗,隔日1次,每周3次,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总疗程完成后分别评估VAS视觉模拟评分和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的数值差,汇总数据信息整合归纳录入资料库中,通过软件SPSS24.0展开数据分析,科学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间的治疗成效。结果:1.两组病人的基本情况和治疗开始前VAS数值和Fricton数值的差距值分别进行对比,结果未体现出统计学价值(P>0.05),提示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及疗程完成后分别进行组内对比:2.1试验组:治疗结束后的VAS评分(2.54±1.47)与治疗前VAS评分(5.83±1.14)相比较,分数较前降低,结果有明显变化(P<0.05);疗程完成后的Fricton评分(DI(0.269±0.112)、PI(0.032±0.039)、CMI(0.151±0.072))与治疗前的Fricton评分(DI(0.377±0.10)、PI(0.106±0.048)、CMI(0.241±0.056))相比较,分值较前减少,结果有明显变化(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对照组:治疗完成后的VAS评分(3.34±1.31)与治疗前VAS评分(5.68±1.09)相比较,评分较前降低,结果有明显变化(P<0.05);疗程结束后的Fricton评分(DI(0.335±0.076)、PI(0.075±0.053)、CMI(0.206±0.053))与治疗前的Fricton评分(DI(0.355±0.090)、PI(0.104±0.041)、CMI(0.229±0.058))相比较,分值较前较少,结果有明显变化(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对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治疗,两种推拿治疗方法对VAS评分及Fricton评分均有改善作用。3.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疗程结束后,试验组VAS评分(2.54±1.47)与对照组VAS评分(3.34±1.31)相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Fricton评分(DI(0.269±0.112)、PI(0.032±0.039)、CMI(0.151±0.072))与对照组Fricton评分(DI(0.335±0.076)、PI(0.075±0.053)、CMI(0.206±0.053))比较,结果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通过VAS评分及Fricton评分的疗效评价,说明试验组推拿手法效果方面优于常规推拿手法组。4.疗程结束后,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效果稳定,未出现不良反应,试验组愈显率为63.34%,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愈显率为36.66%,总有效率为86.67%,经秩和检验,Z=-2.24,P=0.02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通过端旋法与常规推拿法进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治,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疾病情况,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2.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异常情况,试验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表明端旋法更具治疗优势,能够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治疗中广泛使用,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二、火针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5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火针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51例(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治疗TMD的选穴研究 |
1.1 选穴原则 |
1.1.1 近部选穴 |
1.1.2 远部选穴 |
1.1.3辩证选穴 |
1.1.4对症选穴 |
1.2 配穴方法 |
1.2.1 上下配穴 |
1.2.2 左右配穴 |
1.2.3 同名经配穴 |
2 针灸治疗TMD的方法研究 |
2.1 传统针灸疗法 |
2.1.1 毫针 |
2.1.2 皮内针 |
2.1.3 火针 |
2.1.4 艾条灸 |
2.1.5 温针灸 |
2.1.6 针灸并用 |
2.2 现代针灸疗法 |
2.2.1 穴位注射 |
2.2.2针刀 |
2.3 特色针灸疗法 |
2.3.1 浮针 |
2.3.2 热敏灸 |
2.3.3 竹圈盐灸 |
2.3.4“邱氏”耳针夹“ |
3 小结 |
(2)针刺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功能障碍及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样本量估算 |
1.2 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不良事件的处理方案 |
3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比较 |
3 治疗结果 |
3.1 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状态占比 |
3.2 临床疗效比较 |
3.3 治疗前后两组VAS评分比较 |
3.4 治疗前后两组Fricton指数评分比较 |
3.5 治疗前后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
3.6 两组SAS、SDS差值与CMI差值相关性比较 |
分析与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TMD及其焦虑抑郁状态的认识 |
1.1 中医诊断及病因病机 |
1.2 祖国医学对TMD的治疗 |
1.3 祖国医学对焦虑抑郁状态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TMD及其焦虑抑郁状态的认识 |
2.1 TMD与焦虑抑郁状态的关系 |
2.2 现代医学对TMD的治疗 |
2.3 现代医学对TMD及其焦虑抑郁状态的治疗 |
3 治疗依据 |
3.1 针刺的选择依据 |
3.2 穴位的选择依据 |
3.3 TMD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观察 |
3.4 量表的选择依据 |
4 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 |
4.1 焦虑抑郁状态程度分析 |
4.2 针刺对TMD疼痛(VAS)的影响 |
4.3 针刺对Fricton指数(DI、PI、CMI)的影响 |
4.4 针刺对TMD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 |
4.5 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程度与TMD改善程度相关性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针灸推拿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浮刺阿是穴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中英对照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病例诊断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统计方法 |
5 统计结果分析 |
6 流程图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TMD的研究进展和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TMD的认识研究及治疗进展 |
3 本研究课题立题依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中医对TMD的认识 |
2 作用机制 |
3 浮刺阿是穴疗法疗效评价 |
4 针刺结合其他综合疗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4)“体耳针刺”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疾病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4.1 基础治疗 |
1.4.2 试验组 |
1.4.3 对照组 |
1.5 针刺不良事件的处理 |
1.6 观察指标 |
1.7 疗效判定标准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TMD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2.2 两组TMD患者治疗前后MMO比较 |
2.3 两组TMD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弹响程度比较 |
2.4 两组TMD患者治疗前后Fricton指数比较 |
2.5 两组TMD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6 两组TMD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5)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针灸推拿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针灸推拿治疗 |
1.1 针刺 |
1.1.1 普通针刺 |
1.1.2 针刀 |
1.1.3 浮针 |
1.1.4 火针 |
1.1.5 电针 |
1.2 灸法 |
1.3 穴位注射 |
1.4 推拿 |
2 小结 |
(7)毫火针结合超短波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治疗组 |
3 疗效观察 |
3.1 疗效评定标准 |
3.2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4 讨论 |
(8)头皮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认识概况 |
一、病理机制 |
二、临床特点 |
第二节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处理 |
一、临床治疗 |
二、预防措施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脱落、剔除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病例纳入 |
二、治疗方案 |
三、意外情况处理 |
四、疗效观察及评价 |
五、质量控制 |
六、统计学处理 |
第三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基线特征比较 |
二、治疗前病况特征比较 |
三、疗效评价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一、选择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原因 |
二、选择头皮针治疗的原因 |
三、选穴依据 |
第二节 理论分析 |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第四节 安全性评估 |
第五节 不足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9)针刺双侧下关穴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样本量估算 |
1.2 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不良事件的处理方案 |
3 统计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1 基线资料比较 |
2 治疗结果 |
2.1 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Fricton指数变化比较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认识 |
1.1 中医诊断及病因病机 |
1.2 中医治疗方法 |
2 现代医学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研究 |
2.1 概念与命名 |
2.2 现代医学对 TMD 发病机制的研究 |
2.3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
3 选题依据 |
3.1 针刺治疗依据 |
3.2 下关穴选穴依据 |
3.3 双侧取穴依据 |
3.4 观察指标应用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临床疗效分析 |
4.2 VAS评分分析 |
4.3 Fricton指数分析 |
4.4 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端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病例选择 |
二、研究对象来源及分组 |
三、基本资料 |
四、治疗方法 |
五、疗程 |
六、观察指标 |
七、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一、患者DI、PI、CMI及 VAS评分比较 |
二、治疗后两组疗效对比 |
三、不良反应报告 |
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存在的问题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火针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5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概况[J]. 苏温惠,张洁.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22)
- [2]针刺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功能障碍及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观察[D]. 吴敏.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浮刺阿是穴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观察[D]. 黄蓝.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体耳针刺”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疾病临床观察[J]. 李振. 河南中医, 2020(10)
- [5]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针灸推拿治疗研究进展[J]. 吴敏,张洁. 中国医药导刊, 2020(09)
- [6]毫火针治疗寒湿痹阻型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J]. 王甜甜,任红,赵春香.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0(09)
- [7]毫火针结合超短波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 李品能. 中国民间疗法, 2020(16)
- [8]头皮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马欣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针刺双侧下关穴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薛钟骋.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端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D]. 王振.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