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计质量控制要抓好三级复核(论文文献综述)
谢艳[1](2020)在《Z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评价及管控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8847家会计师事务所中,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占97%以上,覆盖了绝大部分审计业务,它们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实力雄厚,管理规范,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审计风险控制能力强。和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相比,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普遍存在企业规模不大、人员储备不足、员工素质不高、审计资源稀缺、风险控制缺位等诸多问题,导致其面临更大的审计风险。因此,分析与探究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及其管控措施,对于其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审计执业质量,减少审计失败,极具现实意义。本文以Z会计师事务所为研究对象,基于委托代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立足于Z会计师事务所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采取调查问卷法与实地调查法对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承接阶段、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完成阶段存在的审计风险进行识别,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阶段所识别出的审计风险进行量化评价,得出该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处于中风险的结果。继而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评价结果,本着全面性、重要性、效益性的原则,对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流程的四个阶段提出行之有效的审计风险管控优化方案:审计业务承接阶段,应当规范审计收费制度、加强独立性管理、加强专业胜任能力评估、优化审计项目承接流程;审计计划阶段,应当科学开展风险评估、重视审计计划的制定、构建合格的项目团队;审计实施阶段,应当规范审计程序的执行、重视分析性程序的应用、保障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加强业务执行过程的督导;审计完成阶段,应当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度、完善审计底稿的归档。最后为该优化方案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肖美英[2](2018)在《浅谈基层审计机关如何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文中研究说明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审计监督领域不断拓展,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基层审计机关在人员少、任务重的实际情况下,只有加大力气提升审计质量,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促进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孙倩倩[3](2014)在《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之路已行进多年,在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上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既然是转型,既然是改革,各种问题的出现在所难免。有些问题甚至已经严重阻碍了转型继续推进。在这一背景下,分析国企内部审计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出相应地改进措施就显得十分必要。我国国企内审转型是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于2004年修订的内部审计新理念为理论基础。文中从内审的目的、内审的工作重点、内审的职能三个方面对这一新理念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我国国企内部审计转型的方向,具体包括审计定位的转变、审计角度的转变、审计目标的转变等七个方面。但我国国企内部审计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四个方面的问题,包括管理方式不科学、机构设置不合理、审计队伍素质不符合转型需求,以及审计质量考核体系不完善。这几个问题不加以改善,很可能使得最终转型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四个方面问题,在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之前,介绍了我国国有企业神华集团成功的内部审计案例。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是从神华集团内部审计职能、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内部审计队伍素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五个方面展开,这对解决我国其他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问题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最后,就上文提出的问题,结合神华集团的成功案例,提出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的改进措施。具体包括内部审计管理方式的改进,机构设置的完善,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质量考核体系的健全。
张智勇[4](2013)在《构建新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探索》文中提出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展审计质量内部控制管理,既有利于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不断提高其财务信息质量,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结合平煤神马集团实际情况,从组织机构、制度建设、过程监控、控制手段等方面来构建新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控制体系,以保证企业的审计工作质量。
陶芸辉[5](2013)在《IT审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IT审计是对信息系统进行的审计,IT审计风险就是对信息系统审计而产生的风险。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和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IT审计在IT治理、IT安全和合规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力促进了信息系统的规范化建设。然而,由于IT审计涉及面广泛、内容复杂、技术要求高,审计风险也随之越来越大,这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我国信息系统的应用发展势头良好,企业管理信息化范围逐步扩大、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与此同时,对IT审计需求也越来越多、对IT审计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全面推进IT审计,确保IT审计质量,首先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IT审计风险的控制。基于此,本文选题IT审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以期为发展我国IT审计事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微薄贡献。本文采取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有关IT审计及其风险控制方面的文献,实地走访了有关单位的IT审计工作,明确了研究方向,确定了研究基本思路,选取了研究的具体方法,在此基础上,首先,分析了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规范标准,作为研究IT审计风险评价与控制的理论基础和规范借鉴;其次,厘清了IT审计及IT审计风险的相关概念,探讨了IT审计风险产生的诸多因素,并导出加强IT审计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为IT审计风险评价与控制以及IT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奠定了基础;第三,考量了我国IT审计风险评价现状,提出了IT审计风险评价程序与评价方法,接着从IT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与表现形式入手,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效用感知的IT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案例进行了评价测算演示,以证明所构建的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第四,在进行IT审计风险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树立全面IT审计风险应对观,分别从审计师层面、.企业微观层面和国家宏观层面,提出了对IT审计风险控制的若干对策建议;最后,对整个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展望了IT审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的未来努力方向。
胡海静[6](2012)在《基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全面提高审计质量,既有利于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不断提高其财务信息质量,同时也能更好的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推动审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文章阐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分析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张新群[7](2010)在《浅析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文中指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是企业内部审计的生命,其优劣直接影响审计形象、审计权威和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因此,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了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探讨了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
代娟[8](2009)在《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企业内部审计是我国社会主义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揭露和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和盈亏的真实情况,查处企业财务收支中各种违法违规问题,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促进廉政建设,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国家审计等外部审计业务指导;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内审人员重实务、忽视理论研究;对内审作用及内审机构缺乏认识;专业审计人员配备不全,限制了内审工作的开展。正确认识和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对当前企业加强管理及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朱栋[9](2009)在《如何提高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文中指出当前,招商引资已成为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城乡居民实现小康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各地经济发展的主要体现。随着招商引资硬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改善需求,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并且每年成翻番趋势。因此,提高国有资金利用率和减少投资成本自然就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就使得提高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甘肃省审计厅法制处甘肃省审计厅课题组,茹进军[10](2009)在《当前我国政府审计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与保证》文中指出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在提高审计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审计质量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构建完善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实现审计最高目标的实现及审计机关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审计质量控制要抓好三级复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审计质量控制要抓好三级复核(论文提纲范文)
(1)Z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评价及管控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审计风险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1.2.2 审计风险评价方法相关研究 |
1.2.3 审计风险管理措施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审计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2.1.1 审计风险的涵义及特征 |
2.1.2 审计风险管理理论的涵义及内容 |
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2.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涵义 |
2.2.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程序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多米诺骨牌理论 |
2.3.3 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章 Z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控情况及评价 |
3.1 Z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
3.2 Z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控的情况 |
3.2.1 Z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内容 |
3.2.2 Z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控相关制度 |
3.2.3 Z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控的流程 |
3.2.4 Z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识别 |
3.2.5 Z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应对 |
3.3 基于模糊综合法对Z会计师事所审计风险评价 |
3.3.1 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因素集的确定 |
3.3.2 基于AHP法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 |
3.3.3 Z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评价 |
3.3.4 Z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分析 |
第四章 Z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控的优化方案 |
4.1 Z审计风险管控优化的目标 |
4.1.1 降低审计风险 |
4.1.2 提高审计质量 |
4.2 审计风险管理优化的原则 |
4.2.1 全面性原则 |
4.2.2 重要性原则 |
4.2.3 效益性原则 |
4.3 业务承接阶段审计风险管控的优化措施 |
4.3.1 规范审计收费制度 |
4.3.2 加强独立性管理 |
4.3.3 加强专业胜任能力评估 |
4.3.4 优化审计项目承接流程 |
4.4 审计计划阶段审计风险管控的优化措施 |
4.4.1 科学地开展风险评估 |
4.4.2 重视审计计划的制定 |
4.4.3 构建合格的项目团队 |
4.5 审计实施阶段审计风险管控的优化措施 |
4.5.1 规范审计程序的执行 |
4.5.2 重视分析性程序的运用 |
4.5.3 保障审计证据的充分与适当性 |
4.5.4 加强对业务执行过程的督导 |
4.6 审计完成阶段审计风险管控的优化措施 |
4.6.1 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度 |
4.6.2 完善审计底稿的归档 |
第五章 Z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控的保障措施 |
5.1 培育全员风险意识 |
5.2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
5.3 搭建科学的信息化平台 |
5.4 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浅谈基层审计机关如何加强审计质量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意义 |
(一) 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可以提高审计监督的权威性 |
(二) 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可以降低审计风险 |
(三) 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可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可靠信息 |
二、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几点建议 |
(一)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
(二) 规范审计行为, 加强审计全过程管理 |
(三) 抓好审计成果利用, 促进审计质量提高 |
(3)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本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现状以及转型必要性和方向 |
2.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现状 |
2.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必要性 |
2.3 内部审计新理念是转型的核心 |
2.4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的方向 |
2.4.1 转变审计定位 |
2.4.2 转变审计角度 |
2.4.3 转变审计目标 |
2.4.4 转变审计时间 |
2.4.5 转变审计形式 |
2.4.6 转变审计手段 |
2.4.7 转变审计实施方式 |
3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1 内部审计管理方式不科学 |
3.1.1 管理制度不完善 |
3.1.2 管理体制不合理 |
3.2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
3.3 内部审计队伍素质待提高 |
3.3.1 招聘和培训体系不够完善 |
3.3.2 内部审计的认识不清楚 |
3.3.3 专业胜任能力有待提高 |
3.3.4 计算机辅助和网络审计发展不协调 |
3.3.5 工作范围不均衡 |
3.4 内部审计质量考核体系不健全 |
3.4.1 政府行政色彩浓厚 |
3.4.2 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 |
4 内部审计成功转型案例研究 |
4.1 神华集团介绍 |
4.2 神华集团内部审计转型案例介绍 |
4.2.1 内部审计的职能的转变 |
4.2.2 内部审计制度体系的完善 |
4.2.3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创新 |
4.2.4 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 |
4.2.5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健全 |
4.3 神华集团内部审计成功转型的启示 |
5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的改进建议 |
5.1 改进管理方式,保障成功转型 |
5.1.1 健全内部审计管理制度 |
5.1.2 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 |
5.2 结合国企环境,完善机构设置 |
5.2.1 设立董事会机构设置的建议 |
5.2.2 未设立董事会机构设置的建议 |
5.3 提高队伍素质,拓展业务范围 |
5.3.1 完善招聘培训体系 |
5.3.2 转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
5.3.3 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
5.3.4 增强计算机辅助和网络审计能力 |
5.3.5 提高职业道德 |
5.3.6 扩展工作范围 |
5.4 健全考核体系,提高内审质量 |
5.4.1 弱化内部审计的政府色彩 |
5.4.2 建立健全质量考核体系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IT审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自己的见解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的创新 |
二、本文的不足 |
第二章 风险管理相关概念及其规范 |
第一节 风险与风险管理 |
一、风险 |
二、风险管理 |
第二节 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RM-IF) |
一、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RM-IF)的意义 |
二、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RM-IF)的内容 |
第三节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 |
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
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
第四节 COBIT标准 |
一、什么是COBIT标准 |
二、COBIT标准应用原则 |
第三章 IT审计及其IT审计风险 |
第一节 IT审计的相关概念 |
一、IT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
二、IT审计定义 |
三、IT审计师 |
四、IT审计制度 |
第二节 IT审计风险及其产生原因 |
一、IT风险与IT审计风险 |
二、IT审计风险的特征 |
三、IT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 |
第三节 IT审计风险评价与控制的意义 |
一、有利于发挥IT审计建设性作用,促进企业全面科学发展 |
二、有利于发挥IT审计制约性作用,规范企业信息化建设 |
三、有利于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明确审计责任 |
四、有利于完善审计程序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
第四章 IT审计风险评价 |
第一节 IT审计风险评价现状分析 |
一、IT审计风险管理意识亟待进一步增强 |
二、IT审计风险评价程序方法亟待改进完善 |
三、IT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亟待抓紧构建 |
第二节 IT审计风险评价程序与方法 |
一、IT审计风险评价程序 |
二、IT审计风险评价方法 |
第三节 IT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一、IT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二、IT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
三、IT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
四、IT审计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
第四节 IT审计风险评价指标的实例应用 |
一、企业基本情况 |
二、评价指标应用 |
第五章 IT审计风险控制 |
第一节 基于审计师层面的IT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
一、接受审计委托阶段的风险控制措施 |
二、制定审计计划阶段的风险控制措施 |
三、执行系统审计阶段的风险控制措施 |
四、提交审计报告阶段的风险控制措施 |
五、进行后续跟踪阶段的风险控制措施 |
第二节 基于企业微观层面的IT审计风险控制对策 |
一、加强企业数据和信息的及时更新维护工作 |
二、做好企业数据和信息的保密层级管理工作 |
三、提高企业自主信息化水平,降低对外依赖风险 |
四、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提升信息化软实力 |
第三节 基于国家宏观层面的IT审计风险控制策略 |
一、强化IT审计及其风险控制意识 |
二、完善IT审计准则规范体系 |
三、大力培养IT审计人员队伍 |
四、抓紧建立IT审计组织机构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成果 |
(6)基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
1. 促进内部审计功能的良好发挥 |
2. 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事业发展 |
3. 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制定提供实践基础 |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
1.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规范 |
2.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 |
3. 内审质量控制手段不全面 |
4. 内部审计方法比较落后 |
5. 内部审计队伍素质不高 |
三、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
1. 内审质量控制的组织保障机制 |
2. 内审质量控制的人员保障机制 |
3.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手段保障机制 |
4. 内审质量控制的过程保障机制 |
(7)浅析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 |
1.1 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受限 |
1.2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 |
1.3 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高 |
2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区域分析 |
3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 |
3.1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审保障机制 |
3.1.1 健全有效的内审组织保障机制 |
3.1.2 建立企业内审质量控制的人员保障机制 |
3.1.3 建立企业内审质量控制手段保障机制 |
3.1.4 建立健全企业内审质量控制过程保障机制 |
3.2 加快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信息化 |
3.2.1 依据企业实际情况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 |
3.2.2 着力探索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系统 |
3.2.3 努力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 |
(8)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内部审计及其作用 |
(一) 内部审计概述 |
1. 企业内部审计的内涵 |
2. 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 |
(二) 内部审计的作用 |
1. 制约作用 |
2. 防护作用 |
3. 鉴证作用 |
4. 促进作用 |
5. 建设性作用 |
6. 参谋作用 |
二、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
(一) 内审机构设置不规范 |
(二) 内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
1. 知识结构不合理 |
2. 职业素养欠佳 |
3. 内审人员安排随意性较大 |
(三) 内审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 |
(四) 内审质量控制手段不全面 |
(五) 内审方法比较落后, 内审人员理念未能及时转变。 |
三、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的对策 |
(一) 改善企业内部审计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
1. 正确处理好全面审计与抽样审计的关系 |
2. 正确处理好企业加强对内审工作的领导与主动争取领导支持的关系 |
3. 正确处理好合规审计与效益审计的关系 |
(二) 建立健全内审质量控制体系的对策 |
1. 健全有效的内审组织保障机制, 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
2. 建立内审质量控制的人员保障机制 |
3. 建立内审质量控制的手段保障机制 |
4. 建立健全内审质量控制的过程保障机制 |
(9)如何提高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一、营造良好的审计氛围 |
二、制定审计质量规范标准 |
三、“创新”提升审计质量 |
(一)审计项目管理创新求落实 |
(二)审计制度创新求突破 |
(三)成果利用创新重实效 |
四、抓好审计队伍素质教育和建设,为提高审计质量创造条件 |
五、建立健全项目复核制度 |
六、切实加强对项目审计的组织和领导 |
(10)当前我国政府审计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与保证(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1.1 当前审计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1.1.1 审计计划不够科学, 审计目标不够明确。 |
1.1.2 审计准备不够充分, 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 |
1.1.3 审计程序不严格。 |
1.1.4 复核制度不落实。 |
1.1.5 审计实施不够彻底。 |
1.1.6 审计综合分析不够透彻。 |
1.1.7 审计决定落实不够到位。 |
1.2 原因分析 |
1.2.1 审计执法环境影响。 |
1.2.2 法律法规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
1.2.3 社会法制水平影响审计质量。 |
1.2.4 审计队伍素质影响审计质量。 |
1.2.5 审计行为不规范影响审计质量。 |
1.2.6 审计成果利用不充分。 |
3. 实行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
3.1 搞好审计项目计划阶段控制, 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 |
3.1.1 突出专业性、选好审计组。 |
3.1.2 搞好审前调查, 理清工作思路。 |
3.2 重视审计项目准备阶段控制, 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 |
3.3 强化审计项目实施阶段控制, 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 |
3.3.1 现场作业控制。 |
3.3.2 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控制。 |
3.3.3 汇总、复核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控制。 |
3.3.4 审计组审计报告控制。 |
3.4 优化审计项目终结阶段, 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 |
3.4.1 审计机关审计报告控制。 |
3.4.2 审计项目复核控制。 |
3.4.3 审计项目整改体系控制。 |
3.5 抓好审计成果的利用, 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途径 |
3.5.1 抓好成果的综合分析, 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
3.5.2 抓好成果的利用, 扩大审计成果的影响。 |
3.5.3 抓好成果的实现, 发挥审计成果的作用。 |
3.6 加强审计项目档案管理, 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历史要求 |
4. 实行审计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保证 |
4.1 依法审计, 客观公正, 坚持审计质量控制的法律依据 |
4.2 以人为本, 领导先行, 创造审计质量控制的环境基础 |
4.2.1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
4.2.2 进一步改造我们的学习。 |
4.2.3 进一步增强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的意识。 |
4.2.4 实行科学有效的审计目标管理考核制度。 |
4.2.5 审计质量控制作为各级审计机关共同面临的任务, 同样需要全体审计人员的共同参与。 |
4.2.6 重视审计质量控制中领导者的作用。 |
4.3 抓住关键, 讲求实效, 突出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
4.3.1 把好审计项目计划关。 |
4.3.2 把好依法审计关。 |
4.3.3 把好审计报告关。 |
4.3.4 把好审计结果的跟踪落实关。 |
4.4 完善制度, 严格管理, 健全审计质量控制规范体系 |
4.4.1 要加强审计规范体系建设。 |
4.4.2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 |
4.4.3 严格审计过程管理。 |
4.5 科学考评, 明晰责任, 强化审计质量监控应对机制 |
4.5.1 加大事前、事后控制力度。 |
4.5.2 严格程序记录。 |
4.5.3 重视外部监督。 |
4.5.4 开展创先争优。 |
4.5.5 完善质量问责制。 |
4.6 改进方法, 完善措施, 推进审计质量控制的技术创新 |
四、审计质量控制要抓好三级复核(论文参考文献)
- [1]Z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评价及管控优化研究[D]. 谢艳.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2]浅谈基层审计机关如何加强审计质量管理[J]. 肖美英. 经贸实践, 2018(18)
- [3]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问题研究[D]. 孙倩倩.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02)
- [4]构建新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探索[J]. 张智勇. 中州煤炭, 2013(05)
- [5]IT审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 陶芸辉. 安徽财经大学, 2013(04)
- [6]基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 胡海静. 商场现代化, 2012(25)
- [7]浅析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 张新群.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10)
- [8]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代娟. 交通财会, 2009(06)
- [9]如何提高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J]. 朱栋. 考试周刊, 2009(21)
- [10]当前我国政府审计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与保证[J]. 甘肃省审计厅法制处甘肃省审计厅课题组,茹进军. 开发研究,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