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日记》节选

《团队日记》节选

一、《班组日记》摘选(论文文献综述)

刘桂琴[1](2019)在《团体辅导对工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以北京市朝阳区H工读学校为例》文中提出现如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国家面临转型改革,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这其中不乏青少年犯罪问题。如何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问题,实施及时有效的教育、矫正,应当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而工读学生作为青少年中的特殊重点群体,尤为引得关注。基于此,笔者从影响工读学生自我调节认知的自我效能感入手,以北京市朝阳区H工读学校的工读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进行工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文章首先通过个案建档、家庭探访、参与观察等手段将工读学生的需求进行界定明晰,之后设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成长性主题小组+体验性历奇营会”的团体辅导社会工作服务。最后,文章从一般自我效能感前后测、成长性主题小组服务、体验性历奇营会服务等三方面进行影响效果评估。根据本文的评估与分析,得知团体辅导对工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一定积极影响作用,专业服务的经验、方法具有借鉴、推广价值,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实践素材。研究最后笔者针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反思,并提出关于工读教育体制发展、社会工作服务介入的对策建议。

张亚妮[2](2016)在《论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 ——以“学习故事”行动研究为进路》文中指出实践智慧是优质教育实践不可或缺的特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与标尺。教师实践智慧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理念与师德、教育实践知识和能力所达到的一种综合性品质、状态与境界。教育理念与师德、教育实践知识和能力共同构成教师实践智慧的善、真、美之追求。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展现为对教育情境中“应当做什么”的价值适切性判断与“应当如何做”的合理性行动相融合与统一的专业发展境界。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是基于认识、评价和决策的教育实践逻辑生发出来的。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要知道的、能做的、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提出了明确的期望指南。目前摆在我国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指南》准确评价每一个幼儿,用观察、评估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幼儿学习和游戏活动组织与指导,促进儿童智慧成长,提升教师自身实践智慧。“学习故事”作为一种记录儿童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方法目前已受到我国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热切关注,2014年至今,我国各地幼教机构已纷纷开展了“学习故事”的实践探索。本研究以质性研究方法为范式,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叙事研究法,以“学习故事”行动研究为进路,探寻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研究认为,“学习故事”这种叙事性评价方法的逻辑结构与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动逻辑结构接榫严丝合缝。“学习故事”的三个构成部分“注意、识别、回应”,与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认识、评价和决策”的逻辑线索高度吻合,促使教师将一般教育理论与具体教育情境相结合,有助于教师实践智慧迅速、有效地生长和提升。采用协同式行动研究方法,实施了历时三个周期的行动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对M幼儿园参与行动研究的8位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对访谈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习故事”行动研究是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重要路径,基于“学习故事”的行动研究,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实践知识,提升教育实践能力,促进教育实践与理论的融通,从而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研究采用个案法探析三位幼儿园骨干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表征,研究其共性以及差异,从中探索规律。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三位个案研究对象具有共同的特点。第一,拥有成长型思维;师德高尚,幼儿喜欢、家长信服;有职业理想、个人专业成长有规划、有上进心,不断追求进步。第二,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能结合幼儿兴趣与需要,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恰当地给与幼儿支持和回应,在行动研究中磨炼、丰富、提升自己。第三,健康的人格特征、稳定的情绪状态,享受自身的专业生活。三位个案研究对象具有不同的实践智慧类型。取得学前专业本科文凭、红色性格的朱红老师是“有心”的热情型老师;取得学前专业本科文凭、黄色性格的黄敏老师是善于“留白”的理性型老师;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蓝色性格的蓝静老师是敢于“吃蟹”的创新型老师。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经历萌芽、生长和形成三个阶段,实践智慧萌芽阶段,教师“照章行事”;实践智慧生长阶段,教师“见机行事”;实践智慧形成阶段,达到“天人合一”。阐释学习共同体情境下“反思、学习、行动”RLA的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交互循环生成机制,教师在“反思、学习、行动”的动态循环系统中生成实践智慧。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既受教师个体内部原生系统中的专业素养,如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师德、教师教育实践知识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还受教师主体的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意志品质等个性品质因素的影响;也受组织文化、社会环境等外部环境支持系统因素的影响。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策略以教师个体内生为主,外部环境支持为辅。建议教师个体以行动研究为进路,形成个体教育逻辑;更新个人教育理念,建构个体实践哲学;丰富教育实践知识,夯实自身专业理论;提升教育实践能力,实现主体转识成智。建议外部环境支持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形成学习型组织文化;创设民主型管理机制,追求教育人文化秩序;创建支持性组织氛围,发挥管理者引领作用;社会氛围齐心铸合力,提升教师专业化形象。本文共七章。第一章从当下幼儿园教师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出发,提出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第二章厘清核心概念,明晰理论基础,阐述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构成与表征;第三章实施协同式行动研究,探析基于“学习故事”行动研究中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过程。第四章使用个案法,在“学习故事”行动研究的叙事情境中,探析个案教师实践智慧生成与表征的共性和差异。第五章分析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第六章提出促进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策略与建议。第七章对研究进行反思、总结和展望。

李相松[3](2016)在《水泥企业能源数据采集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扩大的同时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价格不断攀升,这使得能耗成本在企业成本的计算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作为中国的基础工业和传统工业,同时也是高能耗工业,水泥企业纷纷采取优化改造、制定节能计划等措施来提高能源利用率。在采取措施之前,首先企业要找到能源利用不合理的工序或者过程,这就需要对供配电系统以及供配电系统中的用电设备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获取企业能耗水平的现状和各生产环节具有的节能潜力。本文以整个水泥生产过程为研究对象,在详细分析了水泥生产过程的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耗特点的基础上,首先确定了能源数据监测点的选取方法;其次提出了一个功能完善、通用性强的能源数据采集系统整体方案;再次详细设计了基于串行通讯、OPC技术等的数据采集方案,以工序能耗计算公式为核心的分析计算方案;从次编写了水泥企业能源数据采集系统软件程序,实现了设计方案所采用的各种采集方法,为完成对水泥企业电力、煤炭等资源消耗的统计、分析和预测提供了基础信息,使企业对其能耗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最后将系统成功应用在某建材集团下属的6家水泥企业,找出了企业能耗水平的薄弱部位,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能源消耗,提升了经济效益,并且为企业节能计划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标杆。

陈卫炉[4](2016)在《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研究(1949-1966)》文中研究表明上海工人文学创作主要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短短数年时间内快速进入繁荣期,收获了较为丰硕的创作成果。在新中国“泛政治化”创作语境中,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的兴衰荣辱,无疑带有显着的时代印记,并昭示着文学自身律动和社会政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除导论、结语之外,论文主体部分主要分为六章。论文充分注意建构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串联的前、后两个篇章结构。前三章内容着力描摹和彰显整体、抽象的时代场景和历史风貌,后三章内容旨在呈现具体、细致入微的文学内部感知。大致形成了某种“互文性”的研究框架结构,互为条件,互为支撑,努力建构起一个相对合理的研究模型。论文前半部分,主要从文学发生的外部环境入手,探究和分析了上海工人文艺创作发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特点。第一章从建国初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以“识字运动”为主的职工业余教育和文艺政策的“工农兵文学方向”三个方面入手,探究新中国“泛政治化”语境下的工人文艺创作空间。第二章着力考察上海工人文艺创作队伍的建构问题,提出思想上高度重视培养新型知识分子,实践上进行组织化写作、新闻媒介的培育引导以及苏联作家培养模式的借鉴引入,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于新型创作队伍的建构和生成过程。第三章主要梳理了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的历史、创作业绩,并对上海工人作家群进行了整体性扫描。论文后半部分,主要由第五、六、七三章组成,着意从文学本体出发,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转入到对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的主题类型、人物类型和叙事模式进行分析和论述。提出就文学主题类型而言,聚焦翻身作主的工人在政治、经济以及精神面貌方面发生巨大变化这一类宏大的时代主题,显露出鲜明的政治功利性。在人物塑造方面比较成功地塑造了老工人、新女工、牛步化知识分子和中间状态干部等四种类型的人物形象,丰富和拓展中国当代工人形象画廊。在叙事模式上,普遍存在“车间模式”、“新闻速写模式”、“正剧化模式”、“二元对立模式”等弊病。论文在内、外部分析的基础上,努力从历史必然性、局限性及其成因、对未来创作的启示和影响三个维度对“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现象做出客观、中肯的评价。提出要以全球化的视野,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经验,对世界工业文学名着进行大视野、高层次的深入阅读和研究,在正确认知上海工人文艺创作正当合理的一面的同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推进上海工人文艺创作发展。

贾晓琳[5](2014)在《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的基础教育以实施素质教育为鲜明的旗帜,揭开了建国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后,将选修课纳入课程改革内容中,并占据重要地位,这为选修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对教育全球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选修课程的实施为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育、实行高中学分制搭建了平台。本研究选取了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典型案例,通过对一所学校的跟踪调查,了解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现状,发现影响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揭示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特征,进而提出促进高中选修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期望对国家或地方在今后进一步修订新课程方案中,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使新课程方案能切实落到实处。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目的:一是通过个案学校和其他同类学校的调查,了解新课程改革后选修课程实施的近况;二是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的管理体制,期望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起到有效的指导;三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选修课程的实施作出判断和建议,使新课程改革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促进社会发展。本文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访谈和观察,更深入的了解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和选修Ⅱ课程实施的状况。同时辅以量化研究,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课堂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找出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其次,从个案高中选修课程的实施,概括并归纳选修课程实施的特征,发现必修课与选修课、选修Ⅰ与选修Ⅱ,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的链接与延伸、拓展与补充。第三,通过样本高中选修课实施的典型现状和特点,进行文本归纳分析,找出选修课实施的影响因素。最后,综合以上研究,得出总的研究结论,为我国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提出参考建议。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选修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得到学校和学生认同选修课的实施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选修课的开设满足了学生不同的需求,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突显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二、学校选修课程的实施与国家课程改革存在差距在新课程改革的轨迹下,各学校按照国家、本省规定的课程模块开设相对应的选修Ⅰ课程仍未开齐开全,依旧选开与高考试题有关的科目,认为高考是重中之重,认为学生们参加选修课学习,必会占用他们学习高考内容的时间。三、选修课程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考高考方案对新课程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考成绩的高低也是评价学生高中阶段学业成绩的重要途径,学校无论是开设选修Ⅰ还是选修Ⅱ,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围绕着高考进行。只要高考选拔人才的制度不变,新课程改革就不会真正地落到实处。四、选修Ⅱ的开设受学校条件制约选修Ⅱ(即校本课程)的开设,在系统地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拓展学校办学自主权、发挥学校教育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起到导向性、推动性的作用,但选修Ⅱ的开发和实施受到学校师资水平和办学设施的限制。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备,就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五、选课走班体制仍需完善选修课的实施并没有完全实行走班,这与选修课的多样性、开放性、综合性、层次性的特点相偏离,阻碍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制约了培养学生特长和学生个性发展。新课改实施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期望本文能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建议或参考,以促使新的课程体系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范士龙[6](2013)在《教师关怀的生活样态研究 ——基于教师“陶里”往来书信的生活史研究(1963-1998)》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是以教师生活史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教师关怀问题的一次尝试。在对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占主导地位的当代教育科学研究反思中,根据“教师关怀”这一问题的基本伦理特质,选用“教师生活史”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全文从整体上共分导论、文献综述、正文和基本结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这一部分共概述了四个问题,针对现代教师教育差强人意的实际,指出“工具理性”取代了“价值理性”的思维逻辑导致人与人关系的疏离、“技术理性”的教育研究因忽视了教师的个体差异而失去了研究的灵魂;在充分占有教师“陶里”往来书信的基础上,基于对“研究教育现象”的基本理解,以“教师关怀的生活样态”这一主题开展研究;进而指出以“生活史”引入“教师关怀”问题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倾听教师声音的实践意义及研究的新意与不足。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对本研究的基本内容——教师关怀、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教师生活史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其中,第一章探讨了教师关怀的生活样态基本概念及教师关怀的基本范畴、理论基础与借鉴等问题,指出教师生活世界是教师关怀素养发展的土壤;第二章介绍了国内外教师生活史研究的基本情况,回顾了西方生活史研究的基本历程,在与人种志的研究方法比较中,提出教师生活史研究是教师发展研究的方法扩展。第三部分是正文。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第三章围绕研究的总体设计、技术路线、具体研究方法、研究策略与设计、信度与效度的问题介绍了以教师“陶里”往来书信为主要史实资料的研究过程与方法;第四章借鉴迈克亚当斯的生活史研究要素,重点在教师陶里与他人的往来书信中寻找一个普通教师陶里关怀他人的生活史实,从陶里关怀他人的生活章节、重要人物、个人意识形态、校内外生活方式和生活主题等生活史分析五要素来呈现教师陶里关怀他人的生活样态;第五章从陶里关怀品质的发生、形成与发展来解读教师陶里关怀品质的内化,通过陶里与他人的关怀关系、陶里在关怀关系中的理想和陶里在关怀关系中的文化理解等分析,提出没有关怀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使教育成为教育的基础正是教师与学生的关怀关系;还围绕陶里助人为乐的道德情趣、止于至善的道德情愫和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从关怀情感的视角来凸显陶里关怀他人的一生,突出了陶里关怀实践的情感升华。第四部分是基本结论。即第六章,指出让每个人都流淌关怀的血液存在于“诗意栖居”的教育理想中;教师关怀的实现即有理论和现实的限度,也有达成的操作性问题,因此要在师生的不断交往中一步步走进教育关怀的理想。

鲁帅[7](2013)在《工作坊: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基于“七色彩虹”、“漫步者”班主任工作坊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在参与“七色彩虹”、“漫步者”两个班主任工作坊实践的基础上,以勒温的场动力理论、情境学习理论、成人学习理论和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将工作坊作为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新路径进行探讨。针对班主任“累”的生存状态以及传统的班主任培训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方式过于单一;严肃,拘谨;重知识、轻情感;工具倾向;短期集中性),班主任工作坊路径尝试以扎根校本的大学和中小学长期合作的形式,以“轻松、丰富、快乐、有意义”的发展宗旨开展多元活动来满足班主任知识和情感需求,从而改变班主任生存状态、优化班主任生命质量,焕发班主任生命活力,使班主任形成自我更新持续发展的动力。本研究对当代班主任或者教师培训提供了启示,也丰富了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实证性研究。论文主要有以下四个部分:一、对本论文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方法以及相关的概念进行阐述在导论部分,论文首先从我国班主任发展现状、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班主任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班主任工作坊路径对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可能功效等方面阐述了选题的缘由,然后对班主任专业发展和班主任工作坊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综述,并阐明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二、阐述班主任工作坊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内涵班主任工作坊在研究情境学习理论和成人学习的特点之上,吸收勒温的场动力理论和生命·实践学派的教师发展观和学生成长需要理论,选择适合班主任的学习和发展方式。本部分通过阐述班主任工作坊“轻松、丰富、快乐、有意义”的发展宗旨,“灵动生命,成就思想,Hold住现场,发展宗旨,掌握理论,体味生活”的价值排序,“活泼性、体验性、艺术性、平等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独特特点以及探讨班主任工作坊的组织特性和直接性目标这几个方面来阐述班主任工作坊的基本内涵。三、介绍“七色彩虹”、“漫步者”班主任工作坊的具体实践本部分介绍了“七色彩虹”、“漫步者”班主任工作坊在上述内涵指导下的具体实践,描述了两个班主任工作坊成立背景、运行的机制以及已取得的成效。成效主要以访谈中获取的资料为基础,结合班主任工作坊成员的论帖与日志,从班主任专业发展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人格等方面进行了展示。四、对工作坊作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新路径的展望此部分基于两个工作坊的实践研究,探讨了工作坊作为班主任专业发展路径的独特价值,挖掘出班主任工作坊路径中“对班主任情感的关怀、文化建设以及生命自觉的价值取向”这三个方面对成员们形成发展的动力具有积极影响。继而,本研究概括了班主任工作坊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以及这些挑战背后的原因,包括外界“功利性”目的和班主任工作坊理念出现了矛盾,大学和中小学合作之难以及团队制度不完善等。针对于这些挑战,本研究从一线中小学、大学研究者以及班主任工作坊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完善学校和班主任工作坊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激发成员持续发展的动力,加强研究者团队的力量,加强大学研究者和中小学的深度合作。

李晓业[8](2012)在《电信项目售前阶段管理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信服务是一种典型的项目销售型产品,通过电信企业的技术能力、设备水平、项目设计方案合理性、项目后续服务的连贯性,不断满足客户鲜明的个性化要求。因此,一个运营良好电信销售项目,必然需要一个管理有序、计划周密的售前阶段,通过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调查和企业自身技术能力的评估,以满足客户要求,进而支撑整个电信销售项目。在当今企业活动中,项目管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依据项目管理的理论将企业每次活动的目的作为项目所要达到的效果,将企业为实现目的所投入的资源视为企业达到目的所投入的资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构成了项目群,项目群的成功完成即意味着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提升、优化单个项目,就成为支撑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实际操作、控制的出发点。关于优化项目管理的理论,之前的学者已有较为丰富的论述,但就电信售前项目管理工作的控制、优化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特别是将售前项目管理工作置于在电信行业市场化改革大背景环境下进行分析、实证的研究更为少见。鉴于此,本文旨在研究电信项目售前阶段管理与优化。通过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梳理,初步得到本文的理论依据,进一步结合个人工作实践,以电信售前阶段项目管理工作范畴的界定与具体工作内容的分析,来支撑售前阶段项目管理工作内容确定。在此基础上,阐述以项目过程质量、产品质量控制两个关键环节为切入点提升售前阶段项目管理工作质量。随之,对项目工作进度控制的原理、方式、过程在售前阶段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优化,使之更符合售前阶段的特征。然后,通过实例说明本文所阐述的电信项目售前阶段管理优化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意义。最后,总结全文逻辑分析框架结合实例分析得出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结论:为提高电信企业项目售前阶段的管理质量,有必要在售前阶段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做到在售前阶段就为整个项目管理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电信项目售前阶段管理的重点是项目质量和项目进度控制;电信企业项目管理必须以提升项目管理质量作为支撑。而提升项目管理质量,必须以项目管理的视角看待、处理每一个项目工程,使每一个项目工程的管理、规划、建设过程符合项目管理的规律;通过电信项目管理质量的提升,使客户感觉合作企业项目管理工作计划周密、经验丰富,以利于形成良好的商誉,从而在电信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确保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

伍屏芝[9](2012)在《中苏论战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文中研究表明1956年到1966年的中苏论战是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大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因在意识形态、内外政策和国家利益等问题上产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论。它主要是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而展开的。这场论战启动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考与实践,也深深地影响了服从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斯大林的评价,中国共产党启动了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实现了由全面学习苏联到“以苏为鉴”的思路转换,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保持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得到加强,“团结-批评-团结”的教育方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改革中得以运用,党的民主作风与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得以发扬。对波匈事件的反思引发中国共产党对苏共二十大的再思考,对斯大林与苏联模式的再评价,发动反右派斗争、“三面红旗”、“反右倾”运动与“教育大革命”试图固守并超越苏联模式,却误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轨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误。进入60年代以后,中苏论战不断升级,中苏矛盾由意识形态领域扩展到国家关系,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趋激烈。为顶住苏共的强大压力,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工农兵学哲学运动以求在理论上提高国际地位,培育自力更生典型以求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提倡民主思想作风以求上下同心渡过难关,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以求领导权始终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复兴。但是,随着中苏两党的公开论战与两国关系的彻底破裂,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严重挫折:“反修防修”思维发展成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歪曲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指针;“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夺回领导权,摧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整饬“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的文艺界和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破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反思历史,以史为鉴,中苏论战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与深刻的教训:必须正确坚持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必须正确理解和执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胡阔[10](2011)在《福州地区教会大学建筑艺术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为福州地区教会大学建筑艺术研究,着重对清末民初诞生在福州的两所教会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及华南女子大学建筑风格与艺术进行分析探讨。两所学校在诞生之初便都采用了中西结合的建校方式,一出现便在福州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甚至持续到今天,这其中包含了诸多因素。一方面,由于当时的动荡时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原因给教会大学的建设增添了诸多附加条件;另一方面,由于西方传教士以一种强势的态度进入中国,对国人的建筑经历了否定,部分接受、欣赏模仿等几个阶段。因此,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出现了这种“在本国人眼中视为异国建筑,外国人眼中同样是异国建筑的特殊风格”。就是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使两所教会大学形成既有一致性,又有典型性的独特建筑风格。

二、《班组日记》摘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班组日记》摘选(论文提纲范文)

(1)团体辅导对工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以北京市朝阳区H工读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工读学生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2 团体辅导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3 自我效能感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4 团体辅导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5 研究评述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概念的界定
    3.2 研究方法的选取
    3.3 研究对象的选取
    3.4 资料收集与分析
    3.5 研究思路
    3.6 研究框架
4 工读学生的需求及服务开展
    4.1 需求分析
    4.2 实务开展
5 对工读学生服务的影响评估
    5.1 一般自我效能感前测、后测的影响评估
    5.2 成长性主题小组服务的影响评估
    5.3 体验性历奇营会服务的影响评估
    5.4 服务典型案例摘选
6 结论、反思与建议
    6.1 结论
    6.2 反思
    6.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个案基本情况记录表
附录2 调查问卷(前测)
附录3 调查问卷(后测)
附录4 小组活动效果调查表
附录5 亲子家庭营会调查问卷
附录6 高校一日体验评估反馈表
致谢

(2)论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 ——以“学习故事”行动研究为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基于幼儿园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现实诉求
        (二) 基于幼儿智慧成长与幼儿教育质量提升的迫切需求
        (三) 基于研究者自身的研究旨趣、专业体验与个人省思
    二、研究现状
        (一) 教师实践智慧研究
        (二) “学习故事”研究
        (三) 文献述评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对象
        (四) 研究效度与伦理
    五、研究内容
        (一) “是什么”的问题(what)
        (二) “为什么”的问题(why)
        (三) “怎么办”的问题(how)
    六、论文框架与创新
        (一) 论文框架
        (二)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概念、构成与表征
    一、概念厘清与关系辨析
        (一) 概念界定
        (二) 概念辨析
    二、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构成与表征
        (一) 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构成
        (二) 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表征
        (三) 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特征
        (四) 幼儿园教师眼里的智慧教师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扎根理论
        (二) 新解释主义理论
        (三) 成长型思维模式理论
第三章 基于“学习故事”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设计
        (一) 核心概念及其关系
        (二) 研究对象、研究步骤、研究资料收集与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 更新教育理念
        (二) 丰富教育实践知识
        (三) 提升教育实践能力
        (四) 融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三、讨论与反思
        (一) 讨论
        (二) 反思
第四章 基于“学习故事”的教师实践智慧生成个案研究
    一、个案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 抽样过程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者
    二、个案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 数据收集与分析阶段
        (二) 数据收集方式
        (三) 数据分析
    三、个案研究的结果
        (一) 朱红老师的故事:做一个“有心”的老师
        (二) 黄敏老师的故事:做一个“留白”的老师
        (三) 蓝静老师的故事:做一个“吃蟹”的老师
        (四) 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机制与影响因素
    一、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机制
        (一) 教师实践智慧的RLA交互循环生成机制
        (二) 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阶段
    二、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影响因素
        (一) 内部原生系统
        (二) 外部支持系统
第六章 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策略
    一、教师个体内生
        (一) 以行动研究为进路,形成个体教育逻辑
        (二) 更新个人教育理念,建构个体教育哲学
        (三) 丰富教育实践知识,夯实自身专业理论
        (四) 提升教育实践能力,实现主体转识成智
    二、外部环境支持
        (一) 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形成学习型组织文化
        (二) 创设民主型管理机制,追求教育人文化秩序
        (三) 创建支持性组织氛围,发挥管理者引领作用
        (四) 社会氛围齐心铸合力,提升教师专业化形象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及未来方向
    三、研究反思
        (一) 对研究问题的反思
        (二) 对研究过程的反思
        (三) 对研究结果的反思
        (四) 研究者自己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水泥企业能源数据采集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主要工作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水泥企业能源数据采集系统需求分析
    2.1 水泥生产工艺
        2.1.1 原料破碎及预均化
        2.1.2 生料粉磨及均化
        2.1.3 预热分解
        2.1.4 熟料烧成
        2.1.5 水泥粉磨
    2.2 水泥企业能源采集系统的需求
    2.3 水泥企业的能源结构
    2.4 能源数据监测点的选取
        2.4.1 电能监测点
        2.4.2 燃煤监测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泥企业能源数据采集系统整体设计
    3.1 水泥企业能源管理系统概述
        3.1.1 水泥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功能结构
        3.1.2 水泥企业能源管理系统数据库结构
    3.2 水泥企业能源数据采集系统功能结构
    3.3 水泥企业能源数据采集系统数据结构
    3.4 能源数据采集系统研究方法分类
        3.4.1 依据硬件不同分类
        3.4.2 依据先验知识不同分类
        3.4.3 水泥企业能源数据采集方法的选取
    3.5 文章创新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企业能源数据采集系统数据接口技术研究
    4.1 能源数据采集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4.2 OPC技术
        4.2.1 OLE(Object Linking and Embedding)技术
        4.2.2 OPC接口结构及通讯方式
        4.2.3 OPC Server架构
    4.3 智能电力仪表
        4.3.1 智能电力仪表接线
        4.3.2 智能电力仪表组网
        4.3.3 智能电力仪表通讯规约
        4.3.4 组态获取DCS系统内电量信息
    4.4 数据采集系统与其它系统数据接口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泥企业能源数据采集系统详细设计
    5.1 软件设计概述
    5.2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5.2.1 串行通讯模块
        5.2.2 OPC接口通讯模块
        5.2.3 指定数据接口通讯模块
    5.3 数据分析计算模块设计
        5.3.1 电表对照表
        5.3.2 DCS对照表
        5.3.3 工序能耗计算公式
    5.4 报警信息生成模块设计
        5.4.1 能耗报警
        5.4.2 主设备停机报警记录
        5.4.3 从属设备拖延停机报警记录
        5.4.4 系统运行状态记录与报警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泥企业能源数据采集系统实现
    6.1 系统服务实现
        6.1.1 人机交互界面
        6.1.2 系统运行状态自诊断与自启动
        6.1.3 数据接口状态诊断与自动重连
    6.2 电量数据采集
    6.3 DCS数据采集
    6.4 工序能耗计算
        6.4.1 工序能耗公式变量替换
        6.4.2 工序能耗公式值计算
        6.4.3 基于滚动循环时间窗工序能耗均值计算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研究(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界定
    1.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第2章 新中国“泛政治化”语境下的工人文艺创作空间
    2.1 朝气蓬勃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2.2 以“识字”为中心的职工业余教育
    2.3 “为工农兵服务”作为当代文学前进的方向
第3章 上海工人文艺创作队伍的建构
    3.1 培养新型知识分子
    3.2 组织化写作实践
    3.3 新闻媒介的阵地培育和舆论引导
    3.4 苏联作家培养模式的影响和借鉴
第4章 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的焦虑与勃兴
    4.1 上海工人文艺创作溯源和流播
    4.2 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的勃兴
    4.3 比较视域下的“上海工人作家群”
第5章 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的主题类型
    5.1 忆苦思甜
    5.2 劳动光荣
    5.3 技术革新
    5.4 接班
第6章 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的人物类型
    6.1 老工人
    6.2 新女工
    6.3 “牛步化”知识分子
    6.4 中间状态的干部
第7章 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的叙事模式
    7.1 “车间文学”模式
    7.2 新闻化模式
    7.3 正剧化模式
    7.4 二元对立模式
第8章 对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的评价
    8.1 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的历史必然性
    8.2 上海工人文艺创作局限性及其成因
    8.3 关于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A:上海工人作家生平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问题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一) 普通高中
        (二) 课程
        (三) 选修课
        (四) 课程实施
    二、 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研究综述
        (一) 课程目标
        (二) 课程结构
        (三) 课程内容
        (四) 课程管理
        (五) 课程评价
    三、 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研究现状
        (一) 我国选修课的历史沿革
        (二) 国外的高中选修课实施现状
        (三) 国内的高中选修课实施现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框架
    二、 研究方法
        (一) 质化研究
        (二) 工具性个案研究
        (三) 量化辅助研究
    三、 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 个案选取
        (二) 研究对象抽样
    四、 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一) 进入研究现场
        (二) 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五、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第四章 个案高中选修课实施背景追问
    一、 个案高中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一) 文化背景
        (二) 办学理念
    二、 个案高中人才素质的培养需求
        (一) 人才素质的需求
        (二) 办学思想的驱动
    三、 国家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一) 国际与国内课程改革背景
        (二) 个案高中整体课程结构与课程方案
    四、 个案高中课程设置的内在因素
        (一) 国家课程与特色课程设置
        (二)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三) 选修Ⅰ与选修Ⅱ的关系
第五章 个案高中选修Ⅰ实施现状
    一、 个案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二) 评价理念与目标
        (三) 学分认定方法及功能
    二、 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
        (一) 语言与文学
        (二) 数学
        (三) 人文与社会
        (四) 科学
        (五) 技术
    三、 课程管理与课程评价
        (一) 课程管理
        (二) 课程评价
第六章 个案高中选修Ⅱ实施现状
    一、 个案高中选修Ⅱ实施方案
        (一) 选课原则
        (二) 选课要求
        (三)选课程序
        (四)具体实施
    二、 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
        (一) 普及型选修课
        (二) 学科特色选修课
        (三) 艺术特色选修课
        (四) 学生社团活动选修课
    三、 课程管理与课程评价
        (一) 课程管理
        (二) 课程评价
第七章 个案高中选修课实施的特征
    一、 课程设计
        (一) 兴趣性特征
        (二) 持续性特征
        (三) 主体性特征
        (四) 开放性特征
    二、 课程实施
        (一) 主导性特征
        (二) 合作性特征
        (三) 实效性特征
    三、 选修课的价值取向
        (一) 学校价值取向
        (二) 教师价值取向
        (三) 学生价值取向
第八章 普通高中选修课实施的影响因素
    一、 课程改革自身的影响因素
        (一)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二) 改革方案的实用性
        (三) 改革内容的多样性
    二、 课程主体影响因素
        (一) 校长因素
        (二) 教师因素
        (三) 学生因素
    三、 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一) 与社区、家长对接
        (二) 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对接
        (三) 与各个层面对高考所持态度对接
第九章 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一、 存在问题
        (一) 管理制度与教学实际存在偏差
        (二) 选修教材的开发尚显不足
        (三) 课程资源开发力度不足
        (四) 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待提高
        (五) 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难以消除
    二、 改进建议
        (一) 转变师生观念
        (二) 完善课程实施方案
        (三) 合理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
        (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 合理处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
        (六) 合理处理选修课与高考的关系
        (七)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第十章 研究结论
    一、 选修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得到学校和学生认同
    二、 学校选修课程的实施与国家课程改革存在差距
    三、 选修课程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考
    四、 选修Ⅱ的开设受学校条件制约
    五、 选课走班体制仍需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教师关怀的生活样态研究 ——基于教师“陶里”往来书信的生活史研究(1963-199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 感受到的悖论与迷局
        (二) 深入下去的现实困境
        (三) 寻求一种合理的研究话语
    二、研究问题
        (一) 问题的确定
        (二) 研究假设
    三、研究意义
        (一) 从“学科话语”到“生活话语”的一次教师关怀研究尝试
        (二) 通过聆听生活亲历者的诉求,了解教师关怀者的生活历程
        (三) 理解教师的“自我”,联系教师研究的“理论与情景”
        (四) 以一种草根式的和合作的方式研究,变革我们的教师教育实践
    四、新意与不足
        (一) 论文新意
        (二) 研究的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一章 教师关怀:教育的呼唤
    一、教师关怀的生活样态
        (一) 什么是“关怀”
        (二) “关怀”理论
        (三) 教师关怀
        (四) 教师关怀的生活样态
    二、教师关怀的范畴分析
        (一) 什么不是“关怀”
        (二) 相关概念辨析
    三、理论基础与借鉴
        (一)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及启示
        (二) 体谅德育理论及启示
        (三) 价值澄清理论及启示
        (四) 斯普朗格“心灵的唤醒”理论及启示
    四、教师生活世界:教师关怀素养发展的植根土壤
        (一) 教师生活世界:教师关怀的精神家园
        (二) 现代教育的使命:培养具有“关怀”情感的人
        (三) 时代的呼唤:让教师成为“关怀型”教师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师生活史:关于教师关怀研究的方法论
    一、教师生活史研究
        (一) 国外“教师生活史”研究综述
        (二) 国内学者对教师生活史的理解
        (三) 笔者对教师生活概念的理解
    二、西方生活史研究:兴起、衰落与复兴
        (一) 西方生活史研究的兴起
        (二) 与“实证主义”模式博弈中的西方生活史研究的衰落
        (三) 生活史研究的复兴:问题与可能性
    三、进入学校教育研究的生活史研究
        (一) 从人种志研究的“两个假设”看教师生活史研究的必要
        (二) 作为教师发展研究方法扩展的生活史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总体设计
        (一) 一个真实的存在
        (二) 生活史研究是否需要理论支撑
        (三) 生活史研究成果是“夹叙夹议”还是“先叙后议”
        (四) 生活史研究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适价值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一) 生活史研究方法与质的研究
        (二) 具体研究方法
    四、研究策略与设计
        (一) 教师生活史研究数据库的建立
        (二) 教师生活史研究内容的选择定位
    五、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一) 研究效度:“对个体的研究是透视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
        (二) 研究信度:个体生活与社会现实间的张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个案呈现:基于一个普通教师“陶里”的生活史考察
    一、教师关怀的生活样态之生活章节
        (一) 金县二中时期——从六十年代跨到九十年代的“师生不了情”
        (二) 九台葛家三社下乡时期——“是大姐改变了我们的人生”
        (三) 常兴财贸学院时期——大学生心目中的“妈妈老师”
    二、教师关怀的生活样态之重要人物
        (一) “这里就像一块大磁石,您就是这块磁石的核心”
        (二) 请让我叫您一声“妈妈”
    三、教师关怀的生活样态之个人意识形态
        (一) 最后一张纸条
        (二) 亲人的记忆
        (三) 生命的最后十二天
        (四) 是她告诉心灵:安顿利己心后我们做什么
        (五) 习惯了
    四、教师关怀的生活样态之校内外交往方式
        (一) 妈妈老师走了
        (二) 追随恩师的足迹
        (三) 她是我人生的楷模
    五、教师关怀的生活样态之生活主题
        (一) 师生情永远是一片净土
        (二) 悲痛的一天
        (三) 家庭会议: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他人
        (四) 原本只是个邻居
        (五) 从陌生人到“我的恩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个案分析:教师关怀生活样态的理论解读
    一、关怀品质的内化:孕于主体的发展性前提
        (一) 陶里关怀品质的发生:源于教师“职业角色”的伦理关怀
        (二) 陶里关怀品质的形成:内化社会道德的心理过程
        (三) 陶里关怀品质的发展:道德主体发展性价值体现
    二、关怀关系的存续:使关怀成为教育的基础
        (一) 陶里与他人的关怀关系:着眼于关怀品质的提升
        (二) 陶里寓于关怀关系中的理想:让每个个体都有道德
        (三) 陶里在关怀关系中的文化理解:中西方伦理文化的契合
    三、关怀实践的升华:贯穿融汇一生的关怀情感
        (一) 陶里助人为乐的道德情趣
        (二) 陶里止于至善的道德情愫
        (三) 陶里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本结论:教师关怀的理想与可能
    一、诗意栖居:教育理想中的教师关怀
        (一) 什么是“诗意栖居”
        (二) 关怀理想的指向:每个人都流淌关怀的血液
        (三) 关怀理想蕴于交往关系中:师生交往的灵魂
    二、超越与局限:关怀伦理的必要限度
        (一) 关怀伦理:超越了传统理性伦理
        (二) 学会关怀:教育的另一种选择
        (三) 关怀教育:“界限”的厘定
    三、达成的可能:关怀关系的可能性
        (一) 关怀本身:操作性难题
        (二) 教育的现实:无法挣脱的“功利”羁绊
        (三) 社会的压力:为了终点,忘了路上的风景
    本章小结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情况(部分)

(7)工作坊: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基于“七色彩虹”、“漫步者”班主任工作坊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概念的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设计
2 班主任工作坊的理论诠释
    2.1 班主任工作坊的理论基础
    2.2 班主任工作坊的发展宗旨与直接性目标
    2.3 班主任工作坊的价值排序
    2.4 班主任工作坊组织定位
    2.5 班主任工作坊的特点
3 “七色彩虹”、“漫步者”班主任工作坊的具体实践
    3.1 成立背景
    3.2 运行机制
    3.3 “七色彩虹”“漫步者”班主任工作坊的成效研究
4 一种展望 工作坊作为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4.1 班主任工作坊成效之原因分析
    4.2 班主任工作坊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性建议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电信项目售前阶段管理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本文研究背景
        1.1.2 本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路径
第2章 电信项目售前阶段管理理论基础
    2.1 项目与项目管理
        2.1.1 项目的概念
        2.1.2 项目管理的内涵
    2.2 项目管理的职能
        2.2.1 项目的计划
        2.2.2 项目的组织
        2.2.3 项目的评价与控制
    2.3 项目管理的技术手段
        2.3.1 工作分解结构
        2.3.2 关键线路法
        2.3.3 计划评审技术
    2.4 项目的风险管理
        2.4.1 项目风险管理的定义
        2.4.2 风险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2.4.3 项目风险的识别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售前阶段项目管理工作内容确定
    3.1 售前阶段项目管理工作范畴
    3.2 售前阶段项目管理工作具体内容分析
        3.2.1 编制项目立项文件
        3.2.2 明确项目类型
        3.2.3 收集项目可行性评估所需信息
        3.2.4 确定项目投标定价的依据
        3.2.5 控制项目进度
        3.2.6 对电信项目进行风险预测与控制
        3.2.7 项目管理工作的质量控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售前阶段项目管理工作质量控制研究
    4.1 项目过程的质量控制
        4.1.1 需求明晰阶段的质量控制
        4.1.2 信息收集阶段的质量控制
        4.1.3 项目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4.1.4 分工协调阶段的质量控制
        4.1.5 沟通管理阶段的质量控制
        4.1.6 项目研究阶段的质量控制
        4.1.7 成果展示阶段的质量控制
    4.2 电信项目售前阶段咨询质量控制
        4.2.1 售前咨询报告的质量控制
        4.2.2 售前咨询服务的质量控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售前阶段项目管理工作进度控制研究
    5.1 电信项目售前阶段进度控制的原理
    5.2 电信项目售前阶段进度控制的方式
    5.3 电信项目售前阶段进度控制的过程
        5.3.1 电信项目售前阶段进度动态监测
        5.3.2 衡量项目实际工作状况获取偏差信息
        5.3.3 分析偏差产生原因和趋势
    5.4 售前阶段工程项目进度状态的比较与分析
        5.4.1 项目进度控制方法比较
        5.4.2 进度偏差分析
    5.5 售前阶段项目进度计划的调整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售前阶段项目管理优化实例分析
    6.1 项目背景简介
        6.1.1 项目建设基本内容
        6.1.2 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6.2 售前阶段项目管理优化建议
        6.2.1 系统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
        6.2.2 对项目整体风险进行预估
        6.2.3 项目的进度控制
        6.2.4 提前开展的辅助性工作
        6.2.5 定期进行计划总结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中苏论战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中苏论战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第一节 中苏论战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思路的转换
    第二节 中苏论战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加强
    第三节 中苏论战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
    第四节 中苏论战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发扬
第二章 中苏论战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误
    第一节 中苏论战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中苏论战与“三面红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第三节 中苏论战与“反右倾”运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干扰
    第四节 中苏论战与“教育大革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导
第三章 中苏论战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复兴
    第一节 中苏论战与工农兵学哲学运动的开展
    第二节 中苏论战与自力更生典范的培育
    第三节 中苏论战与民主思想作风的提倡
    第四节 中苏论战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培养
第四章 中苏论战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挫折
    第一节 中苏论战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指针的歪曲
    第二节 中苏论战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摧残
    第三节 中苏论战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破坏
第五章 中苏论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教训
    第一节 必须正确坚持和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第三节 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
    第四节 必须正确理解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福州地区教会大学建筑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教会大学概况
    第一节 教会大学整体概况及福州地区概况简介
第二章 影响两校建筑艺术的客观因素—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
    第一节 福建协和大学的背景与筹建
    第二节 华南女子大学的背景与筹建
第三章 影响两校建筑艺术的主观因素—建筑师考析
    第一节 Henry Murphy简介与研究
    第二节 Wilfred Beach与Fredrick Trimble
第四章 两校建筑艺术与美学分析
    第一节 两校的整体布局与美学解析
    第二节 两校的细部处理与美学解析
    第三节 两校的综合解读
第五章 两校建筑的保护
第六章 影响与缺憾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班组日记》摘选(论文参考文献)

  • [1]团体辅导对工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以北京市朝阳区H工读学校为例[D]. 刘桂琴.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9(12)
  • [2]论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 ——以“学习故事”行动研究为进路[D]. 张亚妮. 陕西师范大学, 2016(12)
  • [3]水泥企业能源数据采集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设计[D]. 李相松. 济南大学, 2016(03)
  • [4]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研究(1949-1966)[D]. 陈卫炉.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5]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D]. 贾晓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6]教师关怀的生活样态研究 ——基于教师“陶里”往来书信的生活史研究(1963-1998)[D]. 范士龙.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5)
  • [7]工作坊: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基于“七色彩虹”、“漫步者”班主任工作坊的案例研究[D]. 鲁帅.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7)
  • [8]电信项目售前阶段管理与优化研究[D]. 李晓业.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3)
  • [9]中苏论战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D]. 伍屏芝. 湖南师范大学, 2012(11)
  • [10]福州地区教会大学建筑艺术研究[D]. 胡阔.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标签:;  ;  ;  ;  

《团队日记》节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