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新颖的网络社区(8)——Hotline 高级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谭笑[1](2020)在《聚吡咯导电膜选择性分离与抗污染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膜分离是当前水处理和脱盐的主流技术,但其面临着选择性分离难和膜污染等重大技术挑战。本论文利用聚吡咯独特的电化学性质,将聚吡咯/掺杂剂复合滤膜同时作为电极,通过电极电位动态调控聚吡咯复合膜的孔径大小、润湿性以及荷电性,从而有效减缓膜污染、实现选择性分离,并将电化学和膜分离技术有机结合,研制了一种新颖的膜材料并提出电驱动膜分离方法,对于推动膜法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成功制备了聚吡咯掺杂十二烷基苯磺酸(PPy-DBS)导电超滤膜,利用PPy的电响应结构弛豫特性,在氧化还原电位调控下膜孔可在原孔径±25%左右的伸缩变换。PPy-DBS导电膜嵌入/脱出水合阳离子,引发聚吡咯的结构弛豫(即体积膨胀/收缩)进而导致膜孔伸缩;膜孔伸缩过程中结合反冲洗可缓解不可逆的膜孔堵塞,PPy-DBS膜的比通量提高了21.91%,并且表现出良好的循环使用稳定性。同时,利用电驱动膜孔伸缩可动态调整滤出液中有机物分子量分布,大分子量腐殖酸(HA)在还原态滤膜滤出液中的分布显着降低,证实还原态PPyDBS膜较小的孔径增强了位阻筛分作用,从而实现对不同大小有机物的选择性分离。(2)成功制备了聚吡咯掺杂双(2-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PPy-AOT)微滤膜,利用聚吡咯的电响应可调润湿性特性强化分离油水乳化液和减缓膜污染。PPy-AOT膜在氧化态为超疏水/水下超亲油,对油包水乳化液的分离效率大于80%;施加还原电位后由于AOT的磺酸基团重新取向,还原态PPy-AOT膜表现出超亲水/水下超疏油,对水包油乳化液的分离效率超过90%,且具有水下抗油污染和自清洁性能。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氧化态和还原态PPy分别和AOT的亲水及疏水基团存在较强的静电吸引力,PPy-AOT膜的可逆润湿性切换是由于氧化还原过程中AOT阴离子发生自由旋转并重新取向,使亲水磺酸基团或疏水烷基链暴露在最外层表面。(3)成功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聚吡咯纳米管(RGO-PPyNTs)复合纳滤膜,将其作为电极,获得了高水通量和高截盐率,突破了“trade-off”效应。PPyNTs掺入RGO片层构成“三明治”的三维结构,提供了更多的水传输通道,并且PPyNTs在氧化还原电位下会发生体积伸缩,RGO层间距随之增大或减小;还原态RGO-PPyNTs膜的通量和截盐率比不施加电位的分别增加了11.93%和4.22%。PPyNTs在还原电位下发生体积膨胀、增大膜孔,且增强了膜表面的亲水性,因此提高了膜通量;同时,施加电位会增加膜表面电荷密度,提高了膜对离子的静电排斥作用,对截盐率提升具有贡献。施加氧化电位会使RGO-PPyNTs膜表面膜孔收缩,进而降低膜通量并提升截盐率,其截盐率比不施加电位的增加了5%。
徐宁[2](2019)在《基于社区识别理论的路径选择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为了匹配井喷式的交通需求量,我国不断加大城市道路的建设,但依然无法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交通拥堵已成为世界性难题。人们对某些道路的过度集中使用是导致交通拥挤的原因之一。因此理解人们出行路径选择行为为缓解交通拥堵提供了研究思路。在城市路网中人们的路径选择不总是选择距离最短路,而是受到城市结构、建筑环境、路网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出行者在他们的各自出行过程中,往往凭借经验选择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优出行路径。以往在不确定性出行路径选择模型中,采用的模型大都基于期望效用理论、前景理论,这些模型假设出行者是理性或有限理性,未考虑城市结构和路网结构因素。本论文的工作量和成果主要体现在:把启发式决策、空间认知以及社区识别理论结合一起描述出行者的路径选择与路网结构的关系,采用基于模块化获得的社区结构算法解构路网结构,描述人们的认知过程,识别交通出行大区。建立了相应的路径选择算法。该算法包括三个步骤:人们首先对路网结构进行认知,判断起终点所在的大区;然后在连接起终点的大区之间的主要道路集合中做出选择;最后在起终点所在的大区内部路网集进行选择。以长沙市中心城区路网为例,利用本论文建立的路径选择方法,分别用静态路阻(距离)、动态路阻(速度)对长沙市中心城区路网进行解构,计算路径选择集;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和出租车GPS数据对实际的路径选择轨迹进行提取,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该模型可以确定城市路网的骨架道路;分析出现状路网中与人们使用不匹配的道路以及现状道路的等级和出行能力是否与出行者使用需求相匹配。由于路段速度属性下“高峰时段速度”与“平峰时段速度”的社区划分结果不同,因此该模型可以为制定平峰高峰期差异化交通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孔冬冬[3](2017)在《政府善治视角下的电视问政研究 ——以洛阳市电视问政类栏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末,善治已发展为众多发达国家一种全新的政府执政理念和政府运作方式,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借鉴实施,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人民政治意识普遍提高的背景下而选择的一种新的执政形式,以促进本国经济良性增长和社会和谐。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等,目的亦是为了通过改革缓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从而达到政府善治。而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和人民监督。但是目前我国人民政治参与和监督的渠道不多,也没有发挥有效作用。大众媒体作为政府和人民沟通的重要渠道,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体制改革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2012年起,洛阳市借鉴武汉市等地的成功经验,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电视问政类节目《百姓问政》《行风热线》相继上线,并被纳入洛阳市治庸问责范之内,成为监督有关部门是否履行行政职责的一种新的监督方式,为人民监督、上级问责和官民良性互动的搭建了一个新的桥梁。本文从以政府善治的理论背景出发,全面的分析了电视问政的主要内容以及形式,探讨了电视问政类节目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府善治等方面的贡献和对政府善治的重要推动作用,指出了其中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解决意见建议。
朱杰[4](2017)在《文化资本视角下“村改居”社区家庭教育研究 ——基于昆明市X社区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转型,使得我国进入到快速城市化阶段。“村改居”是政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而构建的一种重要的城市化路径。然而介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特殊性,致使“村改居”社区家庭文化资本的积累与城市化不同步,儿童面临着身份转变的困境。研究选取昆明市X“村改居”社区作为研究单位,通过文化资本视角对家庭教育进行分析,揭示“村改居”社区特有的家庭文化资本对家庭教育以及子女城市化产生的影响。文化资本理论把文化资本分为具体化、客观化和体制化三种形式,具体文化资本对家庭教育产生直接影响,客观文化资本和体制文化资本对具体文化资本具有强化作用,进而间接影响家庭教育。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趋于稳定,但社会阶层还未完全固化,家庭教育是推动社会较低阶层流向社会较高阶层的桥梁,文化资本再生产在“村改居”社区发挥的更多是促进阶层向上流动,提高其社会经济地位的作用。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村改居”社区家长难以积累起足够的符合城市主流要求的文化资本,缺少文化商品以及文凭证书等状况决定了他们的家庭教育和城市家庭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文化资本的累积性决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经历的增加,“村改居”社区家庭父母的文化资本也在不断扩张,家庭教育得到一定改善。“村改居”社区在家庭教育观念上,体现出传统农村教育观念和现代城市教育观念相叠加的状况;在家庭教育内容上,体现出从单一到丰富的转变,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在家庭教育方法上,不断理性化,从专制、放任型向民主型转变。为了“村改居”社区儿童能够顺利实现城市化,各级政府和社区需要对其家庭教育提供相应的帮助,进而提升家庭教育的功效。
高娇[5](2016)在《政府治理视角下大学安全社区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日照大学城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分制、选课制的推行,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社区的建设工作。特别是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公寓开始从高校分离出来,由原先高校为管理主体的“单位制”向政府、市场和高校等多主体合作管理的“社区制”改变,并承担越来越多的管理、服务功能,一种新型的学生公寓区——大学社区出现。大学社区是采用多元化投资、市场化建设、社会化服务、物业化管理的建构型学生社区,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其安全建设至关重要。但从近几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关乎大学生生命安全的交通事故、校内自杀、凶杀等事故看,大学生的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其健康安全关乎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政府积极探索大学社区安全建设但成效甚微。起源于北欧国家的安全社区理念,倡导通过社区内的资源整合,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对实现社区内人人的健康与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并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开来。我国于2000年引进安全社区项目,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及实践,在安全社区建设和理论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政府治理的视角研究大学安全社区建设问题,将安全社区理念融入大学社区建设,更新社区建设理念、重构社区建设主体、创新社区建设机制等,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共建,在保障大学生安全健康权利的同时提高政府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本文论述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理清研究问题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及理论,确立文章研究的分析框架;第二部分,选取日照大学城大学社区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梳理日照大学城大学社区的发展历程、安全建设现状;第三部分,指出政府对大学社区的安全建设工作重视不足、建设理念落后,支持、引导、协调、监管、服务等作用缺失,与多元建设主体缺乏良性互动与合作等是导致种种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以原因为根据,提出政府应从转变社区建设观念、完善安全社区理念入手,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包括加强安全宣传、建立协调合作机构、完善法规政策、积极融资、加强监管等,实现政府与高校、市场力量、学生等建设主体协同合作共建大学安全社区,这是本文研究工作的重点也是落脚点。
宋文辉[6](2013)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围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问题,本文运用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探究方法,深入探索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的现状,初步分析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实证剖析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愿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关系,尝试讨论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的提升路径。在研究思路上,本文首先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和公民参与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然后,通过定量研究和实证调查,对江苏省若干城市社区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现状、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关系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接着,基于实证调研资料,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的提升路径进行初步探讨。最后,对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的发展趋势略加展望,并给出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探讨的主要问题。遵循上述研究思路,本文首先就相关概念做了清晰界定,评析了学者们关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此明确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然后,着重回顾并解析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和居民参与意愿的相关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过程中的理论基础。接着,进一步明确本文研究的框架以及具体的实施状况,其中重点是澄清研究假设、调查抽样状况以及问卷和数据分析状况。随后,对居民参与意愿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频数分析与交互分析。接着,通过binary logistic回归对居民参与意愿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关系进行初步分析,以问卷中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调查中的二分类变量——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了解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情况的途径和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提出建议的渠道为因变量来分析居民参与意愿对其的影响。然后,采用ordinal logistic回归对居民参与意愿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关系进行深度回归分析,以问卷中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调查中的变量:参加城市社区机构的愿意度、对所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状况的评价、对所在城市社区内项目的评价为因变量,研究居民参与意愿对其的深度影响。最后,进一步明确本文的研究结论,侧重从城市政府角度围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的提升路径进行初步讨论,并提出后续研究展望和研究计划。总之,本文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与居民参与意愿的基本“常识”入手,通过分析研究提升对常识的理性认知度,认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与居民参与意愿成正相关关系,认为城市居民参与意愿又与城市党、政府联系居民的程度成正相关关系。
王崇杰[7](2006)在《电子治理理论框架下未来政府网站模式探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政府由管制向治理转变以至实现最后的善治状态是一个总的趋势。善治社会中的不同主体内在地需要一个更好平台来传递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建议、保障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这正是常规型电子政务网站均以政府部门为单一主体来建设和运作体现出来的薄弱环节。基于电子治理理论,政府、企业、NGO、公众等社会主体在电子政务网站平台中充分互动、实现价值将是未来电子政务的发展取向。同样,电子政务网站的建设应该基于这一基本理论进行进一步完善。因此,本文通过对现有电子政务理论和治理理论的分析研究,结合部分关于电子治理的文献资料,归纳构建了一个电子治理理论框架。进而在分析现有电子政务网站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又构建了一个电子治理理论框架下政府网站的分析指标体系。然后基于该分析指标体系对国外几个电子政务建设比较发达的国家政府门户网站与我国中央政府的门户网站、国内部分主要行政部门门户网站、地方政府门户网站以及部分媒体、NGO网站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总结了他们在网站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当今电子政务变革与发展的趋势。在上述理论结合实践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基于电子治理理论,本文构建了一个功能强大、突出以人为本理念、致力于实现社会和谐善治的未来政府电子治理型门户网站模式。
王林涛[8](2002)在《一种新颖的网络社区(8)——Hotline 高级功能》文中认为 重新开始下载文件 下载文件的过程很有可能会因某种原因而中止,比如在下载过程中断线,或你有更重要的事情不得不中断下载等等。Hotline允许你在这些情况下重新启动文件下载过程,并且将从断点恢复文件的下载,而不必从头开始。
王林涛[9](2001)在《一种新颖的网络社区(7)——Hotline高级功能》文中认为 拒绝私人消息和聊天 如果不想接受私人消息或者聊天邀请,你可以在User窗口中进行设置。 1.打开Options窗口 点击Options按钮 以打开Options窗口, 在该窗口的Genra 选项卡(图22)中有关 于私人消息和私人聊 天的设置选项。
王林涛[10](2001)在《一种新颖的网络社区(6)——Hotline高级功能》文中认为 查找串 1 多项查找 通过用空格把多个词分开的方法,你可以使用多项查找功能。查找功能将只返回与各查找项都匹配的服务器。比如,当查找“open source”时,只有那些在其名字或描述中既有“open”
二、一种新颖的网络社区(8)——Hotline 高级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颖的网络社区(8)——Hotline 高级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聚吡咯导电膜选择性分离与抗污染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膜分离技术 |
1.2.1 膜分离技术原理 |
1.2.2 选择性膜分离机制 |
1.2.3 膜污染成因与控制方法 |
1.3 导电膜净水技术 |
1.3.1 导电膜的类型 |
1.3.2 导电膜净水机理 |
1.3.3 电控膜分离反应器 |
1.4 导电聚合物概况 |
1.4.1 聚吡咯物化性质 |
1.4.2 聚吡咯的合成方法 |
1.4.3 聚吡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1.5 选题意义及实验内容 |
1.5.1 选题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1.5.4 创新点 |
第2章 聚吡咯导电膜的合成和表征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 PPy-DBS超滤膜的制备与表征 |
2.2.1 PPy-DBS膜的制备 |
2.2.2 PPy-DBS膜的形貌结构 |
2.3 PPy-AOT微滤膜的制备与表征 |
2.3.1 PPy-AOT膜的制备 |
2.3.2 PPy-AOT膜的形貌结构 |
2.4 RGO-PPy NTs纳滤膜的制备与表征 |
2.4.1 RGO-PPy NTs膜的制备 |
2.4.2 RGO-PPy NTs膜的形貌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聚吡咯导电膜孔伸缩与净水调控机制 |
3.1 研究背景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与分析 |
3.2.2 膜分离装置 |
3.2.3 膜分离性能评价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Py-DBS膜的抗污性能 |
3.3.2 PPy-DBS膜的选择性分离 |
3.3.3 PPy-DBS膜的电响应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聚吡咯膜亲疏水性电调控及油水分离特性 |
4.1 研究背景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与分析 |
4.2.2 过滤装置 |
4.2.3 油水分离性能评价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PPy-AOT膜的润湿性在线调控 |
4.3.2 PPy-AOT膜的油水分离效能 |
4.3.3 PPy-AOT膜的抗污性能 |
4.3.4 PPy-AOT膜可逆润湿性的调控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聚吡咯纳滤膜的截盐性能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2 膜分离装置 |
5.2.3 膜分离性能评价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RGO-PPy NTs导电膜的化学结构 |
5.3.2 RGO-PPy NTs导电膜的电化学表征 |
5.3.3 RGO-PPy NTs导电膜的截盐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基于社区识别理论的路径选择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空间认知机制和模块增益算法 |
2.1 基于空间认知机制的路径选择模型框架 |
2.1.1 社区层次 |
2.1.2 节点层次 |
2.1.3 道路层次 |
2.2 模块增益算法 |
第三章 基于静态属性模块增益的路径选择 |
3.1 基于静态属性的第四级划分 |
3.2 基于静态属性的第三级划分 |
3.3 实例验证 |
第四章 基于动态属性模块增益的路径选择 |
4.1 基于高峰时段速度的社区划分 |
4.1.1 基于高峰时段速度的第四级划分 |
4.1.2 基于高峰时段速度的第三级划分 |
4.2 基于平峰时段速度的社区划分 |
4.2.1 基于平峰时段速度的第四级划分 |
4.2.2 基于平峰时段速度的第三级划分 |
4.3 实例验证 |
4.3.1 高峰时段速度验证 |
4.3.2 平峰时段速度验证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3)政府善治视角下的电视问政研究 ——以洛阳市电视问政类栏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三)理论工具 |
(四)研究方法 |
二、电视问政及其对政府善治的价值 |
(一)电视问政的含义与特点 |
1. 电视问政的含义 |
2. 电视问政的特点 |
3. 电视问政的本质特征 |
(二)电视问政对政府善治的积极意义 |
1. 提升了传统媒体的监督力度 |
2. 完善了官民的对话沟通体制 |
3. 促使了政府的治理理念转变 |
4. 加强了官民的互动互信 |
5. 扩大了公民的政治参与 |
三、电视问政兴起的发展过程 |
(一)多种媒体问政的发展 |
1. 报纸媒体问政 |
2. 广播问政 |
3. 网络问政 |
4. 微博问政 |
(二)电视问政的兴起 |
1. 出现及发展过程 |
2. 运行机制 |
四、洛阳市电视问政类节目的发展与现状研究 |
(一)《百姓问政》的发展历程 |
1. 《百姓问政》节目概况 |
2. 《百姓问政》的发展创新 |
3. 《百姓问政》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二)《行风热线》的发展历程 |
1. 《行风热线》节目简介 |
2. 《行风热线》节目特点 |
3. 《行风热线》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五、电视问政的问题和不足 |
(一)电视问政内容设置有局限 |
1. 问政的内容琐碎而不全面 |
2. 问政的对象多为一把手 |
3. 议程设置不一定可以完全反映民意 |
4. 问政结果公开不够充分 |
(二)电视问政形式缺乏创新 |
1. 节目流程固化容易失去吸引力 |
2. 群众质问的形式不利于官民的良性互动 |
3. 暗访曝光的形式容易激化官民矛盾 |
4. 问政效果的瞬时性缺乏长效机制 |
5. 少有联动缺乏媒体集群效应 |
六、电视问政的优化与发展 |
(一)丰富电视问政的内容选择 |
1. 真心实意解决问题,避免形式化 |
2. 问政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
3. 问政内容要由“小民生”转向“大民生” |
4. 保证“电视问政"内容的真实性 |
(二)优化电视问政的形式和效果 |
1. 营造官民互信沟通的良好氛围 |
2. 引导政府官员正确面对新闻媒体 |
3. 多种媒体联动追踪报道 |
4. 强化回访与检查 |
5. 构建第三方监督评价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文化资本视角下“村改居”社区家庭教育研究 ——基于昆明市X社区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 |
(一) 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 |
(二) 关于文化资本的研究 |
(三) 文化资本视角下对家庭教育的研究 |
(四) 文献评述 |
(五) 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
二、研究方法 |
(一) 方法运用 |
(二) 研究对象 |
三、具体文化资本对“村改居”社区家庭教育的直接影响 |
(一) 对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 |
(二) 对家庭教育内容的影响 |
(三) 对家庭教育方法的影响 |
四、客观文化资本、体制文化资本对“村改居”社区家庭教育的间接影响 |
(一) 客观文化资本对家庭教育的间接影响 |
(二) 体制文化资本对家庭教育的间接影响 |
五、“村改居”社区家庭教育中的文化资本再生产 |
(一) 家庭教育是文化资本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
(二) 家庭教育中文化资本再生产对子女城市化的影响 |
六、结论与讨论 |
(一) 结论 |
(二) 讨论与政策建议 |
(三)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政府治理视角下大学安全社区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日照大学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价值 |
1.选题背景 |
2.研究价值 |
(二)文献综述及简评 |
1.关于政府治理的研究综述及简评 |
2.关于安全社区的研究综述及简评 |
3.关于大学社区的研究综述及简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安全社区的政府治理视角:概念界定与理论阐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大学社区 |
2.安全社区 |
3.政府治理 |
(二)相关理论概述 |
1.治理与善治理论 |
2.基于政府治理的大学安全社区分析框架 |
二、大学安全社区建设现状:以山东省日照大学城社区为例 |
(一)日照大学城建设概况 |
1.日照市基本概况 |
2.日照大学城建设历程 |
(二)日照大学城大学社区建设现状 |
1.大学社区的建设理念 |
2.大学社区的建设与管理主体 |
3.大学社区的管理机制 |
三、大学安全社区建设中的问题及成因 |
(一)大学社区建设隐忧 |
1.大学社区安全建设缺乏专业性和规范性 |
2.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安全建设参与度不高 |
3.市场主体社会责任感低,安全服务意识欠缺 |
4.高校对安全教育不重视,工作重形式轻效果 |
(二)社区建设不安因素探源 |
1.政府对安全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
2.政府的安全建设协调工作未做好 |
3.政府安全建设支持保障工作不到位 |
4.政府对社区安全建设工作监管不力 |
四、政府主导下大学安全社区建设的对策探讨 |
(一)政府积极革新社区建设理念,创新大学社区安全建设思路 |
1.改变政府“一元化”管理理念,树立多元主体参与意识 |
2.政府积极吸收安全社区理念,指导安全社区建设工作 |
(二)及时转变政府职能,扎实推进大学安全社区建设工作 |
1.政府制定具体可行的安全规划,做好安全建设指导工作 |
2.政府要建立健全合作组织机构,做好安全建设协调工作 |
3.政府要完善规章制度,为安全建设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
4.政府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为安全建设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
(三)依托政府创建完善建设机制,持续改进安全社区建设工作 |
1.政府要建立有效的大学安全社区建设宣传机制 |
2.政府要建立严格的大学安全社区建设监督机制 |
3.政府要建立及时的大学安全社区建设交流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的论文成果 |
致谢 |
(6)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相关概念界定 |
一、研究背景、主题由来和学科界定 |
二、相关概念厘定 |
第二节 既往的研究成果与本文的问题 |
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状况 |
二、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 |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的相关理论 |
第一节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政治建设视角 |
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
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三、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理论 |
第二节 居民参与的相关理论——公民政治参与视角 |
一、居民参与的必要性 |
二、居民参与的模式 |
三、居民参与的方法 |
四、居民参与的主要理论 |
第三节 居民参与意愿的相关理论——政治心理学视角 |
一、居民参与意愿的构成成份 |
二、居民参与意愿的测量方法 |
三、居民参与意愿的主要理论 |
第三章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研究框架与实施 |
第一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假设 |
第二节 抽样的程序、方法和样本情况 |
一、抽样的主要程序和方法 |
二、样本总体情况 |
第三节 研究变量及其测量 |
一、问卷设计概况 |
二、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四章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居民参与意愿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之频数分析 |
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的现状 |
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
第二节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的现状之交叉分析 |
一、性别、文化程度与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愿 |
二、文化程度、性别与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政策的意愿 |
三、月收入、文化程度与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的意愿 |
四、政治面貌、性别与居民参与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的意愿 |
五、性别、文化程度与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的行为倾向 |
六、文化程度、性别与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的认知 |
七、月收入、文化程度与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团体或组织的意愿 |
八、政治面貌与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意愿 |
第五章 居民参与意愿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影响关系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一节 居民参与意愿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影响关系 |
一、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的意愿等对城市社区环境问题的影响关系 |
二、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的意愿等对城市社区休闲场所问题的影响关系 |
三、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的意愿等对日常性的文化活动较少问题的影响关系 |
四、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的意愿等对城市社区治安状况问题的影响关系 |
五、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的意愿等对城市社区凝聚力问题的影响关系 |
第二节 居民参与意愿等对了解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情况途径的影响关系 |
一、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愿等对通过媒体网络的宣传了解所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情况的影响关系 |
二、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愿等对通过有关城市社区的文件来了解所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情况的影响关系 |
三、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愿等对通过小区宣传栏了解所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情况的影响关系 |
四、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愿等对通过城市社区开展的活动来了解所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情况的影响关系 |
五、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愿等对通过家庭内部人员的宣传来了解所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情况的影响关系 |
第三节 居民参与意愿等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提议渠道的影响关系 |
一、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的行为倾向等对通过向城市社区工作人员当面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提出建议的影响关系 |
二、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的行为倾向等对通过在所住社区互联网论坛上发帖子对所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提出建议的影响关系 |
三、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的行为倾向等对通过写书面意见和建议放到城市社区意见箱中对所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提出建议的影响关系 |
四、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的行为倾向等对通过邻里之间相互议论对所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提出建议的影响关系 |
第六章 居民参与意愿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影响关系ORDINAL 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一节 居民参与意愿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关系之单维度回归分析 |
一、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的意愿对参加城市社区机构的愿意度的影响关系 |
二、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意愿对所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状况的评价的影响关系 |
三、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的认知对所在城市社区内项目评价的影响关系 |
第二节 居民参与意愿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关系之逐步回归分析 |
一、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的意愿等对加入城市社区志愿服务者队伍的影响关系 |
二、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意愿等对能否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的影响关系 |
三、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的认知等对城市社区民主管理的影响关系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的一般理论分析 |
二、居民参与意愿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三、居民参与意愿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影响关系之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 |
四、居民参与意愿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关系之ordinal 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二节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提升路径讨论——城市政府视角 |
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认知的完善 |
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情感的增强 |
三、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行为倾向的矫正 |
第三节 研究局限和前景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计划与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电子治理理论框架下未来政府网站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0.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0.1.1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论文题目的选择 |
0.1.2 论文写作的具体原因分析说明 |
0.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0.3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电子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 |
1.1 电子治理的技术支撑基础——信息通信技术及相关概念 |
1.1.1 信息的概念、特点与功能 |
1.1.2 信息化的概念、组成部分、特征及功能作用 |
1.1.3 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
1.1.4 信息通信技术的涵义 |
1.2.电子治理的理论起源——电子政府理论与治理理论简析 |
1.2.1 电子政府理论概述 |
1.2.1.1 电子政府的产生与发展 |
1.2.1.2 电子政府相关概念辨析 |
1.2.1.3 电子政务的理论价值 |
1.2.2 治理与善治理论概述 |
1.2.2.1 治理理论的内涵 |
1.2.2.2 治理的发展——善治理论 |
1.3.电子治理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和功能作用 |
1.3.1 电子治理理论在国内的提出 |
1.3.2 电子治理的内涵 |
1.3.3 电子治理的功能作用 |
1.4.电子治理模式分析 |
1.5.电子治理与电子政府的比较 |
1.6.电子治理理论指导下的时代特征总结 |
1.6.1 电子治理时代的政府 |
1.6.1.1 电子治理时代政府管理理念的革新 |
1.6.1.2 电子治理时代政府组织架构的革新 |
1.6.1.3 电子治理时代政府运行机制的革新 |
1.6.2 电子治理时代的企业、社会组织与公众 |
第二章 电子治理理论框架下政府网站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
2.1 现有政府门户网站评估指标体系简介 |
2.1.1 国外研究机构的电子政府评估指标体系 |
2.1.2 我国政府机构制定的电子政府评估指标体系 |
2.1.3 我国国内学者研究制定的评估指标体系 |
2.2 电子治理理论框架下的政府门户网站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
2.2.1 第一大类——政务网站必须具备的基础性指标 |
2.2.2 第二大类——电子政务中常规的程序性和技术性信息服务指标 |
2.2.3 第三大类——电子治理型政府网站中的核心指标 |
第三章 基于电子治理理论框架下政府网站分析指标体系对现有代表性政府、NGO、媒体网站的比较分析 |
3.1 中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与世界电子政府发达国家的门户网站比较分析 |
3.1.1 中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 |
3.1.1.1 “国网”开通的重大意义及影响 |
3.1.1.2 基于电子治理评估指标体系对中国政府网的分析 |
3.1.2 美国的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firstgov.gov/) |
3.1.2.1 美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背景 |
3.1.2.2 基于电子治理评估指标体系对美国政府门户网站的分析 |
3.1.3 新加坡的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sg/) |
3.1.4 对上述三个政府门户网站的综合比较分析 |
3.2 关于我国几个重要国家机构门户网站的比较分析 |
3.2.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http://www.npc/gov.cn/) |
3.2.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http://www.cppcc.gov.cn/) |
3.2.3 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 |
3.2.4 对上述三个网站的简单综合比较分析 |
3.3 关于我国几个主要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的比较分析 |
3.3.1 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beijing.gov.cn/) |
3.3.2 上海市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shanghai.gov.cn/) |
3.3.3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info.gov.hk/) |
3.3.4 上述三个网站的简单对比分析 |
3.4 国内主要媒体门户网站比较分析 |
3.4.1 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
3.4.1.1 新华社及新华网简介及其考察意义 |
3.4.1.2 新华网的内容和网站设计考察分析与借鉴 |
3.4.2 凤凰网:(http://www.phoenixtv.com/) |
3.4.3 新浪网:(http://www.sina.com.cn/) |
3.4.4 上述三个新闻网站的简单比较分析 |
3.5 国内主要NGO门户网站比较分析 |
3.5.1 中华慈善总会:(http://www.chinacharity.cn/) |
3.5.2 中国消费者协会:(http://www.cca.org.cn/) |
3.5.3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民间商会:(http://www.acfic.org.cn/) |
3.5.4 对上述三个网站的简单比较分析 |
3.6 对本章各网站比较分析的结论 |
第四章 电子治理理论框架下未来政府网站的模型建构 |
4.1 电子治理理论指导下的政府门户网站功能定位 |
4.2 网站页面整体规划 |
4.2.1 网站页面设计的指导思想 |
4.2.2 网站页面设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
4.2.3 网站栏目结构的设计规划 |
4.2.4 网站页面的基本背景色规划 |
4.3 网站栏目设计、功能分析及模型图 |
4.3.1 网站域名、栏目的设计和功能分析 |
4.3.1.1 “民生”板块的栏目设计及功能分析 |
4.3.1.2 “决策”板块的栏目设计及功能分析 |
4.3.1.3 “民意”板块的栏目设计及功能分析 |
4.3.1.4 “民智”板块的栏目设计及功能分析 |
4.3.2 网站栏目的模型图 |
4.3.2.1 “民生”板块栏目模型图 |
4.3.2.2 “决策”板块栏目模型图 |
4.3.2.3 “民意”板块栏目模型图 |
4.3.2.4 “民智”板块栏目模型图 |
4.4 网站简单总结分析 |
4.4.1 网站中四大板块之间的关系 |
4.4.2 网站的整体作用和价值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电子治理实现的障碍分析 |
5.1.1 领导者管理理念转变困难的障碍 |
5.1.2 我国社会中存在着巨大数字鸿沟的现实 |
5.1.3 我国社会中各主体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问题 |
5.1.4 电子政务建设及电子治理实现中的技术与安全问题 |
5.1.5 电子治理发展及实现过程中不同主体存在的问题 |
5.2 网站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5.3 对真正实现电子治理的展望和构建治理型网站的期待 |
5.4 关于本文写作的问题说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一种新颖的网络社区(8)——Hotline 高级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聚吡咯导电膜选择性分离与抗污染机制研究[D]. 谭笑.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2]基于社区识别理论的路径选择模型研究[D]. 徐宁.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3]政府善治视角下的电视问政研究 ——以洛阳市电视问政类栏目为例[D]. 孔冬冬. 郑州大学, 2017(06)
- [4]文化资本视角下“村改居”社区家庭教育研究 ——基于昆明市X社区的调查[D]. 朱杰. 云南大学, 2017(05)
- [5]政府治理视角下大学安全社区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日照大学城为例[D]. 高娇. 曲阜师范大学, 2016(02)
- [6]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研究[D]. 宋文辉. 苏州大学, 2013(12)
- [7]电子治理理论框架下未来政府网站模式探究[D]. 王崇杰. 广西大学, 2006(01)
- [8]一种新颖的网络社区(8)——Hotline 高级功能[J]. 王林涛. 电子世界, 2002(01)
- [9]一种新颖的网络社区(7)——Hotline高级功能[J]. 王林涛. 电子世界, 2001(12)
- [10]一种新颖的网络社区(6)——Hotline高级功能[J]. 王林涛. 电子世界, 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