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国人做生意看重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周小渟[1](2021)在《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语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国际通用语,其传播正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发酵,在中国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交流必然带来语言的碰撞。鸦片战争爆发后,中英语言激烈碰撞,社会动荡与大批西人的到来使晚清社会西学东渐之风盛行,英语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因此,晚清时期可以被看做英语在中国大规模传播的起始阶段。目前学界对晚清时期的英语传播研究往往聚焦于教育教学和西学东渐,偶有涉及中英语言接触,但信息比较零散,未有针对此阶段的英语传播进行的系统分析与归纳。本研究基于对“史料”与“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借助语言学、历史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以晚清社会为时代背景,以路径、动因、影响及规律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总结这一阶段英语传播的状况和效果,力图建构语言传播的研究模式。具体研究问题如下:一、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路径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语言传播机制?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传播机制是如何产生的?最终效果如何?三、英语在中国晚清社会的传播揭示了哪些语言传播规律?对当下中国的语言政策与规划有怎样的启示和借鉴?语言传播具有社会性,对某一时期某种语言传播进行研究需采用跨学科视角。本研究以库柏语言传播变量、夸克语言传播模式和语言选择主义为理论框架,建构由路径、动因、影响、规律构成的语言传播研究模型,对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进行较全面的探讨。笔者通过文献爬梳,整理出大量与晚清时期英语传播相关的原始资料(包括奏折、地方志等史料汇编和当时出版的中英文报纸等)、近代着作(包括晚清时期英语传播过程中亲历者的着作及其它相关着作)以及当代论着(包括期刊论文、专着等)。以质性研究为方法,同时利用史料进行相互佐证,从中提取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发现如下:首先,受晚清时期历史背景影响,英语在当时中国社会的传播主要由来华西人群体及晚清政府洋务派群体主导。其中,来华西人主要指“英美传教士群体”和“英美商人群体”。“英美传教士群体”主导的英语传播活动集中在教会教育与翻译出版上,体现了传播的文化路径;而“英美商人群体”受经济利益驱动,引导以商务英语教学为主的民间教育机构的创办,促使中西交往中产生了“皮钦英语”这种语言变体,显露出经济对语言传播的影响。晚清政府洋务派则通过政府支持,从政治层面推动了英语在中国社会的传播。由不同群体主导的文化、经济、政治传播路径共同构成了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机制。其次,语言传播的主体是人,人们基于生活环境刺激产生不同的动机与目的,做出语言传播行为。晚清时期英语传播的主导群体与被主导群体在当时环境影响下,或主动或被动地传播英语,导致以文化、经济、政治为路径的传播机制的产生。最终促使中文吸收了大量英语外来词,在促进汉语语法研究完善的同时,为民国时期外语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经验,给后世带来了语言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双重影响。最后,晚清时期文化、经济、政治路径下的英语传播揭示了语言传播的一般规律。(一)英语在晚清外语传播中一家独大的局面体现了语言传播中的竞争规律;(二)晚清来华西人群体在缺乏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不断进行传播路径的调整,这体现了语言传播中同样存在着“路径依赖”规律;(三)当时的英语传播对后世的影响说明了语言传播由下及上,再到由上及下的受众规律;(四)晚清时期的英语传播揭示了语言在文化、经济、政治层面既平行又交互的传播规律。综上所述,晚清时期不同群体受客观环境与自身目的驱使,通过文化、经济、政治路径主导了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对后世中国的语言和社会产生了影响,并揭示了一定的语言传播规律。这就提醒我们,我国在制定汉语推广政策时应注意外语竞争和受众规律的影响,利用“路径依赖”规律,制定适用于目的国的汉语传播政策。期望该研究能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语言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徐风[2](2021)在《忘记我》文中认为楔子时间深处的一个越洋电话二○○二年深秋。北京时间下午四点,布鲁塞尔时间上午十点。电话铃如期响起,话筒里传来一个苍老而温润的声音,是一口不走样的江南宜兴话:"您好!我是钱秀玲。""钱奶奶您好,我是家乡电视台的,前些天托您的亲属与您联系,想请您通过电话,对家乡的父老乡亲说几句话。""父老乡亲……""是的,钱奶奶,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大家就是想念您,想听听您的声音。"
张妮[3](2020)在《在德中资企业内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一项中德员工互动视角下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德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两国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随着中国政府“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德直接投资数量亦明显上升。然而,在企业跨国和跨部门合作中,跨文化交际障碍频发,因此是否能正确认识并制止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频发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跨国公司的存亡。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从中德员工之间的互动视角出发,聚焦于在德中资企业内的跨文化交际障碍,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回答以下三大研究问题:1.在德中资企业内,哪些因素影响着跨文化交际障碍?2.在德中资企业内,具体存在什么形式的跨文化交流障碍?3.针对这些跨文化交流障碍,应该采取哪些对策?为了回答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相关定义出发,在Hamid Reza Yousefi的跨文化交际障碍理论模型及其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跨文化交际障碍进行了阐释,并设计了符合研究目标的访谈提纲,选取了符合本研究主题的采访对象。在数据收集阶段,在饱和性原则指导下对十五名中德员工进行了深度采访。在数据分析阶段,运用Philipp Mayring的质性内容分析法对一手的研究数据进行了转写与梳理、归纳与分析,得出以下三大研究结论:1.在德中资企业内跨文化交流障碍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三方人员结构、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工作系统的模糊与不透明三大内容。在德中资企业的三方人员结构将雇员分为三类,即当地雇用的中国雇员,中国外派员工和德国雇员。每两组人员都在相互交流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难。同时,受访者认为,在德中资企业内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带有中国特色,尤其会使德国员工感到不适。此外,工作系统的模糊与不透明,一方面意味着工作中的交流更加主观并以人际关系为导向;另一方面,企业的员工评价系统和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也不透明。2.在德中资企业中的跨文化交流障碍具体表现为五大方面的内容:1)“对真理的排他性要求”包括了员工对企业认同、工作语言和工作逻辑的排他性的要求;2)文化的自我逻辑表现为主观地将文化分为三六九等、对其他文化群体的排斥、对他者的不信任及对文化的不平等态度;3)带有偏见色彩的刻板印象一方面指的是对文化刻板印象的过分夸大,另一方面则是双方对彼此不对称的刻板印象。值得强调的是,过于美化的刻板印象也会产生跨文化交流障碍。4)跨文化交际障碍还表现为消极的权力,其中具体包括某一方员工缺乏发言权、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权力不对称以及跨文化权力斗争三方面的内容;5)最后一大内容是自私,主要表现为对其他同事的自私、对集体的自私及对其他文化的自私。跨文化交际障碍渗透在企业的各个层面,因此解决对策既要考虑个人层面的因素,还要考虑公司层面的因素。结合相关理论及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针对在德中资企业内的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以下五大对策:1.促进员工间进行跨文化互动的意愿:员工要从心底接受在德中资企业的这份工作;同时,应该尽可能避免对真理的排他性要求。2.避免带有偏见色彩的刻板印象:在跨文化交流中,对其他文化的态度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至关重要。避免带有偏见色彩的刻板印象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遵从文化相对主义,即始终坚信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3.消除民族中心主义:每个人都应该知道,文化霸权或文化自怜都无助于跨文化交流。消除民族中心主义要求交流双方将自己置于对方文化中,并努力争取平等的交流。4.专门为跨文化交流设立特别职位:跨文化交流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工作领域,设立这一职位一方面可以促进跨国企业内部的沟通,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5.为员工组织系统的跨文化培训:在跨文化培训中,参与者可以更深入地去思考另一种文化以及文化差异,这不仅可以让员工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还可以促使他们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并在整体上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进程中,正视员工之间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话题,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为这一现实话题的学术探讨增添新的内容,并为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贡献有效的建议。
原婕菲[4](2019)在《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以中国和德国两国互相认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中国国家形象问题,任何国家的国家形象构建和呈现都受到国际局势大背景的影响和制约,本论文对20世纪中德关系进行了历史学的回顾,主要针对中德关系中的主要问题和两国形象问题进行了叙述和分析,找到了新时期中德两国互视的历史根源。在此基础之上,作者利用中文报刊和德文报刊资料、中德关系历史资料,以及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形式,详细分析了中德两国国家形象,特别是对中国眼中的德国形象和德国眼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对比分析,打开了“两国互视”研究的全新视角。首先,本文提出了“互视”这一新概念。互视,即不同主体通过不同媒介、方式进行相互了解与认识,从而得到基于各自所获信息的稳定的认知。除了一国国家形象自身的发展演变,国家间互视不平衡是制约一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中国与德国的两国互视情况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反应了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是中西方国家形象互视的典型案例。但因为语言、文化等原因的制约,有关德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研究数量较少,较缺乏深度,本论文以“两国互视”的新视角研究德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和中德关系,并对中国形象的构建和提升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其次,本文回溯了中德两国互视的历史和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通过历史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德两国互视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贯穿整个历史过程的基调是西方反华、反共势力强大,西方媒体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发声进行包围和封堵,国际话语权始终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国际舆论形势始终处于西强中弱的态势,新中国的发展长期被外界扭曲和误解。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许多国家发生政变,顷刻间,世界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事件的爆发使得80年代“理想化”的互视认知遭受冲击而不复存在。90年代,以美国媒体为主的西方对华报道均以负面为主,西方主流媒体构建了一个威胁西方安全的负面中国形象。中国成为了西方媒体视角下践踏人权的“警察国家”,未来挑起核战争的极端民族主义国家。并且,西方媒体制造了一系列有关计划生育、不同政见、民族自决等问题的负面舆论,强化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分歧,宣扬“中国威胁论”。总的来说,中西方互视不平衡的特点是在各大西方主流媒体中,中国形象都多多少少的遭遇了妖魔化,西方站在极其防备和不公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再次,在概念界定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本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详细的研究了中国视角下的德国形象和德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特别着重研究了主流媒体视域下的互视认知问题。主流媒体包含报纸、期刊、电视、广播等,是一个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利用了《环球时报》、《参考消息》作为研究中国的德国形象的材料,《南德意志报》、《焦点》作为研究德国的中国形象的材料,并结合作者在德国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对两国互视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分专题描绘出了两国互视认知的景象,为接下来进行两国互视比较研究作好了铺垫,打好了基础。最后,本文的第四章对中德两国互视进行了比较,对互视不平衡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并提出了改变不平衡现状的对策和建议。长期以来,西方主流媒体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用他们的意识形态框架来衡量中国的问题,并得出他们心目中合理的结论。中国国家形象虽然起着变化,逐渐向好发展,但近30年来未有明显转变,总体呈负面的不平衡的状态,即中国对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认识较为正面,德国对中国的认识较为负面,这两种认识之间的差距很大。这种不平衡状态导致中国产生崇洋媚外、丧失国际话语权、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提升缓慢。中国国家形象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而西方主流媒体普遍对中国国情缺乏真正的了解。21世纪以来,国际环境和中国自身都处于重要的变化时期,并且这个时期将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这是中国国家形象不断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塑造和改善中国国家形象的绝佳时机。2008年,奥运会成功在北京举行;2010年,世博会成功在上海举行,诸如此类突出的外交事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形象在国际上的更新。中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国家,中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性质和原则立场并未改变,同时,中国的形象在2008年之后通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充分地展示在了国际社会面前。中国应把握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夺回塑造中国形象的国际话语权。近年来,中国对国家形象的塑造越来越重视,以一种开放的、自信的、现代化的姿态构建出了许多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并对陈旧的、单一的、神秘的敌对形象进行改造和反击,一个具有时代感和新气象的中国形象正如一轮初升的太阳,冉冉升起。
雷颖[5](2018)在《文化差异对中德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各国企业开始加快了在不同国家建立跨国公司的步伐。据201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FDI(外国直接投资)。截至2016年底,中国8500家境内投资者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2000多家,分布在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在众多的跨国公司中,管理者无法避免遇到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管理问题,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如何?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这些问题应得到研究人员和跨国公司管理者的重视。将文化差异视为培养更新创造力,在两国文化之间寻求一种适度的平衡,是跨国公司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本文从跨文化差异的视角,运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从个体工作偏好、个体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认同度的两个层面,来研究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体系主要分为三个板块:中德文化差异研究、针对中德两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问卷调查及分析研究、针对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提出建议。本文将对中德文化差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用统计描述的方法来表现文化差异影响中德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最后将提出了对中德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建议。本研究的问卷调查结果对相关理论的印证为其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跨文化经营中出现的人力资源管理冲突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对策指导,同时本文研究中所提供的中国人于德国人对招聘、培训、激励员工、制定薪酬与福利计划、绩效考核的不同态度以及求职偏好可以为中德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提供工作参考。
张悦然[6](2017)在《茧》文中指出孩子,我所能给你的祝愿不过是些许不幸而已。——萨克雷《玫瑰与指环》第一章李佳栖回到南院已经两个星期,除了附近的超市,我哪里都没有去。一直待在这幢大房子里,守着这个将死的人。直到今天早晨,他陷入了昏迷,怎么也叫不醒。天阴着,房间里的气压很低。我站在床边,感觉死亡的阴影像一群黑色翅膀的蝙蝠在屋子上空盘旋。这一天终于要来了。
汪洋[7](2014)在《从石库门走出的驻德大使》文中认为第一章:卢家独子一、出生的传奇农历,1936年三月初八,正是春意渐浓,和煦温暖的时节。浙江绍兴一户农家小院里,洋溢着紧张忙碌的氛围。男人们或坐或站,聊一些国家大事和惯常的话题,却有些心不在焉,目光总不免往卧室的方向瞟。女人们神色端凝肃穆,端着一盆盆热水,踮着小脚,院里院外忙进忙出……相形之下,男主人卢成之倒显得平静超脱。他穿着一袭灰色的长衫,背着手,远离人群的喧
孙霖琳[8](2011)在《德国在中国外贸投资以及中德商务谈判浅析》文中提出随着德国国民经济在世界市场地位的不断提高,德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尤其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德国对中国的投资不断加大,在大型制造企业、电子企业以及化工企业领域都有较大投资。随着中德之间贸易、经济合作的飞速发展,中德跨文化商务谈判也变得愈加频繁和重要。了解中德之间跨文化商务谈判的研究也显得更加重要。我们既要认识到中德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差异,又要认识到中德跨文化商务谈判的特征,并从中得到启示。
邓九刚[9](2011)在《茶叶之路——中俄商贸三百年》文中研究表明引言早年间在欧洲人的眼里,中国是一个被涂抹上了许多神秘色彩的古老国度,其古老的历史漫长得似乎无边无际,她的遥远就好像天边一样的感觉。那里出产传说中的金羊毛;那里的人聪明绝顶,他们把普通的泥巴烧制成精美绝伦的瓷器;那里有种虫子能够吐出彩色的丝线。
胡玉琦[10](2010)在《财富魔笛》文中指出引子17世纪的欧洲探险家们虽然没有征服整个世界,却在澳大利亚一条风景如画的小河边发现了一群悠然嬉戏的黑天鹅。这一发现,彻底崩溃了欧洲人的白天鹅信念。于是人们便把黑天鹅的存在代表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意
二、德国人做生意看重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国人做生意看重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论文结构 |
1.研究问题 |
2.论文结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 |
1.研究方法 |
2.理论基础与认识依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回顾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1.英语传播 |
2.晚清时期 |
3.晚清时期传教士 |
第二节 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
1.国外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
2.国内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晚清以前英语传播回顾 |
第四节 晚清社会英语传播研究 |
1.晚清社会传教士的相关研究 |
2.晚清社会翻译情况的相关研究 |
3.晚清社会近代化教育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文化路径 |
第一节 传播的文化背景 |
第二节 传播主体:来华传教士 |
第三节 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
1.前期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
2.后期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
第四节 翻译出版与英语传播 |
1.翻译机构与英语传播 |
2.报刊出版与英语传播 |
第五节 传教士主导的英语传播的文化特征 |
1.双向语言文化传播 |
2.群体性书面语传播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经济路径 |
第一节 传播的经济背景 |
第二节 传播主体:来华英美商人 |
第三节 民间英语培训机构与英语人才培养 |
第四节 “皮钦”英语与英语传播 |
第五节 英美商人主导的英语传播的经济特征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政治路径 |
第一节 传播的政治背景 |
第二节 传播主体:晚清政府洋务派 |
第三节 近代化教育与英语传播 |
1.三类新式学校与英语传播 |
2.官派留美与英语传播 |
第四节 翻译活动与英语传播 |
1.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与西学传播 |
2.京师同文馆翻译活动与译员培养 |
第五节 洋务派主导的英语传播的政治特征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晚清社会英语传播规律及其影响 |
第一节 外来语言传播竞争激烈 |
1.其他外语的传播情况 |
2.影响外语竞争的因素 |
第二节 路径依赖及其体现 |
1.路径依赖及其内涵 |
2.英语传播路径依赖 |
第三节 英语传播中人的因素 |
1.晚清来华西方人 |
2.晚清政府洋务派 |
3.个体被动传播者 |
第四节 传播受众:底层-精英-群众的传播模式 |
第五节 文化、经济、政治层面的平行交互传播 |
第六节 英语在中国传播带来的影响 |
1.对汉语的影响 |
2.对社会的影响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局限及启示 |
第一节 主导性局限及表现 |
1.来华西人主导的传播的局限性 |
2.洋务派们主导的传播的局限性 |
第二节 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 |
1.应对传播中的竞争现象 |
2.注重主导者的路径依赖 |
3.尊重受众传播相关规律 |
4.结合“场论”防范预警 |
第三节 对外语政策与规划的启示 |
1.应对英语的语言霸权 |
2.提高中华文化自信心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 |
第一节 结论与贡献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2)忘记我(论文提纲范文)
楔子时间深处的一个越洋电话 |
一、杰罗姆想听听奶奶老家的故事 |
二、一座古桥的宿命 |
三、钱家祠堂的乌托邦 |
四、黄浦江,唯君懂我心事 |
五、失忆的莫瑞斯,幸好还有巴斯塔护士 |
六、鲁汶大学,钱秀玲在一间教室里等我 |
七、快,叫辆马车 |
八、梦里关山 |
九、留他一条命,便是天大造化 |
十、乱云飞渡,何堪从容 |
十一、上帝派来的使者 |
十二、人质大街:莫瑞斯把回忆的棒子交给了雷蒙 |
十三、那条路 |
十四、天堂的门是窄的 |
十五、人生就是,不该来的来了,不该走的走了 |
十六、寻找挂过张大千山水画的那面墙 |
十七、海水岂可斗量 |
十八、尘归尘,土归土 |
十九、无法补偿的亏欠 |
二十、我奶奶是英雄吗? |
尾声杰罗姆踏上了奶奶的土地 |
(3)在德中资企业内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一项中德员工互动视角下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目录 |
正文 |
参考文献 |
附件 |
(4)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以中国和德国两国互相认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
一、有关中德关系的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 |
二、有关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 |
三、媒体视域下的国家形象研究现状 |
四、国家形象比较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路径 |
一、研究思路和框架 |
二、新概念引入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和难点 |
第一章 中德关系与两国互视溯源 |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的中德关系 |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德关系 |
二、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德关系 |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德关系 |
四、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德经济关系 |
五、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德文化交流 |
六、中德国家形象的民间互视历史 |
第二节 1949年至1990年的中德关系与两国互视 |
一、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国际环境和外交方针 |
二、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回溯 |
三、中国与联邦德国的关系回溯 |
第二章 中国主流媒体视域下的德国形象 |
第一节 中国主流媒体涉德报道的量化分析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涉德报道的数量变化 |
三、涉德报道的议题分布 |
四、涉德报道的态度倾向性 |
第二节 中国主流媒体中涉德报道的内容分析 |
一、德国的政治形象 |
二、德国的经济形象 |
三、德国的社会形象 |
四、德国的文化形象 |
第三节 中国主流媒体镜像中的德国国家形象 |
一、中国的德国形象构建方式 |
二、中国主流媒体构建德国形象时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德国主流媒体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 |
第一节 《南德意志报》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数据分析 |
一、材料选择 |
二、《南德意志报》中国报道总量分析 |
三、《南德意志报》中国报道的倾向性分析 |
第二节 德国主流媒体视阈下的中国政治形象 |
一、德国的中国共产党形象 |
二、德国的中国大国关系形象 |
三、德国眼中的台湾问题 |
第三节 德国主流媒体视阈下中国经济形象 |
一、德国的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
二、德国眼中的“一带一路” |
三、德国眼中的中国海外投资 |
四、德国眼中的中国环境问题 |
第四节 德国主流媒体视阈下的中国人权形象 |
一、德国眼中的中国新闻及言论自由 |
二、德国眼中的西藏问题 |
三、令德国不解的其他中国人权问题 |
第四章 中德两国国家形象的互视比较 |
第一节 德国民众视角下的中国形象 |
一、德国民众的中国形象调查 |
二、基于调查结果的中国形象分析 |
第二节 中德形象的比较 |
一、跨文化沉默的螺旋 |
二、中德两国互视应有的变化 |
第三节 中德国家形象认知的不平衡 |
一、德国对中国形象的负面认知 |
二、德国对中国产生负面认知的原因 |
三、构建平衡国家互视形象的必要性 |
四、塑造与构建平衡国家互视形象的法则与方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文化差异对中德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的学术背景与理论意义 |
1.1.2 研究的实际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体系结构 |
1.3.4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家文化差异理论研究 |
2.1.1 文化定义与特点 |
2.1.2 文化维度的划分方法 |
2.2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 |
2.2.1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 |
2.2.2 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国际推论 |
2.3 文化差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研究 |
2.3.1 文化对职位期望、工作选择、应聘方式偏好的影响 |
2.3.2 文化对人员选择标准、招聘程序设置的影响: |
2.3.3 文化差异对员工培训的效果的影响 |
2.3.4 文化差异对绩效考评及满意度的影响 |
2.3.5 文化差异对报酬分配及员工对其满意度的影响; |
2.3.6 文化差异对福利体系的影响 |
第3章 中德文化差异研究 |
3.1 在Hofstede的理论框架下 |
3.1.1 Hofstede五维度定义 |
3.1.2 中国与德国得分 |
3.1.3 中德在不确定性规避文化维度上的差异表现形式 |
3.1.4 中德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维度上的差异表现形式 |
3.1.5 中德在长期取向/短期取向文化维度上的差异表现形式 |
3.1.6 中德在权力距离文化维度上的差异表现形式 |
3.1.7 中德在男性化/女性化文化维度上的差异表现形式 |
3.2 基于Kluckhohn和Strodtbeck的六大价值取向理论的比较 |
3.2.1 对人性的看法 |
3.2.2 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关系的看法 |
3.2.3 人们对自身与他人之关系的看法 |
3.2.4 人的活动导向 |
3.2.5 人的空间观念 |
3.2.6 人的时间观念 |
3.3 中德在GlOBE文化维度的得分情况 |
3.4 中德在强皮纳斯文化框架下的比较 |
3.4.1 普遍主义/特殊主义 |
3.4.2 中性/情绪化 |
3.4.3 成就导向/归属导向 |
3.5 中德在Hall语境文化理论中的比较 |
3.6 中德文化差异对比总结 |
3.6.1 不确定性规避 |
3.6.2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
3.6.3 长期导向/短期导向 |
3.6.4 权力距离 |
3.6.5 男性化/女性化 |
第4章 文化差异对中德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研究 |
4.1 问卷设计(依据与假设) |
4.2 问卷调查(发放与收集) |
4.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1 文化差异部分 |
4.3.2 文化差异与HRM关系部分 |
4.4 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表现 |
4.4.1 文化差异对员工选聘的影响 |
4.4.2 文化差异对员工培训的影响 |
4.4.3 文化差异对员工考评的影响 |
4.4.4 文化差异对员工薪酬的影响 |
4.4.5 小结 |
第5章 基于文化差异的中德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
5.1 建立全面人员选聘制度 |
5.1.1 跨国公司员工的来源 |
5.1.2 员工选聘的标准 |
5.2 制定全面的企业培训体系 |
5.2.1 培训的内容 |
5.2.2 培训的形式 |
5.3 制定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 |
5.3.1 外派人员的绩效评估体系 |
5.3.2 东道国员工的绩效评估体系 |
5.4 制定健全的薪酬福利体系 |
5.4.1 外派人员的薪酬体系 |
5.4.2 东道国员工的薪酬体系 |
5.5 制定灵活的支付方式 |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本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德国在中国外贸投资以及中德商务谈判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德国对中国的投资现状 |
二、德国对中国投资的主要特点 |
三、中德商务谈判的差异 |
四、中德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启示 |
(9)茶叶之路——中俄商贸三百年(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遗落在草原深处的记忆 |
2. 巨人的邂逅 |
3. 历史的必然选择 |
4. 跪倒在康熙皇帝脚下的俄国使臣 |
5. 中国人眼中的俄罗斯 |
6. 渤泥国的故事与“贡赐贸易” |
7. 信风吹拂下的文明古国 |
一、恰克图互市于中国初无利,大皇帝普爱 |
二、中国与尔国货物原系两边商人自行定 |
三、今尔国守边官皆恭顺知礼。 |
四、恰克图以西十数卡伦之布里亚特不法,故致有乌里勒咱之事。 |
五、此次通市,一切仍照旧章。 |
8. 第一次出现在俄境的大清使团 |
二、日用百货部分;三、牲畜部分;四、皮毛、药材部分。 |
9. 先有商路,后有城镇 |
(10)财富魔笛(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
第一章财富魔咒是游走世界的幽灵 |
1.千古魔咒:富不过三代 |
2.孟子的魔咒: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
3. 马克思的魔咒:资本的原始积累都是血淋淋的 |
4.托夫勒的魔咒:未来财富的不确定性 |
5. 福布斯的魔咒:上了它的名单,你会死得很难看 |
6.胡润的魔咒:富不过当代 |
7.人性的魔咒:欲望、自私和炫耀 |
○人性的第一个魔咒,就是人的欲望。 |
○自私,这是人性的第二个魔咒。 |
○炫耀,是人性中的第三个魔咒。 |
第二章财富伦理的灵魂是如何做人 |
1.黄金满籝,不如遗子一经 |
2.司马光的《训俭示康》 |
3.曾国藩的《家书》 |
第一、将侯府改名为“八本堂”,以家风教子。 |
第二、勤与俭,名门望族延续下去的试金石。 |
第三、不给子孙留下太多物质遗产。 |
4.德国人让孩子做完整的人 |
○生活教育 |
○动手教育 |
○挫折教育 |
○善良教育 |
5.英国人从小注重培养绅士 |
○不娇宠,允许家长体罚孩子 |
○独立意识伴随着孩子的成长 |
○培养勇气,学会忍耐 |
○诚实不是孤立的品德 |
6.美国人重视打造孩子的人生计划 |
7.犹太人对孩子进行理性教育 |
○独特的家庭早期教育 |
○性格教育 |
○智慧教育 |
○财富教育 |
8.比尔·盖茨:再富不能富孩子 |
○吝啬的比尔·盖茨 |
○让孩子尽早独立 |
○在孩子的人生中扮演引导者 |
9.洛克菲勒家族的“零花钱家训” |
○不管是穷是富,让孩子自己去挣零花钱 |
○给孩子钱要有节制 |
○控制零用钱的用途 |
○端正对孩子的爱 |
第三章财富秩序的核心是新的钱财观 |
1.富人只是上帝财富的看管者 |
2.追求财富是一种道德 |
3.财富并不等同于金钱 |
○金钱是留不住的,而财富则是不可剥夺的 |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赢得财富的真理 |
4.财富是有人格的 |
5.聚与散的财富哲学 |
6.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
7.美国富人的老钱精神 |
8.做一个成熟的富人 |
第四章财富传承是理性的抉择 |
1.中国人的继承模式“子承父业” |
2.美国的继承辅导与继承约束 |
3.欧洲人的老臣辅佐与家族议会 |
4.日本人的“女婿养子”制度 |
5.用股权这根魔杖去荫及子孙 |
6.借信托之道让财富走得更远 |
第五章财富永续的奥秘是文化和精神 |
1.让富二代有道德地成长 |
○富人,首先是社会人 |
○常怀感恩之心,回报社会 |
○让富二代树立国家观念 |
2.财富的延续在金钱之外 |
3.布登勃洛克式动力的启示 |
4.怀着感激和敬畏的心情对待财富 |
5.真正的财富是内心富贵 |
6.财富的本质是:没有什么人能够真正拥有 |
第六章财富接力的本领是从小积累的 |
1.为孩子做一个“零花钱”的理财计划 |
○储蓄意识 |
○投资意识 |
○消费意识 |
2.参加“省钱夏令营” |
3.建立一个“道德银行” |
4.对孩子进行“苦难教育” |
5.一切从最底层奋斗起 |
6.让孩子成为财富的种子 |
7.走出“幸运精子俱乐部” |
第七章吹响财富帝国的魔笛 |
1.到最需要你的地方去做义工 |
2.做一件事让更多的人追随你 |
3.说服一个老板接受你的方案 |
4.推销一个有慈善力的魔笛产品 |
○说服父母同意你的计划 |
○销售资金 |
○管理好你的财务,做好财务分配 |
○建立一个客户档案 |
5.建立一个财富魔笛俱乐部 |
○小学阶段 |
○中学阶段 |
○大学阶段 |
○踏入社会 |
6.每个人都能建立你的财富帝国 |
四、德国人做生意看重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 周小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忘记我[J]. 徐风. 芳草, 2021(02)
- [3]在德中资企业内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一项中德员工互动视角下的实证研究[D]. 张妮.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4]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以中国和德国两国互相认知为例[D]. 原婕菲.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5]文化差异对中德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分析[D]. 雷颖. 西南大学, 2018(05)
- [6]茧[J]. 张悦然.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7(02)
- [7]从石库门走出的驻德大使[J]. 汪洋. 中国作家, 2014(16)
- [8]德国在中国外贸投资以及中德商务谈判浅析[J]. 孙霖琳. 科技信息, 2011(32)
- [9]茶叶之路——中俄商贸三百年[J]. 邓九刚. 中国作家, 2011(06)
- [10]财富魔笛[J]. 胡玉琦. 中国作家, 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