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型分析检测仪器​​系列第五讲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现代大型分析检测仪器​​系列第五讲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一、现代大型分析测试仪器系列讲座之五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霞,齐悦,杨凤[1](2021)在《ICP-MS半开放共享管理的流程、评估及应对举措》文中认为大型仪器是高校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也是一流实验室平台建设的客观保障。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的相关技术原理、发展现状、运行尝试、配套设施及综合需求为例,制定半开放的共享管理流程,并针对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利弊的评估与对策的寻求,以期在维持仪器高效管理运行之外,不断助力科技更新、教育发展,为实现"双一流"学校学科建设添彩。

李朝鹏[2](2021)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扩展过程》文中研究指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位于高原向外扩展的前缘部位,是亚洲大陆内部显着的地形过渡带。同时,青藏高原东北缘还是东亚季风区和亚洲内陆干旱区的过渡带。于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扩展过程对检验高原生长动力学模型、理解高原生长过程、探索高原隆升与亚洲大陆内部气候、环境演化之间关系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生长过程却备受争议。本文选择青藏高原东北缘内最主要的两条山系-东昆仑山和祁连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磷灰石(U-Th)/He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和综合物源分析方法,研究了东昆仑山新生代构造变形时间和样式、祁连山地形生长历史及其环境效应,重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扩展过程,为探讨青藏高原生长动力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约束。1.东昆仑山(诺木洪地区)构造变形时间的重新厘定已发表的东昆仑山北缘磷灰石(U-Th)/He年龄-高程剖面数据是始新世构造变形的重要证据。然而,前人观察到的始新世山体剥露速率的急剧增加很有可能是由特殊数据组织方式造成的。为了重新厘定东昆仑山北部构造变形时间,本研究在东昆仑山中段(诺木洪地区)沿着高程采集了7个磷灰石(U-Th)/He样品。以研究区内山顶残留的地貌侵蚀面作为水平参考面,把磷灰石(U-Th)/He样品(包括本文样品和已发表样品)与地貌侵蚀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作为古深度,建立了年龄-古深度剖面。新的年龄-古深度剖面显示东昆仑山剥露速率在~25Ma急剧的增加,由~0.03 km/Myr增加到0.4-0.5 km/Myr。结合研究区内地貌侵蚀面向南低角度倾斜的特征,我们把东昆仑山中段晚渐新世(~25 Ma)的快速剥露解释为山体北缘逆冲作用的启动时间。2.东昆仑山(香日德地区)构造变形时间和样式前人观察到东昆仑山内存在多种形式构造变形(向北和向南逆冲作用、左旋剪切变形)和相邻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可可西里盆地)新生代地层向东昆仑山减薄的特征。为了协调上述地质现象,本研究以东昆仑走滑断裂为核部的花状构造几何模型作为工作模型。基于该模型,在香日德地区,沿垂直于东昆仑山走向的方向采集磷灰石(U-Th)/He样品。新的磷灰石(U-Th)/He数据限定了香日德地区南北向的等时面。该等时面与东昆仑山山顶识别出来的向北低角度(~4°)倾斜的地貌侵蚀面基本平行,指示了区域性由南向北的“掀斜”变形。横跨山体的年龄-水平距离剖面图显示由北向南剥露程度逐渐增加,并且剥露程度最大的部位在东昆仑走滑断裂附近。多个年龄-高程图揭示东昆仑山快速剥露始于晚渐新世(~26 Ma),东昆仑走滑断裂的局部斜压区(布青山)快速剥露早于~23Ma。综合以上结果,我们推测沿东昆仑断裂的左旋剪切变形始于晚渐新世,与压扭性作用伴生的区域“掀斜”变形同时发生。基于本文获得的晚渐新世区域“掀斜”变形、沿东昆仑断裂的左旋剪切变形、东昆仑山北缘向北逆冲作用,并且综合前人在东昆仑山南侧获得的晚渐新世向南逆冲作用、相邻盆地沉积样式、东昆仑山地貌和岩石圈深部结构特征,我们提出了新的构造几何模型:上地壳以东昆仑走滑断裂为核部的正花状构造叠加下地壳构造楔模型。新的构造几何模型很好地协调了东昆仑山及相邻地区观察到的众多相互矛盾的地质现象。3.东昆仑山(格尔木地区)构造变形时间和样式本研究仍以东昆仑走滑断裂为核部的花状构造作为工作模型,在格尔木地区,沿垂直于东昆仑山走向的方向采集磷灰石(U-Th)/He样品。横跨山体的年龄-水平距离剖面图显示由北向南剥露程度逐渐增加,并且剥露程度最大的部位在东昆仑走滑断裂附近。东昆仑山中部和南部的4个高程剖面记录了晚渐新世-早中新世(26-18 Ma)快速剥露过程,北部1个高程剖面显示出·~27 Ma可能的“拐点”,意味着快速剥露开始时间为26-27 Ma。格尔木地区快速剥露开始时间和空间剥露特征与香日德地区一致,进一步验证了上地壳以东昆仑走滑断裂为核部的花状构造叠加下地壳构造楔模型的合理性。4.祁连山中中新世以来地形演化历史柴达木盆地北部出露了连续的、巨厚的新生代沉积物。这些沉积物与祁连山的构造隆升过程密切相关。本文选择柴达木盆地中古地磁年龄框架最可靠的怀头他拉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综合的物源分析研究。物源分析结果显示,在13-8 Ma期间,怀头他拉剖面碳酸质岩屑含量显着增加(由<7%增加到>20%),Al2/O3比值逐步上升(由20%上升到29%),显着的εNd值下降(由-9.9下降到-12.4),前寒武纪(>550 Ma)碎屑锆石颗粒的比例显着增加(由24%增加到60%)。通过对比周缘潜在物源区(祁连山、都兰高地和东昆仑山)的岩石组合类型和时代、基岩主量元素和Nd同位素组成特征,新的数据指示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物源区在13-8 Ma期间由东昆仑山转变为祁连山。于是,我们推断祁连山南部在中-晚中新世经历了显着的地形生长。综合遍布祁连山的中-晚中新世构造变形记录和同时期周缘盆地的沉积环境、物源区和气候指标的转变,本研究认为祁连山经历了中-晚中新世广泛的构造变形后形成了较高起伏的地形,并造成同时期山体东、西两侧完全相反的气候变化趋势,塑造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东侧湿润、西侧干旱的气候格局。综上所述,本研究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生长过程取得了几点新的认识:(1)将东昆仑山北缘逆冲作用的时间修订为晚渐新世(~25 Ma);(2)识别出东昆仑山晚渐新世(26-27 Ma)区域“掀斜”变形,并且与东昆仑断裂走滑运动同步;(3)提出了上地壳以东昆仑走滑断裂为核部的花状构造叠加下地壳构造楔的几何模型,合理的解释了东昆仑山及相邻地区观察到的地质和地貌现象;(4)中-晚中新世广泛的构造变形塑造了祁连山现今高海拔地形,并且形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东、西两侧的气候格局;(5)祁连山大范围的构造隆升始于中中新世,明显晚于东昆仑山构造隆升时间,意味着晚渐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高海拔地形边界从东昆仑山扩展到北祁连山。

刘勇胜,屈文俊,漆亮,袁洪林,黄方,杨岳衡,胡兆初,朱振利,张文[3](2021)在《中国岩矿分析测试研究进展与展望(2011—2020)》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回顾并综述了2011-2020年间我国在岩石与矿物分析测试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元素含量分析、放射性成因同位素和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地质样品前处理技术、岩矿标准物质研制和定值、主流分析仪器及关键部件研发等。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在上述领域取得了大量原创性研究成果,开发出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岩矿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现代地球科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国家对自然资源开发的需求和人类保护生存环境的责任共同对岩矿分析测试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本文据此对未来岩矿分析测试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彭涯[4](2021)在《合金构件成分和夹杂物无损原位统计分布表征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大尺寸金属铸锻构件由于制备工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成分和组织结构的分布具有不均匀的特性,而这些不均匀分布会导致构件在不同位置理化性能的不同,破坏了基体结构和性能的连续性,也对材料的服役行为造成重要影响,有可能导致构件使用寿命缩短甚至直接报废。所以,实现大尺寸金属铸锻构件成分与组织结构的大范围、跨尺度精细分布表征,不仅有利于解析其材料成分与组织结构的分布特征,也为材料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材料制备工艺的优化、材料的改性奠定了基础。本论文以高温合金铸锻GH4096涡轮盘和中低合金钢火车车轮这两种大尺寸金属构件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测试条件下的元素荧光光谱行为研究,并引入类型匹配的块状光谱控制样品对元素定量方法进行了校正,建立了基于多导毛细管聚焦—微束X射线荧光光谱成分的无损、原位定量统计分布表征方法,对涡轮盘中Cr、Co、Mo、W、Ti、Al、Nb、Ni八种主量元素进行了原位统计定量分布解析,获得了涡轮盘不同部位的成分分布规律,发现在涡轮盘厚度中心区域的Co、Mo、Ti三种元素从轮毂至轮缘存在狭长的弧形负偏析带,而Ni、Cr两种元素在此处为正偏析,但对全区域含量统计结果影响不大;涡轮盘径向也存在一定的成分梯度分布,Co、Cr、W三种元素含量从轮毂到轮缘的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Mo、Ti、Nb三种元素含量逐渐上升。通过对扫描区域各元素最大偏析度、统计偏析度和统计符合度的定量统计解析,发现涡轮盘大部分元素含量均呈现良好正态分布,所有含量数据均在涡轮盘成分允许范围之内。同时也将微束X射线荧光光谱法应用于中低合金钢火车车轮中主要元素分布表征,发现车轮不同区域的元素分布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轮毂部位Mn、S元素信号波动较其他部位更加明显,主要由该区域大尺寸硫化锰夹杂物聚集造成。本文建立了基于扫描电镜与高效能谱分析技术相结合的大尺寸合金构件夹杂物的原位定量统计分布表征方法。采用该法对不同制备工艺生产的M、T、E车轮中夹杂物的种类、数量、尺寸和分布进行了原位定量统计解析。发现不同工艺车轮中的夹杂物组成和分布均存在较大差异,在车轮的关键部位轮辋区域,M车轮中的夹杂物以条形硫化物和球形硫化物为主,且大部分条形硫化物尺寸超过了10微米;T车轮中的夹杂物以球形硫化物和氧硫复合物为主,其中尺寸3-5微米的球形硫化物数量最多。E车轮中主要为氧化物夹杂,条形硫化物夹杂数量极少,同时存在少量大于15微米的氧化物、氧硫复合物夹杂颗粒。同一车轮中不同部位的夹杂物分布也存在较大区别,其中M、T车轮中轮毂部位的条形硫化物和球形硫化物面积分数远高于辐板和轮辋部位,E车轮轮毂区域氧化物面积分数高于其他部位;M、T车轮中尺寸大于10微米的氧化物、球形硫化物和条形硫化物在轮毂部位聚集最多,E车轮轮毂部位存在较多的尺寸大于15微米的氧化物,而辐板区域相对较少。同时,本文也探讨了车轮中同一区域内Mn元素的异常光谱信号与含Mn夹杂物的数量、尺寸和总面积的相关性。发现Mn元素的异常荧光光谱信号总强度与尺寸大于8微米含Mn夹杂物的颗粒总面积密切相关,随着大颗粒含Mn夹杂物总面积的增加,Mn元素异常荧光光谱信号的总强度也逐渐增加。通过金属原位分析仪对同一区域的元素进行了分布表征,发现Mn和S元素火花光谱信号同时出现异常的频数与硫化锰夹杂物颗粒总面积存在线性关系;Al、Mn和S元素火花光谱信号同时出现异常的频数也与氧硫复合夹杂物颗粒总面积存在一定相关性。

王意,邓小娟,刘洋,丁国生[5](2021)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的实践》文中提出从"新工科"建设的新形势及要求出发,分析了传统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依托天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校级分析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开设仪器分析类课程,将硬件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基于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设置理论教学和应用实践紧密结合的实验教学环节,改善实验课程缺失的现状,切实将仪器分析课程和学生的科研工作密切联系,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李彤[6](2021)在《基于痕量元素特征的铁矿石产地溯源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经济与钢铁工业的高速发展,铁矿石逐渐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铁矿石的资源储量大,但是富矿少、贫矿及难选矿多。在国产优质铁矿紧缺以及国际铁矿石供应受四大矿业公司联合把控的影响下,我国铁矿石进口迎来高速增长期,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在2003年跃然成为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而为了满足国内对进口铁矿石的硬性需求,进口商在全球找矿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导致进口铁矿石来源地广泛、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以次充好等欺诈行为。为了保障进口铁矿石的质量安全、维护市场秩序、加速大宗资源类产品的快速通关,对铁矿石进行产地溯源是十分有意义的。本论文主要是利用燃烧炉-离子色谱技术与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对铁矿石进行痕量元素定量分析方法开发及应用。基于痕量元素特征结合化学计量学建立进口铁矿石的产地溯源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一种燃烧炉-离子色谱技术测定铁矿石中氟元素与氯元素含量的快速分析方法。该方法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便捷、环境友好等优点,大大提高了样品分析效率,并且具有很高的准确度及灵敏度。氟和氯的检出限分别为0.03 mg g-1和0.04 mg g-1,线性相关系数都为0.9998。采用经过认证的铁矿石标准样品来优化实验条件并验证方法的精密度与准确度。铁矿石中氟和氯的定量分析范围分别在0.086 mg g-1至1.773 mg g-1和0.050 mg g-1至3.10 mg g-1之间,氟、氯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77%至4.27%、1.36%至3.74%之间。经过实验条件优化后,标准样品中氟、氯的测定结果与认定值的比值分别在95.3%至104.6%、91.9%至104.3%的范围之间。将四个铁矿石实际样品的测定结果与国家标准方法GB/T 6730.69–2010的水蒸气蒸馏-离子色谱法所测定的结果进行方法间对比,进一步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2、建立高压密闭消解-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测定铁矿石中33种微量及痕量元素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使用经过认证的铁矿石标准样品对方法的准确度及精密度进行评价。33种微量及痕量元素的线性关系良好,大部分元素检出限范围在0.002 mg g-1至0.103 mg g-1之间。标准样品中各元素的测定结果与认定值进行对比,大部分元素的精密度小于5%,回收率范围在80%至115%之间。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的分辨率更高、检出限更低,可以解决大多数四级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使用中存在的质谱干扰问题,可以实现复杂基体样品中多种微量、痕量及超痕量元素的同时测定。3、对所建立的两种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实际样品应用,利用主成分分析及判别分析建立用于品牌铁矿石产地溯源的模型。对来自七个国家铁矿石样品中所含氟、氯元素含量用单因子方差分析来验证是否具有显着性差异,结果显示哈萨克斯坦、巴西、伊朗的铁矿石所含氯元素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但是结果不够直观。为进一步了解不同品牌铁矿石中的特征元素,对来自澳大利亚及南非共计九个品牌的75个铁矿石样品中33种痕量元素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所提取的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4.7%,即说明这三个主成分已经涵盖了原有33种元素的绝大部分信息。利用主成分载荷图筛选出了Sr、Ce、V、Zr、Zn、Cr这些特征元素,但是仍然无法完全将来自同一矿区的品牌铁矿石进行很好区分。随后将33个变量经过判别分析筛选最终14个变量8个判别函数用于建立铁矿石品牌判别模型,建模样品验证的正确率达到100%,交叉验证的正确率达到98.7%,可以实现对品牌铁矿石的分类及未知样品预测。

陈意,胡兆初,贾丽辉,李金华,李秋立,李晓光,李展平,龙涛,唐旭,王建,夏小平,杨蔚,原江燕,张迪,李献华[7](2021)在《微束分析测试技术十年(2011~2020)进展与展望》文中认为现代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测和分析技术的创新。新世纪以来,我国地球科学领域引进了一批高性能新型微束分析仪器设备,建立了一批高规格的实验室。本文回顾了近十年来微束分析技术与方法的主要进展及其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包括电子探针、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大型离子探针、纳米离子探针、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激光诱导原子探针、原子探针技术、显微红外光谱、同步辐射等,这些分析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地球和行星演化历史及许多地质过程的理解。今后,应加快微束分析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标准的开发,特别是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孔志岗[8](2020)在《与弱分异氧化型Ⅰ型花岗质岩有关的钨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以皖南竹溪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全球范围内与W成矿密切相关的岩体,主要有S型、A型和I型花岗质岩石,与高分异还原型S型或I型花岗质岩石及与A型花岗岩密切相关的W、Sn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研究较深入,与弱分异氧化型I型花岗质岩密切相关的W(Mo)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钨矿类型,其成岩成矿作用机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江南钨矿带的东部新发现了一批与弱分异氧化型I型花岗闪长岩有关的W-Mo矿床(如东源W-Mo矿床,逍遥W矿床、竹溪岭W-Mo矿床等),成为研究该类型矿床成岩、成矿机制理想的基地。竹溪岭W-Mo多金属矿床是江南钨矿带东部新探明的一个大型矽卡岩型W-Mo多金属矿床,本文选择该矿床为研究对象,运用岩石学、矿床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手段,深入剖析与弱分异氧化型I型花岗质岩石密切相关的W-Mo矿床的成岩成矿过程,探讨其动力学背景,取得如下主要认识:(1)竹溪岭W-Mo多金属矿床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岩体为花岗闪长岩,其中发育细粒闪长岩包体(以下简称MME)。花岗闪长岩贫Si,富Mg,为弱过铝质-准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相对富集K、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Zr、Nb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具低Rb/Sr比值,高Zr/Hf比值和Nb/Ta比值特征。角闪石、黑云母矿物化学计算结果显示,成岩温度690℃~841℃,主要侵位深度为4.8~7.9km,氧逸度主要处于MH缓冲线和NNO缓冲线之间,属高温弱分异氧化型I型花岗质岩石。(2)成岩成矿年龄测试结果显示:MME的锆石U-Pb年龄为146.9±0.9 Ma,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44.6±0.8 Ma。辉钼矿的Re-Os年龄为141.45±0.94Ma,与白钨矿共生的白云母Ar-Ar坪年龄为141.46±1.51 Ma,成岩成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3)花岗闪长岩及MME中矿物学证据和地球化学证据显示,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是竹溪岭花岗闪长岩的主要成因机制。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特征,Sr-Nd-Hf同位素特征及继承锆石年龄数据示踪,长英质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镁铁质岩浆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分析认为成岩模式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Izanagi板块低角度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因扬子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的不协调运动导致板片撕裂,造成软流圈物质上涌,富集的岩石圈地幔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富水的玄武质岩浆。富水的玄武质岩浆上侵至壳幔边界,引发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而形成长英质岩浆。长英质岩浆快速上侵至上地壳岩浆房,同时,幔源镁铁质岩浆沿一定通道也快速上侵至岩浆房中,发生岩浆混合,最终形成竹溪岭花岗闪长岩。(4)竹溪岭W-Mo矿床成矿作用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热液石榴子石阶段、石英-白钨矿-硫化物阶段及方解石-白钨矿-硫化物阶段。白钨矿详细的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研究显示,白钨矿可划分为8个生长阶段,矽卡岩阶段生长了第1、2、3阶段白钨矿,退化蚀变阶段生长了第4、5阶段白钨矿,石英-白钨矿-硫化物阶段生长了第5、6阶段白钨矿,方解石-白钨矿-硫化物阶段生长了第7、8阶段白钨矿。从早期到晚期,白钨矿的Mo含量降低,轻稀土富集逐渐变成重稀土富集,温度降低,盐度降低,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混入岩浆流体的大气降水逐渐增加。(5)全球与I型花岗质岩石密切相关的W矿床时空分布特点显示,与I型花岗质岩石密切相关的W矿床主要分布在与俯冲相关的造山带,成岩成矿时间与俯冲时间或同碰撞、后碰撞时间一致。初步探讨了与I型花岗质岩石密切相关的W(Mo)矿床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认为弱分异氧化型I型花岗质岩石形成于俯冲阶段,岩石显示弧岩浆的特征,俯冲或板片撕裂引起的软流圈物质上涌是其主要的动力学背景;高分异I型花岗质岩石形成于同碰撞或后碰撞阶段,俯冲板片的断离或加厚地壳的地幔岩石圈拆沉造成软流圈物质上涌是其主要的动力学机制。

杨剑[9](2020)在《盐湖碳酸盐硼同位素分析方法优化及其在东台吉乃尔盐湖剖面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硼的分离提纯方法以及硼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是硼同位素应用研究的基石,硼同位素分析方法的优化能够促进硼同位素地球化学应用的快速发展。本论文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进行了盐湖碳酸盐沉积物硼的提取、前处理过程中沉淀的消除、硼同位素测定中有机质影响的消除、以及pH值控制下人工无镁卤水无机碳酸盐沉积的硼同位素分馏特征和东台吉乃尔盐湖剖面中碳酸盐硼同位素特征的分析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前人的基础上,应用不同溶剂(不同浓度的HCl、HAc和EDTA-2Na)来提取沉积物碳酸盐组分中的硼。实验结果表明1 mol/L的HAc提取沉积物碳酸盐组分中的硼最为合适。相对其它溶剂而言,1 mol/L的HAc能效地溶解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同时对粘土、石膏等矿物影响较小;在用Amberlite IRA 743树脂分离硼时,将溶液pH值调至弱碱性时所用到的亚沸NH3·H2O的量较少,从而引入的本底也较少。2.研究发现,向含硼样品中加入适量饱和EDTA-2Na溶液能与溶液中共存的金属离子结合形成稳定络合物,可以有效避免酸溶相样品在碱性条件下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用氨水的淋洗树脂床,质谱测定过程中增加电流,持续烧蚀样品,能有效抑制EDTA-2Na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硼同位素标准物质(NIST SRM951)中硼的回收率可以达到95%以上;硼同位素比值范围在4.05146±0.00006~4.05628±4.00003之间;测得的实际样品,包括三亚沉积物、大柴旦湖心沉积物及大柴旦湖心晶间卤水沉积物的硼同位素组成(δ11B值)分别为+17.64‰±0.70‰、-5.74‰±0.14‰及+1.8‰±0.01‰。3.本文采用离子交换和微升华技术联用方法除去硼同位素中EDTA-2Na对硼同位素测定的干扰。首先采用Amberlite IRA 743树脂分离纯化硼,再用微升华方法除去残留的EDTA-2Na,最后使用混合树脂除去残留的以H+和Cl-为主的其它杂质离子。结果表明,离子交换和微升华技术联用方法得到的硼同位素标准物质(NIST SRM 951)中硼的回收率达到95%以上,硼同位素比值范围在4.04984±0.00019~4.05124±0.00017之间,其硼同位素组成没有发生分馏。实际样品的δ11B值和三步离子交换法及多次沉淀法得到的值接近。该联用方法的前处理过程简单高效,为硼含量较低的样品进行硼同位素组成的准确分析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选择。4.进行了不同pH值条件下人工无镁卤水碳酸盐沉积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没有Mg(OH)2生成的情况下,B含量随着母液pH值的增加而增加,说明pH值对碳酸盐B含量影响较大。一方面是较高的pH值增加了母液中B(OH)4-的含量,B(OH)4-与碳酸盐共沉淀造成碳酸盐中B含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卤水中Ca2+含量很高,使得碳酸钙沉淀速率变快,从而增加了碳酸盐中硼的含量。沉积碳酸钙δ11B值的结果表明,随着母液pH值的增加,碳酸钙与母液间的分馏系数增大,说明碳酸钙相对富集11B,并且随着pH值的增大,碳酸盐与母液间硼同位素分馏程度降低。碳酸钙的δ11B值与计算的人工无镁卤水的δ11B4并不平行,在高pH值条件下时有轻微偏离,偏离程度约1.1‰~3.3‰,表明pH值越高B(OH)3更容易与碳酸钙结合,导致碳酸盐δ11B值偏离了计算的δ11B4。5.盐湖碳酸盐沉积的δ11B表明,随着蒸发作用的进行,大苏干湖的pH值降低,B含量增加,沉积碳酸盐的δ11B值也随之增加,说明沉积碳酸盐的δ11B值与盐湖演化过程中的盐度可以保持一致。当水体中B含量较低时,水中只有B(OH)3和B(OH)4-两种形态,B(OH)3/B(OH)4-比值受到pH、B含量、盐度等因素的影响。当水体中B含量较高(大于290 mg/L)时水体中的多聚硼酸根离子的量不容忽视。东台吉乃尔盐湖剖面碳酸盐δ11B值范围为-14.78‰~-0.21‰,平均值为-8.33‰。碳酸盐δ11B值与B含量、Mg/Ca比值等盐度指标变化趋势一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碳酸盐δ11B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盐度指标。碳酸盐δ11B值及其它盐度指标指示了东台盐湖两次成盐期间共经历了四次淡化-浓缩过程。

冯先进[10](2020)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技术在国内矿石矿物分析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综述了2012—2019年近8年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技术在矿石矿物中的应用情况。ICP-MS应用主要集中在元素检测、同位素和同位素比值检测等方面;并对现行或即将实施的矿石矿物ICP-MS检测标准进行了介绍。全文共引用文献77篇,各类标准28项。

二、现代大型分析测试仪器系列讲座之五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大型分析测试仪器系列讲座之五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论文提纲范文)

(1)ICP-MS半开放共享管理的流程、评估及应对举措(论文提纲范文)

1 ICP-MS的原理及应用领域
    1.1 ICP-MS基本结构及技术原理
    1.2 ICP-MS的优势及前沿研究动态
2 综合训练平台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条件及现状
    2.1 教学服务需求
    2.2 科研服务需求
    2.3 社会服务需求
    2.4 管理模式与政策指引接轨
    2.5 人事结构及人才培养的全面化
3 (半)开放共享的管理流程
    3.1 传统送样模式下ICP-MS的试运行
        3.1.1 样品输入与数据输出的低效率矛盾
        3.1.2 与ICP-AES的常规化测试冲突
        3.1.3 研究性探索与应用的尴尬局面
    3.2 基于ICP-MS的半开放共享管理规划
4 管理模式利弊评估
    4.1 优势陈述
        4.1.1 教学、科研、社会需求方面
        4.1.2 政策、考核体制方面
        (1)大型仪器的高效管理。
        (2)高质量人才队伍的建设。
        (3)资源最优化布局。
        4.1.3 综合人才培养提升方面
    4.2 弊端凸显
        4.2.1 操作培训时效局限
        4.2.2 相关维护及损耗加大
        4.2.3 人员管理及安全
        4.2.4 责任归属及各项安排协调问题
5 针对存在或可能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5.1 专业实时的培训计划
    5.2 定期维护、排查,制定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
    5.3 配套门禁监控系统,管理落实到人
    5.4 严格处罚机制,加大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培养
6 结语

(2)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扩展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关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生长过程的讨论
    1.2 东昆仑山和祁连山新生代构造变形研究现状
        1.2.1 东昆仑山新生代构造变形时间和样式的研究现状
        1.2.2 祁连山新生代构造隆升时间和样式的研究现状
    1.3 选题依据和技术路线
        1.3.1 东昆仑山
        1.3.2 祁连山
    1.4 主要工作量
        1.4.1 东昆仑山新生代构造变形时间和样式的研究
        1.4.2 祁连山中中新世以来地形生长历史的研究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磷灰石(U-Th)/He低温热年代学
        2.1.1 原理
        2.1.2 年龄-高程剖面法
        2.1.3 年龄-水平剖面法
        2.1.4 实验测试流程
    2.2 物源分析方法
        2.2.1 砂岩碎屑骨架成分分析
        2.2.2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
        2.2.3 全岩Nd同位素分析
        2.2.4 碎屑锆石U-Pb地质年代学
第3章 东昆仑山(诺木洪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时间
    3.1 引言
    3.2 地质背景
    3.3 样品采集与数据组织方式
    3.4 数据结果与热史模拟
        3.4.1 数据结果
        3.4.2 热史模拟
    3.5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东昆仑山(香日德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时间和样式
    4.1 引言
    4.2 地质背景
    4.3 研究策略
    4.4 数据与解释
    4.5 讨论
        4.5.1 晚渐新世东昆仑山“掀斜”变形
        4.5.2 晚渐新世东昆仑断裂走滑运动的启动
        4.5.3 东昆仑山“掀斜”变形与东昆仑断裂活动之间的关系
第5章 东昆仑山(格尔木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时间和样式
    5.1 地质概况
    5.2 样品采集
    5.3 数据与解释
    5.4 讨论
        5.4.1 断裂活动性
        5.4.2 晚渐新世区域“掀斜”变形
第6章 南祁连山中-晚中新世地形生长
    6.1 引言
    6.2 地质背景
        6.2.1 柴达木盆地
        6.2.2 潜在物源区
    6.3 样品采集与分析
    6.4 数据结果
        6.4.1 砂岩碎屑骨架成分
        6.4.2 全岩主量元素
        6.4.3 全岩Nd同位素数据
        6.4.4 碎屑锆石U-Pb年龄数据
    6.5 数据解释与讨论
        6.5.1 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物源区变化
        6.5.2 祁连山南部中-晚中新世构造隆升
第7章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样式与生长过程
    7.1 东昆仑山构造变形几何模型
    7.2 祁连山新生代地形演化历史
    7.3 祁连山地形生长的气候效应
    7.4 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外扩展过程
    7.5 青藏高原东北缘生长模式对高原生长动力学机制的约束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基于LA-ICP-MS的锆石微区U-Pb精确定年实验流程的建立
附录2 基于物源分析重建的准噶尔盆地北部~27 Ma以来古水系演化历史及其对阿尔泰山构造隆升的约束
致谢
作者简介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中国岩矿分析测试研究进展与展望(2011—2020)(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主量元素分析
    1.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1.2 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分析
    1.3 其他仪器方法
2 微量元素分析
    2.1 全岩样品溶液ICP-MS/ICP-AES分析
    2.2 矿物样品电子探针分析
    2.3 矿物及流体包裹体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2.4 传统的样品制备和前处理方法与LA-ICP-MS的结合
    2.5 矿物微区面扫描技术
3 放射成因同位素分析
    3.1 U-Th-Pb同位素
    3.2 Rb-Sr同位素
    3.3 Sm-Nd同位素
    3.4 Lu-Hf同位素
    3.5 Re-Os同位素
4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
    4.1 分析方法
        4.1.1 质谱仪稳定性
        4.1.2 化学提纯流程
        4.1.3 质谱测量
    4.2 近期我国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进展
5 地质样品前处理技术
6 岩矿标准物质研制和定值
    6.1 微区原位同位素分析标准物质研发
    6.2 岩石地球化学标准物质的同位素组成定值
7 岩矿分析仪器及关键部件研发
    7.1 光谱仪器
        7.1.1 原子吸收光谱(AAS)仪器
        7.1.2 原子发射光谱仪器
        7.1.3 原子荧光仪器
    7.2 质谱仪器
        7.2.1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器
        7.2.2 二次离子质谱(SIMS)仪器
8 展望

(4)合金构件成分和夹杂物无损原位统计分布表征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大尺寸金属铸锻构件研究进展
        1.2.1 高温合金涡轮盘的制备工艺和材料特性概述
        1.2.2 火车车轮制备工艺和材料特性概述
    1.3 大尺寸铸锻构件成分分布表征方法概述
        1.3.1 扫描电镜&能谱法
        1.3.2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
        1.3.3 火花原位统计分布分析技术
        1.3.4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原位统计分布分析技术
        1.3.5 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1.3.6 微束X射线荧光光谱法
    1.4 大尺寸铸锻构件夹杂物表征方法概述
        1.4.1 夹杂物分类与性能概述
        1.4.2 夹杂物直接分析法
        1.4.2.1 金相显微分析法
        1.4.2.2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法
        1.4.2.3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仪
        1.4.3 夹杂物间接分析法
        1.4.3.1 物理化学相分析法
        1.4.3.2 硫印法
        1.4.3.3 热梯度分解法
        1.4.3.4 火花源原位统计分布分析技术
    1.5 研究意义与方案
        1.5.1 大尺寸构件成分与夹杂物分布表征研究意义
        1.5.2 大尺寸构件成分与夹杂物分布表征研究方案
        1.5.2.1 成分无损、原位统计分布表征方法研究
        1.5.2.2 夹杂物原位统计分布表征方法研究
        1.5.2.3 元素异常光谱信号与夹杂物分布相关性研究
第二章 实验样品与设备
    2.1 实验样品
        2.1.1 铸锻GH4096 涡轮盘成分与前处理
        2.1.2 火车车轮成分与前处理
    2.2 实验仪器
        2.2.1 微束X射线荧光光谱仪
        2.2.2 钨灯丝扫描电镜能谱仪
        2.2.3 金属原位分析仪(OPA-200)
第三章 基于微束X射线荧光光谱的大尺寸构件成分定量统计分布表征方法研究及应用
    3.1 μ-XRF面分析模式测量参数的选取
    3.2 μ-XRF定量方法的优化
    3.3 铸&锻GH4096 合金涡轮盘主量元素原位统计分布规律解析
        3.3.1 涡轮盘纵剖面各主量元素定量面分布结果
        3.3.2 涡轮盘纵剖面各主量元素原位统计分布分析结果
        3.3.3 涡轮盘纵剖面各主量元素含量线分布结果
        3.3.4 火花光谱定点分析结果
    3.4 基于微束X射线荧光光谱对三种火车车轮元素分布表征研究
    3.5 总结
第四章 基于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的大尺寸截面夹杂物的定量统计分布表征方法研究及应用
    4.1 样品取样方法
    4.2 测试参数的选取与优化
    4.3 不同工艺车轮夹杂物形貌和组成分析
        4.3.1 M车轮夹杂物组成和形貌分析
        4.3.2 T车轮夹杂物组成和形貌分析
        4.3.3 E车轮夹杂物组成和形貌分析
    4.4 三种车轮轮辋区域夹杂物原位统计分布解析
        4.4.1 车轮轮辋区域各类夹杂物的数量和面积分数
        4.4.2 车轮轮辋区域各类夹杂物粒度频度分布分析结果
        4.4.3 车轮轮辋区域各类夹杂物颗粒原位统计分布分析结果
    4.5 三种火车车轮纵剖面大区域内夹杂物原位统计分布解析
        4.5.1 车轮纵剖面不同区域内各类夹杂物颗粒数量及颗粒总面积分布规律
        4.5.2 车轮纵剖面不同区域内各类夹杂物的尺寸分布分析结果
        4.5.2.1 含铝氧化物的粒度分布统计分析结果
        4.5.2.2 条形硫化物的粒度分布统计分析结果
        4.5.2.3 球形硫化物单位面积内的粒度分布统计分析结果
        4.5.2.4 硫氧复合型夹杂物的粒度分布统计分析结果
        4.5.3 车轮纵剖面不同区域夹杂物原位统计分布分析结果
        4.5.3.1 含铝氧化物夹杂颗粒原位统计分布分析结果
        4.5.3.2 条形硫化物原位统计分布分析结果
        4.2.3.3 三种车轮球形硫化物原位统计分布分析结果
        4.5.3.4 三种车轮硫氧化物原位统计分布分析结果
    4.6 总结
第五章 大尺寸截面夹杂物分布与元素异常光谱信号相关性研究
    5.1 小区域内Mn元素异常强度信号分布与含Mn夹杂分布研究
        5.1.1 样品处理与测量区域标记
        5.1.2 标记小区域含Mn夹杂物分布与Mn元素荧光光谱信号相关性研究
    5.2 大区域内Mn元素μ-XRF高强度信号分布与含Mn夹杂分布研究
        5.2.1 样品处理与测量区域标记
        5.2.2 标记大区域含Mn夹杂物分布与Mn元素X射线信号相关性研究
    5.3 动车组车轮夹杂物分布与OPA-200 异常火花信号相关性研究
        5.3.1 样品处理与分析条件的选取
        5.3.2 定量校准曲线的绘制
        5.3.3 车轮夹杂物分布与元素平均含量相关性统计结果
        5.3.4 各类夹杂物分布与相关元素异常火花信号统计结果
    5.4 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技术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论文期间发表的文章及专利和获奖情况
致谢

(5)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高校仪器分析实验课的机遇和挑战
    1.1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
    1.2 传统教学方式面临的挑战
        1.2.1 以学院为教学平台的仪器资源有限
        1.2.2 实践比重少影响教学成效
        1.2.3 考核方式单一
2 仪器分析实验课探索
    2.1 课程设置及简介
    2.2 实验教学大纲
        2.2.1 实验原理
        2.2.2 实验目的
        2.2.3 实验内容
        2.2.4 实验流程
3 教学实例
    3.1 仪器和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质谱条件
        3.2.2 标准溶液配制
        3.2.3 微波消解样品前处理
        3.2.4 进样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标准曲线和线性相关系数
        3.3.2 检出限
        3.3.3 实验结果
        3.3.4 教学效果
4 结语

(6)基于痕量元素特征的铁矿石产地溯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铁矿石资源概况
        1.1.1 全球铁矿石资源现状
        1.1.2 我国铁矿石进口现状
        1.1.3 铁矿石的检验管理
    1.2 燃烧炉-离子色谱技术
        1.2.1 仪器原理及技术特点
        1.2.2 样品前处理及应用
    1.3 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
        1.3.1 仪器构成及工作原理
        1.3.2 技术特点
        1.3.3 样品前处理
        1.3.4 地质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1.4 基于痕量元素特征的产地溯源应用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创新点
        1.5.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燃烧炉-离子色谱法测定铁矿石中氟、氯含量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及工作条件
        2.2.2 主要试剂
        2.2.3 标准样品及实际样品
    2.3 实验方法
        2.3.1 燃烧炉-离子色谱法
        2.3.2 水蒸气蒸馏-离子色谱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进样条件探究
        2.4.2 燃烧条件探究
        2.4.3 称样量探究
        2.4.4 吸收液选择
    2.5 分析方法评价
        2.5.1 线性及线性范围
        2.5.2 方法检出限
        2.5.3 方法精密度及准确度
        2.5.4 方法间比较
    2.6 结语
第三章 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铁矿石中33 种痕量元素含量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工作条件
        3.2.2 标准溶液及试剂
        3.2.3 标准样品及实际样品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前处理
        3.3.2 样品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元素同位素及分辨率选择
        3.4.2 线性及线性范围
        3.4.3 方法检出限
        3.4.4 方法精密度及准确度
    3.5 结语
第四章 基于痕量元素特征的铁矿石产地溯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及工作条件
        4.2.2 铁矿石中氟、氯含量测定
        4.2.3 铁矿石中33 种微量及痕量元素含量测定
        4.2.4 算法描述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氟、氯元素特征分析
        4.3.2 品牌铁矿石中特征元素分析
        4.3.3 结合判别分析对品牌铁矿石产地溯源模型的建立
    4.4 结语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7)微束分析测试技术十年(2011~2020)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电子束相关技术
    1.1 电子探针
        1.1.1 矿物微量元素分析
        1.1.2 矿物/玻璃Fe3+分析
        1.1.3 超轻元素(Be、B)分析
        1.1.4 仪器硬件的发展
        1.1.5 展望
    1.2 扫描电镜
        1.2.1 低真空分辨率提升
        1.2.2 原位微观实时观测技术
        1.2.3 多种成像技术集成
        1.2.4 展望
    1.3 透射电镜
        1.3.1 发展历史与最新进展
        1.3.2 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
        1.3.3 应用前景和建议
2 离子束相关技术
    2.1 大型离子探针
        2.1.1 含U-Th矿物定年
        2.1.2 稳定同位素分析
        2.1.3 低含量挥发分等分析方法
        2.1.4 标准物质
    2.2 纳米离子探针
        2.2.1 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分析
        2.2.2 稳定同位素分析
        2.2.3 图像算法优化和多技术联用
    2.3 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
        2.3.1 仪器构成
        2.3.2 数据处理及信息提取
        2.3.3 分析技术进展与展望
3 激光束相关技术
    3.1 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
        3.1.1 在元素分析中的应用
        3.1.2 在副矿物U-Pb定年中的应用
        3.1.3 在同位素分析中的应用
        3.1.4 在单个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3.2 激光诱导原子探针
        3.2.1 原子探针技术发展简史
        3.2.2 原子探针技术特点
        3.2.3 原子探针当前应用
        3.2.4 展望
4 微光束相关技术
    4.1 显微红外光谱
        4.1.1 微量结构水定量技术
        4.1.2 高温高压原位测试技术
        4.1.3 空间分辨率提升技术
        (1)同步辐射光源:
        (2)光热诱导共振技术:
        (3)散射式扫描近场显微成像技术:
        4.1.4 展望
    4.2 同步辐射
        4.2.1 同步辐射发展历史与最新进展
        4.2.2 同步辐射相关技术及其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
        4.2.3 我国同步辐射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
5 结语

(8)与弱分异氧化型Ⅰ型花岗质岩有关的钨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以皖南竹溪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科学问题
        1.2.1 钨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钨岩浆的形成机制
        1.2.2 S型、A型、I型花岗质岩石与钨成矿作用
        1.2.3 矽卡岩型钨矿的研究现状
        1.2.4 江南钨矿带东部与弱分异I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W-Mo矿床研究现状
        1.2.5 皖南竹溪岭W-Mo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2.6 存在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6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区域构造演化
        2.2.2 褶皱
        2.2.3 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特点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2.1 褶皱构造
        3.2.2 断裂构造
    3.3 岩浆岩及岩相学特征
    3.4 矿体特征
    3.5 矿石矿物特征
    3.6 矿化蚀变分带
        3.6.1 蚀变分带
        3.6.2 矿化分带
    3.7 矿化阶段划分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岩作用研究
    4.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1 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4.1.2 全岩Sr-Nd同位素
        4.1.3 锆石Lu-Hf同位素
        4.1.4 锆石微量元素
    4.2 岩石分异程度
    4.3 岩石成因类型
    4.4 成岩时代
    4.5 成岩条件
        4.5.1 角闪石、黑云母矿物学、矿物化学特征
        4.5.2 温度
        4.5.3 压力和深度
        4.5.4 氧逸度
    4.6 成岩作用机制
        4.6.1 寄主花岗闪长岩的成因
        4.6.2 MME的成因
        4.6.3 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成因机制
    4.7 成岩物质来源
    4.8 成岩模型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成矿作用研究
    5.1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5.1.1 石榴子石显微结构
        5.1.2 石榴子石主量元素特征
        5.1.3 石榴子石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
        5.1.4 石榴子石生长模式
        5.1.5 辉石
        5.1.6 角闪石类
        5.1.7 绿帘石
        5.1.8 硅灰石
    5.2 白钨矿特征及对成矿过程的指示
        5.2.1 白钨矿矿物学特征
        5.2.2 白钨矿矿物化学特征
        5.2.3 成矿过程的示踪
    5.3 W的成矿作用过程
    5.4 成矿时代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与I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W(Mo)矿床成岩成矿机制及地球动力学背景初探
    6.1 与I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W(Mo)矿床时空分布
        6.1.1 江南钨矿带东缘W-Mo矿床成岩成矿时限
        6.1.2 全球典型与I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W(Mo)矿床时空分布特征
    6.2 全球典型与I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钨矿床的岩体特征
        6.2.1 高分异I型花岗质岩特征
        6.2.2 弱分异还原型I型花岗质岩特征
        6.2.3 弱分异氧化型I型花岗质岩特征
    6.3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初探
        6.3.1 江南钨矿带东缘W-Mo矿床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研究
        6.3.2 全球典型与I型花岗质岩石有关W(Mo)矿床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初探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有待研究的科学问题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盐湖碳酸盐硼同位素分析方法优化及其在东台吉乃尔盐湖剖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硼的地球化学性质概述
        1.1.1 硼的基本性质
        1.1.2 硼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1.1.3 硼的地球化学循环
    1.2 硼同位素的研究现状
        1.2.1 硼同位素的基本性质
        1.2.2 不同地质体中的δ~(11)B值
    1.3 选题背景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硼的提取、分离、纯化及δ~(11)B值的质谱测定方法
    2.1 引言
    2.2 硼的提取、分离和纯化
        2.2.1 固体样品的分解
        2.2.2 硼的分离和纯化
    2.3 B浓度的测定
    2.4 δ~(11)B值的质谱测定方法
        2.4.1 热电离质谱法(TIMS)
        2.4.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2.4.3 二次离子质谱法(SIMS)
第3章 不同溶剂对碳酸盐组分硼的提取及对δ~(11)B值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盐湖沉积物的成分分析
        3.2.3 样品中的水溶性成分分离过程
        3.2.4 不同溶剂对沉积物碳酸盐组分中硼的提取过程
        3.2.5 沉积物硼的离子交换分离
        3.2.6 沉积物δ~(11)B值的测定
    3.3 不同溶剂溶解沉积物后不溶物残渣的成分分析
    3.4 不同溶剂对白云石标准样品及石膏试剂的溶解实验
    3.5 不同溶剂对沉积物样品Y19提取出的B含量以及δ~(11)B值
    3.6 方法重复性实验
    3.7 小结
第4章 络合剂及微升华法用于样品前处理过程中干扰的消除
    4.1 引言
    4.2 仪器与试剂
    4.3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用于前处理过程中沉淀的消除
        4.3.1 沉积物样品硼的提取
        4.3.2 离子交换过程
        4.3.3 样品δ~(11)B值的测定
        4.3.4 加入EDTA-2Na后 NIST SRM951 中硼的回收率
        4.3.5 分离过程中硼的分馏
        4.3.6 加入EDTA-2Na对天然碳酸盐沉积物硼同位素的影响
    4.4 离子交换与微升华联用消除残留EDTA-2Na对硼同位素测定的影响
        4.4.1 微升华实验装置及微升华过程
        4.4.2 微升华对EDTA-2Na的去除效果
        4.4.3 离子交换与微升华联用对NIST SRM951 硼回收率和δ~(11)B值的影响
        4.4.4 离子交换与微升华联用对实际样品硼的回收率和δ~(11)B值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不同pH值条件下人工无镁卤水无机碳酸盐沉积实验
    5.1 引言
    5.2 实验与方法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人工无镁卤水的配制
        5.2.3 实验装置
        5.2.4 实验过程
        5.2.5 样品中硼的分离纯化
        5.2.6 合成无机碳酸盐δ~(11)B值质谱测定
    5.3 沉积物的成分
    5.4 合成碳酸钙沉积的化学组成
    5.5 合成碳酸钙的δ~(11)B值
    5.6 小结
第6章 东台吉乃尔盐湖剖面中碳酸盐的δ~(11)B值
    6.1 引言
    6.2 研究区概况
    6.3 样品的采集
    6.4 样品的前处理
        6.4.1 样品的成分分析
        6.4.2 样品的预处理
        6.4.3 样品中硼的分离纯化
        6.4.4 东台剖面碳酸盐质谱测定
    6.5 东台剖面矿物组成特征
    6.6 东台剖面碳酸盐的B含量及δ~(11)B值特征
    6.7 东台剖面碳酸盐δ~(11)B值与其它盐度指标对东台盐湖盐度的指示
    6.8 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技术在国内矿石矿物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在元素检测中的应用
    1.1 稀土元素检测
    1.2 稀有稀散元素检测
    1.3 贵金属元素检测
    1.4 稀有难熔金属元素检测
    1.5 放射性元素检测
    1.6 其他元素检测
2 同位素分析及其在地质年代学中的应用
3 现行有关标准
    3.1 国家标准
    3.2 行业标准
    3.3 地方标准
4 结语

四、现代大型分析测试仪器系列讲座之五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论文参考文献)

  • [1]ICP-MS半开放共享管理的流程、评估及应对举措[J]. 王春霞,齐悦,杨凤. 实验室科学, 2021(03)
  • [2]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扩展过程[D]. 李朝鹏.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21
  • [3]中国岩矿分析测试研究进展与展望(2011—2020)[J]. 刘勇胜,屈文俊,漆亮,袁洪林,黄方,杨岳衡,胡兆初,朱振利,张文.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1(03)
  • [4]合金构件成分和夹杂物无损原位统计分布表征方法研究及应用[D]. 彭涯. 钢铁研究总院, 2021(01)
  • [5]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的实践[J]. 王意,邓小娟,刘洋,丁国生.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1(01)
  • [6]基于痕量元素特征的铁矿石产地溯源研究[D]. 李彤. 东华大学, 2021(01)
  • [7]微束分析测试技术十年(2011~2020)进展与展望[J]. 陈意,胡兆初,贾丽辉,李金华,李秋立,李晓光,李展平,龙涛,唐旭,王建,夏小平,杨蔚,原江燕,张迪,李献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1(01)
  • [8]与弱分异氧化型Ⅰ型花岗质岩有关的钨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以皖南竹溪岭为例[D]. 孔志岗. 长安大学, 2020
  • [9]盐湖碳酸盐硼同位素分析方法优化及其在东台吉乃尔盐湖剖面中的应用[D]. 杨剑.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0(04)
  • [1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技术在国内矿石矿物分析中的应用[J]. 冯先进. 冶金分析, 2020(06)

标签:;  ;  ;  ;  

现代大型分析检测仪器​​系列第五讲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