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竹太阳酒的开发与生产

营养竹太阳酒的开发与生产

一、营养型竹荪酒的开发和生产(论文文献综述)

梁亚丽[1](2020)在《红托竹荪各部位营养与风味成分及鲜浆复合面条品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竹荪(Dictyophora),作为一类珍贵的食药真菌,因其营养丰富,香味浓郁,被誉为“菌中皇后”、“雪裙仙子”,自古就被列为“草八珍”之一。我国可食用的竹荪仅4种,尤以贵州织金的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呈味清香,品质最佳,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多糖等多种营养功能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肿瘤、抑菌防腐等功效。目前,食用红托竹荪多为干制子实体(含菌盖、菌柄菌裙),不仅存在传统燃煤干燥方式的安全隐患,而且废弃菌托增值利用及竹荪蛋精深加工均属空白。因此,本论文对比分析红托竹荪及竹荪蛋各部位的营养与风味成分,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对其品质的影响,同时以红托竹荪菌托或竹荪蛋鲜浆为辅料,通过最适添加量筛选,研制菌托或竹蛋复合的普通面条及薏米面条,并剖析其抗氧化能力及淀粉消化特性。主要结论如下:1、红托竹荪子实体及竹荪蛋各部位主要成分分布表明,总体呈现低脂肪、高蛋白的营养特点(分别为0.40~1.52%和13.89~27.66%),富含多糖、三萜、多酚等生物活性物质(8.2~21.47%、3.80~7.42%和1.03~4.92 mg GAE/g DW);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在5.13~18.18 mg/g,且均以谷氨酸含量为高(1.34~4.86 mg/g);对比等量鲜竹荪子实体和竹荪蛋营养功能成分,食用竹荪蛋可全营养利用;废弃菌托营养损失率为16.41%~38.93%,可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从红托竹荪子实体各部位中共鉴定出91种挥发性物质,竹荪蛋各部位中共鉴定出96种挥发性物质,分别有醇类、酮类、烷烃类、酯类、醛类、吡嗪类和其他化合物,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为23.15~46.73%。竹荪蛋各部位挥发性化合物种类较竹荪子实体各部位更为丰富。2、不同干燥方式对红托竹荪及竹荪蛋品质影响研究表明,真空冷冻干燥竹荪复水性能最好,色泽最优,褐变程度小,主要营养功能成分保留率最高(73.58%~96.41%),但三萜保留率低于热泵干燥和真空微波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竹荪蛋复水性能和色泽为最优,多糖、VB2保留率显着高于热泵干燥和真空微波干燥,粗脂肪、粗蛋白和三萜含量与热泵干燥接近。干燥后竹荪蛋黄酮含量均高于新鲜竹荪蛋,尤以热泵干燥最高(3.13mg RE/g DW)。干燥后竹荪及竹荪蛋总游离氨基酸(14.83~18.18 mg/g和7.33~8.49 mg/g)显着增加,均为真空冷冻干燥最高。综上比较品质及经济效益,热泵干燥是较理想的干燥方式。3、菌托或竹蛋鲜浆添加量对面条品质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菌托或竹蛋鲜浆添加量的增加,面条的L值和b*值降低,a*值和△E值增加,蒸煮断条率无变化(0.00%),吸水率和膨胀率显着增加,菌托、竹蛋面条蒸煮损失率先降低后增加,菌托薏米面条、竹蛋薏米面条则呈现降低的趋势;面条的硬度、胶着性、咀嚼性、最大剪切力等质构特性均低于对照,感官品质总分先增加后降低,在5%~15%之间感官总分较高;面条微观结构更加致密,淀粉颗粒间间隙减小。整体而言,添加菌托和竹蛋浆料后,面条的品质得以改善,分别10%和15%添加量最为适宜,为开发营养功能型保健面条提供科学依据。4、以小麦面条和薏米面条为对照,对优选10%和15%添加量的菌托面条、竹蛋面条、菌托薏米面条、竹蛋薏米面条进行营养功能性评价,结果表明:面条的多酚和多糖含量、抗氧化能力均高于对照,且添加量越高,抗氧化能力越强。同等添加量的菌托面条与竹蛋面条、菌托薏米面与竹蛋薏米面抗氧化能力差异不显着(P<0.05),但菌托薏米面条和竹蛋薏米面条抗氧化性明显优于菌托和竹蛋面条;总淀粉和快消化淀粉含量降低,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增加;淀粉水解率曲线显示,与对照相比,面条淀粉水解率均降低,菌托面与竹蛋面、菌托薏米面与竹蛋薏米面间淀粉水解率较为接近。综上,添加菌托和竹蛋鲜浆可提高面条的抗氧化能力和降低淀粉消化性,且与薏米复配后,综合品质得以强化。

李超[2](2019)在《承德及周边地区野生菌采集鉴定及生物学活性分析》文中提出本论文是以野生食用菌为研究对象,对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迁西县、三个区域采集的野生菌进行鉴定和生物学活性物质测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野外采集并拍照记录12株野生菌,对12株野生菌进行传统的形态学鉴定,结果如下:chengde1为墨汁鬼伞(Coprinopsis atramentaria);chengde2为血红密孔菌(Trametes coccinea);chengde3和weichang2为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weichang1为强壮齿耳菌(Steccherinum robustius);weichang3为网纹马勃(Lycoperdon perlatum Pers);weichang4为珊瑚菌(Ramaria botrytoides);weichang5为木蹄层孔菌(Pyropolyporus fomentarius);weichang6为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 Imai);weichang7与qianxi1均为牛肝菌(Boletus);qianxi2为粉托鬼笔(Phallus hadriani)。(2)对采集的12株野生菌进行组织分离,分离得到了10株野生菌的菌丝体,菌丝生长速度测定结果表明,chengde1、chengde2、chengde3、weichang2、weichang1、qianxi2菌丝生长强壮且速度较快。(3)对菌丝长势好的6株野生菌的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序列结果与NCBI数据库进行比对,通过贝叶斯建树方法利用MAFFT、Mrmodeltest2.3、Mrbayes v2.3等软件进行分子鉴定,得到结果如下:chengde1与Coprinopsis atramentaria序列一致性为99.82%,且与Coprinopsis atramentaria聚为一支,节点支持率为100%,从而判定chengde1为墨汁鬼伞(Coprinopsis atramentaria)。Chengde2与Pycnoporus coccineus序列一致性为100%,且与Pycnoporus coccineus聚为一支,节点支持率为100%,从而判定chengde2为血红密孔菌(Pycnoporus coccineus)。Chengde3与Trametes versicolor序列一致性为99.66%,且与Trametes versicolor聚为一支,节点支持率为100%,从而判定chengde3为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Weichang2与Trametes versicolor序列一致性为94.86%,且与chengde3和Trametes versicolor聚为一支,节点支持率为100%,从而判定weichang2为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weichang1与Steccherinum robustius序列一致性为95.17%,且与Steccherinum robustius聚为一支,节点支持率为100%,从而判定weichang1为齿耳菌(Steccherinum robustius)。qiaanxi2与Phallus hadriani序列一致性为99.37%,且与Phallus hadriani聚为一支,节点支持率为100%,从而判定qianxi2为粉托鬼笔(Phallus hadriani)。(4)对6株已经确定种属的野生菌进行生物学活性分析,用ABTS为底物方法测定漆酶含量,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蛋白含量,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可溶性蛋白含量,苯酚硫酸法测定粗多糖含量,琼脂扩散纸片法测定抗菌活性。结果如下:野生菌chengde1、chengde2、chengde3、weichang2、weichang1、qianxi2的漆酶含量分别是54.92 U/mL、45.61 U/mL、345 U/mL、187.03 U/mL、414.87 U/mL、36.91U/mL。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7.2%、18.52%、21.29%、24.79%、19.1%、7%。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是0.49 mg/100g、5.58 mg/100g、4.73 mg/100g、3.53 mg/100g、4.1 mg/100g、11.25 mg/100g、粗多糖含量分别为1.9%、3.67%、2.4%、2.47%、2.78%、3.46%。抗菌活性结果显示,6株野生菌对大肠杆菌、金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沙门氏菌四种指示菌均没有检测到抗菌作用。

张彬[3](2019)在《基于竹文化背景的金寨南山雅苑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竹文化底蕴和领先于世界的竹类研究、培育和开发技术使得现代中国竹文化园林景观既具有中华传统竹文化的韵味又有科技感和时代感,且在世界竹文化园林景观中别具一格。目前我国有大量记述中国竹文化、竹文化与园林景观方面的书籍和文献,但是对于中国传统竹文化园林景观与现代竹文化园林景观分类解析的资料比较少。本文从竹精神文化和竹物质文化的角度,研究分析了竹精神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竹文化园林景观的表达上的共性,竹物质文化在传统竹文化园林景观上的应用方式,竹物质文化在现代竹文化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方式,传统与现代竹文化园林景观竹物质文化表现在竹材材性上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竹文化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理论和原则。本文还调查研究了金寨县的红色文化、自然环境、资源状况、竹产业发展情况和金寨县青山镇项目基址的实际地理、水文、植被、人文等信息,分析了青山镇南山旅游资源,游客参与性活动。将研究结果结合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方法运用到实际项目金寨县南山雅苑景观设计中去。南山雅苑围绕“龙祥竹韵”的设计主题和“一路”、“一片”、“五点”的景观结构来设计金寨县青山镇南山竹文化景观,南山雅苑并联合周边的农业娱乐活动,以竹文化旅游带动青山镇的竹产业、竹文化旅游业及其他农副产业的发展。

罗雪[4](2019)在《鲜竹在清香型大曲酒酿造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为减轻糠壳给酒体带来的异杂味,同时增加竹子特有的风味成分,本论文以鲜竹替代糠壳作为辅料进行固态白酒酿造来制备清香型大曲酒。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发酵工艺参数。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大曲清香型竹酒酒醅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并与传统清香型大曲酒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 S)对比分析传统清香型大曲酒与竹酒挥发性风味成分,并比较鲜竹与竹酒的共有成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发酵工艺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各个发酵工艺参数峰值:鲜竹添加量(占辅料百分比)50%、鲜竹粉碎度23 mm2、辅料用量(占原粮百分比)15%。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以鲜竹添加量(占辅料百分比)、鲜竹粉碎度、辅料用量(占原粮百分比)为自变量,出酒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 en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确定最佳发酵工艺参数:鲜竹添加量47.65%,鲜竹粉碎度2.71 mm2,辅料用量15.03%,得到出酒率为37.10±0.41%。(2)探究K酒醅(清香型大曲酒二茬发酵酒醅)、Z酒醅(大曲清香型竹酒二茬发酵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鲜竹部分替代糠壳用于清香型大曲酒酿造,丰富了酒醅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也有较大的影响。Z酒醅发酵过程中的优势细菌(相对丰度>1%):克罗彭斯特菌属Kroppenstedtia、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枝芽孢杆菌属VirgiBacill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片球菌属Pediococcus、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优势真菌(相对丰度>1%):酵母菌属Saccharomyc es、曲霉属Aspergillus、假丝酵母属Candida、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未分类酵母unclassifiedSaccharomycetales、根霉菌属R hizopus。K酒醅、Z酒醅发酵过程中差异性显着(p<0.05)的细菌有假杆菌属Fal siBacillus、Pseudocitrobacter、克罗彭斯特菌属Kroppenstedtia,真菌有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小囊菌属Microascus。(3)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了鲜竹、K1(清香型大曲酒大茬酒样)、K2(清香型大曲酒二茬酒样)、Z1(大曲清香型竹酒大茬酒样)、Z2(大曲清香型竹酒二茬酒样)挥发性风味成分,并进行对比分析。K1挥发性风味成分共检测出22种,Z1共检测出35种;K2挥发性风味成分共检测出18种,Z2共检测出32种。结果表明,鲜竹作为辅料部分替代糠壳丰富了白酒挥发性风味成分种类。通过专业人员感官评价,发现添加了鲜竹的白酒具有明显的竹子清香感,说明鲜竹的添加能够增加酒体的竹子特有的清香。2-甲基萘为鲜竹与Z1的特有风味成分。鲜竹与Z2的共有成分有以下7种:乳酸乙酯、癸酸乙酯、月桂酸乙酯、壬酸乙酯、十四酸乙酯、十五酸乙酯、异戊醇。但这7种成分均在K2中检测出来,因此不能说明这7种成分为鲜竹带入酒体中的特有成分。但结合感官评价,Z2具有明显的竹子清香感,说明鲜竹替代糠壳在发酵过程可能发生物理过程或化学变化产生不同的中间代谢产物或终产物,以致影响酒体挥发性风味成分种类。

张江诗琴[5](2017)在《益阳竹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益阳市经济发展水平跟其他地区比起来并不高,但竹文化资源丰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竹文化产业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推进低碳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研究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经济、文化和技术环境。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居民和旅游者需求。益阳竹文化产品主要有民俗表演型、节庆参与型、竹文化旅游型、实物型等四种类型。益阳竹文化产品的组合与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开发过程相对复杂,要考虑政府、媒体、公众、产业本身等多方面的因素。益阳市竹文化产业的行业构成以竹民俗表演业、竹节庆会展业、竹文化旅游业、竹工艺品制造业为主,产业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市场机制,但政府主导的特点非常明显,并与旅游业联动发展。益阳竹文化产业建立了多种集资和融资渠道,使竹文化企业利用已有资产收益能够实现滚动发展。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竹文化产业发展层次较低,竹文化产品缺乏创意,竹文化专业人才短缺等。因此,必须加强竹文化产业内涵建设,不断优化竹文化产业结构,加快实现竹工艺产品的创意转向,推进竹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实现益阳竹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曹萌[6](2014)在《棘托竹荪菌盖蛋白提取工艺及其成分与功能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棘托竹荪菌盖为材料,围绕竹荪菌盖蛋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包括营养评价、蛋白提取条件优化和抗氧化活性等方面。课题内容及结果如下:(1)棘托竹荪菌盖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采用国标及国际通用营养价值评定方法系统测定了棘托竹荪菌盖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并与金针菇、滑菇、杏鲍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棘托竹荪菌盖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占其氨基酸总量的41.32%,其蛋白质的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生物价(BV)、营养指数(NI)、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AA)分别为65.71、54.24、76.58、71.77、29.05、73.18。检测表明,棘托竹荪菌盖的营养价值均高于金针菇、滑菇、杏鲍菇。(2)棘托竹荪菌盖蛋白提取及分析。试验比较了奥斯本法(OSB)与直接碱提法(DIR)提取棘托竹荪菌盖蛋白的效果。结果发现OSB法虽然总蛋白提取率高,但是提取成本较碱提法高四倍以上。为此,综合考虑采用DIR法提取菌盖蛋白。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DIR法提取条件,用SDS-PAGE测定所提取蛋白的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提取时间和pH是影响竹荪菌盖蛋白提取的主要因素,其最佳提取条件为pH 8.0,提取时间2.5 h,提取温度55℃,提取率达57.07%,提取的竹荪菌盖主要蛋白分子量为16 kDa和38 kDa。(3)酶法水解棘托竹荪菌盖工艺研究。利用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对棘托竹荪菌盖蛋白进行酶解。试验显示,木瓜蛋白酶对菌盖蛋白酶解效果优于胃蛋白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确定木瓜蛋白酶水解棘托竹荪菌盖最佳条件,用Tricine-SDS-PAGE测定酶解后蛋白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水解棘托竹荪菌盖最佳酶解条件为:pH 7.5,时间4.0 h,提取温度45℃,酶加入量1.50%,提取温度和pH是影响竹荪菌盖蛋白酶解的主要因素。棘托竹荪菌盖在该条件下蛋白提取得为率64.05%。酶解后蛋白分子量分布为5.8~30 kDa,其主要蛋白分子量为18 kDa。(4)棘托竹荪菌盖蛋白干燥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采用喷雾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对不同处理方式获得的菌盖蛋白提取液进行干燥,利用多种自由基系统评价不同蛋白粉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酶解冻干蛋白粉抗氧化能力最强,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能力及较明显的还原力。

杨凯[7](2013)在《我国区域品牌传播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贵州“织金竹荪”品牌为个案》文中指出区域品牌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许多省份都提出了利用区域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而在现代社会,产业的发展要靠品牌来推动。本文首先回顾了“织金竹荪”发展的大致历程,进而对“织金竹荪”品牌的品牌创建和品牌传播做了分析。就品牌创建方面而言,“织金竹荪”属于政府主导型品牌创建模式。不过,“织金竹荪”已经有一定的品牌基础,政府应逐渐从主导地位中退下来,让位于当地企业和行业协会;从品牌传播方面来说,“织金竹荪”在品牌发展的过程中所用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公关传播、人际传播、技术扩散传播和销售传播等四种模式。其次,对“织金竹荪”在发展中所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最后,试图通过对品牌理论的梳理,参照“织金竹荪”品牌,进而为我国区域品牌的发展献计献策。

邹青青[8](2013)在《热反应肉味香精中单糖降解形成氯丙醇及新产品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氯丙醇是在食品中存在的一类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如致癌,其中以3-氯-1,2-丙二醇(3-MCPD)在食品中含量最大。对肉味香精中3-MCPD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肉味香精的安全生产和香料香精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单糖模型反应来研究3-MCPD的形成机理,同时还考察了肉味香精中3-MCPD形成的影响因素,在此研究基础上对竹荪肉味香精进行了开发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通过建立“单糖+氯化钠+水”的模型热反应,研究了3-MCPD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六种单糖与氯化钠都能反应生成3-MCPD,其中以核糖模型反应产物中的含量最大(30.604μg/kg),其次是木糖、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和果糖。通过“葡萄糖+氯化钠+水”的模型研究,发现温度对3-MCPD的形成影响最大,其次是氯化钠、时间和葡萄糖。通过对“氨基酸+葡萄糖+氯化钠+水”模型进行研究,发现不同氨基酸对3-MCPD的形成影响不同,精氨酸、组氨酸等可以促使体系3-MCPD的形成,而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使其减小,苯丙氨酸则影响不大。通过对“葡萄糖+氯化钠+水”模型反应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含量最大是5-羟甲基糠醛,其次是糠醛和2,5-二甲酰基呋喃。(2)对肉味香精中四种氯丙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肉味香精中的氯丙醇主要是3-MCPD;对香精原料中的3-MCPD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料、酵母浸膏、牛骨素、HVP、1:1牛肉酶解物这几种原料均含有一定量3-MCPD;对肉味香精中非氨基酸源及氨基酸源对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非氨基酸源中油脂、氯化钠、时间、温度、木糖和牛油对3-MCPD的产生量影响明显,葡萄糖、复合料和pH对3-MCPD的产生量影响不大;氨基酸源中牛肉酶解物、HVP、酵母浸膏、半胱氨酸、谷氨酸和VB1对3-MCPD的产生量影响明显,而牛骨素、甘氨酸和丙氨酸对3-MCPD的产生量影响不大。(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牛肉香精新产品进行了开发,得到了牛肉风味浓郁、特征风味好、氯丙醇含量较低的竹荪牛肉香精,其3-MCPD含量为2.910μg/kg,远低于欧盟规定的3-MCPD的限量值(20μg/kg)。采用同时蒸馏萃取结合GC-MS、GC-O对竹荪牛肉香精风味进行分析,从中鉴定出171种化合物,其中有33种特征香味成分。采用常温保温试验,对竹荪牛肉香精保鲜期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香精保鲜期为79天,通过电子鼻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分析,其辨别率为0.979。

杨凯,孙亮全[9](2013)在《“织金竹荪”品牌现状之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分析"织金竹荪"品牌传播的方式及品牌创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状大该区域品牌必须加强建设六大工程,对发展"织金竹荪"所依托的实体项目提出了建议和具体开发方案。

黄明泉[10](2012)在《热反应肉味香精中氯丙醇的形成与新产品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氯丙醇是国际公认的食品污染物,具有肾脏毒性、肝脏毒性及致癌作用,其中以氯丙醇(3-chloropropandiol,3-MCPD)含量及毒性最大。对热反应肉味香精中的氯丙醇进行研究对肉味香精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通过一系列模型热反应,对肉味香精中3-MCPD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对竹荪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并以竹荪为原料对肉味香精的制备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参照文献,建立了3-MCPD的检测方法,并对5个不同厂家生产的HVP液和2个厂家的20种肉味香精中的3-MCPD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HVP液中的3-MCPD含量差距较大,含量最高为0.5887mg/kg,最低的0.0050mg/kg;在20种肉味香精的检测中,十九种都含有3-MCPD,总体上差别也较大,含量最高达0.5087mg/kg。(2)通过三油酸甘油酯、三硬脂酸甘油酯分别与NaCl进行模型热反应,对NaCl用量、甘油三酯用量、反应温度和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和甘油三酯浓度增大都会促进3-MCPD的生成,而高浓度NaCl则可使3-MCPD含量降低;反应时间对3-MCPD生成的影响较复杂,不同的甘油酯差别较大。(3)通过牛脂与NaCl的热反应模型,考察了原料用量、反应温度和时间对3-MCPD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3-MCPD的生成产生影响较大,当高于140℃时可以极大地促进3-MCPD的生成;高浓度NaCl也会使3-MCPD含量降低;随牛脂用量增加,3-MCPD含量的增加;随着反应时间延长,3-MCPD含量先下降后上升。(4)以牛脂的模型反应为例,还考察了还原糖和氨基酸的种类、用量对3-MCPD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能增加3-MCPD含量,核糖和木糖有轻微降低作用,半乳糖、甘露糖、果糖有显着的降低作用,且随用量的增加降低作用增强;赖氨酸、脯氨酸及苏氨酸对3-MCPD的生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谷氨酸、半胱氨酸、丙氨酸、色氨酸对3-MCPD的有显着的降低作用,且随氨基酸用量的增加,脯氨酸的促进作用较大,谷氨酸、色氨酸及半胱氨酸用量足够大时检测不到3-MCPD。(5)通过“葡萄糖+NaCl”的模型热反应研究,可知四个因素对3-MCPD含量影响大小的次序为:温度>氯化钠用量>时间>葡萄糖用量;随着氯化钠用量的增加,模型反应产物中3-MCPD的含量是先下降,后上升;随着温度的上升和反应时间的延长,模型反应产物中3-MCPD的含量不断增加;葡萄糖用量基本上没有影响。通过“葡萄糖+NaCl+氨基酸”模型反应研究,发现不同氨基酸由于酸碱性的不同对葡萄糖裂解产生3-MCPD的影响不同,基本上酸性氨基酸可降低3-MCPD的含量,碱性氨基酸增加3-MCPD的含量,中性氨基酸对3-MCPD的形成没有影响。通过“单糖+NaCl”模型热反应研究,发现六种单糖都能裂解后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丙醇,其中以核糖和木糖生成量最多,产生3-MCPD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核糖>木糖>>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果糖。结合上述三种模型,对糖裂解生成3-MCPD的机理进行了推导。(6)通过对肉味香精原料各个原料中3-MCPD的检测分析,以及对“油脂+氯化钠”和“单糖+氯化钠”两种模型中3-MCPD的研究,可知肉味香精中3-MCPD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原料引入,如辛香料、酵母抽提物等;二是由油脂的水解产物与氯化钠反应生成;三是由单糖的降解产物与氯化钠反应生成。(7)通过对热反应牛肉香精中各种原料和反应条件的研究,可知牛骨素、甘氨酸、丙氨酸、酵母抽提物(酵母浸膏)、半胱氨酸、辛香料和葡萄糖等对牛肉香精中3-MCPD含量的影响较小或基本不影响;牛肉酶解物、HVP液、谷氨酸和木糖对香精中3-MCPD含量的影响比较复杂,为降低3-MCPD的含量,在香精配方中较佳的用量依次为牛肉酶解物30%55%、HVP液10%15%、谷氨酸0.20%、木糖0.50%;VB1、NaCl和牛油会促进3-MCPD的生成,尽可能少用;反应温度对香精中3-MCPD的影响很大,时间次之,pH值较小,合适的反应温度是110℃以下,时间小于2h,pH值以香精的风味来选择。(8)采用同时蒸馏萃取,结合气质联机对短裙竹荪、长裙竹荪、红托竹荪、棘托竹荪以及棘托竹荪蛋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短裙竹荪中共计鉴定出13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含量较大的成分有十四碳内酯、Albaflavenone,等;从长裙竹荪中共鉴定出11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含量较大的成分有Albaflavenone、雪松烯、亚油酸,等;从棘托竹荪中共鉴定出6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含量较大的成分有十四碳内酯、苯乙醛等;从红托竹荪和棘托竹荪蛋中分别共鉴定出108和9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主要成分都是长链脂肪酸。(9)采用AEDA法,用嗅闻仪GC-O,对红托竹荪和棘托竹荪蛋的特征香味成分进行了分析。红托竹荪中共有22种活性香味成分被鉴定出来,芳香稀释因子在1-27之间,其中有7种特征香成分,其FD值在3-27之间,分别是2,3-戊二酮(FD27),乙酸(FD27),2-甲基丁酸(FD27),(E)-2-辛烯醛(FD9),2-苯基-2-丁烯醛(FD9),苯甲醛(FD3),3,5-乙基-2-甲基吡嗪(FD3)。从棘托竹荪蛋的挥发性成分中鉴定出12种稀释系数(FD)在1-27之间的活性香成分,其中有6种FD值为27的特征香成分,分别是3-甲基丁醛、己醛、1-辛烯-3-酮、糠醛、5-甲基糠醛、2,4-癸二烯醛。(10)通过柱层析,从长裙竹荪中分离具有抗菌活性的酮类化合物Albaflavenone,从棘托竹荪中分离出具有麝香味的十四碳内酯,并通过MS、NMR等手段进行了结构鉴定。通过定量分析可知,长裙竹荪中Albaflavenone含量为0.0063%,棘托竹荪中十四碳内酯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091%。(11)通过在热反应香精配方中添加竹荪和硫化铵,通过单因素实验对新型牛肉香精进行了开发,得到两种肉香味浓郁、特征香明显和口感好的两种牛肉香精。

二、营养型竹荪酒的开发和生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营养型竹荪酒的开发和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1)红托竹荪各部位营养与风味成分及鲜浆复合面条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竹荪概述
        1.1.1 生物学特性
        1.1.2 竹荪的营养价值
        1.1.3 竹荪的功能价值
        1.1.3.1 抗氧化作用
        1.1.3.2 调节免疫应答、抗肿瘤作用
        1.1.3.3 抑菌作用
        1.1.4 挥发性化合物
        1.1.5 竹荪开发利用现状
    1.2 面条研究进展
        1.2.1 面条简介
        1.2.2 功能性面条发展与种类
        1.2.2.1 杂粮面条
        1.2.2.2 杂豆面条
        1.2.2.3 果蔬面条
        1.2.2.4 薯类面条
        1.2.3 食用菌挂面研究现状
        1.2.4 .食用菌挂面问题与展望
    1.3 课题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红托竹荪及竹荪蛋各部位营养及风味品质剖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1.3.1 竹荪子实体及竹荪蛋各部位营养成分的测定
        2.1.3.2 竹荪及竹荪蛋各部位氨基酸的测定
        2.1.3.3 竹荪及竹荪蛋各部位功能成分的测定
        2.1.3.4 鲜竹荪子实体营养功能成分损失率的计算
        2.1.3.5 挥发性成分的测定
        2.1.3.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红托竹荪子实体及竹荪蛋各部位营养成分组成
        2.2.2 红托竹荪子实体及竹荪蛋各部位功能成分组成
        2.2.3 红托竹荪子实体及竹荪蛋各部位游离氨基酸含量
        2.2.4 鲜竹荪子实体与竹荪蛋营养功能含量比较
        2.2.5 鲜竹荪各部位营养功能成分比重
        2.2.6 红托竹荪子实体及竹荪蛋各部位挥发性化合物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干燥方式对红托竹荪及竹荪蛋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1.3.1 干燥方法
        3.1.3.2 复水率的测定
        3.1.3.3 色泽的测定
        3.1.3.4 营养功能成分的测定
        3.1.3.5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3.1.3.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干燥方式对竹荪及竹荪蛋复水比的影响
        3.2.2 不同干燥方式对竹荪及竹荪蛋色泽的影响
        3.2.3 不同干燥方式对竹荪及竹荪蛋营养功能的影响
        3.2.4 不同干燥方式对竹荪及竹荪蛋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菌托或竹蛋浆料添加量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1.3.1 面条制备工艺
        4.1.3.2 色差的测定
        4.1.3.3 蒸煮特性的测定
        4.1.3.4 质构特性分析
        4.1.3.5 感官评价
        4.1.3.6 微观结构观察
        4.1.3.7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菌托、竹蛋浆料对面条色泽的影响
        4.2.2 菌托、竹蛋浆料对面条蒸煮特性的影响
        4.2.3 菌托、竹蛋浆料对面条质构特性的影响
        4.2.4 菌托、竹蛋浆料添加量对面条感官品质的影响
        4.2.5 菌托、竹蛋浆料对薏米面条微观结构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竹荪薏米面条营养功能品质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1.3 试验方法
        5.1.3.1 面条多酚的测定
        5.1.3.2 面条多糖的测定
        5.1.3.3 抗氧化性活性测定
        5.1.3.4 面条总淀粉的测定
        5.1.3.5 快速消化淀粉、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测定
        5.1.3.6 淀粉水解率的计算
        5.1.3.7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溶剂提取对面条多酚含量的影响
        5.2.2 面条多糖含量的测定
        5.2.3 多酚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5.2.4 多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5.2.5 面条淀粉含量分析
        5.2.6 面条淀粉的体外消化率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2)承德及周边地区野生菌采集鉴定及生物学活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食用菌的种类及价值
        1.1.1 食用菌的种类
        1.1.2 食用菌的食药用价值
    1.2 野生食用菌开发及应用现状
        1.2.1 野生食用菌的资源
        1.2.2 野生食用菌的开发利用情况
    1.3 野生食用菌的分类鉴定方法
        1.3.1 形态鉴定在野生食用菌鉴定中的应用
        1.3.2 rDNAITS序列在野生食用菌鉴定上的应用
    1.4 生物学活性分析
        1.4.1 多糖在食用菌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1.4.2 蛋白质在食用菌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1.4.3 漆酶在食用菌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1.4.4 抗菌活性在食用菌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野生食用菌的采集与形态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1.1 采集工具
        2.1.2 采集方法
        2.1.3 形态鉴定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野生食用菌采集
        2.2.2 野生食用菌形态鉴定
    2.3 结论
第3章 野生食用菌的组织分离及菌丝生长速度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组织分离结果
        3.2.2 菌丝生长速度测定结果
    3.3 结论
第4章 野生菌种ITS鉴定及系统进化树的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DNA提取结果
        4.2.2 PCR扩增结果
        4.2.3 野生菌株系统发育树建立及结果分析
    4.3 结论
第5章 野生食用菌生物学活性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野生菌株漆酶活力结果分析
        5.2.2 野生菌株粗蛋白质含量结果分析
        5.2.3 野生菌株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分析
        5.2.4 野生菌株粗多糖含量结果分析
        5.2.5 野生菌株抗菌活性结果分析
    5.3 结论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基于竹文化背景的金寨南山雅苑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2 竹文化及其园林景观应用
    2.1 竹文化概念
        2.1.1 竹的精神文化
        2.1.2 竹的物质文化
    2.2 竹精神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2.2.1 抽象: 意境的塑造
        2.2.2 具象: 表现于景观小品
    2.3 竹的物质文化与园林景观
        2.3.1 传统竹物质文化在景观中的应用
        2.3.2 现代竹物质文化在景观中的应用
3 竹文化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原则
    3.1 竹文化景观设计的理论
        3.1.1 公园设计理论
        3.1.2 景观美学理论
        3.1.3 文化人类学理论
        3.1.4 环境行为学理论
    3.2 竹文化景观设计的原则
        3.2.1 整体性原则
        3.2.2 延续性原则
        3.2.3 自然生态原则
        3.2.4 因地制宜原则
        3.2.5 以人为本原则
        3.2.6 可持续发展原则
        3.2.7 创新性原则
4 金寨南山雅苑景观设计
    4.1 项目来源
    4.2 前期分析与调研
        4.2.1 区位分析
        4.2.2 金寨县文化及优势资源
        4.2.3 金寨县竹产业调研分析
        4.2.4 项目基址现状分析
        4.2.5 项目基址竖向分析
    4.3 设计主题与目标
        4.3.1 设计主题
        4.3.2 设计目标
    4.4 南山雅苑总图类设计
        4.4.1 总平面图
        4.4.2 南山雅苑鸟瞰图
        4.4.3 交通规划设计
        4.4.4 景观结构图
        4.4.5 基础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4.4.6 竖向设计
    4.5 南山雅苑详细设计
        4.5.1 入口景观
        4.5.2 药甸园
        4.5.3 竹林露营基地
        4.5.4 景观天桥
        4.5.5 竹种园
        4.5.6 斑竹园广场
        4.5.7 建筑意向
    4.6 南山雅苑景观改造与保留
        4.6.1 1号鱼塘改造
        4.6.2 断坡改造
        4.6.3 高大乔木保留
    4.7 景观小品设计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鲜竹在清香型大曲酒酿造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传统清香型大曲酒
    1.2 竹子及竹酒概述
    1.3 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
    1.4 高通量测序技术
    1.5 本论文选题的背景及科学理论意义
    1.6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技术路线
        1.6.2 主要研究内容
2 鲜竹替代糠壳生产清香型大曲酒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发酵辅料单因素工艺研究
        2.3.2 发酵工艺的Box-Behnken响应面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竹酒与传统清香型大曲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比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酒醅样本微生物Alpha指数稀疏性曲线
        3.3.2 发酵过程中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
        3.3.3 竹酒与传统清香型大曲酒发酵过程中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竹酒与传统清香型大曲酒挥发性风味成分与感官评价对比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传统清香型大曲酒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4.3.2 大曲清香型竹酒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4.3.3 竹酒与传统清香型大曲酒挥发性风味成分对比分析
        4.3.4 鲜竹辅料与竹酒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4.3.5 感官评价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益阳竹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2.1 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2.1.1 竹文化旅游风景区开发意识的萌芽
        2.1.2 传统竹工艺技艺保护意识的产生
        2.1.3 以水竹凉席为代表的竹艺品开始崭露头角
    2.2 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2.2.1 竹文化设施的建设
        2.2.2 竹艺人才队伍的建设
        2.2.3 竹文化节庆会展行业的兴起
    2.3 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今)
        2.3.1 竹文化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肌体的嵌入
        2.3.2 益阳竹工艺之都建设
        2.3.3 益阳竹文化生态旅游名城建设
第3章 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
    3.1 政策环境
        3.1.1 国家政策的基础环境
        3.1.2 益阳地区的特有环境
    3.2 经济环境
        3.2.1 益阳经济发展总体平稳
        3.2.2 文化产业专项投资加大
    3.3 文化环境
        3.3.1 益阳地方文化多元化
        3.3.2 益阳竹文化历史悠久
        3.3.3 益阳竹文化资源充足
        3.3.4 益阳竹文化渗透广泛
    3.4 技术环境
        3.4.1 “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基础环境
        3.4.2 竹工艺技术丰富
        3.4.3 “小郁竹艺”技术品牌效应
第4章 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4.1 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
        4.1.1 居民的需求
        4.1.2 旅游者的需求
    4.2 益阳竹文化产品的开发
        4.2.1 益阳竹文化产品的类型
        4.2.3 益阳竹文化产品的开发过程
    4.3 益阳竹文化产业结构
        4.3.1 益阳竹文化产业的行业构成
        4.3.2 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层次结构
    4.4 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4.4.1 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
        4.4.2 竹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模式
    4.5 益阳竹文化产业的资本运营
        4.5.1 益阳竹文化产业资本的分类
        4.5.2 益阳竹文化产业资本运营的方式
    4.6 益阳竹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6.1 竹文化产业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4.6.2 竹文化产业的发展层次较低
        4.6.3 竹工艺产品缺乏创意
        4.6.4 竹文化产业人才短缺
第5章 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
    5.1 加强竹文化产业内涵建设
        5.1.1 树立竹文化传承理念
        5.1.2 加强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
        5.1.3 建设竹文化博物馆
    5.2 优化竹文化产业结构
        5.2.1 引导竹文化与多业态结合
        5.2.2 实现竹文化资源的创意整合
        5.2.3 构建竹文化产业集聚区
    5.3 加快实现竹工艺产品的创意转向
        5.3.1 融合多种材质
        5.3.2 吸收现代风尚
        5.3.3 深挖传统文化
    5.4 推进竹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5.4.1 加强保护民间文化人才
        5.4.2 利用高校培养创意人才
        5.4.3 科学制定经营人才发展规划
        5.4.4 完善文化创意人才管理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棘托竹荪菌盖蛋白提取工艺及其成分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竹荪简介
    2 蛋白粉研究进展
        2.1 动物性蛋白粉
        2.2 植物性蛋白粉
        2.3 微生物来源蛋白
    3 竹荪蛋白含量及氨基酸成分
        3.1 竹荪蛋白含量
        3.2 竹荪氨基酸成分
        3.3 竹荪氨基酸、蛋白相关产品开发状况
    4 竹荪蛋白功能性研究
        4.1 凝集素
        4.2 抗肿瘤糖蛋白
        4.3 同工酶
    5 竹荪菌盖活性成分功能性研究进展
        5.1 抗氧化作用
        5.2 防辐射作用
        5.3 抑菌作用
    6 论文选题依据、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6.1 论文选题依据
        6.2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6.3 创新与特色
第二章 棘托竹荪菌盖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器材
        2.4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竹荪菌盖成分分析
        3.2 棘托竹荪菌盖的氨基酸组成
        3.3 棘托竹荪菌盖必需氨基酸组成
        3.4 棘托竹荪菌盖蛋白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
        3.5 棘托竹荪菌盖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及营养指数
        3.6 棘托竹荪菌盖的氨基酸比值系数分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棘托竹荪菌盖蛋白提取及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仪器
        2.1 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器材
    3 实验方法
        3.1 不同提取方法对菌盖蛋白提取的影响
        3.2 DIR法优化
    4 结果与分析
        4.1 OSB与DIR法提取物成分比较
        4.2 菌盖蛋白DIR法提取条件优化结果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酶法水解棘托竹荪菌盖工艺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仪器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菌盖酶解单因素试验
        3.2 菌盖酶解条件优化
        3.3 菌盖酶解物成分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菌盖酶解单因素实验分析
        4.2 菌盖酶解正交试验条件优化
        4.3 菌盖酶解液蛋白组分分析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棘托竹荪菌盖蛋白干燥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仪器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菌盖蛋白提取液及酶解液制备
        3.2 干燥工艺流程
        3.3 蛋白粉功能指标测定
    4 结果与分析
        4.1 蛋白粉蛋白含量及收率
        4.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4.3 还原力
        4.4 Fe~(2+)螯合力
        4.5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
        4.6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
    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我国区域品牌传播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贵州“织金竹荪”品牌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区域品牌概述
    2.1 区域品牌
        2.1.1 区域品牌的内涵与特征
        2.1.2 区域品牌的作用
    2.2 区域品牌的品牌创建
        2.2.1 区域品牌的创建模式
        2.2.2 区域品牌创建的演进路径
    2.3 区域品牌的品牌传播
        2.3.1 品牌传播的涵义及意义
        2.3.2 品牌传播的手段和特点
第三章 我国区域品牌传播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品牌战略的历史演变
    3.2 我国区域品牌的现实状况
        3.2.1 我国区域品牌的分布
        3.2.2 我国区域品牌的发展现状
        3.2.3 我国区域品牌的传播现状
    3.3 我国区域品牌传播的基本模式
        3.3.1 我国区域品牌的传播模式
        3.3.2 我国区域品牌传播模式的诸要素解读
第四章 “织金竹荪”品牌现状概况
    4.1 “织金竹荪”现状概述
        4.1.1 织金县简介
        4.1.2 “织金竹荪”发展简史
        4.1.3 “织金竹荪”发展历程大事记
    4.2 “织金竹荪”的品牌创建
        4.2.1 中国竹荪市场概况
        4.2.2 “织金竹荪”的前品牌时代
        4.2.3 “织金竹荪”品牌的创建
    4.3 “织金竹荪”的品牌传播
        4.3.1 “织金竹荪”品牌传播概述
        4.3.2 “织金竹荪”品牌的传播方式
        4.3.3 “织金竹荪”品牌传播的现状总结
第五章 “织金竹荪”品牌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性建议
    5.1 “织金竹荪”品牌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2 对“织金竹荪”品牌发展的建议
        5.2.1 “织金竹荪”品牌发展的有利条件
        5.2.2 促进“织金竹荪”品牌发展应坚持的原则
        5.2.3 促进“织金竹荪”品牌发展需实施的六大工程
        5.2.4 发展“织金竹荪”品牌的项目和产品开发建议
启示与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热反应肉味香精中单糖降解形成氯丙醇及新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 热反应肉味香精的研究进展
        1.1.1 热反应肉味香精概述
        1.1.2 影响热反应肉味香精安全的因素
    1.2 食品中氯丙醇研究进展
        1.2.1 氯丙醇概述及其毒性
        1.2.2 食品中氯丙醇来源与产生机理
        1.2.3 食品中氯丙醇清除
        1.2.4 食品中氯丙醇检测研究进展
    1.3 竹荪的研究进展
        1.3.1 竹荪概述
        1.3.2 竹荪化学成分的研究
        1.3.3 竹荪的药理与生物作用
        1.3.4 竹荪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单糖与氯化钠模型反应产生 3-MCPD 机理研究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3-MCPD 含量的测定方法
        2.2.2 肉味香精中 3-MCPD 含量的市场调查
        2.2.3 葡萄糖与氯化钠的模型热反应
        2.2.4 其他五种单糖与氯化钠的模型热反应
        2.2.5 不同氨基酸与葡萄糖、氯化钠的模型热反应
        2.2.6 葡萄糖与氯化钠模型热反应液中挥发性成分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被抽检的肉味香精中 3-MCPD 的污染情况
        2.3.2 “葡萄糖+氯化钠+水”模型热反应中 3-MCPD 的形成
        2.3.3 其他五种单糖与氯化钠模型热反应中 3-MCPD 的形成
        2.3.4 氨基酸对“葡萄糖+氯化钠+水”模型反应形成 3-MCPD 的影响
        2.3.5 “葡萄糖+氯化钠+水”模型反应液中挥发性化合物形成
        2.3.6 “葡萄糖+氯化钠+水”热反应模型初探 3-MCPD 的形成机理
        2.3.7 “葡萄糖+氯化钠+氨基酸+水”热反应模型初探 3-MCPD 的形成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影响热反应牛肉香精 3-MCPD 形成的因素研究
    3.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牛肉酶解物的制备
        3.2.2 热反应牛肉香精的制备
        3.2.3 热反应牛肉香精中四种氯丙醇的定性
        3.2.4 热反应牛肉香精原料中 3-MCPD 的测定
        3.2.5 非氨基酸源及氨基酸源影响下热反应牛肉香精中 3-MCPD 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热反应牛肉香精中四种氯丙醇的定性结果
        3.3.2 反应原料中 3-MCPD 的测定结果
        3.3.3 非氨基酸源对热反应牛肉香精中形成 3-MCPD 的影响
        3.3.4 氨基酸源对热反应牛肉香精中形成 3-MCPD 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竹荪牛肉香精的开发
    4.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牛肉酶解物的制备
        4.2.2 竹荪牛肉香精的制备
        4.2.3 竹荪牛肉香精感官评价方法
        4.2.4 竹荪牛肉香精中 3-氯-1,2-丙二醇的测定
        4.2.5 竹荪牛肉香精挥发性成分测定
        4.2.6 竹荪牛肉香精保鲜期的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竹荪牛肉香精单因素试验结果与讨论
        4.3.2 竹荪牛肉香精正交试验结果与讨论
        4.3.3 竹荪牛肉香精中 3-MCPD 的含量
        4.3.4 竹荪牛肉香精挥发性成分分析
        4.3.5 竹荪牛肉香精的保鲜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织金竹荪”品牌现状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织金竹荪”的前品牌时代
二 “织金竹荪”的品牌创建
三 “织金竹荪”的品牌传播
    1. “织金竹荪”的公关传播
    2. “织金竹荪”的人际传播
    3. “织金竹荪”的技术扩散传播
    4. “织金竹荪”的销售传播
四 “织金竹荪”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织金竹荪”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 “织金竹荪”品牌发展的对策
        (1) “织金竹荪”品牌发展的目标
        (2) “织金竹荪”品牌发展的贯彻原则。
        (3) 促进“织金竹荪”品牌发展的六大工程
        (4) 发展“织金竹荪”品牌项目和产品的开发建议

(10)热反应肉味香精中氯丙醇的形成与新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热反应肉味香精
        1.1.1 热反应肉味香精的研究进展
        1.1.2 影响肉味香精安全性的因素
    1.2 食品中氯丙醇研究进展
        1.2.1 氯丙醇的存在与毒性
        1.2.2 氯丙醇的形成机理与反应
        1.2.3 氯丙醇检测方法
    1.3 竹荪的研究进展
        1.3.1 竹荪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1.3.2 竹荪药理作用与生物活性的研究
        1.3.3 竹荪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
2 氯丙醇分析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2.2.2 试样制备
        2.2.3 试样提取与净化
        2.2.4 衍生化
        2.2.5 标准曲线的制备
        2.2.6 测定条件
        2.2.7 结果计算
        2.2.8 HVP 液和肉味香精中氯丙醇含量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吸附剂的选择
        2.3.2 回收率与精密度
        2.3.3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2.3.4 HVP 液和肉味香精中氯丙醇污染状况调查结果
    2.4 小结
3 肉味香精模型反应中氯丙醇的形成机理研究
    3.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牛脂、鸡脂、猪脂成分分析
        3.2.2 油酸甘油酯与 NaCl 模型热反应
        3.2.3 硬脂酸甘油酯与 NaCl 模型热反应
        3.2.4 牛脂与 NaCl 模型热反应
        3.2.5 “牛脂+氯化钠+氨基酸” 的模型热反应
        3.2.6 单糖与氯化钠的模型热反应
        3.2.7 “牛脂+氯化钠+还原糖”的模型热反应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油脂液质联机 HPLC-TOF-MS 分析结果
        3.3.2 油酸甘油酯模型热反应中 3-MCPD 形成影响因素
        3.3.3 硬脂酸甘油酯模型探讨氯丙醇形成规律
        3.3.4 牛脂与氯化钠模型热反应中对氯丙醇的研究
        3.3.5 氨基酸对油脂模型中 3-MCPD 生成的影响
        3.3.6 葡萄糖与氯化钠的模型反应中对氯丙醇的研究
        3.3.7 “还原糖+牛脂+NaCl”模型反应中 3-MCPD 的研究
        3.3.8 模型反应中 3-MCPD 形成机理和消长规律的探讨
    3.4 小结
4 热反应牛肉香精中影响氯丙醇的因素研究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试剂
    4.2 实验
        4.2.1 酶解
        4.2.2 热反应
        4.2.3 热反应牛肉香精中 3-MCPD 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反应原料中 3-MCPD 的测定结果
        4.3.2 牛肉酶解物的单因素试验
        4.3.3 牛骨素的单因素试验
        4.3.4 HVP 液的单因素试验
        4.3.5 酵母浸膏用量的单因素试验
        4.3.6 半胱氨酸用量的单因素试验
        4.3.7 甘氨酸的单因素试验
        4.3.8 谷氨酸的单因素试验
        4.3.9 丙氨酸单因素试验
        4.3.10 VB1的单因素试验
        4.3.11 复合料单因素试验
        4.3.12 氯化钠单因素试验
        4.3.13 木糖单因素试验
        4.3.14 葡萄糖单因素试验
        4.3.15 牛油单因素试验
        4.3.16 温度的单因素试验
        4.3.17 时间单因素试验
        4.3.18 pH 单因素试验
    4.4 本章小结
5 竹荪挥发性成分分析
    5.1 实验仪器与药品
    5.2 实验
        5.2.2 长裙竹荪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5.2.3 红托竹荪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5.2.4 棘托竹荪蛋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5.2.5 棘托竹荪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5.2.6 十四碳内酯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5.2.7 抗生素 Albaflavenone 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短裙竹荪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5.3.2 长裙竹荪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5.3.3 红托竹荪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5.3.4 棘托竹荪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5.3.5 棘托竹荪蛋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5.3.6 十四碳内酯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5.3.7 倍半萜类抗生素 Albaflavenone 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6 热反应肉味香精的开发研究
    6.1 实验
        6.1.1 仪器及药品
    6.2 竹荪牛肉热反应肉味香精的制备
        6.2.1 酶解
        6.2.2 热反应
        6.2.3 竹荪牛肉香精的制备
        6.2.4 风味与口感评价
    6.3 硫化铵热反应肉味香精的制备
        6.3.1 酶解
        6.3.2 热反应
        6.3.3 同时蒸馏萃取
    6.4 竹荪和硫化铵为原料的牛肉香精开发
        6.4.1 酶解
        6.4.2 热反应
    6.5 结果与讨论
        6.5.1 竹荪牛肉热反应香精的研究
        6.5.2 硫化铵热反应肉味香精的开发
        6.5.3 竹荪和硫化铵为原料的牛肉香精的研究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营养型竹荪酒的开发和生产(论文参考文献)

  • [1]红托竹荪各部位营养与风味成分及鲜浆复合面条品质研究[D]. 梁亚丽. 贵州大学, 2020(02)
  • [2]承德及周边地区野生菌采集鉴定及生物学活性分析[D]. 李超.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3]基于竹文化背景的金寨南山雅苑景观设计研究[D]. 张彬.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4]鲜竹在清香型大曲酒酿造中的应用研究[D]. 罗雪. 四川轻化工大学, 2019(05)
  • [5]益阳竹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张江诗琴. 湖南大学, 2017(07)
  • [6]棘托竹荪菌盖蛋白提取工艺及其成分与功能研究[D]. 曹萌. 福州大学, 2014(10)
  • [7]我国区域品牌传播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贵州“织金竹荪”品牌为个案[D]. 杨凯. 兰州大学, 2013(11)
  • [8]热反应肉味香精中单糖降解形成氯丙醇及新产品开发研究[D]. 邹青青. 北京工商大学, 2013(06)
  • [9]“织金竹荪”品牌现状之研究[J]. 杨凯,孙亮全.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01)
  • [10]热反应肉味香精中氯丙醇的形成与新产品开发研究[D]. 黄明泉. 陕西科技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营养竹太阳酒的开发与生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