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第 10 卷,第 8-14 期)分类索引

2002(第 10 卷,第 8-14 期)分类索引

一、2002年(第10卷8~14期)分类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丁宁宁[1](2021)在《宋代士家女眷墓志研究 ——以义例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女眷作为士人家庭的核心成员,在传统社会中扮演着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三种角色。但是在传统历史书写中,士家女眷资料主要见载于墓志铭文之中,宋代是女眷墓志文化趋向发达的历史时期。当下所见两宋时期士家女眷墓志数量多达一千三百余篇,主要分为刻石墓志与文集墓志两种形态。墓志是载录传统女性“历史”的核心和主要文献资料,墓志书写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本篇论文以墓志义例为视角,以文集和出土所见女眷墓志为资料载体,在概述宋代士家女眷墓志数量及其特征的基础上,依据墓志主体中的题额、志文和铭辞三大义例元素,着重对士家女眷墓志的题额、铭辞、志文和价值四个议题进行文献学考察。除绪论外,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总述宋代士家女眷墓志概况。一是以《全宋文》为基础统计宋代文集所载女眷墓志数量为1000余篇,以《新出宋代墓志碑刻辑录》为主统计出土女眷刻石墓志300余篇。二是在统计数据基础上,根据士家女眷的附男身份和家庭身份在墓志撰写中的体现,将女眷墓志类型包括女眷独志、夫妇合志、附夫志、附子志等四类,籍此分析认为士家女眷独志的情况占据最大比重。三是结合文集载录和出土所见女眷墓志概况,总结分析集本和石本女眷墓志在书写义例上的差异。第二章考论宋代士家女眷墓志题额。主要是以出土所见刻石女眷墓志为主,详细考察士家女眷墓志题额的义例演变和文化意蕴。士家女眷墓志题额在宋代大致经历了从盖题向额题(含中题)、首题(右题)的演变趋势,墓志题额书写中呈现出了“以爵为尊”的“趋尊”政治意蕴,以及“从父以学”、“从夫以贵”、“从子以寿”的传统家庭“亲亲之道”。女眷墓志题额书写涉及的爵号名称,是宋代外命妇制度在墓葬文化中的“特殊”实践。第三章概论宋代士家女眷墓志志文。女眷墓志志文书写义例与男性士人大致相似,主要包括志主族出、乡邑、行治、生平、卒葬等丰富的人生信息,更加突出女眷的“生命历程”和“伦理规范”。传统社会中,士家女眷一生大致要扮演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三种家庭角色,对应的是从父、从夫、从子的“附男”的生命历程,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女眷墓志记叙分为顺叙、倒叙以及议论类型等方式,不同的记叙方式会对墓志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第四章考论宋代士家女眷墓志铭辞。铭辞作为墓志的“尾巴”,撰者籍此高度精炼地概括了女眷志主的“生命意义”。宋代士家女眷墓志铭辞的语体多变、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三字体”、“四字体”、“也字言”、“兮字体”和“议论体”等。不同语体夹杂着长短句的使用为墓志文增色不少,铭辞更多的是对志文内容的精简概括,作为独立文字与志文内容相呼应。第五章总结宋代士家女眷墓志价值。墓志作为书写和载录士家女眷“生命历程”的主要文字材料,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其一是历史价值,即女眷墓志书写涉及的职官称谓、历史人物、政治事件等,具有补史、证史的“史料”作用。其二是刻石女眷墓志或有名士名宦书丹、篆额、刻石,且刻石墓志(含志盖)多刻饰纹、图像等,具有极高的书法、篆刻艺术和美学价值。其三是女眷墓志文体丰富多变,文辞优美流畅,加之墓志撰者中多有名士名宦,故很多女眷墓志铭文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吴利亚[2](2020)在《《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研究(1926-1945)》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广告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出版业的宣传需求遇上广告业的蓬勃发展,为书业广告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良友》画报是伍联德先生于1926年2月在上海创办的一份综合性画报,堪称“中国最早出版之图书杂志”,比美国影响深远的《生活》画报都要早十年。因其组稿多元、印刷精良、内容丰富,吸引了大批读者订阅和购买。《良友》画报上的书业广告占比达到《良友》广告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相较于同时期的其他报刊,在书业广告方面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不仅体现出民国时期较高的广告发展水平,也记录和呈现了当时印刷出版行业的发展面貌。论文立足民国时期画报书业广告发展的时代与社会背景,以《良友》画报为媒介载体,从发展概貌、类型与特点、策略检视和时代价值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分析和梳理《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发展背景及历程;第二章从文本角度分析《良友》画报书业广告所呈现的内容;第三章从创意表现策略和营销传播策略两个维度分析《良友》画报书业广告在民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是如何利用杂志媒体进行推广并获得较好的宣传效果的;第四章则尝试归纳并揭示《良友》画报书业广告在民国时期复杂多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具有的时代价值和意义。通过研究,论文认为《良友》画报书业广告因其数量比重相对较大、传播范围相对较广、存续时间相对较长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由此个案窥探民国时期书业广告发展的大致情况。《良友》画报中形式多样且种类多元的千余则书业广告至今品读起来都十分经典,其中饱含当时广告人的巧思与匠心。在深谙目标受众心理的基础上将营销传播和广告学理论灵活运用到广告文案写作和广告画面的美术表现当中,创作出既能吸引读者眼球,又能有效促进书籍报刊销售,还兼具较高文学意蕴和历史价值的广告,实属不易,对当下图书出版发行行业的广告营销活动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国婧[3](2019)在《20世纪50-70年代台湾地区的中国出版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50-70年代台湾地区的出版史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不仅深化了传统的版本、印刷等研究,更将出版史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相结合,拓展了出版史的研究领域。本文广泛收集50-70年代台湾地区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归纳与对比,总结台湾地区在此阶段出版史研究的特点与成就,探寻其发展规律,以期对20世纪中国的出版史研究有更全面的认识。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选题意义,梳理前人研究综述,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范围与方法。第一部分是通论性论着,主要探究台湾地区学者在传统出版史综合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涉及专着、论文集、论文、翻印书籍等四种类型的文献。第二部分讨论台湾地区学者研究各个时期出版史的成果,即分别述评台湾地区学者在简帛时代,纸写本时代,以及由唐至清历代雕版印刷出版方面的研究情况。第三部分讨论台湾地区学者在出版史专题研究方面的探索,分为出版技术,版画史,专题图书文献的出版,历代报纸与近代杂志的出版,出版市场、审查与交流,藏书与藏书家六个方面。出版技术研究主要梳理造纸术、印刷术、活字印刷的发明、发展、运用与外传,套色印刷的源流,以及书籍的装订、形制与版面演变等问题的研究成果。版画史研究主要是考察明代版画、民俗版画及版画艺术综合研究的情况。专题图书文献的出版介绍儒家经典、举业书、教科书、地图等图书的出版研究概况。历代报纸与近代杂志的出版包括历代报纸的发展与演变、重要报纸出版者以及近代杂志的刊行情况研究。出版市场、审查与交流主要涉及古代书籍价格,历代焚书与出版审查、法规,以及中日、中韩、中越、中俄的出版文化交流。藏书与藏书家研究部分讨论台湾地区学者关于古代藏书史研究的成果。第四部分是研究特点与影响。指出这一时期台湾地区出版史研究的学者主要出自中国语言文学、图书馆学、新闻学、印刷出版学等学科,同时期出版史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在图书馆学、印刷出版与文史哲综合研究的期刊上。同时,从传统学术传承与海外学术交流两个方面总结了台湾地区出版史研究的特点,并将台湾地区出版史研究与同时期大陆地区的研究进行了比较。探讨了本时期的研究成果对80年代以后台湾地区出版史研究发展的影响。最后,本文指出这一时期台湾地区的中国出版史研究在传统文献学基础研究以及出版与社会文化交叉研究方面均有发展,呈现出民国考据遗风与海外多元研究交融的风貌。同时,台湾地区的研究与同时期大陆地区的研究互为补充,亦在众多方面弥补了大陆地区研究的缺憾。台湾地区学者不断探索与完善中国出版史的研究理论、方法、内容与体系,积极促进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发展,在20世纪的中国出版史研究中贡献突出。此外,本文亦附20世纪50-70年代台湾地区中国出版史研究着作、研究报告、论文集论文、期刊报纸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成果目录,以供学者参考。

张昊苏[4](2019)在《乾嘉文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运用罗宗强先生开创的文学思想史研究方法,对“乾嘉文学思想”展开专门研究,希望对乾嘉文学思潮、士人心态乃至时代风貌有所发明。本论文分为以下几部分:绪论。主要包括:对文学思想史研究方法的综述与反思,特别注意探讨在乾嘉文学思想研究中运用这一角度的学术价值。本论文在方法上对罗宗强范式的改良。对乾嘉文学思想研究情况的综述。本论文研究的范围、框架、思路。第一章,简要概括乾嘉时期的文化政策、思想学术史、文学活动等内容。本章勾勒的简要框架,是此下数章专题性论述的基本依据。第二章,主要探讨政治力量与文学思想的关系。乾嘉时代,特别是乾隆朝,以“稽古右文”为世所艳称,文化贡献不可抹杀;但社会也处在文字狱和“官学”的阴影之下,帝王专制对学术、思想、文学、心态均有压抑,使士人闭口钳舌。然而,即使是体制内的知识人、甚至是在官方性的写作中,也时刻(隐约)透露出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感。不遇之士则“变音”尤甚。第三章,主要讨论乾嘉考据学与文学思想的关系。区别于文人、学人合一的倾向,乾嘉以“朴学”为“主流”,考据学者对辞章多有贬斥。这一学术倾向投射到文学领域,则引起了学、文的分离,使创作倾向、批评理论均有相应的演化。这个时期大盛的义理考据辞章之讨论,代表了朴学家与理学家、辞章家的区隔,隐然成为数十年后文史哲“学术现代化”分科的理论资源。第四章,主要讨论追求个性解放与艺术精致的文学思想倾向。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家,都必有其创作的追求。乾嘉时代固然有讲求规范的创作理论,但文人所接受的主流思潮则是发扬性灵,彰显才情。更具体地说,这些观念直接地接续了晚明的传统,包括士人(主要是江南)的生活方式、文学创作心态和思想观念等,均成为晚明的延续,并在某些问题上走的更远。第五章,主要讨论叙事文学展现的文学思想命题。乾嘉时期同时是叙事文学的高峰,“六大名着”独占其二,其他小说也各有优长。故这里单独立章,探讨叙事文学在乾嘉时期对文学思想的特殊贡献。创作中出现的“自传性”现象、文体兼容的“集大成”现象及文言叙事文学的文体新变,均证明这一时期叙事文学创作思想上的特殊性。

李宝[5](2018)在《宋代题跋文研究》文中提出题跋文是中国古代一种十分有特色的散文文体,在追溯这种文体的起源时,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其正式定型并大量产生于宋代则为学界所公认。宋代题跋文数量繁多,题材广泛,表达丰富,体式灵活,趣味盎然,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本文以宋代题跋文作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前人及当下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题跋文体进行文体学上的界定,对两宋题跋文的数量、类型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并就题跋文征引诗词现象进行考察,力图展现宋代题跋文体勃兴的全貌。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绪论部分,论述了论文选题的依据及意义,从五个方面回顾了宋代题跋文的基本研究状况,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展望。同时,在绪论这一章之中,还交代了对宋代题跋文进行研究的具体思路及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第二章主要探讨了题跋文体自身的几个问题,是为宋代题跋文研究作基础性的奠基工作。目前学界对题跋文概念的阐释与解读多从训诂、考据的角度切入,使用方法与征引材料,几乎雷同,各家只是酌以自己的见解,复为演述,在没有新材料出现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再复述的必要。笔者从文体学的角度,对题跋文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探讨其文体的发生与命名之间的逻辑关系与演变。笔者又总结了目前学界对题跋文源头追溯的几种观点,逐一评述,进而确认比较赞同的观点。之后,对比分析历代《文选》类总集选录题跋文情况,从选文上对比分析了宋、元、明三代题跋选文、题跋题名特点、以及题跋文关涉的内容等情况,以此验证题跋文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发展变化。本章最后一部分主要辨析了题跋与后序、题跋与题辞(词)、题跋与题名等三种相近文体的区别与关系。第三章宋代题跋文的结集与数量,梳理了题跋文的结集情况,并对明代毛晋“津逮秘书”所选宋人题跋及新近结集的《全宋文》、《宋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宋代序跋全编》等收录题跋文进行了较为精确的统计,逐一对比,以期对宋代题跋文有较为精确的数量认识。第四、五章在梳理了前人对题跋文的分类情况之后,参考《宋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对题跋文所分九类,拆分合并成书跋、文跋、诗词题跋、法书帖刻、金石器物、图画、其他类等七类。重新分类的考量是因为《索引》原“法书碑帖”一类涵盖的题跋数量太大,而“山水草木”、“器物”、“建筑”、“人事”等题跋数量又过少,重新分类之后,将“法书碑帖”一类之中“金石”拆分出来与《索引》“器物”一类合并成“金石器物”一类,原类目更名为“法书帖刻”,之后将“山水”、“建筑”、“人事”三类合并成“其他类”,新分类中各类目涵盖题跋数量接近,体现分类的意义。之后以新分类为准,对各类题跋的内容进行逐一进行概述,总结各类题跋的内容特点,以期对宋代题跋文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第六章考察了宋人题跋征引诗、词情况。宋人题跋,有专论诗词一部,数量有千余则。在这部分题跋文之中,有大量诗、词被征引到题跋文之中。通检两宋题跋文我们发现,宋人题跋征引诗、词的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诗词题跋之中,其余文跋、书跋、书画题跋等等类型的题跋文之中,都有征引诗词的情况出现。我们将宋人题跋中征引到的诗词悉数辑出,以附表的形式列于文后。在对征引的诗词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宋代题跋征引诗、词的虽然颇为随意,但是基本规律还是可循的。我们总结了宋人题跋征引诗词的四个规律,并用宋人题跋征引的诗词,新辑《全宋诗》失收的宋人诗三十余首、残诗零句一百二十余则。最后,我们例举了宋人题跋征引的诗词对传世诗词的诗题、字句的订正,以此来验证宋人题跋征引的这部分诗词的校勘学价值。

何昆[6](2018)在《《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1919-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诗经》自结集起一直是中国学术史上关注的重点,历代的《诗经》研究论着可谓汗牛充栋,但“五四”之前对《诗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学、文字训诂、名物制度等方面,对《诗经》民俗的研究尚未成为关注点。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激发出学者们的新思想,将传统《诗经》学研究中对民俗的关注大力发扬,使《诗经》民俗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之一。1919——1949年间,学术界名家辈出,学贯中西的学者们以新的观念重新审视《诗经》研究,在研究观念、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等方面多有创见。《诗经》不再被视为顶礼膜拜的经典,而是被视为民间歌谣总集。学者们开始采用新的研究视角、新的研究方法来阐释《诗经》,尤为突出的是对《诗经》民俗事象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本篇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包括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从近代社会转型与《诗经》新阐释;中西文化碰撞与《诗经》学研究新变;新式出版与《诗经》研究新风向三个方面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论述。第二章主要从新译今译与《诗经》民俗学阐释;文学史教科书与《诗经》民俗学阐释;民国期刊与《诗经》民俗学阐释三个方面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第三章主要从由经到俗的《诗经》研究新局面和经俗交汇的《诗经》民俗学阐释特色两方面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价值进行了论述。第四章主要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意义和《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局限进行了分析。结语主要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情况进行简要总结和展望。

赵丹荣[7](2018)在《清末民初都市戏曲人文生态研究》文中提出“戏曲生态”指戏曲及其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和文化环境所构成的整体状态。以人对戏曲生态影响程度的深浅来作为分类标准,戏曲生态又可分为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以人文生态为主。本文以“人文生态”为提挈,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对清末民初时期都市戏曲的生存环境进行研究,力求还原当时特定的戏曲人文环境,呈现出戏曲在这种人文环境下的生存状态,指出其生存状态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乃至相互疏离的关系。清末民国时期,在戏曲活动与其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的对话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文人、报人对戏曲活动的参与和对戏曲批评生态的介入,这一介入过程主要体现在文人与伶人交游、互动的活动中,而贯穿文伶交游活动始终的主线便是“捧角”。因着男风的盛行和以魏长生为代表的男旦艺术的崛起,清朝中晚期兴起了狎优之风,此风经由清末民初而发展到民国后,已骎骎然席卷全社会,升级成“捧角”这一全民狂欢的形式,其间演变递进的过程及其动因耐人寻味。随着近代报刊业的兴起与繁荣,数量众多的文人转变为报人,戏曲报刊也成为了文人评伶捧角的主要载体,既是捧角的主阵地,也是捧角团体之间互相竞争的主战场。本文以清末民初为时间节点,着重探讨其前后两个时期文人对于戏曲活动的参与和对戏曲批评生态、交往生态的介入。文人或以戏曲报刊为媒介发表剧评及捧角文章,或运用刊物本身发动捧角团体之间的争斗,其背后所反映出的诸如狎优、捧角、名旦关注、女伶关注等焦点问题,对当时戏曲人文生态的形成与嬗变产生了深远影响。文人的参与推动了民国后京剧的精致化和雅化,亦是促使京剧走向全面繁盛的重要因素。在戏曲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中,以官僚财阀、帮会组织、青楼娼妓、票友票房、满清遗老、女性观众等为主的都市群体对于戏曲的批评、观演、互动等人文生态的参与情况也值得注意。其中,尤以票友票房、满清遗老和女性观众这三种群体最为特殊,他们共同构成了民国后戏曲人文生态的独特景观。本文着重研究他们参与戏曲实践的情况及其与伶人之间包括捧角在内的或明或暗的关系。清末民国时期,尤其是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剧坛气象不凡,名角名段大量涌现,艺术技巧不断提升,流派纷呈、争奇斗艳,传统戏曲的发展进入全盛时期。但随着西洋戏剧的传入和本土新编戏、文明戏等新戏的产生,戏剧界呈现出新旧共存的局面。新剧派不眠不休的攻讦以及旧剧派困兽犹斗的反击,使得新旧剧的论争愈演愈烈,论争的焦点在于旧剧社会教化功能体现的程度及新旧剧“写实”与“写意”的特点孰优孰劣。因此,在20世纪的头30年,戏曲界最值得注意的事件便是戏剧改良运动,当时戏曲内部人文生态的冲突演进也集中体现为戏剧的改良。戏剧改良既是贯穿当时戏曲发展的主题,同样也是戏曲生态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多数戏曲报刊在这一改良大潮中保持了清醒和理性,对旧剧衰落的原因以及戏剧改良的原则、措施和目标不懈探索,形成了纷繁庞杂的理论体系。改良措施涉及演员、观众、评剧家、舞台剧场的建筑经营、编剧、曲师、教习师傅等方方面面,涵盖了戏曲活动的所有参与主体。而它们又分别对应着戏曲的观演生态、剧本生态、音乐生态及传承生态。本文对以上几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对当时有关戏剧改良的报刊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以期能够清晰整理并揭示出作为戏曲人文生态内在驱动力的戏剧改良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特点和演进脉络,为现时的戏曲振兴提供参考。

赵曜曜[8](2018)在《《朱子家礼》“诸具”疏证 ——以《韩国礼学丛书》为中心》文中认为朱熹《家礼》比诸其旁论,篇幅最为精短,然却受众最多、传播最广。不同於中国分散、间断的《家礼》研究范式,及其施用渐陷困顿的现实境遇,与我们国土毗邻,素有“君子之国”、“文献之邦”、“小中华”之誉的朝鲜,自元末明初《家礼》传入之始,便成为统治者革除流弊、构建王朝礼制仪轨、重整地方社会秩序、延续文化脉络的理论武器及精神依托。《家礼》研究始终处於相对单一、独立且自成宗派的环境中,并在本土化、庶民化的过程中,孕育产生了“诸具”这一独一无二的文献记录形式。“诸具”将行礼所需备办的人、物以详尽而细微的面貌呈现出来,文字表意不明处配以图绘,以图彰其形,体现了强烈的视觉感及现场感。由於“诸具”一项,中国礼学论着并未单列,且不为学术界所关注。加之中、朝两地方域有别、异名迭出、殊类科迥,致使《家礼》中礼器诸具听荧不明,遑论行礼之顺畅。故而本文首次以“诸具”这个“新问题”作为切入点,以“新材料”——《韩国礼学丛书》收录的域外礼经汉籍为主轴,尝试以《家礼》次第为章节,排比爬梳《家礼》本文及注文中“诸具”条目,兼收并存中朝诸多礼学家辨讼考证之辞,将传统名物训诂与考古学、社会学、文化学等有机结合,对物具的式样、结构、用途等力求做出详明的阐释。全文共分六章,首章,推究朝鲜时代礼书中“诸具”这一名目产生、发展、定型之过程:明人丘濬《家礼仪节》开创了将物具单独归类之源,朝鲜大儒金长生《丧礼备要》奠定了“诸具”研究朝鲜化的理论框架,贤哲李縡《四礼便览》完善了诸具作为黎庶践礼之利器。其中二至五章,依通、冠、婚、祭礼的次序,将提炼的“诸具”作为词头,着重稽考《丛书》较《家礼》衍变及创发的物具,分三端进行细化的处理:第一,所谓“创发”者,即《家礼》文本所无,凭半岛民俗所用而增设。如通礼部分家族众人站立时避雨遮阳而建的“叙立屋”;婚礼纳采环节,朝鲜土俗记载男子生辰八字的“四柱单子”等。所增之物,皆有本源可考,未敢有一字赘入。第二,所谓“删汰”者,即《家礼》所载服器已不合朝鲜之用,或李朝世人更不知其为何物,故需依後贤议论对部分“诸具”进行裁革。如通礼中宋世流行,与半岛文化不符的“茶盏托”、“茶筅”、“汤瓶”等茶具;冠服中束髪固髻的头绳——“头”;新婿盛服所戴,以彩纸、绸缎所制花草状头面饰品的“花胜”等。“诸具”的适时删减,体现了礼因时、因俗而变的原则。第三,所谓“衍变”者,主要是指“诸具”名称、位置、形制、隆杀等,与《家礼》描述相差甚远,《丛书》或改换俗用,或系以俗称,或补充所明。如同名而异实,李朝所用“交椅”指称范围扩大,涵盖我朝直腿“玫瑰椅”;“四?衫”为唐宋时童子之常服,李朝则替以“氅衣”或“中赤莫”。第六章结语部分从器物性质上对疏证对象安排了大致的分类,并就疏证过程中的难点和不足作了概括,另着眼於宏观意义上的“训诂学”方法,对“诸具”疏证的理想形式及目标给予了有限的期待。

张光润[9](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研究表明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杨秀娟[10](2018)在《清代文集《论语》学文献考述》文中研究指明清代文集数量庞大,内容繁富,不仅是考察清代文学成就的基本资料,也因其突出的学术价值成为考辨清代学术的重要文献。清代文集中的《论语》研究资料极为丰富全面,仅《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所收录的就有通论30余篇、经文230余篇、序跋60余篇,共计320余篇,约30余万字。这些篇目作者时间跨度大,基本反映清代《论语》学史脉络,其内容涉及《论语》的成书、作者、篇章语句、文字训诂、人物地名、名物制度等方方面面,且较多关注《论语》研究中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反映了清代学者对《论语》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成果,是研究清代《论语》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源。但从整体上看,这些篇目分布零散,不易搜集,而就某一作者来说,又多不以《论语》研究名家,其相关篇目较少,观点零星,不成体系,所以前人对此的研究尚不充分。从内容上看,首先,清代文集《论语》文献对《论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包括《论语》的命名、成书、版本以及其所包含的孔子思想等,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见解,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清代学者对《论语》的认识与评价;其次,清代文集《论语》文献对《论语》的经文进行了细致考证,其中经文考辨类的篇目占有很大比重,在语词训诂的基础上对一些章节语句的大义进行说解,对名物制度、地名、人物以及《论语》中涉及的一些史实进行考证辨析,充分体现了清代考据学的特点与成就;再次,清代文集中的《论语》序跋,既包括对前代经典《论语》注本的考订、继承和评价,也涵盖了清人较有代表性的《论语》研究专着,概括地展现了清代《论语》研究的成果和脉络,具有学术史的性质和方法论的价值;最后,在个别具有代表性的总集和别集中,《论语》篇目数量较多,或具有一定的学派研究特色(如诂经精舍课艺集),或体现了作者较为完整的《论语》诠释特点(如陈玉澍《后乐堂集》),是清代文集《论语》文献学术成就的突出体现。概括来说,清代文集《论语》文献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论语》的许多疑难问题的研究上卓有创见。清代文集中的《论语》文献的作者大多学有专长,往往自认为对《论语》中某一问题有独到的认识,才会撰为文章,这些篇目大多是围绕一个或一类主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能在前人成果基础上推进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许多创新性的观点。二是对相关问题的《论语》文献进行了系统汇总和梳理。清代学者大多长于文献考据,对文献的汇总与梳理是其研究的基础。清代文集中的《论语》篇目基本上都是在总结和评判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个人观点,因此能够全面汇集自汉代以来解说《论语》的各家观点和相关文献资料,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许多便利。三是在治学方法、学术态度以及学术规范等方面为后人提供了诸多借鉴。清代学术以踏实严谨的“朴学”风气为其显着特色,在治学方法、学术态度以及学术规范等方面皆为后人树立了标杆,值得借鉴。从方法上来说,他们一般从训诂、小学入手,大多学有根基;从学术态度上来说,其实事求是的学术追求成为时代的主流,从而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从学术规范上来说,力避门户之见,师友之间以学问互相切磋,辞气平和,反对剽窃模仿,这些都值得今人借鉴与反思,而且清代文集中的每一篇《论语》篇目都可以作为我们今天撰写学术论文的范本。清代文集具有深厚的学术价值,其中所蕴含的《论语》研究资料全面而充实,许多有价值的观点长期为人们所忽视。对清代文集中的《论语》研究资料进行系统梳理,既可以弥补清代《论语》学研究的不足,又可以由这一课题进而拓展至清代文集中的“四书”研究以及各经研究,再进而至于清代文集中的经学研究等等,逐步将清代文集的研究拓展开来,对清代学术史研究也将起到促进作用。在当下大力提倡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论语》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儒家思想之原典,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一研究也有助于我们今天借鉴前人成果,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诠释《论语》。

二、2002年(第10卷8~14期)分类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第10卷8~14期)分类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宋代士家女眷墓志研究 ——以义例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宋代士家女眷墓志概况
    第一节 文集载录女眷墓志概况
    第二节 出土所见女眷墓志概况
    第三节 集本石本女眷墓志差异
    第四节 士家女眷墓志类型概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宋代士家女眷墓志题额
    第一节 女眷墓志题额类型
    第二节 女眷墓志题额书写
    第三节 女眷墓志题额内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士家女眷墓志志文
    第一节 女眷墓志志文书事内容
    第二节 女眷志文中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 女眷墓志志文撰书人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代士家女眷墓志铭辞
    第一节 女眷墓志铭辞类型
    第二节 女眷墓志文铭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士家女眷墓志价值
    第一节 女眷墓志的史学价值
    第二节 女眷墓志的艺术价值
    第三节 女眷墓志的文化价值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一 出土所见宋代士家女眷墓志篇目一览
附录二 《全宋文》所见宋代士家女眷墓志篇目一览
致谢

(2)《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研究(1926-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的界定
第一章 《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发展概貌
    第一节 《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发展背景
        一、社会的开放与民智的开启
        二、商业的发达与广告的兴盛
        三、教育的发展与国语的普及
        四、技术的进步与行业的革新
    第二节 《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经营脉络
        一、《良友》画报的发行状况
        二、《良友》画报的广告受众
    第三节 《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刊载情况
        一、《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梳理统计
        二、《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投放主体
第二章 《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类型与特点
    第一节 《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类型
        一、图书(丛书)广告
        二、报刊(画册)广告
        三、贺卡(海报)广告
        四、印刷(制版)广告
        五、书局(书店)广告
    第二节 《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特点
        一、简明扼要的叙事风格
        二、立足时代的议程设置
        三、图文并茂的视觉呈现
第三章 《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策略检视
    第一节 创意表现策略
        一、知情达理的广告诉求策略
        二、妙笔生花的文案表达策略
        三、画龙点睛的美术表现策略
    第二节 营销传播策略
        一、相时而动的生命周期策略
        二、顺风张帆的借势营销策略
        三、家喻户晓的名人代言策略
        四、恰如其分的产品定位策略
        五、深入人心的公共关系策略
        六、物超所值的产品促销策略
第四章 《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时代价值
    第一节 《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经济价值
        一、促进书报刊物的销售
        二、塑造书业品牌的形象
        三、加速书业的良性竞争
        四、助推广告水平的提升
    第二节 《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社会价值
        一、阅读氛围与休闲空间营造
        二、舆论动员与民族情感凝聚
        三、文化传播与现代化的促进
        四、历史记录与史料价值凸显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20世纪50-70年代台湾地区的中国出版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 大陆地区
        2. 港台地区
    (三) 研究范围与方法
一、通论性论着
    (一) 专着
    (二) 论文集
    (三) 期刊论文
    (四) 翻印书籍
二、对各个时期出版史的研究
    (一) 简帛时代的出版
    (二) 纸写本时代的出版
    (三) 印本时代的出版
        1. 唐代至元代
        2. 明清两代
三、专题研究
    (一) 出版技术研究
        1. 造纸术的发明与外传
        2. 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
        3. 活字印刷及其外传
        4. 套色印刷的源流
        5. 装订形制演变
    (二) 版画史研究
    (三) 专题图书文献的出版
    (四) 历代报纸与近代杂志的出版
        1. 研究专着
        2. 历代报纸
        3. 新闻报人
        4. 近代杂志
    (五) 出版市场、审查与交流
        1. 出版市场与经济
        2. 出版审查与法规
        3. 出版文化交流
    (六) 藏书与藏书家研究
四、研究特点与影响
    (一) 研究学者及其背景
        1. 中国语言文学
        2. 图书馆学
        3. 新闻学、印刷出版及其他
    (二) 相关出版机构与出版物
    (三) 学术传承与交流
        1. 传统的出版史研究方法与内容——民国学术遗风
        2. 多元的出版史研究方法与内容——海外学术交流
    (四) 与同时期大陆地区出版史研究之比较
    (五) 学术影响
五、结语
附录 20世纪50-70年代台湾地区中国出版史成果目录
    (一) 着作
    (二) 研究报告
    (三) 论文集论文
    (四) 期刊报纸论文
    (五) 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的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乾嘉文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文学思想史研究综述
        二、何为“文学”?何为“文学思想”?——立足于清代文学的考察
        三、何以“文学思想史”?
    中:乾嘉文学思想研究综述
        一、乾嘉文学与文学思想史料略述
        二、乾嘉时期文学史、思想史、学术史研究综述
    下:范围、框架、思路
        一、关于“乾嘉”
        二、论文的基本框架与主要思路
第一章 乾嘉文学思想展开的背景
    第一节 乾嘉历史与文化政策
    第二节 乾嘉时期的思想史、学术史概况
    第三节 乾嘉文学概述(上):流派概述(附理论批评)
    第四节 乾嘉文学概述(下):历时性考察
第二章 政治压抑下的文学主潮
    第一节 御制文学、科举制度、台阁文艺
    第二节 官方修书与文体正变
    第三节 盛世中的变音
第三章 朴学背景下的创作转向
    第一节 “学人”与“文人”、“考据”与“辞章”之争
    第二节 从推重学养到逞才炫博
第四章 个性解放与艺术的精致
    第一节 晚明的潜流
    第二节 两种精致化追求的离合
    第三节 女性观念与女性文学的变化
第五章 叙事文学中的文学思想新貌
    第一节 自寓、自况向自传性的进发
    第二节 集大成与雅文学化
    第三节 文言叙事文学的体制创新
结语:何以乾嘉?
参考文献

(5)宋代题跋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展望
        一、研究回顾
        二、研究展望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题跋文体综论
    第一节 题跋文概念的文体学阐释
        一、历代着述对题跋文体概念的理论总结
        二、历代文选类文集选录题跋文情况分析
    第二节 题跋文源头的追溯与探讨
        一、题跋起源诸说
        二、各家观点评述
    第三节 题跋与几种相关文体辨析
        一、题跋与后序
        二、题跋与题辞(词)
        三、题跋与题名(记)、题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题跋文的结集与数量
    第一节 毛晋对宋人题跋的结集整理
    第二节 今人对宋人题跋文的结集整理与统计
        一、《全宋文》
        二、《宋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
        三、《宋代序跋全编》
    本章小结
    附
        《宋代序跋全编》失收题跋文一览表
第四章 宋代题跋文类述(上)
    第一节 书跋
        一、对书籍外在形式的记录
        二、书籍内容的评述
    第二节 文跋
        一、叙事
        二、述志
        三、析理
        四、阐道
    第三节 诗、词题跋
        一、炼字品句
        二、解疑释典
        三、校讹正异
        四、风格赏析
        五、理论探讨
        六、价值品鉴
        七、即兴随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题跋文类述(下)
    第四节 法书帖刻
        一、衔名跋尾
        二、递藏源流
        三、版本谱系
        四、品评赏析
        五、真伪辨别
        六、书论探究
        七、抒怀论世
    第五节 金石器物
        一、金石礼乐
        二、笔墨纸砚
        三、其他器物
    第六节 画图
        一、外形记述
        二、内容描摹
        三、逸事杂记
        四、议论抒怀
        五、以图证史
        六、画论探讨
    第七节 其他类
        一、山水草木
        二、建筑
        三、人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宋代题跋征引诗词考
    第一节 断缣零璧、披沙拣金——宋人题跋征引诗、词现象述略
        一、数量上的不均衡
        二、内容上的差异性
    第二节 缀残补佚、集腋成裘——宋人题跋征引诗、词对《全宋诗》的补正
    第三节 鱼鲁易韵、豕亥变形——宋人题跋征引诗、词出现的异文
        一、题跋对诗、词异文的记录与探讨
        二、题跋引用诗、词与传世诗词之间出现的异文
        三、题跋引用诗、词标题出现的异文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1919-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文化背景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第一节 近代社会转型与《诗经》新阐释
        一、晚清社会转型与《诗经》阐释的近代化倾向
        二、军阀政治与民俗学科建设
    第二节 中西文化碰撞与《诗经》学研究新变
        一、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新变
        二、《诗经》学研究新变
    第三节 新式出版与《诗经》研究新风向
        一、三大书局《诗经》着作出版情况
        二、三大书局《诗经》着作出版特点
        三、新式出版对《诗经》研究新变的推动作用
第二章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成果(1919-1949)
    第一节 新译今译与《诗经》民俗学阐释
        一、《诗经》性质的新阐释
        二、《诗经》篇章的新分类
        三、诗篇解读的新内涵
    第二节 文学史教科书与《诗经》民俗学阐释
        一、“新文学”视野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二、“俗文学”视野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三、“社会学”视野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第三节 民国期刊与《诗经》民俗学阐释
        一、女性视角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二、科技视角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三、生活视角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第三章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价值(1919-1949)
    第一节 由经到俗的《诗经》研究新局面
        一、以民主和科学为支点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二、以乐歌为切入点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三、以民俗学方法对《诗经》进行新阐释
    第二节 经俗交汇的《诗经》阐释新特色
        一、以“俗”证“文”
        二、以“诗”为“史”
        三、移风易俗
第四章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意义与局限(1919-1949)
    第一节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意义
        一、采用《诗经》研究的新方法
        二、取得《诗经》研究的新成果
        三、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节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局限
        一、研究方法急于求新
        二、研究范畴过于集中
        三、研究成果存有争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民国三大书局《诗经》着作出版情况统计表
    附录二 :民国期刊中《诗经》新译情况统计表(1919-1949)
    附录三 :许啸天《分类诗经》中的“风俗”类篇目
    附录四 :《分类诗经》中的“风俗”类各篇题旨
    附录五 :《民国丛书》中与《诗经》研究有关的文学史着作(1919-1949)
    附录六 :民国期刊中《诗经》民俗学阐释情况分析表(1919-1949)
    附录七 :民国期刊中《诗经》研究情况统计表(1919-1949)
    附录八 :1933年各大学国文入学试卷题型一览表
    附录九 :《论语》中《诗》《礼》并提的情况
    附录十 :《开明国文讲义》选文统计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清末民初都市戏曲人文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一、近代戏曲史料及论着
        二、戏曲报刊资料辑录
        三、戏曲生态研究
        四、现当代学者对于近代戏曲史和戏曲学人的研究论着
        五、近代戏曲报人及报刊研究
        六、相公、私寓、狎优与梨园花谱研究
        七、伶人、旦角与女伶研究
        八、“捧角文化”研究
        九、票友、票房及满清贵族的戏曲活动研究
        十、新旧剧的论争及改良研究
        十一、科班及近代戏园剧场的建筑形制研究
第一章 清中晚期文人参与下的戏曲人文生态
    第一节 男风盛行及男旦艺术的崛起
    第二节 狎优——捧角的雏形
        一、豪客狎优的方式及心态
        二、文人仕宦狎优的方式及心态
        三、私寓的揽客之道
        四、私寓衰落,狎优向捧角转化
    第三节 梨园花谱(花榜)——民国伶人专刊的雏形
        一、从品花到评伶
        二、花谱的价值和影响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伶人群体的变迁及文人(报人)对戏曲批评生态的介入
    第一节 生角的没落与旦角(男旦)的再次崛起
        一、“名角制”的形成与旦角(男旦)的再次崛起
        二、旦角崛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二节 女伶的兴盛
        一、女伶的崛起之路
        二、女伶崛起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剧评中的捧角生态
        一、近代报刊产生前后剧评之不同
        二、戏剧报刊的繁荣与剧评的成熟
    第四节 文人的捧角活动
        一、“捧角”的由来和主体
        二、文人名士的捧角形式
    第五节 “纸上的捧角”
        一、评剧家与捧角家
        二、捧角家与伶人
        三、评剧家(捧角家)改良之策
    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戏曲批评生态的深刻变革
    第一节 戏剧报刊的兴盛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专刊、专集与特刊——文人捧角的集中显现
        一、梅兰芳之特刊
        二、戏剧报刊中的名伶专号
        三、报刊对女伶的关注
    第三节 戏剧报刊背后的捧角团体之争
        一、冯贾党争
        二、梅程党争
        三、文人捧角的目的及影响
    小结
第四章 都市人群与戏曲人文生态的形成
    第一节 军政人士、银行家及商人的捧角活动
        一、军阀政客
        二、银行家
        三、商人
    第二节 帮会组织及其大佬
        一、帮会大佬组织堂会戏
        二、帮会组织与戏园、伶人的关系
        三、帮会组织控制下的票房
    第三节 娼妓与伶人的交游
        一、娼妓观剧、演剧之风的盛行
        二、娼妓与伶人的交往活动
    第四节 票房与票友
        一、清末民初之票房
        二、票友票戏之方式及特点
        三、票友下海及其影响
    第五节 满清遗老
        一、旗人名伶名票
        二、旗人剧作家、剧评家
        三、满清遗老捧角家
    第六节 女性观众
        一、女性观众群体的出现、壮大及其原因
        二、女性观众增多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戏剧改良:民国戏曲内部生态的集中显现
    第一节 戏剧改良运动
        一、戏曲社会教化功能的高扬及20世纪初戏剧改良运动的兴起
        二、新剧与旧剧的论争及旧剧改良运动
        三、戏剧改良的原则及方法
    第二节 剧本生态
        一、新旧剧剧本的困境
        二、剧本改良之策
    第三节 音乐生态
    第四节 传承生态
        一、科班与戏曲学校
        二、教习师傅
第六章 民国戏园、剧场的观演生态
    第一节 演员
        一、数量萎缩
        二、技艺衰退
        三、文化水平薄弱
        四、地位卑贱,饱受歧视
        五、身价虚高
    第二节 观众
        一、京派观众与海派观众
        二、以观众为中心的创作观和演剧观
        三、以观众为中心的消极影响及改良措施
    第三节 近代戏园剧场建筑形制的改良
        一、戏园(茶园酒馆)
        二、新舞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朱子家礼》“诸具”疏证 ——以《韩国礼学丛书》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朱子家礼》源流考镜
    第二节 《朱子家礼》朝鲜化溯程
    第三节 《丛书》特色“诸具”解题
    第四节 20世纪以来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概况
凡例
第一章 朝鲜特色化“诸具”形成始末
    第一节 肇端:丘濬《家礼仪节》
    第二节 枢机:金长生《丧礼备要》
    第三节 成熟:李縡《四礼便览》
    第四节 中国《家礼》所涉“诸具”汇总
第二章 朝鲜时代“通礼”所涉“诸具”疏证
    第一节 通礼“诸具”疏证
    第二节 《丛书》对《家礼》通礼“诸具”的衍变及创发
第三章 朝鲜时代“冠礼”所涉“诸具”疏证
    第一节 冠礼“诸具”疏证
    第二节 《丛书》对《家礼》冠礼“诸具”的衍变及创发
第四章 朝鲜时代“婚礼”所涉“诸具”疏证
    第一节 婚礼“诸具”疏证
    第二节 《丛书》对《家礼》婚礼“诸具”的衍变及创发
第五章 朝鲜时代“祭礼”所涉“诸具”疏证
    第一节 祭礼“诸具”疏证
    第二节《丛书》对《家礼》祭礼“诸具”的衍变及创发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本题取用《韩国礼学丛书》目录
附录二:中国、李氏朝鲜尺度表
附录三:朝鲜所用《家礼》“诸具”汇总
附录四:本文所涉诸具索引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後记

(9)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清代文集《论语》学文献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思路方法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 清代文集及其《论语》学文献概述
    第一节 清代文集概况
    第二节 清代文集《论语》学文献概况
第二章 清代文集《论语》学文献的成就(—):通论研究
    第一节 《论语》的命名
    第二节 《论语》的成书
    第三节 《论语》的早期版本
    第四节 《论语》的思想与评价
第三章 清代文集《论语》学文献的成就(二):经文考辨
    第一节 经文训解
    第二节 名物制度考证
    第三节 人物史实辨析
    第四节 地名考证
第四章 清代文集《论语》学文献的成就(三):注本考辨
    第一节 郑玄《论语注》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论语》着述
    第三节 宋元《论语》着述
    第四节 清代《论语》着述
第五章 清代文集《论语》学文献的成就(四):个案研究
    第一节 诂经精舍课艺集的《论语》研究
    第二节 陈玉澍《后乐堂集》的《论语》诠释
结语
附录
    一、清代文集《论语》篇目索引
    二、清代文集《论语》学文献情况统计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四、2002年(第10卷8~14期)分类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宋代士家女眷墓志研究 ——以义例为中心[D]. 丁宁宁.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2]《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研究(1926-1945)[D]. 吴利亚.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20世纪50-70年代台湾地区的中国出版史研究[D]. 王国婧. 山东大学, 2019(09)
  • [4]乾嘉文学思想研究[D]. 张昊苏. 南开大学, 2019(05)
  • [5]宋代题跋文研究[D]. 李宝.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6]《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1919-1949)[D]. 何昆. 黑龙江大学, 2018(06)
  • [7]清末民初都市戏曲人文生态研究[D]. 赵丹荣.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8]《朱子家礼》“诸具”疏证 ——以《韩国礼学丛书》为中心[D]. 赵曜曜.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9]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10]清代文集《论语》学文献考述[D]. 杨秀娟. 曲阜师范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2002(第 10 卷,第 8-14 期)分类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