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动化盘库系统在油田联合站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宋祺[1](2020)在《iFIX监控系统在联合站的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i FIX是一种操作简便、方便维护的组态软件,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石油化工、水利水电等工业生产领域。联合站是油田进行原油油水分离的重要场所,生产设备的安全平稳运行对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掌握现场设备实时运行情况,通过对生产设备的工艺考察和电气方案研究,提出了一种i FIX组态软件在联合站生产运行的实时监控系统方案。经现场测试,能够满足联合站监控要求。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联合站的实际生产环境和对实时监控系统的要求,设计了具有界面显示、数据通讯、数据处理和报警显示等功能的实时监控系统。利用PLC智能模块作为硬件设计主体,i FIX组态软件作为软件设计主体,确定了整体设计方案。对PID控制方案的分析,选取了模糊PID控制方案。硬件配置方面,选取了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7-300系列的PLC,该器件采用模块化方式,便于调试。对外输泵启动、沉降泵启动和报警部分编写了流程图,满足了联合站对闭环控制系统运行的控制要求。通过对比国内外组态软件,选用了i FIX作为监控系统软件设计,其使用的VBA开发环境和丰富的图形库可以使监控系统显示界面更加直观。根据联合站的运行技术和生产环节的要求,完成了实时数据库的建立、通讯方式的设置、连接画面的设置,设计了联合站监控画面。通过对报警记录和参数趋势曲线的分析,能够掌握生产运行情况,及时排查可能出现的故障。利用设计的监控系统进行仿真测试和现场测试的联合调试。在注水站系统监控中,详细分析了监控界面显示的温度、压力、液位、流量等参数,表明监控系统能够保障联合站安全、稳定、智能化生产。
敬兴隆[2](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以S采油厂为例》文中指出2014年以来的低油价影响,使油气公司由资源扩张型转为降本增效型。我国能源安全矛盾集中体现在油气安全问题,当前国内油气资源已不能有效地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缓解我国油气安全矛盾,XJ油田作为我国加快油气区建设主战场,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能源安全战略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开发难度大、开采成本高一直是制约XJ油田发展的核心问题,特别是2020年以来全球新冠疫情蔓延引发原油价格一路下行,WTI原油期货价格一度历史性跌至-37.63美元/桶,持续低油价以及老油区开采难度的增加使得提升采油生产及管理效率与降低成本的矛盾充分显现,传统管理改革及业务流程优化已无法根本解决,急需探索全新的采油生产管理模式及业务流程。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业务流程再造及物联网相关理论、方法及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将物联网与流程再造结合的可行性。其次,以XJ油田S采油厂为例,对其采油生产业务流程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及诊断,得出了其生产管理中的生产过程管控不到位、发现及处理问题滞后、数据不全面、数据质量差、未能实现数据赋能生产管理及辅助分析决策、业务协同及共享困难、提升生产及管理效率与降低成本的矛盾深化等主要问题及困境,本文认为继续实行现有管理模式及业务流程将导致提升生产及管理效率与降低成本的矛盾深化,常规的业务流程梳理及优化、小范围的改革创新、或资源整合已无法化解这种矛盾,必然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及管理思想探索全面的管控模式改革及业务流程再造。再次,本文研究了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方法,将数字化转型及数据驱动管理贯穿流程再造的全过程,构建围绕集中监控中心(数据中心)的采油生产管理模式,并阐述了流程再造的愿景和目标制定、关键业务流程及需求分析、物联网生产管理系统构建方法、新的业务流程及管控模式构建思路、新的组织结构构建、标准化及制度建设思路、实施过程的人力资源保障及培训提升等内容。文章对其预期效果开展了分析,认为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将在生产状况全面感知;采油生产管理效率、质量、安全的全面提升;采油生产成本的减少、业务协同及组织协作全面提升等方面效果显着,是化解降低成本与提升效益矛盾的有效手段,将使采油生产业务流程整体从四级管理向“采油厂-班组”两级管理转变。该方法除应用于老油田业务流程再造,对于新开发油田管理模式选择及业务流程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
任喜伟[3](2019)在《油水界面测量过程方法优化及系统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石油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原油储罐油水界面的准确位置在石油储运和加工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研究油水界面测量过程的优化方法、建立油水界面监测系统意义重大,在石油化工过程系统工程中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价值。鉴于原油储罐油水界面测量过程中现有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存在计算精度不高,计算过程复杂;现有油水界面数据计算方法简单,算法效率较低;现有油水界面测量装置设计不合理,应用范围较小;现有油水界面信息管理水平不足,用户体验较差等问题。论文首先对油水界面测量及计算方法进行了归纳分析;其次,提出了基于连通域标记的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再次,提出了用于油水界面测量的自适应阈值聚类优化算法,最后设计了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装置及仿真系统,开发了油水界面监测管理系统。论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鉴于掌握原油乳状液液滴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是分析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和粘度等性能的前提条件、对原油乳状液破乳和油水界面测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明确原油乳状液类型及鉴别方法和特性的前提下,讨论了现有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方法,并对现有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方法进行相关特性解析;通过对比研究,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出了基于连通域标记的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该算法通过图像滤波和二值化操作,对原油乳状液图像进行预处理后,经过连通域标记和等价标记替换处理,获得原油乳状液粒径显微已标记图像,分析已标记图像中的连通域、计算液滴个数和粒径大小、统计液滴粒径分布。(2)在油水界面测量过程中,鉴于油水界面经验值分类统计算法和经典K-means聚类算法存在异常数据、依赖人工选取典型值和初始聚类中心等问题,提出了自适应阈值聚类算法。首先采用中值预处理算法消除油水界面数据中的伪数据,获得有利于聚类划分的油水界面优化数据;其次采用自适应阈值查找算法,自动找到一组最优初始阈值;最后采用改进的K-means聚类优化算法对油水界面数据进行合理分类,并根据最优化聚类结果计算油水界面及液位高度。该算法能够消除异常数据,自动获取最优初始阈值,并改进油水界面测量经验值分类统计算法和经典K-means聚类算法的思想,实现最优数据分类。(3)为了改进油水界面测量技术向非接触式、多维数据计算发展,弥补自适应阈值聚类算法应用中存在的数据量不足的问题,设计一种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装置及仿真系统,可获取更全面的二维油水界面数据,满足监测系统测试和上位机软件开发需求。该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装置利用光的吸收原理,设计光源光照阵列和感光传感阵列,获取分布式油水界面矩阵数据;利用自适应阈值聚类算法计算每一组油水界面数据,并对所有数据求均值获得最终结果。另外,基于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装置矩阵数据样式和通信原理,设计了油水界面仿真系统。该仿真系统程序设计包含框架设计、发送指令仿真程序设计、返回数据仿真程序设计、接受数据仿真程序设计等。(4)由于我国部分油田联合站原油储罐油水界面监测模式还处于人工管理阶段,部分油田联合站虽然借助高性能测量仪表实现监测自动化,但存在油水界面测量误差大、监测系统兼容性差、用户界面交互复杂等问题,论文提出设计并开发油水界面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底层硬件测量、中间层通信服务和顶层数据展示的三层总体架构设计;分别通过Web Service接口设计、下位机设计、上位机设计和数据访问设计等建立油水界面监测软件设计体系;通过开发下位机GPRS通信模块和上位机信息管理平台完成油水界面监测系统整体建设。在油水界面测量过程不同阶段的实验与应用结果表明,一是基于连通域标记的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可以顺利完成原油乳状液液滴粒径大小计算和液滴粒径分布统计,且在计算准确率和算法复杂度上优于现有算法;二是相对于油水界面测量的经验值分类统计算法和经典K-means聚类算法,油水界面自适应阈值聚类算法具有计算结果准确、迭代次数少和运行时间短等优势;三是基于光吸收原理的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装置为油水界面测量技术开拓了思路,仿真系统能够达到测试系统、提高油水界面监测系统开发效率的目的,为油水界面监测系统开发提供仿真数据支持。四是开发的油水界面监测系统易于部署、运行稳定、测量准确、可靠性强、界面操作方便,为提高我国油田企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提供了技术保障。
赵满[4](2019)在《考虑电网调峰的联合站加热系统综合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联合站原油加热采用以燃油或燃气加热炉为核心的加热系统。该方式不仅热效率低,而且油气消耗量大,生产运行成本高。随着以光电、风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不断发展,电网的调控压力越来越大,峰谷电价差也在加大。本文从考虑电网调峰出发,利用现行的分时电价差价,综合利用热泵、热储能和光伏发电等,统筹考虑用热成本,完成了联合站用新加热系统的设计。新加热系统主要包含光伏电池、热泵、电热储能、水套炉和电锅炉。本文首先针对加热系统中各主要设备建立了等值出力模型及相关约束关系,分析了采用热泵进行余热回收利用后的经济效益。再依据现行的分时电价政策,讨论了蓄能式热泵在系统中应用可望产生的经济性效益。最后,以华东地区某实际联合站为例,提出了基于电热联合调度的联合站新加热系统运行优化模型。采用MATLAB软件调用Yamlip/Lpsolve求解器求得了调度周期内各部分最佳出力情况,同时计算了包括燃料成本、新设备投资、运行维护等总运行成本,并与联合站中常用的原加热系统和仅含余热回收利用的加热系统总运行成本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冬季典型日在提供相同电热负荷的条件下,新型加热系统综合调度模型每天生产成本为20176.3元,与原加热系统23736.2元每天相比降低了14.9%,与仅含余热回收利用的加热系统相比降低了7.2%。本文的研究可为油田联合站新型热电联用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调控提供重要参考。
马春岭[5](2018)在《油田联合站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文中指出本文以油田自动化控制系统为研究视角,从实现油田联合站自动化控制系统优化设计的重要性出发,探讨实现油田联合站自动化控制系统优化改造的路径。
刘小野[6](2018)在《基于工作流的生产投资计划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生产投资计划管理”即生产计划和投资计划管理,是指企业根据现有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计划编制、成本控制、投资监控、项目管理、监督考核等管理的全过程。利用信息化技术规范企业的生产计划和投资计划,企业能够更直观的查看和分析生产投资状况,合理利用有限资金,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业务流程转向电子化,从而推动了工作流技术在各类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根据企业的业务需求和业务流程,利用工作流技术将过程逻辑从应用系统中分离出来,将业务工作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角色,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过程来执行这些任务并对它们进行监控,提高企业的办公效率,降低其生产成本,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本课题分析并研究了某采油厂生产投资计划管理业务现有的工作模式、工作流程及管理现状,了解了该采油厂对系统开发的具体需求。通过分析系统需求,确定各项数据来源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运用元数据理论,对收集来的数据项进行整理分析,规范各数据项名称类型等属性的定义,进而完成数据元字典与数据模型的建立。最后,通过调研分析生产投资计划管理工作的业务需求、流程及管理现状,对系统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完成系统的架构设计,并结合工作流技术和工作流建模工具,完成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开发。本课题通过运用工作流技术、元数据理论、以及UML建模理论等多项理论和技术,成功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工作流的生产投资计划管理系统。系统的建成,实现了对某采油厂生产投资计划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目的,提高了企业的投资管理水平和办公效率。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类似应用系统的开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张伟[7](2017)在《网络型多功能原油盘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原油储罐油水界面及各层次原油含水率测量手段落后、测量精度不高的现状,本文结合工作需求为胜利油田分公司新春采油厂新春联合站设计了一套自动化盘库系统。系统可以精确快速、在线测量出油罐中各层次原油含水率,实现了测量的自动化和精确化。在充分分析现有系统的基础上,从软、硬件方面进行了论证和设计。硬件方面,首先是电容传感器理论设计,多次实验后,采用了充放电法,并设计了测量精度高、性能稳定可靠的电容检测方法。同时对高频电磁波测量储罐原油的含水率与温度密度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得出不同温度下含水率W与电容C的关系表达式。软件方面,利用三维力控工控软件对系统整体进行了设计,包括实时数据库建立、设备通讯服务程序编制、关系数据转储、数据转发以及扩展组件等几个主要功能模块。系统以实时数据库为核心,数据库之间可以互相访问,可以互为服务器和客户端,灵活组成各种网络应用。我们重点研究了力控三维实时数据库的组成和运行方式,运行系统能完成对生产实时数据的各种操作:如实时数据处理、历史数据存储、统计数据处理、报警处理、数据服务请求处理等。同时,实时数据库可以将组态数据、实时数据、历史数据等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存储在介质上,通过管理器可以生成实时数据库的基础组态数据,对运行系统进行部署。另外,系统支持WEB应用,可将实时数据库的数据以WEB方式发布,采油厂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运用浏览器直接查看站库的实时生产情况。最后经过测试和实验,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许东晖[8](2014)在《联合站动态油量盘库计算机控制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在油田联合站中以做垂直运动的传感器实施沉降罐参数移动检测,该传感器由发射体、短波发生器和接收体三部分组成。一旦含水率发生较大变化时,则需要增加测量点的个数,确保传感器可以检测到液面位置。参照原油含水率的非线性布局特点,用不等间隔距离的定积分、改变积分限的计算方法,组成关于沉降罐原油储量动态计量的相关模型,以解决在联合站动态油量盘库中实施动态化计算的各种难题。
唐越[9](2014)在《解析油田联合站的自动化改造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油田联合站自动化改造,是油田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额组成部分,其是为了应对现代化油田建设要求的一种根本途径。事实上,就油田联合站的自动化改造而言,其可以对整个油气生产工艺过程以及辅助系统的各个参数与进行更新和维护,并对这些信息的自动采集、监控以及保障工艺系统处于一个高效、稳定的运行状态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为了将这种自动化改造技术以一种更为全、清晰的方式为读者呈现出来本文将紧扣这一主题,从其自动化改造的内涵及重要性出发,对联合站的自动化改造技术进行阐述与分析。
周鹏,王冠亚,宋清新,纪洪波[10](2014)在《总线式原油盘库数据采集子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目前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原油盘库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较低。为大力提高其自动化水平,本文根据该采油厂各联合站分散采集、集中监视的特点,设计了基于RS-485总线和主从单片机结构的数据采集子系统方案。由位于监控室的主单片机作为中枢,通过RS-485总线采集各从单片机收集到的原油参数并通过串口上传到上位机中。利用上位机软件配合Proteus软件和Keil软件对整个子系统进行了仿真和测试,从而验证了其可行性。
二、自动化盘库系统在油田联合站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动化盘库系统在油田联合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iFIX监控系统在联合站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联合站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2 iFIX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监控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 联合站概况 |
2.2 联合站工艺要求 |
2.2.1 油水分离工艺 |
2.2.2 沉降罐工艺 |
2.2.3 污水处理工艺 |
2.2.4 人工加药工艺 |
2.3 监控系统总体方案 |
2.3.1 设计思路 |
2.3.2 总体原则 |
2.3.3 硬件设计方案 |
2.3.4 软件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联合站监控系统设计 |
3.1 PID控制系统 |
3.2 游离脱水设备的控制系统 |
3.2.1 常规控制方案 |
3.2.2 模糊PID控制方案 |
3.2.3 游离脱水控制仿真与结果 |
3.3 基于PLC的监控系统 |
3.3.1 PLC的型号选择 |
3.3.2 配置STEP7开发环境 |
3.3.3 监控系统程序设计 |
3.4 联合站的硬件配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iFIX的监控系统设计 |
4.1 iFIX组态软件 |
4.1.1 组态软件及选型 |
4.1.2 iFIX软件的结构与特点 |
4.2 软件系统设计流程 |
4.3 联合站监控画面设计 |
4.3.1 创建实时数据库 |
4.3.2 设置通讯 |
4.3.3 设置连接画面 |
4.3.4 监控画面设计 |
4.4 报警画面及实时曲线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综合测试 |
5.1 现场测试 |
5.2 系统仿真调试 |
5.2.1 硬件运行和调试 |
5.2.2 硬件运行和调试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以S采油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业务流程再造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外物联网及其在油气生产管理中应用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方法概述 |
2.1 业务流程再造相关理论及方法概述 |
2.1.1 业务流程再造相关理论及发展 |
2.1.2 业务流程再造主要方法及步骤 |
2.2 物联网应用的油田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方法 |
2.2.1 物联网相关概念及主要特征 |
2.2.2 物联网的应用及基本架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XJ油田S采油厂采油生产业务流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XJ油田S采油厂基本概况 |
3.1.1 XJ油田S采油厂组织架构及管理模式 |
3.1.2 XJ油田S采油厂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3 XJ油田S采油厂生产业务流程现状 |
3.2 XJ油田S采油厂采油生产管理中存在问题 |
3.2.1 生产过程管控不到位、发现及处理问题滞后 |
3.2.2 数据不全面、数据质量差 |
3.2.3 业务协同及共享困难 |
3.2.4 提升生产及管理效率与降低成本的矛盾深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方法研究 |
4.1 制定流程再造的愿景和目标 |
4.2 制定基于物联网的流程再造方案 |
4.2.1 管理层决策及营造环境 |
4.2.2 关键业务流程及需求分析 |
4.2.3 构建物联网生产管理系统 |
4.2.4 建立新的业务流程及管控模式 |
4.2.5 试点新的业务流程 |
4.2.6 推广实施新的业务流程 |
4.3 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保障措施 |
4.3.1 推进新的组织结构构建 |
4.3.2 加强标准化及制度建设 |
4.3.3 人力资源保障及培训提升 |
4.4 持续改进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XJ油田S采油厂流程再造预期效果 |
5.1.1 生产状况全面感知 |
5.1.2 采油生产管理效率、质量、安全的全面提升 |
5.1.3 采油生产成本的减少 |
5.1.4 业务协同及组织协作全面提升 |
5.2 本文主要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油水界面测量过程方法优化及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油水界面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油水界面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研究现状 |
1.2.4 油水界面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及目标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及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章节安排 |
2 油水界面测量与计算分析 |
2.1 引言 |
2.2 油水界面测量技术 |
2.2.1 油水界面测量技术进展 |
2.2.2 油水界面测量技术对比 |
2.3 油水界面计算方法 |
2.3.1 基于直接读数的计算方法 |
2.3.2 基于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 |
2.3.3 基于矩阵数据的计算方法 |
2.3.4 基于图像分析的计算方法 |
2.4 油水界面测量技术展望 |
2.5 本章小结 |
3 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原油乳状液及粒径检测 |
3.2.1 乳状液类型及鉴别方法 |
3.2.2 乳状液相关特性 |
3.2.3 现有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方法 |
3.3 连通域及连通域标记 |
3.3.1 连通域 |
3.3.2 连通域标记 |
3.3.3 连通域标记算法 |
3.4 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 |
3.4.1 乳状液图像滤波算法 |
3.4.2 乳状液图像二值化算法 |
3.4.3 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 |
3.5 应用实例及分析 |
3.5.1 应用实例 |
3.5.2 标记过程分析 |
3.5.3 算法对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油水界面自适应阈值聚类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油水界面测量过程及数据 |
4.2.1 油水界面测量过程 |
4.2.2 油水界面数据 |
4.3 油水界面伪数据预处理算法分析 |
4.3.1 最值过滤算法分析 |
4.3.2 定点修正算法分析 |
4.3.3 区域去噪算法分析 |
4.4 油水界面中值屏蔽预处理算法 |
4.4.1 算法基本思想 |
4.4.2 算法正确性验证 |
4.4.3 算法对比分析 |
4.5 油水界面数据分类方法分析 |
4.5.1 经验值分类统计算法分析 |
4.5.2 经典K-means聚类算法分析 |
4.6 油水界面自适应阈值聚类算法 |
4.6.1 算法基本思想 |
4.6.2 算法验证 |
4.6.3 算法实验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新型油水界面测量与仿真研究 |
5.1 引言 |
5.2 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设计 |
5.2.1 测量原理设计 |
5.2.2 基本结构设计 |
5.2.3 软件结构设计 |
5.3 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过程 |
5.3.1 测量过程 |
5.3.2 通信协议 |
5.3.3 计算方法 |
5.4 仿真系统程序设计 |
5.4.1 发送指令仿真程序设计 |
5.4.2 返回数据仿真程序设计 |
5.4.3 接收数据仿真程序设计 |
5.5 仿真系统测试 |
5.5.1 测试框架 |
5.5.2 测试过程 |
5.5.3 测试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6 油水界面监测系统应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油水界面监测系统设计 |
6.2.1 系统总体设计 |
6.2.2 Web Service接口设计 |
6.2.3 系统下位机设计 |
6.2.4 系统上位机设计 |
6.2.5 数据访问设计 |
6.3 油水界面监测系统开发 |
6.3.1 系统下位机开发 |
6.3.2 系统上位机开发 |
6.4 油水界面监测系统应用 |
6.4.1 系统安装部署 |
6.4.2 系统界面展示 |
6.4.3 系统测试结果 |
6.4.4 系统应用效果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考虑电网调峰的联合站加热系统综合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加热系统综合调控技术的发展 |
1.2.2 加热系统综合调控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3 加热系统综合调控技术的应用前景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联合站加热系统的结构与基本模型 |
2.1 新型加热系统的结构 |
2.1.1 联合站原加热系统的结构 |
2.1.2 加热系统的结构 |
2.2 新型加热系统中各部分结构的计算模型 |
2.2.1 光伏电池 |
2.2.2 热泵 |
2.2.3 水套炉 |
2.2.4 电锅炉 |
2.2.5 热储能 |
第3章 含蓄能式热泵的加热系统综合调控技术 |
3.1 蓄能式热泵加热系统工艺流程 |
3.2 蓄能式热泵加热系统的经济性模型 |
3.3 蓄能式热泵的加热系统经济性分析 |
3.3.1 联合站夏季基本用能情况 |
3.3.2 结果分析 |
第4章 联合站加热系统综合调控方案 |
4.1 加热系统经济性模型 |
4.1.1 加热系统模型建立 |
4.1.2 求解算法 |
4.2 加热系统综合调控技术经济性分析 |
4.2.1 联合站冬季运行基础数据 |
4.2.2 优化结果分析 |
4.3 加热系统节能减排评估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油田联合站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油田联合站自动化控制系统优化设计的重要性分析 |
2 油田联合站自动化控制系统优化设计路径的探索 |
2.1 原油处理自动化系统的优化设置 |
2.1.1 三相分离器 |
2.1.2 原油外输 |
2.2 水处理系统 |
2.2.1 一次除油罐、二次除油罐、缓冲罐 |
2.2.2 加药系统 |
2.2.3 过滤器系统 |
3 锅炉系统 |
4 结语 |
(6)基于工作流的生产投资计划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相关技术研究 |
2.1 元数据理论 |
2.2 基于UML的面向对象建模技术 |
2.2.1 UML简介 |
2.2.2 UML特点 |
2.2.3 UML图 |
2.3 工作流技术 |
2.3.1 FIXBPMESWORKFLOW介绍 |
2.3.2 FIXBPMESWORKFLOW设计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产投资计划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1 业务需求 |
3.1.1 组织结构 |
3.1.2 业务功能需求 |
3.2 业务技术指标 |
3.2.1 计划研究内容及完成情况 |
3.2.2 技术经济考核指标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产投资计划管理系统总体框架及元模型构建 |
4.1 生产投资计划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4.1.1 概念结构设计 |
4.1.2 物理模型设计 |
4.1.3 数据字典设计 |
4.2 生产投资计划管理系统的框架体系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产投资计划管理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设计原则 |
5.1.1 系统实现环境 |
5.1.2 系统设计原则 |
5.2 应用系统设计 |
5.2.1 系统用例设计 |
5.2.2 系统时序图 |
5.2.3 系统类图 |
5.3 系统实现 |
5.3.1 生产经营建设计划管理模块 |
5.3.2 生产经营建设统计管理模块 |
5.3.3 生产项目建设规划管理模块 |
5.3.4 生产经营项目运行管理模块 |
5.3.5 建设项目评价及后评价管理模块 |
5.3.6 资料汇编管理模块 |
5.3.7 基于FIXBPMES工作流平台的生产投资计划管理系统流程实现 |
5.4 应用情况、效益分析与市场前景 |
5.4.1 应用情况 |
5.4.2 效益分析 |
5.4.3 市场前景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数据字典设计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7)网络型多功能原油盘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新春联合站简介 |
1.3 原油含水测量技术现状 |
1.4 原油含水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原油含水测量技术方案论证 |
2.1 方案比较 |
2.1.1 射线法 |
2.1.2 短波吸收法 |
2.1.3 微波法 |
2.1.4 电容法 |
2.1.5 对比结论 |
2.2 最佳方案论证 |
2.2.1 谐振法 |
2.2.2 振荡法 |
2.2.3 充放电法 |
2.2.4 论证结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整体设计与原理 |
3.1 系统整体外观图 |
3.2 系统结构组成 |
3.3 电容传感器探头的设计 |
3.3.1 原油多功能含水检测原理 |
3.3.2 传感器设计 |
3.3.3 电容量估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库系统及设计 |
4.1 软件开发环境 |
4.2 实时数据库系统 |
4.2.1 基本概况 |
4.2.2 数据库访问 |
4.2.3 数据连接 |
4.2.4 点组态 |
4.3 与关系数据库交互 |
4.3.1 SQL访问步骤 |
4.3.2 SQL函数 |
4.3.3 从力控的数据库转储到关系数据库 |
4.3.4 从关系数据库转储到力控的历史数据库 |
4.4 外部接口OPC |
4.4.1 OPC概述 |
4.4.2 OPC基本概念 |
4.4.3 .OPC体系结构 |
4.4.4 力控OPC客户端 |
4.4.5 力控OPC服务器 |
4.5 分布式网络应用 |
4.6 实时数据库系统的实现 |
4.6.1 创建IO设备 |
4.6.2 新建数据库组态 |
4.6.3 编写的部分脚本程序 |
4.7 软件功能模块 |
4.7.1 导航系统模块 |
4.7.2 综合报表系统模块 |
4.7.3 站内应用系统模块 |
4.8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静态实验结果 |
5.1 现场应用情况 |
5.2 含水率测量 |
5.3 盘库分析 |
5.4 实验对比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联合站动态油量盘库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联合站监控体系 |
2 计算机控制技术 |
2.1 技术原理 |
2.2 控制系统设计规则 |
3 联合站动态油量盘库控制 |
3.1 储罐原油含水率的检测 |
3.2 沉降罐原油储量动态计量 |
3.3 净油罐参数测控体系 |
3.4 外输油量计算 |
4 结语 |
(9)解析油田联合站的自动化改造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油田联合站自动化改造的内涵及原理 |
二、油田联合站自动改造中的油站改造技术 |
1、高效分水器自动化改造 |
2、沉降罐的自动化改造 |
3、加热炉的自动化改造 |
三、油田联合站自动改造中的水站改造技术 |
1、除油罐和缓冲罐的自动化改造 |
2、过滤器系统的自动化改造 |
3、加药系统的自动化改造 |
结语 |
四、自动化盘库系统在油田联合站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iFIX监控系统在联合站的设计与应用[D]. 宋祺.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2]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以S采油厂为例[D]. 敬兴隆.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3]油水界面测量过程方法优化及系统应用研究[D]. 任喜伟.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1)
- [4]考虑电网调峰的联合站加热系统综合调控技术研究[D]. 赵满.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5]油田联合站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J]. 马春岭. 化工管理, 2018(17)
- [6]基于工作流的生产投资计划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小野.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7]网络型多功能原油盘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8]联合站动态油量盘库计算机控制技术[J]. 许东晖.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4(11)
- [9]解析油田联合站的自动化改造技术[J]. 唐越. 科技与企业, 2014(17)
- [10]总线式原油盘库数据采集子系统的设计[J]. 周鹏,王冠亚,宋清新,纪洪波. 电子设计工程,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