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0年广西中药材市场回顾(论文文献综述)
高宏[1](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舒贝[2](2019)在《广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广西地区中药材资源丰富,推动了广西地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广西地区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本文在对广西地区81家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广西地区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目前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目前,广西地区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呈现的特点表现为:近年合作社新增数量呈现下滑;合作社组建模式多样;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数合作社生产效益一般;地处资源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政府相关部门高重视。在发展成效上主要表现为:有利于推动农业经营体制的进一步创新;有利于提高农户参与市场的竞争力,并增强市场地位;有利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并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数量;有利于推动中药材产品的品质化、品牌化建设;促进了中药材产业链的延长,增加了合作社的收入;助力攻坚脱贫,改善了农村发展面貌。广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成员文化素质不高,合作意识较差;内部组织管理松散,合作社发展缺乏规范性;药材品牌不响,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弱;合作社发展资金不足,生产经营范围有限;自身建设不足,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缺乏科技与人才助力合作社的科学发展;政府创造的法制与政策环境有欠缺。影响广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农民接受的思想启发与教育培训程度不够;合作社组织结构不完整,管理制度不完善;合作社药材质量控制不严,且营销手段落后;合作社内部资金使用不合理,外来资金引入不顺畅;合作社生产经营惯用老思路,缺乏创新力助发展;政府职能定位不清晰,实际落实工作不彻底。针对广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相应对策为:第一,紧抓对合作社成员的培育,提升合作社实力;第二,完善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健全合作社的管理制度;第二,推动合作社药材的标准化生产,走品牌化发展道路;第四,加强合作社内部资金管理,拓宽渠道集聚外来资金;第五,走联合之路,降低合作社的发展风险;第六,积极引用科学技术,合理引进专业人才;第七,政府优化扶持方式,并加大扶持力度。
侯超群[3](2019)在《边境文化视角下桂越边境药材贸易发展研究 ——以宁明县爱店口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近代以来,药材贸易逐渐成为中越边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药”在越南人的心目中已经拥有了较高的威望。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药材贸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宁明县爱店口岸是桂越乃至中越边境地区主要的药材集散地,是实现桂越边境药材贸易的主要通道。宁明县作为桂越边境县,两国边民有着共同或者相似的信仰、语言、风俗习惯等,促进了两国边民不曾间断的交流与往来并形成了特定的边境文化。随着国家沿边开放开发、西部大开发政策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等为宁明县边境药材贸易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和战略优势。本文基于边境文化的视角对桂越边境药材贸易发展进行研究,探讨边境文化如何助推宁明边境药材贸易进一步发展。文章分以下几章来分析该问题:第一章,解读边境文化的概念以及对其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涵容性特征的分析。第二章,对爱店口岸、宁明边境贸易、宁明边境药材贸易、桂越边境药材贸易的整体概况进行梳理分析。第三章,重点论述宁明边境药材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第四章,提出在边境文化视角下宁明边境药材贸易进一步发展的思考。文章结语主要对边境文化在边境口岸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并对桂越边境药材贸易发展做进一步的展望。
郭妍[4](2018)在《中医药期刊史研究》文中指出中医药期刊是记录和保存中医药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学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媒介。研究中医药期刊的总体发展史,既能够反映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某些特点,又能够揭示中医药学术交流的特征和趋势。鉴于此,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医药期刊在发展进程中呈现的各种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总体趋势,对中医药期刊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评价,并尝试探寻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方向。本研究搜集从1897年至2017年出版的中医药期刊共568种,考察期刊创刊数量,并按照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期作为参照系,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历程分为七个阶段,即萌发期(1897年-1920年)、数量上的繁盛期(1921年-1937年6月)、低谷期(1937年7月-1949年9月)、恢复期(1949年10月-1959年)、曲折发展期(1960年-19 75年)、复兴期(1976年-1995年)、平稳发展期(1996年至今)。本研究从形式特征、类别分布特征、刊名特征、内容特征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特征。其中形式特征从中医药期刊生存状态、刊期情况、地域分布情况和文章合着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类别分布特征从中医药期刊的总体类别情况和中医药学术类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刊名特征从中医药期刊刊名的变迁和深刻寓意等方面进行论述,内容特征通过考察各个发展阶段的栏目设置情况予以呈现。在阐述中医药期刊发展历程和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对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阐述了中医药期刊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助力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指出中医药期刊在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鼓励学术评论与争鸣、促进中医药知识普及推广、保障文章质量和专题策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探寻中医药期刊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中医药期刊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更好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
杨振强[5](2017)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北部湾经济区位于广西南部,南面北部湾,背靠中国西南、中南,东接珠三角、西连越南、云南,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自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北部湾经济区抓住难得发展机遇,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开展招商引资,培育优势支柱产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面貌大为改善。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北部湾经济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是北部湾经济区新的发展定位和历史使命。整体上来看,北部湾经济区的规模有限,区域竞争力不强,产业发展、企业培育、人才建设、技术创新等等方面还存在各种不足,离“沿海经济增长新一极”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与国家最新战略的要求不匹配。至今,北部湾经济区仍是中国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凹地。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既是广西经济发展需要,也是支撑西南、中南地区发展的需要,更是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需要。因此,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不仅是后发展、欠发达地方区域的跨越发展问题,也是国家层面的区域平衡发展和对外开放发展战略实现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开展研究,兼顾现实发展和理论创新需要,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同时也是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本文的研究是基于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发展实践展开的。理论方面,第二章分析介绍了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等,并作了一定引申分析,这是本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实践方面,第三章分析了美国、日本、韩国和国内广东、江苏、福建沿海区域开放发展过程,侧重从政府作用、发展策略、政策措施等方面分析,对每一个区域发展经验做出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比总结国内外沿海区域开放发展经验,作为对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启示。根据经济学理论和沿海区域发展实践,第四章深入分析了北部经济区开放发展现状,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产业发展、区域合作、产业布局、内部协作等方面的问题,并分析了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然后,基于理论、实践和现状,笔者对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的路经选择、产业发展、合作深化、市场建设开展深入研究。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构成一个开放发展研究的框架体系。一是第五章深入研究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的路经。研究得出开放发展路经是本文核心,既是对北部经济区实际发展道路和策略的研究,也是对后发展地区跨越发展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笔者基于SWOT分析方法和自组织理论分析研究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路经。首先介绍有关的分析理论和方法,然后分析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现状,列举主要的发展优势和劣势、发展机遇和挑战,找出北部湾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最有分别根据SWOT分析、自组织理论和沿海地区发展实践分析北部湾经济区的各项发展因素,找出可行的发展路经,并概况主要的发展措施。笔者认为产业发展、区域合作、市场建设是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开放发展的策略实施的具体支撑。为此,后面深入分析相关问题,力图把研究开展深入。二是第六章深入研究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问题。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滞后突出表现在产业发展的落后。产业规模小、层次低,产业集聚程度低,主导产业有待形成,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从产业开放合作方面来说,对外贸易和投资规模较小,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分工合作程度不高,特殊的区位优势有待深入挖掘。本分深入分析了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制约和影响因素,利用主导产业评选方法,对现有的主要产业和规划发展的主要产业进行分析,结合比较优势、产业周期理论,对主导产业选择和新兴产业培育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就产业布局给出自己的参考意见。最后,重点分析北部湾经济区区域产业合作问题,基于产业梯度和产业差异原则,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三是第七章深入研究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合作问题。区位优势是北部湾经济最大发展的优势,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实现发展要素资源外部补给,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北部湾周边区域合作和面向东盟合作是对外开放合作的重点内容,近年来已经建立各类合作平台。但总的来说,存在合作范围有限、合作内容有待深入、合作平台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笔者基于区域合作理论,深入分析了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开放合作现状和区域合作平台问题,然后根据新时期“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提出深入区域合作、完善区域合作平台的对策和建议,特别是发挥北部湾经济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同时,笔者深入分析了跨境经济区合作区的问题,对中越东兴—芒口、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区合作区建设提出了创新性的发展建议,对跨境经济合作的模式和内容做了丰富发展。四是第八章深入研究了北部湾经济区的市场建设问题。市场机制、市场环境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经济规模有限,北部湾经济区存在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主体规模小、市场竞争等机制不充分、政府参与经济建设程度过深等问题。市场发育与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市场体系完善、市场环境优惠可以减少企业经营的隐性成本,可以方便经营者组织生产要素,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笔者深入研究了北部湾经济区市场体系和市场环境建设问题,基于市场经济和交易费用理论,对市场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做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市场体系和优化市场环境的对策和建议。虽然本文针对性研究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问题,但分析研究的大多数内容也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共性问题,所使用的发展策略和对策措施,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因此,本文主要在以下方面做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发展对策方面:一是研究提出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的具体路经和建议;二是研究提出北部湾经济区主导产业选取和各市产业布局对策和建议;三是研究提出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区域合作深化和区域合作平台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四是研究提出北部湾经济区市场体系完善和市场环境优化的对策和建议。这其中包括了研究提出增强北部湾经济区服务国家东盟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能力的对策和建议,研究提出了强化西南、中南等地区联动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发展理论方面:一是基于综合优势竞争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研究了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实施非均衡发展策略问题;二是归纳了国内外典型沿海区域的开放发展经验,并从地方政府角度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三是对于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或者相近的区域之间的合作进行了探讨,并区分具体情况分析可行模式;四是分析研究了中越跨越经济区合作区建设中的要素组合问题,对于基于比较优势和合作共赢下的三方或多方合作具有借鉴意义。
汪莹[6](2014)在《基于规制经济学的中药材质价关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9年以来,在我国新医改方案的推动下,国家在发生巨大变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中医药不仅是我国医药卫生体系的基础性资源,也是科技创新之源与新的经济增长点。中药材的天然性、毒副作用小是中医治疗的特色优势,但由于中药材兼有药品与农副产品的双重属性,其价格与质量受到品种的差异、产地的区别、药用部位、炮制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药材市场上出现了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价格大起大落的现象,这类问题严重削弱了中医治病的效果,导致中医药的社会声誉下降,社会认同度降低,最终将影响整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本文以中药材价格现状、中药材质价关联为研究对象,着眼于构建中药材质量与价格关联体系,结合大量中药材价格数据,具体分析近年来价格波动趋势;利用蛛网模型来阐述中药材价格呈现“发散型蛛网波动”的根本原因,分析价格涨跌对供给量和需求量变动的影响;运用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不同质量等级中药材之间的价格差异,以相对价格衡量中药材不同质量层级之间的价格差异,将质量与价格关联起来。在规制经济学视角下,提出稳定中药材质量与价格,促进分等论价、优质优价的对策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了思路,也对中药材市场的管理和中药材价格的调控具有现实的理论指导意义。
李鹏勇[7](2012)在《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桂越边境药材贸易发展研究 ——以宁明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以后,桂越边境药材贸易在中越边境贸易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宁明作为桂越边境药材贸易的主要市场,将在桂越边境药材贸易市场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从药材贸易市场体系的角度,以大量的文献史料和田野调查获得的非文本史料为基础,对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广西宁明药材贸易市场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弥补以往桂越边境贸易中对药材贸易认识不足的缺憾,以便让学界更加关注药材贸易在桂越边境贸易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桂越边境的药材贸易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贸易额和贸易策略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目前,宁明已经形成由“药材资源—宁明边贸总公司—爱店口岸”和“药材资源—玉林中药材市场—爱店口岸”两条业已成熟的药材产业链共同组成的边境药材贸易市场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与历史渊源、地缘优势、口岸水平以及边贸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不可分割。与其他边境地区相比,宁明边境药材贸易在符合一般市场体系运行规律的同时,还在结算方式、贸易主体和贸易方式上又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与此同时,在宁明边境药材贸易市场体系中还存在着包括口岸建设规模、药材质量、政策偏向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从影响市场体系正常运行的角度出发,正确把握市场体系运行规律,提高口岸建设水平,保证药材生产质量,努力把握现行政策中一些有利条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陆善旦,王健[8](2008)在《2007年广西中药材市场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2007年广西中药材市场销势喜忧兼有。上半年市上交易频繁,货量出入增多,销势旺盛;但下半年出现了部分品种销势放慢,价格在下滑,而全年市场中药材销势仍较为看好。
陆善旦[9](2008)在《2007年玉林中药材市场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
赵敏[10](2007)在《广西对东盟中药产业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产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在广西与东盟大力发展经贸交往的今天,它能否成功进入东盟市场将直接影响到广西经济发展的全局。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制药业呈现出的最大特点就是产业的高度专利依赖性和跨国制药公司专利药品的高度垄断性,因此,我区中药业要成功进入东盟市场,实现发展壮大,就必须坚持技术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必须尽快找出广西中药业的技术优势领域及适用的技术创新模式和专利战略类型。与以往单纯通过分析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经贸状况来寻找产业振兴之路的方法不同的是,本文更侧重于通过对产业专利信息的多层次情报对比分析来实现论文研究的目的。通过对广西与东盟各国的专利数据库中,中药领域专利的检索、归类、翻译和整理,本文对广西及东盟各国中药产业的专利技术产出和保护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通过对各方的中药专利信息进行细致地比较分析后,创新性地细选出了我区中药产业相对于东盟各国较具优势的十大中药技术领域,即治疗肝病、癌症肿瘤、保健、胃病、口腔咽喉、跌打损伤、妇科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减肥等十大领域,并提出了广西中药产业针对东盟各国应选择的总体技术创新模式和总体专利战略类型,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广西中药产业的十大技术领域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创新模式和专利战略类型,从而为广西中药产业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了技术方向选择和具体措施的指导。
二、2000年广西中药材市场回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广西中药材市场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架构 |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
小结 |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
小结 |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
小结 |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
第三节 旅游类型 |
第四节 旅游市场 |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
第六节 旅游管理 |
小结 |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
小结 |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
第一节 资料价值 |
第二节 应用价值 |
第三节 研究价值 |
小结 |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
小结 |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
第一节 资料收集 |
第二节 篇目设置 |
第三节 内容建构 |
第四节 理论创新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 |
二、地方志 |
三、资料汇编 |
四、着述 |
五、期刊论文 |
六、硕博论文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2)广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独创或新颖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药材种植业 |
2.1.2 农民专业合作社 |
2.1.3 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 |
2.2 国内外合作社理论研究概述 |
2.2.1 国外合作社的理论研究 |
2.2.2 我国合作社的理论研究 |
3 广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
3.1 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近况 |
3.2 广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形成原因 |
3.3 广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特点分析 |
3.3.1 近年合作社新增数量呈现下滑 |
3.3.2 合作社组建模式多样 |
3.3.3 合作社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
3.3.4 大多数合作社生产效益一般 |
3.3.5 合作社地处资源优势明显 |
3.3.6 合作社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
3.3.7 政府相关部门高重视 |
3.4 广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成效 |
3.4.1 有利于推动农业经营体制的进一步创新 |
3.4.2 有利于提高农户参与市场的竞争力,并增强市场地位 |
3.4.3 有利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
3.4.4 有利于推动中药材产品的品质化、品牌化建设 |
3.4.5 促进了中药材产业链的延长,增加了合作社的收入 |
3.4.6 助力攻坚脱贫,改善了农村发展面貌 |
3.5 典型案例分析 |
4 广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广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1 合作社成员文化素质不高,合作意识较差 |
4.1.2 合作社内部组织管理松散,合作社发展缺乏规范性 |
4.1.3 合作社药材品牌不响,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弱 |
4.1.4 合作社发展资金不足,生产经营范围有限 |
4.1.5 合作社自身建设不足,合作社抵御风险能力较差 |
4.1.6 缺乏科技与人才助力合作社的科学发展 |
4.1.7 政府创造的法制与政策环境有欠缺 |
4.2 影响广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原因 |
4.2.1 农民接受的思想启发与教育培训程度不够 |
4.2.2 合作社组织结构不完整,管理制度不完善 |
4.2.3 合作社药材质量控制不严,且营销手段落后 |
4.2.4 合作社内部资金使用不合理,外来资金引入不顺畅 |
4.2.5 合作社生产经营惯用老思路,缺乏创新力助发展 |
4.2.6 政府职能定位不清晰,实际落实工作不彻底 |
5 促进广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
5.1 加强合作社内部建设,注入新力量 |
5.1.1 紧抓对合作社成员的培育,提升合作社实力 |
5.1.2 完善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健全合作社的管理制度 |
5.1.3 推动合作社药材的标准化生产,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
5.1.4 加强合作社内部资金管理,拓宽渠道集聚外来资金 |
5.2 借助外部力量,促进合作社发展 |
5.2.1 走联合之路,降低合作社的发展风险 |
5.2.2 积极引用科学技术,合理引进专业人才 |
5.2.3 政府优化扶持方式,并加大扶持力度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边境文化视角下桂越边境药材贸易发展研究 ——以宁明县爱店口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实地调查法 |
二、文献分析法 |
三、多学科研究法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一章 边境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 |
第一节 边境文化的概念 |
第二节 边境文化的特征 |
一、地域性 |
二、民族性 |
三、历史性 |
四、涵容性 |
第三节 边境文化的类型 |
一、边境地域文化 |
二、边境特质文化 |
第二章 桂越以及宁明边境药材贸易发展概况 |
第一节 桂越边境药材贸易的整体概况 |
一、边境贸易政策 |
二、贸易整体规模 |
第二节 宁明边境贸易的历史渊源 |
第三节 爱店边贸口岸的出现与发展 |
一、口岸边贸出现阶段 |
二、口岸边贸快速发展阶段 |
三、口岸边贸重步正轨阶段 |
四、口岸边贸升格阶段 |
第四节 宁明边境药材贸易的形成与发展 |
第五节 爱店边境药材贸易的形成与发展 |
一、爱店口岸形成以药材贸易为主的成因 |
二、爱店边境药材贸易政策 |
三、药材来源与流向 |
四、药材贸易交易形式 |
第三章 宁明边境药材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一节 缺乏有竞争力的“桂药”品牌 |
第二节 药材产品高附加值低、利润薄 |
第三节 口岸文化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
第四节 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
一、交通建设需继续推进 |
二、金融机构有待完善 |
三、餐饮娱乐设施有待提高 |
四、电商物流需进一步完善 |
第四章 对宁明边境药材贸易发展的思考 |
第一节 突出边境文化特色,打造“桂药”着名品牌 |
一、引进有影响力的药材企业 |
二、推动少数民族医药的发展 |
第二节 深度挖掘边境文化,建立完整的药材深加工体系 |
一、建立中药材文化产业园 |
二、引进中药材深加工企业 |
第三节 打造边境口岸文化,吸引人、财、物的流动 |
一、边境口岸历史文化 |
二、边境口岸民族文化 |
三、边境口岸旅游文化 |
第四节 依托跨境民族文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
一、在国际交往中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 |
二、在国际交往中加强双边口岸基础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中医药期刊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1.1 挖掘中医药期刊的文献研究价值 |
1.1.2 呈现中医药期刊的史学研究价值 |
1.1.3 促进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和提高 |
1.2 中医药期刊史研究现状 |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1 具有“期刊”的基本属性 |
1.3.2 具有“中医药”的基本属性 |
1.3.3 出版地区为中国大陆 |
1.4 研究方法 |
1.4.1 资料来源 |
1.4.2 研究方法 |
2. 中医药期刊发展历程 |
2.1 中医药期刊创刊的时代背景 |
2.1.1 传统中医药学面临西方医学的严峻挑战 |
2.1.2 西医学期刊率先出现 |
2.2 中医药期刊的雏形--《吴医汇讲》 |
2.2.1 《吴医汇讲》产生的时代背景 |
2.2.2 《吴医汇讲》的编辑体例和内容 |
2.3 中医药期刊发展的历史分期 |
2.3.1 中医药期刊的萌发期 |
2.3.2 中医药期刊数量上的繁盛期 |
2.3.3 中医药期刊的低谷期 |
2.3.4 中医药期刊的恢复期 |
2.3.5 中医药期刊的曲折发展期 |
2.3.6 中医药期刊的复兴期 |
2.3.7 中医药期刊的平稳发展期 |
3. 中医药期刊形式特征 |
3.1 期刊生存状态 |
3.1.1 民间团体或个人主持办刊,生存状态以速生速灭为主 |
3.1.2 政府参与办刊,仍未完全脱离速生速灭的生存状态 |
3.1.3 期刊出版步入正轨,生存状态趋于稳定 |
3.1.4 期刊办刊主体向系列化、集群化发展,生存状态稳定 |
3.2 期刊刊期情况 |
3.2.1 以月刊为主,出版周期不稳定 |
3.2.2 刊期逐渐缩短,出版周期趋于稳定 |
3.2.3 刊期再次延长,出版周期极不稳定 |
3.2.4 以季刊和双月刊为主,出版周期趋于稳定 |
3.2.5 以月刊和双月刊为主,刊期呈逐渐缩短的趋势 |
3.3 期刊地域分布情况 |
3.3.1 萌发自江浙沪地区 |
3.3.2 以上海为中心,发展于东南沿海地区 |
3.3.3 仍以上海为中心,有向西南地区转移的倾向 |
3.3.4 办刊中心向北京转移,初现全国散发的趋势 |
3.3.5 以北京为中心,呈现全国散发的态势 |
3.4 期刊文章合着情况 |
3.4.1 文章以独着为主,合着文章极为少见 |
3.4.2 文章以独着居多,合着文章有所增加 |
3.4.3 合着文章数量超越独着文章,跨机构、跨地域合着显着增加 |
4. 中医药期刊类别特征 |
4.1 中医药期刊的主体--学术类期刊 |
4.1.1 中医药学术类期刊总体情况 |
4.1.2 中医药学术类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 |
4.2 中医药宣传推广的重要媒介--普及类期刊 |
4.2.1 中医药普及类期刊的初创 |
4.2.2 中医药普及类期刊的发展 |
4.3 中医药信息资源查找和利用的工具--情报检索类期刊 |
4.3.1 中医药检索类期刊的兴起与衰落 |
4.3.2 中医药情报类期刊的兴起与衰落 |
5. 中医药期刊刊名特征 |
5.1 中医药期刊刊名的变迁 |
5.2 中医药期刊的一般命名方式 |
5.2.1 仅以“学科属性”命名 |
5.2.2 以“地域名称+学科属性”命名 |
5.2.3 学报类中医药期刊的命名 |
5.3 中医药期刊刊名的深刻寓意 |
6. 中医药期刊内容特征 |
6.1 刊载内容体裁丰富,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 |
6.2 刊载内容向纯学术性过渡,中医药传统文体载文量下降 |
6.3 以学术性内容为主,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内容激增 |
7. 中医药期刊发展总体情况、作用与展望 |
7.1 中医药期刊发展总体情况分析 |
7.1.1 总体历程分析 |
7.1.2 总体形式特征分析 |
7.1.3 总体类别特征分析 |
7.1.4 总体刊名特征分析 |
7.1.5 总体内容特征分析 |
7.2 中医药期刊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评价 |
7.2.1 传播中医药文化,获取民众之认可 |
7.2.2 普及中医药知识,解救民众之疾苦 |
7.2.3 搭建中医药沟通平台,促进学术交流 |
7.2.4 刊学相辅,助力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 |
7.2.5 凝心聚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
7.3 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方向探寻 |
7.3.1 重视传统中医药栏目,发扬中医药特色 |
7.3.2 鼓励学术评论与争鸣,发挥期刊学术导向作用 |
7.3.3 栏目设置多样化,促进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
7.3.4 加强约稿力度,保障文章质量 |
7.3.5 重视专题策划,发展专栏专刊,鼓励专题专科的集中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医药期刊总目 |
附录2: 当前持续出版中医药期刊目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5)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 |
二、开放发展战略 |
三、沿海地区开放发展 |
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 |
五、简要评述 |
第四节 研究思路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实现创新及不足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实现创新 |
三、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后发展区域开放发展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后发展区域开放发展分析框架 |
一、区域经济系统模型 |
二、区域经济系统开放发展模型 |
三、后发展区域开放发展分析框架 |
第二节 经济发展理论 |
一、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
二、经济增长动因理论 |
三、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
四、经济增长的简化模型 |
第三节 区域发展理论 |
一、区域均衡发展 |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 |
三、后发展地区赶超发展理论 |
第四节 区位优势理论 |
一、区位有关概念和内涵 |
二、区位因素理论 |
三、区位优势与区域发展 |
第五节 区域经济分工合作理论 |
一、区域分工合作基础 |
二、区域分工理论 |
三、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
第三章 国内外沿海区域开放发展实践 |
第一节 国外典型沿海区域开放发展 |
一、美国西部沿海开发 |
二、日本东部沿海开发 |
三、韩国沿海地区开发 |
第二节 国内典型沿海区域开放发展 |
一、广东沿海区域开放发展 |
二、江苏沿海区域开放发展 |
三、福建沿海区域开放发展 |
第三节 典型沿海经济区开放发展经验对比启示 |
一、国际区域对比启示 |
二、国内区域对比启示 |
三、国外与国内区域对比总结 |
四、对沿海后发展地区的启示 |
第四章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北部湾经济区界定 |
一、地理区域界定 |
二、行政区域界定 |
三、功能区域界定 |
第二节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历程 |
一、新中国成立前 |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中越关系正常化前 |
三、中越关系正常化后至北部湾经济区设立前 |
四、北部湾经济区设立至今 |
第三节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现状 |
一、开放发展成就显着 |
二、开放发展问题突出 |
三、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战略路径分析——基于SWOT分析法和自组织理论 |
第一节 分析理论和方法 |
一、SWOT分析法介绍 |
二、自组织理论介绍 |
第二节 北部湾经区开放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
一、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优势 |
二、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劣势 |
三、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机遇 |
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挑战 |
第三节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路径选择 |
一、可行路径分析 |
二、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路径归纳 |
第六章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重点产业培育 |
第一节 产业开放发展现状 |
一、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
二、产业发展布局现状 |
三、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开放度分析 |
第二节 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选择和布局分析 |
一、区域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
二、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分析 |
三、北部湾经区产业选择和布局 |
第三节 加快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开放发展 |
一、坚持实施产业开放战略,加快吸引各类要素聚集 |
二、坚持实施非平衡产业发展战略,尽快培育主导优势产业 |
三、坚持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大力争取国家层面支持 |
四、坚持人才优先战略,提升长远发展能力 |
五、坚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增强基础领域投资建设 |
六、突出区域内部合作,形成整体竞争合力 |
第四节 基于产业梯度和差异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分析 |
一、区域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合作 |
二、北部经济区与周边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分析 |
三、加强区域产业分工合作 |
第七章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区域合作深化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
一、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 |
二、区域经济合作内在机理 |
三、区域开放合作的层次 |
四、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涵 |
五、区域经济合作的作用 |
第二节 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
一、区域开放合作成就 |
二、区域合作平台建设 |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
第三节 “一带一路”背景下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 |
一、“一带一路”战略提出 |
二、“一带一路”战略中北部湾经济区定位 |
三、创新北部湾经济区支点作用 |
第四节 建设特色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 |
一、跨境经济合作区理论和实践 |
二、广西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 |
三、创新北部湾跨境经济合作模式 |
第五节 拓展深化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合作 |
一、强化北部湾经济区腹地支撑 |
二、加快融入区域产业分工合作 |
三、拓宽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平台 |
四、强化区域合作平台具体措施 |
第八章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市场体系建设 |
第一节 市场与经济发展关系 |
一、市场、市场体系和市场环境 |
二、交易费用与市场环境 |
三、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二节 北部湾经济区市场体系建设实践和评价 |
一、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 |
二、广西(含北部湾经济区)市场体系建设 |
三、北部湾经济区市场体系分析评价 |
第三节 加快完善北部湾经济区现代市场体系 |
一、现代市场体系的特征和要求 |
二、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意义 |
三、加快建设北部湾经济区现代市场体系具体对策 |
第四节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优化市场环境建议 |
第九章 展望: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型经济高地 |
一、开放型经济内涵和要求 |
二、建设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必要性 |
三、建设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可行性 |
四、建设开放型经济高地的重点任务和措施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基于规制经济学的中药材质价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技术路线 |
2.3 研究方法 |
3 研究创新点 |
3.1 理论创新 |
3.2 方法创新 |
4 研究的不足 |
第二部分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1 相关研究综述 |
1.1 中药材市场的概况 |
1.2 中药材的产品定位 |
1.3 中药材价格监管的困境 |
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蛛网模型理论 |
2.2 公共产品理论 |
2.3 规制经济学理论 |
第三部分 中药材质量与价格现状分析 |
1 中药材质量与价格的特点 |
1.1 中药材质量的特点 |
1.2 中药材价格的特点 |
1.3 中药材质价关联问题 |
2 影响中药材质量与价格的因素 |
2.1 中药材质量的影响因素 |
2.2 中药材价格的影响因素 |
3 中药材市场现状 |
3.1 中药材专业市场 |
3.2 中药材GAP基地种植 |
3.3 调查分析 |
3.4 市场价格趋势 |
3.5 生产成本 |
4 中药材质量分层 |
4.1 中药材质量的内涵 |
4.2 中药材质量的评价方法 |
4.3 划分中药材质量等级的方法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中药材价格变动发展趋势 |
1 数据收集与描述性统计 |
1.1 数据审核 |
1.2 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
2 数据筛选 |
3 数据处理 |
4 中药材供求均衡分析 |
5 小结 |
第五部分 中药材价格波动的蛛网模型分析 |
1 蛛网理论 |
1.1 蛛网理论介绍 |
1.2 三种蛛网模型 |
1.3 蛛网模型的应用 |
2 中药材信息收集与整理 |
2.1 数据收集 |
2.2 数据预处理 |
3 蛛网模型分析 |
3.1 模型构造与变量选取 |
3.2 单位根检验 |
3.3 方程的估计 |
3.4 结果分析 |
4 小结 |
第六部分 中药材质价关联的模型构建与计量方法 |
1 中药材质价关联的理论依据 |
1.1 中药材所包含的劳动量是其价格形成的依据 |
1.2 农副产品特殊性是中药材质价关联研究的前提 |
1.3 均衡价格是研究中药材质价关联的参照 |
2 模型分析 |
2.1 虚拟变量设置 |
2.2 函数构建 |
3 数据获取与处理 |
3.1 三七 |
3.2 金银花 |
4 模型构建 |
5 数据分析 |
6 小结 |
第七部分 促使中药材质价关联的策略研究 |
1 基于规制经济学的利益机制激励优质优价 |
1.1 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合理运用政府规制 |
1.2 贯彻激励相容机制,建立市场良性规则 |
2 发挥价格的调节作用,促使中药材质价关联 |
2.1 结合质量等级划分,推进分等定价 |
2.2 运用价格杠杆,有效传递市场信息 |
2.3 构建质价关联体系,优化价格管理 |
3 优化中药材价值链管理,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
3.1 中药企业提高生产质量,形成竞争优势 |
3.2 借助市场倒逼机制,控制货源质量 |
3.3 建立市场信息体系,降低流通成本 |
4 提高中药材交易的稳定性与可控性 |
4.1 政府引导种植,保障中药材供应 |
4.2 建立中药材储备机制,灵活调节供求 |
4.3 运用可追溯机制,建立中药材交易诚信体系 |
第八部分 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总结 |
1.1 分析中药材市场的现状、存在问题和价格变动的原因 |
1.2 比较中药材市场与农副产品市场的管理策略 |
1.3 结合中药材价格数据,解释说明中药材价格呈现发散型蛛网波动的原因 |
1.4 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中药材质量与价格的实证研究 |
1.5 在规制经济学的视角下为政府制定中药材价格和管理政策提供相关建议 |
2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
2.1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
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道地产区主要中药材 |
附录二:GAP基地中药材生产成本调研表 |
附录三:中药材专业市场品种调研表 |
附录四:中药材生产成本调研表 |
附录五:中药材质量构成影响因素评分表 |
附录六:中药材价格形成影响因素调查表 |
附录七:1998-2012年171种中药材价格统计数据 |
附录八:专家座谈会情况(2013年12月18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桂越边境药材贸易发展研究 ——以宁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选题意义 |
四、概念界定 |
第一章 宁明边境药材贸易发展概况 |
一、宁明边境贸易的兴起 |
二、爱店边贸口岸的出现与转型 |
(一) 中法越南战争以后,中越边境出现了以口岸经济为主体的贸易方式 |
(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西边境口岸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
三、宁明边境药材贸易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四、桂越边境药材贸易整体发展概况 |
第二章 宁明边境药材贸易市场体系的构建 |
一、宁明边境药材贸易市场体系基本结构 |
(一) 宁明药材产业链:药材资源—边贸总公司—爱店口岸 |
(二) 广西药材产销网络:药材资源—玉林中药材专业市场—爱店口岸 |
二、宁明边境药材贸易市场体系形成和运作条件分析 |
(一) 宁明边境药材贸易市场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 |
(二) 宁明边境药材贸易市场体系运作新条件 |
第三章 宁明边境药材贸易与其他边境地区药材贸易比较 |
一、边贸结算 |
二、边贸方式 |
三、贸易主体 |
(一) 个体经营商 |
(二) 国有企业 |
第四章 宁明边境药材贸易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一、宁明发展边境药材贸易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
(一) 中药材数量和质量难以保障 |
(二) 口岸建设水平不高导致口岸级别难以提升 |
(三) 贸易方式落后单一 |
(四) 边贸政策滞后,优势逐渐丧失 |
二、发展宁明边境药材贸易的主要对策 |
(一) 采取措施把好药材数量与质量关 |
(二) 扩建爱店中草药专业市场,提高药材贸易效益 |
(三) 进一步提升口岸建设水平,争取口岸早日升级 |
(四) 建立一套完整的中草药加工体系 |
(五) 积极用好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经贸交流平台 |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宁明边境药材贸易的发展前景 |
(一) 越南降税历程及模式 |
(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对宁明边境药材贸易的影响 |
(三) 宁明边境药材贸易的发展前景 |
结语 |
附图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
(10)广西对东盟中药产业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二章 课题涉及的主要理论和背景知识 |
2.1 课题涉及的主要理论 |
2.1.1 知识产权及中药知识产权概述 |
2.1.2 技术创新理论 |
2.1.3 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的密切关系 |
2.1.4 区域经济理论 |
2.2 国内外中药发展概况 |
第三章 广西中药产业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
3.1 广西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
3.1.1 中药产业在广西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
3.1.2 广西中药制药、加工企业及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 |
3.1.3 广西中药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
3.2 中医药管理法规与产业政策情况 |
3.2.1 我国相关的中医药管理法规和政策 |
3.2.2 广西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科研情况 |
3.3 广西中药产业的知识产权现状分析 |
3.3.1 广西中药产业的整体专利状况分析 |
3.3.2 广西各主要中药科研机构发明专利情况分析 |
3.3.3 广西大型制药企业发明专利情况分析 |
3.3.4 广西中药领域专利的科技含量概况分析 |
3.3.5 我国(广西)在东盟申请的中药专利情况分析 |
3.3.6 东盟各国在我国申请的中药专利情况分析 |
3.3.7 广西中药产业的商标状况分析 |
3.4 广西中药产业存在的问题 |
3.4.1 广西中药产业从专利中反映出的问题 |
3.4.2 广西中药产业发展存在的其他问题 |
第四章 东盟主要国家中药产业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
4.1 东盟各国中药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
4.2 东盟主要国家有关中药的医药管理法规与市场准入规则 |
4.2.1 东盟各国的医药管理法规 |
4.2.2 东盟各国对中药进入市场的相关规定 |
4.3 东盟主要国家的中药专利现状分析 |
4.3.1 东盟三国中药专利总体情况分析 |
4.3.2 东盟三国中药专利申请人的所属国别分析 |
4.4 东盟各国的中药市场前景 |
第五章 广西中药产业进入东盟市场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
5.1 广西与东盟中药产业的经贸往来概况及相关分析 |
5.2 广西与东盟主要国家中药专利技术的比较分析 |
5.2.1 广西与东盟主要国家中药专利发展总趋势的比较分析 |
5.2.2 广西与东盟主要国家中药专利主要技术领域的比较分析 |
5.3 玉林制药厂和桂林三金药业的范例分析 |
5.3.1 玉林制药厂的成功模式 |
5.3.2 桂林三金药业的成功模式 |
5.4 广西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及相应专利战略的选择 |
5.4.1 广西中药产业整体技术创新模式及专利战略的选择 |
5.4.2 广西各中药领域可采取的技术创新模式和专利战略选择 |
5.5 促进广西中药产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具体措施 |
5.5.1 政府创造良好环境发展中药企业 |
5.5.2 建立健全中药行业协会及中介机构的管理、引导和服务机制 |
5.5.3 选择并实施适合中药企业自身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和专利战略类型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2000年广西中药材市场回顾(论文参考文献)
- [1]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2]广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舒贝. 广西大学, 2019(01)
- [3]边境文化视角下桂越边境药材贸易发展研究 ——以宁明县爱店口岸为例[D]. 侯超群.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4]中医药期刊史研究[D]. 郭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研究[D]. 杨振强.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6]基于规制经济学的中药材质价关联研究[D]. 汪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3)
- [7]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桂越边境药材贸易发展研究 ——以宁明为例[D]. 李鹏勇. 广西师范大学, 2012(09)
- [8]2007年广西中药材市场回顾与展望[J]. 陆善旦,王健.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03)
- [9]2007年玉林中药材市场回顾与展望[J]. 陆善旦. 中国现代中药, 2008(01)
- [10]广西对东盟中药产业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D]. 赵敏. 广西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