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CGI技术为数据库提供跨平台的多种接口(论文文献综述)
刘楚清[1](2021)在《可穿戴设备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心血管疾病是一种能够对人们身体造成严重危害的疾病,此类疾病患病后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察觉,又极易突然发病,且致死率较高,病情发作后的最佳救治时间十分有限。若依赖于传统方式,前往医院使用特定的医疗器械进行一段时间的监测后,再对数据进行人工诊断与分析,实时性差且成本较高。当前可穿戴设备能够为人们提供近乎无感的生理数据采集服务,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远距离人体健康监护系统的不断发展,研发能够满足生理参数远程实时监测的健康数据服务平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健康数据服务平台领域的发展现状,针对目前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实际需求,研究了针对海量健康数据的存储方案,完成了平台所包含的健康数据管理系统以及移动客户端的开发测试及部署工作。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研究了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系统架构,设计了健康数据服务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及其实现架构。本文采用B/S模式搭建健康数据服务管理系统,基于需求分析设计并实现了用户管理、权限控制、活动管理、设备数据、设备地图、设备告警、日志监测等多个系统模块,实现了登录鉴权、数据范围设置、健康数据的可视化、健康状况异常告警等功能,方便对于用户的生理指标进行集中监护,能够及时地对于用户的异常健康状态进行告警和及时处置。2.研究了海量数据存储技术,设计了关系型数据库与时序数据库混合存储方案。针对健康数据服务平台具有系统处理实时性要求高、用户规模庞大等特点,本文将海量健康数据存储至时序数据库中,使可穿戴设备采集到的数据得到妥善存储,提高了健康数据的实时存储、检索能力,使系统的健康数据实时处理得以实现。3.研究了实时消息推送技术,实现了实时的数据采集和传输。研究了可穿戴设备的数据传输协议,基于跨平台技术进行移动客户端部分的开发,利用蓝牙对设备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获取,并通过HTTP传输至服务器端,实现了数据从短距离到远程的中继传输。4.完成了可穿戴设备的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开发,并对系统进行了测试优化和部署。本文搭建的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健康数据服务平台能够为多个场景下的日常监测及健康保健需求提供技术支撑。经测试,健康数据服务平台具有功能完备、可靠性高、安全性强、时延低、故障率低、平台无关性等优良的性能。
朱文博[2](2020)在《基于WiFi的实时环境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深化改革的步伐进一步迈进,我国已经在过去的四十多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的整体实力稳步加强,国际话语权进一步提升。但人民物质生活获得极大丰富的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诸如企业排放的废气、作物秸秆的燃烧等造成的空气污染,地下水和海水正遭受的水体污染,城市生活中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和噪声污染等。正如大范围影响人民生活的雾霾问题,使得人们逐步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当前,政府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政府工作重点,并出台了针对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的防治行动计划等法律法规。对环境污染物的实时监测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不仅可以约束部分企业和个人的不文明行为,而且可以为预防污染提供指导性的可视化数据。本文针对企业工厂生产的安全监管,设计了一种基于WiFi的嵌入式实时环境监测系统。系统的硬件部分包含系统主控芯片及其外围接口,和用于采集环境相关参数数据的各类传感器。在主控芯片的选型上,采用SamSung推出的S5PV210微处理器,支持扩展多个GPIO和USB外围接口。在环境参数传感器的选择上,选用AM2302温湿度传感器、GP2Y1051粉尘浓度传感器和Logitech-C310高分辨率网络摄像头,分别采集当前环境中的温湿度、PM2.5浓度和现场视频图像。系统软件部分基于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为平台,通过同步的方式实现传感器数据采集功能,并对环境参数数据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数据将被存储于本地闪存中,现场实时视频则采用视频流的方式进行传输。为了进行良好的人机交互,同时移植嵌入式Web服务器和小型SQLite数据库。系统整体采用B/S模式,基于无线WiFi模块接入网络中与用户进行交互,将采集到的数据在客户端浏览器的网页中进行显示,并可进行现场视频监控。通过对系统进行性能测试,系统可以长时间稳定运行,并准确记录当前环境中的参数数据,接入网络的终端设备均可正常访问,操作界面简单,开发成本低,符合预期的设计功能。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王东[4](2020)在《基于模糊测试的IoT设备漏洞挖掘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模糊测试的漏洞挖掘方法是近年来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它具有无需源代码、资源占用少、执行效率高以及程序规模不敏感等优点。模糊测试在通用系统的漏洞挖掘上已经取得了成功的应用,比如美国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在自动网络攻防竞赛中提出了基于模糊测试的漏洞挖掘对抗,顶级跨国公司微软和谷歌采用模糊测试对其核心产品进行自动化的漏洞挖掘。然而,模糊测试与物联网设备漏洞挖掘的结合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围绕该问题,通过深入分析物联网设备的漏洞威胁面和自动化挖掘的难点,重点针对物联网设备的云到端通信和Web通信开展了基于模糊测试的漏洞自动化挖掘方法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如下:第一,深入分析了物联网设备的网络结构和技术栈,通过深入研究典型物联网安全事件的攻击技术,发现:1)物联网设备具有“云-管-端”和“感知-网络-应用”的三横三纵威胁面,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端的应用威胁面;2)物联网设备的底层软硬件平台千差万别,使得基于代码的程序分析技术在工作量、效率、资源获取方面存在很多限制,但模糊测试能有效克服这些限制。因此,本文聚焦于物联网设备的模糊测试方法研究。本研究内容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第二,对物联网设备云账号接入的认证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提出了云到端SMS认证码的漏洞威胁模型。研究了面向SMS认证码的漏洞自动化挖掘方法,所用的核心技术为黑盒模糊测试,设计并实现了自动化挖掘软件SACIntruderEx。SACIntruderEx不需要设备云的源代码,也不需要对控制应用执行重度程序分析,具有4个创新点。其一,设计了基于界面自动化测试技术的报文生成方法,解决了设备自适应的口令重置报文生成难题。其二,设计了基于输入差异的报文字段识别方法,解决了口令重置报文中字段名高度自定义的识别难题。其三,设计了混合型的报文变异方法,实现了简单报文的快速变异和具有完整性校验报文的离线变异。其四,设计了多重监控策略,能对三种SMS认证码漏洞进行快速识别。实验对100多个物联网设备进行了测试,发现了数十个漏洞,结果表明SACIntruderEx能对不同物联网设备进行SMS认证码漏洞的自动化挖掘。测试中发现的漏洞都采取了负责任的披露,部分漏洞被国家漏洞数据库收录。第三,Web通信接口漏洞大多是远程可利用的,是物联网僵尸病毒主要利用的缺陷。本文对该接口的漏洞挖掘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所用的核心技术是变异型模糊测试,设计并实现了自动化挖掘软件WMIFuzzer。与SACIntruderEx不同的是,WMIFuzzer需要对高度结构化Web报文的多个字段进行变异,具有4个创新点。其一,采用了变异型模糊测试技术,且无需用户提供种子报文,因而是完全自动化的,物联网中不同角色的用户都可以利用该软件对设备进行安全测试。其二,设计了基于强制界面测试技术的种子报文生成方法,无需人工提供界面规则,且生成的报文是设备自适应的。其三,设计了基于权重型消息解析树的报文变异方法,能对高度结构化的Web报文进行有效变异,生成的测试报文既保持了结构合法性又实现了数据畸形性。其四,设计了多重监控规则,能挖掘更多类型的漏洞。实验对7个物联网设备进行了测试,发现了10个漏洞;相比当前主流的变异型模糊测试方法和生成型模糊测试方法,WMIFuzzer发现的漏洞数量更多,发现相同漏洞的速度更快;结果表明WMIFuzzer能对Web通信接口进行有效的漏洞自动化挖掘。测试中发现的漏洞也都采取了负责任的披露,部分漏洞被国家漏洞数据库收录。第四,在物联网设备的Web通信接口漏洞中,BinaryCGI程序漏洞的危害最严重,一方面能够远程触发,另一方面二进制漏洞通常能导致设备的底层系统也被攻陷。因此,本文专门对BinaryCGI程序开展了漏洞自动化挖掘方法研究,所用的核心技术为灰盒模糊测试,设计并实现了自动化挖掘软件BCFuzzer,具有2个创新点。其一,设计了基于反馈的惰性输入模型,解决了自适应BinaryCGI程序的环境变量输入问题,实现了输入测试空间的约简。其二,设计了选择性外部函数跟踪方法,通过对主模块和能影响主模块控制流的外部函数进行跟踪,实现了覆盖率收集和执行效率的平衡。实验对13个设备的BinaryCGI程序进行了路径探索测试和漏洞挖掘测试,结果表明BCFuzzer相比当前的CGI灰盒模糊测试方法具有更优秀的路径发现能力和漏洞挖掘能力。
李玉强[5](2020)在《智能粮情监控系统的嵌入式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总结国内外粮情监控系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系统需求及应用出发,设计了一套基于嵌入式技术的智能粮情监控系统。首先,设计了系统整体方案,并搭建了嵌入式软硬件开发平台。在硬件方面,采用ARM920T内核的S3C2440作为主控模块,设计了外围电路。选用温湿度传感器、水分传感器以及二氧化碳传感器采集粮仓内部环境参数,通过CC1110无线模块及Simplici TI无线协议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发送给ARM处理器。采用设计的继电器模块控制粮仓内空调和通风机以调节粮仓环境参数。在软件方面,搭建了以ARM9为基础的Linux软件开发平台,包括目标机与宿主机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Bootloader和内核的移植,以及根文件系统的创建。其次,在系统软硬件平台搭建的基础上,选用B/S架构的系统模式,实现了嵌入式Boa服务器以及SQLite数据库对采集数据的实时处理、保存与显示。详细阐述了AJAX和CGI技术在系统中的工作机制,并设计了一种基于AJAX+CGI的嵌入式动态网页交互方式,通过异步机制,实现了对粮仓内部参数的局部刷新。最后,针对现有粮情监控系统对粮情安全状况判断存在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算法(GA-LSSVM算法)的粮情安全分级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对粮仓内部仓气温、仓气湿、粮温、水分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综合分析,得出此时粮仓安全等级(1-安全、2-良好、3-警告和4-不安全)。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满足粮情安全判断设计指标。系统功能测试证明嵌入式粮情监控系统实现了粮仓环境数据的采集,粮情安全状况的准确判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邓强[6](2019)在《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维度研究》文中指出三维动画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现代社会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与相关应用领域进行融合,产生了新的媒介形式与艺术类别。三维动画技术与艺术的双重属性结合现代社会文化、产业经济等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丰富的内涵及外延。本论文围绕20世纪末兴起的三维动画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三维动画的定义、特征、应用领域及其与造型艺术、电影艺术、传统动画的关系进行了界定,对三维动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资料梳理,重点分析了三维动画的技术基础与艺术形式、社会功能与文化形态、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之间的联系;提出了三维动画的维度构成概念,基于这一概念对三维动画艺术创作中技术与艺术、认知与体验、经济与文化等维度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论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及个案研究法,对三维动画自1972年萌芽至今各个阶段的技术发展、艺术形式、创作流程、代表作品进行较为全面的资料收集与整理。通过数据分析法及归纳总结法,以互联网权威数据中心对于全球范围内自1995年至2018年上映的三维动画电影的数量及票房情况、三维动画出现后历届奥斯卡动画短片提名及获奖情况、中国三维动画创作及生产情况进行数据采集。从创作时间、创作国家、作品题材、艺术风格、创作特征等进行多角度的比对分析,论证三维动画现阶段的经济、文化与形式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发展特征。结合创作实践经验,对于维度概念在三维动画创作流程中各个环节的作用方式进行了解析,强调维度概念在技术、技巧、艺术表现中所起到的的重要作用;并对于三维动画艺术创作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联系我国三维动画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个人观点。笔者力求通过本文进行三维动画的创作实践技巧总结及基础理论框架的建构。为三维动画的创作者和研究者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创作理念和研究思路。
杨佳杰[7](2019)在《基于LwIP协议栈的嵌入式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将应用于各行各业,嵌入式设备接入网络开始成为被广泛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这样一种基于LwIP协议栈和嵌入式系统的远程监控系统,系统由监控终端、网络服务器和传感器等设备组成。论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远程监控技术的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LwIP协议栈的嵌入式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采用B/S的监控模式,采用ST公司的STM32F429作为嵌入式硬件系统的控制单元,采用FreeRTOS嵌入式操作系统和LwIP网络协议栈作为软件平台。论文接着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硬件系统,内容包括系统框图,主控芯片的最小系统电路,以太网模块、显示模块及数据采集模块的接口电路等;然后介绍了系统的软件设计过程,系统使用STM32CubeMX开发平台并在此基础上移植了FreeRTOS操作系统及LwIP协议栈,介绍了设计操作系统任务及设备驱动软件的过程;论文接下来详细分析了LwIP协议栈的运行机制,确定了系统协议的总体设计并基于应用层协议与网页开发等技术,完成对Web服务器、监控页面及NTP客户端的设计。最后对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软硬件实现,对系统进行调试并就实现效果进行分析及说明。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满足了设备远程监控的发展需求,该系统的开发过程及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张劲峰[8](2019)在《基于Qt的跨平台web服务开发框架》文中研究表明在使用Java技术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尤其是软硬件结合的系统时,存在如下问题:(1)许多硬件厂家只提供C++的开发包,很难集成进Java开发的系统;(2)Java虚拟机对内存有自己的管理机制,开发人员不能自由操作,在开发一些需要反复申请和释放资源的系统时,很难保证系统的实时性,并且对系统硬件资源也有比较高的要求;(3)使用CGI等方式连接信息管理系统和底层硬件控制系统,性能不高;(4)另外,用户使用的操作系统多种多样,从而要求系统能够跨操作系统平台,降低开发难度,支撑新业务的开发。为此,本文开发了一个“基于Qt的跨平台web服务开发框架”。采用常见的软件开发模式,完成了框架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实现和测试。本文做了如下工作:(1)采用网络通信协议进行进程通信,使用跨平台的Qt开发框架作为开发基础,实现了多编程语言开发的程序间的通信,并搭建了一个跨平台的C++应用程序开发框架。(2)使用Socket网络编程接口进行开发,实现了web服务器的基本功能,同时也支持fastCGI请求和一般Socket请求。(3)参考Java环境下常用的MVC框架Struts和Spring的MVC实现,实现了MVC分层框架。(4)使用Qt的数据库连接框架及容器数据结构,连接postgresql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库连接池功能。(5)采用在cookie中存储session信息,要求客户端在HTTP头信息中发送session信息的通信方式,实现了用户登录及登录后的菜单权限控制,使应用本框架开发的系统能通过单点登录功能,同其他业务系统无缝集成在一起。(6)通过配置定义表单内容,结合extjs界面框架,根据配置展现表单,开发了业务表单框架,初步实现了业务表单界面的模板化定制。最后,使用本框架开发了用户卡读卡系统和热用户信息展示系统两个系统,并对其进行了验证,同时对框架进行了测试。使用本框架开发系统,在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上实现了同原有的Java应用顺利整合,降低了开发难度,实现了预期目标。与常见的CGI开发方式相比,使用本框架开发的系统,可以常驻内存,不需要每次收到请求都从硬盘加载程序,降低了系统硬盘读写压力,系统负载能力有明显提升,提高了系统性能,同时便于多个业务间共享资源,有利于代码复用。系统比采取ocx与浏览器的通信方式更加稳定,兼容性更强。本框架还提供了应用开发时需要的数据库连接池、日志管理等服务组件,方便业务开发者使用。作为开发框架,本框架还有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同Ngnix等服务器相比性能还有提升空间,http协议也只支持部分特性,另外还有多种进程通信方式没有被支持,需要进一步完善。
韩启忠[9](2010)在《河南省农科院财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本论文中,采用三层C/S结构设计出了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其中,中间层的核心业务逻辑如人事信息管理,工资项目管理,部门人员管理,工资标准表管理,人事项目管理,工资计算和工资信息管理等。在服务器端都是以COM组件模块的形式存在,并使用MTS提供了诸如:连接管理、进程并发管理、安全管理和事务管理等多种服务。采用COM组件技术来构建中间层业务逻辑,通过使用COM组件的安全激活策略和调用安全性配置,不仅能够克服采用脚本语言设计中间层业务逻辑的脆弱性,而且也可以增强软件的复用性,同时也利于系统的更新和升级。此外,系统还具有以下四个新的特点:1、标准工资表的使用,使得我国国家行政事业单位以职务工资为基础的工资制结构的特点得以体现;2、选取计算工资项目的公式,用户根据实际情况自定义工资、人事项目,也适应了岗效工资制的基本要求;3、输入数据量小,用户只需输入固定的工资数据;4、人机交互简单,采用树型结构表示部门人员的结构,软件界面的一致性也较好。
王璐鑫[10](2010)在《嵌入式Web服务器在远程监控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基于Internet的远程监控是目前计算机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底层控制器通过企业信息网接入Internet,管理人员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监视并控制这些设备的运行状况而不必亲临现场,从而节省了大量的费用,这种系统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对嵌入式Web服务器的研究现状和远程监控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及其实现方式后,提出了基于嵌入式微处理器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并应用于一个温度远程监控实例中,最后通过开发板对系统进行了模拟实现。本文首先论述了嵌入式系统的特点和应用领域,阐述了主流嵌入式微处理器的功能和特点。由于Linux对嵌入式技术的有力支持,且Linux具有内核可裁减,网络功能强大,代码开放的特点,如果把Linux移植到嵌入式系统中,能更好的充分发挥ARM和linux的优势。因此,系统选用主流的ARM微处理器硬件平台,操作系统使用μClinux。通过对μClinux的裁减、配置和编译将其移植到S3C44B0开发平台上。本文研究分析了嵌入式Web服务器的机制及其工作原理,在μClinux操作系统上配置编译了Boa Web服务器,对该Web服务器进行改进使之增加了多用户权限的访问控制功能与SSL,根据DS18B20温度传感器的数据手册编写了在μClinux操作系统上的驱动程序,移植了mSQL嵌入式数据库用来存放数据,并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了温度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服务器通过后台的CGI程序来对客户端提交的请求进行响应,将服务器处理后的数据返回给客户端。设计完成后,用户在终端浏览器上,可以对远程设备进行监测和控制,从而实现远程监测功能。文章最后探讨了该嵌入式Web服务器的应用前景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用CGI技术为数据库提供跨平台的多种接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CGI技术为数据库提供跨平台的多种接口(论文提纲范文)
(1)可穿戴设备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健康数据服务平台概述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功能模型设计 |
2.2.1 系统基本功能 |
2.2.2 信息管理功能 |
2.2.3 设备数据详情功能 |
2.3 技术设计分析 |
2.3.1 系统构建技术 |
2.3.2 数据存储技术 |
2.3.3 实时消息传输技术 |
2.3.4 跨平台技术 |
2.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健康数据服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健康数据服务平台整体设计 |
3.2 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 |
3.3 数据模型设计 |
3.3.1 系统基本功能数据模型设计 |
3.3.2 核心业务功能数据模型设计 |
3.3.3 时序数据库设计 |
3.4 系统基本功能设计与实现 |
3.4.1 系统权限功能设计与实现 |
3.4.2 系统其他基本功能设计与实现 |
3.5 信息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3.5.1 集体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3.5.2 活动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3.6 健康数据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3.6.1 设备数据功能设计与实现 |
3.6.2 设备告警功能设计与实现 |
3.6.3 设备地图功能设计与实现 |
3.6.4 设备日志功能设计与实现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移动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
4.1 移动客户端整体结构 |
4.2 可穿戴设备概述 |
4.2.1 可穿戴设备使用方法 |
4.2.2 数据传输协议 |
4.3 核心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3.1 设备绑定功能设计与实现 |
4.3.2 设备测量功能设计与实现 |
4.3.3 健康数据近距离传输设计与实现 |
4.3.4 健康数据远程通信传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部署与测试 |
5.1 系统部署 |
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2.1 测试方案 |
5.2.2 管理系统功能测试 |
5.2.3 移动客户端功能测试 |
5.2.4 系统性能评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后期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内成果目录 |
附录 |
(2)基于WiFi的实时环境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2 系统硬件平台构建 |
2.1 系统硬件平台总体设计 |
2.2 嵌入式微处理器 |
2.3 外围接口 |
2.3.1 串口 |
2.3.2 GPIO接口 |
2.3.3 以太网接口 |
2.3.4 USB接口 |
2.4 外接设备 |
2.4.1 温湿度传感器 |
2.4.2 粉尘浓度传感器 |
2.4.3 高清网络摄像头 |
2.4.4 无线模块 |
3 系统软件平台构建 |
3.1 交叉开发环境搭建 |
3.1.1 虚拟机安装 |
3.1.2 交叉编译器移植 |
3.2 嵌入式Linux系统移植 |
3.2.1 嵌入式Linux简介 |
3.2.2 BootLoader移植 |
3.2.3 Linux内核移植 |
3.2.4 根文件系统移植 |
4 参数采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1 参数采集功能总体架构 |
4.2 温湿度采集功能实现 |
4.2.1 驱动程序设计 |
4.2.2 温湿度数据采集 |
4.2.3 温湿度数据处理 |
4.3 粉尘浓度采集功能实现 |
4.3.1 粉尘浓度数据采集 |
4.3.2 粉尘浓度数据处理 |
4.4 数据库移植 |
4.4.1 数据库系统 |
4.4.2 SQLite移植 |
4.4.3 数据库程序设计 |
4.5 Web服务器搭建 |
4.5.1 Web服务器简介 |
4.5.2 Web服务器移植 |
5 实时监控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1 V4L2架构概述 |
5.2 C/S模式功能实现 |
5.2.1 SOCKET网络编程 |
5.2.2 客户端界面设计 |
5.3 B/S模式功能实现 |
5.3.1 HTTP协议简介 |
5.3.2 传输程序设计 |
5.4 方案对比 |
6 交互系统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6.1 客户端网页设计 |
6.2 交互功能实现 |
6.2.1 CGI库移植 |
6.2.2 CGI程序设计 |
6.3 系统测试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基于模糊测试的IoT设备漏洞挖掘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 文章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物联网设备漏洞挖掘相关基础 |
2.1 物联网安全威胁面的分析 |
2.1.1 横向安全威胁分析 |
2.1.2 纵向安全威胁分析 |
2.2 典型物联网安全事件的漏洞攻击分析 |
2.2.1 震网超级病毒攻击 |
2.2.2 Mirai僵尸病毒攻击 |
2.2.3 Hide’N Seek僵尸病毒攻击 |
2.2.4 物联网安全事件的漏洞统计分析 |
2.3 基于模糊测试的漏洞挖掘技术 |
2.3.1 模糊测试的定义 |
2.3.2 模糊测试的过程 |
2.4 本文用到的工具软件 |
2.4.1 黑盒模糊测试工具 |
2.4.2 灰盒模糊测试工具 |
2.4.3 二进制静态分析工具 |
2.4.4 Android反汇编工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物联网设备云到端SMS认证码的漏洞挖掘方法研究 |
3.1 创新点 |
3.2 引言 |
3.3 云账户SMS认证码漏洞的威胁模型 |
3.4 SACIntruderEx的概况 |
3.5 设计与实现 |
3.5.1 口令重置报文的自动生成 |
3.5.2 报文字段分析 |
3.5.3 报文的变异 |
3.5.4 SMS认证码漏洞的监控 |
3.6 实验与分析 |
3.6.1 实验环境 |
3.6.2 实验结果和分析 |
3.7 局限性讨论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物联网设备Web通信接口的漏洞挖掘方法研究 |
4.1 创新点 |
4.2 引言 |
4.3 WMIFuzzer的概况 |
4.4 设计与实现 |
4.4.1 基于强制界面自动化测试的种子报文生成 |
4.4.2 带权重的消息解析树 |
4.4.3 基于WMPT的模糊测试 |
4.5 实验与分析 |
4.5.1 实验环境 |
4.5.2 实验结果和分析 |
4.6 局限性讨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物联网设备二进制CGI程序的漏洞挖掘方法研究 |
5.1 创新点 |
5.2 引言 |
5.3 BCFuzzer的概况 |
5.4 设计与实现 |
5.4.1 基于反馈的惰性输入模型 |
5.4.2 选择性外部函数调用跟踪 |
5.4.3 数据变异和异常监控 |
5.5 实验与分析 |
5.5.1 实验环境 |
5.5.2 路径发现实验 |
5.5.3 漏洞挖掘实验 |
5.5.4 机器学习辅助的路径探索实验 |
5.6 局限性讨论 |
5.7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小结 |
6.2 未来的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智能粮情监控系统的嵌入式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与关键技术介绍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3 系统技术指标 |
2.4 粮情监控系统关键技术 |
2.4.1 嵌入式技术 |
2.4.2 无线通信技术 |
2.4.3 Web网页实时刷新技术 |
2.4.4 机器学习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粮情监控系统的嵌入式软硬件平台搭建 |
3.1 主控模块设计 |
3.1.1 主控制器介绍 |
3.1.2 电源模块设计 |
3.1.3 存储器模块设计 |
3.1.4 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
3.1.5 USB接口电路设计 |
3.1.6 串口电路设计 |
3.2 采集模块设计 |
3.2.1 温湿度采集节点设计 |
3.2.2 水分采集节点设计 |
3.2.3 二氧化碳采集节点设计 |
3.3 无线通信模块设计 |
3.3.1 无线通信模块介绍 |
3.3.2 无线通信协议及组网过程 |
3.4 继电器控制模块设计 |
3.5 软件开发环境搭建 |
3.5.1 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 |
3.5.2 Bootloader的移植 |
3.5.3 Linux内核的移植 |
3.5.4 根文件系统的创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粮情监控系统的嵌入式数据服务器设计 |
4.1 数据服务器方案调研 |
4.1.1 服务器网络结构选择 |
4.1.2 嵌入式Web服务器体系结构 |
4.2 嵌入式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操作 |
4.2.1 嵌入式Web服务器 |
4.2.2 嵌入式数据库 |
4.2.3 嵌入式数据库设计 |
4.3 嵌入式Web服务器动态网页技术 |
4.3.1 CGI技术及工作流程 |
4.3.2 AJAX异步机制 |
4.3.3 动态网页实现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粮情监控系统粮情安全分级方法实现 |
5.1 支持向量机 |
5.1.1 支持向量机基本方法 |
5.1.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5.2 遗传算法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5.2.1 遗传算法介绍 |
5.2.2 遗传算法一般流程 |
5.2.3 GA-LSSVM参数优化方案 |
5.3 基于GA-LSSVM粮情安全分级方法实现 |
5.3.1 GA-LSSVM粮情安全分级算法流程 |
5.3.2 GA-LSSVM在粮情安全分级中的应用 |
5.3.3 GA-LSSVM粮情安全分级算法有效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粮情监控系统功能测试 |
6.1 系统开发过程实物拍摄图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6)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维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1 动画发展概述 |
2 三维动画的社会应用 |
二 研究文献综述 |
1 计算机三维图形学研究 |
2 三维动画技术及创作流程研究 |
3 三维动画发展历程研究 |
4 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研究 |
三 研究对象及目标框架 |
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2 研究的预定目标 |
3 研究的概念框架 |
四 研究方法、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
2 研究中拟突破的难题 |
3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4 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
1 三维动画的概念综述 |
1.1 三维动画的定义及特征 |
1.2 三维动画的应用领域 |
1.3 三维动画与传统艺术的关系 |
1.3.1 与造型艺术的关系 |
1.3.2 与电影艺术的关系 |
1.3.3 与传统动画的关系 |
2 三维动画的发展历程 |
2.1 三维动画在20世纪的发展 |
2.1.1 20世纪70年代萌芽时期 |
2.1.2 20世纪80年代探索时期 |
2.1.3 20世纪90年代确立时期 |
2.2 三维动画在21世纪的发展 |
2.2.1 2000-2009年发展时期 |
2.2.2 2010-2018年成熟时期 |
2.3 三维动画工具及创作流程的发展 |
2.3.1 三维动画工具的进化 |
2.3.2 三维动画创作流程的确立 |
3 三维动画技术构成及艺术风格流变 |
3.1 三维动画的技术基层 |
3.1.1 三维造型及运动技术 |
3.1.2 三维着色及渲染技术 |
3.1.3 特定对象模拟技术 |
3.2 三维动画的艺术形式变迁 |
3.2.1 技术风格阶段 |
3.2.2 复制现实阶段 |
3.2.3 强化真实阶段 |
3.3 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研究的关键问题 |
3.3.1 三维动画阶段性特征数据分析 |
3.3.2 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研究的关键问题 |
4 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的构成维度 |
4.1 技术与艺术维度 |
4.1.1 传统动画基础上的技术突破 |
4.1.2 数字技术语境下的美学建构 |
4.1.3 创作流程中的时空维度架构 |
4.2 认知与体验维度 |
4.2.1 视觉真实感与认知经验 |
4.2.2 视觉成像原理与审美心理 |
4.2.3 体验方式的维度限制与扩展 |
4.3 经济与文化维度 |
4.3.1 三维动画的全球化现象 |
4.3.2 视觉文化与肯定的文化 |
4.3.3 本土文化特色与时代精神 |
5 维度概念在三维动画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
5.1 前期设计中的维度转换 |
5.1.1 概念设计中的绘制与创建 |
5.1.2 模型制作中的编辑与深入 |
5.1.3 造型表现中的形体与结构 |
5.1.4 纹理绘制中的映射与包裹 |
5.1.5 风格界定中的写实与概括 |
5.2 中期制作中的维度控制 |
5.2.1 造型立体感的强化与削弱 |
5.2.2 场景空间感的缩放与变换 |
5.2.3 渲染方式的离线与实时 |
5.2.4 创作过程中的确定与随机 |
5.2.5 动画角色的表演与操控 |
5.3 后期整合中的维度调整 |
5.3.1 后期合成的层体建立 |
5.3.2 视觉重点的组织调整 |
5.3.3 镜头剪辑的时间变化 |
6 三维动画艺术创作发展趋势 |
6.1 应用领域与传播媒介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
6.1.1 社会功能促使视觉风格的突破 |
6.1.2 媒体样式的发展影响实现方式 |
6.2 关键技术发展对创作的促进 |
6.2.1 艺术与技术的衔接 |
6.2.2 创作主体的个人化 |
6.3 尖端技术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的契机 |
6.3.1 交互与生物传感技术实现互动沉浸体验 |
6.3.2 深度学习技术挖掘自主模拟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7)基于LwIP协议栈的嵌入式远程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嵌入式远程监控的应用现状及现存问题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章 嵌入式远程监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远程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框架 |
2.2 嵌入式微处理器的选择 |
2.3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 |
2.4 嵌入式网络协议栈的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嵌入式远程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总体结构设计 |
3.2 主控制器芯片设计 |
3.2.1 主控芯片简介 |
3.2.2 最小系统电路 |
3.3 以太网通讯模块设计 |
3.3.1 以太网控制芯片 |
3.3.2 以太网模块接口电路 |
3.4 显示模块设计 |
3.4.1 液晶显示器简介 |
3.4.2 显示模块接口电路 |
3.5 信息采集模块设计 |
3.5.1 温湿度传感器简介 |
3.5.2 温湿度采集模块接口电路 |
3.6 外部模拟量输入模块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嵌入式远程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4.2 使用开发工具移植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栈 |
4.2.1 开发平台简介 |
4.2.2 为开发软件搭建运行环境 |
4.2.3 时钟控制器及时钟系统配置 |
4.2.4 使能接口功能及通用输入输出配置 |
4.2.5 网络协议栈移植配置 |
4.2.6 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配置 |
4.2.7 生成工程代码及修改 |
4.3 操作系统任务设计 |
4.4 设备驱动设计 |
4.4.1 内部实时时钟驱动 |
4.4.2 模数转换器驱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网络协议栈及网络应用设计 |
5.1 网络协议分析及总体设计 |
5.1.1 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协议 |
5.1.2 网络协议栈 |
5.1.3 地址解析协议 |
5.1.4 因特网互联协议 |
5.1.5 传输控制协议 |
5.1.6 用户数据包协议 |
5.1.7 系统网络协议总体设计 |
5.2 网络服务器设计 |
5.2.1 超文本传输协议 |
5.2.2 公共网关接口和服务器端嵌入技术 |
5.2.3 网络服务器的实现 |
5.3 网页页面及程序设计 |
5.3.1 超文本标记语言简介 |
5.3.2 监控页面设计 |
5.4 NTP客户端设计 |
5.4.1 网络时间协议 |
5.4.2 网络时间客户端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网络连接测试 |
6.2 系统任务测试 |
6.3 网页信息交互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8)基于Qt的跨平台web服务开发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 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主要工作和论文结构 |
1.3.1 主要工作 |
1.3.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开发框架需求分析 |
2.1 开发框架的总体需求分析 |
2.2 功能需求分析 |
2.2.1 网络应用服务器 |
2.2.2 服务请求处理框架 |
2.2.3 常用业务框架 |
2.2.4 验证用的业务功能 |
2.3 性能需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开发框架设计 |
3.1 开发框架总体设计 |
3.2 网络应用服务器设计 |
3.3 服务请求处理框架设计 |
3.4 常用业务框架设计 |
3.4.1 数据库连接池设计 |
3.4.2 日志框架设计 |
3.4.3 登录框架设计 |
3.4.4 主页面框架设计 |
3.4.5 业务表单框架设计 |
3.5 验证用的业务功能设计 |
3.5.1 热用户卡读写卡系统设计 |
3.5.2 供热用户档案展示设计 |
3.6 系统发布目录结构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开发框架实现 |
4.1 网络应用服务器的实现 |
4.2 服务请求处理框架的实现 |
4.3 常用业务框架的实现 |
4.3.1 数据库连接池的实现 |
4.3.2 日志框架的实现 |
4.3.3 登录框架的实现 |
4.3.4 主页面及菜单权限控制的实现 |
4.3.5 业务表单框架的实现 |
4.4 验证用的业务功能的实现 |
4.4.1 热用户卡读写卡系统的实现 |
4.4.2 供热用户档案展示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开发框架测试 |
5.1 功能测试 |
5.1.1 功能测试用例的选择 |
5.1.2 功能测试的结果 |
5.2 压力测试 |
5.2.1 工具及测试环境的选择 |
5.2.2 压力测试业务场景的选择 |
5.2.3 压力测试的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河南省农科院财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财务软件的现状 |
1.2 财务系统的结构模型分析 |
1.2.1 基于二层 C/S 架构的财务软件 |
1.2.2 基于 C/S 三层架构的财务软件 |
1.3 中间层的实现 |
1.3.1 构建基于存储过程的中间层业务逻辑 |
1.3.2 用其他方式构建中间层业务逻辑 |
1.3.3 用 COM 组件设计中间层业务逻辑 |
1.4 项目简介和论文组织 |
1.4.1 项目简介 |
1.4.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动态链接库(Dynamic Link Library) |
2.2 面向对象技术(OO) |
2.3 ODBC、OLE DB 和 ADO |
2.4 MTS |
2.5 COM 内存结构 |
2.5.1 COM 对象 |
2.5.2 COM 接口 |
2.5.3 IUnknown 接口 |
2.6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系统的分析和总体设计 |
3.1 项目需求分析 |
3.1.1 单位简介 |
3.1.2 项目要求 |
3.1.3 系统预期目标 |
3.2 财务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
3.2.1 财务处层面设计 |
3.2.2 下属单位层面设计 |
3.3 系统功能模块关系图 |
3.3.1 系统功能模块 |
3.3.2 基础设置模块 |
3.3.3 人事管理模块 |
3.3.4 工资管理模块 |
3.3.5 查询分析模块 |
3.3.6 数据维护模块 |
3.4 实体关系图(E-R 图) |
3.5 系统数据流图 |
3.6 工资系统软件结构图 |
3.7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的组件构成 |
4.2 系统组件 |
4.3 COM 的实现原理 |
4.4 COM 特性 |
4.5 COM+新技术 |
4.6 设置人事结构 |
4.7 设置工资结构 |
4.8 设置标准工资表 |
4.9 系统运行和用户界面实现 |
4.9.1 参数设置界面 |
4.9.2 人事资料界面 |
4.9.3 财务管理界面 |
4.9.4 用户设置界面 |
4.10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总结 |
5.1 系统特点 |
5.2 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嵌入式Web服务器在远程监控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嵌入式Web服务器及应用发展现状 |
1.3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
2 系统方案设计与开发平台的建立 |
2.1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与应用 |
2.2 嵌入式硬件开发平台 |
2.2.1 嵌入式微处理器 |
2.2.2 接口电路的设计 |
2.3 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的搭建 |
2.3.1 BootLoader引导程序 |
2.3.2 嵌入式操作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3 嵌入式Web服务器与CGI技术 |
3.1 嵌入式Web服务器原理 |
3.2 HTTP协议 |
3.3 HTML语言 |
3.4 嵌入式TCP/IP协议 |
3.4.1 嵌入式TCP/IP协议的特点 |
3.4.2 嵌入式TCP/IP协议栈的层次结构 |
3.5 公共网关接口CGI |
3.5.1 CGI的工作机制 |
3.5.2 CGI程序设计语言及URL编程 |
3.5.3 CGI编程 |
3.6 本章小结 |
4 嵌入式WEB服务器的实现 |
4.1 Boa服务器及其在μClinux下的移植 |
4.1.1 Boa的特点 |
4.1.2 Boa源码流程分析 |
4.1.3 ROMFS+RAMDisk文件系统 |
4.1.4 Boa的移植 |
4.2 Web服务器的改进 |
4.2.1 多用户认证程序 |
4.2.2 为用户建立环境变量 |
4.3 安全套接层(SSL)的应用 |
4.3.1 SSL概述 |
4.3.2 SSL的主要内容 |
4.3.3 SSL在Boa服务器中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5 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与嵌入式数据库的移植与应用 |
5.1 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 |
5.1.1 Linux设备驱动概述 |
5.1.2 设备类型 |
5.1.3 设备号 |
5.1.4 设备驱动程序接口 |
5.1.5 模块化的概念 |
5.2 DS18B20在μClinux下的驱动实例 |
5.2.1 DS18B20的特性及多点测温 |
5.2.2 DS18B20基本使用说明 |
5.2.3 DS18B20在μClinux下的设备驱动部分代码 |
5.3 嵌入式数据库的移植与应用 |
5.3.1 mSQL简介 |
5.3.2 mSQL数据库的移植 |
5.3.3 mSQL的系统配置 |
5.3.4 mSQL工具程序及CAPI函数 |
5.3.5 mSQL嵌入式数据库应用 |
5.4 嵌入式Web服务器的温度远程监控系统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四、用CGI技术为数据库提供跨平台的多种接口(论文参考文献)
- [1]可穿戴设备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刘楚清.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基于WiFi的实时环境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朱文博.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基于模糊测试的IoT设备漏洞挖掘方法研究[D]. 王东.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智能粮情监控系统的嵌入式开发与应用研究[D]. 李玉强.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6]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维度研究[D]. 邓强. 西安美术学院, 2019(01)
- [7]基于LwIP协议栈的嵌入式远程监控系统设计[D]. 杨佳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基于Qt的跨平台web服务开发框架[D]. 张劲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9]河南省农科院财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韩启忠.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2)
- [10]嵌入式Web服务器在远程监控中的研究与应用[D]. 王璐鑫. 安徽理工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