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CPA审计行为的规范化(论文文献综述)
宋志明[1](2020)在《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创新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自20世纪50年代形成以来,与之相应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制度始终没有准确定位。学术界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的主体地位、运行保障等问题尚有争论,实践中各地做法不一,普遍存在独立性较低、权威性较低和满意度较低的问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迅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剩余财富不断积累,利益相关者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提出不同要求。为协调不同的利益诉求,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优化迫在眉睫。本文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现状分析和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并提出了全覆盖综合审计模式。为了充分了解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分析山东省当前并存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主管审计模式、乡镇政府单设审计机构审计模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模式和国家审计机关主管审计模式,描述分析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内容、方法、过程、结果处理、外部法律环境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为了准确把握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本文首先对选出的15个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然后以410份问卷为数据来源,以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为工具,实证研究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最后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显着影响因素聚类并分析。53.66%的被调查者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很不满意、不太满意,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满意度有较大提升空间。回归结果表明,身份特征、年龄特征、审计范围的受限程度、内部控制制度风险水平均与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满意度负相关,学历特征、审计主体的独立性、审计计划的合理性、审计结果公开的透明度、审计依据的层次性和审计依据的相关性均与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满意度正相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显着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三类,其中第二类和第三类因素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创新具有较大参考价值。基于现状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本文设计了全覆盖综合审计模式,分析论证了可行性和保障机制。其中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作为最高的领导机关,提高了权威性和统一性;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作为独立的专门审计机关,提高了审计独立性;可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协助开展审计工作,提高了审计的专业性。
余文俊[2](2020)在《我国农村审计模式的问题与优化研究 ——基于广东省X县的实践》文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首次提出,总书记在大会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的含义和如何踏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进行了深入论述。要坚定不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领导,深刻学习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农村经济问题。因为我国农村审计起步较晚,农村审计研究相对薄弱,法律、制度环境落后,且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十分复杂,所以通过研究农村审计模式从而加强农村审计监督,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具有极强推进作用。本文的基本定位是研究农村审计模式,关注最为基础的农村“三资”的审计。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接着阐释了农村审计及审计模式、农村“三资”的有关概念。其次,梳理出我国农村审计模式的三个发展历程,对目我国前农村审计的现状做详尽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以“农村审计站审计、委托CPA审计”为代表的两种审计模式,详细对比、分析这两者的特征与差别,归纳出当前我国农村审计模式的局限性,揭示目前存在的问题。然后,引入韩国开展农村审计的经验,对比研究认为其在审计组织机构设置等方面先进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在优化我国农村审计模式时参考学习的。最后对广东省X县农村“三资”审计的实际开展情况进行案例分析,阐述其采用创新型审计模式是如何运行的,总结出其先进之处和困境。在此基础上,探寻我国农村审计模式运行机制与优化的新思路,提出从完善法律,整合审计资源,推行机构范围改革等方面为优化我国农村审计模式提供保障。
庄磊[3](2019)在《应对审计失败的函证程序的优化研究 ——基于证监会2009-2018年处罚公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审计失败不但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运行,同时让多方主体对审计工作的意义产生质疑。虽然监管层一直对审计工作保持强有力的监察水平,但审计失败却“屡教不改”。前人研究表明审计失败大多涉及函证等基本审计程序的执行不当,同时还有观点表明避免审计失败应高度关注函证准则等高风险准则。但落实到如何优化函证程序及其准则以应对审计失败的研究却相对甚少,本文正是着手于此。本文在对国内外对函证与审计失败的相关研究做了一定的梳理后,论述了函证和审计失败的基本理论,界定清晰了审计失败的涵义;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以证监会2009-2018年作出处罚公告的37起审计失败案为研究样本,综合分析了审计失败的现状和特点,而后挑选出了其中几个典型案例,使其具有代表性的同时又基本覆盖函证程序执行的全流程,再结合案例研究法和向事务所执业人员发放调查问卷的调查问卷法等方法,梳理分析审计失败案中函证程序执行的全流程存在的问题,包括函证对象选择环节,填列询证函环节,寄发询证函环节,处理询证函回函环节。本文将函证前、函证中、函证后的问题一一总结,从会计师事务所,被审计的单位,被询证方和函证准则四个角度分析出函证实施过程缘何存在这些问题,而后将理论研究向前推进,再从这四个方面对函证程序的合理、顺利执行给出恰当建议,切实达到优化函证程序的目标,改进函证审计程序的工作质量,进而减少乃至杜绝审计失败的发生。最后针对函证程序结合互联网的未来创新发展提出几点有效性建议,为我国审计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改革进步的参考方向。
范传正[4](2019)在《国家审计功能协同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研究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和链式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文中研究指明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一部分,随着党和政府的要求不断提高,国家审计已经不仅是依法监督与制约公权力的制度安排,更是国家治理系统的重要子系统。然而,现有强调单一监督向度的审计治理理论不能满足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要求,现有国家审计治理理论未能体现国家治理复杂性系统的本质要求,国家审计应当协调所有可协调的因素以满足国家治理系统的复杂性和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内生性,整合配置审计资源,提升审计效率,在服务国家治理的同时实现审计系统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首先,本文梳理了以往有关国家审计协同及其与财政治理、公权力监督和国家治理的研究方向和进展,选取内部功能协同视角展开研究,以协同论、国家治理理论、嵌入理论作为理论支撑,通过分析国家审计揭示、抵御、预防功能三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对国家治理的作用机制,提出国家审计功能协同可以通过加强财政治理来提高公权力监督水平,进而促进国家治理的研究假设。其次,引入物理学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国家审计功能耦合协调水平和地方政府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2007-2016年国家审计功能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在中等水平范围波动上升,但增速缓慢,地带关系上始终是东部>中部>西部,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匹配,但省级层面并不完全匹配;2007-2017年的省级政府效率整体处于稳步上升态势,东部具有明显优势,中西部咬合上升,省级层面相对于功能耦合协调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贴合度较高。接着,基于2007-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动态面板模型和链式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国家审计内部功能协同对国家治理的作用及路径效应。结果显示,国家审计功能协同度越高,财政治理越好,公权力监督就越强,国家治理能力越强。即财政治理和公权力监督在国家审计功能协同促进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发挥着部分链式中介效应,验证本文假设。最后,依据上述分析和实证结果,本文从顶层设计、具体执行、结果利用三个阶段提出了政策建议,反思行文过程并提出研究不足和未来的努力方向。通过本文的研究,揭示了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之间更深层次的作用逻辑,为国家审计推进国家良治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胡静[5](2019)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以ZTY会计师事务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中介服务机构,通过提供专业的审计业务对客户公司对外披露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鉴证,从而帮助市场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加以规范。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催生了各行业参与者的大量涌现,这对会计师事务所来说既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不容小视的挑战。一方面,上市公司的涌现带来审计业务的需求增加,进而推动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事务所审计失败的丑闻屡屡被爆出,审计工作的质量低下成为限制其发展的瓶颈。在社会广大投资者群体因审计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而对会计师事务所逐渐失去信心甚至产生怀疑时,如何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以规范审计行为,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就不仅仅是事务所自身突破瓶颈发展壮大的现实需要,更是稳定市场经济秩序的迫切要求。本文简单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委托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保险理论为理论基础,根据近年来外部监管机构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检查结果,对行业内存在的普遍的审计质量控制问题进行总结,并从事务所的内部制度和外部行业监管的角度分析原因。再选取一家在行业内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内资所对其具体的审计质量控制进行研究。通过深入了解该事务所目前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现状,从制度的具体审计业务流程、人力资源管理和执业理念管理三方面出发进行研究,分析出其在业务承接和保持阶段存在风险控制不足、业务执行阶段审计程序被人为简化、业务复核工作流于形式、审计人员流失严重、执业人员缺乏风险意识等问题,并从事务所的自身和外部环境探究原因,可知导致该所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的自身原因有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规范、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追求业务数量的事务所文化等,外部因素有监管力度不足、法律准则制度不完善、市场结构不合理等,最后提出对策:一是强化执业理念,二是完善内部控制,三是加强外部监管,四是改善执业环境。本文主要围绕ZTY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制度的现状、原因进行探讨,从问题出发寻找完善该所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对策,希望能对改进ZTY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质量,完善审计工作质量制度有一定帮助,并给其他事务所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参考。
徐香[6](2019)在《CPA审计参与政府审计治理的路径研究 ——基于央企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审计机关根据审计全覆盖建立相适应的工作机制,从而实现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和有成效的全覆盖。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其中“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将审计重新定位,审计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政府审计的审计地位不断提高,而政府审计事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审计资源匹配不足的影响,在审计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审计任务变得更多、更细致,政府审计面临的资源不足问题愈加严重。而经济新常态下,CPA审计的市场逐渐扩大,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优势地位,CPA审计必须在现有环境下进行改变创新,CPA审计参与政府审计,利用政府审计资源可以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增强业务能力,CPA审计参与政府审计治理是一种双赢的方式。本文首先从审计人员、成果应用、审计服务三个方面分析了CPA审计对政府审计产生溢出效应影响的逻辑机理,论证了CPA审计参与政府审计的必要性,是审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得出了CPA审计参与政府审计治理是一项共赢的创新,进而服务国家治理;接着,利用DEA方法对CPA审计和政府审计两个阶段进行实证效率检验,验证CPA审计对政府审计产生溢出效应,从而分析出CPA审计参与政府审计,更好地服务政府审计的可行性;最后在对审计资源、审计任务的相关分析中,获取审计人员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对CPA审计产生的需求,设计出CPA审计参与政府审计的实施路径,实现共享审计,形成政府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生态系统,在政府审计流程的基础上,对CPA审计参与政府审计治理的路径进行分析。在理论和逻辑机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DEA分析方法,验证CPA审计对政府审计产生溢出效应,丰富了政府审计效率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有助于有关部门了解政府审计的作用边界,识别CPA审计对政府审计产生溢出效应后,有利于政府审计和CPA审计的进一步发展,为CPA审计协助政府审计更好地服务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对审计资源、审计任务的相关分析中总结政府审计借助CPA审计的路径和方法,促进政府审计和CPA审计共同发展。
李冰洁[7](2016)在《公路建设项目委托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建设项目逐渐增多,尤其是交通建设项目也在蓬勃发展。由于公路建设存在周期长、技术专业性强、安全要求高、投入资金巨大等,这些导致工程审计工作量大,加之主管部门审计力量有限,所以政府审计部门常常利用社会审计组织对交通建设项目进行委托审计。为了规范交通建设项目委托审计管理工作,提高委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我国制定了交通建设项目委托审计管理办法。法律规定建筑项目委托审计包括了前期审计、期间审计、竣工决算审计以及全过程跟踪审计。虽然我国交通建设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但是由于交通建设项目建设复杂,可能存在多重代理关系,尚未形成一套操作性强、多方认可的、较为客观有效的委托审计质量评价体系,这就使得交通建设委托审计质量难以客观评价。本文阐述了委托审计的相关理论和梳理公共工程委托审计的文献研究,以A省公路建设审计为研究背景,从公路建设项目审计现状的出发分析问题,提出委托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进行规范。首先,从审计过程建立的委托审计的规范化建设一方面解决委托审计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对指标选取提供基础。其次,在选取指标的过程中从社会审计执业能力视角和审计业务复杂性视角寻找评价指标,从实践角度对指标选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层次分析法及实例计算来确立质量评价体系。本文建立的质量评价体系直接反映社会审计对项目建设管理情况,更加便于审计机关对社会审计机构管理控制。一方面保障委托审计顺利、有序的进行,满足公路建设项目日益全面的委托审计需求。另一方面力促审计机构及其人员对未来运营期提出改善审计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的应对策略和措施,整体上提高全省公路建设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
王亚玲[8](2016)在《基于信号假说的A股公司中报自愿审计的动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审计起源于政府的强制要求。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证监部门相继制定了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表强制审计的情形规定。但同时,我国资本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上市公司自愿选择中报审计的情况。上市公司这种自愿监督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从我国资本市场存在上市公司自愿选择中期财务报告审计这一特殊背景出发,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自愿审计动机。理论方面,基于信号假说等理论,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中报自愿审计的信号传递动机。实证方面,以2007-2012年进行自愿审计的A股公司为研究对象,从中期业绩信号传递、新发行证券再融资信号传递、银行信贷融资信号传递和股权激励信号传递四个方面检验中报自愿审计的动机。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自愿审计动机验证了审计需求的信号假说。上市公司的中报自愿审计动机是为了发送信号给外部利益相关者。首先,在我国资本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中期财务报告一般比年度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更差,而业绩水平高的公司更有可能被怀疑有盈余管理行为。因此,中期业绩水平更高的上市公司为了传递更加真实可靠的财务信号给外部投资者以提高股票的市场价值,会具有更强的中报自愿审计动机。其次,虽然我国证监会不再对申请下半年新发行证券再融资公司强制要求进行中报审计,但是上市公司会为了向证监会传递自身财务报告真实可靠的信号以顺利申请到再融资资格,也会更有动机进行中报自愿审计。再者,为使外部投资者相信股权激励能够减轻代理冲突,提高治理水平,公司还需要一种可靠的外部监督机制使他们相信股权激励制度发挥了公司治理的作用,降低了信息的风险,所以有股权激励动机的公司会更有动机进行自愿审计,以此来向投资者传递利好消息。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结论,针对上市公司本身、投资者和外部监管者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李然[9](2016)在《社会责任对国有企业审计收费和审计意见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8.12"天津港爆炸事故震惊中外,惨重化人员伤亡、覆盖性经济损失将国企社会责任履行议题推至巅峰。高舆情重压下,面对公众利益群质疑,各界认为国企对社会责任的"漠视"行径、审计监管制度失衡性是"偶发"灾难的导火线。时值国企改制热潮,新制度下国企多元化社会责任行为,对注册会计师的国企审计监管行径的影响探究实为大势所趋。文章以沪交所2010-2014平衡面板数据辅以实证检验,融合对国企社会绩效体系、社会责任审计中的社会责任层面两方面视角深度剖析,探求社会责任质量水平与国有企业审计收费、审计意见间的影响关系。文章创造性引入制度分析法、类比推理法作研究工具,构建"社会责任-国企社会责任绩效、审计新规下的社会责任审计-审计行为"脉络结构细化分析。全文包含五章节。一章节概述议题背景意义、阐明研究目的方法、突显创新点;二章节整合细化研究文献,多维度类比归纳社会责任行径及其对审计收费机制、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议题;三章节从自身社会绩效评价机制、审计新制下社会责任审计要求内外两方面,分析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并推导相关假定;四章节分组构建变量模型,以描述性、相关性、回归分析实证检验;终章全文点睛、归纳提议。文章分析得出,国企社会责任行为的履行情况,对审计师审计行径有显着影响:对审计流程影响方面,国企合规化、高质量的社会责任行为增强了注册会计师的风险关注度,促使人力、物力双料资源的更多投入,将正向影响审计收费;对审计结果影响方面,国企在社会责任层面的良好表现催生经营可持续观的最大化效用,即,高质量的社会责任促使注册会计师出具"合格"审计意见。
韦艳红,白福[10](2014)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农村集体经审计是提高我国广大农村经济效益、维护农民群众进行利益和维持农村地区正常经济秩序的有效保障。本文首先对于现行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在现有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审计模式。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帮助。
二、谈CPA审计行为的规范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CPA审计行为的规范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村集体经济 |
2.1.2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 |
2.1.3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免疫系统理论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3 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
3.1.1 调查问卷设计 |
3.1.2 调查问卷实施情况 |
3.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1 样本行政区域分布情况分析 |
3.2.2 样本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
3.3 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组织模式现状分析 |
3.3.1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主管审计模式 |
3.3.2 乡镇政府单设审计机构审计模式 |
3.3.3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模式 |
3.3.4 国家审计机关主管审计模式 |
3.4 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行为模式现状分析 |
3.4.1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内容 |
3.4.2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方法 |
3.4.3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过程 |
3.4.4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结果处理 |
3.4.5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外部法律环境 |
3.4.6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 |
4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
4.1.1 个人特征与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满意度 |
4.1.2 审计主体特征与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满意度 |
4.1.3 审计准备阶段特征与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满意度 |
4.1.4 审计实施阶段特征与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满意度 |
4.1.5 审计终结阶段特征与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满意度 |
4.1.6 审计依据特征与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满意度 |
4.1.7 内部控制制度特征与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满意度 |
4.2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设计 |
4.2.1 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特征 |
4.2.2 变量选择与说明 |
4.2.3 模型选择与构建 |
4.3 变量描述性分析 |
4.3.1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满意度描述性分析 |
4.3.2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满意度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
4.4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模型检验 |
4.4.1 平行性检验 |
4.4.2 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
4.5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结果分析 |
4.5.1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满意度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
4.5.2 各影响因素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满意度的影响 |
4.5.3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满意度影响因素聚类分析 |
5 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创新设计及保障机制 |
5.1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创新基本原则 |
5.1.1 坚持提高审计独立性的原则 |
5.1.2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原则 |
5.1.3 坚持权衡成本效益的原则 |
5.2 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优化 |
5.2.1 “全覆盖综合审计”模式构想 |
5.2.2 全覆盖综合审计模式领导体制设计 |
5.2.3 全覆盖综合审计模式组织机构设计 |
5.2.4 全覆盖综合审计模式运行机制设计 |
5.3 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创新可行性分析论证 |
5.3.1 全覆盖综合审计模式设计成本 |
5.3.2 全覆盖综合审计模式实施成本 |
5.3.3 全覆盖综合审计模式预期摩擦成本 |
5.4 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创新保障机制 |
5.4.1 明确定位审计目标,正确把握审计需求 |
5.4.2 提高审计独立性水平,减少审计范围受限程度 |
5.4.3 构建审计资源支持机制,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
5.4.4 增强审计依据保障,合理制定审计计划 |
5.4.5 完善审计结果公开机制,强化审计问责追究制度 |
5.4.6 健全有效内部控制制度,降低内部控制制度风险水平 |
6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2)我国农村审计模式的问题与优化研究 ——基于广东省X县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农村审计相关概念 |
2.1.1 农村审计 |
2.1.2 审计模式 |
2.2 农村“三资”相关概念 |
2.2.1 农村集体“三资” |
2.2.2 农村“三资”产权 |
2.3 农村审计理论基础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内部控制理论 |
2.3.3 集权和分权理论 |
2.3.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 我国农村审计模式现状分析 |
3.1 农村审计模式的发展 |
3.1.1 乡镇企业内部审计阶段 |
3.1.2 政府及部门内部审计阶段 |
3.1.3 独立的审计机构运作阶段 |
3.2 典型农村审计模式分析 |
3.2.1 农村审计站模式 |
3.2.2 委托CPA审计模式 |
3.3 农村审计现有模式的局限性分析 |
3.3.1 农村审计缺乏较高层次的法律依据 |
3.3.2 农村审计独立性差 |
3.3.3 农村审计形式和内容单一,审计方法和手段落后 |
3.3.4 农村审计在制度化和规范化方面还很欠缺 |
3.3.5 农村审计未解决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与经营者间信息不对称问题 |
3.3.6 农村审计的结果处理还不能有效解决违法违纪问题 |
4 韩国农村审计对优化国农村审计模式的启示 |
4.1 韩国新农村运动简介 |
4.2 韩国农村审计模式 |
4.3 韩国农村审计对优化我国农村审计模式的启示 |
4.3.1 农村审计机构、职能范围上的启示 |
4.3.2 农业资金审计的重点上的启示 |
4.3.3 农村审计的范围上的启示 |
4.3.4 审计结果在处理方式上的启示 |
4.3.5 农村审计基础上的启示 |
5 广东省X县农村审计模式的实际运行状况 |
5.1 广东省X县农村审计模式运行状况介绍 |
5.1.1 X县农村审计机构的设置 |
5.1.2 X县乡审中心的审计对象和内容 |
5.1.3 X县乡审中心审计队伍的建设 |
5.1.4 X县乡审中心的审计权限 |
5.1.5 X县“三资”审计重点与方法 |
5.2 广东省X县农村审计模式运行状况分析 |
5.2.1 X县农村审计模式的先进之处 |
5.2.2 X县农村审计模式的困境 |
6 我国农村审计模式优化与运行机制设计 |
6.1 我国农村审计模式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 |
6.1.1 组织机构 |
6.1.2 运行机制 |
6.2 农村审计模式优化保障 |
6.2.1 推进审计机构改革 |
6.2.2 科学整合分配资源 |
6.2.3 创新审计技术方法 |
6.2.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应对审计失败的函证程序的优化研究 ——基于证监会2009-2018年处罚公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价值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函证程序的研究与发展 |
2.2 审计失败的研究与发展 |
2.3 文献评述 |
3 基本理论 |
3.1 函证程序基本理论 |
3.2 审计失败基本理论 |
3.2.1 审计失败的概念 |
3.2.2 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
3.3 其他相关基本理论 |
4 审计失败现状分析 |
4.1 审计失败案例描述性统计——基于证监会2009-2018年间处罚公告 |
4.2 审计失败中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被处罚原因的分析 |
4.3 审计失败中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被处罚方式的统计 |
4.4 审计失败的特点 |
4.4.1 在连续审计中审计失败的案例较为常见 |
4.4.2 审计失败案例大都涉及故意省略审计程序 |
4.4.3 审计失败往往涉及被审计单位财务舞弊 |
4.5 本章小结 |
5 应对审计失败的函证程序的优化分析——基于多案例视角 |
5.1 案例情况 |
5.1.1 康华农业2011年至2014年4月财务报表审计失败案 |
5.1.2 博元投资2012年至2013年财务报表审计失败案 |
5.1.3 九好集团2013年至2015年财务报表审计失败案 |
5.1.4 金亚科技2014年财务报表审计失败案 |
5.1.5 粤传媒收购香榭丽项目审计失败案 |
5.2 审计失败案例中函证程序实施各环节存在的问题 |
5.2.1 函证对象选择环节 |
5.2.2 填列询证函环节 |
5.2.3 寄发询证函环节 |
5.2.4 处理询证函回函环节 |
5.3 审计失败案例中函证程序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 |
5.3.1 会计师事务所方面 |
5.3.2 被审计单位方面 |
5.3.3 被询证方方面 |
5.3.4 函证准则方面 |
5.4 函证程序的优化建议 |
5.4.1 会计师事务所方面改进建议 |
5.4.2 被审计单位改进建议 |
5.4.3 被征询者的改进建议 |
5.4.4 函证审计准则的优化建议 |
5.4.5 基于“互联网+函证”,实现函证程序的创新的几点建议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国家审计功能协同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研究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和链式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数量研究法 |
1.4.3 实证研究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家审计协同研究 |
2.2 国家审计协同与财政治理 |
2.3 国家审计协同与公权力监督 |
2.4 国家审计协同与国家治理 |
2.5 文献评述 |
3 理论和研究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1.1 协同理论 |
3.1.2 国家治理理论 |
3.1.3 嵌入理论 |
3.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3.2.1 国家审计功能协同与国家治理 |
3.2.2 国家审计功能协同、财政治理与国家治理 |
3.2.3 国家审计功能协同、公权力监督与国家治理 |
3.2.4 财政治理与公权力监督 |
4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 变量选取 |
4.2.1 解释变量 |
4.2.2 中介变量 |
4.2.3 被解释变量 |
4.2.4 控制变量 |
4.3 模型设定 |
5 实证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2 Pearson相关系数和多重共线性检验 |
5.3 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
5.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6 对策建议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加速完善国家审计协同的理论基础和顶层设计 |
6.2.2 有序强化国家审计在执行层面的协同力度 |
6.2.3 充分发挥国家审计成果利用的协同转化 |
6.3 不足与展望 |
7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以ZTY会计师事务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案例研究法 |
1.6 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介绍 |
2.1.1 审计质量 |
2.1.2 审计质量控制 |
2.1.3 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
2.2 相关理论分析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信号传递理论 |
2.2.3 保险理论 |
第3章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近年来外部监管机构的总体检查情况 |
3.2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问题 |
3.2.1 内部控制不足问题 |
3.2.2 不正当的低价竞争问题 |
3.3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内部因素 |
3.3.2 外部因素 |
第4章 ZTY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分析 |
4.1 ZTY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
4.2 ZTY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
4.2.1 具体业务流程的质量控制 |
4.2.2 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控制 |
4.2.3 执业理念管理的质量控制 |
4.3 ZTY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分析 |
4.3.1 业务承接阶段控制力不足 |
4.3.2 业务执行阶段未落实 |
4.3.3 业务完成阶段工作不到位 |
4.3.4 人员管理方面存在不足 |
4.3.5 执业理念管理工作浮于形式 |
4.4 ZTY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程中质量控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
4.4.1 员工风险意识缺乏,专业性不足 |
4.4.2 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 |
4.4.3 外部监管力度不足,法律法规缺乏规范性 |
4.4.4 执业环境混乱,市场结构不合理 |
第5章 优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
5.1 强化执业理念,加强人才培养管理 |
5.1.1 强化执业理念,增强风险意识 |
5.1.2 加强人才培养管理,增强企业文化建设 |
5.2 完善事务所内部控制制度 |
5.2.1 加强业务流程的质量控制 |
5.2.2 健全考核和监督机制 |
5.3 加强外部监督和处罚力度 |
5.3.1 明确划分监管部门职责,避免重复监管 |
5.3.2 加强社会公众监督 |
5.3.3 加大惩处力度,增加其违法成本 |
5.4 改善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环境 |
5.4.1 减少政府对审计行业过多的干预 |
5.4.2 治理行业不正当竞争状况 |
5.4.3 创新审计聘任制度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CPA审计参与政府审计治理的路径研究 ——基于央企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1.5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政府审计治理改革需求研究现状 |
2.1.2 CPA审计转型发展研究现状 |
2.1.3 CPA审计对政府审计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
2.1.4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溢出理论 |
2.2.2 威慑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3 CPA审计对政府审计产生溢出效应DEA分析 |
3.1 CPA审计与政府审计的关系分析 |
3.1.1 审计人员方面 |
3.1.2 审计服务方面 |
3.1.3 审计成果方面 |
3.2 CPA审计影响政府审计效率的DEA分析 |
3.2.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 |
3.2.2 决策单元(DMU)选择 |
3.2.3 DEA评价指标构建与变量定义 |
3.2.3.1 第一阶段指标 |
3.2.3.2 第二阶段指标 |
3.2.4 DEA分析结果 |
3.2.4.1 单阶段DEA效率分析 |
3.2.4.2 两阶段DEA效率分析 |
3.2.4.3 进一步分析 |
3.3 DEA分析小结 |
3.3.1 探讨成因 |
3.3.1.1 CPA审计阶段投入分析 |
3.3.1.2 政府审计阶段投入分析 |
3.3.1.3 中间指标分析 |
3.3.2 小结 |
4 CPA审计参与政府审计路径设计 |
4.1 政府审计基本流程介绍 |
4.1.1 政府审计流程资源协调 |
4.1.2 政府审计流程业务参与 |
4.2 参与路径设计 |
4.2.1 选聘审计人员 |
4.2.1.1 建立信息沟通平台 |
4.2.1.2 调整组织架构 |
4.2.2 采购审计服务 |
4.2.2.1 制定审计业务目标 |
4.2.2.2 设计业务操作流程 |
4.2.3 应用审计成果 |
4.2.3.1 共享信息资源 |
4.2.3.2 界定职能权利 |
4.2.4 完善部门规章制度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未来展望 |
5.2.1 政府审计治理战略协同 |
5.2.2 政府审计治理管理协同 |
5.2.3 政府审计治理操作协同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公路建设项目委托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主要创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理论基础 |
2.1.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委托审计发展及审计质量现状 |
2.2.2 社会审计质量评价现状 |
第三章 公路建设项目委托审计问题及分析 |
3.1 A省公路建设项目审计现状 |
3.2 A省公路建设项目委托审计存在的问题 |
3.2.1 委托审计的准备阶段 |
3.2.2 委托审计的实施阶段 |
3.2.3 委托审计的完结阶段 |
3.3 委托审计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3.3.1 未对委托审计的审计流程进行规范 |
3.3.2 对委托审计监管不够完善 |
第四章 公路建设项目委托审计程序的规范化 |
4.1 委托审计规范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4.1.1 必要性分析 |
4.1.2 可能性分析 |
4.2 委托审计的事前规范 |
4.3 委托审计的事中规范 |
4.4 委托审计的事后规范 |
第五章 公路建设项目委托审计质量评价指标 |
5.1 委托审计评价体系的地位 |
5.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5.2.1 执业能力视角下指标选取 |
5.2.2 审计业务复杂性视角下指标选取 |
5.2.3 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分析 |
5.3 评价指标赋值 |
5.3.1 执业能力视角下指标赋值 |
5.3.2 审计业务复杂性视角下指标赋值 |
5.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委托审计质量评估 |
5.4.1 案例基本情况 |
5.4.2 基于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赋权 |
5.4.2.1 层次分析法 |
5.4.2.2 执业能力视角下体系赋权 |
5.4.2.3 审计业务复杂性视角下体系赋权 |
5.4.2.4 委托审计质量评价指标的体系 |
5.4.3 计算社会审计审计质量 |
5.4.4 计算委托审计的审计质量 |
5.4.5 案例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8)基于信号假说的A股公司中报自愿审计的动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有关信号假说的研究 |
1.2.2 有关自愿审计的动机研究 |
1.2.3 文献简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2. 中报自愿审计动机的制度背景和理论基础 |
2.1 中报自愿审计的制度背景 |
2.2 中报自愿审计的理论基础 |
2.2.1 信号假说理论 |
2.2.2 审计需求理论 |
2.2.3 审计需求的信号传递理论 |
2.3 中报自愿审计动机——一个理论总结 |
3. A股公司中报自愿审计动机的信号传递机制分析 |
3.1 中期业绩信号传递与中报自愿审计 |
3.2 新发行证券再融资信号传递与中报自愿审计动机 |
3.3 银行信贷融资信号传递与中报自愿审计动机 |
3.4 股权激励信号传递与中报自愿审计动机 |
4. A股公司中报自愿审计动机的实证检验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
4.1.2 研究模型及研究变量 |
4.2 实证分析 |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LOGISTIC实证回归结果 |
4.3 稳健型检验 |
4.4 实证结论 |
4.5 政策建议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局限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社会责任对国有企业审计收费和审计意见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内容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 |
1.2.1 内容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2.3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回顾 |
2.1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研究 |
2.2 社会责任与审计收费 |
2.3 社会责任与审计意见 |
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制度背景与研究假设 |
3.1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审体系 |
3.1.1 社会责任导向下的国有企业绩效 |
3.1.2 国企社会责任绩效评审机制 |
3.2 审计新制下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审计 |
3.2.1 国企社会责任审计 |
3.2.2 审计新制导向下的社会责任审计 |
3.3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对审计收费、审计意见的影响分析 |
3.3.1 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国企审计收费 |
3.3.2 社会责任行为与国企审计意见 |
第4章 模型设计与实证分析 |
4.1 模型设计及数据处理 |
4.1.1 基于审计收费假设的变量与模型设计 |
4.1.2 基于审计意见假设的变量与模型设计 |
4.1.3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
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相关性分析 |
4.2.3 多元回归分析 |
4.2.4 稳健性检验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特殊性分析 |
1.审计范围广泛 |
2.双重审计课题 |
二、现有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
1.农业部门主管下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木事存在问题 |
1.1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权威性不足 |
1.2独立性不足 |
2.基于CPA的审计模式 |
2.1村委治理结构不完善 |
2.2 CPA审计行业资深的问题 |
三、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的创新 |
1.领导体制设计 |
2.组织机构设计 |
四、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创新模式运行保障机制研究 |
1.明确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法律地位 |
2.建立配套的审计制度,规范审计程序 |
四、谈CPA审计行为的规范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创新研究[D]. 宋志明.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2]我国农村审计模式的问题与优化研究 ——基于广东省X县的实践[D]. 余文俊.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3]应对审计失败的函证程序的优化研究 ——基于证监会2009-2018年处罚公告[D]. 庄磊.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国家审计功能协同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研究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和链式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D]. 范传正. 河南大学, 2019(01)
- [5]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以ZTY会计师事务所为例[D]. 胡静.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6]CPA审计参与政府审计治理的路径研究 ——基于央企的经验证据[D]. 徐香.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9)
- [7]公路建设项目委托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 李冰洁. 河北地质大学, 2016(04)
- [8]基于信号假说的A股公司中报自愿审计的动机研究[D]. 王亚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9]社会责任对国有企业审计收费和审计意见影响的实证研究[D]. 李然. 天津财经大学, 2016(10)
- [10]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研究[J]. 韦艳红,白福. 农民致富之友, 2014(24)
标签: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论文; 政府审计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集体经济组织论文;